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园林建筑设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国园林讲求诗情画意。正所谓文章华美,只因意于笔先,再优秀的文笔,缺乏“意”的引导,也难成大器,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写意一直是精髓所在,这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因此,在园林设计中,合理的立意,在结合一定的主题形式,使园林从整体到独个景观建筑,都能够体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气息。如景观或建筑的建设时,尽可能采用仿古的设计,并以匾额昭示其名,如此便能够给人以中国园林的感觉。而实现上述方法,并不依靠表面功夫,这也要求在勘察时能够合深入的挖掘当地文脉,以当地的文化特征建设景观,并将其融入到园林之中,如此才能够具有真正文化气息。
2巧于因借拓展
西方园林建筑,习惯于采用“借”的方式,这一点也值得我国设计师学习。虽然整体看上去,园林作为一个封闭的公园,但是并不妨碍将园林之外的景物借入到园林中。通过一定的设计,使视觉能够收入到景观,如此能够实现“借”。借景的方式有很多种,可采用仰视、俯视等方式,也能够选择远借、应时而借等,如附近存有景观,但园林无法扩展至此,则可以选择合适的位置仰视借景,或在道路的修建上能够让风景实时进入眼底。总体而言,西方园林建筑的“借”,讲求于将景观放入到园林中,我国传统园林建筑也有着“借”的形式,其名为借势,实质上是指一种组合而来的美,如在园林中以绿色烘托红色,成包围之势,众星拱月,体现出红色区域的华美。在现代园林中,可直接采用2种方式。西方的借景是指将园林融入到城市中,将园林与城市合而为一,以真正实现环境的交融,而借势则是园林建设的艺术手法,体现出宏伟、华美等气息所采用的手段。合理地运用2种方式,必然能够将园林的审美价值和城市功能极大的提升。
3以小见大
在上述内容中提到,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其它艺术形式相似,都有着写意的特点,而在园林中,则具体转化为“小中见大”。园林的空间往往有着限制,但是中国人总能够突破不可抗力的现实,在人的精神层面上给以无限遐想。这一方法完全应归功于自然给人的启迪,通过江南园林能够发现,假山假水依然能给人以逼真之感,这边是完全根据自然的形态,辅以能工巧匠雕琢,才使得能够在意境上以假乱真。事实上,假山水无论在比例,还是形态上都与真实的山水一模一样,也由此可以说明,我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师是通过观察和感悟而创造的“小中见大”景物。对于现代园林设计而言,便是空间意境越发狭小。事实上古人已经提供了解决方案,如错落起伏、蜿蜒曲折,在地形上设计出地势,同样仿照自然环境中的比例,但地势空间必须有效掌握,否则会由错落起伏变成凹凸不平,而曲折和蜿蜒所指的便是道路设计。曲折的道路虽然降低可达效率,但是能够延长线路,再结合地势设置,使园林中的道路蜿蜒无尽,如此便可极大体现“以小见大”。若是整体场地较小,可采取大量面积的统一植被,如草坪、疏林等,已达成视觉上扩充场地的目的。
4结语
1.1景观建筑能够满足设计意图的需要
景观建筑能够帮助设计师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借助现有的环境,结合园林的功能和要求等达到设计需要。景观建筑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园林设计的需要,能够从整体上呼应园林整体景观,突出园林设计的特色,同时还能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味道。景观建筑的设计意图与园林设计的整体思想具有密切关系,它关系着园林整体设计的成败。
1.2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景观建筑是园林设计中的主体,景观建筑的设计要满足园林设计的需要,最终达到和自然风光的协调和融合。景观建筑可以通过多种组合形式存在,通过合理地设计和布局,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通过合理应用景观建筑,能够有效调整园林景色的布局,使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在园林设计中通过选择某处建筑作为其中的重点,然后再布置相应的游廊等附属建筑,将景观建筑联系起来,这样能够满足旅客赏景的需要。人们在园林中游玩时不仅容易被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同时还容易被景观建筑所吸引,景观建筑往往在园林设计中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给人们提供小憩的场所。在园林设计中,通过借景的方式,增添了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满足了艺术意境的表达和需要。景观建筑通过合理的规划,以花墙、庭院灯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能够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2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2.1凉亭的设计
凉亭作为园林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景观建筑,它能够给游客提供短暂的休息空间,也是避雨和乘凉的好场所。凉亭在园林设计中包含了传统凉亭和现代凉亭2种形式,其中传统凉亭的形状主要有梅花形、多边形等形状,在凉亭的顶部主要有单屋檐、双屋檐以及多重屋檐等形式。现代凉亭的顶部主要有弧形、平面图形以及坡面对多种形式,其建设材料主要有木料、石料以及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凉亭的外观形式更加丰富,而且其姿态也更加雄伟、精致,能够给游客更加美好的意境和感受。凉亭一般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建筑伫立在园林内部,在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凉亭要想发挥其巨大作用,一般应当设立在景色优美的地方,特别是周围有流水经过,能够给游客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例如,长春市南湖公园中的凉亭,其形式是传统的四角亭,屋顶是三层檐,亭柱是传统的红色,其顶部是尖锐状。在亭柱之间有圆柱形和长方形的缓台,能够供游客休息。其中4个凉亭两两连接在一起,凉亭下面是荷塘的流水,荷塘上面有绿色的荷叶和粉红的荷花。这样的凉亭能够给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发挥了凉亭建筑景观的作用。
2.2桥的设计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也常常需要应用到桥梁,特别是流水能够给人们带来活力的感觉,同时河流还能够达到湿润空气的作用,人们都希望感受到流水的力量。在这样的园林景观中,通过特意设计一座桥梁,不仅能够达到观赏的作用,同时也增添了景观的艺术效果。对于规模比较小的园林,通过设计一座桥梁,能够有效增添景观面积,增加了景观层次感。对于小园林来说,桥梁可以设计的更加精巧,并且和水面十分接近,这样能够使旅客的游玩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大型园林来说,桥梁应当作为整个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标志,在布局上应当和园林景观整体风格相适应。桥梁应当和周围的景色相互呼应,同时和整体的园林景观相互融合。
2.3廊的设计
廊在园林设计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往往是连接景点的重要通道,具有连接建筑物和外部空间的作用。廊的存在能够使园林景观更加具有空间性,特别是不同的廊结构和形式能够丰富园林景观的类型,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具有重要帮助。同时廊还能够和藤类植物结合,形成葱葱郁郁的外部结构,使游人走在里面感受到凉爽,具有一定的避阳效果。廊的存在延长了游客的观赏时间,使游客有更多的时间融入到园林景观中。在历史上有不少的故事都和廊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廊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人文意义。
3结语
园林园艺休闲建筑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安静、环境较好的休闲场所,是供人们娱乐、运动、交流的场所,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目前的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来看,是存在着诸多的制约性问题的,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建筑本身的功能使用,更阻碍了园林事业的发展。
1.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时缺少规划性
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是一个园林建设中的重点工程,也是一个园林建设好坏的重要标志。但就目前而言,许我城市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格局混乱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时对现场缺少一定的调查研究,对建筑场所的面积及周边的环境了解甚少,只按照项目单位的要求及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设计,使建筑物缺少一定的灵动性,另外,设计人员由于缺少对建设现场的实际考查,在建筑物色彩搭配中无法有一个准确的界定,从而使建筑物建成后与周边的景色无法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生硬、混乱的视觉效果。
2.主谓搭配不合理
园林园艺休闲建筑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人们休闲场所的环境,为人们的休闲娱乐寻找一片净土而建设的。在休闲建筑的设计中,也是有主谓之分的。但就目前许多园林休闲建筑来看,大多存在着主谓不明确的问题。有些建筑物的主活动区域空间十分有限,而附属休闲区域的空间却十分大,因此,常会造成休闲区域空闲,而活动区域却人员瀑满的现象,使空间产生了极大的浪费。
二、园林园艺休闲建筑的设计
一个好的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可以提升整个园林的文化气息,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环境。园林建设部门工作人员结合现代城市发展趋势,研究出了几点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1.整体规划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休闲场所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时,要根据现代化实会的总体发展趋势进行规划,将现代化的信息完美地融入到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中去。另外,在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前,设计人员要深入建筑现场进行实际的调研,对建筑现场周边的环境及建筑进行分析,并根据现场调研的结果对休闲建筑进行初步的设计。设计完成后要再次深入建筑现场进行查看,以便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进行及时的修正,以确保休闲建筑施工完成后可以与周边的环境及建筑物完美地融为一体,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2.设计中要主谓分明
对于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而言,要结合现代人们对休闲场所的要求而设计。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来说,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常常处于重压状态下,因此,休闲建筑在设计时要以轻松愉快的设计理念为准则。在设计时针对人们的需求将人流量大的场所空间增大,而人流量较小的区域空间可以适当缩小,这样在人们休闲时就不会产生拥挤的感觉。另外,在休闲建筑设计时,要注意采光效果及视觉效果,使休闲建筑能够给人一种接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的完美享受。例如:某市在园林园艺休闲建筑设计中,该设计人员首先对建筑现场进行了多次的考量与分析,并结合建筑场地周边的自然景观及建筑物特征对休闲建筑进行了设计。同时,该设计人员针对目前人们生活压力大的情况,在建筑设计时采用了全角度采光设计,使人们无论在建筑的哪个角度都可以充分接触到阳光,给人一种置身大自然中的感觉。
三、结语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形;植物;建筑设计;自然因素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自然因素的融入。对于园林设计师来说,只有将这些自然因素融会贯通,做到“天人合一”,才能充分展现风景园林的自然魅力,将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充分结合并展示给游客。总的来说,不论是地形、植被还是水体等,都是风景园林必须考虑的自然因素。园林设计师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将其纳入到研究领域,才能不断提高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水平。
一、地形因素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地形因素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设计师只有重视地形特点,才能设计出好的风景园林。
(一)地形因素与景观建筑布局的关系
对于园林建筑设计师来说,要想保持良好的园林景观,就必须在设计时综合考虑园林当地的地形因素。设计时应该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形特点,将园林建筑的布局加以控制,以便与当地地形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一般来说,如果园林当地地形起伏大,就应该将起伏因素纳入到设计范畴中来。除此以外,在设计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掩埋法,以确保园林建筑景观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互契合。
(二)以地形因素为基础,确保园林建筑的视觉效果
园林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地形因素,这是保障园林建筑视觉效果的基础。风景园林作为城市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同时也是人们放松心情,陶冶心情的重要地点。所以在设计风景园林时,必须将地形因素考虑进来,确保园林建筑的视觉效果。一般来说地形上的因素有两方面需要考虑,其一就是园林建筑设计与地形方面应该统一,确保天际线尺度能够体现出设计者的特点与思路。其二则是如果地形坡度较大的话,设计时应该显现出地形的起伏,并将整个地形作为风景园林的背景。这就要求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师能够结合地势特点,对风景园林的整体定位加以考虑,从而确保建筑风格的和谐、统一。
二、植物因素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一)风景园林建筑中的植物必须提高建筑的美感
植物因素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同样必不可少。如果建设设计师能够将植物因素应用的得心应手、恰到好处,则能够使其贴近自然,极大提高其美感。为了能够极大发挥植物因素的作用,园林建筑设计师不能忽视一草一木,必须将园林中的草地、灌木都加以利用,确保其在园林中发挥相应作用。
(二)植物因素的应用必须与风景园林建筑景观相协调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尽量保障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园林设计师必须确保园林中原有的植被不被破坏。但是这样可能就导致园林的绿化面积有所减少,影响园林建筑的整体布局。有鉴于此,园林设计师应该灵活考虑,兼顾园林美观与生态和谐统一。与此同时,风景园林中的建筑布局应该与园林中的植被景观相互搭配、协调。比如说建筑物在修建时可以适当增加一部分外部平台,以便种植相匹配的植物,不仅增加了园林的植被覆盖,还有效节省了园林挖掘的面积。很多时候现代园林都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比较“硬”的感觉,而植物作为一种“软”的介质,可以较为巧妙的弥补、中和建筑的这种冷硬,给人带来随和、温馨的感觉。所以建筑设计师要充分利用灌木、乔木以及草地的作用,将其蕴含的丰富生命力以及色彩展现出来,带给人们充足的活力。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要结合植被的分布特点与生长习性,将建筑物与其充分融合起来,以便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从而为人们提供良好、温馨的栖息地。
三、水体因素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一)水所蕴含的文化可以丰富风景园林的内涵
除了地形与植被因素,水体因素也同样对风景园林的建筑设计有着重要影响。自古以来“水”就在我国蕴含着重要的文化内涵,所谓“上善若水”就展现着这一具有灵性的自然景观所具有的文化。在风景园林的景观设计中,就应该将水体的文化、意象特征加以考虑,确保风景园林的建设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充分发挥水体在风景园林中的装饰作用
设计师在考虑风景园林的建设设计时,同样应该重视水体的装饰作用。水作为建筑的重要北京,可以体现出风景园林的另行。我们可以看到水上城市威尼斯就将水充分利用,在充分发挥水的实际功用的同时还将水体作为装点威尼斯的重要工具。而在我国同样如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有诸多作品歌颂人与水的关系,所以将水体资源加以开发,作为风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自然景观是一项非常科学的设计与规划。此时设计师就应该注意,人们对于水具有一种依赖情绪,在设计时就应该对水体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在开发时注重水体与风景园林建筑的合理搭配,避免喧宾夺主。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风景园林建设设计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感受风景园林中自然元素所带来的感受成为众多人们日益渴求的精神内涵。但是众所周知,风景园林的自然元素运用也不是随意堆砌的,需要建筑设计师综合考虑,将其心灵美与对自然的感受相结合,并加以再现。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实践证明,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必须将自然因素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现自然元素的魅力,为浮躁的城市化增添一份自然景色。
参考文献:
[1] 邓位,林广思. 英格兰湖区国家公园历史遗产保护及游人中心公园规划政策编制[J]. 国际城市规划. 2014(06)
[2] 林广思. 岭南庭园艺术继承与创新――基于双溪客舍乙座别墅的考察[J]. 装饰. 2014 (07)
[关键词]城市园林 景观设计 现状 趋势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294-02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现代的园林建筑更为讲究时尚元素的搭配,主要是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虽然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但却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改变,而传统思想却成为了人们思想意识中固有的审美定位。那么,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保持其时代设计风格以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之外,还要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将园林作为城市设计的延伸,用以通过绿色景观维护城市生态系统,推动城市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园林景观现状综述
城市园林景观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是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交融,是休闲娱乐与文化教育的场所。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纳入了生态学与美学,从园林的宏观布局出发,将园林景观的局部结构与不同元素的形态特点相互作用,塑造出具有审美效应的园林风景。
景观园林设计意境不再是理论性的风景园林学,而是将建筑设计、环境规划、自然生态等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课题。将园林中的自然要素整体考虑,纳入人工要素,建筑作为园林的主脉,对园林起到重要的布局效应,将自然环境与建筑设计相互协调,不仅可以提升园林的艺术价值,而且还使园林的功能性得以完善。在拥挤的城市中,园林是少有的绿地,其不仅发挥着城市生态平衡的效应,也是城市居民休闲的场所,是城市文明的象征。从人们精神生活需求角度而言,园林景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空间艺术,其具有社会公益性,也存在着生活现实性,符合人们休闲娱乐的物质生活需要,也发挥着提升城市居民精神层次的功能。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城市是国家的微观形象,发挥着国家在世界中的窗口形象的作用。园林作为城市文化集聚地,发挥着城市品牌效应,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可以感受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国家的文化内涵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因此,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强调文化意识和服务意识,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城市的本土文化,都要渗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并将当地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作为园林景观的灵魂提升到艺术审美的高度。如果说,多元文化所体现的是文化共融性,那么,文化的个性化呈现则是文化差异性的体现,也正是城市品牌效应所在。
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素
(一)城市园林中的建筑设计
在中国文化中,建筑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它就宛如是承载了历史元素且已经凝固了的语言符号一样,将中国文化特征以建筑形式、建筑设计风格而渗透出来。在中国,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都会有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设计。按照传统的园林设计,多以环境塑造为主,园林建筑虽为园林的主脉,但是所发挥的是辅的作用,并散发着人文气息。现代的园林建筑设计虽然存在着功用性,但是依然以景观价值为主,搭配在园林景观当中,将园林景观中所蕴含的基点凸显出来。园林的建筑设计通常选择自然材料,与砖石搭配,给人以和谐之感。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使然,城市园林建筑在设计上依然存在着具有历史代表性的装饰构件,多数体现在门窗设计上。在园林建筑设计中,几乎每一处设计都是运用了纹样作为无声的语言表达思想,各种装饰物同样发挥着通过视觉判断解读文化内涵的作用。如果说,中国的园林建筑设计中所装饰的图案充满着艺术情趣,那么,只要人们驻足观看,就会对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以解读。
(二)城市景观中的绿色设计
现代的城市中,园林是绿色角落,虽然在拥挤的城市中占地面积不大,但是却发挥着景观效应、生态效应、人文效应和审美效应。绿色设计是城市园林景观的重要表达,具有象征性意义。
近些年来,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并提出了绿色生态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等等的理念,主要是基于日渐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而对城市绿色环境的渴望。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作为城市绿色设计的重点,所涵盖的范围已经不再拘泥于固有的园林、城市公园等等,而是扩散到广场、小区、街道的绿色景观设计,使绿色规划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部分。从生态的角度而言,城市园林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对城市绿色生态环境以协调,使城市居民在健康的环境中生活,同时对于城市整体形象以美化。由此可见,城市景观中的绿色设计符合了更高的审美需求。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城市园林的绿色设计使城市园林中的自然环境,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城市形象,随着城市景观设计的不断升级,绿色设计所发挥的作用已经由绿色功能性上升到审美高度。可见,园林绿色设计最终的受益者是城市居民,他们享受着绿色环境条件和健康而舒适的生活。
三、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
(一)城市园林景观盲目改造,导致本土文化丧失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污染,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备受重视。为了提高园林景观的时代感,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策划者将越来越多的时代元素用于设计当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且还形成了光污染,甚至于对周围的环境形成“热导效应”。园林自身存在着生态系统,开展城市园林建设,更多的是对园林实施保护,并进一步规划建设,使其符合城市规划意图。但是,目前的园林景观设计则是对园林过多的改造以营造人工自然,结果导致园林的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处于多元文化时代,东西方文化之间相互交融,一些园林景观设计上,抛弃了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将传统设计摒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园林设计风格,从而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失去了城市本土化内涵,导致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遭到破坏。
(二)园林景观设计过多的人工雕琢而导致自然生态缺失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已经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当中,除了讲究景观的视觉效果之外,还要发挥其功能性,尤其是居民小区的园林景观,道路两旁的带状公园等等,除了具有整体性美观的视觉效果之外,还要强调其功能性,以发挥文化意识引导的作用。但是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过于倾向于外在的美观,让城市居民感觉到自己是在欣赏园林设计,而无法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为了将园林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发挥园林的功能性,园林的设计者往往会将园林的部分空间设计为游乐场所。特别是居民小区中的园林,更多的是人工塑造园林,各种建筑和生活设施被添加到小区的园林景观当中,以方便小区居民闲暇之余享受自然风光。但是开发商往往会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将更多的景观以各种建筑造型替代,以人工种植花草树木搭配满足居民的审美取向,不仅使园林生态遭到破坏,自然风貌荡然无存,还缺少了园林景观特有的生机和活力。
(三)园林景观设计流行元素过多而忽视了传统文化元素的渗入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更多地体现城市发展理念,园林设计虽然因地制宜展示多样化的风格,但是从空间结构的构建上,要讲究时间的动态性,因此而使园林设计者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会注入流行元素,打造特色各异的人工环境。然而,这种园林景观设计虽然会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却会给人以缺乏文化底蕴的感觉。从审美的角度而言,过于讲究时尚性的人工塑造的城市园林在风格上会拘泥于时代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流行元素和共通性,使本土文化特点消失。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着每一个时代的人。处于多元文化的今天,更应该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园林景观设计呈现出来,使城市居民在园林中消遣娱乐的同时,还能够间接性地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
四、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城市环境要实现生态可持续,就要倡导“低碳生活、绿色环保”的环保理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并注重自然环境条件的利用,以打造自然景观为主。那么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从空间规划的角度出发,保持自然地域特点,对于自然条件以合理利用。园林景观中人化自然的改造,依然以当地的水源以及各类植物为主,以保持原有的生态群落。
园林设计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园林文化,以含蓄、内敛以及写意为主。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装饰元素用于园林景观的艺术处理中,以使景观发挥着散发中国传统文化内在底蕴的功能,从而使中国文化魅力展现出来,更增强了园林景观的文化底蕴。以园林建筑设计为例,园林建筑多选取古典造型,是对于传统建筑的模仿,但是并不是简单的仿古,而是审美角度上对中国传统园林建筑文化的认同。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上,往往是经过传统文化元素装饰,诸如书法、篆刻、古典水墨画等等,给人以意境无穷之感。将这些人文元素融入到园林景观塑造中,使得景观更有自然天成之感。
此外,现代的园林已经纳入到城市规划范畴中,那么就要实现园林共享性,使其与城市空间自然融合。对园林实施社区化管理,特别是居民小区以及城市街道两旁的园林,要充分发挥其城市功能性,让园林真正意义地融入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人们物质条件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对于文化鉴赏层次会有所提高,更为向往精神追求。园林景观发挥着点缀城市的作用,其设计风格不仅代表着城市文化,更是中国文化的展示平台。将园林景观设计中注入时代性的元素由于社会背景使然,但是,要使园林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传统文化依然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主旨,并实现园林与城市空间共享,充分地发挥园林的功能性。
参考文献
[1] 金新琼.浅谈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设计原则[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10).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自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来,随着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以及现代社会对高等人才的新要求,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像徐州工程学院这类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压力。外部环境与学校校情都要求学校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加强服务地方建设的能力。
园林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强、重实践的专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1]。如何通过专业教学改革体现特色,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成为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首要任务之一。
《园林建筑设计》是普通高校园林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教学为1a,共80学时。主要涉及4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入口建筑、休憩建筑、附属建筑、餐饮建筑。课程教学主要是结合设计专题,进行理论讲述,现场实测,草图修改,方案调整,最终定稿,完成设计图纸。
1 存在问题
1.1 缺乏应用型教材支撑
在现有的《园林建筑设计》教材中,存在着理论过于陈旧,案例过少,过旧且新颖度不够,缺少必要的设计图纸分析与理论介绍,尤其是没有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教材,理论过于倾向研究型,缺少有代表性、有影响的项目案例介绍。
学生渴望学习到的新兴的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就更少了。
1.2 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教师都是占据主导,忽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学中基本都是首先教师理论讲解,然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设计作业,然后是教师批改作业,最后是作业反馈。学生进行设计,凭空想象,理解力有了,但空间想象力没有,接触的设计案例很少,由于缺少教师理论结合案例的讲解分析,学生往往面对着教师的作业愁眉不展,无从下手,即使心里有设计思路,由于积累不够,实践少,还是无法转换成设计图纸,完成作业。
1.3 学生设计的积极性不高,课程的互动性不强
由于教学主导是老师,学生很少参与教学,往往是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师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交流与互动,使得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兴趣不浓,作业往往是潦草应付。
2 教学改革措施
2.1 改革理论教学内容,增强内容的新颖性,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上,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书籍和论文,汲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并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持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先进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思维方式和科研成果。那么学生就能够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从而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
2.2 教学内容上去粗取精,突出设计重点和主题
2.2.1 注重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以便更好地与后续课程接轨
园林建筑设计是园林专业第一个设计课,不应将课程内容局限在建筑设计,而应推演到景观设计。从而为园林规划设计奠定良好的设计基础。基于风景园林学科教学的建筑设计,更为强调外部因素对建筑本体的影响,建筑是因环境因素生成的,它与场地、交通、绿化等现实问题息息相关,即设计结合自然[2]。正因如此,园林建筑设计特别强调对环境设计的考虑,要求学生一方面运用景墙、花架、廊柱、花坛等设计外环境,补充建筑外形的不足,增加立面上的高低错落和虚实掩映的效果。另一方面,建议运用庭院设计将建筑化整为零,以便更好地突显外部环境设计。
2.2.2 注重宏扬传统,体现地方文脉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研究与设计一直是园林专业的特色,又是传统园林重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因为其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而历久弥新,依然焕发着古老的魅力和活力。对于学习园林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需要继承并发扬的。通过分析背后硬传统(建构、材料)与软传统(文化、历史),使学生理解传统建筑的设计意匠与审美取向,一方面提升专业修养和素质;另一方面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建筑设计能力[3]。学生能够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汲取营养,再现传统,更富有创新力。从而使得设计作品更有内涵更有深度。
2.3 教学方法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设计能力的提升 运用多媒体方式,采用课堂理论讲述、优秀建筑设计案例分析介绍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增加学生对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解和运用。精选设计案例介绍大师建筑设计作品,如贝聿铭的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等,进行案例分析示范,从而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实践教学包括外出实习、实习现场拍照分析、实地测绘、制作模型,课堂评图、改图等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的能力。
此外,通过应用交互式教学法,让学生搜集资料,学习经典建筑案例,分析建筑设计平、立、剖面,提高学生园林建筑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建筑设计能力、模型制作能力。采取案例分析(进行优秀案例分析,并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进行方案汇报)、反馈法,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结合设计作业开展模型制作竞赛,并在校内展览。通过作品展览,为学生构建展示自身设计实力和相互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勉励学生发展,以此丰富完善整个教学过程。
2.4 建立网络课程,实现资源上网,供学生参考学习
实现了资源上网,包括教学课件,教师的案例分析,教案大纲等。并提供了教学辅导,包括考核试卷,设计论文、设计文本、专业书的参考,尤其是学生的优秀作业,模型制作照片等都可供同学下载,并参考学习。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便于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当然网络资源需要进一步更新。
3 效果评价
3.1 学生表现出极强的设计欲,促进了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提高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案例分析的解读,提升了学生的设计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更重要的,通过亲自制作建筑模型,对比方案设计图,可以很好地调整构思,弥补不足,并完善设计内容,通过模型制作将设计内容真实的表达出来,学生表现出浓郁的兴趣,积极探索,最终使得设计作品臻于完善。通过制作模型展览,同学们的建筑设计能力大幅提高,展览的效果很好,获得广大师生和领导的好评。
3.2 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学重点的主题
通过搜集资料,进行案例分析,绘制图纸构思设计,制作模型并展示作品,学生的创作灵感被激发出来。设计作品风格多样,充分体现了教学重点。设计作品注重建筑与外部环境的设计。部分同学尝试再现传统,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元素表现建筑设计(见图1~3);部分同学采用现代的集中式的建筑布局,或有小庭院,但立面上注重虚实掩映,高低错落(见图4~6)。建筑设计外形丰富,尤其是屋顶设计,表现出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3 丰富了师生的专业素养,有益补充了教师的课堂教学
学生认真组织语言,静心备课,反复修改课件,然后课堂讲述案例分析,不知不觉就能将各种知识信息结合起来,形成理论沉淀,储备专业知识。不同的学生讲述着不同的设计构思和理念,拓宽了大家的专业视野,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课堂的生动有趣。从学生的讲述中,老师也受益匪浅。可谓“一举三得”。
参考文献
[1]魏勇军,吴中军.基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02):168-170.
[2]李哲,成玉宁.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初步教学研究――以东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建筑设计课程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2(12):66-69.
关键词:园林美,欣赏,创造
经济、政治是制约园林发展的根本因素。[1]目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园林事业也随之繁荣起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的不断膨胀,使城市突显了高楼大厦,生活在混凝土盒子里的市民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在园林事业突飞猛进发展进程中,不时能听到看到对于一些园林景点的争议,究竟怎样的园林才是美的,如何创造出美的园林,对于把握园林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重大的意义。
1.美与园林美
美是指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美不是孤立的对象,而是与人的需求被满足时的精神状态相联系的人与刺激的互动过程,它可以是现实需要被直接满足时的感受,也可以是以往需求被满足的经验和记忆。[2]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3]园林美具有多种特征,不同的视角对于园林美有不同的标准,下面就从在日常生活和设计中比较常涉及的几个方面谈谈园林美。
1.1园林美的时代性
不同的时代,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社会环境的差异等因素,园林美有不一样的标准。
众所周知,中国园林(特指中国古典园林)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全世界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其及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精湛的造园技术,高超的空间营造手法,实在让人赞不绝口。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背景下,园林是为少部分人服务的,对于园林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今天显示出明显的局限性。其一米见宽的园路、游廊不能满通功能,如织的人流更不可能让人细细体味园主深远的意境。如果把古典园林照搬照抄地运用在现代园林中,不能称之为美的园林,只有发展式的继承才是有生命力的。
1.2 园林美的地方性
在古典园林的两大体系中,可分为西方的规则式园林和东方的(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前者受西方形式美思想的影响,崇尚人工美,体现人战胜自然的力量,其园林从布局到建筑物样式到植物栽植和修建,都体现了强烈的规整感和人工痕迹;而中国园林由于受诗歌、绘画和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和谐感,在地形处理上以自然为摹本,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植物展现出自然的形态。正因为园林美的地方性,人们可以从园林形式上辨别是哪个体系的园林。
今天,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园林风格不断渗透,甚至出现照搬照抄的“异地重建”现象,园林美是否还有地方性?
2008年,广州遭受了严重的寒灾,不少热带植物被冻死;目前不少照搬所谓欧陆风格的楼盘水景由于维护成本高而不得不成旱景。免费论文。可见,不考虑地域性,盲目照搬园林风格和引种树种是不可取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文化的才是永久的”,只有尊重园林美的地方性,才能坚守住岁月的考验。免费论文。
1.3 园林美的生态性
近些年,由于某些政府官员的功利心驱使,追求形象工程,曾出现“草坪热”和大广场现象,为了营造这种“宏伟”的效果,甚至不惜把原有的乔灌木砍掉,广东气候较为炎热,早晨和晚上草坪、大广场上热闹非凡,其他时候少有人问津。这种园林实用性不高,而且其生态效应较差。事实上,人们更热衷于在榕荫广场等有所遮蔽的空间里进行活动。应该认识到现代园林的社会性和群众性,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要,为人们营造一个小气候舒适的空间。随着全球气候条件的恶化,全世界都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性,现在西方都在锐意学习中国自然式园林,我们更应该尊重园林的生态性,延续“天人合一”的理念,这是世界园林的发展趋势。
2 园林美的创造
园林中包含山、水、屋(建筑)、树(植物)、路等几大要素,园林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组合。要创造出美的园林,一方面要处理和运用好园林要素,同时要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地域差异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运用造景手段,正确地看待历史和地方的园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园林发展上走出正确的道路。
2.1山水骨架及空间的营造
山(地形)是园林的骨架,水是园林的血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注重营造山环水抱的园林格局,“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刚”,“山要回抱,水要萦回”,“水因山转,山因水活”。可见,山、水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异常重要。如今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和维护成本较高,有些地方不适宜布置水景,尤其是大规模的人工水系,但适当地处理好微地形能很好地提升园林整体效果,“地势起伏可以表现出崇高之美”[4],通过地形还可以围合和分隔空间,阻挡和引导视线,使游人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产生游园趣味。
园林是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是一个空间,因此,处理好空间关系是创造园林美的一个关键环节,尤其是在现代都市,寸土寸金,园林绿化用地非常紧俏,继承和发展好传统造园手法中行之有效的空间处理方式,如运用空间对比,对景、障景、框景等手法,营造出丰富的园林空间更显必要。
2.2 园林植物的配置
随着人类对植物在健全生态中的作用和自身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关系的认识,人们对生态、自然的追求愈加明显,植物在园林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2.2.1 把握植物的色彩
园林植物品种多样,色彩丰富,是天然的视觉冲击材料,而通过眼睛最容易引起人的美感。不同的色彩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绿色最能给人回归自然的亲切感,红、黄等暖色调能产生喜庆、热烈的气氛,白、兰、紫等冷色调给人恬静、舒适的感觉。不同功能区域使用不同的色彩主色调,再配以对比色点缀求得统一与对比的协调感,如公园入口应以暖色调为主,而安静休息区当以冷色调为主。
2.2.2 注意种植乡土树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各地园林引种外来树种现象普遍,这种异域风情一定程度上猎取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得到人们的推崇,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外来树种不适应当地气候环境,造成养护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外来树种的入侵,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应谨慎对待。免费论文。种植乡土树种,能让园林体现地方特色,同时,种植乡土树种能产生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应。
2.2.3 运用植物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绘画、诗歌等文化体系里,不乏将植物人格化,歌颂以物言志,如松、竹、梅是岁寒三友,梅、兰、竹、菊是四君子,荷花是纯洁高尚的象征,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雨打芭蕉、残荷听雨等都是很有意境的植物组景。巧妙地运用植物的特定内涵,能很好地提升园林的文化韵味。如深圳万科第五园、广州清华坊以竹子为主调植物,结合传统建筑元素,打造出富含中国情结的,文化档次较高的楼盘。
2.3 园林建筑的布置
园林建筑是园林要素之一,在仅为少数人游赏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比较密集,一般用建筑围合园林空间,这种模式难以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的需要,园林建筑更多地成为遮风挡雨、点景等的作用及满足必要的服务设施功能,如小卖部、洗手间等,园林建筑应该成为园林的配角,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在建筑的形式上,应该挖掘其文化性,注重用后现代手法去营造园林建筑,继承和发展好传统建筑风格,使其成为反映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景观。运用切出重构、易位重构、尺度重构等后现代手法。
2.4 发扬地域特色,尊重自然生态
发扬地域特色,尊重自然生态是园林设计的原则,只有把握好了这个原则,才能用好“拿来主义”,抵制粗俗抄袭之风,摈弃“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崇洋媚外心理,走出中国现代园林风格。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百度百科.美.baike.baidu.com/view/45754.htm
[3]杜汝俭,李恩山,刘管平.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张婉.生态美视野下的园林艺术设计.[D]南京林业大学
[5]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建筑学 课程 模块 构成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77-03
一、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的概况
(一)非建筑学专业的领域分布
非建筑学专业指与建筑学专业密切相关或相近的本科专业。随着我国学科体系的逐步完善,学科类别分化更为明细,这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由此也带动了本科专业的进一步分化,使一些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更为明显地表现为模块式结构,除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外,每一模块的知识培养规格都要求较高,基本上都对应一个与本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另一个本科专业。建筑学作为一个具有知识结构多元性特点的本科专业,与其对应的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也较多。
根据《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所列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见表1)的学科门类和专业领域分布呈现多元化、跨度大的特点。
表1 与建筑学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
■
注:表中所列本科专业以福建农林大学开设的本科专业为例。
(二)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
建筑学专业知识具有知识类型多元性、知识逻辑非线性的特点,且建筑学知识需要接收者在工程设计训练等实践过程中去掌握,要求建筑学知识接收者对建筑空间、建筑构成有一定的悟性,同时,还必须要有工程上的精确思维。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横跨了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结构呈现块状分布的肌理特点。因此,其知识逻辑并不体现为单纯前后紧密关联的线性关系,而是多向度关联,多层面融糅,网格状交织的空间关系。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包括:建筑的内在构成要素,建筑的外部制约要素及建筑的核心问题――空间建构(见图1)。
■
图1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的设置现状
目前,虽然非建筑学专业对建筑学知识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需求,但在建筑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组织上,存在照搬建筑学现有课程、专业针对性不强、层次结构的专业逻辑不明确、深度不均衡等问题。
因而,不能简单地套用同一种模式来组织不同专业的建筑类课程教学,在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模块构成方面的教学研究需要开拓和深入,应探索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建筑类课程教学组织及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对非建筑学专业高级人才的建筑学知识结构的需求。
二、知识模块构成分析在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中的引入
(一)知识模块的构成
建筑类课程可以概括为3个模块:建筑理论、建筑设计方法、建筑技术。每个模块又各由若干个子模块构成,子模块下为具体的课程,共同构成有机、完整、三维向度关联的建筑类课程知识系统(见图2)。
■
图2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构成
设计原理子模块下设课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针对民用建筑的2种类型讲述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为学生掌握设计方法奠定基础。
建构文化子模块下设课程:“中外建筑史”、“建筑美学”及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建筑素养,扩大学生的建筑视野为教学目的,进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大木结构及古建筑构造。
空间组织子模块融于“建筑设计”课程的渐进式教学过程中,从空间启蒙、空间认知至空间体验,最终满足结构建筑功能、建筑意境之需要去塑造建筑空间。
形态构成子模块以“平面构成”、“空间构成”、“色彩构成”三大构成为基础,融入建筑要素,结合建筑模型制作及建筑设计实践,进行建筑形态构成方面的训练。
营造技术子模块包含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课程。对于园林、风景园林专业,还有更专门化的相关课程,如:“古建筑结构”、“园林建筑结构”、“园林建筑构造”、“园林建筑材料”等。
建筑物理子模块包含建筑声、光、热等方面的课程,“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及有关绿色、低碳、节能、节地方面的课程亦属此模块。
(二)对非建筑学专业进行建筑学课程知识模块构成分析的目的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非建筑学专业在教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案例,以市场经济环境下非建筑学的建筑类课程设置为出发点和着眼点,将知识模块的构成分析应用到教学改革中,解决不同专业对相同建筑课程在认识深度、角度和层次上单一的现状,使建筑类课程的层次结构清晰化,不同专业的建筑课程选修个性化,最终实现建筑学相关或相近专业毕业生择业的多样化,从而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环境。
三、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选型
(一)知识模块的角度
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可以是其专业培养方向之一,目前,随着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确立,城乡规划专业规范的出台[2],城乡规划专业与建筑学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培养计划虽渐趋分化,但城乡规划的思维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建筑学的思维方法。对于多数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而言,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同层次需求,在城乡规划专业中设建筑学培养方向,依然是有必要的。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技术模块中营造技术子模块的相关课程,如材料、结构、施工技术方面的课程已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的学生而言,建筑理论及建筑设计方法模块是其认知建筑学问题的角度。
工程管理专业,为满足其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需要,对建筑学知识的认知角度又必须是多元、全面的,但这并不等于必须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全部,因为还有个认知层次及深度的差别。
环境设计专业,其认知建筑学问题的角度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筑空间组织;二是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建筑技术问题,这里含有“建筑构造”等课程。
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研究对象是筑山、理水、植物、建筑这4个园林构成要素。因此,对建筑学知识的认知角度趋向园林建筑专门化。
(二)知识模块的层次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层次可分为3种:单阶层次、二阶层次、三阶层次。三阶层次的组成依次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二阶层次是将三阶层次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合并为扩大专业基础课,再加上专业课;单阶层次则将三阶层次的3个层次融合为1个层次来组织课程教学。
不同专业,不同的建筑类课程模块,层次定位各有不同(见表2)。
表2 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模块层次选型
■
注:―单阶层次;―二阶层次;―三阶层次
(三)知识模块的深度
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知识模块深度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依次可分为4个级别:知、会、融、践。知,是对所学知识达到认识和了解的深度,在需要之时,知道有这么个知识,可以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会,是对所学知识达到领会的程度,在需要之时,知道用这种知识做简单的专业应用,而更深入的应用则由建筑学专业人士解决。融,是能将所学知识融入本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在需要之时,能灵活运用知识,辅助完成本专业的工作。践,是能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到从事与这方面知识有关的建筑设计上,指导工程施工等专业实践技能的程度,且在这方面达到建筑学专业的水平。
不同专业,不同的建筑类课程模块,其深度定位亦各有不同(表3)。
表3 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模块深度选型
■
注:―知;―会;―融;■―践
(四)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的建筑类课程模块选型
福建农林大学土木交通学院下设有工程管理专业,专业要求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及工程法规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工程管理各工作环节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工程管理能力,能从事土木工程建设的计划和规划、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工程监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在建筑类课程的模块选型上,对于空间组织、形态构成和建筑技术等课程的要求为专业基础课。建筑构造作为建筑技术下的营造技术,是该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认知水平需达到将所学知识融入本专业所从事的工作的高度。因此,教师要侧重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并能适当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解决专业工作中的问题。
四、结论
建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园林、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非建筑学专业有较大的相关度或相近度,因此这6个非建筑学专业对建筑学专业知识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建筑类课程在这6个专业中都有开设。非建筑学专业所开设建筑类课程不能生搬硬套建筑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模式,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定制适合本专业的建筑类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确定相关建筑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S].http:// /.
论文摘要:主要从4个方面分析了场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似之处,旨在说明场地设计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所追求的宗旨,强调人、建筑、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场地设计虽多见于工程技术层面,但在场地设计的实践中,其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同出一辙。
场地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段环境,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为基础,有效地组织场地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一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城市规划也影响着场地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如下: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一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切实的反映。比较二者,场地设计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工程实践;而中国传统建筑是人们在理想环境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来营建诗意的空间。二者虽然采取了不同的过程,但我觉得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
1相同的自然观—道法自然
场地设计所赖以依存的对象是自然。作为人类营造家园的工程活动必须以大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类作为一个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体,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一致的法则。应该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当然,这种与自然的互动要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体现出来。场地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作用的前提之下。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华夏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观念之中。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机整体性上,不仅认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是平等的,而且认为天地运动往往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宇宙观念的指导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总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从天、地、人与自然结合的观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同时,“道法自然”又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2相同的有机整体观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各元素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场地设计则是从建筑具体地段环境来协调各方关系,但整体性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尊重具体地段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协调气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网等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与具体地段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景观特点的有机整体。
在场地规划的实践中,它既包括了整个建筑项目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尽可能少破坏自然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当改造地段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环境要求,同时也包括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机理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中国的风水学与场地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恰恰是风水学术中记载的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
3具体处理手法上的一致性
在具体场地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观察地形、地貌,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以及水文资料,作出合理的判断,进而形成符合具体地段环境场地的规划设计。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地理论里也同样讲究望、景、观、卜,“望”是从远处观看地形、地貌;“景”是考察地段与太阳高度角、风向的关系;“观”是去实地考察植被、水文情况;“卜”是指用龟背等器具来进行占卜。古人在进行完这些程序之后才具体来规划用地建造房屋。
在上述“天人合一”的认识论,“道法自然”的方法论及有机整体论的指导下,场地设计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上,例如建筑的处理、树木的处理、水体的处理、道路的处理以及景观视觉处理都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建方式极其相似。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原则讲究“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树木、建筑、水体及其道路的营建都极力模仿自然有机形式,恢复人对自然共生本性的回归,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
4建筑的处理—与环境共鸣的人工环境
建筑往往是一个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是精神与物质的载体。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而精神需要与环境的共鸣设计来达到。西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并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于是在建筑具体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结合地形恰当布置田园和建筑,适应地质构造,尽量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且考虑景观的布局,强调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种要素,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是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
论文摘要:通过考察学习几个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情况,结合校本实际认为:城市规划专业必须抓住设计主线,充分利用农林特色,兼顾城市宏观规划,加强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力求更能体现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了城市化大发展时期,相应地城市规划学科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全国各地先后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其中有以工科建筑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也有以农林专业为特色发展而来的,有资料显示,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依其学科背景大致可分为4类:一是建筑类,约占65%;二是工程类,如测量、环境等,约占15%;三是理学类,以地理学科为基础,约占15%;四是林学类,约占5%。[1]近日,我们走访了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在这几所学校中,既有农林占优势的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也有建筑起家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通过走访与学习,对本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思考。
一、国内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情况
(一)农林院校中的城市规划专业
国内依托农林优势而建的城市规划专业大多走风景园林方向,风景园林要求学生要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原理及方法,了解中外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重点掌握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人工生态环境的理论和方法,能胜任城市开放空间,各类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风景园林建筑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生态学、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观赏植物学、建筑结构与构造、风景园林艺术、风景园林工程等。毕业生可在城市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园林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从事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从其主要课程和培养目标来看,既要求学生能够从大的方面——景观生态角度进行城市规划,也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详细设计方面的植物配置,可以说充分利用了园林、园艺和城市规划的优势。这一点和我们园林学院的目标相一致,因为我们也是致力于充分利用河南科技学院农林的优势,今后走风景园林这个方向。
1.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属于园林学院,是该学院五个专业之一,主要培养从事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区、森林公园、旅游区及城市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我院培养方向与其十分接近。在北京林业大学的五个现有专业(即风景园林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园林专业、园艺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中,园林、园艺和旅游管理专业授予农学学位,而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均授予工学学位。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负责人介绍,办真正的城市规划应注重区域经济、交通规划、市政、园林等,计划加强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方面的力量和师资。今后要办成既有农林特色的风景园林专业,也要逐步向真正工科专业靠近的城市规划专业。
2.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的做法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大的启示。中国农业大学本身在林学院没有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只有硕士点是园林植物观赏园艺方向。但是中国农业大学因为其自身的农林优势,本着“规划的基础是生态,设计的基础是历史”的理念,他们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规划着重是考虑生态化。而城市生态学包括的内容有很多,如农田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当然这一点,现在也切合国家重视环境生态的的实际。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也着重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如在清华,生态规划和水系规划也开始被重视起来。因为现在很多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开了植物学以后,仍然在规划设计阶段不懂得植物的配置,并且在这些高校中还不乏有农林特色的院校。所以说应该加强学生在植物和生态方面的训练和思维,将此思想引入风景区规划、区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让学生知道好的生态要保护,不好的环境我们要恢复,以此达到指导设计的目的。
(二)工科建筑院校中的城市规划专业
工科建筑特色的院校,其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和建筑学课程有很大的相通性,其主干学科是建筑学,主干课程中除了公共课程以外,在专业基础课中就开设很多门类的不同课程,如设计基础课群像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工程制图、设计初步、图示思考与表达、美术等,重点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另外开设专业基础课群像建筑设计及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及原理、规划师业务基础、城市交通工程、城市市政工程、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重点培养学生方案设计的能力;最后还在此基础上加上专业史论群像城市规划概论、中外城市建设史等,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和创作内涵。
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工业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前两个专业的学制五年,最后一个专业的学制四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现具有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四个二级学科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门类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因为是以建筑为特色的院校,除了基础课程的开设,在贯彻理论和实践的原则下,相关院系还开设很多的实习和实践课程,如美术实习、园林植物实习、城市交通工程实习、城市认识实习、城市市政工程实习、城市规划设计实习等。所有这些都是对理论课程的良好的补充和完善,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设计作品,从而使学生尽快及早进入设计创作中来,而不是统统把设计集中到毕业设计阶段。
2.清华大学
目前,清华大学设有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和建筑技术科学系;还有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住宅与社区研究所、美术研究所、景观园林研究所、资源保护与风景旅游研究所、建筑与技术研究所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此外,跨院系成立的科研综合体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依托在建筑学院。从其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来看,清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显然是依托了其建筑学专业,相关设计模型作业也可以看出他们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空间构思能力。
这几所以建筑为主的学校里,一个共同点是都注重学生的基础课训练。在设计初步阶段,都分别有学生开始接触设计,并且做一些相关的模型。特别是清华大学,学生作业分为大一阶段、大二阶段,并且全是计算机绘图,可见学生的设计是从开始就逐步渗透而不是大三才全面展开。当然传统的以工科建筑学专业为主的院校均有一个共性,其学科基础架构在建筑学的基础上,这一类院校的学生虽然设计思维能力强,擅长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但不足之处是对社会经济等宏观城市问题分析训练少,对专门的规划技术掌握不够。[2]
二、完善我校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专业特色的确定
1.抓设计主线
作为一个省属高校来讲,最主要的问题是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针对我们现有的师资和专业情况,我院城市规划建设应该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抓住设计的主线。因为大的规划虽然学生可以做,但是政策性法律性太强,政府的指令性迫使我们的学生不能做而一些详细的设计如现在就有新乡市区周边的县市做一些新农村规划、小学校改造等等,这一类的需求也非常大。但是学生的基本功如果不扎实的话,就连这些小的设计也无法胜任。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设计的主线,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专业课程调整。
2.充分利用农林特色
对于整合资源来讲,我们在园林、特别是园艺方面很有优势。所以我们可以划出一条园艺——园林——规划方面的一条线,让资源共享,同一门课可能在三个专业都开,不过侧重点不一样。例如园林植物学,对园林和园艺专业,植物生理、植物识别、植物配置都要突出,而对规划专业则可以去掉植物的生理部分,重点突出植物的外观和生长特点,使学生能够重点达到植物配置的目的。
3.兼顾城市宏观规划
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以设计为核心的传统城市规划理论,无法解决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日益复杂且庞大的城市问题。如现代城市规划摇篮的英国,自20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专业教育内容从传统的建筑学和工程学扩展到了地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领域。[3]城市规划是一门学科较广的专业,因此,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广泛。所以我们还要抓好学生宏观经济、地理、社会、人文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些可以为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提高其团队协作的意识。
(二)课程结构的调整
1.基础课
关键字:坡地别墅;立体院落;空间传统;文化神韵
重庆铁山坪山房坡地别墅位于重庆渝北区玉峰山森林公园风景区的核心,且在园林景观、户型布局、院落设置等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山水园林风格,引入江南园林造园理念和手法,并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加以改造,使其既富含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传造出了一种全新独特的民居文化。同时,铁山坪山房坡地别墅不同以往别墅一味的表现豪华铺张,而是充分利用借景对景,以及空间渗透等园林设计手法,以小见大,色调简约,含蓄婉转,显示了对山水林泉之乐的显然平静的情趣和追求,求利用自然坡地的有利条件及景观要素,传造出了一个集居住、养老、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高档山水园林的别墅居住区。
1设计构想
作为景区森林公园,充分尊重玉峰山良好的生态环境,重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在设计时,充分利用山地自然地形地貌,根据建筑与道路、地形关系采用上坡式别墅、下坡式别墅、吊层式别墅,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道路顺应等高线,结合地形地貌设计。尽可能保护和美化原生态环境,减少对基地的大规模的平整、开挖等,保护自然植被。
2山地院落空间设计
2.1结构空间
在重庆铁山坪山房坡地别墅中,设计人员由中心向依次进行划分,形成“中心开放空间--组团开放空间--院落空间--建筑空间--私密空间”的递进层次。利用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和连续性提供不同的邻里交往空间,并从中体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图1、图2)
在入口区与中心区的空间处理上,设计师将入口区结合会所形成入口公共空间,在入口区与中心区之间通过道路、景观轴线形成一个过渡带,使入口区与中心区既互相联系,又保持一定的隔离,减少入口公共建筑对小区内部的影响。而中心开放空间与组团空间通过放射状景观轴线的联系,使组团与中心区在视线与空间关系上取得连续而有变化的组合。
图1坡地院落别墅空间效果图 图2 院落空间内向与外向、空间序列图
组团与院落的空间处理上更重要的是完成从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的过渡,通过建筑底层的局部架空、建筑间距的设计、地形处理、绿化和人行道的设计形成空间序列、院落到建筑庭院的过渡主要是形成从公共空间到半私密空间的联系。这个层面上重点要解决的是回家时能够有一个连续的空间,体验到明显的归属感。
内庭的巧妙利用也是玉峰山甲第的显著特色,每个建筑单体中设计了一个内庭,将内庭的采光、通风功能和空间过渡效果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家庭内部的交流场所,并为内庭周围的房间提供良好的视觉感受。
2.2场地剖面设计
在设计中,项目拟建场地为东北、西南走向的下坡地,长约900米,最宽处约280米,东北高、西南低,最大高差约80米,建地西侧地形顺山势而下,直达山下,视野开阔。用地北侧为山势形成的山谷,高差近20米。地形的起伏变化,不仅构建了园林景观的基础,而且还创造了不同的视线条件,形成了不同的视觉景观,往往给游人带来惊喜。
铁山坪山房坡地别墅通过对地形的处理,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地形的视觉轮廓、观看地形的视点变化、地形与建筑的比例关系和地形坡面肌理等可视景观的潜能,建筑上运用台、错、挑、吊、坡、靠、退、爬、架等建筑与山地地形结合的手法,别墅应不同的地形需要分为上坡式别墅、下坡式别墅、平坡式别墅等。结合地形合理布置可达到依坡就势减少土方挖填量,并可降低挡土墙的高度,达到节省造价。在道路设计方面,用人车分流实现对人的充分尊重和关怀,在保障步行空间的安全舒适,减少汽车尾气,噪音对人的影响的同时,采用一条道路两边入户的方式,将后院完全隔离,成为组团内人们进行私密性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半开放的前花园则实现了与组团绿地之间的相互渗透。高差错落的院落空间营造出立体的山水园林生态景观住区(图3)。建筑与院落巧妙利用高差关系,把各类用房有机组合起来,每户别墅均有前庭、后院及侧院等多重院落空间,宽敞的观景平台,室外温泉泡池,游廊及观景亭。前后两户的后花园组合成大的院落空间,增加空间的层次,创造更多的邻里交往空间(图4)。
2.3环境空间
环境设计构思围绕独特的玉峰山景观,将传统融入时尚,形成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景观体系。一方面,通过对地形、道路、水体、建筑、植物、气候以及其他元素的合理组织。注重体现重庆和玉峰山的特色与文化底蕴,玉峰山的季节性色彩是体现玉峰山文化的重要方面。并且充分运用花、草、树木、水以及石等自然景观元素,赋予玉峰山特有的自然生机和活力(如图5)。
另一方面,汲取传统文化和建筑形式的符号,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通过对山石、地面、水池、院墙等构件的处理,形成统一中有变化的完整的景观体系。由于整个地块形状成矩形,且地势陡坡,因此设计师们在环境设计上,通过借景、衬景、对景等不同的造景处理,即不均衡对称,创造出更多的空间变化。形成步移景异的丰富景观体验。空间布局设计上采用隔墙的方式将庭院分成几进院的形式,增加空间的层次,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
2.4建筑风貌再现传统文化神韵
本别墅设计以传统的园林建筑为造型特点,力求其参差错落,轻巧通透,与院落空间和谐统一,使其具有使用和观赏的双重使用价值。屋顶是园林建筑级富于表现力的部分,设计中采用的卷棚硬山顶,具有柔美的轮廓;卷棚歇山顶,翼角轻翘,造型多变。建筑色彩为粉墙灰瓦,栗壳色的栏杆、梁柱、挂落,组成素洁明快的色彩。
纵观此园,布局紧凑且灵活,不同意念的空间设计,各自表达出了不同的院落主题,创造了不同的空间韵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赢得了各方面的满意。建筑设计汲取传统文化和建筑形式的符号,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将门窗、墙面、檐口等建筑构件的处理与空间的铺装相结合,形成统一种不失变化的建筑景观序列。同时,通过与其他景观元素的组合搭配,创造统一中有变化的完整的景观体系。(如图6、7)
3 结语
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对建筑功能、立意的诠释,基本来自于建筑空间的传承和更新。将院落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形成一种互动关系,要以人作为院落活动的主体,即满足人的行为心理和活动规律,才能使院落空间真正融入居民的生活。通过细致地分析院落空间,坡地别墅通过对场地的处理,根据建筑与道路、地形关系采用上坡式、下坡式、吊层式等,结合坡地合理布置达到依坡就势,营造宜人的山地立体山水景观环境,传承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理念,同时借鉴和学习江南园林,不仅是为了更好的诠释和发扬传统建筑的内涵,也是为当代别墅建筑设计寻求传统的根源。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林;景观建筑;景观融合;设计
大自然每一处能够提供舒适休憩环境的地方,大都有设计出色的景观建筑,景观建筑经营的舞台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景观建筑中既有方便休息与游憩、具有优美造型的亭台楼榭,又有艺术美观与实用功能并存的建筑小品,还有设置于场所,便于人们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等。设计师们利用合适的景观材料,通过理性的分析,感性的表达,藉由特殊的设计语言,将景观建筑落实在实际的设计领域中,使之成为城市景观的一员。
1 园林景观建筑
对于园林景观建筑的定义,狭义的理解是精神功能超越物质功能,且能美化环境、愉悦人们心灵的构筑物。广义的理解,景观建筑包括城市建筑与园林中提供观赏休憩的各种构筑物,其设计需要遵循科学与艺术的原则,研究景观环境与景观生态,进而进行规划、设计和修建管理。
1.1 景观建筑的类型
景观建筑主要有五种类型:
(1)游憩性景观建筑,主要是指具有休息和游赏等使用功能,且具有优美景观造型的建筑形式,如亭子、走廊、花架、榭、舫、园桥等;
(2)园林服务性建筑,目的为使用者提供基础服务设施,如小卖部、茶室、餐厅、厕所等;
(3)娱乐与活动设施,用以开展园林内部文娱、体育活动或园林与外界交流沟通活动,如游船码头、俱乐部、露天剧场、演出展览厅等;
(4)公共管理用设施,如大门、办公室、实验室、栽培温室等;
(5)标志性建筑设施,如园区内假山、雕塑、标识物等。
1.2 景观建筑的功能特点
根据园林景观建筑自身特点及其与周遍环境关系,通常承担着点景功能、赏景功能、引导功能以及空间分割功能。
1.2.1 点景功能
承担点景功能的景观建筑通常是园林中的主体部分,该种类型的景观建筑能够控制整个园区的景观效果,在园林景观构图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景建筑不仅自身景观效果较好,且要与园林自然景色相互融合,从而保证景观的整体性。
1.2.2 赏景功能
园林景观建筑在园林中成为一组景观画面的重点时,是为建筑的赏景功能。一组景观建筑物与园区景观结合,相辅相成,成为动观全景的观赏线。该种功能建筑在设计时要考虑建筑朝向、门窗位置、体量等要素。
1.2.3 引导功能
引导功能是指园林建筑在景观建筑中起到的起承转合的作用。使用者的眼光接触到一处优美的园林景观时,游览线路便会自然延伸,完成“移步换景”,建筑可以成为实现此类引导的主要目标。
1.2.4 分割功能
园林景观建筑常常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变化安排给人以艺术美,以建筑构成的各种形式的庭院及游廊、花墙、门窗、园洞等都是组织空间与划分空间的优良手段。景观建筑的分割功能就是指建筑本身在园林空间组合和布局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2 景观建筑设计与景观融合
优秀的园林建筑在使用上需要保证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建筑本身的结构、造型、功能与环境特点,二是园林对建筑的认同感。在景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如果能保证这两个方面的完善,那么建筑的设计将是成功且具有一定内涵的优秀作品。
建筑本身的设计,应该确保园林景观建筑的结构合理、造型优美、功能性完善。在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2.1 选 址
园林景观建筑选址决定建筑的设计思路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确保景观建筑和周边环境互动交流、发生对话,成为和谐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是建筑设计者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在选址方面,应因地制宜地考虑生态、地形、水体、植物配置等问题,设计的建筑既要恰到好处地注重突出自然景色特点,又要有自身存在感,成为一处独立的风景线。此外,也应充分考虑立地条件,考虑土壤、水质、风向、方位等地理因素对建筑的影响。
2.2 定 题
景观建筑的定题主要是对设计初步概念性的思考和建筑语言的落实。设计者需要通过对建筑特点的构思和对建筑语言的表达完成景观建筑的结构、造型、功能特点和艺术内涵的表达。有一定立意的景观建筑,不仅能完成自身的功能特点,也能为其所处的环境增强艺术的氛围。
2.3 布 局
景观建筑的布局主要考虑组合形式、对比与层次、空间序列以及借景。
2.3.1 组合形式
景观建筑组合形式包括:独立的建筑物为主景,与周遍环境结合形成开放性空间;建筑组群,自由组合,成为连续性景观,形成开放性空间;建筑围合形成庭院空间,形成半开放空间,有一定景观整体性;混合式空间布局,总体布局,分区域构图。
2.3.2 对比与层次
在园林景观建筑中,对比是把两种有显著差别的因素通过互相衬托突出各自的特点,同时要强调主从和重点的关系,即在设计中要注意主从配置得当,防止滥用建筑元素而破坏园林空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层次的获得主要有相邻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和室内室外的渗透与层次两种表达方式,可以用对景、框景的手法,也可以利用空廊及建筑空间穿插、错落彼此渗透,增添空间层次。
2.3.3 空间序列
园林景观建筑空间序列的设计表达,组合形式通常可分为规则对称和自由不对称两种。规则对称多用于功能和艺术思想意境要求庄严的建筑和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自由不对称空间序列多用于功能和思想意境要求轻松愉快的建筑群落空间布局。在设计中需结合环境特点完成表达。
2.3.4 借 景
在园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中,借景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借景需要把各种能够增添艺术情趣的形、声、色、香融合与场所中,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确保景色特点并富于变化。设计者可通过借形组景、借声组景、借色组景、借香组景等手段,利用景观建筑自身特点,达到建筑画面构图、景色融合与艺术表达的需要。
园林对建筑的认同感方面,应该确保景观建筑能够在园林的空间中有准确、合理的定位,符合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和对景观整体性的期待。
(1)要有环境设计与景观建筑单体设计相互同步的思维。有相互统一的设计思想,考虑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采取技术措施和艺术手段,解决环境与建筑之间的矛盾部分,确保两者的相互统一。
(2)要有平面设计与空间设计相同步的思维。考虑景观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时应与空间环境进行整合,促使它们在反复不断的同步修改完善后能够有机结合,与景观协调。脱离整体,与整个景观设计割裂的片面单一的建筑设计时不可取的。
(3)要有建筑设计与工程设计同步的思维。景观建筑设计的最终建造是在工程施工允许的基础之上的,在设计中应避免单纯追求单体效果与景观追求而脱离现实,应基于对结构的思考完善构思,控制建筑设计的展开。
(4)要有设计调整与环境互动的思维。理性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现设计中的不足以及未解决的园林与景观建筑,景观建筑与人的矛盾,即使调整设计思路,避免设计效率低下。
满足景观建筑在以上两个方面获得优势实属不易,景观建筑的设计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客观地分析人们心理特点和诉求,能够合理总结场所的现状与内涵,能够熟练应用不同形式的表达技巧,从而准确传达出自身的构思和意愿,完成与园林完美统一的优秀景观建筑。
3 结 语
1综合基础综合基础
包括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验环节,用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和发展潜力。
2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是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中的实验实践环节所构成,使学生获得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绘画及表现技法、制图方法、规划设计方法、插花技法、园林植物认知方法、栽培养护技术、育种技术,具备进行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及表达、城市园林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及园林植物的繁殖、栽培、养护、管理与应用的基本能力。
3职业基础
职业基础是由综合实践、社会实践、园林综合实习2(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构成,着重培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园林行业各岗位能力的需求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组织大一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全国园林及相关专业的开设情况,每年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专科生招生和毕业的人数;全国园林相关就业单位的情况;园林行业不同岗位对园林人才知识结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情况。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对园林行业有一个较直观的认识,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社会实践:每年的寒暑假学校都会安排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低年级学生主要围绕当年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达到“未进社会门,先做社会人”的目的,促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能将自己的才能服务于社会,体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高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就业创业见习实习,根据专业特征、自身定位,提前进入行业,了解行业特征和需求,为将来毕业后能更快地融入社会打好基础。综合实习:大三下学期进行的园林综合实习2直接安排学生进入到园林设计公司、园林工程公司、设计院、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直接接触公司的实际岗位,了解园林行业每个岗位运行的具体情况、园林行业对岗位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具体需求,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进行很好地转换,发现自己的不足,给自己将来的职业进行更准确的定位,并在大四最后一年的在校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锻炼职业所需的各项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大四下学期为毕业设计环节,时间为16周。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在校外进行,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鼓励根据就业意向单位/实习单位的实际项目制订毕业设计题目,使研究项目与具体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设计成果能被企业直接采用。这些与职业相关的训练,促进学生对园林行业的了解,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进行角色转变,更好地融入行业。
二、四个模块应对园林行业多样化的职业能力需求
突出实践教学理念中的“综合专业知识、重视职业训练”两个理念,将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践课按照园林要素类型和课程性质归纳为绘画与制图技法模块、园林植物与生态模块、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4个模块,以模块为单位,系统研究这些课程实践大纲的内容、训练方式以及前后的衔接,做到必须训练的内容不重复、不遗漏。除了课程包含的课内实验实践训练外,还安排综合实习环节融合模块内所有课程实践的核心内容集中进行训练,促进学生综合理解相关课程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1绘画与制图技法模块
绘画与制图技法模块包括园林美术(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形态构成、表现技法等)、方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图制作等课程的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掌握绘画技法、风景园林表现技法及电脑制图方法,具备手绘和电脑制图能力,能将设计思想和设计思路通过图纸完美地表达出来。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美术实习和园林综合实习3也对此模块内容进行重点训练,主要包括园林景观写生、手绘制图和电脑辅助制图等内容。
2园林植物与生态模块
园林植物与生态模块包括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草坪与地被、园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园林苗圃与树木养护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观赏植物组织培养、盆景学等课程的实验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掌握园林植物的认知方法、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栽培养护技术和育种技术等方面知识,具备园林植物的繁殖、栽培、养护、管理、造型与应用的基本能力。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综合实习1和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实习重点训练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园林植物认知、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园林植物应用、园林植物种植与养护等方面内容。
3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
园林规划与设计模块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植物造景、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城市规划原理、园林建筑设计、生态景观设计、图案设计、室内绿化装饰、遥感与GIS概论、园林史等课程的实验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掌握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室内绿化设计的方法,能从事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与设计。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综合实习3重点训练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典型园林案例实测、园林综合设计等内容。
4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
园林工程与管理模块包括园林工程测量、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预算与决算、园林施工图设计与制图、园林工程管理等课程的实验实践内容。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能掌握园林工程的测量、设计与施工、预算与决算及管理的方法,能从事园林工程制图、预算、施工、管理等工作。除了课内实践训练外,园林综合实习2重点训练此模块的内容,主要包括园林工程材料认知、园林工程设计、制图、预算、园林工程施工及管理等内容。
三、结语
论文摘 要: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加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了空前的机遇,也把校园景观设计推向新的。蓬勃发展的形势必然要求校园景观设计与之相适应,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最基本的挑战是如何使高校更加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和劳动市场,这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近几年来,校园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建设的基础除了建筑更主要的是校园景观设计,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艺术性和功能性兼而有之,对人类生理、心理影响有着积极意义。
园林景观强调的是对人的作用,作为校园园林景观强调的当然是对师生的作用。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是人才的摇篮,但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校园不仅应提供用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根据当前多元素,综合办学模式,创造人文化、生态化的校园空间环境,满足校园社会化,开放化的现实需要,以组团化,网络化的建筑设计融入自然环境,并考虑校园的动态发展和未来需要,从而最终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此,探讨适合高校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和社会发展的校园景观设计,可以对高校校园规划、发展进行指导,进而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环境,适宜的工作、学习、空间。鉴于这些设计要求,校园景观的设计理念和艺术手法尤其重要。
1场所精神的提练和情感文脉的注入
人文主义的词源于拉丁文来自古希腊的教育,教育与人文主义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把人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景观设计中通过各种表现形式使这种思想在人们面前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就达到了以人为本的目的,而这一点在一般高校设计景点几乎都贯穿了这种思想。
(1)校园小广场。在进入小广场的路口上,如出口的一排挺拔的雪松,不加装点,显得很严肃,寓意校园是一所神圣的知识殿堂,广场中心国旗的伟岸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众人面前。它时刻警醒大学生要热爱祖国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不仅此,如果仅有一种庄严的氛围似乎又不能充分体现大学生的朝气蓬勃。在旗杆下放上一盆对节白腊,一株植物四种不同枝叶,它更象征校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盆景四周颜色绚丽的草花,形成花带,簇拥着盆景,意味学生拥护着校园。
(2)意境。意境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它虽不象一山、一石、一花、一草那么实在,它既不完全在于客观,也不完全在于主观,而存在于主客观之间,即是主观想象,也是客观反映,即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主客的统一。高校广场喷泉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水底喷头喷出各种图案形成立体美,而所有的空间造型效果都要靠光影表达,在喷头边置灯,根据喷出的水柱恰如其分地反应灯光,为校园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3)夜景照明。几乎所有高校的夜晚都是灯火通明,那象征着生生不息。夜景照明应当与校园周围环境结合,主要烘托校园气氛,并始终为学生和所需要的景观空间服务,遵循突出自然的景观特色,突出校园人文活动特色。
(4)道路设计。首先决定于校园绿地的规划形式,尽量避免多条道路交接在一起,如果避免不了则需在交接处形成一个小场,正是小广场设在此处目的所在,为了方便师生出行,在出口处采用循环道,实行人车分流制,外环行车,内环行人,在小广场中用草坪围出一条条小径,形成放射状,为师生提供极大的方便。
(5)亭楼。“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亭是园林绿地中最常见的建筑,亭应设在靠图书馆旁边,这个地方最适合晨读,其寓意是学生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振兴中华的未来。唯有用功读书,奋发图强,才能承担所赋予的重任。
(6)教学区小园。它通常的精神核心理所当然落在正中心雕塑上,如园心雕塑是一名女学生手拿一本书,昂首挺胸展望未来,这尊雕塑明确反映学校对学生要求,用小饰品来反映主题,小中见大,看表面找实质。
2理性与浪漫的交织
(1)以植物造景为主。着力改善校园环境建设园林单位 有树才有园,有花才有景,植物是园林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景观要素,春华秋实,树茂花艳,生命之类和季相之妙主要是通过植物景观来表现,绿色植物还能调节人的心理,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和肉体,使人产生满足感,安逸感,活动感和舒适感。
(2)建筑环境的植物种植。小广场和大门处都设置草坪,使人进入校园都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生命活力,广场上的草坪,用小黄杨做绿篱,把草坪组成不同的几何图形,使整个广场面的布置气势庄严。通过这种精神环境的塑造,展示校园美好的精神风貌,激发师生的爱国爱校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
(3)道路植物的种植。在考虑到校园交通所需要的空间和绿化的需要,总体采用植物的有节奏的排列在道路旁,主道一律采用高大乔木,除满足其交通和遮荫功能外,更注重了与人行道植物的搭配和协调,樟树、石楠等冠大荫浓的植物形成的林带,并用桂花,棕榈大叶黄杨作为道路旁建筑的背景烘托主题。加之樟树与广玉兰、塔柏、小叶黄杨结合层次丰富。协调统一,韵律感强,简洁明快,既满足师生夏季遮荫又照顾了师生的视觉美,达到功能与美观的统一。
(4)水景植物的种植。高校人工湖里的水是一种静态的水体,根据原有的鱼池和水沟改建而成,就地取材,并且根据原有曲折岸线做池岸改造为自然式的水岸曲线,在实用经济的前提下使它的外形美观,周围的水景植物与之协调,水旁的园林植物其姿态、色彩和倒影等,强化了水体的美感。湖边垂柳之间草坪相连,湖里倒影涟涟。利用倒影起到借景虚幻虚实结合的效果,人工湖中种植野生水草更增添自然的情趣。
(5)造景中穿插小品着力渲传理性与浪漫交织的艺术效果。园林本来就是一种艺术,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创造和保存人类居住环境和广泛的国土之上自然风景的美,同时园林理应给日渐疏远田园风光的都市人提供美丽而宁静的风景,以满足他们亲近自然的需要,更新和安慰因紧张而成天忙碌的劳动生活。构成园林空间的景观除山石、水体、动物、植物以及园林建筑等到五大要素外,还有大量的小品性设施,从而满足师生的休息娱乐,采用情景交融,用园林小品在所处环境中表达一个主旨,通过设计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园林景观设计多方面讲究艺术特色,往往是含而不矫作,作为一个育人的场所它的主观要表达的思想必须是切合学校自身意义和办学目的等用来表达这种艺术效果的手法。
3 融入园林绿化的建筑设施
(1)住宿区建筑园林绿化。住宅区显得幽静、素雅,也体现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离老师宿舍外围用高大的水杉,樟树栽种成林带,摆上圆凳、圆桌,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在此休闲有惬意和深幽之感。学生宿舍成排成列,考虑到空间的问题,在每栋搂之前设花坛,栽种观赏性植物,又起障景作用,同时使空间显得宽阔不产生拥挤感。
(2)公共建筑设施的绿化。校园共公建筑的绿化首先是共公绿地的选择,增加必要的服务设施,不断提高校园园林艺术水平,使能适应改革开放与师生的需要。针对校园就是能适应广大师生的需要,位置适中交通要方便,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方向,节约用地,为满足广大教职工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地方就在教职工住宅群最前沿设一个小广场,留出一定的空间,足够为他们进行各种集体活动周围,仍用樟树用作遮荫。
(3)草本花卉植物的景观设计。在园林绿化中,常用各种草本花卉创造形形的群体装饰图案。多布置校内道路广场,主要建筑之前的林荫道等处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对活跃环境气氛。启迪人们的思想都有重要意义。
(4)花坛设计。花坛布置的形式要和环境求得统一,花坛在园林中不论是作主景还是作配景,都应与周围的环境求得协调。布置在广场的花坛其面积要与广场成一定比例,平面轮廓也要和广场的外形统一协调,并注意交通上的要求不妨碍人流交通和行车拐弯的需要。
(5)花境设计。花境以多年生花卉为主组成的带状地段。花卉布置采取自然式混合种植,以表现花卉群体的自然景观,花境,表现的主题是观赏植物本身所特有的自然美,以用观赏植物自然组合的群落美,所以构图不是为了几何平面图案的美联社,而是为取得植物群落的自然景观之美。校园花境设计多在道路用地上布置花境,如道路两旁种植各色的月季,并用月季组成花境,形成流线形的带状。
(6)植物的色彩布局。校园植物是高校景观的主体,然而植物又有其独特的生态规律,在不同的地条件下,利用植物个体与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外形与色彩变化再配以山石水景,建筑道等。必将出现绚丽的景观效果和展示序列。
(7)叶色 。高校小广场两旁如种红叶李、樟树、月季。让红叶李在月季与樟树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春夏为浅绿,秋为深绿,落叶之前叶自身叶绿素被破坏而呈红色,从而可欣赏到不季节的景色。
(8)层次。植物分层配制不仅影响高校园林景观空间感,而且是校园色彩搭配的最主要方法。以不同叶色的绿色度与花色,用不同高度的乔灌木层配制。可形成丰富的层次,特别是不同花色的乔灌木分层配植,更是园林中常用的一种配植形式。
(9)季相。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使得植物产生了型貌和色彩的变化,如:话的开谢、叶的层落,植物色彩丰富,交替出现优美的季相。在校园的春季有开红和黄的迎春花搭配成格式的花坛,开粉红和白色的樱花,嫩绿的垂柳;夏季有各色的紫薇、白色广玉兰、红色的一串红;秋季以色叶木为主。冬季有翠绿的雪松等使整个校园丰富而不杂乱。春天的迎春花,红花艳丽。其背景树上层是白色的樱花。夏季当其落花之时背景树又出现一片红叶李,带红叶李落叶,其背后又是一片苍翠的雪松。
4 结语
总之,无论各大高校的景观设计如何发展与创新,保护生态环境和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坏境己成为当今世界的共同目标。相信,随着高校景观园林理念的转变、大学校园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校景观环境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会日趋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小青.我国大学校园特色景观营造方法研究[D].福建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 李文.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林业科技,2003.
[3]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 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5] 祭彦加等.校园绿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6] 刘管平.建筑小品实录1.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1987.
在私营企业、港澳台侨独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以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和在市、县人才交流中心实行人事的专业技术人员,均可申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基本条件
1、助理工程师(初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工作满半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一年以上;中专、高中、初中毕业后担任员级职务三年以上。
2、工程师(中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三年以上;专科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四年以上;中专、高中毕业后担任助理级职务满五年上。
3、高级工程师(高级职称):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中级职务工作5年以上;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10年以上,取得中级职务任职资格5年以上。
三、材料要求
为了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凡涉及申报对象的学历、专业年限、考试成绩、任职年限及本人的工作能力和主要业绩、奖惩情况,须由申报单位核实后,按规定的要求提交以下主要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中、初级一式二份)、附件表(一式一份);
2、上一年度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
3、专业论文和业务工作总结;
4、其它能反映本人工作能力和重要业绩的相关材料;
5、《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
6、一寸免冠彩照5张、身份证复印件2份、最高学历证书复印件2份。
四、评审专业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