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范文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

第1篇

我校以“高级医师进修班”的形式(简称“高师班”,全脱产学年,对象中青年主治医师)为上海市区、县级以上医院及部分外省市医院共培养了319人(不包含在校生两届81人)。1991年底,“高师班”的办班经验,作为上海市卫生系统唯一经国家人事部、中国科协审核批淮的成果,赴京参加“全国继续教育成果展览会”展出。上海市卫生局根据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在总结高师班办班经验的基础上,于1991年将委托单位扩大到上海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职工医学院,并改名为“中青年主治医师高级进修班”,学制调整为一年半。扩大后第一年生源势头旺盛,但以后就不尽人意,两所大学因此仅办了两期不得不停办,我校与上医大的生源也逐渐缩减告急。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是办班方式不好?是培训效果不显?还是培养任务已经完成?我们带着这些疑虑于1995年上半年又作了抽样反馈调查。

二、方法与结果:

调查对象:1993年前结业的“高师班”学员。方式为书面问答(96人)及开座谈会。结果:

(一)多数人认为“高师班”是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一种有效形式(87人,占90.6%);认为可办可不办者,仅有8人,占8.3肠;认为没必要办的,只有1人,占1.。%。

(二)“高师班”学员认为参加学习的主要收获是:更新了知识,提高了外语水平,学习了某些临床科研及实验方法,增强了业务自学能力,学习了撰写论文方法,提高了诊治疑难病症的能力。认为影响高年医师参加高师班学习的主要因素为:

三、讨论与分析:

(一)配齐配好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骨干力量的业务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医学高级人才,其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据调查,上海45家二级以上医院近50个专业目前急需配齐的学科带头人(接班人)225人。

另据199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供的综合医院(厂矿、部队医院未计在内)资料,全国未来拟增高级影像人才应不少于9,000人。但据1992年统计从大学影像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一年总共才200余人。并且在岗的高级影像人才绝大多数来自临床医学专业,其影像专业知识和技能几乎全部通过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获得。

(二)十年的办班实践证实了“高师班”是继出国留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之后又一条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要途径,符合我国的国情。学员普遍体会,学习后医学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不少学员说:“过去看书,遇上诸如免疫、分子生物学等内容,只能跳过去看,现在不仅能看懂,理解一也深刻多了”。

(三)在影响生源的诸因素中,以学与晋升不挂勾、经济上损失太大,学历问题没解决最为突出。

1.开办高师班的头五年(1955~1991),经上海市政府教卫办批准,结业学员,申报高级职称时,外文结业考试成绩可代替晋升外语考试成绩,结业论文可按正式公开发表的论文参加评审。但自1992年起,该条规定被取消,取代的是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有的单位在具体执行时实际上等于不考虑,这严重挫伤了再学习的积极性。

2.随着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师工资外收人与工资纯收入的结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85年l,1左右发展到4:1,近几年少数医院,有的科室甚至到10:1左右。因此,学习者与同级不参加学习的医师相比,反差相当悬殊。少数学员甚至连最基本的月头奖也被扣掉,心理难以平衡。

3.约有二分之一的学员,原学历为大专,好不容易读完了几乎研究生的全部基础理论课,通过了层层考试(考核)和结 业论文答辨,到头来还是个大专生,想来想去不值得。至于部分院领导只求自己任期内安定、求稳,缺乏长远目标,怕做难,封锁办班消息,以及少数医师晋升目标达到,不愿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等等也影响生源的综合原因之一。

至于那位认为“高师班投必要办”的理由;“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是靠培养,而是靠背景和关系”之说,我们当然不能同意,但从中也确实提醒我们;培养学科带头人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警惕腐败作风的侵蚀。

四、建议与对策:

(一)广泛宣传、不断强化终身教育的观念;

改变“医疗是硬任务,教育是软任务”,“学与不学照样当医生”,“参加继续教育是个人行为”等错误观点。要把开展继续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提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并列人各级领导任期责任目标。

(二)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即医学博士学位);

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要彻底摆脱我国现行的单一的重学术重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学术研究型学位)。尽早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开拓多渠道的培养新模式.允许通过继续教育方式,培养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即医学博士学位)。改变目前学位愈高愈不适应临床工作,挑不起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担,而临床经验丰富、学识水平高的高年医师又得不到相应职业学位(甚至还要去指导和带教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奇特现状。

(三)教育必须与资格证书、晋职、晋级、职业学位直接挂勾;

要把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与职称评定、工资晋级和取得资格证书、职业学位密切结合起来,要形成这样一个局面:谁不接受继续教育,谁就不能晋职、晋级,谁就不能取得从医资格和职业学位。只有采取这种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措施,继续医学教育才有生命力。

(四)经济上支持、鼓励;

参加继续教育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经济上应采取支持鼓励的办法。从我校实践来看,约2/3的派遣单位,处理是适当的。除超劳务收人外,其它方面的补贴奖金等基本不受影响,这对深人持久地开展继续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持和保证。

(五)深化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

1.缩减必修课,增扩选修课,重点加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学制以二年为好。

2.采用完全学分制,允许学员提早或在规定时间内(三年左右)分次学完全部课程。

3.建立奖学金制度。

4.建立严格科学的考试(考核)制度,对高师班结业学员中的成绩优秀者,除颁发结业证书外,同时颁发副主任医师受聘资格和医学博士学位。

参考文献

1.孙先武.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的一个途径.医学教育.1991;(2)

第2篇

扩大后第一年生源势头旺盛,但以后就不尽人意,两所大学因此仅办了两期不得不停办,我校与上医大的生源也逐渐缩减告急。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是办班方式不好?是培训效果不显?还是培养任务已经完成?我们带着这些疑虑于1995年上半年又作了抽样反馈调查。

二、方法与结果:

调查对象:1993年前结业的“高师班”学员。方式为书面问答(96人)及开座谈会。结果:

(一)多数人认为“高师班”是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一种有效形式(87人,占90.6%);认为可办可不办者,仅有8人,占8.3肠;认为没必要办的,只有1人,占1.。%。

(二)“高师班”学员认为参加学习的主要收获是:更新了知识,提高了外语水平,学习了某些临床科研及实验方法,增强了业务自学能力,学习了撰写论文方法,提高了诊治疑难病症的能力。认为影响高年医师参加高师班学习的主要因素为:

三、讨论与分析:

(一)配齐配好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骨干力量的业务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医学高级人才,其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据调查,上海45家二级以上医院近50个专业目前急需配齐的学科带头人(接班人)225人。

另据199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供的综合医院(厂矿、部队医院未计在内)资料,全国未来拟增高级影像人才应不少于9,000人。但据1992年统计从大学影像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一年总共才200余人。并且在岗的高级影像人才绝大多数来自临床医学专业,其影像专业知识和技能几乎全部通过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获得。

(二)十年的办班实践证实了“高师班”是继出国留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之后又一条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要途径,符合我国的国情。学员普遍体会,学习后医学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不少学员说:“过去看书,遇上诸如免疫、分子生物学等内容,只能跳过去看,现在不仅能看懂,理解一也深刻多了”。

(三)在影响生源的诸因素中,以学与晋升不挂勾、经济上损失太大,学历问题没解决最为突出。

1.开办高师班的头五年(1955~1991),经上海市政府教卫办批准,结业学员,申报高级职称时,外文结业考试成绩可代替晋升外语考试成绩,结业论文可按正式公开发表的论文参加评审。但自1992年起,该条规定被取消,取代的是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有的单位在具体执行时实际上等于不考虑,这严重挫伤了再学习的积极性。

2.随着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师工资外收人与工资纯收入的结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85年l,1左右发展到4:1,近几年少数医院,有的科室甚至到10:1左右。因此,学习者与同级不参加学习的医师相比,反差相当悬殊。少数学员甚至连最基本的月头奖也被扣掉,心理难以平衡。.约有二分之一的学员,原学历为大专,好不容易读完了几乎研究生的全部基础理论课,通过了层层考试(考核)和结业论文答辨,到头来还是个大专生,想来想去不值得。至于部分院领导只求自己任期内安定、求稳,缺乏长远目标,怕做难,封锁办班消息,以及少数医师晋升目标达到,不愿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等等也影响生源的综合原因之一。

至于那位认为“高师班投必要办”的理由;“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是靠培养,而是靠背景和关系”之说,我们当然不能同意,但从中也确实提醒我们;培养学科带头人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警惕腐败作风的侵蚀。四、建议与对策:

(一)广泛宣传、不断强化终身教育的观念;

改变“医疗是硬任务,教育是软任务”,“学与不学照样当医生”,“参加继续教育是个人行为”等错误观点。要把开展继续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提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并列人各级领导任期责任目标。

(二)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即医学博士学位);

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要彻底摆脱我国现行的单一的重学术重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学术研究型学位)。尽早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开拓多渠道的培养新模式.允许通过继续教育方式,培养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即医学博士学位)。改变目前学位愈高愈不适应临床工作,挑不起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担,而临床经验丰富、学识水平高的高年医师又得不到相应职业学位(甚至还要去指导和带教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奇特现状。

(三)教育必须与资格证书、晋职、晋级、职业学位直接挂勾;

要把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与职称评定、工资晋级和取得资格证书、职业学位密切结合起来,要形成这样一个局面:谁不接受继续教育,谁就不能晋职、晋级,谁就不能取得从医资格和职业学位。只有采取这种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措施,继续医学教育才有生命力。

(四)经济上支持、鼓励;

参加继续教育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经济上应采取支持鼓励的办法。从我校实践来看,约2/3的派遣单位,处理是适当的。除超劳务收人外,其它方面的补贴奖金等基本不受影响,这对深人持久地开展继续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持和保证。

(五)深化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

1.缩减必修课,增扩选修课,重点加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学制以二年为好。

2.采用完全学分制,允许学员提早或在规定时间内(三年左右)分次学完全部课程。

第3篇

扩大后第一年生源势头旺盛,但以后就不尽人意,两所大学因此仅办了两期不得不停办,我校与上医大的生源也逐渐缩减告急。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是办班方式不好?是培训效果不显?还是培养任务已经完成?我们带着这些疑虑于1995年上半年又作了抽样反馈调查。

二、方法与结果:

调查对象:1993年前结业的“高师班”学员。方式为书面问答(96人)及开座谈会。结果:

(一)多数人认为“高师班”是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一种有效形式(87人,占90.6%);认为可办可不办者,仅有8人,占8.3肠;认为没必要办的,只有1人,占1.。%。

(二)“高师班”学员认为参加学习的主要收获是:更新了知识,提高了外语水平,学习了某些临床科研及实验方法,增强了业务自学能力,学习了撰写论文方法,提高了诊治疑难病症的能力。认为影响高年医师参加高师班学习的主要因素为:

三、讨论与分析:

(一)配齐配好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骨干力量的业务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医学高级人才,其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据调查,上海45家二级以上医院近50个专业目前急需配齐的学科带头人(接班人)225人。

另据199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供的综合医院(厂矿、部队医院未计在内)资料,全国未来拟增高级影像人才应不少于9,000人。但据1992年统计从大学影像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一年总共才200余人。并且在岗的高级影像人才绝大多数来自临床医学专业,其影像专业知识和技能几乎全部通过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获得。

(二)十年的办班实践证实了“高师班”是继出国留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之后又一条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要途径,符合我国的国情。学员普遍体会,学习后医学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不少学员说:“过去看书,遇上诸如免疫、分子生物学等内容,只能跳过去看,现在不仅能看懂,理解一也深刻多了”。

(三)在影响生源的诸因素中,以学与晋升不挂勾、经济上损失太大,学历问题没解决最为突出。

1.开办高师班的头五年(1955~1991),经上海市政府教卫办批准,结业学员,申报高级职称时,外文结业考试成绩可代替晋升外语考试成绩,结业论文可按正式公开发表的论文参加评审。但自1992年起,该条规定被取消,取代的是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有的单位在具体执行时实际上等于不考虑,这严重挫伤了再学习的积极性。

2.随着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师工资外收人与工资纯收入的结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85年l,1左右发展到4:1,近几年少数医院,有的科室甚至到10:1左右。因此,学习者与同级不参加学习的医师相比,反差相当悬殊。少数学员甚至连最基本的月头奖也被扣掉,心理难以平衡。 3.约有二分之一的学员,原学历为大专,好不容易读完了几乎研究生的全部基础理论课,通过了层层考试(考核)和结 业论文答辨,到头来还是个大专生,想来想去不值得。至于部分院领导只求自己任期内安定、求稳,缺乏长远目标,怕做难,封锁办班消息,以及少数医师晋升目标达到,不愿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等等也影响生源的综合原因之一。

至于那位认为“高师班投必要办”的理由;“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是靠培养,而是靠背景和关系”之说,我们当然不能同意,但从中也确实提醒我们;培养学科带头人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警惕腐败作风的侵蚀。四、建议与对策:

(一)广泛宣传、不断强化终身教育的观念;

改变“医疗是硬任务,教育是软任务”,“学与不学照样当医生”,“参加继续教育是个人行为”等错误观点。要把开展继续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提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并列人各级领导任期责任目标。

(二)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即医学博士学位);

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要彻底摆脱我国现行的单一的重学术重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学术研究型学位)。尽早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开拓多渠道的培养新模式.允许通过继续教育方式,培养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即医学博士学位)。改变目前学位愈高愈不适应临床工作,挑不起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担,而临床经验丰富、学识水平高的高年医师又得不到相应职业学位(甚至还要去指导和带教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奇特现状。

(三)教育必须与资格证书、晋职、晋级、职业学位直接挂勾;

要把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与职称评定、工资晋级和取得资格证书、职业学位密切结合起来,要形成这样一个局面:谁不接受继续教育,谁就不能晋职、晋级,谁就不能取得从医资格和职业学位。只有采取这种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措施,继续医学教育才有生命力。

(四)经济上支持、鼓励;

参加继续教育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经济上应采取支持鼓励的办法。从我校实践来看,约2/3的派遣单位,处理是适当的。除超劳务收人外,其它方面的补贴奖金等基本不受影响,这对深人持久地开展继续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持和保证。

(五)深化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

1.缩减必修课,增扩选修课,重点加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学制以二年为好。

2.采用完全学分制,允许学员提早或在规定时间内(三年左右)分次学完全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