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级会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教材编制不科学,并未进行改进与完善
教材内容大部分是理论知识,这样是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枯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另外,中职生应用的教材依然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两本书,而教材并未在教学方案改变下进行相应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不但给教师备课造成一定难度,也不利于中职生的学习。
(二)财务会计部分内容穿插与基础会计知识点不容易掌握
以往讲授财务过程中利用的基础会计重要知识点,而目前在讲解时,中职生会感到茫然,因此必须及时补充有关知识点,在讲解过程中还要动笔写,让中职生记录在笔记本上,此种方式就可以把相对完整的知识内容进行认为打断,然后进行接续。
(三)中职生处理有关业务的能力相对较弱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教师怎样讲解、中职生怎样做。中职生学习比较认真,可以使教师对部分知识有一个重新的认识,重新进行思考。例如中职生在学习现实成本完成原材料获取和发出核算过程中,某个原材料入库,可是发票的账单并未到的业务,一定要在月末进行暂估入账处理,在下月初完成该笔业务的冲减,而借方关系到原材料账户,因此在月末完成加权平均计算出有关存货企业成本过程中不必考虑该部分。中职生有些迷茫,登帐时记录和计算过程中不将其算在内。
二、强化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教学的措施
(一)注重侧重点,强化财务会计教学
现实教学过程中,关于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方面的教材内容不足,因此,在备课中,讲义内容无法结合实际应用。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教学虽然形成了总体框架,但是尚存在明显不足,知识点的连接存在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对基础会计教材的内容加以会。因此,需要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直观教学上来。例如,在基础会计教学方面对错账进行更正,传统教材当中方法中,不需要使学生对账簿登记系统进行比较分析,这样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清晰。因此,在对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使学生首先掌握货币资金内容,以此,才能实现对企业当中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资金进行处理,具备相关能力。在中职生实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相关原始资料,主要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银行的存款日记账等,并要求中职生依据审核没有错误的原始凭证认真填写有关写记账的凭证,同时及时、有效登记账簿。而在此过程总有可能发生登帐错误和填制凭证的错误问题,这就需要依据中职生发生错误的具体知识点,认真进行修改,并且进一步学习与掌握错账更正的有效方法。
(二)加强业务训练
中职生在理解财务会计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尤其是在大篇幅理论的叙述理解方面,对知识理解存在相对较大难度,不可急于先讲解理论,而是要经过现实业务的有关处理讲解,组织中职生进行动手训练,然后教师依据中职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理论内容讲解,此种教学顺序不会使中职生感觉到理论内容比较枯燥。对一个知识点进行长时间的大量理论讲解,就会影响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组织中职生进行业务训练,可是提升中职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改革与创新
财务会计教学对教师在讲解内容的熟练程度方面有着较高要求,而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在分课程教学方面至少要进行三个循环教学。可以随时解答中职生提出的有关问题,并且认真对基础会计的有关知识点进行补充。不管是以哪种方式完成课程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引领中职生走上就业岗位时能够得心应手,熟练的适应现实工作岗位对工作的需求。
三、结束语
关键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会计计量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是为了在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中确认和计列有关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会计计量本身包括着不同的要素,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了不同的计量模式。通过对新准则的理解并结合现时展的要求,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应以历史成本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和多元记账为主要特征。
一、以历史成本为主兼具多种计量属性
(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这是资产的计价模式,其优点是: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并有利于反映资产经管责任履行情况。但是容易受物价水平波动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这种计量模式应主要用于对货币性流动资产和各种负债进行计量。其理由如下:对于货币性流动资产,由于其持有时间较短,受时间因素、风险因素影响其价值变动的可能性较小,可以忽略,故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而由于负债是过去经济业务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使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二)现行成本计量模式
现行成本计量模式指用于资产计量的价格是为了获取企业现有资产的市场牌价,如果企业没有适用的现时牌价,则需要利用资产的价格指数并通过估价方法作出近似的现时重置成本来计量。这种计量方法考虑了市价因素和资产的置存损益,可以更有效地评价企业管理人员置存资产的经营活动是否成功。这种计量模式应该用于对非货币性投资这类资产的价值进行计量,包括企业的债券和股票投资。
(三)现行市价计量模式
它是指商品存货用当期可售价格作为计量基础,其主要用于对市价稳定的商品存货进行计量。这种计量模式能够较好的反映了商品存货实际经济价值和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可避免武断的成本分配,从而提高这部分资产的信息质量。
(四)可实现净值计量模式
它是指把可实现销售价格减去预计销售费用,来对商品存货进行计量。由于企业销售商品必然会发生运输费和收款费用等,因此只有正确估计这些费用,并在商品销售价格中予以扣除,才能更合理地确定收入和费用,更合理地计量本期收益。
(五)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模式
它是指对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望实现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计量。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计量应当主要采用这种计量模式。采用这种计量模式有利于固定资产的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的实现。无形资产的计量从本质上说就是对该项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未来收益的折现。
二、会计计量模式的现实应用
(一)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而言
衍生金融工具即金融业的衍生金融产品。它是一种交易手段。它们的价值是从基础资产或某种作为基础的利率或指数上衍生出来的。衍生交易所依赖的基础包括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及其他指数。现行会计制度的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入账后一般不再变动。而衍生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或处于履行中的合约,若按传统的确认标准,它们一般是不能在表内确认的。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在签订之后至履行之前往往存在多种风险,这时,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因此,可采用现行市价/名义货币计量模式将衍生金融工具单独立项反映,在交易完成前逐期归结,交易结束后再一并结转。
(二)对于人力资源而言
人力资源会计计量首先要解决的是人力资本的概念、本质问题。一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它应用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把会计主体用于人力资源身上的投资即人力资源成本,按照其具有提供未来服务或经济效益潜力的性质,确认为资产,并进行计量和报告。另一个是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计量模式:该模式是把人作为价值的组织资源,对其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因此,人力资源也应像其他经济资源一样,其计价的前提应是商品化和市场化,即对人力资源的计量可以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按劳动力现行市价进行计价,采用现行市价/名义货币计量模式。
(三)对于未来需要预计的事项而言
会计基本准则中包括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目标等内容。会计假设包含会计分期的观点,在这个观点之下产生收入和费用相互配比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谨慎性,可比性等原则。研发支出相关会计处理可以从会计基本准则方面进行分析。
1.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选择。可靠性是说依据客观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相关性是说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使用,对其经济决策有用。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前提,没有可靠性,相关性也会大打折扣。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处理,只需简单遵循准则规定,将研发支出计入损益或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不需要依赖财务人员的主观人为的判断。而有条件资本化这种情形之下,首先是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其次,研究阶段费用化,开发阶段满足五个条件(如完成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者出售具有可行性,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才准予资本化。对于前者和后者,都参与人为的主观性,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不同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会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如果和利润操纵联系起来,就增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将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或全部资本化处理显然比有条件资本化处理更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前者的处理方法和标准是一致的,不同企业的信息具有可比性。有条件资本化伴随着不同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也加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间的可能性。人为主观性的参与无疑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经验证明可靠性的提高往往伴随着相关性的弱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科技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研发支出的投入,研发成功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利益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入。相应的研发支出也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支出。虽然研发成功与否带有不确定性,但也不能忽视在高新企业给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这一不争的事实。当研发活动成功时,就形成了企业拥有的一种可计量的资源,符合资产的定义,应当将其资本化。否则企业资产负债表并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状况,给外部使用者的信息的相关性就较弱,不利于外部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判断。采用有条件资本化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实务操作中的主观性又大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失去可靠性的会计信息,其相关性也无价值可言,甚至还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误导。
2.谨慎性与配比原则的选择。谨慎性原则是面对风险,应保持谨慎态度,不得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配比原则是指某个会计期间或某个会计对象所取得的收入应与为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相匹配,以正确计算在该会计期间企业所获得的净损益。全部费用化是考虑到研发活动结果及带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当然按照稳健的原则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或者是收益,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费用反映出来。这种做法考虑到风险性,对保护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但是没有考虑研发活动有可能形成企业的无形资产。全部资本化能够将未来获得的收益与后续形成无形资产部分的按年限进行摊销的费用进行匹配,研发活动是为将来的收益发生的,而这一收益在多个会计期间呈现出来。全部资本化符合配比原则,但是没有考虑研发支出的风险性的大小。鉴于这两方法的缺点,有条件资本化处理方法既考虑了谨慎性也考虑了配比原则。在研究阶段费用化考虑了研究结果不确定的风险性,开发阶段符合条件的资本化满足了将前期的费用和后期的收入进行合理匹配,正确的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上述三种方法的偏重和缺点如下表2所示。
二、结语
从上述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方法是会计基本准则的应用。在基本准则的应用过程中,三种不同的方法都有所偏重,具有不同的优缺点。这三种方法的选择与国家经济状况,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企业的科技含量有关。比如在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比如美国,企业之间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为了消缺更多的人为因素等主观方面的影响,可以选择费用化的方法。在一些欧洲国家,企业的战略目标比较明确就是就是要形成高新科技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研发支出,就单个的研发支出而言可能会出现失败,但就整体而言,一系列的研发支出总会有部分项目会取得成功。从宏观上,项目成功后获取的收益与前面发生的费用可以进行合理配比,所以在处理方法上可以采取全部资本化。有条件资本化则将费用化和资本化进行一个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