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体育学院学年论文范文

体育学院学年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育学院学年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体育学院学年论文

第1篇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economic an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process continuous development, multi-cultural existence and influence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re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society. In this complex multicultural trend of rendering, value orientation, moral values, ideals and beliefs of college students face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herefor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cultural identity, promote and foster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aking "integrated diversity" as the leading,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hard work, building a harmonious cultural environment.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Key words: multi-culture;ideal belief of college student;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053-03

0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所有制及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影响着思想文化也逐渐趋向多样化。尤其是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迅速推进、知识经济的不断更新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西方各种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不断涌入我国,使我国社会的文化环境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中统一和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正被多种文化同时并存、更加开放的文化环境所取代。

在我国,多元文化体系的特点为:一方面,社会主义主导文化反映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并为之服务;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宗教文化、大众文化与不断传入我国的西方文化并存。这一发展趋势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这就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认清形势、积极应对、探索创新适时的对策方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对多元文化的一般性认识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着多元文化。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的差异渗透到方方面面,在不同的民族、社会阶层、地域、年龄、性别、群体和宗教之间均存在着这种差异。就我国而言,文化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主流文化(正统文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处于支配地位的主导文化,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科学事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非主流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异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情趣、理想人格等文化观念体系。西方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传统的儒家文化是非主流文化的主要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作为主流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受到了非主流文化的冲击,中国当代文化构成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状态。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在多元文化社会里,不同的个性文化既有矛盾、冲突的一面,也有和谐共处的一面。由于文化是一个社会或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信仰和意义体系,所以文化冲突的实质是价值冲突。

多元文化其本身的存在对社会既有积极影响又有其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多元文化丰富发展了主流文化的内容,增强了主流文化发展内在动力,有利于满足人们的多种精神需要,有助于社会稳定,是社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多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们信仰的迷茫与困惑、造成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形势纷繁复杂,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多样性,文化主体的多元化,加之外来文化的渗透,使得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多元文化体系的存在和发展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大学生是时代的晴雨表,其思想的不稳定性和易受影响性使得多元文化既为其提供了找寻更多适合自己个性和趣味的文化的契机,而多元价值标准又冲击着其思想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得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2.1 积极影响

2.1.1 在多元文化体系下,大学生的思想来源拓宽,文化丰富多彩,可以满足其多方面的需求。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文化纷纷传入我国。现阶段,我国除了反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并为之服务的社会主义主导文化外,还存在历史传承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以及不断兴起且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如休闲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等),也存在着不断传入我国的西方文化。

青年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和吸收各种外来文化、非主流文化的群体,他们热切地渴望知晓东西方各国的文化知识、渴望了解五彩斑斓的文化习俗;而青年大学生作为一个个拥有不同的思想观念、独立树立理想信念的文化接收主体,不同的人对于文化的需求有所不同,甚至于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于文化的需求都大相径庭。在多元文化体系下,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环境开阔了大学生的观察视野、拓宽了大学生的思想来源,使大学生的思想走出封闭和僵化状态,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活跃和富有创造性,也满足了其不尽相同的各种需求。

2.1.2 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带来了人类先进的文化成果,为大学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进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多元文化体系的背景,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条件,西方文化随着国际间的经济交流进一步渗透到了中华大地。西方文明中诉诸理性、崇尚知识、追求自由与平等的先进精神也逐渐渗透进入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意识观念之中;其领先于世界的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现代观点也改善了我国的教育体系;其大力发展科技、注重效率、锐意改革、科学管理的丰富经验在我国也广为流传、掀起效仿热潮。这些先进开明的精神、较成熟的学科知识体系、丰厚宝贵的经验对于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笔可借鉴、可吸收的巨大宝贵财富。同时,通过对这些先进精神、知识体系、发展经验的有意识地批判性吸收,也有利于我国不断地补充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不足,进而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2 消极影响

2.2.1 多元文化碰撞冲突,使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陷入迷茫和困惑,进而导致其理想信念缺失。多元文化带来了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青年大学生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年龄以及心理等方面的自身因素,使得他们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成为了对各类文化观念嬗变最为敏感的群体。

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他们不仅渴望广泛涉猎各种文化,而且更热切于揣摩和效仿各种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念。然而,各种价值观及其根源的文化基础内涵有时是不尽相同甚至是有激烈冲突的,这就使得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陷入了迷茫。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角逐,引发了大学生在选择价值观时的犹豫与困惑,进而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这一严重后果。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是其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动力所在。理想信念缺失,往往会表现为奋斗目标缺失、奋斗动力不足、精神状态不佳……而面对着日益激烈的竞争、日趋加大的生活压力,大学生心理负荷已经超重,但是由于理想信念缺失、找不到合适的发泄减压渠道,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纾解,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某种无所适从,在行为规范上表现为我们所称的“失范”状态,诸如酗酒、斗殴、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

2.2.2 多元文化冲击,使部分大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缺失。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步阶段和经济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也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注重的是效率、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经济导向使得国家过热地追求GDP增长,而社会大众对于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个人拥有金钱的多少已经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甚至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卓越”的依据,人格的高下优劣反倒成了无关紧要、无足轻重。

如此的社会观念导向,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大学生往往在实现人生追求的过程中重物质利益轻道德利益,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的现象比比皆是:在高校中,有的学生盲目讲求物质生活享受却不愿付出努力,宁愿冒着道德风险瞒报、谎报家庭收入情况以骗取贫困证明、获得国家补贴而不愿在学习、工作上勇于争先获得奖学金;在毕业选择工作时,大学生往往以短浅的、眼前的金钱收入为依据选择工作,而并没有根据国家的需要和自身的兴趣来确立理想;还有一些大学生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总体表现为国家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

2.2.3 多元文化冲击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地位模糊,大学生出现对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危机。社会文化的变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极为深刻。通常而言,文化模式的更替要比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型慢得多。尽管有一些观念的改变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但是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体系的建立要比社会经济方面的变迁滞后得多。

我国的主流文化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流价值观念即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弘扬“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然而,我国目前正处在文化的转型时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旧的价值观受到非主流文化的冲击,而主流文化所宣扬的状态与社会现实状态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脱节”,因此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和说服力都远远不够,主导地位日渐模糊,然而新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思想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大学生往往会动摇其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危机重重。

3多元文化体系背景下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使得大学生的成长形势纷繁复杂,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作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意义重大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我们应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切实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拓探索出能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新思路,利用积极因素,抵制消极影响,积极应对,迎接挑战,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3.1 积极顺应文化多元化趋势,着重培养学生批判地吸收各种文化精华的精神和能力。古语有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即性质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聚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新事物。由此可见,多样化对于人和事物发展都非常重要。因此,在多元化的趋势下,我们应与时俱进、主动顺应时代潮流,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制定合适、合时的工作计划并及时有效调整,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切实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应对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拓宽视野、拓展思想来源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学生批判地吸收各种文化精华的精神和能力。重视主体性、培养辨别能力是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文化多元化趋势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无疑会为满足大学生多样的需求提供便利,但当前国际环境复杂,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通过席卷全球的文化产品和强势的网络语言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渗透,因此,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还必须要高度重视培养主体的辨别力。大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辨别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多元复杂变化,成为21世纪社会生活的真正的主人翁。

3.2 利用多元文化契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加强“一元”文化主导地位,加强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多元文化趋势加强,一方面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呈现出了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目标现实化、价值选择矛盾化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价值取向特点;另一方面,西方文明的先进开明精神、较成熟的学科知识体系与丰厚宝贵的经验也随之而来,对这些先进文化的有意识的批判吸收有利于不断补充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不足,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良好契机。

多元文化的社会,从根本上而言,应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是形式,“和”――即社会共同利益的统一共识才是社会的根本。正视文化多元化趋势,正视社会存在中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高校价值观念教育的一元化矛盾与冲突之现状,我们必须重视主流文化和社会共识、共享价值的构建与宣传,以加强大学生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同、实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坚持其政治导向性;加强民主教育,构筑高校德育的制度规范性,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利用现代传播技巧、平实的语言和鲜活的形式来诠释主旋律、表现深刻的理论以进一步做好的宣传工作,增强大学生对其的认同度,赢得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持续认同和忠诚、增强意识形态在当代高校的话语权威。只有对多元存在与一元统一树立辩证统一的立场,才能达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目标,培养出既有宽容和创新能力,又有分辨和选择能力的合格接班人。

3.3 积极在高校中开展各种相关(价值观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疏导等)课程或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保持心理健康。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是其人生和事业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支柱和动力所在。多元文化固然带来了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但也正是由于这些不尽相同甚至是激烈冲突的价值观,使得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陷入了迷茫。

应对多元化趋势现实,要求我们积极在高校中开展各种相关课程或活动,如开设各种有关价值取向、人生观选择的公选课程以指导大学生在广泛涉猎各种价值取向的同时更加坚定对主流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思想的认同;针对全校学生开展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系列指导活动,使大学生尽早地在充分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现状的前提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既利于社会发展又利于充分实现自己才能的规划,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重视学校、学院心理咨询室、心理联络员的培养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形成有效机制以及时跟踪学生心理变化情况,提供其需要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确保学生心理健康。

总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只有积极应对、着重培养学生批判地吸收各种文化精华的精神和能力、加强“一元”文化主导地位、强化文化认同、构建和谐文化环境,积极开展相关辅导课程、活动才能使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因而各高校需要继续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改革,使之能够适应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义禄,王敏,刘带.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8.

[2]汪麟.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与创新[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3]郑永廷,聂立清.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与价值取向――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J].思想政治教育,2007.

[4]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5]云南民族学院等编.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第2篇

1.中国早期文明演进的模式问题

上世纪90年代,苏秉琦先生提出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演进模式一系列理论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他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并将中国文明与国家的演进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随着王权的确立,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及西拉木伦河地区的诸考古学文化,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内涵是氏族组织已经松散、劳动与社会分工在家族之间展开、聚落已出现分化、祀与戎发展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并控制着社会的神权与王权,既不是奴隶制,也不是西周那样的封建制。第二阶段便是龙山时代,他对龙山时代的界定是与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黄淮平原的龙山文化起始年代相当,内涵是包括龙山文化在内的所有与其同时的考古学文化.尧舜时代或为龙山时代,或为龙山时代的部分时期.但尧舜传说主要同夏王朝有关,故尧舜传说非龙山时代诸考古学文化的传说,而只是同夏文化,即二里头文化前身的那部分属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相关的传说。第三、四阶段为夏、商和西周,可称王国时期。虽有奴隶但并非奴隶制社会。此时期社会的基本内涵是父权家族、贵族、平民、农村公社、神权、王权、宗法制、礼制和分封制。第五个阶段从秦汉王朝开始。中国古代文明进入了以对地方实行郡县管理为特征的中央集权制的帝国时期。

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模式既不是一元的,也不是简单多元的,而是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与文明形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明起源是指文明因素的起源。文明形成则是指文明的因素发展到足以摧毁原有的社会结构,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国家的产生。夏、商、周三代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和发展谱系.并不同源。但中国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进程与途径、环境因素在中国文明起源形成中的作用等课题还有待解决。

有的学者基本上接受了关于“酋邦”的理论,并用它来解释中国前国家时期复杂政治组织的演进,认为尧、舜、禹时期“属于酋邦性质的部落联合体不但久已出现,其内部的运行机制已经相对稳定”。而且从唐尧到虞舜再到夏禹的领导权交接,都不应看作是个人之间的权力转移,而应视作是部族地位变更的反映,因此,过去那种竭力拔高由“禅让”到“家天下”的意义,将其视为我国前国家时代与国家时代的分野的评价,也值得重新审视。同时,世袭制并非夏禹以后才有,故而尧、舜、禹之间的斗争并不如许多学者所分析的那样,是新的王权和旧的氏族制度的斗争,故以部落联合体的最高首领是否世袭来作为判断我国上古社会由前国家时期进入国家时期的分野,并不恰当。首领世袭制必须与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正确判定前国家时期与国家时期分野的标志。因此,把尧舜时代看作是酋邦社会的末期,是由前国家形态向国家形态过渡的阶段,而且直到有穷氏夺取有夏氏政权以后,尧、舜、禹时代那种旧有的部落联合体最高领导权力以相对和平方式交接的机制完全被破坏,残存的部落联合体躯壳已彻底失去作用,中国上古社会开始进入以强大邦国间的武力争雄为特征的早期国家时代。据此,不能以夏初作为早期国家时期的开始,而应把我国前国家时代与国家时代的分野定在太康失国以后,以部落联合体政治功能是否完全丧失作为判断两者分野的依据。

2。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观点主要有:(一)“满天星斗说”,即认为我国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可以分为六大板块;(二)“两大集团说”,即前者以半坡文化为代表,属高原山岭型,后者以青莲岗系统文化为代表,属川泽湖泊型;(三)“接触地带说”,即主张以阴山、秦岭、南岭三条山脉为标志划分出几个接触地带,找出各种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四)“大小中心说”,仍然坚持黄河文化是一个大的文化中心,在这一大的中心之外也存在若干个小的中心;(五)“辽河流域文化中心说”,理由是赤峰的红山文化并非受黄河仰韶文化的影响才形成的,它有自己明显的独立特征,远古文化北方狩猎民族文化的特点更加突出,远古时期并非落后于中原文化。转贴于

近年有的学者提出了“文明起源三段论”的理论。即据摩尔根的“野蛮时代三段论”,特别是恩格斯文明起源论中的“三次大分工理论”,包括文明起源三大物质前提奠基期、文明起源三大要素生成期、文明总体标志国家形成期。关于物质前提奠基期,认为“农业起源一一新石器起源一一陶器起源”这三大创新分别实现了产业创新、工具创新、日常生活用具创新。从而为文明起源奠定了三大物质技术基石。

有的学者通过中国与西亚的两河文明的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国的两河文明具有鲜明的不同特征,即黄河文明是连续不断的文明,长江文明是断而再续的文明;在不同的文化圈内,其文明要素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由此,形成了中国古文明多源并起、相互促进的态势。

有的学者则对城市与文明起源的关系提出见解,认为中国古代的城市具有明显的政治特征,不是商业发展的产物,不是市场中心,严格说来是“城”而非“市”。“城”是具有鲜明防御功能的新星聚落形态,城的出现是英雄时代掠夺战争的产物,但并不意味着文明的形成。也有学者通过对牛河梁遗址的重新审视指出,牛河梁遗址至少存在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既不能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来概括全体遗存,更不能用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来代替红山文化的本身,故其中的“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的考古发现,并不代表“文明的曙光”或“原始文明”的开端。因此,不同意关于中国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式的多元论。

有的学者认为,在运用聚落研究文明起源时一方面要找到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文明起源重点地区的中心聚落(包括都城),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周围聚落及聚落群之间关系的研究,即要回答当时文明演进的程度和社会结构,单纯聚落的规模并不能说明问题,还要展开微观聚落研究,尤其是城址布局和功能的研究,没有该起源研究便难以深入;特别是聚落和聚落群规模的差别,并非进入文明社会才有,史前也是存在的,但那主要是自然环境或人口增长造成的,而进入文明社会之后聚落和聚落群规模的差别才反映了社会结构上的变化。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具体时间,以往学者大多把文明的源头上溯定在公元前2000年的夏代,即“上下五千年”之说;现也有学者根据20世纪后期中国考古发现的成果,将其上推到一万年之前,即分为“上下两个五千年”,上五千年是文明的起源过程,下五千年是文明的发展过程。

3.“古国”问题

“古国”概念是由苏秉琦先生首先提出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古国”理论成为近年来在中国国家起源问题上一种很有影响的解释性框架。

有的学者认为,“古国”作为指称前国家时期复杂政治制度的概念应有其深意,即对那些高于典型氏族制度的“社会组织形式”的关注,特别是苏老后来对“古国”概念的重新界定,更是“对长期以来人们所熟悉的对于中国国家形成和早期国家进程解释的基本框架的重大改变”。但是应当指出,“古国”理论在考古学证据的认定上存在明显缺陷.那就是“在作为古国理论基础的有关考古工作中并没有发现对于国家制度存在能够自明的证据”,而这一缺陷是与“古国”理论在内容上的特征直接相关,即“‘古国’理论不包含关于前国家时期复杂政治组织的概念,从而放弃了对国家形成前夕可能存在的接近于国家的社会一一政治形式的探讨”。特别是由“古国”理论所导致的国家起源与文明进程的多元格局也与古代文献总体内容的“内核”相冲突。

有的学者强调要从社会经济结构的角度来考察社会形态,特别是三代社会性质问题,故不赞成学术界关于“古国”、“王国”、“帝国”提法。三代既不是奴隶社会,也同样不是封建的,认为“要把三代各种族组织中的贵族与平民的关系解释成封建主与农奴的关系,就面临着诸多理论与史实上的困难”,而已故史家霄海宗先生的“部民社会”的提法可用来概括当时最普遍的人群结构的性质。

第3篇

关键词:体质健康;体质健康成绩;统计调查

1.目的及意义

本文为了解我校2010级―2013级学生身体素质情况,锻炼程度等基本状况,进行深入了解,从而进行有计划的训练,为开展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体育项目做准备。并通过对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2010级―2013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找出规律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全面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更新体育教学和健身观念,有效增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学文、理科与体育学院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体育学院相比文理科学院人数较少,体育学院的样本我们选取了从2009年到2013年的全部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的综合成绩,并利用excel表格的公式功能计算出平均分;

理科学院我选取了土木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与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这四个学院,并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学院抽取200人,样本总量共800人。文科学院我选取了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与文学院这四个学院,同样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学院抽取200人,样本总量共80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体质健康调查方法的学习和其结果的了解,将对西北民族大学学生的体质健康与其进行对比,看出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2.2.2调查法

a、数理统计:将要用的数据进行统计整合

b、抽样法:分层抽样:针对4个文科学院和4个理科学院于2009~2013年体质健康成绩分别抽取200份样本。

随机抽样:文、理科学院学生成绩随机抽样。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学院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

3.1.1数据的整理与统计

3.1.1.1表格概况

下表1-1是我校2009年至2013年体育学院、理科学院与文科学院体质健康测试综合成绩的平均成绩

3.1.1.2目的与作用

用以比较不同学科性质的学院之间体质健康状况的差异,以及各自学院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身体素质状况的变化

3.1.1.3抽样与统计方法

按照上文抽样方法得到的样本量比较大,利用excel公式对样本的平均成绩进行了平均分的计算,得到下表。(注:平均分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1-1体育学院、理科学院与文科学院体质健康测试综合成绩的平均成绩一览表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学院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从2009-2012学年均为83分左右,而2012-2013学年为88分,体育学院的身体素质状况为良好及优秀而文理科学院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均在72-73分左右,身体素质状况为合格。

3.1.2不同学院随着学年增长的身体素质变化的折线图

下图1-2是根据表格1-1制作出体育学院、理科学院与文科学院体质健康测试综合成绩平均分随着学年增长的变化图。

1-2不同学院随着学年增长的身体素质变化的折线图

从上图可看出,体育学院学生从2009年到2012年体质健康测试的平均成绩均在83分左右,而2012年到2013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大幅度提高到88分,而文科学院与理科学院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从2009年到2013年的变化幅度不大,均在72-73分左右。

3.1.2不同学院之间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对比

下图1-3是根据表格1-1制作出来的从2009年到2013年体育学院与理科学院和文科学院体质健康测试综合成绩的平均分的对比图

1-3不同学院之间体质健康测试平均成绩的条形图

由上图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从2009年到2013年这四个学年的体质健康测试的平均成绩,体育学院远远高于理科学院与文科学院,而文科学院与理科学院的平均成绩相差不大,身体素质基本相同。

4.结论与建议

4.1调查研究结论:

根据对2009-2013学年不同学院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统计对比和分析,以及对于2012-2013学年不同学院男女生跳远成绩的对比分析结果来看,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远不如体育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仅为合格,而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为良好及优秀,说明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魄,提高身体素质,我们要提高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体育锻炼。

4.2对于增强非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些建议:

4.2.1从学校层次来说

(一)加大身体素质练习在教学时间上的比例

以我校来说,体育课为每周一次,而且只有大学一二年级开展体育课程,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程,在一二年级的体育课程中,一年级为基础的体育素质锻炼,二年级为按兴趣选择体育项目进行训练,在二年级的课程中身体素质练习相对较少,因此可以延长体育课程的学年时间,延长至大学三年级,而且加大身体素质练习在教学时间上的比例。

(二)多开展趣味性的体育竞技类的比赛

学校应该鼓励开展体育竞技类的比赛,增强同学凝聚力,培养活力,强身健体,而体育竞技多枯燥劳累,应该增强比赛的趣味性,打破原来单一的跑步、跳远、跳高等传统项目,加入如老汉推车,三人两脚等普及性高,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项目比赛活动。

(二)加强体育场馆等基本设施建设

拿我校来说,现在建有体育场、篮球馆、篮球排球场、后操场、舞体馆、羽乒馆,基本设施建设基本完备,只是场地的开放时间有限,场地的容纳量有限,而我校学生数量庞大,建议延长各体育活动场馆的开放时间,并提供体育器材(如网球拍、羽毛拍等)的租借服务。

4.2.2从学生个人来说

保持合理的饮食,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规律。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来,心智年龄各方面趋于成熟,由于距离家较远,受到父母的管制和约束较少,大学的管理模式也不像中学时代的严格和苛刻,不少学生喜欢喝酒吸烟,饮食不规律,熬夜打游戏,上网,唱歌等,不合理的作息习惯和规律对于身体体质的危害较大,我们学生自己要自觉养成合理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早睡早起生活作息规律。

(二)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户外运动

由于现在交通通讯工具的发达,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大量的“宅男”“宅女”,他们吃饭叫外卖,有些外卖甚至可以送到寝室宿舍里,购物靠淘宝,终日呆在屋内不进行运动与锻炼,导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有蓬勃的气质和活力,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如每天跑步,和同伴打球,爬山踏青等户外活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坚,刘立清,韩飞.中美两国学校体质健康研究现状的比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4):86.88硕士学位论文

[2]翁永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高校体育课改效应的检验指标川.’湖北体育科技.2005(2):124-126硕士学位论文

第4篇

关键词:对象;内容;方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ElsevierSDOL期刊全文库、SpringerLink期刊全文库和LexisNexisAcademic数据库进行了相关研究的检索,结果发现:国内既有对探究式教法的研究,也有对探究式教法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国外只有部分对探究式教法的研究,没有对探究式教法在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因此,只选择了部分国内具有代表意义的论文进行了阅读研究。我们从中发现:在我国,探究式教学法的研究还处于初始状态。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我国的教育教学方式非常单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灌输”现象,对探究教学的研究可以说仅仅是来源于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

选择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高尔夫2个教学班的本科生共计60人,分为(1)班30人为实验班、(2)班30人为对比班。

二、研究内容

在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计算机课程中,针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分别采用探究式教法和传统教法进行授课。通过比较以确定探究式教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习成绩有很大的提高。

笔者自执教以来发现在计算机教学中同行们用的教学模式均为: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上机练习这样的传统模式,导致学生有一种“被学习”的感觉。而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习新知识前给学生提出了要求:对教材的内容提前预习、分析、提炼知识点、完成教师根据本节内容设置问题对应的任务,学生从“被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从角色的转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从而提高自学能力。本研究对象为大一新生,随机分班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出两班的差异很小。通过一学期按照不同的教学模式授课后继续对两班学生情况进行调查和测试,以确定应用探究式教学法教学的效果要优于传统模式教学法。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要求,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ElsevierSDOL期刊全文库、SpringerLink期刊全文库和Lexis Nexis Academic数据库等网站进行了相关研究的检索,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资料,并对所获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分析。

2.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在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调查。

3.实验法

通过实验来验证探究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是有效的、可行的。

4.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分析实验得出的结果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善,并对数据和结果进行比较,以期使本研究效果更客观、更可靠。

四、结论与分析

1.学生方面

一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了考核,从考核结果来看,实验班对本教材各知识点的掌握都要优于对比班。尤其是上机操作部分,实验班的正确率较对比班要高很多。鉴于此,笔者认为,将探究式教学法引入计算机教学中是可行且效果非常显著的方法。

2.教师方面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知识点,教师就要在问题的设置、学生兴趣的培养等问题上多下工夫,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1)在探究式教学法中问题的设置相当关键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从整个教学实践过程看,探究式教法中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探究式教学法中问题的设置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课题。

(2)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决定着实验的成败

在探究式教学法中,要想体现其核心――探究,就得解决学生愿意“探究”与否、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能“探究”多少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在问题的设置中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参与进来后,就会随着教师的引导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进行“探究”,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游德有,吴敏丽.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与网络,2010(1).

[2]丁小文.探究式教学在高职技能类课程中的应用: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3).

[3]李莉.探究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基本原则[J].教育革新,2010(2).

[4]杨小艳,张海娟.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2009(6).

课题来源:河北体育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2J

YZIC08

作者简介:

尹素清(1977―),河北省张家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研究。

第5篇

摘 要 排球作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项球类运动,在高校的开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排球运动的推广与发展。文章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需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调查了商丘市普通高校排球运动的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对如何推动排球运动以及在商丘市高校合理地开展提出指导和建议。

关键词 排球运动 普通高校 大学生

排球运动是一项集竞赛、娱乐和健身于一体的运动。在商丘市,这项运动是大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实现终身体育都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排球在商丘市的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排球运动在商丘市高校的开展并不乐观。为了商丘市高校的排球运动能更好地开展,本研究针对排球运动在商丘市普通高校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并做出系统分析。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商丘师范学院、商丘科技学院、商丘医专、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和华豫学院五所学校的排球运动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在这5所学校中随机抽取500名学生(每所学校100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文的需要在郑州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等查阅了大量有关排球运动在地区开展现状的书籍和论文,为本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针对研究需要,设计问卷,在以上5所学校进行发放,共发放500份,回收490份(男生270人、女生220人),回收率98.0%。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3.数理统计法。对以上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整理分析,获得所需数据。

4.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学原理,针对文章进行逻辑学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排球运动在商丘市普通高校开展的现状

1.商丘市高校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

通过数据分析得知,排球运动在商丘市高校的学生达到喜爱的程度仅占到了10.8%,这充分说明排球运动在商丘市高校并没有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男女生对体育运动的选择也有差别,男生更倾向于对抗性较强的运动,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而女生更倾向于观赏性较强的项目,如健美操、跑步等。

2.排球课程设置

在调查的这5所高校中,只有3所学校把排球作为必修课,而教学内容也仅仅介绍了排球的五项基本技术和基本理论。另外,课程设置课时较少,一周两个学时。因此,想要更好地推广排球运动,就必须对高校的排球课程进行合理的改革。

3.排球场地、器材的现状

调查得出,能满足排球课堂教学的排球场地和器材仅占到了16.7%,并且66.7%的场地不是塑胶或者木质的。40%的大学排球场地面积达不到标准,这些综合反应出商丘市高校在排球场地和器材的数量和质量不高。因此,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应增加排球场地,提高排球场地的质量。 (二)影响排球运动在商丘市普通高校开展的因素

1.排球运动项目自身特征

排球是一项团体运动,适合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级别的人群,但要求参与者有一定的排球基本技术。在练习中,不仅需要熟练的技术,而且还配合默契,否则就会影响其观赏性,也会影响学生对排球的兴趣和参与。

2.场馆设备欠缺,领导不够重视

调查可知,商丘市高校的排球场地设施不能满足学校教学需要的竟占到了38.9%,而能满足学校排球教学需要的只占到了16.7%。调查得知,53.3%的领导没有足够重视排球,导致场地和器材的缺乏,严重影响了高校排球的发展。

3.学习压力大、排球课时少

由于近几年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乐观,因此,许多学生认为需要多学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导致他们的学习压力增大,因此没有时间练习排球。另外,排球练习难度较大,也会影响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积极性。

4.比赛活动少

调查得知,商丘市的高校举办的排球比赛非常少;在这5所学校中,每学年举办过两次的仅占到了13.3%,举办过一次的占到了66.7%。还有,高校之间相互交流的太少,大型活动参加的人数和次数也较少。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排球运动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一)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建立大学排球俱乐部和排球队,影响更多的学生学习排球。

(二)教学内容应该安排更多的“亮点”教学,教学内容和方法采用新颖的“形式”,制定每节课的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积极性。

(三)领导应不断地加强重视,提高大学排球教学和活动举办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排球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2.

[2] 梁凤云.湖北省部分高校排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2.

第6篇

关键词:实习体育教师 教案质量 课堂效果

1.前言

教育实习是高校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阶段和基本形式。在体育实习中,教案是实习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课前编写教案是实习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了教案才能根据更好的开展课堂教育。实习教案对于实习教师的课堂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教案编写对实习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成长的作用

教案编写是实习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自身的经验和访谈调查的结果表明,教案编写对实习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成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能够提高实习体育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

在编写教案过程中,通过钻研教材把握住教材的技术结构、重点和难点;其次能够把握住教材与不同水平的衔接与联系;再次能够把握住教材在每次课的分配、与每次课前后的联系、每次课的重点与本教材重点的联系。

第二、能够提高实习体育教师正确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能力。

在全面掌握学生状况的基础上,能够使教学手段针对性强,能够有效地解决每次课的重点、难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练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向指导教师询问学生的各方面状况。

第三、能够增加实习体育教师组织教材教法的经验。

在编写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思与总结,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与传授技巧和方法,经验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不断增加。在实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向指导老师请教组织教材的技巧与方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归纳总结,增加各方面的经验与技巧。

2.2 教案编写和实习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2.2.1实习体育教师的教案编写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实习学生所编写教案的查阅发现实习教师教案编写格式和形式比较合理,但在课内容系统性不强,组织教法上显得比较单调,缺乏新意,尤其在教学手段的安排上存在不足,很难与学生产生互动。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超过一半的实习学生认为课前编写教案对自己来说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情。所以学生的教案编写能力有待于提高,在创造性与灵活性上要狠下功夫。

造成实习教案的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观原因:主要是实习教师对待实习的态度,通过调查得知绝大多数实习学生对教育实习很重视,态度是非常端正的,主要是由于自身编写教案能力的欠缺。要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锻炼、不断的自我总结才能提高教案的编写能力

2.2.2 实习体育教师教案质量与课堂效果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课堂效果好坏相对的这次课的实习教案写的质量好坏成正比。也出现少数教案写的一般的和差的同学的课堂效果好,经观察分析得出课堂效果好坏与实习同学的运动技能、语言表达、课堂组织、临场应变、合理的利用场地器材、学生对实习教师态度等因素有关;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

因次:实习体育教师在上每一堂课之前必须得认真编写教案,认真做好课堂设计,考虑周密。

2.2.3 实习教师教案质量与学生对课堂效果满意的调查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实习教师教案质量写的较高的相对应的课堂效果让学生的满意度就比较高,从总体上可以归结:对于实习体育教师来说,实习教案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课堂效果的好坏。要想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第一步必须把实习教案质量提高上去。

2.3 对提高实习体育教师教案质量的思考

实习体育教师教案质量的提高需要在实习之前有足够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提高与反思才能够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案,07级其中一个班级在这方面做的很好也可以说是个榜样,这次教学习的学生总共一百多人,这个班级实习的学生12人占总人数的10%,最终评出40个优秀实习生,该班被评上的人有8人占总人数的20%,参加跟队实习评上优秀实习生的占全班总人数的75%。优秀实习生荣誉是对实习生在实习中各方面能力的肯定。该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获得该项荣誉呢?通过了解得知该班级在大三开始每星期就固定有两次出早操的时间,每次早操由该班的一名学生写教案并代课,按学号依次轮流。早操的教案全部要交给班主任,早操期间班主任在现场观看课后并进行指导,教案给指出问题并让他们做修改后再次交上。在这整整一学年内该们每人都认真对待每次早操并且坚持到学年末。该们班级的这种早操是在年级里面唯一的,在这一学年里通过班主任和每位同学的努力付出,全体学生为他们这学期的实习做好了充分准备。这次实习对于该班级来说是成功的,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只有提前做大量充分的准备,当该发挥时候就从容不怕自信;就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只要每位实习学生对每次课认真对待考虑周全全力准备,都会写出质量不错的教案。在每次课前对整堂课进行周密的设计,考虑周全,认真用心。

这可以对于以后的每届学生提供建议:能以班级的形式组织每周固定的1-2次早操,每次都写教案上课,教案找班主任或者老师批改。提早为大四时候的实习做准备,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学校的术科老师在上课时能够安排一些课时让学生备课写教案上课,提早为学生的实习和未来做准备。学生自己平时要主动积极为自己创造机会,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对自己负责。

3 结论

3.1 高质量的编写教案能够促进实习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3.2教案质量是影响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取得好的课堂效果首先必须编写高质量的教案。

3.3 83%的教案质量编写较好的相对应的课堂效果也比较好。

3.4 提高编写教案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的实践,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伟健.体育教育专业实习基本能力的信息反馈与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3.30

[2] 黄利落.落实体育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体系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建议[M].兰州学刊.2008.6.15

[3] 赵激扬;莫超群.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的调查分析[M].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12.30

第7篇

雷斌受家庭影响,自幼酷爱武术、气功。1989年他考入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学习中医骨伤推拿专业,在这里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毕业后正当同学们忙着到各家医院找工作的时候,雷斌却选择了打工挣学费,准备继续深造。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雷斌顺利考入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学习气功专项。四年后,成绩突出的雷斌如愿留校任教,并在2002年完成了硕士学位的学习,如今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当问及为什么这般辛苦地学习时,他的回答很简单:“健身气功、中医、武术同源同理,一脉相承,法理融合,只有自己先明白,才能让别人明白。”

精心授业,助人为乐

“头看尾,尾看头,看看微笑有没有。”雷斌老师在教学健身气功·易筋经掉尾势时会经常说这句话,学员们的动作自然而然规范了。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他在教学中会根据不同的对象、动作要领、动作难点总结出精简的口令和歌诀。对刚学习的新生他会提示:“学生是老师,老师是学生,教学宜相长,师生多交流,动作不怕错,错是为了对,微笑来面对。”对神态与形体动作不协调的学生他会说:“声从口出,口随心动,练功像说话,心动才形动,心和形柔,心平神归,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对“横气填胸”、“挑肩架肘”、“提心吊胆”不正确动作和要领时他会讲“肝起肺落论”,他说:“肝像春天气升发,不要故意把气提;肺似秋天气肃降,松腰松肩气自沉。”对动作的松紧、刚柔转换他会说:“治了病不花钱,松紧适宜付了钱,太紧了拉不动,太松了没劲拉,刚对刚两败俱伤,柔对柔一塌糊涂。”对于具体动作,他更是信手拈来,如数家珍,让人听起来简单,理解得很深,让人学起来容易,掌握得很牢,这些都体现了他长期学习,精心钻研的结果!

雷斌的教学任务很重,在校内每学年有750多位学生得到他的优质“服务”。与此同时,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的派遣下,他还要到全国各地及港澳地区负责培训、科普讲座和比赛裁判等工作。不仅如此,随着健身气功的海外推广,他代表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先后赴法国、德国、芬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等国家担负健身气功教练员或裁判员任务。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完成欧洲第一期健身气功教练员培训班和美洲第一期健身气功教练员培训班教学任务过程中,运用了“快教慢练再提高,快教不糊弄,慢练不拖拉;小步幅、高姿势,轻松愉快练气功;精讲多练再深化,精讲不玄虚,多练不神秘”等教学理念和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营造良好地学习氛围,消除疲劳,轻松学练,他还创新了健身气功歌舞,一边唱“I love you! Health qigong!”一边演练健身气功的经典动作,让在场的人无不被他新颖的教学方式所吸引。无论在校内的选修、普修还是专修课,还是省内、全国或是国际的培训班,雷斌都会认真备课和教学,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在他心中每个学员都是一颗种子,独木不成林,种子多了才能把健康的祝福传遍四方。

因为雷斌的优异表现,他不久前在学院条件苛刻的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获武汉体育学院优秀教师称号。

刻苦钻研,大舞人生

健身气功,养生瑰宝,源渊五千年,古老而又年轻。在健身气功的科研工作中,雷斌不仅为健身气功·易筋经的编创研究做出了贡献,也为健身气功·大舞的编创研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健身气功·大舞的编创研究课题虽是2008年1月立项的,但早在2006年他已经开始利用到各省市教学的机会,到公园、广场观察不同的健身项目的活动特点、人们的健身爱好,重点活动站点采用问卷调查和摄像收集资料,结果发现85%晨练点的习练内容或多或少有舞蹈的内容。于是,雷斌就开始思考气功与舞蹈结合的问题,把视角转向了大舞。大舞古已有之,是导引养生、健身气功的“源头”,可是大舞的动作是什么样?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于是雷斌开始搜集中国古代崖画、壁画、帛画等相关文献,搜集古代的陶器、玉器、乐器、木雕的有关素材,特别是随州出土的编钟图文资料,其间还查阅了大量导引养生历史文献,如《尚书》、《吕氏春秋》、《路史》、《黄帝内经》等,进行了长时间的整理,为成功编创大舞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在2007年的冬天,他到北京舞蹈学院搜集文献时,盼望能求教于北京舞蹈学院院长李正一老师,而李老师虽已高龄,但“动作不衰”,乃在外交流。雷斌未能如愿见到李老师。真是无巧不成书,在2008年的暑假,武汉体育学院举办了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师资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后,雷斌陪同学员们游览武当山,而李正一老师与他在武当山有一个共同的好友,并不约而同的来到好友家里拜访。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两人交流了整整一天,从大舞的源渊,谈到舞蹈编排的基本规律、理念、表现形式和注意事项等。李正一老师感叹道:“大舞不仅是导引养生、健身气功的源头,也是人体文化的先声和舞蹈的萌芽,大舞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健身方法的普及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我们一直想做这件事,可是难度太大,现在有你们做这件事,我也放心了。”

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体育教学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80-02

在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引导下,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不适合当前的学生需求。21世纪高校体育的发展,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为前提,培养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培养其自主积极的体育学习,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为此,从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其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体育教学目标对体育教学发挥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等多方面功能。因此,设计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对于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2001年新编订的《课程标准》中,把体育教学目标明确的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这五个领域具体体现在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中。

1.1 我校体育教学目标现状

笔者从几个领域具体体现的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逐一阐述其现状。(1)目前学年教学目标是沿用中北大学体育学院的,一直没有制订出适合自己学院学生身体特点的学年教学目标;(2)学期教学目标一直也没统一的标准,每个项目的教师根据每学期学生选课的情况,随时列出学期教学目标;(3)单元教学目标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时数随时变化教学目标;(4)课时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学期开始时各项列出的学期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内容。

1.2 对个案教学目标的分析

教学目标的制订必定有其严格的依据和原则,其依据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对教学内容的认真分析、内容基本结构和特点的整体把握;本学校学生身体状况以及对体育的兴趣、态度、需要和学习的倾向性,更要考虑学生的整体和个别差异;学校现有物质条件的制约:教学场地、器材、设施等实际情况。

制订教学目标的原则在于: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和连贯性;根据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具体、明确、可操作,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中的科学性;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根据教学效果要及时调整目标的灵活性和可测性。

对照以上依据和原则,本校教学目标最大的不足是: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制订适合自己的目标;其次是随意性比较大,没能形成完善而统一的目标体系;再就是灵活性比较差,沿用别人的教学目标,又没能及时的更改。

2 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笔者查阅大量有关体育教学模式资料发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三大类:(1)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教学形式表现的按部就班,因循守旧,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现阶段也几乎被淘汰。(2)改革激进模式,效仿国外那种俱乐部形式;近几年来,有关高校体育课教学模式向俱乐部制改进的论文也层出不穷,建议我国高校体育课向俱乐部式发展。笔者认为这种形式不太适合我国高校体育课的发展方向。首先,我国现阶段的状况,高校体育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场地器材等达不到要求;其次,师资技术结构水平需要进修和调整;再就是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不够,没有自觉参与的意识和愿望,还涉及到学生的经济条件。(3)传统和激进改革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把计划安排与自由选择相结合。用整合的观点,将“绿色体育(强调健康、持续发展)、知识教育(拓宽知识、培养能力)、人文教育(以人为本、全面素质)”融合起来,构建大学体育学科“多元整合培养模式”。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最符合目前高校的现状,更值得独立学院的学习和借鉴,既弥补了目前独立学院场地设施的不足,又逐渐的改变学生对体育参与的意识,循序渐进的提高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师资队伍也没必要进行大的进修和调整。

3 独立学院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从国家提出体育教改开始,几乎走过了10年的体育课程改革,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学内容也不断改变;10年来学校体育把“终身体育”思想贯穿深化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整个过程中,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基本出发点,把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技术的教学与素质、能力培养紧密联系起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运动能力,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国家体育教改的指导思想,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各高校在教学内容方面都做了不同的改变,设置了不同的体育选修项目;调查显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开出的体育选修课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田径、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瑜伽、啦啦操、棒垒球、空竹、跆拳道、散打女子防身术、健美、和保健项目;我院开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乒乓球、啦啦操和跆拳道项目。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我校体育课开设的项目与同类学校相比种类太少,比较单一;新兴娱乐性项目匮乏,比如体育舞蹈、瑜伽、轮滑、网球、自卫防身等项目;基础类项目丢失,比如田径,学生们不喜欢田径是因为教学方式方法的陈旧,改变教法,替换老式的器材,枯燥乏味的田径一定能焕发出活力。

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更加活跃,渴望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体育课程设置更应该有单一枯燥的普通教学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内容的广度要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4 建议与对策

第9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职业能力 能力提升

1.职业能力内涵

国内外学者从多维度对职业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如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职业能力即专业技能;基于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职业能力即专业知识;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职业能力即职业道德;基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职业能力即情境性的综合能力。英国、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制度发展中对职业能力的诠释各有不同。国内学者在改革开放后着力职业能力理论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和立足国内实际基础上,进一步界定和丰富了职业能力内涵。职业能力是个体从事职业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是胜任岗位必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身体能力的整合,包含多个层次和构成要素、是动态发展的。职业能力是个体在职业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能力,它的形成、发展、作用是通过个体在岗位上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能量和本领,包括满足岗位需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社会交际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和思想观念、通识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技能、教学能力、师生互动能力、组织与指导能力、综合职业能力。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2.1准确定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的关键在于目标的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才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人才培养类型和模式,最终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2]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确清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施行学校与社会共同培养。专才培养与通识教育兼行、理论与实践共进,专注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促成学生全面丰富的知识基础,提高其思维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着重在实践过程中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强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是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课程设置围绕“三点一心”,即学生发展、学科体系、社会需要“三点”和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个核心”,设立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者之间的权重比控制在2.5:5:2.5,强调课程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普通教育课程能够解放学生精神与思想,摆脱“无知、偏见与狭隘”,避免狭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学科专业课程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涵盖体育专业理论技术和技能,兼顾术科与讲授的比例。教育专业课程强化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等,为胜任教师职业做准备。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和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设计技能的培养包括制定授课计划、撰写教案、多媒体教具的使用、对学生的了解等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包含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能力、课程总结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方法使用能力的提升。教育实习实践是学生将专业理论技能与实习学校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教育见习贯穿于大学一、二、三年级,教育实习集中在大四学年,使学生能够完成一个完整周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专注于教学的过程及对教学评价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师生沟通互动、求教同行、积累教学经验等。

2.3基于美国NASPE初始体育教师标准和英美德澳整合能力观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美国NASPE初始体育教师标准(2008)强调通才培养,重视体育教师和准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英美德澳注重对通用能力(学习能力、团结协作、社会交往、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在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活动、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校内外实践活动等中体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客观认知自我,科学制定职业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做好就业准备。学生首先通过与同学交往和老师交流中对性格、优劣势有客观了解;参加各类就业培训、讲座、个人辅导等认识到就业规划的重要性和积累经验;关注就业市场和职位信息,明确就业单位的用人标准,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3]依托学校培训平台,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如体育院校承办的国职级健身教练、游泳救生与教练、保健按摩师、公共营养师、体育场地工、各运动项目教练员和裁判员等培训。全面提升训练理论、运动损伤与康复、运动营养、体育比赛组织与训练、体育资源统筹与运用能力。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学生会或班集体工作,提升交际能力、团结协作和学习能力。通过参加集体活动,能够增进与同学、同伴的沟通与协作,对于今后一线教学与管理、与同行与领导的相处发挥正迁移作用。积极参与大型体育活动,如省运会、单项锦标赛大师赛相关工作、人民体质监测活动等,塑造服务他人的能力;投身社区居民的健身指导活动,升华自身的交际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对于今后胜任体育教师岗位具有深远的意义。[4]

参考文献:

[1]庞世俊.职业教育视域中的职业能力研究[D].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8.

[2]王家宏等.21世纪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5.

[3]王麒凯.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与就业竞争力及其关系的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4.

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余体育 体育锻炼

一、前言

学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适应休闲和终身需要的习惯和运动技能。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与此相适应,课余体育活动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多种形式一起扩展和延伸了体育课堂教育,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由于体育课时有限运动不足的缺陷,增加学生的体育实践,也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拓展了新的广阔天地。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河北省全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27所。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学校体育方面的专著5部,各级相关体育科研文件以及课余体育活动相关的科研论文资料10余篇,为设计调查问卷和完成论文奠定基础。(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情况,设计了《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现状研究调查表》,了解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锻炼发展现状特征,为论文的分析提供实证材料和数据。(3)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2000统计软件对所有回收的问卷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1)早操。早操是高职院校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要的措施,也是我国大中专院校课余体育锻炼最普遍、最有保障的一种形式。调查表明:100%的河北省高职院校均能坚持,学生在校每天开展早操体育锻炼活动的时间一般是15~20分钟。早操内容主要是长跑锻炼。(2)系部体育锻炼。系部体育锻炼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之一。主要内容是:①复习、巩固体育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②练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项目。③结合学校特点,开展传统体育活动,或组织各种小型竞赛活动。调查表明60%的河北高职院校开展系部体育锻炼,时间是40~50分钟,形式是以系为单位。(3)体育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一般是指将对某个体育锻炼项目有兴趣的学生组成一个体育活动小组。26.3%的河北省高职院校有体育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的内容有足球、篮球、乒乓球、轮滑和健美操等。2.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与分析

课余体育训练是在体育教学和班级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对体育基础和技术水平较好的学生通过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的专门教育过程。

在河北省高职院校中常年坚持课余训练的仅占8%。92%的河北省高职院校采用赛前中短期集训的方式,这是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经常采用的方式。一般集训时间为8~12周。通过这种赛前中短期集训,使学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做好赛前准备,在比赛中发挥已有的竞技水平,取得较好的成绩。3.课余体育竞赛的调查与分析

课余体育竞赛是学校课余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科学组成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1)田径运动会。田径运动会是一种较大规模的比赛形式,由很多运动项目组成并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比赛。100%的学校每学年在春季或秋季举行1次田径运动会。这说明以上调查学校是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相符的。同时由于田径运动会是学校检查体育教学、课余锻炼、课余训练等开展情况,进一步推动各项学校竞技运动开展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所以本人认为各学院应把校田径运动会放到重要位置。(2)其它竞赛活动。除了田径运动会之外,河北省高职院校中有75%的学校每年都适当开展全校性的其它体育竞赛活动,其内容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轮滑、趣味运动等。61%学校开展班级间的体育对抗赛;有65%的学校开展系与系间的体育比赛;72%的学校举行全校性的体育活动月。 4.课余体育计划方面的调查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计划是使课余体育活动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1)全校课余体育锻炼计划。在我调查的河北省高职院校中100%的学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而且全校性课余体育锻炼计划的内容比较全面。(2)全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课余体育训练是一项重要而困难的工作,学校只有制定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才能抓好这项工作。调查表明:河北省高职院校有78%的学校有全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有22%的学校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训练计划。(3)全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课余体育活动要与课余体育竞赛相连接,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能活跃校园文化气氛,促进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调查显示:河北省高职院校有78%的学校有全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通过各种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四、结论

1.河北省100%的高职院校都能开展早操,60%的学校开展系级体育课余体育锻炼,26.3%的学校有体育兴趣小组,38%的学校有野外体育活动。2.虽然有11%的学校因为学校财力、教师数量、教师训练水平等原因没有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但89%的学校较好的开展了课余体育训练。3.河北省所有高校都有课余体育竞赛活动,较好的促进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体育道德作风;丰富、活跃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4.河北省所有高职院校都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78%的学院有课余体育训练计划、课余体育竞赛计划。5.在河北省高职院校现有的环境和条件背景下,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还是值的肯定的。

五、建议

1.学校领导重视,各处级领导、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改革观念的转变,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使学校体育改革“健康第一”的思想及“阳光体育运动”在河北省高职院校普遍开花,并结出了丰硕成果。2.各学校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和引导工作,设立体育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专题性的体育主题活动,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利环境,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人人享有、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校园文化气氛。

参考文献:

[1]李相如.北京市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1):10-12.

[2]李相如等.北京市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26-27.

[3]余学锋,沈建华.学校体育活动场所开放现状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37-39.

第11篇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类型与特点进行探讨。并根据其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开展思路和方向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体育俱乐部 我校 思路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国外成功的经验,近些年,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改革在我国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体育俱乐部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高校体育工作,促进了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其作用和发展潜力不容忽视。为了继续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跟上时代的步伐,我校的俱乐部教学正在尝试和改进中,希望能摸索出符合我校实际、切实可行的运行思路。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论文20多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我国体育俱乐部教学常见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运行大致为三种:即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和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俱乐部。

(一)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

这种模式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教师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教学,由组成教学班级的学生持卡自由参与俱乐部的活动,由教师进行考勤、辅导和考核评价。这种模式的优势是:目标明确,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和设计者,学生对运动项目选择和练习时间的选择较自由,体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劣势是周期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管理难度大,学生学习的连续性不强。

(二)课外体育俱乐部

它的组成形式主要包括:体育部组织的单项俱乐部、学生社团组织的体育俱乐部、学生自发组织的兴趣俱乐部等。这种俱乐部的优势是,学生主动性较大,参加的自由度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组织和社交等各方面的能力。但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大,教师管理和评价难度大。

(三)课内外一体化。

这种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种运行方案。1.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开设课内俱乐部必修,三、四年开课外俱乐部课选修。这种方案的特点是:循序渐进,避免与中学体育脱节现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高年级的俱乐部学习奠定基础[6];2.一、二年级实行课内外一体化,课内占70%,课外占30%,三、四年级为课外俱乐部选修,修满规定的学时可获得学分。这种方案的特点是:通过课内外体育成绩的考核和学分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保证了体育锻炼的不间断性。3.一、二年级实行课内俱乐部必修,课外另增10%-20%的附加值,三、四年级为课外俱乐部选修,修满规定的学时可获得学分。这种方案的特点是:有机将课内、外连成一体,通过附加值和学分累计来激励学生积极、自愿、自助参与体育锻炼[5]。

三、根据我国体育俱乐部的类型及特点,结合黄石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实际,我校实施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现状及思路

(一)我校实施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现状

1.体育选项课的全面开展

周云飞[10]指出: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核心是选课制。选项课能让每一个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办法、任课教师等详细资料,能自由选择授课时间、上课地点、这些均是开展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前提条件。我校近几年进一步完善了体育课选项课。首先,网上选课系统的完善,能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校园网内自主选择上课的内容;其次,进一步完善选项课的教学内容。这几年新增太极柔力球、定向越野、女子防身术等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选择的空间。

2.课外单项俱乐部正在试行及完善。

我校的课外教学俱乐部目前已注册8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安排有相应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每年有完整的活动计划,并能按照计划进行落实;活动经费目前主要由学生会费和体育部支出。

总体来讲,我校的体育教学俱乐部处于初级阶段,无课内俱乐部,课外单项俱乐部数量偏少,且开展的时间较短,相关的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同时并未与课内考核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的开展中,主要活动范围局限于校内,未充分“走出去”,同其他高校和社会的联系相对较弱。

(二)我校实施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思路分析

结合以上各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我校实际情况,笔者提出:继续坚持从课外体育俱乐部做起,从三个步骤来完善我校的俱乐部教学:1.扩大和完善课外体育俱乐部。2.选项课教学向课内体育俱乐部过渡。3.形成课内外俱乐部“一体化”。

1.扩大和完善课外体育俱乐部

(1)完善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相关制度

完善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制度。包括明确课外俱乐部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俱乐部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其次,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把课外体育俱乐部与选项课的评价体系和学分联系起来,进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外俱乐部的积极性。

(2)进一步扩大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数量及规模

俱乐部的数量及规模决定了学生参与的数量与规模,所以此项是目前我校俱乐部发展的重点之一。教师对新项目的学习和“一专多能”是此项发展的关键。

(3)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我校体育俱乐部正处于发展阶段,我校体育俱乐部的考核应减少对学习结果评价的比例。以“激励和鼓励”为前提,以学生参加的次数、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参考,各方面的能力,各单项技术与技能、进步幅度和体质健康标准等方面结合为基础,采用学习效果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生的成绩考核评价结果,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来衡量,每学年评定一次体育成绩。同时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成绩优劣可作为选项课成绩加分的因素。

(4)加强宣传

首先,通过网络和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开设目的、意义和模式等相关知识。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吸引学生自觉加入到体育俱乐部的队伍中来。

2.选项课教学向课内体育俱乐部过渡

这项工作是我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第二步工作。此项工作的前提条件是:能够尽可能的实现学生的“三自主”。目前我校学生的“三自主”受教师专业、学生喜爱程度和教师待遇等多方面的影响,不能彻底实现,需逐步进行改进。其次,教师教学思路、教学方式等的转变也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俱乐部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摒弃了教师主导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以引导为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演绎法、归纳法以及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所有的这些方法措施要加入到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教师们做大量的学习和尝试,这些均是我们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3.课内外俱乐部“一体化”

这一目标是我们体育教学俱乐部发展的第三步。在分别进行课外和课内俱乐部教学的试点后,结合我校实际,可以进行以下模式的尝试:一、二年级实行课内俱乐部必修课,课外俱乐部的成绩可作10%-20%的加分,分加满为止。三、四年级为课外俱乐部选修课,修满规定的学时可获得学分。

四、结束语

体育教学俱乐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趋势,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必然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传统的体育教学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对兴趣的和终身意识的培养以及多样化体育锻炼的需要。而高校体育教学的俱乐部制度,能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主动性,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我校也要抓紧改革的步伐,推进俱乐部制度在我校的实施进度。

参考文献:

[1] 王文芹.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2.

[2] 陈昱.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文化的特征及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4.

[3] 刘志敏.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4(8):56.

[4] 吉建秋.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1.3.

[5] 王葵,陈鸿.对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探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9.3.

[6] 滕栋梁.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4.

[7] 高小亮.对海南省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6.

[8] 郭立平.我国部分高校实行体育俱乐部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第12篇

作者简介: 陈阿娜(1976―),女,福建漳州人,集美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摘 要] 体育院系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关键就是要狠抓学风建设。本文通过对体育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管理实际情况出发,分析目前体育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体育院系;学风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24-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12[本刊网址] http://省略

一、引言

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优良的学风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天职,也是学校工作的根本着眼点。高校学风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学风主要包括学习动机、态度和效果等几个方面。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它能够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态度是学风的核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调节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强度、力度和深度;学习效果是对学习活动好坏的综合评价。良好的学风既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又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优良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无形的群体行为,是高校提升社会知名度的品牌,是高校师生激情励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标尺,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与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财富,对学生的健康成才和全面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体育院系学生学风状况总体上是好的,有理想、有追求已成为了体育院系学生的主体形象。但也发现有的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少数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一些学生就是为了混一张文凭,急功近利,忽视专业理论知识,淡化技术,技能的学习;打架斗殴、违反校纪班规的人数较多;诚信意识薄弱,不认真学习,考试作弊,考试不及格率偏高等。尽管多年来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了体育学院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在实践中做了许多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体育学院学风建设的实际效果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如何在社会转型和世界巨变的新时期提高体育学院学风建设的实效性,构建和创新体育院系学风建设体系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为高等体育院系优化校风和搞好教学管理制度的教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二、体育院系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一)体育院系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体育系学生报考体育学院的动机,通过调查得知:有52.1%的学生是有一定思想准备的,他们都是凭着自己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报考的。但有6.1%的学生是为了混个文凭,他们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一张文凭可以终生受用,动机过于务实。有少数学生是受教师和家人的影响报考的。部分学生入校后,产生无序感和失落感,这种心理情绪影响了其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等。

2.“重体轻文”思想严重,忽视全面发展

为数不少的学生只学感兴趣的术科课,表现出重体育轻文化、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不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人文素养相当缺陷,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请假条、借条等应用文格式都不能很好地掌握。

3.学生纪律观念淡薄,旷课率较高

体育院系专业学生在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专业技能培训课(术课)中,学生准时到课率较高,而且学生上课纪律好,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但是在英语、“两课”和专业理论等课堂教学课程中,学生旷课率较高,上课纪律也较差,还存在少数学生在上课时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看与上课无关的书籍或报章杂志,甚至有睡觉或发短信聊天。

4.治学不严谨,考风不端正

治学不严谨集中表现为学生对待论文写作、实验设计、考试等环节的不良态度。学生中抄袭和请人毕业论文的现象屡屡发生,尤其是考试舞弊现象较为普遍,而且考试的手段越来越高明,将现代科技手段都运用到作弊上,个别学生甚至贿赂老师,偷盗试卷,请人代考,考风极不端正。

(二)影响体育院系学风建设的主要原因

1.生源质量较低,学习基础较差

随着生源多,可选择的人才相对较多,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应该较高。然而现在大多数体育考生在中学阶段未从事业余体育训练,甚至到高三估计已考不上普通高校的分数线后,才改报考体育专业。这种没有良好体育基础的考生,考上体育院系后,普遍存在没有专项,体育技术、技能较差等问题。相反真正从小从事业余体育训练的考生,体育技能好,而文化素质又相对较低。造成在本科的学习一堂课中出现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消的现象。体育专业学生的入学基础相对较差、底子薄,从而导致学生尊重知识的意识相对稍差,学习的紧迫感不强,学习能力、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偏弱,再加上专业技术特点原因及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风气自然不佳。

2.学生自身因素

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人际关系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精神上容易产生自我满足现象,失去了高中时的奋斗目标。同时,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众多的佼佼者,心理上没有了优越感,又没有除体育以外的其他特长,不少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兴趣相对缺乏,同时,在思想和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学体育的学那么多理论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尤其是一些看似跟体育没有关联的课程,他们认为以后工作是教术科,不教理论知识,对理论知识没有足够的兴趣。体育专业学生的原本科课程就消耗学生大量体能,再加上一些学生还要经常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临近比赛日期更是加大运动量,使学生训练过后,体能消耗过大,无精力继续学习其他文化知识。还有一些学生干部组织参加学生活动过于频繁,消耗过多时间,致使学习时间减少。

3.社会因素

社会上不同的文化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涌进校园,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物质至上、享乐主义、超前消费意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等不良倾向严重影响着学校文化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导致浮躁、功利、散漫、虚荣等不良学风现象。另外,管理者作为校园的一分子,他们的言行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由于有的院系辅导员是新手,管理不是那么到位,学生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而学风建设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也是教师的事情,更是管理者的事情。

三、加强体育院系学风建设的具体对策

针对体育院系的学风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治理。

(一)全校上下齐动员,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

在新的发展阶段,要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第一生命线的思想。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和好坏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树立人人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的大局观念。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良好学风的形成有赖于教学、管理、服务部门的齐抓共管,更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通力合作。因此,要将学风建设纳入到学校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为优良学风的形成提供管理上的支持。体育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难度大,行为管理要求高,学习引导任务重,全校上下必须从思想上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加强管理,坚持贯穿“成长、成才、成功”这一主线,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年级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和管理措施,围绕教学中心工作做好更多、更细、更实的工作。

(二)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学风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体现,加强思想教育是优良学风建设的前提。

优良学风建设先要从学生的思想工作上抓起。教务部门、学工部门管理人员要研究学生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每学年开展一次学生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的抽查工作,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以及存在问题。针对问题,针对学生不同特点,采取不同形式、内容的思想教育;针对学生不同层次、学习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等,帮助绝大多数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转变学习态度,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使人才培养目标得到落实。

(三)深入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自我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借助科学的人才测评软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分析环境和职业状况、确立自身职业目标、拟订职业生涯策略、不断的反馈与修正,让学生明确“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已具备什么”“我还缺少什么”“我该怎么做”。在此基础上,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确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模块,实现个人目标、兴趣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匹配,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学风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一系列的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科技竞赛活动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推动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为此,一是美化校园环境。学校必须认真组织开展校园环境的整治活动,保证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基础文明管理、基础文明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同时要加大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力度,营造有文化气息、科技含量、艺术涵养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它激励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优良学风的形成奠定基础。

(五)健全学风监督评价体系,加强学风建设过程管理

大力加强考风建设,把考风建设与学生诚信教育结合起来,贯穿于学风建设的全过程;施行学生干部选拔、推优、入党等与班级学风和个人学习成绩挂钩的政策导向;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状况和表现。

四、结论

学风建设是育人的重要途径,根本是引导学生在探析自身素质的基础上,结合所学专业,确立合理的学业目标和生涯目标,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学风建设是关系到体育专业学生能否成才,能否成功关键。体育专业的学生有其自身特点,我们要仔细研究,结合实际地开展工作,及时总结改进,严格管理,持之以恒,这样才能营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伊爱焦.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学理论,2010(5):182-183.

[2]刘连红.对体育系新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2009(35):134-135.

[3]胡斌.浅论体育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23-24.

第13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佛山 528200)

摘要: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为例,从确定拟建特色专业、确定专业特色、创新专业建设理念三方面探索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规划。并从制定与优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专业方向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4个方面介绍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教育实践。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专业特色;地方院校;健身保健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1-0082-04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Sports Major in Local Colleges

WANG Gangjun

(Sport Dept., Foshan scientific Technology College, Foshan 528200, China)

Abstract: Using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sports major of Foshan Scientific Technology College as the exampl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trategic pla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eatured major, major features and creative major establishment. The paper also introduces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perfec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sign of talent development mode, improvement of curricular construction,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talented teachers oriented to major.

Key words: social sports major; major feature; local college; keeping health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在高等院校设置了社会体育专业,开始培养本科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有216所高等院校招收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成为5个体育本科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然而,规模的迅速扩大,也带来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种问题,专业设置雷同,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趋同于体育教育专业,致使社会体育专业特色不明显,阻碍了社会体育专业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经过专业结构调整,选择了健身保健方向为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的突破口,形成了对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和建设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规划

1.1确定拟建特色专业

地方院校确定拟建特色专业的依据来自院校自身实际与社会需求两个方面。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自身来看,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的实际规定了特色专业的选择范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是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地处珠三角腹地,全校有13个二级学院,包括理、工、农、医、文、经济、师范、体育等54个专业。学校的办学定位是立足佛山,为珠三角地区培养社会经济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社会体育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初始只有现代安保专业方向,后来增加了社会体育营销与管理方向和体育教育方向。

然而,从社会需求来看,当时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与全国其他社会体育专业办学院校一样遇到毕业生就业难、在校生学习目的迷茫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了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在经过阵痛期之后的2007年,本课题组通过“珠三角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市场调查”课题立项,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依托广佛同城化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认为体育健身娱乐业将成为珠三角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体育产业的主导产业。

与此同时,通过调查发现,当时珠三角人均GDP已超过10000美元大关,超过中上等国家收入水平标准,提前进入小康经济社会,为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大众健身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健身房新开店面积快速增长,健身企业为了提高增值服务而向客户提供“一对一”的私人教练课程,需要受过健身专业训练、技术精湛并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和教育背景的私人教练员。

大量调查研究证明,社会体育产业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是健身技术指导和保健养生服务的技术人才。学院领导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确定,将培养健身与保健技术指导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作为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特色专业。

1.2确定专业特色

首先要在专业方向细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选择。专业方向选择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比较优势、能够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为原则,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还要充分掌握相关院校专业建设情况,寻找差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办学实际,确定专业特色。

从佛山和珠三角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体育的影响来看,人们对体育健身的消费意识和需求与日俱增,健身教练、健康管理师、康复训练师、按摩师这些新生职业以其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服务被人们接纳,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再从自身的教学资源来看,早在1993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已经是广东省首批将“健身健美”选项课列入大学体育课程的高校,并组建大学生健美队分别参加了广州和佛山的健身健美锦标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专业教师方面拥有健身健美、保健养生、推拿按摩和临床医学的师资力量,如果通过优化组合,可以组建成一支健身与保健相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与此同时,在专业方向的选择方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决定与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其他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进行错位发展。因此,从自身具备的办学条件,如场地、实验室、教学设施和专业教师队伍,到外部环境的市场需求,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于2008年在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确定了“健身保健方向”作为社会体育专业特色来建设,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商业健身房的健身私人教练和保健养生与康复中心的保健按摩师和康复训练师。

1.3创新专业建设理念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立足佛山、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那么,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就必须依托佛山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尤其是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式而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以健康服务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适应健身和保健行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并通过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真正做到“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为内涵的专业教育和以“创业创新,成人成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按照2009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和广东省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要求,针对社会体育专业健身保健方向培养健身私人教练、保健按摩师和康复训练师职业岗位的专门人才,使学生成为会讲、会示范、会经营、懂管理的社会体育现代化“应用型”复合人才。

2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2.1制定与优化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健身保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健身和保健行业对职业岗位人才需求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健身私人教练、保健按摩师和康复训练师“三位一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专业特色体现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方法上,针对健身和保健行业职业岗位提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营销能力和增肌、减肥的技能能力,开设了健身房管理与会籍营销、健身运动处方、运动营养学、健身健美专项训练等实践课程;二是为了培养学生保健养生临场技术运用中的养生调理、推拿按摩、健康管理实践操作能力,而开设了体育保健养生技法、人体测量与评价、保健推拿专项训练以及各种实验实践课程。在课程考核方面,注重学生对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运用掌握程度的评价,尤其着重对其专业技术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在培养方式方法上,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将健身企业的职业能力培训方法通过改革后引入课堂,运用“一对一”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运用参加专业性的竞赛机制,引导学生建立自觉性的自我体格修塑目标,并在专项训练过程中,从自身身体训练中掌握增肌、减肥的专业技能。

2.2加强课程建设

专业是课程的有机结合,因此,以健身健美和保健养生构成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健身保健专业特色建设的基础与关键。建立了课程调节机制,通过课程的优化组合淡化专业控制、突出健身保健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健身私教、康复训练师、按摩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依据社会体育产业发展和健身行业、保健养生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所包涵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组合专业课课程教学进程计划(不包括学科基础课程)(见表1、2)。

2.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了“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实训+竞赛”一体化、“专业兼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等5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着重在于培养学生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能力,如健身健美动作技术的讲解示范能力,推拿按摩技法、健身运动处方的临场操作能力等,通过课内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练习,再到课外由学生在校内实验室、健身房进行自我训练与操练掌握基本技术,然后通过每学期2~4周到健身企业、体测中心、功夫推拿等场馆的实训见习,递进式循序渐进地熟练掌握健身和养生保健的基本技术。

(2)“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从第1学期第10周开始,学生必须采用导师制进行课余训练,实行师生双向选择,每周训练3次,每次2小时,每生每学期计3学分,实施时间为第2~6学期。

(3)“实训+竞赛”一体化。在校外完成实践教学,通过“院馆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和参加专业竞赛激励机制,培养学生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实训是教学计划中安排每学期2~4周,3人一组,利用课外下午4点半~晚上9点半或周六、日到健身俱乐部针对私教指导、运动处方、会籍营销、健身房管理等专题,在企业导师指导下的临场训练。

竞赛则是通过选拔进入学院代表队参加健身健美、排舞、舞狮比赛。目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健美队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支可以常年参加健身健美专业比赛的大学生队伍。

龙狮队于2013年9月参加了“广东省传统南狮大赛”,取得1项银奖和2项铜奖。健身操队于2013年10月参加“广东省千万人群广场健身排舞大赛”,取得二等奖、优秀组织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

(4)“专业兼职”。是学生为了提早进入实习锻炼,在第三学年开始,利用课外下午4点半至晚上9点半和周六、日时间到健身房从事兼职私教工作,可以一边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一边在校外健身企业进行有偿实践学习,这类学生往往学习目的明确,社会同行对其评价较高。

(5)“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校学习,最后1年在健身俱乐部或保健养生中心顶岗实习的教学实践。这一年,学生在职业岗位上进行实习再过渡到入职,期间需要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此阶段是在行业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临场对客技术服务,是对口入职岗前培训的适应过渡期。“3+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加强了对口职业的实践教育,近年来被许多院校广泛采用。

2.4建设与专业方向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课程特色决定了专业特色,而开设的特色课程必须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完成。目前我国高校已经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普遍缺乏与社会体育相适应的师资力量,尤其缺乏社会体育和健康服务产业领域技能型、操作型师资,这也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重点放在体育教育专业方面,忽略了社会体育专业师资的培养。尽管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发展了近20年,但目前大部分的社会体育专业师资、尤其是术科教师原来是从事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缺少对新生健身项目的了解。而近年来充实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师资的新生力量又大多是理论课教师,了解当今社会新生健身项目的教师则极少。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健身保健方向的教师团队建设,主要是由健身健美和保健养生两类师资组成,按行业的人才规格要求先设置课程后配备教师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积极引进人才与外出进修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打造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推进教学名师建设,推动高职称、高学历、教学与科研水平突出的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引领、带动、示范作用。着力建设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突出健身健美和保健养生技术紧跟行业岗位规范,鼓励专业教师各尽所长担任社会职务,这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在人才引进和配备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努力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素质的提升,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院与企业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院馆合作”,共同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少斌.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44-146.

[2] 王爱丰,王正伦,王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31-32.

[3] 庹权.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J].体育学刊,2010(7):32-35.

[4] 蒋钢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9(4):103-106.

[5] 于文谦,任兵.中国社会体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5):12-14.

[6] 周莹,申萍.高校体育社会化的特点及其途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28-29.

第14篇

关键词:中外休闲教育;培养模式;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8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66―03

一、我国高等院校休闲教育发展概况

休闲教育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国外的大学教育体系中几乎都设有休闲学相关的课程,单独设置的休闲系、休闲学院也很多,而在我国却刚刚起步。近几年由于休闲产业已经形成,休闲经济正蓬勃发展,国内许多高校在原有的旅游、体育专业基础上开始将休闲教育渗透其中,并设立与之相关的旅游休闲系、体育休闲系和对应的休闲专业。另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休闲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两个在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休闲研究机构。

由表1可知,目前我国的休闲教育主要是依托旅游教育和体育教育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休闲学研究尽管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迅速,学历层次结构也比较完整。自2007年国内第一个休闲学博士点在浙江大学哲学一级学科下设立之后,我国的休闲学历教育涵盖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但是由于刚刚起步,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我国高等院校休闲专业培养目标过于雷同、缺乏特色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条件来制定的教育目标,有时培养目标也表述为教育目的。我国目前的休闲学专业主要是依托于旅游专业和体育专业设立的,因此各高校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既带有鲜明的院校特色,又带有同类院校间极大的相似性。依托体育院校建立起来的休闲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大都是培养休闲体育指导、休闲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和策划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而依托旅游管理建立起来的休闲专业的培养目标依然摆脱不了旅游专业的色彩,更倾向于休闲服务技能的培养。

(二)课程规划不科学、课程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校所设置的休闲专业和休闲系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休闲专业,因为在设立时主要是依托相近的学科成立的,专业名称上虽然有了“休闲”两字,但依然脱离不了其所依托的学科的背景。如很多高校依托体育专业设置体育休闲专业或运动休闲专业,依托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旅游休闲专业,实际上是在上述两个专业中加入几门休闲课程拼凑而成 [1]。

在此背景下设置的休闲专业,其研究始终没有超出旅游、体育的研究范围[2]。

(三)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死板,与社会需求不能有效对接

我国许多高校休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趋于统一,本科院校休闲专业一般都实行3+1的培养模式,三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最后一年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实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两年的在校学习,最后一年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由于在最初阶段学生缺乏休闲行业认知,课堂和社会不能有效对接,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其实意味着毕业,因为最后一年的实习老师往往不参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不能及时反馈给老师。教师不参与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会使学生感觉课堂跟真正的社会脱节很大,而老师只有理论没有具体的实践,对行业了解不够,对今后的专业教学也往往继续纸上谈兵。

二、美国休闲教育状况

美国的休闲教育走在世界的前列,学科设置突出休闲与娱乐公园管理、休闲与人类健康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完善的休闲课程认证标准

美国休闲相关系所的设立与课程规划标准,由最具权威性的休闲组织美国国家休闲与公园协会、美国休闲协会委员会所规划与设立,其鉴定标准和鉴定过程极其规范,包括两部分:一是组织及运作的设立标准,即单位的特色、系所发展目标、管理方针、系所教育资源、专业教师资格等;另一部分是大学学位专业课程的标准,包含了基础认知、专业能力与专业选修等课程的规定。专业能力课程系列部分,是每一个休闲专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基础认知和专业选修则是相辅相成,学生必须依照专业领域来选择修课内容,以利于培养更专业的休闲服务人员[3]。

(二)专业方向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美国的休闲专业一般由户外休闲和资源管理专业、公园和休闲管理专业、休闲体育管理专业、医疗休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专业方向组成[4]。相比我国的旅游休闲和体育休闲两个大专业方向,美国的各大学休闲专业在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是与美国社会对休闲专业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更有广博性和实用性。

(三)专业课程学习与实习实训的高度结合性

美国休闲专业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将各种实际的专业能力提供给学生,更要求学生将实际经验当成进入工作岗位的必要经历。学生除了要完成专业课程之外,还必须完成320 小时(相当于 8 个星期)的相关专业的实地训练。而且所有公园和休闲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在跟所学专业相关的机构中完成 14 星期的专业实习,以便为将来从事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专业实习之前必须先修完实习准备这门课程[5]。

三、我国休闲专业建设的启示

(一)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实习实训贯穿于整个的教学活动过程

与国外高校休闲教育相比,国内高校培养的学生更多的是重理论轻实践,为了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国内高校往往把学生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实习,这样既兼顾了企业的利益,避免了人员的频繁流动,同时又兼顾了学校的利益,减轻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压力,但是却损害了学生的利益。由于教师缺乏行业一线经验,往往在课堂上纸上谈兵,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相脱节,学生到企业又得从头开始,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应该把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训、企业实习实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实习放在最后一学年。面对大一新生,在休闲专业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利用学期末和假期时间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由带队老师组织深入到企业调研,选择某一休闲产业类型,通过对一定区域内这一类型相关休闲机构或企业的实地调研以获得对休闲行业和业态的认知,最终完成《休闲行业调研报告》[6]。在大二学年对休闲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方向分班,不同专业方向开设各自的专业核心课程,如高尔夫方向相关的课程、俱乐部方向相关课程等。大二学期末到大三第一个学期的结束这段时间由专业课教师带队,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顶岗实习六个月,实习期间带队教师要不间断地通过实习过程中企业的反馈对学生给予指导,实习结束以后重新回到学校学习相近专业以及跨专业工作能力需求的选修和拓展课程,并再一次实习调研,最终完成毕业论文。大致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如表所示:

(二)成立休闲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展休闲教育专项研究及评定

美国高校在设立休闲相关系所时必须经过OCA严格的专业课程认证,我国也应该由专门的教育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人员组成一个休闲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会首先是专门制定一套高校设立休闲专业所必需的一些资质条件,对拟设立休闲专业的院校依据制定的标准给予评定,并不定期地督查相关院校的专业发展情况。委员会还必须牵头组织由教育部门、行业专家、高校专业课教师组成的团队共同参与制定休闲专业和相关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并定期举办休闲相关专业的专题研讨会。

(三)建设“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

在国外,专业教师必须有一定时间的相关专业的从业经历,并取得一定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与之相对应的学历文凭。在我国的休闲专业师资队伍中,多数是从旅游专业或体育专业转化而来,对休闲专业缺乏系统的、专业的认识,所以应采取向外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我们的专业师资队伍。对于在休闲行业做出突出成绩的企业中高层人员,可以引进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授课。对于学校内部的教师,应出台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从而弥补从业经验的不足,或者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内或者国外休闲专业开设比较好的院校交流学习。

[参考文献]

[1]郑胜华,刘嘉龙.我国休闲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构想[J].高等教育研究,2007(02).

[2]邓文才.对休闲教育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2).

[3]曹平等.美国休闲课程认证标准对我国休闲体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04).

[4]邵玉辉.美国大学休闲专业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7.

第15篇

关键词: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5.020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教师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早期的课程设置,整体上受原苏联的影响较大,随着体育项目和体育学科的发展,课程不断增多,但同时也出现了课程设置与实际需要发生偏差的现象。随着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导思想的逐步贯彻落实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和重创新的体育教育人才更是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1 课程类型

1.1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是高等学校对全体大学生所进行的政治思想品德、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教育,是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必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我国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理论观念,而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知识要求并不突出。从各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也大多是包括政治类课程、外语、计算机、法律基础、写作基础等课程,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相对较少。

对“本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与运动实际、个人生活实际的联系”这一问题的回答,由表1可以看出:学生填写“非常紧密”的占4.2%, “比较紧密”的占32.4%,两者相加不足40%,可见同学们对公共基础课的认识不足,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出现懈怠。

1.2 体育专业课

1.2.1体育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方案》将体育专业基础课分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和运动人体科学类。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包括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等课程。运动人体科学类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课程。但体育哲学、体育史学、健康教育学未能达到应有的地位。

1.2.2技术课

在学生对术科重要方面看法的统计(见表2)中我们可以得知:有39.7%认为教学方法最为重要,有28.4%认为运动技能最重要;有18.5%认为动作示范能力最重要,有7.6%认为术科理论最重要,有5.8%认为竞技能力最重要。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教师的摇篮,从表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学生对教学方法和运动技能的认同度较高,对动作示范的能力稍有忽视。

在术科教师对术科重要方面看法的统计(见表3)中我们可以得知:有61.5%的教师认为教学方法最为重要,有17.3%的教师认为运动技能最重要,有15.5%的教师认为动作示范能力最重要,这三方面占总数的90%以上。

在术科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从科学理论和亲身运动实践中懂得如何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以便于更好地指导他人。术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外,更应该注重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掌握提高。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多以竞技运动项目内容为主。为适应市场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空间,必须增加术科选修课程的门类。尤其是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些深受学生喜欢的大众娱乐性、非竞技性的体育活动以及一些运动时尚、区域性传统体育项目,将逐步走进校园和课堂,如登山、探险、攀岩、野外生存、定向运动、击剑、跆拳道、软式排球、气排球、橄榄球、保龄球、台球、轮滑、桌球、踢毽子、秋千、桥牌、体育舞蹈、舞龙舞狮等。

1.3 实践类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也叫实践性环节)包括: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科研实践(论文报告、学术活动)等几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教育实践活动了。在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指导下,教育实习就更显示其培养合格人才的独特作用与功能。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时间大约为1-2周,教育实习的时间为8-10周,甚至有些学校的实习时间仅为6周。这一时间段与国外同类专业相比则显得有些短。

从调查中可知:35.5%的教师认为现在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时间非常不充足,30.6%的教师认为该时间不太充足,两者超过总数的60%,说明当下学生实习时间不足的问题已经引起重视。

从调查中还可得出:7.9%的高校任课教师认为教育见习时间应放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为宜,28.6%的教师认为应放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22.2%的认为应放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23.8%的认为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合适,另外还有17.5%的教师提出要将见习分散在各个学期之中安排,以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在学习中予以弥补。

同时,21.3%的高校任课教师认为教育实习时间应放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为宜,48.9%的教师认为应放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14.9%的教师认为应放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10.6%教师的认为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合适。另外还有4.3%的教师提出要将教育实习分散在各个学期之中安排,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

由于体育教学的性质和特点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所不同,教师所面对的情景、学生都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有适应新情况的能力,对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比较高,因此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应不间断地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延长和增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周期。体育教育专业可以让学生在一、二年级以一个未来体育教师的身份去观察中学,积累一些对中学管理、体育教学活动的感性经验,加强对搞好课堂教学、学生思想工作、学校管理的实际了解。三、四年级结合教育类课程的学习与教育实习,比较综合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知识与技能结合,培养其初步的体育教学工作能力和学校其他工作的能力。

2 学、术科比例

学科与术科是体育专业课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将对培养目标的实现及学生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与术科课程比例经过4次调整,总体变化趋势是学科类时数比例增加,术科类学时比例下降。

在对高校领导“您认为合适的学、术科比例”的问卷调查中,18.8%的高校领导认为合适的学、术科比例应为2:1,68.7%的领导则认为应是1:1,还有12.5%的认为1:2的比例合适。

而高校任课教师对学、术科比例的看法则是:有1.6%的教师认为目前自己所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学术科比例非常合理, 29.0% 的体育院校教师认为比较合理, 30.6%的体育院校教师认为不太合理。高校领导中多数对目前的学术科比例持满意态度。分析认为,部分学校在进行课时分配时没有和教师达成一致,学校领导没有深入基层进行走访调查,从而出现与教学实际偏离的情况。

3 总学时数与学分

20世纪90年代,随着“双休日”的出现,体育教育专业的总学时数也大幅减少,主要表现在必修课程的时数减少。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数大约是2600-2800学时。

随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小型化、课程门数的增加,拓宽、加深学生的知识基础,以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这些在整齐划一的学年制管理体制下是无法实现的,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灵活、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体制——完全学分制。

学分制又称学分累积制。学分制的本质是具有一定自由度的选课制度,以选课为基础,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可能;以学分作选题的前提,均衡了学生的学习量,每个学生虽然所选择的课程不同,但最后的总学习量是相同的,比学年制的以课程为单位计算学习量更合适;以累计平均学分绩点为尺度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比以课程成绩衡量更为科学。学分制分为学年学分制、混合学分制(也叫部分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三种。

学分制具有“选课自由、择师自主、学制弹性”的特点。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过程,学生为了尽早取得学分和高学分,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主动和奋发的学习精神,课外积极地进行锻炼。此外,同年级学生的多层次教学,还可有效地缓解与分散某一场地上课学生的容量及对器材、场地的需求量,使上课时的练习次数和时间增加,这些潜在因素的存在对提高教学质量将是有益的。

学分制中的选课制,不仅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质量,而且也可以选择授课教师,从而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都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回答:“您在选课时是否能自行选择?”这一问题时,有18.5%的学生认为完全可以、39%的认为大多可以、24.7%认为偶尔可以、13.2%的学生认为很少可以,还有4.6%的学生回答根本不可以自己自由选课。虽说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但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回答是完全否定的。这就说明我们现在的所谓“学分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还不能做到选课自由。

4 小结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体育教师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学校设置较科学,对术科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专业实习课时不足,学分制系统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是今后在进行课程设置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 版社,2001.

[3]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