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第1篇

1.利用课本中有关科技发展、生产力,综合国力等知识

相关联的来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新人教版《数学》中,在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六章中的章引言与章前图相呼应,提出如何根据第一宇宙速度与第二宇宙速度的表达式,求出这两个速度的大小问题,引入这章的主要内容:实数.章前图是神舟七号宇宙飞船升空时的照片,在这时,我们可以就我国科技发展的进步展开,从神一到神十,从无人飞行到神五的开始带人升空,再到现时神十的成功升空和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引导学生要从小志存高远,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2.联系生活,在实例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数学教材中,有些教材是联系到许多民生热点问题的,我们可以在学习新的知识点的同时,利用这些问题进行相关的德育话题教育.在七年级教材第十章中有一个关于从数据谈节水的课题学习.在这个学习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查阅其他一些资料,获得更多的关于水资源储量、分布和利用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挖掘后面的信息,得到更多的结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知,较深刻地了解水的分布,水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及生活中许多人在浪费水的现象.同时让初中学生们回家通过电视节目或网络或书刊了解缺水严重程度,从而加深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并培养初中学生喜欢数学的兴趣.许多学生害怕数学,害怕它的抽象性、理论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所以我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会说:生活就是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例如在二次函数关于自变量取何值时,函数有最大值的知识点中,在应用到销售问题时,我会让学生当自己是经营业者,看利润是关乎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又如何,如何才能获得最大利润,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二次函数也就是身边的生活常识,这样就不会觉得太枯燥,从而慢慢喜欢数学.

二、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缜密的学习态度

精确和严密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存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数学老师们就会告诉他们学习要态度认真.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勤思考,勤练习,做作业时要先独立思考,格式要统一规范,力求学生在解答习题时,要独立劳动,透彻地理解教师在授课时所叙述的理论性概括.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数学时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有半点虚假,这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诚实、求是、坚持原则的理性精神.在数学解题中,许多学生是头脑比较灵活、反应较快的,可是他们却很多时候缺乏细心和耐心,会在小数计算中看错或写错小数点的位置;或会在表示数的时候忘记数后面的单位;又或者是在计算后没有进行检查和验算等.出现这些错误时,我们指导学生不要心急,不要自满,让他们自己想想如果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看错或写错一个小数点时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让学生明白要学好数学必须要有缜密的心思和谨慎的态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密条理的思维作风.

三、结语

第2篇

2.结合教材进行德育教育。数学用各种符号、公式、图形和数字揭示现实世界的真理,虽然这样看起来数学是门很抽象的学科,但是在现行的数学教材中也穿插有不少可用来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因而结合教材来进行德育教育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可以适当介绍勾股定理是中国古代先祖在历法中的重大发现,又名商高定理,在大禹治水时期就有运用的记载;刘徽的割圆术是利用求极限的思想求出圆周率,而后南北朝的数学家祖冲之将圆周率算至小数点后7位;古代中国的数学一直领先于世界,在线性方程、高次多项式方程和不定方程的解法上,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各种先进算法层出不穷。教师可通过对我国古代辉煌数学成就的介绍引起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探究历史的兴趣,既可以加强学生对于学术研究的兴趣,又能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今时代,功利主义横行,在学术研究领域尤为明显,教师发表文章只为获得职称,得到更好的物质条件,孰不见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哪一位不是潜心研究某个领域十年如一日,最后发表文章一鸣惊人,而他们的研究结果也是造福于人类。在这种不良学术环境下,这种从小培养的民族自豪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甘于平淡,淡泊名利,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不仅利于纠正歪风邪气,也有利于学术的发展。

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德育教育不仅要求老师主动教授,也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改变课堂上只有老师做主角的现状,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团体,不孤立任何人,在团体中设立学习目标,如解答一道难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显然在让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他们会有认识上的分歧,可能会有争执,但是这正是学会互相协调的第一步,同一个团体的人总会在不知不觉中互相影响,相互妥协,最终磨合成完美的团队。而正是在磨合的过程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去与人相处,如何处理观点上的差异,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这些东西,不是老师教授的,是学生自己学到的。德育教育是长期的事,老师不可能总在学生身边,而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收获更多。

4.课堂外的德育教育。对于初中生来说,德育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内,数学教学也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的数字上,学习数学不应该只为了应付考试,取得好成绩,这是本末倒置。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有数学应用的影子。如可以通过对建筑工地上吊车的观察来验证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强;路面上的下水道井盖都是圆形,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井盖掉入井内;人的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例大约是1:6.8,在警察破案过程中常常通过脚印来估计嫌疑人的身高。身边的例子往往能够给学生以更深的印象,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避免养成对知识浅尝辄止,只停留在纸面的习惯,提高其对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第3篇

1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和数学学科,就要创设最佳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加深对数学学科的感情。该研究者在教学中经常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讲述数学的发展史及美好前景。如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杨辉三角的应用比西方的帕斯卡三角形早四百多年等,以激发学生爱国爱数学的情感。如通过介绍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祖冲之的成就;华罗庚的故事等,激发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目的。再如在学习《四边形》时,首先可通过观察墙壁、窗户等,抽象出《四边形》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从而创设出一种积极求知、勇于探索的情感状态。

2善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探究某件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数学教师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一是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包括鼓励质疑,尊重学生、全面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等。二是要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目标。数学是造福人数的伟大智力工程,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日月之繁,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学力量之大、内涵之美,还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变成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三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主要场所。如语言信息的载体,生动有趣的数学语言、妙语联珠的讲解、简明扼要的口诀等,都会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数学学习动机。四是要善于设置悬念引发学生质疑。质疑极易引起定向反射,思维活动也就随之产生。设疑置悬要具有启发性,由易到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就会长期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3燃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经常发现: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踊跃发问,以至越来越喜欢数学与数学老师;而无兴趣的学生则精力分散、思考懈怠、勉强应付、作业抄袭,甚至与老师对抗。首先要树立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如通过介绍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家刻苦求学的事迹;往届毕业生的成功经验、数学家吴文俊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等事例,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是注重数学语言训练。如学生易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说成“三角形的平分线”,我都及时纠正,常此以往,学生的数学语言都会达到精准的程度。三是严防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要知道学懂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我刚教一年级几何时,让学生在“直线AB上画一点C”,许多学生画走了形,我就严厉地批评他们,热烈的课堂气氛一下就冷了下来。我通过冷静地思考,才明白学生发生错误是不清楚在几何中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责任应该是我把简单问题忽略了,是我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四是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中教师绝对不能站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角度,忽视学生学懂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个复杂过程的现实,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如我在讲解“绝对价值”时,该概念就是难点。为了不让学生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不是马上让学生处理这一难题,而是当堂补充了一个例题:已知:︳a-2∣=5 b+1∣=4,求a+b的值。学生也就较容易学懂了这一概念,长此坚持也就燃起了学生习数学的热情。

4构建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4篇

1.在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美术资源相对欠缺

课程资源的概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经常提及的内容,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资源指的是单纯的课堂资源,而新的课程资源概念,则拓展了课程资源的内涵,把课程资源的概念拓展到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各种教学资源,初中美术教育的课程资源是指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有帮助的所有学习资源,其中也包括一些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有帮助的课外美术实践活动。现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美术课堂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造成的,无论是课堂的美术教育课程资源还是课外的美术实践资源,其资源量都显得相对不足。

2.教师的美术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从目前来看,在相当一些学校中,缺乏专业化的美术教学人才,即便是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其相关的业务素质也未必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的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一些教师刚刚走出校门不久,所掌握的美术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关的美术教育实践经验,因此,往往教学的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中学,相对来说,美术教师的数量是比较少的,彼此之间在美术方面的业务交流也相对较少,这给年轻教师的美术教学业务的提升带来了客观的困难,这种状况的延续,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年轻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促进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初中美术教育发展策略分析

1.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美术学习态度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在初中教学中,往往要把美术学科视为学校教学的边缘学科,因为其不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学校对于美术的教育也自然缺乏应有的重视,受这样观念的影响,初中生对于美术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认为美术学习是可有可无的,在思想观念上对美术学习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初中美术教育的开展,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学习的态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要进一步增加对初中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

由于一些学校对于美术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其投入的资源也就相对的不足,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初中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增加对初中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无论对教师相关的业务培训还是对基础的设备、资源的投入,以确保初中美术教育的更好开展,促进初中学生美术素质有效提升。

3.要突出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第5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优质课堂;问题;兴趣

在很大一部分学生看来,初中数学这门学科是较为枯燥和抽象的,这也是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主要因素,但是数学教学不管从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涯还是从更为现实性的应试角度来讲,都是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所以说。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努力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做到优质教育,才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做到优质教育,首先我们应该从现阶段初中数学教育的现状出发,从中找出问题,通过问题针对性提升。

一、现阶段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师、学生、家长,是教育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三个方面,毕业也将从这三个方面,对现阶段初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1.教师方面。(1)在备课方面,教师没有做到充分备课。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初中教师来说,有的教师觉得初中知识过于简单,很容易学会也很容易掌握,这就导致了对施教过程中的大意与漫不经心,以至于认为是否认真备课甚至于是否备课对于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影响不大,从而导致了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课堂教学思路不清晰、逻辑性不严密,知识链条无法紧密联系在一起。或许对于学习能力强、基础扎实的学生而言能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但是对于一些本来成绩就不好、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就存在了理解障碍,一头雾水,不但严重影响学生对所授知识的学习,还影响学生以后相关知识的学习甚至今后的学习道路。所以,没有认真备课或者说没有备课,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或者说对自己的学生而言都是极为不负责任的做法(2)在教学方式方面,传统教学方式简单、粗糙。现阶段,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简单、粗糙,教学按部就班,一言一行都循规蹈矩,没有创新意识,课堂时间,仅仅是将教学教材中的内容讲解一遍,这与学生自己研读教材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这也就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不甚理解,不懂变通学习,举一反三。2.学生方面。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贪玩、懵懂无知,但是贪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而且是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事情,自尊心强,好奇心强,自制力不强,叛逆心较重等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出现,没有强大的自制力和约束力。如果学生没有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热情,导致学习不主动、不积极。

二、初中数学做到优质教育的方法

1.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初中数学的教学与学习。对教师而言,教书育人是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教学工作不仅仅是以生存为目的一份职业,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率,更进一步甚至可以影响到一个孩子一生的走向,不容有一丝的马虎。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必须认真备课,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时间;根据孩子的特点、接受能力,选择更为合理的教学方式,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课堂上理解知识、学会知识;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更加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内容方面,不能仅仅依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教学工作,要适当的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能够让知识串联的更加紧密的内容,进一步增加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条理性,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学习。对学生而言,要对初中数学的学习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初中数学,是高中乃至大学数学的基础,如果初中数学没有能够很好的理解、掌握,那么在自己以后数学学习过程中变的更加困难。从更加实际一点的角度来说,数学是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过程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学好初中数学,有助于以后学习之路更加平坦。所以说,作为初中生,要充分重视数学的学习,用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学好数学,不能因为自己的兴趣或者喜好以主观化的态度对待初中数学这门学科。2.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关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性以及初中数学这门学科的相对枯燥性,决定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兴趣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三个方面共同努力。对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事半功倍。对学生而言,初中数学的学习应该多动脑、多动手,通过解决问题、算出答案,会发现数学的学习并没有那么枯燥,学会享受得出正确答案的乐趣,在乐趣中学习能有效地减轻心理压力,对学习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提高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对家长而言,要多对孩子进行学习的引导,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这就要求家长应该去探索适合自己孩子、有助于孩子的辅导方法,让孩子能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放弃、遇到简单题的时候不骄傲,培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数学学科正确的思想灌输,增加孩子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做到优质教育,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努力。通过三方面态度的转变以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提高与培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然而,这仅仅是笔者认为要做到优质教育需要必须具备的,真正将初中数学教育做到优质教育,还仍然需要更深一步的探索与总结,从而真正促进高质量课堂的开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燕 单位: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闽宁中学

第6篇

初中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中承上启下的教育阶段。这一时期的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专业素养,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全面把握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收能力,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做到统筹兼顾,因材施教,抓好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负责。在树立素质教育理念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引导与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勇于实践,敢于探索,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数学思维锻炼与提高,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学生素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初中数学教学有其自身的教学体系与机构,其教学内容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整体的系统性、和逻辑的严谨性等特点。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与性质,并将素质教育巧妙地与数学教学特点、性质相结合。进而开拓新思路,探索出不同的数学教学方法,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

(一)在数学教学思想中贯彻思想教育

1.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育工作者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从古至今在数学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数学内容有关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影视作品,例如,某爱国数学家的人物传记等。教育工作者还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以此来引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此外,教师在课堂授课时,要有意识地介绍有思想、有见地,又与爱国主义有密切关联的数学问题。这类问题可以是反应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可以是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关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引入适当的哲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辩证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授课时有目的的引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例如,要树立辩证唯物的世界观,要辩证地认识事物对立统一的特点、要认识质变与量变的实质等。引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可以与初中数学教学思想相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学模式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比如,整体中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性等观点。数学是一门系统化,理论化的学科,数学思想也蕴含着诸多的哲学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现数学思想中包含哲学思想的部分,并利用数学教学将哲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哲学的辩证思维去思考问题,以便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和自主归纳与总结能力。

(二)数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培养数学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初中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材中的许多数学概念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这些概念不能只靠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授课时,对这些抽象性的知识进行巧妙地分析与讲解,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充分了解教材中的概念和定义,弄清其来龙去脉,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学会灵活使用,明确解题时应该使用哪个知识体系中哪一条概念,更清晰地掌握解题思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良好的数学思维。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包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是一种理性认识,包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数学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认识。数学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光掌握数学思想是无法顺利解决数学问题的,还需要数学方法的辅助。数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解决数学问题时所要应用的手段和借助的工具。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与贯彻。在进行课堂授课时,要提供尽可能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解答问题时,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方法,打开学生的解题思路,并结合教学目标,将数学思想与方法深入到每个学生当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第7篇

教师个人的魅力是教师道德素养与专业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数学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识素养,是吸引学生喜欢数学学习的一个主要因素.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对学生有爱心,有责任心,才能真正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赢得学生尊重,并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学生往往对判断一种对应关系是不是函数关系感到困难.为把这个复杂问题简单化,我打了一个比方:函数关系好比母子关系.“一一对应”如同一个孩子只有一个母亲,“多对一的对应”则如几个孩子有同一个母亲;从血缘上讲一个孩子不可能有多个生身母亲,所以“一对多”的关系不是函数关系.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函数对应关系,并能在运算中作出正确判断.再如,学习“不等式组的解集”时,我编了一个顺口溜让学生记忆理解:“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一场空.”有效地帮助学生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不少学生在他们写的学习感悟中写道:“老师,您的课很生动.我觉得老师讲课都应该生动,这样上课才会有趣.”“我发现我喜欢上了数学……”

二、数学文化的魅力

有一名学生曾对我说:“我图画画得不好,但不影响我欣赏美术;我唱歌唱得不好,但不影响我欣赏音乐.”这句大实话,对我触动很大.欣赏艺术并不要求欣赏者有艺术家的水平,那么,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为什么不能引起大众对它的欣赏呢?因此,在教学中我自觉地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发展史的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经常性地介绍学生读一些数学普及读物,从而向学生展示数学文化的魅力.我希望我的学生热爱数学,哪怕他数学学得不好,也能欣赏数学的美,能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在学习“整数”一节时,我向学生介绍了数字的起源.我告诉学生,正整数之所以是人类最早认识的数,是因为容易用它来计数;原始人最早有了1和2的概念,认识1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认识到2的抽象含义是因为人类有着同样数目的手、脚、眼睛和耳朵.随着部落财富的增加,人类开始学会计数,在五千多年前就创造出计数的符号.这一番讲解让学生明白了,数学从根本上就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在学习“负数”概念时,我介绍了负数在文艺复兴时期给欧洲数学家带来的恐慌,让学生理解,哪怕是数学家在接受新的知识时都会有困惑.在学习“无理数”时,我讲述了无理数的发现者不惜被沉湖处死以捍卫真理的故事,让学生体会数学科学的魅力.

三、训练过程的魅力

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都不能停留在兴趣上,必须投身其中、体会甘苦、有所发现之后,才能获得成就感,才能保持兴趣.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学习并运用它离不开科学的训练.我认为,数学学习过程的魅力,就在于引导学生在“训练”中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训练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功训练,第二个层次是探究能力训练.传统的教学更多地偏重于第一个层次,容易造成机械、重复的训练,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式和心理厌倦.我和备课组的同事们还在作业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建立后进生的学习档案,及时收集他们在作业中暴露的问题,针对他们学习中薄弱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辅导,辅导过后让学生写“自我评价”.同时也要求其他学生学着建立自己的“学习小档案”,勤做作业中错误类型的归类和反思.这样做,扭转了往常练习一刀切、错了就订正、缺少针对性、全无反思、难以提高的局面,减少了重复操练,提高了训练的效果.组织第二个层次探究能力的训练,我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启发、引导学生提炼出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指导他们展开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注重计算机信息手段的使用。

四、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多元化激趣应用

一、突破教材内容,博览中外音乐作品

音乐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音乐是无国界的,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我们应善于用一些世界名曲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兴趣。例如,《友谊地久天长》这首苏格兰民歌所赞颂的友谊正是初中生需要面对的事情,而这悠扬的旋律曾是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推荐学生去看这部電影,同时欣赏这首名曲。通过鉴赏世界名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人类音乐的精华,进而提高其音乐欣赏水平。

二、创设情境,触发学生音乐情感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当学生的情感与认知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情感就会被激活,兴趣才能被点燃。情感与认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积极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深化教学内容,调动学生情感,引发学生主动探究乐理知识的兴趣。音乐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言语描述情境、角色扮演体验情境、多媒体再现情境等都是常用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年龄特征选择适合的方法。在学习《长江之歌》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长江图片,让学生观看、谈感受。有的学生骄傲的说:“长江好长呀,不愧是黄金水道,它像一条丝带穿过祖国的心脏,壮观极了,在图片中,我看到了三峡水电站,看到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看到了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中华鲟……”还有的学生说:“通过观看图片,我看到长江像一条龙,众多支流汇入,宽广的湖面,碧绿的江水……”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看感受进行总结:“从你们的评价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长江的赞叹、热爱之情,作为中国第一长河,长江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让我们一起唱出对长江的热爱之情。”学生纷纷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利用创设的情境,将长江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受到感染,学习歌曲的热情被点燃,主动探究歌词内容和旋律。图像的再现可以生动地显示教材的内容,激活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图片,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音乐敏感度。

三、游戏方法

所谓快乐的教学方法就是寓教于乐。对于音乐课,音乐课本身就带有娱乐性,所以快乐教学方法更容易实现。一般来说,快乐的教学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方法进行的,也就是说,以游戏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当然,还有一些方法,如竞争法和模仿法。但游戏玩法也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在音乐课上,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允让学生以歌词对接的形式进行游戏,并且有时间限制,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获得分数最高的组获胜。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团结感。

四、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将现代教学技术引入音乐教学,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资源,而且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做好创新研究工作,确保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例如,当学生学习“奥林匹克之风”的音乐时,他们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应的动画,从而使学生受到图片和文本的刺激,从而积极主动学习音乐知识,产生学习欲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五、竞争激趣

随着我国经济和信息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已成为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所学知识,通过竞争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竞争意识。例如,在学习歌曲“一二三四歌”时,可以在学习完所学歌曲后,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知道的反映部队生活的歌曲,并将其表演出来。教师可以以此制定适当的奖惩制度,奖励表现出色的学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六、户外教学法

户外教学方法的主要步骤是让学生接近自然,在自由的状态下表达出对自然的感受。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最原始的自然声音,还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面对实物对音乐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就以《茉莉花》来说,如果教师将学生带领到茉莉花树下,让学生与茉莉花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并加以观赏,然后教师再对歌词进行进一步的解说,这样学生就对《茉莉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了,并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一直都是抒发的最好状态。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了。

第9篇

初中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更喜欢有趣自主的课堂形式,他们会乐于尝试,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表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为本,采用多样教学形式与学习方式,给学生更多自主空间。如引入情境,学生观察比较、想象驰骋;或组织美术欣赏与评价,说说个人感受与想法;或交流讨论,探究美术构思,获取知识与技能;或提供材料,学生自由绘画、模仿翻新、大胆创造,等等。这样避免了单一的讲解,打破了“曲高和寡”的局面,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讲,被动模仿,而是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展示自我,使他们的心智和艺术创作巧妙地融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美术素养与审美情趣。

如教学《以刀》时,采取猜谜、作品欣赏、观察比较、讨论探究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诱导他们结合木刻版画特征,设计与制作创意性的黑白木刻作品。比如猜谜引入:要求学生猜猜我国过新年的时候贴于门上的手持器物的人的名字。然后教师呈现木刻年画“门神”图片,提问学生古代年画是怎样制作的?最后教师简单介绍传统木刻版画的样式、形式和特点,让学生感知版画,提高学习兴趣。又如欣赏《正面的自画像》与“明暗素描头像”时,可先比较刻刀的用法,再亲自在小木板上用圆刀与三角刀进行刻画,感受两者刻出的线条是否一样,试着总结归纳。这样,通过观察对比,学生亲手尝试刻刀,增强体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便于交流与表达。比较“黑白稿”与“实景图例”时要求学生说说版画底稿构思时的注意事项,使其自主探究有关版画底稿的构思,分析黑白木刻版画展现的内容,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尊重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由教育心理学理论看,学生因受到社会环境、家庭因素、遗传因素的不同影响,他们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差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若要促使全体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分层教学,换而言之,就是根据教学对象智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发掘学生潜能,探寻教学最佳结合点。另外,由美术课程标准看,美术教育绝非只针对少数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要坚信每位同学均具有美术学习能力,尽量让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让他们充满学习信心。

所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注重教学分层,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设计不同的目标,提出分层问题,布置分层练习,予以分层指导与评价。给学生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创造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结合自身绘画能力,自由选取学习内容,得到不同的表现,让更多的学生体验美术创造的成功,进一步保护与提高基础较差、表现能力较弱的同学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如教学《时间的“表情”》时,我设计了如下分层制作目标:学困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与制作作品雏形即可;中等生需借助所学知识,发挥一定想象,在基础作品上增加创意;优等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知识与技能,发掘与利用多样材料创造,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优秀作品。这样,就可以尊重与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第10篇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就必须要改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努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使学生实现积极情感的转移,使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审视。教师并不只是传道授业,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而且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教师能够真正地走进学生,与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心灵对话。这样自然能够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就在无形中形成了。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

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时的心情。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舒适、愉悦、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以一种十分欢快的、积极的心情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来。对知识的掌握和占有欲就会凸显出来,由此表现出来的就是强烈的求知欲望。相反如果教学氛围紧张、枯燥,学生自然也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与不安的心理,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即使教师付出再多,学生依旧是游离于教学之外,成为教学的附属,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着力为学生营造愉悦而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积极、良好的教学氛围之中,这样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正面情感效应,使学生对教学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要改变以往教学中黑板加粉笔的单调式教学,教师要学会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高超的教学技巧、先进的教学工具来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陶醉其中,身心放松。例如,《花鸟画的欣赏》这堂课的教学,我在教学伊始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大自然中花儿盛开、鸟儿起飞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抛弃单纯学习的沉重心情,敞开怀抱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此时在没有我任何提示和引导的情况下,学生便自己欣赏起了教材中的花鸟图画,并且津津乐道地用自己的美术知识来描述和进一步学习。这样我就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和谐的、轻松的、优美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和提高,从而自主而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因此,我们想要轻松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情趣,就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素养来精心地为学生创设和营造适宜学习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巧妙设计有探索性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得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一味地说教,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与机械地记忆,使得学生失去了展现个性与展开思考的权利。我们要为学生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参与教学的空间,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潜能得以挖掘,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更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与教学内容的密切关联,加强问题本身的针对性与目的性,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兼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激起全体学生学习的激情、参与的动力,使教学成为全体学生共同探究的平台。

四、结语

第11篇

一、推陈出新

数学新授课中,新旧知识有密切的联系与逻辑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或运用旧知识,在学生多次运用中会发现一些潜在规律。由师生共同探讨,得出新的结论。课中学生往往在弄明白自己找出的这个结论意义之后,才发现这个规律或定理就是新课的知识点。这种不着痕迹的推陈出新会给学生意料之外的惊喜收获,学生也很乐于这种发现的美妙。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盎然情趣。

二、类比法

类比指的是将新学的知识与以前学过已有知识结构类似的内容进行对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推测新的知识要点以及该用什么方法去研究。比喻在学习“圆锥表面积和侧面积”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圆柱表面积和侧面积”是通过展开的方式来发现表面积计算公式的,从而知道“圆锥表面积”的研究思路。再如,通过回顾“一次函数”的学习内容,知道研究“反比例函数”也可从“通式、图象与性质”着手。类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弄清知识结构体系,发现数学中规律同时也做了对比,便于区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一次培养。

三、解决问题法

这是直接给学生一个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该用什么办法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道理或得出结论。如在讲授“方差”时:先给学生两组极差相同,但波动区别较大的数据,让学生去比较它们的波动。学生知道,仅用极差去分析数据的波动是不全面的,它只关系到极大值和极小值。那么如何将所有数据都考虑进去,用数值来衡量波动的大小呢?从坐标图可以看出,各数据所在的点与平均数都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决定着单个数据的浮动。所有数据点与平均值的平均距离可以衡量一组数的波动,它们的距离即它们的差。但是,该用什么方式来保证这些差(xn-xˉ)为正呢?只有两种方法:a、取它们的绝对值,“|xn-xˉ|”;b、给它们加上平方:(xn-xˉ)2。那么就得到两个公式:平均差|x1-xˉ|+|x2-xˉ|+...+|xn-xˉ|n方差s2=(x1-xˉ)2+(x2-xˉ)2+...+(xn-xˉ)2n通常情况,都使用来方差衡量数据的波动。这让学生很容易明白公式的原理,并灵活住公式,这比起机械地记忆、使用要好得多。

四、“猜想——论证”法

学生在认识一些概念后,对它们的特性会有些猜想。那么可以通过引导、论证,排除假命题,总结新定理。如教学“圆周角”时,在引导学生了解“圆周角”概念后,让学生观察同一圆中相等的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再多画一些,进行猜测。最后组织小组交流猜测结果,并从不同的角度去论证,得出结论。

五、从生活中发现,在实践中体会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进行模拟实验操作,从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如在学习“轴对称性质”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制作轴对称图形(折叠滴有墨水的白纸),再测量对应点连线与对称轴的关系,形成结论。

第12篇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需要的对象也是兴趣的对象;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个体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产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兴趣对个体的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二是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的推动作用,三是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兴趣对初中数学的积极作用,也是如此。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数学”是初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但初中数学教学相对于初中其它课程有着特殊难度,更加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几何几何,实在难学;学好几何,想坏脑壳。”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其难度发生的质的变化:首先,初中的代数之于小学的算数,发生了质的变化,代数式、分式的引入,使数量关系由具体上升到了抽象的水平,代数的内容也超越了学生日常生活的范围,变得深奥、枯燥乏味等等,为初中数学教学提出挑战。其次,几何学内容的增加,将学生的思维从数量关系延伸到平面图形上,这对正处于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的初中学生来说,其难度确实不小。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兴趣、或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往往会觉得数学深奥、枯燥、难学,进而产生畏难情绪,长此以往,其进行效果就可想而知。

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

(一)运用直接兴趣原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直接兴趣最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初中数学应予以重视。

1、新颖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的课题导入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在导入环节设问巧妙,富有悬念,就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探索欲望,使之很快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比如讲解有关“乘方”方面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在上课之初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将一张厚度为0.05毫米且足够大的纸对折25次后大约有多高?以此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展开想象,猜测结果,然后在恰当时机告诉学生答案为1678米,必然引起学生极大的惊讶。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说,这就是乘方的奥秘,大家想不想学?如此一来,就会激发学生学习乘方的极大的兴趣,会受到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

2、引发学生好奇心,进行兴趣教学充分利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既必要又完全可能。“生活即学习”,生活又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解决自己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萌发学习数学的动机和欲望。比如,学了圆锥面的展开图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制作形状为圆台式的灯罩或圆锥形状的烟囱帽等。“好奇是儿童的天赋,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一些有趣味、有意义而又独具魅力的问题,既可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其学习、探究数学的浓厚兴趣,还能促使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使之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数学知识,并在学习、探索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适当利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游戏让人放松、快乐,人皆喜之,初中生正值少年年龄阶段,虽远离了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学前时期,但依旧童心正盛,对游戏充满兴趣,都很乐意在游戏中学习。况且,很多时候,游戏和学习难以完全分开,而彼此渗透。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天性(喜爱游戏)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喜欢玩游戏的特点来设计学习活动。比如,在教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将学生分成二人一组,利用扑克牌做游戏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原理与法则,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愉快地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技能技巧。

(二)运用间接兴趣原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间接兴趣是人对活动的结果感兴趣。相对于直接兴趣,其作用比较持久;对初中数学尤为重要。

1、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有学习的兴趣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加强,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会促使学生就会自觉自愿地学习,甚至会不断地克服困难且乐此不疲。教师在具体施教过程中,可以列举讲解目前国在数学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的情趣。教师还可以尽情的展示数学的魔力和魅力,在授课过程中,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钦佩之感,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以致用的感觉,进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获得成就后的满足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使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例子对所学知识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以积极轻松的心态投入其中,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2、肯定学习成就,激发学习兴趣。积极成功的活动结果往往会激发活动者进一步活动的兴趣和动机。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这一心理活动规律,注意事项教学的内容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尽量做到由易到难,深入浅出,将学生学习结果(特别是成功的结果)及时告知,让学生们尽量体验的成功的喜悦,克服其对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

3、开设课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实践证明,开设课后活动,对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大有帮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在,使其认识到数学具体而有实用性,通过手脑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利用初中生多争强好胜、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结合活动内容,恰当引入竞争机制,就会使数学课外活动充满挑战、充满乐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源源不断兴趣源。

三、初中数学兴趣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兴趣教学不能过度。初中生非学前儿童,初中生的主要活动任务是学习而非游戏,有兴趣的东西要学,没有兴趣的甚至枯燥无味的东西也要学;再者,初中数学终究是一门科学,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趣味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初中数学的特征,在运用兴趣教学的同时,也应防止过度兴趣化、庸俗化,偏离数学教学的目标。

(二)注意科学性。科学性是数学教学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做实验或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其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如果不科学,再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用。

第13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生命的感情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初中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又因为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朋友,生活圈子受到限制,容易产生孤僻、不太合群的个性,精神世界十分贫乏,容易失去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产生自我摧毁的倾向。因此,教师要借助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开导,让学生重新点燃生命的希望之火。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文中有一句话特别值得品味,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由此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乐观地去面对一切挫折,在挫折中奋勇前进。

2.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是一种爱国、爱家乡的表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章内容中的具体人物形象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形象鲜明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中受到感染,它与一般的政治课上的说教是不可比拟的。只要教师能适当引导,很自然地就能激起学生对祖国和家乡强烈的热爱之情,产生自强不息地奋斗的动力。例如,在教学《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时,可以通过祖国深厚的文化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岳阳楼记》,可以通过作者所描写的黄山和岳阳楼的绮丽风光,来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和欣欣向荣的面貌,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对学生进行美德方面的培养

1.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虽然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还是不能忘记优良的传统美德,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更要懂得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学会节约,要懂得不断奋斗,在奋斗中成为一个志向远大的人。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的内容是反映传统美德的。例如教学《多收了三五斗》,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更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教学《俭以养德》,让学生明白节俭的重要,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2.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德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另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这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之一。教师只有引导得当,才能让学生乐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例如《窗》中描述了一个濒危病人给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篇课文特别感人,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很有教育意义,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品德。

第14篇

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是将其课程相互渗透,互相补充。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应用于美术教学中,有利于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以达到优化美术课堂教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初中美术学科的特点

美术是一门艺术造型学科,也是视觉感官艺术。美术教学都是以具体的感官形象为原型,形象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美术课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能够陶冶学生情感,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作用,近年来,美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初级中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全面性等特点,特别是网络的发展。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首先,网络的资料是动态的,网络上的资料始终处于更新状态。它总是最前沿、最流行的学习素材。其次,网络资料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选择空间。再次,网络资料是形象生动的,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学科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引向互联网,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三)学生的感官需求

美术是具有审美艺术的视觉形象。美术作品需要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美术教学必须将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作为教具,为学生提供感官刺激,让学生产生审美体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那些价值昂贵的艺术品展示出来,或演示作品的制作步骤和作品效果,这样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远高于教师的讲解。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信息,将枯燥抽象的美术审美教育变得生动有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可以实现教学统计和教学实施等各个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化。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教学设计

1.美术学科是直观性、形象性强的学科。在美术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利用网络搜集教学所需要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资料。这是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基础。通过网络查找素材,上网搜集素材,以获取大量的教学数据,使教学设计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课前资料准备充分,为美术教学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

2.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个体行为、所有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的分析理解因个体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可以开阔教师的设计思路,开发教师的思维;可以修正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误区,有利于美术教学开展;可以为教师间的交流研讨提供技术支持,使教学活动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优化教学内容,加强美术学科的艺术感染力。利用信息技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创设课堂情境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教学活动,为美术教学活动实施提供条件。例如,对美术流派通过动画片和视频等形式展示。

2.信息技术可以将复杂的美术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师可以利用演示文稿、Flash、Autowave等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自行学习美术知识,让学生在合作、交互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为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提供帮助。

3.美术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作表达自己思想的舞台和空间。比如,计算机美术作品创作,通过计算机进行绘画创作,它打破了传统意义的美术作品创作的局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创作美术作品的优点,创作出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出艺术品的创意。通过计算机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深度与广度的发展。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教学的评价反馈过程

第1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问艺术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于艺术技巧的设置问题,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或者不懂提问艺术,或者没有设置好提问技巧,出现了不少教学的误区。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用精、用巧提问艺术,使得学生思考不再是机械的应答,也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抓住重点,综合设问

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是课文的阅读教学,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的深入理解课文,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句设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和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时,不按循序提问:为什么于勒本来是全家的“恐怖”,后来却成为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到美洲先写了怎样的一封信?第二封信又说些什么?等等,而是采用综合法提问:于勒耗尽了家产,是个花花公子,为什么若瑟夫会对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学生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就必须在掌握全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勒前后的不同,分析他给菲力浦两封信所表达的思想,透过于勒在船上当水手时的服装、神情、动作以及他的那只手,看到他思想发生的变化,从而认识莫泊桑谴责的那个资本主义社会。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判断、推理、分析、综合,需要速读和“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阅读本领。

二、依次设置,化大为小

这种提问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语文一般是按事件的发生,人物出现的顺序,论点论据提出的先后来提问。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它转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特别是在七年级,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高,如果问题提得过于宽泛,学生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对问题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中,教师能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尤其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当注意化大为小,循循善诱,由近及远,由难及易,化大为小,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中心问题,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因为文章内容庞杂,有些还不易理解,直接让学生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给“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难以做到,我们可以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提出一些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百草园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第二:你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的什么感受?第三: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冬天雪后捕鸟情境的?第四: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读后对他有什么印象?第五:我问“怪哉”,先生为什么生气?第六: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有什么作用?第七:先生与“我们”读书的内容苦涩难懂,引出来有什么作用呢?第八:写我画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提问把统领全文的大问题给予分解,便于学生逐步认识学习,自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当然,问题设置也不能事无具细,问题提问小,太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

三、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上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就解决了。例如:在教学契诃夫的著名小说《变色龙》时,可设计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第一个问题:根据课文的叙述,你认为课文的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在学生准确回答是“善变”后,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从课文中你们知道他“变”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怎样表现出来?学生讨论后回答:首先是变得快(顷刻间他对狗的态度“变”了5次),其次是变得蠢(他“变”的理由是愚蠢的,逻辑是荒谬的)。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由此我们知道奥楚蔑洛夫是“变色龙”式的走狗,“变色龙”的色虽然变来变去,骨子里却隐藏着一个不变的性格内核,你们知道他的性格内核是什么吗?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得出结论:奥楚蔑洛夫狗仗人势、媚上压下玩忽法律的奴才本性始终没有变。于是提出了第四个问题:什么原因促使这个执法者一变再变,左变右变?学生基本能回答:这主要是将军的威势促使他一变再变。为了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最后还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这样坏,为什么没有人嘲笑他?而赫留金的手指被咬伤,是受害者,为什么反而遭到人们的嘲笑?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就让学生反复讨论。有的学生说,奥楚蔑洛夫是警官,有权有势,没人敢嘲笑他。最后大多数学生认为,奥楚蔑洛夫出场时,“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狗咬了人后,“木柴厂四周很快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这些描写说明“那群人”是些穷极无聊的庸俗市民,他们没有正义感,所以不嘲笑执法者,反而嘲笑受害者,这是当时那个畸形社会的真实写照。以上的提问步步诱导,环环相扣,使学生不仅清楚地认识到了主人翁的性格特点,而且深入了解到,“变色龙”这个文学形象的讽刺锋芒不只指向沙皇忠实走狗的丑恶灵魂,而且直指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讲究设问的艺术性,不断总结自己提问的得失,并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学着“善问”“巧问”,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认真准备,因人而问,一定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只要我们教师发挥提问的作用,一定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使语文教学质量大面积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