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区卫生服务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
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
二、设计
设计是在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
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西,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巴甫洛夫语)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
有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论文的撰写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论文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五、拟写论文提纲
(1)有利于提高居民用药安全合理经济性:药品的不合理使用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有时还会造成身体上的损害,造成资源浪费。通过药学服务可以引导公众合理、安全用药,提高自我保健、自我药疗的水平,减少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降低社区患者的经济负担。
(2)有利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
(3)有利于药品分类管理。
2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药学服务的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学服务应该更加贴近于社区患者的需要,内容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1)做好处方调剂与药品管理:处方调剂是目前的工作重点,因此做为社区的药师要做到调配、核发药品的准确率,做到对处方的“四查十对”,确保调配的处方和发出的药品准确无误对社区患者主动给予用药指导,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展面对面窗口式的药学服务。药品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师们的日常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房也应根据国家《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要求管理。有计划的采购药品,保证社区居民药品供应,同时也防止药品积压;建立健全进货验收制度,对配送的药品应做好进货验收记录。
(2)开展药品宣传,为居民提供用药咨询: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有利条件,可以开展多内容的药品宣传。例如,为患有“三高”的社区居民提供“三高”药品的用药咨询;为家有儿童的家长提供儿童用药的咨询等,通过对药品的宣传和为居民提供用药咨询来使社区民居在家门口享受到药学服务。
(3)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同时为医,护提供药品信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师和护士们对药品的知识相对不如药师广泛,而他们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主体,因此,药师应凭借自身的专业特长,成为医护人员和患者获取药物信息的主要来源。
(4)为广大社区患者建立“药历”:药历是药学服务中产生的新事物,病历是对病史的记录,药历则是对用药情况的记录。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师,可以为这些特殊社区患者设计一份药历,并通过工作中对他们用药的了解逐步建立药历。
(5)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药学服务: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3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药师执业能力有限: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师大多是从医师(也有可能是乡村赤脚医生)、护士转换而来,其执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有利条件对社区患者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站药房设施不够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房面积小,布局不合理,从而造成药品摆放不规范,容易发生调配差错。药柜没有遮光设施,造成阳光直射,无法保障药品的质量。
(3)药学工作者的作用与地位不被了解:我国由于“重医轻药”的思想根深蒂固,人们养成了“有病找医生”的习惯,往往忽略了药师的作用。
4小结
1.1院感管理方法(1)结合院感安全生产的要求,不断细化院感质量管理措施,减少职业暴露。根据医院“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的要求,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的质量控制与考评制度,细化医院感染质量综合目标考核标准,根据综合目标进行督查反馈,全面检查和梳理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方面工作,认真排查安全隐患,为保证院感安全,切实抓好院感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管理,特别是手术室、消毒供应室、口腔科、胃镜室、检验科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减少职业暴露。同时,制定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防治院内感染措施,院感科常规进行督查和指导,防止院感在院内暴发。(2)根据传染病的管理要求,不断加强传染病的院感防控。不断加强传染病的院感防控,在手足口病、H7N9禽流感流行期间,进一步加强预检分诊台、儿科门诊、内科门诊、发热门(急)诊等重点场所的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加大医院感染防控力度,规范工作程序,特别是对全院医务人员以及工勤人员,加强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治和自身防护知识的培训,严格落实了院感防控和个人防护措施,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3)不断加强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及手卫生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为规范全院各项消毒灭菌工作,预防院内感染,要不断加强院感采样监测,对全院各科室进行了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同时加强对手术室、胃镜室、口腔科、供应室、妇产科等高危区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及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反馈。此外,对全院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门诊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了监测,发现不合格及时更换。(4)不断优化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管理。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管理,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分线管理制度,各临床科室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积极参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督查。(6)加强医疗废物管理,规范消毒药械及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使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类人员职责,落实责任制,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并常规督察,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反馈。并对工勤人员进行培训,使我院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贮存、包装、运送、交接等做到规范管理,严防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善引起感染暴发。常规督查及定期抽查,定期从临床各科室采样,到药械科索证,不断规范消毒药械及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7)不断加强院感知识培训及考核,相关结果和其绩效挂钩。制订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计划、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通过培训,使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针对全体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参加人员包括全院医务人员及工勤人员,重点做好院感基础知识、工勤人员的职业防护及消毒隔离知识、H7N9流感的院感控制及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培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定期抽查考核,相关考核结果和其绩效挂钩。
1.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前后对待院感的态度情况比较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后认为由于感染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和不重要的人数和实施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认为重要的人数在实施管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前后院感得分情况比较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管理与监测、消毒灭菌、抗菌药物使用、医疗废物管理、隔离技术、手卫生、传染病院感防控、无菌物品管理和职业防护等方面的得分和实施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关键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问题;管理对策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医疗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助于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然而,在当今社会,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也不完善,所以需要我们多方力量去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进步。
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含义与内容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指在城市社区的服务范围内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在政府的领导下,社区参与,上级医疗机构指导,为社区居民提供从身体到心灵的预防保健内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包括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具有连续性特点,从新生儿到老年,持续为居民服务。
二、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是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医疗保健知识,使人们更加注重生活中的健康问题,确保了居民的基础健康问题,有助于调整医疗服务结构,降低医疗成本,提高了城乡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对推动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一定的作用。
2、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有助于提供人们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提高了人们的预防保健意识,。当居民去医院的时候,不仅仅关注的是身体上的病痛治疗,更在意的是以后的预防治疗,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3、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的就医压力
据可靠数据显示,绝大部分的病症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可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如果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更加完善,那么人们更多的去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治疗地,就会缓解大医院的压力,有利于大医院研究疑难杂症,从而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对社区卫生服务观念认识不足
在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依然有很多人不重视,包括政府本身在内,不注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因循守旧,限制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忽视了预防保健,只注重治疗服务,只一味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忽视了长远发展。
2、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短缺,政府投入不足
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不足,造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差,设备简陋,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要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却缺少正常的资金来源和经费补偿机制,影响了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立,更是达不到医保定点单位的要求。
3、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不足
城乡缺乏专业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大多数服务人员学历较低,难以承担复杂的卫生服务内容;城乡缺少全科的医学人才,也没有培训人才的能力;人员流动过大,没有稳定性,大多数人不愿留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追求更高待遇的服务地点。
4、双向转诊机制不完善
我国的双向转诊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所当然的还有很多不足。双向转诊只能往上不能往下,转去大医院的多,转向社区的少。只重形式不重实质,没有确定的制度,也没有标准的转诊制度。很多人只知道向大医院转去,却不知道简单的病可以转回社区,能转也不会转。
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对策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政府要加大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居民熟悉这项服务的具体内容,这样才能促进这项服务的普遍性开展。培养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意识,使人们感受到预防、保健、康复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持续性的服务的好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服务开展初期,应主动为人民服务,使人民积极参与到这项服务活动中。政府也要鼓励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
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服务补助资金,用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活动,扩大政府预算,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2],减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担,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更好的为居民服务。同时,要调整经费分布结构,把大医院的经费向基层医疗机构分流,合理分配资源,使资源利用最大化。
3、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建设
要全面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就要控制人员总量,提高个人素质,加强对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将培训结果与未来待遇挂钩,加大服务人员的学习动力,大力引进专业的服务人员。完善资金分配制度,人事安排制度,有助于稳定社区卫生服务队伍,避免人才的流失。还有,也可以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标准,把居民的评价作为考核人员的一部分内容。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仅仅是考核的唯一标准,服务态度也很重要。
4、加快建立完善双向转诊机制
为了更好的让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医院连接在一起为人民服务,需要加快建立完善双向转诊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是实现双向转诊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国家和政府要确立确切的转诊制度,有一套完整又标准的转诊秩序。实现“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理想目标。
五、结束语
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在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3],它产生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够忽视。因为这些问题影响了城乡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心和期待,也阻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不过,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国家也大力投资医疗卫生事业,从而渐渐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也会得到很好的改善,进一步的为城乡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梁万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期刊论文]-中国全科医学 2002(01)
【摘 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面对不断变化的系统性能需求,软件系统往往过于脆弱和僵硬,不易维护,较难复用。在复杂的应用系
>> VPN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系统的应用研究 视频问诊平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检验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 健康档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 物联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 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在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 “360度健康管家”服务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实施初探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的研究与构建 浅谈信息系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应用 自助挂号系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应用 检验医学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应用中的重要性分析 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护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检验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运行模式和作用 护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策 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观察 浅谈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 联合分析法在社区卫生服务选择偏好中的应用 心电监护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应用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5-04-06.
[3]丁育萍.NET环境下设计模式的选择与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江苏:江南大学,2010.
[4]Gamma E,Helm T,Johnson R,and Vlissides[J].Design Patterns:Abstraction and Reuse of Object-Oriented Design.Proceedings of ECOOP’93:405-431.
[5]薛冰,曹作良.设计模式和数据持久层框架在Web系统中的应用[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4.20(1):72-74.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 人力资源 现况
社区卫生服务是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为一体的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在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新医改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之一是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卫生人员的数量、质量、结构与分布,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我国实行新医改以来,深圳市经过多年的努力,深圳医改无论在广度、深度上,还是制度的成型、完善上,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深圳市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从无到有,已逐步完善和成熟,形成“院办院管”的独特发展道路,并实行标准化建设,按每万名居民不少于6名医护人员,每个社康中心配置2名全科医生。但深圳市各行政区间发展水平却存在较大差距,深圳市龙岗区是深圳市行政区中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行政区,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处于怎样配置水平,通过分析近年来的人力资源变化,旨在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1.深圳市龙岗区2012-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现况
1.1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配置情况
2012-2014年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量保持基本稳定,期间仅增加4家;全科执业医师逐年增加,其他执业医师(全科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和中医助理医师)基本稳定;防保人员逐年减少;医技、护理和工勤人员较为稳定。结果详见表1。
1.2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情况
2012-2014年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构成以初级为主,高级职称人数增加不明显。结果详见表2。
1.3龙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情况
2012-2014年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构成以大专为主,并呈逐年减少;本科学历次之,呈逐年增长;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偏低,无明显变化。结果详见表3。
1.4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流动情况
2012-2014年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流动以自动离职居多,但呈逐年减少;要求调回医院本部人员次之,同样呈逐年减少。结果详见表4。
2.龙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2.1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数量不足
全科执业医师配置逐年增加,提前达到2015年深圳市每个社康中心配置2名全科执业医生的要求。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卫人员明显不足,较少社康中心配置公卫人员,并且公卫人员呈现逐年流失情况,应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需要尽快采取相应手段补充足够人员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不足原因可能是因为从事公共卫生服务收入偏低,各社康中心更愿意把人力资源投入到社区基本医疗服务创收工作上,同时对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不合理,社康中心内部同比待遇明显偏低,故人员呈现严重流失状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是整个公共卫生工作的网底,各级主管部门应为保证网底的有效运作提供支持。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每个社康中心专门定岗拨款配置公卫人员,没有配置的社康中心则取消该项拨款。
2.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构成不合理
按WHO为中等发达国家制定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比例构成标准(高级:中级:初级)1:3:1,本地区社康中心高级和中级职称人员配置明显不足,卫生技术人员呈明显的“金字塔形”,初级以下比重明显过大。同时高级职称人员主要是社康中心主任,日常主要承担管理工作,从事一线时间更少,可见卫生技术人员技术水平远远不能满足辖区居民就医需求,事实上深圳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远超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社康中心的卫生资源配置明显落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辖区居民舍近求远,更愿意到综合性医院就医不足为怪。社区卫生服务在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上有重要意义,改善目前社康中心人力资源配置需要多管齐下,首先在职称评定上需要对全科医学进行倾斜,按现行广东省高级职称评审对科研课题和论文的要求,全科医生晋升较困难,建议相应降低课题和论文的标准,提高全科服务能力考核的标准,明确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其次在福利待遇上对社区卫生人才进行倾斜,完善绩效考核及收入分配办法,确实提高真正干事的中、高级职称人员的待遇,激励高层次人才愿意留在基层社康中心工作;同时建立医院本部专家定期到社康中心服务的强制性制度,达到技术支援,对全科医疗进行有效补充,发挥专家的传、帮、带的作用,确实提高社康中心的诊疗水平,满足辖区居民的就医需求。
2.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偏低
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构成以大专为主,本科学历次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奇缺。学历构成与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存在问题具有相似之处。主要因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无吸引力,在继续教育、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明显受限。建议在政策上鼓励和吸引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机构工作,现阶段本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重要任务是加强存量人力资源的培训,加强现有人才在职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支持进修学习和提升学历教育,必需盘活现有存量人力资源,才能不断满足辖区居民卫生需求。
2.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队伍稳定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龙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自动离职率较高,但整体上已呈逐年减少的向好趋势。自动离职人数偏多,可能原因同以上职称构成不合理原因相似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较多的雇员编制,但雇员编制无任何无吸引力,建议把雇员编制转成职员编制才能较好地留住人才。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直接于人民的使人人受益而形成的独具的支撑人民群众提高健康水平的能力,集中体现在全科服务团队的能力上。几年前我区一个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坚定社区卫生服务方向,沉入社区服务站,一心一意提高“六位一体”的服务能力,再难也要坚持“让家庭拥有医生,让医生走进家庭”的团队建设;克服了诸如医生理念的转变、政府支持力度不大、群众日益增加的需求等等不利因素,终于赢得了群众的支持。群众的健康有了基本保证,医生的积极性由于自我价值的体现而不断增强,政府看到了执政为民的良效。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全区的样板。这说明服务团队建设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服务能力的基础和必由之路。
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就是卫生事业发展最直接于人民的能力,成为国家对卫生高度重视的集聚点。各级政府都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作为各地政府的职能体现。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提高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保障和拉动的作用。
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发展的成就十分显著,但服务能力的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公共卫生的压力仍然存在。这更显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我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形势良好,有样板,有示范,又是今年市综合改革试点区。但结合实际,有城区有农村,有居民有农民,更有认识上的不足和服务能力的差异。尤其是对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发挥的落脚点在何处的问题,有的中心主任仍显模糊。为此,加强服务团队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大力气,转变理念,提高内涵,至关重要。但营造必要的政策环境和氛围依然不可缺少。我认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全科服务团队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
一、转变理念,统一思想
对政府而言,要加大投入,更要明白投入的目的;要从转变机制入手激活卫生服务的能力,把政府着力点从基本医疗功能逐步转向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要从政府补偿机制转向投入机制,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要从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建设转向贴近百姓居住的服务站点的布局和建设上。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言,做好基本医疗更要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向,要从转变服务模式入手,调动医务人员服务于社区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积极性,要把服务着力点从服务中心的建设转向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建设上,要从“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转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做好“六位一体”的重心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向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对居民群众而言,通过“户籍医生”转变小病到大医院的观念,要把看病的主动性转向接受慢性病管理的积极性,要提高维护公共卫生的自觉性和参与率。
二、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功能定位
“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是综合的。医务人员的组成是因社区需求而组成的。只有发挥团队精神才能真正起到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因此,对团队而言,服务人力要与服务区域相匹配,服务地点要以站为落脚点与家庭相结合。服务功能要以基本服务为抓手,逐步拓展服务项目,强化健康促进、规范慢性病管理,有效提升市民健康水平。对队员而言,要明确责任区,以健康档案的建立为基础开展服务,以健康档案为依据做好服务,要在服务中体现自身价值,在服务中赢得地位。
三、进一步完善团队绩效评估机制,促进分配制度的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是公共卫生网络的网底和基本医疗的最小单元。因此,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关键在团队。服务中心是团队的核心,也是组织者。完善的运营机制决定了团队的功能发挥,良好的分配制度就能够保护团队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和服务热情。在政府投人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和分配制度就显得更为重要。我认为,首先要建立中心和团队的分级考核制度,其次把“六位一体”的服务任务进行量化并落实到队员。这样就形成了队员对团队负责,团队对中心负责的压力传递机制和责任机制。最后根据综合考核结果决定个人绩效的收人。此外,还可为队员创造学习、进修、考察等机会,激励他们的服务热情。总之,通过分配形成服务越好、服务越多,得到的就越多的激励机制,对下沉社区的服务人员的倾斜机制,对综合服务进行严格考核的质量保证机制。
四、进一步拓展团队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既是公共卫生的网底和基本医疗的最小单元,服务于家庭和市民必然重要,但所辖区域的学校、工地、企业、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就更不能例外了。外来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传染病的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责无旁贷。因此,要明确团队的责任区域,要有不断拓展的服务项目,更要有因地制宜的应急预案,使社区卫生服务不留死角,健康促进不出现空白。只有这样,社区卫生服务的体系建设才更趋完善。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生命周期 地方政府职能
社区卫生服务(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HS)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由于其成功地实现了患者分流,较好地解决了患者的就医问题,其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和经验被许多国家效仿和借鉴,并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最佳基层医疗模式。中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①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发展起来的。健全地方政府职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生命周期模型
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原指生物或人类周而复始地经历的出生、成长、配偶繁衍、衰老以至死亡等过程。马森・海尔瑞最早提出“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发展也符合生物学中的成长曲线,可以根据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调整其战略、选择不同的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在他之后生命周期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已有20余种。论文在分析过程中借鉴以企业的业务增长速度为标准的简化四阶段(生存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模型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生命周期模型,分析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地方政府的职能。
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启示。为寻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规律,作者分析了天津市、无锡市、淮安市、英国、美国、德国等地区和国家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情况。在分析国内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发现,虽然天津市、无锡市、淮安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各具特色,但三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点:
第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都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础建设期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内涵建设阶段,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之后,三个城市从各自的特点出发,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建设,除此之外三个城市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
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没有发挥“守门人”的功能。从三城市社区卫生服体系发展的现状不难看出,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率和首诊率较低,低就诊率和首诊率根本就无法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分流病患、降低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的提供成本、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守门人”功能。
第三,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创建期,三城市的政府承担着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相关政策制定者的角色;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内涵建设阶段,三城市政府又扮演着各部门关系的协调者、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发展政策的制定者的角色。
第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内涵建设阶段,首诊率低、双向转诊未完全实现、发展资金不足等是三个城市社区卫生服体系发展共同面临的问题。
分析英国、美国、德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虽然三个国家社区卫生服务体制各不相同、各具特点,但其中还是有一些共同点可以提炼出来:首先,社区卫生服务“守门人”功能基本实现;其次,政府在社区卫生服体系发展的过程中依然扮演重要的角色,政府是社区卫生服体系的监控者、考核者、资源配置者;最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管理成本高、资金浪费严重等低效率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生命周期模型简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生命周期模型是在借鉴企业生命周期模型的基础上产生的,综合分析淮安市、天津市、无锡市、英国、美国、德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特点及规律,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生命周期划分为建设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生命周期模型示意图如图: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地方政府角色定位
建设期地方政府角色定位。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期的特点,建设期的主要工作是基础建设,这个阶段的主要指标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覆盖率,当覆盖率达到100%时,社区卫生服务生命周期的建设期就结束了。建设期地方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有:
第一,领导者,地方政府应该根据上级政府的要求以及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
第二,规划者,以提供“优质、便捷”服务为依据,根据国家、所在省对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考虑现有卫生资源的实际情况,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建设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是主要的建设者。政府在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承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网络、基本制度的建设工作。
第四,审批者,政府可以把区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以及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所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功能改造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此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对其进行资质审查和批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拥有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资质和能力。
第五,管理者,对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而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和事故,确保服务安全。
成长期地方政府角色定位。成长期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内涵建设时期,政府应该扮演如下角色:
第一,建设者。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守门人”职能没有实现,在成长期需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成长期的建设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人才建设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等内容。
第二,政策制定者。地方政府应该运用制定政策的职能,推行社区首诊制度、双向转诊制度、医保进社区制度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全面考核制度,引导社区居民患者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诊疗。
第三,协调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其他相关部门和组织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理顺这些关系有利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因此地方政府应该作为协调者,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其他部门与组织的关系,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
第四,制度创新者。地方政府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并借鉴其它城市的发展经验进行制度创新,促进地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第五,监控者。地方政府是社区卫生服务的购买者,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应该由地方政府来监控。地方政府作为监控者应该通过建立全面考核体系来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政策实施、经费使用、服务水平、服务效果等方面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行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效率。
成熟期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政府角色定位。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到成熟期时,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行政成本,避免因地方政府能力不及或成本过高导致的政府失灵。为此可以考虑引入市场机制或非政府组织等方法来降低成本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效率。
第一,引入市场机制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可以防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收支两条线”、“事业单位身份”形成的效率低下的“懒汉”行为;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低效率问题。
第二,引入非政府组织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把非政府组织引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让非政府组织承担政府的部分职能,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时,地方政府首先应该创造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环境;其次,应该为非政府无组织的参与活动制定相应的政策;最后,应该重新明确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职责,形成与非政府组织的职能互补。(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
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普遍不高,不熟悉文献检索及网上信息检索、不会使用搜索引擎和缺少制定正确检索策略的常识,因此查阅文献的能力较差。其中部分人虽然学习过文献检索,具有查阅纸质文献及上网浏览信息的基本技能,但由于文献检索与获取工具不断更新,工作以后接受相关培训相对较少,偶然需要查找资料时才去接触网络和数据库,文献检索技能不专业,检出结果不理想。
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2003年9月,联合国信息专家会议在著名的布拉格宣言中指出:“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它是人们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终身学习者必备的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新医改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对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信息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应用、电子病历的管理等都需要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加强信息素养,提高专业技术能力。
社区卫生服务能使广大群众获得基本卫生服务,有利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社区医生的医术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程度。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必须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社区医生处在基层卫生机构,熟悉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提高自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对于减少误诊、急救及时送诊非常重要。正如中科院周国平教授在首届中国式医院管理研讨会上指出的“医生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不光是一种谋生手段,它还是精神事业。医生应该始终保持好奇心、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始终保持对知识的热情,应该是学者,应该是科学家”。
目前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40岁以上人员学历大多为专科,文献检索和信息搜集及科研能力较弱。虽然国家医改政策提出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但是目前的培训以提高临床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为主,关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因此加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现实需求性。
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信息素养的方法
1培养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信息意识
意识的培养重于能力的培养,只有提高了自身信息意识,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才会逐渐提高能力。可邀请医学高等院校或三甲医院图书情报、信息化和科研管理方面的专家对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普及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文献检索、网络检索、信息搜集、科研能力方面的知识,提高其信息意识,增强其利用信息的意识、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此外,还要鼓励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从事科研活动,强化其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
2培养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信息能力
一是以知识服务下基层的方式,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提供文献信息咨询服务,满足其查阅资料、获取知识、课题申报、撰写论文的需求。在为基层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是进行网络化学习。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E-learning这种不受时空约束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强度决定了其文献查阅能力和计算机掌握程度各异。为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河北省引进了3家培训机构在全省开展网络化教学。这些机构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选择相关计算机基础知识、医学文献检索技巧、科研课题立项技巧、论文撰写、电子信息系统利用等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每个机构提供的不同专业论坛,进行在线答疑、网上咨询等。
结语
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于2005年1月,辖区面积33.81平方公里,服务人口近15万,建筑面积约4 000平方米。中心设立了全科门诊、中医科、康复医学科、预防保健科、口腔科等科室,下设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现有职工125人,其中医技人员103人,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85人,中级职称49人。方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坚持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原则,以提高辖区居民健康素养为己任,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满意度。
1 完善服务功能,强化工作定位
方松辖区地域广,为了确保“十五分钟就医圈”,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1个中心、5个卫生站、19个健康咨询点和32个健康管理小组融为一体,构建成方松立体化的健康管理网络,进一步引导居民就诊“下沉”社区。
中心全科医疗区域开设健康走廊,用物化的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居民“知信行”的健康理念。全科诊室都为独立的单人诊间,同时扩大了候诊区域,设置了排队叫号和一站式收费系统,免疫规划和儿保门诊均设置在底楼的独立区域内。
中心开设了康复医学科,添置了电脑牵引床、中药熏蒸床、低周波治疗仪等一系列中医理疗和康复设备。在上级医院专家的指导下,脑中风和其他残疾人群进行躯体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估及训练,并为脑卒中患者的双向转诊提供了技术支撑,转诊流程更加优化。
为满足广大居民的需要,2012年中心又增设了口腔科,拥有数字化全景机、牙片机等先进的诊疗设备,为辖区内21所学校的学生和社区居民的牙病防治提供了保障。
利用全区统一的健康信息平台,在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和高血压、糖尿病门诊建卡、随访等方面形成了社区与二级医疗机构的协同机制,提高了慢性病的健康管理率,减少了上门随访、避免了重复随访,提高了公共卫生工作的效率。2012年至今中心通过信息平台新转入并实施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有1 773多名,纳入管理的糖尿病增加了221名。
依托全区统一的医学影像诊断系统、远程心电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和肿瘤诊治中心完善的服务流程,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2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松江区于2005年9月被市政府确定为三医联动改革试点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切入点,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围绕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进行全面改革,确保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
提倡预防为主的健康教育,并把健康促进深入到社区、深入到家庭与个人。在社区利用东方讲坛举办大型的健康讲座,每季度在各个卫生服务站开展健康管理小组活动;在家庭,社区医生与居民家庭实行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家庭免费赠送2 000份《上海中医药报》。
加强队伍建设,致力于自主培养。按照“松江区卫生人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结合方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如参加卫生局统一组织的导师制培养,全科医生一对一由区中心医院主任带教,中医实行师带徒式培养。全科医生通过全国全科中级职称考试的比例达到了80%,其中4名全科医生被命名为松江区首席社区医生,2名全科医生还享受区政府的卫生津贴。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学科建设水平。近3年来方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上海市科协课题《加强中医“治未病”在方松社区的推广与应用研究》、上海市卫生局课题《电针结合自编健腰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松江区卫生局课题《癌症患者居家临终关怀的相关性研究》的任务。2011年医护人员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了 7 篇课题相关论文。
打造品牌,形成特色。中心注重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把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作为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内涵的特色工作来做。中医科扩建成了200平米古朴典雅、体现中医传统文化的中医堂,展现了“精、气、神”的中医整体观。中心在注重宣传的同时更加注重传承,聘请了三级医院专家来中医科进行指导,中医师在专家的带教下业务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展了12项中医适宜技术服务。中心每年中医门诊量增长在16%左右,让老百姓确实得到了实惠,每年的“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和“膏方节”更是受到了居民的广泛欢迎。
全面落实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根据就近、自愿的原则安排社区卫生服务站内的团队长和全科医生与居民实行签约服务,建立固定的服务关系,形成朋友式的医患关系,引导居民首诊在社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预约率和利用率。通过预约,有序安排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管理,建立健康档案、开展疾病筛查、进行老年人管理和慢性病患者随访等一站式服务。同时,招募志愿者引导居民到家庭医生工作室实现签约和预约就诊。
3 严格质量控制,提高服务绩效
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在确保公益性的同时体现服务绩效,将提高居民满意度和职工满意度作为体现绩效考核的主要落脚点。中心的质控全部以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创建标准为依据,注重督查、讲评和整改。同时聘请有关专家作为第三方进行评估,以专业化、科学化的水准辅助管理,促使医、管、教、研全面发展。同时聘请社区居民代表、行风监督员对服务对象和职工进行满意度调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制度,规范行为。
服务中心将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到人,适当调整各村责任医生和协助人员,根据人口比例、村落范围、距服务中心(站)距离,进一步完善考核奖励制度,加强与公共卫生联络员的联系,组织实施好本辖区面向农村的十二项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及时整理相关资料、及时上报、归档。
二、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方针政策
贯彻落实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方针政策,吃透上级下达的每一份文件精神,认真规划实施。继续加强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促进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各项措施。
三、完善组织管理提升服务能力
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今年将继续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重点做好60岁以上老人、妇女儿童、慢性病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建档工作。已建立的健康档案通过规范化管理,发挥健康档案的实质性作用。在更新辖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建档覆盖率计划达到80%.同时加强对慢性病老人进行健康管理。积极探索实行“首诊在中心、大病去医院、双向转诊、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
四、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水平
1、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未经培训的人员继续参加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和各项社区卫生服务技能培训。
2、继续开展全科团队培训工作,坚持每周三下午组织中心人员学习有关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新理念和新技能。
3、要求中心中级以上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达到继续医学教育规定的学分。鼓励积极撰写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科研论文,争取参加高品质的学术交流或骨干培训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计划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范围都将随着工作的深入而不断的增加和扩大。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和老年期痴呆。目前山前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主要服务计划
一、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要通过二个途径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其一是在例行的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活动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重点人群,如妇女在孕产期的情绪状态,老年人的记忆、智力活动等,以早期发现抑郁症、老年期痴呆等。二是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开展咨询活动、发放科普宣传读物、制作宣传展板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促进其精神健康水平。
二、开展精神疾病线索调查,建立疾病档案
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线索调查,是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首要任务,也是动态掌握社区精神疾病变化的第一手资料。社区精神疾病的建档立卡率应不低于社区覆盖人群的0.6%。还将组织精神科医师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年度的免费检查。如果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病情复发加重,紧急住院治疗,出院后其住院治疗有关情况将被及时转入社区,以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进行社区康复治疗。所建立的是一套完整的连续的疾病档案资料。将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资料进行妥善保管,坚决维护患者的隐私权。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疾病资料。
三、定期随访,对重性精神疾病进行管理治疗
精神疾病,尤其是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由于疾病自身的特点,多不承认有病,不主动治疗,特别是在疾病的严重期,因此需要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给予的关怀和看护。个案管理员,每个月至少一次主动对建档立卡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家庭随访,通过随访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服药情况、病情稳定情况等,并指导家属开展家庭精神疾病的家庭护理。以此提高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率,动态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可就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理进行服药期间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化验检查,以保证用药的安全。
四、开展社区康复治疗,促使早日回归社会
个案管理员在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随访的同时,将对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治疗。社区康复治疗的内容包括:心理康复指导、家庭护理指导、劳动技能训练、工娱治疗和职业康复等。社区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精神残疾的程度,促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中国残联制定的“xx”发展规范要求,加强精神病康复机构建设,统筹规划,每县(市、区)都将扶持建立一所示范性精神病康复机构。康复机构的形式有:工疗站、农疗基地、活动中心、托养中心、中途宿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在残联的配合下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康复工作。
五、建立应急处置机制,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对于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实行管理治疗的首要目的是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不良事件包括:急性药物不良反应,自杀自伤行为和肇事肇祸行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有应急处置机制,制定有应急处置预案,将在最短的时间,最直接的渠道,以最恰当的方式做出应急处置反应,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及周围人员提供应对精神疾病突发事件的专业指导。
六、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提供无缝隙服务
负责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诊断的确定和治疗方案的拟定,负责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治疗和康复指导,共同为社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无缝隙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有双向转诊的制度,社区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病情反复或加重,需提请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会诊,如果不适宜社区管理治疗,将转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紧急住院治疗。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紧急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在病情得到及时控制后,应及时转回社区进行管理治疗。所倡导的原则是紧急住院要果断、及时,社区康复治疗要坚持、要有耐心,要细致。
七、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争取社会支持
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多在青壮年发病,病程迁延,多呈慢性,致残率较高,主要危害劳动力人口,极易造成家庭贫困。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但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疾病自身的特点,多不承认有病,拒绝治疗,给救工作带来困难。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可以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掌握的情况,配合民政、残联、劳动等部门积极为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合法权益,争取适当的社会支持和政府救助。
八、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活动,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
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计划范例【精选】
xx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突破之年,我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我们的工作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要戒骄戒躁,一切重头再来,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踏实的工作,为了确保今年的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完成,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的质量,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特定20xx年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制度,规范行为。
今年我服务中心将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到人,适当调整各村责任医生和协助人员,根据人口比例、村落范围、距服务中心(站)距离,进一步完善考核奖励制度,加强与公共卫生联络员的联系,组织实施好本辖区面向农村的十二项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及时整理相关资料、及时上报、归档。
二、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方针政策
贯彻落实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方针政策,吃透上级下达的每一份文件精神,认真规划实施.继续加强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促进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各项措施。
三、完善组织管理提升服务能力
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今年将继续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重点做好60岁以上老人、妇女儿童、慢性病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建档工作。已建立的健康档案通过规范化管理,发挥健康档案的实质性作用。在更新辖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建档覆盖率计划达到80%。同时加强对慢性病老人进行健康管理。积极探索实行“首诊在中心、大病去医院、双向转诊、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
四、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水平
1、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未经培训的人员继续参加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和各项社区卫生服务技能培训。
2、继续开展全科团队培训工作,坚持每周三下午组织中心人员学习有关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新理念和新技能。
3、要求中心中级以上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达到继续医学教育规定的学分.鼓励积极撰写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科研论文,争取参加高品质的学术交流或骨干培训班。
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计划范例【精选】
一、继续严抓医疗质量,落实奖惩措施,杜绝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把一站式服务落实到位,继续在住院部实行五个一的服务模式,每个医务人员都要置身于病人的角度,从病人的思维出发,想方设法为病人提供最温馨的服务。
二、抓住机遇,落实公费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项规定,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广泛宣传我院门槛费低、报销比例高的优势,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积极申报成立二级肿瘤专科医院,突出办院特色。
四、加大宣传力度,把三院的优势科室(肿瘤、烧伤、骨伤、神经内科、心脏介入科)包装出来,扩大三院的影响,争取20xx年全年业务总收入突破xx万元。
五、争取政府和基层社区的支持,强化职能,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投入。
六、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通过宣传引导再宣传,以逐步改变社区居民的陈旧观念,促使其自愿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来。
七、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制定配套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工作热情。落实各项服务规范、强化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持续健康发展。
近4年来,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县区级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省级和地级市卫生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除2011年外基本低于20%(见表2)。由表2可见,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县区级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国家新的医疗改革政策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十分重视和支持(卫办科教发〔2011〕131号),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推进,基层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学生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能力提出更具体、明确的要求。而我院现有的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这导致毕业生在面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应聘时处于非常不利的处境。
二、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一)设置“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必修课程。由表1、表2的数据反馈,近年来去相对较基层的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根据卫生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规范》和《卫生监督手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主要是现场工作,这就要求业务人员除了具备较强的医学理论知识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非常重要,结合近年来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增设“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必修课程。该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树立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学的基本理念,熟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本内容,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项目操作规范,具备独立承担起社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能力。
(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要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参与到最基层的卫生服务工作中去,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这个环节作了延长学时的调整,增加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投入时间,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见表3)。针对实践环节的改革,我们深入到实习基地,就改革后的实践方案是否可行,改革后的实践时间长短,实践时间跨度等细节问题与接收实习的单位作具体的沟通、商讨。大部分的毕业论文是由我院的专业教师承担,对于毕业论文时间的调整,我们召开系主任会议、教师座谈会,对调整后实践环节的可操作性收集意见及建议。经过反复商讨,加上多家实习单位相关信息的反馈,培养方案几易其稿,最终确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实践时间由原来的10周增加到12周。实践,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而且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学者曾提出可以在培养方案中设置特色实践项目,让学生尽早接触公共卫生的实践内容,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5-6]。在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新增了一个内容“公共卫生创新实践”,这个环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拓展,由学生在第三至第十学期的课外时间进行,完成形式多样。我们增设这一内容的目的是希望能提高本专业学生创新、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融为一体。
【关键词】 社区护士长
护理管理
社区护理管理是应用管理的原则,研究社区护理工作中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达到控制社区护理系统、激发社区护士工作热情及优化社区护理效应三方面的统一,从而确保社区护理服务质量。它包括组织管理、人员管理、业务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经济、信息管理、科研教学管理等。
社区护理由基层护理人员立足社区、面向家庭,以社区内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及残疾人为重点,向他们提供集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为一体的综合、连续和便捷的健康护理服务。在卫生改革和卫生体系的建设发展中,社区卫生服务将成为我国基本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有效的保证社区“六位一体”工作顺利开展,形成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运转模式,是社区护理管理者努力的方向。
我院是一所三级乙等综合医院,2003年依据卫生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十四部委,《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经昆明市市卫生局资质审定,批准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经过近10年的努力实践,按,《昆明市2006-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经市、区卫生局批准,先后设立了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五华区红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盘龙区重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盘龙区青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华区幸福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社区服务,覆盖19.2平方公里,为辖区近13万居民健康服务,形成自己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深受社区居民的认可,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其中按区域属地化管理原则,红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下设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网络管理和技术指导,并配合省、市、区开展多项科研载作,并有多篇社区论文在各种护理杂志上发表,社区护理科研也进展良好。在近10年的社区护理管理实践中,护士长在社区的建站、培训、服务和质量管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总结如下:
1 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规范化管理主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落实和执行来实现。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和评价是保证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
1.1建立管理制度,制订各项考核细则,以制度管理人,医院实行业务副院长—医务科、护理部—中心(站)主任、护士长三级管理,各社区中心(站)设立护士长,建立了各级各类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各类人员培训、管理与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登记、记录、统计制度;制定了常见病、多发病护理常规;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各项技术服务工作规范;生物制品使用、管理、保存制度;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护理紧急风险应急预案及程序;社区护理操作规程;制定社区护理工作考核标准,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拓展护理服务项目,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工作流程,为社区护理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2依法执业 在医疗将证责任倒置的形势下,强化社区护士职业风险意识,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遵守操作规程,恪守行业规范,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抢救制度、查对制度、告知制度、差错事故防范和登记报告制等核心制度。加强法律法规教育,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职业安全防范办法等,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安全,减少护理纠纷和缺陷。[1]
2 转变服务意识,加大培训力度做到持证上岗
社区知识的培训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社区护理具有住地分散、工作独立、面对人群广泛等特点,应具备高度责任心、崇高的敬业精神、能独立解决护理具体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一定的交流能力,应采取多形式、对多渠道、多方法对人员进行培训。
2.1团队建设
社区中心(站)承担“六位一体”的服务,每人有重点负责项目,每项工作有交叉部分,团队协作程度直接影响工作量完成。要培养护士树立团队精神,转变思想观念,进行护理执业道德教育。建立社区激励机制促进社区站健康发展。
2.2护士由专科转向社区,应学习全科护理理论,重点加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监测知识学习。由于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工作内容存在较大差别,社区护士除了要将临床护理中的基础护理技术应用到社区外,还要学习掌握社区急救、家庭抢救、外伤清创等技术操作;要学会母乳喂养指导、家庭护理、临终关怀、伤残康复护理等,以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同时还要掌握财务、药品、计算机信息管理知识,以适应社区护理服务需求。
2.3制定系统理论培训计划,分阶段组织系列知识培训班学习 如:《高血压防治指南》、《糖尿病系列管理》、《心电图学习与指导》、《流行病学调查与统计》等系列知识。全员分期分批组织护士参加市、区社区协会举办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培养重点人员参加护理管理干部培训、残疾人康复指导知识培训、计划生育指导知识培训等,按照医院管理年评价要求组织技能操作训练,全员参加人人过关。
2.4鼓励护士参加《全国社区护理函授培训》及《云南省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学习,参训率100%,预防保健人员取得区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培训合格证,尽早实现了护理人员持证上岗要求; 转贴于
3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遵循法律原则
3.1 社区卫生服务按照服务项目管理 社区护理治疗远不同于医院,医患关系也不同于医院,医院护理不能照搬到社区,拓展护理服务项目满足居民需求是护理工作的目标,同时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难度,特别是家庭护理服务增加了护理风险,根据实际工作的问题研究并出台了《家庭静脉输液协议书》、《患者输液须知》等,对社区站用药做了严格的控制,如生物制品、抗生素等药物应用做了严格限制;外带药患者治疗的实施方案等,以降低护理工作风险,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家庭护理 对家庭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也根据家庭环境也做了明确规范,特别是入户输液治疗的患者观察做了具体要求。同时社区护理还承担健康课堂、康复指导等工作。根据家庭护理工作流程,制定了家庭护理的护理病历书写模式,对家庭护理的病人按整体护理的要求,做好对患者评估、制定护理计划、护理措施,记录每次入户时患者的病情、心理、饮食、治疗、健康教育内容,掌握患者病情进展,为医生诊疗提供参考,对完成的护理病历归入个人健康档案管理。
3.3 拓展服务项目依据居民需求 基础护理及健康指导对于长期在家卧床患者极为重要,根据患者需求护士在上门开展基础护理,如:褥疮护理、口腔护理等操作,并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指导。尽管这些工作繁复、消耗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但更多的是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同时带来了社会效益。
4 抓好质量管理是社区工作健康运转的重要环节
4.1 社区质控工作在护理部和院感科的监督管理下执行,将护理工作制成表格进行量化并制定考核标准 , 护理质量检查采用坚持每个月不定期抽查、定期月查和护理部季度大查相结合,在站上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讨,采取措施解决,并按照社区奖惩制度实施,做到奖惩分明。
4.2 每月召开护理组长例会 布置、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定期反馈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对社区中心、站发生的特殊问题,特殊病例加以讨论,修改工作流程、制定解决方案。限于社区站条件,对布局和工作程序进行多次规范、调整,坚持质量持续改进。
4.3 每季度召开全员护士大会 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结合工作中的特殊事例,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医疗事故的防范。根据社区培训要求,组织全员加强重点知识培训和考核,做到学习有系统,考核有重点、实效。
4.4 每月质量检查同时在社区中心、站进行现场访谈 每半年对辖区居民电话调查或召开座谈会,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和社区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一方面考核属区护理质量、一方面不断拓展护理服务项目、完善社区护理工作,最大限度内满足居民需求。
4.5 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和医用废物处理管理 社区中心站虽然设置在院外,地方小、条件差,但消毒隔离要求及医用废物管理和医院是相同的,由于消毒室在医院供应室进行,故对消毒包增订了运输环节管理规定,确保消毒包使用安全。社区中心站物品均由医院消毒、监测、管理。如:医用垃圾存放和运输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处理,医院有专人、专车回收,社区中心站有详细的医用垃圾回收登记。全科医生也参与了管理,所以社区全员要掌握消毒技术规范知识,严格按规范要求落实,责任落实到个人。
随着人类对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社会对社区护士的要求标准和期望值越来越高,如何建立社区护理组织体系,加强社区护理质量管理[2],使社区护理健康发展,是每个社区护理管理者必须思考、实践与努力的方向。
参 考 文 献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点调查对象,其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区服务与管理三项,通过对主要指标的研究提出如下问题:
(一)未注意考核对象间的差异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医技人员、护理人员、药房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目前考核中简单地将考核内容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外,其他没有被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来。笼统的指标体系分类到具体考核对象上无法明确其考核内容,增加考核实施的难度。
(二)部分考核指标缺乏代表性与科学性 选取的指标片面强调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等二级指标,如该指标体系中,“服务质量”二级指标下的 “平均住院费用”三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相关性不大,不能代表和衡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
(三)部分考核指标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不匹配 社区卫生服务对其服务主体采用的评价指标必须与其发展的水平程度相适应,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考核指标的过高过低都会导致被考核者为了达到要求虚假填写,结果将失去真实性。在对梨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中发现例如“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率”、“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等指标大而空,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不相匹配,难以确切衡量,操作可行性不大。
(四)考核指标繁琐,考核工作费时费力 社区卫生服务考核指标体系大而全,每年考核需要抽调大量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单元进行考核,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例如,“公共卫生服务”一级指标下分成了“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居民满意度”共七项二级指标,而且每项二级指标又包含了三到四项三级指标,指标设置繁琐。由于一些不必要的考核占用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而实际的考核操作者也确实感到有些考核项目不必要,结果很容易使考核流于形式。另外,像“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性”、“协助疾病控制部门进行疫情调查处理情况”这样的三级指标很难进行定量判断,增加考核实施难度,考核工作费时费力。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对具体岗位工作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考核指标体系,构建步骤如图1所示:
(一)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工作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五类: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护理人员、医疗技术人员、职能管理人员。其中,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可统称基本医疗服务人员。考核对象因其工作内容、性质以及完成这些工作所应具备的条件不同,所选取的考核指标也要有所差异。根据考评目的,结合考核对象的自身特点,了解被考核者在该岗位工作的基本职责、资格要求,得出相应的岗位分析结果。
(二)确定考核指标 具体如下:
(1)明确考核对象。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内容及特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对象可分为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医疗技术人员、职能管理人员。相比较以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对象的选择,增加了医疗技术人员、职能管理人员,注意了考核对象的差异性,考核指标全面、客观的反映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服务内容。
(2)指标体系的确定。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构成以及对其工作分析的结果,设定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医疗技术人员、护理人员、职能管理人员五类考核对象。具体指标如下:
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人员、医疗技术人员的一级指标包含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的一级指标包括服务数量和患者满意度;职能管理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一级指标包含服务质量、满意度。
全科医生服务数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普通门诊人次数、急诊人次数、出诊人次数、院前急救人次数,手术服务人次数。服务质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门诊抗生素2联及以上联用处方百分比、门诊处方激素百分比、门诊处方使用合格率、门诊处方见效平均时间,其中门诊处方见效平均时间以类似病症的康复时间为参考依据。患者满意度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投诉纠纷次数、医疗技术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病情解释满意度。
护理人员服务数量二级指标包括住院服务床日数,家庭病床服务日数,观察室输液病人数。患者满意度的二级指标可包括投诉纠纷次数、护理技术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
公共卫生人员服务数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接种的人次数(包括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妇女保健人次数、儿童保健人次数、高血压病人规范管理人数、糖尿病病人规范管理人数、精神病人规范管理人数、艾滋病病人规范管理人数、结核病病人规范管理人数、新建档案人次数、签约家庭户(人次)数和健康体检人次数。服务质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服务文件书写合格率、规范管理效果总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准确率。患者满意率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投诉与纠纷次数、技术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
医疗技术人员服务数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辅助检查人次数、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执行零差率销售、药房规范化建设情况。服务质量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检查报告及时性、检查准确率、检查报告书写合格率。患者满意率的二级指标可包含:投诉与纠纷次数、技术满意度、服务态度满意度。
职能管理人员服务质量的二级指标可包括目标完成情况、差错率、责任感。满意度的二级指标可包括职工满意度、患者投诉率。
(三)指标标准的确定 具体如下:
(1)量化标准。量化标准往往紧随结果指标之后,能够精确描述指标需要达到的各种状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指标体系中,对于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医疗技术人员的考核,通常使用量化标准。门诊抗生素2联及以上联用处方百分比、门诊处方激素百分比等指标的考核标准设计参考了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下发《山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见表1)。
(2)描述性标准。描述性标准常见于特质指标、行为指标之后,在对整体性绩效结果的评价中运用的较多。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中,职能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比较复杂,且服务内容多于维护中心高效运作有关,适用于描述性标准。
参考文献:
[1]马起龙、尹文强、黄冬梅等:《社区就诊患者满意度调查与分析》,《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年第3期。
[2]董恒进、曹建文:《医院管理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3]葛楠:《综合医院临床科室负责人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