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范文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要点

中小学生,作为社会人群中尚未成年的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人才建设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中的关键点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我国的中小学的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一、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的特点以及重要性

中小学学生在我国的法律中大多数还处于未成年人,他们不管是从心理还是从生理上来讲,都还处于一个尚未成熟的阶段,而且大多数的中小学学生都有一个青春期,其由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变化很可能引起他们心理的波动,因此,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要针对其特点来进行辅导。

当前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新事物层出不穷,面对纷繁变化的现代社会,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进行加强和及时引导,可以为中小学学生在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和树立上起到应有的积极引导作用,有效防止中小学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活动产生不良的心理以及不良的社会行为。

二、我国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适应不良行为

中小学学生由于升学原因或者是分班等原因,会容易出现适应新环境的问题,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要经历从幼儿园直接进入小学接受正规的教育阶段,面对的是新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模式,不但是环境的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已经适应了学校的系统教育的方式和环境,但是面对从小学升入初中或者是初中升入高中,要面对与新的同学和老师进行相处,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敏感的他们来说,也很不容易。中小学学生的适应不良行为,一般会出现在性格较为内向且自卑的学生当中,他们适应社会和适应学校的能力较差,容易产生逃避和厌学的情绪。

(二)怪癖行为

中小学学生的怪癖行为往往是因为他们对外界的新兴事物充满了好奇而产生的一种行为,比如抽烟酗酒等。抽烟可能是中小学学生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觉得抽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也可能是中小学学生特有的一种叛逆心理,越是家长和老师禁止的事情就越要去尝试,因此,在中小学学生中,特别是男生,抽烟的现象较为明显。而酗酒厌食这些行为也在中小学学生中的怪癖行为表现较为明显。中小学学生酗酒主要原因是中小学生学生的独立意识的萌发,他们想要通过一种方式来展示自己已经有独立的决定权,但是由于其心理尚未成熟,一旦被不好的环境或者是思想误导,就会产生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青春期问题

中小学学生的青春期问题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早恋以及叛逆等行为。处在青春期的中小学学生对异性有一种需要得到其关注的需求,他们愿意与异性同学或者朋友分享以及得到其关注,这种愿望和需求本应该是正常的心理,但是如果在处理中缺乏正确的健康的交往方式,就很可能对双方都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心理波动比较大的青春期,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在跟异往的过程中产生偏离,从而导致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三、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的建议

(一)通过开展活动,及时引导疏解学生的紧张自卑情绪

不适应行为主要集中体现在中小学学生的升学或者是转学时期,学生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就容易产生厌学以及跟不上课堂进度等问题。针对中小学学生的这些不适应行为,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学校可以在新学期开展多种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活动来认识班级中的同学,并通过拔河或者是其他需要团结和凝聚力的活动来增强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团结合作的关系,这样不仅能够消除学生在陌生环境中的紧张感,还能够在活动中加强学生对学校对班级以及对同学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够更加快速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及时改善不适应行为。

(二)加大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教育的力度,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

针对中小学学生特有的怪癖行为,可以通过社会在宣传戒烟以及烟酒的危害方面多做宣传和报道,使中小学学生能够感受到抽烟以及酗酒对自身的危害和不良影响。而作为中小学教育中的最直接影响因素和环境之一的家庭,在针对中小学学生的怪癖行为时,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例如,家长可以以身作则,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面前少抽烟或者不抽烟,少喝酒或者不喝酒,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学校针对中小学学生特有的怪癖行为,应该要及时与家长以及班级老师积极配合,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三)针对青春期问题利用专题讲座等形式,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针对中小学学生特有的青春期问题,社会和学校应该举办一些针对青春期问题的专业性讲座,请中小学的家长和学生参加,并现场请心理卫生保健专家为中小学学生的家长和学生解答关于青春期常见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青春期心理卫生保健辅导,指导学生积极面对青春期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四、结语

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方式方法研究和探讨,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的提高和加强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寓思想教育于兴趣活动之中”教师应善于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好学、协调性好,思维较强的特点,单调、缓慢持久的动作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疲劳和注意力的分散等不利于教学的表现,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兴趣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不应该是空洞,多讲些老中国女排的为国争光拼搏的精神实现“五连冠”等事迹和奥运选手在奥运会,勇敢顽强,拼体力、拼意志、拼技术终使红旗一面面升起。激发她们的学习,抓住练的教育因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生动切实的思想教育溶于学生们的兴趣活动中,有了思想的保证才有可能上好体育课的兴趣。

一、心理卫生教育是新时期中学生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教师是培养中学生的摇篮,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然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的教育使很多教师受社会期待的影响,仅注意到自身的教育这一角色要求,教育常是口头重要、干起来次要、平时不要,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当作份外的事情,置于被遗忘的位置,致使问题层出不穷。有的易将心理问题与纪律、思想意识、作风品德等问题混为一谈,胡乱用“药”,一味地采取惩罚、处分等手段,导致学生疏远教师、教师埋怨学生、违纪违规问题防不胜防,甚至出现学生暴力报复、出走、自杀等严重问题。素质教育的欠缺导致学生畸形发展,心理素质滞后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等素质。

二、心理卫生教育反映了中学生的内心呼声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的日益加剧,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将会给人的心理造成巨大压力,从而对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这种威胁,况且中学生无论来源去向,还是内心深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都有其特殊地方。我们曾运用问卷对中学生进行大面积调查发现,Ⅰ类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急需得到心理援助者)占20.62%,Ⅱ类学生(有某方面心理问题,渴望得到心理援助者)占41.32%。问题之多之重恰恰出在我们现行教育的不足,长期以来我们仅重视政治信仰、知识技能和道德原则的灌输,相对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性等健康人格要素的培养与引导、学生对教育内容有一定的距离感和不信任感,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正是因为心理卫生教育在现行教师教育中尚未拥有地位,才造成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现状。我们又让学生对心理卫生知识教育讲座进行评价,发现95%以上的学生认为心理卫生知识教育非常必要,并认为设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迫在眉睫。可见,许多学生心理困惑正在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若再视而不见,置若罔闻,难免造成不良后果,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而且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合格中学的中学生。

三、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新编的教材要深入研究、吃透,并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选用适合学生的教材教学,如体操,健身操、韵律操、乒乓球等教材,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变的教高平段,来吸引学生,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与参加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现象,在体育课中如何培养中学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而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女生,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为:协调性较好,思维能力较强不爱动,而生理特点为身体形态变化大髋骨较宽,肩部较窄,下肢较短,脂肪较多,重心较低等,不利于速度和高度的发挥,同时对具有一定高度的障碍物有恐惧感。因此中学女生,比较适合的体育项目有,体操、舞蹈、游戏、等运动项目,在体育课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适当、合理地安排好教材,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合理地教育教学手段,才能培养中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兴趣,为终生体育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交往是青春期少年最突出的心理需要,其中,与异性同学交往是他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的异往,可以使少年获得友情、增长知识、增添生活情趣、愉悦身心。但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变化的时期,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认知、情感和意志都不够稳定,思想和行为均不成熟,自制力缺乏,极易陷入早恋的泥潭。

引起中学生早恋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外界环境如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电视、电子游戏等不健康因素的刺激,引起心理的不平衡和感情冲动,陷入“早恋”的误区。

(2)贪玩、贪吃,爱慕虚荣,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刺激。

(3)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早恋”为荣,随便发生两性关系。

(4)家庭教育不当的引起,如粗暴型的家庭容易使子女产生叛逆心理;苛求型的家庭使孩子承受的压力过大;溺爱型的家庭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追求享受,目中无人的恶习;以上几种家庭教育不当的类型都会给教育孩子带来极不良的影响,导致她们离家出走,或做出“偏激”行为。

(5)缺乏家人的关心,如单亲、再婚家庭,或父母一方甚至双方在外地工作,或因家长本人素养差,或家庭不和等原因家长极少关心子女的成长,使她们产生孤独、失落情绪,把精神寄托在家庭成员以外,沉迷于“早恋”之中

(6)来自学校的压力,如作业负担过重,学习成绩下降,同学关系紧张,教师的教育方法单一粗暴,学校生活枯燥无味,都使她们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老师的教育。

(7)年幼无知,缺乏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知识,遇到坏人容易受骗上当。

第3篇

一、激发求知欲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兴趣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尤其表现出对于好奇的疑难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这种可贵的进取精神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品质。它主要的方式有:(1)巧设悬念。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2)创设情境。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联系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二、诱导质疑

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它要求教师: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三是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总之,只有把握好质疑这一关,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捕捉创新灵感,并坚持不懈最终取得创新成果。

三、驰骋想像

想像是思维的体现,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像就越开阔、越深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像开始的。”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像更是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像。

四、鼓励求异

第4篇

一、创新思维的具体培养方向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内核”。调查研究表明:“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人能创造。”因此,开展创新思维训练绝不是只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力的训练,具备创新素质。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方向上主要有以下四个目标。

1.培养思维观察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能够透过重重历史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对于一些插图,特别是有关科技成就方面的插图,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这样学生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

2.培养质疑能力。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要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积极思维。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中学历史教材特别是高中历史教材引入了一些史学界的争议,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史学研究动态,拓宽思路,开展独立思考,使之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教师应鼓励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多换一换角度,多一些发散思维,力图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新观点、新看法。

4.培养想象力。爱因斯坦提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用历史上一些具有丰富想象力而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其次,应根据教材的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1.以历史线索为纲,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历史线索是历史知识的骨架,掌握了历史线索就能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形成清晰的轮廓,构建完整的框架。因此,在讲完每一个单元后我都给学生理出一条或几条线索,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整体的认识,在梳理线索的过程中通过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讲完世界近代现代史后,把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条线索引导学生加以梳理。在梳理线索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经济全球化与三次科技革命是什么关系?怎样评价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些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各抒己见,并在辩论中提高了能力。

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系统地学习掌握教育学理论、史学理论,不断吸取当今理论研究的成果来充实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用准确、形象、逼真、生动、幽默的语言,充满激情的情感,再现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曲折多变的历史事件。在讲述时,教师要有角色意识,像一个出色的演员,既要十分投入,表现出色,又能及时变化,适应新的角色,当然还要富有敏锐的教育观察能力,及时发现学生的创造火花,因势利导,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变情况,能正确判断,恰当处理,更要有驾驭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做到教学结构科学完整,教学方法得当灵活,教学活动有序热烈。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多元互动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既是学生的长辈又是学生的朋友。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抛弃旧教育模式下高高在上的一面,给学生以爱的阳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如我在讲“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课时,让学生联系前一章内容分析元朝统一的意义,并对元朝的统一及文天祥抗元斗争进行评价。虽然有些学生在分析时没有谈到点上或分析得很片面,但我仍对学生给予鼓励,希望他下次多思考,争取谈的更好。激励性的语言,不仅能缩短师生的距离,而且能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另外,作为学生的朋友,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对教师进行质疑和超越;在遇到有分歧的问题时,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以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第5篇

本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3—0048—01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活动空间及观察、思维与实践的机会。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策略

1. 培养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也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对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好胜心与求知欲,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其渴望参与,渴望创新。

2. 开发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不唯书、不唯上,要鼓励其对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及比赛规则等大胆质疑, 尊重他们提出的独特想法,肯定其想法中的合理成分。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引导其通过联想、比较及想象等,深入了解技术动作的概念、结构和要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 激发创新潜能。在体育教学中,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固然必要,但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更为重要。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实践,让他们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想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

1. 发现法。其是指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分析、探索,进而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学习跳马时,首先,教师可不讲解正确的技术概念,而是提问学生:“跳马要不要助跑?”其次,在学生通过练习得出“助跑起跳比原地起跳要好”的结论后,教师可继续提问:“你们觉得助跑的快慢与跳的质量有关吗?运动员在跳马比赛中,助跑起跑后能再折回来吗?”并让学生进行练习和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谈练习体会。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跳马方法、要领及规则。运用这一教学方法,不仅能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讨论法。其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体操“前手翻”保护与帮助的教学中,教师可就如何进行合理的保护与帮助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分析不同情况下应采取何种保护与帮助方法,集思广益,大胆想象,通过讨论与实践,总结出科学的保护与帮助方法,提高自身运动水平和创新能力。

3. 创造法。其是指根据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引导他们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技术动作进行编创。如,对于高三女生来说,通过健美操选项课的系统学习,她们已经掌握了健美操的大量基本动作,对音乐节奏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到期末考试时,教师可为其提供背景音乐,要求她们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按照健美操的编创原则,为头部、颈部、上肢、下肢、躯干及全身其他的部位设计出不同的动作,每人编创一套健美操,然后由她们自己来表演。学生在编创和表演的过程中,既能加深对身体运动规律的认识,同时又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第6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课程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新课改的核心是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形势下,英语教学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学习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英语实际应用中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要积极进行引导,善于营造创新环境,充分调动和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向着既定的学习方向行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兴趣

自信心是一种良性情绪,也是一种自我肯定,在英语学习中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学习潜力,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英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促使其开展主动性学习的根本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情绪饱满、充满激情,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良好时,教师应给予积极评价。在评价时要发自内心并具有一定新意,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也会拥有更好的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说What a beautiful sentence!;You really have a gift for English!等,如果仅仅是说几句诸如Very good!;Excellent!的套话,则效果要差的多。

二、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心理学认为,人处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更利于激发其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异于一般性思维的心理状态,学生在心理安全的情况下可以无拘束地展现自己的思维活力。相反,学生处于害怕、紧张等心理状态下时,其思维也趋于保守和封闭,激发其创新思维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平等对待学生,以自己的睿智、豁达、幽默来感染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宽容、平和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热情能够充分地调动起来,学习的主动性也能得到加强,创新思维也会更加活跃。

三、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其创新思维

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前提下,创新思维是一种新颖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心理过程。教师要善于提出新观点,发掘新知识,探索新方法,为教学注入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应在发展学生聚合思维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去思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激励其创新思维。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该阅读材料的主旨、其中人物的性格、作者的态度和文中隐含的意义等都可以作为问题提出来,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在学习“Modern architecture”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Why can we regard Antonio Gaudi as a modem architecture?2.What 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modern architecture?这样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就可以有效地锻炼其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灵活,善于借鉴多种阅读材料或研究资料,设计出新颖、思辨性强的问题,这样才能成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外,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就课文内容向老师提问,教师应鼓励学生提一些具有独创性的问题,这也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第7篇

一、引导课是体育教师在学生中第一影响的建立,要充分重视

一般来讲,体育教师都是年级轮换制。就是说在一个学段里会从最初的年级带到毕业年级。那么,每一个起始班级的第一节体育课就是和这些学生在3到4年的时间里的第一次见面。我们把这样的第一次课往往叫做引导课。特别是起始年级的第一次课尤为重要。在这第一次课中,教师要充分做好备课,在讲述时要注意内容的完整而不失清晰、语气要严谨而不失幽默、提问要开放而不失把控。在谈到对于体育实践课的具体要求时,必须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静止的,什么是可以商量的。要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又要让他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做到令行禁止。在这一节课中,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个思路清晰、表述合理、松紧有度的好影响,这对于这些学生在接下来的体育课堂实践中是否能有序配合教学很关键。

二、前面三节体育实践课的教学形式对于定位体育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很关键

体育课最主要的形式是实践课。由于是大多为室外的场地上进行,同时在上课的班级可能较多。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和规矩。在前面三节的体育课堂实践课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场地上穿行的规矩。要避免乱穿乱跑的行为发生,养成按照教师要求的路线和方式回归,尽量减少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教师要反复实践,要让学生明白什么口令或哨音下是可以开放式练习的,什么口令或哨音是必须要静止和回归的。做不好就反复做,必须做到令行禁止,这个不能有半点放松和商量的余地。

三、体育教师自身的运动能力对于是否能在学生中建立威信很关键

一个体育教师,除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绪煽动能力外,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自身的体育运动能力。一个漂亮的示范往往一下能镇住学生,一下能让学生对你产生仰望心理。当一个球突然飞向正在讲解的体育教师,而这个教师能一下把这个球轻松卸下停稳、当一个教师能在双杠支撑摆动中体现出良好的飘逸姿态、当教师以一个完美的背弓飞越横杆等等的时候,这位教师无疑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达人。那么,这位教师就会吸引学生去向这些技艺水平努力学习,就会逐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教师无形中在学生心目中建立了相当的威信。

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绪煽动能力对于体育教师建立威信很重要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如何让学生这个主体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是一个合格体育教师的基本素养。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清楚练习的安排,把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练习,也就是常说的精讲多练,这是一个体育教师的基本功。一个在体育课上把大量时间用在过于精细讲述动作要领的体育教师一定不是一个好老师。抓住要点、简要提示才是王道。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利用不断的语言提示来激发学生的练习专注度和热情,煽动学习气氛。诸如:“加油、好的、坚持、注意节奏、注意呼吸、手摆动到位、最后10秒就满分啦、注意安全”等等,这些简洁而又适时的语言,往往会对学生的练习起到相对重要的激发效果,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当教师以一种充满正能量的激情语言来提示学生练习时,一定会带给学生一种健康阳光的感受,在这种长久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自然会对教师产生敬意。

五、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体育教师能否在学生中建立威信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任何一个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学生犯错的时候。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是否及时指出问题、批评教育犯错学生对于建立在学生中的威信很重要。特别是对一些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的所谓“刺头”的学生。一旦这些学生发生扰乱课堂教学的犯错行为,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加以制止,并严厉批评之。如果该学生情绪难以控制,应该及时通过和班主任、政教处、家长的沟通来处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让这些学生明白在我的课堂上是绝对不允许发生这种事情的。当头棒喝在一定的场合还是很需要的。当然,教师如果在事后感觉到自己在处理问题时有偏差或过火的地方,也应该找到被处理的学生沟通和道歉。自我批评还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人都有犯错的可能,错就是错了,知道错改过来就好。这样就会无形中建立起在学生中的威信,也会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六、及时处理突发伤害事故的能力也决定了体育教师的威信高低

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一贯强调减少和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但事实上突发事件的发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伤害事故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学生练习中的冲突引起;练习中不按教师规定的顺序乱跑乱窜;练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快速跑中突然摔跤等等。当伤害事故发生时,教师第一时间是观察分析伤害事故的程度,轻微的现场处理。如果不能确定伤情或明显严重的,应该第一时间通知学校伤害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来处理,绝对不能马虎了事。对于比较严重的伤害事故,在事后要做到跟进了解或家访慰问。对于双方当事人参与的学生冲突,教师首先是及时制止,事后也要让双方都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并让对方去关心慰问受伤方。只有在处理时做到及时有效、公平公正,才会让学生觉得这位教师很果断、很专业、很有爱心,这样的教师在学生中自然有威信。

七、以身作则的态度是决定体育教师在学生中有无威信的另一个要素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策

1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针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教育机构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但是,在推进创新教育实践方面仍然存在明显不足,真正实施创新教育的高校为数不多。因此,对于创新教育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积极面向全体学生推广实施,坚持创新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在促进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素质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强烈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更成为了人们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目前,衡量人们文化教育素质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在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更要提高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意识。本文在创新教育理念背景下,以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依托,探索高校计算机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校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到计算机课堂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2计算机教育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问题

传统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在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下,一切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识本位”成为了唯一的教学目标,“灌输式讲授”成为了惯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轻探究、轻实践、轻过程,重记忆、重成绩、重结果;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考虑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创新思维意识;学生长期缺少自主思维的空间,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开发内在的创新和创造潜力。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在计算机教育中长期以来采取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远远不如发达国家高校学生。

3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建议

3.1改变创新思维培养理念

高校在实施计算机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同时,高校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如何体现个人价值,尊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质疑和批判,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使学生逐渐形成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向传统知识进行挑战,积极探索、敢于创新。高校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形成创新思维过程比较复杂,其中涉及了不同领域学科知识和不同层次的机制影响,因此,高校计算机教育要采用创新教育理念,采取不同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理念使学生突出个人的个性特征。

3.2加强专业课程内容建设

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富有创新思维意识的高层次、高水平专业人才,以促进社会IT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加实践操作教学和人文科学教育,提高学生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主动探究的兴趣爱好。在教学内容方面,要进一步增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容,使学生在深入了解创新能力的特征和优势后,积极主动参加创新能力训练,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热情,在全面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主动运用知识以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意识,使学生掌握灵活变通的解题方法,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3深入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高校计算机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并没有统一定式,其本质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长此以往形成创新思维意识,最终达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根本目标。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整个教学活动围绕某些特定问题展开,利用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中要提前设计问题,在课堂讲授时由浅入深地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合作教学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进行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分组合作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深入思考,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观点,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缩短现实生活与教学情境的距离。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和分析典型案例,真正理解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问题,进而给出客观合理的解决方法。

3.4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水平

在高校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扮演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不高,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落后,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更新理论知识,引进新型教学方法,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问题,发掘可以刺激和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手段,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和课后能够主动探究知识内容。根据创新教学理念的需求来看,作为一名高校计算机教师,要具有接受学生质疑和挑战的勇气,能够利用自身用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努力为学生创造适合学生本身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模式思考问题。

3.5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

高校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向教师提出质疑、向课本知识提出挑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计算机知识作为一项需要探索和发现的问题,使学生逐渐树立一种批判精神,同时又不会过于偏激质疑。在高校计算机教育中,要使学生真正了解现代计算机行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学科前沿的知识引入课堂,组织讨论辩论活动,使师生、生生之间获得充分的交流和沟通。由此可见,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唯一强者,在计算机学科的某方面,也许学生的创新想法比教师的更加超前,因此,教师更要主动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以获得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一问题进行相互质疑和探讨,是高校计算机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趋势。

4结论

综上所述,国家大力推行创新教育的实施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切实需求,更是二十一世纪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水平人才的根本需要。目前,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热切关注的重点问题。高校计算机教育要积极采取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将计算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本文提出高校计算机教育要从改变创新思维培养理念、加强专业课程内容建设、深入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水平和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五个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翠,陈敏,叶晓舟.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08).

[2]左鹏.浅析我国计算机教育开展现状及应对措施[J].电子制作,2014(04).

[3]王云鹏,罗学义.浅谈部队计算机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1).

[4]包殿华,徐景春.论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1).

第9篇

一、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主要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教学内容,师生共同探讨学生感兴趣而又充满迷惑的问题,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优化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创新

氛围

“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情感教育是地理教学的一大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带着情感进入课堂,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愉快的情感氛围,再充分运用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现代教学手段,用教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适时地运用激励评价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教育的全过程中,体验创新的乐趣。

三、优化教学方法,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证明,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抑制、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使所教内容让学生感到既新鲜又有趣,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教学的“快乐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开拓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运用多元结合的教学方式,把课内外,学科间,教学与生活,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打破课堂的禁锢,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可塑性,丰富了教育内容,更新了获知渠道,这样,就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创设创新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发挥地理想象,开启学生的心扉,鼓励学生的超前思维,在地理教学的内容中,有许多地理知识,自然之谜都可以促使学生去想象。另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超乎常规,进行假想型想象的例题,来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比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节中,可启发学生想象:如果地球的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那么太阳日、恒星日的长短会有何变化?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塑造创新人格

创新就是推陈出新,就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因此,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用尊重知识,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学风去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集思广益,组织学生辩论,营造出一种既有竞争又充满和谐的探究氛围。

第10篇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人本主义;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56-03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西方国家教育界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本科教育正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西方国家教育界的主流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这一转变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如学习方法、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等。

目前,我国对“以学生为中心”研究的探讨主要搜索到了400余篇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的探讨主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内涵、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内部组织体系、学校功能、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学评教体系、就业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研究内容覆盖面较广,已从单一的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延伸到了对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的研究,但研究深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回归到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真的探析,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理论基础、内涵及理念的构建等方面,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进一步加以诠释,从而为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奠定理论基础。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提出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起源。早在19世纪80年代末, 杜威就在其相关的文章中多次强调学生个体在教育环境中的重要性。他指出, 要让学生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就必须让他们自己控制自己, 使他们能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 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接触外界, 从而实现对自己能力的支配。同时,他又强调,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过多约束将割裂他们与社会经验的接触。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的,所以,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1952 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研讨会,创建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在发言中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1]。他认为作为学习者的人天生就拥有学习的潜力, 如果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的个人需求相关, 而且学习者又积极参与, 这样的学习就有效。另外, 学习者的自我意识非常重要, 如果外界的批评保持在最低限度, 学生的自主评价得以发挥, 那么学习者的独立性和创造力等能力将得以发展。

1998年10月5日至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主题为 “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与主题同名的大会宣言:《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以及相配套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宣言》中要求各个国家和高等学校的决策者“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包括参与教育重大问题讨论、评估、课程及其内容改革,制订政策与院校管理等等”,并预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必将对整个世界21世纪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以学生为中心”首次见诸联合国机构的正式文件,从此这一提法逐渐成为权威性的术语和全世界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近年来最显著的特征是入学人数的急剧变化,激烈的生源竞争将迫使学校关注学生的在校感受,致力于服务学生的追求。为适应学生消费者时代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确立学生消费者为中心的教育服务理念,提高高等教育消费者满意度,切实保障教育消费者权益,积极开拓高等教育消费市场。我国理论界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中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关乎大学的核心理念,关乎大学精神与文化,关乎学校未来发展战略。2012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第五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年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教授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四本经需要常念》的主题报告中,指出要牢记并实践“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科教育是学校的基础、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学生的三要素”这“四本经”。他强调,高校要始终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重视本科阶段的教育,使培养的学生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高校要进行一次教学方法的革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否则,高等教育质量无从谈起。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则从人的意义上理解高等教育, “让学生自由发展”或者“使学生成为其自己”是更高层次的教育;教育对学生的心灵开放则意味着把学生当成具有自由自觉活动能力的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主导),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重提与强调,充分表明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2]。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主导者、决定者和评估者而是辅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以前的授业解惑,而转变成创造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学习需要的更多资源,鼓励诱导学生独立思考获得学习经验。学生的职责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具有选择权和主动认知权,对学习和考核评价负有责任。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

(三)X理论Y理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格雷戈(D.Megregor)在研究管理时发现,管理人员对工人的认识如果持不诚实、懒惰、不负责任等观点, 就会对工人实行强制性的管理措施,此即所谓的“X 理论”;相反,如果认为人是主动去工作的,只要创造一定的条件,他就会努力工作, 并希望有所成就。这一观点鼓励工人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称为“Y 理论”。并且麦格雷戈认为,“X 理论”已经过时,只有“Y 理论”才能在管理上取得成功。麦格雷戈的理论观点对构建中国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等学校的管理对象是一群思维活跃、热情奔放、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青年大学生, 因此, 应当充分相信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尊重他们的个性和自由, 鼓励其参与到学校、院、系或班集体的各项事务中去, 维护学生正当的、合理的权益或要求,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诠释

如何理解和诠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呢?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和解释了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的理解。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刘献君教授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是指教师围着学生转,也不是指教师与学生角色、身份、地位的高低,而是指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教育的目的不在“教”而在“学”,也即“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学生学习了就有教育,没有学习就没有教育。因此,最根本的是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他们如何学以及学到了什么[3]。

杜肯大学威廉姆・巴伦内(William Barone)教授从心理学的视角,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进行了界定,认为它是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转化为学生自己要学和要做;赋予学生权利,让其更充分地参与,更好地被激发,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效果超越对孤立事实的死记硬背,强调高层次(由记忆、理解、应用到分析、评价、创新)的思考[4]。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主动学习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更好地激励他们承担学习责任和增强自我意识;强调教师的革新,要和学生建立积极的关系,鼓舞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他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不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都可以用于其中;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课堂过程中,学生们并不意味着就是随心所欲,而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格林伍德教育词典》(Greenwood Dictionnary of Education)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SCL)是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能够影响自己学习的内容、形式、材料和进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中心。教师给学生提供独立学习和相互学习的机会,并且给学生提供进行有效学习的技能指导[5]。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是要实现本科教育从“教”到“学”、从“传统”到“学习”这一新范式的转变。在“以学生为中心(SCL)”的教育理念下,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并由学习者自己掌控,大学的目标是为学生自主发现和构建学问创造环境,使学生成为能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者。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整体的角度设计学习,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建构者,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构建方式

(一)处理好“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系

在强调“学生中心”思想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要么从外面强加于儿童,要么让学生完全放任自流,两者都是根本错误的。教师如果采取对学生予以放任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教师作为集体的成员,具有更成熟、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设计中继续发展的种种可能,不仅是有权而且有责任提出活动的方针。教师不仅应该给学生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学生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

(二)转变观念,提高学校的服务能力

在WTO 的框架内,教育是被列入服务业范畴的。教育作为一种广义的服务,其产品应该是能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教学手段,学生则是消费者,无疑应处于中心地位。学校应该以主动的态势,转变自身观念,正确理解“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组织服务队伍,深入学生群体了解需求,提高服务学生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自主管理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并非忽略对学生基础和共性知识以及基本道德的培养。基本道德、共性知识等是人类的文明成果,将之传授给学生是教育者的责任。只不过是在传授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角度,更有针对性地施予学生。同时,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调整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因素的合作、沟通、协调等方式,加强教育管理的民主性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依靠高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积极参与高校教育与管理,努力提升自身全面素质,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四)构筑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定位成了一个思考的问题。学校是教育产品的“提供者”,而受教育者是“消费者”。对学校办学成败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消费者,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而如何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教育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高校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良性互动,形成一种新型的学校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因此,构筑它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平台是关键。高校在主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以及学生在积极参与高校日常管理过程中,他们之间的利益诉求不可能完全一致,总是会有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建立一种高效的合作与交流平台,协调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

(五)建立完善的学生教育服务管理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应该是一切高校工作的行动指南。学校工作必须环环相扣,形成完善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系统,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认真考虑整个教学和管理环节中的各个细节,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人才,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把“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到教育工作实际中,就是要以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各项工作都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实现理想、成就事业的机会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桑新民,谢阳斌.在学习的变革中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

办学水平――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攻坚战[J].高等教育

研究,2012,(5).

[2]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

(8).

[4]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

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第11篇

一、微博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网络文化浪潮冲击下越发显得力不从心,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快速发挥发展的社会节奏和文化潮流,局限性越来越多。面对当前这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弱势发展,微博的介人应用成功为其拓展沟通渠道、提升心理教育效果提供了新的探索途径。微博作为近年来新兴网络载体平台,已经被众多学者论证其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多重积极作用和巨大的潜在能量,可以说,微博的出现和微博文化的流行为教育改革、探索提供了新角度、新理念和新方式。对于当前稍显落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积极应用微博这种平台工具进行教育探索与改革,已经成为必然。应用微博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了当前教育事业发展高目标、多元化趋势的必然。这种新型教育辅助工具的出现与传统单一的、平面的、封闭的教育模式形成对比,通过将当前微博平台上所能调动的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形成立体化的教育网络,从多个角度、多个途径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施加全方位影响。这也是未来很长时间内教育领域所可能应用的最主要、最典型的教育模式之一[]l。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当前的中国社会处于经济、社会、文化的激烈转型与动荡时期,无论从近些年来国内外国际环境变化还是国内政经社探索、改革来看,我们国家无疑都经历着异常剧烈的思想动荡,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碰撞,大学生作为处在学校与社会思想碰撞最为频繁领域的重要群体,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承受了越来越巨大的压力[2]。纵观近些年有关新闻报道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因为思想偏激、心理健康问题等走上了错误的道路,这些状况的出现无疑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正确的思考引导,是确保他们正确看待各种问题、处理各种事件的保障,是他们重要人生阶段的启明星,所以,应用微博这种当前最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拥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交工具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也是必然。大学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带有不少弊端,与学生心理脱节、与社会现实契合度低,学生不感兴趣充满抗拒,都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所以,改革当前教学模式,引人微博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以一种更加优秀、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深人到学生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有助于更好的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思想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微博介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与重要价值。微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在当前多元文化价值观冲击的情况下,抵御各种消极网络文化和信息对学生们思想的消极影响,让他们在充满困惑、矛盾的时候不至于走上偏激的道路。高校通过经营微博账号对关注学生推送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更好地促进资料的共享,通过介绍相关的心理论坛、网站或优秀电视电影作品等提升学生接受度,让学生自主动手寻找和应用,通过总结学生们时常在微博上发表的各类心情、牢骚和压力来源等组织相关心理专题,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变化并给予专业化的建议,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微博作为大学生表达自己观念的新载体,越来越多的与他们的生活状况挂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能够自由发挥,在内心出现问题时有可供发泄的途径、可供求助的渠道,对于高校来说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加强交流,更好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高校师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尝试途径3]。

二、微博应用价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挥

微博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突破了传统教育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性,不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局限,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与局限从多种途径强化微博积极作用的发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当前主要实践方向。微博介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还较短,从目前实践实践情况来看,其具体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分别是内容狭窄、互动交流频率低、更新速度缓慢。以内容来说,不少高校的微博平台直接被作为学校官方网站的延伸,在运作模式上还偏向新闻化、固定化,缺乏吸引力,显得僵化落后,内容上也较为狭窄,多数为一些专业的心理测试,学生们简单看过就算,很少能够保持长期兴趣进行关注,可以说得不偿失,并未充分发挥微博平台的功用。互动交流频繁带来的乐趣是微博文化之所以深人人心吸引众多用户群的一大优势特点,微博平台沟通中各种图文并茂充满乐趣的语言是高校的融化剂,对于高校经营微博来说,以风趣生动充满幽默的语言来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需要高超的微博管理、运营技巧,目前不少高校在这方面的尝试成绩还是不太理想的。微博作为信息更新节奏更快的平台来说,对信息的更新有着非一般的要求,不少高校微博心理教育无论内容还是与时下新鲜新闻的契合度都十分低,因而无法吸引眼球,使得学生失去兴趣,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都会影响甚至限制微博能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挥4。针对当前微博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应用的局限性,应该多策并举以应对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搭建专门展开心理教育的微博服务平台,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与时俱进,应用高超的微博管理、运行技巧,打造充满趣味、吸引人的微博心理文化,吸引大学生们的关注度和参与兴趣。针对大学生心理需求和心里特点,在内容上进行精选,比如自我认知方面的知识、情绪的调控、人际关系的经营、心理健康测试等,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贴近大学生生活,渗透他们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微博上学生们反馈的心理健康测试信息来完成学生资料的收集,以此为基础展开相应专题教育指导。针对多数大学生不喜欢面对面心理沟通交流的情况提供微博私信沟通渠道,让他们敢于积极抒发内心问题,针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专业解答,并且不断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成通稿,借由虚拟案例形式完成推送和教育,在解决大多数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过程中减少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消耗,对于特殊个案展开特殊帮扶。微博作为特殊的运营服务平台,经营团队工作人员的选拔也要具有微时代意识,能够做到对微博资源的物尽其用,配合微博经营需求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工作人员,经常与在校师生展开趣味互动,提升辨识度和亲和力,强化对这一新型媒介的高校运用,并配合校内心理健康讲座、课程与专业咨询中心服务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校方要积极重视微博上信息的监督与管理,在做好日常维护的基础上,避免出现误导性信息或者不当信息引发学生反感或抗议等,以一种成熟的方式做好心理教育的推广与专业化服务阎。针对学生们的留言与反馈及时在微博经营方面进行灵活调整,满足学生们心理需求的同时针对互联网上大量流行信息进行针对性鉴别和普及,在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负面信息严禁传播的同时也可参与辟谣等活动,充分体现高校文化的包容性与进步性,以获得学生认同与喜爱。总之,微博作为当前流行的网络交流服务工具与平台已经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应用微博的这种影响力介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展开各项工作,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度,以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作者:王小宁工作单位:平顶山学院

第12篇

关键词:重要性;创新性;规律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12-01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尤其是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在数学教育方面,教师不应仅做知识的呈现者,更应该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学方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灌输方面,而应该改变以往的死板教学模式,提倡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数学的思维策略。

一、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必备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一定的数学意识。

二、初中数学教学注重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教师创新意识的认识,建立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首先应该改变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想象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课改的实施,给我们教师带来一系列观念的转变。对于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首先要改变,要从讲台上走进新课标,我们是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最重要的是组织者,要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师生互动。在备课设计中,不再过多地去想如何把某些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设计出让学生喜闻乐见,由学生高效地完成的学生活动方式的内容。

三、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规律

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又相对超脱于某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之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比单纯的数学知识教学困难得多。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具体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它强调的是一种意识和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个年龄段正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初步具有了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还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规律。学生有效的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更好的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有很大提升,达到教学相

长的良性循环。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深入钻研教材,数学思想方法既是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同时又是数学教材组织的基础和起点。教师一方面要明确在每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进行哪些思想方法的教学;另一方面,又要明确每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在哪些知识点中进行渗透。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加强针对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活动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概念教学中,不要简单地给出定义,要尽可能完整地再现形成定义之前的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等思维过程,揭示隐藏其中的思想方法。

定理公式教学中,不要过早地给出结论。要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结论的探索、发现和推导过程,弄清每个结论的因果关系,体会其中的思想方法。

在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活动中,要反复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往往就是需要有意识地揭示或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之处;数学教材中的难点,往往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更新交替、综合运用,或跳跃性大等有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适度点拨或明确归纳出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单元复习课堂上,要画龙点晴强调数学思想方法,并且可以进一步对经常用到的某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强化,对它的名称、内容、规律、应用等进行总结概括,使学生逐步掌握它的精神实质。

我们要在方法上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要通过教学例题、训练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即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的训练,让他们通过知识点的学习,悟出生活中的数学题如何回答。教师应切实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学科能力,比如讲授一些枯燥的数学方程式,当学生出现疲倦状态时,教师应发挥其聪明才智,可以讲述一些与课程无关的有趣味性的故事和新闻给同学们听,开拓学生是眼界和知识面。

第13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082-02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同时,“培育开发创新能力,只有从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盛存亡这个高度来认识,才能把握培育创新能力的深刻意义和重要性,激励我们不断开发个人的创新能力、个人所在企业或单位的创新能力,以至我们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创造力是智力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正常人,从儿童期开始,都具有创造的能力,只是具有大小之分。但是创造力和别的智力成分不同,它属于一种潜在的能力,如果不注意提供宽松、自主的环境来激发的话,就很容易扼杀一个人的创造力,而一个缺乏创新思维的人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培养孩子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就是对已知事物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进行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或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性的、创造性的思考。尤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又要一改以往陈旧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艰巨而又前景广阔的大舞台。说艰巨,是因为学生生活窄、见识少、读的少、实践活动更少;说前景广阔,是因为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带动各种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开放式的创新思维教学,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首先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按照这一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要打破“教师万能”及“唯我独尊”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各种不同意见,放弃权威式的发号施令,让学生能够依其能力与兴趣学习。教师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因为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其意见,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无批判性的学习气氛。另外,实现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教育观念的转变,就必须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必须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进而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教师用新的课改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尽快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只有当观念自觉地体现在教学行动中,变成教师的精神追求时,才能发挥其指导教学实践的功能。”2.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首先,教师要按照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利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配合课程,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其敏锐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及周密的思维能力。而且教师应该知道,创新性思维教学并非特殊的或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其次,教师要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使学生能主动地、愉快地、成功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第三,教师应具备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多媒体的应用技术,掌握一些创造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信息科学及脑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应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的水平。”3.注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讲究有主有次,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必须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是因为“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样地,课堂教学也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构建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注重积累”“注重语文实践”为目的新型课堂,倡导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新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

因此,我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注重了如下方法;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感到语文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例如,多年来的中、高考话题作文,平时的改写、续写、缩写、仿写及想象作文等,就是课文与日常阅读的文章,没有“创新” 几乎是不存在的。用古今中外的伟人创新成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欲望,例如王安石变法,张衡发明地动仪,袁隆平研究杂交稻,莱克兄弟发明飞行器等等。

二、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创新思维,教会方法也很重要。让学生丢掉过去的思考“习惯”,摆脱思维单向的干扰,进行“反向”“多向”“发散”“超前”“综合”“变异”“变通”思维。

例如,在初中学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安排了“要不要注意生活细节”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杜绝“非此即彼”想法。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写作内容,以“想象与联想”为题。在弄清“想象”与“联想”概念的基础上,可以举《天上的街市》与《“零”的联系》作例子,使学生加深认识。

三、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运用

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成为一种“本领”,还应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铺平道路。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强化能力训练。如在上完《祥林嫂》之后让学生顺着虚拟的情况展开想象,假如祥林没死,假如贺老六没死,阿毛没有被狼叼走。改写《木兰诗》、改写《曹刿论战》、改写《十五从军征》、续写《清兵卫与葫芦》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四、开展各种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14篇

一、用批评的眼光看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很多教师讲授课文或领导听评课时,预设的成分太多,平常讲课时,随意性又太大,或总是想方设法地把学生引领到自己的标准答案中。向来是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而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也不结合学生实际,唯参考书是从。这样,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不用说大胆发言,相互争辩,推陈出新了。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同于课本或教师的见解,无论对与错,都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陈涉世家》一文有这样的句子:“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里的内容与标点的关系就很值得商榷。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存在着许多争议。还有对荀子的《劝学》中“以绝江河”的“绝”的理解,不同版本的参考书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说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并交由全班讨论,逐渐使学生养成勤学善思、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本上选的文章,虽然是一些名家名篇,尤其是课文中的注释,一些人对课文的评价和理解,都要善于推敲、研究,逐渐培养学生用批评的眼光去看问题,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大提高。

二、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些文学作品或叙事类文章中,作者为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语言简洁,以及读者阅读感受的需要,把一部分内容省略掉,往往这部分“断层”是我们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很好的空间。所谓空白处,主要是指叙事作品、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的“断裂”。这些“断裂地带”正是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中,当把药品送到平陆时,全文戛然而止。文章没有再详尽去写医生如何抢救的情况,对于被抢救的民工也没有作具体描写,这样让学生充分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详细补充,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得知祥林嫂被婆婆抢去后,愤愤地说:“可恶!然而……”到底省略了什么,没有下文。还有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当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从楼梯上滚下去的时候,后面是这样写的:“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到底怎样死的,没有写出来。其实,诗歌、戏剧等语言,给人想象的空间更为广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故事情节,补写有关的细节,逐渐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新思维意识。那么,什么时候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

1.把学生思维引入设定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方式为学生展示思维活动的广阔空间,都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当发现有偏离现象时,要及时控制,而不是总是鼓动,结果适得其反。例如,在一些仿写句子练习时,要求仿照下面排比句的句式,以“月亮”和“海鸥”作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枝头斗妍的年龄最理想;月亮说: ;海鸥说: ;太阳说:燃烧的青春最辉煌。

但有些学生是这样写的:月亮说:我放射的光芒最皎洁。海鸥说:我雄健的舞姿最美好。

很显然,在例句中,前四个句子已点明了下文回答时的陈述对象分别是年龄、心灵、人生、青春。在回答的句子中,“鲜花”对应“年龄”,“太阳”对应“青春”,所以“月亮”和“海鸥”应分别和“心灵”“人生”对应,仿写时应以“心灵”和“人生”作为陈述对象。而这位同学虽然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与“月亮”“海鸥”相对的是“光芒”和“舞姿”,这样就和题目中规定的陈述对象不合,这就是脱离话题。所以,要适当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引入设定的目标。

2.创设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环境

第15篇

【关键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21世纪的教育,已经不再是停留在“传道受业解惑也”,而是有更加多的定义和目标。基于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以在现代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三维目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创新也要因的制宜,根据本地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性,研究出以下三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方法:

1 关注时事新闻,收集新鲜素材,拓宽学生思维

教育应当与时俱进,让学生关注时事,收集素材,增强讯息敏感度,捕捉关键字眼。例如,“人民网”2013年 6月20日的一条新闻简讯:

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课,今日上午10时开讲。神舟十号航天员将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有网友问,航天员讲课的图像是怎么从“天宫一号”实时传回到地面的?据中央电视台介绍,首先是把“天宫一号”上的图像传送到一个通信卫星上;第二步是进行一个双备份,把信号也传到地面上的测控站,这样就地面上可以收到来自“天宫一号”的声音和图像;第三步,地面测控站将信号传送到北京飞控中心,后通过电视台播送给全国各地的观众。反之,在地面课堂上同学们提的问题,将通过相反的途径传送到“天宫一号”上。

将这条滚烫的新闻呈现给学生,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也可以用于课堂的教学素材。当提问学生“新闻中哪些信息你感兴趣,你会出怎样的地理题目来考考大家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沸腾了起来。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问题1:授课时,地球运动至地球公转轨道的 日点附近

答案1:远

问题2:“天宫一号”上的图像传送到一个通信卫星上,该卫星应该位于大气层的 ;当受到 影响时,发射的电磁波会引起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在高纬地区的该层大气中还能看到 现象。

答案2:高层大气(或电离层) 太阳活动 极光

……

以上题目基本上停留在课本基础知识的背诵上,题目难度不大。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提出 “能不能提高题目的难度,比如图文结合呢”的引导。学生又陷入深思,但很快又忙活起来。某学生上黑板画了一幅地球绕日公转图(如图1),出了这么一道题目:

航天员王亚平受课时,“天宫一号”在下列A、B、C、D中哪点的附近?

图1

该学生解释到,根据图示中地球地轴倾向和自转方向,判断A、B、C、D分别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北京时间6月20日靠近夏至日,而“天宫一号”做为地球的卫星一样运动至夏至日附近,故为B。

该题目比较巧妙,它建立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却需要调度知识的读图和空间想象能力,区分度也加大了,是一道有水准的题目。而且答案解释非常透彻,这表明利用有教的素材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感知事物,发散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地理有些抽象的概念,如地轴、地转偏向力、地壳运动,学生很难通过感知能力去理解,因此知识理解不透彻,更难说应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多去感知,通过听、看、触才有利于发挥联想和记忆,引导学生科学思考,为创新提供正确的依据。

例如,人教版“相互联系的水体”教学是根据图“3.1水图的构成”来直接读取各种水体及其比例,但这种方法仅是运用了学生简单的读图能力。在课前可以安排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收集各种水体”的活动。学生发挥科学思维能力,成果喜人:

(1)在海鲜铺中得到海洋水;

(2)利用植物蒸腾的原理,用塑料袋包着植物,放在烈日下曝晒得到生物水(如图2);

(3)利用跨学科的物理知识——大气水遇冷变液态水的原理来收集大气水(如图3);

(4)在家中的井水中得到地下淡水

……

图2

图3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又动脑,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全面调动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此外,水体的收集恰好能体现水的运动和更新,以及水循环的部分环节,为“水体的相互补给”和“水循环的过程”的两个重点做生动的铺垫。

3 观察地理事物,记录现象,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学生通常学习了理论,却不懂现象的本质原因,尤其是在自然地理方面。地理观赛法恰恰是反其道,通过现象看本质,逆向验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地理现场、地理图表、地理实物、模型……其中地理图表是应用最多也是研究最多的,因此在其他方面如观察地理事物应当加强。

例如,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让学生去观察太阳。本地区(23°46′N,116°11′E)某学生起床后看到太阳,就拿起手机将日出美景拍起来(如图4~图6),最后他发现了一个结果:

三幅照片中所拍时刻大致相同(不考虑太阳高度),以建筑物为参考点对比发现,太阳在地平线的位置有所差异。日出方向为东,则图左为北,图右为南,得出的结论是日出方向大致由南向北运动。

日出位置可类比为正午太阳直射点位置,则意味着太阳直射点在2012年12月20日~2013年02月27日期间大致由南向北运动,这与课本上学习的太阳直射点在冬至日到春分日由南向北运动大致相符,因此这次的观察活动是成功的。

这种观察地理事物的方法虽然比较漫长,但“实践出真知”,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课堂知识,还能训练思维,让其更富有创造力。

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而教师负责国家人才的培养,是民族进步的阶石,因些责任重大。“学无止境,创新有道”,本次研究只是创新道路上的一小步,“路漫漫其修远兮”,教育路上的教师仍须再接再厉。

参考文献:

[1] 向建华;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理工A(数学物理力学天地生)·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中等教育;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