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生实习论文范文

医生实习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生实习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医生实习论文

第1篇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由医学生向医师转变和过渡的桥梁,这期间病人是最宝贵的学习资源。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病人对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使得临床实习资源日趋短缺,也造成了现阶段“实习医生不觉得自己是医生,患者及家属拒绝接受实习医生的服务”的尴尬境地。因此,表面看来,实习医生与患者之间没有出现紧张或恶劣的正面冲突,但今天的“平和安静”,却正是明天“医患纠纷”的隐患。临床带教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提前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安排好他们与实习医生配合的学习项目,但是最终得到的效果充其量也就是一出“表演”,而非真实的诊疗过程,无法从根本上调动起双方的主动性和相互需求,使得临床实习教学流于形式。医患关系的改善不仅要注重于当前,更应该着眼于今后。从临床实习阶段就应该教育实习医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树立为病人服务的思想,为其在以后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时,能够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并真正地贯彻和体现医学医疗“以人为本”的理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临床实习阶段对实习医生进行建立正确医患关系教育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病人的权利和法律意识增强。传统的以医生为中心,只注重疾病本身,而忽视病患的旧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思想观念转变的步伐,因此,除了指导学生要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外,还应该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对病人要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进行诊治,使学生力争做到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为人服务为中心的服务方式。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和要求,初步尝试了“一站式跟踪服务”的临床带教模式。

2.1从门诊开始教育实习医生树立“患者至亲”“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实习医生从门诊开始接触病人。带教教师选择合适的患者,让实习医生协助完成基本的查体项目,并在之后的检查和住院过程中陪同患者及其家属,一方面帮助患者更快捷有效的完成入院程序,同时为实习医生提供了与病人接触和了解的机会,使双方建立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从而顺利过渡到住院后的问诊和查体等环节。当然,需要提前告知实习医师医疗行为是一种以人和人的健康为对象的行为,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原则。在临床工作中做到痛病人所痛,帮病人所需,贴近病人,认真仔细对病人进行检查治疗,取得病人信任,让患者放心,倾吐自己的心声。带教教师在指导实习医生学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患病过程的同时,还应该帮助其进一步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思想与态度,如对所患疾病的看法,内心的感受,尤其是对疾病的担心与恐惧感,疾病对生理与心理的影响,病人对医生治疗方案、措施与态度的期望等。

2.2在住院部进一步强化实习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和交流有了门诊的初步接触,进入住院部,开始第二阶段的培训与渗透。避免让实习医生管理超过2名以上的患者,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多肯定实习医生的工作,当面给实习医生布置任务,告知家属实习医师是最直接照顾患者病情的医生。进一步教育实习医生应该摒弃“以医为尊”、“重病轻人”、“患者求医”、“医不叩门”的思想,耐心地向患者多解释、多倾听,增加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的投入,交往中要注重沟通的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中,相似的态度、信念、价值具有吸引性”,医生的语言贴近患者生活、适合患者心理,就可取得相似的吸引。语言内容因人而异,根据病人所处的社会阶层、文化程度、习惯与患者关系亲疏等社会属性的不同,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和内容。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的患者等,尽可能注意医学语言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而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则注意语言的条理性和适当的医学术语,能够用数据说话的尽量使用,不可含糊、模棱两可;特别注意减少支配和强加的意识,把治疗方案等选择交给病人(家属),不轻易说“不”,用期望与引导实施医疗行为。

2.3将患者(家属)对实习医生的满意度纳入考核指标针对实习医生作为学生的角色,对其各方面的教育和要求都应该有一个量化的考核指标。将患者及其家属对实习医生的满意度纳入考核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学生对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视,使其认识到医患沟通能力的高低与医学知识技能的多少一样,是考评一名医学生合格与否的不可或缺的标准,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分割。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这种“一站式跟踪服务”的代教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实习医生与患者的疏离关系,强化的双方的需求关系,提高了实习医生的责任感,使其能够切实体会到真实的医疗行为中医患之间的关系。但是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实习医生与患者产生摩擦的概率,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应该做到“放手不放眼”,及时发现隐患问题,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和对待。

第2篇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实习医生进入儿科前必须掌握规范的诊疗技术,即实习医生必须进行入科前的培训,其内容为儿科常用药物及计算方法、儿科常见病、病历书写及相关医疗制度。病历书写是对实习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核,包括:采集病史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识;归纳病例特点时,概括能力;诊断分析中的诊断思路、推理层次、逻辑性判断和文字表达等,它能够有效反映实习医生的临床思维活动[4]。因此,在临床实习带教中,教师应教导实习医生重视病历书写,充分认识病历的价值,病历既是确定诊断和制定防治措施的依据,又是临床科研的重要资料,更是一种法律文书,即解决医患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所以,实习医生必须以极端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书写病历。带教教师要及时纠正病历书写错误,提高实习医生书写医疗文书的效率和质量,并对其进行常用诊疗技术的培训,让实习医生熟练掌握换药、腰椎穿刺、骨髓穿刺、胸腔穿刺等基本操作技术,强化无菌观念。实习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将不可避免地与患儿接触,患儿与其家属的配合是实习医生顺利完成实习工作的保证。实习医生应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才能掌握患儿的心理,取得患儿的信赖,让患儿主动配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儿科因其特殊性,要求实习医生不仅要和家长沟通,还应掌握儿童心理,学会与患儿交流,尽可能地为患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实习医生在沟通中既要善于倾听,又要善于提问,以营造宽松和谐的谈话氛围。从患者直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医生进行临床思维的根据[5]。医生收集病史,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索的过程。详细掌握疾病的相关信息是形成临床思维的关键。带教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运用提示、暗示、纠正、引导等多种手段来帮助实习医生学会正确的病史采集方法。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调动全部感知能力,高度集中地从患者的体型、姿态、面色、语调、表情等诸多方面,筛取各种可能有意义的病情资料。有时一个小发现,都可能是明确诊断,缩短诊断时间的关键。通过收集病史,医生对病情已有初步了解,进一步通过查体寻找阳性或阴性体征,可使诊断更加接近实际病情。临床带教教师应帮助实习医生掌握对患者的症状分析方法,教会他们准确地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就患者的特点进行总结,理顺其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和处理方案。同时,引导实习医生掌握横向思维方法,学会相关疾病的鉴别与诊断方法。

改革实习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为基础、教师为中心、实习医生被动的接受灌输式教学,往往使实习医生失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近年来,武汉市某医院儿科学教研室在实习带教过程中,通过不断摸索、改进、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其中,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临床教学方法,作为临床教学的手段之一[6],收到良好的效果。PBL教学法强调以实习医生的主动学习为主,鼓励实习医生自主探究和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及基础进行反思,强调带教老师的引导作用等[7-8]。在临床实习时,教师应选择一些典型病例,以实习医生为主体,带教教师为主导,引导实习医生围绕教师所提出的与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等密切相关的问题为中心,在完成病历作业过程中主动思考、广泛查阅资料、分析并判断,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例如学习儿童肾病综合征时,教师选择好典型病例后,首先,提出水肿常见病因、蛋白尿常见原因、尿的生成等问题。其次,提出肾病综合征临床特点、病因、常见并发症、相关实验室检查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第三,提出肾病综合征肾活检指征、病理分型、治疗原则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实习医生会围绕这些问题结合病例资料,查阅教科书及相关文献。通过这3次提问,实习医生对肾病综合征已熟练掌握。PBL教学法能给实习医生更多的主动权和发挥空间,使其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得到明显提高。生动、互动的形式既充分调动了实习医生的学习热情,又提高了实习医生的临床思维和技能。

临床教学实践。由主治医师结合具体的典型患者进行讲解,并介绍该患者所患疾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介绍具体患者相关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让实习医生了解该患者的表现与诊断标准的符合度,同时讲解排除另一疾病的依据和理由。这样让实习医生将理论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具体应用于临床,以了解临床实践过程中对患者进行诊断的思维过程。此外,教师应定期组织实习医生参加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讨论,医疗差错、事故的分析等,使实习医生从中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扩大眼界,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并从中吸取教训。典型病例讨论。病例讨论是提高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必要环节。临床带教教师将病例资料展示给实习医生,要求他们预习并查找相关资料;讨论时由实习医生逐个提出对该病例的病情分析、实验室检查和初步的诊断,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让实习医生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查找有意义的病史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得出该病例的正确诊断;明确诊断后,教师继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出这类病例的临床特征、诊断的方法,最后要求实习医生为该病例列出诊疗措施。这种典型病例讨论教学,可确保实习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临床小讲座。每周教师应在固定的时间,组织实习医生进行临床小讲座,小讲座的选题涉及到儿科的每个专业。讲座时除了临床医生主讲外,可采取Sandwich教学法[9]。例如在讲授儿童血尿时,将教师讲授的内容打散,中间穿插实习医生分组讨论,实习医生通过对问题讨论,使问题的结论越来越清晰,最后教师将血尿的诊断流程、鉴别诊断及实验室检查进行汇总,理清思路。通过这样的临床教学,能调动实习医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第3篇

【论文摘要】临床实习是医学生的医学教育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一步.是培养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巩固和提高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能力的关键期。医院经过实践,在实习阶段,严格临床实习生的教学与管理,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是二级甲等医院,是金州区的医疗中心,是大连医科大学的教学医院,是金州区的高校毕业就业见习基地。医院每年承担大连医科大学一个班的临床毕业实习任务。临床实习的教学是医学大学学习的继续,是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必须经过的实践过程,此阶段是医学生的医学教育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巩固和提高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的能力。对于从学院课堂走向临床实习的学生.尽管心理上有准备。但对医院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医疗流程,各项规章制度还是陌生的。如何让学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熟悉医院的流程和了解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他们实习期间乃至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至关重要。现将医院的具体做法小结如下:

1领导重视,保障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和实施

院领导对教学工作高度重视,分管领导明确,组织机构健全。院内成立由院长、主管副院长、科教科、护理部、医务科和各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专家组成教学领导小组及教学委员会,负责对全院教学工作的领导、管理和质量监控。教学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科教科),具体负责医院教学日常事物性工作;执行医院教学委员会的决议和工作任务;制订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及各项规章制度,合理安排院内教学活动,组织开展检查评教工作.促进教学工作任务的落实。

医院从主管领导到各带教老师,都有明确的责任,各负其责。学生上岗前,主管部门科教科,组织各有关科室,分工对学生集中进行岗前培训,使学生尽快适应医院的规章制度。科教科定期向主管院长汇报教学工作进展情况,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管院长有针对性地做出部署,以保证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和实施。

2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证教学质量

2.1临床带教老师是实习生专业实践的启蒙者,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当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影响十分重要。鉴于此,医院对带教老师的挑选严格把关.高标准要求。要求带教老师以严谨的作风带教,以严格的标准要求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思想影响学生,同时以父母般的温暖关心学生,使学生在即将走上社会、服务社会时受到好的感染。因此.医院在带教老师的选择上,按照要求,经过多年考核、考查,着重选择工作能力强,有丰富临床经验,医德医风好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担任教学任务,科教科组织他们认真领会教学大纲的要求带教。

2.2建立监控机制,竞争上岗

老师的挑选不是一成不变的,带教过程中,科教科根据教学管理办法实施动态监控管理考核。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听取学生对带教老师的反应及评价,对带教老师进行监督,择优选拔优秀临床医生带教,以保证教学质量。

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教学讲座与教学查房。在教学讲座方面,医院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在教学查房方面,科教科定期组织教学查房竞赛,请大医知名教授来作点评,规范了医院的临床教学,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这对医院临床教学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临床教学骨干,保证了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为学生灌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全面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的观点.抓住主要矛盾分清现象与本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随着医疗制度的各种改革.医疗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患者就医有了很大的选择性,对医院和医生乃至诊治方案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在日常医疗和教学活动中,医院和临床医生必须尊重患者的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一些有关权利,合理处理这些不利因素,提高法律意识,正确处理好医疗与教育的关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来积极开展临床教学,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007年l0月,大连医科大学出版了《实习医师临床技能与操作指导》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使医院在规范实习医师掌握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方面有了理论指导,为医院深入开展临床实践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适应临床实践教学的要求,医院在教学硬件方面购买了教学模具:中心静脉穿刺插管模型、胸腔穿刺引流模型、骨穿刺及股静脉模型、心肺复苏术模型,建立了临床技能实验室。

在临床技能实验室里,医院主讲教师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法,逐渐深入开展临床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各教研室还根据学生轮转病房的专业,组织多形式讲座,强化学生“三基”训练,着重做好各种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医院还定期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更好更有效地做好教学工作。

3严格教学管理

第4篇

关键词:潜意识;集体潜意识;社会潜意识;文化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093-02

潜意识理论由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人的精神结构中有三个不同的系统,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其中最活跃、最丰富的部分就是潜意识。其弟子荣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理论,而后弗氏的追随者弗洛姆提出了“社会潜意识”的概念。潜意识系列理论的提出不仅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20世纪西方的文学艺术、宗教、伦理学、历史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潜意识系列理论的实践意义主要是在于分析人的精神意识,而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播者,其意识和潜意识活动对于文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受人文学研究“熔铸说”和“解域论”启发,本文将利用“潜意识”这个心理学理论来探讨“文化”这一涉及多领域但总体上属于人类学范畴的概念,借助潜意识系列理论中的不同内容来分析文化的定义、产生和发展。

一、潜意识理论的简要内容

我们的意识接受大脑的控制,在正常情况下具有理性的特点。意识是人的精神结构的显现部分,但是这显现部分却无法控制我们大部分的行为。事实上,人的精神结构中最活跃、最丰富的部分并非意识,而是潜意识。弗氏认为,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被压抑的东西,因此它的存在很难被人感知和了解。弗氏的弟子荣格就潜意识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新解,他把意识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位个人潜意识,其二则是集体潜意识。前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情结所构成,而后者则是集体性的。荣格所定义的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是“原型”,在他看来,原型和本能相似,都是人类人格中的根本动力,分别在心理及生理结构上追求他们固有的目标。但是应该强调,这些原型仅仅是人类心灵中的一些倾向,但一旦被触发,就能够以特殊的形式和意义表现出来。弗洛姆和荣格一样承认除了个人潜意识,还存在着另一个内容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共同精神因素。他以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及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社会潜意识的概念,并定义为“一个社会不允许它的成员意识到的内容”(弗洛姆:93),也就是说社会潜意识是由于受共同的社会压抑而存在于社会多数成员意识中的那些不能上升为显意识的心理倾向。这些被压抑的领域虽不显现,却决定着一个社会各种观念和理想的形成,由此推动具有特定矛盾的社会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潜意识与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学界一直没有给出定论。现有的定义均有合理成分,但似乎也很难被广泛认同。著名人类学家Tylor早在1871就曾定义:“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转引自胡文仲:35)从其中所提及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个经典定义强调文化的非物质性特点,相比之下,Kluckhohn和Kelly提出的定义似乎更具概括性:“文化是历史上所有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型式样又包括隐型样式;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同上)该定义指出了文化内容分显型和隐型两个部分,这一观点与弗洛伊德对于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显意识和潜意识的思路同出一辄。而且,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意识概念中,对人的行为起到支配性作用的往往都是两者看不见、述不清的隐型部分。以文化为例,许多文化因素如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成就感、交际模式等时刻支配着我们的言行,我们对它们的使用也如人呼吸般自然,但是却无法言述之,因为它们一般都不是通过言传而是人在无意识中习得的。文化的隐型部分如人的潜意识一样,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幕后实际而有效的指挥着人的行为。

三、潜意识与文化的产生

弗洛伊德将文化的构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为文化的基本内容,二是指心理产品。他认为,心理产品是对人类为实现文化第一层次所牺牲的本能的一种补偿。人生来无知且懒惰,但为了生存而迫不得已地工作。人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财富,同时也需要建立各类规章制度,这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前提条件,也是文明成果得以保障的重要手段。然而为生存而工作以及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均是有违人之本能的行为。这样的分析事实上基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他认为人的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就是人受到压抑的欲望,而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就是。在他看来,或性本能就是与文明相对立的。其他的本能如作为死亡本能表现的攻击本能或破坏本能也是与文明对立和冲突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文明在本质上是与本能欲望的满足相对立的。为了协调人类文明和本能之间的矛盾,人就创造了第二层次的文化内容,即文化理想、艺术、哲学和宗教等心理财富,以补偿人为了缓解自身欲望受压抑的痛苦。可以看出,弗洛伊德设定的文化产生过程始终是与在潜意识中受压抑的人的本能相关的,甚至从某个角度说,是深藏在潜意识中的那些蠢蠢欲动的人的本能欲望促成了文化内容的产生和丰富。不同群体因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迥异,其文化内容通常会有很大差别,但这并不意味这它们之间没有相似之处,相反,有些内容十分相似甚至一致。对于这一现象,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可以给出解释。荣格将人的意识分为由个人情结构成的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后者的“集体”概念实际上指人类全体,它与人类种族的往昔紧紧联系在一起,其内容是通过代代积累下来的“原始意象”或“种族文化”记忆,在这种机制下,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与行为模式在所有地方与所有个体身上大体相同,体现在文化上就是各种文化间的某些普世与趋同性。

四、潜意识与文化的发展

弗洛姆提出的社会潜意识是潜意识理论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社会潜意识是指由于受共同的社会压抑而存在于社会多数成员意识中的那些不能上升为显意识的心理倾向。弗洛姆通过提出此概念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内容与特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社会潜意识将自身投射在构成文化的各个要素如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上,并通过实践,投射到物质文化的层次。它参与形成了一定社会成员的社会性格、气质及其国民性。各个社会文化心态之不同,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由于其社会潜意识有不同的特点。从其上述特性我们可以推测,社会潜意识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中国文化为例,我们的传统文化心态从封建社会建立以来就相对稳定存在,其根本原因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足以压抑“人欲”为主要特征的泛伦理主义的结果,这在中国的社会潜意识层形成了强烈的认知定势。如《礼记》中提出要求“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如今这一思想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层消失了,但作为一种认知定势已为人所内化,已然存于社会意识中。

相对于社会意识易于变动的特征,社会潜意识通常比较稳定但却具有内驱力,因此,若想借助精神意识的变迁来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那么就需要触及到社会潜意识层,通过不断解除压抑,促进人潜能的全面发挥,使社会文化心态不断充满活力,促进文化的发展。

五、结语

潜意识的系列理论虽然生而带缺陷,如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基本围绕着人的展开,起点过于狭隘;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基于想象化,充满神秘主义色彩;而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过于关注“心理”的作用,有历史唯心主义之嫌,但是它们所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撼动了理性主义的传统地位,而且在许多问题上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潜意识系列理论对于文化的产生给出了具有一定参考性的解释,其中的社会潜意识理论对于我们发展社会文化有一定的启迪和指引作用,因此以潜意识理论视野来看待文化发展这一主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理解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奥利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M].林尘,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1999.

[3][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徐德林,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4][美]埃里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张燕,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5]王光荣.弗洛伊德社会文化观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1999,(2).

An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the Subconsciousness

LV Ji-qu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Guangdong 510420,China)

第5篇

【关键词】文明进步;代价;现实的人;冲突;模式转换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66-02

在马克思这里,文明被定义为一种进步的社会历史状态,是“现实的人”为了更好地生存、生活和发展而在实践中不断实现的一种发展状态。在现实与历史的视野中,对于文明本身的评价,却体现出更为复杂和多维的方面。

一、文明自身的丰富性与多维性

文明首先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概念。马克思认为,文明是不断进步的,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展现出极其丰富的一面。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接受了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的说法,将人类社会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当然这样一个观点的认同和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同样是基于一种“现实的人”的角度,而这样的人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个人”,同时,“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的表现自己的。”也就是说,从实践意义来看,认为,人类文明的一切都是人类基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人类的文明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息息相关。

文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总和,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一种状态。所以文明既是一种财富,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同时又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文明是人类实践的结果,同时又是一种认识和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是人类活动的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认同并发展了摩尔根的关于人类文明演化的观点。人类社会之所以出现了由蒙昧时代向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演化,是因为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自然征服能力的不断提高,蒙昧时代表明人类处于较低的实践水平之上,在这个时代,人类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同时也已经能够制造一些石器,并已经逐渐能够从使用天然火发展到人工取火。而野蛮时代则是人类逐渐掌握学会农业和畜牧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类也逐渐开始使用铁器,并能够制造更多的工具。但这样一个时代仍然还不属于文明时代,虽然人类的生存实践能力在不断增强,但是还不足于使人类告别野蛮时代。

恩格斯认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以及用文字记录一切文明成果。但是文字的产生绝对不是以一个孤立的事件,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整体水平和发展状况的体现,首先从人类的生产方式来看,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商业的出现,已经可以使人类较为稳定的获得劳动产品,这在相当程度上能够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相对稳定。同时,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在生产中生产分工和社会分工的相对稳定,这使得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稳定,人类的生活场所也逐渐稳定下来。

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所导致人的社会性的提高,当然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与生产最密切的一种社会关系,这样一种社会关系或者说生产关系由于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或者说人的社会性就是在此基础上体现出更多的丰富性,所以文明的主要内涵还包括人类的这种社会性的状况,或者说还包括人类社会组织性的状况,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社会性最重要的并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身上,最主要是体现在社会组织形式中,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而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包括经济的,还包括文化的、政治的以及其他各个方面,从而体现为一种全面的社会组织管理秩序、体系和统治秩序,所以文明的开始是以国家的出现为表征的。

事实上,文明的内涵也不仅仅是以社会存在为依据,文明的内涵还包括极其丰富的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在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社会意识或者说社会文化是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恩格斯把文字的出现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并非是仅仅强调社会文化意识对于文明的作用,而在于表明,文字的出现,社会意识的发展,代表着社会生产以及在社会生产基础上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发展程度。同时,社会文化的发展,也使得人类本身能够通过不断思考与分析,而其中反思的视角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不断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从而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二、不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从纵时态上看,文明主要是一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方面的组织状态,人类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同时,文明又是社会意识领域中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文化,这体现为一种社会财富。这种财富表明,人类社会是出于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所以,对于文明的研究与思考也同样需要基于一种历时态的思考与研究。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文明既受到了不同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也受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民族、历史传统等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历史上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曾经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文明,如人类早期所出现的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以及其他如古代希腊、玛雅文明等等。再有因为的不同,在某一时期,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文明形式,如在欧洲和亚洲,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等各自所具有影响的地区也产生了具体不同的文明形式,尤其是在上述不同文明时间上或者地区上的毗连地带,不同文明的具体特性就体现的更为明显。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不同文明彼此间在很多情况下,存在着较多冲突的可能性,这样一种冲突,既存在于相近文明之间,也存在于差异较大的文明之间,而冲突的结果,在冲突中获胜或者占据优势的一方,既有可能是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来说较为先进的文明,也有可能是较为落后的文明,如历史上不同地区草原游牧民族对农业地区经济水平较为发达地区的长期袭扰并一度所具有的优势。

从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就不同文明的存在的冲突来看,其产生冲突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如西欧长达几百年的,这是由于宗教的原因所造成,对于冲突的双方,我们很难说清楚哪种文明孰优孰劣,再有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于广大落后国家的血腥的侵略和殖民掠夺,这竟然是所谓的“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野蛮的侵略,而这种侵略是打着自由、民主甚至是解放的旗号。而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使我们对文明的标准和判断出了问题,或者说无论是今天还是近现代的当时历史时期,这是由于人类认知的有限性所决定。

文明的冲突在历史中长期存在,但这种冲突并不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减少,相反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并且甚至还存在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震荡扩大的趋势,即在人类早期部落间的冲突,逐步扩大为地区间的冲突,再到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大洲内部的冲突,最后发展到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这种全球性的冲突,这种冲突的烈度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人类随着认知能力的增长,掌握的技术手段和物质手段和水平越来越高所造成的,但显然人类所掌握的物质和技术手段高低并不是冲突产生的原因,只是冲突的外在表现。

对于冲突的原因,有人将之归结为不同生产方式的原因,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或者可以解释为不同民族或者国家的人们因为自身生存空间的增多,或者归结为统治阶级的一种争权多利的行为,再有这种冲突也表现为一种文化的冲突,不过这样一种观点将文明的冲突引入了更为复杂的视域之中,因为一个民族和一定时期的文化往往是具有历史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这种文化是同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之所以这样说,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今天给予不同文明的标签,而是一种真实的描述,这样,历史的分析与判断或许就会进入一种两难境界,我们可以说某种生产方式、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过时的,应该被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所取代,但是我们没有理由说哪一种文化是落后的,或者说是过时的,这种说法本身或许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的观点。

三、文明的进步与转换模式分析

从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或者说从经济形态上看,文明的历史进程大体可分为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这样一种文明的划分体现了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体现了社会发展产业重点的转变,其中所蕴含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支配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

这样,我们把文明演进的过程就可以看作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人类不但从自然界中脱颖而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然的控制,成为了自身的主人,而且随着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还成为了自然界的主人。人类的本质力量不仅来自于自身,更重要是来自于人类社会,人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得以实现,人类社会不仅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和表现,而且也是人类社会意识的产物和表现,人类社会的组织性、文化性、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属性,以及人类社会的思想意识性,使得人类社会与任何其他的动物群体有着完全本质的区别,因为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和意识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实践和社会意识的产物,这与动物依靠本能活动而形成的动物群体有着完全的不同。同时在实践和意识活动中,人类社会不仅指向了人本身,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也将人的实践和意识指向了自然界。

这样,在深层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说,某种程度上,人类社会就与自然存在着矛盾,这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的一种冲突,而这样一种冲突同样也会导致人类社会不同文明形态的之间的冲突,如西方帝国主义对广大落后国家的侵略,就可以认为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冲突。但这样一种冲突,其根源主要还在于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冲突,在于自然的关系中,不同文明与自然的关系模式是不同的,例如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在与自然的关系上则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而工业文明无论是对于自然还是对于人类社会本身,都具有一种开拓、扩张和侵略掠夺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人对于自然的一种征服和占有,这就是冲突的根源。

第6篇

关键词:中国早期;仪式生活;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身体语言艺术,具有悠久的传统。从其产生看,其产生在尚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是伴随先民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场合表演,成为先民祭告神灵、传达神意、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就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极强的仪式性特点,这是各民族早期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遗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蹈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为一种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表演、抒情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根本属性是仪式性。

一、何谓仪式

郭于华在其《仪式与社会变迁》一书中说:“仪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度(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纪兰慰认为“仪式就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形式再现社会习俗(生活)的一个过程;通过岁岁重复、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仪式行为,实现某一时刻仪式所意味着的一切。”前者主要从仪式的社会功能角度对其进行定义的,后者主要从仪式的过程性角度定义的。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皆揭示了仪式的基本内涵,即仪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说文》曰:“仪,度也。从人,义声。”墨子·天志》:“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又《说文》曰:“式,法也,从工,弋声。”《诗·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传:“式,法也。”可见,“仪”和“式”的本义皆是法度、准则、规矩的意思。中国古代“礼仪”连称,其实就是指各种礼俗仪式,这是古代早期仪式的主要内涵。仪式行为者往往通过姿势、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动和对象、场景等实物性安排营造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境,并从这种情境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个仪式,就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是一个用感性手段作为意义符号的象征体系。所以,象征人类学家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的能力,仪式就是“一个符号的聚合体。”仪式符号大致有:(1)语言形式的符号,如颂辞、诗文、韵白、咒语以及歌词等;(2)物件形式的符号,如道具、服饰、用品、绘画、塑像、乐器等;(3)行为形式的符号,如行动、姿势、手势、舞蹈、歌唱行为、演奏行为以及仪式角色的扮演等;(4)声音形式的符号,如呼叫声、呐喊声、吟诵声、歌唱声、响器敲击声、舞蹈节奏声、音乐演奏声等。可见,舞蹈是仪式符号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既可充当行为形式符号,还可充当声音形式的符号。

二、先秦仪式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

中国上古时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以礼俗仪式为核心展开的。“礼”之本义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为祭神的宗教仪式,再而后才泛指人类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仪式。《说文解字·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所谓“豊”,《说文》曰:“行礼之器,从豆,象形。”可见,礼是渊源于上古巫祝事神活动的。孔子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引)可见,礼俗仪式在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历代王朝建国之初最重大的文化举措莫过于制礼作乐,也说明礼乐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从本质上说,礼是为了从自我约束的层面让人们去自觉遵守社会道德,从制度的层面来维护社会等级。而礼的外在形式则是仪式,即通过各种仪式行为和过程规范社会的各种秩序,再现礼的精神内核。祭天祭祖、岁时祭典和其他政治仪式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秩序;礼仪中的等级规则决定了集体内部的交往秩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仪式及其他各种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仪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秩序;春祈秋报及其相关节候性祭典与各类生产仪式,构成了农业社会中的经济秩序。由此可见,仪式是上古时期生产生活各领域的中介环节,也是社会秩序的表征性符号和文化事项的联结点。它表征着上古时期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节奏。仪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一方面,体现为仪式使生产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开展;另一方面,仪式还承载着集体意识如生命观、死亡观、伦理观、禁忌观等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内涵。三、中国早期的仪式及其类型

意大利学者维柯《新科学》认为每个民族的诞生和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互为衔接的三个时代,即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我国早期先民的认知观念和仪式活动也可从维柯所分的这三个时代进行分析。

所谓神的时代即人类的史前社会。从现存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成果证明,中国早期的仪式活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已经有鬼魂崇拜观念和与此相关的丧葬巫术仪式,新石器的仰韶时代已经有社祭的考古遗存,龙山时代已经有祭祖的考古遗存。夏朝之前的颛顼、尧、舜、禹等方国时期,从大量而成套的祭祀仪器的出土可见,此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祭祀礼仪。这些礼仪是原始宗教的产物,是在先民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原始的支配下进行的。早期先民对这些看不见的力量或以臣服与膜拜的方式进行祭祀,或借助某种神力进行干预、制服以达到目的,于是产生了巫术思维和巫术仪式。

所谓英雄时代即夏商时期。这时候的祭祀仪式是围绕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进行的。夏禹治理水患当为中华民族英雄崇拜观念最早的表现。他死后被奉为社神,人们制礼作乐歌颂其功德,《大夏》乐舞就是为祭祀夏禹而作的。当然,大禹还具有祖灵的性质。商代祖先崇拜观念占据主导,现存甲骨卜辞中有相当数量是商人祭祀鬼神的记录。《礼记·表记》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所尊之神,除自然神、英雄神以外,还主要是祖先神。甲骨文中“帝”、“上帝”等字样,不是后来抽象意义上的帝,而与“祖”的意义是相同的。《大濩》乐舞就是表彰商汤灭夏之功的祭祀仪式乐舞。

所谓人的时代,即西周及以后的祖神分离和以德配天的祭祀仪式。西周重人事而轻神事。其宗族崇拜观念强调道德教化和政治秩序,倾向于人事和伦理的经营。其祭祀仪式无论祭祖还是祭天,都有意识突出礼仪制度的性质,其《大武》、《大象》乐舞,是这种观念在意识音乐中的体现。

以上勾勒了中国古代早期仪式发展的基本面貌和特点。下文对中国早期的仪式类型作简要勾勒。

1、巫术仪式

巫术是人类童年时期,对人自身和人以外的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状态时对神秘的异己力量有所感受和体验的时候,自然产生的言辞和行为,并使其固定化的结果。原始时代的人们相信人与自然存在着的某些神秘联系的观念,幻想人可以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影响自然和他人,于是产生了巫术。巫术仪式一般包括巫术行为和与此相关的一整套巫术观念。通常形式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来利用和操纵某种对象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中国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氏族社会图腾崇拜的出现,也出现了相关的神话和巫术。中国早期巫术涉及古人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除个体巫术外,还有公共巫术,如禳灾巫术有《山海经》中的驱旱魃巫术,《吕氏春秋》中的汤祷桑林的止旱求雨巫术;顺祝巫术有《吕氏春秋》祈求农业丰收的“葛天氏之乐”;诅咒巫术有《尚书·牧誓》中的克敌巫术等。2、占卜仪式

占卜仪式起源于原始范畴中的前兆迷信。史前的先民们相信事物发展的趋势与一些特定的事象诸如气候、天象、梦境、卜兆等出现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样便产生了根据特定事象推知事情结果的占卜仪式。主要有龟卜、筮占、谣占、梦占等仪式。《史记·龟策列传》曰:“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礼记·表记》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西南各少数民族现在还保留着一些古老而原始的占卜仪式。如藏族、云南羌族、四川彝族、贵州苗族、湘西土家族等皆有各种占卜仪式。

3、祭祀仪式

史前社会的祭祀仪式种类繁多,说明祭祀仪式在中国早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祭祀仪式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仪式当属蜡祭、社祭与祖祭。张光直先生认为:“仰韶时期农村里最要紧的仪式是祈丰收,拜土地;在他们仪式用的器皿上画几个象征繁殖力的女子性器的纹样,正说明我们祖先祭祀时的虔诚,并吐露作为这片诚心之原动力的耕作生活之艰苦。这就是后来的蜡祭。所祭之神有八种,又称八蜡,是在十二月时索求四方百物之神而祭之,以求得农业丰收。社祭是对社神的崇拜仪式,源于史前时期对土地的崇拜,后来演变为人格化的土地神灵崇拜。而且,社神具有自然神、农业神与部族神混合的特征。祭祖仪式最早可能在龙山期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在仰韶村(龙山时期)出土的陶祖,很象一尊男性性器模型,据张光直先生推断,这是中国史上拜“祖”的最早实证。他认为:“中国古代的‘祖’字,本来是个性器的图画,亦即祖先牌位的原形。

4、傩仪式

“傩”据说产生于黄帝时,傩祭开始时只限于宫廷,谓“大傩”、“国傩”。逐渐遍及于乡村,谓“乡人傩”。殷商时起就可见此宗教仪式,周代举行最为盛大。传说方相氏可以驱鬼逐疫,最迟在汉代,驱傩已与蜡祭发生联系,在蜡祭前一日,宫廷中要举行大傩。《后汉书·礼仪志》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举行傩祭时,巫师就要装扮成方相氏,身上穿着熊皮,头戴留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边开路,一边喊:“傩!”率领十二个戴着面具、装扮成各种野兽的人--戴面具所具有的戏剧性已为人们所公认,后跟一百多个扎红头巾、穿黑衣服、手执拨浪鼓的少年儿童,到宫室、房舍、各处跳跃、呼喊,并合唱祭歌《赶鬼歌》以驱逐“疫鬼”,最后,把鬼赶到河里,把火炬丢进水里,表示鬼全部被河水逐走了——人们歌唱、舞蹈、打斗,场面甚为壮观,也极其富于戏剧性。据《论语·乡党》记载,每逢年三十孔子老家举行傩祭仪式时,孔子就“朝服而立阼阶,观乡人傩”。

5、人生仪式

人生是人的一生从一个阶段过度到另一阶段的重要标志,通过仪式强化人生转折时期的标志,表明先民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生命的珍爱。有诞生仪式、冠礼、葬礼等。其中,冠礼最重要。冠礼源于氏族社会的“成丁礼”或“入社式”。

以上仅简要罗列了中国早期社会仪式生活的发展演进和最为重要的几类仪式生活。

可见,上述仪式内容已经涉及到早期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体现了先民的生活内容,也反映了先民的思维观念,而这些仪式大多数都要借助乐舞的形式进行。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舞蹈艺术是伴随着早期先民的各种仪式而产生的艺术形式,其直接目的是为先民的仪式活动服务的,也是整套仪式活动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正如张本楠先生所说:“原始宗教仪式的进行过程就是原始舞蹈的创作和表演过程,原始宗教仪式的发展历史就是原始舞蹈的发展历史。无妨说,原始舞蹈就是宗教仪式。”

参考文献:

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纪兰慰:《论民俗舞蹈的仪式》,民族艺术研究1999年版。

薛艺兵:《仪式音乐的符号特征》,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2期。

《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张光直:《仰韶文化的巫觋资料》、《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三联书店1999年版。

第7篇

医患关系是因健康需求而在诊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对相辅相成的特定关系,是医疗服务中最重要、最复杂的人际关系,主体是医患双方,现逐渐扩大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团体与求医相关社会群体的双方。医患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方面,它是医生和患者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依赖、亲密合作的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医患关系却因多种原因变得相互对立,剑拔弩张。据中国卫生法学会统计从1997年开始,医疗纠纷以平均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发展,这正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据上海医科大学医院管理处对全国7所医院528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与紧张的占29.22%,比较和谐与和谐的占24.23%。数据中可窥一斑,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比例高于认为和谐的比例,医患关系紧张趋势正在加重。党的十七大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后,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诊疗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医疗技术显著提高,但同时,医院存在不合理收费、不合理用药、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生硬、冷漠等行为在个别医务人员身上还能看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导致医患矛盾产生、甚至是激化而出现一系列的不和谐现象。总体而言,医患关系正趋紧张状态。

二、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原因分析

医患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社会联系之中。表面上看,医患关系紧张是发生在医与患之间的,但其背后有广泛的社会背景,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1.制度原因是根本。“看病难,看病贵”,制度成根源。由于当前的医保制度,患者看病绝大部分报销比例较少,自付比例较高,患者把就医行为理解为消费行为,导致认识上的错误。现行的政策对于大型的综合医院给予了一定的经济支持,但医疗体制的改革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的补偿机制尚未理顺,补偿严重不足;同时大部分的医院包括基层的医疗机构都需要院方自己解决职工工资、福利等成本,以致“以药养医”和医疗服务的价格服务偏高的情况仍然存在,导致看病难、看病贵,加深了社会舆论以及老百姓对医疗行业的不满和误解。同时,医疗服务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现象并存。

2.院方责任意识渐淡薄。医方出于生存,同时也在利益的驱动下,将医患关系物化,“开大处方”,甚至“收红包”,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责任意识淡薄。同时针对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医院未采取有利措施,对医生也疏于管理,对医护人员的医术、伦理教育欠缺。同时医院缺乏人性化施医的理念。资源出现短缺,优秀人才比例少,全科医生缺乏,医学法学复合型人才稀有,以及医疗设备的稀缺等医疗资源也成为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瓶颈。

3.医务工作者忽视了人文关怀。作为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不能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也不能谨记人文主义的精神,在利益的驱动下,个别医务工作者甚至触犯法律;个别医务人员工作态度冷漠,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不能做到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更加深了医患双方的误解和鸿沟;现行医疗服务行业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几乎没有沟通,医生为躲避责任,保护自己,采取“小病大检查”,开不必要的检查单,加深患者对医生的失望;医生在医患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医生凭借自身在医学知识技能的优势,忽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此外,由于医患双方的立场不同,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缺乏沟通,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现有的服务模式也无法得到正常沟通。

4.患方医学常识需加强。患者方面由于在医患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所以一直倍受同情,在提到医患矛盾时,大家的矛头首先指向了医方。所以现实中,由于患者的期望值过高,对医学的局限性不了解等将医生神化、医术神化,认为医术万能与现实产生落差,因此,产生失望等消极情绪。根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部的调查统计,由于患者对医学知识的不了解,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占93.8%,希望少付医疗费用的占51.5%,无理取闹的占49.5%,对治疗不满意的占37.6%。另外,随着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维权意识增强,更加重了医疗纠纷发生的频率。此外,现有的关于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仍有漏洞,立法不健全;社会民生问题多,高房价、难就业、收入不公平等现象,加深了矛盾激发的可能;社会新闻媒体为博取眼球,追求效益,故意挑事端,进行不实报道,以点概面,对医患紧张关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社会对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普遍存在不理解现象等原因也成为了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三、从生态文明视角探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途径

中国将严肃查处医疗卫生领域乱收费,、以医谋私、收受红包、开单提成和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等违法违纪行为,严肃行业纪律。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一直是一个热议话题,如何建立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政府、医院、医生、患者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很多,因此,缓解的途径也有多方面的。从生态文明视角来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途径主要有三点。

1.政府应加快相关制度建设。政府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相关制度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要求,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的战略任务与重要支撑。这就要求政府对医院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保证医保制度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扩大社保基金筹资渠道,吸收外资和私人资本进入医疗卫生行业,增强了公共医院的竞争力和运行资本。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鼓励社会办医。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有的放矢的办法缓解医患矛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看病难问题。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迎难而上,扭转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上不适用公益性目标的现状,加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力度。积极推动医疗信息生态建设。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患者个人的就诊信息也能全面反映出来,有利于更准确、全面的诊断,也免去了患者各种不必要的检查,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缓解了医患矛盾,增进了医患互信,政府应该负起责任,尽快调动各相关机构、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信息生态建设。政府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找到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狠下决心,共建和谐医患关系。要畅通群众请求渠道,广开言路;聘请社会监督员,监督医院的医法医风;设立投诉中心,医学法律咨询中心,让患者有地方可说话;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可效仿电信公司进行打分制,督促医方的责任的担负;改变原有的评价模式,将生态环境建设、文明环境建设纳入到考核模式,调整医院的办医目标。政府要加大生态文明道理的宣传以及和谐社会目标的宣传,积极通过舆论化解医患矛盾,鼓励换位思考;引导媒体宣传医患之间美好的情感,为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提高其职业荣耀感。

2.医院要转变观念,树立文明意识。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要求医院要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推进文明医院建设。医院要将自身定位为公益性质,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评价体系和业绩考核,更加注重对医法医风医术口碑的考核,加强医法医风建设和医学伦理教育,尊重生命。医院是社会为民办实事的平台,是群众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惠及的地方之一,不能成为追名逐利的场所,医院要真正确立自身公益性质和地位,从机制上消除或逐步消除医患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和冲突,真正保证“病有所医”。同时合理利用一切资源,节约资源,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也避免加重患者的负担,改变“开大处方”的现象;在医疗垃圾的处理上要遵循保护环境的原则,进行垃圾分类,减少对自然的消极影响,从而保护生态环境;院方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的就医环境,使患者舒心。另外,政府想要构建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医疗卫生信息化体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院等医疗卫生部门的配合,所以,这些机构需要梳理大局意识和生态文明的观念,主动、积极的将自己的信息拿出来共享,推进中国卫生行业的信息互通和信息化,带动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和现代化。

第8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墙

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和城市化、工业化的飞速发展,道路污染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如何防治这样严重的污染?除采取一些措施,如使用无铅汽油、安装净化装置等,还可以在道路中央分隔带两侧建立生态墙,形成“绿色屏障”,利用植物吸尘、杀菌、吸收有毒气体,减少噪声,提高空气湿度和降低气温等功能来综合防治道路污染,从而改善市民生存环境。

生态墙是从生态学和植物生态习性原理出发,以植物为建墙主体,使围墙在功能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环保功能。

一、生态墙的种类

根据道路功能性质、景观空间构成、立地条件、市政公用及其他设施关系,将生态墙分为以下4种。

1.观赏型生态墙

在城市道路两侧建造观赏型生态墙,把乔木、花灌木、藤本植物、地被合理搭配种植,充分利用各种植物的耐阴、喜阳等生态习性以及抗污染、杀菌、滞尘、降温、隔声等能力,形成既有生态效益,又有景观效果的绿色风景线。

2.防护型生态墙

在长距离无人区,为了加强防卫功能,起到减弱风力,降低噪音、遮挡灰尘的作用,同时还将路边不好的地形地物进行隐蔽,起到净化空气,绿化美化作用。在郊区道路和高速公路两侧种植防护型生态墙,利用一些带刺的植物,一方面直接起到防护功能,另一方面增加了绿化量,同时增加了抗污染、防尘、降噪的功能。

3.经济型生态墙

在收费站、加油站、住宅等地的墙体附近建造经济型生态墙,即在墙旁土地上种植具有吸盘的藤本植物,使墙面披上绿色外衣,不仅美化墙面,还有防止风雨侵蚀、日光暴晒的作用。在收费站附近道路两侧,则可利用花、果、叶、根等均可入药的植物,形成整形的绿篱,既可创造经济收入,又富有季相变化。二、生态墙的技术措施

1.植物的选择

(1)观赏型生态墙通常选用易成活、生长快、寿命长、根系深、萌发力强,并且适应性强、抗污染、耐干旱、抗风和抗病虫害的常绿树种,如侧柏、桧柏。同时采用耐修剪、枝叶密、病虫害少、发芽早、耐旱,耐寒,寿命较长的小乔木与灌木?如黄杨、女贞等和花卉配置,形成层次感。也有采用色彩、质感对比较大的花灌木或花卉片植成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直线几何形的图案显得严谨大方;曲线纹理式的图案则显得流畅富有动感。还可选用一些花期较长的植物,如紫藤、凌霄、藤本月季、蔷薇等植物作绿墙,花朵盛开时能够形成独特的景观。

(2)防护型生态墙栽种的植物具有耐旱、耐贫瘠,易栽植成活,生长健壮,养护管理粗放,病虫害少的特点,选用一些带刺的植物如火棘、马甲刺、枸橘、藤本月季、蔷薇等植物作绿墙,增强防护作用。

(3)经济型生态墙用爬山虎、五叶地锦、常春藤、牵牛花、凌霄等藤本植物进行墙面绿化,不仅能形成绿色花纹图案,而且富有季相变化。在收费站附近种植枸杞、沙棘、麦冬等药材植物,不仅起到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的作用,还能创造经济收入。

2.生态墙绿化实施的保证措施

(1)为保证在1年内达到基本上看不见土石,需加大种植密度。(2)花木种植时,要施足底肥,注意浇水。(3)土壤肥力差的地段,应加换客土。(4)种植后3个月内,应追施以氮、磷为主的肥料,并定期喷施叶面肥。(5)大苗应用三脚架固定。(6)种植时间宜在冬末春初进行。(7)为确保苗木供应到位,应提前培育或预购。

三、生态墙的效益

生态墙的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建成后不用连续投入却能持续产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1.经济效益

第9篇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荀子也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广义而言是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狭义而言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仪节;“仪”是指礼节、仪式、法度、准则。仪侧重体现礼的外在形式,使礼更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所以,礼仪既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又是一种行为的规范,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礼貌,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言语和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的表现;礼节,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待人接物的行为规则,如鞠躬、握手等;仪表,是指人的外表,一般包括容貌、姿态、风度、服饰和个人卫生等方面,是礼仪的美的表现形式;仪式,是指礼的秩序形式,即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秩序的规范化的活动。

二、礼仪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现代教育家提出了“千教万教,先教做人”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

首先就要注重培养有教养、知礼仪的人。礼仪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开展礼仪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提高广大师生对师德和礼仪重要性的认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工作具有示范性、辐射性和潜移默化等特点。高师生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今后要面对的下一代青少年的文明素质,因此,注重在高师院校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和训练,就是在源头上为整体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明确礼仪不是区区小事。诚然,从现象看,礼仪确实是细小琐碎的,并且只是一种外在形式,似乎无关紧要,但由于礼仪是道德的外在形式,因此它折射的是人的行为全貌,反映的是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在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的同时也不忘记“成人教育”。(二)要把礼仪教育作为培养高师生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起点

“德成于中,礼形于外”,礼仪本身是人们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产生积极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所以,对高师生的礼仪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而是要以此为起点,引导他们通过“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等良好的道德行为实践体认道德,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树立起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仪修养准则。三)要以高师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注重养成教育

以高师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从基本的礼仪为入手,规范高师生的基本行为和基本文明用语,提倡文明举止,扭转不文明行为,增强学生守礼、行礼的实际能力,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完善自己,逐步把礼仪作为一种自觉的待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自尊、自重、自信、自强、自律开始,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良好道德品质和遵守社会公德、国家法律的意识。

(四)开设礼仪课程,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达礼先知书”,礼仪教育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完善自我”。礼仪教育,一要开发“礼”——让学生知道人与人间要互敬;二要训练“仪”——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因此,礼仪教育要课堂化,让学生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做到既明“礼”又懂“仪”。因此,应该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掌握礼仪规范,并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

(五)制定必要的制度,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礼仪的作用主要是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的、靠社会舆论来监督的。换句话说,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但“自律”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将礼仪制度化,并且严格考评可以强制性地使学生改掉一些不良习惯,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文明礼貌修养。倘能如此,学校一定会形成崇礼尚礼风气,学生会感到“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六)以身立教,发挥教师的表率和垂范作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务必先正已的道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彬彬有礼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

[摘要]礼仪,作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优良传统文化,是当代高师生提高人文素质和塑造良好形象不可或缺的修养内容。然而,高师生的礼仪修养水平却不容乐观,校园里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现象存在。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高低。因此,对高师生进行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关健词]高师生礼仪教育思想道德素质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美德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和睦谦和的风貌为世人所称颂。礼仪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更能折射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高师生是未来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提高全民素质历史责任,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高低。而礼仪,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师范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他们将来成为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陆文泽.关于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甘肃科技纵横,2005,(6).

第10篇

(一)效益管理系统

效益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一系列为全面满足船舶企业知识生产效益管理需要的子系统,包括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管理模块、效益指标制定模块、工程施工安全指标管理模块、品质指标管理模块、保障机制管理模块、工资分配指标管理模块、生产效益考核模块等七大模块。效益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介绍如下:

1.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管理模块

根据设计部门发送的订单信息,进行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的维护,包括订单类型、工艺维护及作业流程的制定。

2.效益指标制定模块

针对订单进行效益指标的制定,包括船舶产品类别、施工内容、出勤人数、施工区域有效面积、设备、物量、实动工时、预计完成时间、目标产值、目标物量、目标材料、总支出、预期经济效益等项目,提供指标考核系数,为订单生产完工后的效益考核打好基础。

3.工程施工安全指标管理模块

针对船舶订单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施工安全指标进行设置,包括安全指标、检查指标、工伤指标等。

4.品质指标管理模块

对订单生产中的品质指标进行管理,包括报检指标、探伤指标、品级指标等。

5.保障机制管理模块

按订单进行齐套管理。可以确认订单的物料是否齐备,设备负荷是否合理,模具状况是否良好,技能人员是否到位,工序汇报是否齐全,以此为依据计算人工的计件工资。

6.工资分配指标管理模块

设置项目部、作业区、工段、班组、工人等各级生产组织,按生产性质形成的分配权重比例,设置各级之间的换算关系。

7.生产效益考核模块

根据以上模块所设置的各项效益考核指标,结合生产作业看板系统产生的实际数据,进行订单生产效益考核,具体包括目标产值、目标物量、目标材料、目标总支出、实际产值、实际物量、实际材料、实际总支出、结算信息、配备人员的实际工时、人员效率、人均产值、人均支出、质量信息、安全管理等。对订单生产效益进行分析比对,为使用者提供决策和改进的重要信息以及订单改进备案储存,为之后同类订单提供比对和参考。

(二)生产看板管理系统

生产看板管理系统的内容涵盖了船舶企业生产管理的主要业务内容,如项目管理、作业管理、生产进度跟踪、生产统计等环节,其产生的数据是本次生产效益管理考核数据的重点来源。

1.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包含组织机构设置、业务类型维护、船号字典、项目号字典、工种字典、级别字典、物量单位字典、物料清单、人员字典、班组字典、设备字典管理等。

2.生产计划模块

包含主生产计划的编制、班组计划确认、外协计划确认等。计划包含的信息包括作业区、月份、施工区域、船号/项目号、工段长、班长、外协单位、产品类别及船号、计划节点、施工内容、施工班组、施工责任人、在籍人数、班组分配比例、有效面积、图纸编号/段号、材料规格、材料型号、数量、开工时间、完工时间、单位价格、总物量、总产值、辅助人员、设备工具、上月已结比例、上月已结产值等重要指标。

3.生产调度模块

包含派工单、项目调度、生产进度跟踪等,对生产计划编制后形成的任务自动形成派工通知单下发,调度可以根据派工管理查询已经下达的任务和调配的任务清单;对因特殊原因在班组间进行调配的任务,确认完工比例之后形成生产调拨单。通过生产作业管理形成的实际进度单,形成生产进度信息,便于生产管理部门人员对生产进度进行跟踪。

4.作业管理模块

包含进度反馈、完工处理、结算管理等;质量安全监督模块包含质检管理、安全管理、工伤管理等。

5.生产区域订单看板管理

按照生产组织的不同层级反馈该层级目前所有订单执行情况,包括订单状态、结算情况、所在作业区、月份、施工区域、船号/项目号、工段长、班长、外协单位、产品类别及船号、计划节点、施工内容、施工班组、施工责任人、在籍人数、班组分配比例、有效面积、图纸编号/段号、材料规格、材料型号、数量、开工时间、完工时间、单位价格、总物量、总产值、辅助人员、设备工具、上月已结比例、上月已结产值等信息的实时反馈。

二、船舶行业知识生产订单效益管理平台的先进性

首先,船舶行业知识生产订单效益管理平台的使用原理打破了现有的项目组管理模式,从以船为单位进行线型管理,转向以中间产品为单位的区域管理,实现管理机构扁平化。船舶制造订单是系统运行的源头,通过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管理模块的功能,将设计部门发送的订单信息转变成订单工艺及作业流程,将中间产品的订单类型、工艺及作业流程形成规范进行下达。当订单转入效益指标制定模块,由生产管理部门针对订单制定出勤人数、施工区域有效面积、设备、物量、实动工时、预计完成时间、目标产值、目标物量、目标材料、目标总支出、预期经济效益等项目指标并录入系统,一方面针对每个项目提供指标考核系数,另一方面为订单生产完工后的效益考核做好基础准备工作。订单流转到安全管理部门后,安全管理部门对订单的工程施工安全指标进行设置,包括安全指标、检查指标、工伤指标。质量部门对订单的品质指标进行录入,包括报检指标、探伤指标、品级指标。以上指标的确定,诠释了对订单投入生产的各项指标与要求,对中间产品订单化的管理,使得船舶制造打破原有的项目组管理模式成为了可能,通过对诠释完毕的订单进行分解,形成工作包/派工单,才能在后续工作中完成对中间产品的订单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数据分析。其次,改进了生产组织方式,从原有的基础生产模式变更为知识生产模式,从设计源头以订单为载体,到利用工作包/派工单的形式编制生产计划。在基础数据管理模块进行组织机构设置、业务类型维护、船号字典、项目号字典、工种字典、级别字典、物量单位字典、物料清单、人员字典、班组字典、设备字典管理,目的是完成效益管理系统和生产看板管理系统数据基础的统一,从效益管理系统中形成的订单可以无缝转到生产看板管理系统。效益管理系统诠释完毕的生产订单通过平台自动加工在生产看板系统的生产计划模块自动形成生产计划,由于订单包含产品物量和产品完成需要的计划工时,施工部门可根据工作包/派工单在生产调度模块进行派工,按计划工时分配人力,通过作业管理模块进行进度管理、完工处理、结算等,确保生产进度可控,在生产效益管理上通过工时/物量的统计、分析,充分实现对产品进度、作业效率、人力用场地资源的全面控制,使生产效益管理从生产计划和现场管理两个方面实现精细化。再次,通过保障机制管理模块、工资分配指标管理模块和生产效益考核模块对包括生产效率、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工程施工安全、保障机制、生产计划、设备维护、消耗指标管理、品质管理、绩效管理、结算管理、工资分配制度在内的影响生产效益的因素进行全方位管理。做到生产有计划、设备有维护、消耗有指标、品质有保证、绩效有考核、责任有落实、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工资分配制度,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部激活。最后,通过生产效益考核模块建立知识生产绩效评价体系,从不同角度综合考虑知识生产的绩效,针对订单权衡其成本及收益,不断提升船舶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对各种新挑战。

三、船舶行业知识生产订单效益管理平台的社会效益

第11篇

研究对象和方法

(1)被试:本市某幼儿园小中大班,每年级随机抽取四个班,某小学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共计:401+775=1176名孩子作为被试。

(2)测试工具:团体镶嵌图形测验(GroupEmbeddedFigureTest),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修订。

(3)过程:确认关键时间段。通过团体镶嵌图形测验,记录每个被试的得分情况,然后被试的相邻年级,俩俩做作为一实验组,根据得分,分成3个组群,依次为:1/3场独立、1/3中间组、1/3场依存。统计场独立组中高年级所占的比例,以前后出现显著变化的分组中的共有年级作为认知风格变化的关键时间段。针对关键时间段,取前后各一个年级的随机一个班,进行一段时间认知风格校正实验,而后再测,统计其认知风格变化得分变化显著性,若确是,则确认关键时间段。确认关键人(重点是家庭方面的):根据团体镶嵌图形测验得分,在每个年级内进行分组,依次为:1/3场独立组、1/3中间组、1/3场依存。

针对场独立组和场依存组,发放调查问卷,让孩子带回家,和父母共同完成,根据问卷反馈,统计规律,发现家庭教育的关键人。确认认知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根据调查问卷,就理论假设中的影响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寻找规律,对其中较为典型的被试,安排面谈,通过有目的的询问,确认关键的影响因素。在认知风格校正实验中,鉴于时间原因,仅对中间组进行场独立风格的校正。

笔者针对关键因素,协调家长,按照要求,调适家庭教育,要求关键人抽出精力,对孩子的教育以鼓励为主,制定容易达成的分步小目标,制定规矩,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刺激其学习兴趣和欲望,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关键人要提高对孩子的关注度,让孩子感觉到对其学习内容和其进步情况的适时关心,并给予及时、中肯、适度的肯定。校正实验结束后,重测其认知风格,观察期效果,从而确认问卷的统计分析结论。

(4)原理:根据认知风格原理,它一旦形成,相对于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表现出相当的稳定性。因此,其形成前后,校正的效果应有显著差别。同样,其定型前,两极化不显著,定型后显著,则前后两个年级作为统一实验组时,会有前后的显著变化。由此就可推定认知风格形成的关健时间段。根据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影响是第一位的,尤其父母的育儿风格、个人认知风格、教育及工作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贯穿于孩子终生。因此,本研究重点寻找家庭中对孩子认知风格形成作用最关键的成员,通过分析其育儿风格、个人认知风格、教育及工作背景,总结孩子认知风格形成的关键原因,从而为家庭教育中引导特定的认知风格形成,提供实践依据。

结果

(1)按测验成绩,将相邻年级编组,为简化实验数据的处理,仅统计对比场独立组中高年级占比。从图1中可以看出,数据在小班和三年级处出现较大变化,可暂定为关键时间段,并待后面的校正实验最后确认。

(2)为简化实验数据处理,主要针对场独立组的孩子进行分性别的数据分析。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孩子的认知风格与其父母中同性方的认知风格、育儿风格的相关性较高,其他方面无明显规律性,可确认为家庭教育中认知风格形成方面的关键人。故将孩子按性别和父母的认知风格、育儿风格进行数据统计。从图2中可看出,祖辈的认知风格无明显规律,可认定为非关键教育人。从图3中可明显发现孩子的认知风格酷肖其父母中的同性方,故可认定其为关键教育人。从图4中可发现,祖辈对孙儿辈的应答,始终是高水平的,符合现在常见的宠溺规律。

但就其高应答,是否影响孩子场独立认知风格的形成,尚存疑虑,随取场依存组的孩子进行统计,发现比例近似,故可难以认定其育儿风格影响认知风格形成。从图5中可以看出,场独立组的孩子所处的家庭多为权威型育儿风格,次之为疏忽型,对比场依存组的数据,其多处于专制型家庭,故可认定权威型育儿风格更有利于孩子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形成,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成长。

(3)认知风格校正实验,根据关键时间段的初定,选取了中班、二年级和四年级的中间组的孩子作为被试,进行短期的场独立认知风格的引导。小班之前,孩子未入园,测试不便,故未做校正实验。进行2个月后,采用团体镶嵌图形测验,重测全班得分,统计其得分进入场独立组的比例,数据见图6。

从图6可以看出,认知风格的改变随年龄增长难度加大,且在三年级前后出现较大差异,为便于比对,取同年级未进行校正实验班级的中间组孩子,重测团体镶嵌图形测验得分,结果见图7.根据图7,两两相对比可以发现,关键时间段的判断,应该无误;针对关键教育人和重要影响因素的校正实验效果是明显的,但三年级后的校正效果不大,针对这一时期后的认知风格校正,有待于另行研究。

讨论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对认知风格形成的关键时间段的研究来看:三年级以后的孩子,其认知风格趋于稳定,两极化表现显著,改变场独立-场依存的难度较大;幼儿园的小班,情况类似,但校正改变的难度相对较小。由此也验证了,民间流传的,“从小看3岁,3岁看8岁,8岁看到老”的人的性格能力习惯的形成阶段。

(2)认知风格校正实验也证明:3岁以前,与孩子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的育儿风格和自身的认识风格,对孩子认知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校正中能够发挥极为显著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育儿风格,尽量体现为高要求、高应答的权威型,做好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尽量体现为父母要求孩子形成的认知方式。孩子的认知风格不理想,只要不放弃,8岁前仍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校正的,但错过8岁后,就难以再改了,只能尽量使教育符合孩子的认知风格。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3)考虑到已有的研究结论:场独立性学生在思维独创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普遍强于场依存性学生。其学习基本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善于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独立自觉,稳定性较高。从培养高分高能,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角度出发,因势利导的帮助孩子形成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认知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重点是家庭方面的)研究中,鉴于时间原因,我们重点关注形成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影响因素。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和相关直接交流发现,高学历的、理性或逻辑性强的工作背景、权威型育儿风格的家庭中的孩子易呈现场独立;疏忽型育儿风格次之,但孩子容易呈现坏毛病和成绩不良;专制型和纵容型的家庭,其孩子则易呈现场依存。孩子的认知风格也多与其同性的父母类似。

在讨论分析中,我们认为,权威型育儿风格的家庭中,父母的高要求高应答,实际多体现为,为孩子制定大量的小目标,适度允许孩子坚持己见,高关注度的协助孩子达成目标,充分锻炼了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提高了孩子的责任心和逻辑性,从而帮助孩子形成了场独立认知风格。

第12篇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意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是指“人所特有的一种对现实系统化了的、自觉的、伴随着体验且有能动性的反映形式”。数学意识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与人们在认识数学的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对于学生的数学意识的培养,与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一般的数学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关系。但知识技能的掌握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地代替数学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表现在不仅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逐步学会主动地认识数学,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具有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型的态度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举一个例子,学生会计算3×4,说明具有关于乘法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会解有4个盘子,每盘里装3个桃子,一共有多少个桃子?说明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并不能说明学生具有数学意识。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4辆三轮车;看到4个人,每人手里有3个苹果,他会与3×4联系起来,这时可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意识。也就是说,学生能够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数学建立起联系,用数学的方法和观点看待事物。

数学是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工具。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知识,一方面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和数学的观点认识周围世界。因而,学生不仅要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数学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使所学的数学知识成为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看,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数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需要。

国家教委1992年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首次提出了重视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问题,并在教学要求中指出:“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提出这一要求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无足轻重的,而是多年来数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结果,是吸收国际上数学教学改革经验的结果,是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的需要。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数学教育文件中,也对这方面的内容做了规定。日本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中规定:“培养学生从日常事物和现象中看到数量关系,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加以处理的能力和态度。”美国的数学教学标准中规定:要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能探索数学和所服务的学科之间的关系;相信自己有学好数学的能力;学会运用数学语言交流思想。”

所以,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二、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关键在于怎样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1.注意把有关内容同实际问题或具体活动联系起来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比较强调概念教学要从实际引入,强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来认识和理解概念。这无疑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但这只是把实际问题作为理解概念的工具,而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角度来看,还应当把通过实际问题或具体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作为教学目的之一,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问题,并可以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和运用与有关概念、原理有联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能够从实际问题中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所学的概念、原理,而且还要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倍数概念和与倍数有关的应用题时,可以从一些具体活动引入倍数的概念,让学生具体地理解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如,第一行摆2个小方块,第二行摆4个小方块。可以说,第二行的小方块数是第一行的2倍,也就是说4是2的2倍。第三行再摆6个小方块,第三行的方块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呢?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初步地理解了什么是倍,怎样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学会解答与倍数有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应当进一步让学生把倍的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教室左边有2扇窗户,右边有6扇窗户,右边窗户数是左边的几倍?想一想周围的事物,哪些可以表示成倍数的关系?学生可能说出许多与倍数有关的问题。像班级的人数,手中的文具数等。经常把所学的知识与周围的事物建立联系,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用数学的方法来看待和处理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2.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许多数学概念、原理都能在现实中找到相应的模型。而我们所学的书本上的数学知识,是经过数学化和抽象化了的。数学教学是一个压缩了的认识过程,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重复人类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结合有关的内容,给学生提供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的机会,也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把现实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在学习“统计初步知识”内容时,让学生算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男生的平均身高,女生的平均身高,并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不是一个直接计算的问题。解这个问题需要运用统计知识,但又不像一般问题那样,给出数据,直接计算。需要学生先搜集数据,然后确定怎样把数据分组,必要时可先画一个统计图,然后再观察和计算数据的特征。学生用这样的思路、这样的方法解答问题,不仅应用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在一个微机活动小组里,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火车站行李房为旅客托运行李的收费规定,当行李重量不超过20千克时,每千克0.5元;当行李重量超过20千克时,超过的部分每千克1.0元。编一个适用于所有情况的计算行李运费的程序。为了编制程序,学生首先要用一个数学公式把题中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但这个问题显然不能用所学习的数学方法直接写出一个运算公式,学生需要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找出合理的运算方法,并结合计算机编程的要求来完成这个任务。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这个实际问题,建立一个计算的模型。这对于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都是有益的。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加强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同样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的重要方法。数学中的实践活动有多种形式,包括动手操作,实际测量,自编应用题等。适当地运用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践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

如,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时,让学生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量一量书桌、课本、文具盒的长和宽,回到家里量一量各种家具的尺寸。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亲自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习“行程问题”、“平均数问题”、“工程问题”等典型应用题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周围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编相关的应用题。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13篇

ErnstandKim(2001)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globalproductionnetwork)”这一概念,在文中它们提到全球生产网络不但带来产品的转移同时伴随着知识扩散。全球生产网络带来的是中间品贸易,而加工贸易正是中间品贸易的主体。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基本上处于全球生产网络的低端,有低附加值、无自我品牌、缺乏自我创新等特点。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是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内部的自我提升和外部产业、政策环境的引导促进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中的自我提升,学者们普遍认为需要依靠生产网络所带来的知识和技术溢出作用。JayBarney(1996)在文章中提到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工贸易中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转移及技术外溢来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本国产业的升级。由于加工贸易的投资方需要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占领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使得投资方会主动提供一部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刘志彪、刘晓昶(2001)认为,全球生产网络的产品生产链会不断向具有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延伸,我国企业应抓住机遇、总结经验和积累知识,从而达到产业优化与升级的目的。PerterJ(2004)在文章中论述到加工贸易方式可以将东道国与投资方利益捆绑在一起,由此,通过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渗透和溢出,东道国企业可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网络,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Grossman和Helpman(2005)认为,同加工贸易密切相关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既与发展中国家本身的技术水平有关,也和制度环境有关。刘德学等(2006)提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高层级主体特别是领导厂商之所以能够占据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价值链环节,是因为他们控制着相关的“稀有资产”,这些稀有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加工企业要想取得网络主体地位及其所从事价值链环节的提升,就必须逐步获得或创造这种“稀有资产”,而这一过程可借助于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知识转移与扩散机制得以实现。

在分析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外部影响因素时,学者们分析因素的焦点基本上集中于劳动力禀赋、技术、外资企业的战略和目标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上。如庞大同(2001)在文章中提出,要促进加工贸易,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应从优化配套环境,制定发展战略,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建立出口加工区等几方面入手。潘悦(2002)动态考察和调研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分布和产品性质,指出中国加工贸易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换代的阶段,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之从前已有了显著提升。BoyLüthje(2004)在以IT产业为例论述全球生产网络和中国的产业升级时认为,除企业内部工资和工作标准等因素外,经济、产业的状况和外商投资政策也会影响到产业的发展。

综合已有的研究观点,本文认为外部环境的作用只是辅的,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根本在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的转变和提升。要达到这一目标,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以及东道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将是关键;政策环境也将从外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

2加工贸易出口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升级取决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外部因素包括服务联系成本、环境因素等。然而内部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是否对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有显性影响,需要实证的检验。

针对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本文选取了加工贸易增值率作为衡量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指标。依照全球生产网络的特征,所处网络层级越高,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多,因此增值率可以综合反映加工贸易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状况。

加工贸易增殖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

在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衡量上,本文选择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亿元)作为衡量标准。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由科研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亿元)来代替。

外部环境方面,邮政电信业产值(亿元)将作为服务联系成本的衡量指标。

数据选取自1992-2007年,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实证分析所用计量软件为SPSS10.0和EVIEWS5.0。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1992年至200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研发)同邮政电信业产值(邮电)三个变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如果直接用于分析,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共线性问题,这里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做变量转换来解决共线性问题。

通过SPSS软件的因子工具,确定各个变量权重可得:

表1主成份分析法各变量权重

由上表中可看出回归变量的T值分别为-3.341和5.292,在1%的显著水平下T检验通过。调整后R2=0.659,方程拟合度较好。回归方程为:

增殖率=-0.731+0.131LN(0.911*FDI+0.980*研发+0.981*邮电)(2)

根据以上计量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电信业产值与江苏省加工贸易出口结构比的变化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对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效应均为正。由此可见,加工贸易企业的升级,同自主创新、研发与知识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以及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有密切的联系。

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投入和加工贸易出口增殖率(Y)之间可能存在的时间上的滞后关系,利用计量软件对两个变量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表3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由相伴概率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FDI不是增殖率(Y)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而不拒绝“增值率(Y)不是FDI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因此,从2阶滞后的情况来看,FDI的增加是加工贸易增殖率上涨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说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3加工贸易出口升级策略

加工贸易出口的产业升级源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的提升。这种提升要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首先在企业层面上,要鼓励企业加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且在生产经营中进行学习积累和自主创新,提高自身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其次外部环境方面,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来引导加工贸易的发展,为企业的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而言,可以借助于以下策略与渠道加以改进和提高。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3.1加强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多种渠道,包括市场竞争、技术示范、人员流动、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等。可以通过建立公平的竞争市场,打破垄断和改变原有的市场结构,提高企业效率;制订相关政策来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信息的传递;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利用机制,鼓励有外资企业工作背景的高层次人才进入内资企业,由此会把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文化带给内资企业;加强内外资企业的合作开发和生产,通过生产链上下游的联系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传递到内资企业。

3.2提高国内企业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

国内企业的学习能力与技术吸收能力同样影响着技术溢出的效果。具体可以采用的方法为:(1)制订相应的促进政策,鼓励内资企业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开展合作项目,联合培训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鼓励内资企业参与跨国公司的各种重大科技活动,承担部分研究工作,加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技术沟通。(2)充分利用高校的研究优势,鼓励国内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及员工的培训合作,提升内资企业的技术支持能力,从而达到更好地吸收技术外溢的目的。

3.3鼓励技术自主创新和开发

加大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推动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员工培训,推动加工贸易的更快升级。同时要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贸易政策时,可以采用将高新技术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区别对待的方法,利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刘晓昶.垂直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0).

[2]庞大同.深圳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及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1).

[3]潘悦.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6).

[4]刘德学,付丹,卜国勤.全球生产网络、知识扩散与加工贸易升级[J].经济问题探索,2005,(12).

[5]刘德学.全球生产网络与加工贸易升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BoyLüthje.GlobalProductionNetworksandIndustrialUpgradinginChina:TheCaseofElectronicsContractManufacturing[C].EAST-WESTCenterworkingpapers,2004,(74)..

第14篇

1.1动手实践能力差

医学生在进行临床实习前的实践课只是临床见习和实验室模拟训练,其动手实践的对象为标本、模型人及病案。实习生进入医院直接在患者身上进行视、触、叩、听等操作检查,其操作的技巧、手法的轻重等,都需要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临床上就会表现出动作僵硬,动手能力差。

1.2组织纪律松懈

医学生进入医院实习期间,缺少了学校老师学生的管理,加之有些同学自我控制能力差,则出现纪律松懈、懒散,学习不求上进。

2影响临床实习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高校扩招及就业压力等因素影响,使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效果欠佳。调查发现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岗前培训不足

医学生实习前学校一般都组织实习动员和培训,教学医院也有岗前实习培训,但培训内容大多为医院规章制度、主要注意事项等。缺乏患者首诊的接诊、沟通交流、诊治宜忌等系统性培训,更缺少转入不同科室前该科室独特诊疗常规及注意事项培训。使实习生进入每个不同科室都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适应过程,难以很快进入角色。

2.2高校扩招

随着高校招生数量地逐年增加,医学院校招生规模更是不断扩大,进入临床实习医学生不断增多,而相对稳定的实习医院承担的临床实习任务越来越重,医院教学资源则难以满足不断增多的实习生学习需求,临床老师带教也难以对成群结队实习生逐一指导。这样,通过临床实习也难以培养出技术精湛的临床医学人才。

2.3医患关系影响

由于不断增多地医疗纠纷报道,医患关系也日趋紧张,带教老师不敢轻易放手让学生亲自操作。调查显示,1/3的实习生没有进行过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等临床实践技能的操作,1/2的学生只是偶尔操作。随着相关医疗法规的颁布,患者维权意识日益提高,有些患者拒绝实习生对其检查,甚至个别患者对医生带着成群的实习生查房也产生反感,使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显得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质量。

2.4升学、就业压力

调查显示,医学生中25%的本科生放弃实习,全力准备考研;30%的专科生积极准备升本考试。他们平时加紧学习英语及医学理论知识,参加考研或升本辅导班。75%的实习生在春节前后就忙于查阅招聘信息、准备和投递个人简历、参加就业招聘会,甚至有些学生因实习期间没找到拟聘单位而焦虑。如此种种,学生根本无法专心临床实习。

3临床实习中的教学管理

为了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顺利通过由医学生到临床医生的转变,保证临床实习教学的质量,下面就临床实习中的教学管理加以探讨。

3.1加强岗前培训

医学院校在学生到医院实习前进行实习动员和培训,实习动员师生共同参与,调动学生实习兴趣,了解实习的目的、意义及程序;培训为实训教师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指导,带教老师重点就临床实习中的病史了解、病历书写、沟通技巧、学习方法及相应法律法规进行培训,实训教师重点对临床实习中的常用诊疗技能进行规范化指导、强化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到医院的临床动手能力。带教医院培训应分阶段进行,进入实习前医院医教科对实习生进行医院管理、整个实习流程、转岗程序、规章制度等大体培训,让学生尽快熟悉实习环境和流程,避免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而茫然无措。转岗实习前相应科室应对实习生进行本科室的特色诊疗、注意事项进行培训,避免因特别沟通或特殊诊疗欠佳而影响医患关系,影响学生实习。

3.2加强实习期间管理

建立实习双重分级管理制,一是“学校-教务处实习科和系部辅导员-实-实习学生”分级管理,教务处实习科定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结合医院医教科选择患者进行现场诊疗、病历书写等考核或竞赛,组织学生开展病例讨论;系部辅导员密切联系实,对学生的出勤、心理、生活等进行管理和帮助。二是“医院-医教科-带教医生和实-实习学生”分级管理,医教科结合带教医生对实习中的病历书写、动手操作进行指导,组织医生、学生共同开展病案讨论;结合实和带教医生对学生的出勤等劳动纪律加以管理。由此可见,实在实习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医院与实习生之间的桥梁。应选用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担任实,既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可以加强实习管理。

3.3严格毕业考核

学生实习结束返校进行毕业考核,毕业考核应着重进行实践技能考核,也是对临床实习效果的检验。我校毕业考核是模拟临床执业医师考核的程序进行,即“笔试测试(病史采集、病历书写等)-技能操作和体格检查-机试(心肺听诊、心电图、X线、B超、CT等)三站进行。考试不通过不予毕业。实践证明,严格毕业考核,是促使学生重视临床实习、加强技能训练的有效途径。

4总结

第15篇

1.1专业设置缺陷

目前国内医学临床专业的本科教育几乎很少涉及到沟通能力或技巧方面的专业,缺乏专门的指导、教育、培训等,也无从考核、评估这方面能力,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带教老师,都缺乏这方面知识培养的重视。最后至医学生毕业后走进工作岗位的那天,才发现自身缺乏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造成日后医患沟通障碍、关系紧张,这也是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现象。

1.2医疗现状的不允许

由于患者的维权意识的增强,媒体对医疗歪曲报道等影响,临床医护为避免医疗纠纷,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许多病史的采集、知情同意等多方面的沟通都亲力亲为;且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及临床任务繁重,使得部分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医学实习生如何进行沟通,这些因素都大大减少了临床实习生与患者沟通的机会,这也是国内培养临床实习生时往往容易忽略的环节。

1.3实习生本身的因素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对医疗服务要求及医疗效果期望值不断升高,甚至许多患者将医疗定义为服务的一种,要求医院为其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拒绝配合一线医师及临床实习生的诊疗工作。这种情况往往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不愿意再与患者接触、变得消极,对锻炼自身沟通能力需求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出现对沟通能力的培养的渴望不高的现象,甚至逃避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2应对策略

(1)建议增设关于沟通能力或技巧相关专业,或尽量多的开展这方面相关的讲座、实践培训等,从理论方面、从学校及医院方面加强对临床医学实习生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视。

(2)参考其他专业的培训模式,如护理专业的沟通能力的培训,注重沟通能力细节的训练,学习从外表与衣着、动作与表情、语言与语气、如何倾听与表达等多方面建立与患者的沟通和信任,以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减少纠纷,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

(3)增强临床医学生的责任感,强化对待病患诚信、尊重、同情、耐心的责任意识,提高自身对患者的病情、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情况的分析能力,增强自信。鼓励医学生增加自行查房次数,加强对患者的熟悉,树立医学生理论扎实、技术精湛的形象,以取得患者更多的理解和信任,使沟通更容易、顺畅。

(4)针对中西医临床实习生而言,宣传中医观点,与患者沟通祖国中医的精粹,注重患者的整体论治,从疾病、身心、精神等方面融汇中西医精华治疗疾病,不仅能取得患者的配合,还能提高治疗的效果,从而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技巧。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