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信息网络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产业的发展,信息网的发展逐渐遇到瓶颈。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应用对信息网络的依靠程度逐步加大,目前已超出信息网络本身的设计承载能力,造成信息带宽问题日益加剧,虽然逐年加大投资完成了对信息网络的不断扩容以满足承载需求。但扩容仅仅只能缓解目前的带宽问题,但其最根本的瓶颈还未解决。其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信息网络一般采用星形拓扑结构,随着业务的增多,中心交换设备负担日益加重,易形成性能瓶颈,一旦中心交换设备出现问题,必将影响所有接入节点的工作能力,其他节点设备能力也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必将出现大面积断网。2)信息网络采取的传输系统带宽分割方式,并不适用于大量承载速率变化幅度较大的终端业务。如果承载速率变化较大,通信网络速率大幅度被信息通道消耗,进一步加重带宽压力。3)信息网络兴起较早,覆盖面较大,为现代人们所普遍认知,因此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往往会选用信息网络作为业务承载的主要方式,但由于自身缺陷问题,容易造成对时间较为敏感的业务不能平稳运行,同时业务成倍增长也会使信息网络地址趋于枯竭,网络无法控制。
2信息网络、通信网络二网融合的主要方法
对信息网络的深度优化,实现信息网络与通信网络融合成一张网络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点。(1)提升设备的备灾能力,将信息网中心站的汇聚交换设备与通信数据网中心站路由设备相结合,增加信息通信数据网络的出口。当一条线路的设备由于停电、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失效时,可以保证数据可以通过其他设备继续工作,继续实现网络的畅通,提升网络抗灾能力。(2)优化信息传输网络,将各种网络通信通道融合在一起,保证某一单一线路失效时,产业业务可以通过其他的线路继续传输,进而保证信息的不间断传输。(3)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信息网络设备与通信网络设备合二为一,从而实现信息业务与通信业务的统一承载,减少网络设备重复多次设置,有助于实现信息、通信网络监控一体化,充分发挥网络设备的最大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4)随着信息网络与通信网络的逐渐融合,要不断梳理融合后的二网工作流程,明确融合后二网的管理范围,进而实现网络融合后的基础设施统一建设,进而可使方式网络信息统一下达,从而提升产业信息管理的效率、降低产业运维成本。
3信息网络、通信网络二网融合的性
能提升信息网络、通信网络二网融合后,网络结构得以强化,承载能力得以提高。信息网络、通信网络二网融合后,网络安全性能进一步增强,数据承载方式也由集中承载变更为分散承载,从而提升了设备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信息网络承载能力大幅提高。信息网络、通信网络二网融合可将网关设置在本地接入层的设备上,不仅可以避免由于误操作而带来的隐患,也可极大地分担核心设备的数据处理压力。改进了IP与MAC改进方式,从而实现了IP地址的精细化管理,从根本上杜绝用户从终端即可私自入网等行为的出现,可以让用户感受到信息管理上的的正规化,日后信息工作的更易开展。信息网络、通信网络二网融合也可促进专业人才的融合,促使信息专业人员与通信专业人员的共同进步,二网的专业人才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进而使得整个运营网络的正在能力和人员技术能力在整体上得以提升,促使技术专业融合的快速过渡。
4结语
通过将内部网络间接连接到网络上就可以实现物理隔离,这就是物理安全防范措施。通过物理安全防范可以实现保护工作站、网络服务器以及路由器等硬件免受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唯有将公共网与内部网物理隔离开,才能够保证内部网络免受黑客等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安全,并且更有利于管理人员的控制、管理。
2防病毒技术
计算机病毒难以根除,具有强大的攻击性,可以破坏计算机中的应用程序,甚至可以删除文件、格式化硬盘,因此现阶段防范计算机病毒是保障信息网络安全的重点。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现阶段已经有三种常见的病毒防范技术,分别是预防病毒、检测病毒和网络消毒。
3施行身份认证
通过确认操作者身份来保证网络安全的技术称之为身份认证技术。常见的身份认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主机之间的认证、主机与用户间的认证。主机与用户之间的认证可以通过设置密码、用户生理特征、智能卡等多种方式进行设置。
4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现阶段使用频率最高的安全防范技术。防火墙技术的技术核心就是通过构建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来尽量保证用户的网络安全。防火墙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人需求来控制网络域间的信息安全,并且防火墙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攻击能力。现阶段防火墙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全状态包过滤型、包过滤型以及服务器型。
5采用入侵检测技术
用户采用入侵检测技术后,就可以及时检测到系统中的异常现象,并及时报告,继而达到保障网络安全的目的。漏洞扫描技术。通过对电脑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及时更新漏洞补丁,完成修复就可以减少黑客利用漏洞发动攻击的几率,继而达到保护用户网络的目的。
6合理的管理措施
通过多方面的安全管理措施,例如:完善计算机管理技术,建立管理机构,加强用户安全教育等方式来预防和控制病毒与黑客给用户带来的影响。使用信息加密技术。在网络中,每个用户都使用了大量的应用程序以便于工作、生活,因此为了保证个人、工作方面的隐私被泄露要采用信息加密技术来保障网络安全。
7结论
(一)信息网络传播权与互联网行业的有序发展
权利人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社会公众使用作品,都离不开网络服务提供商这个桥梁。在《信息网络传播权条例》中采用国际通行的“避风港原则”,即“通知-删除程序”。《条例》规定:权利人认为互联网中上传的作品侵害了其权利,可采用书面形式通知服务商删除作品或断开链接,此时服务商接收到要求后则有义务删除或断开链接;而服务对象有权要求其恢复链接,此后,服务商则可以在此纠纷中免责。此规定让服务商涉及网络侵权时承担一定的责任,打破了权利人的绝对优势;赋予服务商一定的责任,利益协调机制下的立法既有利于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的构建,也有利于构建双向平衡的法律体系。[3]此外,在《条例》二十三条确定了服务商承担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认定网络服务提供商构成侵权的主观状态是明知或应知。网络服务商责任承担的原则,并非只是为了处罚侵权行为,法律并不将惩罚作为目的,惩罚措施恰恰是为了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责任的分配是为了约束不同的主体,实现权利人、提供者网络用户及社会各界利益的平衡。如果权利人处于主观不存在故意而造成的侵权行为就不属于这种直接侵权的行为,而是间接侵权,指:“没有实行受‘独占权利’控制的行为,但故意诱使他人实行了‘直接侵权’,或在已经知道或应当知道他人准备货正在进行‘直接侵权’的时候,为他提供实质性帮助,在特定情形下准备实行‘直接侵权’和扩大侵权结果的行为”。
(二)信息网络传播权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信息网络传播方式的出现对构建数字图书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字化作品进行的传播具有速度快、容量大、成本低的特点,是数字图书馆产生的基础。但是信息网络传播却对数字图书馆的建立造成巨大挑战,数字图书馆的建立离不开下载、链接等与信息网络传播权密切相关的程序,加强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加大了数字图书馆信息采集的成本与工作量。这也是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与否的争议中很大的一个原因。
二、完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相关建议
如何能够在构建新型的法律体系完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对于发挥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社会功能至关重要,良好的法律体系在于能够协调各方利益,达到平衡。利益平衡是著作权制度得以顺利运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协调好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著作权保护和公众自由获得信息之间保持平衡,是衡量一国著作权法理论发展成熟的标志。
(一)反垄断机制在知识产权领域侵权的适用
在信息网络传播权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今天也应通过法律遏制权利垄断等破坏市场秩序、损害他人权利的行为。目前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并没有对构成垄断行为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如何协调《著作权法》和《反垄断法》的适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市场经济领域,我国规制市场主体垄断行为的法律主要有《著作权法》、《商标法》、《反垄断法》等,运用最多的仍是《反垄断法》。现阶段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相关立法并没有对权利主体构成垄断行为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根据已有的市场主体的垄断行为,可以确定这种垄断必须是发生在生产、流通等市场经济活动领域,垄断行为已经达到违法程度以及危害到正常的市场秩序。由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享有主体不限于普通的市场主体,而且包括了录音录像制作者、表演者等,因此必须要有新的立法处理知识产权领域的垄断问题。在信息网络传播权相关制度中增加反垄断规定,反垄断工作有法可依。
(二)合理使用制度在数字化传播背景下的适用
合理使用制度是著作权法中平衡权利人和社会公众之间利益的重要制度。在完善对权利人权利的保护的同时,也应当完善合理使用制度,使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处于平衡的状态。在涉及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的救济渠道时,法律通常采用市场经济回报的方式实现利益的平衡,著作权法就是其中之一。著作权法鼓励社会采取物质回报的形式满足著作权人的精神与物质需求,从而实现激励权利人创造出更多作品的目的。合理使用制度是与这种经济模式相违背的制度,立法者必须谨慎的设立其适用条件。数字化背景下,合理使用的保护可以通过反规避技术条款或者格式合同条款的方式对权利进行限制。对于公益性质的暂时使用以及暂时复制行为,允许使用者在原有合理使用基础上通过反技术措施达到合理使用的目的。
(三)完善数字图书馆立法,协调权利保护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数字图书馆的构建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模式,方便公众对知识的获取,对现代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其开放式资源获取模式,传统授权许可模式会导致巨大信息量都被授权而难以实施,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又存在利益失衡等诸多问题。现阶段,关于公益型数字图使馆并没有完整的法律界定以及立法保护,如果让公益性的数字图书馆与非公益性的数字图书馆承担相同的社会义务,对公益性的数字图书馆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要在立法上应当对公益性数字图书馆、非公益性数字图书馆进行概念上的区分。对于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应当允许对作品的免费获取;对于盈利性的数字图书馆则应当与权利人通过许可合同或其他方式付费使用,区分二者,使各方利益得以协调。
三、结论
【关键词】医院;信息网络建设;计算机;应用
每个人都有去医院的经历,在医院中排队挂号,领号去对应的科室找对应的医生,然后医生开了药方去收费处缴费,医生看到了收费单签字给一张发票然后患者去药房拿药。这些部门设置不在同一个地方,并且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经常因为无法实现对接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医院开展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
一、医院信息网络建设的需求分析
首先现代化医院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系统的帮助。在过去,医院的信息系统是分散的,挂号部门只管挂号,药房部门只管拿药。所以不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少,设置的地点也各不一,所以经常会出现患者的家属在各个楼层之间奔波。看病时间长,手续繁多,而且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在寻找各个地方的时候,也可能会导致患者对于医院的服务非常不满。其次是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并不流通,比如说医生想要给患者开中成药,是默认药房有这一种药的,然而可能等到患者去楼下拿药的时候,发现没有这一种药了,需要患者明天或者后天再来一趟。患者上楼询问医生是否需要换一种常见的药效相同的药时,也不敢保证此类型的药物药房有没有库存。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必须要建立一个能够实现各个部门之间无缝对接的网络系统。这样就可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数据资源共享,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很多患者的问题。
二、医院信息网络建设要点分析
医院想要建立一个信息网络系统,是需要根据医院的地理位置,以及实际的情况来构造一个合理的构建。简单的来说就是计算机系统是整个信息网络系统的技术依托,计算机系统决定着整个网络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和资源共享性。而医院的业务软件主要是由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以及五大业务平台组成,着五大业务平台分别是医疗业务管理平台,客户关系管理平台,知识协作平台,供应链管理平台以及管理业务决策和支持平台。利用技术实现平台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其次是分清主次,在整个信息网络系统中,医疗业务平台是整个信息网络的核心,计算机系统的数据中心与集成平台则采集各个平台的信息,为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搭建了桥梁,以此形成一个全面集成的内部网络平台。利用这个全面集成的内部平台,可以实现对医院各个独立部门的集成管理,比如说管理员给予医护人员登录与资源共享的权限,就可以查看各个部门的基本消息,这样就可以使得这个系统在面对患者的时候可以更好的为患者解决问题,面对客户投诉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反应到具体的医护人员身上去。再次是在信息网络系统技术构建上,主要有: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的利用与挖掘这几个部分。以医疗业务平台为例,各个科室以应用系统为基础,对数据进行采集,通过计算机的数据中心与集成平台实现整个医院的数据交流与共享。对于患者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医疗业务管理平台,而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数据中心和集成平台。而数据中心与集成平台的稳定高效运转,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可靠性。
三、计算机技术在医院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1、计算机系统整体运行的可靠性。首先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需要遵循整体性的原则,将医院信息系统看做一个整体,整体当中的每一个部分都会关系到整个系统运行的整体效果。第一步信息初始化,做好最开始的基础工作,宁愿花多的时间去做好核对信息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在运行的过程中不出现低级的问题。第二步是用户权限,计算机系统应该设置严格的用户角色权限管理,用户的登录信息,以及浏览的所有数据都记录在系统日志中,并且建立数据库安全备份机制,保证数据安全。其次技术方面,采用冗余技术来增强系统的可靠性,也就是说选择用增大备用链路的条数来提高整个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最后是定期系统检查维修,医护人在在使用信息网络系统的时候,可能会存在一些操作不当的行为损害了计算机数据的集成,或者是出现数据信息错误的情况,这些都需要可靠的工作人员定期的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和维修。2、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远程医疗诊断。远程医疗诊断是借助信息网络系统来实现异地诊断,很多医院因为患者过多所以很少有时间去做远程诊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病痛是无法利用远程诊断判断出是什么病。但是不得不说远程医疗诊断是目前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也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3、计算机技术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运用计算机,可以将多种财务报表生成系统,便于查询各种功能,进行财务成本核算,推动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远程诊断的技术将越来越多的运用在医疗服务中,通过计算机为医院提供的便利也会促使医院的很多工作井然有序的展开,为患者提供更多更便捷更满意的服务,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相信在未来,计算机技术一定会更好的促进医院的服务,为更多患者带去健康。
作者:陈朝华 单位: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信息科
(1)PAMPs信号:采集键盘调用API
在系统中PAMP信号是特征信号,它来源于对键盘行为记录所调用的函数数量,作为PAMP信号。DS信号的生成:采集网络收发数据包时间差。一些危险的程序例如僵尸程序能够快速响应僵尸控制者所发出的命令,因此网络数据包的收发时间差很小。而正常网络事件数据包的收发时间差较大,设置最大时间差阈值mt,若收集到的数据包收发时间差大于mt则认为是安全的,若小于mt则可能产生危险,即在[0,mt]区间内的时间差将有可能产生危险。SS信号的生成:采集连续函数调用时间差。正常情况下,两个连续函数调用时间间隔较大。而一些危险的程序连续调用间隔较短,在此设定阈值,若连续函数调用时间差大于此阈值则设定安全信号SS的值。由上面的一些分析数据可以得到对应的PAMP信号、SS信号和DS信号的浓度值,这些值对semi-mature、mature、CSM三种输出信号的贡献度称为三种输入信号的权重。在系统中,权重是可以灵活进行配置的,根据系统的安全性需求,可以动态调整权重的大小。但是应该满足以下规则:PAMP信号对mature和CSM的贡献度是DS信号对其贡献度的2倍;PAMP信号和DS信号由于是有潜在危险的信号,因此对安全的semi-mature的贡献度为0;
(2)SS信号对semi-mature的贡献度最大
对于迁移信号CSM也具有贡献,但由于其安全性能,对mature的贡献度为负值。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系统中整个危险发现的机制中,没有任何预先定义的知识库或者规则库,而有效的实现了威胁抗原的发现,实现了整个系统的自适应性。同时可以看出,由于在系统内部的每台主机上部署免疫个体,所有的免疫个体上均包含有免疫算法,因此整个系统是分布式的,一台主机性能的好坏对整个系统影响不大,有较好的健壮性。
(3)结语
关键词:信息网络网络对抗网络攻击网络防御
引言
信息网络对抗作为信息作战的主要形式之一已获得了各国广泛地认同,一些西方国家甚至专门组建了网络作战部队,组织实施针对信息网络的对抗活动。从概念上讲,信息网络是广义的,一切能够实现信息传递与共享的软、硬件设施的集合都可以被称为信息网络。因此,信息网络并不完全等同于计算机网络,传感器网络、短波无线电台网络、电话网等都属于信息网络的范畴。本文所讨论的信息网络对抗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对其他类型的信息网络也有一定的普适性。
信息网络(以下简称为网络〕对抗包括攻击和防御两个方面,本文首先对网络对抗机制进行了归纳分,然后讨论了各种网络防御机制,重点分析了不同防御机制中所存在的脆弱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攻击机制。最后,对当前网络对抗机制间的攻防关系进行了总结。
1、网络对抗机制的分类
网络对抗机制泛指网络攻击、防御的方式及其各自实现的策略或过程。网络攻防双方对抗的焦点是信息资源的可用性、机密性和完整性。目前,网络攻击方式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并呈现出智能化、系统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而针对不同的网络层次和不同的应用需求也存在着多种安全防御措施,其中,综合利用多种防御技术,以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对网络进行全方位的防御被看作是网络防御的最佳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和总结,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网络对抗分类体系。我们认为,这一分类体系基本涵盖了当前各种类型的网络攻击机制和防御机制。
2、网络防御抵抗网络攻击
2.1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主要是防止未授权用户使用网络资源,避免网络入侵的发生。主要措施有:
(1)物理隔离:不接入公用网络(如因特网)或采用专用、封闭式的网络体系能够将外部攻击者拒之网外,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外部攻击发生的可能性。对于一些关键部门或重要的应用场合(如战场通信),物理隔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防御手段。
(2)信号控制接入:直扩、跳频或扩跳结合等信号传输方面的安全措施都是相当有效的网络接入控制手段。
(3)防火墙是网络间互联互通的一道安全屏障,它根据用户制定的安全策略对网络间的相互访问进行限制,从而达到保护网络的目的。同时,基于技术的应用网关防火墙还能够屏蔽网络内部的配置信息,从而抑制部分网络扫描活动。充当TCP连接中介的防火墙对SYNflood攻击也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4)身份认证用于鉴别参与通信的用户、主机或某种材料(如数字证书)的真实性。通过身份认证后,不同的用户会被赋予不同的网络访问权限。身份认证是防止欺骗攻击的有效手段。
2.2加密
加密是对信息进行某种形式的变换,使得只有拥有解密信息的用户才能阅读原始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密可以防御网络监听,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同时,高强度的信息加密技术极大地抑制了密码破译攻击的成攻实施,尤其是采取了算法保密等非技术措施后,企图采用技术手段破译加密系统是极其困难的。另外,加密既可以作为身份认证的一种实现方式,又可以为认证安全提供保障,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防止欺骗攻击的发生。
网络传输中一般采取链路层加密和网络层加密的保护措施。
链路层加密为相邻链路节点间的点对点通信提供传输安全保证。它首先对欲传输的链路帧进行加密处理,然后由每一中间节点对所接收的链路帧进行解密及相应的处理操作,如该帧需继续传输,则使用下一条链路的密钥对消息报文重新进行加密。链路层加密又分为链路加密和节点加密两种。二者的差异在于:链路加密对包括源/宿节点地址信息在内的所有传输信息都进行加密处理,中间节点必须对链路帧完全解密以对用户报文进行正确的处理,所以用户消息在中间节点以明文形式存在。而在节点加密中,源/宿节点的地址信息以明文形式传输,由一个与节点机相连的安全模块(被保护的设备)负责对密文进行解密及加密处理,不允许用户消息在中间节点以明文形式出现。网络层加密也称作端到端加密,它允许用户报文在从源点到终点的传输过程中始终以密文形式存在,中间节点只负责转发操作而不做任何解密处理,所以用户的信息内容在整个传输过程中都受到保护。同时,各报文均独立加密,单个报文的传输错误不会影响到后续报文。因此对网络层加密而言,只要保证源点和终点的安全即可。
2.3监控
网络防御中的监控可分为恶意代码扫描和入侵检测两部分。恶意扫描主要是病毒扫描和后门程序扫描,现有病毒扫描软件在查杀病毒方面的有效性已得到了公众的认可,是防御恶意代码攻击的有力武器。入侵检测系统主要通过搜集、分析网络或主机系统的信息来识别异常事件的发生,并会及时地报告、制止各种可能对网络或主机系统造成危害的入侵活动。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发现网络扫描活动,并对拒绝服务攻击的防御起着重要作用。
2.4审计
审计是一种事后措施,用以及早地发现攻击活动、获得入侵证据和入侵特征,从而实现对攻击的分析和追踪。建立系统日志是实现审计功能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记录系统中发生的所有活动,因此有利于发现非法扫描、拒绝服务攻击及其他可疑的入侵行为。
3、网络攻击对抗网络防御
3.1针对访问控制的攻击
首先,采取物理隔离措施的目标网络构成了一个信息“孤岛”,外界很难利用网络对其进行渗透,只能采用物理摧毁或通过间谍手段将病毒代码、逻辑炸弹等植入目标网络。
其次,就信号控制接入而言,信号截获、信号欺骗和信号干扰等都是可行的攻击方式。目前已具备截获慢速短波跳频信号、直扩信号和定频信号的能力。针对定频信号可实施欺骗攻击,如能获取目标网络的信号传输设备,则对扩频信号进行欺骗也具有实施的可能,WLAN中就常常使用这种方式进行网络嗅探。当然,实施有效的信号截获和信号欺骗必须对信号格式有所了解,这个条件是比较容易满足的。另外,电磁干扰手段是对付各种电子信号的普遍方式。
第三,对防火墙控制技术来说,由于其无法对以隧道方式传输的加密数据包进行分析,因此可利用伪装的含有恶意代码的隧道加密数据包绕过防火墙。另外,利用网络扫描技术可以寻找因用户配置疏忽或其他原因而敞开的网络端口,从而以此为突破口对系统进行入侵。
第四,对认证技术来说,基于主机的认证方式大多利用主机IP地址作为认证对象,因而可利用IP地址欺骗等方式对其进行攻击。基于用户的认证方式安全性更高,对其攻击主要以缓冲区溢出和报文截获分析为主。同时,密码破译也是一种可能的攻击手段。
3.2加密的脆弱性及其攻击
3.2.1链路层加密的脆弱性及攻击
(1)同步问题:链路层加密通常用在点对点的同步或异步链路中,因而在加密前需要先对链路两端的加密设备进行同步。如果链路质量较差,就需要频繁地对加密设备进行同步,从而造成数据的丢失或频繁重传。
(2)通信量分析:节点加密要求链路帧的地址信息以明文形式传输。以便中间节点能对其进行正确地转发处理。可以看出,这种处理方式对于通信量分析攻击是脆弱的。(3)节点的物理安全依赖性:链路加密要求消息报文在中间节点以明文形式存在,从而增加了传输安全对节点物理安全的依赖性。
(4)密钥的分配与管理问题:链路层加密大多采用对称加密技术,所有密钥必须安全保存,并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更新。由于各节点必须存储与其连接的所有链路的加密密钥,密钥的分发和更新便需要通过物理传送或建立专用的网络设施来进行。对于节点地理分布广阔的网络而言,这种密钥分发与更新的过程非常复杂,而且密钥连续分配的代价也非常高。
(5)密码机是实现点对点链路传输加密的常用设备,它实现单点到多点传输的成本非常高,而且其加密强度的提高会对所采用的信道传输速率有所限制,或导致较高的传输误码率。
3.2.2网络层加密和用户消息加密的脆弱性
在网络层加密和用户信息加密的过程中存在着加密强度与处理速度、复杂度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加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并不会真正实现其所宣称的安全性。
(1)一般来说,加密密钥越长,加密强度就越高,但长密钥会导致加/解密速度的减慢,增加了系统实现的复杂度,公钥加密尤为如此。因此,在一些实时性要求高的场合,密码长度往往受限,这就为破译密码提供了可能。
(2)对称加密安全性强,执行速度快,但对大型网络来说,对称加密所带来的密钥管理问题却制约着其使用。事实上,公钥加密也存在密钥管理的问题。没有一个完善的密钥管理体系,就会为加密体制国有极大的安全隐患。目前,用于密钥管理、数字证书等目的的公钥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因而实施身份欺骗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3)设备处理能力的增强不仅仅对加密处理有利,对提高破译密钥的速度同样有利。
(4)有些情况下,通信过程或通信设备中提供的强加密措施往往不被使用或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方式使用,这一点在因特网和WLAN中尤为突出。
(5)当两种网络的加密方式不兼容时,在网络衔接处可能会出现脱密现象,如通过WLAN接入因特网时会取消WEP加密。
3.2.3对加密的攻击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对加密可实施的攻击手段有:
(1)密码破译:它可用于各层加密,但在各国都十分重视加密技术的今天,企图对核心加密进行密码破译是非常困难的。对于因特网上的一些普通应用而言,密码破译还是相当有用的。
(2)通信量分析:主要用于链路层攻击,对未采用隧道方式的网络层加密攻击也很有效。
(3)电子干扰:主要针对链路层加密实施。通过降低通信链路的传输质量造成加密设备间频频进行同步处理,导致数据的丢失或频繁重传。
(4)欺骗攻击:利用密钥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以及认证过程中单项认证的缺陷,实施身份欺骗。多用于因特网攻击。
(5)重放攻击:如无法对所截获的报文进行解密,可将其复制、延迟后直传。此攻击可能会造成接收方的处理错误,而且由于解密操作尤其是公钥体制下对系统资源的消耗较大,因而也可能会造成目标系统的拒绝服务。
3.3监控的脆弱性及其攻击
病毒扫描和入侵检测共同的脆弱性在于无法识别新的病毒或入侵操作,甚至无法识别已知病毒或入侵操作的变异形式。其他入侵检测系统的脆弱性有:
(1)实施流量识别与处理时受到处理速度的限制,如出现流量剧增的情况,其检测功能很容易就会崩溃。
(2)当遭受拒绝服务攻击时,部分入侵检测系统的失效开放机制会掩蔽攻击者其他的攻击行为。
(3)管理和维护困难,容易造成配置上的漏洞,形成安全隐患。
(4)漏报率和误报率较高。容易使用户忽视真正攻击的发生。
因此,对监控可实施以下方式的攻击:
(1)欺骗攻击:主要以代码伪装为主,包括代码替代、拆分、编码变换等。
(2)DoS和DDoS攻击。
(3)新的病毒代码或新的入侵方式。
3.4审计攻击
审计攻击的重点是处理目标系统的日志文件,可以利用以下两种方式实施:
(1)直接删除日志或有选择地修改日志,可由攻击者亲自实施或利用一些ROOTKITS程序实施。
(2)利用具有地址欺骗功能的DDoS攻击使系统日志文件的大小迅速膨胀,影响系统本身和审计功能的正常执行。
4、总结
综合本文前述,可得到如表1所示的网络对抗中攻防机制间的相互关系。
(1)欺骗与网络嗅探都受到了攻防双方的重视,围绕这两种攻击方式展开的对抗更为集中,攻防也较为均衡。
关键词:三峡通信,信息系统,网络资源,应用功能
开发为了满足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我们从施工开始前的论证准备阶段就着手规划和建设一个先进而完善的通信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现在这个系统已基本建成,经过几年实际运行和使用的考验,证明该系统的技术方案和使用功能均达到了国内同类专网的先进水平,为三峡工程的建设和施工管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1三峡通信、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
(1)宜昌至三峡的数字微波通信和光纤通信。其中施工初期建成的微波通信是当时三峡工地对外通信的唯一手段,为解决大批施工人员进驻工地后的应急通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光纤通信由于受到路由的制约直到1997年大江截流前才建成开通。这是连结三峡工地和宜昌公司总部的两条互为备用的主干通信线路。特别是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的建成不仅大大提高了通信的速率,增加了三峡通信网的容量,而且也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分别在宜昌公司总部和三峡工地建成了总容量近一万门的数字程控交换机通信系统。各交换机之间统一用数字中继线组网、网内统一编号、直拨通话。并于1997年初与宜昌电信局实现了数字光纤中继联网(DID),专网与公网之间可以直拨呼入、呼出,彻底消除了过去企业网与电信公网之间通信的瓶颈,大大提高了呼通率和通信质量。
(3)建设了800Mhz集群无线通信和一点多址微波通信网,从而为三峡工程施工现场构建了一套灵活而快捷的施工调度指挥通信系统。
(4)为适应三峡工程信息管理的需要,建立了宜昌至三峡的两套155Mbps光纤通信系统(ATM光纤通信为主通道,SDH光纤通信为热备用)和高速ATM数据交换机,实现了三峡工地和宜昌的宽带数据通信。另外在三峡和宜昌两端有近20条分枝光缆延伸至各个信息点,加上前、后方几座办公大楼内的五类结构化布线系统,构成了一个无阻塞的高速信息网络平台。网内连接了800多台计算机,它们之间通过交换式集线器(HUB)能以高达100Mbps的速度进行通信。
(5)通过宜昌公司总部至北京的卫星通信系统将我公司的计算机网与因特网相联,从而使专网内的任何计算机用户除了具有网内通信、查询、共享网内资源功能外还能访问英特网并具有因特网用户的各项功能。卫星通道的速率现在为双向128Kbps(下行192Kbps,上行64Kbps),如需要可以方便地提升至2Mbps(双向)。
2三峡通信、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1)对内对外的电话直拨通信。其中网内通信免费,由于专网连通了宜昌与三峡坝区,故使得三峡对宜昌市的区间通信变为市内通信,不仅大大方便了公司和三峡建设者对内对外的通信联络,而且每年可为公司节约一笔可观的通信费(区间通信比市内通信费率要高)。
(2)实现了三峡前、后方800多台计算机的联网,为三峡工程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先进而可靠的宽带网络支持平台和运行环境。
(3)由我公司与加拿大Moneco公司合作研究开发的三峡工程管理系统(TGPMS)已成功地在该网上运行,它作为大型水电工程管理软件其内容包括了三峡工程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工程设计文档资料、施工计划进度、合同文档管理、财务会计、质量安全、大型施工设备以及科研项目的共享信息资源库。它的全面使用不仅节省了工程管理的人力、物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集中体现了三峡工程现代化管理的水平。
(4)在这个宽带数据网上还运行着notes办公事务处理系统,它包含了总公司的公文系统、电子邮件、会议通知和会议纪要、人事档案等内容。该系统在全公司和各参建单位的成功应用改善了办公条件,提高了办公效率,得到了普遍地欢迎和好评。
(5)网内每个用户均能通过卫星专线与因特网相连,能以较快的速度上网。享受英特网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和电子邮件服务。
(6)申请注册了中国三峡总公司的域名(),在北京代表处建立了3W服务器和网站主页。可以通过In-ternet网向全世界三峡工程及其相关的各种信息。
3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开发新的服务功能
计算机信息网络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技术领域,网络带宽在不断展宽,新的应用功能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三峡通信、信息系统的网络平台虽已基本形成,而应用还远未完善。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潜力,为三峡工程的建设乃至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提供更完善的信息服务,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就不仅要继续推广已取得的应用成果,加强系统硬、软件的维护,使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而且还要不断地开发新的应用领域和增值业务。
3.1加强三峡网站的建设管理,使之成为宣传三峡工程的第三大新闻媒体
利用三峡网站在因特网上适时三峡工程的建设成果和与之有关的信息是向全国及全世界宣传三峡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径和手段。因为它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覆盖范围广。这是一般报刊杂志所不能比拟的。但现在的三峡网站一是布局设置不太合理,二是管理力量薄弱,所以信息较少,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形式也不够灵活新颖。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建议该网站的日常业务包括信息、资料的采访、编辑和录入,网页制作、更新等划归新闻中心管理,而信息中心则负责网站的技术支持。这样就把三峡工程的报刊、杂志和网站作为三大新闻媒体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统一管理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鉴于目前北京和宜昌还没有专用通信线路,故需要在宜昌另建一台3W服务器及相应的连接设备和软件,而将北京的3W服务器作为数据备份。上网内容要作到全面、准确、实时,要定时更新。以增加它的新闻性和可读性,也就增加了宣传效果。
3.2开发专网IP电话业务
IP电话是因特网和电话交换机相结合的—项全新的应用成果。它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节省电话费。根据现在的国家政策,在企业专网内部开通IP电话业务是允许的。三峡通信、信息网不仅已与电信公众网联网,而月也已通过吉通网络公司的金桥网与国际瓦联网联通,这为开通IP电话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1)1P电话系统在三峡信息网的构成
由此图可以看出,在现有设备配置情况下,为了使我公司和三峡工地的用户都能打IP电话,只需增加少量设备。
(a)电话网关
电话网关是实现IP电话的最关键的设备,通过它把模拟话音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变换为可以在因特网上传输的数据包。此外它还能提供路由器功能、优先级别限制功能等。根据不同要求,安装时需对电话网关进行内存升级、更新路由器操作系统IOS.电话网关的联网调试包括设定IP地址、设置H.323网关参数、配置计费命令等。由于IP电话语音数据流对实时性要求很高,为了防止上网计算机数据流对语音数据流的影响,必需在电话网关上将语音数据流的优先级设置为高于计算器数据流的优先级。
(b)电话网关与电话交换机的接口
电话网关可直接与交换机的数字中继板相接。根据话务量大小可按30路(一块E1板)或60路(两块E1板)数字中继线配置。并在交换机上进行软件设置,定义IP电话的路由号(例如设为“10”),这样用户拨“0”就是通过公用电信网打市话和长途电话,拨“10”就是通过因特网打国内或国际长途电话。当然交换机的计费软件也得进行相应的定义,调整相应IP路由的费率。这样只是在交换机上增加了一条出口路由,故交换机原有的功能完全不受影响。
(c)增加三峡专网与国际互联网之间的通信带宽
为了节约上英特网的信号带宽,语音数据要经过数据压缩处理,将每路64K的语音数据压缩为4K左右的数据,因此有30路中继线的IP电话系统需占用128K的上网带宽,且这个通道只用于国际和国内的出中继通话业务,市话和入中继通话仍通过电信公网的中继线进行。总之可以根据经济、适用的原则灵活配置中继线数量和上网带宽。
(2)IP电话经济性分析
由此可见,两者平均价格差为62%,也就是说IP电话话费只为公网话费的38%.根据我公司2000年上半年电话费单统计,国际、国内长途话费为121.5万元(推算全年长途话费是243万元)。如果开通了IP电话业务,则一年少付通信费150万元。扣除因特网信道租费每年为24万元(128K)。则实际每年可节约话费120万元以上。可见它的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3.3工地监视实时图像在网上的传输和查阅
前面已经提到,三峡信息网内主干线路传输速率已达155Mbps,不久还将建设622M甚至更快的三峡永久光纤通信网,局网内到桌面速率达100Mbps.是一个可以进行双向多媒体信号传输的高速数据网络平台。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在网上能够查看的信息较少,另外也还有一些部门的信息资源,例如物资部的散装水泥/粉煤灰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部的公共工程信息系统、工地图像监视系统等未能进入信息主网。如能将这些信息特别是图像信息纳入到公司的主网中,则不仅可以丰富公司信息网的使用功能,提高其使用效率,而且能把三峡工程的建设、管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下面主要介绍大坝监视活动图像在网上传输和查看的方案。
现在工地图像监视系统有两套。一套是模拟图像监视系统,已接入有线电视网;另一套是数字图像监视系统,主要用于大型施工机械如塔带机等的安全监视,(当然也可方便地用于大坝浇筑现场监视,将来还可用于船闸闸门及以电站机组运行的监控)。它共有八台摄像机,分别用微波或视频电缆将摄像机的图像信号传输至集中监控室进行图像的模/数变换、压缩、存储、显示。它采用了高性能多媒体监控平台,集高速矩阵切换、硬盘图像存储和防盗报警等功能于一身。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1)在监控中心显示器上有八个画面,显示八路彩色实时活动图像(可以扩充至16路实时画面)。一点监视八点,并可分别对摄像机进行控制;
(2)中心在监视的同时可硬盘录像和检索回放。基本配置可以记录一周的活动图像信息,增加硬盘容量可记录更长时间的信息;
(3)NT28套件(高速视、音频采集/压缩卡+高速PCI网卡),适用于LAN/WAN中多点对多点的视频监控。支持TCP/IP标准通信协议;
(4)视频采集格式为MPEG-1,视频采集速率256K~3Mbps,具有实时图像变化监测功能,利用画面运动补偿的原理,既能压缩带宽,又不影响画面质量(清晰度);
根据设计要求,该图像监视系统应能具备网上传输功能。只要在网上各计算机内装入多媒体软件就可在办公室计算机上观看施工现场实时活动图像。
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计算机网和监控中心之间的传输通道及接口界面。原来已规划并架设了一条光缆到覃家坨变电站,只要再架设一条2km左右的连结光缆即可解决。系统的软件设计则要配置一套多媒体软件包,使显示器上增加一个图像查询栏,点击查询栏内摄像机编号或所在位置名称即可选择你所需要的一路图像进行观察。通过查询回放还可查看过去一周甚至一个月内某个施工位置的任意时段的图像,这对于分析施工质量及安全事故是非常有用的。
关键词:都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信息网络化
现代化的国际旅游大都市需要更加完善和成熟的城市服务功能,其中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是国际旅游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经济高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旅游业提出了完善旅游系统信息流通渠道、加快信息化进程的要求。以城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为核心,具备旅游导向、咨询服务、宣传促销、市场调研、形象传播、旅游购物等多种功能的现代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是21世纪旅游城市(特别是国际旅游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衡量城市旅游功能系统是否完备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对都市旅游咨询中心、各区县旅游咨询中心,及全市22处旅游咨询站点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分析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发展演绎与功能结构,提出大都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化体系及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是指为游客(特别是散客)、市民提供诸如信息咨询、投诉、救援等服务功能的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相关服务设施与机构总称。主要包括旅游咨询服务站点(问询处)、咨询服务热线、旅游信息网、咨询信息查询系统、视频播放、触摸屏、旅游宣传资料展示等服务界面及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相关机构,共同承担采集、编制、旅游信息,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旅游救援与投诉帮助、票务预订等服务功能。它的存在极大地便利了游客与市民的外出旅行,有助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依据划分标准不同,可以将其归纳为六种构成类型。(1)从服务范围划分,包括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站点、区(县)旅游咨询服务站点、集散地或旅游景区(点)访客中心(问询处);(2)从服务内容划分,包括综合型旅游咨询服务站点、专项型旅游咨询服务站点;(3)从服务界面划分,包括旅游咨询服务站点(问询处)、咨询服务热线、旅游网络服务、咨询信息查询系统、视频播放、触摸屏、旅游宣传资料展示等;(4)从服务市场划分,包括旅游咨询服务站点、国际访问者站点、外国旅游咨询服务站点;(5)从服务形态划分,包括旅游咨询服务站点、在线旅游咨询服务网;(6)从服务周期划分,包括固定式(常设)旅游咨询服务站点、流动式(非常设)旅游咨询服务站点。
二、都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分析
作为一个每年接待几千万散客旅游的国际大都市,应具备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的城市功能。通过咨询服务体系与各方游客共享都市文化、都市商业、都市风光的资源,可以宣传都市旅游设施和旅游环境,展示都市改革成果和都市新风貌。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将在强化政府职能,完善都市旅游服务功能的同时,对都市旅游市场的发展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对都市商业发展、文化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都市对咨询服务体系的建设、运作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依托其服务载体为城市接待游客,方便出游提供服务,带动相关行业的繁荣发展,充分发挥都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市场的繁荣。
(一)都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发展演绎
近十年来,通过大力推进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改善旅游信息服务手段、优化服务功能、规范服务质量,取得了丰硕成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发展阶段(1998-2004年),工作重点在于为旅游者提供高科技、电子化的手段旅游咨询服务所需基础设施的建设。规范发展阶段(2005-2007年)工作重点在于相关法制与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能级与管理质量、深化发展模式等。
(二)都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功能结构
1.服务项目。国内外旅游咨询服务功能差别不大,一是咨询、二是服务,其服务项目可归纳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对都市现有旅游咨询服务站点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服务项目及供给程度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整体来看,公益性项目供给程度较高,而经营性项目供给程度欠缺;(2)行李寄存服务项目需加强,仅28%供给程度,便民服务与旅游救援等项目供给程度较低,未达到六成,其中郊区旅游救援,因条件限制而严重缺失;(3)经营性项目在票务预订、酒店客房预订、出售旅游产品和线路等有较好供给程度;而大部分项目供给的相当不到位。
2.空间布局。各区(县)旅游咨询服务站点设置是按行政区落实,自行选址。选址主要依据因素是客流规律占28%,交通情况占26%,周边环境占30%,地形特点占6%,城市规划要求占8%,服务对象占2%。然而,根据以上因素考虑确定,缺乏对市场需求、功能定位、服务项目等分析(图1);就全市而言,缺少统一的科学规划,各站点设置与市场脱节,服务目标不够明确,数量、类型配置缺少合理。如:人民广场、南京路步行街、火车站、飞机场、海港及其它交通枢纽(除都市南站外)等客流量较大地区咨询站点缺失;浦西与浦东相比极不平衡,站点数之比为10:1。随着都市都市旅游的发展,许多旅游景区、街区、商业繁华地段等地区都已逐步被开发利用,吸引越来越多旅游者,现仅有22家旅游咨询服务站点数量明显不足。
3.免费信息。对全市现有旅游咨询服务站点提供免费信息资料收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咨询服务站点提供的资料种类有限,大多数为都市市旅游事业委员会制作的免费信息,以及部分旅游企业制作的宣传资料,各区(县)旅游局可提供的信息很少;(2)内容较陈旧,以文字介绍性信息居多,数量高达96%,而具有实用价值信息(如都市市交通图、景点图等)很缺乏,地图类、影像制品类仅占3%和1%;(3)外语免费信息也多为英语和日语的版本,其分别占外文资料语种类型的80%与17%,其他小语种很罕见。
4.运作机制。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实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结构,都市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业务上对各区县旅游咨询中心进行指导和监督,提供各站点信息种类多,内容丰富的定期或非定期的免费信息资料,同时,兼有旅游网、旅游热线、旅游查询系统、视频播放、触摸屏等旅游信息咨询界面的开发、管理及旅游委政务网、机关处室业务网站维护和新项目开发。各区(县)旅游咨询中心建成后均实行属地化,根据需要自行选址设立站点,开展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业务。在提供公益功能的前提下,各旅游咨询服务站点结合所辖区资源条件、市场需求及自身特点等,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从事拓展业务,探索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的服务运作模式,前两者市场化程度高、竞争力强,核心是如何协调好公益性与经营性问题;后两者业务依附性强,核心是如何充分发挥咨询服务功能问题。
三、网络化:都市都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发展
都市是以其整体属性以及能提供一系列专业化功能和服务而吸引旅游者将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科学、完善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正是发挥大城市吸引力的关键所在。为适应都市都市旅游发展需要,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将应从规范发展阶段向创新发展阶段转型,遵循在布局上的网格化、运作上的差异化、手段上的多元化、营销上的一体化、管理上的标准化等基本原则与指导思想,构建以旅游热线、旅游网、旅游咨询服务站点、旅游触摸屏信息系统组成的四级纵向层面的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化体系,以高科技、电子化的手段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咨询和系列服务;同时,链接都市旅游的政府门户网站、旅游统计网、导游信息管理系统、旅游会展网、旅游节庆网等多项横向信息网络共同组成信息服务系统,形成同国际化旅游城市接轨的为海内外游客服务的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一)实现公共旅游信息服务与旅游电子商务有机结合
都市市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负责旅游咨询管理,建立集中式公共旅游信息数据库,行使建设都市旅游公共信息系统、提升旅游产业信息化水平、推进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等社会职能。同时,通过投资、合资、引入风险资金等多种形式,从事旅游网旅行服务,提供旅游信息增殖服务,开展旅游电子商务。这样既能整合资源,充分挖掘都市旅游信息资源的价值,也能通过开发旅游电子商务使都市旅游公共信息系统的建设得到稳定、持续的支撑。
(二)建立旅游数据采集中心和旅游接待基础数据库
旅游数据采集中心主要功能是实现对都市市各旅游企业的信息采集和数据管理,实现对旅游市场全面掌控,能够实时、准确地掌握都市旅游接待情况,整合接待资源、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对都市旅游接待基础数据库的挖掘、统计分析,实现对旅游情况进行短期、中期和长期的预测和预警,为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三)加强基础信息支持系统建设、提升旅游热线能级
加强基础信息支持系统的建设,为应用系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和支持。充分利用基础系统资源,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旅游热线规模,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项目。如:旅游信息咨询要覆盖各种相关旅游要素;处理游客各类预订业务;提供自动导游服务;提供个性化旅游线路的设计;及时提供旅游投诉咨询和受理反馈功能;自动提供旅游紧急预报信息;提供GIS旅游地理信息导航;提供人性化的信息配套跟踪服务和延伸服务。
(四)完善旅游网、旅游咨询服务站点和旅游触摸屏信息系统
丰富都市旅游网的网络旅游产品,提升电子商务比重。在游客集中区域增加旅游咨询服务站点的设立,同时设立一定数量的旅游问询处作为补充。在高星级宾馆和交通窗口实现旅游触摸屏信息系统的全覆盖,同时在本市游客流量较大的品牌经济性连锁酒店、地铁、重要商业区,部分居民小区等处增设立一定量的旅游触摸屏。继续丰富信息内容,提高时效性,使游客能够尽可能方便及时地得到各种旅游信息服务。适时建设中小旅游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长三角旅游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长三角旅游城市信息化公共平台。
(五)重视旅游信息数据交换规范和服务标准化建设
信息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基础。目前,旅游数据交换各自为政,必须加强旅游信息交换标准化工作,建立统一的旅游信息数据交换规范体系。同时,为提高各站点服务质量,应重视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规范各站点或问询处的接待环境、外观装潢、设施配备、资金投入、服务项目、服务流程、人员配备、员工培训等质量要求。这将有助于旅游信息咨询业务指导与服务提升,将对都市国际旅游大都市整体形象的塑造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广瑞.国际旅游城市的三件宝——关于北京市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议[A].2006北京旅游发展研究报告[C].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
[2]张捷,刘泽华,解杼.中文旅游网站的空间类型及发展战略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4):493-499.
[3]路紫,樊莉莉.中小型旅游网站服务功能与商业模式的区位问题[J].人文地理,2005,20(1):103-106.
[4]路紫,郭来喜,白翠玲.河北省旅游网站使用评估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4,6(1):67-71.
[5]孙中伟,,路紫.我国“人文地理学以信息为对象的研究”:15年发展回顾[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9):925-930.
[6]童金华,缪江平.旅游咨询中心的定位及服务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54(8):39-42.
(1)随着社会化的进步,第三产业的服务行业快速发展,成为了我国甚至世界的支柱产业,尤其是电子商务方面的或者其他行业的物流业。传统物流,派发时间长,货物用送也是浪费很多时间,如果物品保质期长,倒也没什么,但是像化妆品或水果类的派送,这无疑增加成本又不讨好,而且,对方也不一定有耐心去等,这在背后极大的影响了商业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没有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发展,也就没有现代商业的进步,整个社会的经济也许至少要再花那么几个世纪的时间才能感到现在的水平。
(2)标准化物流信息。在物流活动中编制并使用统一规范的通用代码,使用不同的代码代表不同的信息,表达特定的物流动态,能够便于企业的统一管理。因此在物流企业的信息网络化建设过程中,信息代码应该作为网络化的基础。而目前有相当部分的企业仍然没有使用合适的信息管理软件,代码不明确,信息表达标准相对混乱,容易出现误差及滞后情况,从而使物流成本大幅度的增加,这表明大部分物流企业的信息网络化建设仍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
2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1)对于项目管理的话,我们知道,这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其中比如财务预算、项目规划、人力分配、材料供应量、实际消耗量以及需要考虑的各种人为的其他意味状况导致的不良后果。所以。对于这些问题仅仅依靠人工管理是非常不好的,不是说不能,而是它的缺点完全大于它的优点。毕竟人脑不是电脑,不可能将所有信息一字不差的全部记录下来,即使使用笔记记录或者其他方法,但也会出现丢失或者找不到又或者出错的地方,这都是人工无法避免的。有人会说,我们可以进行监控操作,但只是单一的依靠这种方法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的。所以,相比较,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项目管理中显然占有很大优势。
(2)在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中,网络技术的重心在于对产能速度的辅助方面,对生产管理进行适配,提供高质量的生产信息,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使用网络技术进行生产管理适配时,企业的生产流程趋于衔接流畅、节奏紧凑,确保项目及生产流程不变、产品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杜绝员工出现操作散漫、消极怠工等不良现象。也正因为网络技术具有交互性,能够确保企业的生产信息能够动态反馈,信息来源多元化,企业深入了解客户的实际要求,与客户即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交流,准确掌握客户需求变化,实现通过网络技术同步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质。
3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1)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很好的避免有些流程监控不到位以及的现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统一的财务软件,也减少了手工做账的麻烦,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工作失误的问题。因此,在财务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企业财务信息的业务流程一体化,在以后的内部信息监控中也更加方便。企业总部就可以对企业的资金和物质流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使企业效益实现最大化。
(2)我们都知道,财务在一个企业中是占有很重要的经济位置,是整个企业运营的活力枢纽,没有资金,没有周转余额,一切都是免谈,整个企业也会陷于瘫痪状态。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利用现代一些财务管理的软件或者整理分类的办公软件,比如word或excess等最常用的软件,可以很便捷的实现管理操作。各种高科技软件公司每年都会研发出出一些或改进办公软件,即使碰到需要存储的信息容量很大,我们也不用担心。在一个企业当中,财务管理和企业内部其他管理都是一体化的,并不是单独存在,所以就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可能。如果财务管理出现问题,那么其他部门也就不能很好的正常运作。说来说去,网络计算机技术,不论处在哪个行业,它的优化管理功能是人为永远都无法比拟的。
4结语
我国目前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也已经建立,可以从最大程度上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的有效开展。但是,我国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仍然不能很好满足计算机安全管理的现实需要。受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方式制约,信息网络管理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信息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化水平大大降低,影响了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的提升和加强。面对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受到很大的挑战,需要在冷静分析制约信息管理水平提升的各项因素基础上,探索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改变现有的不利情况。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受到制约的背后,有着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包括网络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管理技术的陈旧等方面。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中存在着非集中的网络管理模式,造成信息管理的分散性很强,对于高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是很不利的,影响信息管理的及时性。如果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比较集中的话,就会为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很大的便利,有利于提高网络信息管理的效率。网络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对于加强网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提升管理平台的处理速度和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管理制度处于一种持续的健康发展状态中,才能提供更完善的体系支持,保证网络信息管理的规范化运行。此外,我国网络管理技术比较陈旧,技术资源更新慢,相应的技术配置设施不能满足发展迅速的网络技术需要。网络的配置管理必须要具有先进的技术做支撑,才能更好地进行网络管理,才能使网络资源的功能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2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管理策略
2.1提高信息网络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人才始终是制约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信息网络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网络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网络故障的排除速度,而对于网络管理来说,处理网络故障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信息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在网络信息管理中总会遇到各种故障和问题,如果排除故障技术水平低的话,就不能及时发现并且处理故障,使正常的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这就对信息管理人员的网络管理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人员要排除传统思想的限制和制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及时学习和更新现有的知识储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管理网络信息的技能。有些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人员总是抱着侥幸的心态,依靠已有的技能和知识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懂得及时更新和学习新的技能知识,也不和经验丰富的技能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处在自我封闭的发展环境中。这就对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也给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发展带来制约。信息网络管理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升,关系着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情况,影响着受众对网络信息的使用,这就要求网络信息管理人员除了在定期举行的培训中认真学习和钻研外,还要主动参与到业务技能的提升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提升自己,不断提高网络信息管理的综合技能水平。
电力企业电网系统管理过程中,过于注重电网应用管理,忽视了电网运行管理,尤其是电网运行管理中的系统和网络安全,缺乏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工作中缺乏指导,无法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管理工作不规范,电网管理人员随意更改网络和系统,网络和系统安全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无法对电网调度自主化信息网络安全提供保障。
2电网调度自主化网络安全技术
安全技术在电力企业网络和系统管理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管理质量,为电网调度自主化网络系统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促进了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有效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电力企业进一步发展。
2.1提高网络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网络管理人员是电网调度自主化信息网络管理的核心,网络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网络管理质量,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加强对网络管理人员的管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避免出现泄密和误用等风险性极大的事件,提高网络和系统管理质量,为电网调度自主化信息网络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2.2完善运行管理制度
运行管理是电网管理工作的重心,电网安全运行才能实现电网系统的重要作用,所以电力企业必须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在相关制度规范下,指导网络管理人员的工作,使网络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保证系统和网络安全运行,运行管理中要将系统和网络安全管理放在突出位置,为电网调度自主化信息网络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2.3加强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内容比较多,不仅要加强系统安全管理,还要加强信息资源管理,为了防止信息资源管理,应该根据不同的业务系统,对专用网络采取安全技术,例如,访问控制技术、加密技术以及身份验证技术等,每一个网络管理人员进行网络和系统管理的时候,要通过相关验证,对于外部访问用户,要严格控制系统安全性,限制外部访问用户使用系统信息,从而为系统安全提供保障,为了防止数据信息泄露,应该使用备份和恢复技术。除此之外,要加强信息使用者的理解,科学、合理地利用电网调度自主化信息网络,保证网络运行安全。
2.4加强设备安全管理
电力企业设立专门网络管理职位,明确管理责任,对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避免网络管理人员在电网调度自主化信息网络中查阅其他无关信息,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避免设备瘫痪造成网络和系统管理出现问题,完善监测技术,对网络和系统管理试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而保证电网调度自主化信息网络安全运行。
2.5实现信息单向传输
系统交互运行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为了保证网络和系统安全,电网调度自主化信息网络系统运行过程中,应该实现信息单向传输,实现调度控制系统、调度生产系统、调度管理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之间的有效隔离,提高系统运行的独立性,避免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全面瘫痪的现象,提高网络和系统的安全性,为电网调度自主化信息网络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3结束语
(一)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失衡
据报道:全国从事农业的5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占44.4%,江苏从事农业的6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57.6%,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已经超过58.2岁,其中女性占64%。而我县从事农业生产的60岁以上农村劳动力占58.5%,其中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平均年龄都已超过55岁,而且以女性居多。30岁以上50岁以下所占的比例很小,这一年龄结构的失衡状况将严重影响我县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
(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仍然普遍较低。以2012年为例,全县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约占总农村劳动力的70%,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0.2%,高中文化程度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分别占总农村劳动力11%和3.2%。近两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进一步加大,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了外出务工。农村现有劳动力呈现出两极趋势:一是年龄大、二是文化低。对此,如何进行教育培训,提高留守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科技知识落后
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科技知识落后,是阻碍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最大的障碍。从我县目前现有农村农动力状况来看,由于他们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受自然环境、资源因素、信息因素、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加上农村传统的精神文化因素在他们意识中的根深蒂固,因而导致了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他们总是喜欢安于现状,满足于现实,不愿意接受新观念,新知识,从而难以改变现有贫穷落后的现状。
(四)农民缺少足够的农业信息网络技能培训
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对各个乡镇的农技人员、村组干部、种植大户、在乡返乡农村青年等从事一线农业生产的人员进行有关农业信息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早在2005年,我校就已开始组织实施由江苏省农林厅、财政厅、致公党江苏省委倡导发起的“致力扶农,教农民上网,为农民造福”的“致福工程”培训,后来从2012起改为农业信息技能培训。截止2012年,我校累计共培训学员4000多人。此外,我校还结合涉农中专教育,为初中毕业分流的一部分农村学生,专门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农业信息网络应用等方面的课程。通过一系列培训和系统的教育,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涌现了一批乡村致富带头人,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相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参加培训的人仍很少,受教育的面并不广。另一方面,在农业信息网络培训中,由于受到讲课教师的数量、培训经费的多少、参加培训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辐射带动作用的强弱等多方面的制约,影响了培训的范围、效果和力度,从而导致农民缺少足够的农业信息网络技能培训。
二、农民亟需转变观念,普及科技知识,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
通过以上调查显示,农民不仅对农业信息网络培训的需求量大,而且涉及面广,需要从短期培训和长期教育入手,不断强化。对此笔者认为,要想搞好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农民亟需转换观念
在我国,由于时代的变迁,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传统农业文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新科技的挑战。然而,农民因为受生活环境、信息因素、自然社会条件、资源禀赋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加上农村传统精神文化在农民思想意识中的根深蒂固,这些对农民思想观念造成了很大的束缚,从而导致农民很难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对此,笔者认为要想使农民转换观念,首先必须要从思想根源入手,让农民看到经过培训之后,现实的效果和既得的利益。只有这样,农民才有可能认识到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其次,在各个乡镇,广大基层农技人员要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戗牌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让农民朋友知道政府部门开展农业信息网络技能培训的事实,同时能够了解这项培训对促进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大意义。再次,要充分发挥科技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让广大农民看到身边发生的事实,感受到培训所带来的变化。从而转换观念,变被动为主动。
(二)农民亟需普及科技知识
伴随着电脑、手机、互联网等多媒体的推广应用,我县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相对于过去而言,农民的科技意识有了一定的增强。但是从我县的整体状况来看,农民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受到年龄因素、信息因素、文化因素、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科技文化水平从总体上来说仍然比较弱后,亟需普及相关科技知识。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首先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集中宣传,普及科技知识,从而使广大农民对科技常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其次,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形式向广大农民集中宣传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网络知识,让广大农民看到网络在现代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及其价值。再次,可以邀请有关计算机信息网络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现场指导。
(三)农民亟需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
我们不仅需要转变农民的观念、普及科技知识,更需要强化对农业信息网络的教育和培训。并且要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突出教育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强调形式的多样性。扩大教育培训的范围,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注重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对此,我们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必须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培训的对象应当具有广泛性
当前,从我县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的对象来看,主要集中在涉农中专学生和来自各个乡镇的农技人员、村组干部等。这些相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接受教育和培训的对象并不广,因此需要扩大教育培训的范围。特别是那些在农村有一定种植规模、养殖规模的大户,此外还应当包括那些怀揣创业梦想的农户,以及那些现在或者即将从事农业经营的个体工商户、村镇集体企业带头人等等。在他们当中,尽管有些人年龄偏大、文化较低,但他们同样有教育和培训的需求,除此之外,他们作为当地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对吸收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仍然应当将他们纳入培训的对象。另外,对于其他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村劳动力,可以通过在当地建立农技学堂的形式,组织当地农技人员、村组干部、创业致富的典型来进行进行培训。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扩大教育培训的范围。
2、教育培训的内容应当务实,注重实效
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应当从学员现有文化水平状况出发,同时结合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展开培训。另外,在教育培训的同时,应当强调针对性,突出实用性,确保学员能够学得会,用得上。此外,在教育培训的对象上,应当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年龄大小分别安排相应的培训。其中,对于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且年龄较小的农村学员,可以通过中专学历教育的形式,在农业信息网络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而对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并且在农村有一定种植、养殖规模的农户、基层农技人员、村组干部以及农村个体工商户、村镇集体企业带头人等等,可以进行分阶段的培训。另外,在内容的安排上也应有所区分。对于中专学历教育的对象应当侧重于互联网的认识和运用,电子邮件的收发、聊天工具的运用、下载以及如何通过网络获取网上农业信息、进行农产品的网上交易等等。而对于分阶段培训的学员,应当首先强调对网络基础知识的培训,其次应当结合各地不同的产业状况,通过现场培训、视频教学等方式引导学员如何通过上网获得有效的农产品信息、以及如何开通网上视频同农业专家进行沟通、防治农业病虫害、进行农产品网上销售等等。
3、教育培训的力度应当加大
对于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而言,在力度上应当加大。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应当统一认识,加大对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的力度。此外,还需加强领导,上下联动,以此确保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要精心组织,抓好落实,作出早期规划。不仅在教育培训的人数、规模上要有所扩大,而且在教育培训的质量上也要有相应的提高。再次,在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方面,需要根据教育培训的对象不同,分别作出不同的安排。其中,对于接受中专学历教育的学员来说,在农业信息网络教育方面需要增加课时,特别是在实践操作上,应该使广大中专学员能够学得会,其次在实际农业生产中能够用得上,从而为农业生产发展储备更多的后备人才。而对于接受农业信息网络培训的学员来说,由于他们并不像接受中专学历教育的学员一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全日制的系统学习,而只能分阶段、分批次的进行培训。因此,要想在信息网络培训方面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在培训的次数上,要给予适当增加。此外,在时间上也应当有所保证,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加强培训。
4、教育培训的形式应当寻求多样化
在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上,应当寻求形式多样化,而不能简单地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就教师讲课的方式而言,应当根据教育和培训的对象不同,来加以区分。其中,对于接受中专学历教育的学员,应当根据教师上课的规范要求来进行讲课。而对于接受短期培训的学员来说,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讲课。比如说:教师除了用多媒体形式进行现场演示外,还可以邀请部分学员进行互动交流,从而发现不足,查缺补漏,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此外,可采用优秀学员集中评比的方式,来充分调动他们参加信息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地点的选择上,也可以寻求多样化。其中对于参加中专学习的学员来说,应当集中在我校进行学习。而对于分批次、分阶段接受培训的学员而言,由于他们流动性较大,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较多,因此在地点的选择上也就不同于接受中专教育的学员。对此,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时间需求,采用集中授课,村镇办班的形式,以此满足不同学员对上课地点多样化的需求。再次,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除了正常教学的老师以外,还可以邀请部分成功人士讲授他们通过对信息网络知识的学习,取得了哪些成功经验,从而激发广大学员参加学习的积极性。
三、对我县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的几点思考
针对我县目前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的现状,笔者认为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关键,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根本,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才是最终的目的。对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在进行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的同时,应当结合各个乡镇主导产业的不同情况,将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的内容贯穿其中,同时引导广大农民学员通过对农业信息网络的学习,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最终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由此,笔者认为,在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培训方面,要想取得实际效果,达到最终目的,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
广大农民朋友要想增收致富,就离不开市场。而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取得竞争优势,就离不开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和判断。而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和判断的前提就是要获得市场信息。而市场信息的获得仅仅靠市场调查、中间商来收集信息、政府管理部门信息、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传播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来收集信息,判断真伪。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强化对农业信息网络的教育和培训。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网络工具,让广大农民学员掌握QQ、微信、手机飞信等聊天软件、以及网上搜索信息、网上视频、网上购物、网上销售农产品,网上农产品信息等等,让他们坐在家中就可以沟通国内、国际市场,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从而规避市场风险,为增收致富赢得先机。
(二)以产业为主导,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
每个乡镇都有各自的主导产业,它对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就我县各乡镇主导产业而言,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加工业和农副产品经营业。对此,如何获得发展,树立品牌特色,笔者认为除了掌握有效的市场信息,充分挖掘当地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外,还需要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从地方产业特色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包括如何从网上寻找相应的特色产业的门户网站,以及原材料的采购、加工产品、农副产品的包装宣传、供货渠道、销售、售后服务等等。此外,还包括人员的招聘、营销方案的选择、内部策划管理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的平台来完成。因此,对于各乡镇集体企业负责人以及现在或即将从事加工业、农副产品经营的人员等在进行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的同时,应当结合各乡镇产业特色来进行教育和培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支持地方产业发展、繁荣地方经济,另一方面对于解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以创业为契机,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
对于那些怀揣创业梦想的农村劳动者,我们不仅要给予鼓励和支持,还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对此,除了需要在农业创业方面,对他们进行有关国家减免优惠政策的宣传外,还要不断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通过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以及创业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分析,使他们掌握创业的技能,懂得经营管理的理念,同时帮他们选择合适的农业创业项目,制定合理的创业计划,规避农业创业所带来的风险,让他们尽可能的体验到农业创业所带来的成功喜悦,最终使他们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
(四)以致富为目标,强化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
如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将教育和培训转化为农民现实的利益,这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在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方面:首先,应当不断强化,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其次,要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从农业信息网络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入手,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转变致富观念,打开市场,从而为农民创业致富开辟广阔的天地。再次,要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准确的信息,可靠的保障,进而尽可能的减少由于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方面原因所造成的损失,为农民增收致富保驾护航。
四、结束语
1、是国家信息化和新时期组织工作的迫切需要。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成熟的信息及电子技术已普及到各行各业。江总书记关于“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的重要指示,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信息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我国近年来大大加快了各项工作的信息化进程,而新时期党的组织工作更应该走在前面。用现代化、科学化的手段做好新时期的组织工作,更好地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既是新时期组织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必然要求。
2、是干部信息规范化的需要。在日常的干部管理工作中,形成了大量的干部信息,这部分信息绝大部分是用手工管理的。由于是手工管理,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分隔,使信息内容不规范,信息流程不科学,因而难以满足人员个体微观管理和人员群体宏观管理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管理体系和信息处理系统,用现代化工具管理干部信息,从而提高信息的规范程度与利用效率。
3、是合理使用先进的现代化办公设备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级组织部门都购进了相当的计算机和其他先进的办公自动化设备,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化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软件开发不及时,应用水平较低,现有的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共享等,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应用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不断促进组织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二、干部档案管理多媒体信息网络系统的作用
1、为领导和相关部门提供全方位的干部信息。干部信息数据库及多媒体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以后,我们不但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干部的自然情况、简历、素质、特长以及德能勤绩等方面的综合信息,还可以随时查询干部诸如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声音和影像资料,了解干部全方位的综合信息。利用这套系统,还可以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较短时间内为领导和部门提供全方位的干部信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从纸面上静态了解干部的传统方式。
2、使信息充分得到共享,提高劳动效率与工作质量。干部档案管理多媒体信息网络系统提供了干部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全方位的干部信息。通过网络可以使信息共享,避免各部门重复录入相同的信息,减少重复劳动。而且在干部管理工作中,随时可能产生一些新的信息,各部门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更新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信息,向需要信息的领导和部门提供最新的第一手资料,大大提高信息的时效性。信息共享之后,各部门可以从各个侧面,全方位了解一个干部,走出在本部门业务范围内,从一个侧面了解干部的局限性,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提高对干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使用这套系统,还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以前手工管理干部的情况,周期性较长的工作利用这套系统,短时间内就可以高质量地完成,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简历等常用材料可以自动生成,并可以实现部门之间信函、文件的电子传递,减少手工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3、可以使干部任免更加科学化,提高知人识人的深度和广度。以往讨论任免干部,基本上是采取文字材料加口头汇报的传统方式,使用这套系统可以采集干部工作、学习、深入生产一线的声像,结合干部考核中形成的文字材料,通过网络和各种多媒体设备把动态影像、声音和相应的文字融为一体,并通过投影显示出来。它不仅可以提供被任免干部的自然情况和现实表现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看到被任免干部的形象、气质和口头表达能力等,使领导对任免人选有一个比较全面、直观和生动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评价和使用干部,提高知人识人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拓宽视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的需要,选拔出各种类型的领导干部和管理人才,让选拔上来的干部真正能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三、建立和使用干部档案管理多媒体信息网络系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采用规范的应用软件。为了达到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和使用标准规范的软件是必须的。为此,中央组织部制定和颁发了全国组织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结构体系》,它是为实现干部信息的标准化及大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按照人员管理及机构管理中科学的信息流程制定的,不仅具有较高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而且具有总揽全局的权威性。因此,必须选用中央组织部推行的、建立在《信息结构体系》基础上的系统软件,否则会造成数据结构混乱,使上下级数据无法沟通与共享。不但是信息体系与软件,系统所涉及到的其他应用项目也应当建立在相关的标准之上。如文本、照片、声像等的采集与报送都应该制定和遵循相关的标准,减少转换与重新制作的难度,这也是信息共享及上下沟通的必要条件。
2、要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来构建整个信息系统。建立多媒体信息网络系统要涉及到很多先进的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
应用干部档案管理多媒体信息网络系统,首先要建立起干部信息数据库,包括文字信息数据库和多媒体信息数据库,这是整个信息系统的源泉。数据库的内容要丰富,要涵盖干部各方面的综合信息,以提供更大范围内的应用。多媒体数据库是难点,图像和视频数据有着容量大、不易管理、调用速度慢等特性,如果简单的以文件方式存放,满足不了数据量日益增多时的调用、管理、更新、存储等方面的需要。从长远看,必须采用先进的分布式多媒体数据库,以保证多媒体数据的应用。
要使干部多媒体信息系统达到最佳的应用效果,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及高性能的设备是必要的。从数据源的采集到后期制作都应该保证较高的质量,照片要采用高清晰度的扫描仪录入计算机,音频和视频可以采用先进的数字杜比和DVD技术,在为领导提供更逼真的声音和更清晰的影像的同时,也能保证在较长时间内的适应性。
网络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只有建立一个优质、高效的网络系统,才能实现系统建设的高投入与高产出,为各级领导和组织工作提供优质、高效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现阶段比较先进的组网技术有ATM和千兆位以太网,在小型局域网中,十兆以太网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了较高的带宽,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网络建设中还要考虑利用Internet,上同中央组织部和省委组织部相连,下同各县、区委组织部相连,形成一个组织系统广域网,实现组织工作信息大面积共享。
3、应该有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建设多媒体信息系统。第一,先建成系统的基本框架,包括各种资料数据的采集与录入、应用软件的选用与开发、高速网络系统的建立等。三个环节可以同时进行,其中信息资源的采集是重点,也是基础,干部信息的采集与报送工作应当规范化、制度化,把其当成干部管理工作中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第二,进一步完善、改进和提高整个系统,并将成熟的经验推广、普及,不断提高整体应用水平。第三,进一步加大投入,使整个系统臻于完善,最终满足组织工作的全面需要。
4、要全员参与,以应用为主线,提高整体使用水平。干部信息系统的应用,涉及到很多工作领域,也涉及到干部管理的多个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包括括班子建设、干部管理、干部任免、干部档案、干部教育、干部统计、党员统计等信息内容,与干部考核、考察等工作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系统的建设上,应该全员参与,分清职能,明确信息的采集、维护和使用等各项工作的分工与权限,最终形成科学、有序、规范、协调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信息网络传播权相关权利比较研究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我国《著作权法》在2001年修订时新增的一种著作权,它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1]这一权利的规定,迎接了网络技术发展给著作权法律关系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弥补了原《著作权法》缺乏专门调整网络著作权法律关系的空白,[2]堪称是“与时俱进”之作。但是由于该权利在法律中规定甚为简略,尚有许多问题值得从学理上进一步探讨,其中之一便是信息网络传播权与相关著作权的关系。
信息网络传播权主要是为调整作品的网上传播产生的法律关系而设计的。一般而言,作品的网上传播大致涉及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传统作品(指非数字化的作品,下同)的数字化;其次,是数字化作品上网即上载进入ISP(InternetServiceProvider)的计算机系统;最后,是社会公众成员通过与ISP相连的计算机终端浏览或下载数字化作品。这个过程涉及传统作品的数字化、上载、传输、下载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分别类似于传统作品的翻译、发行或广播、复制。因此,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相关的权利主要有翻译权、发行权、广播权、复制权。将信息网络传播权与这些权利进行深入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相关著作权的理解。
一、信息网络传播权与翻译权
信息网络传播的第一阶段往往是传统作品的数字化即将传统作品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适合上网的形式。[3]传统作品数字化过程的实质是将以人类常用的语言文字表现的作品转换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以计算机语言记载的作品。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翻译是指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过程。所以传统作品的数字化过程表面上看就是一种“翻译”。然而,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指特定的人们无须借助任何仪器即理解其含义的文字符号或语言。”翻译“是指这些语言文字间的相互转换。计算机语言不能为人们直接理解,必须通过计算机转换成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方可为人们所理解,所以计算机语言不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将传统作品转换为数字化作品,不能算是”翻译“。此外,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翻译产生的作品,会产生新的著作权,其著作权归翻译人。其原因在于”翻译“并非一个机械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翻译人运用自己的知识,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换的过程,它需要翻译人的创造性劳动,是一种”再创作“。传统作品数字化的过程完全是由计算机运用程序完成的,是一个纯机械化的转换过程,不需要操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不是一种”再创作“,因此操作者不会也不应该享有数字化作品的著作权。事实上,数字化作品只是适合通过计算机再现的作品,与原作品仅发生了载体的变化。因此,信息网络传播过程涉及的传统作品的数字化过程不属翻译权的”覆盖“范围,信息网络传播权与翻译权应为相互独立的权利。
二、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发行权
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发行权是指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4]修订前的《著作权法》未明确规定发行的含义,而是由其《实施条例》规定的,其义为“为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一定数量的作品复制件”。[5]可见“发行”指的是向公众提供作品原件或者复制件的行为。无论是有偿提供(出售或出租)还是无偿提供(赠与),其结果都是使公众获得了作品的原件或复制件。但问题是何谓“原件”,何谓“复制件”?修订前和修订后的《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均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笔者以为,所谓作品“原件”通常是指首次完整记载作品内容的载体,包括纸张、胶卷、录音磁带、计算机磁盘等等;所谓作品“复制件”是指原件以外的能够传达与原件相同信息的载体,同样包括纸张、书籍胶卷、录音磁带、磁盘、光盘等等。
传统知识产权法理论认为,作品的发行必须包括作品载体(原件或复制件)的转移,即书籍、报刊、磁盘、光盘等记载作品的“物质材料”的转移。[6]仅能为公众感知,而不向他们提供复制件的行为不构成发行。[7]作品经数字化以后,在网络上传播,仅为作品的数字化传输,经计算机终端转换再现作品内容,从而为公众欣赏,并未发生作品载体的转移,因此,有学者认为,要把传输归入发行的概念之中,恐怕很难。[8]然而,在国外也存在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计算机程序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多台计算机,当传输结束时,尽管计算机程序的原件仍然保留在发送该程序的计算机中,但是接收了传输的计算机内存或存储装置中却各形成了一份该程序的复制件。因此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作品和以其他更传统的形式向公众发行作品没有区别,最终的结果都是让公众获得了作品的有形(tangible)复制件。[9]这一观点,虽然有对“发行”作扩张性解释之嫌疑,将其解释为“让公众获得作品的有形复制件”。然而这一扩张性解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逻辑矛盾。如果对“载体”作这样的理解即载体是指能够记载作品并且无论是否借助仪器均可再现的物质材料,那么就可将计算机内存或其他存储装置视为载体,首次完整记载作品内容的计算机存储装置就是作品的数字化原件,此外的记载装置就是作品的数字化复制件。尽管发送作品的计算机存储装置没有发生位移,但作品信息通过网络发生了位移,以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可以理解为作品载体发生了转移。因此,数字化作品在网络上的传播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发行。
2000年11月29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虽然规定“将作品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属于著作权法规定的使用作品的方式,著作权人享有以该种方式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但修订前的《著作权法》规定的“使用作品的方式”包括“复制、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或者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方式”,那么,网络传播是其中一种呢,还是与这些使用方式并列的一种呢?如果是其中一种,是哪一种呢?《解释》语焉不详。从本质特征上分析,网络传播更多地类似于发行(关于网络传播与播放的关系,下文将进行分析)。因此,在2001年《著作权法》修订以前,我国司法实践如果类推适用发行权“覆盖”信息网络传播并未出现法律适用错误。[10]
三、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广播权
《著作权法》修订以前,规范广播作品产生的法律关系的权利被规定为“播放权”,其义为“通过无线电波、有线电视系统传播作品”的权利。“播放”是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特指以无线电波或者有线电视系统传播作品。很明显,“播放”不包括网络传输,因为其仅限于有线电视系统,而网络通常不包括有线电视系统。因此,修订前的《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中的“播放权”不能“覆盖”网络传播。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将规范广播作品产生的法律关系的权利规定为“广播权”,其义为“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以有线传播或者转播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以及通过扩音器或者其他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的权利”。[11]从该项规定分析,广播的形式包括:(1)以无线即电磁波方式向公众传播作品,公众通过特定的接收装置可以欣赏到作品。这是广播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广播可能通过音频方式,也可能通过视频方式。(2)以有线即电缆线的方式向公众传播适于广播的作品。[12]这种形式的广播在我国农村大量存在,另外,饭店、商场、公众娱乐场所、某些交通工具等也有这种形式的广播。(3)通过扩音器或其他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播适于广播的作品。这是关于广播方式的“口袋”型规定,以备科技发展出现新的广播手段而致法律不敷适用。
从广播的形式分析,在著作权法领域,广播的实质是以能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工具向公众传播适于广播的作品。如果作这样的理解,网络传播也应包括在其中,因为网络也是能够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工具。网络传播与传统广播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让公众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而后者不能,公众无法控制广播节目的播放时间,一旦错过节目播放时间便无法再接收到。但笔者以为,这种差异,仅仅是技术含量的差异,并无本质区别。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广播不包括公众能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传播形式。因此,将网络归入法律规定的“类似工具”似乎无可非议。
正因为广播与“网络传播”不存在不可协调的本质性的差异,所以某些国家干脆将二者合并规定,构成一种“公众传播”,著作权人享有的控制作品向公众传播的权利,就是所谓“公众传播权”。如2001年5月22日由欧洲议会通过,同年6月22日颁布实施的《关于信息社会的著作权及有关权指令》就规定了这种权利,它指著作权人享有的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专有权,包括让公众中的成员以个人选择的时间和地点访问作品的方式获得作品的权利。[13]欧盟的这种规定,是将传统的广播(或播放)与网络传输进行整合,对原广播权内容作了明确的扩充。这种整合并非毫无道理。[14]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将广播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分别进行规定,在外延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
四、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复制权
复制是指将作品制作一份或多份的行为。复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复制既包括以与原件相同或相近的形式制作一份或多份的行为,如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抄写等(我们可以称为“同形复制”),也包括以与原件完全不同的形式再现作品的行为,如将工程设计等平面图形作品制作成立体的工程模型或建造成工程(我们可以称为“异形复制”)。狭义的复制仅指“同形复制”。无论是“同形复制”还是“异形复制”,其作用都在于使人们可以欣赏到原作以外但又不丢失原作所载信息量的“作品”。所以复制的本质功能在于再现原作,能够再现原作的行为均为复制。信息网络传播过程中,作品上载以后,人们通过计算机欣赏作品所获得的信息量不会比欣赏原件获得的信息量少(美术作品可能例外,比如运笔、着色等不如欣赏原件感受真切,但这种信息量的减少,与人们欣赏同形复制件信息量减少的程度应该大致相同)。就数字化作品的上载而言,上载在ISP的计算机系统内产生了作品的备份,并通过计算机可以再现,因此上载是一种复制行为。同理,社会公众通过计算机终端上网浏览(不下载)网上作品,作品在终端机屏幕上为用户所欣赏,同样是一种再现,应属于“复制”,因为此时在计算机内存中产生了作品的复制件,尽管这只是临时复制;下载网上作品,以期通过计算机再现,在本地计算机存储设备中产生了作品复制件并被固定下来,更是将作品制作成“备份”的行为,是一种复制行为。有人认为,信息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复制与传统意义上的复制有区别,因为后者同时伴随了载体的“再现”,而前者不会产生载体的“再生”,关机后该信息不会“再现”。[15]笔者以为,计算机及其存储设备共同构成网络作品的“载体”,如果将信息存在硬盘或其他存储设备中,虽然关机后该信息不会“再现”,但这与一本书只有在打开后方可获取其中作品的信息并无二致。网上浏览的确没有将信息固定于计算机终端的存储设备上,但可以视为终端与远程主机共用存储设备,只要公众愿意,可以再次上网欣赏该作品,因此临时的再现也不失为一种复制。
由此可见,信息网络传播过程必然涉及复制过程,网络传播权如果不是单指“传输权”,即数字化作品从一计算机传往另一计算机的权利的话,就必然包含复制权的内容。只是权利人在权利受损时,主张了网络传播权,就没有必要另行主张复制权了。
综上所述,信息网络传播过程中涉及传统作品的数字化、数字化作品的上载、网络传输、公众浏览或下载数字化作品等过程。与传统的翻译权、发行权、广播权、复制权比较,信息网络传播权与翻译权相互独立,与复制权关系密切,与发行权和广播权的内容非常接近,虽然也存在这样的区别即能否让公众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但这种区别不是本质的。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时,通过扩张性解释发行权和广播权解决涉及作品的网络传播纠纷不会出现法律适用错误。我国现行法律将信息网络传播权单独规定,显然与发行权和广播权有一定交叉,但还不会导致法律适用的混乱。未来我国《著作权法》再次修订时,如果整合现行发行、广播、播放、信息网络传播等传播方式,创立一种能够覆盖各种传播方式的“传播权”,即亲自或许可他人向公众提供作品原件或者复制件,包括让公众中的成员以个人选择的时间和地点访问作品的方式获得作品的专有权利,则著作权权利体系设计逻辑将更为周延。[16]
注释;
[1]《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之(十二)。
[2]据统计,仅1998年和1999年两年,我国发生的与网络传播有关的著作权纠纷案提交法院审理的就有几十起,由于缺乏相关规定,某些法院是通过扩张解释现行法律有关规定进行判决的。参见薛虹:《数字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第94-98页。
[3]对于直接通过计算机创作产生的作品,已是数字化作品,不需要另行数字化。
[4]参见《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之(六)。
[5]参见原《著作权法实施条例》》(1991年颁布,已失效)第5条之(五)。
[6]参见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7]参见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年版,第61页。
[8]参见马克·戴维生:“计算机网络通过与美国版权法的新动向”,王源扩译,载《外国法评译》1996年第5期。
[9]参见薛虹:《数字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10]典型案例可见1999年北京海滨区法院审理的王蒙等六位作家诉世纪互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案,该案一审判决认为,作品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与著作权法意义上对作品的出版、发行、公开表演播放待传播方式虽然有不同之处,但本质上者是为了实现作品向社会公众的传播使用,使观众或听众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二审法院也认为作品在国际互联网上的使用仍属《著作权法》规范的使用方式。简单介绍参见胡唯嵘:“信息网络传播权案初探”,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11月10日第3版;详细介绍参见薛虹:《数字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第96-98页。
[11]《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之(十一)。
[12]法律规定中“广播的作品”一语令人费解,不知是“已被广播的作品”,还是“适于广播的作品”,如果是前者,则“有线广播”不能直接使用作品,而必须使用已经广播的作品。这似乎是说,“广播”只有一种,即无线广播,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如果是后者,则直接用“作品‘,岂不更简洁?本文作后一种理解。
[13]参见薛虹:《数字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页。
[14]相反意见认为网络传输问题不能简单地通过对传统版权法的扩大解释予以解决。参见吴汉东、胡开忠等:《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关键词:三峡通信,信息系统,网络资源,应用功能
开发为了满足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我们从施工开始前的论证准备阶段就着手规划和建设一个先进而完善的通信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现在这个系统已基本建成,经过几年实际运行和使用的考验,证明该系统的技术方案和使用功能均达到了国内同类专网的先进水平,为三峡工程的建设和施工管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1三峡通信、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
(1)宜昌至三峡的数字微波通信和光纤通信。其中施工初期建成的微波通信是当时三峡工地对外通信的唯一手段,为解决大批施工人员进驻工地后的应急通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光纤通信由于受到路由的制约直到1997年大江截流前才建成开通。这是连结三峡工地和宜昌公司总部的两条互为备用的主干通信线路。特别是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的建成不仅大大提高了通信的速率,增加了三峡通信网的容量,而且也使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分别在宜昌公司总部和三峡工地建成了总容量近一万门的数字程控交换机通信系统。各交换机之间统一用数字中继线组网、网内统一编号、直拨通话。并于1997年初与宜昌电信局实现了数字光纤中继联网(DID),专网与公网之间可以直拨呼入、呼出,彻底消除了过去企业网与电信公网之间通信的瓶颈,大大提高了呼通率和通信质量。
(3)建设了800Mhz集群无线通信和一点多址微波通信网,从而为三峡工程施工现场构建了一套灵活而快捷的施工调度指挥通信系统。
(4)为适应三峡工程信息管理的需要,建立了宜昌至三峡的两套155Mbps光纤通信系统(ATM光纤通信为主通道,SDH光纤通信为热备用)和高速ATM数据交换机,实现了三峡工地和宜昌的宽带数据通信。另外在三峡和宜昌两端有近20条分枝光缆延伸至各个信息点,加上前、后方几座办公大楼内的五类结构化布线系统,构成了一个无阻塞的高速信息网络平台。网内连接了800多台计算机,它们之间通过交换式集线器(HUB)能以高达100Mbps的速度进行通信。
(5)通过宜昌公司总部至北京的卫星通信系统将我公司的计算机网与因特网相联,从而使专网内的任何计算机用户除了具有网内通信、查询、共享网内资源功能外还能访问英特网并具有因特网用户的各项功能。卫星通道的速率现在为双向128Kbps(下行192Kbps,上行64Kbps),如需要可以方便地提升至2Mbps(双向)。
2三峡通信、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1)对内对外的电话直拨通信。其中网内通信免费,由于专网连通了宜昌与三峡坝区,故使得三峡对宜昌市的区间通信变为市内通信,不仅大大方便了公司和三峡建设者对内对外的通信联络,而且每年可为公司节约一笔可观的通信费(区间通信比市内通信费率要高)。
(2)实现了三峡前、后方800多台计算机的联网,为三峡工程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先进而可靠的宽带网络支持平台和运行环境。
(3)由我公司与加拿大Moneco公司合作研究开发的三峡工程管理系统(TGPMS)已成功地在该网上运行,它作为大型水电工程管理软件其内容包括了三峡工程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工程设计文档资料、施工计划进度、合同文档管理、财务会计、质量安全、大型施工设备以及科研项目的共享信息资源库。它的全面使用不仅节省了工程管理的人力、物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集中体现了三峡工程现代化管理的水平。
(4)在这个宽带数据网上还运行着notes办公事务处理系统,它包含了总公司的公文系统、电子邮件、会议通知和会议纪要、人事档案等内容。该系统在全公司和各参建单位的成功应用改善了办公条件,提高了办公效率,得到了普遍地欢迎和好评。
(5)网内每个用户均能通过卫星专线与因特网相连,能以较快的速度上网。享受英特网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和电子邮件服务。
(6)申请注册了中国三峡总公司的域名(),在北京代表处建立了3W服务器和网站主页。可以通过In-ternet网向全世界三峡工程及其相关的各种信息。
3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开发新的服务功能
计算机信息网络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技术领域,网络带宽在不断展宽,新的应用功能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三峡通信、信息系统的网络平台虽已基本形成,而应用还远未完善。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潜力,为三峡工程的建设乃至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提供更完善的信息服务,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就不仅要继续推广已取得的应用成果,加强系统硬、软件的维护,使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而且还要不断地开发新的应用领域和增值业务。
3.1加强三峡网站的建设管理,使之成为宣传三峡工程的第三大新闻媒体
利用三峡网站在因特网上适时三峡工程的建设成果和与之有关的信息是向全国及全世界宣传三峡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径和手段。因为它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覆盖范围广。这是一般报刊杂志所不能比拟的。但现在的三峡网站一是布局设置不太合理,二是管理力量薄弱,所以信息较少,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形式也不够灵活新颖。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建议该网站的日常业务包括信息、资料的采访、编辑和录入,网页制作、更新等划归新闻中心管理,而信息中心则负责网站的技术支持。这样就把三峡工程的报刊、杂志和网站作为三大新闻媒体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统一管理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鉴于目前北京和宜昌还没有专用通信线路,故需要在宜昌另建一台3W服务器及相应的连接设备和软件,而将北京的3W服务器作为数据备份。上网内容要作到全面、准确、实时,要定时更新。以增加它的新闻性和可读性,也就增加了宣传效果。
3.2开发专网IP电话业务
IP电话是因特网和电话交换机相结合的—项全新的应用成果。它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节省电话费。根据现在的国家政策,在企业专网内部开通IP电话业务是允许的。三峡通信、信息网不仅已与电信公众网联网,而月也已通过吉通网络公司的金桥网与国际瓦联网联通,这为开通IP电话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1)1P电话系统在三峡信息网的构成
由此图可以看出,在现有设备配置情况下,为了使我公司和三峡工地的用户都能打IP电话,只需增加少量设备。
(a)电话网关
电话网关是实现IP电话的最关键的设备,通过它把模拟话音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变换为可以在因特网上传输的数据包。此外它还能提供路由器功能、优先级别限制功能等。根据不同要求,安装时需对电话网关进行内存升级、更新路由器操作系统IOS.电话网关的联网调试包括设定IP地址、设置H.323网关参数、配置计费命令等。由于IP电话语音数据流对实时性要求很高,为了防止上网计算机数据流对语音数据流的影响,必需在电话网关上将语音数据流的优先级设置为高于计算器数据流的优先级。
(b)电话网关与电话交换机的接口
电话网关可直接与交换机的数字中继板相接。根据话务量大小可按30路(一块E1板)或60路(两块E1板)数字中继线配置。并在交换机上进行软件设置,定义IP电话的路由号(例如设为“10”),这样用户拨“0”就是通过公用电信网打市话和长途电话,拨“10”就是通过因特网打国内或国际长途电话。当然交换机的计费软件也得进行相应的定义,调整相应IP路由的费率。这样只是在交换机上增加了一条出口路由,故交换机原有的功能完全不受影响。
(c)增加三峡专网与国际互联网之间的通信带宽
为了节约上英特网的信号带宽,语音数据要经过数据压缩处理,将每路64K的语音数据压缩为4K左右的数据,因此有30路中继线的IP电话系统需占用128K的上网带宽,且这个通道只用于国际和国内的出中继通话业务,市话和入中继通话仍通过电信公网的中继线进行。总之可以根据经济、适用的原则灵活配置中继线数量和上网带宽。
(2)IP电话经济性分析
由此可见,两者平均价格差为62%,也就是说IP电话话费只为公网话费的38%.根据我公司2000年上半年电话费单统计,国际、国内长途话费为121.5万元(推算全年长途话费是243万元)。如果开通了IP电话业务,则一年少付通信费150万元。扣除因特网信道租费每年为24万元(128K)。则实际每年可节约话费120万元以上。可见它的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3.3工地监视实时图像在网上的传输和查阅
前面已经提到,三峡信息网内主干线路传输速率已达155Mbps,不久还将建设622M甚至更快的三峡永久光纤通信网,局网内到桌面速率达100Mbps.是一个可以进行双向多媒体信号传输的高速数据网络平台。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在网上能够查看的信息较少,另外也还有一些部门的信息资源,例如物资部的散装水泥/粉煤灰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部的公共工程信息系统、工地图像监视系统等未能进入信息主网。如能将这些信息特别是图像信息纳入到公司的主网中,则不仅可以丰富公司信息网的使用功能,提高其使用效率,而且能把三峡工程的建设、管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下面主要介绍大坝监视活动图像在网上传输和查看的方案。
现在工地图像监视系统有两套。一套是模拟图像监视系统,已接入有线电视网;另一套是数字图像监视系统,主要用于大型施工机械如塔带机等的安全监视,(当然也可方便地用于大坝浇筑现场监视,将来还可用于船闸闸门及以电站机组运行的监控)。它共有八台摄像机,分别用微波或视频电缆将摄像机的图像信号传输至集中监控室进行图像的模/数变换、压缩、存储、显示。它采用了高性能多媒体监控平台,集高速矩阵切换、硬盘图像存储和防盗报警等功能于一身。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1)在监控中心显示器上有八个画面,显示八路彩色实时活动图像(可以扩充至16路实时画面)。一点监视八点,并可分别对摄像机进行控制;
(2)中心在监视的同时可硬盘录像和检索回放。基本配置可以记录一周的活动图像信息,增加硬盘容量可记录更长时间的信息;
(3)NT28套件(高速视、音频采集/压缩卡+高速PCI网卡),适用于LAN/WAN中多点对多点的视频监控。支持TCP/IP标准通信协议;
(4)视频采集格式为MPEG-1,视频采集速率256K~3Mbps,具有实时图像变化监测功能,利用画面运动补偿的原理,既能压缩带宽,又不影响画面质量(清晰度);
根据设计要求,该图像监视系统应能具备网上传输功能。只要在网上各计算机内装入多媒体软件就可在办公室计算机上观看施工现场实时活动图像。
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计算机网和监控中心之间的传输通道及接口界面。原来已规划并架设了一条光缆到覃家坨变电站,只要再架设一条2km左右的连结光缆即可解决。系统的软件设计则要配置一套多媒体软件包,使显示器上增加一个图像查询栏,点击查询栏内摄像机编号或所在位置名称即可选择你所需要的一路图像进行观察。通过查询回放还可查看过去一周甚至一个月内某个施工位置的任意时段的图像,这对于分析施工质量及安全事故是非常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