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我校以“高级医师进修班”的形式(简称“高师班”,全脱产学年,对象中青年主治医师)为上海市区、县级以上医院及部分外省市医院共培养了319人(不包含在校生两届81人)。1991年底,“高师班”的办班经验,作为上海市卫生系统唯一经国家人事部、中国科协审核批淮的成果,赴京参加“全国继续教育成果展览会”展出。上海市卫生局根据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在总结高师班办班经验的基础上,于1991年将委托单位扩大到上海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职工医学院,并改名为“中青年主治医师高级进修班”,学制调整为一年半。扩大后第一年生源势头旺盛,但以后就不尽人意,两所大学因此仅办了两期不得不停办,我校与上医大的生源也逐渐缩减告急。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是办班方式不好?是培训效果不显?还是培养任务已经完成?我们带着这些疑虑于1995年上半年又作了抽样反馈调查。
二、方法与结果:
调查对象:1993年前结业的“高师班”学员。方式为书面问答(96人)及开座谈会。结果:
(一)多数人认为“高师班”是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一种有效形式(87人,占90.6%);认为可办可不办者,仅有8人,占8.3肠;认为没必要办的,只有1人,占1.。%。
(二)“高师班”学员认为参加学习的主要收获是:更新了知识,提高了外语水平,学习了某些临床科研及实验方法,增强了业务自学能力,学习了撰写论文方法,提高了诊治疑难病症的能力。认为影响高年医师参加高师班学习的主要因素为:
三、讨论与分析:
(一)配齐配好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骨干力量的业务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医学高级人才,其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据调查,上海45家二级以上医院近50个专业目前急需配齐的学科带头人(接班人)225人。
另据199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供的综合医院(厂矿、部队医院未计在内)资料,全国未来拟增高级影像人才应不少于9,000人。但据1992年统计从大学影像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一年总共才200余人。并且在岗的高级影像人才绝大多数来自临床医学专业,其影像专业知识和技能几乎全部通过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获得。
(二)十年的办班实践证实了“高师班”是继出国留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之后又一条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要途径,符合我国的国情。学员普遍体会,学习后医学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不少学员说:“过去看书,遇上诸如免疫、分子生物学等内容,只能跳过去看,现在不仅能看懂,理解一也深刻多了”。
(三)在影响生源的诸因素中,以学与晋升不挂勾、经济上损失太大,学历问题没解决最为突出。
1.开办高师班的头五年(1955~1991),经上海市政府教卫办批准,结业学员,申报高级职称时,外文结业考试成绩可代替晋升外语考试成绩,结业论文可按正式公开发表的论文参加评审。但自1992年起,该条规定被取消,取代的是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有的单位在具体执行时实际上等于不考虑,这严重挫伤了再学习的积极性。
2.随着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师工资外收人与工资纯收入的结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85年l,1左右发展到4:1,近几年少数医院,有的科室甚至到10:1左右。因此,学习者与同级不参加学习的医师相比,反差相当悬殊。少数学员甚至连最基本的月头奖也被扣掉,心理难以平衡。
3.约有二分之一的学员,原学历为大专,好不容易读完了几乎研究生的全部基础理论课,通过了层层考试(考核)和结 业论文答辨,到头来还是个大专生,想来想去不值得。至于部分院领导只求自己任期内安定、求稳,缺乏长远目标,怕做难,封锁办班消息,以及少数医师晋升目标达到,不愿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等等也影响生源的综合原因之一。
至于那位认为“高师班投必要办”的理由;“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是靠培养,而是靠背景和关系”之说,我们当然不能同意,但从中也确实提醒我们;培养学科带头人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警惕腐败作风的侵蚀。
四、建议与对策:
(一)广泛宣传、不断强化终身教育的观念;
改变“医疗是硬任务,教育是软任务”,“学与不学照样当医生”,“参加继续教育是个人行为”等错误观点。要把开展继续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提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并列人各级领导任期责任目标。
(二)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即医学博士学位);
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要彻底摆脱我国现行的单一的重学术重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学术研究型学位)。尽早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开拓多渠道的培养新模式.允许通过继续教育方式,培养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即医学博士学位)。改变目前学位愈高愈不适应临床工作,挑不起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担,而临床经验丰富、学识水平高的高年医师又得不到相应职业学位(甚至还要去指导和带教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奇特现状。
(三)教育必须与资格证书、晋职、晋级、职业学位直接挂勾;
要把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与职称评定、工资晋级和取得资格证书、职业学位密切结合起来,要形成这样一个局面:谁不接受继续教育,谁就不能晋职、晋级,谁就不能取得从医资格和职业学位。只有采取这种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措施,继续医学教育才有生命力。
(四)经济上支持、鼓励;
参加继续教育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经济上应采取支持鼓励的办法。从我校实践来看,约2/3的派遣单位,处理是适当的。除超劳务收人外,其它方面的补贴奖金等基本不受影响,这对深人持久地开展继续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持和保证。
(五)深化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
1.缩减必修课,增扩选修课,重点加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学制以二年为好。
2.采用完全学分制,允许学员提早或在规定时间内(三年左右)分次学完全部课程。
3.建立奖学金制度。
4.建立严格科学的考试(考核)制度,对高师班结业学员中的成绩优秀者,除颁发结业证书外,同时颁发副主任医师受聘资格和医学博士学位。
参考文献
1.孙先武.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的一个途径.医学教育.1991;(2)
扩大后第一年生源势头旺盛,但以后就不尽人意,两所大学因此仅办了两期不得不停办,我校与上医大的生源也逐渐缩减告急。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是办班方式不好?是培训效果不显?还是培养任务已经完成?我们带着这些疑虑于1995年上半年又作了抽样反馈调查。
二、方法与结果:
调查对象:1993年前结业的“高师班”学员。方式为书面问答(96人)及开座谈会。结果:
(一)多数人认为“高师班”是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一种有效形式(87人,占90.6%);认为可办可不办者,仅有8人,占8.3肠;认为没必要办的,只有1人,占1.。%。
(二)“高师班”学员认为参加学习的主要收获是:更新了知识,提高了外语水平,学习了某些临床科研及实验方法,增强了业务自学能力,学习了撰写论文方法,提高了诊治疑难病症的能力。认为影响高年医师参加高师班学习的主要因素为:
三、讨论与分析:
(一)配齐配好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骨干力量的业务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医学高级人才,其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据调查,上海45家二级以上医院近50个专业目前急需配齐的学科带头人(接班人)225人。
另据199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供的综合医院(厂矿、部队医院未计在内)资料,全国未来拟增高级影像人才应不少于9,000人。但据1992年统计从大学影像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一年总共才200余人。并且在岗的高级影像人才绝大多数来自临床医学专业,其影像专业知识和技能几乎全部通过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获得。
(二)十年的办班实践证实了“高师班”是继出国留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之后又一条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要途径,符合我国的国情。学员普遍体会,学习后医学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不少学员说:“过去看书,遇上诸如免疫、分子生物学等内容,只能跳过去看,现在不仅能看懂,理解一也深刻多了”。
(三)在影响生源的诸因素中,以学与晋升不挂勾、经济上损失太大,学历问题没解决最为突出。
1.开办高师班的头五年(1955~1991),经上海市政府教卫办批准,结业学员,申报高级职称时,外文结业考试成绩可代替晋升外语考试成绩,结业论文可按正式公开发表的论文参加评审。但自1992年起,该条规定被取消,取代的是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有的单位在具体执行时实际上等于不考虑,这严重挫伤了再学习的积极性。
2.随着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师工资外收人与工资纯收入的结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85年l,1左右发展到4:1,近几年少数医院,有的科室甚至到10:1左右。因此,学习者与同级不参加学习的医师相比,反差相当悬殊。少数学员甚至连最基本的月头奖也被扣掉,心理难以平衡。.约有二分之一的学员,原学历为大专,好不容易读完了几乎研究生的全部基础理论课,通过了层层考试(考核)和结业论文答辨,到头来还是个大专生,想来想去不值得。至于部分院领导只求自己任期内安定、求稳,缺乏长远目标,怕做难,封锁办班消息,以及少数医师晋升目标达到,不愿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等等也影响生源的综合原因之一。
至于那位认为“高师班投必要办”的理由;“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是靠培养,而是靠背景和关系”之说,我们当然不能同意,但从中也确实提醒我们;培养学科带头人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警惕腐败作风的侵蚀。四、建议与对策:
(一)广泛宣传、不断强化终身教育的观念;
改变“医疗是硬任务,教育是软任务”,“学与不学照样当医生”,“参加继续教育是个人行为”等错误观点。要把开展继续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提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并列人各级领导任期责任目标。
(二)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即医学博士学位);
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要彻底摆脱我国现行的单一的重学术重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学术研究型学位)。尽早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开拓多渠道的培养新模式.允许通过继续教育方式,培养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即医学博士学位)。改变目前学位愈高愈不适应临床工作,挑不起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担,而临床经验丰富、学识水平高的高年医师又得不到相应职业学位(甚至还要去指导和带教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奇特现状。
(三)教育必须与资格证书、晋职、晋级、职业学位直接挂勾;
要把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与职称评定、工资晋级和取得资格证书、职业学位密切结合起来,要形成这样一个局面:谁不接受继续教育,谁就不能晋职、晋级,谁就不能取得从医资格和职业学位。只有采取这种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措施,继续医学教育才有生命力。
(四)经济上支持、鼓励;
参加继续教育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经济上应采取支持鼓励的办法。从我校实践来看,约2/3的派遣单位,处理是适当的。除超劳务收人外,其它方面的补贴奖金等基本不受影响,这对深人持久地开展继续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持和保证。
(五)深化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
1.缩减必修课,增扩选修课,重点加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学制以二年为好。
2.采用完全学分制,允许学员提早或在规定时间内(三年左右)分次学完全部课程。
扩大后第一年生源势头旺盛,但以后就不尽人意,两所大学因此仅办了两期不得不停办,我校与上医大的生源也逐渐缩减告急。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是办班方式不好?是培训效果不显?还是培养任务已经完成?我们带着这些疑虑于1995年上半年又作了抽样反馈调查。
二、方法与结果:
调查对象:1993年前结业的“高师班”学员。方式为书面问答(96人)及开座谈会。结果:
(一)多数人认为“高师班”是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一种有效形式(87人,占90.6%);认为可办可不办者,仅有8人,占8.3肠;认为没必要办的,只有1人,占1.。%。
(二)“高师班”学员认为参加学习的主要收获是:更新了知识,提高了外语水平,学习了某些临床科研及实验方法,增强了业务自学能力,学习了撰写论文方法,提高了诊治疑难病症的能力。认为影响高年医师参加高师班学习的主要因素为:
三、讨论与分析:
(一)配齐配好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骨干力量的业务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医学高级人才,其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据调查,上海45家二级以上医院近50个专业目前急需配齐的学科带头人(接班人)225人。
另据199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供的综合医院(厂矿、部队医院未计在内)资料,全国未来拟增高级影像人才应不少于9,000人。但据1992年统计从大学影像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一年总共才200余人。并且在岗的高级影像人才绝大多数来自临床医学专业,其影像专业知识和技能几乎全部通过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获得。
(二)十年的办班实践证实了“高师班”是继出国留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之后又一条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要途径,符合我国的国情。学员普遍体会,学习后医学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不少学员说:“过去看书,遇上诸如免疫、分子生物学等内容,只能跳过去看,现在不仅能看懂,理解一也深刻多了”。
(三)在影响生源的诸因素中,以学与晋升不挂勾、经济上损失太大,学历问题没解决最为突出。
1.开办高师班的头五年(1955~1991),经上海市政府教卫办批准,结业学员,申报高级职称时,外文结业考试成绩可代替晋升外语考试成绩,结业论文可按正式公开发表的论文参加评审。但自1992年起,该条规定被取消,取代的是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有的单位在具体执行时实际上等于不考虑,这严重挫伤了再学习的积极性。
2.随着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师工资外收人与工资纯收入的结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85年l,1左右发展到4:1,近几年少数医院,有的科室甚至到10:1左右。因此,学习者与同级不参加学习的医师相比,反差相当悬殊。少数学员甚至连最基本的月头奖也被扣掉,心理难以平衡。 3.约有二分之一的学员,原学历为大专,好不容易读完了几乎研究生的全部基础理论课,通过了层层考试(考核)和结 业论文答辨,到头来还是个大专生,想来想去不值得。至于部分院领导只求自己任期内安定、求稳,缺乏长远目标,怕做难,封锁办班消息,以及少数医师晋升目标达到,不愿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等等也影响生源的综合原因之一。
至于那位认为“高师班投必要办”的理由;“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是靠培养,而是靠背景和关系”之说,我们当然不能同意,但从中也确实提醒我们;培养学科带头人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警惕腐败作风的侵蚀。四、建议与对策:
(一)广泛宣传、不断强化终身教育的观念;
改变“医疗是硬任务,教育是软任务”,“学与不学照样当医生”,“参加继续教育是个人行为”等错误观点。要把开展继续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提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并列人各级领导任期责任目标。
(二)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即医学博士学位);
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要彻底摆脱我国现行的单一的重学术重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学术研究型学位)。尽早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开拓多渠道的培养新模式.允许通过继续教育方式,培养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即医学博士学位)。改变目前学位愈高愈不适应临床工作,挑不起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担,而临床经验丰富、学识水平高的高年医师又得不到相应职业学位(甚至还要去指导和带教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奇特现状。
(三)教育必须与资格证书、晋职、晋级、职业学位直接挂勾;
要把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与职称评定、工资晋级和取得资格证书、职业学位密切结合起来,要形成这样一个局面:谁不接受继续教育,谁就不能晋职、晋级,谁就不能取得从医资格和职业学位。只有采取这种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措施,继续医学教育才有生命力。
(四)经济上支持、鼓励;
参加继续教育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经济上应采取支持鼓励的办法。从我校实践来看,约2/3的派遣单位,处理是适当的。除超劳务收人外,其它方面的补贴奖金等基本不受影响,这对深人持久地开展继续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持和保证。
(五)深化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
1.缩减必修课,增扩选修课,重点加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学制以二年为好。
2.采用完全学分制,允许学员提早或在规定时间内(三年左右)分次学完全部课程。
我于XXXX年8月开始工作,于2XX0年8月获得中学二级教师职称,至今共5年。工作以来一直是满工作量。20XX年10月和11月分别通过了职称计算机和二外日语考试。
本人XX年毕业于xx专业本科。毕业后的就参加非师范类新教师培训,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普通话和信息技术的考试,取得教师资格。在工作后2XX0至20XX年期间,进修苏州大学英语专业,获得本科学士。
XXXX年大学毕业后在xx学校任教2年。期间担任班主任,任教计算机课程,所带班级在省中级计算机统考中一次性全部通过。还辅导过计算机竞赛小组,负责网页及word操作部分,学生比赛获得苏州市团体三等奖。还任教过营养卫生课程,于20XX年6月开过苏,锡,常地区公开课一堂。
20XX年8月调入xxxx中学至今,一直任教英语课程。其中20XX~20XX学年担任班主任。20XX~20XX年,三年时间带完一轮初中英语教学任务。其中20XX~20XX学年担任初一年级组长助理。
在xx的四年是学习的最多,成长最快的四年。在工作期间工作兢兢业业,服从领导的安排,团结周围同事,思想政治上积极要求上级,努力学习新时代对青年教师的要求,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争取把工作做到最好。
在当班主任和助理期间,工作任劳任怨,努力向周围同事学习好的方法,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最细致。在班级管理中采取了很多量化的细则,这样方便管理和考核,也让所有的学生有了规范自己的依据。除了常规工作做好以外,我更注重和学生多沟通,尤其是对于家庭背景特殊和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学生,经常走访家庭,课余谈心交流,知道学生学习不上进的真正原因,用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从身心各方面去帮助学生取得进步,走出学习的困境。
在做助理期间,工作更加琐碎,一个年级16个班级,做到通知及时到位,高效有序的配合协调好年级组长与班主任之间的工作,培养了与人沟通,协调管理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上,我更加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好的教法。平时坚持做到六认真,经常听课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知识同时,也能在英语课堂上获得学习的快乐。所带班级的成绩一直保持较好的水平。我指导的孙柯凡学生在20XX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得初三年级组三等奖。
在教学以外,我还一直注意对自己的继续教育,一直在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0XX年暑假期间,我参加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苏州教育学院举办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学习,顺利结业。20XX年1月份开始,业余时间参加由外籍教师教授的口语听力的培训。
我于XXXX年8月开始工作,于2XX0年8月获得中学二级教师职称,至今共5年.工作以来一直是满工作量.20XX年10月和11月分别通过了职称计算机和二外日语考试.
本人XX年毕业于xx专业本科.毕业后的就参加非师范类新教师培训,通过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普通话和信息技术的考试,取得教师资格.在工作后2XX0至20XX年期间,进修苏州大学英语专业,获得本科学士.
XXXX年大学毕业后在xx学校任教2年.期间担任班主任,任教计算机课程,所带班级在省中级计算机统考中一次性全部通过.还辅导过计算机竞赛小组,负责网页及word操作部分,学生比赛获得苏州市团体三等奖.还任教过营养卫生课程,于20XX年6月开过苏,锡,常地区公开课一堂.
20XX年8月调入xxxx中学至今,一直任教英语课程.其中20XX~2XX2学年担任班主任.2XX2~20XX年,三年时间带完一轮初中英语教学任务.其中2XX2~20XX学年担任初一年级组长助理.
在xx的四年是学习的最多,成长最快的四年.在工作期间工作兢兢业业,服从领导的安排,团结周围同事,思想政治上积极要求上级,努力学习新时代对青年教师的要求,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争取把工作做到最好.
在当班主任和助理期间,工作任劳任怨,努力向周围同事学习好的方法,尽力把工作做到最好最细致.在班级管理中采取了很多量化的细则,这样方便管理和考核,也让所有的学生有了规范自己的依据.除了常规工作做好以外,我更注重和学生多沟通,尤其是对于家庭背景特殊和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学生,经常走访家庭,课余谈心交流,知道学生学习不上进的真正原因,用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从身心各方面去帮助学生取得进步,走出学习的困境.
在做助理期间,工作更加琐碎,一个年级16个班级,做到通知及时到位,高效有序的配合协调好年级组长与班主任之间的工作,培养了与人沟通,协调管理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上,我更加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好的教法.平时坚持做到六认真,经常听课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了扎实的知识同时,也能在英语课堂上获得学习的快乐.所带班级的成绩一直保持较好的水平.我指导的孙柯凡学生在20XX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得初三年级组三等奖.
在教学以外,我还一直注意对自己的继续教育,一直在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20XX年暑假期间,我参加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苏州教育学院举办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学习,顺利结业.20XX年1月份开始,业余时间参加由外籍教师教授的口语听力的培训.
20XX年开始,我校招收双语实验班,我在开办的两年来一直还兼职双语教学工作.发挥自己两个本科专业的优势为学校发展出一份力.其中20XX年12月,全国首届双语节在苏州召开,我校也是分会场,我开了一堂《科学膳食》的全国公开课,获得了一致好评.20XX年秋,在上级领导专家验收双语学校期间,我也开了一堂《指纹》的公开课.20XX年,我的论文《从学英语想到双语教学》收入《双语教育在苏州——苏州市中小学双语教育论文精选》,教案《Nutrition and Balanced Diet》收入到《苏州市双语教学教案精选》.20XX年,我的教案和文章收入校《双飞燕——双语教学成果篇》.20XX年,我的论文《小图片,大身手——生物双语课堂上的重要元素》刊登在校报《草桥》总第76期上.20XX~20XX学年还负责管理我校与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外教班,学员在参加剑桥英语的KET和PET等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教育定位
远程教育特别是研究生课程进修层次的远程教育的定位一直以来是困扰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培训项目,研究生课程进修难度起点高、学习周期长、考核也较为严格,但其结业证书本身又不具备学历性质或国家统一的认证资质,目前在很多行业、专业领域和地方机构的认同度甚至不如某些企业或系统内部的培训证书;而远程教育目前的发展现状又决定了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开展大规模研究生层次的学历教育。这就造成了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在其最终资质方面的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参加远程研究生课程进修的学员往往起点并不低,也投入了相当的时间、精力参与学习与考核,并完成了一些学历教育所必需的课程进修与考试,却不能达到相应的学历层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求学者选择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的热情。
审视远程教育的特点及其目前的发展水平,我们必须客观的指出,在总体生源水平、教学教务管理、课程授受与师生交流质量等多方面都无法与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教育相提并论,尤其是在学术氛围和理论层次方面存在一定的先天缺陷。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充分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广大远程学员虽然学历、阅历千差万别,但大都是从业多年的一线劳动者,具有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有些在工作岗位上已卓有业绩――“实践”这所大课堂为他们提供了校园教育无法完成的课题,也激发他们结合实践经验,通过系统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对这一学员群体如能加以适当引导,在单纯的学术研究之外另辟蹊径,当可收到更积极的社会效益。
就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的定位而言,我们认为目前仍宜以“培训”为立足点,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更加注重生产与管理实践,增强其针对性与实用性,尽可能满足学员“学以致用”的需求。另一方面,虽然申请学位不应该成为开展研究生课程进修的终极目的,但从当前社会整体需求和公平性的角度讲,应该为那些学术理论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而又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求学者保留一个出口渠道。综合上述考虑,我们尝试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一)对象有别
我们认为首先应当注意区分申请学位与不申请学位两种不同的求学者,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培养方案:对于以提升能力为进修主要目的而不考虑学位问题的学员,可以赋予其更大的选课自主性,适当调整课程考试的难度,甚至可以考虑为其量身定制课程体系,并相应捉供多种类型的结业资格,对于准备申请硕士学位的学员,则应当严格执行学位课程的教学计划并确保考核质量,同时保证有关学位申请程序的规范化与严肃性。这样,既保征了“同等学力申请硕土学位”的层次与质量,又使纯“培训性质”的课程更加灵活实用,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求。
(二)工程硕士
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申请学位为工学硕土,对于其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理念都是从工学硕土的要求而确定的。对于远程学员而言,他们是已经走出大学校门,在生产和管理岗位从业多年,具有丰富的生产和管理经验,远程研究生课程学习,旨在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在本科基础上得到了系统的提高、补充和拓宽。对于他们的培养应从其自身的从业背景、生产实践及工程课题出发,从应用领域和工程领域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些参与指导远程学员论文的导师,也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这些学员来自生产第一线,论文的论点论据新颖鲜活,论文的选题和理论升华极具挑战性。为避其理论水平之短,扬其实践经验之长,远程教育的研究生课程进修实施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更为适宜。与此相关的其他专业如管理专业的MBA;法学专业的法律硕士等都给远程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可借鉴的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与培训相结合
远程研究生课程进修与职业技能培训、执业资格认证相结合,核心是立足于“在职”、“培训”、“提升职业能力”,远程研究生课程具备了与实用性培训课程相结合的条件。在传统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引入本专业或相关领域的热门培训课程,一方面可以适应社会需求,增强远程培训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社会培训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为学员提升职业能力、增强择业竞争力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
(四)创建品牌
无论是创造申请学位的机会还是嫁接执业资格证书培训,远程研究生课程进修的根本立足点还在于其本身的内容与品牌建设――只有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品脾效应,以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和可靠的教学服务创立自己的品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培训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真正实现“教育服务社会”的初衷,并进而倡导一种非学历教育的理念,为创建“学习终生化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质量与监控
远程教育质量体系可以概括为“服务体系”与“考核体系”。前者主要指办学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的质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习平台的管理与建设、教学教务管理、技术支持与保障、教学站的建设等;后者则是对远程学习参与者即远程学员的学习质量的综合考评,包括考试、考查、作业、实践环节等,当然也直接涉及学位、课程结业等相关资质问题。
(一)服务体系
开展远程教育的机构依托的是普通高校丰厚的教育资源、可靠的办学经验和成熟的课程体系;选择远程教育的学员较之在校脱产研究生也有其自身的优势:丰富的工作经验,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以及相对独立而成熟的思维模式等。但上述两方面的客观优势,只有通过精心的组织、有效的管理和科学的引导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优势――这正是远程服务体系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方面,应当尽量考虑到在职学员的特点,强化实用性强、对现实生产实践有指导性的热门专业与应用类课程,同时,适当简化理论性过强、学习难度相对较大而又较少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纯理论课程,增设并加大选修课程,提供丰富的专题讲座和学术论坛,将选择学习资源的自最大限度的留给就学一方。
其次,网络学习平台和卫星数据广播、双向交互等技术手段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依托,其技术越成熟,功能越全面,使用越便捷,就越能有效的提高学员的学习质量,从而真正发挥其普及高品质教育资源的价值。综合近年来多种传输手段的使用状况,可以看出,网络是在职学员比较易于接受的学习平台。但网络同时也存在技术问题和物质方面的要求,这使其具有不稳定性,对个体学习的成本要求也较高。以目前的国情而言,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还难以建立高效、可靠的网络平台,学员也不能保证电脑及网络条件。有鉴于此,卫星数.据广播、光盘课件和必要的书面函授形式仍是远程教育的有效补充。特别是卫星直播和双向交互,能够更好的模拟课堂学习氛围,加强师生实时交流,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最后,有必要专门探讨一下远程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问题。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依托于校外学习中心提供的教育服务,通过校外学习中心实施教学管理。校外学习中心作为联系学员与主办院校的纽带,是整个远程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校外学习中心自身的管理机制、物质条件、办学能力与服务意识以及其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管理水平等都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的办学与服务质量。我们认为,在选择远程教学合作伙伴时必须坚持审慎的态度并妥善处理相关法律关系,细化校外学习中心建设、管理的有关标准及规范,并在合作协议(即合作办学协议)及相关法律文件中明确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和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案等较为重要的细节。同时,在联合办学过程中,既要坚持教育规律与办学原则,又要充分尊重校外学习中心的主观能动性与合理的市场化运作,力求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考核体系
考试是教育理论与模式中一个比较重要而又敏感的话题,是对知识结构、学习质量、个人能力的检测,也是各种教育资质的授予标准。为进一步规范远程教育的管理和确保远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专门下发了文件。诚然,这里所说的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的“考核”并非单纯意义上的“考试”,还包括作业、答疑、讨论、考查、论文、实践环节等诸多因素。实际上,考虑到在职学习的特点,我们更提倡作业、论文、社会实践、答疑讨论等形式灵活、更富开放性的考核方式。对于以培训为主的学习,考试可以采取更灵活的小组讨论、开卷答题、总结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而对于申请学位的人员,作为衡量学习质量和申请学位资质的标准,统一闭卷考试仍是主要的、也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手段。
三、办学模式的相关思考――远程与面授相结合
国家级培训为期三个月,按环节可划分为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学习、专业知识学习、校内实训、企业实践、教学能力演练与实践五个阶段。按照不同阶段学习任务与学员心理变化特点,找准工作着力点,提纲挈领,统领全局。
(1)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学习阶段,工作着力点是围绕学员“安下心”“转换角色”。一是安排好学员食宿,安居才能乐业;二是召开座谈会、交流会,提供相互了解的机会,使学员尽快相互熟络,借以弥补情感的落差;三是推介陕西历史文化名胜,引导学员双休日登临游历,借以排遣闲暇时的寂寞;四是严格考勤,以纪律约束学员的行为,培养遵纪守纪的良好班风。
(2)专业理论学习阶段,工作着力点是成立班委会,集中精力抓学风,抓纪律。成立班委会。班委会拟由3人组成。班委成员的条件是曾任或现任学校领导职务,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经验;所学所教与培训专业相符,专业能力较强;年龄稍长,性格沉稳,为人热情;具有一定地域代表性。班委会的产生,可通过全体学员选举或班主任任命的方法。要明确班委会职责与班委成员分工,使之在开学第二周便能在班主任指导下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抓学习。在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基础上,一方面根据学员专业基础的不同,按水平高低搭配原则,或学员自主组合,形成比较固定的学习小组。另一方面,将基础差的学员组织起来,请任课教师按需求进行辅导,分类施教。以有所求、有所教、有所得吸引学员,渡过情绪波动关,稳定班级大局。抓纪律。严格考勤,实行签到制度,一天两次考勤,一周一汇总一公布。实行请销假制度,请假三天以上者,必须经单位同意,如学员回家或参加单位活动,返校须补交单位证明。要从严控制请假,请假必须有假条。要将纪律考勤情况与评优、结业鉴定挂钩,累计请假超过五天或无故旷课一个教学日者,不得评为优秀学员;累计请假超过10天或无故旷课两个教学日者,不予结业。纪律是班级管理的灵魂,不得因人而使其失去严肃性和公正性。此外,要积极协助项目负责人优化培训方案,召开好教学意见征求会,组织好对学员的学习测评。监督任课教师到岗情况,严格监控教学质量。
(3)校内实训阶段,工作着力点是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督促学员完成实训科目,协助解决实验实训中出现的问题。班主任要提前检查实验实训准备情况。协助指导老师分组,发挥技术骨干作用。注意观察学员现场表现,对零起步或动手能力差的学员,降低实验实训要求,安排专人予以指导。协助指导老师召开好实验实训总结会与作品讲评会,注意收集考评资料。
(4)企业实践阶段,主要工作是组织落实实践计划,协助加强安全教育管理,督促学员做好下阶段教学能力演练与实践准备。班主任要积极参与实训方案的制订,协助做好实训岗位的安排和岗位的轮换,组织好技术报告会、座谈交流会。教育学员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体验体力劳动的艰辛。督促学员广泛收集企业信息,积累教学资料。协助做好企业对学员实践的鉴定工作。安全重于泰山。学员在学校实验实训或企业实践期间,班主任要大力协助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做好组织和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要跟班管理,按照安全要求,叮嘱学员注意安全,反复巡视检查劳动保护措施,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防范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5)教学能力演练与实践阶段,工作重点是做好学员的思想稳定工作,协助项目负责人组织好学员说课、论文答辩、教学演练活动,办理学员结业手续。一是提前收集学员电子课件及论文;二是收集学员的企业实践报告、培训总结、实训作品;三是评选优秀学员,撰写学员培训鉴定;四是做好学员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优秀学员证书等的发放工作;五是做好学员离校的送站工作。
二、班主任工作方法
顾全大局,维护培训工作正常秩序。每期培训不止一个专业班,培训周期相同,培训环节大体一致。作为班主任要严格执行学院的安排,要有全局意识、协作意识,不能只看到自己的班,只顾自己班的利益,而影响培训工作全局,影响其他班的教学秩序。如学院临时调整教学计划,班主任要服从,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与学员。再如,与别的班在教学资源方面发生冲撞时,要做到礼让当先,主动回避冲突。再如,与其他班一起进行教学活动或文化体育活动,要注意班主任之间、班委之间的协作,管理要打破班级界限,使班与班之间和谐相处。充分发挥班委作用。班委成员与学员接地气,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对凝聚人心,形成良好的班风至关重要。树立班委形象与权威。要明确规定学员请假经由班主任批准后,必须报告班长;学员利用双休日在培训学校地区之外游览的、回家的必须报告班委;一切教学活动班委参与组织管理,召开班会或研讨会,由班委组织且确定主题;班委参与优秀学员审定、学员结业评价等。压实班委的责任,将班委推到班级管理最前沿。班委的主要职责是做好学员的思想教育、学习组织管理和生活组织管理等工作。班长主要抓班风的形成;学习委员主要做好学员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工作,收集且反映学员对教学的意见建议;生活委员主要负责组织学员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征求学员对后勤服务方面的意见等。他们各负责一方面,分工又协作。班主任要加强对班委工作的指导与监督,排解各种问题,为班委工作铺平道路。要注意弥补班委的弱点,譬如考勤,班委不愿得罪人,班主任就要亲力亲为,双方工作互补,合力管好班级。参训学员来自全国,其中不乏饮食、水土不服或情况特殊者,班主任要予以特别关照。譬如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学员,生活费发现金,指点他们到清真餐厅或学校周边清真饭店就餐,常问其饮食情况;学习上要安排与专业基础好的学员结对子,帮其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再譬如,参训期间有的女学员怀有身孕,班主任除经常询问外,还要特意安排年龄稍大的女学员与其住在一起,以便于照顾,确保其安全。学员利用周末去西安以外地区旅游,班主任要心系学员安全,叮咛带队学员照顾好大家,时时发短信报平安,还要主动打电话询问情况。学员家人来探亲,或来治病,或来旅游,或其他,如果学员有求,班主任应在住宿、生活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学员生病住院,或在校休养,班主任要及时带班委去看望,并安排班委多予以照顾。时常询问学员住宿情况,对学员反映的问题,主动与宾馆(招待所`)负责人沟通,促其改进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外出实践,要选好宾馆(酒店),若条件太差,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要及时更换住处。学员违反纪律,可通过不点名的提醒,或发短信告诫,或开玩笑的口气暗示予以教育,忌讳当众批评。对屡教不改者,要耐心与其促膝谈心,并动员班委或与其相处较亲近的学员配合做工作,千万不可以用通知其学校或不予结业等简单方式解决问题。管理工作要打好提前量,思虑要缜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100039
摘要:远程教育被公认为是现代技术与教育的完美结合,被人们赋予了很高的意义,被认为是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被认为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各大远程教育机构却普遍面临保持率较低的尴尬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家开放大学远程与面授相结合课程学生的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入学动机与保持率的关系。目的是为提高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的保持率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通过对已辍学和已毕业的学生分别进行调查后发现:当前的远程高等教育入学动机主要是为了获取文凭以期获得职业上的回报。基于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对远程高等教育提高保持率有以下几点建议:在入学时和学期末做一次针对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在课程内容方面向实用技能方向倾斜以满足职业因素为入学动机的学生的要求。在学生支持服务方面,要注重制造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气氛,提高以内在因素为入学动机学生的保持率。
关键词 :远程教育;高等教育;动机;保持率
通过分析远程教育的学习特点,结合我国国情现状,采用了一些研究者对学习动机的分类,即:外部动机,指学生学习动机指向“学习结果带来了什么?”而不指向学习过程,甚至也不指向学习结果本身;社会动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身边的某类重要人物高兴,这时的学习不是指向物质结果,而是指向一种人际关系或情感的和谐;成就动机,学生可能因为期望或者通过和其他同学的竞争并击败对手来提高自我,因而重视学习的价值;内部动机,学生的学习可能仅仅是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感兴趣而不是因为学习以外的其他东西。淤在此基础上希望调查出入学动机与保持率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提高远程高等教育保持率提供可行性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开展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保持率情况的初期研究
通过查阅文献来了解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专业选择情况、辍学情况、年龄、工作与否、婚否等特征。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外部动机、社会动机、成就动机、内部动机四个方面对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入学动机进行分析、做出假设、通过小样本测试进行总结归纳。
在了解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访谈提纲编制,通过与一线教师深入访谈进一步对提纲进行修改,从而形成正式提纲。
2 尝试描述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入学动机与保持率的内在关系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以及访谈的内容得出结论,尝试描述远程环境下入学动机与保持率的内在关系。
简单地说,远程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不能面对面进行教学的教育。它的主要特点包括:教学过程中师生在空间上或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相对分离状态:学生与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分离的;使用多种媒体传送预制的教学内容比如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终端;教师的行为与角色发生重大变化,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时间空间来进行学习;存在人工设计的反馈、评价与互动机制。于本研究中的远程教育,是指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与面授相结合的课程。
入学动机是人类动机在学习领域的具体表现之一。它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满足人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在学习动力因素。入学动机首先表现为受教育的需求,并转化为个体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具体形式,对个体的学习活动起着激发、指向和维持的作用。
在本研究中,入学动机是指:激发学生选择广播电视大学,并维持其学习活动,使之达到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保持率”是与“辍学率”相对应的概念。辍学是学生流失的状态,保持是学生继续处在学习中的状态。保持率的具体数值应为某一年级的学生本年度在读人数与其上一年度在读人数的百分比。事实上现在远程教育的“辍学率”、“保持率”的统计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定义,如果采用不同的辍学定义,得到的研究结果也会有很大差别。
在本研究中,为了方便调查,直接将已毕业的学生视为保持率极高的一方。同时将已辍学(或几乎可视为辍学)的学生视为保持率极低的一方。其中“几乎可视为辍学”的学生是指按照一般情况下学生尚未完成学习所需的时间超过学籍剩余年限的情况。
最初访谈计划是访谈10 人,已取得学位5 人,已辍学5 人。但最终同意接受深入访谈以及经老师介绍推荐后同意的学生仅有6 人,其中已取得学位1 人(下文称为A 同学),已毕业未取得学位2 人(下文分别称为B 同学C 同学),已辍学3 人(下文称为D 同学E 同学F 同学)。访谈提纲见附录。
A 同学,女,年龄28 岁,湖北人,在北京某国企工作,2007 年入学2014 年拿到学位,会计专业,访谈地点在A 同学家附近小花园内。
B 同学,女,年龄30 岁,北京人,在北京某公司做财务,2006 年入学2013 年毕业,会计专业,访谈地点在B 同学下班途中的地铁站内。
C 同学,女,年龄30 岁,山西人,在北京某幼儿园工作,2007 年入学2013 年毕业,行政管理专业,访谈地点在C 同学单位附近咖啡厅内。
D 同学,男,年龄26 岁,河北人,在北京某印刷厂工作,2008 年入学2012 年辍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访谈地点在北京某餐厅内。E 同学,女,年龄31 岁,唐山人,目前回到唐山某公司工作,2007年入学目前已辍学,行政管理专业,访谈地点在北京周边某大型商场内。
F 同学,男,年龄27 岁,北京人,在北京自己经营一家网吧2008年入学2010 年辍学,行政管理专业,访谈地点在其所经营的网吧内。
通过对上述6 位同学的深入访谈可以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①职业因素的入学动机对保持率的影响最大,以职业因素为入学动机的学生保持率最高。
三位已毕业的同学均明确的表示其入学动机的职业因素考虑。如B 同学所说“主要因为工作,不把这个学下来单位不让评(职称)”。其中已拿到学位的A 同学,表示工作单位对其学位有明确要求。“我非常能理解他们(已辍学和未拿到学位的学生),(因为)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尤其是最后(指拿学位阶段的学习),要不是我们单位需要这个(学位)证,我也不一定坚持得下来……”可以看出A 同学的入学动机十分清晰明确,典型的工作因素动机导致入学行为,并且这一动机贯穿学习全过程,直到最后的申请学位阶段。可以说A 同学单位对文凭学历明确的要求也导致A 的入学动机清晰明确。“我是因为得知有同事学了这个……我一直很害怕被工作单位淘汰,我不是本地人,学历又不高,我是从中专续的大专,然后再续本……虽然单位一直没有这方面(跟学历挂钩的)升职加薪的规定,但是我一直害怕工作不保……”而C 同学虽然单位没有明确与薪资挂钩的规定,但其通过与同事各方面的比较而产生强烈的工作危机感,因而职业因素动机仍然是其主要的入学动机。
同时,C 同学的话也证明了数据统计的第5 条结论即,学生们不太会受家长的影响来报名,但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同学和同事的建议或受他们的影响。同学同事在学习上的积极态度必然会制造出强烈的学习气氛,引发周围人员的危机感,并感染调动周围的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②以自身内在需求为入学动机的学生保持率最低。
已辍学的三位学生均没有明确表示工作因素考虑的入学动机。“我当时已经有比较不错的工作了,就想反正业余时间比较多,就报了个比较感兴趣的(专业),充实一下业余生活”E 同学是比较典型的因为兴趣爱好和业余时间充足等因素为入学动机,因此在发现课业负担比较重,与工作和生活发生时间冲突时,便会优先顾及工作和生活。“我一直以为广播电视大学是以主持广播为主的专业大学,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来到这,发现跟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主持广播是兴趣,当时想的也愿意从事这个(职业)……”D 同学的兴趣是“主持广播”同时“也愿意从事这个(职业)”因此兴趣与工作两个因素的考虑是其直接导致报名的入学动机,但由于D 同学在报名前没有对电大课程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便报名入学,在入学后发现与自己想象不同,在工作和课业负担的双重压力下选择辍学。
③以亲密关系人的影响和社会因素为入学动机的学生对保持率的影响不显著。
在访谈的6 位同学中没有一位提及父母对其在报名电大学习方面的要求,也没有人对其他社会因素有过多描述,从侧面也印证了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④已毕业学生更多顾虑用人单位需求和自己是否跟得上学习进度,但是已辍学的学生却担心远程教育学习氛围。
由于已毕业的学生多数是处于职业因素考虑为入学动机,因此会有是否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自己能否顺利达到目的的顾虑。“主要是这个(指电大学历)是国家承认的,用人单位认这个”A、B、C三位同学在这方面都有类似的强调。“我第一次考完觉得还行,要是好好学还是能跟上(进度)”“但当时第一次考完试以后发现没有想的容易,怕跟不上”A、B、C 三位同学均表示对自己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是否能顺利毕业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顾虑。同时,由于多次提到第一次考试的节点,通过访谈又得出第9 条结论即,如果学生感到课程十分难就会放弃学习(主要体现在三大节点即第一次考试、结业考试、学位论文)“好多同学平时上课还能碰到,但是到最后(结业考试)没来。”而国家开放大学较低的学位率也证明了这一点。
⑤学生们不太会受家长的影响来报名,但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同学和同事的建议或受他们的影响。
A 同学所说“有认识的同学先报的这个……”前文C 同学所说“我是因为得知有同事学了这个……”B 同学所说“我觉得主要都是周围有人学了这个觉得不错介绍的……”以及辍学的E 同学所说“听说邻居的姐姐在学……”F 同学“一个以前同学先学的……”验证了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即不管是已毕业还是已辍学的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周围同学同事的影响。但同时也说明电大系统的宣传力度十分不足。很少有人从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得知学校的信息。
⑥与未参加工作的学生相比已参加工作的学生动机更明确。
已毕业的三位同学均是参加工作一定年限后再报名参加电大的学习,在询问入学动机的时候很明确、很快速的回答了问题。而已辍学的三位学生,仅有一位是参加工作一定年限的学生,而且在访谈中已辍学的三位同学,在问及入学动机时都会犹豫、回答比较模糊,都会经过一段与笔者探讨的过程,通过询问、分析和回忆,来确定当时的入学动机。
⑦已辍学的学生对课程以及学校规章了解不足。
D 同学E 同学在访谈时均提到“感到挺遗憾的,有时间还会翻翻书……”“有过复学的想法,但当时觉得落下太多了,可能跟不上了……”通过询问发现他们对现行的电大复学方法不了解,有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宣传力度不够,但笔者认为更多的原因是入学动机不够强烈,毕竟他们都接到过班主任的电话,并多次回绝了班主任的复学要求。
⑧学生明确通过最终考核所需的条件会降低到课率但同时提高保持率。
A、B、C 三位已毕业同学均提到学习与工作生活的时间矛盾,但由于有着强烈的入学动机,他们的学习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但三位同学对是否上课的问题有着共同的看法“有的时候真的很矛盾,不可能因为这个忽略工作和家人……”“幸亏学校对考勤的要求不是那么高,不然我肯定坚持不下来了……”“我就是看中了这个(对考勤要求不高)才来这的……”三位同学成功的毕业说明他们清楚的知道考核所必须的条件,因此虽然因为时间冲突在到课率上表现不佳,但远程教育的便利性和优越性也恰恰体现在这里。
⑨如果学生感到课程十分难就会放弃学习(主要体现在三大节点即第一次考试、结业考试、学位论文)。
通过访谈,6 位同学均提到关于别人或自己辍学的时间点,其中第一次考试之后是最明显的一次,原因也很明确,因为此时已辍学和未辍学同学之间还会有交流机会,A 和C 两位同学都提到“他们第一次考试之后就不来了,说考试太难了……”B 同学提到“好多同学平时上课还能碰到,但是到最后(结业考试)没来。”D 同学和E 同学提到“最后快考试的时候又去过(上课)但是觉得落下太多,就没有参加(考试)”。在学期中由于某些原因学生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在最后考试前看到与标准的差距后进一步绝望从而辍学。
通过这次研究调查对提高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保持率的建议有以下几点:在入学时和学期末可以做一次针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小调查,以确定学生是否有强烈的职业因素入学动机,再有针对性的进行电话回访,对学生进行定向激励。课程稍向实用技能方向倾斜以满足职业因素为入学动机的学生的要求。做好学生支持服务,注重制造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气氛,提高以内在因素为入学动机学生的保持率。将地理区域较近的学生或同一工作单位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附录:远程环境下高等教育入学动机访谈提纲
背景资料
你所在的单位,所选的专业,毕业情况?
主线问题
①为什么要来电大学习这个课程?
②促使你来报名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
③对所选的专业感兴趣吗?
④周围有人推荐或提议你来此学习吗?
⑤报名时主要的顾虑有哪些?
⑥学习过程中有想过放弃吗?是什么促使你坚持下来呢?
注释:
①参见刘金华:《不同学段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比较研究》,2011年。
②参见李学明:《远程教育系统及其实现》,《电信新技术实用丛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年,第1-3 页。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以及国家和自治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普通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实际,制定本评审条件。
第二条坚持以师德、能力、业绩、贡献为依据,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导教师积极从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者,可破格或优先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第三条本评审条件适用于自治区普通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实验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
其中参加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评审的范围包括:学校党委书记、副书记,院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处、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党校,院系团总支、学生工作办公室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和学生专职辅导员;高职高专院校评审范围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不包括本科院校内设的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评审条件中涉及的公共基础课教师指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从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外语、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专任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之外的均为专业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由教务处、人事处共同确认。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四条职业道德要求
(一)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治学,爱岗敬业;以学生为本,教书育人;学风端正,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具有团队精神。
第五条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要求
(一)具有系统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在丰富的学术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二)掌握本学科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对现论和高新技术的某一方面有独创的见解。
第六条教师资格要求
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第七条学历、资历要求
(一)申报教授(研究员)资格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受聘副教授(副研究员)岗位满2年;
2.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受聘副教授(副研究员)岗位满4年;
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受聘副教授(副研究员)岗位满5年。
(二)申报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资格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受聘讲师(助理研究员、实验师)岗位满2年;
2.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受聘讲师(助理研究员、实验师)岗位满4年;
3.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受聘讲师(助理研究员、实验师)岗位满5年。
(三)本评审条件中规定的学历(学位),是指国民教育序列中与申报学科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历(学位)。所学专业与申报学科不同的,须参加申报学科1年以上进修并取得结业证书(思政系列除外)。
第八条考核要求
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和身体心理健康素质,能较好地履行现任职务岗位职责,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等次。
第九条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外语水平按照《人事厅关于印发<职称外语考试暂行规定>的通知》(内人发[2007]60号)规定执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按照《人事厅关于印发<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暂行规定>的通知》(内人发[2007]61号)规定执行。
第十条继续教育要求
按照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相关文件执行。
第十一条破格条件要求
(一)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不受学历、资历、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等条件的限制,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
1.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3.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自治区引进的“草原英才”工程人选;
5.“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获得者;
6.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7.自治区“深入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8.科技成果国家级奖获得者或省部级一等奖获得者;
9.经过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同意的自治区支柱产业急需的人才以及特殊行业、有特殊贡献的特殊人才。
(二)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后具备符合要求的学历,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不受中级资格取得年限的限制,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1.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
2.科技成果省部级二等奖获得者;
3.自治区“高等学校11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
4.优秀教学成果省部级一等奖获得者。
(三)破格评审业绩成果参照正常晋升条件,已用于破格的条件不能作为评审条件重复使用。
第十二条转系列要求
(一)高校内教师、自然科学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验等不同系列专业技术资格之间,从一个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晋升另一个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先转后评。
由于工作变动,已评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需转评高校自然科学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验等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可根据本人实际,直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其他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拟评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须取得现有专业技术资格后,在高校教师岗位工作满2年,方可转评同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其业绩成果以高校教师岗位工作的业绩、成果为主,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论文、研究成果仅作参考。
(二)转系列满1年后,具备本评审条件规定的学历、资历等相应要求,可参加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
第十三条引进人才要求
经认定从国(境)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回国后在高校教学科研岗位工作满1年以上,根据其资历和实际水平,可直接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第十四条调入人员要求
由党政机关调入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员,三年之内第一次申报专业技术资格,可不受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限制,可以根据本人的学历和业绩成果等条件,比照同类人员申报副高级以下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以后按正常程序、条件申报。
第十五条博士后人员要求
出站博士后人员,经学校考核能够胜任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并符合本评审条件规定的,可以直接申报副教授资格。
第十六条返聘人员要求
被返聘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退休人员,可以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但不兑现相关待遇。
第十七条兼职人员要求
兼任管理工作的教师,教学工作量要求不低于同学科专任教师的二分之一;经学校同意参加培训进修或在职攻读学位的教师,任现职期间年均教学工作量不得少于规定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
第十八条延迟申报人员要求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在本评审条件规定的任职年限基础上延迟申报:
(一)任期内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申报;任期内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申报。
(二)任期内有教学事故者,延迟1年申报;任期内有重大教学事故者,延迟2年申报。
(三)谎报学历、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者,除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外,延迟3—5年申报。
(四)任期内年度考核不合格、未定等次者,延迟1年申报。
第三章业绩成果条件
第十九条本科院校教授、副教授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1)
第二十条高职高专院校教授、副教授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2)
第二十一条艺术类学科教授、副教授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3)
第二十二条体育类学科教授、副教授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4)
第二十三条自然科学研究员、副研究员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5)
第二十四条高级实验师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6)
第二十五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员、副研究员业绩成果条件(见附件7)
第二十六条业绩成果补充说明
(一)本评审条件中的业绩,均为任现职以来取得的成果。
(二)本评审条件要求的论文必须是第一作者完成并发表在具有“CN”、“ISSN”刊号的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专著或教材必须是有“ISBN”书号的正式出版物。在学术刊物的“增刊、特刊、专刊、专辑”上发表的论文以及论文集上收录的论文均不计入规定的数量。
(三)按要求提交的论文,须有三分之一以上在非本单位主办的期刊上发表。同一原创作品多次获奖,以最高奖项只计1次。
(四)本条件所称核心学术期刊指收录在最新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中所列核心期刊。
(五)经全国大中专蒙文教材编审委员会批准立项并审定的教材,为国家级规划教材。
(六)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包括:国家特色专业、自治区品牌专业、精品课、双语教学示范课、教学团队、教学名师、实验示范中心、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
(七)本条件中规定的学历、年限、数量、等级等凡冠以“以上”者,均含本级。如本科以上含本科,二等奖以上奖励含二等奖,等等。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已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权的高等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不低于本条件的评审条件,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审核后方可执行。
教高 16号文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一大批毕业就能上岗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清晰定位,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2+1”模式,就是一种有益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最后一年到企业去,在真实环境中“顶岗”,接受实在的职业培训,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来造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通过“顶岗”,使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学到具体的操作技能,逐步由大学生向职业劳动者过渡。
二、教学计划模式
高职院校制定教学计划,应认真贯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精神,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构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按照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1.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群)
专业负责人应深入了解相关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趋势,熟悉与专业相关的生产技术发展状况,认真研究本专业与相关专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确定专业的主要岗位(群)。
2.构建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内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块。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训练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限选课和公共选修课。课程开设必须建立在岗位群基础上,从而形成与专业特点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3.确定合理的总课时量及总学分
(1)三年制专业的课内总学时(含课内实践)一般以1600~1800学时为宜;三年制专业的文史、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不得低于总学时的40%,工科类专业不得低于总学时的50%(含课内实习、实践)。
(2)各专业总学分:三年制应控制在125学分以内。
(3)学分计算:理论教学(含课内实验)原则上按18学时1学分计;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按每周1学分计;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按每学分30学时计。
三、课程设置模式
1.课程设置原则
根据课程理论,课程设置应依照以下原则:
(1)实现素质教育目的原则。加强科学文化素质、业务能力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等教育,注重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
(2)适应社会生活发展需要原则。社会需要是高职教育的立足之基。高职教育与经济、行业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课程设置模式必须随着经济、行业需求的发展而发展。
(3)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原则。高职教育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国家统一课程标准,更要适应地方特色。
(4)职业性原则。高职教育具有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的就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课程设置模式必须具有职业性。
2.理论课、实践课比例
实践课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工科实践教学总时数≥50%,文科不少于40%。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职业道德
学生基本综合素质的完善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4.重视开设选修课,提高选修课的地位和份量
选修课是高职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修课的设置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和优势。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与爱好,广选课题,精选内容,通过选修课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要适应信息经济时代岗位易变的特点,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本领,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
5.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模式
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是实践课的几种不同形式。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因此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可以说,没有实践教学,就没有高职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出发: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人员应根据阶段实践所要达到的目标选择实践教学模式。如为了加深基础理论的教学,可在实验室里进行实践教学;如进行技能性训练,则到实训室去;进行实际操作,或到第一线去顶岗。
(2)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选择实践教学模式和场所。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或相同学科的不同内容,根据习得的技能不同,要做出不同的选择。如模具制造专业去工厂车间实践;工商管理专业到工商企业去实践,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应用外语专业则应到外经贸公司实习等。
(3)依据教学的物质条件选择实践教学模式。要根据学校实习的具体的硬件设施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如我院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就可以选择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院创业孵化中心以“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开辟就业途径”为宗旨,也创建了一批模拟公司培养实用型人才。
四、师资模式
1.“双师型”师资队伍
没有相当比例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就没有合格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定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客观上也要求教师既具备雄厚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方面的执业能力,又具备职业技术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
2.基础理论课教师的配备
高职教育毕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培养的是大学生。因此,高职院校除了配备足够的专业技能教师外,也应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师的配备。
五、毕业设计(论文)模式
毕业设计(论文)是检验大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构建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应遵循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原则,其具体做法为:1.现场操作
学生在实习教师或师傅直接指导下,在定时检查的环境中,完成常规任务和熟练操作。
2.重视图纸设计与虚拟市场运作
对于工程设计、数控系统设计等专业,需要学生能独立完成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书任务,能计算相关参数,调试相关实验;而商贸、营销等专业,则创设虚拟市场,以检验学生的市场运作能力。
3.重视毕业论文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
毕业论文是学生学习综合能力的体现。论文评审,既要检验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毕业论文中提出的方案是否具有实际操作性。对于以大量例子实证的论文,应作为上品。
六、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模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内涵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大要素。我院的校训“重知识、更重能力、尤重品德”就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1.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评价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相应的技能就越熟练,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
2.注重应用技能的评价
高职质量考查的重点应放在考查实验水平、实训水平和实践能力,全面评价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3.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评价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国家要求通过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高职教育质量评价要遵循全面发展的目标,坚持专业技术水平、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审美素养、身体素质等全面发展的质量评价标准。
七、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具有特殊性。
1.教务处设必修课、选修课两个科
为了适应今后就业竞争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应同时重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因此,在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需要在教务处内设置“必修科”和“选修科”两个教学行政管理机构。
2.设置实践教学处
为了组织指挥实验、实训、实践教学和校企结合的具体工作,学校可以设实践教学处,其工作人员可从本校实训中心和实验室选拔一部分,还可到企业聘请一部分。这两部分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会使实验、实训、实践的教学落到实处。
3.建立和发展学校各种协会、社团组织
实践证明,一些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一定在本专业上搞出名堂,而是在其它方面“露脸”,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学校期间,除了专业课结业外,他们还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和平台,发挥了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4.党、团、工会、政治辅导员、政治教师等思想政治工作“一条龙”模式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宜由党委牵头,共青团、工会配合,政治辅导员具体落实。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上按课程的要求,从理论上发挥深化和扩展作用。“一条龙”的队伍,以塑造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目的,形式多样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八、结论
一、自我评估
本人兴趣广泛,尤其爱好音乐,读书,喜欢钻研。性格偏内向、不擅言谈。但为人诚实,做事认真,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积极进取。具备从事精细工作的耐心。乐于帮助他人,朋友不多但个个真诚,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也愿意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评价
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和证券业,属于经营货币和资本业务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具有较好变现能力和流动性,属于高人民币资产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将吸引国际资金大量流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各个研究机构也从行业中观角度阐述了看好行业的发展前景。
三、职业的选择
金融学专业,就业面比较广。较主要的有三个类型:从商、从政、学术。对我个人而言,我选择从事商业经营的职业方向。将来就业可以是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非金融企业(主要是作财务和投融资分析)。
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大学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规划:
1,总的规划:通过大学的学习,努力学好自身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经营管理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短期社会工作,至少赚够自己的生活所须。积累自己的人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领导能力。总结出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创业方向。
2,具体规划方案:
年-2010学年第二学期:
1,四月份: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2,六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2010-2010学年第一学期:
1,十二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证书。
2010-2010学年第二学期:
1,考取金融专业英语资格证书。
2,复习备战明年的研究生考试。
2010-2010学年:
1,全力备考,心无旁骛。
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2010-2013年:攻读研究生学位。
2013年-2018年五年规划:
这五年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领导能力,资金储备。
职务目标:从企业的一般职员到企业部门经理(理想中是外资或合资企业)。
能力目标:熟练处理本职务工作,工作业绩在同级同事中居于突出地位;熟悉外资企业运作机制及企业文化,能与公司上层进行无阻碍地沟通。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并且积累自己的人脉、金脉、知脉。
经济目标:五年年薪平均5万以上。
2018年以后规划:
职务目标:创业。
能力目标: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讲水平,具备组织、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与相关公司决策层有一定的沟通;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有广泛的社交范围,在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经济目标:年薪10万以上。
五、成功标准:
我的成功标准:一个人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目标,经过了努力奋斗,有了正面的收获,就是成功。
每个阶段中只要自己尽心尽力,能力也得到了发挥,都会自我的提高,即使目标没有实现我也不会觉得失败,至少自己努力过、尽力过、拼搏过,我不会给自己后悔的理由。
成功之路有许多条,成功的定义也有许多种,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一种成功,就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快乐。
六、最后:
一、自我评估
本人兴趣广泛,尤其爱好音乐,读书,喜欢钻研。性格偏内向、不擅言谈。但为人诚实,做事认真,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积极进取。具备从事精细工作的耐心。乐于帮助他人,朋友不多但个个真诚,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也愿意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评价
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和证券业,属于经营货币和资本业务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具有较好变现能力和流动性,属于高人民币资产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将吸引国际资金大量流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各个研究机构也从行业中观角度阐述了看好行业的发展前景。
三、职业的选择
金融学专业,就业面比较广。较主要的有三个类型:从商、从政、学术。对我个人而言,我选择从事商业经营的职业方向。将来就业可以是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非金融企业(主要是作财务和投融资分析)。
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大学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规划:
1,总的规划:通过大学的学习,努力学好自身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经营管理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短期社会工作,至少赚够自己的生活所须。积累自己的人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领导能力。总结出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创业方向。
2,具体规划方案:
XX年-2010学年第二学期:
1,四月份: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2,六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2010-2010学年第一学期:
1,十二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证书。
2010-2010学年第二学期:
1,考取金融专业英语资格证书。
2,复习备战明年的研究生考试。
2010-2010学年:
1,全力备考,心无旁骛。
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2010-2013年:攻读研究生学位。
2013年-2019年五年规划:
这五年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领导能力,资金储备。
职务目标:从企业的一般职员到企业部门经理(理想中是外资或合资企业)。
·能力目标:熟练处理本职务工作,工作业绩在同级同事中居于突出地位;熟悉外资企业运作机制及企业文化,能与公司上层进行无阻碍地沟通。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并且积累自己的人脉、金脉、知脉。
·经济目标:五年年薪平均5万以上。
2019年以后规划:
职务目标:创业。
能力目标: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讲水平,具备组织、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与相关公司决策层有一定的沟通;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有广泛的社交范围,在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经济目标:年薪10万以上。
五、成功标准:
我的成功标准:一个人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目标,经过了努力奋斗,有了正面的收获,就是成功。
每个阶段中只要自己尽心尽力,能力也得到了发挥,都会自我的提高,即使目标没有实现我也不会觉得失败,至少自己努力过、尽力过、拼搏过,我不会给自己后悔的理由。
成功之路有许多条,成功的定义也有许多种,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一种成功,就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快乐。
六、最后:
关键词:职业能力;会计;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271-02
职业能力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和人生发展影响很大,会计专业学生要想在求职竞争中取胜,必须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应着重于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会计职业能力的内涵
会计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在不同会计岗位上有不同的具体表现。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和完成职业活动的条件来分析,会计职业能力是完成会计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而从职业能力构成要素来看,会计职业能力是由多种元素复合而成的综合职业能力,它包括会计技能、会计职业经验、会计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等诸多因素。
二、依据会计职业岗位群明确会计职业能力
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和社会团体,在资金往来、成本计算、资产核算与管理、会计报表、内部审计、财务预算等岗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会计职业岗位群一般包括:出纳、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监督等岗位。
在明确会计职业岗位群的条件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首先搞清楚职业能力具体包括的内容。职业能力中的所谓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职业的”能力,构成会计职业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会计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能力,即“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是虽与会计职业岗位关系密切,但可以迁移、泛化到其他职业领域的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者有机结合,构成了会计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体系的核心(如表1)。
三、基于职业能力的模块化会计课程体系设置
在基于职业岗位的会计职业能力体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不同能力要求的知识结构体系,反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体现”这一基本规律。因此,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问题,在设置相应的课程时必须考虑相关的职业能力有哪些课程或课程模块与之对应。为此,在基于会计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设置时,我们采用集群式模块课程设置,并融入“多证书”教育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时既分模块又结合专业资格证书教学,按功能不同将会计课程分成五个模块:文化基础模块、德育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任意选修模块,每个模块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关系。
(一)会计专业能力与课程体系构建
会计专业能力是会计人员胜任本职工作的核心本领,会计专业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会计专业能力包括:获取和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对整个会计过程的管理意识和能力等。为此,在课程设置时可通过设置专业基础模块来强化专业能力的培养,向学生传授从业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具有基础性、整合性、实践性和必须性的特点。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法、审计等。
(二)会计方法能力与课程体系构建
会计方法能力包括制订会计工作计划,编制财务预算,对新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理解和处理能力,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务决策能力,会计信息的运用、评价、传递和披露能力,会计全局与系统的思维,会计整体与创新思维,会计决策与迁移能力等。为此,在课程设置时可通过设置实际操作课程和选修课程来强化方法能力的培养。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会计学习方法”课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具体来说,可包括专业技能模块课程和选修模块课程。
1.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专业技能是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学校开设这些课程就是将在毕业后到实际工作岗位才能接触到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前移到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通过专业技能模块课程进行演练,缩小学习与工作的差距,实现零距离就业。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主要包括出纳岗位实训、采购销售岗位实训、成本核算岗位实训、ERP原理与应用、报税实务、纳税筹划、基础统计、专题讲座、综合实践活动、会计学习方法等课程。
2.选修模块课程。适当广泛地开设与会计职业岗位相关的课程作为任意选修课,以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对于选修课采取分模块进行的模式,主要设置能够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扩展学生各方面素养及能力的课程,为其继续学习、胜任工作及更好地生活奠定基础。此类课程可相对广泛开设,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学习,以便学生根据自身性格、兴趣的不同任意选修其中的某个模块,发展长处或弥补不足,在就业时更有针对性。如可开设会计制度设计、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管理基础、经济基础、财经英语、预算会计、税收相关法、税务实务、财政金融、会计文书写作等课程。
(三)会计社会能力与课程体系的设置
会计社会能力包括人际交往与协作能力、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营销能力、谈判能力、组织与执行任务能力、竞争能力、敬业精神和公民责任等。主要通过方法、思维课程进行培养和锻炼,如依靠设置社交礼仪、演讲等人文选修课模块和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协作能力;通过开设思想品德、大学生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心理咨询活动,增强学生在竞争中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与职业道德素质;通过推行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协作、沟通能力等。在课程设置时,可通过设置文化基础模块、德育基础模块和人文选修课程模块来强化社会能力的培养。进行会计社会能力培养的公共必修课可包括办公自动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社交礼仪、演讲、诉讼法律知识、社会调查与实践、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
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专业的要求,又要考虑个人的后续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讲解时要考虑和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的考取,有的课程作为资格证书考试的辅导科目开设,也可将资格证书考试成绩作为课程的结业成绩,从而将知识的学习、课程的评价与职业证书的考取统一起来。
四、基于职业能力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说明
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课程的设置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一方面,某门课程被安排在某项能力的培养中讲授,并不意味着其他能力的培养不需要这门课程的知识,只能说该门课程的知识点是该项能力培养最必需的;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能力都有明显的课程与之对应。有些能力的培养,如团队意识、沟通能力等,需要学生在第二课堂或完成某项技能训练任务的过程中来完成。
参考文献:
[1]邓亚丽.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 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 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 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 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 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 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 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 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 《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 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 《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 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 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 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 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 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 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 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 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 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 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 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 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 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 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 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 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 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 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 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 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 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 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 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 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 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 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 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 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 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 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 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紧密结合。
1. 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 “5+3”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 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 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 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 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 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 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 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 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 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 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 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 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 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 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 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 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 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 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 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 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 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 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 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 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 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 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 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 “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 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 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 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 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 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 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 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 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 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 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 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 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 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 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 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 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 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 517 人(占 28.2%),硕士生 1105 人(占 60.4%),博士 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 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 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 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 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 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 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 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 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 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 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 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 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 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 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 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 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 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 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 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 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 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 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 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 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 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 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 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 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 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 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 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 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 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 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 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 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 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 结合。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 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 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 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 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 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 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 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 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 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 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 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 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 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 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 “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 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 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 求。通过“四证合一 ”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 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 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 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 (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 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 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 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 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 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 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 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 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 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 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 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 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 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 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 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 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 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 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 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 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 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 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 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 “住院医 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 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 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 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 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 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 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 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 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 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 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 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 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 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 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 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 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 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 卫生 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 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 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 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 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 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 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 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 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 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 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 4项课 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 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 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 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 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 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 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 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 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 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 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 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 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 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 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 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 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 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 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 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査督导, 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论文摘要】捷克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依法管理的氛围,其完备的教学条件、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独特的考试方式确保了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捷克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一、捷克高等教育概况
捷克共和国(简称捷克)地处欧洲中部.国土面积为78866平方公里.人口为10467542人。捷克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75%。捷克于1995年加入经合组织、2004年成为欧盟成员国。
捷克高等教育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建于1348年的查理大学是中欧最古老的高等学校。
捷克高等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两种类型任何申请者只要通过高中毕业考试和高校入学考试.就可以进入高校学习。高校入学考试的标准、方式和内容由各个学校自己确定,培养计划由高校或者高校的系科来制定.但需要报教育、青年与体育部(简称教育部)批准后方可实施。
捷克大学分为公立、国立和私立三种形式。高校又有大学(截止2008年底。全国共有26所大学,其中公立大学24所、国立大学2所)和非大学即学院(49所学院。其中私立47所、公立2所)之分。大学一般至少具有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绝大多数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大学除了教学之外还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而学院主要集中精力于教学之上.除少数几所学院具有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外.大多数学院只有学士学位授权资格。公立大学的学生占到高校学生总数的90%以上,其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学生免费就学):国立大学(国防大学和警官学院)学生占高校学生总数的l%左右,其办学费用由相应的部委直接划拨:私立高校的学生占高校学生总数的9%左右.学生依法缴纳学费.私立高校收入的90%左右来自学费.-4,部分办学经费由政府资助。
捷克高等职业教育从1992—1993学年度开始试办.1995年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之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制为全日制3年或3.5年(医学专业)。要求毕业生达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国际教育分类标准5级水平。截止2008—2009学年度,捷克共有18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分为国立的、地区性的、私立的和教会的。其中地区性的高等职业学校占绝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为28027人,75%为全日制学生.平均每所学校全et制在校生为l19人。高等职业学校开设专业应当是由政府确认的“基础学习专业分类”目录中的专业,每所学校开办专业前.需要向教育部提交申请,申请内容包括培养目标、学习形式、学习年限、教育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组织、课程设置、教学保障、毕业生质量要求及就业可行性等。申请学校必须提供能够满足开办专业的相关证明材料。如与实践领域专家合作的协议、申请入学学生数量的预测等。教育部在高等职业教育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的基础上.对高等职业学校提交的开办专业申请予以审批只有经过审批的专业方可招生。
二、捷克高等职业教育运行状况
1、学生录取
只有高中毕业生才能申请去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录取条件没有对年龄作出明确规定.一般而言申请者年龄为应为l9岁,但事实上往往大于这个年龄。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几个学校。是否组织入学考试及其考试内容由校长决定。
校长根据学校办学能力和地区发展目标决定录取学生的人数。
2、办学经费与财政资助
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或地区财政预算拨款,私立学校的拨款比公立和教会学校要低l0—30%。
高等职业学校可以收费.高等职业教育法令规定了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多数专业每年收费在3000克朗(克朗与人民币的比值约为2.5:1)。最低的为2500克朗,最高的可到4000—5000克朗.费用可分期缴纳。私立(包括教会)高等职业学校的学费没有限额规定.一般私立学校收费从几千克朗到几万克朗不等.教会学校收费一般低于公立学校。
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得到国家财政资助.资助的项目包括:(1)全额医疗保险,26岁以下人口的医疗保险由国家承担;(2)15—26岁人群可以享受25%的交通费用优惠;(3)如果学生家庭收入不足规定最低生活费用标准的40%.在26岁之前可以享受政府补助。
根据需要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食宿.公立学校的食宿收费标准在高等职业教育法令中有明确规定。
3、教学组织
捷克高等职业学校的学年分冬、夏两个学期,一学年为40个周.其中32个周上课时间.6周自学与考核,2周预留时间。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训两大块。理论教学包括讲授、研讨、讨论、实习及涉猎等形式;实训可以在校内实训室内进行.也可在有关协议企业的车间完成。讲授与讨论课程为45分钟.实训为60分钟。假期可以组织授课、实训与考试.但假期不得少于4个周。上课、自学与考试及假期的开始与结束时间由校长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每个教学班级的学生人数为10—40人(艺术专业.最少6人)。
4、考核、升留级与认证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达到专业培养方案相关要求.可以升入高一年级学习.对于没达到要求的学生,校长可以允许其留级。
学生在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期问.可以申请转入其他学校或专业.可以休学不超过2年,转学、转专业或休学申请由校长审批。
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认定由学生提供的能够反映其全面受教育的相关证书或反映其过去10年内的所受部分教育的证明材料。
高等职业学校或许实行学分制(各个学校根据自己开设专业的实际情况而定).是否实行学分制在教育部审批的专业培养方案中有明确规定。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形式包括持续性评价(提问、作品、测验、作业和学期论文等)、考试和依据专业而定的其他方式。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前要进行毕业综合考试.毕业综合考试包括理论考试(至少随机抽取学生修业期间修读过的3门课程)、~门外语考试和论文答辩。毕业论文可以由几个学生合作完成并进行答辩.由答辩小组分别予以评分.论文答辩包括实践技能在内。毕业综合考试采用四分评分制。
学生完成规定学业并通过毕业综合考试方可毕业.毕业生可以获得“合格的专家”证书(毕业证)。
5、指导与辅导
早期指导由学校或教育网络及心理指导服务中心帮助学生作出学习方面的选择指导的内容包括各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就业机会及失业状况等。
职业指导课属于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从事相关的企业活动。
6、教师
在2008—2009学年.捷克高等职业学校共有教师1815.2人(折合为全职教师)。
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分为普通课程教师、技术课程教师、实训教师和职业实践教师。
普通课程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硕士学位他们一般是通过三年的学士学位教育后再攻读2年研究生并获得硕士学位.本科阶段侧重专业知识学习.而硕士阶段则主要学习教育学方面的东西这部分教师一般是能够承担2门课程教学任务的专家。学术型硕士要获得教师任职资格,必须再到大学去接受教育方面的三年本科或两年成人教育。
理论性技术课程教师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并要取得教师资格认证。
实训和职业实践教师基本要求与理论性技术课程教师相同.另外还要具有在高等职业学校学习3—3.5年或者在高中学习四年并通过毕业考试的经历.职业实践教师还需提供在相关领域“学徒”的证明。
7、学校管理
高等职业学校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校长由学校创建者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进行选聘。校长全权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负责教师的聘用与解聘,负责协调学校与创建者、公众的关系等。
三、启示
捷克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具有多方面的启迪。
1、依法管理。捷克于2005年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法令”.该法令明确界定了高等职业学校创建者与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对高等职业学校经费划拨、学位项目管理、教学人员管理、教学班级人数等作出了详细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规范高等职业学校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在运行过程中.各个管理层级基本上做到了依法管理。维护了“高等职业教育法令”的尊严。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法律。致使高等职业教育无法可依,必然导致高等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行为失范.鉴此,我们应当学习捷克的经验.抓紧制定出台高等职业教育法,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规范化提供法律依据。
2、严格的准入制度。捷克高等职业学校开办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特别是师资、实训场所不达标,绝对不能开办高等职业学校,同时,对开办专业也有限定,比如教师教育就不能在高等职业学校开设我国的情况是各地市将原来所有的中专学校合并在一起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绝大多数学校既没有实训条件.也没有相应的师资.其培养质量可想而知是难以保证的另外.我们一些地市将师范学校也纳入了职业教育的范畴.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抉择。教师教育事关后代的人格成长问题.必须采用精英培养模式。岂能以一般职业尔视之。面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当借鉴捷克的做法.抓紧弥补师资和实训条件的不足.调整专业设置.重点开设那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专业。
3、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捷克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求具有硕士学位.而且必须受过专门的教师教育训练。高等职业学校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理论性技术课、实训课和职业实践课教师必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或由企业中相关人员直接承担教学任务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学习捷克的经验.提高新进教师的学历要求.从企业选聘富有实践经验的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或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实训与职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合同的形式规定双方的责任与权利.同时.鼓励现有老师进入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切实建立一支学历、职称、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