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师评审论文范文

经济师评审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经济师评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经济师评审论文

第1篇

 

一、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分析

 

平顶山学院是一所后升本的全日制应用型二本院校。会计学专业作为学院第一批升本专业从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方面全面提升。尤其是2014年学院加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迈出了转型第一步。同时学校将迎来2018年教育部审核评估。转型审核评估给学院明确了办学和人才培养定位。强化实践教学,强化会计学专业的技能和应用是今后办学的方向。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将成为会计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抓手。那么,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如何?通过表1、表2可窥见一斑。

 

从表1、表2可以看出:2008级至2013级会计学专升本和2006年至2011年会计学本科优秀论文比例只占2.7%(其中专升本优秀论文占比为2.77%,本科占比为2.7%),所占比重少;良好占48.3%;中等占41.7%;及格占7.3%。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的毕业论文少,案例研究少,实证研究更少。整体来讲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二、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选题

 

选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会计学毕业论文研究的成败。从调查看,毕业论文选题空洞且大,教学科研与应用题目偏少。选题定位不准,学科交叉和创新性选题甚少。平顶山学院会计学专业升本后毕业论文选题的质量虽有所提高,但离学院转型发展和审核评估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选题必须与科研课题、生产实践和社会应用结合起来,体现技能和应用的需要。

 

(二)开题

 

开题环节存在的问题是:文献的查阅处于敷衍状态,简单拼凑;对论文所选题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理解不透彻;文献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析与要研究的论文方案脱节;写出的文献综述篇幅很短。有些学生甚至害怕与学生讨论和与教师沟通,所参考的文献层次较低且比较陈旧。因为会计事项纷繁复杂不确定性很大且日新月异,陈旧的准则及处理方法不能满足实务工作的需要,更不能体现会计学毕业论文的培养要求。开题环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认识不够。所以将PDCA管理理念引入毕业论文整个教学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正确认识开题环节,把文献查阅和大学知识的积累应用相结合,提出一个论文初步方案,约定时间广泛听取论证每篇论文的开题报告,充分酝酿补充意见,才能为下一步论文的写作做好准备。

 

(三)指导

 

经过升本后几年的实践,指导环节的问题是:师生沟通次数少;包办现象;没通盘考虑研究过程;拖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主动性差,等靠思想严重。教师为了考核评先评优的需要不得不包办。有的只是零碎的思路,没有通盘考虑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进度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缺乏对研究论文的可行性、一体性的系统思考。

 

(四)监督

 

监督过程存在监督不到位问题。根据我校的情况,师资力量不足,一位教师要指导10位以上学生的毕业论文,同时还要完成大量教学任务,需要相当的经验水平和责任心,且没有相当经费的支撑,难以保证教师对学生论文写作的监督力度,没有办法保证论文质量。同时,学生方面自律能力差,各类考试的时间节点与毕业论文时间的冲突(公务员、硕士研究生、会计专业的资格证、教师资格证、金融系统的招考、选调生等考试)、实习找工作使学生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大打折扣,这些原因都会给论文写作造成不良影响。

 

(五)答辩

 

有部分学生认为没必要也不参加答辩,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对知识和综合能力在实务工作中的作用认识不够。

 

三、PDCA理念指导下的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所谓PDCA(Plan-Do-Check-Action),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由戴明采纳,宣传普及,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有效进行一项工作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是质量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转型审核评估背景下将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和实践引入PDCA管理理念,从大一起进行“计划-执行-检查-行动”,贯穿四年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开课计划和日常教学工作中,大一、大二重在会计学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大二、大三重在各类活动中培养兴趣,同时在课程设计上逐步思考毕业环节的研究方向;大四有了自己的设计,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PDCA管理方法涵盖本科毕业论文整个环节,贯穿会计学本科周期,达到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目标。笔者针对2015届会计学本科和专升本毕业生共340名学生(2011级会计学本科95名和2013级会计学专升本24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在7学期第5周进行。发出问卷340份,收回有效问卷330份,设计问题10个,9个问题为选择题,一个为文字描述。通过问卷从以下方面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向。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

 

在对会计学毕业论文的认知度上,有将近150名学生对毕业论文有正确认识,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会计学本科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有130名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是为获得学士学位而为之,还有50名学生认为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取消。在对毕业论文的规范和认知度上仅有65%的学生表示清楚,有30%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清楚。针对如此情况,必须将PDCA引入毕业论文的教学机制。“以生为本”,树立个性化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规划中的主体作用”。具体做法: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专业导论与学业规划等课程,让学生感悟到大学学习生活既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还有重要的实习加漫长的毕业论文积累、制作、完成等环节。更应该明白的是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品德及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大学生学会生存、实现自我发展的初步锻炼过程。

 

(二)参加创新、本科校级课题院级课题申请

 

学校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课题申报工作,且对中签的团队给予适当的资助,同时院级、校级要分开,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三)选题

 

在学生选题方面,笔者对2006—2011级会计学340名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统计,有效调查330名。学生喜欢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是:提前进入会计学实训环节、参加创新活动,会计学及相关领域内的学术讲座。最喜欢的毕业论文开题方式是在导师的指点下自由发挥;最喜欢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式是与会计学实务相结合。简言之,对毕业论文选题要提前介入、双向选择、真实课题、自主选择、到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在第6学期必须开始,选题时间意愿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到,90%以上的学生愿意将毕业论文在第8学期之前选题并双向选择指导教师。第6学期完成此项任务的占40%。在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上,调查结果见表4。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指导教师的选择有3种态度:必要、不必要、无所谓。总体上说是有主见的。首先看重的是师德,其次是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第三希望师生互选。

 

(四)师生交流

 

在调研中,我们着重从交流的形式、次数、内容着手,并且对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5。

 

调研中可以发现通过师生交流,了解到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8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认真负责。只有1.5%的学生认为教师马虎敷衍。同时除了毕业论文外还有35%学生接受了教师考研方面的帮助,46%的学生接受了教师就业方面的指导。PDCA循环理念引入之后,在分布分流的作用下,学生有充足时间准备论文工作。据了解学生主要利用寒暑假、课后、周末、期间长假、晚上开展论文工作。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教师可进行个性化辅导。

 

(五)论文全程指导

 

通过调研,将PDCA管理理念贯穿毕业论文教学和实践全过程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第一,理念上的转变。应用技术转型使今后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以生为本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平顶山学院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应有战略选择。第二,应用综合素质的提升。PDCA开课计划和管理理念能实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检查、检验和反复总结经验中逐步提升综合素养,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培养专业兴趣,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根据学生共性及兴趣性格及智力的差异,引导学生发现感兴趣的专业点,且正确认识课程小论文与毕业论文的关联与差异;对学生来讲学校与教师尽力使学生的兴趣与专业达到一致学生的潜能才能发挥到极致。认知还有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具备专业境界的同时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开设专业导论和学业规划课程,使学生对整个大学生活有一个系统了解。大学的学习过程不但有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还有实训、实习、设计、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

 

在学院转型发展和改革的形势下,学校加强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会计学专业与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合作,与大型企业联合,利用寒暑假具体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参与企业一些项目,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通过PDCA在大学四年的循环和管理,学生有了一些成果,发表一些论文,参与一些课题,科研活动获奖等,就会比较容易完成毕业论文各环节。

 

(六)答辩

 

经过学术不端检测合格后,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进入答辩环节。根据学院转型及审核评估的要求结合近几年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探索,对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设置了7个答辩评量标准选题、文献查阅及调研、论证分析、撰写质量、论文价值、译文及格式、任务书执行情况。本科毕业论文的成绩包括平时成绩、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以上7个标准仅为论文成绩。具体评量内容及要素见表6。

 

平顶山学院近几年对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实行的是实时评量,每位毕业生都要参加答辩。对往届毕业生采取的是延时评审。随着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的深入,论文的抽取、送审和通报将成为必然趋势。河南省教育厅从2015届会计学毕业生中抽检论文3篇,建议在转型中的二本院校尝试引入“双盲”审核制度。

 

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是平顶山学院审核评估及转型发展的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会计学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引入PDCA管理理念,尝试会计学本科层次双盲审核,补充完善评量和评审指标体系,是提升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会计学毕业论文顺利通过审核评估的必要条件,是学校转型评估的需要,也是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新思路,同时也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第2篇

对于咨询行业而言,各省(市)对于职称论文重复率的标准设定略有差异,大多会设置在20%-30%左右,有些会在当年的评审通知中明确,有些省份未做明确但实际上会进行处理。因此,拟参加评审的人员要结合所在省(市)的重复率标准,在前使用软件进行检测,对于重复率较高的文章要认真反复修改,直至将重复率严格控制在20%以内。以前曾看到有评委爆料说评审时发现有评审人员全文抄袭自己的文章,这种情况下即使侥幸通过也会被评委投反对票。但并不意味着整篇论文都需要是作者自己原创,论文创作时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吸收消化,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语言进行整合,同时应在论文中或参考文献中加以注明。

第二步骤是要过内容关。论文质量直接影响评审时科研部分得分,而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是衡量职称论文质量高低的三个重要标准。创新性是指论文内容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能够提出新观点、新工具、新方法、新操作或新启示,进而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形成作者的一己之见,使论文对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不同,职称论文大多是实务文章,选题应源于具体财务实践,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指导实践,因此论文内容不能仅限于理论介绍、背景描述,而应将重点放在应用启示、管理对策上,即使是理论型文章也要着眼于对理论成果的应用探讨。可读性是指论文内容要写得通俗易懂,在文字使用上要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对于较为复杂或枯燥的理论、原则、规范等应尽量通过鲜活的案例、具体的操作等形式来进行演绎和阐释清楚。同时,论文选题、内容最好能和作者过往的工作经历相匹配,如制造业从业者宜围绕制造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展开,尽量不去挑战所在行业之外的研究领域,用于高会评审的论文选题应围绕单位或行业的经济学、财务、内控等问题展开。

第三步骤是要过细节关。一是要合理安排论文的发表时间。论文通常在通过经济学中级职称以后就可以着手准备,在预计参加评审前的2-3年内均衡发表最好,切记不宜在截止时间前的最后1-2个月才发表,以免给评委留下突击发表的不良印象。二是要合理安排论文的篇幅字数。一般来讲,除了要满足所在省份对论文字数的基本要求之外,实务论文的字数不宜过多,但也不能过少。字数过多会显得论文拖沓冗长、啰啰嗦嗦,对于发表在收费期刊上的还有要多交版面费的问题;字数过少会导致很多问题分析的不够透彻、不够充分,让人感觉研究不深入,读起来会显得余尤未尽。参考实务期刊的征稿要求,文章字数宜控制在3000字-5000字左右。三是要留意与其他科研项目的叠加。除进行论文创作之外,编写(编著)书籍、参与(主持)课题也是科研能力的有效证明,申报人员要善于把握机会,积极参与专业课题的申报、书籍的撰写,特别是由国家财政部、各省财政厅(局)、各省经济学学会立项的课题。四是要留意论文创作的行文规范。论文标题和结构要合理,论文语句要通顺,应避免明显的病句、错误的用词,也不能出现明显的错字、别字。五是要留意评审时论文提交的规范。提交论文纸质材料的,要包含杂志封面、有刊号页、当期目录(最好用荧光笔划出送审文章的标题)、正文等;提交论文电子版的,要记得预留时的电子版,文章排版要整洁,字体字号要美观大方,不能引起评委的反感;发表多篇论文的,主送论文要用最能体现申报人科研能力的论文。

第3篇

一、申报评审范围及对象

大型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现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员。

二、申报评审条件

申报评审正高级经济师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年度考核合格以上。

(二)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经济专业工作,取得高级经济师资格五年以上。

(三)参加全国职称外语和全国或全省职称计算机考试,成绩符合国家或省规定标准。

(四)取得高级经济师资格后,作为骨干主持或主要参与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活动三年以上,并连续三年取得显著经济效益(以交纳税金凭证为依据)或为扭亏增盈(会计事务所审计报告为依据)做出突出贡献,得到省以上主管部门认可。

(五)取得高级经济师资格后,公开出版且独立完成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经济或相关专业著作一部(不少于20万字)。或在省级以上正式出版刊物发表独立完成的学术论文5篇以上(其中全国核心期刊不少于2篇)。或撰写较高水平的经济分析报告4篇以上,编写相关专业实用教材,本人独立撰写15万字以上,并得到省同行专家认可。

(六)取得高级经济师资格后,获本专业省、部级二等奖一项,或三等奖两项以上(以奖励证书为准)。

三、申报数额

申报正高级经济师资格由省职改办统一下达申报数额,各市、省直各部门、大型企业单位、事业单位依照正高级经济师资格申报评审条件和申报数额,认真组织申报和推荐工作。

四、申报程序、评审工作、聘任与管理及证书发放

(一)申报程序。申报评审正高级经济师资格与其他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同步进行。属市属单位的报市职改办审核把关,属省直部门的报主管部门审核把关,各市、省直各部门审核同意后,统一报省职改办核实。

(二)评审工作。按照省职改办《关于印发〈河北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冀职改办字[2001]146号)原则精神,暂由省职改办统一组织评审。

(三)聘任与管理。批准通过正高级经济师的人员,属于事业单位的按照冀职改办字[2001]123号文中"财政、经济、审计、统计"专业的比例确定正高级比例,其中正高级比例占高级职务的5%--10%,单位按设岗和核定的比例进行聘任,聘任后的工资待遇比照教授研究员同类人员工资标准确定,属于大型企业单位的,可按企业有关规定的工资待遇执行。

第4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弊端建议

教师职称是教师的任职资格与能力的凭证,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实际水平的凭证及物化体现。客观地说,教师职称的晋升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积极性提高的源动力之一,这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现行的职称晋升制度凸显出很多弊端和不足。

一、现行职称晋升制度的弊端

1.高职称人员数量急剧增加导致职业怠倦现象加剧

近几年,我国高校高职称人员数量不断增长,其间年轻的高职称教师也迅速增加,出现了副教授、教授数量膨胀现象。然而,高校的综合科研能力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因此而增长。究其本质原因不是政策制定的疏忽,也不是控制监督的主要问题,而是高校的定位。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职称人员紧缺,高等院校的师资矛盾是供给不足。而高职称教师的供给不足又是由一定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学术科研水平有限造成的。[1]不少教师进行科研只是为了晋级,这就容易与生产实际脱钩,研究出一些无用的成果,或者评上职称后就将论文成果束之高阁,不去推广转化为生产力。高校教师一评上教授,就会终身受益,主观上不必为晋升而奋斗,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都达到了满足。很多人四十多岁就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倚老卖老,反正终身享用国家的教授待遇。这种不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束缚了一大批本可以成为发明家、创造家人士的手脚,造成了人才的普遍平庸化、功利化,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队伍的发展与建设。

2.高校各学科间职称晋升标准无专业区别

评定标准的不一致更多地反映在高校学科间。不同的院系,因为设立标准不同,评审的结果千差万别。理工与艺术专业,重在实际操作与表演,它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尽管它不同于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建树。两者体系不同,并无高低之分,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实际操作的要求不应被贬低。顺应市场经济变革,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果没有一支动手能力强、技艺精湛的教师队伍,是不可能实现的。盲目追求学术,轻视技能,不仅会挫伤许多优秀教师进取的心,埋没人才,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当前在评定高级职称时,要制定合理的标准,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业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结合其各自情况制定分类的任职标准,而不能笼而统之。

3.职称评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严重

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是把先进的教育理论运用于学生教育的实际操作者,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之才。但现行职称评定的导向,却不可避免地使得教师认为教学无所谓,只搞科研,坦率地说就是写论文,通行的做法是把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或出版的学术专著作为一个“硬指标”。如果论文数量达不到规定要求,无论这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得如何好,无论其论文质量多么高,都无法得以晋升。尤其对于搞科研的教师来说,认真踏实地搞科研也许几年完不成一个成果,完不成成果怎能评职称?而相同的时间东拼西凑几篇论文却可以评上最高的职称。于是很多人无奈地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捷径上去,也使得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用的精力非常有限。教师摆不正自身工作的重点,教学的质量工程就不可能落到实处。仅仅依靠“评聘分离”并不能彻底解决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追求问题,唯有在职称评定这个源头纠正高校教师的定位,方能使教师回归教育工作的本质。

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我国高校职称改革的经验和今后的改革方向谈几点个人建议。

1.建立多元化的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体系

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职称晋升体系,即要符合教育的规律、科学的规律、人才的规律。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综合性的,既要有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业绩的定量考核,又要有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定性分析。应该把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客观地评价教授真实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晋升体系;在晋级中要兼顾短期与长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鼓励教师通过较长时期的艰苦劳动创造出高质量、高水平、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对人才的成长要有引导、激励和约束机制,要为教授们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

2.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权威和学术自由

大学的管理中存在着国家权力、市场力量和学术权威三种力量,三股力量相互作用表现为一个三角形的协调模式。[2]在我国的大学管理中国家的行政权力一直占主导作用,市场力量和学术权威的作用总体上微不足道,尤其表现为学术权威和行政力严重失衡。然而,实践证明大学的行政主导模式不利于学术自由,国家权力应为大学的自由创造保障条件,而不是让学术直接服从于国家短暂的眼前需求。就整体而言,国家绝不能要求大学直接和完全地为国家服务;而应该确信,只要大学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就实现了,而且是在最高层次上实现了国家的目标,由此而带来的收效之大和影响之广,远非国家之力所及。[3]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涵是以学术自由为支撑的大学自治和教授治学,以学术指导模式管理大学有利于学术自由和学术发展。因此,学术事务应尽可能地交给学术人员处理,学术管理权力应尽可能赋予教师群体。

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

一个制度的实施必然要有相应的法律支撑,面对市场化教师职称晋升问题上的诸多矛盾,应尽快出台《教师职称晋升条例》及实施细则,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该制度的权威性,为教师的法律武器,能够维护教师自身的权益,也为教师职称晋升机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高校教师职称晋升是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着重研究、发现其特有的规律,在学习、借鉴别国的成果经验的同时也要注意条件比较,不可盲从。我们要及时研究解决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推动职称晋升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探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政策与实践[J].经济师,2006,(7).

第5篇

【摘要】高校教师职称晋升是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着重研究、发现其特有的规律,在学习、借鉴别国的成果经验的同时也要注意条件比较,不可盲从。我们要及时研究解决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推动职称晋升工作的健康发展。

教师职称是教师的任职资格与能力的凭证,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实际水平的凭证及物化体现。客观地说,教师职称的晋升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积极性提高的源动力之一,这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现行的职称晋升制度凸显出很多弊端和不足。

一、现行职称晋升制度的弊端

1.高职称人员数量急剧增加导致职业怠倦现象加剧近几年,我国高校高职称人员数量不断增长,其间年轻的高职称教师也迅速增加,出现了副教授、教授数量膨胀现象。然而,高校的综合科研能力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因此而增长。究其本质原因不是政策制定的疏忽,也不是控制监督的主要问题,而是高校的定位。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职称人员紧缺,高等院校的师资矛盾是供给不足。而高职称教师的供给不足又是由一定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学术科研水平有限造成的。[1]不少教师进行科研只是为了晋级,这就容易与生产实际脱钩,研究出一些无用的成果,或者评上职称后就将论文成果束之高阁,不去推广转化为生产力。高校教师一评上教授,就会终身受益,主观上不必为晋升而奋斗,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都达到了满足。很多人四十多岁就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倚老卖老,反正终身享用国家的教授待遇。这种不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束缚了一大批本可以成为发明家、创造家人士的手脚,造成了人才的普遍平庸化、功利化,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队伍的发展与建设。2.高校各学科间职称晋升标准无专业区别评定标准的不一致更多地反映在高校学科间。不同的院系,因为设立标准不同,评审的结果千差万别。理工与艺术专业,重在实际操作与表演,它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尽管它不同于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建树。两者体系不同,并无高低之分,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实际操作的要求不应被贬低。顺应市场经济变革,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果没有一支动手能力强、技艺精湛的教师队伍,是不可能实现的。盲目追求学术,轻视技能,不仅会挫伤许多优秀教师进取的心,埋没人才,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当前在评定高级职称时,要制定合理的标准,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业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结合其各自情况制定分类的任职标准,而不能笼而统之。3.职称评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严重教师最本职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是把先进的教育理论运用于学生教育的实际操作者,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之才。但现行职称评定的导向,却不可避免地使得教师认为教学无所谓,只搞科研,坦率地说就是写论文,通行的做法是把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或出版的学术专著作为一个“硬指标”。如果论文数量达不到规定要求,无论这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做得如何好,无论其论文质量多么高,都无法得以晋升。尤其对于搞科研的教师来说,认真踏实地搞科研也许几年完不成一个成果,完不成成果怎能评职称?而相同的时间东拼西凑几篇论文却可以评上最高的职称。于是很多人无奈地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捷径上去,也使得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用的精力非常有限。教师摆不正自身工作的重点,教学的质量工程就不可能落到实处。仅仅依靠“评聘分离”并不能彻底解决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追求问题,唯有在职称评定这个源头纠正高校教师的定位,方能使教师回归教育工作的本质。

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我国高校职称改革的经验和今后的改革方向谈几点个人建议。1.建立多元化的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体系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职称晋升体系,即要符合教育的规律、科学的规律、人才的规律。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综合性的,既要有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业绩的定量考核,又要有对教师综合素质的定性分析。应该把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客观地评价教授真实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晋升体系;在晋级中要兼顾短期与长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鼓励教师通过较长时期的艰苦劳动创造出高质量、高水平、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对人才的成长要有引导、激励和约束机制,要为教授们的继续发展创造条件。2.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权威和学术自由大学的管理中存在着国家权力、市场力量和学术权威三种力量,三股力量相互作用表现为一个三角形的协调模式。[2]在我国的大学管理中国家的行政权力一直占主导作用,市场力量和学术权威的作用总体上微不足道,尤其表现为学术权威和行政力严重失衡。然而,实践证明大学的行政主导模式不利于学术自由,国家权力应为大学的自由创造保障条件,而不是让学术直接服从于国家短暂的眼前需求。就整体而言,国家绝不能要求大学直接和完全地为国家服务;而应该确信,只要大学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就实现了,而且是在最高层次上实现了国家的目标,由此而带来的收效之大和影响之广,远非国家之力所及。[3]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涵是以学术自由为支撑的大学自治和教授治学,以学术指导模式管理大学有利于学术自由和学术发展。因此,学术事务应尽可能地交给学术人员处理,学术管理权力应尽可能赋予教师群体。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一个制度的实施必然要有相应的法律支撑,面对市场化教师职称晋升问题上的诸多矛盾,应尽快出台《教师职称晋升条例》及实施细则,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该制度的权威性,为教师的法律武器,能够维护教师自身的权益,也为教师职称晋升机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责任心强,谦虚好学,具有较高的道德思想素质

在日常工作中,我一向秉承着爱岗敬业、虚心学习、努力钻研业务的心态。坚持用高度的责任心做好各项工作,责任心强,具有较高的道德思想素质。时时刻刻保持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切实做好服务基层的工作。同时,坚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思想上跟上新形势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出现的新形势和自身岗位工作的具体实践需要,我始终坚持思想理论的学习。总是能够坚持以“学”为先,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经济师。

在这几年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认真学习十会议的重要思想和精神内容,认真学习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空余时间观看新闻报道、今日关注和XX日报等新闻栏目或者报刊杂志,以此来全面了解当前社会发生的大事情,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落线、政策。通过长时间的坚持,有效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工作技能。除此之外,我还认真学习了与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在工作岗位上做到了廉洁自律、勤奋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求真务实、任劳任怨,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工作形式,我清楚的认识到,在新的历史使命的条件下,只有不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将工程经济工作放在心上,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实践。在这十年的工作中,我自觉加强素质修养,时常提醒自己要按照经济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业余时间对工程结算送审工作、审核工作、招标文件的审核、工程量清单的审核、土建工程的预算编制等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有效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水平。自己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经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具备了比较熟练的办事流程,能够比较从容地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经过锻炼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保证了本岗位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在各项工作的日常开展过程中,切实避免了各类问题。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速,如果不学习,不进行沟通和交流,便无法适应企业当前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甚至在情节恶劣的条件下,还会出现被淘汰的现象。因此,作为经济师我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由于我毕业于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对于工程经济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我为了让自己成为综合性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型人才,我又学习了第二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同时,我还充分利用空余时间积极参加部门组织的各种专题性培训活动,并且获得了监理员等岗位资格证书。我凭借自身拥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相关技术理论、丰富的实践经验,顺利通过了注册咨询工程师执业资格、、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在各种培训班的学习过程中,让我始终保持着一颗较强的求知心,从而真正提高了我的专业技术水平。

提高工作能力的基本途径,就是坚持把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与自学结合起来。在XX市XX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作期间,通过理论与实践与相结合,对工程管理和工程投资控制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并撰写了3篇学术论文,并在国家、省部级杂志录用;2篇学术论文,分别是《谈谈建筑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在《民营科技》发表。《影响建筑工程造价因素及降低工程造价的措施》在《科技创新与应用》发表。充分做到了个人与组织相一致,理论与业务相结合。

三、开拓创新,勤奋工作,促使工作业绩取得新突破

作为一名工程经济师,我的工作职能主要是负责工程结算送审工作、审核工作;招标文件的审核、工程量清单的审核;土建工程的预算编制,确保工程造价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我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到了办事不越权、不越位,工作不拖沓、不含糊,矛盾不上交,责任不躲避、不推诿。发挥好决算参谋、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督查督办“四大职能”。真正让领导放心、上下级称心、全体同事顺心。我用自己对工程经济师这份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以及出现的成绩,取得了领导与同志们的信任。

几年来,先后完成了洪合污水处理厂、嘉善洪溪污水处理厂、海洲之星、纺工路、长秦路、三元路、由拳路、庆丰路、南苑商厦、南湖商务中心、南都广场等多项工程的投资估算及设计概算审核工作,业绩总额约8.65亿元;2009年5月至2014年3月完成工程结算审核400余个合同,业绩总额约5.1亿元。2013年完成招标文件及工程量清审核共计80余个。

2013年,在审核勤俭路工程量清单时,发现预算造价超批准概算,本着负责的态度,我及时汇报超概这一情况。相关部门统一意见后,在对后期可能超概算待招标项目按批准概算造价限额招标,为进一步控制造价,不突破批准概算造价,对勤俭路工程量清单预算造价中未细化的进行细化专项设计,为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打好了基础。

(一)加强信息跟踪,完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

工程经济管理工作离不开信息,及时准确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工作的根本保证。我首先采用的是网上查询,每天都上网查看,不遗漏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时刻掌握土建工程市场的各项动态,为土建工程单位在项目安排上提供了准确的基础资料。其次是与社会各界建立友好的信息网,发动同学,朋友,亲属等所在土建工程公司和部门获取方方面面的信息,拓展土建工程建设的占有或参与面,对全年目标的实现和完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加强技术建设,提高工程造价控制效率

我们始终坚持技术营销,从技术入手、从方案入手,按照技术要与土建工程项目工况匹配,技术和工程要求相匹配的理念。不断加强与土建工作者交流,进行技术和需求引导。选择正确工程招标文件的审核标准和工程量清单的审核标准,确保土建工程的预算编制准确合理。在审核方案和计算造价的过程中,本着为公司负责,提高工作效率为原则。依托本单位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断完善土建工程审核的标准,促使本单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价格上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单位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快速把单位的竞争压力和需求变化第一时间传递给方案审核环节,从而有效提高土建工程开发的赢利能力和竞争力。

(三)遵守规章制度,完善工程核算理论

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工程经济师岗位规章制度,坚持以工程结算送审工作、招标文件的审核、工程量清单的审核、土建工程的预算编制等工作为主线,形成完善的人员及其经济深化管理体系,实施工程经济师岗位责任制度。在岗位中充分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实行责任、权利为一体的岗位责任制,并且在年终综合考核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我严格按照经济师规定进行理论线计算,并且要求自己每个月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工程造价审核方案》,并且及时进行调整。对于土建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涉及资金的问题进行分析,认真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原因,然后再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四、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土建工程经济管理工作

在这十年的工作中,我积极参加社会服务工作。本人在2008年被XX市财政局聘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专家;在担任评标专家工作和授课教师工作的同时,又使自己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工程结算送审工作和审核工作、招标文件的审核、工程量清单的审核、土建工程的预算编制等工作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工程经济师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水平的高低。因此,我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强化自身专业水平的建设,坚持将职业道德和专业培训工作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我充分认识到了人才是单位发展的灵魂。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始终用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认真做好土建工程经济管理工作。同时,我还耐心指导单位新进经济师的工作,让他们能够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效结合起来。我深深明白工程经济是知识密集型行业,终身学习是本行业的显著特点,所以应该将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培训工作贯穿于工程经济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为了避免在培训过程中无法学到有价值的知识,防止专业技术培训浪费时间和精力,我在每次的学习过程中都认真做好笔记,以便将这些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本单位的发展中。

五、廉洁自律,以诚为本,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在这十年的工作中,我认真学习《廉政准则》。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作为一名工程经济师在日常工作中,应该时刻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自强。坚定全心全意控制工程造价的宗旨观念,切实将廉政建设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贯穿于日常工作的每个环节,努力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以诚为本应该说是工程经济师发展的灵魂。诚信是工程经济师对社会的诚信,也是对公众人民的诚信。工程经济师的信用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信用,而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信用。因此,我在日常工作中始终遵守职业道德准确,诚信为本,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用自身独特的观念出具具有公信力的账簿,真正做到了没有假账的现象。同时,我在日常工作中自觉树立诚信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建立了良好的岗位自律机制。在审计工作中,“诚信”并不仅仅是两个字,“独立、客观、公证”也并是仅仅是一个口号,它已经渗透进了**人的血液里。昨天、今天、明天,“诚信”都将是我严格遵守的座右铭。

以上是我近十年来从事的主要技术工作的情况,通过从书本上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从他人那里学习,再加之自己的分析和思考,确实有了较大的收获和进步。成绩和不足是同时存在的,经验和教训也是相伴而行。

六、工作中的不足

回顾这几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由于工作量大,有些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二是工作标准还不够高。虽然我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与领导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由于平时事务性工作比较多,一些工作没有按高标准完成。三是业务学习还不够。对岗位的业务学习抓得不紧。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快业务学习的速度,切实提高工程结算送审工作和审核工作、招标文件的审核和工程量清单的审核;土建工程的预算编制工作的准确性。

第7篇

根据国家、自治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和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精神,以及职称评审管理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对2021年职称改革工作安排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围绕“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求”,支持各行业做好人才评价。聚焦重点领域,发挥人才评价的先导作用,对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人才、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非公有制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疫情防控一线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倾斜措施。

(二)继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自治区正在组织新一轮职称评审条件修订工作,对于已完成评审条件修订工作并正式下发的职称系列(专业),可按新修订的评审条件执行。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旗县区、主管部门和单位要对现行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评审政策措施进行全面系统梳理评估,查找出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妨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政策措施,积极稳慎地进行调整,巩固发展民族团结大局。

(四)突出思想政治和品德评价。坚持把政治合格、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用人单位可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评、民意调查等方式综合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思想政治、职业操守和从业行为,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五)拓宽各类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在更多领域贯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有效衔接职称和职业资格,促进人才融合发展,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二、申报评审范围

(一)我市所属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在我市就业的港澳台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持有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各地颁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的外籍人员。

(三)符合申报评审条件的高技能人才。

(四)公务员(含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退休人员不得申报评审或考核认定职称。

三、申报评审时间

(一)材料截止时间。职称申报评审的学历、资历年限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论文、奖项和荣誉等各项业绩成果、继续教育审验卡截止到申报时间。申报工作结束后,不再补报相关材料(申报材料目录见附件)。

(二)进度安排。市直部门和单位(含自主评审单位)要及时做好组织申报工作,按规定的时间进行报送(见附件时间安排表)。各旗县区在6月20日前完成高级职称组织申报工作,自评地区和单位在8月30日前完成评审和公示,11月31日前完成核准备案工作,原则上不得跨年度评审。

四、申报评审渠道

(一)为规范职称申报评审及推进电子证书工作,所有申报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首先在内蒙古人才信息库(nmgrck.cn)中注册,下载《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和《专业技术资格送审表》,并完成线下填写申报工作。申报材料按照隶属关系及相关要求申报。

(二)申报人员,由所在单位将材料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汇总。

(三)中央和其他省区驻包头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在我市参加评审的,须经本单位同意并由中央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或其他省(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出具委托函,经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同意后,可进行申报评审。

(五)非公有制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按照属地原则,由本人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经单位审核把关后,可通过以下任一单位(部门)推荐报送。

1.存放档案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

2.工作单位所在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3.工商联、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等社会组织。

4.有条件的旗县区可以在非公有制专业技术人才密集的创业孵化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等地设立职称申报受理服务点。

5.包头市考务中心社会化服务科

五、政策规定

(一)完善评价标准

1.各单位在开展职称评审时,要体现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精神,克服“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等倾向,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导向,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实际贡献。

2.继续设置论文条件的系列(专业),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业绩贡献及作品创作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其人员范围是:盟市及以上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评定自治区高校、党校、社科、卫生、农牧林业科研、会计、经济、统计、审计、新闻、出版、档案、图书、文博系列副高级以上职称、正高级工程师职称。

不再将论文作为限制性条件的系列(专业),侧重考察实际工作业绩,探索以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替代论文要求。其人员范围是:上述人员范围以外的系列高级及以上职称;各系列中级及以下职称;在旗县(市、区)及以下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3.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确需评价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

4. 继续教育有关要求按照《关于开展2021年包头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学习的通知》(包人社办字〔2020〕227号)执行。

(二)创新评价方式

1.实行考评结合。卫生、经济、会计、审计、统计等系列高级职称,实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其他系列待条件成熟后逐步推行。

2.实行以考代评。计算机、外语翻译职称,卫生、经济、会计、审计、统计、出版、通信等系列中初级职称,按国家统一安排实行以考代评,不再进行相应的评审或认定。

3.实行面试答辩、量化评审。中小学教师职称采取讲课说课、面试答辩、量化评审、专家评议、民主测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中小学教师的业绩、能力进行有效评价。自主评审地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推行面试答辩、量化评审的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4.推行网上申报评审。自治区经济系列正高级经济师、统计系列高级统计师等部分系列职称评审,实行网上申报、网上评审。

(三)继续下放评审权限

 1.下放高职院校、包头广播电视大学高校教师系列中、初级职称自主评审权;

 2.下放中专(技校)、市委党校教师系列中、初级职称自主评审权;

 3.下放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农牧系列中、初级职称自主评审权;

 4.向旗县区下放中、初级职称评审权及考核认定。

自治区将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骨干示范高职院校高校教师正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下放到学校,由学校自主开展评审。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副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盟市,由盟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组建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组织评审。

(四)破格申报条件

1.破格申报正高级职称。获得下列奖项和荣誉之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单位推荐,可直接破格申报正高级职称。考评结合系列,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的可不参加考试,直接参加评审:

(1)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3)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国家其他人才计划入选者;

(4)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获得者;

(5)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含原“自治区深入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6)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引进人选;

(7)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

(8)科技成果国家级奖额定获奖人员,或科技成果自治区(省部)级一等奖额定获奖人员。

2.破格申报高一级职称。获得下列奖项和荣誉之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单位推荐,可破格申报高一级职称。其中考评结合系列,需按要求参加考试并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方可参加评审:

(1)在旗县(市、区)及以下地区工作,获自治区科技成果二、三等奖的额定获奖人员,或者自治区行业一等奖(含原盟市科技科技成果一等奖)两项以上的额定获奖人员;

(2)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奖获得者;

(3)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

(4)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一层次人选。

3.畅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我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自治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可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采取网上申报、网上评审、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方式,由自治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负责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各申报单位要对申报人员条件及申报材料进行严格把关。

4.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军队转业干部调入(调整、安置)到企事业单位工作后,5年内初次申报职称,可不受职称任职资格限制,比照同等条件人员参评相应职称。其中考评结合系列,需按要求参加考试并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方可参加评审。

5.上述通过破格申报条件取得职称的人员,原则上只享受一次政策优惠。

(五)有效衔接事业单位职称评聘

1.对于不实行岗位管理的单位,以及经济、会计、统计、审计、档案、图书、翻译、计算机等通用性强、广泛分布在各社会组织的职称系列和新兴职业,可实行评聘分开。

2.对于全面实行岗位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与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事业单位,一般应在岗位结构比例内开展职称评聘。

(1)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严格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不再开展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工作。

(2)其他事业单位申报职称评审,原则上按照单位正高级、高级、中级岗位空岗数推荐申报。确需超岗位职数评审的,申报总数应控制在已设正高级、高级、中级岗位数的5%以内(正高级、高级、中级分别计算)。申报比例以各级主管部门为单位统一衡量。

(3)符合“(四)破格申报条件”的人员不受岗位数额(比例)限制参加评审。

(4)为有效衔接事业单位评聘管理,对参评人员受聘时间不做硬性要求,由各盟市、各行业主管部门自行确定。

(5)“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卫生专业高级职称申报评审过程中,基层卫生高级申报和卫生系列社会化评审申报要一并计算申报名额。

(六)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一线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倾斜政策

1.对在旗县区及以下基层农牧区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不作论文、科研成果要求。对苏木乡镇专业技术人才不要求继续教育学时。

2.打破学历专业限制。在旗县区从事专业工作满30年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在苏木乡镇从事专业工作满20年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受学历、专业的限制,在业绩成果等其他条件符合的情况下,破格参加高一级职称评聘。

3.在苏木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满2年的本科毕业生和满4年的大专毕业生,经考核合格,可直接参加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全日制大学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旗县(市、区)及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可在规定的考核认定年限基础上提前1年认定相应专业技术资格。

4.经组织选派到苏木乡镇开展技术咨询、培训教育等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重点评价其实际工作业绩。

5.城市中小学教师、医生在晋升高级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的农村牧区基层工作服务经历,鼓励引导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服务。

(七)实施非公有制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倾斜政策

1.非公有制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可不受职称逐级申报要求的限制,直接申报相应专业职称。大学本科毕业且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5年或大学专科毕业且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8年的专业技术人才,符合相关中级职称业绩成果条件,可以直接申报中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且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12年的专业技术人才,符合相关副高级职称业绩成果条件,可以直接申报副高级职称(考评结合专业需按要求参加考试并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方可参加评审)。

2.对非公有制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论文和继续教育不作硬性要求。

3.经批准离岗创业或到非公有制领域兼职的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在批准的年限内可在原单位按规定正常申报职称,其创业或兼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可作为职称评审依据。

(八)继续实施疫情防控一线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倾斜政策

职称申报评审时,同等条件下向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将抗疫表现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注重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实绩。在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可提前一年申报评审高一级职称或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援鄂医疗卫生人员和收治确诊病患定点医院直接参与医疗救治的一线医务人员,在高级职称评审中,可不受单位岗位职数限制,免除自治区专业实践技能考试,提前一年参加职称评审。其中做出突出贡献、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且满足职称评审业绩成果条件的,可不受现有职称取得年限限制,直接申报高一级职称评审。具体人员范围由卫生行业主管部门确定。

(九)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审

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将贯通领域扩大为工程、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技工院校教师等职称系列。具体评审办法另行印发。

(十)促进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的有效衔接

按照《关于在部分领域建立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与职称对应关系的通知》(内人社发〔2019〕20号)以及《2020年关于更新公布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与职称对应关系表的说明》,有关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可认定其具备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资格,用人单位可根据岗位需要进行聘任,并可作为申报高一级职称的条件。

(十一)转系列评审

专业技术人才因工作岗位变动需参加转系列(专业)评审时,按照“先转后评”原则,在新工作岗位工作满1年以上,经考核符合相应职称条件的,可转评新系列(专业)同等级的职称;转系列满1年后,符合相应职称条件的,可申报新系列(专业)高一级职称评审。转系列人员参加晋升的,过去的资历连续计算,相关的业绩成果予以认可。

(十二)考核认定

1.在站博士后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或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出站后继续留在企业的可直接认定副高级职称(国家规定需考试的专业,需按要求参加考试并达到合格标准,再进行认定)。

2.全日制高等院校毕业生,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技术工作(以考代评专业除外),经考核合格,可按照职称管理权限,直接申请认定相应的职称,不需要进行评审。其中,大学专科毕业、工作满3年的可认定助理级;大学本科毕业、工作满1年的可认定助理级;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满2年的可认定中级;博士研究生毕业,可直接认定中级。

(十三)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另行安排。

六、资格审核要求

(一)单位审核。申报人所在单位要认真审查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时效性,将所有申报人员的《专业技术资格送审表》在本单位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上报材料包括公示情况。

(二)主管部门复核。各级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材料真实,符合申报条件予以报送;申报材料不完整、不规范,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当及时一次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申报人员逾期未补充完整的,视为放弃申报。

(三)由主管部门按规定的时限统一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

各旗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市直主管部门在上报材料前,要将本地区、本部门各系列申报人员花名册在相关门户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上报材料包括公示情况。

(三)自评旗县区和单位评审结束后,通过各自门户网站公示评审结果,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

七、评审组织要求

(一)评委会核准备案

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对全区组建的高评委会和自治区直属单位组建的中级评委会实行核准备案。各盟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对本地区组建的中初级评委会实行核准备案。未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同意组建的评委会不得开展职称评审,所发职称信息和颁发证书一律无效。

(二)完善专家评委库

自评旗县区和单位要充实完善中初级级职称评委库,并及时报送包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积极吸纳学术造诣深、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能认真履行职责的专家,增加经验丰富的基层一线专家以及非公有制组织专家的比例,对专家评委实行跟踪考核、动态管理、随机抽选。

(三)报送评审实施方案

自评旗县区和单位要认真做好组织申报和申报材料的审核、整理、汇总工作,制定详尽的评审实施方案(内容须包括申报情况、评审时间、地点、评委会组建情况、评审工作程序、采取措施等情况;另附申报人员花名册、送审表、评委推荐名单等)。在开评一周前向包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备案同意后方可开展评审工作。

(四)评审工作要求

1.坚持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按照评审条件进行评审。控制评审质量,做到好中选优,确保评审的社会公信力,切实发挥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作用。

2.严格按照评审权限开展工作,不得超范围、跨专业受理或评审职称,不得违反规定降低评审标准和申报条件,不得违反评审程序。

3.遵守评审工作进度要求,确有困难不能按期评审的,要提前提交书面延期申请,同时抓紧做好评审各项准备工作。

4.明确评委会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责任,不得干涉专家评审,强化评审考核,建立倒查追责机制。

5.加强封闭式入围评审管理,保证评审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实行评委轮换制度,保证三分之一以上的评委实行轮换,已经连续三年担任职称评审工作的评委,原则上不再担任本年度的评委;自主评审须保证一定数量的非本单位同行专家评委参加;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对职称评审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

6.对在旗县、苏木乡镇中小学、卫生、农牧业、林业、水利、乌兰牧骑等基层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评委会评审时,可单独设组、单独评审、单独确定通过率。

(五)职称评审结果核准备案和发证

1.各旗县区、自评单位在评审(工作)工作结束10日内,将《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通过人员花名册》、公示期间举报事项处理情况及正式核准备案报告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核准备案。同时,将评审数据上传职称管理系统(nmgrck.cn/zcps/login/index.shtml)。

2.报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通过后,制发职称电子证书。评审通过人员登录内蒙古人才信息库查询打印个人职称电子证书。

3.从中央单位、外省市和军队通过组织调动、转业安置或个人自主来我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其在区外(军队)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授权的评委会评审取得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需要换证的,按照职称管理权限,由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并统一换发职称电子证书。

八、其他事项

(一)加强监督管理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职称评审综合管理、协调落实和监督检查。会同有关单位,采取随机抽查、巡查、复查等方式,加强对职称评审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对不能正确行使评审权、不能确保评审质量,有违纪违规行为的地区、部门和单位,按照有关规定限期予以纠正,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不能按期纠正的,责令停止评审工作,直至取消评审资格,追究相应责任。

(二)严肃评审纪律

1.申报人所在单位要严格审核申报材料,对把关不严、违反规定程序的,视其情节轻重,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对未履行公示程序的评审结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一律不予核准备案。

3.对公示期间举报反映的问题,各地区、部门和单位要认真组织核实,并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4.对未按计划进度完成年度评审任务的,造成严重后果的,将按有关规定处理。

(三)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

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申报评审职称须签署《职称申报诚信承诺书》,评审工作结束后,与《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一并归档备案。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学术不端、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予以撤销,并将人员信息记入失信黑名单,从次年起,三年内不允许职称申报评审。

(四)优化服务水平

1.实行“一次告知、一次申报受理”。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评审委员会办事机构和用人单位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在本单位门户网站公布职称政策相关文件和咨询电话,在办公场地醒目位置张贴纸质的职称申报相关工作要求,制印《职称申报评审一次性告知书》,认真履行一次告知、一次申报受理义务。经办人员要熟练掌握职称工作相关政策要求和工作流程,认真审核及时接收申报材料,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2.健全职称信息化服务体系。各地区、部门和单位要做好历年职称评审信息数据采集整理,抓紧时间整理上报。依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称评审信息系统,加快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在实现职称评审信息区内互联互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跨省区互联互通,不断提升职称评审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五)严格评审收费管理

各地区、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按照《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厅对自治区人事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费与证书工本费标准的批复》(内计费字〔2001〕1202号)和《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与证书收费及支出的通知》(内人发〔2001〕124号)规定收取评审费用,不得另行加收费用。

(六)严格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

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2021年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工作计划,严格落实监管责任,保障考试安全,做好考试服务,及时公布考试成绩和发放合格证书。严肃考试工作纪律,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维护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公平、公正。

职称制度改革事关全局,各地区、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准确领会文件精神,严格职称评审纪律,精心组织,抓好落实。要切实增强职称评审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组织和社会监督,努力营造职称制度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

此前的有关文件(含各职称系列评审条件)规定,凡与本安排意见不一致的,按照本意见执行。

附件1:职称评审材料目录单.docx

附件2:2021年申报人员数目统计表(事业在编).xls.xls.xls

附件3:2021年申报人员数目统计表(事业非在编).xls.xls.xls

附件4:22021年非中小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审核时间安排表.xls  

附件5:2021年中小学教师系列和非中小学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审核时间安排表.xls

附件6:包头市2021年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花名册.xls

附件7:自评地区及单位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核准备案花名表.xls

第8篇

根据《审计署、人事部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关于*年度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及评价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审考办字〔*〕1号)和省人事厅《关于做好*年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粤人发〔*〕148号)精神,结合我省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情况,现将*年度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受理申报材料的时间、地点

*年度*省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委员会受理申报评审材料的时间:*年9月1日至9月12日(星期六、星期天除

外),上午8:30—12:00,下午2:00—5:30。

*年度*省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委员会受理申报材料地点

联系电话:

联系人:

二、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条件

我省*年度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条件,按照人事部、审计署《关于印发〈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人发〔*〕58号)执行。

(一)适应范围。

我省从事审计专业技术工作的在岗人员,中央驻粤单位从事审计专业技术工作的在岗人员。

(二)高级审计师考试条件。

具有在有效期之内的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证书或有效证明。

(三)学历、资历条件。

具备博士学位,且从事审计工作取得相关业绩,或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从事审计工作满3年,达到高级审计师资格条件。

(四)外语条件。

1.必须按照人事部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适用范围的规定,报名参加相应等级的考试(政策规定可免考的除外),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无有效期限制):

(1)*年以来取得的人事部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成绩合格证书(含*年*省职称外语考试合格成绩单)或人事部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全国通用标准以上成绩通知单。

(2)1956年至1960年出生的,职称外语成绩仅供参考。

(3)在县以下基层单位(含行政区辖下的乡镇单位)工作的人员,职称外语考试成绩达到40分以上。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职称外语:

(1)获得博士学位;

(2)*年(含)以前出生的或*年恢复高考之前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且毕业的;

(3)外语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现不从事外语专业技术工作的;

(4)任现职期间公派出国留学或工作,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5)出国留学或在国外工作连续时间在1年以上的;

(6)通过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组织的BFT(A)级考试,取得BFT(A)级考试笔试成绩合格证书;

(7)转换系列评审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与转岗前同档次专业技术资格,现资格是通过评审或认定取得。

3.行政区划变动地区(县改区)的专业技术人员,凡变动前报名参加了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且取得有效成绩的,在有效期内,可凭合格证或外语成绩单,按原相关政策申报评审。有效期已过的,应按现行政区划报考相应档次的职称外语考试。

(五)计算机能力条件。

1.除符合条件可免考的外,必须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并取得符合规定要求的成绩。在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须参加4个及以上模块的考试;在地级以上市单位工作的,须参加5个及以上模块的考试。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1)取得博士学位;

(2)计算机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

(3)在计算机室(中心)直接从事计算机工作3年以上;

(4)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或水平考试获得程序员以上证书者;

(5)在农村乡(不含镇)属单位工作的,或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专业技术人员;

(6)1956年12月31日前出生。

3.转换系列评审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并按规定提交合格证书。

(六)年度考核条件。

取得中级资格以后各年度或任职期满综合考核“称职(合格)”以上的证明。

(七)继续教育条件。

任现职期间,按照《*省科学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结合本专业技术工作需要,参加以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达到所规定的要求,并提交完成继续教育的有效证明。

(八)审计工作经历条件。

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其审计工作经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担任大中型审计项目的主审5次以上。

2.主持实施全国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2项以上,或省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3项以上,或地市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4项以上。

3.担任审计署或省级以上党委、人民政府交办的专案审计项目的主审2次以上,或担任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及上级审计机关交办的专案审计项目的主审3次以上。

4.主持或承担由审计署、国务院其它有关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审计科研课题、政策研究课题、调查研究课题1项以上(如果仅参与课题研究,其排名须在前三位),或由审计署、国务院其它有关部门所属科研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其它有关部门、地市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前述课题2项以上。

(九)审计业务成果条件。

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其审计业务成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担任主审的大中型审计项目中,有1项以上在省部级审计项目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或有3项以上在地市级审计项目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

2.在承担的审计或审计调查工作中,所反映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或预见性,所提出的建议、意见对工作有指导意义,其中有1项以上被国务院采用,或有2项以上被审计署或国务院其它有关部门、省级人民政府采用,或有3项以上被省级审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其它有关部门、地市级人民政府采用,或有4项以上得到被审计单位或委托单位采用,并取得显著成效。

3.承担有关部门交办的专案审计工作,其审计结果成为司法机关、纪检部门案件审理的重要依据。

4.在主持一个行业或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审计工作期间,有过审计方法创新或先进经验总结,被省部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且相应的审计机关已决定予以推广或有材料表明已被其它单位正式采用。

5.作为主要执笔人制定过地市以上行业或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审计操作规程、审计工作制度或审计发展规划,并经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6.主持或承担的审计科研课题、政策研究课题、调查研究课题(如果仅参与课题研究,其排名须在前三位),有独到见解或理论创新,对审计或相关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其成果经同行专家鉴定,被认为具有国内较高水平。

(十)论文、著作条件。

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其审计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经两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专家鉴定为有较高学术价值,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正式出版社出版过有统一书号(ISBN)的审计或相关专业著作,本人独立撰写5万字以上;或编写一部已正式出版的审计或相关专业教材,本人独立撰写8万字以上。对未注明作者所撰写章节的著作或教材,须由主编或出版社出具作者写作分工的证明。

2.在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核心类报纸、期刊上或在有国际统一刊号(ISSN)的国外报纸、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每篇不少于2000字,下同)独立完成的论文、调查报告。

3.在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非核心类报纸、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或在省级新闻出版部门认定的有内部刊号的报纸、期刊上发表4篇以上独立完成的论文、调查报告。

(十一)本《通知》相关概念的解释。

1.“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是指会计师、经济师、统计师、工程师等。

2.工作资历计算的截止时间为*年8月31日。由此上推,凡未满规定年限的,一律不得申报。

三、申报评审材料有关要求

申报人必须认真对照高级审计师资格评价条件,实事求是地组织好个人申报材料。申报人所在单位的人事部门应对申报材料认真进行审核,以保证申报材料真实、准确、可靠。

申报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的申报表、信息录入表等表格,统一使用省人事厅*年启用的格式以及本文附件表格,材料规格以表格上的要求为准,请申报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的人员上省人事厅和省审计厅的网站下载表格,使用旧表格的申报材料,一律不予受理。

(一)申报评审材料的名称及份数。

1.基础材料:

(1)《*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1份。

(2)《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1式20份,其中1份为原件。

(3)学历或学位证、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证、聘书等证明材料复印件1份,需提供原件验证。

(4)有效期内的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合格证原件1份。

(5)符合条件的外语合格证书或成绩通知单原件1份;符合免试条件的,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复印件1份,需提供原件验证。若原件已用于申报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必须提供由省专业资格考试中心或地级以上市人事局或考试机构加具审核意见的证书复印件。

(6)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原件1份;符合免试条件的,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复印件1份,需提供原件验证。若原件已用于申报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必须提供由省专业资格考试中心或地级以上市人事局或考试机构加具审核意见的证书复印件。

(7)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各年度《考核登记表》或《专业技术人员(任职期满)考核登记表》复印件1份。行政机关无聘任的,不提供《专业技术人员(任职期满)考核登记表》。

(8)继续教育证明材料复印件,需提供原件验证。

(9)本人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报告1份(3000字以内)。

(10)《*省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前公示情况表》原件1份。

(11)《*省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信息录入表(普通)》原件1份。

(12)近期免冠正面大一寸相片1张(贴在表格《贴资格证相片页》上)。

(13)《高级审计师资格申报人所在单位基本情况表》原件1份(格式见附1)。

(14)《高级审计师资格申报人廉政建设情况表》原件一份(格式见附件2)。

2.审计工作经历材料:

提供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能说明本人主要审计工作经历的材料,即有关审计通知书或审计报告底稿等复印件1份。

3.审计业绩成果材料:

提供取得审计师或相关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主要审计业务成果,即有关审计报告、获奖证书或文件;审计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用的依据材料;承办的专案审计工作被司法、纪检部门作为案件审理依据的文字材料;审计操作规程、审计工作制度或审计发展规划等材料复印件各1份。

4.论文、著作材料:

包括:论文、著作、教材等材料的复印件1份(包括:封面,有刊号页,目录,论文、著作或教材全文),需提供原件验证。不受理用稿通知。

(二)申报评审材料整理装订要求。

1.不需装订的材料:

《*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原件、《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原件1份及复印件19份、《*省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前公示情况表》原件1份、《*省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信息录入表(普通)》原件1份、《高级审计师资格申报人所在单位基本情况表》原件1份、《高级审计师资格申报人廉政建设情况表》原件1份、《贴资格证相片页》、所有提供查验的原件。将上述材料装入1个材料袋,并将相应的《*省高级审计师资格送评材料目录单》(格式见附件3)贴在材料袋封面上。

2.需装订的材料及要求:

除上述不需装订的材料外,其余材料均需统一用A4纸的规格制作,编好页码,按目录顺序装订成一册。装订材料包括封面、目录(格式见附件4)及申报材料。其中申报材料须按附件4目录的顺序,分为基础材料、审计工作经历材料、业绩成果材料、论文论著材料四类,每类用分类纸分隔(格式见附件5)。装订成册后的材料装入材料袋,并将《*省高级审计师资格送评目录单》贴在材料袋封面上。

(三)其他要求。

1.申报人提交评审的材料必须准确、真实可靠,数量质量符合资格条件规定。

2.申报材料中所有复印件须由单位核对原件,并签署核对人姓名和审核意见,加盖公章。

3.申报人所在单位应设立审核评价小组(由人事职改干部、技术主管、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对申报人任现职以来的职业道德、思想政治表现、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成果、工作表现以及填报材料真实可靠性提出准确客观的评价意见(150字左右),填入《*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和《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

4.单位应对申报人的评审材料审核鉴别,对申报评审材料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如实填写《*省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前公示表》,必须将不符合条件要求及有争议尚未核实的材料剔除。

5.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完成的学术成果,专业技术项目,论文、著作等,必须如实地注明本人在其中所做的工作内容,所起的作用及排名顺序;对没有署名,确系个人所拟定的业绩成果材料(如审计报告等),须由所在单位出具认定证明。对学术技术成果以及完成的项目等的奖励、表彰,要注明授予的部门和等级。

6.《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填表说明(格式见附件6):

(1)“何时毕业于何院校何专业”,应填写获得最高学历或学位的时间、院校及专业。

(2)“现受聘何专业技术职务”,按现受聘专业技术职务填写,行政单位不实行聘用制,不需填写。

(3)“主要专业工作经历”填写:×年×月—×年×月在×

×单位任何工作。

(4)“任现职期间承担过何专业技术任务、完成情况及获奖情况”,填写任现职期间的审计工作经历及业绩成果。

(四)凡是下列情况之一的申报材料,省高评委办公室不予受理:

1.所提交的评审材料不符合高级审计师资格评审规定的质量、数量要求的。

2.填写表格不符合规范要求,必填栏目空白或填报材料不真实的。

3.不按规定时间、程序申报的。

4.未按要求整理装订申报材料的。

5.申报评审材料有弄虚作假行为的。

四、高级审计师申报评审程序

(一)申报人向所在单位人事(职改)部门提出申请,并按规定提交有关表格及评审材料。

(二)申报人所在单位应对申报材料进行核对,加具审核意见,将申报材料在本单位进行公示,公示必须张贴于单位显著位置,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并如实填报《*省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前公示情况表》。

(三)申报人所在单位或申报人将材料报所属市人事部门或所属省级主管部门人事(职改)机构签署意见。

(四)由申报人所属市人事部门或所属省级主管部门人事(职改)机构签署意见、加盖骑缝章,将申报评审材料集中报送省高评委办公室(亦可由上述部门出具委托书,由被委托人报送)。

(五)省高评委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后,将符合规定的评审材料整理后交省高评委会评审。

第9篇

关键词:科研院所 岗位配置 考评 思考

事业单位改革是继行政机关推行公务员制度、企业实行全员合同制之后,国家在干部人事制度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其目的在于建立灵活自主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以新的分配办法激发广大职工的活力,增强单位可持续发展能力。

1科研院所员工岗位配置存在问题分析

1.1岗位设置等级太多,人岗矛盾加大

科研单位实行了科技体制改革,一般每个单位削减了人员编制的1/3,研究所人员规模变小,多数所人数在50人左右,有的只有30-40人。如按照13个等级划分,每个等级上也就两三人,无法体现出科技人员实际的业务水平,挫伤部分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隐忧已经出现。由于是固定的岗位、固定的岗位等级、固定的岗位比例,以及较高级岗位设置的数量少,加之科研单位科技体制中实行的一次性政策,一部分同志已提前退休,近3~5年根本没有退休的同志,所以,有人聘上了,其他的同志就只有等到这个岗位空缺了才有机会去竞聘,有的同志可能退休时都等不到岗位空缺的机会,改革中新增了一些不和谐因素。

1.2实施办法仍然难以摆脱身份管理的“窠臼”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人员实行聘用制是今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也是当前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对于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意义重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试行)》中的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规定,需符合国家和本省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因此,具备相应的任职资格是第一必备的条件,也就是身份第一,即使胜任某一专业技术岗位,因不具备(或在一定时间内尚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也不能获得岗位聘任,实际上仍然扭转不了按身份管理的现状。就一个科研单位来讲,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更多地体现在研究室功能的合理分工上,其岗位职能体现在承担科研课题、取得的知识产权、发表的学术论文、科技服务能力等方面。岗位应是按研究方向、工作职责设置。在研究所岗位整体结构呈金字塔排列的情况下,各研究室岗位更应按照金字塔结构进行设置。

1.3岗位评价指标体系难以量化,难以排队确定等级

河北省科研单位一般为法人单位,除了具有研究系列的职称外,还有农艺师、会计师、经济师、档案师、工程师、教学系列等其他专业技术系列,其评审委员会分布在农业、财政、教育等不同的部门,各系列职称评审自成体系,评审条件相差较多,与农业科研单位的主系列即农业科研系列评审条件根本无从比较。目前,按照研究所整体设定比例的办法,各个系列在一个单位进行评价,很难找到合适的评价指标,系列之间没有可比性,难以明确岗位职责条件。

2科研院所员工岗位配置与考评的建议

2.1岗位设置高等级宜细,中初等级宜粗

对于一个单位整体而言,岗位设置等级越细,对职工的细分程度就越高,进入相应岗位的人数就越少,人岗矛盾和激励作用就会相互制约、此消彼长,因此应该区别对待。按照这次1∶3∶6设置想法,人才结构控制为金字塔形,高端人才少,中初段人才多。对高等级岗位设置较多层级,涉及人员少,激励作用大,这些科技人员一般工作资历长,群众公认度高,其工作能力、贡献也较易划分。相对而言,竞争带来的有利因素多,不利因素少些。中初等级科技人员,一般工作年限较短,工作能力和经验正在积累,彼此在水平上相差较少,但他们的上进心更强,如果设置的岗位等级差距过大,涉及的人员又多,相比较竞争引起的不利因素多于有利因素,因此减少弱化等级有利于维持一个团队良好的合作意识。

2.2强化团队意识、科学设岗,真正按照岗位管人,按照岗位要绩效,加强岗位考核

首先,依据单位职能划定研究室及辅助部门。按照专业技术人员等级在各研究室、辅助部门进行岗位分配,在尊重现有人员分布的前提下,合理分布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等级的人员,使各研究室、辅助部门之间人员等级呈金字塔排列。业务水平高、合作意识强的研究室团队,给予相对较大数量、较高比例的高级岗位或重要等级岗位。这样职工就会意识到,个人发展与团队发展密切相连,不能只顾自己的业绩,还要合力把团队建设好,把业务水平提高上去。没有个人业绩是不行,但光有个人业绩和资历也是不够的。

2.3辅助系列

全院排队辅助系列总体比例较小,应放在更高一级集中评审,如在全院范围内。这样既利于主系列统一量化打分,保证主系列更加公平,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也有利于辅助系列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增进交流,促进公平竞争。上级单位按照一定比例,设置高级、中级、初级岗位,统筹使用。

2.4配套措施要完善

从我国的现实来看,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实际上只能是非营利的或非企业的,在短期内不可能是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的管理模式需要相应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尤其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充分考虑其难于市场化和对“三农”工作的社会公益性,应从政策上予以倾斜和保障。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未聘人员的就业、补偿和安置问题,人员流动后社会保障制度的连续与衔接问题等都必须认真研究解决。

3结论

岗位聘任工作的改革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是否促进了科研事业的发展,是否促进了一个单位的和谐。岗位聘任工作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政府主管部门应及时分析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指导岗位设置工作稳步健康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赵宏远.农业科研院所岗位设置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6):89-91.

[2]李欢欢.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模型设计[J].科学与管理,2008,28(1):62-63.

第10篇

王锋,博士,高级经济师,现为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受聘或兼任: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市场调控决策咨询专家,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房保障和公共住房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深圳市房地产经纪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房地产评估与经纪学会理事,深圳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特聘教授。现主要从事住房与房地产经济理论、住房与房地产政策法规、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研究。

二、主持或参与的主要课题

1、1998年参与国家建设部立项的“2000年小康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模式”课题的研究。课题成果于2000年11月通过建设部科技司鉴定(建科鉴字[2000]第072号)。

2、1998年主持深圳市规划国土局立项的“深圳房地产市场发展战略”课题的研究。课题成果于2000年12月通过建设部科技司评审(建科评字[2000]第070号),并获深圳市科技局成果登记证书(登记号2000148)。

3、2000年主持深圳市规划国土局立项的“深圳市‘十五’期间房地产发展”课题的研究。

4、2000年主持国家建设部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房地产统计指标体系”课题的研究。

5、2002年主持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立项、深圳市政府立法研究项目《深圳市土地管理条例》和《深圳市房地产条例》(草案建议稿)的研究。

6、2002年主持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立项的“深圳房地产预警体系研究”课题的研究。

7、2003年主持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立项的“土地市场管理立法调研”课题研究。

8、2004年主持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立项的“深圳市房地产信心指数系统”课题的研究。

9、2006年主持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立项的“深圳市住房发展战略与住房保障机制”课题的研究。

10、2006年主持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立项的《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研究和编制,课题成果经深圳市政府同意形成“深府[2006]216号”文件在全市实施。

11、2007年主持国家建设部委托的“城中村现状特征调研”课题的研究,在“城中村”形成基本原因分析、城中村改造策略方面有创新。

12、2009年主持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委托的“城市化过程中城镇新移民住房问题研究”。

13、2009年主持国家住房建设部委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保障法(实践版)》课题的研究和起草。

三、出版著作

1、专著《房地产预警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

2、专著《房价与调控――2001―2010年深圳房地产市场发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6月。

3、主编《深圳房地产发展报告(2009―2010)》,中国大地出版社,2010年。

4、主编《深圳房地产发展报告(2008―2009)》,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年。

5、主编《深圳房地产发展报告(2007―2008)》,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年。

6、主编《深圳房地产发展报告(2006―2007)》,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年。

7、主编《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主编之一。

8、编著《深圳房地产市场发展战略(1999―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四、主要论文

1、《深圳住房的国内外比较与发展的基本设想》,发表于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关于深圳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探讨》,发表于《特区经济》,2000年第4期。

3、《关于我国房地产合理储备率的探讨》,发表于《中外房地产导报》,2000年第6期。

4、《深圳房地产市场未来10年发展的基本判断》,发表于《中国房地产》,2000年第11期。

5、《经济适用房的未来市场》,发表于《中外房地产导报》,2000年第1期。

6、《物业管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讨》,发表于《中外房地产导报》,1998年第17期。

7、《深圳房地产市场中期预测研究》,发表于《中国房地产研究》,2001年第3期。

8、《构筑中国房地产指标体系》,发表于《中外房地产导报》,2001年第17期。

9、《关于国民经济核算中楼宇业权指标设置的探讨》,发表于《中外房地产导报》,2001年第5期。

10、《我国工程计价体系与造价计算模型的探讨》,发表于《建筑管理现代化》,1996年第4期。

11、《浅论项目全额承包中的成本管理》,发表于《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12、《住宅物业综合费用探讨》,发表于《住宅与房地产》,1997年第4期。

第11篇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2)

摘 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出对我国各类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研发思想的梳理,结合对我国研发管理现状的分析,对我国企业研发管理体系建设路径作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研发管理;体系;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185-02

收稿日期:2014-10-22

作者简介:唐小龙(1976-),男,江苏海安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科技管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发端于上世纪中叶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开了科技迅猛发展,产业升级换代的序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不同科技领域之间的集成渗透日益加强,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的最活跃因素,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虽然自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在研发投入、研发队伍、研发设施等方面已经逐渐跟上世界脚步,但研发水平距离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仍然长期受制于人。如何建立富有有效的研发管理体系,着力提高我国研发投入产出比,成为摆在我国科技界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西方研发管理理论综述

西方关于研发管理理论的探讨已有较长历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则是美国学者Roussel,Philip A.、Saad,Kamal N.以及 Erickson,Tamara J.?提出的第三代研发管理理论[1]。该理论把研发管理划分为三个时代:

1、第一代研发:直觉主导型(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20世纪30-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技术、资金等资源丰富,加之政府的慷慨支持与投入,第一代研发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这一阶段的研发实践强调科学家的主体地位,研发工作很大程度上由研发部门单独决定,管理者参与度不高,是一种缺乏战略规划的“放任式”管理。最具代表性的是1939年杜邦(DuPont)公司的化学家Wallace Carothers领导的科研组意外地发明了尼龙,在后来的50年里,尼龙为杜邦公司赢得了200多亿美元的利润。

2、第二代研发:目标引领型(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

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市场体系的形成,研发管理开始由第一代“直觉型”向第二代“目标型”过渡。企业意识到组织手段对研发活动的重要作用,开始重视协调研发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互动关系,对研发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质量和进度加强了控制,对项目的不确定性、冲突和执行问题予以了关注,但并未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研发项目群之间的平衡,无法使战略规划、目标有效地与研发能力、资源进行匹配,也就无法确定项目选择与资源分配的优先级顺序。

3、第三代研发:战略规划型(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白热化,技术及产品生命周期愈来愈短,研发效率和研发质量并行成为企业的重大关切,战略规划思想开始进入研发管理领域。研发活动成为企业整体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关键部分,开始注重研发费用/效益分析和风险/收益的平衡及研发项目的综合管理,跨单位、跨部门、跨企业的战略研发组合得到重视,协同创新的理念开始产生。

从直觉主导到目标引领再到战略规划,西方研发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与产业经济的升级换代同步推进、互为因果的。当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在世纪之交席卷全球,研发管理理论又出现了新的突破,亦有学者称之为“第四代研发”。第四代研发管理注重知识聚合和概念开发,更多地关注未来市场所需的未来技术,采取有效的技术战略与建构创新导向的组织制度,重视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强调建构全球研发网络,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等均纳入全球研发网络之中。

二、我国研发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底子薄,改革开放尤其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科技研发更多地是采用了跟跑策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路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研发工作的重心。随着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政产学研各界的科技研发理念也不断得到更新,研发机构蓬勃兴起,研发投入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研发模式也已从总体跟跑转变为跟跑、并行、领跑兼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数据显示,我国R&D经费总量和R&D人员总量已分别位居世界第3位和首位,国际科技数量位居世界第2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位居世界首位和第2位,科技进步贡献达到52.2%,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 .98%,逐步接近创新型国家水平。

虽然我国科技研发投入大幅增长,但研发效率和产出不高,原创性科研成果不多,真正能够带动行业或是产业实现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仍显不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应历史阶段进行对比,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中等水平,但研发人员发明专利产出效率只达到20世纪80年代中的德国、法国、英国和瑞典水平,科技论文产出效率则低于1990年德国、法国、英国、瑞典等国家的水平,总体创新绩效仍然落后于欧美地区的美国、瑞士、卢森堡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创新强国。面对这样的局面,国内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问题的症结指向了我国研发管理体系的缺失和不足。李丹在《企业研发管理的现状及分析》[2]中指出,“产品创新模式落后”、“研发流程不规范”等是我国企业研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许亮亮在《企业研发管理体系重塑》[3]中列举了“忽视对企业研发管理体系的建设”、“缺乏研发项目策划”、“缺乏职责明确的产品开发组织模式”、“缺乏公共语言体系”、“缺乏研发知识平台”、“缺乏充分的技术评审”、“缺乏对研发人员的有效管理”等不足。李晓银、吴毅在《标准化在企业科研开发工作中的作用》[4]一文中则认为“缺少必要的标准化、通用化、规范化的支持,研发项目管理没有实行标准化的项目管理方法,造成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学界诸多研究表明,我国研发活动中最为突出与普遍的问题在于研发管理体系与流程的缺失,大多数企业的研发活动仍然处于一种粗放的、不成体系的自发状态之中。

三、企业研发管理体系的探索实践

仔细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在研发管理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研发活动其实也经历了一个由粗放到精细的管理进化过程,对研发活动的管理焦点由最初的输入输出转化成为从战略到市场的线性流程。研发思想在进入第三代之后,研发过程事实上更像是一个闭环,一个与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Walter A.Shewhart)[5]所提出的PDCA循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闭环,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ion)四个环节贯穿企业研发整个过程,循环往复。正是这样一种线性流程与闭环结构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具有自我检验、自我调适、自我修正功能的研发生态系统,进而形成了西方国家在技术研发领域的制度优势。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研发管理的标准化和结构化理应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就企业管理层面而言,研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部门广,动用人力多,时间跨度大,不确定因素多。因术语不一致、进度不同步、资源需求不明确、职责理解偏差等各种因素导致的各种负面影响会直接对研发活动造成冲击。因此,企业应将研发流程的标准化和结构化置于研发体系建设的核心地位,在实施研发管理体系建设时可以考虑按照以下三种模式实现与现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结合:

1、可以将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开发有关过程(要素)纳入到研发管理体系。如将设计和开发的策划、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设计和开发的输出、设计和开发的评审、设计和开发的验证、设计和开发的确认、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等要素分别纳入研发管理体系中。

2、可以将研发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内容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补充。例如研发管理体系中强调对“与研发相关的人员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将该要求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人力资源管理”条款内容进行融合,突出在与研发相关的人员管理过程中的特色,进而整合成企业更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

3、可以将研发管理体系的各类文件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整合。例如将研发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互通的文件控制程序、记录控制程序、内部审核控制程序、管理评审控制程序、纠正措施控制程序、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研发方针和目标控制程序、内部沟通控制程序、人力资源控制程序、基础设施控制程序进行整合,形成一套两体系共用的文件。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的结合,研发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可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协调配套的企业管理体系。研发管理体系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和要求成为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而质量管理体系又为研发管理体系的实施提供大量的、基础性的标准支持。目前,江苏企业已在省科技厅主导下对省级财政支持的研发机构开展了研发管理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 Roussel,Philip A./ Saad,Kamal N./ Erickson,Tamara J.Third Generation R&D [2] Perseus Distribution Services?1991- 4 ISBN:9780875842523

[2] 李丹.企业研发管理的现状及分析 商业经济 2011年第12期

[3] 许亮亮.企业研发管理体系重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年5月

[4] 李晓银.吴毅.标准化在企业科研开发工作中的作用 第十二届石油工业标准化学术论坛论文集 2009年10月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训教师 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99-02

高水平的实训教师队伍是高职实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高素质的实训教师数量短缺,管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管理者在观念上轻视实训教师,使得实训教师的自身价值没有得到认可;二是实训教师学历普遍较低,其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目前没有自成体系,主要采用的是与理论教师相当的标准,直接导致实训教师职称、课酬相对较低,缺乏激励;三是实训教师数量的短缺使得师生比严重超标,实训教师的教学压力非常大,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不仅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如何扩大和稳定实训教师队伍是摆在高职院校管理者面前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重要命题,高职院校必须更新观念,重视人才培养,重视实训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以务实的精神切实提高实训教师的待遇水平,增加发展机会,加大培养力度,完善管理体制。

一、资格认定体制

西方发达国家对实训教师资格的认定标准相当严格。以德国和美国为例,要成为一名高职的实训教师,首先要具备大学本科毕业文凭或者学士以上的学位,同时必须有所授课程的工作经历。他们也会聘请在岗的职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这些兼职的实训教师不但有实际工作经验,还能带来实用性、针对性、时效性较强的课程讲授,并且带来行业内的人才需求信息,节约学校的办学成本。

而我国并没有就实训教师的资格制定专门的认定标准,这也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借鉴发达国家的认定标准,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实训教师资格标准是当务之急。首先,学历方面,由于我国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大学本科教育水平成为进入高职院校执教的基本门槛。其次,必须获得我国高等学校普通教师资格。专业技术方面,可以有两种认定方式:一种是获得了国家劳动部门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另一种是5年以上的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并已获得了一定的技术职称。

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应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拥有丰富的实训场地管理经验,具备一定的岗位应变能力和施救能力,具体的资格认定工作则由各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符合高校教师资格的普遍标准的基础上灵活制定标准。高职院校应该遵循“按需设岗”的原则,公开、公平、严格地招聘实训教师。根据教育部的精神,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可以作为在岗不在编的专任教师或者聘用的兼职教师。因为高职类院校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关系紧密,课程开发更注重实用性,企业专家、能工巧匠等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更好地联系实际,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进行塑造和培养。

二、薪酬体制

目前实训教师的薪酬体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薪酬一般分为基本工资和课酬两块,基本工资因为是财政拨款,差距不大,但是课酬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实训教师的课时多,授课压力大,但是课酬的标准与理论教师相当,甚至还低于理论教师,这种分配上的不合理严重挫伤了实训教师的积极性。实训教师的薪酬应该在看齐理论教师的基础上,根据其专业技术职称和授课效果适当地拉开档次,鼓励实训教师利用假期去企业顶岗挂职锻炼,接触最新的行业信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对于实训教师的薪酬体系构建应该分为三部分:

第一,专任实训教师薪酬。专任实训教师一般都属于“双师型”教师,不仅需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还需具有较高的理论课教学水平,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鼓励教师在做好理论研究的同时钻研专业技术,应在考核了其授课效果后,付给他们高于同等级职称的理论课教师的课酬。

第二,实训教师顶岗、挂职锻炼薪酬。实训教师的培养,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就是到企业顶岗、挂职,教师在企业期间,应享受同等级别的行政人员的坐班津贴,学校还应报销教师往返的车费、住宿费,根据教师在企业期间的表现,适当地给予部分出差补贴作为奖励。

第三,兼职实训教师薪酬。学校应根据兼职实训教师在企业担任的职务、行政级别、技术的级别分档次支付讲课讲座酬金。兼职实训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较强,成本较低,高职院校可适当提高兼职实训教师的比例。

三、培养体制

要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必须加强对实训教师培养工作的整体规划,以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为前提和基础,结合院校发展实际,造就一批既懂理论、动手能力强,又了解行业企业动态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队伍。

(一)培养目标。实训教师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来自企业,这批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学历较低,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另一类是从学校内部的年轻理论教师培养起来的,这部分教师学历较高,有很强的理论授课能力,但是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技能不过硬。高素质的实训教师应该既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

(二)培养内容。根据培养目标,实训教师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块:第一块为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包括教育心理学、科研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第二块是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包括实验室管理和维护、财务知识、设备维修及保养、实践操作能力等。

(三)培养方式。对实训教师的培训应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部分,主要培养方式如下:一是依靠企业,挂职顶岗。学校与企业合作,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的第一线,以一线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实践,提高专业技能和操作熟练程度,以便于设计出符合工作实践要求的实训课程,切实提高学校实训课程质量。二是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内开展教师技能培训,可以为每位实训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理论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带动和指导实训教师的科研工作和理论教学。三是聘请行业内专家与教师交流和切磋,就产学研结合形成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为学校的实训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的修订提供咨询和指导。四是鼓励实训教师参与或者带队参与各个专业不同级别的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提高技能,促进教学。五是鼓励实训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通过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可以加深教师对专业岗位的认识,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六是同行交流,可以通过公开课和座谈会等形式,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相促进。

四、评价体制

目前对实训教师的评价体制,基本按照专业教师或者是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的标准,缺乏高职院校的特色。另外,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的设置也不合理:评价主体主要是学校领导,缺乏来自实训教师同行内部和学生的评价。评价指标设计单一,简单参照理论教师的考核指标,如科研工作量、课时量等,不能体现实训教师工作的特色。或者虽然有专门的实训教师评价体系,但评价内容偏重实训室和设备的维护管理,教学部分的工作所占的权重少。

评价体制构建应包括:一是评价目的。对实训教师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二是评价指标和权重。评价指标应该包含教学、科研和服务三方面。教学评定的数据包括本学期或者学年授课门数、学生数量以及课后学生评教等级。科研则以参加的学术会议、各级刊物公开发表的论文数,编写的教材、著作,申请到的科研经费等。服务的评定包括在校内管理和维护的实训室和实训设备,与企业合作开发产品和研发新技术,创造的经济效益和获得的科技进步奖项。权重上面可以适当加大与企业合作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比重。三是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应该尽可能地将能够接触到实训教师的相关个人包括在内,如同行(评价实训教学技能)、理论老师(评价教学法和教学技术)、行业专家(评价专业技能)、学生、分管领导(评价思想和工作量)。评价方法应该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定量评价相对客观,可以通过工作量、技能竞赛获奖情况和职业资格等相结合来评价。

五、 职称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的职称评定主要分为两个系列:一是理论课教师系列,二是实验人员职称系列,个别教师则向经济师、会计师等专业职称系列靠拢。理论课教师职称系列的评定需要科研成果和,这对企业出身的实训教师有相当大的难度;如果向实验人员职称系列靠拢,一些学校领导往往存在偏见,即使职称上去了,却是高职低聘;而经济师、会计等专业职称系列,对高数等专业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要通过国家统一的考试,这对实训教师来说难度较大。因此,现有的这些职称系列对实训教师是不太公平的,必须设计一套适合实训教师成长,体现实训教师价值的职称系列。

第一,体系设计依据。高职院校实训教师职称系列的设计,一是应考虑普通高校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定标准;二是应参考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等级评定标准;三是可以参考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职称评定标准,既照顾到高职院校实训教师的特点,又能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

第二,职称系列。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职称级别可设初级、中级和高级,具体的职称名称可以是实训助教,实训讲师,实训高级讲师等,对于来自企业基层岗位,技术能力较强,但是学历低、科研能力差的实训教师,可根据专业的紧缺程度,专业技术的等级划分为实训技师、中级技师和高级技师等。

第三,初定条件、申报条件。高职院校实训教师的初定和申报应该综合考虑高校教师的学历水平、专业技术能力、在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年限,科研工作量和实训工作量。这几个因素之间应该是互补的关系,学历水平只要达到基本要求,对科研工作的评定标准可根据其专业技术能力、专业从业年限和实训工作量等指标适当放宽。

第四,职称转评。根据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转评的标准,中等教师系列、经济系列、表演系列、工程系列和会计系列等都可转评为实训教师的相应职称。转评标准应该严格按照实训教师职称系列的评审条件,初级、中级可直接按照评定条件转评,高级职称则必须通过同行专家的技术考核和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1]段金妮.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培养初探[J].职业,2009(21)

[2]王丽荣.高职实训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科学,2011(5)

[3]宋新书.实训教师资格及培养方法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4]邱巧玲,王奕俊.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及启示[J].国外职业教育,2005(1)

第13篇

关键词:“双创”;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总理于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倡导提出,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应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及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从而将高等学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学生重要培养项目之一,对于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维护社会稳定和增加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在深入剖析当前教育教学弊端基础上,提出改变僵化教育模式,适应“双创”要求的教育新思路,以期为高等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模式僵化

理论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培养的基础,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依据,紧密联系社会现实需求。然而,多数课程理论学时占90%以上,课堂教学片面强调老师的主导性和支配性,师生互动仅以少量案例讨论、问题回答或课后作业等辅助方式完成,从而无法实现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客观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理论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其课堂信息量虽有较大提升,但同时存在重点不突出、难以展现内容全貌等问题,加之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多数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游戏、电影等娱乐活动上,上课“低头族”随处可见,尽管一些高校采用无线网络信号关闭、上课集中上交手机等方式,但学生到课率和听课率均未得到显著提升。理论知识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中所需的扎实基本知识、开阔视野和灵活思维的培养,教育界和社会对于理论课教学模式的质疑声也不断增大,理论教学模式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强调应用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将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分析、解决和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但这一过程并未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当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理论教学加上机操作模式。即在课堂教学后引入在线案例分析、软件模拟对抗(如MarkSimos)为主的实践教学,但多数存在教学案例数据陈旧、质量较低、无法涵盖课程目标和教学主题等问题,加之部分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对文科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软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备投入等严重不足,导致课堂实践固化为理论教学的一部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个性化、新颖性要求相去甚远。第二,集中实践教学模式。即在大二和大三期中或期末抽出两到三周时间,通过专家讲座、实地问卷调查、企业参观、企业实习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但实际操作出现了专家讲座理论性太强,学生兴趣不高、学生以问卷星等网络调查代替实地调查、校企合作力度不够,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问题,特别是高校在校企合作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合作方式、合作内容通常由企业确定,且不少企业对于“临时工”性质的短期学生实习仅安排产品推销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致使实践教学质量较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非常有限。第三,“3.5+0.5”实践教学模式。即大学前三年半理论教学,毕业前半年校外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弊端在于:多数学生在最后半年忙于找工作、签协议、撰写毕业论文或考研复试调剂等工作,教学实践环节对其更像一种负担,无法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此外,大部分市场营销专任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从一所高校走向另一所高校”的经历决定了其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对创新创业缺乏切身体会,仅采用“拿来主义”、“照抄照搬”的教学模式,创新创业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课程考试方式单一

课程考试是督促学生自觉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考试课采用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方式。平时成绩考核依据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期中考试等,通常占比为10%到30%,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或上机操作,通常占比为70%到90%。该考核方式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但多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察,学生通过考前突击即可轻松通过,无法达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另一种是考查课采用的自命题目撰写学术论文方式。该方法若能正确运用,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会有很大帮助,但多数学生选择考查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修学分,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万方、知网甚至百度文库等原文下载后复制粘贴交差,同样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帮助不大。

(四)“双创”项目扶持乏力

“双创”项目是学生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多数高校对“双创”项目扶持乏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缺乏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老师给予全程辅导,而对于如何计算指导老师工作量、学生实习学分确定等往往没有明确说明,致使学校各方和项目负责人缺乏有效的行动依据。其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费多通过层层遴选由省教育厅等机构拨款,学校配套部分往往极其有限,导致不少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而胎死腹中或中途终止。再次,缺乏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场地支持。不少学校缺少创业园区或创业基地,甚至无法为“双创”项目提供稳定的活动场所,学生创新创业基本处于孤军奋战状态,其创业积极性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二、“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丰富理论教学方法

首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传统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诸如《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创业基础与技巧》、《网店运作事务》、《市场推广策划》等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课程,配套组织《成功与挫折》课外讲座、成功创业人员报告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新创业的科学内涵,打消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主观偏见或畏难心理。改变以往固定理论课时教学模式为“理论加创新思维”和“理论加创业训练”教学模式,将课堂理论和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除常规案例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外,教师可在每章内容或某个重要知识点讲解完后,将现实中发生的社会关注度较大、影响范围较广的相关案例引入课堂,由学生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头脑风暴等方式对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可能的影响及对策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所谓立体化是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校内已有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平台,调动学校和社会各方积极因素,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在大一至大四各阶段均设立与专业能力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各环节相互衔接、有机结合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具体来说,在大一基础课学习过程中设立基础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文献检索能力培养、专业知识认知、企业管理模拟、商务礼仪实训等内容;大二专业课初识过程设立专业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市场调查实训、营销模拟实训、商务谈判实训、推销技巧实训等内容;大三专业能力提升过程设立综合实践环节,该环节包括营销策划、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内容;大四专业能力整合过程设立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该环节主要包括企业实习、创新创业能力模拟、毕业设计等环节。其次,加强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要充分认识实验室在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实现对实验室人力、物理和财力投入的常态化、制度化,确保对案例库、教学软硬件等进行及时更新,保证实验室的完备性和先进性;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导师进校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实现企业、老师和学生三方互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同时利用学校在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定期为企业提供员工技能培训、产品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等服务,还可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合作力度,对于参加市场营销竞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由学校出面推荐给孵化基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再次,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国内外进修、高水平竞赛等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充分认识“双创”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改革传统考试模式和考核方法。考试课程可将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五五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闭卷考试应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重要考核目标,适当缩减选择和名词解释等客观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和论述等主观题比例,回答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鼓励学生探索思考、求异求新。平时成绩除出勤率等考察依据外,还应增加实验模拟或课外实践环节成绩。以《市场调查与预测》为例,可在课程某一章或几章讲完之后,由学生按学号自由组合,分为若干个工作小组,每组3~5人,任课老师结合市场营销领域的热点问题,设置若干个研究主题并提出具体要求,各小组根据研究兴趣自主选题,小组内部人员明确分工,资料收集人员、数据处理人员、文章撰写人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最后每个小组上交一份研究论文,并制作出PPT对本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等进行汇报,各小组之间依据对方调研过程及心得相互打分。考察课程则可完全按照课外实践环节给予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最终成绩。相对于概念的死记硬背,该考核方式不仅能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彼此协作和创新能力,还可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培养其创造力和多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加强项目扶持力度

首先,尽快完善创新创业项目相关政策。打破课堂教学限制,在学生完成相应理论课程学分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改革学校教师考评制度,将教师参与指导创新创业项目数量或成功率作为年终工作量计算和职称评审的考核指标之一,提高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其次,由学校单独设立或与企业联合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获批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对运营良好的创新创业团队寻找社会对接平台,提高项目的市场转化率和社会贡献。再次,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稳定的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定期组织经验丰富“双师型”老师对创新创业项目给予一对一辅导,提高项目的成功率。三、结束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推陈出新,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昱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 学 院

参考文献:

[1]周小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市场营销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观察,2015,4(25)

[2]赵政华,王乐,徐海江.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6(6)

[3]姜锦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在线,2015(12)

[4]刘春山,陈思羽,杨海,等.以就业为导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6(7)

[5]李立春,丁波.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经济师,2012(7)

[6]张艳.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4)

第1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会计专业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中都明确和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老师,事实证明“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主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一、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素质

社会的发展变化对高职教育形成了多方面的挑战,使高职教育面临日益复杂而艰难的任务,这就要求承担高职教育重任的“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普通教师应当具有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业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外,还应通晓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学生心理,能把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专业技能知识和教育技能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因此“双师型”教师要特别强调以下这几方面的能力。

1.特殊教学能力。理论教学能力是身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作为高职会计“双师型”专业教师,一是能够通过专业调研、市场分析、走访实习生单位和毕业生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相应课程的调整,并根据实习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高职会计教师应具有主编自己所任教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并能指导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及毕业论文的能力;三是高职会计教师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并能对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和情景设置,突出重难点,有层次性、科学性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传递给学生,并能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性。

2.专业技术能力。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会计教育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实际的生产过程、社会技术服务及当地的区域经济特征紧密的结合起来。这就对我们的“双师型”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不同行业会计岗位及相关联岗位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及素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技能和职业知识,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以实际行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真实的参与社会实践,掌握专业技能。

3.科研能力。对于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而言,科研能力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能力。因此“双师型”教师要能承担综合课程开发工作,并编写课程教材(讲义);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撰写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其研究成果能指导专业建设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4.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既要在校园内与其他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又要在校外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往沟通,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实训等。这些都要求教师的接触面广、活动范围大,因此其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5.管理能力。教师不仅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课内外实际和毕业设计的参与与组织管理者,这也就要求我们会计“双师型”教师要对各行各业的会计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行业问题一一解答。财税制度瞬息万变,这也要求我们教师也要主动的补充和更新知识,对行业内的动态了如指掌,懂得企业的运作规律和各行业的生产流程,具有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参加各种会计竞赛的能力。

6.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和教学是教师的两条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应该随着行业的变化,调查研究、收集各类行业资料设计出适合实际的案例,也可以把企业实际碰到的问题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为企业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并将这类课题引入到教学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也培养学生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去分析问题。

二、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必然是以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双师型”结构。但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是当前制约高职教育发展,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问题。

(1)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数量有限。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形成科技开发、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的办学体系,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虽初具规模,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通过岗位实践锻炼使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仍然偏低。同时,由于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生比超过1:20,甚至有的学校高达1:30,大多数任课教师整天忙于备课、上课、改作业,同时又要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所以无暇参加专业实践培训,使会计教学与会计实务有些脱钩,影响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办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2)师资培训经费不足。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政府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专项经费投入普遍偏低,主要依靠自筹培训经费。而多数高职院校忙于扩大规模,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使原本有限的培训经费更加紧张,经费的紧缺严重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建设。(3)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师资队伍管理有待加强。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近年来各院校虽然有所重视,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总体来说缺乏系统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在师资队伍管理方面,对教师的科研素质没有足够重视,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落后,没有做到与时俱进。(4)缺乏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尤其是中年教师以本科学历为主,近几年,有些院校虽然硕士学位所占比重增大,但很多是通过业余进修的,没有通过严格正规的教学与学位考试,会计专业理论水平并没有提高。同时,对于“双师型”教师而言,部分教师只是在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拥有讲师或副教授职称的同时,通过考试获取“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或“经济师”等资格证书,但缺乏到企业专业实践的经历,也不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可以说只是名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很难保障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1.制订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拥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拥有讲师或副教授等职称证书;二是拥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师或经济师等资格证书,并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相应的职业能力,具有丰富的会计核算能力与财务分析能力。所以,应准确理解和把握“双师型”教师的涵义,不能简单地将“双师型”教师等同于持有“双证书”或“双职称”的教师,不管该证书是否与本专业相关、以何种方式取得,也不管该教师是否具备与所持证书相对应的职业能力。

2.内培外引,加快“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对现有专业会计教师坚持继续教育制度,帮助会计教师建立清晰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开展骨干会计教师和在职研究生的职业资格培训。“双师型”会计教师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学校工作实际。同时加强实训教学环节,提高会计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要求专业会计教师积极承担实训教学任务,提倡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由专业会计教师一人双肩挑。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专业会计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或挂职锻炼,提高专业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专业实践教学和实训的需要。另一方面必须出台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引进高素质优秀人才,充实会计教师队伍,实现多渠道解决高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师来源问题。积极引进相关企业高有丰富实践经验、具备会计教师基本条件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充实专业会计教师队伍,作为必要的补充。聘请企业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建设咨询,并担任兼职会计教师,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兼职会计教师网。通过这些,会计教师可以给学校带来管理一线的财务信息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并在和学校其他会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起到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

3.加大培训投入力度。高职院校应在制度、资金、设备、保障等方面实行政策优惠。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教学名师和优秀团队建设,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锻炼空间,以提高整个团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引进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的同时,鼓励教师通过脱产、半脱产等有效途径攻读学位。有计划地选派一定数量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国外高职教育发达的国家参观、考察或做访问学者,使教师具有国际意识和视野,提升业务水平。

4.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为了尽快建立满足高职教育需要的“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学院应结合具体情况,制订对“双师素质型”教师的激励措施,使“双师素质型”标准成为专业教师努力的方向.改变专业教师的工作环境,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为“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成立专业组织,制定和完善“双师素质型”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除学校采取必要的措施外,政府有关方面对学校从企业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评聘工程技术职称等方面,应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总之,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关键在会计教师,而构建“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是职教办学的特色,只有具备了一支“高学历、业务精、技能尖”的“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人才,使会计职业技能成为连接教育和生产的纽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高职教育,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对于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 考 文 献

[1]王纪平,余谦.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10(6)

[2]吴海英.对建设“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5)

[3]刘素婷.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3)

[4]胡娟.江西省民办高校“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企业导报.2010(8)

第15篇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系统 设计

高校财务管理,是依据教育法、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和办学方针,以实现办学目标为中心,组织各项财经活动,解决各种财务关系的一种管理活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多校区办学格局的高校提供了创新财务管理模式的技术支撑。高校财务管理系统,是一个可以运行在现有硬件平台上的、可以和原有系统结合的、用以解决高校实际需要和个性化应用的管理系统,实现了多校区财务信息管理、工资管理与查询、学生收费管理、部门指标控制与管理、经费项目管理等。通过校园网络的实现,为全院教工、学生、Internet用户提供了财务管理和信息查询等服务。现就高校财务管理系统总体功能架构设计做如下分析:

按照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从系统人员角色出发,系统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一、总体功能架构设计

财务管理系统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这些子系统相互联系,共同完成财务信息系统的全部任务。由于存在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为了便于今后不同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有必要对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合理、规范的子系统的划分。根据日常财务信息的需求,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系统后台管理子系统、资金项目管理子系统、教职工管理子系统、学生收费管理子系统、财务信息查询子系统等。

二、资金项目管理子系统

资金项目过程管理的核心是依据不同的资金项目的要求,来设置不同的资金支出项目、类别、限额等,在资金支出前对所要支出的项目进行类别、数量等方面的检验,对不符合规定的支出项目进行提示或禁止。资金支出并实际报销后,将实际发生金额记入系统,实现资金数量的动态管理。根据资金项目管理的业务流程,该子系统由账务处理模块、预算管理模块、决算管理模块、科研项目管理模块、部门经费管理模块。

(一)账务处理模块

主要包括高校日常业务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凭证管理、转账结账、账簿打印等,年末结转全自动进行;可实现多校区、多账套核算,自定义凭证类型;多币种核算,相关业务自动调汇;可实现动态查询总账、明细账、多栏账、项目账等各类账簿,账证单据套查,操作方便快捷。

(二)预算管理模块

预算管理是高等学校执行综合财务计划的重要环节。通过设置本年度某一科目的预算数,与本年度实际执行数相比较,生成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表,是单位分析和监督财务状况的有利工具。预算管理主要包括两个功能,首先是预算指标的分配及更新,对全年各部门、各费用科目、科研项目科目等需要进行预算控制的,则应输入预算控制指标数;再就是预算控制功能,在账务处理时,对部门经费超支的情况、或者科研项目超支能及时提出警告,达到控制经费支出的目标。

在资金支出时,系统流程先要判断是否超出允许支出的总额,如果超过,则不允许支出。然后再判断是否超过支出的单项预算,如果超过,也不允许支出。

(三)决算管理模块

决算是预算执行的总结。当预算执行进入终结阶段,要根据年度执行的最终结果编制决算,反映年度单位预算收支的最终结果。该模块能将决算信息以表格、图表等形式显示输出,为学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四)科研项目管理模块

科研项目管理模块专门用于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此模块的功能是为每一个科研项目及对应的科研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对于学院审批的科研项目,如果同时划拨了相应的科研经费,则在财务管理系统中建立项目账簿,便于对项目经费进行管理。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同样也是基于先预算,再支出的原则。

(五)部门经费管理模块

部门经费管理模块是专为财务部门下达的部门预算、各部门项目指标账的查询打印而专门设置的,并且有专人管理。这样既加强了预算管理的可控性,又保证了部门经费管理的安全性。

二、教职工管理子系统

此模块的功能是在实现与人事管理系统和离退休管理系统的人员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为教职工提供网络工资信息查询,逐步替代现有的每次发放工资时财务部门为每个人打印的纸质工资条,通过历史数据的查询,还可以了解和掌握每位员工的工资变动情况,以及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等信息。教职工管理子系统由工资管理模块、工作量结算管理模块组成。

(一)工资管理模块

此模块可以管理教职工用户工资发放的详细信息,例如工资收入的各项组成,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岗位津贴、职务津贴、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误餐费、医疗补助、取暖费补助等信息,也能显示扣缴费用的项目,例如水电费用、公积金扣缴、医疗保险扣缴、所得税等。

(二)工作量结算管理

教职工工作量管理的主要功能有教学工作量统计、科研工作量统计、非教学工作人员工作量统计等功能,这部分功能与现有的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紧密相关。大部分的基础数据来自于教务管理的排课、课程调整、论文指导、论文评审等环节,人事管理环节,科研项目申报审批环节。

三、学生收费管理子系统

学生收费管理子系统的功能是通过与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基本信息的数据,管理和生成每个学生的学费和其他缴费项目的详单。该子系统包括学生学费管理和其他收费项目管理两个功能模块。

四、财务信息查询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面向学校领导、二级部门领导、教职工以及学生用户。子系统包括经费项目查询、教职工信息查询和学生收费信息查询等几个功能模块。财务信息查询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 财务信息查询流程图

用户使用账号登录成功后,系统根据不同的用户类型显示不同的内容。学院领导可以通过查询学院当前的各项财务状况,作为其制定规划、决策的参考依据。各教职工可通过用户名、密码登录系统查询个人工资发放情况、各月各项代扣款,以及工作量结算的详细情况。学生用户可以查询自己的学杂费、各项收费项目情况的信息。

五、后台管理子系统

后台管理子系统主要用于对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初始化、用户管理等、数据备份、运行日志管理等功能模块。后台管理子系统中的各模块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起控制作用,因此必须独立于其他子系统。子系统主要提供如下的功能模块:

(一)系统初始化模块是在财务管理系统安装后,对系统的环境数据进行初始化设置的功能模块。例如二级单位的名称、资金项目的名称、建账起始年月、单位领导姓名等信息。

(二)用户管理模块主要完成进行用户账号的管理、用户类型设置等操作。

(三)运行环境参数维护模块用于对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设置和调整。

(四)数据备份与恢复模块主要完成对系统数据进行定时或手工备份的功能。

(五)运行日志查询模块可以提供对系统的操作记录的统计查询等操作。财务管理系统要求用户对其操作的数据有不可抵赖性,通过日志记录可以追查对系统数据的每一条操作的信息。

参考文献:

[1]Walker Royce著 周伯生等译 《软件项目管理——一个统一的框架》 机械工业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丁荣贵著 《项目管理——项目思维与管理关键》 机械工业出版社

[3]张玲 邢立 J2EE解决企业级应用的构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Voll8,No.1,PP5-7,2001

[4]周金华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2003,137-140

[5]张春霞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问题分析和前景展望,经济师,(5),2006,226-227

[6]姜文科 金炜东,基于J2EE的分布式项目管理系统设计[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10(10):56-58

[7]王娴,刘辉 BS与CS体系结构的应用研究,信息技术,(6),2006,53-5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