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临床分析论文范文

临床分析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临床分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临床分析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溃疡中药外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25例下肢溃疡运用中药黄芪、当归、丹参、紫草、白芷为主,加减外贴于溃烂处。结果总有效率96%。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xternaltreatmenteffectofus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orlowerlimbulcerMethodChinesemedicinesuchasastragalusmongholicus,angelica,danshenroot,radix,dahuriaangelicarootaremainlyimpliedto25casewithlowerlimbulcer.Theinflamedplacewastreatedbyexternallybondedherbs.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was96%.

【Keywords】Lowerlimbulcer;Ecthyma;Treatedwith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下肢溃疡属祖国医学“臁疮”范畴,是发生在小腿部的慢性溃疡。其特点是经久不愈或愈合后虽然收口,但因损伤而常复发,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年来,笔者长期从事中医药工作,现将在工作中采用中医外治方法治疗“臁疮”25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患者明确诊断为下肢溃疡。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9岁,平均46岁。病程2个月—3年,其中有静脉典张伴湿疹8例、烫伤引发4例、外伤引发2例、脱疽引发1例、其他都有相应的原发病因所致。溃疡病程为初期16例、后期9例。溃疡好发部位在小腿下1/3的内侧,经久难愈。

1.2辨证分期分为前期和后期。局部色红、糜烂、形成溃疡为初期。溃疡日久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色灰白,流溢灰黑或带绿色,味腥臭,流脓水、溃疡周围皮肤有色素沉着,或伴湿疹或下肢静脉曲张,甚至溃烂至胫骨为后期。

1.3药物组成黄芪30g,当归20g,丹参20g,紫草20g,白芷20g为主,局部红肿加地丁、黄柏,伴有湿疹渗水加马齿苋、地榆、艾叶,疼痛甚加乳香、没药等随证加减。上药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40分钟,过滤,去渣,取汁。再将消毒好的敷料放入药汁中浸泡24小时后,即可贴敷于溃烂处,每天换药1次。

2治疗结果

本组25例中完全愈合19例,好转(下肢溃疡面经治疗,面积缩小了30%~50%)5例,未愈1例。治疗时间21-87天,平均36天。

3典型病例

王××,男,54岁,农民。2005年5月28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小腿溃疡1年余,初因皮肤瘙痒,抓破后继则鲜红、漫肿、溃烂疼痛,曾使用抗生素及局部用药,未见好转,诊见左小腿肿胀,浅部静脉曲张,轻度疼痛,内臁有4cm×3cm溃疡面,疮内肉芽紫暗,疮口下陷,流出淡黄渗出液,疮边高起,疮周皮肤暗黑伴湿疹,味腥难闻,舌质紫暗,苔薄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下注,瘀阻所致,诊断为“臁疮”,用中药外敷,每天换药1次。1月后小腿肿痛消,湿疹已愈,继之疮面转健,红活,周围皮色淡黑,治疗共72天,溃疡愈合。

4讨论

中医认为下肢溃疡是由于湿热下注,阻遏经络,以致局部气血凝滞,肌肤失养,肉腐肤溃而成。本病常因下肢静脉曲张引起局部瘀血,组织营养不良或因经久站立,或担负重物,致下肢脉络淤滞不畅,加之湿热之邪下迫,气滞血凝,酝酿成疮,局部皮肤搔抓、碰伤、虫咬、烫伤、温疹等均可为本病的诱发因素。臁疮因湿热下注所致,故用黄连、白芷清热燥湿,解毒疗疮。明·缪希雍《本草经疏》认为“白芷性善祛风,能蚀脓,辛香散结入血止痛,故长肌肤”。丹参、当归活血通脉,使血行脉通,瘀腐自去,紫草清热解毒、抗菌、收敛,促进上皮生长,加快创面愈合。上药共奏清热除湿、活血通络,解毒祛腐生肌之功,促使溃疡愈合。此外平时宜用绷带缠缚保护,抬高患肢,减少活动,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水肿,加速愈合。

第2篇

第一,医患关系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医患纠纷也在逐年上升,使实习生的动手机会大幅减少。而实习生操作技术的熟练性有待于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提高。增加实习医生的操作机会必然会增加事故的发生概率,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率增多。加之一些医患纠纷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使一部分患者对医院的实习医生不配合,甚至强烈排斥,有些则直接拒绝接受实习医生的服务,这是现实中存在的表现也最为突出的问题。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得不到实践性的锻炼,直接打击了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实践的热情。

第二,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随着科技型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带来的社会浮躁现象也愈加突出,人才的竞争方式也表现出了日趋多元化。同时,也使社会分配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当代的毕业生成了双向互为的自主选择体。医学生也不例外,在医学生面临这一人生抉择时,又要占用许许多多的实习时间,接纳的实习方(医院)也无心顾及对他们进行很重要的临床实习帮助。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亦是追求高学历,这又使得大部分学生把实习的时间用于考研或者参加各种辅导班,有的医学生私自离开实习医院,去寻求辅的创收经济,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与缓解家庭经济压力,这些又都是现实中存在的现象。

第三,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医学生从单纯的学校课堂到人员复杂的医院,其学习方式、所处环境以及接触的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在临床实习中欠缺学习方法、甚至不能很好得处理好人际关系,导致医学生在学习实践和生活中受到困惑。有的医学生基础不牢,加之面对当前复杂的医疗环境,不知所措,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这些极易犯错,又怕犯错的心理,最终致医学生对临床实践兴趣的降低。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因此医学生只有对临床实习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临床实习任务。

2思考与对策

面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医学生对临床实践的兴趣与缓释不安定的心理现象。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本来就是上级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古语有“恩师如父母”之称。我们应该像在学校一样尊重他们(带教老师)。一般情况下,学生上大学即离开父母,远在他乡求学,实习亦是如此,生活上我们亦可把他们当作我们的父辈们,相信已为人父人母的他们会在生活和学习上尽力尽力的帮助我们的。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感情产生共鸣,气氛就会相对轻松,也更有利于医学生的临床实习。2、勤于思考善于发问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非生而知之,知识是在辛苦付出日益月累中获得的。在临床实习中我们要养成遇到问题先独立思考、进行综合分析,实在不能解决时,可以向带教的老师请教,但千万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或者觉得问这样的问题好像很幼稚,其实老师也曾走过我们这个时代,他也是经历了这些才慢慢成熟起来的。还要值得指出的一点:毕竟实习不像在学校学习,学习环境变了,相应的学习方法也要做出相应调整与改变。总之,有重点有目的学,把无限的理论结合有限的实践,只有这样效率才会提高,记忆也才会深刻。3积极构建和谐的医患互信体系

临床实习是一个实践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人际交往与互动的过程。对于一个实习医学生来说,和患者的沟通能力不但影响诊疗效果,更影响医学生的实习效率。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除了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扎实的医学理论及实践技能外,更重要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作为医学生,应该积极热情的与患者沟通,精心为患者诊治,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要尊重病人,为病人排忧解难,从而获得病人的信任与理解,使其心甘情愿地配合临床实践教学。带教的老师要千方百计的为学生创造接触病人的机会与条件,经常把医学生带到病床边,让医学生积极与病人及家属交谈,了解病人的文化社会背景、生存状态和心理素质。让医学生充分了解病人,让病人从心里接纳学生。通过积极沟通,改善医患关系,从而创造良好的实习氛围,医学生将有更多时间与病人接触,心理压力释放了,将有利于医学生更好的参与和投入到临床实习中去。

总之,每个医学生都要经历临床实习阶段,临床实习是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临床实习是学生向医生发展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下的医疗市场竞争体制也更加透明,只有适应变革的医疗环境,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医疗实习体制的新途径,才能在急剧变革的医疗环境中,用学到的医疗技能,靠其精湛而高超的医疗水平撑起一方天空。

第3篇

【关键词】颅内血肿诊治

我院自2003年1月~2007年8月共收治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elayecltraumaticintracerebralhematoma,DTIH)16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16例,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52岁,>50岁以上6例。道路交通伤10例,坠落伤4例,其他外伤2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15分3例,9~12分7例,6~9分2例,3~6分4例。首次CT时间:伤后0.5~3小时8例,3~12小时4例,12~24小时4例。首次CT扫描正常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挫裂伤伴点状出血4例,颅骨骨折5例。伤后24小时内复查CT发现血肿12例,72小时3例,超过3天1例。其中2例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后24小时内对侧又出现血肿。复查CT出现DTIH而病情无明显变化3例;意识清楚,诉头痛加重,伴恶心、呕吐4例;GCS评分下降8例;其中一侧瞳孔散大4例,双侧瞳孔散大2例。

2治疗与结果

本组手术治疗13例,保守治疗6例。其中行开颅血肿清除术8例,清除血肿并去骨瓣减压5例。经治疗,患者恢复良好7例,中残5例,重残2例,死亡2例。

讨论

发生机制(1)脑挫裂伤后局部脑血管痉挛、缺血、缺氧,血管壁继发性受损破裂出血,形成DTIH[1]。本组4例首次CT仅发现脑挫裂伤伴点状出血,后复查CT发现DTIH。(2)颅骨骨折时,由于颅内压高及颅骨与硬脑膜黏连不易分开等原因,首次CT未发现血肿,但由于过早大剂量使用脱水剂甘露醇,或由于开颅手术处理欠妥,导致颅内压迅速下降,压力填塞效应减轻或消除,可能致已破损的血管和板障出血引起DTIH。本组2例首次CT仅见颅骨骨折,在使用甘露醇2~6小时后很快形成巨大硬膜外血肿。2例开颅术后颅压降低明显,24小时内对侧出现血肿。(3)凝血功能障碍:对因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而致全身凝血功能障碍者,外伤后易加重或继发出血,形成新的血肿。本组2例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均于伤后72小时内出现迟发性血肿。

注意事项(1)观察意识状态。意识变化是颅脑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变化之一,正确识别意识障碍的程度,对患者的治疗、预后都有较大参考价值。意识障碍加重,提示颅内病变加重,本组7例意识障碍加重,复查CT发现迟发血肿。(2)观察瞳孔。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意识障碍加重,提示颅内压增高,本组4例病人瞳孔散大,复查CT均证实颅内迟发出血。(3)生命体征、四肢活动的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即病情变化。如血压升高,脉搏慢,呼吸深慢,提示颅内高压。肢体活动障碍,局灶性体征和偏瘫出现,均示病情改变,都应及时复查CT,注意并发DTIH。为了更好地防治DTIH,在常规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基础上我们建议:(1)要详细了解患者受伤部位及下一步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除脑疝征象外,对轻、中度高危患者需脱水治疗,在12小时内采用小剂量甘露醇脱水,避免强力脱水,同时使用止血药物。(2)对外伤后或颅脑术后患者忌头低位,以免增加颅内出血。(3)患者翻身时动作轻柔、缓慢,头部转动幅度不宜太大,以免头造成脑组织移位,过度牵拉血管致撕裂出血。

治疗体会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对症状轻、血肿小的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包括氧疗、止血、降颅压、激素、预防感染、脑保护剂的应用。对幕上血肿>30ml,中线结构移位>1cm,后颅窝血肿量>10~15ml,出现脑疝或脑疝的早期表现患者,应及早采取颅内血肿清除术和(或)去骨瓣减压术。DTIH患者的预后差,文献报道死亡率高达25%~55%[2]。降低迟发性颅内血肿病死率和致残率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对占位效应明显者应尽早手术,及时清除血肿,以解除脑受压。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碱性磷酸酶,肝硬化,甲状腺机能减退

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又称正磷酸单酯磷酸水解酶,由成骨细胞产生,以骨胳与牙齿、肾脏和肝脏中含量较多。临床上通常着重于ALP活力增高的疾病研究,很少注意患者临床疾病与ALP活力降低的关系。因此,我们着手研究了ALP活力降低的临床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2试剂:由上海申能―德赛诊断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试剂Ⅰ:16mmol/L对硝基苯磷酸二钠。(2)试剂Ⅱ:2―氨基―2―甲基―1―丙醇缓冲液,浓度09mmol/L;pH102;MgCl2浓度10mmol/L。

13测定方法及反应原理:采用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推荐的AMP―buffer方法。测定ALP的酶促反应如下:对―硝基苯磷酸盐+H2OALP对硝基苯酚+磷酸盐。对硝基苯磷酸盐是无色的,而对硝基苯酚在405nm波长有最大吸收,对硝基苯酚形成的速率与血清中ALP活性成正比,测定405nm波长下吸光度增加的速率,即可测出ALP的活性。

14血清样本与疾病分类:样本为血清或肝素抗凝血浆,避免溶血,置4℃冰箱,10h内测其ALP活性。检查每一例ALP活性低下的患者病例,并记录下列临床指标:年龄、性别、临床诊断、肾病史和血清镁含量、用药及输血史。将患者分为症状与ALP活性低下有关(占79%)和无关(占29%)两组,我们着重研究成年男性ALP活性低下与临床症状有关患者。

2结果

测定2568例本院住院患者血清ALP,其频率分布如图所示,呈正偏态高斯分布。ALP活性低下(<30U/L)的频率为48%,共126例,其中患者88例,男性83例,占964%;5例为女性,其中29例(占365%)为重症肾炎并伴有肾衰患者。这些患者病前检查ALP活性平均值为71U/L(分布范围30~100U/L)。患病后肾衰患者ALP活性平均值下降为20U/L(分布范围8~29U/L),平均值降低718%。在调查中,有15例患者伴低蛋白质血症,其ALP活性平均值为18U/L,同时血清镁浓度有不同程度偏低。把上述与ALP活性降低有关的患者(共59例),分为五个临床类型:即肾衰、营养不良、血清镁缺乏、甲状腺功能不全和严重贫血。每种类型占总数(n=59)的百分比分别为:50%、25%、12%、8%、5%。如表所示。83例ALP降低患者中除59例症状与ALP活性降低有关外,其余24例患者无与ALP活性低下有关的疾病。表159例临床症状与ALP活性降低有明显关系的患者情况

3讨论

通过试验我们发现ALP活性低下的患者占所有受试者的48%。ALP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重症肾炎并伴有不同程度肾衰。患者肾实质受损,致肾脏对ALP的分泌减少,使血清ALP活性降低,其均值下降718%。肾衰患者ALP活性与血清镁浓度多同时降低,血清镁浓度降低542%。镁离子是ALP的稳定剂和激活剂。镁离子缺乏使ALP在生产过程中不能被激活,从而活性下降。ALP活性降低的确切原因尚有待进一步探讨。甲状腺功能不全与ALP低下也有明显关系,但服用甲状腺素后ALP活性可以恢复正常。在本次试验中甲状腺功能不全的两例患者经过甲状腺素治疗后ALP活性已恢复正常。甲状腺功能不全患者ALP活性低下与其血清镁和锌浓度有关,血清镁和锌浓度恢复正常后,其ALP活性也多恢复至正常。相比之下,严重的贫血患者与ALP活性低下没有明显关系,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只有1/10贫血患者ALP活力低于正常。本次试验未统计妇女和儿童,他们的血清ALP活性低下可能有其它诊断价值。儿童ALP活性降低会影响骨骼发育,职称甚至骨骼发育停止,成为临床上的呆小症、软骨发育不全及恶质病;妇女中以老年妇女ALP活性降低者为多见,可能与老年妇女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影响骨质的再吸收,骨质疏松使血清ALP活性低下有关。综上所述,血清ALP活性降低主要见于重症慢性肾炎并伴有肾衰、营养不良和甲状腺功能不全、镁缺乏、严重贫血等。血清ALP活性增高或降低均有重要意义。

第5篇

1.1对象

选取某军队三级甲等医院11个病区,包括创伤骨科中心、内分泌儿科、消化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五官科、妇产科、心胸普通外科、干部科、心血管呼吸内科、肿瘤科、泌尿外科,发放调查表71份,收回有效问卷63份,其中男性46名,女性17名,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38.03±9.99)岁。文化程度:大专1名,本科51名,硕士11名。职称:医师19人,主治医师25人,副主任及主任医师19人。工作年限1~35年,平均(16.62±11.28)年。同时选取以上11个病区的住院患者(≤6岁的患者、ICU及特级护理的患者除外)共188例,男性118例,女性70例,年龄7~86岁,平均年龄(41.98±15.06)岁。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分级护理内容认知调查表,共17项分3个等级,对63名住院医师知晓《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知识进行调查,问卷信度为0.79,效度为0.80。

1.2.2护理级别的评定方法

首先由1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和医师共同对以上11个临床科室当日、次日2d内按医嘱确定为一、二、三级护理的患者(包括新入、手术及病情变化改变护理等级的患者)进行逐个登记(医嘱护理等级);其次,根据《常规》中的护理分级依据,评估实际需要的护理级别(标准护理等级);再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2],进行3等级10大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按Barthel指数进行记分。

1.3评定标准

根据《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及Barthel指数分级法判定护理等级。一级:重症、大手术后需严格卧床休息,或有意识障碍的患者,生活上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需一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记分≤40分者;二级:病情较重或重病恢复期,有功能障碍,年老体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生活上稍依赖,需二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记分41~60分者;三级:病情较轻或康复期的患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自理生活或Barthel指数记分>60分者。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多独立样本的K-W检验。

对188例住院患者分别按3种护理级别方法判定等级后,进行各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6.484,P<0.01;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25,P>0.05;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83.859,P<0.01。

3讨论

3.1分级护理制度是进行护理活动的重要依据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士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3]。《常规》中的分级护理制度明确规定了各护理级别的病情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它能反映护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护理要求。随着社会的变迁与进步,人们对享受高品质和保护其个人权益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医疗机构来讲,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制约着医院的发展和竞争力,而护理工作的独特性使得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率在医院整体服务满意率中占据很大的比重[4]。因此,落实分级护理制度是规范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和提高护理服务满意率的有力保证。

3.2提高医师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是落实分级护理质量的有力保证

以医嘱形式下达的分级护理,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但当护理级别与该患者病情有所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调查资料显示:住院医师在校期间仅有31.75%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其余68.25%在后期工作实践中逐渐了解,提示住院医师在校期间并未全面系统地学习其内容;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常规》中规定一级护理的患者应绝对卧床,生活上完全依赖护理即完全由护士护理,但医嘱护理分级中完全依赖护理者只有3.17%,部分依赖护理者为76.19%,不依赖护理即让一级护理患者自理生活者为20.63%。在188例患者中,被医嘱护理分级确定为三级护理者为0,被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确定为三级护理者分别占25.53%和26.60%;医嘱护理级别与标准护理级别和Barthel指数分级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实施及要求掌握不确切,从疾病诊断及医疗的角度出发,医嘱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不但造成护士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出现护理收费的不合理,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和分级护理质量落实[5],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与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目标的现代护理模式不相适应。因此,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

3.3补充完善标准护理分级内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临床护理工作处于从属地位,护理人员在某些可以作出专业独立行为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专业权利,未能意识到自我的能力和专业上的自[6]。调查显示:以病情为依据的标准护理分级,虽能体现患者实际需要,反映护理工作量,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但不能有侧重地解决患者日常生活自理缺陷项目,缺乏个体针对性,浪费人力、时间等护理资源,应补充并完善其内容。Barthel指数分级法是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常用的评估方法,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主要用于监测治疗前后患者独立生活功能的变化,体现需要的护理程度,但未包括医嘱所含有的大量治疗工作[2]。本组资料中,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记分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以上两组级别护理评估方法均能反映患者对护理的依赖程度。分级护理等级存在的差异性,由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内容认知程度不同所致,两者判断方法应互为补充和完善,以充分体现患者的护理需求。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手术前后或病情变化时,用Barthel指数记分法对其生活自理缺陷项目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量化护理服务内容,不断反馈信息,及时更新护理侧重点,用最小的劳动强度、最少的服务时间达到最有效的护理,体现护理学科的独立性,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论文关键词:医师分级护理调查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住院医师对患者分级护理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临床护理提供较为客观、准确的护理等级评定方法。方法对63名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对188例住院患者分别按医嘱护理分级、标准护理分级及Barthel指数分级法,进行一、二、三级护理登记与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住院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内容及要求掌握不确切;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Barthel指数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结论住院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同时应补充完善标准护理分级的内容,以人为本,确定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提高护理服务的效果及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6.

[2]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5.

[3]梅祖懿,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5~29.

[4]周荣慧.医院等级护理服务标准公示的动因与成效[J].护理管理杂志,2003,3(1):19.

第6篇

【关键词】复发性口疮治疗分析

本病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病毒、细菌感染、消化功能紊乱、微量元素缺乏等有关。关于感染因素,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本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即疱疹病毒和I型腺病毒,但这些病毒是否为本病的致病菌,至今尚有争议,因有人用多种细胞进行病毒培养,及采用细胞病理学观察均未能测定出病毒。又有人认为L型链球菌是本病的病原菌,因报道从复发性口疮中分离出L型链球菌,并发现口疮患者对L型仪一溶血性链球菌疫苗的皮肤敏感性增加,且用L型链球菌感染动物可产生类似口疮的表现,但有人认为L型链球菌仅仅是继发性感染。关于遗传因素,不少研究报告,明显地反映出复发性口疮具有遗传倾向。例如,据调查,父母双方均有口疮史者,其子女的口疮患病率明显高于双亲中不患口疮或仅一方患口疮的子女的患病率,说明本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家族史。

关于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与本病的关系,有人发现有些口疮患者有维生素B12、叶酸、血清铁蛋白、血浆锌含量偏低现象,故认为口疮的发病与维生素B12、叶酸、铁、锌等缺乏有关。

还有研究表明,口疮患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故认为口疮可能是机体内、外因素引起的免疫应答或免疫功能下降而造成口腔粘膜组织的损害。

对于植物神经和免疫系统尚不稳定的儿童,其神经营养障碍或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儿童患复发性口疮的重要因素。此外,儿童胃肠功能紊乱,或从食物中摄入的量不足,容易影响对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往往也与复发性口疮的发病有关。

复发性口疮亦不是单一病因的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个体差异较大,一般认为本病是不同病因或不同病理状态引起的相同临床表现。

一临床资料

本院自2007~2009年共收治复发性口疮病人,32人,其中儿童有16人,男性患者21人,女性患者11人,经治疗痊愈者为24人。

二临床表现

好发于唇、颊、舌、腭、龈等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儿童的复发性口疮似多见于牙龈和唇、颊粘膜。

发病初期,局部粘膜出现充血或红斑,此时患儿有烧灼样疼痛,不久便发展成为浅表溃疡,此时疼痛加剧,影响说话和进食,所属淋巴结肿大,患儿家长往往误认为是“牙痛”而就诊。

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2~4μm,边缘整齐清晰,周围有1~2mm的粘膜充血红晕区,溃疡表面凹陷呈碟状,其上覆有薄层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的假膜,基底部较软。而后,溃疡面积缩小,上皮长入而愈合。一般持续7~10天,可不治而愈,为自限性,愈合后不留瘢痕。

有些患者间隔一段时间后又会复发,复发间隔时间个人不一,儿童多为偶发性,也有经常复发者。

成人的口疮具有长期反复发生的特点,是口腔粘膜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病,每次可以发生一个或数个大小不同的溃疡,每隔一段时间即可发生,有的甚至无间歇期,此起彼伏,不断发生,可延续十余年或更长时间。而且,开始发病时,往往病程短,间歇期长,反复发作后,则间歇期缩短,病程延长,同时溃疡数目、大小亦可随之增多、增大,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三临床诊断

可根据口腔溃疡的大小、深浅、数目以及有无复发史等做出诊断。但儿童的复发性口疮需与疱疹性口炎进行鉴别。疱疹性口炎的溃疡数目多,面积小,约1mm左右,当融合成较大溃疡时则面积较大,形状不规则,溃疡周围粘膜充血、发红。发病前或发病中,患儿多有发烧等全身不适症状。

四治疗

本病应针对可能的致病因素进行治疗。对于儿童主要在于改善消化功能,调整饮食结构,适量的补充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例如维生素C、B2、E、B12、B6和叶酸等,如有缺铁或缺锌者,亦可补充铁或锌。

局部治疗有涂布剂、贴敷药膜、含漱剂和中药粉剂等。儿童不宜选用腐蚀剂。

(1)涂布剂

(2)贴敷药膜金霉素药膜、洗必泰药膜局部贴敷1日3~4次。药膜是由各种主药、麻醉剂和羟甲基纤维素等制成,用时剪取一块比溃疡面稍大些药膜贴敷于溃疡面上。

(3)含漱剂2%~5%碳酸氢钠溶液、0.25%金霉素溶液含漱,1日3~4次。

五讨论

临床医师应对复发性口疮病给予足够重视,提高诊断确诊率,如能及早发现,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张震康,樊明文,傅民魁.现代口腔医学2003.

[2]李佩洲,常新华.口疮宁颗粒治疗阴虚火旺型复发性口疮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2(7).

[3]苗建英.运脾化湿法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体会[期刊论文]-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3).

第7篇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且有不断年轻化的趋势。除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这两个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预测宫颈癌预后因素,余大多数存有争议。不同治疗手段在不同报道中结果各异,因此发展和确认分级和预测技术,确定组织病理学上因素的价值、证实“金标准”使用的准确性和能否作为预测预后工具显得尤为重要。现将宫颈癌常见的临床病理预后因素分析综述如下。

1病理类型

腺癌和腺鳞癌比鳞癌在局部复发率更高,复发的间隔期更短和总体生存率更低。腺癌比鳞癌预后更低是因常伴随肥胖,对放疗不敏感,并有腹膜内播散倾向。卵巢转移性腺癌(6.3%)比鳞癌(1.3%)明显要高[1]。腺癌肿瘤大小比临床分期更与卵巢转移相关,而在鳞癌中临床分期更相关些。80%的宫颈腺癌是普通类型,不同亚型的腺癌有不同的预后。腺鳞癌比普通类型腺癌预后更差,且复发率高,分化越低者预后越差[2]。浆液性状腺癌具有侵袭性,但在I期患者预后与通常类型的腺癌患者相近。早期研究表明,腺癌是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但一部分是因为早期诊断较困难和不能准确估计侵犯深度。长时间存活的因素可能和疾病扩散的速度慢及对良性肿瘤的误诊有关。绒毛管状腺癌常见于年轻妇女肿瘤,有很好的预后,虽淋巴结转移较常见,但即使转移预后仍较好。角化鳞状细胞癌预后差,常有局部侵犯。宫颈小细胞癌预后差,在Norwegian研究的505例非鳞化细胞肿瘤中,组织亚型小细胞癌是唯一独立的预后因素[3]。囊腺癌虽淋巴结转移率、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都很高,但预后较好。

研究505例非鳞状上皮宫颈癌的组织学类型对预后的作用[4],期别是一个较强的独立预后因素。患者5年生存率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I期者为76%,高于I期者则<50%。肿瘤浸润深度<5mm和肿瘤浸润宽度<7mm者均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对FIGOI期宫颈非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和宫体受累是独立的预后因素[4]。肿瘤的扩展至宫体比肿瘤局限于宫颈的患者死于肿瘤的风险高一倍。组织学分级和特殊类型腺癌不是预后因素,但高分化的绒毛状腺癌和微偏腺癌未参加评估。宫颈粘液腺癌和内分泌相关腺癌在预后特征上无差异。宫颈神经内分泌癌对肿瘤进展行为是一个独立预后因素。

2肿瘤大小

肿瘤体积测量方法由Burghardt和Holzer提出已用来替代宽度来衡量肿瘤,但测量方法困难,需要锥切后组织连续切片,很难适用于体积大的肿瘤。用大量的组织切片和半自动影像分析手术治疗的Ⅰ~ⅡB期患者的肿瘤体积并不能比临床分期和淋巴结情况提供更多预后情况;但是当淋巴结情况和分期不清楚时,肿瘤的体积对预后就显得重要[5]。肿瘤横向宽度测量相对直接,和预后很有关系。用成像技术特别是磁共振能精确测量肿瘤体积,为在手术前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帮助。I~IIA期大肿瘤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后具更高的淋巴道和远处转移发生率,而5年实际生存率下降。对于局部晚期肿瘤(>II期)肿瘤的体积临床上很难评估。GOG综合文献认为:肿瘤的直径是一个比双侧宫旁受累更有力的预后因素。回顾性分析1526例IB期宫颈鳞癌仅用放射治疗,显示中心和盆腔肿瘤控制,无瘤生存率和肿瘤大小密切相关。肿瘤<5cm盆腔肿瘤控制率为97%,5~7.9cm者为84%。Pitson等[6]多因素分析预后因素显示:淋巴结或远处转移128例,肿瘤的大小和肿瘤缺氧均是独立的预后因素,而期别和血红蛋白的浓度则不是。

3细胞学分级

Stebdahl统计了20多种关于鳞状细胞癌的分级系统[7],其中最常用的是于1920年被口腔癌最先采用Broder分级和后来被WHO所采用的Reagan分级。Broder分级系统根据角质化程度把肿瘤细胞分为4级。在1931年被Warren简化成3级,并包括了评价肿瘤与基质的关系。Reagan分级把肿瘤细胞分为大细胞角化型,大细胞非角化型,小细胞非角化型,目前仍被广泛使用。在其他不同分级系统中有4个重要的独立参数(核多型性,有丝分裂率,肿瘤间质界线,淋巴反应)。但无一种分级系统或者独立的参数在预测淋巴结转移或者无进展期方面有用。相反,Stebdahl建议一个详细的评分系统以显示与预后有无明显关系。这些相关参数包括肿瘤细胞数量(结构,角化度,核的多型性,和分裂性)和肿瘤宿主间关系[浸润形式,浸润分期,脉管浸润(VI)和炎症反应],每样单独评分。但这样详细的系统可能太麻烦而难以普遍应用。分级是所有组织病理预后因素中里最有争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明确的标准。更多研究需要证实分级系统的实用性,在评价预后时有用和能被广泛使用。

4脉管瘤栓

根据WHO标准,脉管瘤栓不能排除FIGO里中IA1期的诊断(微小浸润肿瘤)。但是美国妇科肿瘤医师协会(SGO)认为在全美国采用的微小浸润是作为一个忽视了转移的因素和若出现脉管瘤栓(LVSI)则排除微小浸润诊断。在病理学方面对LVSI认识是重要的,首先可能充分改变治疗手段,因为在IA期肿瘤中LVSI的重要性,其次,多数研究表明LVSI是预后差的标志。在LVSI认识上可能有困难,因为肿瘤巢周间质回缩可能导致HE片上混乱。免疫组化VIII因子和Podoplanin可能对判断LVSI有用。LVSI和淋巴结情况高度相关,淋巴结情况在IB~IIB期肿瘤中本身就是一个重要预后因素。研究表明,LVSI的IA2~IIA期肿瘤切片百分率评估LVSI的密度和淋巴转移的风险紧密相关,然而尚未被其他研究证实。甚至当淋巴结无转移,LVSI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因为它和其他预后指标如肿瘤类型、分期有关。血管浸润区别于淋巴管浸润建立在HE染色的基础上,被发现在腺癌和腺鳞癌中比鳞癌更常见,但是和浸润深度无关。LVSI在I和II期肿瘤中是一个重要的局部复发指标,IB期和IIA期肿瘤有LVSI和无LVSI的局部复发率为32%和3%[8]。LVSI是最重要的评价无瘤生存期和完全缓解期预后因素之一[8]。由于IA~II期有预后相关性,LVSI是优于分期的一个单独评价复发和生存率的因素[9]。

GOG对542例宫颈癌患者手术和病理结果研究表明:LVSI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有或无LVSI的无瘤生存期分别为77%和89%,而且LVSI和盆腔淋巴结肿大密切相关[10]。对LVSI的程度进行数量上的评估是可能的,且LVSI数量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相关。

5临床分期

宫颈癌采用临床分期,但组织病理在特定情况下很重要。I期患者难以清楚地用肉眼测量肿瘤深度,IA期的亚型分期有难度,IA1期难以测量,且早期间质浸润和微小融合性肿瘤均被归为IA1期。微小融合性肿瘤可能因有脉管浸润(VI)而比IA2期更会复发,这样就减弱预测性分类的作用。根据Burghared的回顾研究,572例肿瘤浸润深度1~3mm接受常规治疗后有1.2%患者最终死亡,这个数据和409例肿瘤浸润深度3~5mm患者的1.7%死亡差别很小[11]。其次,在测量浸润深度和宽度上有难度,特别是有多处浸润灶。当完全浸润性病灶在一片切片上不明显时,通常必须从锥切来进一步估计。衡量标准是不管一片切片上浸润的范围大小,当有3个切片有浸润病灶时,通常浸润宽度>7mm。当有多处邻近的浸润灶时,建议应该把每处浸润范围相加。但有可能过高估计侵犯的范围,浸润深度的测量为近似值。深度测量是在最靠近病灶的不正常组织或者上皮下,这可能低估侵犯深度。在溃疡或者先前做过活检导致表面组织缺失处测量深度无意义。第三,妇科肿瘤协会(SGO)定义微小浸润或者IA1期肿瘤可通过锥切手术来保守治疗,但有VI者除外。当病灶3mm深,7mm宽显示有VI就被归为IA2期。但尚不清楚是否能被普遍采用,因为在当前FIGO的标准里VI并不能改变分期。组织病理的次要作用是鉴别手术治疗的I期肿瘤患者宫旁浸润。宫旁浸润确定手术根治范围和进一步治疗方案。宫旁浸润在宫颈癌早期分级上是一个不明确的预后因素。而在手术治疗的II期肿瘤患者中,宫旁浸润范围是很重要的预后指标[12]。

6淋巴结转移

在宫颈癌诊断和术后辅助放射治疗的标准上,区域淋巴结受累提示预后较差。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和分期呈正相关。总体生存率、局部复发和疾病缓解时间的研究明确表明在所有鳞癌和腺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盆腔外肿瘤复发和阳性淋巴结也相关,而辅助放疗用于淋巴结阳性治疗不影响局部复发率。有报道早期肿瘤中淋巴结在显示预后上无意义。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与一些其他预后因素如分期,肿瘤大小,脉管瘤栓和宫旁浸润相关。绝大多数研究发现I期和II期鳞癌和腺癌阳性淋巴结数量可预示复发率和肿瘤缓解时间是一个独立预后因素[13]。IB期和IIA期患者5年生存率在一个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比较无差别(85%,87%),但是>1个淋巴结转移时明显低。在一些淋巴结阳性的IB期患者中,证实>4个淋巴结阳性预后差。盆腔阳性淋巴结数量和预后上无相关性。淋巴结的位置和数量也是预后影响因素。Kamura(1999)发现I~IIB期无或仅有一个部位淋巴结阳性的患者生存率,与≥2个部位淋巴结阳性者有明显差异。Tsai(1999)发现IB-IIB期患者远处转移发生率在盆腔上部淋巴结阳性和盆腔下部淋巴结阳性分别是50%和16%。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比单纯盆腔淋巴结阳性生存率更低。在IB~IIB期淋巴结无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三组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94%,64%和35%。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可降低假阴性,自2000年首次报道以来应用越来越广泛[14]。今年有在无肿瘤转移淋巴结检测人状病毒DNA和细胞角蛋白mRNA当作一种判断微小转移的方法,但临床上还需要进一步被证实。

7切缘和浸润深度

宫颈癌手术切缘的情况对预后影响存有争议。有研究报道,切缘阳性和阴性的局部复发率在IB期和IIA期患者是40%和16.7%。手术切缘与局部复发率、疾病缓解率和总体存活率无相关性[15]。锥切切缘阴性并不能保证在子宫切除手术标本中无残留病灶。

在所有病理预后因素中,肿瘤浸润深度显示与生存率有很紧密的联系。肿瘤浸润深度无论是用绝对整体或者用三分法来测量均与无瘤生存期紧密相关。浸润深度在ⅠB~ⅡB期淋巴结阴性的宫颈癌患者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而局限区淋巴结阴性者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与生存率无关[15]。

总之,目前对于宫颈癌不同病理预后因素的价值上有很多争议,其中许多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缺乏使用的可重复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宫颈癌最重要的预后相关因素。需要更多详实的研究来进一步探讨预后分级系统并使之被广泛应用以进行分层个体化治疗。

【参考文献】

1SakuragiN,TakedaN,HareyamaH,etal.Amultivariateanalysisofbloodvesselandlymphvesselinvasionaspredictorsofovarianandlymphnodemetastasesinpatientswithcervicalcarcinoma.Cancer,2000,88:2578.

2FarleyJH,HickeyKW,CarlsonJW,etal.Adenosquamoushistologypredictsapooroutcomeforpatientswithadvanced-stage,butnotearly-stage,cervicalcarcinoma.Cancer,2003,97:2196.

3GreetBE,FiggeDC,TamimiHK,etal.StageIA2squamouscarcinomaofthecervix:difficultdiagnosisandtherapeuticdilemma.AmJObstetGynecol,1990,162:1406.

4AlfsenG,KristensenGB,SkovlundE,etal.Histologicsubtypehasminorimportanceforoverallsurvivalinpatienteswithadenocarcinomaoftheuterinecervix.Apopulation-basedstudyofprognosticfactorsin505patientswithnonsquamouscellcarcinomaofthecervix.Cancer,2001,92:2471.

5TrattnerM,GrafAH,LaxS,etal.PrognosticfactorsinsurgicallytreatedstageIb-IIbcervicalcarcinomaswithspecialemphasisontheimportanceoftumorvolume.GynecolOncol,2001,82:11.

6PitsonG,FylesA,MilosevicM,etal.Tumorsizeandoxygenationareindependentpredictorsofnodaldiseaseinpatientswithcervixcancer.IntJRadiatOncolBiolPhys,2001,51:699.

7StendahlU,WillenH,WillenR.Invasivesquamouscellcarcinomaoftheuterinecervix.I.Definitionofparametersinahistopathologicmalignancygradingsystem.ActaRadiolOncol,1980,19:467.

8SykesP,AllenD,CohenC,etal.DoesthedensityoflymphaticvascularspaceinvasionaffecttheprognosisofstageIbandIIAnodenegativecarcinomaofthecervix?IntJGynecolCancer,2003,13:313.

9MedlM,Peters-EnglC,SchutzP,etal.Firstreportoflymphaticmappingwithisosulfanbluedyeandsentinelnodebiopsyincervicalcancer.AnticancerRes,2000,20:1133.

10DelgadoG,BundyB,ZainoR,etal.Prospectivesurgical-pathologicalstudyofdisease-freeintervalinpatientswithstageIBsquamouscellcarcinomaofthecervix:AgynocologmOncologyGroupstudy.GynecolOncol,1990,38:352.

11BurghardtE,OstorA,FoxH.ThenewFIGOdefinitionofcervicalcancerstageIA:acritique.GynecolOncol,1997,65(1):1.

12AokiY,SasakiM,WatanabeM,etal.Highriskgroupinnode-positivepatientswithstageIB,IIA,andIIBcervicalcarcinomaafterradicalhysterectomyandpostoperativepelvicirradiation.GynecolOncol,2000,77:305.

13NakanishiT,IshidkawaH,SuzukiY,etal.AcomparisonofprognosesofpathologicstageIbadenocarcinomaandsquamouscellcarcinomaoftheuterinecervix.GynecolOncol,2000,79:289.

第8篇

关键词大肠癌奥沙利铂甲酰四氢叶酸钙5-氟脲嘧啶

资料和方法

2001~2005年54例患者均经病理或组织学证实远处转移、手术后复发或不能手术的晚期大肠癌患者,有可测量病灶,KPS评分大于60分,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将5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2例,应用FOLFOX方案,其中男15例,女7例,中位年龄58岁(35~73岁);对照组32例,应用5-Fu+CF方案,其中男20例,女12例,中位年龄57岁(32~72岁)。化疗前均行X线胸片、腹部B超或CT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无化疗禁忌。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L-OHP130mg/m2静滴2小时,第1天;CF200mg/m2静滴2小时,第1~5天;5-Fu300mg/m2静滴6~8小时,第1~5天;21天为1个周期。②对照组:CF200mg/m2静滴2小时,第1~5天;5-Fu300mg/m2静滴6~8小时,第1~5天,21天为1个周期。治疗3周期后评价疗效及毒性反应。为保证化疗顺利进行,应用恩丹西酮、格拉司琼止吐,还原型谷胱甘肽保肝,化疗后给予泉升(G-CSF)预防性应用,防止白细胞下降。治疗后每周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

疗效及毒性反应评价:患者至少完成3个周期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和毒性反应分析。

按WHO(1981)统一的评价标准,近期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毒性反应分为0~Ⅳ度,按神经毒性反应L-OHP专用Levin分级评定神经毒性。

统计方法: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中的Kaplan-Meier法统计。

结果

近期疗效:22例治疗组中,CR1例,PR7例、Nc11例、PD3例,有效率为36.4%,32例对照组中CR0例、PR6例、NC16例、PD10例,有效率18.8%,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毒性反应:FOLFOX方案的主要毒性反应是外周神经毒性,0~Ⅰ度者18例(81.8%),表现为对冷刺激敏感和握力减低,停药后很快恢复;其次是恶心、呕吐Ⅰ~Ⅱ度16例(72.7%),腹泻Ⅰ~Ⅱ度者8例(36.4%),Ⅲ~Ⅳ度者3例(13.6%),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其中白细胞下降Ⅰ~Ⅱ度11例(50%),II~IV度1例(4.5%),血小板减少Ⅰ~Ⅱ度8例(36.4%),Ⅲ~Ⅳ度2例(9.1%)。另外还有少部分患者有脱发、口腔炎、贫血等,无肝肾损害。可以看出III~IV度毒性反应的病人较少,54例患者中没有1例因毒性反应而终止治疗,没有1例因毒性反应而死亡。

讨论

晚期及复发性大肠癌行根治性手术比较困难,主要给予以化、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化疗是晚期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目前标准一线化疗方案以5-Fu为基础,CF能调节5-Fu代谢,增强5-Fu的生物活性,加强并延长5-Fu对胸苷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CF与5-Fu联用可增加5-Fu的抗肿瘤活性[1]。第三代铂类草酸铂(L-OHP)的推出,使大肠癌的治疗疗效又有了新的提高。L-OHP对结直肠癌细胞具有抗癌活性,与5-Fu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L-OHP以其高效、低毒的特性脱颖而出。L-OHP的药理特性与其他铂类药物相似,均以DNA为靶点,易与DNA链上的G共价结合,并可能形成链内交联、链间交联及DNA蛋白质交联,使DNA损伤、破坏DNA复制,造成细胞毒性作用,使肿瘤细胞死亡[2]。奥沙利铂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与阻碍DNA合成的5-Fu联合形成互补抑制的协同效果,而且对5-Fu耐药的肿瘤仍有效。FOLFOX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时,国内岳顺等报道[3]有效率为44.7%,国外RavaioliA等报道[4]有效率为40%,中位生存期14个月。国外的一项大样本前瞻性随机研究中,FOLFOX方案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有效率和总生存期分别为8.7个月、45%和19.5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IFL(依利替康、叶酸和5-Fu)的6.9个月、31%和15.0个月,从而在世界范围内确定了FoLFOX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地位。本组54例患者,治疗组22例有效率36.4%,对照组32例有效率18.8%。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略低于国内外有关资料报道,可能与本治疗组病例数少有关。

治疗组主要毒性反应是外周感觉神经毒性,其次为恶心呕吐,均可逆。Ⅲ~Ⅳ度骨髓抑制较少,均可逆。无肝肾毒性,无1例因毒性反应而终止治疗。结果表明FOLFOX方案治疗大肠癌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可作为晚期大肠癌新的一线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周际昌,主编.实用肿瘤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04

2林万隆.奥沙利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中国肿瘤临床,2000,27(11):872-874

第9篇

【摘要】小儿慢性腹泻病是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病,病因复杂,治疗较困难,易造成营养不良、佝偻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甚至引起死亡,已成为临床关注热点。作者2005年10月至2009年2月,在常规西药基础治疗上加用传统中药口服和敷脐综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68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8例患儿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诊断标准。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2.4±1.1)岁;病程2~5个月,平均2.3个月。临床症状与体征:全部患儿大便次数每日均4次以上;黄稀便28例,水样便17例,黏液便10例,脓血便4例,黏液脓血便6例,豆渣样便3例;伴发热28例,腹胀35例,呕吐26例,脱水25例;轻度营养不良20例,中度营养不良1例;电解质紊乱36例。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脓球(+)~(++)22例,红细胞(+)~(++)23例,黏液(+)32例,脂肪球41例;大便培养:致病性大肠杆菌26例,侵袭性大肠杆菌14例,变形杆菌6例,霉菌2例。将68例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包括调整饮食结构、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根据大便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并给予黏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口服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为主,同时佐以中药敷脐治疗。主方用七味白术散随证加减。方药组成:党参、黄芪、苍术、茯苓各10g,木香、藿香各6g,炙甘草3g,葛根8g,乌梅5g。伴便溏不臭、完谷不化、四肢不温,加干姜、肉桂;腹胀加大腹皮、砂仁;大便伴黏液、肠鸣腹痛,加黄芩、黄连、白芍;大便稀烂夹有奶瓣不消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加焦三仙。本方用量为2岁以上小儿,2岁以下小儿剂量酌减。每天1剂,水煎2次,取汁150~200ml,分次频服。中药敷脐:药用肉桂、吴茱萸、丁香、五倍子,各等份,共碾细末,以成药藿香正气水调和均匀,摊于伤湿止痛膏或胶布上,直径约2cm,厚约0.4cm,对准患儿脐部贴上即可(使用前用酒精棉球将脐周擦净),每日换药1次。两组患儿均治疗7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

1.3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标准[2]。痊愈:患儿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饮食恢复正常;有效:患儿大便成型,次数减少,但较正常较多,其他症状改善;无效:患儿大便次数形状无明显改变,甚或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小儿腹泻病是我国儿科的最常见疾病,而慢性腹泻是小儿腹泻病中治疗最困难的一型。小儿慢性腹泻(chronicdiarrheadisease,CDD)是指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大便的性状改变与次数增加。CDD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且多为功能性腹泻。CDD病因复杂,部分患儿与原发性或继发性食物过敏密切相关,常伴有继发性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缺乏或由于感染,肠道致病微生物的作用致肠粘膜损害;或由于急性腹泻治疗不当,滥用抗生素所致。慢性腹泻会影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吸收、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和继发感染等恶性循环状态,是小儿腹泻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小儿慢性腹泻病的研究及治疗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关注热点。

对慢性腹泻患儿一般不主张用抗生素,如明确病原体,尽量使用小剂量、窄谱、非联合用药,以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性腹泻。已确诊为肠道菌群失调腹泻,则应停用原抗生素,根据菌群分析可采用微生态制剂,补充人体正常生理菌群,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中致病菌,减少肠源性毒素的吸收,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激发机体的免疫力。但大多数单纯使用抗炎、营养支持、微生态疗法、肠黏膜保护剂等各种治疗后往往疗效欠佳。祖国医学认为,小儿慢性腹泻是脾气虚而致脾胃不和引起的。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由于调护失宜,或急性腹泻期间抗生素使用不当损伤脾胃,或久病迁延不愈,久泻必虚,而致脾胃虚弱。脾虚则运化失司,胃弱则不能运化水谷,因而精微不布,清浊不分,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气下陷,湿滞大肠而为泄泻。《景岳全书泄泻》中言:“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合,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至脾胃受伤,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临床上患儿常伴有面色少华,神疲纳呆等一派脾虚症候。因此,脾胃虚弱、水湿不化是本病主要病机,治疗上宜健脾和胃,祛湿止泻,故选用宋代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所载名方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本病。现代研究认为,脾虚患儿存在着消化系统的分泌和运动功能障碍,肠道蠕动亢进,肠内容物排空速度加快,以致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质稀薄。而益气健脾中药能抑制肠管运动,改善胃肠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肠胃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方中四君子汤为益气健脾第一要方,配黄芪健运脾胃,补气升阳而止泻;藿香、木香辛苦温芳香化湿,理气和胃;乌梅味酸涩肠止泻;葛根辛甘可鼓舞胃气、升清阳、止泄泻,升清而止泻,《本草正义》谓葛根“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和胃,祛湿止泻之功。现代药理学认为,党参、黄芪、苍术、茯苓、葛根均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党参还能调节消化系统功能,对损伤有保护作用;茯苓对离体肠管有直接的松弛作用;木香、藿香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因此,本方有调理胃肠功能,助消化而止泻的作用,通过扶正能明显改善患儿全身症状,提高患儿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止腹泻反复。

中医学认为,肚脐又叫“神阙”穴,此穴能通调周身经气,通过各经脉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密切相联。正如彭祖《小续命蒸脐法》曰“脐者,肾间动气,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使百脉和畅,气窍通达,上至泥系列药物,下至涌泉”,历代医家都认为肚脐是调治疾病的主要气穴。从现代解剖学认为,脐部表皮角质层最薄,无皮下脂肪组织,皮肤和腹部筋膜直接相连,除局部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分布着丰富的静脉网,腹部静脉吻合点,深部与腹部上下静脉相联,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在脐部用药,易穿透弥散,吸收于血管进入血循环,发挥治疗作用。敷脐方中肉桂有温中散寒、振奋脾胃之阳、温补命门之火作用,吴茱萸温中散寒而止泻,丁香温肾助阳,五倍子味酸寒收敛固涩,藿香正气水化湿泻浊,诸药合用,具有振奋肾阳、温通经络、健运脾胃、调和气血之效,从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本资料表明,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传统中药口服和敷脐综合治疗小儿慢性腹泻,可获较好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小妹,扬莲芳.42例小儿腹泻并发抽搐原因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4,6(10):907~908.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牙种植;生物膜

自由词即刻种植;植骨中图分类号R78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492(2010)05-0723-02即刻种植不仅可以缩短常规种植牙的疗程和减少手术疼痛次数,而且可以保存牙周软硬组织。近年来,随着种植体结构本身的不断改进以及多种植骨技术的应用,使即刻种植技术日趋成熟。笔者对我院2007~2009年即刻种植30例患者(35颗)进行分析,探讨拔牙后即刻种植的适应证、操作步骤、植骨和生物膜的应用及预后评估。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收集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2~76岁,不吸烟,不同原因造成患牙无法保留,患者同意行拔牙后即刻种植,并签署了手术知情同意书。35颗即刻种植种植体,上颌21颗(前牙10颗、后牙11颗),下颌14颗(前牙3颗、后牙11颗)。

1.2材料种植体:Replace根形锥状螺纹种植体(NobelBiocare,瑞典),Bicon柱状耆式种植体(Bi-con,美国)。植骨材料:DemineralizedBoneMatrixandMineralizedCancellousBone(DynaBlastPuttyfromKeystoneDental),β-TCP(Bicon,美国),自体骨(Bicon骨钻从制备种植窝取出)。

1.3膜使用情况拔牙后即刻种植手术中,7例使用可吸收屏障膜覆盖骨移植材料严密缝合,21例直接利用牙龈软组织无张力覆盖骨移植材料严密缝合,没有使用屏障膜,7例没有使用屏障膜和骨移植材料的病例,只利用牙龈软组织和胶原覆盖凝血间隙,严密缝合。

1.4手术方法术前常规检查,0.12%氯已定漱口,常规种植手术消毒铺巾,局部麻醉,以无翻瓣的模式开始着手,待牙根拔除后再视情况是否需要翻瓣,用较细的根尖挺切断牙周膜韧带,增加牙根和牙槽骨壁的间隙,慢慢松动后,取出完整牙根,避免破坏牙槽骨壁,尤其保存唇颊侧骨壁完好,彻底清除附着在牙槽骨窝内的肉芽组织。评估骨形态,骨质和骨量,测量牙根长度,牙颈部宽度和拔牙窝深度及口径,选择长度和直径适合的种植体,根据修复的需要决定方向制备种植窝,避免破坏唇颊侧骨板,完成种植窝制备后植入植体,就位同时确保初期稳定性,在植体与牙槽窝之间空隙填满骨移植材料,然后固定缝合。如有骨壁缺损,则采取引导骨再生技术,表面覆盖生物引导屏障膜再缝合固定。术后给予抗生素阿莫西林500mgqid×7d,止痛剂布洛芬800mgtid×3d。0.12%氯已定漱口tid×7d;10d后复诊拆线,3个月后复诊并开始修复。

2结果

35颗即刻种植种植体都已经完成初期愈合超过6个月,其中完成修复2年的12颗,1年的18颗,6个月的5颗,植体均无松动现象,软组织无炎症。

7颗使用生物屏障膜中2颗在术后2~3周有轻微炎症,均被抗生素控制。典型病例:患者,女,因左上第一前磨牙残根无法保留要求拔除,拔除后,测量残根长度,选择4.5mm×11mm种植体,术中发现种植体唇侧骨裂,随行骨移植覆盖骨裂处并覆盖可吸收屏障膜,伤口作无张力缝合,术后4个月,复合树脂冠修复。

3讨论

影响即刻种植体周围形成骨结合的最大障碍是结缔软组织床的形成和介入[1]。纤维组织的生长速度是编织骨的15倍[2],因此种植体周围和牙槽窝的间隙很容易被纤维组织占据,而影响局部骨细胞的分化与骨形成[3]。在即刻种植手术中使用屏障膜主要的目的是将拔牙窝和创口外界隔离,然后让凝血块稳固,进而维持植体周围骨再生的空间[4];屏障膜也有防止外界细菌的侵入和阻碍上皮软组织侵入骨空隙的作用。但是在即刻种植手术中是否使用屏障膜仍然存在很多争议[5-6]。一些研究认为骨壁较厚或是植体和周围的骨间隙较小的时候,膜容易暴露而造成感染,不主张放置膜,也有研究证明植体周围的骨间隙在没有用膜或移植骨的情况下也可以被修复[7-8]。本研究中种植术中牙龈软组织无张力缝合覆盖骨移植材料的21颗种植体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牙龈未见明显萎缩,材料降解充分。7颗种植体牙龈组织存在张力,放置屏障膜覆盖骨移植材料,愈合良好,其中2颗种植体出现轻微炎症,经抗炎后愈合,可能与使用膜的操作过程有关。

初期稳定性在即刻种植中是不可忽视的,采取比拔牙窝长的种植体,基本上是一致认同的原则。

本研究中19颗种植深度超过拔牙窝根方2~4mm达到初期稳定性,16例种植深度和牙根长度相同,利用扩大牙槽窝选择较粗短植体获得初期稳定性,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较密较硬的骨位,短粗的植体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避免植体和窝洞之间出现间隙和达到初期稳定性是关键[9],Bicon短植体因为种植位于牙槽骨嵴以下,由于它独特的窄颈和斜肩设计而容易创造骨再生的可能性,因此也有采用短植体的优势[10],尤其是在上下颌后牙区,因为上颌窦和下颌神经的存在,更能使种植手术简化并达到同样的愈后效果。本研究中21颗种植体采用Bicon种植系统,均取得了良好的初期稳定性及愈合效果。

炎性状态下的即刻种植也是许多操作者议论的话题,Novaesetal[11]认为针对牙根尖病灶,在术前和术后通过适当的手段,仍然可以做到成功的即刻种植。这包括适当术前术后抗生素的服用,拔牙后清洗牙槽窝并将其内炎性组织彻底的刮除。本研究中牙周病伴根尖周炎的患牙2颗,种入植体前用激光技术对炎症组织进行处理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但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应避免在急性炎症下行即刻种植手术。

动物实验表明

[12],功能负荷即刻植入种植体有利于缩短疗程,节省费用,提高种植成功率。由于成功的预后,即刻种植已广泛的被接受为常规的治疗手段,它不但缩短了治疗和修复所需要的时间,对于常规延期种植所遇到骨质、骨量、软组织及美学上的挑战,都有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WangHL,BoyapatiL.“Pass”principlesforpredicatablebone[J].ImplantDent,2006,15(1):8-17.

[2]ChouAH,LeGerosRZ,ChenZ,etal.Antibacterialeffectofzincphosphatemineralizedguidedboneregenerationmembranes[J].ImplantDent,2007,16(1):89-100.

[3]NovaesAB,SouzaSL.Acellulardermalmatrixgraftasamem-braneforguidedboneregeneration:Acasereport[J].ImplantDent,2001,10(3):192-6.

[4]LindeA,AlberiusP,DahlinC,etal.Osteopromotion:Asoft-tissueexclusionprincipleusingamembraneforbonehealingandboneneogenesis[J].JPeriodontal,1993,64(suppl):1116-28.

[5]WarrerK,GotfredsenK,Hjorting-HansenE,etal.Guidedtissueregenerationensuresosseointegrationofdentalimplantsplacedintoextractionsockets:Anexperimentalstudyinmonkeys[J].ClinO-ralImplantsRes,1991,2(4):166-71.

[6]EttingerRL,SpiveyJD,HanDH.Measurementoftheinterfacebetweenboneandimmediateendosseousimplants:Apilotstudyindogs[J].

IntJOralMaxillofacImplants,1993,8(4):420-7.

[7]ChenST,DarbyIB,AdamsGG,etal.Aprospectiveclinicalstudyofboneaugmentationtechniquesatimmediateimplants[J].ClinOralImplantsRes,2005,16(2):176-84.

[8]CookSD,SalkeldSL,RuegerDC.Evaluationofrecombinanthu-manosteogenicprotein-1(rhOP-1)placedwithdentalimplantsinfreshextrationsites[J].JOralImplantol,1995,21(4):281-9.[9]CavallaroJrJ,GreensteinB,GreensteinG.Clinicalmethodologiesforachievin

gprimarydentalimplantstability,Theeffectofalveolarbonedensity[J].JADA,2009,140(11):1366-72.

[10]VenuleoC,ChuangSK,WeedM,etal.Longtermbonelevelsta-bilityonshortimplants:Aradiographicfollowupstudy[J].Indi-anJMaxillofacandOS,2008,7(3):340-5.

第11篇

[论文摘要]目的:调查分级护理在临床应用的现状,找出分级护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3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内科系统、外科系统、妇科、儿科共19个病区的住院病人1816例,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指定1名中级职称以上护师到病房进行现况调查。结果:特级、三级护理病人的实际情况与分级护理标准基本符合;一、二级护理病人实际情况与分级护理标准不符合。结论:分级护理内容不完善是临床病人护理级别与分级护理制度不符合的主要原因,应对分级护理内容加以改进,使临床易于操作。

我国的分级护理始于1956年,为张开秀、黎秀芳等老前辈所倡导而成,一直沿用至今。在医学科学和护理理论不断发展的今天,原有分级护理制度中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已不能适应现代护理的要求[2],国内也有同行提出,分级护理的内容已相对陈旧,在临床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我院分级护理临床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执行分级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2007年3~9月在我院内科系统、外科系统、妇科、儿科共19个病区住院的病人1816例进行分级护理实施情况调查,其中男961例,女855例,年龄6~78岁,平均年龄43.2岁。调查特级护理病人117例、一级护理病人441例、二级护理病人1012例、三级护理病人246例,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816份,回收1816份,回收率100%。

1.2方法

根据分级护理制度中各级别护理的要求,设定了特级、一级、二级、三级4种问卷调查表。

1.2.1调查内容

(1)病人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诊断、住院科室。

(2)护理实施内容包括以下6个指标:①巡视病房间隔时间:分为24h专人护理,15~30min,1h,2h,>3h,12h;②生命体征监测间隔时间:分为15~30min,1h,2h,3h,4h,6h,8h,12h;③生活自理能力评价:分为完全依赖、部分依赖、自理3个层次;④基础护理项目:包括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会阴护理;⑤心理护理;⑥卫生宣教。

1.2.2调查方法

指定1名经过培训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护师深入病房,用各级别护理问卷调查表,评价相应级别护理病人的病情,填写调查表后收回汇总,统计出病人病情与级别护理的符合情况。

1.3符合率的评价标准

特级护理:能够24h专人护理、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一级护理:每15~30min巡视病人1次,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或部分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二级护理:每1~2h巡视病人1次,生活自理能力部分依赖的视为100%符合;三级护理:每12h巡视病人1次,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生活完全自理的视为100%符合。

2结果

(1)本次调查中有266例病人的病情与其医嘱护理级别不符合,属人为因素导致的,如医生对分级护理认识的差异性和受收费因素影响,其级护理11例、一级护理91例、二级护理141例、三级护理23例。

(2)病人病情与医嘱护理级别符合情况见表1。

3讨论

近几年来,国内对分级护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人日渐增多,探讨的问题愈加深刻,提出的建议应引起我们护理工作者的重视。本次临床调查结果显示,分级护理制度在临床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3.1分级护理内容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

分级护理制度中有些内容较笼统,临床执行中随意性太大。例如,特级、一级护理对生命体征监测的间隔时间没有具体的规定,本次调查级护理的病人间隔15~30min监测生命体征的65l例(61.3%),1h的22例(20.8%),2h的19例(17.9%);一级护理的病人中间隔1h监测生命体征的191例(54.6%),2h的52例(14.9%),3h的17例(4.8%),4h的90例(25.7%);没有规定具体的时间范围,形成同样级别的护理,病情监测的时间却相差甚远。

3.2分级护理制度中病情依据和护理要求存在矛盾

分级护理制度中依据病人的病情轻重来决定病人的护理级别,并规定了相应的护理要求。在一级护理中,有时会出现病情与护理要求不符,有些病人需要给予完全的生活帮助,但不一定需要严密的病情观察。本次调查中,骨科一级护理病人51例,其中46例(90.2%)为卧床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低,需要完全依赖或部分依赖,护理要求很高,但是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并不需要随时监测,给临床护理级别的选择带来问题,给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带来困惑。

3.3分级护理制度中有些内容执行有一定难度,不切合实际[4]

分级护理制度中要求对一级护理病人每15~30min巡视病房1次,该标准既概念模糊,又不可执行。每次巡视病房做什么,全面评估病人病情,还是监测生命体征,是否需要记录,无明确规定。况且,本次调查中有此需要的病人仅为33.4%。再说,假如一个病区有10个一级护理病人,每个病人巡视1次需要5min,那么需要3个护士连续巡视才能完成,此标准适合特护的病人应用。调查又发现一级护理巡视病房时间间隔1h的183例(52.3%),生命体征监测时间间隔1h的191例(54.6%),每小时巡视时间的例数与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的例数接近,因此取消巡视时间的规定,改为病情监测时间更为合理。

3.4分级护理中病情依据滞后

由于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从前的疑难、危重病例,已经能够很好地控制或治愈,例如肾衰竭病人在分级护理中定为一级护理,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开展,不但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而且,定期透析病人还可以继续参加工作。各种制度需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进行修改,否则就会给临床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3.5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分级护理制度中规定,对特级、一级、二级护理病人要做好基础护理。但由于内容笼统,不同护理级别的病人需求不同,如特级护理病人基础护理需要护士做,而一级、二级护理病人需要护士完全或部分协助。况且不同的疾病需要的基础护理项目不同,如妇产科的病人会阴护理多,神经科的病人则需要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所以,不同护理级别、不同疾病不能一概而论。

3.6医嘱中护理级别不准确

在本次调查中有266例医嘱护理级别与病人需求不符,应为一级护理的病人,医嘱定为特级护理;应为二级护理的病人,医嘱定为一级护理等等,医嘱护理级别不准确的原因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4建议

分级护理制度病情依据不可能涵盖所有疾病,建议用生命体征监测时间的长短,作为病情轻重的依据,取消巡视病房时间;另外可以根据病人的自理能力分为不同的活动度,护士根据病人的活动度给予生活协助,病情监测与生活护理应分别分级分度,匹配使用;基础护理项目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分别对待,以便使分级护理制度更实用、便于操作。

参考文献

1丁言雯.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63

2刘义兰.对分级护理制的商榷.护理学杂志,2006,21(12):44-45

第12篇

1回归人文是当代医学面临的迫切课题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现代医学由于遵循生物医学发展模式,其人文性的日益淡薄一直受到社会公众的批评。无论是就现代医学的诊疗思想、许多诊疗技术的实际运用,或是从保健政策的宏观决策与医院管理的某些举措,还是从眼前持续紧张的医患关系来看,强化医疗保健服务的人文性,不仅是广大患病人群和全社会对医学的期求,也是广大医学专家和人文学者共同关注的课题。医学如何回归人文,医疗保健服务如何增强对病人的关爱,如何使医学成为一门充满人性的医学,要从多方面着手,有多方面的工作要做。它涉及卫生保健政策对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等问题的正确处理;涉及医院管理各个环节如何体现对病人关爱,革除那些在病人与医院、病人与医生之间破坏和谐关系的种种陈规旧制;当然也涉及医生们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如何强化对病人生命与健康负责的职业良心和尽心尽力的努力。但更为重要的方面,或者说一个不可忽视的基本方面,是如何改变生物医学自身对人、对生命尊严的冷漠,是如何改变“现代医学本身改变着运用医学的医生的人格,不断夺去医生对生命的尊严观”[1]97的特质。因此,探索医学如何回归人文,如何改变现代医学某种对人性冷漠的属性,恢复医学以往那种闪耀人性的光辉,促进医学人文与医学专业的结合,既是医学专家的追求,也是医学人文学者的期盼。从人文学者的角度看,所有一切医学人文学的努力,其中包括加强和改善医学人文学的教学,开展有关医学人文课题的研究,组织医学人文学术交流,其最终指向仍是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结合,促进医学科学的人性化。所有一切医学人文活动的最终落脚点,仍是医学专业实践,并且也只能是医学专业实践。这就是说,医学人文的教学成果,医学人文研究的价值取向,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最终仍是只能通过医学专业的人性化,通过医生们人性化的诊疗服务,才能给病人带来福祉;医学人文学并不直接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是通过医生们的诊疗实践实现的。因此,医学人文学者不能满足于几门人文课程的开设,不能将医学人文停留在学术层面和讲稿层面,虽然搞好人文教学和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结合,也是医学人文学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2当代医学人性冷漠的根源

促进医学与人文的结合,首先要弄清楚医学与人文分离的症结。本来是充满人性的医学,为何在其获得科学意义的存在以后,反而总是遭到缺乏人性的批评呢?这要从现代医学的渊源与结构说起。众所周知,现代医学为了摆脱古代医学的抽象性与模糊性的缺陷,为了突破宗教神学设置的禁锢。在14世纪~15世纪整个科学革命思潮的影响下,接受了培根、笛卡尔等哲学家的实验科学方法并受到心身二元论的影响,在维萨里、哈维、魏尔啸、科赫等一大批医学家的努力下,撇开与人体密不可分的心理、社会、环境的关系,将人体及其组织作为一种纯粹客体的物质加以研究,并且因此获得了空前的进步,涌现了无数的发明和发现,为人类战胜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种哲学影响下形成的生物医学模式及特异性病因说的医学思想,认为任何疾病必然表现为局部的器质性病变,都有特异性的病因引起,因而也必然有特异的方法来治疗,整个医学近几百年的努力,可以归结为寻找特异性的病因与特异的治疗方法。正是在这种医学思想的指导下,人体组织与人的整体、病与人、心与身发生了分离,并形成了重疾病、轻病人,重治疗、轻照料,重实验证据、轻病人体验,重器质的恢复、轻心理调节与支持,重技术处置、轻伦理社会思量等一系列诊疗规则,而其后果当然是对人、对人的心理与情感的忽视以及对病人关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正如汤比因与池田大作所指出的那样:“在现代科学中,医学部门也和其它部门一样,获得业绩的关键是选择、定量化、机械化和非人格化。”[1]94“现代医学是建立在笛卡尔以来的科学思维方法上的,科学给医学以究明疾病的有效手段,因此,现代医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科学包含着这样的性质,即对一切事物都客观地审视,摒弃感情,用理性的手术刀解剖。因此,用科学的眼光看自然界时,自然就成为与自己割裂的客观存在。同样,当科学之光照在人的生命上时,人的生命自身就成了与医生的精神交流断绝的客体。这当然就引起了人类生命的物质化。”[1]96这就是现代医学人性冷漠的病根。今日我们探求医学与人文的结合,期盼恢复医学的人性,须从纠正此种医学思想着手。人们在对现代医学人性冷漠提出种种批评时,常将目光指向医生,指向医院及相关的管理机关,指向推行保健服务市场化的政策和措施。的确,部分医务人员对病人不负责或不够负责的言行,一些医院的不当管理措施及不当管理,使人性化的医学蒙上了阴影,在人性化的医学上增加了灰尘。而本属于公共产品的保健服务市场化,更是雪上加霜,把本来在原质上就存在人性缺失的生物医学的弱点推向了极端,新闻界论文格式报道的因无钱支付费用发生的见死不救的惨景,极个别的医院半夜将付不起医疗费的病人抛在荒郊野岭的事例,理所当然地引起人们对医疗部门的公愤与不平。但是,医学人性淡漠的根本不在这些方面,医学人性淡漠的根本不是医生,不是医院,甚至还可以说不是医疗服务的市场化,而是医学自身,是现代医学的生物医学模式,是它的一系列的诊疗思想与理念。

3从根本上转变医疗思想

克服当代医学对人性的冷漠,不能仅限于对医生提出一些重视人文行医的要求,也不能仅限于端正医院人文管理的理念,虽然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要彻底扭转现代医学人性冷漠的局面,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医学思想着手。

3.1努力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切实推行全人医疗的理念,克服病与人、身与心、病与环境分离的医学观念,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就要求:(1)在诊疗中提倡对病人的全面了解:重视病,同时也重视病人;不仅要了解病,也要了解病人,要全面了解病人。“观察病人是医生最基本的职责。”[2]108(2)对疾病的认识与判断,不仅重视对疾病的生物学的了解,同时也重视对疾病的社会学、心理行为和疾病历史学的了解。(3)不仅是要重视解除病人器质上的病变,消除疼痛,还要致力于解除病人的痛苦,为病人提供心理、社会安宁的支持。(4)为此,需要探索临床医学学科的重新组合与多学科的协作的形式与方法,革除只重专科的弊病,强化心理社会支持,不断探索心理、社会支持与服务的方法与途径。

3.2探索人性化的治疗理念与方法。人性化的医疗很大程度是通过各种具体诊疗环节实现的,一些人性淡薄的医疗也常表现在具体的诊治环节上。探索改进诊疗方法,提高诊疗方法的人文性,充分体现对生命的尊严与关爱,是医学专业与人文结合极为重要的方面。(1)不断探索对症治疗与整体治疗的结合,正确处理整体固本与清除局部病变的关系、清创与维护机体的自然力的关系。(2)提倡微创或无创疗法,尽力减少对机体的损伤,减少对机体不必要的干预,维护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谨慎地使用手术、介入疗法。“自然力是疾病的医生。”“治疗的目的是帮助自然的治愈力。”[2]131(3)提倡规范治疗与个体化相结合,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相结合;提倡适宜技术,不搞过度医疗,不滥用药物,尽可能地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4)重视对病人生命的维护,同时也重视病人生命质量的提高,在危重病人的治疗上尽力探索延长生命与提高生命质量相结合的方法。(5)重视对病人的照料,为病人提供全程服务与心理支持。特别是晚期病人,老年病人,这种服务应当成为医疗的主要任务。众所周知,当前病人住不上院、看不起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医疗费用太高。那么,有没有可能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呢?这种负担是否仅是国家对医疗投入不足造成的呢?据《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4月22日报道,黑龙江省卫生厅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该省两所体制相同、规模相近的公立三级甲等医院,诊疗总量、重症患者比例、治疗水平大体相当,但是2008年度的经济收入分别是19亿元和7亿元。相差竟到12亿元。这条新闻的作者要求医院要算算良心账[3]。无独有偶,2005年6月3日,辽宁省卫生厅公布了省属14所规模较大的医院单病种每例病人平均医疗费用、药品价格、医疗收费、患者满意度五个项目的调查情况,其中胃癌(没有并发症,只接受一次手术,未接受化疗)治疗在锦州医学院附属二院为8800元,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为47000元;单纯阑尾炎治疗在沈阳市两家大医院费用相差1700元[4]。这种情况清楚地表明,生物医学的缺陷为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市场反过来又极大地扩大和提升了生物医学的缺陷。生物医学的缺陷与市场的结合,是通过医生笔下的处方实现的。这说明当前医疗费用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医生的医疗决策所决定的,是由医生为病人治病采用的方法决定的,而这种情况又与现在的生物医学模式息息相关。黑龙江省和辽宁省一些大医院收费相差悬殊的情况,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思想的体现,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办院思想的体现,即以人文的理念行医、经营医院,还是以谋利为目的行医、办院方针的体现。尽管可以在医院各种场地高挂“一切为了病人着想”的标语,尽管医生可以带着微笑服务,尽管可以在病人生活方面安排得井井有条,但这一切如果都是为了谋取高利的本质,都是为了更多的收取病人的费用,这又何谈医学人文精神?这不是什么人文精神,这是“人文秀”。医学人文的实质不是形式,而是我们的努力是否能够真正落在病人健康的实处,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

3.3关注临床诊疗中的伦理社会问题。在新技术的运用、实验性治疗、临床试验、新药物、安慰剂的使用等问题上严格把关,执行相关的伦理规则,正确处理诊治中的伦理社会问题,为某些诊疗方法设置伦理底线,维护病人的生命尊严,不歧视病人,避免以往发生过的诸如手术戒毒、手术切除精神病患者少女子宫的背离伦理原则的医疗行为再次发生。

3.4重视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认真履行知情同意原则,引导病人参与治疗决策,尊重病人的自。

3.5促进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的结合,提倡临床医学走出医院,进入社区,进入社会,开展健康教育,对常见的慢性病进行行为干预,积极推动医疗保健与全民健康管理的结合,进而促进医疗公平的实现。此次研讨会上,南京医科大学的王锦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方华,北京玄武医院的李明,中国医科大学的王丽宇,‘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张万岱、汪能平等教授的发言,就此提出了很好的见解,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实践。应当说,自现代医学从受到人性冷漠批评的那一天开始,医生们和一些医院就已经开始了探索克服医学冷漠化的努力。以上医学人文化的种种构想,实际上已经成为某些医院或医院某些科室的实践。只要我们及时发现和总结医疗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医学人文化的新成果,现代医学一定能够焕发她昔日那种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光辉。

4为医学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提供平台

鉴于当前医学与人文的分离已经是生物医学一个历史时代的现实:医学专业的教学,不讲医学人文;几乎所有专业教材中,没有任何讨论伦理社会问题内容的章节,不关心医学面临种种伦理社会法律问题;医学专业刊物,没有人文的席位,不发表任何人文内容的文章;医学专业会议,没有人文的报告和论文,没有人文的声音;一些医学专业人士,将医学人文视为医学的异己与医学专业不相关或多余的事情,医学技术与人文似乎没有任何关系,似乎医疗技术的运用与实践可以完全避开伦理社会问题。尽管在现时的医疗实践中不时出现一些医生关心医学人文、积极探索医学人文与医学专业的结合,但就总体情况而言,现实的诊疗体制与学术结构仍是排斥人文的。因此,突破此种格局,迫切需要构建两者结合的阵地与平台,为医学专业与医学人文结合提供机会,为两方面学者的接触提供场所。为此,在会议中一些学者建议向医学界发出如下倡议:(1)在临床学专业课的教材中适当增加阐述涉及该学科伦理问题等人文内容的章节;(2)在医学专业期刊上设置人文专栏,发表医学伦理等人文内容的文章;(3)在医学专业学术会议中开辟医学人文讲坛;(4)在内、外、妇、儿、影像等临床教学中安排适量学时的人文内容的授课;(5)邀请临床医师参加医学人文方面的学术会议,也邀请人文学者参加医学专业的会议;(6)提倡人文学者主动与临床医师交朋友,加强人文学者与医师之间的交流;(7)人文学者主动参加疑难病例的会诊和医患纠纷的案例研究。20世纪80年代,一位英国的小说家、分子生物物理学家兼政府官员查尔斯•P•斯诺发表了一本名为《两种文化》的小册子。在这本书中,斯诺以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双重身份,呼吁人文学者与科学家加强联系与合作。他认为:“整个西方社会的知识生活日益分化成两个群体”,“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在这两极之间是一条充满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是乱意和不喜欢,但大多数是由于缺乏了解。”[5]243“双方的相互不理解已经达到令人啼笑皆非的程度。”[5]246他指出,这种分离及整个西方世界,尤以本英国更为明显,其原因:“一个是我们对教育专业化的狂热信仰;另一个是我们倾向于社会形态的具体化。”[5]249他认为,“这样的两极分化对大家来说只能造成损失,对人民,对社会也是一样。”[5]246因此,他呼吁实现两种科学文化,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论文格式合,呼吁人文知识分子与科学家加强合作,加强相互交往。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当然就是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5]249此次会议上,北京大学医学部张大庆、丛亚丽,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涂玲,广州医学院的刘俊荣,南京医科大学的孙乐栋等教授发言,也证实了从教育着手,从根本上改变医学人文与医学专业分离的状况,实现两者的结合。今日摆在我们面前的医学与人文的分离与结合的课题,不也正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与结合的问题吗?加强这两个社会群体的结合,为他们相互沟通创造条件,不正是促进两者结合的最佳途经么?

5提高临床医师的人文素养

医学专业与医学人文的结合,有赖于医师们对当代医学人文缺失弊端的深刻了解,有赖于他们对人性化的医疗实践的探求,有赖于他们对医疗技术及技术结构的不断改进与革新,而这一切的基础,取决于医师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人文水平的医师,就有什么样的医疗人文水平的诊疗实践与服务。医师的人文素养与品格包涵的内容较为广泛,一般地说,以下几方面最为重要。首先,是对医学人文观的全面理解与认知,其核心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这是医学人文的基础,也是医学人文实践的前提,同时也是医学人文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视生命如蝼蚁,对危在旦夕的生命没有怜悯之情,对那些带着期盼与乞求的病人无动于衷,对那些痛苦难忍、之声不绝于耳的病人路若旁人,那是没有医学人文可言的;其次,是人文服务的热情及诚挚的服务态度,对病人的亲切关怀与体贴,从言语到医护人中的一举一动,使病人感到关怀与体贴,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生命与健康的归宿感与安全感。这是医学人文的情感力与感染力;第三,是医疗服务过程中人文的执业能力。因为医师对病人的诊疗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围着病人转,都要多次接触病人,要与病人交谈,要和病人的家属沟通;要了解国家的相关医疗政策、法规与其他有关方规定,同时要了解与治疗相关的伦理、社会、法律、经济方面的知识及如何实际运用这些知识;要处理医生、医护之间的种种关系。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就必然养成医师之方面的执业能力。如“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性化服务能力,医德认知能力,医德修养能力,危机处理能力”[6];此次研讨会上,山东大学人文医学研究中心曹永福教授做了很好的论述,他认为医师的执业能力应包括医患沟通能力、伦理决策能力、人文服务能力、和谐行医能力、依法行医能力等五方面的能力。从我们观察的实际情况看,我们以为,医师的人文执业能力和水平,在诊疗实践中最影响诊疗效果的执业能力较迫切和重要的是:对影响疾病与健康的人文社会因素的发现与分辩能力及采取相应的对策能力;对医疗决策中涉及伦理、社会、法律、经济问题的认知与处理能力;危重病情或某些紧急事件应变能力。我们以为,这方面的能力有无,基本上反映医师执业的人文水平的高低。此次会议上广州医学院附属一院赖永洪教授对医生执业能力的培训工作的报告,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张涛教授关于医学人文管理的经验,表明良好的医院人文管理,对于促进医学的人文化与医师的人文执业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医学的人文水平,不仅体现在医师的人文执业水平,同时更为重要的还体现在医学自身的人文水平高低,而医学人文水平,又与医师的人文水平是正相关的。医师的人文素养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是促进医疗技术与人文结合的能力,即对医疗技术本身的人文性的谋求与探索的能力。就当前在临床中实际运用的许多医疗技术而言,虽然它们在治愈和减轻各种疾病的痛苦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毋庸讳言,也存在改进和提高人文性的巨大空间。如目前对各种心脏病的治疗、对癌症的治疗,对肾衰、心衰、呼衰病人的治疗,对截肢病人的治疗,对帕金森综合症和其他一些认知能力消失病人的治疗,常常可以看到这些病人痛苦挣扎的面容,都可以看到这些疗法人文关爱的不足。任何一个人文意识强烈和对病人尽职尽责的医师,都会意识到医学在这方面的责任,都会产生致力于改进此种人性不太完满的医疗技术的意愿与要求。事实上,由于一些医师们的努力,许多医疗技术已经在人性化方面做出了成效。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肿瘤综合治疗;开通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的治疗;乳腺癌保乳治疗方法的探索;癌症晚期患者的安宁医疗(包括减轻其疼痛的三级镇痛法);糖尿病从治疗走向预防;在不影响疗效前提下尽量缩小手术切口,微创手术的广泛采用;采用llizarov牵拉成骨组织以避免截肢、重建肢体功能等等,都是人文精神渗透到医学技术中的成功范例。这是医学最高境界的人文关爱,也是病人对医学最迫切的期待,我们应为此而努力。超级秘书网

6向人文科学注入科学精神

医学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还包括向人文注入医学科学精神,使人文精神科学化。当前在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的呼声中,我们人文学者似乎忽视了这一点。因而影响人文学科的建设及其作用的发挥。以人作为主体对象的人文科学,其实“并不存在人文这种实体。只有把各学科视为主体性的不同领域,即人的存在的不同形式或载体,视为人的本质的多项规定域,才能获得人文学科概念。”[7]5人文学科是评价性而描述性,人文学科的内涵是它的价值指向,其终极旨归是作为人文本体意义的人,“人文学提供超越实用主义之上而又与宗教虚幻彼岸迥然有别的目的观与价值观,给人以安心立命的生活在之源。”[7]5“就社会职能而言,与其说人文学科是认识或实践的工具,毋宁说是借以锻炼发挥人性的场所或器具。”“人文学科与其说是教人知识,不如说是予人以自我认识;与其说它是技术,不如说是人的素质修养。人文学科没有直接的功利用途。”[7]6因此,人文主义并不排斥科学,也不能排斥科学,相反它将最大限度地开发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必须依托科学,医学人文学科的对象和基础是科学。因此,作为医学人文学科,只有与医学科学结合,将医学科学精神渗入其中,才能获得实在的意义,才能发挥引领医学发展方向、为医学提供社会伦理支撑的作用。这就要求医学人文学要走进医学,特别是要走进临床医学的各学科,和医学专家共同研究这些学科领域中的人文社会问题,找出人文与医学科学的交接点,在此基础上形成内容充实的、紧密与医学科学相结合的各医学人文学科。医学人文学不能空洞地、抽象地呼唤人文精神,不能抽象地呼唤对人、对生命的关爱,是通过医学科学的各种实践体现对人和生命的关爱,这正是当前我国医学人文学发展的软肋。医学人文学科能够从哪些方面吸取医学科学精神的营养呢?这是一个有待探讨的课题,但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首先,是密切关注医学发展中的新观念、新成果,及时探讨各种新观念、新成果在应用中的社会、伦理问题,研究这些医学成就所需的社会支持,并将之纳入人文学的研究范围;其次,是在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中引进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对一些人文课题,不仅要做定性研究,而且也做定量的研究。众所周知,马克思一生别关注自然科学和历史学领域内的每一个新现象和新成就。他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8]当前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面临一些争论不休的课题,如果能提供数量的分析,医学人文学的信服力与吸引力将大大提高;再次,是大力提倡描述性的研究。尽管人文学是分析和批判性的,但如果我们在一些课题的研究中,引用自然科学描述性的方法,例如对一个病人诉说病史的描述,对某一医患对话进行描述,对医生诊疗活动进行描述,并以此种描述为基础进行分析,我们的医学人文的状况是大不相同的。关于人文主义的科学实验研究,也可视为人文学科引入科学方法的一种有益尝试。作为人文学科重要学科之一的心理学,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心理学的生理学基础的研究。德国心理学家费希奈(GustavTheoderFechner,1801-1887)创用实验方法,以物理刺激的变化转化为心理的经验的历程;20世纪初,H•艾宾浩斯(1850-1903)就将实验方法应用于记忆的研究,从那时起,联想主义的心理学开始进入实验研究的阶段;近几年来,神经生理学出现的一种有趣的研究动向,即伦理学的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这种研究提出了大脑是如何决策的?在大脑中价值观是如何体现的?最近的研究表明:情感在伦理道德认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引发探讨伦理学道德认知的神经科学基础。他们甚至认为,存在一种神经本质论,即大脑比基因更多的决定我们是什么。大脑能否作为个人身份的标志?这种个人身份对个人其它特征有何后果?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何影响对伦理法律的理解?已经成为神经生理学研究关注课题[9]。类似这种研究是否也可以成为人文科学化的一种努力呢?正确看待人文学中的非理性与理性的关系,是关系医学人文精神要不要科学化的重要问题。一般说来,人文精神是强调非理性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驳,正是唯科学主义将理性绝对化和普遍化,而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测性等。但是,人文主义不应绝对排斥理性,不应将理性视为人文科学的敌人。其实,人文与科学并非水火不相容,人文主义并不排斥科学精神。“人文所拒斥的科学实质并非作为技术生产力的科学本身,也非这一意义下的科学赖以发生发展的科学精神,而是作为文化观念的唯科学主义。”[7]23新人文主义与旧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人文观的不同,也正在于新人文主义并不反对科学,不反对科学的发展,而且认为:新人文主义可以围绕科学建立起来。“科学是我们精神的中枢;也是人们文明的中枢。”“我们不能只靠真理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新人文主义是围绕科学而建立的原因。科学是它的核心,但只是核心而已。”[7]32人文主义当然有其不可理性化的方面,如果试图用科学精神武装全部人文学科,实现人文学科全部理性化,那无疑会妨碍、毁灭人文精神,但人文主义绝不能无条件的排斥理性。相反,人文科学的一定程度的理性化,在其可以理性化的场所理性化,将会给人文科学带来新品质,增加人文学科的时代感和责任感,更好地发挥人文精神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比因,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896:97.

[2]卡斯蒂廖尼.医学史(上册)[M].程之范,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佚名.新华之义会每日电讯:压缩医疗成本要算良心账[N].报刊文摘,2009-04-09(1).

[4]佚名.医院收费曝光医疗市场地震[N].大连晚报,2005-06-14(B14).

[5]任定成.科学人文高级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董茂龙,胡大海.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2,10(1):126-128.

[7]尤西林.人文精神与现代性[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第13篇

【关键词】血液内科男护生临床实习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和护理学专业发展的需要,临床对男护士的需求日趋明显,护士开始逐渐走上了护理岗位。近年在我科实习的护生中不再是清一色女生,而是出现了男护生。当前护理教育课程和带教模式的设置一直以培养女护生为特点,对于男护生缺乏针对性的临床实习管理。针对男护生临床实习过程中遇到了女护生所没有的问题,影响了实习效果,也给带教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和挑战。为使男护生顺利完成临床实习任务,现将男护生临床实习中存在问题和对策探讨如下。

一、一般资料

2007年7月~2008年7月,我科先后带教了5名男护生,年龄20~23岁,平均22岁,均顺利完成临床实习,取得满意效果。

二、存在问题

2.1传统因素根据历史记载,最早从事护理工作的是男性。随着科学和工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男性选择从事护理以外的工作,男护士的数量大幅下降。近代以来,以南丁格尔带领大量的女性为患者服务开始,成为护理学的先驱。女性护士成为医生的助手,从而男性逐渐退出了护理工作。社会上一些人轻视护理工作,包括患者和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不同态度。尤其是男护生担任护理工作,科室实习医生,患者和家属一时心理上很难接受。以上种种因素都使男护生认为护理工作是属于女性,心理上产生自卑感。

2.2血液科疾病特点血液科作为内科的一个分支,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它收治的是恶性肿瘤患者,患者需要住院化疗。一方面化疗药物毒性强,疗程多,时间长,对血管有较强的刺激性,容易引起血管壁的损害:另一方面患者是反复多次住院化疗,出现指定护士静脉穿刺现象,患者不轻易给护生静脉穿刺。因此临床上对化疗病人静脉穿刺成功率要求高。

2.3自身因素

2.3.1专业思想不稳定在5名男护生中自愿报考护理专业1名,非自愿报考通过调剂到护理专业的4名。医学院报考录取成绩都比一般本科院校高,男护生有些是无可奈何接受调剂,有些是家庭经济原因不能采取复读,有些是不想重新参加高考。与考取其他专业的同学相比,男护生更不愿意和人提及自己专业。在实习过程中,他们思想波动大,不能安心学习和工作。

2.3.2心理压力大从学校到医院是一个新的环境,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就会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进入临床实习时,学习兴趣高,思想活跃,对社会估计过高,但很快发现理想与现实冲突。一方面是实习医学生异样的眼光,另一方面是患者和家属不信任的目光。担心操作技术和理论知识不够熟练,担心患者不配合。

2.3.3人际交往能力差由于男护生都是独生子女,男生初次到陌生的环境,容易产生恐惧心理。不善言辞,一方面体现在不知如何与不同文化层次,经济情况,家庭条件,社会地位,信仰背景的患者和家属沟通;另一方面很少提问题,缺乏与带教老师沟通。

2.3.4重技术性操作,轻基础护理男护生喜欢从事如静脉穿刺,抽血,停留尿管等技术性强的操作,而对晨间护理,生命体征的测量,床上洗发等基础护理不愿意执行。

2.3.5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结合在临床实习过程中,男护生不能将学校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临床,片面强调书本知识,理论与实践脱节。

三、对策

3.1专业思想教育介绍国外,香港男护士执业情况,发展前景。指出男护生优势,男性思维理性,遇事冷静沉着,处事果断,能给人予安全,信任,并具有生理和体力优于女性上的优势。我国随着社会老龄化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男护士今后的需求增加。尤其在一些重要部门特点需要,使得男护生在急诊,重症监护,手术室,精神,骨科等部门发挥着重大作用。探讨男护士价值所在,激发男护生职业热情和求知兴趣,培养他们不断学习,进取的精神,由被动从事护理工作转化为积极参与到护理工作中。

3.2加强沟通,减轻心理压力采用一对一带教模式,从男护生进入肿瘤专科实习2个月内与带教老师排班方式相同,便于老师对男护生情况的全面掌握和了解,从而及时了解心理。在平时带教中,根据男护生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发现和了解心理压力来源,鼓励男护生讲出心理困惑。鼓励男护生主动与患者交流,学会多关心,爱护病人,相互间建立友谊,获得患者的信任。进一步取得护理技术操作的实践机会,从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每周带教老师组织教学查房,提前告诉男护生查房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查阅资料。通过查房使男护生理论与实践结合,锻炼与别人交流的能力。增强男护生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赵明珠,章雅青,李莎莎.临床使用男护士的调查与分析.上海护理,2002,2(4):6-8.

第14篇

关键词:病例分析;专题论文;实践及科研能力

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越来越被重视。以医学临床病例分析以及论文写作的形式,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

选择怎样的时机和形式才能更好地开展临床实践和科研教学呢?笔者认为,在大三、大四接触临床医学课程的阶段开展比较适宜。因为,此时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理论、知识与技能结构基本能满足开展实践和科研活动需要。

临床实习医生在医院能真正有机会利用医院的资源开展科研活动。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校时基本是大班上课,学生很少有机会与教师接触。而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基本上是一对一,并进行同样的临床工作,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打下了基础。同时,撰写论文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环节,是医学生应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科学训练,提高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重要过程。

一、教学目标

1.达到临床实践基本技能训练的目的

(1)使学生在接触患者、询问病史资料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临床工作的过程。

(2)初步掌握收集和处理临床资料的思路和基本方法。

(3)有机会充分与接触患者,进行综合协调沟通能力的训练,使学会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沟通技巧,获得第一手临床讯息。

(4)通过询问病史患者、判定相关的检查结果,让学生分析病例,开展小组讨论,使之对专业理论有更为系统、深刻的认识。

(5)学会团队合作,利于今后临床会诊、医师、医护之间的良好沟通。

2.通过撰写病例讨论、专题论文,培养医学逻辑思维

(1)熟悉和初步掌握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和撰写过程。

(2)学会查阅文献,开拓视野,建立初步的科研思维模式。

(3)学会利用传统教科书上未详细提及的理论和技能,做一名会思考的临床医师。

二、实施过程

1.小组合作进行

学生自由组合,通常4~6人为一组,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各组员分工整理临床讯息(包括询问病史、分析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得出最后的诊断结果、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以及后续的治疗方案。

在论文写作中,由各组从中自由选择一个课程论文题目或自行拟定,通过研读文献,列出工作思路,需要有自成体系的论点、论据、实验方法、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论文写作进行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联系,以便及时沟通,加强指导。

2.实践能力及论文的评定

评定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学生通过教学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评价采取小组学生自评、不同小组之间互评以及结合教师总评的方式进行,这三者的评分比例为3∶4∶3,从而尽量避免教师个人评分的主观性,又能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多的锻炼。

评价要体现以下原则:

(1)学生自主性原则。小组的划分、论文题目的选择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从而调动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合作学习原则。以小组为单位,4~6个学生自愿组合为一组,促使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合作学习,不少学生发现学习资源就在身边,而且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潜能。

(3)发展性原则。注重学生上交的作品(病例分析的表达以及专题论文的撰写),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如学习的进步、学习态度的转变、学生个性和价值观的发展等。在评价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适合他们的要求,利于其健康发展。

通过小组讨论,各组员分工协作进行临床病例分析、撰写专题论文,能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树立科学精神,形成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信息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以及成就意识,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终身影响。

参考文献:

[1]Shen Anding. The enhanced biology education (EBE) program atdrexel univerity[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01,20(05).

[2]张光富.公选课植物的生活教学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4,21(05).

第15篇

关键词: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临床实践

基础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中一门独立而重要的学科,要求从学校教学到临床实践中都强化对学生的"三基"教育,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尤其是基本技能(即护理技术操作)的强化教育。但是目前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二者的差异性与矛盾日益突出。笔者以无菌技术、静脉输液、肌肉注射三种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为例,与临床实践相比较,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以供同行们共同探讨,旨在不断提高基础护理实验水平,促进护理专业教育的发展。

一、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差异

1.1用物不同。

1.1.1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操作在学校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用物均为非一次性物品(如包布、手套、治疗碗等),而在现代医院临床实践中为了控制医院感染率已经基本摒弃非一次性物品,几乎所有临床科室都是使用一次性物品进行患者的治疗。

1.1.2静脉输液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护理学校在进行静脉输液的实验教学时都是采用传统静脉输液法(即头皮针一次性输液法),而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为了减轻患者痛苦,绝大多数医院所采取的都是静脉留置针输液法,两种针头的构造和形状、型号等完全不同。

1.1.3肌肉注射传统的肌肉注射法教学中所采用的吸药安瓿需要用锯片切割以后才能折断,这种传统安瓿由于使用时费时费力在临床已基本摒弃不用,现在所采用的均为不需锯断的易折型安瓿。

1.2方法不同

1.2.1无菌技术传统无菌技术操作法中的铺治疗盘法、无菌容器使用法、无菌溶液取用法以及戴无菌手套法由于用物的不同,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已经大大简化,甚至有些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已经没有采用,而在学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却依然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反复练习。

1.2.2静脉输液在临床实践中,经过实践研究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约45°角,可以有效减轻静脉输液穿刺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患者感觉无痛或微痛。而在传统的静脉输液教学中由于所有版本的护理教材都写明要求学生以15~30角进针,导致学生在静脉输液这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技能上会存在一定缺陷。

1.2.3肌肉注射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肌肉注射时要求学生将注射器内所有空气排尽才能给患者注射,而在临床实践中已经明确发现在排气时留取少量空气在注射器内可以在注射时减轻患者疼痛并使药液能更加充分的进入患者肌肉组织。实验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与临床实践有一定脱节之处。

二、问题分析

2.1护理专业教材编写滞后与于临床多年。

2.1.1《基础护理学》的教材编写

现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所出版的《基础护理学》教材均为2005年~2006年之间所修订,而修订之前的参考版本多为我国80年代所出版的中专教材,明显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临床护理实践的快速发展。

2.1.2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编写

我省现行的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由省卫生厅在2005年所编写的操作规程。据杨新月对基础护理教学现状调查结果报道:教学中涉及的8O项操作中有7项临床上基本不做,占8.75%;有25项由他人完成,占34.25%;由护士独立完成的操作48项,占65.25%。在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中存在重大矛盾。

2.2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离

从事护理教学的人员长期脱离临床实践,而在临床工作的护士仅负责临床实习带教。护理教材部分内容过于繁琐,而临床实际则需简便有效,护理实验教学现有的不科学、不切实际削弱了护理教学的效果和操作常规的权威性。

2.3现有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开展临床教学

我国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传统培养模式为集中在校学习3~4a,在临床实习8~10个月。在校学习阶段以教材为蓝本,几乎没有到临床实际操作的机会与时间,以至于临床实践中最新的技术与方法学生完全不知道。

2.4传统理论跟不上医疗新技术的发展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技术、新器材不断开发并应用于临床,使传统的理论与技术操作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不相适应的现象。如目前氧气吸入、电动吸痰等已逐渐被中心控制、管道化所取代。

三、意见与建议

3.1营造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氛围。

护理教学必须以护理临床实践为基础,护理教学人员应参与护生实习带教,参与在职护士的技术培训和操作考核。

3.2教材与操作常规要适时进行研讨、修订,注入新观念、新内容,以符合现代护理教育。

3.3掌握操作的目的和操作原则。要求护生在学习操作技能时灵活掌握操作目的与原则即可,不死记硬背,教者与学者都用操作目的、操作原则来衡量,而不是刻板地按操作步骤执行,这样才不会使护生进入临床以后感到困惑和束手无策。

3.4针对护理专业的教学特点,进一步完善《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条件。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增加与临床使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密切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智光媛.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的新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9,12(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