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职业能力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网络专业的社会需求预测分析
1.人才需求预测
全球网络人才相当短缺,随着全球各国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其网络人才需求会有新的增长。网络及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迅速带来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为大学生网络教育提供巨大的发展机会。根据我国目前每天开张2-3家各种类型的网站的速度来推算,我国对网络人才的需求缺口是相当大的,可以说是一种相当严重网络人才危机。
2.人才素质结构预测
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的确定,主要根据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随着社会向信息时代的迈进,人们更重视从人类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思考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除了仍然重视知识,能力之外,更突出地重视人的素质。第二,面向21世纪,本行业的发展态势是,在原有网络管理的基础上,将迅速发展电子信息管理;在通信业务急速发展的环境下,将迅速改造、升级和发展高速宽带网,接入网和三网合一成为大势所趋。在这种形势下,要求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适应科技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要求。
二、网络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
1.强化质量观念,走特色之路
整个专业教学采取“以技术应用”为关键,形成一条“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模式,努力把专业办精、办好,使本专业的毕业生成为“能吃苦、会学习、敢创新”、“会设计、善维护、有特长”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高级应用型人才。
2.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重构人才培养的目标
按照“基础理论知识适度,专业知识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原则,重新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社会和网络技术发展和推广为目的,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体现大学生网络人才培养特点,重新构建课程结构
研究职业特色和工作过程,以现场为依据,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位入手,重点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从课堂实训、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五个环节一来构建课程体系。
4.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促进产教研结合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培养合格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建设教学基地,应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学校发展规划目标后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为依据,以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为原则,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性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密切校内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加快产学研步伐,尽快形成企业、学校一条龙教育的新体系。
5.建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制度
(1)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大胆尝试、改革,因材施教,提倡启发互动式、讨论式等研究型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特点,把课程讲授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开放专业实验室,淡化教室、现场和实验室的区别
(2)、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实行弹性学分制。对不同的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基础条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在变学年为学分制的同时,努力建立与之配套的学籍管理、学生管理政策。
6.改革人才培养的评估模式
改变传统的以考定性的模式。公共课程的考核将以权威的试题库为基础,逐渐实现教、考分离。专业课程要根据课程的特点,除采用闭卷考试外,可以采用开卷笔试、面试、上机实训并写实训报告等能够充分反映学生实际能力的各种手段。实践教学的考核尽可能地与实际工作成果相一致进行鉴定和考核,对典型学生进行案例答辩,评定成绩。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各种技能比赛,参加职业认可的各种考级、考证,并对成绩合格都计入学分。
三、构建“以能力为本,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课堂实训、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五个环节组成。
1.课堂实训:在课程的设置上,按照“必须、够用、实用”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围绕“计算机应用能力”、“网络组建管理维护能力”和“网站建设管理维护能力”设置课程。本专业所有专业课程均安排了课堂实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接近1:1.1。此阶段主要是通过模仿学习,巩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
2.专业技能实训:本专业安排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程序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Web程序设计等共5门课共9周的专业技能实训,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从模仿到应用的过渡,从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基本技能训练:本专业安排了中英文录入、程序设计、OFFICE软件应用、局域网络组建和求职面试等共5个学期的基本技能训练,强化本专业学生对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序,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基本技能的应用。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明确了为用人单位培养输送能够适应岗位和职业实践需要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是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选用的教材,不仅与专业无关,而且教材内容也缺乏专业背景,这也造成了高职公共英语与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教材内容的职业性并不强。依据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综合技能为目标的指导思想,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培养目标应该以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更新以前惯用的普通英语教材辅导资料。比如,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是依靠普通英语教材并不能满足其对专业的需求;市场营销学的同学也不能轻易阅读该专业的相关书籍;机械工程和电子技术专业的同学同样对涉及该专业的国际书籍望尘莫及。这样的结果最终让学生们产生了英语无用论的心理。
二、评价标准欠合理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为社会提供满足产品生产、工程建筑、机构管理、商务服务等高等技能实践性职员,这样的员工不但专业技能高人一筹,职业素质也很高,不仅可以处理专业事务,也能够参与商务社交活动,综合考虑,髙职院校的英语教育责任重大。2000年我国最高教育机构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其中重点强调“务实、实践”的意义。“奠定好英语基本功底,同步提高英语的实践应用技能;强化口语技能和写作技能的培训,结合专业知识,解决专业相关的问题”。由于旧式的教育观念影响深刻,各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只是本科英语教育的简化版。所用的教材和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普遍是简单模仿而不是真正的注重实用能力的培养,更多注重学术上的学习,建立理论体系,强化词汇和语法的练习,而没有认清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真正用途和意义所在,造成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偏差,逐渐失去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我国的英语等级测试机制也只是测试了学生的理论应用方面,主要是单词,语法和词组等,一张全国一样的英语试卷,就评定了该生的英语水平,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够科学的,完全忽视了英语的实际交流沟通意义,并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英语能力测试方式单调,通常是统一的试卷考试形式,以笔试为重,将笔试成绩简单的认为是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忽略了英语的应用技能的测试。
三、结语
[关键词]现代校长;职业能力;专业智慧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好校长,他一定在学校的工作实践中,潜心陶冶自己高品位的素养,努力锤炼自己高效率的能力,以形成现代校长的优良职业品质和专业智慧。
一、做好知识分子思想工作的能力
做思想工作是校长的基本职责之一。它是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调适教师心理状态,消除干群间、教师间隔阂误会,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现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校长做好知识分子的思想工作,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前,有些学校校长对这一能力比较忽视,其具体表现为:要么是现任学校校长本身也是知识分子,不善于做思想工作,或者认为不存在做思想工作的必要;要么是校长专心抓教学,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书记和政工干部的事;要么是认为知识分子思想工作难做,经常回避这一工作;要么是认为做思想工作就是去教训别人,不愿意去干这种事。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正确的办学方向,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思想引领者,这要求学校校长要会做教师的思想工作。
校长怎样才能做好知识分子的思想工作呢?
(一)要陶冶自身的人格素养
校长对学校的管理,首先是人格化的教育。校长要高举先进思想的旗帜,适时做好教师思想工作,校长自身没有高尚的人格素养,工作是无法开展的。校长要真正做到: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不骄不躁;宽以待人,不怒不威,不虚不伪。这样,校长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亲近教师、吸引教师;用自己的人格价值去感召教师、凝聚教师。
(二)要懂得教师的需要
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这是必要的。但是,校长应该明确,教师物质上的需要,这只是一般人所共有的最低层次的需要(实际上教师的经济待遇还不能达到较高水平),我觉得,教师有更高的需要:一是教师需要思想上的及时引导和政治上的高度信任。一般来说,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专业工作看得比较重,他们在政治上坚定的表现,经常是通过对教学的钻研,对工作的努力表现出来的。但有时在思想上会出现波动,或对校长及学校工作有意见。这时是教师最需要帮助解决问题的时候,校长要及时地给予引导,帮助疏通障碍。不要等思想障碍根深蒂固而形成某种观念、甚至出现错误后,再去用批评、处分来代替思想工作,这是最不可取的。二是教师需要工作上的大力支持。教师最大的期望和乐趣莫过于教学的成功和学生的成长,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会放弃许多生活上的需要而废寝忘食地工作(教师工作其实是没有上下班之分的)。校长应认识教师工作的这一特点。对教师工作的大力支持,必将引导教师情绪、心境等心理因素上出现积极状态。
(三)及时发现并运用符合实际的工作方式做好思想工作
人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活动规律,而且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更是这样。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由于个性引起的思想波动,反应有时是不明显的。这就要看校长能否及时发现,只有发现了这种个性的思想波动,才能“对症下药”,及时引导,避免用一个模式去做每一个人的工作。
二、学校发展长远规划的能力
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学校教育工作不仅周期长,而且是一个连续性极强的过程。校长如果缺乏长远规划的能力,他就有可能违背教育规律,难以办好学校。校长长远规划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要有预测能力。有人说,三流的学校做昨天的事情;二流的学校做今天的事情;一流的学校做明天的事情。这形象地说出了学校管理水平的差别。
鉴于学校教育工作周期长并与社会联系紧密这一特点,校长必须具备预测能力。这是因为:其一,预测是制定长远计划的基础。通过预测,领导者可以预见学校发展的前景,从而确定目标,分析问题,预测需要,使制定的规划避免片面性和局限性。其二,预测是选择最佳决策的根据。通过预测,制定出多种方案,从中选取最好方案,避免决策失误。其三,预测是使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保证,通过预测,明确社会发展的需求,保持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良好适应。
其次,能建立一支精良、稳定的教师队伍。学校师资队伍素质的优劣是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这也是校长长远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只顾应付眼前的教学,或者为了使自己在任期间快出成果,而不注意教师的培养和提高,这将有可能使教育的连续过程中断,造成人才的缺乏和浪费。一个有远见的校长,决不会忽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是能识才。要注意到有才的人往往不愿投其所好,使人看起来似乎不顺眼,总爱提不同意见,校长要善于发现他们,给予重任,并不求全责备,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
二是能尽才。目前,校长常常报怨,拿工资的人多,上讲台的人少,这是一种浪费。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人多是一种更大的浪费。因此,校长要充分发挥已有教师的才干,注重任用有专长而未发挥其才干的人,做到人尽其才。
三是能育才。教师职业是超前性极强的职业。不断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是教师的职业需要,这是与实现长远目标相适应的。因此校长对教师不能只顾使用,不管提高。要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采用在职学习、业余进修、短训、自学多种形式来提高师资水平,保证师资水平适应(或高于)教学需要。同时应重视教师的新老交替的衔接工作,形成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性别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保证教育周期的连续性。
四是能荐才。校长不要怕教师超过自己,能培养出超过自己的教师,是校长更大的成功。学校是人才集中的地方,也是能够出优秀人才的地方。校长应有宽广的视野,为人才铺就发展的道路,积极向高一级学校、向上级部门推荐人才,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现在有许多党政领导都是当教师出身的)。这样,更能体现校长品位和能力。
三、有效组织指挥教育工作的能力
校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指挥者,校长能否确立自身角色职能、科学管理学校,是校长能否有效组织指挥教育工作的表现。在今天的学校工作中,校长这一能力的体现有新的特点,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由“硬领导”向“软领导”转变
当今学校,那种外行领导的现象已基本消除。校长多是精通某一学科专业的教师,他们发挥了专业知识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硬领导”。随着教育的发展,专靠这种硬领导已显示出它的不足,在今天,为了达到学校组织指挥工作的高效率,必须实现从“硬领导”向“软领导”的转变。为此,校长不仅要懂得某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还应成为政治上成熟、精通教育科学、懂得教育心理学和管理科学的“软专家”。对校长来说,只有实现了“硬领导”向“软领导”的转变,才能打破某一专业的局限性,全面谋划学校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组织指挥的整体效应。
(二)由再造决策向创造决策转变
决策是校长组织指挥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决策可分为再造决策和创造决策。为了省事方便,有的学校习惯于做“传达”式的工作,上级怎样说就怎么干,上级没说的就不干,别的学校干什么,自己也就干什么。这属于再造决策(这也是需要的)。这是一般校长不难做到的。作为优秀的领导者不应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在做出决策时,应该在理解上级精神的基础上,能联系学校实际制定出科学的更具体的方案;上级没有布置的任务,如符合学校条件也可做出实施的决定;在学习别人经验时能提出自己研究的新课题;敢于打破常规,进行新的教学实验,等等。要做到这些,校长必须实现再造决策向创造决策的转变,这样才能组织指挥出学校工作的新风貌。
(三)由直接教学向指导教学转变
校长大多本身就是优秀教师,以前人们一般认为,学校领导者应有优于教师的直接教学能力,才能领导教师的教学。其实,这是降低了对校长职责的要求,是一种用教师能力来衡量校长的做法。我觉得不能要求校长在教学水平上一定都得超过或等同于各学科教师中的优秀者,因为好教师不一定是一个好校长。我们不要求校长必须是一位优秀教师,但是,必须要求校长能确实知道如何才是一位优秀教师,并具有指导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能力。我对校长提出了“三少三多”的要求,即:“少上课,多听课;少坐自己办公室,多进教师办公室;少开大会,多开小会。”校长要与教师近距离、“亲密”接触,不当“裁判员”,争当“教练员”。
四、勤俭理财的能力
学校的财务管理,校长负有主要责任。学校能否科学理财、勤俭理财、廉洁理财,是评价学校管理水平、评价校长品质和管理能力高低的重要内容。校长理财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学校不能搞产业化,但要学习产业的财务管理方式。学校公共、公益、公正的性质,决定了学校办学不能搞产业化。但是,我觉得产业的财务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产业的投入产出,是有着严格、科学的成本核算的,而我们的学校财务管理却缺乏这样的有效控制。一些学校,没有合理的预算,或不执行预算,财务开支随意性很强。项目建设没有科学论证,贪大求“洋”,借贷建设,许多学校都留下了巨额债务,甚至造成浪费,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稳定。现代校长应该学习并具有“产业式”的理财、管财能力。学校的每一分钱更为珍贵,绝不能浪费。
其次,校长不能为金钱办学,但要努力争取多渠道资金的投入。当一所学校、一名校长以金钱为办学目的之后,就会失去教育的本质。我们绝不能这样做。但是,为了学校的发展,校长应具备争取多渠道资金投入学校建设的能力(而不是向学生乱收费)。要科学规划、及时申报项目;要掌握信息、努力争取项目;要用好政策、开辟新的资金投入途径。校长要努力锻炼自己主动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的能力。
最后,校长不能乱花钱,但要舍得在教育上花钱。学校是最需要勤俭理财的地方,就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富裕学校,校长也不应该乱花钱。但是,学校再困难,校长在关键的教育项目上也要舍得花钱。校长要严格控制非教育资金的支出,如招待费、不实的形象宣传费等。要在教师的培训学习、学生学习条件的改善、师生教学设施的更新、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等方面,想方设法加大投入,把钱切实用在能产生教育实效的地方。管好钱,用好钱,并建立起理财、监督的长效机制,保持学校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这是校长高能力的表现。
五、和谐交往的能力
校长是和谐学校构建的引领者,班子成员的团结,教师团队的进取,师生情感的融合,校园文化的创新,家校配合的协调,社会评价的满意,时时在考验校长的能力与人品。今天,和谐交往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学校,校长有无和谐交往能力,不仅影响到教师个体心理的发展和行为的改变,而且会影响学校和谐机制的构建和学校的发展。校长决不能轻视这一能力的作用。校长和谐交往能力主要表现为能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能处理好与教师的关系
校长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把工作任务与教师的态度、情感、利益、待遇的需要结合起来,使教师心态保持愉悦,工作持续进取。校长管理学校,必须确立“教师以学生为本,校长以教师为本”的理念。我们要懂得:帮助教师的成功,是校长更大的成功。一所学校名师的多少,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一所学校教师凝聚力的强弱,反映出校长的办学能力。
(二)能处理好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
集体领导是我国学校管理体制的特点,但是,能否形成强有力的、和谐的领导集体,校长起着关键作用。学校班子成员之间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建立深厚的感情和形成融洽协调的心理氛围,这应是校长的重要工作目标。具体表现为:校长不搞一言堂,发挥集体决策的作用;校长不推诿责任,勇于自我批评;校长能经常与班子成员交换意见,保证工作上的密切配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校长首先要处理好和书记的关系,这是班子团结和谐、领导有力的保证。
1.1总结典型工作任务本文作者在院系建设中,参与了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需求分析员、UI设计师、软件设计师、测试工程师、质量保障师、数据库管理员.通过在扬州天润电脑有限公司、扬州信息产业园等多家企业详细调研后,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总结出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系统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与维护、用户界面设计、代码编写、软件测试、用户手册编写.
1.2开发学习领域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按工作步骤的实施过程展开顺序及需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到核心来开发学习领域.开发出如下学习领域,如图3所示.整个学习领域设计以《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酒店管理系统》、《网上书店》、《论坛系统》四个项目为主线,围绕着如何解决典型工作任务而展开.每个项目的开发任务中精巧的整合了抽象的开发技术,知识的应用性得到了突出,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强化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4].
1.3学习领域的课时安排考虑学习领域学时分配时,遵循的原则是,工作任务中频率高的分配学时多,难度大的分配学时多.如表1所示。在此,《使用和Ajax技术的网上书店开发》和《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Ajax的网上信息平台开发软件测试》属于难度稍大的课程,因此学时分配上是最多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程序素养的养成,每个学年的课时分配也是逐年递增的.
1.4学习情境设计受篇幅所限,这里仅以《使用HTML和JavaScript的动态网站开发》为例说明学习情境的划分.如表2所示,这门课程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符合了学习情境大于3的标准,让学生在重复和比较中掌握技能.前4个情境都是页面制作,属于同一范畴,按照难度逐步递增的特点进行设置.在这四个情境中完成的页面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完全体现了网站开发的技能要求.第5个情境是一个完整网站的制作,将前四个情境的技能要点全部包含,是一个较复杂的工作过程。
1.5学习情境教学实施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的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实施.以“学习情境1:图文并茂的简单页面制作”为例进行说明.如表3所示.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频繁互动,学生独立决策,做出计划方案并实施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计划完成后,学生要自查并互查,这也是强化技能的一种方式.学生分组完成计划,关注工作的进度,可以加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工作责任心.
2结束语
1.1初建法规、案例数据库,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之一———搜索查询能力我国传统法学教育课堂上使用的案例和法规都由老师提供,学生不仅学习被动,而且从未意识到搜索查询能力和积累案例、法规资料的重要性,而这些能力对于未来从事法律职业相当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查询搜索能力,美国法学院有一门必修课,叫做LegalResearchandWriting,其主要是向学生讲授法律资料、法律信息的情况,包括如何查找案例和有关立法,查找书面法律出版物和网络上的法律信息资源。这源于美国是判例法国家,但培养搜索查询的能力对于对于我们成文法国家也同样需要。而我国没有相关课程,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考虑将搜索查询方法穿插于日常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搜索查询能力,笔者以建立法规和案例数据库为指向,让学生在学习过课程章节后,针对章节内容收集相关案例,课程内容全部学完,形成总的案例数据库。法规数据库则由学生在学期开始时就进行整体收集建立。最初形成的案例数据库比较杂乱,需要对案例进行分类,可以按收集时的课程章节分类,这种分类方便学生按课本章节内容查找案例;还有种方法就是按民事案由进行分类,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和法律实务直接接触。数据库教学法的优势在于:①自建数据库便于教学。国内的法律资料数据库,如,北大法宝等,内容过于繁复,不太适合教学。自建数据库内容简短,和课程章节结合紧密,便于教学。②自建数据库使学生学习变得主动,教给了学生搜索查询法律资料的技能,便于学生养成积累案例法规资料的职业习惯。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在于:教给学生收集法规、案例的方法、途径;帮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类,案件归类较难,需要对案件有深入理解。
1.2整理数据库资料,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之二———归纳能力法律实务工作要求从业者能迅速概括案件事实,找出争议焦点,即要求从业者有极强的归纳概括能力。而我国法学日常教学对学生这方面锻炼较少,学生常常废话连篇、词不达意,概括归纳能力急需提高。对案例数据库的整理可以达到此目的,具体方法是:①让学生对案例资料进行案情提炼,提炼内容可以书面形式进行,也可口头进行,案情表达应在不失本义的情况下用最少的字数表达;②归纳争议焦点。争议焦点的归纳对于分析案情特别重要,需要学生准确把握案件争议,归纳也要力求简洁;③对案件进行简要法律分析。这种练习可课堂口头进行,也可作为课下作业让学生完成。对案件的分析应做到法律适用准确,条理清晰,文章简洁。通过这种方法反复练习,学生归纳、捕捉重点信息的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法规数据库的使用主要是学生课下阅读,让学生掌握课程的背景法规知识。
1.3分析使用数据库案例资料,培养学生法律职业能力之三———案件分析及文书书写能力分析使用案例库资料使我们想起判例教学法。判例教学法产生于美国⑥,是通过分析判例给学生提供运用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的实战机会。判例教学法为美国培养了大量杰出的法律人才。判例或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受到了法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然而,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学者认为:目前中国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只在有限的功利和不甚合理的意义上发挥作用。⑦笔者观察课堂中的案例教学法,发现其有这些问题:案例分析重实体法分析,轻程序法分析,实体法课程和程序法课程老师割裂案例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分析,学生无法实现实体法、程序法知识的衔接;重案例直接相关法条的运用,轻案例其它背景法条的分析,学生缺乏对相关法条分析整合的能力。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其外在体现———文书书写能力,笔者建议按下列方法使用案例数据库:①学生案例分析的结果应以法律文书或分析报告的形式呈现。法律文书形式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②对法条的使用,建议学生自己收集案例相关法条,老师不主动提供,让学生在寻找相关法条的过程中跨越单个法规的局限。③对学生的回答不断质疑,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对自己、对权威质疑。④上文中提到的学生思维局限的问题是对法学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法学专业应开设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课程,弥补法学专业学生视角的缺失。
2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我们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获取的职业能力分为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两个方面。通用职业能力指的是一个现代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主要指人际沟通、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组织协调、团队协作、灵活应变、学习能力、工作责任感、生活适应能力、语言及文字运用能力、遇到挫折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些能力在职业活动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体现出一个人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基础能力水平。专业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旅游类学生就业主要面向旅行社、酒店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公司或者管理机构。因此,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应包括业务基础知识、营销组织能力、导游能力、酒店各岗位服务与管理能力、旅游线路开发与策划能力、创意思维能力、相关信息获取能力等。
通过对旅游企业和高职旅游类学生的调查,课题组发现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存在矛盾,主要情况有:专业技能不高,缺乏实践经验,与企业需要严重脱节;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足,与企业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学生缺乏诚信和敬业精神,频繁跳槽,与企业用人计划产生较大分歧。[3]许多学校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具有片面性,学生职业能力不应该是单一方面的能力。同时,新时期社会发展状况和旅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旅游行业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更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其他能力。因此学生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职业能力和通用职业能力,不是片面的某方面能力。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而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片面追求就业率,忽视学生的培养应与市场接轨,应针对岗位和市场需要培育人才。比如在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实践环节方面走过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纸上谈兵较多,具体做法较少,更缺乏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大多教师来自高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学生的培养也脱离实际工作的需要。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专业认知不够,缺乏职业规划。根据调查发现,部分高职学生存在混文凭现象,而绝大多数高职旅游类学生对自己今后要从事的行业认知度不够、对行业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素质不了解或者不关心,更不用说对自己进行“生涯规划”。还有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思潮影响,心浮气躁,盲目追求眼前利益,缺乏责任心、敬业精神,不能主动积极投入工作、积累经验。
制定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教学计划在“1+2N”教学改革思路的指引下,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深入市场调研,提炼出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及素质,并经过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反复研讨确立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确立教学计划的主体框架,包括综合素质能力、职业技能能力、基本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四大部分。围绕四大能力模块及旅游市场发展变化对员工的要求,开设各种专业课程,确立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重视课程整合;强化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双证教育。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开展校内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旅游专业建立教学一体化专业实训室包括旅行社实训室、导游实训室、总台(客房)实训室、餐厅实训室、形体实训室、酒吧调酒技能实训室等。实训室配有电脑、幻灯机、投影机等硬件设备以及应用软件、丰富的案例库等现代化教学资料。建立校内实训教学环节的监控制度,将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满足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所需的实训环节。在实际使用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训计划完成实训内容,如导游接待、导游讲解、前台预订、餐饮摆台等各项服务技能,并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练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熟练开展酒店基本服务的能力。此外,在制定实训室设备管理和维护的规章制度中,可以加入旅游行业日常的管理元素。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为实现学校“1+2N”的改革思路,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保障,需要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采取的是“送出去,请进来”政策,将学校的骨干教师送到旅游企业进行调研或兼职,并鼓励教师定期培训、进修。同时也聘请一些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学校指导、培训;定期与优秀的同行进行经验交流,从而建立起既懂理论又懂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生层面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确立的“1+2N”人才培养模式在全院学生中反响强烈,尤其在旅游系学生中好评如潮。“1+2N”人才培养模式在旅游系的推广力度很大。比如,导游资格证是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之一,是学生从事导游工作的必备证书。以前,学校不要求,学生不重视,再加上全省导游资格证过关率较低,学生缺乏信心,致使导游资格证的获取率很低。而“1+2N”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以后,我们专门开设了导游资格认证课程,专门针对通过率极低的导游资格证考试,加大了课程中实践课程的比例,将练习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改革后,学生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得到了明显提高,甚至一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此外,我们还将旅行社计调师、酒店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列为“职业技能板块”,并且引入培训,让学生获得专业的考前培养,为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打下坚实的基础。[4]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旅游系确立了“做为了他人的人”这一系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发扬旅游行业的服务精神,摈除自私自利之心,成为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有用人才。
基本素质合格证书的取得也是“1+2N”人才培养模式所倡导的一个重要方面。旅游系的学生在基本素质的培养方面收获很多,同学们通过考取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驾照等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证书,使自己离职业人的距离更进了一步。以毕业证为学历证明的同时,有了职业资格证和基本素质证书的帮助,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拓宽,旅游系学生纷纷进入四川康辉旅行社、洲际饭店、总府皇冠酒店、岷山饭店、绿洲大酒店等大型企业实习、就业。在实习和工作中,学生们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好的综合素质受到企业的重视和信任。部分同学因表现优秀,不到3个月就被分配到总经办、销售部等核心部门和岗位,具有了较强的社会竞争力。社会层面学生、学校、企业三方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要素,必须重视各自在学生职业素养形成中的角色地位,进而形成教育的合力,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与企业合作开发学生职业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必要手段。工学交替、校外实训、短期顶岗实训、毕业顶岗实习则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工学交替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各种办学模式中的成功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旅游系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特别重视工学交替的学习方式,结合旅游企业实际需求,利用学生业余时间,让学生进入旅行社、酒店参与实际经营活动,在真实的行业环境中将理论知识实践化,操作过程系统化并熟悉行业的工作流程,真正将课堂与实际联系起来,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如《旅游职业能力综合训练》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职业技能核心课程,结合学校自有的四川教育旅行社,旅游系组织学生进行了洛带—金龙长城、成都三圣乡风景区线路设计实训,由学生对线路自行踩点,再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出可行的旅游线路在校园内推广,并提供相关服务。此外,组织学生参与旅游企业的业务工作,如景区(点)门票代售,导游讲解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理论知识的升华。#p#分页标题#e#
校外实训加强对学生校外实训活动的管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2010年12月,旅游系与四川绿洲大酒店合作开发了《餐饮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将课堂搬到了企业,受到企业和学生的欢迎。许多课程的实训环节也在校外完成。如《旅游礼仪与形体训练》课程的实训环节,学生担任四川省体育局承办的亚洲羽毛球锦标赛颁奖礼仪、担任四川省体育局庆祝建党90周年暨表彰大会礼仪。《导游资格认证课程》《旅行社经营管理》等课程也不例外,学生担任武侯祠兼职导游,参加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承办的辉瑞会议、宝健会议服务工作;与四川教育旅行社合作开发了《旅行社经营管理》这门课程,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根据学生的学习环节再适当安排学生参与四川教育旅行社的带团、接机与送机业务,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极大提高。同时,旅游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先后与家园国际酒店、总府皇冠假日集团、洲际大酒店、绿洲大酒店、四川宾馆、银河王朝大酒店、成都廊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四川康辉国际旅行社、武侯祠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杜甫草堂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且与家园国际酒店、绿洲大酒店就《餐饮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训部分进行深度合作。此外,还将与成都廊桥文化发展公司共建实训室,与企业共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短期顶岗实习针对旅游行业季节性的特点,适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应企业需求,让学生进行短期顶岗实习,在与行业的紧密结合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成都春季糖酒会、医博会、西博会期间,学校都会结合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生输送到各大酒店及会展场所,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知识和智慧。毕业顶岗实习旅游系的学生顶岗实习和普通的顶岗实习有一些差别,对于校企合作单位,在输送顶岗实习的实习生时,学校会签订实习协议,要求对旅游系的顶岗实习学生能够尽可能轮岗,而不是单一岗位的实习。这样,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就能接触到行业和工作流程,为今后在行业内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今后的择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机会。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重[5-6]《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实行职业能力培养,获取就业必需的职业资格证书。
1.1市场经济发展中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能的完善,职场对人才的要求规格日益升高,不再单纯唯学历选人,而是注重提升内涵,即人才的能力、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现代职场选人、用人的标准也逐渐定位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低。
1.2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实现素质教育新突破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界对此正进行深入研究,但缺乏系统的实践。因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改革能力培养内容和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
1.3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对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职业教育首先要重视职业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对自身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明确职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在工作岗位中稳定、高效发挥自身优势,逐步修正职业规划,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因此,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2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贵在实践
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才群体,是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社会积极快速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群体,是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加强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的最终目标:其中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达成共识,需要高职院校担负起引导职责,更需要学生自身有着明确的目标、强烈的主观意愿,身体力行的参与,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自身的修养及通用职业能力。
2.1围绕核心能力提升为中心改革课程体系高职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中,要围绕学生核心能力提升为依据,从市场需求出发,培养岗位需求的人才,抓好专业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同时增加课程安排上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倾斜,适当增加相应的课程数量和课时数。还要引导高职学生抓住机会,积极投身课程学习实践,提升个性发展空间。
2.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设置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首先,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心理素质与人格品质的完善;其次,课程设置中要注重职业意识的灌输,将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潜移默化胜过枯燥说教式教育;再次,结合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避免纸上谈兵。
2.3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发社会资源,高职院校与企业做好产学研结合,搞好校企合作,从企业聘请专家进课堂,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学校与企业的这种“零距离”,一定会培养出让企业满意、让社会满意的毕业生。而且学生也会更快适应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快完成“学生——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化。
2.4踊跃参加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也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应踊跃参加志愿者活动、课题调研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历”与“练”,提升面向社会发展、面向经济建设、面向行业需要的能力,使自己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更具有竞争力。
1.课程结构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有差距
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结构都沿袭传统学科专业的习惯做法,在课程构成上基本是参照公共学科制订培养方案,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及拓展课三大块。从传统的学时结构上看,核心专业课占总学时比例普遍较少,公共基础课和公共文化课学时比例最高,专业拓展课所占学时量最少,学生动手训练或实践练习的机会相对不足。此外,在公共文化课中涉及国学知识的课时明显缺乏,没有将我国五千多年文化精髓融入教学中,导致出现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被称为“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虽然这种现象在其他专业同样存在,但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对于酒店从业人员来讲,国学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
2.课程设计与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目前一些高校不是以行业需要设计课程,存在为教师开课,以学校需要开课,以自身资源特点及经济效益开设课程的现象,造成课程设计与行业需求严重脱节。课程设计的不合理直接导致高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对酒店行业的认同,无法满足酒店行业的用人要求,从而导致本科生员工稳定性较差的局面。据资料统计,近五年,杭州市、上海市等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酒店企业首次就业的流失率高达80%,毕业五年后,仍留在酒店企业工作的学生寥寥无几。本科生的高流失率导致酒店企业对选择本科学生失去信心,因此,旅游院校应在课程设计上与行业要求相适应,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人才。
3.教学方法与行业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许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在教材选用方面都未能与行业发展需求接轨;教学内容的职业性不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衔接不够充分。特别是对于一些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如果只强调课本知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很难得到提高。一些院校的校内实验室比较简陋甚至没有,学生对专业技能操作缺乏感性认识,上完专业课仍然处于懵懂状态。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实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大多数校外实习是顶岗实习,学生只是对其中一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实习,无法在校外实习的过程中融会理论知识,职业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综合训练和提高,同时对行业的认知也会由于不全面的实习产生偏差,导致一些学生产生职业倦怠感,缺乏对职业的忠诚和热爱。
4.教师结构满足不了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高校普遍要求新进教师必须具有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但在酒店行业中鲜有拥有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的人员,因此要想从行业进入学校担任专业教师相当困难,导致许多学校的专业教师虽然拥有博士学位,但都是从学生到教师,大多数是与酒店管理专业无关或专业相关不紧密的博士,甚至完全没有行业从业经验,无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行业指导,教学上只能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堪忧。
二、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通过对酒店行业职业能力构成特点和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必须进一步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实行优化教学,才能培养满足时展需要的酒店管理专业高端人才。
1.课程设计职业化
根据职业特点及行业要求设计课程,突出课程的职业化及服务性。一方面,加强在餐饮、客房、前厅、康乐、酒水饮料等专业技能课程的职业化意识教学设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酒店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服务标准、服务理念及服务技巧,培养职业化思维;另一方面,设计与酒店行业发展相对应的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使学生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
2.课程结构合理化
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对现有专业课程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如对课程学时和学时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增加专业核心课程数量及学时量,使学生可以多方面、多角度接触专业的相关知识。调整学时结构,合理安排课程学时,在公共基础课、核心专业课及专业拓展课的学时比例安排上适当增加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的学时比例,在学时安排上,不必将所有的时间用于讲课,应适当“留白”,给学生留下一些空闲时间,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培养学习能力。此外,增加国学知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自身修养。
3.课程内容模块化
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通过模块划分的形式开展各种能力培养的训练。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强调四种能力的训练,课程教学内容以专业核心理论模块内容、能力拓展模块内容、职业任务训练模块内容以及职业角色体验模块内容四大模块来呈现,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模块教学中。专业核心理论教学模块内容着重介绍专业基本理论、概念体系、行业知识等,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让学生形成较好的专业认同感,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能力拓展教学模块内容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进一步适应行业需要。职业任务训练模块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执行能力,每一门课程都通过设计任务项目,由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完成任务,项目小组自行设计工作程序、人员分工、工作汇报等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职业感觉及个人素质方面,可以通过职业角色体验模块来培养,强调酒店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及角色分工意识,体验职业角色的成就感,培养良好的职业幸福感及职业认同感能力。每一个模块之间又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每一门课、每一堂课都有四个模块的内容,使学生可以得到很大提升。
4.教学环节情景化
酒店行业的服务性是通过实际操作体现出来的,因此学生对职业角色的体验只能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在专业教学环节中,应优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性强的课程,创造仿真的教学环境,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和强度,以强化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酒店运营环境下,体验酒店角色的乐趣,强化学生的职业身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5.教师结构职业化
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人格魅力、职业感及专业性,直接影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专业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具有言传身教的直接影响。专业教师本身的职业性在专业教学和职业能力上对学生具有极强引导性和示范性,是学生模仿学习的第一对象,因此,高校在专业教师结构上更应重视职业化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既有学校专职专业教师,又有酒店行业专家及酒店职业经理人组成的“双师型、多师型”教师队伍。
6.教材选用经典化
目前,我国酒店管理服务类课程教材数量繁多,但缺少权威、经典的高水平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对国外的原版教材采用极少,与国际化教育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是从2007年开始招生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起步较晚,在教材建设方面也较薄弱,特别是存在本专科教材差异不明显、优秀教材缺乏等问题。因此在教材建设方面,需专职教师协同行业专家编写一系列可操作性强、教学案例丰富、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具有实用价值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教材。
三、结语
关键词:物流高级人才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能力模型
物流业是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服务型行业,物流运作链、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贯穿其中。伴随着我国物流产业启航,多年来的蓬勃发展,对系统的物流知识、成功的物流经验、成熟的物流技术的呼声越来越响,对高层次的物流人才也更为渴求。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统计,预计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且预测其每年需求量还将以15%的速度增长。
物流项目与物流项目经理的内涵诠释
现代物流企业已认识到物流项目是其当前和潜在的业务利润源。所谓物流项目是指融入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借助成熟的项目管理技术,实施企业物流高效运作和管理的具体项目。通过成功的物流项目实施,可以实现企业一站式、贴身、延伸、增值服务,充分满足企业自身或他人的物流需求。物流项目运作借鉴了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必然继承了项目管理的主要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对项目经理职责、权限等方面的研究。
服务于物流行业的物流项目经理是一种高级管理人才,他们在整个物流项目团队中居于核心地位,对物流项目全权负责,是关系物流项目成败的关键人物。然而,物流项目经理与传统的工程项目经理仍存在不同,主要有:职业特点不同,物流行业不像传统的工程项目源于单一的学科(工民建或相关学科),它涉及多方面交叉学科,由此也决定了物流项目经理这一职业具有面广、业博、技精的复合性特点。个人条件不同,我国物流项目经理所处的是新兴快速发展的行业,新行业和其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均要求物流项目经理必须具备一些特殊背景和个人条件,也较传统工程项目经理有特殊要求和实质内涵。
职业能力相关研究概述
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当前对职业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类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及其培养方面的研究(包括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分类),除此之外的其他研究甚少。从实践调查结果来看,对职业能力测验或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研究占职业能力研究的八成以上。其中被大家广泛熟知的就是我国公务员选拔考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通常,职业能力与职业活动相联系,包括个体身心素质、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知识、经验及技能等在内,是完成职业活动任务所需,并在特定的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等职业活动中具体体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能力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对职业活动的效果、质量、速度等起决定性作用。本文研究的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是特指在物流行业从事项目管理职业活动的项目经理所具有的职业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界定的职业能力与其他学者研究的岗位胜任力,虽都以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为部分基础,并与职业岗位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还可能在某些研究中采用相似的研究分析方法,但二者仍有一些显著区别:职业能力与职业相联系,岗位胜任力与岗位相联系;职业能力不仅涉及当前静态的职业能力,还涉及动态的职业发展,岗位胜任力通常仅从当前岗位出发展开相应研究。
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模型研究设计
(一)选取典型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第三方物流的货运企业的物流项目经理为研究对象,选取上海8家货代企业,它们在2007年中国货代物流百强企业评比中均榜上有名,其中有的已位于前20强。这些货代企业大都有较广的经营范围,包括进出口业务、项目与咨询服务,仓储与储运、供应链整合,涉及海运、空运、陆运、多式联运等,为国内外许多行业的诸多厂家提供服务,因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确定研究方法
本文对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分三个阶段研究,对应不同的研究方法。第一阶段:信息资料收集,采用个别访谈的方法,即通过对被调查企业的权威人士进行访谈,了解物流项目经理应当具备哪些职业能力。第二阶段:信息分析与整理,采用文献资料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项目经理的相关资料研究,结合上一阶段的调查结果,形成本文的最初研究成果。第三阶段:反馈与修正,采用专家评价的方法,即将最初研究成果反馈给权威人士,请其逐项提出个人观点,在过半数权威人士的意见或建议下,做合理修正,最终形成本文的研究结果。
-
(三)研究结果描述
在与8家企业、12位专家的沟通和积极配合下,耗时3个多月完成了前述三个阶段的工作,形成了由6大项能力模块、19个能力单元、61个细分的能力要素组成的3级物流项目经理的职业能力模型体系(见图1,只绘制能力模快和能力单元),其能力模块(一级)、能力单元(二级)、能力要素(三级)及能力层级对应关系见表1。
在物流项目经理的职业能力模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向专家近一步请教,按照分级培养物流项目经理的思路以及当前物流项目经理的具体情况,将每个能力要素细分为3~6级不等的级别,并通过相应的组合,构建了6级物流项目经理的能力模型,并依据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由高到低排列为A、B、C、D、E、F级。例如:表2为能力要素“需求满足”的分级情况,其中级别序号“1”-“6”依次对应A、B、C、D、E、F级的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表3为能力要素“关键节点把握”的分级情况,其中级别序号“1”对应A、B级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级别序号“2”对应C、D、E级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级别序号“3”对应F级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
结论
本文构建的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要素和能力单元较多,如何借助科学的统计方法(如相关分析或独立性分析、主成份分析或聚类分析等)归类、合并、简化模型体系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三方物流的货运企业能否较好地适用本职业能力模型,还有待于做更大范围的实证研究。同时,该模型与第三方物流的非货运企业,以及物流行业的其他企业(非第三方物流)的项目经理职业能力模型存在哪些共性和个性,也有待做相关的对比研究。在本文的基础上,确立物流项目经理培养目标、建立和完善其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和培养或培训效果评估等课题,是有效缓解物流高级人才短缺的基础和途径,同样也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展望“十一五”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中国市场,2006(15)
2.张晓燕.长三角物流人才需求及培养.经济师,2008(3)
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社会对人才学历的要求提高,导致社会、家长以及舆论存在一种重学历轻技能,重普高轻职高的观念,甚至是“职高无用论”,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降低,思想和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有些家长也将中等职业教育当作是普高“淘汰生”的“收留所”。受到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学习成绩差、课堂纪律涣散、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厌学情绪膨胀、专业技术能力差等现象,中职学校以及教师也是苦不堪言。小班教学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它的优势也逐渐浮出水面。美国威斯康辛州公共教学部门于1996年推出为期5年的SAGE计划,着重研究小班教学问题,研究发现小班教学能使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减少,课堂纪律明显改善,有效学习时间增加,教师教学热情增加,班级学习气氛得到改善。
美国田纳西州实施的STAR计划涉及80多个学校的近400个班级,包含城区、贫民区和农村地区,研究发现小班教学后破坏行为和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增加,留级现象和辍学现象明显降低,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日本三重大学实施小班教学后发现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升,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上海小班教学的试行发现小班教学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频率与密度,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以上世界各地教育学者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实施小班教学确实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积极性方面有所帮助;对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课堂纪律以及道德水平有显著成效。有助于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二、小班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实施可行性的深入分析
政策方面: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主席做出重要指示:“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总理也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大有可为。这无疑把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会议还决定全面发展本科职业教育,让困扰职业教育多年的学历问题得到解决。政策方面的利好,无疑会增加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对职业教育的经济支持和帮助会加大,为小班教学的实施铺好了道路。社会方面:现代企业更加注重的是专业性,甚至岗位性。拥有一技之长的技工和高级技工成为了他们的迫切需求,传统的大班教学在实施分岗位教学上很困难,然而小班教学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方面问题。小班教学可以做到:与企业合作培养定向型人才,着重培养岗位技能,做到所学必精、所学必用。
师资方面: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减少,导致师资资源富余,并且随着小班教学观念的普及,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以及教师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并且已经产生了很多小班教学具体实施的想法和建议。
学生方面: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素质、行为素质普遍不高,导致中职毕业生的社会接受度不高。但是在小班教学的环境下他们却可能成为优秀的中职毕业生。笔者针对以下几类学生做出分析。第一类: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缺乏自信,但是思想活跃,头脑灵活。这类学生由于成绩上的暂时失利,并缺少老师的鼓励以及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没有信心,学习成绩下滑,形成恶性循环,从而被打上“差等生”的标签。这类学生能力并不差,只是容易受到打击,心理脆弱,只要能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他们一样可以很优秀。小班教学班级人数的减少,意味着每位学生所能接受到的关注、指导以及其他各种资源相对增多,此类学生会有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类:调皮捣乱,纪律性不高,但是动手能力强,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能力多样化。这类学生很适合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比普高教育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发明创造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大班教学由于教育资源、教育时间以及专业不够细化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导致职业教育毕业生竞争力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小班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多的师生交流时间,更多的新奇想法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机会,可以使职业教育更加专业化,甚至根据学生特点施行定向教育,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第三类:自卑、自闭、焦虑、性格孤僻、社会责任感不强甚至对社会存在偏见。这类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属于家长管不了或者没有时间管,于是放到学校,渴望孩子能在学校的环境中得到改善。传统教育模式下,老师疲于备课和传授知识,无暇分心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即便班级纪律差,也只是采取强制性措施,压制住孩子们的负面心理和行为,这无疑是“扬汤止沸”而不是“釜底抽薪”。小班教学由于生师比的降低,老师可以从繁重的教务中解脱,投入更多的精力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得到改善,行为问题也会相应减少,教学环境也会随之提高,教师的管理也会更加轻松,形成良性循环。
第四类:中等职业学校也不乏一些各方面素质都很高的学生。小班教学的实施可以给他们提供更便捷、更广阔、更合理的学习空间,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享受学习的乐趣,达成他们的理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因此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或学习知识,或掌握技能,或勇于创新,或品德高尚,小班教学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提高就业质量和社会素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应当达到他力所能及的成就。
三、总结
1.教育培训方式的单一性。
总队因成立时间短,起步晚,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存在培训方式单一的短板,原有“自上而下”“开会式”“要我学”的培训模式难以适应近年来轨道交通建设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治安日趋复杂的形势。基层民警普遍存在“等、靠”的思想,认为培训与我无关,只要完成当前的工作就可以了,特别是新录用民警和转岗民警的培训工作明显跟不上公共安全管控的需求。因此,总队急需找到一系列快速提升基层民警能力素质,调动基层民警积极性的方法。
2.教育培训内容的滞后性。
世博之后,上海的轨道交通增至567公里,路网全面形成,日均客流占上海总人口的30%左右,特别是部分轨道线路已经向外省延伸,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出现结构性变化。然而世博安保工作结束后,总队教育训练工作没有及时加以调整,许多培训教材还是沿用十年前的大练兵、大比武的内容,业务培训内容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轨交公安业务发展。
3.教育培训开展的差异性。
由于轨道各条线路及车站分布较为分散,各派出所跨区管辖较为普遍,有的派出所管辖范围横跨4个区,甚至连接至江苏省,而有些派出所辖区虽以换乘车站为主,但单站客流每天高达几十万人次。针对各辖区不同的治安情况,如果采用相同的培训课程,一定会影响培训质量。有的车站民警有空余时间,但未配备培训教员,有的车站有带教师傅,却因工作繁忙安排不出带教时间,加上基层领导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各单位培训质量出现两级分化的情况较为明显。
4.教育培训实施的困难性。
目前,总队大量缺编,常常依靠民警加班加点才能保证“一站一警”的勤务模式,基层单位普遍采用“三班二运作”翻班和“45钟工作15分钟休息”的勤务模式,如果开展经常性的集中学习,一定会对原本警力就非常紧张的基层雪上加霜。此外,缺乏专门针对青年民警、转岗民警进行培训的制度设计,青年民警缺乏学习动力,转岗民警安于现状,专业能力跟不上现实需求。
二、总队在教育培训工作方面的实践
针对转岗民警多、青年民警多的队伍现状,自2012年起总队从提升民警职业能力入手,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借鉴外单位成功培训的经验和做法,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改革,转变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更新教育培训理念
总队借鉴企业培训提出的“知识、技能、经验”分析方法,确立了一套符合基层民警岗位培训的理念。
1.结合具体职位所要求的相关知识,将民警的岗位能力进行纵向划分,建立能力模型。
建模的方法就是对民警所需的每一项技能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力争分析到技能点上,然后具体分析民警技能掌握程度,设定每一个培训项目的能力等级标准,使培训的组织者、课程的讲授者、培训对象都对培训目标有更清晰的认识。总队在实践中首先设计了“轨道公交民警职业能力要素结构图”,在能力要素上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和要求,由相互网状交错的“单项工作技能”构架出民警职业能力蓝图。
2.在细分“单项工作技能”的同时,还从“知识、技能、经验”三个方面对工作技能进行横向的细分。
将各种“单项技能”的“知识、技能、经验”剥离出来,例如对“五类车管控”这样一个简单的工作技能,可以进行细分:“知识”就是五类车管控方面的法律知识、工作流程等;“技能”就是拦堵两轮拉客车的合理站位、民警面对冲撞的快速处置方法等;“经验”就是采用实战的方式让民警把“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切实达到通过培训提升能力的目的。在这期间,要把“经验”作为检验“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抓手。
3.针对没有加以详细规范的新问题、新知识、新技能,采用“研讨”的分析方法,对一些特殊的难点进行破解。
例如反恐防范培训,以往大多采用讲座的方式,然后给一些题目,大家背一背答案,最后组织一次考核。这种方式如针对的是有标准化答案的培训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对于轨道公交反恐防范工作,其在国内没有现成的做法,那么还采用这种方式,其针对性就不强,因此必须在培训理念上要进行更新。在2014年总队反恐防范专项培训中,将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有明确的内容,第二阶段只有工作目标但不设定具体内容。在第一阶段大家对基本知识都掌握的基础上,第二阶段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如分析哪些培训内容掌握得还不够,哪些是培训内容本身设置的问题,哪些是没有开展培训但确实是实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这些问题在第二阶段予以补充完善。其间充分收集了一线民警的意见、建议以及好的做法,并予以推广。这种培训方式有效增强了民警在反恐方面的主动意识,提升了民警的实战能力。
(二)改革教育培训模式
面对公安工作新要求、新形势,培训工作急需一种高效的运作模式。总队针对队伍现状,将重点放在民警的基础培训、网络培训和深挖资源潜能等方面。
1.采用积分制的核算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队针对1054名站区青年民警在培训方面存在“两多一少一散”即民警数量多、培训内容多、培训时间少、民警分布分散的情况,采用了近年来被广泛运用的培训积分制考核制度。总队先后制定了《轨道公交总队青年民警积分制培训试点方案》和《轨道公交总队2014年青年民警培训积分制方案》,通过先行试点,然后成熟推广的方法,落实青年民警的在岗培训。培训积分制简单地讲就是“教”与“学”相结合的一种科学核算方式。在“教”的方面,依照“轨道公交民警职业能力要素结构图”编写培训教材,制定标准的工作流程和能力考核等级标准,并给每一种能力核定一定的积分值;在“学”的方面,就是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结合“能力模型”中民警能力短板,以积分核算的方式对民警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由于积分制的制度设计是通过对民警已具有的能力、学习能力进行评估,给每一名参训民警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将结果予以公示,大大激发了每一名民警的职业能力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有效推动了队伍职业能力建设。
2.推行“值训一体”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视频教程,提高培训的适应性。
一方面,总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资源,建设远程教育平台,积极联系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筹建网络“e班”,通过网络教学形成“总队—民警”的扁平化培训模式。另一方面,根据总队站区勤务模式和值班备勤制度的要求,针对民警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驻站工作、翻班运作”的特点,探索建立了值班备勤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值训一体”培训模式,切实解决在岗培训难题。网络加小班化的培训模式,有力推动了民警在岗培训工作的扎实开展。
3.充分挖掘培训资源潜能,提高民警综合能力。
根据市局“教官新十条”的要求,总队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官聘用和教官考核制度,将“助理教官”“兼职教官”“职能部门领导”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力量充分利用起来,形成了“助理教官”在基层岗位以点带动面,兼职教官在培训基地系统教学,“职能部门领导”积极开展业务探索创新的三级组合模式,由职能部门领导提出项目,兼职教官研究并实施项目,助理教官最后落实项目,从而紧密联系一线实际,及时开设贴近一线的新课程。此外,总队充分挖掘企业资源,邀请企业领导、老师来总队传授轨道交通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推行轨道区域“最小作战单元”培训项目中,民警和保安、车站员工等一起参与培训,通过培训不仅学会了技能,还形成了车站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的战斗实体,进一步提升了轨道区域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完善教育培训内容
根据市局提出的总体要求,总队在培训内容上不断加以调整。
1.保证培训的专业性。
总队着重在民警的处突、安检、对抗等职业能力方面开发课程,在专业消防知识、专业轨道运营、防范知识、网络办案平台、PDA综合运用等方面都以反恐防范作为标准,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例如轨道区域消防业务理论知识培训,要求民警不仅能够应对普通火灾,还要具有应对自焚、纵火甚至爆炸后产生的火灾的能力,这是在轨道区域工作的民警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可能对于一般巡逻民警来说这项技能不是必需的,但对于轨道区域工作的民警来说,就需要通过培训确保其能掌握这项专业技能。
2.突出培训的自愿性。
总队在培训积分制考核、“轮训轮值”、“轮岗实训”等制度上均按照“自愿”的原则去设计。例如在培训积分制考核中,总队抽选30门微课程进行网络评选,从中筛选出民警选票最高的12门课程,然后让民警自愿选取6门以上课程进行学习。这种做法从民警自我需求出发,尊重了民警的个人意愿。比如在武器警械培训中,总队采取单位专场的形式,让民警自行申报培训量和培训时间,如有部分民警的实弹射击能力已经很强了,那就可以少些这方面的培训,而对于能力较差的民警,则在培训量和培训时间上不封顶,让民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在“轮训轮值”中,总队根据民警集训的意见统计表,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如对于“五类车整治”“PDA盘查”“危险品辨识”等基础课程,民警表示已经掌握了相关内容,总队就立即在下一期培训班中将这些课程进行及时调整;在轮岗实训中,总队制定了实训工作办法,在每次实训中期都召开实训座谈会,听取意见,然后在后半程实训中加以改进。
3.加强培训的针对性。
由于公安工作任务繁重,有些基层所队领导明知民警的业务能力已经跟不上工作需求,但又不愿意在培训上花时间而影响勤务安排。为此,总队对该岗位的警察职责进行分析,找到民警在能力上的欠缺,然后对该项目的考核分数和民警个人培训积分制考核比例进行调整,以提高基层单位和基层民警对该项技能培训的重视程度,有效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在培训的制度设计上一定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提升培训的实战效果。
(四)扎实推进教育培训项目
管理学中关于如何提高制度改革的成功率和效率有一个公式:E=Q×A。E是指改革的成功,Q是指决策的质量,A是团队对决策的认同程度。由此可见,人的因素是决定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根据人对知识的学习方式将培训项目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顾名思义,陈述性知识就是“知道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知道怎么做”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是被告知的,是一次性完整地获得的,而程序性知识则是通过操练或练习渐进获得的。在实践中,总队将两种知识进行区分,然后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培训。有时同一科目、同一工作内容,是由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共同组成的,那就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传授陈述性知识,通过模拟训练的方法使之获得程序性知识。由于培训采用了不同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了民警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效率,加大了民警对培训的认同度。例如,轨道区域配置了612套钢叉盾牌,为了教会民警如何使用,并有认同感,总队一开始下发了学习光盘,组织教官送教上门,像钢叉盾牌的使用目的、方法和要点等常规知识,则要求民警先网上自学,然后制定了该科目的实际操作考核办法,采用集中训练、对抗训练、小团队训练的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总队在课程设置时,对“消防监督检查”“危险品识别”“纠纷调解技巧”“扒窃案件的初查”等课程不仅设计了笔试积分,还有实战考核积分,会操作的民警才会有积分,而对“管制刀具、仿真枪的认定”“如何在日常盘查工作中识别身份证真伪”“轨道票务系统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等知识性课程则设定笔试积分,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既简单又有效,有效落实了培训项目。
2.严格按照职后教育在职人员“自主”“行动”的学习原则开展培训。
现代警务机制对民警个人能力的需求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也有态度方面的。针对在岗练兵,总队通过制度设计,注重民警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以核算考核积分为抓手,如果考核不合格就没有积分,没有积分就没有机会晋升警衔。采用考核时间是固定的,但学习时间是不固定的方法,通过建设网络视频库,将所有课程均制作成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民警可以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自学,同时结合集中答疑,提高民警学习效率,把握学习进度。此外,总队将考核方式设定为变动方式,考核标准紧密结合实际工作要求而加以及时改变。
3.采用360度综合成绩测试的方法以达到科学评价的目标。
警察培训工作是一项目的性非常强的工作,简单来讲,就是要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的行为发生改变。例如民警实弹射击成绩作为积分内容,年底每个民警都要通过考核,但当派出所领导要求该名民警成为配枪民警时,其却提出自己心理素质差,无法配枪巡逻,这样就会出现培训无效的情况。所以,总队在实践中将实战绩效纳入培训积分,采用“测试成绩+实战绩效=培训积分”的方式,多方位、立体地将民警的培训参训率、工作态度、工作成效等纳入考核项目。
三、教育培训工作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进一步提升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民警的业务能力要求将会不断提高,增强领导干部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参训民警的履职意识是培训的关键。一方面要树立“动态化”的培训理念。工作要求一定是变化的,并且会因为量的积累出现质的转变,所以培训工作一定是动态的,标准一定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领导干部也需要不断学习培训方法,从上至下地更新教育培训理念。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和考核机制,其关键就在于“考”和“用”的顶层设计,建立一套更为科学、细致、公平的评判标准。目前总队在民警范围内推广的“教育培训创新知识初级版”,需要市局职能部门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才能进一步推行,特别是在面临育用衔接方面的困难时,更需要教育训练和组织人事部门的支持,如能在干部任用方面开展更大范围的育用衔接,就能真正落实“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进一步扎实推进教育培训的基层落实工作
大量的培训工作最终都落实在基层派出所,基层派出所对培训工作是否落实最终决定队伍的核心战斗力和执行力。目前,上级职能部门指导还不够多、基层派出所领导注重短期成效、基层民警难以克服“工学矛盾”、基层“四随”培训“走过场”等情况或多或少还是存在的,特别是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没有根本得以改变,在市局倡导大练兵、大比武期间,基层的培训工作做得非常好,大练兵、大比武一过,基层马上就不重视了。因此,我们要完善考核制度,发挥好考核的“杠杆作用”,从对基层单位、基层领导的考核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办法,加大对基层“四随”培训的管理力度和考核力度,形成在岗培训“打基础”、离岗培训“拔高度”的培训模式。
(三)进一步探索教育培训的能级打造
能级建设能有效强化民警培训意识,并给予民警一个职业愿景,自觉地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同时,能级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训练工作的难点,警察职业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民警能级标准制定的难度,能级打造的基础首先要设计出不同岗位的“能力模型”,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修订才能形成不同岗位的能级课程、能级标准,最终实现能级建构。目前,总队采用的在岗培训“积分制”和市局推出的“积分银行”,都是能级建设的基础工作,具有从下到上细致构建民警岗位能力模型的作用,但要全面制定能级标准,必须先要建立完备的民警岗位职责、追责和育用衔接制度,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大量的基础工作相结合才是构建民警能级的关键。
(四)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的专业塑造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的公共通识课,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普遍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突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的要求。实践表明,这种单一的、缺少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支撑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许多院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逐步确立了“以传授知识为主,强调操作使用,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教学理念,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有的院校甚至实施了分级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目前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立足点都是按“办公文秘”岗位展开教学,重点培养普适性的办公软件操作能力,未能很好地考虑与专业和职业的对接,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如何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研究较少。目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正在由普及型转向服务专业应用型,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岗位任职需求实施教学活动,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职业面向确定培养目标、改革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已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新课题。
2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改革思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应根据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要求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能够将计算机技术熟练应用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教学需求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以学院现有的能源类、化工类、油气工程类、土木建筑类、机械与汽车类、电子信息类六大专业群为依托,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分析方法,解析各专业核心岗位对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具体要求,构建服务专业、面向职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新体系。具体来说,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3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改革方案
3.1以专业群为依托设置课程内容
根据各专业群专业核心岗位对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具体要求,将课程内容设置为“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扩展模块”两大模块,公共基础模块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专业扩展模块设计以专业应用为导向,选择与专业对接的“模块化”课程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各专业特色和对信息化技术的不同要求,提炼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应用中的经典案例,通过创设职场情境将职场案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为各专业群学习服务,提高专业续航能力。专业扩展模块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参照计算机操作员(中级)国家职业标准选取与专业日常事务有关的职业化办公能力作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文字信息处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电子演示文稿制作、internet综合应用。主要职业能力见表1。二是针对各专业特色和对信息化技术的不同要求,对计算机专业知识要求较深的专业可以适当增加学时安排,增加photoshop软件、AutoCAD软件、Access数据库技术、办公室局域网组建技术等,为其今后的职业工作、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目前我们在教学实施中侧重于通过职场案例培养学生职业化办公能力。
3.2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职场情
境模拟教学等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两个学期两个阶段实施教学,第一学期主要是公共基础模块教学及基本操作能力训练,第二学期专业扩展模块教学及基本操作能力训练,考虑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为专业服务的要求,整个教学过程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职场情境模拟教学等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3.2.1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教学
我们采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建华老师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对操作性强的章节采用了任务驱动模式,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的三部曲进行讲解。在公共基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要求为指导,设置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office办公软件基本应用等学习模块,每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多个具体的项目,每个项目又有若干个具体的任务来实施,每个任务在知识与技能要求上非常明确,学生通过按步骤完成操作训练达到掌握知识与基本操作的要求。
3.2.2职场情境模拟教学
教师在授课之前先要了解学生的专业特色和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思考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对哪些专业能力的培养有帮助,从而提炼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应用中的经典案例,通过职场情境模拟教学将职场案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化办公能力。比如,汽车服务专业的学生,在练习打字时,打字练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设置为汽车企业文化、汽车美容、汽车理赔等文字性材料,这样学生在练习打字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专业知识;在学习文字处理操作时,可创设开展汽车文化节的职场情境,让学生成为汽车文化节方案的设计者,用Word去设计制作出文化节方案,通过对方案的制订从而达到对word编辑技能的学习与领悟,培养学生的文本编辑能力;而学生设计完成后,可让学生成为汽车文化节的宣传人员,利用各种图片、视频素材,去设计制作汽车文化节电子宣传文稿,通过设计制作出宣传文稿来学习领悟PowerPoint的操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演示文稿制作能力。而在进行电子表Excel的学习时,可为汽车服务专业的学生创设4s店职员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车辆销售情况表、车辆维保情况表的统计、分析来学习电子表格中数据的计算、排序等操作,从而培养学生数据管理数据分析职业能力。
3.3考核手段改革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基本操作能力采用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考试实行统一命题、考试、阅卷,考教分离,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可以有一个较客观的评价,以促进教师更关注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督促,促使学生重视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于专业扩展模块学习效果的评价则是过程性的,教师在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每个专业职场案例后进行评价。并且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操作员(中级)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4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对外经贸往来日益增多,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商务英语教育也随之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已经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全面的教育培训体系。广义上来说,商务英语教育既包括商务英语的学历教育,也包括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所提供的商务英语培训。纵观各类商务英语教育,其人才培养的核心优势在于,培养适应目标从业市场需求且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专业英语人才。商务英语教育具有一定的职业教育特征。这是因为:商务英语课程强调能力为基础,课程是以就业或能力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商务英语教育强调教学与职业技能相结合,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而对于商务英语教师的要求,也体现了“职业能力+英语能力”的结合;而最终对于学生评价,要求以学生获得职业胜任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和职业资格为依据(如BEC证书),重行而不唯知。基于这一认识,该文将从商务英语高职教育、商务英语本科教育、商务英语培训几方面来说明:职业能力是商务英语教育的核心。在高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始终明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能力是“国际商务环境下的英语应用能力”,商务英语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商务环境中学习语言,通过语言提高商务知识与技能”,重视高职学生对商务职业环境的体验和融入职业岗位的成长过程。这种考虑充分顾及了当前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复合型商务技能人才为出发点,实现在语言技能、商务实务技能和跨文化交际技能三个方面形成立体交叉的三维能力培养体系。由此也可以看出,高职层次的商务英语教学,始终是围绕职业环境和职业岗位能力来进行培养的。在教育部2012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介绍中,明确了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应用语言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国际商法等学科相关知识和理论,了解国际商务活动规则,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参与国际商务竞争与合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商务英语经是应用语言学与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等学科相交叉产生的复合型学科,学科的“交叉性”可以看作是商务英语学科的根本。由此可见,作为本科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区别于过去纯粹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要培养本科生跨学科商务沟通能力,商务英语人才自身应用型和复合型的属性将成为日后职业发展最重要的能力。在教育培训市场,各类商务英语课程往往更加贴近现实商业环境,课程内容更加符合职场需要,也更能体现商务英语教育对个人职业能力的提高。无论以考取证书为目的的剑桥商务英语(BEC)、托业、博思等国外考试培训,还是以商业模拟训练为目的的“职场技能英语”、“社交英语”、“面试英语”等课程,学习者在接受培训的同时,增强了自己的现实商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真正将英语与职业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总之,职业能力教育体现在商务英语各层次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之中。当然,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大学或者职业院校,培训学校或是专业企业培训机构,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具有不同特点,其所满足的企业用人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2商务英语人才的职业能力层次
心理学大师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论,他将人类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类似的,商务英语人才的职业能力也是有层次的,并且这种不同层次的职业能力满足了企业用人的不同需要。一般来说,企业的用人在商务英语方面的需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级:
1)一般岗位工作人员:具备商务环境下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能力,如文员、单证员、涉外导游等;
2)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沟通协调人员:需要专业领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如跨国企业的专业人员、涉外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等;
3)中高级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跨文化管理能力,且具有在专业领域熟练使用英语的能力,如跨国公司部门主管、高层管理人员等。
2.1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人才的职业能力
在目前中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可以说,在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初期,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践为商务英语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从就业情况上看,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毕业生往往从事一些具体的涉外基础岗位,如单证员、报关员、外销员、国际贸易操作、导游、外企文员等。这类的岗位需要求职者一方面熟练掌握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另一方面能够熟悉商务理论或实践知识,能够以现代技术为手段胜任现代企业一般工作岗位。这正如马斯洛所提出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一样。一般而言,那些需要更丰富综合知识和更高专业技能的职位空缺,多半是由一些更高层次的人才填补。
2.2本科商务英语人才的职业能力
在教育部2012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介绍中,明确了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应用语言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国际商法等学科相关知识和理论,了解国际商务活动规则,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参与国际商务竞争与合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在这其中,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是商务英语学科所独有的。因此,相对而言,“商务沟通”技能可以看成是商务英语人才核心。这一核心也成为本科商务英语人才职业能力的关键,即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这种能力具体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公司(组织)内部沟通能力和外部沟通能力。在有着跨文化背景或者跨文化经营的企业中,人际沟通能力是基础,公司(组织)内部沟通能力是管理的关键,外部沟通能力为企业发展助力。就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其目标就业市场主要是此类有着跨文化背景或跨文化经营的组织机构,如跨国公司、外资企业或者其他具有跨国背景的企事业机构。学生的职业技能表现在,除了掌握熟练的英语语言知识、商务知识技能以外,其复合型的教育背景和出色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成为他们从业的重要优势。
2.3英语培训机构的商务英语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商务英语、企业英语培训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BEC、博思、托业等商务英语考试培训或通用英语教育,如今各类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商务英语教育培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涉及多种行业的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专业服务。在教育培训机构中,商务英语的学习者要么是在职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希望通过培训提高商务英语技能为跳槽或升职做好准备,也有一些具有商务背景的中高级管理者,希望通过培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好的服务企业并助力企业成长,实现自身价值并赢得广泛的尊重。这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人类需求的顶端,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赢得尊重成为高层次人才最为关心的问题。教育培训机构中的商务英语培训,尤其是那种“私人订制”(tailormade)式企业培训或VIP一对一培训,尤其凸显了商务英语的职业属性。学习者往往具有一定商务实践经验,希望通过商务英语的学习来拓展职业领域,挖掘出更大的潜能。可以说,无论针对哪一种在职人员的商务英语教育,都满足了企业对人才某方面的特殊的职业技能的需要。
3结束语
1.1实验预约培养了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在霍夫应用技术大学,某门课程的实验数量,会由授课的教授统筹安排,不同的课程,开出的实验数量会有差异。对于实验较少的课程,可能都是必做实验,而对于实验较多的课程,教授会根据实验的重要程度将实验分为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两大类,学生必须完成全部必做实验和一定数量的选做实验,才能获得该门课程的实验成绩,同时,只有获得了实验成绩,才能参加该门课程的考试。学生实验实行预约制,也就是说,教授不会统一组织实验,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计划好自己的业余时间,提前一周向教授预约实验时间,教授再根据各位同学的预约情况,排出学生实验时间表并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教授的时间表去实验室完成实验,如果学生没有在预定时间进行实验,就必须下次预约,而有的实验室的实验任务非常繁重,所以,学生若错过一次预约,可能导致最终实验任务无法完成。一个学期一般有多门课需要做实验,需要完成的实验是比较多的,有时一周就可能达到四次实验。这种实验预约的模式,要求学生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并形成了守时意识。
1.2实验准备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学生实验预约成功以后,便要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阅读实验资料,实验资料一般只介绍实验情境、实验目的和完成实验所需知识点等内容,而不会对实验过程进行描述,所以,学生进实验室之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确保实验成功,实验准备主要是搜集资料,学生必须根据实验资料上的情境描述和知识点,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只有知识准备的范围大于实验内容时,才会有足够高的成功率,因为,实验室虽然有实验工程师或者教授,但是他们都不会具体指导学生实验该怎么做,他们的职责是保证学生不会因为误操作而造成人员或设备的损伤。学生为实验而查阅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一次实验所学到的知识,比他在课堂上学习相关内容时所学到的知识,要宽的多,也要牢固的多。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1.3独立实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到了学生自己预约的时间,学生便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一个实验的时间一般为90到120分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因为周围的同学都在进行不同的实验,同时又有时间限制,学生只能独立思考,没有获得实验结果或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实验,都算实验不成功,若实验不成功,根据实验室的利用情况,可以申请一到两次补做,但当实验室实验任务紧张时,便不能申请补做。
1.4小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对于工作量比较大的实验,就必须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时,实验准备和实验过程都会更加复杂,组内成员的相互配合非常重要。如果有人不出力,可能导致全组成员都都拿不到实验成绩,这就促使每个成员都会积极地为实验做准备,但是,只有干劲,没有配合,便不能形成合力。在这种以组为单位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协作能力也能得到加强,而不仅仅是收获知识本身。
1.5宽松的实验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安排某一个具体的实验时,教授对实验的结果一般只会提两个要求,一是要达到实验目的,二是要上交实验报告。而对于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的形式,教授都不会提具体的要求。所以,同一个实验,虽然都达到了实验目的,但实验步骤和实现实验目的的途径,往往是不一样的。实验完成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实验报告,并在一周后交教授进行成绩评定,由于教授对实验报告的形式也少有具体要求,所以,教授收到的实验报告,也经常是五花八门,风格各异。而正是通过这种不同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报告,教授能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态度,同时,因为给了学生足够的自我发挥空间,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总结与思考
(1)德国教授这种实验教学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放养式教学”,由于给了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学生实践管理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养成。这与我们的“填鸭式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的“填鸭式教学”,由于规定很多很细,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只注重于知识点的灌输,而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服务观和信息观高度统一
电子政务的实施可以在政府与公民之间搭建一个平等对话交流的虚拟平台,这种互动方式相对来说可以实现双方的身份对等,从而有利于政府听取民意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电子政务的目标是协助政府向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公务员作为政府职能的执行者,要高度重视信息观和服务观的培养,并将二者契合统一。
(二)信息化的公共管理能力
电子政务所具有的信息化、模块化、一体化、一站式服务的特点也对公务员的行政管理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以往官僚制、层级制的管理模式在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性将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逐步显现,公务员要将公共管理能力与现代信息环境相融合,改变以往传统陈旧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适应开放透明的虚拟行政环境,不断增强现代行政管理能力,深刻领会电子政务“以公民为中心,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宗旨以及民主与效率一致的行政价值追求。
(三)知识信息管理能力
电子政务的实质是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的有机结合,政府听取民意的信息渠道将由传统的单一模式发展为开放透明的多元渠道,在这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公务员将面对大量的行政反馈信息。因此,公务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管理能力,将复杂的反馈信息加以甄别、汇总、分析、处理和传递,提炼出有价值的回馈信息,这样才能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意见搜集上来,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务。
(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公务员是电子政务的主要应用者,在信息时代的国家治理背景下,其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中国推行电子政务的水平。公务员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特定软件能够熟练掌握和操作,熟悉网络技术知识,能够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处理各种信息、熟练开展政府的,以达到信息化办公的目标,最终快速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二、英美两国公务员职业能力的标准
参考公务员职业能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应该是建立在公务员职业能力的标准界定基础上,公务员职业能力由哪些要素组成?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公务员职业能力有何不同?这些问题显得尤为关键,否则所有研究实践都是“海市蜃楼”,缺乏实际价值。美国和英国在公务员职业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都设计了适合本国公务员的能力标准。英国政府2005年开始实施基于PSG胜任力框架(ProfessionalSkillsforGovernmentCompetencyFramework)的公务员能力建设战略行动,PSG胜任力框架主要由四个能力维度构成,即领导力、核心技能、专业技能、广泛的经验。领导力和核心技能针对不同层级公务员有着不同的要求,但不同层级的核心技能有着共同的要素:其一,战略思维能力;其二,调研能力;其三,宣传与策划能力;其四,项目管理能力;其五,财务管理能力;其六,人事管理能力。而专业技能则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领域制定,英国公共部门登记的专业基本都以PSG胜任力框架为基础完成了本专业能力标准的制定,这不仅能提升公务员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也能提升其在公务员之外工作的竞争力。广泛的经验主要是对高级公务员岗位专业能力和职业经历的要求。而美国公务员分为初级公务员、中级公务员、高级公务员,并且为不同层级的公务员制定了不同的职业能力标准,为公务员队伍职业能力建设提供了参照指标,但同时也为公务员个体发展提供了行为价值取向,很好地促进了公务员整体职业能力的提升。初级公务员需要具备协调能力、冲突管理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影响和谈判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中级公务员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计划测评能力、顾客服务能力、凝聚力、财务管理能力、技术管理能力;高级公务员要求具备战略决策能力、形势分析能力。同时,各级公务员应该具备同样的基本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示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肯定能力、应变能力、判断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中国尚没有建立能为公务员能力建设提供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能力标准框架,虽然前人事部2003年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分别为: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但这九个要素过于抽象和笼统,没有结合公务员群体的职位层级性、差异性等特征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能力建设依据,抽象性的说明无法满足各级各类公务员的能力建设需要。
三、中国公务员职业能力模型的构建及要素分析
(一)职业能力模型的构建公务员职业能力
要素必须通过有机结合联动成一个能力结构才能真正发挥其内在作用。无论一个公务员具有怎样的能力素质,他毕竟会有接触不到的领域,存在知识的空白。因此,政府要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管理,公务员要真正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竞争性,不但要依靠公务员个体的能力要求,还要通过系统的能力模型来弥补个体的不足,发挥更大效能。在借鉴英美两国职业能力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电子政务的行政生态环境特征,应该对现行公务员职业能力标准进行重新整合分化,从核心能力、基本能力、层级能力和专业能力四个大的维度进行设计
(二)公务员职业能力模型的要素分析
⒈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公务员职业能力有别于其他职业能力的能力特征,是电子政务环境下对公务员职业能力的特殊要求,不以公务员层级和类别发生质变,是贯穿于公务员职业能力体系的核心要素,主要指信息化的公共管理能力、知识信息管理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的公共管理能力信息化的公共管理能力就是公务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对职责范围内的职业活动各要素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提高科学专业的管理水平的本领和力量。知识信息管理能力知识信息管理能力主要指公务员在网络空间内根据职责范围内的公众对政府执政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加工和传递的本领和力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指公务员在自身工作中对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进行有效运用,并能够妥善解决各种信息技术问题的本领和力量。
⒉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并不是公务员职业所特有的,它主要指人参加任何一种职业活动时所需要的能量和本领,不以职业类型而改变,只是根据职业需要侧重形式有所不同。在现代社会,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我调适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等。
⒊层级能力
层级能力是指以现行公务员通用能力为基础、以职位层级为分类导向的能力要求,更侧重职业能力的层级性。目前,中国对于公务员能力的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于以处级为节点的纵向研究或者固定于某一特定城市的单一研究,对于公务员整体能力框架提供了一些研究启示,但却不能从根本上发挥公务员职业能力框架的指南作用。笔者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暂且以高层公务员、中层公务员、基层公务员为结构节点建构公务员职业能力模型中的子模型——公务员层级能力模型。高层公务员应具备的层级能力高层公务员主要指副局级及以上职位,主要集中在中央机关的内设机构、省级、地市级政府部门,该类职位要求公务员应具备战略决策能力、形势分析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是公务员科学地进行行政决策的本领和力量,审时度势地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前瞻性地进行符合国情、民情的政策制定,进而建立起有效的决策系统,达到公共治理目标的一种本领。形势分析能力是指公务员以自身职位要求为基础,对国内外形势变化过程中各要素进行分析的本领和力量。中层公务员应具备的层级能力中层公务员主要指处级职位,主要分布在中央、省级、地市级等机关的内设机构和县级政府部门,该类职位是影响政策执行、行政效能的中坚力量,大体上应包括政策评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凝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危机管理能力。所谓政策评估能力,是指公务员在政策传达过程中通过系统方法对政策执行的过程、结果以及衍生的其他效应进行具体评估的本领和力量。创新思维能力是公务员在符合自身岗位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对原有思维、惯性、方法等要素进行结构性调整的本领和力量。组织凝聚能力是指公务员利用组织资源对所在组织的各要素进行分化整合的本领和力量。所谓资源整合能力,是公务员将社会系统中不同的要素或部分结合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催化成合力的本领和力量。危机处理能力是指在行政执行活动中,公务员对组织要素非正常变化进行重新排序的本领和力量。基层公务员应具备的层级能力基层公务员主要指处级以下职位,包括办事员、科员、科级公务员,这个群体在公务员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是国家行政权力的基层代表,是直接与社会公众发生行政关系的主体力量,由于其直接面对最广大人民群众,职业能力要求具有很强的直接性和操作性。基层公务员职位要求应具备政策执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冲突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政策执行能力主要指公务员对政策的认知、掌握和运用,并按照组织要求将政策转化为社会效应的本领和力量。组织协调能力是指公务员按照组织需求将行政活动中的各要素进行系统排列,达到组织效能最优化,进而与组织目标达到高度一致的本领和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是指公务员借用公共资源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的本领和力量。冲突处理能力,是指行政执行过程会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偏离预定目标,甚至出现影响组织正常运转的非正常因素,公务员对这种非正常因素进行控制的本领和力量。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公务员在既定团队内与其他要素进行有序的冲突和结合,从而达到组织最大化的本领和力量。调查研究能力是通过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和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来认识某一现象或问题并得出相关结论的本领和力量。社会和公民的需求除了通过规范的途径传递给政府和公务员外,还需要公务员积极主动地深入基层,展开科学的调查研究,收集社会和公民的需求,调查研究能力必不可缺。各层公务员能力的关系公务员层级能力结构是一个纵向体系,各层公务员层级能力绝不是一个独立个体,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内在联系。从基层公务员层级能力到中层公务员层级能力再到高层公务员层级能力的过程,实质是体现对公务员队伍能力素质的整体要求,也是对公务员个体职业晋升的岗位要求。高层公务员层级能力的基础是中层公务员层级能力,中层公务员层级能力的基础是基层公务员层级能力,高层公务员层级能力和中层公务员层级能力是在具备并熟练掌握下一层级能力的前提下提升而成的,高层公务员层级能力和中层公务员层级能力应是下一层级公务员在掌握本层级能力基础上向往和学习的。公务员通过这种纵向能力体系要求和评估自身的能力水平,能够很好地预先定位自己的职位层级,在心理学角度能够帮助公务员在本身职位上达到心理预期与层级收益的平衡。
⒋专业能力
公务员专业能力应该是公务员在某一类别的职位中从事某种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专业技能的运用、专业方向的掌握。比如法警职位对医学专业的要求、翻译官职位对外语专业的要求、信息员职位对计算机和网络专业的要求、人事管理职位对于人力资源专业能力的要求、财务管理职位对于财务专业能力的要求,等等。政府应该委托权威专业机构将不同地域、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同一专业职位的专业能力凝练出来。专业能力不同于层级能力,层级能力是政府组织对公务员个体的强制性要求,而专业能力更多地是个人对于专业的兴趣和追求,是一种内化力量,不仅可以提升公务员的工作兴趣,从而提高职业能力,最终也能有效地提升政府能力。《公务员法》规定,中国公务员根据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的需要将职位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从事规划、咨询、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及机关内部管理工作)、行政执法类(主要履行监管、处罚、稽查等执法职责的公务员职位,包括公安、交通综合执法、规划土地监察、城管监察、卫生监督、监狱劳教等部门)、专业技术类(为实施公共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技术手段保障的公务员职位),职位分类的改革尝试在改革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缺乏以专业为维度设计的能力框架。专业能力标准的制定应该由专业权威机构制定,不同专业虽然具有不同的能力表现形式,但专业能力结构本质上是相通的,专业能力应该由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经历的实践程度、专业成果的收获程度、专业级别的认定情况等因素共同支撑,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能力、运用能力等多种围绕专业领域的能力要求。权威专业机构应该根据本专业特点,结合政府组织需求,制定出本专业在政府组织中的能力框架,并且这种专业能力要求也应具备层级性和差异性。专业能力标准的制定是实现公务员专业化的前提之一,是提升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因素,“专业化指的是一种需要长时间训练和学习做基础、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或工作领域。它需要从业者对这个领域有系统的知识和精熟的技能”。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