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论文

第1篇

(一)有效整合加大了信息量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途径,它们蕴涵着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信息,视觉的触摸产生的效果绝对远胜于文字的表达,动态的信息让学生直观感受并记住了故事的内容,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这些媒体信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抽象的知识,对他们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七颗钻石》一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将水罐五次不同的变化非常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充实了学生学习的各种思维,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点.让学生以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研读中。这样,就拓宽了学生视听渠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水平。

(二)有效整合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整合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凭借网络的优势,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上网络教学课件的应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收集资料、自主学习等等,在探究的实践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更深入地了解,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通过小组讨论、网上答疑等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整合提高了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帮助教师更好地解释重难点内容,较好地达成三维目标。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西沙群岛,对它的情况不了解,我出示了西沙群岛的相关视频,并让学生在网络上对西沙群岛的图片等信息进行简单搜索,使他们对丰富的特产和美丽的景色有了深入的了解,身临其境,再结合文章的自主研读与教师的引导分析,很容易地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和特点,让他们很快理解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有效整合提高了综合素质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应用能力、思维水平、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其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调整都有很大的帮助,更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整体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中的困难和误区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误区,根据我多年的从教经历,将整合的误区总结如下。

(一)对技术应用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很多教师排斥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农村的年龄较大的教师,对课件制作等信息技术技能掌握较少,或者学校的硬件设备无法支持多媒体教学,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或者无法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实,真正的整合是将教育理论、信息技术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相结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来选择我们所需要的资源,从而确定需要我们了解哪些技术。如果自己的技术无法完成,可以选择和其他有能力的教师合作进行。总之,不要让技术成为整合的障碍。

(二)教学方法和思想上的误区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有的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否应用信息技术,我们都应该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用教师的智慧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教学资源应用上的误区

部分教师对网络资源过于依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未使用网络等资源,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过分重视助教的资源建设,从而忽视了助学的资源建设。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一切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资源都应该是有效的教学资源,而不是仅仅限定一定是数字化资源,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适合教学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应用,让教学资源真正的为教学服务。

(四)对教育信息化理解上的误区

第2篇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主要由教师讲授完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停留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从信息技术的使用时段看,它主要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课前、课后主要是学生的自主预习与自我练习,由此造成信息技术的生存周期只局限于课堂上,不能覆盖学生学习全过程,出现智慧教室大投入、小产出的局面。要想实现信息技术完全覆盖教学活动,必须二者统筹兼顾。加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课程内容的紧密联系,将技术逐渐向课前课后拓展延伸,使学生在三个阶段均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同时,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掌控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学习情况,这就需要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前、课中、课后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信息技术作为纽带,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第一,在线先学,各取所需。智慧教室平台把多层次的学案制作成微视频或PPT,作为资源包发送到学生终端,让学生根据自己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喜欢的学习方式,实现异步学习。这是教学组织个性化研学课堂的出发点。第二,多屏助学,多维互动。这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电子书包”应用模式。互动讨论原来只能输入文本,制约了互动的实施,现在的平台实现了语音讨论、直接手写批注,结合先进的语音输入法,实现师生、生生、媒体与学生等的多维互动。多屏助学,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真学”在每个学生身上真实发生。第三,在线作业,及时反馈。“即时反馈”能够即时检验、反复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自我测试中巩固所学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自我测试、巩固所学,也让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情,优化下一步教学内容。智慧教室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结构,颠倒了知识传授与内化的环节,把知识传授放在课前,学生具备了课堂内化的前期知识基础后,课堂上主要通过协作与交流内化知识,形成意义建构。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是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创造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环境,并选择合适时机介入学生的协作与交流,引领学生形成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正确方向。

二、技术与教学内容的统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来源、表现形式、深度和广度、交互性以及时效性等。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前后,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可见,用传统方法选择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智慧教室环境中的课堂教学要求。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必须对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统整,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准绳,以智慧教室环境平台应用工具为依托,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乃至增删、更换,创生出适合学生实际、发展学科思想的教学内容,教学生之所需,教学习之所需,让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学更有效、更有味。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是剧本体裁,笔者选择“油灯换蜡烛”“抱柴端蜡烛”“装睡拿蜡烛”三个场景进行教学。首先,在平台上推送资源包,让学生了解剧本特点及其与一般文章的不同读法。接着,告诉学生剧本又叫脚本,据此可创作电影、电视剧,制作广播剧和电影海报……然后,将全班学生自由分成六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组内商量要把剧本变成什么。最后,小组成员借助平板电脑的视频功能、语音功能、拍照功能进行展示。其中,前两组学生将“油灯换蜡烛”利用平板电脑的视频功能拍成微电影,第三、第四组的学生将“抱柴端蜡烛”,利用语音功能录制成广播剧,最后两组学生把“装睡拿蜡烛”做成画报,拍照上传。每个小组的作品展示完成后,全班学生根据文本鉴赏评析——亮观点、找依据、说理由,大家各抒己见。在这里,笔者播放了《草船借箭》的微视频,拓展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基于此微视频改写成剧本。以学生先学为起点,以文本特点为依据,借力智慧教室的网络平台功能,统观平台技术与教学内容,这样学生的学习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提高学生的语言外化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技术与个性化学习的统一

个性化学习是指通过对特定学生的全方位评价,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在传统课堂上,由于大班教学,实现个性化学习困难重重,但在智慧教室环境下,有了技术的支持,个性化学习便成为可能。如何让技术最大化地“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答案不言而喻:技术与个性化学习的统一。在预学环节,智慧教室平台提供多种数字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将被动地跟教师学习变为根据需要,主动调用资源库中的相关数字资源进行学习、体验、思考。例如,教学《七律》一课时,为了达成从诗句中体会诗人“大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这一目标,传统课堂上,教师常常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地观看每句诗背后的有关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学生反馈时观点统一,口径一致,显得苍白干瘪。借助智慧教室,笔者为学生提供了自助式的数字资源,如飞夺泸定桥的视频、巧渡金沙江的文字、爬雪山的图片,学生根据需要查看相应资料。通过资料的自主学习,学生对诗人心中泸定桥铁索之“寒”、金沙江水之“暖”等情感表达的体验入脑入心,教学目标达成也就水到渠成,技术成了个性化学习的温床。课堂教学中,智慧教室反馈系统自动收集不同认知水平学生有代表性的学习表现,教师通过平台生成的报告诊断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等的层级差异,实施个性化学习。例如,教学《猫》一课时,第1~3自然段写了猫的性格古怪的具体表现,仅仅是几个词的不同,却能反映出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将其分成A、B、C三类。A类学生不仅能准确提取关键词语,而且思维严密,考虑词与词间的对应节奏并概括,例如,“胆小”这个词就是学生根据段落中的“勇敢”一词自己概括的;B类学生提取“高兴、不高兴”两个词,显然没有考虑词串之间的关系,对性格古怪的理解也有所欠缺;C类学生将“温柔可亲”和“不高兴”对比,思维上又逊于B类学生。教师在观察时要从学生的表现中发现他们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等方面的层级差异,收集各层级有代表性的表现,对不 猫的性格古怪的具体表现同水平的学生推送不同的学习内容,实现个性化学习。在课后作业环节,智慧教室技术系统更关注学生线上线下(虚拟课堂和物理课堂)的学习轨迹与行为分析,收集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学习行为及其包含的若干关系,进而判断学习是否有效发生,寻找学习盲点,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详细诊断,为学习决策提供支持,便于教师设计出针对学生薄弱知识的个性化学习方案等。例如,对于比喻、拟人修辞的复习,笔者将学生平时的错题(学生端自动收集学生错题归入“错题本”)依据四年级语文学段目标进行归类、遴选,将含有不同比喻词“犹如、如同”等的分为一类,将同类事物的归为一类,将比喻与拟人易混淆的分为一类,以此为标准,设计5个题库,以游戏方式进行。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系统进行诊断——如果判断正确,顺利进入下一关;判断错误,教师利用“作业微课”功能将其拍成微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这样学生可以经历不同题目的个性化练习,针对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训练。

第3篇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人机互动性,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信息,使得语文教学能够打破传统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从而可以将语文教学的视野引向更为宽广的现实生活,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生活化的教学。强大的人机互动,可使得教师的教学视野与学生的学习视野更为开阔,这对于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人机互动而忽视了人人互动,也就是说,整节课的中心与重点都放在了现代信息技术上,教师一直在忙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学生也一直忙着接收各种信息,从而造成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缺失,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纷纷沦为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奴隶”。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违背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特色。这是当前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中所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直接影响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

二、如何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益

1.实现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我们要全面而客观地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究竟充当着什么角色,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媒体,对其运用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改变我们以往教学枯燥无味的状态,将枯燥的知识寓于直观而形象的事物之中,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欲望,并让学生将这种注意力与兴趣点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从而使学生能围绕着特定的教学内容来展开主动的探究活动,在探究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有效统一。如果片面强调趣味性,就只能造成教学表面的热闹,而无实质性的进展;如果只强调知识性,却又容易陷入灌输教学,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参与动机不强,同样也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只有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才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架起通往语文殿堂的桥梁,才能让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展开主动探究,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在选择相关的语文素材时,不能只是求新求异,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最具代表性与针对性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要能够有效地传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才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顺利地实现学生注意力的转移与积极学习情感的迁移,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以积极的心态展开主动探究。

2.实现主体性与主导性的统一,构建互动性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型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互动教学,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人机互动性,但这并不能代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其只是为更好地进行互动教学而提供的有力的技术支撑与学习平台。因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要适当地放慢教学节奏与步伐,适时地停下来,让师生之间有更多交流与互动的机会,有更多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而不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快节奏来代替学生的思考与交流,使得整节课都围绕着现代信息技术而展开。教学中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与媒介,在师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互动,使得教学成为师生知识互动、情感沟通与心灵互动的过程,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的意见交流、思想交汇与思维碰撞。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创设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情境,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充分的想象,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能够将文本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更多的独特见解,并完整地表达出来,实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当然在学生认真思考与积极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而且还要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主体,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教学的共同参与者。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启发与指导。这样的教学才能成为真正的互动教学,不仅有人机互动,还有人人互动,从而使得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下的语文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学堂。

第4篇

(一)教育观念落后、得不到重视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主科至上”的思想永远的深入到了各个学校的教学思想中,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将关注点置于主课上,忽视了其他科目的教学,甚至有时候会侵占信息技术课的时间。除了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外,家长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注也不高,大多觉得这门课程不会计入考试成绩,学不学好无所谓。同时,学生自身也不愿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经历在不考试的课程上,将信息技术课程看做是放松的副科,可有可无。在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管理方面,很多学校处于松懈状态,加之老师的思想重视程度不高,对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不够,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上机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或是看电影、听音乐,甚至出现了很多的学生都不愿意上这门课,经常以各种理由旷课。

(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特殊的信息化性质使得这一学科的软硬件环境极为重要,不仅需要条件良好的网络教室,数量充沛的教学设备,先进的软件资源,还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但纵观当前小学信息课程的整体教学环境,城市地区的小学在软硬件设施方面虽大多能符合要求,但一些问题也是存在的,教室设备陈旧,故障频发,软件资源匮乏,这些都极大束缚了教学效果的发挥。同时,对于条件较为落后的城郊和农村地区,软硬件设施满足日常教学都较为困难,更无从谈及网络教室、计算机、软件,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课堂安排不合理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一个重要的教学特征就是前紧后松,即一堂40分钟的课程,教师往往用15-20分钟授课,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行练习、活动。这种授课模式对于自觉性好、主动性高的学生来说较为适宜,便于他们发挥学习热情,自行探索学习中的问题。但对绝大多数处于好动年龄的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活动时间更是一种放松和游戏的时间,他们将此作为奖励,利用自由练习时间聊天、玩游戏、浏览网页。加之教师在学生自由练习时间的监督和指导不足,对教学密度和难度的掌握不够,极易造成课堂管理的失控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散漫。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提前部署了一些课堂活动,但由于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不妥,很多练习都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到设计、创造、交流以及反思的热情不高,课堂成效不大。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和发展的对策

切实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定位,并提出切实的发展对策,不仅有利于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的驾驭和掌控能力,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有效性。

(一)注重软硬件环境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离不开软硬件环境的支持,针对一些小学在软硬件环境方面匮乏的现状,学校及上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适度倾斜资金,保证学生学习所必备的环境,完善网络教室、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设备,同时强化对信息技术教室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促使其能够更好胜任工作,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效率。

(二)明确培养目标,采取分层目标教学策略不管信息技术课程是否纳入考试范围,学生和教师首先要明确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竞争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此学科的重视,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展教学合理。鉴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而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开展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在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自我满足感。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分开教学,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结对互帮的等形式,强化授课和指导,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流,促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三)多元方式教学策略灵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其主要可以分为基础知识类和操作知识类,对基础知识课程来说,可以选择讲授法,同时配合图解法和提问法使得学生对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深刻全面的影响。而对于操作知识类,则可以采取多元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5篇

目前,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依然采用传统的模式进行。传统德育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说教为主流方法,形式化严重,导致学生认知和行为的严重脱节。因此,高效的德育工作必须要强调学生主体,让其得到真切的体验,促进相关理论与原理的内化,并能外化为道德行为与实践。用“微视频”来破解这个问题,是我校正在探究的一个课题。它源于一次偶然的实践。2013年9月,我发现有两名学生长期帮助一位残疾人,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些影响。于是,我们将这个故事进行整理、加工后拍成了一部十分钟左右的微电影《爱在山那边》,并通过“班班通”平台在全校放映。这部电影在学校放映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让不少学生在观看的现场就受到了震撼,使帮助弱者、真爱无声、贵在行动的理念根植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有了这一次成功的经验后,学校马上集中力量成立了一个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班子,以小课题的方式研究如何以微视频为抓手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一是将师生中发生的一些典型的案例(包括负面的案例)整合后开发成微电影,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将一些日常比较热门的现象和问题(包括负面的),整合后拍成“微专题”,一事一议,简小精悍,直面本质。微电影和微视频开发成功后通过“班班通”和“校园网站”两个平台向学生播放。两者都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由学生本人进行演绎,原汁原味,充满浓厚的生活与现实气息,无须说教,却给了学生真真切切的体验,效果十分明显。从2013年9月起,学校已经开发出三部“微电影”的五个“微专题”,这种形式学生喜闻乐见、争先参与,微视频中的德育元素浸润学生心灵。这种新的德育方式与传统德育进行对比,有几个明显的优势:一是符合“泛在学习”的理念,只要有网络,何时何地都可以观看;二是在形式上摆脱了空洞枯燥的说教,学生更容易从心底里接受,产生共鸣;三是通过视频,可以将一些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直观化,将一些平时大家认为很细微的事突显出来,直触灵魂深处,发人深省;四是学生通过参与“微视频”的开发与制作,增强了体验,锻炼了能力。

二、利用网络技术破解农村留守儿童教管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把孩子留在了农村,形成一个庞大而独特的群体,那就是留守儿童。据中国妇联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留守儿童已经超过了6000万,这个群体的教育与管理也成了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一个难题。在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难度大,其根本原因在于亲情的缺乏,如果能够寻找一根纽带将远在他乡的亲情与之联通起来,对学生的成长和家长的管护是不是一件有益的事呢?2013年11月28日晚,我去寝室巡查,发现有一个女生在寝室里哭泣。我悄悄地叫她出来,问清楚情况。这个女孩说肚子痛(痛经),而班主任是男的,父母又远在他乡,她不知所措。我把她带到办公室,给她一杯热开水,并试图减轻她的痛苦。经过努力才发现,我所能发挥的作用很有限。于是我给她母亲打电话,可是已经关机。后来我问她母亲是否上QQ,抱着试试的心情,我打开QQ,竟然找到了她远在外地的母亲,并打开了视频。在母亲面前她感情的潮水如开闸之水,令人为之动容。她离开我办公室时,已经很安静,此时的她已经被亲情感化了。她很腼腆地说了一句:谢谢老师,谢谢校长。这个晚上她一定睡得很香,而我却失眠了。后来学校做了三件事情:一是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了一份档案,了解每一位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二是将学校两个机房建成了“亲情视频室”,每个孩子根据自己家庭情况选择一个晚上到机房上机,不学知识与技能,只与父母视频聊天,让每一个父母每周至少有一次机会与孩子通过视频沟通;三是每个班建立一个亲情群,由班主任进行管理,让孩子在合适的时机和父母沟通,让每位父母有机会与老师交流。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明显地感受到了一种变化,孩子们的那些焦虑与冷漠慢慢减少,内心更宁静,在学校更安心,学习起来更高效。“亲情视频室”成为了亲子之间的一条纽带,为留守孩子找到了一个幸福的港湾。

三、利用互联网平台破解德育虚泛问题

第6篇

现在的小学生与过去的小学生相比接触的东西更多,拥有更多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中有的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正面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小学中高段年级学生,其实他们已经具备对一些生活经验的基本判断能力,如果能够用信息技术让数学回归到生活中,应该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的去接受抽象的数学学习。例如: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的《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讲解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前,教师运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的变形功能,给学生展示他们身边与圆柱体相关的实物(如:煮饭锅、带盖水杯等等),然后将这些实物进行分解,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总结这些实物都是由那些部分组成的。通过动画演示圆柱体的基本构成部分,教师问:那圆柱体的表面积应该由那些部分组成的呢?学生立刻回答出:“是由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加上两个圆的面积”。通过多媒体的立体式展示,让学生能够加快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将小学数学中的内容立体式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生活化的立体思维,更重要的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中,简化了数学学习的思维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求知欲

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他们有着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持久性不足等特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往往都会影响到课堂学习的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可以用来有效的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而激活课堂氛围,创设出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们在五年级上《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可以模拟构建一个虚拟的教学空间。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组合图形教学有关的事物图片(如:操场游、泳池、房屋等等),将我们的视线融合到图片之中,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图像去分解组合图形的基本构成,收集、整理以及统计相关的数据资料,然后运用课本上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图形的面积。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悄然的将教学内容融合到其中,不仅让学生能够较为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去学习,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都能够充分的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等特点。因此,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达到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难题的效果,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第7篇

1.科学性原则。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在数学课堂上不是随意存在的,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合理步骤和原则。将其有效地和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只有按照科学、合理地融合操作步骤,才能够使得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的组织形式、教材内容更加的贴近,才能够真正地提高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2.实效性原则。多媒体教学不是全部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消除这种误区。不要认为运用的多媒体技术越多越复杂,教学效率就越高,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避免出现为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达不到改善教学的效果,反而对教学过程产生不利的影响。

3.最优化原则。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最终目标就是为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所利用的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能够充分的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有效的教学过程,从而不断地提高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施的作用

1.课前: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学习素材。对于教师来说,备课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必备工作。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课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备课,教师必须就要拥有丰富的教学知识和教学素材。因此教师在获得丰富的教学知识和教学素材的过程中,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和搜集。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减少教师搜集信息的时间,另一方面对于需要搜集的内容也可以快速准确的获得,确保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所搜集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备课过程中,传统的备课是教师一笔一划的完成备课教案,而利用信息技术以后,教师可以快速地对所获得资源进行下载整理,同时在备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一些丰富的图片、视频等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

2.课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促使知识有效内化。①化无形为有形。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数学概念和原理都是比较抽象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想也比较简单,再加上做事的时候容易三心二意,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对数学课堂教学缺乏兴趣,因而导致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但能使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具体。而且,通过将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视频等融合到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兴趣,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②化抽象为形象。在小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学生对一些抽象思维的理解掌握程度就会存在很大的不足,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失去了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依靠语言来进行抽象事物的教学是不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规律的,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③化有限为无限。通过将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学到以往教学方式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学会的数学知识,同时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靠和透彻,能够有效地缩短学生的学习周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和整理,有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

第8篇

1借助计算机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能快捷、方便的接受外界的事、物、人才图片、音像、声音、文字等信息,并且还能很容易的进行编辑、输入、储存、输出。多媒体的技术,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直观形象的体现出来,从而为小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和相关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主动、积极的进行观察和思考,不断的发现、认识、探索,优化数学教学的过程,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的时候,首先我让学生掌握一天中时间内的时针刚好要走两圈。因此,对学生的一天的作息时间情况进行这样分配:分成午夜休息,早上起床、上学、放学,中午就息,下午上学、放学,晚上是做作业的时间,再午夜休息等几个镜头进行录制,然后再将其输入到计算机中,通过借助计算机的编辑,在每一个镜头的下方写上字幕,再在右上方开一个小窗口配上一个不停走动的钟面,并配加上声音。在课堂上的时候,一边让学生看着屏幕,一边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短短的几十秒钟内,使学生深深的体会到时针在一天内的时间刚好走两圈,也就是24h。在多媒体的配合下数学知识在小学生的面前体现得直观、具体,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不仅缩短了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而且还能让学生快速的掌握知识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适当的运用促进学生的思考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是处于一种由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要围绕着教学的重难点,进展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握时机,能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概念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之一就是有关概念定义的教学。小学生对于数学内容中出现的比较抽象的概念、定义并不能完全的理解和应用,那么借助多媒体技术就能让学生很快很好的解决这一难点。

例如在教学“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者一定义的时候,如若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就只能是自己使用尺子来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如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那么就能通过“平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完全的重合,然后让同学们观察、思考,从中得出三角形同底等高面积的这样一个定义,借助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而进行思考,从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的概念和定义。

2.2空间观念的形成

在小学图形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教学立体几何图形,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观念。然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必须要借助多媒体的使用。

“圆面积公式的推测”和“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的教学中,教材上虽然是提供了“割拼实验法”,但是具体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导致很多同学对这一公式的推导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播放教学,可以将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高切割整16等分的扇形,再将这些扇形拼凑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在将其切割成32等分的扇形,并拼凑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随着等分分数的增加,将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近似长方体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过程体现出来,从中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3导入的时机

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它能图文并茂,深动形象直观的体现,但是要注意适时的导入,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时候,如若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将长方体表面积展开之后的平面图展现在多媒体屏幕上,这样会使多媒体过早的导入课堂,反而适得其反。在多媒体导入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猜想、触摸、动手拆开长方形之后,再导入多媒体进行演示。学生通过实践再结合形象的多媒体,有助于理清学生的思绪。这样适时将多媒体导入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使用在掌握知识的刀刃上,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借助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性问题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并且还服务于生活。如若在教学中我们能够将教学内容充分的进行结合,将计算机媒体技术恰当的运用于数学生活实际中,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数学的有效价值,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章时,当学生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之后,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该装在什么地方?在学生做了简单的解答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将其画面展示如下:三辆汽车(有装着正方形车轮的汽车,有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和装有圆形车轮的汽车)同时行驶,装有正方形和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在行驶的时候出现忽上忽下、不停的颠簸的现象,并且行驶轨迹也不能和地面平行,学生们通过如此形象的画面,在大笑声中明白了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道理。这样既说明了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还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应用信息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9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农村;中小学校

一、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硬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器件、软件等综合起来可以促进农村教育的环境条件。硬件环境包括各种的教学器材、教学用具以及教学材料等设施,如:电脑、投影仪、交互式白板、电子教室等等,如果没有这些硬件设备,那么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的软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所需要的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小学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软件环境包括各类的可以观察和记录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监测动态的各类设备、设施,能够记录着教学任务的工具。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的人文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人为因素,以及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包括学生的现代教育意识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程度等等。硬件环境建设、软件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三者都是至关重要的,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没有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再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都将难以发挥作用。

二、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些年,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的“校校通“、“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但是在整个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仍存在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问题。经费短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每年用于更新信息化教育设备的资金投入仍然不能满足需求,更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信息行业的技术更新非常快,设备的新旧换代日新月异,一些信息化设备往往经过一两年就会淘汰。2.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滞后。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信息化的要求不高。教师对网络信息化教育的认识不够、认识的内容不到位,限制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农村中小学校的管理者普遍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上存在几个不足,主要是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较多的误区导致产生的学生生源信息上的制约效应,而且也不重视信息化的使用,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类型的教学观念。因此没有指定的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用传统类型的教学,用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张嘴来灌输式的教学,而不采取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进行开展教学。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建设的几点对策

1.保障并逐步加大中小学校信息化经费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各级财政部门的联系,在农村开展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各级财政部门给予足够的资金保障,并确保每年的信息化教育经费逐年的增加,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教育行之有力的开展,同时学校在使用信息化教育专项经费中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支,考虑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做好经费使用的规划、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设备的采购等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些的开展,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监督和检查,这样才能够使农村信息化教育有效的落实并顺利实施,也保证资金可以划拨到位和使用效益。2.中小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观念要有所更新,素质有所提升。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更新和转变,在现有体制下进行创新、制度上加以改进,同时要进行观念上的有效突破。因此,无论是各级主管部门还是学校职能部门都要进行教育观念上的一次转变,转变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一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观念要转变。教育的管理在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必须要首先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深入研究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明确发展思路,为当地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二是学校管理者的观念要转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运行、应用需要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学校领导是教育信息化的决策者、开拓者,因此转变校领导的观念是解决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方向的问题,要唤起校领导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欲望,并要使他们知道如何去发展教育信息化。三是教师的观念要转变。教育信息化首先要着力于培养教师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四是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针对农村年龄结构偏大的教师,探讨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实际运用现代化信息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3.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促进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是由问题本身所引起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开拓的过程,在不断的更新中可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改变,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在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的建设路径可以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使其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其自身的环境,从而使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总之,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对于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体系,更具深远的意义。

作者:张静 单位:兰州市电化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李颖冰.小议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

第10篇

一、教育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提出的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皮亚杰对认知领域所做出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他对认知领域的影响十分的深远。由他创立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称作是日内瓦学派。从他的理论中能够随处可见唯物辩证法的影子,他主张应该从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研究。他认为儿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相关知识,是建立在儿童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上的,并在这个过程中来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在皮亚杰的理论的基础上,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主要对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强调。

传统的认知理论与认知科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构成了知识。通过这一理论,一些学者认为教学就是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活动能够获取这样的现实现象。这种朴素的观点将我们的感官比喻成了照相机。然而实际上,这一理论有着很大的缺陷,它碰到了许多的概念问题。之所以会碰到许多概念问题,是因为这一观点忽略了世界的无限复杂性。而建构主意的观点则认为建构是以服务其自身为首要目的的。主体都希望自己能够对所感觉到的事物进行控制,因为这样能够方便主体从其首选的目标状态中对那些与之相背离的或者是会产生干扰的事物进行排除,并能够控制自身所真实需要的。同时还能够加以控制的事物模式,而该模式则只可以包括与主题的目标和行为相关的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主体通常情况下并不会关心被控制的“事物”,而只会对怎么克服依据目标而觉察到的干扰进行关心,并在此基础上去逐渐的适应环境。

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3)注重协作学习;(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然而农村小学因为各种原因使得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很难达到建构主义的要求。

二、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快速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广,大多数中小学都已经配备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然而因为地区性差异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农村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有着较为巨大的差别,农村小学微机室现状是:计算机的数量不多,很多学校仅仅有一间利用“农远工程”建立的只有30台网络计算机的机房,上机时只能将学生分成两组,还达不到一人一台,开放使用率低,故障率很高,维修困难,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乡镇以下的许多小学校几乎没有计算机。从学生自身的计算机素养来看,城乡之间差别更大,一般情况下城镇学校的三、四年级学生一般都能很熟练地使用电脑,然而农村的孩子不用说使用,有很多甚至都没有摸过电脑,更甚至有的孩子只在电视上看到过。在上课的时候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事例,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三年级学生在第一次上机时,打开电脑后,很多孩子都呆坐在板凳上,动也不动,全部都看着笔者,笔者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学习使用啊?”他们的回答简直令笔者哭笑不得——“老师,我们不敢摸”“老师,我怕弄坏了”……

(一)相关领导认识不足、观念滞后

到现在信息技术课程还没有成为高考、中考科目,因此,有很多学校的领导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大多数的教师则因为传统教育思想的约束,使得他们没有对信息技术教育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现在很多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长期受狭隘思想的束缚,往往也会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抵触。还有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则因为怕花钱、怕麻烦、怕政绩难以凸现等,在有意无意之间削弱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力度。在这些情况的影响下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始终处于一种没有高水平的思想认识做保障的状态。也正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举步维艰,从而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资金匮乏、硬件设备建设落后

硬件设施是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建设模式与农村小学不适配等各种因素的存在,使得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严重滞后。这是一个另人揪心的现实状况。“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通过他们的调查发现,农村学校中的人机比平均为22:1,而且学习与学下之间的差距也十分的巨大,好的学校为5:1,最差的却为84:1。有很多的学校在上课时都是两名学生共同使用一台计算机上课,这样很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农村信息化硬件资源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建设不到位,分布不均衡,利用率不高;硬件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太差,硬件设备的扩充和升级较为困难;校园网的建设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此外,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不仅仅需要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配套措施的跟进。基本现在的学校都是自行承担电费,如果学校承担不了这部分费用,那么久不能够保证计算机运行,或者是只能够在上课时才能够使用。同时学校联通互联网的费用对于学校来说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很多学校处于经济上的原因,都会采用较小的带宽,当学生上网时会经常造成堵塞。总之,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以及配套措施的不完善,严重的影响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师资紧张、管理松散

因为各种原因,现有的许多年龄偏大的教师基本都没有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近几年新一代的从计算机教育专业或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专业人才却又基本没有几个愿意回乡的,同时他们还不愿意到那些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去进行支教。这些现象直接造成了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师资紧张。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的“应急”培训,也很难满足如今面广量大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需求。

此外,很多农村的学校都没有重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他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考核没有建立起一套严格的评价体系,直接导致了教师对信息技术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也降低了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率,最后直接导致使信息技术教育效果的低下。

(四)教研不到位,后劲不足

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研基本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基本上可以说是零效益。在进行教学研究时,基本都只是在探讨课程的内容选择,而不是对教材教法、考试评估等环节进行研究。很多时候都只是注重知识点的孤立学习上,很少去考虑整体设计。在小学阶段很多教师都只是注重于简单机械的操作,很少对计算机的具体过程与具体的工作原理进行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基本只是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没有去对学生自主创新和师生终身教育能力的培养进行思考。正是因为这些情况的存在,不仅仅堵塞了教学研究的渠道,而且也不利于广大农村中小学师生打开思维的大门,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缺乏前进的后劲。

三、应当采取的策略

(一)提高相关领导的认识,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许多禁锢教育发展的陈旧观念与传统的思想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农村的信息教育工作者与学校的领导都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必须要树立起牢固的信息化教育思想,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让教育改革有一个真正的质变。想要落实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不仅仅要统一思想,从而形成上下协作、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同时还需要认清信息时代的特点与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质,对学校内信息课程内容需要进行的改革、教学方式需要进行的转变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信息技术教育需要良好的硬件与软件环境来作为支撑,但是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构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作为支撑。然而对于农村中小学来说,又该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呢?笔者认为,不仅仅要开源节流,还应该广辟渠道:(1)积极的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到政府的投资,并要积极的争创信息网络示范性学校;(2)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对学校结构进行调整,对学校的结构进行合理的建构,从而充分的发挥现有的教学资源;(3)要积极的吸纳社会资金,要积极的争取致富能人的捐助;(4)必须要能够综合学校各方面力量,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例如发动师生勤工助学创造资金;自我维护设备,做到物尽其用、节约资金;通过学校校园网与因特网、宽带网联通,下载资料,有效利用免费资源;组织师生制作课件,建设资源库;借用、刻录上级电教部门和周边学校软件资源,巧妙利用他人资金。

(三)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第11篇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识字教学的优势

1.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学生素质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传统的语文识字教学方法从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等方面进行教学,造成了学生被动的、只记不学的状态,反复抄写、死记硬背,则更是达不到教学目的。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主要是以多媒体与网络为依托,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和控制作用。多媒体有着非常强大的功能,首先,色彩鲜明,能够丰富学生的视界;其次,可以示范和重写,使学生不至于在复杂的识字教学中失去方向;再次,利用网络共享功能,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方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式做出进一步调整。

2.为学生在将来的信息化社会中生存打下基础

小学教学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基础,从小学开始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在信息化社会中独立学习奠定基础。

3.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弥补传统教学基础条件的不足

信息技术使多媒体和网络走进了课堂,在对教师自身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效率。首先,多媒体的出现使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方面,而丰富的网络资源也是传统的手工制作工具所不能达到的。其次,多媒体为学生的识字教学创造了直观化的教学条件,通过将各种图形、文字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感知和反馈的能力。最后,在直观感受汉字教学后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亲自操作,写出汉字的整体形象,教师可通过这个过程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教学方式做出调整。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方法

1.借助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切教学的根本目的,只有学生愿意学习才能达到“习得”的状态,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讲授《超市》一课的识字单元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超市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物品,通过教师的指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利用游戏巩固提高

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为了缓解紧张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情境游戏是非常好的选择。例如,通过多媒体展示某个情境,让学生表演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必须要用到的词语,这样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发音,还能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巩固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3.利用网络拓展阅读

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同英语学习是一样的,需要不断阅读,培养语感,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如儿歌、童话故事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对汉字的敏感度,还能提高阅读水平,培养阅读兴趣。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小学语文

作为根本性基础条件的教育正逐渐向信息化迈进,更替着进入崭新阶段。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教育部实施教育信息化试点……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各学科及其他基础中的基础,信息技术在其中的运用更是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课堂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才能更有益呢?

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不单单是以多媒体来表现图、文、声、像、动,不能只告诉学生如何操作、文字与数据怎样处理、网络如何应用……为适应教学的发展,我们推出了整合教学――多媒体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借助计算机,结合其他课程的任务驱动,围绕学科知识进行研究协作交流学习,引发学生兴趣,推动语文课程的教学。信息技术教育均是以主题任务为中心,有意识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综合教学。实践中,教师将整合教学的开展总结为五种模式。

一、解决问题型

教师拟定问题情境,学生可提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所设问题搜集资料、思考解决,教师再加以指导,对未能解决的问题提供所需的知识、材料和思路。教师亦可将学习成果制作成电子作品,进行评价,最终完成学生的学习。

二、传授知识型

主导为教师,对教师设计问题的层次性提出要求,传授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诱导与激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积极思考,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在主动探索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体现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支持与帮助,使得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合理、更有信心、更习惯地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来探索新知。

三、自主学习型

主体为学生,学生通过教师给予的任务,沿着教师设置问题的引导,自我解决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学生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对知识的疑问,通过网络获得分析、解决,其中经历了四个环节“质疑―释疑―表述―评价”,依靠自我力量,获得新知的同时,提高其独立研究创造的能力。

四、协作学习型

该模式主要强调学生彼此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教师以分组的方式,提供研究的课题,小组内成员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借助互联网或电子图书馆查阅资料)的协助,自学、思考、自悟后,与同伴分享自我思考的过程,交流相互看法,相互间指正、补充,可将最终结果以电子作品的形式来反馈于教师,针对结果得出评价。此模式强调学生相互之间的协作配合,共同学习。

五、研究学习型

研究学习型为对课内知识的延伸,对课外知识的探索。课题的形成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年龄大小。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以身边实践活动为主,高年级可以适当拓展一些社会性的课题。学生主动学习,熟练运用多媒体网络及各种相关软件的帮助与教师的悉心指导,主动探索,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提炼,从而获得解决课题的方法、知识。学生要有足够的主动性,教师的指导要恰当。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孙绍荣.教育信息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第13篇

1.德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小学德育通用的方法为课堂讲授法,利用黑板板书对其简单说教,虽然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育,但其课件上的内容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承载德育内容的媒介形式变得新颖化。固有的课堂讲授法只是把抽象的道德内容具体化,死板生硬地把德育知识塞到学生大脑里。这种硬性教育模式,教师稍有偏差就会导致不同的德育效果。

2.德育形式上存在的问题

真正的德育是对道德的追求,将道德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将教育与教学统一化的有利条件。我国小学德育的形式主要采用的是将其设为独立课程(品德与生活)进行教育,使得德育缺乏合理性,致使德育本身特有色彩丢失。

二、小学德育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优点

1.丰富教学信息内容

学生是加工信息的主体,构建知识意义的能动者,教师是推动学生构建的辅助者,将小学德育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能够为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丰富且重要的知识信息,学科课本上未有的内容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进行搜集。

2.创新知识表现形式

我国小学德育内容的知识结构相对分散,不够系统,内容呈现形式以文本、文字为主,较为单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德育内容的表现形式加以创新,增加动态化与专题化的表现形式,便于学生直观理解并且深刻记忆。

3.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利用外界事物的新奇性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发的。教师有效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途径

1.开设德育网站

小学德育的网络化,必须依靠强大与丰富的网络德育资源。网络只是一个学习平台,功能再多再强,没有丰富的德育资源作为根基也只是徒劳。因此,开设德育网站,丰富网站的德育信息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可以通过特定的德育教学题材开展德育教学网站活动,围绕学生的道德规范标准和社会时事来开展活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

2.建立学校网站

建立学校网站能够为学校树立更加直观、具有时代特色的网络形象。学校网站的建立整合了学校的办学方针、办学特色与德育目标,同时兼容了各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学校进行德育的网络平台。学生利用学校网站,能够了解学校的历史与现在发展状况,同时激起自身的爱校情怀。学校网站具备传播快捷、信息完整等优点,传递学生在校生活的各类信息,充分体现网络德育的功能,使其作用能够得到深入且延伸。校园网的建立,展现了学校教学风采,体现了学生学习风貌,加上网站内容活泼生动、互动性强,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上传“安全教育”与“生命安全”等影像节目,结合安全教育设置和模拟逼真场景,让学生可以通过图文影像学习到火灾、交通、台风、地震等紧急灾害下的应对办法、急救措施、自救方式等知识。同时,还要结合实际的演练操作来对其进行强化;学校还可以上传“危害”“模拟法庭”等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对人类的危害和相关法律知识;组织学生利用校园网开展“网上祭奠活动”,为各种灾害的遇难者寄托哀思。校园网的德育活动把实际生活中难以做到的事情,通过网络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把社会实践和德育工作完美结合,加强了学生的德育。

3.创建班级博客与论坛

班级博客的内容包含了学生的个人想法与心理以及学生对时事新闻的看法等内容。它将学生在学习心得和生活体会上存在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了有效整合,可以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帮助,记录班级发生的琐事,并实现精神共享价值。班级论坛是根据班集体开设的班级内部论坛,其内容结构的组合依据是班级具体发生的事务。它能够体现班级特色、展示学生特长,同时也是讨论班级各类事件的平台。通过班级博客与论坛,将德育生活化和细节化,适合教师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学习德育知识:学生之间要团结友爱、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和集体主义思想等。班级可以围绕某一话题在网上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学生也可以依据不同主题的班会来动手搜集资料,制作各种主题网页或者班会所需课件,还可以辅助或者取代传统的主题班会模式,丰富班会内容,增加学生对于德育活动的实践性。

4.利用网络通讯工具

第1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应用

随着科技的大力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在悄悄地进行着转变。在小学语文领域,也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丰富了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还提高了学生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解放了课堂,让学生们真正的爱上课堂,爱上语文。

1 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面广,但由于小学生本身限于生活经历和生活积累,感知发展水平不高,教师不能够把全部知识一股脑呈现给学生。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声音、图象、影象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象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又具有检索方便、资源共享、和平共有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大限度的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抓住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针对性地进行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根据各个教学重点环节,利用计算机分别再现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导入新课时看抗美援朝打仗的片子和分别时的感人视频,这样导入新课,就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大大提高。同时,还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交互性,把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元素有机整合起来,兼顾趣味性,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师传授知识的局限性得以改观,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朗读素材,生动再现课文中各具特色的形象,让学生进行跟读、感情朗读,还可以配乐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课文朗读,通过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不但能正确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对朗读训练不会有厌倦感,让他们在朗读中学会朗读,从而使他们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教师作为引导人和领路人是关键,教师要尽快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设计科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对知识的吸收率。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呆板的教学程序,教师可以灵活机动地安排教学内容,弥补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拘谨与低效,极大地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表达能力,增强学生信心。

3 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声无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给社会带来了美好的前景,也给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迷人的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积极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快乐中潜移默化的学习并掌握知识。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领域,这种教学将会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最新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2012年)的通知中,有关的信息技术教学在以后的中小学教学发展中有着前瞻性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方式,形象生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情境教学,图文并茂的效果。比如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生动地图片或设计优美的情景环境让学生激发出来写作灵感,写出优美的作品以小学作文为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目前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我认为:组合“多媒体”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改变作文教学信息传递方法和手段,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使其兴趣盎然,满怀信心地实现作文教学目标。总之,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资源,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教师要继续以课程整合为理念,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以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4 结束语

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于个人有着基础性和前导性的作用。所以做好小学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以至于国家的发展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的完美结合,正是新时代的要求和以人为本观念的主要体现。小学语文教育也将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汲素荣张魁英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的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

第15篇

其实,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不但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需的,问题的关键是整合必须有效。

要实现整合的有效,就要摆正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扎实有效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训练,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并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美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而现代信息技术再先进,只能定位于“辅助教学”,它只能服从并服务于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所谓“服从”就是语文教学中介入信息技术必须“完全必要”“非常及时”,如果没有“必要”,再好的课件,再精彩的画面,再动听的音乐都必须“拒之课外”;所谓服务,就是信息技术的介入,必须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理解语言——你不行,我行

语文教学,理解语言是第一位的,只有理解了语言,才能实现对文学家描写的自然、社会生活画面的还原,才能体悟到蕴涵在语言文字中间的丰富美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道是,义不见,形从何来?形不见,情从何来?理解语言,方法多多,如查阅工具书、讲解、分析、比较、演绎推理……但有些词句,不管用什么方法,效果都很不理想,不能见效,这时,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呈现语言形象,学生就会产生大彻大悟的神奇效果,教学的效率也因此而大增。《燕子》一文中“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一般电线的量词用“根”,这里为什么用“痕”?查字典曰“痕迹”,查词典曰“物体留下的印儿”。学生能理解吗?不能!能讲清楚吗?不能!此刻,屏幕呈现远处的电线画面让学生观察,哇——细细的,淡淡的,模模糊糊的,多像蚯蚓爬过后留下的印痕啦!《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果真是长得高,看得远吗?能讲清楚吗?能让学生信服吗?不能。此刻,运用信息技术优势,将画面上长在山顶的小松树移到长在山下的大松树旁边,嗬!小松树与大松树相比,如一颗小草而已,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了感叹。《做一片美的树叶》中,“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大树怎么像云呀?讲得明白吗?不能,此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将近在眼前的枝干粗壮,叶子繁密的绿树一下子推到天地相接的地方,哇,多像天边的彩云呀!《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有什么好喜欢的?学生纳闷,教师能解释清楚吗?不能。此刻,屏幕展示小儿卧剥莲蓬的动画,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呈现于眼前,啊!多么天真烂漫的孩子呀!这些教例,就是在教师没有办法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情况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语言的形象,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语言文字,激发了学习兴趣,感受到了语言背后的情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二、积累语言——你不能,我能

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大量吸收、积累语言,才能夯实语文基础,写作表达时才能“笔泻千里”,这是不争的事实。基于此,苏教版小学语文十分注重语言积累,让学生大量背诵文本中的精彩语段甚至整篇文章。背诵,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教师尽可能让学生当堂背诵,可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怎样提高背诵的效率呢?许多语文教师想了不少办法,如分句群背诵、师生接背、看图背诵等,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还是有枯燥乏味之感。如果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变着法儿让学生背诵,学生便会想背、乐背,背诵的效率就会大增。如背诵《春笋》第一自然段,屏幕呈现语段,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去掉部分文字,变成:一声( ),唤醒了( )。它们冲破了( ),掀翻了( ),一个一个从( )冒出来。一会儿又变成:( )春雷,

( )春笋。它们( )泥土,( )石块,( )从地里( )。一会儿有变成:一声春雷( )。它们( ),( ),( )。从心理学的角度,这样的背诵学生感到十分有趣,非常愿意背。从记忆规律的角度,这样的背诵由局部到整体,由易到难,降低了背诵的难度,设置了背诵的坡度,提高了背诵的效率。从方法的角度,学生在学习并掌握抓住关键词语背诵的方法。显而易见,这样一举三得的方法唯有借助于信息技术才能实现。

三、运用语言——你不成,我成

语文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学习母语的主要途径是实践,听和读是吸收语言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实践活动;说和写是语言运用的过程,当然也是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中,使用迁移方法、进行说写训练是语文课堂司空见惯的事情。显然,迁移的仅仅是某种表达方法而已,更重要的是表达的内容。教学《槐乡五月》一文中“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儿”。有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槐花美及其语言美的基础上,让学生仿照作者的方法,用“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说说其他槐花的美丽姿态,结果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也不会说。另一位教师则运用课件,屏幕呈现二十多种千姿百态的槐花图,教室里沸腾起来:哇——那么多姿多彩的槐花呀!学生凝视槐花图,抓住每一种槐花的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语言表达的欲望空前高涨:有的槐花一串一串的,就像是我们小朋友爱吃的棉花糖;有的槐花圆圆的,绿绿的,就像一个个大西瓜;有的槐花簇拥着,像洁白的绒球,有的槐花大大的,就像一只只大鸭梨……同样的目的,效果有天壤之别,道理很简单,虽说要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但是,就小学生而言,真的有多少人在观察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呢?在记忆仓库里,没有槐花的表象,你叫他们怎样运用语言去描绘他们呢?后者运用信息技术优势,呈现了槐花图,学生由槐花的不同姿态联想到与之相似的事物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精彩的课堂教学情境就此生成。

四、激感——你棒,我更棒

教学有情,有情教学,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崇高境界,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受到美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同样道理,情感教育方法也很多,文本中悟情,教师的激情,语言的煽情等,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必要时,介入媒体,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爱如茉莉》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的真爱,其中爸爸在病房里坐在凳子上,紧握着妈妈的手睡觉的场面最令人感动。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深入体会,幼小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此刻,教师借助于媒体,呈现“陪病”的情境,播放舒缓的轻音乐,配上深情的朗读,所有学生都沉浸在美好、甜蜜、幸福的境界之中,经受了一次真爱的洗礼,那份感动实在无法言喻。这真是,你棒,我更棒!这,就是信息技术的服务功能,而这服务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