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育与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强化生命教育,引道学生认识人类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更好的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好的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并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培养对他人及社会的爱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怎样渗透“三生教育”内容,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进行。1.结合教材提炼相关“三生”衔接点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生命的相关知识不少,如何将这些知识与教学有机地结合,我认为可尝试以小故事的方式适时、适当传授给学生,效果较好。青铜器(最早的中国制造);水、氧气、一氧化碳、有机物、糖类、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内容,(食品健康);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植树造林、环境保护、身心健康);航天员、潜水员。(材料探究,生存之本);微观世界。(正确认识物质,学会生活);质量守恒定律与生命。(认识生命,珍惜生活);钢与铁以及富氧炼钢。(正确认识物质,学会生活);各种溶液与生命、生活、医疗卫生、自然灾害的关系,酸碱盐与人们生活。(正确认识物质,学会生活);正确认识各种物质和食物。(食品安全,呵护生命);生命的必须元素和微量元素。(正确认识物质,学会生活);认识各种能源与人类生存。(正确认识物质,学会生活);认识各种材料与人类生存。(正确认识物质,学会生活);认识食品与化学。(食品卫生安全,珍惜生命,珍爱生活);认识塑料与白色污染。(正确认识物质,合理使用,学会生存)。2.化学实验进行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安全实验的关键是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要熟悉操作规定,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在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即危及师生的安全,又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1)点燃可燃性气体(如氢气)前必须先检验纯度。(2)化学实验中,用药量稍大便会发生危险。如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反应很剧烈,所以应严控药量,避免危险。(3)药品中混入了杂质,容易造成爆炸事故。因此用药时要认真辨清药物,不得马虎从事。(4)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或学生实验可燃性气体,有毒,或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必须做到空气流通和或在通风橱中进行。
二、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自觉爱护我们的家园
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保护生存环境,掌握生存技能,是很重要的课题。我们应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如: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可吸入性颗粒物(粉尘)。化石燃料的使用、金属的冶炼、白色污染、温室效应等。垃圾的任意焚烧,以及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和各种生长激素。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以及淡水资源的严重污染。日夜增多的汽车和汽车尾气污染和雾霾天气。任意堆积的电子垃圾成品和各种重金属的污染。教师要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每一位学生都树立起强烈的环保意识、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关注自然、保护环境,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家园。
三、结语
情感以及知识这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身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中学生极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就应该对存于数学知识之内的各种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对有效的激励手段加以使用,使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够更加积极.
1.对存于数学知识之中的情感教育相关内容进行挖掘理智、道德以及审美情感是存于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三大主要情感.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用自身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中学数学的感染力更为强烈.
2.对多个渠道以及多种手段进行利用来开展情感教育若想使学生所具有的情感更加积极,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实践时就应该重视对教学手段的研究,使得数量更多的、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得以被运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实现对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如可以将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于数学教学活动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数学教学对于多媒体的合理利用,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对数学学习更有兴趣.
3.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建立在情感维度基础上,教师针对数学教学内容所进行的加工以及组织工作,目的是为了当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时,数学知识能够具有更加积极的情感.教师可以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使其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被激发出来,对于数学学习更有热情.
4.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课堂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学生均是具有情感的个体,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重视两者之间的情感交融.通过对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败例子进行总结,可以发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的学校往往会有较多冲突发生,为实现师生间情感的有效互动,教师应该对下述问题加以注意:
第一点,教师应该重视保护学生所具有的自尊心.中学生内心往往比较脆弱敏感,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其中的一点就是要对批评方法进行把握.每个人都会犯错,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够只是对学生进行一味地指责,应该采取循循善诱的手段,使学生对于自己所犯错误予以清醒的认识.
第二点,教师对于所有学生都应该做到公平的对待.在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能更为偏爱那些学习优异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成绩较不理想的学生可能会相对比较冷漠.这种做法极易造成教师、学生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所有学生施以公平对待,促进教师、学生间的情感交融.
第三点,教师要尽可能地对学生想要成功的需求予以满足.成功性是情感教育所具有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尽其所能地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二、结语
1趣味性游戏的趣味性是前提条件。缺乏趣味性的游戏教育根本不可能吸引到幼儿,激发不了参与的积极性,良好的幼儿教育也无法完成。因此,幼儿游戏教育必须要以趣味性为前提,通过一种简单的情景模拟,渲染色彩艳丽的画面外加可爱、多样的人物形象和特效声音,才能够促进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教育与幼儿娱乐联系在一起,发挥出更加有效的教学。
2激发性激发性是以幼儿教育提升个性化发展上的某种能力而设定的。游戏中的情景、画面、声音以及色彩都是以激发幼儿学习上的主观能够性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游戏的方式在于简单,识别性强,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在手、眼、耳上的协调能够,对不同色彩的认知与想象区分功能无限扩大化。
3互动性互动性要求幼师引导幼儿之间的交流、合作性,借助于交互式的界面模式,可以在电脑、教育者以及幼儿之间形成一种融洽的互动、协作关系。幼儿教育游戏的好坏可以直接从互动性上得到体现。好的游戏不仅可以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而且可以产生一种主动性的而非被动性的接受情感,体现出教育游戏的价值和开发的目的。
4操作简单性操作简单性考虑到了幼儿的接受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以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而制定教育幼儿为主要原则。在幼儿游戏开发中,必须要考虑到游戏是否过于复杂或者说难度是否过大。一旦设计出的游戏操作复杂、难度过大,不但不能够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还可能直接影响到幼儿对游戏的体验。既使游戏内容和画面再怎么有趣、生动,都会因为上述复杂和难度大的原因,游戏教育的效果也会大大的降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会阻碍幼儿自信心理的提升。
二、游戏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分析
1扩大幼儿对审美的认知能力利用游戏丰富幼儿对审美的认知能力首先体现在刺激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观察以及感受力上。当游戏中加入了色彩丰富的玩具时,可以加深幼儿对色彩的区分和认知。其次,对于幼儿形体以及质感上的审美认知,可以按照学习的进度依此加入一些形状简单到复杂的模型,供不同年龄段或者心理年龄段的幼儿选择。最后,启发幼儿对美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也是扩大幼儿对审美的认知能力上的表现。
2促进幼儿语言能力,提升幼儿的语言美通过游戏时相互交流的机会,可以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其基本思路时幼师引导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用语言交流,商讨游戏的方式和办法。另外,重复的童话叙述以及角色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最大程度上提升幼儿掌握语言词汇、锻炼语言的能力。此外,对于语言游戏而言,可以首先创造一个虚拟的、幼儿熟悉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可以自由的发挥出对环境气氛的抽象理解能力,并且通过游戏实践加深对抽象词汇的理解。
3培养幼儿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对于培养幼儿情感世界的丰富性,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对游戏的设定,让幼儿扮演和模仿幼师上课的行为,带动做游戏的方式以及日常中如何关心幼儿的举动等。这样幼儿可以从老师的视角去理解身边的人和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情感,通过亲身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可以消除幼儿嫉妒、自卑、厌倦等等不良负面情绪,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锻炼自己的感知能力以及个性化发展,丰富自己内心情感世界。
三、幼儿教育游戏的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音乐教学培养的是人的欣赏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中全面发展的一部分,所以,素质教育能够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而音乐教学对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学可以陶冶情操,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的不断进步,对文化的重视越来越高,素质教育与音乐教学得到发展,它标志着我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可以将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不断创新。而音乐教学在这种素质教育的环境下也要思考如何不断提高,只有在不断地通过学习和了解音乐作品,为音乐的创造提高条件、打好基础。一方面,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的作用。受到人文科学的影响,不同的地域、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正是这种不同的文化特征才能创造出不同风格的音乐。因此我们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地理、历史、民俗等有关的人文科学知识,用这些在音乐中学到的来充实自己的文化素质,陶冶情操。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需要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也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同时,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我们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这种不断地学习中,我们的音乐也可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音乐教学也对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影响。第一,音乐教学可以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感情,而在素质教育中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所以,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利于我们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我们未来的发展。第二,音乐教育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正是我们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在素质教育中发展音乐教学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品质等基本素质为目的进行的教育活动。而音乐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我们的音乐教学应当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的教学中,从而实现师生的互动。第一,营造音乐氛围,培养音乐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这种思维在音乐教学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才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真正成为主体,而不是那种被动的参加教学的方式。想象力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大的作用,而且是人的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在他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有异于他人的想法,会用自己的较强的想象力来创造出不同的作品。第二,创设情境,激发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从以下的几方面着手:一,通过音乐表演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在音乐表演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亲身参与到教育中,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校可以为学生举行文娱晚会,组织学生参加文艺表现,发挥学校的作用。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感与情感。审美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只有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才有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音乐作品,让同学们对音乐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种交流中提高音乐素养。三,以音乐创作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在音乐课堂中,不仅仅的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鼓励和指导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来独立的创作,在这种不断地创作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的融入音乐教学。第三,在音乐教学中提高身心健康素质。科学证明,音乐教学可以提高人的身心健康,陶冶人的情操,愉悦身心。所以,在学生紧张的学习之余,可以通过音乐教学使同学得到放松,使学生在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的效率。总之,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的中重要性越来越高,学校应当注重学生的音乐教育,通过音乐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培养全面性人才。
作者:刘敬敬单位: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简而言之,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教师培养美术生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也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以及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诠释美,并且能够进一步做到创造美,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进一步来讲,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美术作品或者艺术作品,更多的是平时生活中的事件和事物,以及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态度,从而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还会进一步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道德修养、谈吐举止以及心境心胸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以及高等院校对于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说美术教师应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者的作用,充分重视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美术毕业生,为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高校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
1、阐述美术理论知识及相关知识
为审美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美术生在中小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培养和提高美术基本技巧或者基本绘画技能,很少在知识或者意识层面欣赏美术作品,进而造成现在高校美术生由于知识层面的局限,对于美术的鉴赏开展形成极大的困难。因此高校美术教育者,应该针对这一现象,全面的深入的阐述美术审美知识以及相关鉴赏知识,使学生形成坚实的知识基础,从而隐形地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为审美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欣赏美术作品和艺术作品
提高学生对于美的认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首先,通过对于古今美术作品和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直接地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领域,使学生对于美术知识和美术感受得到具象化的感受。美术欣赏的优点不仅仅局限在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视野,而且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悟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艺术情操。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美术画展和相关的艺术展会等活动,并在活动当中积极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与此同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作品欣赏、对比和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教师积极的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美术作品,并进行作品展示。首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自我阐释以及自我批评,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美术作品从构思立意、构图建构、造型色彩以及色调格局等方面进行自我阐述和自我讲解;然后教师组织大家分别发表意见,各自讨论对于此次美术作品的想法和建议。这样使学生在互帮互助、轻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之中,提高了自身的审美判断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或者艺术作品鉴赏时要注意审美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美术欣赏和美术鉴赏的方法,是美术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深次的讲也是现代素质教育和全面教育的要求。大致来讲,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或者一件艺术品,首先应从分析美术形式以及艺术形象入手,以此为切入点,了解美术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形式特点。
3、锻炼美术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在美术作品的制作当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与传统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是,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这一角度来讲,动手的目的不在于培养系统地训练,学生的美术技巧和美术技能,更多的在于了解美术作品或者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材料材质,步骤程序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状态和心境感情。学生通过参加教师组织的动手实践活动,对于美的体验上升到更高的境界。美术教师在组织动手实践活动中,应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途径,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内在审美能力。举例来讲,自古以来,音乐美术不分家,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美术的欣赏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达成对于美的感悟。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美术课堂中联系音乐,学生一边进行美术作品制作,一边聆听经典的世界名曲,使学生在美妙的艺术的情境中,自然发挥甚至于超水平发挥。
4、高校美术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需求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首先,高校美术教师应该积极根据现代社会以及大众心态对于美术艺术的需求和变化,勇于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目前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一些美术教师还保留着传统的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出了创作目的,创作目标以及许多的条条框框,使学生在这许多的条条框框的要求下进行美术创作,从而导致学生不能独立思考,不能进行创意创新,使美术生完全失去了自我创造能力,因此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得不到更有效、更积极的培养。现代高校美术教育者应该积极地与时俱进,打破传统教育思路的束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维创作空间,注重学生的自我欣赏,自我鉴赏以及自我创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高校美术教师在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高校美术教师应该积极打破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健全完善高校美术教学体系,重点是改进完善美术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的美术创作不要单单局限于课本之内、课堂之内,让学生的美术创作走出课堂,融入自然,融入艺术,在美术动手实践当中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发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总结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
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
二、英美文学批评理论概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沿一条从“内在的研究”到“外在的研究”轨迹发展。“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精神分析、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批评思想和理论革新了文学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传统、典律构建、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为文学研究开辟出新的天地。
三、英美文学的认知功能和艺术价值
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
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
四、英美文学研究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促进中国文学发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就英美文学而言,可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理论、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史、中外文学比较等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我们国家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对英美经典作家的研究有待深入,对现当代文学跟踪研究有待加强。
五、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上文学史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怎样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传统的文学课除了教授文学史外,常常要搞一点文学选读,作为对史的补充。这种“语录”式节选,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教师处理这些选段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解释句子和单词的意思上面。学生浅尝辄止,虽然上了一两年的文学课程,却没有接触过一部完整的小说或一个完整的剧本,没能学会如何欣赏和分析文学原著。由于教学内容是些死的知识,不少人便觉得英美文学课乏味、无用。
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思路:
1、读完整的作品。作品选读虽说是精选经典作品的华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选片断,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只有认认真真读过莎士比亚一个剧本,学生才能对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真正有所了解,才能说“我读过莎士比亚”,才能与人讨论莎士比亚,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出来。阅读文学作品,从整体上去感受体验,学生会有所震动,有所启迪。
2、讲欣赏作品的方法。在传统的文学史课上,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文学知识。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3、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文学作品可以为写作提供题材和内容,写作则又深化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两者互为补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许多名家均为语言大师。学生通过阅读,受其熏陶。英美文学课程的考核不搞闭卷考试,而是撰写课程论文。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教学,英美文学课程可以成为一门素质培养课。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有用本领。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六、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属基础语言技能训练,教学任务繁重,四级通过率压力大。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应忽视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
英语教师面临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任务,英美文学是科研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阅读能力较强,不少学校开设英美文学选修课的条件日趋成熟。
科学是为了解释和改造这个世界的,化学也是如此.当我们遇到不能理解的事情时,最好要运用科学的态度,而不是迷信中的东西.科学的精神就是为了扫除一切的愚昧与迷信的.例如,在化学课本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举着火把,带着一只小狗走入一个山洞,没多久小狗就死了,人们都说山洞里住着一只屠狗妖.为了使学生能够对知识活学活用,教师可以在讲解CO2的性质、特征之后,让学生来解释为什么小狗进入洞中没多久就死了这种现象.以此为引导,教师可给学生讲解在旧社会中因为人们对科学认识的局限性所产生的愚昧认识和心理,并且在农村的很多地窖中出现过很多类似的悲剧,很多人因为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而丧命,而人们只是怀疑他们是被鬼怪附身.
在中学开始化学这个学科,与其说是要学生日后学习高等化学好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不如说是为了普及化学知识和实验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唯物主义的思想.例如,化学唯物主义的体现之一就是水不可能变成油,因为H2O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并不含油中的碳元素.因此,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水变油纯属荒诞的想法.当然,科学是很神奇的.比如,可以用石墨来制备昂贵的金刚石,这是因为它们含有相同的碳元素.科学的精神是辩证唯物主义精神,我们既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本领,又要培养他们勇于创新的果敢品质.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不仅仅需要传授知识,更应该通过知识来给予学生一些科学的道理和认知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唯物主义认识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单纯地靠着苦思冥想来实现,这是社会发展这么多年人类发现的最普遍也是最深刻的事实.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有过“知行统一”的伟大思想,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成功的目的.在中学化学的课程中,将道德教育教给学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关于实验的科学,动手能力是评价一个学生学习化学好坏程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学生将来能否在这方面有大的建树的有力保证.同时,动手实验不仅是一种能力,在当今社会,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例如,对各种量筒、托盘天平等的正确运用,对试剂瓶等的安全使用,对实验过程的认真观察以及判断实验系统的气密性是否良好,这些点滴都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的效果,使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对自己的认识能够更加地清晰明了,不仅是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他们严谨细心的品格培养和熏陶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动手能力是一种实践的能力,作为评判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我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手段.如今,我们的周围由于过度开发而引起的工业“三废”对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设计解决河流污染问题的实验.通过实验,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对社会中所存在的污染源以及污染所带来的危害有更加明晰的认识.在学生的心灵中种上保护环境的种子,当这颗种子生根、发芽,不断成长的时候,我们必将看到,世界又恢复了生机盎然的原来面目.
三、总结
1、判断:即对个体身心发展潜能和已有发展水平作出正确的估价鉴别。
2、发展:即充分发挥个体身心的潜能,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发展的各种素质。
3、同化:即把那些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于人的身心,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个性生理、心理品质。
所谓内化,实质上就是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看,人们的外在素质的内化过程,也就是人的思想、意识、观念的社会化过程。社会观念、伦理道德等对学生的熏陶,许多是通过无意识、无目的,潜在方式进行的。学生在一定文化环境和社会道德环境中学习、生活,就会不知不觉地接受其感染,暗示或对其进行模仿,逐渐实现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积淀,可见外界环境刺激通过人的意识或无意识发生作用,使人格、心理从量变到质变,形成主体的内在素质。
体育课的特点比其他学科更具小社会的雏型,一组综合练习,一个分组练习,一场教学比赛等等,以其不同于德育和智育的特有本质及其独特方式影响着学生的人格、身心素质的发展。
体育教学常规是体育教学中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教学规律、原则而提出应遵循的教学规定与具体要求,它是教学科学化、最优化的某些具体体现。制订执行好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成功组织教学,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保证,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守纪律、讲文明、爱公物、懂礼貌等优良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体现在教学常规的规范执行。教学常规执行服务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教学常规互相促进、同步提高,而且同样凝结着内化的过程,只是程度不同。
因此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教学体会:
一、教学常规要体现素质教育特点,逐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
二、教学常规要切合实际、可操作性不搞形式主义。
三、教学常规要具有稳定性,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稳定。
四、教学常规要有权威性、严肃性,并要坚持严格执行。
具体的体育教学常规是:
一、教师:
1、熟悉大纲、钻研教材、写好教案、备教学目标、备学生、备教法、备场地器材。
2、优质施教。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观点,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观念。科学合理运用各种教法,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器材(如多媒体、录像、投影仪等电化教学手段)。课堂上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穿运动服、鞋、教态亲切、自然,用普通话教学,语言准确、清晰,口令正确,声音宏亮。
3、文明执教。为人师表,保持师生和谐协调的气氛,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无故离开课堂,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拖课。
4、课后及时写好教学小结,整理好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统计好课的运动负荷分析图表,考核测验成绩等。
二、学生:
1、上课正式铃响前,体育委员在指定地点集合整队,检查人数、检查着装,排除危险易伤的物品,向体育老师报告出勤人数。师生问好,教师宣布本课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如有学生迟到应向老师报告,说明原因。经老师允许方可入列,站在排尾。安排伤病学生见习,视情况合理安排适当的活动或服务性工作。因故不上课者,必须按规定手续请假。课中学生不得无故离开课堂。下课前必须集队,小结讲评,灵活布置课外作业,师生互道再见。
2、课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加强安全意识,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体操教学时,必须有专人保护与帮助,投掷项目必须在教师组织下进行,不得对掷,上游泳课时,必须编好小组,在浅水区教学。
3、爱护公物,学生应自觉爱护体育场地器材,掌握合理搬运器材的方法,按时归还上课的器材。
1.生活即教育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教育,而教育也蕴含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脱离了教育的生活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摆脱了生活的教育则是枯燥无味、漫无目的的。教育和生活的脱节是此前普遍存在的“填鸭式”和“说教式”教学的明显特征,对比而言,只有教育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才最能触动受教育者的心灵,也最具有说服力,因而最能达到师生双方的共鸣,所以必然具有最好的教育效果!
2.社会即学校
人们常说: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这也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社会即学校”。当社会中的点点滴滴成为学校教育的素材、社会中的积极思想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指导思想、社会中的大环境与学校教育的小环境相结合,师生双方在社会中承担的角色顺势迁移至学校的教育中:一方面,学校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范围之内,而应扩散至社会中的每一点;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应该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而发展成为社会前进的先锋,并最终承担起培养出推动社会积极前进的人才这一教育终极目标。
3.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就曾有言:“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貌似隔离的两个方面通过“做”这一动作交互式地、螺旋式地融会贯通并相互作用,就成为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在指导我国基础英语教育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就以凸显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完成任务的形式“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以此来强调“教学做合一”。
二、实施途径
1.运用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最直接、最直观、最有效的媒介。《牛津初中英语》FunWithEnglish每单元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为中心编排,因而能够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在学习到9A第三单元Teenageproblems时,本人就要求学生课前分组搜查,将他们自己所面临的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困惑、疑虑统一集中起来,然后请各人在课堂上对上述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逐一自我剖析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得出一一对应的、有可操作性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应对策略供学生们自行选择使用。
2.采用班会
在当前社会经济相当发达的情况下,部分学生便沾染了不良生活习惯:大手大脚花钱、难以与人相处、饮食习惯不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不爱劳动、怕苦怕累、自我意识强烈……从人的社会属性分析得出,他们正在逐步走向社会这所大学校,单个的个体逐渐开始社会化,而这些不良习惯正是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正面、积极引导所导致的,而这一系列的问题,只能追根溯源从社会化中寻找对策班会课,是教师教育学生和沟通学生的一种有效形式。班会课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联系初中英语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审美和实践能力。初一入学的第一次班会课,本人便将初中阶段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应达到的标准展现出来与大家共勉:①重新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状态进行定位;②逐步开始培养用英语语言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③学习任务开始加重,教师角色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导”,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成为课程学习之外的另一个着重要学习的内容;⑤运用其他学科与英语学科的整合逐步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通过初中阶段的第一节班会课上设立的目标,使得学生必须依靠“做”完成一系列、各个层次的任务达成他们走向“社会”这所学校并学会适应生活的目标,进而成为“学校”与“社会”中的成功者。
3.利用生活
依据陶行知先生的理论,纯粹的学校里的学科任务教学有相当一部分是空洞的、理论性的,而生活中的教育则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终身教育,因而学校教育必须与生活教育紧密联系才能更加具有活力、更加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因为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
三、结语
①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人的素质结构是开放的,有序的、分层次的身心系统。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提法,可以整理成如下的图示:基础层“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②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
③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建国之后,特别是党的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1993年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已明确地将本学科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教材的科学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速;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在充分进行实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些观点已成为小语界同仁的共识,并在逾来逾大的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活动。一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二是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训练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三是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与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四是更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是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训练的科学性;六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七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研究;八是教法、学法、考法的综合改革……篇幅所限,仅举如许,但足以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始终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进取的。这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美,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和其它的概念一样,“素质教育”也具有“内涵”与“外延”这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则是具有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认识。在这种认识下,才能不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比如: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四会”(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学生能记得“这个生字是课生字表中的第几个”,但作文时却写错这个字的现象。阅读教学,就会既注意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意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意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作文教学,就会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环保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理念和措施.在化学教学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也相对较多,如化学元素的学习、化学反应等,都会涉及环保的话题.将环境保护理念与化学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使学生更为注重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的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观的内涵.结合环保教育的内容,对化学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并且完善教学方式,对于化学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及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环境教育的融入,能够使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化学问题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其对环境、资源等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其更为关注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二、在化学教学中引导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初中化学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一些化学元素以及化学反应是以发现它们的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在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化学家的故事来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相关内容的引入,教师可以将化学家与爱国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并且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播放一些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以及与化学相关的新闻事件、视频或者著名化学家的相关视频资料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化学学科,引导学生从人生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学习和以后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从而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以初中化学教学引导
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化学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一门新鲜的课程,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作为一门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升.此外,在化学实验的操作中,教师应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范进行示范教学,使学生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也使其认识到规范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学实验的开展,教师对学生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使其能够掌握正确的规范和标准,并且养成做实验记录和填写实验报告的良好习惯.这些都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使化学教学中贯穿更多行为规范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化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总结
1、考试内容拘泥于教材,重知识,轻能力。课程考试的内容大多根据指定的教材或所讲授的内容出题,考试内容多是以知识考核为主,缺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些老师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过关,在考试前划范围、给重点,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养成“上课记笔记,课后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机械学习方法。
2、考试过程中轻过程,重结果。以分数高低作为判断的唯一标准,造成有些学生一味追求考试分数,而忽视全面素质的提高,造成高分低能,甚至有些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平时不注意认真听讲,到考试前几周开始突击复习,学习前松后紧,这样也许可以通过考试,但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考试方式缺乏多元化、全面性,形式比较单一。以闭卷考试为主,题型多为填空、选择、判断、计算等,难以体现课程的特点,只能简单的考核学生的记忆知识和简单推理的基本技能,无法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客观题较多,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不利于培养创新素质。
4、考试时间安排的不合理。考试大多安排在期末,致使学生平时懒于学习,考试前突击学习,养成投机心理;只考核学生成绩,不能及时反馈、促进教学;考试后信息反馈不足,难以准确评价教学效果。
二、改革考试方式,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革新考试内容,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内容。《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考试时,题型应该尽量减少客观题比例,避免过于侧重知识的机械记忆,考试内容应转移到对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考核上。
2、加强过程管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和监测。不再“一考定终身”,而是把考试当作一个贯穿教学的过程来对待。要求在教学进程中进行连续的、不定期的考核,考核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以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和督促。平时的考核可以采用作业、课堂提问、讨论、报告、阶段性测验等多种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真正的掌握所学知识,而不是仅为了应付考试,同时,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动态的调节后续教学内容。考核时要注意两种不良倾向:只注重平时成绩的积累;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复习。
3、增加小设计、小制作、小论文等实践性环节,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实践、创新。《电工与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结合课程内容,从现实生活中挖掘课题,如从简单电路的声控灯、门铃、防盗报警、双联灯到空气断路器、电气布线等,鼓励学生由浅到深,开展以求知为目的的开放型自主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并把该环节的内容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三、结束语
论文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先行军
当前,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层出不穷,对教育技术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材一方面要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教学方式,还必须研究和应用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认知学习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与学,从而达到在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最优化。因此,探讨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研究教育技术的观念更新,把握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知学习理论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观点。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够把这种变化简单的归之为成长过程。它包括三层含义:
1. 变化的时间是相当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2. 变化的内容是记忆之中的知识的内容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学习者行为的变化;
3. 变化的原因是学习者环境中的经验,而不是动机、疲倦、药物、生理条件或环境条件等原因。
由此可见,认知主义对学习的定义强调知识的变化。因此,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育教学论文,学习的效果只能够间接的确定,即在学习者行为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学习结果与行为操作不是一回事,学习到什么不能单是指外部行为操作,应包括大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心向、态度的变化。学习的结果是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认知方式的变化,即认知策略的变化,当然也会表现为相应的行为操作上的变化。学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接受强化的过程和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或对反馈信息加以解释)的过程。
二、认知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
认知理论致力于研究教学操纵如何影响内部的认知过程。如注意、编码、记忆、回忆;这些内部认知过程如何导致新知识得获得及认知结构的改变;新学来的知识或新产生的认知结构如何影响操作。由此可见,认知心理学把教和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重视学的作用;既注意学习的外部条件,但更重视学习的内部条件。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认知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建构基本环节,也是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认知过程就是由这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组成的。所谓同化,是指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对新知识进行改造,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充实、完善、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所谓顺应,当现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知识时,就需要学生将此进行调整,一顺应新知识的产生,重建新的知识结构,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更新和扩展。教学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建构并提高的过程。
我们可以将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分为三个主要论点:加工过程论、认知结构论和学习中心论。
1.加工过程论
认知心理学把人脑的功能与计算机的运算程序进行类比,认为认知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因此认知心理学关于教学的研究,主要探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而影响学习结果。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够影响教学结果,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结果的间接因素,学生头脑中的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好坏的直接因素。
2.认知结构论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不仅重视认知过程,而且十分重视认知结构。奥苏倍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教材的知识结构或逻辑结构,而不太重视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当代认知心理学十分重视认知结构的研究。关于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研究,能为我们改革教材和教法提供科学的依据。
3.学生中心论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只有认知因素(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才是决定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直接因素。因此,学习时的认知加工的深度和策略是决定学到什么的充分条件。总之教育教学论文,学生的学才是决定学到什么的最关键、最直接的因素。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在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时,必须加以内部的认知规律为前提;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应树立教学目标的新概念;应重视内在的认知动机的作用。
三、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已经无法分开,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种技术(包括视音频、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对支持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是肯定无疑的。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实施已经进入了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正确合理的使用这些电教器材,才能够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此外,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认知学习理论,潜心钻研教学教法,进行教学设计,同样能够优化教学。由此可见,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调动学习兴趣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曾经说过:“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所以说,激发和维持和维持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的动机类型,,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认知内驱力既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因为当一个人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会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而具有认知兴趣或求知欲的人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的学习,并从中获得很大的满足。
2. 创设感知意境
心理学表明,感知越具体,表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创设感知意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出一种“不协调”教育教学论文,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教学所创造的美妙的教学情境,适时适度地为学生提供直观刺激变抽象为具体,可集中显现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体美,景色物体的色彩美,师生的和谐美。这种情境能把学习的内容在大和小、动和静、远和近,快和慢,局部整体,外表和内显之间相互转化,打破了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给学生在视、听、思等方面带来的局限,学生的视野可在瞬间内完成时空的大跳跃。这就加大了教学的密度,极大的节省了教学时间,尤其是教学信息传递的增值率扩大,多次反复重现和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是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富于感染力,减轻了学生的负荷,优化了教学效果。
3.培养思维能力
认知心理学家沃特海默依据自己对在校生的实验,宣称儿童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传统的教育制度往往被传统逻辑和联想心理学理论所支配,应对阻碍儿童创造思维能力发展负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具有的色彩、形象生动的画面以及富有情趣的解说会使学生处于惊奇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激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对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能够大胆的各抒己见,往往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其思维能力。
四.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认知学习理论可以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而教育技术的广乏应用又实现了教育的优化,因此如何将认知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相结合,成了教育技术领域广乏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 发展和培养学习者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同部组织起来的技能”,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在教育技术中计算机的运用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是作为教学传递的工具传递知识或训练及技能教育教学论文,现在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为此,教学软件的类型也变得多样化,除了过去大量开发的练习型、辅导型、游戏型、模拟型软件外,问题解决型软件开发有了很大的进展。这类软件除了传递有关的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简单的了解有关知识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学习者参与到其中去,运用发现法进行学习。强调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它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结果,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过程中。发现学习有利与策略性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
2. 重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元认知就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和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可以认为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就是为学习者在心理上培养一位“老师”。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强调学生相互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学习可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这是因为:(1)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建构起新的、更新层次的知识结构;(2)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被明确化和外显化,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3)在学习者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交流中,他们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和合适的问题空间表征,而这时解决问题的关键。
3 .注重教学媒体的认知作用
媒体的教学应用使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摘要的。
教育教学论文2600字(一):中职舞蹈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探究论文
【摘要】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向观众传达情感,分享内心想法的重要艺术形式。观众通过舞者的动作神态感受到了舞者的情感态度,这样的舞蹈才是具有内涵和灵魂的舞蹈。因此,本文积极响应中职舞蹈教学号召,致力于构建具有情感深度和温度的中职舞蹈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职舞蹈;情感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07
舞蹈教学是中职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中职学校舞蹈生众多,但是真正能够通过肢体动作抒发个人情感、升华舞蹈感情的学生却并不多。很多学生对舞蹈的认识过于浅显和单一,认为只要动作做到位就达到了标准,因此忽视了舞蹈最本质的核心情感要求。基于此,中职舞蹈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指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传达情感,并借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具体探究过程如下。
一、中职舞蹈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抒感的需要
一方面,抒发内心情感、分享个人感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诉求和欲望,而有效的情感抒发途径和媒介就显得至关重要。中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较为规律单调,缺少多样化的手段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内心的压抑,不良情绪的累积,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在学业上经历过失败,遭受过挫折,所以往往比其他普通高中的学生情感体验更为丰富,负面情绪的累积也较为严重,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也远超他人,因此,中职学生群体中焦虑、不安、自卑和紧张情绪较为常见。而教师以舞蹈教学为媒介,结合对情感的探讨,对内心的剖析,对意志的强化等教学任务,则能够给广大中职学生创造抒发个人情感,释放不良情绪压力的有效途径,富有情感的舞蹈教学课堂能够安抚学生的情绪,并通过一系列的情感教育将学生带入到多彩的舞蹈世界中,用舞蹈滋养精神,从而获得内心的释放,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
(二)打造课堂文化的需要
中职教育不仅仅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对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同样有着较高的要求,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的素质和审美情趣。而在打造校园文化氛围这一过程中,舞蹈教学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但是,仅仅只是舞蹈本身的教学也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很多教师忽视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使得学生将舞蹈学习当作强制性的任务,学过就算过,而无法将舞蹈学习真正转变为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重要环节。因此,中职舞蹈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透过舞蹈的外在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心灵对话,让舞蹈学习的精神满足超出身体的疼痛和疲惫。这样,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认可舞蹈学习,并积极在课外进行舞蹈练习与表演,打造多元校园文化。
二、中职舞蹈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正确认识情感化教学,构建素质教育课堂
中职舞蹈教学中情感教育工作落实的第一步必须要先从教师做起,先从优化教师教学理念做起,正确认识和接受情感化教学,打造具有情感深度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成人”为目标,带领学生在审美、道德、精神、意志等多个方面获得成长与进步,不仅改善学生的形体,提高学生的动作标准程度,还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素质化教学课堂。
(二)善用经典舞蹈作品辅助教学,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感知力
学生对舞蹈情感的发掘,对舞蹈情感的抒发不足,很多时候是由于学生积淀不够造成的,学生缺少对舞蹈情感的丰富认识,自然也就无法形成自己对舞蹈情感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广大中职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时候要积极弥补学生这一缺陷,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和素材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舞蹈情感的感知能力和共情能力,从而为学生舞蹈情感的丰富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当根据舞蹈教学的实际需要,提前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为学生收集相关的经典舞蹈作品,并重点关注舞蹈作品中对情感的抒发和展现,由简入难,逐步带领学生认识多样化的舞蹈情感。比如在表现人与自然相处时的态度与情感时,教师可以选择杨丽萍的孔雀舞为展示素材,并配合专业人员对舞蹈表演的点评和对舞蹈情感的评价进行展示性教学,帮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对舞蹈艺术的情感理解,从而逐渐形成独特的舞蹈情感感知、抒发和表达方式。
(三)保持情感体悟,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
人们对于情感的体悟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建立在个人经历、生活阅历、具体事物等基础上,通过判断其中的美与丑,对与错,善与恶而逐渐构建丰富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的时候,也必须要以舞蹈本身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对人,对物,对生命进行感悟,对日常生活,对个人经历进行反思,发现细微之处的艺术之美和舞蹈之美,继而收获丰富的情感。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成长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或者一次经历,从中发掘情感并将其编为一支舞蹈,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分享细微的情感,展示自己对美的感悟和认识,让舞蹈真正与情感相连,从而有效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
(四)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将情感教育与表演实践结合
艺术来自生活,情感源于实践是不变的真理,对中职舞蹈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同样有指导意义。教师积极为学生创造舞蹈表演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走上真正的舞台,面对真实的观众进行表演,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对舞蹈情感的不同认识,并不断丰富学生个人的内心情感,提高学生舞蹈情感的抒发表达能力。如为了加深学生对不同舞蹈情感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应当安排学生到不同的环境中进行舞蹈表演,近距离感受人、自然、社会情感与舞蹈相联系的切入点,即从中获取丰富的情感,展现学生自身较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而言之,正是因为有了舞者倾注的心血和情感,有了舞者对舞蹈动作背后内涵和情感的挖掘才使得舞蹈拥有了灵魂,舞蹈表演拥有了感染力和影响力。舞蹈教学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教学,更是对美的分享和熏陶,对情感的浸润和共鸣,因此,教师必须要构建具有情感深度的舞蹈教学策略,不仅要培养学生用舞蹈动作抒感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挖掘舞蹈背后深层情感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感知力。
教育教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艺术素质教育与舞蹈教学的思考论文
摘要:艺术素质是学生综合修养重要方面,舞蹈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素质教育融入舞蹈教学,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在当前的舞蹈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素质教育的背景,分析了传统舞蹈教育的弊端,指出了当前舞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教师要有掌控教学的专业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延续性、与多学科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性。
关键词: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学;创新;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2-01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75
舞蹈是一种通过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的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舞蹈教学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创造性的、启发式的舞蹈教学应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其教学目标、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过程上应逐步规范化和系统化,这就需要我们舞蹈教师不断地摸索和研究,善于积累和总结,站在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方式与学生展开教学对话,加强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落实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要求。
一、传统的舞蹈教学
舞蹈课程目前一般是纳入高中音乐课程,是音乐课程的一部分。从教学形式来看,主要分为这几部分,首先是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其次是教师对舞蹈动作、基本的动作进行演示,然后是学生实践练习,最后教师来考核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样一个过程。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因为这样的课程是非升学考试的内容,所以学生的课时较少,一般是一周一节,所以学习的内容不多。因为需要学习理论,所以在练习方面课上的时间是比较紧张的,需要学生进行课下的练习,但实际上学生课下练习的不多。从学生参与度来看,女生更喜欢一些,在动作练习方面也更加放松,而男生因为兴趣度不够,所以在理论学习中就往往不太积极,导致动作僵硬。到学期末考查一般是以学生舞蹈动作展示为主要考试形式,基本上没有统一的考试标准,所以学生也比较容易通过,这往往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总体上来看,学生还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升学考试的学科上,极少数艺术特长生因为升学专业考试的需要,专注程度要更高一些。
二、当前舞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缺乏变化。诚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新的高考制度的实施,新的评价机制正在推进,特别是国家提倡要重视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从现实来看,可能是长久舞蹈教学课程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变化,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变化,一般还是在坚持原有的教师讲理论、示范动作,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这样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下,基本上是教师在主宰着课堂,学生被动参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沟通少;学生兴趣度往往不高,学习积极性不足,这样的现实不仅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氛围,而且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这与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也是背离的,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要求。
2.对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度不够。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是主体,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也就是适应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其终身成长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就是一个重要内容,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也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流程,重视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科课堂教学中来。而就舞蹈课来看,学生确实是也在参与,但是这种参与并不是发自学生内心,是被动的。同时,在舞蹈课上,有些教师的要求过于严格,给学生自己创造或者发挥的空间不大,缺乏对学生的鼓励,课堂氛围也影响了学生在课上的发挥。这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会受影响,学习的动力也会不足。
3.考试与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考试与评价是舞蹈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试和评价能够直观地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措施。然而,当前的舞蹈学科的考试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考试形式单一,缺乏创造力,对于学生素质的呈现不够。评价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更多,并没有把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纳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进来,对于学生的影響就会下降。同时,考试与评价更多侧重于结果,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关注不够,对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评价也不足,存在一刀切的问题。
三、艺术素质教育对舞蹈教学的启示
1.掌控教学的专业度。教师能收放自如地展示自身的专业水平是素质教育舞蹈教学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把握一个“度”,既要塑造一个容易和学生沟通的、让学生认同的师者形象,又要展示出自己作为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控场能力使学生信服。在教学中不能走极端,如果教师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而刻意隐藏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教学中设置过多的游戏和有意思的活动,或者尽可能做一些学生容易模仿的动作,虽然能使学生顾忌较少地进行尝试肢体活动,但是也会产生负面效应,不仅使学生对于教师的专业性产生怀疑,也不易于促进学生动作质量的进步。另一方面,如果教师为了收获学生的认同而一味地向学生示范“高、精、尖”动作,虽然能打消学生对教师业务水平的疑虑,但是容易使学生心存抵触,产生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让学生感到“我永远也达不到那种水平”,从而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去摸索和尝试,既要及时树立起权威和专业的典范,引领学生沉浸于舞蹈,也要与学生形成平等的会话状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生命的律动。
2.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延续性。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不能止步于课堂中,教师要有足够的魅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至课堂外,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延续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特别是艺术课,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很难投入地去学,更不用说进行课外的拓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在课堂中要善于捕捉学生和发现学生的兴趣,善于创设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盎然的兴致中迅速自然地进入舞蹈的情感世界。另外,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拓展,给学生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在课堂中积累的方法和小成果得到展示,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成功的体验能使学生感受到舞蹈带给他的快乐,从而发展成一种巨大的潜在的力量,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学习中。学生只有对舞蹈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诠释舞蹈的寓意,使舞蹈具有生命和灵气。
3.与多学科的融会贯通。《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拓宽音乐的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各学科的课程资源共享能为舞蹈教学带来丰富的源头活水,艺术素质教育下的舞蹈教学的课例设计和具体教学可以借助舞蹈的形式与多学科进行对话交流,通过交叉吸收和跨领域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不仅丰富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收获了除舞蹈以外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舞蹈、感受舞蹈艺术。但需要注意的是:舞蹈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必须科学、合理,不能过于牵强,其内容必须围绕舞蹈以及相关内容展开,融合过程要以“舞蹈”为载体,不能喧宾夺主,偏離舞蹈艺术的主旨。这种融合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表现,舞蹈与多学科的碰撞,有利于丰富舞蹈课程内容,从而发现创新点,提升协调各学科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4.提高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学习都离不开创新,舞蹈也是。学生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训练外在形象,也是对事物的认知和创造力形成的过程,艺术素质教育下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播放精彩的舞蹈视频,让学生对于美的东西融会贯通,使之从中获得灵感,从而促进知识、技能和创造力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可以采取“以赛代训”等方式,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舞蹈比赛,鼓励学生自己创编舞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舞台感觉,提高自我表现力,还能提高学生对舞蹈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尝试,加强艺术实践。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有利于创新的学习氛围,学生不能一味地模仿教师的舞蹈动作,应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只有自己学会创新,才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创造出更多表现自己思想和个性特点的舞蹈动作。
关于教育教学论文【1】
摘要: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利弊,本文首先分析传统教育教学与网络教育教学之间的差异,然后探讨两者的发展趋势,得出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融合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结论。
关键词:传统教育教学;网络教育教学;差异;发展
1。传统教育教学与网络教育教学的差异
传统教学是我国长久以来一直采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一般以班级为单位,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空间,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有一定的优势,一是教师经过专业培训,专业素养较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组织教学活动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二是传统教学模式按照教科书的教学顺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三是教师与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教师的语言、行为和教态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即所谓的言传身教;四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反应,随时调整课堂进度,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随时改变教学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当然传统教学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劣势。一是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体地位,采用填灌式教学;二是教学内容主要是课本,知识局限性较大,甚至有些知识已经与科技进步脱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三是传统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以黑板和教室为活动中心,教学活动较为枯燥,容易引起学习疲劳。网络教学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技术发展新兴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为学习者提供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学习者有学习愿望,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网络教育。网络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有一定的优势,一是教学方式非常多样,多媒体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音频的应用,使网络教学手段非常灵活,能大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二是网络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层次选择不同课程,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检测方式;三是网络教学地点和时间非常灵活,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四是网络教学内容体系较为丰富,不局限于课本,网络上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更新非常迅速,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最快地获取更多信息,极大地拓展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选取学习内容,满足学习需求。正由于网络教学极大的自由性和不固定性,既有优势又有弊端。特别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来说,自律性较差,在没有教师的约束下,难以做到自主学习。而且他们缺少辨别能力,不知道哪些是有用的知识,哪些是没必要了解的,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一味按照自己的喜好,很难真正学到知识。
2。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发展趋势
由于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各有利弊、优势互补,因此现在网络教学应用虽然越来越广泛,但网络教学未必可以淘汰传统教学而独立存在,最好的结果是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融合。
2。1让网络教学为传统教学服务
网络教学的课程内容设置更多地考虑传统课堂的需要,让网络教学成为传统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中引入优秀网络教学资源,拓展传统课堂的深度,加入与时俱进的流行元素,加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另外,加入网络课堂的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中更多地运用图片、视频、音乐代替传统说教。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具体学情和客观条件,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
2。2网络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
网络上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但正因为网络便利,很多网络资源鱼龙混杂。为了实现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融合,首先必须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教师设计网络教学时要更用心,网络教学目标要清晰,教学内容要有所选择,难度设置要合理,并根据学生兴趣选取适当的拓展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要在网络教学中设置明确的学习指导。网络教学资源非常多,学生在众多信息中很可能迷失,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指导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本节课所分的板块,每一个板块需要掌握的内容,以及重点内容和基本了解内容之间的划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网络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为了督促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必须实施一些检测手段。可以利用虚拟学习社区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相督促,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和在线完成作业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3。结语
传统教学是我国长久以来一直采取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技术发展新兴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方式各有利弊。最好的结果是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融合,让网络教学为传统教学服务,使网络教学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裴亮。浅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品牌(下半月),2014,11:26。
[2]张小巧,郭根生。浅析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关系[J]。电化教育研究,2008,02:89—91。
[3]李家安。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差异与融合[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6:57。
关于教育教学论文【2】
摘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当前环境下,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这也就需要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所以在当今时期,为了迎合时下的环境和社会发展现状,如何做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将主要针对此问题进行简要探究,希望所得结果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并未相关领域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
一、引言
当今时代,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又一次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需要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培养和全面应用的原则,全方面培养出具有实践经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所以针对当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有效合理的改革和创新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
二、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从全世界角度来看,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主要划分为两个时期。首先一个时期是在计算机发明的初期,这一阶段重视对计算机的程序设置,而且那时候计算机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也只有一些重点的院校才会开设。所涉及到的语言也只是LOGO语言、Basic语言和FORTRAN语言[1]。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人类对计算机的教学开始进行了一个新的时期。这时候的计算机已经成为一个基本技能,而高校内所涉及到的计算机课程也多了起来。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培训教学需要从实践方面出发对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目前从宏观的角度来对计算机进行基础教育尚且很难达到既定效果。在创新理念下,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也没有被充分的发展和发挥出来,所以在教学观念上仍然维持着传统的教学思维,那么怎样通过计算机的基础课程来对学生更好的培养呢,这就需要对计算机的基础教学状态进行转变,从这里也能够看出在当今时期进行计算机的基础改革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三、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一)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和先天结构与后天教学模式的不同,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结构存在必要差异。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逻辑性和层次性非常强,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各个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这只有将二进制和十进制的转换桂策充分掌握才能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八进制和十六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规则。这样才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时候,可以在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为传授知识的时候跨度太大、难度太高而导致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对于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课程而言,其课程复杂且繁琐,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才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门课程充满兴趣。所以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应该扮演起引路人的角色,使学生充分的学习相关知识,开拓视野[2]。传统的讲课方式基本上是教师在上面拼命地讲,而学生却并不一定好好听,这主要是因为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很多学生大都是被动的在接受相关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也不能够创造性的对各种知识进行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很高的实践性,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校和巩固才能够更好的熟记于心,从而利用到相关的行业当中。多以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安排一些实际任务,像是完成某种财务报表或者指定简单的软件等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计算机教学本身就需要利用计算机时间操作来完成先关的教学任务,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在电脑资源管理器当中实现文件或文件夹的移动,这就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比如编程设计一个计算器,这需要借助计算机编辑代码来实现,同时还需要配合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主观练习,才能够促使学生更快的对这一知识点详细的掌握。很多院校并不重视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讲课的时候基本上很少用到现代化教学媒介[3],这样的缺失会对教学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为了更好的做好新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需要充分利用当前的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除了计算机本身以外,新的教学组织性质也比较多,比如现代化实验室教学、图书馆教学、专用教室教学等。只有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避免因为单一性教学所导致的效果不佳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问题。
(四)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工作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认知不足等问题所导致的学习效果出现偏离,所以教师应该做好反馈工作安排。这样能够根据学生对相关信息的反馈来调整教学,这样的反馈调节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效果非常显著,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侧重对学生认知技能的缺点进行分析统计,并及时有效的对相关信息做出反馈。要不断的促使学生对现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调节和完善。比如说在学习代码编程之时,学生可以将自己设计的作品交给老师,进行课堂汇报,这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便一目了然,同时教师还能够对其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在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也能够使其他学生对观看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四、结语
本研究主要就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进行分析,文中笔者涉及到了一些自己的主观看法。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基础工作,能够为学生以后掌握更深层次的计算机学习任务打好基础,因此做好该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孙莉娟。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焦作大学学报,2013,24(04):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