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思维能力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谈到能力的培养,一些历史教师对课本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提出“抛开教材上历史课”的口号,认为只要精选几本习题集,要学生埋头于题海进行习题大战就会见成效,还一味挖掘一些理论要求过高且与政治课过于靠近、答案随意性较大的内容进行训练;材料解析题训练的重点放在那些生涩难懂的古文上。结果,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因使考生缺乏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而事倍功半。这种片面的做法,也违背了历史科的多功能性和历史科的规律,即使像1996、1997年那样难易适中的考题,考生也难取得理想的成绩。须知,课本是知识的载体,而能力的培养,又是从基础抓起的。没有全面准确的历史基础知识,无法谈能力的培养,况且,历史教材本身也包含一些隐性知识,要挖掘出这些知识,只有完全熟悉了教材,才能悟出其中真谛。隐性知识的挖掘,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将起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不仅不能冷落课本,而且对课本一要读懂,二要读精,三要读深。读懂,就是对课本中段与段、节与节、章与章、图与文之中一些内在联系要让学生读明白,要挖掘历史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寻找历史事件的起因即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外因与内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对一些注释内容也要领会。读精,就是要善于归纳总结。读深,就是要读深课本,这实际上是要挖掘课本里的一些隐性知识、实现知识迁移。隐性问题的答案语言往往不是课文中的原话,因此,要根据课文内容精选一些题目让学生练习,把训练贯穿于教材与课堂之中,一方面让课本知识延伸,另一方面让学生历史思维向深层发展。
误区之二:忽视非智力因素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人们往往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非智力因素,这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又一大误区。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信心、人际关系等等,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积极思维,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苦役。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师生间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课堂上就会教学相长。因此,历史教师不应把自己简单看成教材与学生间的媒介,而要做学生的知己,以自己的才华、热情及治学的严格严谨态度去吸引学生。因此在向学生推销自己的同时,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以此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误区之三:把学生变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所谓“外语思维”是指能否将所学到的外语知识付诸实际应用的前提和关键。马克思在论述学习外国语的方法时曾强调说:“Whenpeoplearelearningaforeignlanguage.Theyshouldnottranslateeverythingintotheirownlanguage.Iftheydothis,itshowstheyhave
notmasteredit.Whentheyusetheforeignlanguage,theyshouldtrytoforgetallabouttheirown.Iftheycannotdothis,theyhavenotreally
learnedthespiritoftheforeignlanguageandcannotuseitfreely.”。
依据上面的这段话,我们认为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于应用。而要达到应用自如,首先要在外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排除母语的干扰。如果在外语学习中不能排除母语的干扰,外语的实际水平也不会有真正的提高,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也不会产生质的飞跃。在短期内培养和造就外语实用型人才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外语思维能力,尽快地培养出外语实用型人才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步实施:
一、狠抓语音语调的基础训练,培养良好的语音面貌
语音语调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阶段。如果语音语调不正确,学生就不敢轻易张口,会严重影响听、说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厌其烦地把正确的语音语调传授给学生。要求他们大胆地张口,大量地模仿和练习。重点解决学生发音中普遍存在的长音不长,短音不短和重音掌握不好的问题。真正做到发音准确,语调自然。在打下正确坚实的语音,语调基础之后,结合语法教学展开第二步的培养外语思维能力训练。
二、以实际应用为基点、强化句型,词汇及词组的训练
在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上,全面突出句型,词汇及词组训练。这个阶段的教学要加大听、说的力度,尽量减少语言互译。教学中一是要鼓励大家多听、多讲。二是要注意结合实物、实景,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忘我地进入实际角色,也叫情景语言训练。对学生的要求是:摆脱母语、进入角色、认真模仿、反复磨炼。在机械训练阶段,要强调模仿和记忆的作用,对实用的句型,词汇和词组要用心记,反复练。通过大量的演练增强记忆,再通过记忆提高演练效果。我们在训练指导中应注意将所讲的内容分门归类,适时加以扩充和展开,使学生的知识视野不断地拓宽。让大家感受到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得到了实际应用,提高了兴趣,觉得自己的语言知识即有用,又不够用,从而激发起更大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掌握的一点是要求大家能用外语表达的,就不用母语讲。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对外语的应用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自然变成自然,熟巧程度不断提高。三、安排好课外活动,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在课堂训练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外语实践活动。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好学习、训练内容并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做到学有目标、学有内容、学有压力和学有动力。在训练中,应注意安排学生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地扩大机械记忆和背诵的范围,从单词、词组、短语、习语到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对一些实用有趣的内容,应做到倒背如流。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模仿原文,用外语写有关的文章或段落,并能熟练地脱稿口述。课外活动内容应避免干枯。要多安排情景性语言会话内容,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相应的场所,如车站、银行、商店、饭店、邮局、办公室等场所进行实地的语言训练,以增强趣味性和真实感。让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在实际应用中产生、发挥和提高。逐渐培养成外语习惯性思维,而不是先由母语转化为外语。
坚持课内、外训练内容和目标的协调统一,有助于加快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的步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单纯的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实际应用去学习外语。从而摆脱学习的被动状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利用音像设备进行跟踪录音和拍摄,对每次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从中找出不足,再加以改进和提高。
总之,外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实现的。它是外语人才培养的关键。只要做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的目的就能够达到,教、学双方的水平都会有更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礼全.走出中国英语教学的历史误区[J].外语教学,2004;(1):67—71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P130例3。这道例题讲的是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测混合运算,教材编排是由3.6÷1.2+0.5×5逐步过渡到(1)3.6÷(1.2+0.5)×5和(2)3.6÷[(1.2+0.5)×5]。教材中对例题的讲解很精炼、很清楚,最后用黑体字概括出了运算顺序,而且其中还穿插了取商的近似值的知识。这一教学内容的编排与以前的教材相比有较大的改进,中等以上的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学例题即可掌握,或者是象传统的教法那样,教师在上面讲解,板书全过程,学生在下面听,被动地接受,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教者能较深刻地理解教材象这样编的寓意,能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教学中,在较好地实施学法指导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体。教学中他是这样做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P130,我们来学习和研究例3。请同学们从第一行一直看到倒数第三行,连续看三遍,然后我们一起来讨论,看谁发言最积极。(这里的"学习、"研究"和"讨论",表明教者采用的是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约5分钟后。
师:请问同学们,从刚才看的内容中,你学到了什么?(一个"你学到了什么"就能很好地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导得有方。)
生:我学到了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生: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课本上的黑体字)
师:对。这就是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时加以肯定,就能消除学生的模糊印象)
生:我学到了,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就必须添括号。
师:这位同学的认识深入了一层。
生:我认为,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
师:你把刚才那位同学的话换了一种说法。(学生能换一种说法,说明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不但掌握了,而且还理解了。(这一很平常的肯定,不但鼓励了学生,而且为教学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设置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生:老师,我还学到了在混合运算中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师:那么,怎样理解"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呢?(这一问,既指导了学习方法,又再次激活学生思维,这就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
生:我认为,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保留两位小数,另一种是商出现循环小数时保留两位小数。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不错。
生:(好多学生举手)还有,这里指的是除法,而不是乘法。
师:这一补充,就全面了。
生:老师,这里说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指的是多少呢?(思维的火花自然而然地蹦出来了)
师:(一愣)这位同学不错,肯动脑筋。这里的"较多"应该指的是三位和三位以上的小数。(这个问题可能出乎教者的意料之外)
沉默了一会儿。(学生在认真地看课本)
师:是不是再没有了呢?
生:我想补充一点,取近似值时应写约等号。
师:对,这一点也很重要。
又沉默了一会儿。
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这里(1)式和(2)式约等号的位置不一样。"(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是教师导的结果)
师:(非常高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呢?(又一次把学生的思维推向)
生:(恍然大悟似地)我知道了,这说明,在哪一步取近似值,就在哪一步写约等号。(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时的激动心情溢于言表)
师:很好!同学们看得很仔细,学得很认真。今后在计算中就要注意这个问题。
师:除了刚才说的那些,我们还能受到什么启发?
生:我们今后看课本,要认真地看,认真的想,要多问一个"为什么"。
生:我们在列综合算式解文字题或应用题时,不能用错了括号。(学生能从这里概括出学习方法,没有教者长期的训练是不可能达到的)……
以上是这节课中的一个片段。学生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算得上一堂较成功的开放型的课。
还是这位老师在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复习课时,有两个片段做得很好。一开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谁能说说我们应复习哪些内容?
(问得好。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变"接收式"为"探究式"并很自然地指导了学习方法。)
生:我们应复习怎样求这些多边形的面积。
生:我们还应复习三角形、平行四形和梯形各有哪些特点。
生:不对,这是以前学的内容。我认为今天我们应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许多同学都同意他的看法。(学生的争论本身就说明,教者在上这部分内容的新课时就进行了学法渗透)
师:我也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不过我要补充一点,我们还应共同探讨一下,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在短短的两三分钟时间内,教者就轻而易举地让每个学生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前的不稳定状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接着,教者就让学生自己先说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制的学具,拼一拼,画一画,同桌相互讨论要注意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突出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即转化思想。
当教程进行到约30分时:
师:刚才我们复习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现在我想出道题考考同学们。题目是:"你能画出多少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形?"(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妙!刚才学生的思维已经历过几次,大脑渐渐了要进入疲劳状态,教者抓住有利时机,把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提出来,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争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每个学生都在认真地画图、列式。
生:我画出了三个图形。
师:是什么图形?怎样列式求面积?你能画在黑板上吗?
这个学生迅速将他画的三个图都画在黑板上:
生:老师,他画得不全面,还可以画成长方形,也可以列式为1×12,2×6,3×4。
师:很好,你们画的都是对的。还能不能画出其它的图形?
生:除了画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外,还可以画出三角形,如:12×2÷2,6×4÷2等等,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
师:很好!这位同学也肯动脑筋。
生:老师,我还能画出梯形面积也是12平方厘米。
师:(故作惊讶)什么?你能画出梯形?能不能画给同学们看看?
生:能。
他迅速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梯形,并列出求面积的算式:(4+2)7×4÷2(9+3)×2÷2这时,教者面带笑容地问:你们都同意他的画法吗?学生都点头表示赞同。教者肯定了这位同学的画法,并指出还可以画出许多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和梯形。至此,这节课圆满结束。
(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从另一个角度复习了本节内容,而且体现了多层次教学的原则,能够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特别是能从中发现学生创新的闪光点。这正如一位哲人曾说过的: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
从以上两节课中,我们至少可以受到如下几点启发:
1.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教材因素,是我们实施学法指导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死套教材,照本宣科,固然不行,超越教材范围,一味追求"新意",同样不可取;
2.我们常说,授之学生以鱼,不如授之学生以渔,那么如何"授渔"呢?这两节课为我们作出了范例。这里,我认为至少有三点值得肯定:①巧妙设问。如"看谁发言最积极"、"我们应复习哪些内容"、"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呢?"、"你能画出多少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图"、"还能不能画出其它的图形"等等,通过这些提问,既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教者好因势利导,从而突出了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②求精不求全。引导学生探究某一个问题,或学习某一个知识,要一探到底,究追不舍,如第二节课中最后一个问题,就蕴含着很丰富的方法内容。③"导"与"促"相得益彰。如第一节课,当学生主动发现(1)式和(2)式约等号的位置益不一样时,老师并没有立即指出这是为什么,而是把问题推给学生,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当学生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时,其高兴的劲头是无法形容的;
3.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搞数学教学研究,其核心内容也应该是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它应该贯穿在教学和教研的全过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节课学生的出色表现,绝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教者长期坚持训练并不断改进训练方法的结果;
4.教师转变教育思想要体现在行动上,要彻底消除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诸多弊端,真正从"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迅速过渡到"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