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就业创业论文范文

就业创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就业创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就业创业论文

第1篇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并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客观的自我认知以及准确的职业定位;二是从职业认知的角度,看清职业发展前景;三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和途径。就业指导是指以信息指导、思想指导和求职技术指导为核心内容的就业培训。结合教学实际,在大一新学期及时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规划教育中,除了由学院统一安排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外,还邀请本地区的相关企业负责人现身说法,从专业的角度去看待职业生涯的发展。在就业指导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开展培训工作:一是遵循学院教学要求,开展就业指导课程;二是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从实际就业面试中的注意事项进行阐述及其解决方法;三是联系往届优秀毕业生开展交流活动,通过优秀毕业生的就业经历,使学生们提前对就业有一个感性的认知。

(二)依据市场发展需求,实施专业教学改革紧跟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科学的实施专业教学改革,[3]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率先实行课程置换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北大青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引进其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和优质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基本工作技能、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并利用其有利的环境优势为学生搭建大中型外资企业以及海外企业的就业平台。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中实行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为“2+1”模式,其核心内容是高职学生在校学习两年,主要完成公共课、基础课及专业理论知识的修读及专业操作技能的实训,最后一年进入相关的企业顶岗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际岗位中得到及时充分的利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打造现代的技能技术型人才。

(三)把握创业培训机遇,提高创业培训质量抓住政府部门的创业培训机遇,积极做好学生创业培训工作,并从培训数量到培训质量观念的改变。近几年来,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创业培训工作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我们从选拔培训对象、培训准备、项目书写练习及疑问解答等方面出发,始终以创业质量为核心,发挥创业培训的真正实效。截止2013年底,共有300余名学生参加了创业(意识)培训班,其中创业设计项目《秦潭E购》获得安徽省高职组创业设计大赛三等奖。

(四)从多角度出发,做好就业跟踪调查工作就业跟踪调查对就业工作有着重要的反馈作用,我们从毕业生评价、毕业生家长的满意度调查与评价、用人单位、社会、政府的满意度调查与评价三大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回访、邮件交流等方式进行跟踪调查,不隐瞒、不回避就业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求真务实的做好跟踪调查工作,真实地反映就业实际状况,为今后就业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

(五)从发展角度看,建立健全的就业信息库就业渠道路径对就业工作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建立健全的就业信息库是当前就业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充实就业信息库信息:一是借助校企合作,在与企业合作中,我们及时了解当前所需的人才;二是发挥往届优秀毕业生的功能,通过“以老带新”的模式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工作;三是结合任课教师的自身资源,加大力度与教师推荐的企业或公司合作;四是联合学院招就处,从学院大型招聘活动中遴选出相关企业或公司进行合作,为学生就业开辟新的渠道。

(六)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就业服务保障工作就业工作成效如何,就业服务保障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主要是从就业信息宣传、就业师资队伍建设、就业困难生帮扶等方面着手进行。在就业信息宣传方面,我们发挥电子信息系的优势,利用QQ群、E-mail、微信、微博、系就业网站等网络媒体给每位毕业生进行信息宣传,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创作出一个良好的就业、择业环境;在就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系结合就业工作实际需要,加大了对职业指导师的培养,目前,我系中级指导师(1名),初级指导师(3名),增强了就业工作的综合实力;在就业困难生帮扶方面,[4]除了积极联系就业困难毕业生参加学院举办的专场就业招聘会以外,同时,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一对一”心理引导工作以及积极主动联系相关企业,综合企业和毕业生实际,实行推荐就业,以解决就业困难的局面。

二、措施成效

通过上述措施在我系的开展落实,2013年,我系毕业生共391人,年终就业人数389人,年终就业率高达99.49%,此外,在进行的第三方评价问卷调查中,企业或公司对我系毕业生的满意度是90.45%,毕业生对我系的教学育人评价满意度是88.72%;2014年,我系毕业生共411人,初次就业人数373人,初次就业率90.75%,在进行的第三方评价问卷调查中,企业或公司对我系毕业生的满意度是92.21%,毕业生对我系的教学育人评价满意度是90.53%。纵观就业反馈数据,成效是显著的。

三、结语

第2篇

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报告中阐述的“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中提出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即创业能力的问题,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创业教育既是大学生适应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之必要,也是大学生适应教育国际化和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之必要,是大学生自我发展以及大学生适应就业形势变化之必要。

1南京农业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

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直属教育部领导的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今后的发展定位是: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我校在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高,整体实力达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先进水平,主要办学指标居于我国同类高校的前列,主干重点学科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以农业与生命科学为特色的知识创新与扩散基地,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中心。

尽管我校在上述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但在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上才刚刚起步。从学校的教学实践来看,由于种种原因,前几年仅仅是为了配合大学生就业而开设了就业与创业的专题讲座,短短几个学时只能说明基本情况。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准备,学校从2004年下半年起,每学期正式开设针对大学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创业学》(又名:创业理论与实践),从选课的同学人数来讲,同学的学习热情逐年高涨,第一次选课100多人,第二次近200人,第三次已经接近200人,班上的同学往往是学校创业计划大赛的主力军,部分同学的成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关项目引起了一些风险投资公司的兴趣。同时,学校也非常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由笔者主持申报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农业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研究与实践》得到学校2005-2006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资助。上学期,课题组正式开办了一期“创业人才实验班”,在比较广泛报名的基础上,选择了有较强创业热情的中高年级的同学40名为学员,开设了小企业财务、小企业市场营销、小企业管理、创业投资、创业专题讲座等五门课程,制定了“南京农业大学创业人才实验班章程”等部分规章制度。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对教师教学态度的整体印象方面(表1),同学们对4位授课教师认为很好和较好的达到89.29%~100%;在对《创业实验班》课程安排的认识方面(表2),同学门对5门课程认为很有用和比较有用的达到96.42%~100%;在对教师课程讲授质量的看法方面(表2),同学们对4位授课教师认为很好和较好的达到85.71%~96.42%;在其他意见或建议方面,非经济管理类的同学普遍认为,参加实验班的收获非常大等。由此可见,我校的创业教学和实践总体上得到了广大同学的肯定,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2进一步开展好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创业教育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尽管学校的创业教育总体上得到了广大同学的肯定,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合适的教材、可行的创业支持体系的建设、创业教育与管理以及机构的建立等等),迫切需要在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加以解决。

2.1加强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大力宣传创业教育的意义,使学校各个领导层次尽快统一思想,认识到科学研究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功能,创业教育也同样是现实社会的迫切需要,认识到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如培养了创业人才,出版了富有特色的著作文献等)在某种程度上是不亚于某些科学发现的重要成果。要成立以学校最高领导担任负责人的专门领导机构,由专门的职能机构具体协调和管理,负责落实和实施创业教育的组织和具体实践。在学校可能的财力范围内,设立专门的创业扶持基金,对通过论证的创业项目进行一定的资金扶持。

2.2成立研究机构,优化教育资源

尽快组建南京农业大学创业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以经济管理学院相关教师作为研究中心基本组成成员,吸纳其他院系愿意为创业教育付出力量的教师兼职参加,加强对外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逐步构成软硬学科结合的创业教育与研究团队,让从事相关教育工作的教师有一个集体归属和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平台。

2.3组建自律组织,活跃创业氛围

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指挥协调下,尽快组建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自律组织,具体名称可以是大学生创业协会或大学生创业联盟等,使有创业志愿和意向的同学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交流组织。他们可以在组织内讨论有关创业的理论与实践,利用组织的名称对外进行相关专题的交流,甚至于在自律组织的基础上组建一定的创业产业,通过实践,锻炼组织成员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2.4搭建创业平台,加快成果孵化

尽快创办南京农业大学高科技园,搭建一个富有成效的创业平台。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政策法令的政策优惠,在可能的范围内发挥四大功能,即孵化功能——学校或校友等众多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凝聚功能——凝聚优秀科技人才,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创业的家园;管理功能——园区企业的管理机构;服务功能——为创业者提供各种服务。

第3篇

[摘要]以经管研究生创业能力培养为研究内容,希望能够在经管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等多个环节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经管研究生创业能力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经管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科的自身特色,使得经管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研究生,掌握更多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沿理论知识,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客观规律,因此,随着自主创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自主创业也成为经管研究生当前比较认同的一种就业形式。然而由于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研究、忽视实践锻炼的单一模式,使得走出校园的经管研究生往往缺乏创业能力和创业需要的实际知识。

二、提升经管研究生创业能力的建议

在目前就业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经管研究生创业作为一种解决就业压力的方式应该鼓励。所以,相关政策应更务实、具体,便于操作,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优惠条件也要确保落实,能帮助他们承担一定风险。为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首先经管研究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其次政府、高校和社会也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心。

1.对经管研究生自身的建议

首先,经管研究生要更新观念,要认识到创业不仅仅是理工科大学生、研究生的事情,经管研究生在创业上也有独特的专业优势。其次,创业主要是指为了创建新企业而进行的以获取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具有一定风险性,以创新方式将各种经济要素综合起来的一种带个体性特征的经济活动。创业是一种创新,包括技术上的创新、理念上的创新、经营管理方式上的创新;创业又是一种事业,基本上要经过融资、进入市场、商业运作等过程。经管研究生应树立正确的创业态度,不能仅将创业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唯一目的,更多的要将创业作为人生的一次锻炼,一次超越,当作一种先进的生活方式和一种生活常态,不能为了创业而创业,而是要享受创业过程中的酸甜苦竦所带来的乐趣;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完善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体系。

2.对政府、高校等社会支持力量的建议

首先,出台和宣传支持经管研究生创业更为优惠的政策。经管研究生受到自身专业的限制,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不太现实,所以政府和高校应给予其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包括创业教育和企业孵化器的建设等。据统计,全国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比例仅为5%~8%。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创业教育是提高创业者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和创业精神的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创业者开业成功率达60%以上。创业教育不仅为经管研究生创业提供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专业指导,更多则是创造了一个交流信息、促进创业的平台。河南工业大学设立了研究生科技创业基金,从资金上支持研究生的创业。山东财经大学从完善制度体系和提供资金方面构建大学生(含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承认学分,开设专门的课程;若在求学期间创业允许大学生休学,学校对学制也做出了一定的调整;此外还通过建立校友联谊会、校企合作平台等多种渠道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上海交通大学还制定和出台经管研究生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和创业专项基金,以帮助和鼓励经管研究生创业。

其次,举办以“挑战杯”为旗帜的经管研究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自1999年拉开帷幕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提升了大学生独立分析、团体协作、语言表达、社会活动和实践创业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科技创业和实践成才。作为经管研究生,本应在该类创业计划竞赛中大显身手,但令人遗憾的是,经管研究生参加的同学屈指可数,以广西有培养经管研究生的8所高校为例,在2008年度举办的全区高校创业计划大赛中,经管研究生竟然没有一件作品入选,究其原因,原来很多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主要针对本科生,对于研究生还是空白,缺少相应的组织和实施部门。另外,政府和高校要多方面、多层次的积极构建企业孵化器(又称创业园)等经管研究生创业平台,融入现代管理理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吸收风险资本,切实把创业平台做好。美国全国企业孵化器协会(NBIA)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经过孵化器扶持过的企业成功率达80%,反之,没有得到孵化器扶持的企业,其成功率只有20%。通过创建创业园,既为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创业能力提供了条件,也为将来真正创业积累了必要的经验。作为经管研究生,更应发挥专业优势,可在管理咨询、资本运作等服务领域创办企业(或公司)。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设立广西第一个大学生企业“孵化器”—桂林大学生创业园,目前已有20余家由大学生(含研究生)创办的企业进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经成功构建了“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三级联动”的创业平台,为包括经管研究生在内的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和指导,学生的创业经历也少走了许多弯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与经验。

三、结束语

经管研究生要与时俱进,根据目前就业形势,在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和掌握创业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创业平台可以弥补市场对经管研究生创业激励的缺陷,对企业初创阶段的种种风险和困难提供支持,为创业企业补充自己暂时不能获得但又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必需的要素,使企业能够渡过初创期。经管研究生作为拥有经济知识和管理素质的高层次人才,要积极利用好创业平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亦可与理工科学生合作、共赢;经管研究生利用创业平台搭建的优质资源和广阔舞台,在创业的沃土上一定会茁壮成长,实现经济效益和人生价值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劣势

第一,社会经验不足。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而且时常会自信心爆棚,所以很多时候盲目地向一个目标一个劲冲,导致走了弯路,白费力气却没有结果,长时间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往往会打击一个人的积极性,这就导致大学生自暴自弃,在创业的道路上止步不前。第二,急于求成的心态。大学生往往耐心不够,急于求成,迫切地想在短时期内就干出一番成绩来,在很多行业中,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明显的成果,这就有可能让大学生丧失耐心,失去了继续努力的斗志。第三,缺乏职业经历。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对国家政府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不熟悉,很容易在社会上被欺骗,也容易在工作中犯错误,而总结经验教训和在跌倒中爬起来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第四,往往纸上谈兵。很多大学生喜欢纸上谈兵,因为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习的大多是理论知识,遇到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往往力不从心,不能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和实践好好结合在一起,导致问题依然不能解决。此外,很多企业和公司包括国家职能部门还是不太信任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信任使得许多大学生的才华不能得到施展,在创业过程中屡屡碰壁,找不到一展身手的机会,导致心灰意冷,半途而废。

二、发挥高校、高校教师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的作用

虽然目前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力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但由于大学生身处校园,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国家出台的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并不熟悉,因此就需要高校、高校教师充分发挥作用,鼓励学生踊跃投身到自主创业的大潮中去,全力地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他们的创业梦。第一,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的家里人经商,这些学生从小耳濡目染,自主创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更多的大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去发现和挖掘大学生的潜在创业优势,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具有什么特质的人最具有创业潜能;哪些技能特长最适合创业;什么样的创业意识最能转化为创业商机,等等。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意识和潜能一旦被充分挖掘,就能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第二,搭建创业平台。高校教师应为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各种服务和帮扶工作。比如请本专业创业成功的校友来作报告,这对想利用自己所学专业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说服力,更值得他们信赖和效仿。第三,利用用人单位的创业资源。用人单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资源。用人单位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且对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学生也是有帮助的。比如可以提前让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他们亲临生产一线,及时发现书本知识和实际生产的差别,及时发现问题,这对大学生产生创业灵感,找到创业点是非常有帮助的。第四,创业培训。高校应该定期进行有关创业方面的培训、讲座。可以请校外导师、知名企业家、投资人、本校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来校做报告,还应该定期为大学生提供创业信息、提供资金需求、信息,等等。创业是一项充满风险、挑战的事业。数据表明,大学生成功创业者往往不到两成,这和他们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有诸多关系。所以,需要指出,大学生一旦创业失败,不要灰心,依然要充满热情,保持越挫越勇的斗志,即使创业不成功,也可以先转向其他工作岗位,力求在工作中磨练自我,积累经验,将来重新回到自主创业的舞台,开辟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作者:赵丽梅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第5篇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还未受到广罗大众的认可。高职学生往往是高考落榜生,他们因高考的失败而心存压力,对自己信心不足,而且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缺乏长久的兴趣,同时自身文化素养和内涵也很有限,导致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分析和解决问题,面对日新月异的就业挑战,明显缺乏必需的就业竞争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创业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方面,创业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拼搏和奋斗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是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可见,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二、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

(一)创业教育理论。

创业教育是由“创业”和“教育”两部分构成的教育理念。关于创业教育的解释国内外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我国学者倾向于采用美国哈佛商学院斯蒂文森教授对创业的定义:创业是一种管理办法,指无需考虑现有控制的资源去寻找机会,可见创业是一种创新性和探索性的行为。教育是育人的活动,而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者行为创新和思维探索的育人活动,注重培育人的本质力量和塑造人的主体性。因此,创业教育重点是对受教育者个性品质的培育,同时还要培养相应的行动能力,具体包括创业意识、创业认知、创业思维、创业品质、创业技能、创新精神、创业知识、创业实践等各种创业的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备创业能力的内在就业竞争力。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所谓建构主义就是知识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的情境下,通过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不是通过传统的教师传授的教育方式获得。就创业教育而言,它是以事业或企业的未来愿景为基点,以现有知识积累、资源储备为基础,围绕未来愿景尽可能多地整合资源、丰富知识和历练能力,从而实现创业愿景。换言之,创业是通过知识构建和资源整合来实现人生愿景的更高层面的建构教育。

(三)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耦合理论。

耦合最早描述的是一种物理现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至于联合起来的现象。当前,创业教育课程与各学科专业教育之间的相互分离是高职教育的共同缺点,实践和研究多集中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各自领域,使得二者之间不能有效的融合,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研究,导致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整体教学体系中的有效机制缺失。耦合理论可以解决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关系,并为创业教育理念的灌输和创业教育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将是提高创业教育效度的重要形式,实现这种形式的重要环节就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动。

三、基于就业竞争力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目前缺乏系统性,具体体现为要素的缺失、要素比例的失衡、要素结构的缺位。为了发挥课程体系的积极作用,需要合理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来支撑,因此确立课程体系的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和整合课程结构是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建的三个核心要素。为了解决这三个核心问题,就得从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运用创业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耦合理论来分析。

(一)目标。

(1)共性目标。

共性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这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素质目标。具体来说,创业基本素质教育是为了重点强化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技能和能力、培养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导向势必要求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观与过硬的专业技能。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基础创业知识,却缺少创业意识与精神,例如:不敢创业,照抄书本实践后失败等。所以,解决诸如此类缺乏将专业技能与创业精神相融合的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问题是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2)个性目标。

个性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以创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业能力,这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技能目标。在创业实践中,创业能力是影响活动方式、效率和结果的直接因素。创业能力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创业能力在本质上就是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应当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善于发现那些创业欲望强烈且具有创业才能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创业技能,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咨询,支持创业项目的后续发展。

(二)内容。

(1)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

基础课程是指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拓宽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培育学生的创业道德等普及类课程,偏重于创业精神的培养。基础类课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制度等维度,教导学生对创业教育有整体的认识,激发创业主动性和积极性,塑造创业思维。专业课程是指各个学科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如果创业教育除了独立开设专业课程,还应该把各门学科专业特点嵌入到创业教育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背景的前提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此外,基础课与专业课可通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模式进行实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个性特长选择不同的课程,实现个性化目标。

(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创业教育理论课程是指在课堂上进行的由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学时要求组成的,通过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获取基本的创业知识打下扎实基础的课程。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则是指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运用于实际操作的课程。在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上,理论与实践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层面。实质上,创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内化既要靠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创业实践的检验。因此,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既要强调理论课程的系统传授与讲解,也要学生感触和体验到创业过程中复杂的工作环境,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组合,在培养学生自我创业知识结构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积累创业经验,从而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内在的基础。理论课程的选题需要涵盖多个方面:介绍专业知识与市场行情的发展历史、现状、趋势;探寻本行业的必备技能与知识;与行业有关的创业项目与事迹案例。同时,实践课程的开设形式更是应当新颖多样,从模拟到搭建平台实操再到建立团队,是有机结合理论与实际的重要契机,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途径。

(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是指环境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为课程计划,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一般而言,显性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隐形课程则是向学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和塑造价值观。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越来越被重视。环境课程蕴含着书本中难以体现的创业教育因子,对学生创业思维模式的构建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培育学生创业能力时,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交叉融合在一起,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创业行为习惯,并内化到其就业竞争力之中。

(三)结构。

第6篇

1.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合理。从就业地区来看,高校毕业生大多数选择去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就业,这些地区相对来讲待遇较高,工作环境较好,成了大学毕业生工作的首选之地。向小城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就业的比较少,就造成地区就业结构严重失调。从就业专业来看,经济类、应用理工类就业较好,文科就业较困难。

2.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从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看,就业观念还停留在过去。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人中之龙,毕业一定要到非常好的地区或单位,方能彰显自身的价值。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教育早已不是传统观念中的精英教育,大学生比比皆是,早已失去了象牙塔中佼佼者的光环。因此,观念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还停留在过去思想中的人们和时代的发展形成鲜明的落差。

3.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仍很高,总是不愿到工作环境不是很好、工资待遇不是很高的地方就业。没有理想的工作岗位就放弃,工资低的也不就业,仍愿待业。据调查显示,有78%的学生期望月薪3000元以上、不愿意参加低层次的工作。择业与期望值要求过高造成很多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

4.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很多普通高校存在着重视专业教学,而对实践教学并未引起重视,或者实践教学只是走过场、形式主义,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或者实践活动和所学专业关联不大,无法得到实际锻炼。另外,实践基地建设机制不健全,学校提供实习实践场所有限,学生实践困难、造成大学生实践经验缺乏,专业动手能力差,操作水平低,岗位适应性不强。

二、就业困难背景下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1.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针对社会对专业水平和能力的需求,高校应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观念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摆在中心位置,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将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定期邀请社会上的创业者为学生作讲座,传授创业经验与技能,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还可以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现在很多高校都启动了校长基金,鼓励学生们参加创业大赛,学生们几个人自行组织团队,申请校长基金项目,经过学校组织的专家审核,通过者就可以用校长基金创业,这个活动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将来毕业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动力。现代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加上科学思维方式、注重创新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具有的突出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要想将这些科学技术变成财富,必须要经过科技创新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成了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创业和动手实践的催化剂。

3.有利于提升大学的科研竞争力。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以科技为核心的激烈竞争的时代,知识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这种背景下,为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纷纷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大学生创业鼓励以科技创新为主。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各主要发达国家竞相以创新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维护其竞争优势。以美国为例,1980年通过的《贝赫—多尔法案》允许大学拥有自己通过政府资助的研究所获得的知识产权,大学可向商业公司颁发专利许可证而获得经济回报。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落后,但是随着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大学的改革也会朝着这方面发展。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直接影响到大学科研竞争力的水平。

4.提高社会生存和应变能力。面对大学毕业就业困难的大环境,谈到如何解决自身就业困难,“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成为大多数人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首选。大学期间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创业设计和实践不仅能锻炼大学生的能力,而且也让他们抛弃大学就是象牙塔,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的观念。毕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实力最能说明一切。也有的学生把“多方面拓宽就业渠道”作为优选之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然多一种选择,就多一分希望。“调整就业期望值”可以使“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更加广阔。可见,大学生调整居高不下的就业期望值,就业市场能变得很大。

三、加大力度拓宽大学生创业的渠道

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比较薄弱,不仅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还体现在其创业意识不足,对创业的目的和预期不明确上。根据一份调查报告,在所有的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明确说明自己有创业想法和行为的学生都有大学期间从事家教等其他的兼职经历,如发广告传单、产品推销与发放调研问卷等,这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较强,对物质生活具有一定的要求。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定期提供的生活费用,为了满足自己消费欲望和购买力,增加自我经济收入成为首要目标,而创业行为作为学生群体认可的收益最大化的方式,是学生的主要选择,同样也说明,最大的创业动机是基于对物质生活的相往,而且创业成功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收益,同样也能增加学生社会实践与人沟通能力,给学生带来学生身份附加的光环,这种创业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学生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可谓是实现自我增值,尤其是在校期间有创业经历者,在毕业后寻求工作时,创业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和我国的教育传统有直接的关系。虽然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传统的思想观念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西方国家的大学生主要培养独立创新的意识,并且学校所学知识和市场需求直接挂钩,这样学生主动创业的意识较强。前面提到,我国大学生大学期间主要从事家教等兼职工作,这从根本上来讲算不上创业。只有让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创业意识和观念,才能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潮流形成。

2.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创业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检验,尤其是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考验。创业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做好各方面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以下几条过硬的心理素质:

(1)独立性与合作性。独立性是创业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中国大学生普遍比较缺乏独立性,这里指的是各方面的独立,不仅仅是思想的独立。作为大学教师,经常看到的是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在父母亲戚的左右拥护下而来,父母为其办好一切入学事宜,然后父母一百个不放心地离开。这些学生虽然年龄上已经成年,但是在我国的环境下没有让他们长大的机会。大学是他们离开家庭的第一步,是培养独立性的最好的场所。合作性是创业者必须具有的品质。出色的创业者不仅要拥有独立的人格,还要乐于合作、善于交往,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德国的大学教育就是几个学生组织团队,共同提出研究的课题,共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培养合作精神是将来走上社会的很重要的一点。

(2)敢为性与克制性。创业必须要具有勇气,因为前途是不为人知的。没有勇气是无法走上创业道路的。克制性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心理品质,是成熟的标志。它可以使人善于排除各种干扰,高度克制盲目冲动,积极有效地控制和调节消极负面情绪,坚决采取理智行动。

第7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创新创业;考评体系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的内涵

(一)创新创业考评体系的目标。考评体系的最主要的目标就要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培养的学生目标,掌握的学生能力及要达到的最终效果。具体而言就要围绕在教育体系中创建的学生在各阶段要掌握的能力目标去进行,把各阶段的能力目标进行阶段性考评,并形成最终的考评结果,以完成整个教育体系构建要达到的效果。

(二)创新创业考评体系的主体。考评体系的主体包含多个层次,学院、学生及企业。首先要在学院的层面上进行自我考评,学院领导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情况;学院主要职能部门如就业部门、学生处及学院创新创业教研室等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情况;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组的具体执行情况,对于考评体系具体实施的对象学生更要明确最终的实施效果,此两个方面在整个考评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其次对于校外因素的考评,主要是对企业单位进行,明确企业的需求,明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创新创业考评体系的方法。考评体系的方法要从定性及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入手,并根据考评对象的不同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学院的自我考评、行业专家评价、企业用人单位的评价、同行评审等。只有把相关方都纳入考评体系中我们的考评才是全面、系统、完整的体系。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现阶段实行市场营销专业的考评体系的主体过于单一。现阶段实行的考评体系主要从专业课及学生的期末成绩来体现的,教师只掌握学生在课堂上这90分钟,即使在这段时间,教师也仅能完成本节课要传授给学生的教学内容的讲授,对于学生能掌握的情况,掌握的程度等都不能准确的考评,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教师的公平性的心理预期受到了损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所以必须重新建立适合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实际情况的,全方位的,360度的考评体系,把学院、学生及企业都引入。

(二)现阶段实行市场营销专业的考评体系片段化严重。现阶段实行的市场营销专业的考评体系基本上就两段式,期中考试及期末考试,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院校对于期中考试越来越不重视,只是提醒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期中考试,考试形式也多采取的是随堂完成或以论文形式完成,学院不做统一的要求。此种方式对于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就不能很好的掌握,对于督促学生学习起不到任何效果。所以必须重新建立适合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实际情况的,多阶段、全过程的考试体系,把整个市场营销要培养的学生能力都考虑进去。

(三)现阶段实行市场营销专业的考评体系模式化强。现阶段实行的市场营销专业的考评体系基本都遵循相同的模式,考试课在期末时采用统一的闭卷形式,考查课多采用论文或随堂小测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营销专业考评体系的公平性及公正性。所以必须重新建立适合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实际情况的,多模式,多样化的考评体系,把市场营销各课程的不同特点,个性化需求都考虑进去。

三、构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的全面性在传统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考评体系单一化的基础上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增加学生自我考评、学生间相互考评及满足企业用人需求考评等多个方面,使构建的考评体系更全面,更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及公正性,避免单一考评使学生进入到的心理误区,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全方面的考评体系的引入不仅让教师对于学生的考评更加公正,且把企业用人要求引入让学生能更明确为什么学,学后会做什么,且教师的考评是结合企业的需求进行,让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有竞争力,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的多阶段除了传统市场营销专业要进行的期中考试及期末考试这两种考评方式以外,还要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要掌握的能力去分成多个不同的阶段,对于这些阶段进行考评,使得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等级及考评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全过程的学习效果。

(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的个性化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不仅要有传统的闭卷、论文等形式,还要把技能操作、制作方案、作品展示、演示讲解、现场阐述及答辩环节都考虑进去,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具有个性化的考评方式,给予教师及学生一定的自由及灵活性,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及知识能力的积累有很大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表述,我们明确了构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是构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们相符相成。我们通过构建全面的、多阶段的、个性化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考评体系来促进教育体系的构建,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开展,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一、前言

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就是指当代大学生“发现和捕捉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2] 我国也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因此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素质教育论文,引导大学生走创业之路,把大学生培养成未来职业的创造者,为一个新世纪培养有创业能力的新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中,许多大学生的创业举步维艰,往往因创业能力不足和缺乏管理知识而以失败告终。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其创业能力的提升,而创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发展。1989年11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

二、我国创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于1990年下半年,由当时的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劳技处牵头,在北京、江苏、四川等地开始进行创业教育的实验和研究。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虽然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但综合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中西部高校的创业教育普遍缺失,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还相当薄弱。突出表现在:

1.思想观念陈旧,认识不到位。对于创业教育,部分高校还缺乏明确的认识,更没有从行动上重视起来,无非是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重新包装。

2.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分离。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中的创业教育开展得还不普遍,对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没有统一的要求。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

3.教育形式单一,创业教育师资匮乏。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缺乏多样性、系统性,教学模式局限于知识传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是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基于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体制

1.树立新的人才教育观

传统的教育是以它的知识观作为理论基础的,在教育教学中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的练习。建立在这种知识观点之上的传统教育,是束缚和压抑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3]传统的人才教育观已经不能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时代要求。教育要向学生提供创业的知识和机会素质教育论文,教育要强调培养创业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形式的就业还是自谋职业都是极其重要的教育理念,已为所有发达国家普遍认同。为此,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从教育观念上看,器具型教育应被智慧创造型教育所取代;从教育目标上看,知识型、专才型应被复合型、创造型、发展型和国际型培养目标所取代;从教育过程看,知识灌输式和知识习得式教育应被知识激发式和知识识得式教育所取代。” [4]

2. 建立教育服务的管理思想

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也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在应试教育中成长的大学生和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教师,不容易树立创造、创业、创新等观念。因此,特别要加强对教师创业教育观念的培养,使之建立教育服务的管理思想。要从观念上改变仅仅为创业而进行创业教育的思想,而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校的各方面教育中,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中。

3.改革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球经济和科学技术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期,我国高校办学要改革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实行开放办学,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沟通,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比如,高校可以根据实用化、共性化教学的要求,聘请创办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也可请工商税务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专家,解答创业政策问题。同时,学校内部加强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资源共享。

(二)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创业教育的实现机制

1.加强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

高校要在自身的特色定位中推动创业教育,与传统应用型专业和新办应用型专业学科教学的融合,形成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业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特色人才。

首先,依据创业型人才培养标准来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素质教育论文,就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将创业教育内容纳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大力推动适应创业教育的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开设专业课程、创业案例课、模拟创业过程的活动课、实践课程。

其次,要根据创业培养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建符合创业能力要求的培养体系。要把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到培养体系中来,加强课程融合,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创业课程体系。

2.建设适应创业教育的师资

高校必须尽力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使教师得到深造和实践,以提高他们的水平和素质,并通过教学、科研、实习和技术开发、企业挂职锻练、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创业教育教师。应从当前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出发,打破传统封闭的格局,积极进行创业师资的培训,不断提高创业教育指导的科学性。

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认真讲课、学生认真听认真记笔记,教师主要是传授知识。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教师应主动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体现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等,并充分表现出其创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少讲结论,多讲过程,多讲方法,多提问题,让学生多思考,多争论,多实践。

4.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的训练

社会实践环节是培养创业人才不可缺少的措施。高校要改变以往刻板单一、学用分离、简单管理的传统,要让学生利用见习、专业实习、岗位实习、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直接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发展学生谋生的真本领。

此外,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比赛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实践训练方式。通过参与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开拓了知识视野素质教育论文,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学习积累了创业知识, 提高了创业的思想素养,培养了创业能力。

5.积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积极搭建实践活动平台。一方面,学校积极创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有前景的创意融入到校办企业中去,从事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商务活动。

四、结语

着力打造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时展的新要求,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只要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加强创业教育,措施到位,当代大学生一定会激发创业热情,迅速提升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郁义鸿等.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蔡志勇.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培养持续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0,(1):14.

[4]邓和平:从就业型教育到创业型教育[N]光明日报,2004-03-24(C).

第9篇

论文关键词:结构化;农民工;返乡创业

研究农民工的返乡创业问题离不开中国特殊的时空结构,“时空特性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从研究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时空特性是一个基本的因素,或者说,也是研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农民工的返乡创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传统的社会身份体系的变动,农民工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变化而产生了社会角色转换的一种必然现象。关注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工就业与创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必然。文章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行动的结构性因素和支持创业的策略。

一、结构化

安东尼·吉登斯(A.Giddens)在1973年提出了结构化(Structuration)这一术语,运用结构化理论对于主体与结构的关系进行了解释。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表明:人们的行为是被结构化的,行动具有结构的属性,结构性背景限定了人们可能的行为领域;结构具有约制人类行动和促成人类行动的双重效果。

结构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里反复涉及到的规则与资源,规则和资源实际上就是指人们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行动者既不是由外部起因决定的物质的粒子,也不是执行一种完全理性的内部行动计划的、只受内部原因引导的单子。社会行动是历史的产物,是整个社会场的历史的产物,是特别的次场内某条通道中积累的体验的历史的产物。”吉登斯引入了时间、空间、转换规则、结构化方式、结构性特征等概念,他用结构二重性原则取代主客二元论。吉登斯的观点是:客体主义者强调社会中的结构、制度、制约性,主观主义者强调人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这两类因素在社会生活都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结构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创造性两种品格,吉登斯在社会实践或社会生产的不断展开和持续过程中动态地理解结构。

显然,行动者又可以利用结构预先赋予的资源,行动者微观层面的活动,带来了行动者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同时再造了宏观的社会结构。

吉登斯也认识到结构与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他写道:“作为人,我们可以选择,而不是简单地对周围的事件做出被动的反映。跨越‘结构’与‘行动’取向之间的鸿沟的方法是要认识到在日常活动过程中,我们能积极地作用和反作用于社会结构。”正如乔纳森·特纳指出:“结构可以概念化为行动者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互动情景’(context)中利用的规则(rules)和资源(resources),正是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行动者在空间和时间中维持和生产了结构。”农民工的流动既要受到结构的制约,但又并不完全为“结构”所左右,他们的流动行为也促进了国家、市场和社会的结构性变化。

从结构化理论来看,任何一个社会主体的行动都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结构化理论综合了社会学整体论和个体论的视角,说明了主体与结构的关系。根据结构化理论,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国家政策和农民工自身在特有的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结构性因素和条件提供农民工外出的可能和条件,当然,农民工流动并不是单纯的制度安排的结果,也不是简单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体现的是主体与结构二重化的过程。

作为主体与结构互动的返乡创业行动,既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也反映了个人对发展性资源的需求,同时又再造了新的社会结构。

二、返乡创业:一个结构化解释

“返乡创业”是指农民外出打工或经商半年以上,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信息,了解到家乡的社会经济环境而返乡创办工、商等企业。返乡创业体现了农民这一行为主体与所处的社会结构双向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又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结构性要素。农民工的返乡创业是社会结构变化中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农民工在一定社会结构中动态建构的过程,具体体现在:

(1)获得机会的过程。有的农民工出去打工前就有创业的想法,有的是在打工一个阶段后,才意识到求发展是更好的出路,他们在捕捉、把握市场机会后,利用家乡的资源,优惠政策以及在外面建立的网络而返乡创业;

(2)积累的过程。农民工创业机会的获得不是以“备用”的形式出现的,他们通过接近、了解市场,而后再发展到利用市场。实际上,他们走向创业的过程是一个扩大社会资本、提高人力资本的过程;

(3)实现资源整合的过程。创业并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多方面起作用的结果,是整合与拓展资源的过程。如政府行为、银行、社会组织在创业中作用发挥的程度都构成了影响创业的因素;

(4)定位的过程。农民工由打工到创业发生了职业角色的多重变换,他们的职业、身份发生了变化。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变化是农村社会结构变化的必然。

农民工返乡创业这一行动的产生,应该从主观和客观因素来分析。返乡创业并不只是简单的行为选择的过程,而是受到结构性因素制约的行动。诚如美国社会学家布劳所说:“社会学的中心任务不是解释个体行为,而是解释社会环境结构怎样影响人们的生活变迁。”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在就业与创业过程中结构性因素所起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工由流动到创业成为普遍现象。返乡创业涉及到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其中所隐含的行动逻辑,只有在特定的制度框架、社会结构背景下才能理解。

同时要看到,农民工的流动与创业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结构性要素。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工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性资源,改变了原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其直接效果是实现了自身的结构化。如果我们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可以看出流动农民工发展的轨迹。第一种情况是两栖生活。只要政策、形势不变,多数是两栖人口,极少数农民工发生身份、地位的转变。第二种情况是一部分转为正式工人,从事的产业、行业比较固定,成为熟练工人。第三种情况是一般的回流。第四种情况是创业,由农民工转为老板,包括从事个体经营或者创办企业,其创业有三种形式:在就业地创业;吸引回来创业;外地打工、异地创业。返乡创业行动受到他们对自身的资本认知、城市认知、乡村认知的影响,制度安排、社会支持也起了“拉力”作用。农民工逆向的返乡创业有利于激发农村经济运行的活力,提高农村资源与剩余劳动力的利用效率,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中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来说,以劳务输出和返乡创业良性互动机制为目标,坚持“输出劳务,引回人才;输出劳动力,引回创业者”的思路,是“打工经济”转化为“创业经济”的路径。

以上分析表明,社会因素是返乡创业的结构性背景,个体也在这一背景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返乡创业群体回到家乡创业,意味着农村投资主体增多,使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内发性动力”,农村经济社会也由“导人式”向“内发式”发展,这种形式的创业必须纳入再结构化的视野。

三、返乡创业群体的再结构化策略

返乡创业群体的再结构化,是指促进这一群体成功创业,使他们真正完成职业身份的转变,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显然,创业是由不同要素组成的连续的过程,是多部门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从深层次来看,创业反映的是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返乡创业群体能否顺利完成再结构化的过程,需要政策的扶持、社会合力的支持,尤其是需要创业者自身人力资本的提升。

1.政策的扶持

返乡创业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往往经历的是“创业、崛起、衰败”的怪圈。返乡创业面临以下困境:一是基础设施不配套;二是贷款难,缺乏金融服务,只有从民间高利息借款;三是存在员工短缺、内地劳动力素质差的问题。这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面认识的提高,以建立有利于创业的融资系统、信息服务机构、政策保护系统。政府应该从政策上、体制上给予优惠政策,营造较好的创业环境。返乡创业要真正成功,需要一定的硬环境(地理环境与基础设施)和软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其中人才、资金、市场、技术、信息、制度等都是影响创业的因素。政府要放宽制度管制、规范执法、清理各部门的乱收费和罚款,改变不利于创业的政策与体制环境,从对创业的管理转向服务,从单一的行政审批、收费、监管转向多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各级政府应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2.社会合力的支持

返乡创业的成功与否还需要社会组织建设的加强。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社会组织,应该在宏观制度不完善时起补充作用。我国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社会支持系统发生变化,但目前社会支持系统并没有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发展而相应改变,人们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存在从“单位”回归家庭、家族和私人关系网的状况。社会组织建设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在创业的支持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个人化”趋势。

3.创业者人力资本的提升

返乡创业是“草根型”的,是从农村内部、从农民工的流动中发展而来,是农村工业化的“内生型”发展的形式。可以说,这是由农村普通劳动力提升为农村高级人力资本的结果。这种形式的创业是否成功与行动者在创业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特质有很大关系。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要成功,除了要有技术、资金、市场、管理的理念外,还要有创业精神和意识。通过创业者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改变产品的技术档次低、创业层次低的局面。

农民工返乡创办了多种形式的“草根”工业,它们起了承接城乡之间产业链的作用。要改变不利于创业的政策与体制环境,政府就不能“退出”,而是要培育创业的社会环境。陆学艺研究员在早期的研究中就提出:“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光讲发展多种经营还不够,还必须鼓励、支持农村办工业,办商业,办服务业等等。”农民工比较强烈的创业意识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必须重视他们的创业需求,重视农民工的回归工程建设。

四、小结

第10篇

首先要解决的毕业生择业观念的转变。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对初次就业往往具有较高的就业期待,首先考虑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种情况就需要高校加强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力度,扭转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打开面向基层就业的广阔空间和重要渠道。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构建了以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作为一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在每学年新生入校的第一堂就业指导课上就向学生灌输面向基层就业的思想,树立服务基层、服务乡村的医疗理念。针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学生见习和实习阶段,适当打破原有班级结构;以地域和学生自主报名为基础,设置漯河、安阳、鹤壁和周口四个临床见习、实习基地;使学生的实习医院和自身拟就业的地域靠近,有利于毕业生就近了解拟就业的医疗机构地域特点和就业需求信息。在临床医学专业班级的管理上,设置班级辅导员作为负责人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后两年一直负责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指导,并安排就业专干定期深入基层医疗机构获取就业信息。同时,校就业指导处设有固定的就业指导大厅,临近学生毕业的近半年时间内,定期邀请省内的县级及乡镇卫生医疗机构轮流驻校招聘,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平台。

2.2014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以我校2014届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选取了一附院、二附院、三附院、安阳、鹤壁及周口实习班共844名,统计时间截止到9月底为止,综合就业人数761,实际就业率67.29%,灵活就业率22.88%,综合就业率为90.17%。灵活就业主要为通过“专升本”升入本科院校就读。实际就业率中,面向省级医院比例为5.4%,面向县级医院比例为33.34%,乡镇、社区医院及以下比例为61.2%。通过以上数据,具体展示了我校引导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乡镇就业的就业导向的实际效果;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面向基层就业已经占据最大比重,表明乡镇及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学专业类毕业生有巨大的吸纳能力。

3.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

一、开展创业教育的历史背景

随着这些年来我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就业难、难就业等问题逐渐上升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就业问题,高校如何未雨绸缪,寻求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引领毕业生增强个人就业竞争力,更新就业观念,顺利就业,成为各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来自教育部的最新数字显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累计超过495万人,年均增幅27%,到2007年9月,应届毕业的495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中,只有约351万名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就业率为70.9%,超过144万毕业生仍未成功就业。而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更是惊人的累计超过550万人,就业形式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毕业生毕业后放弃传统的就业方式:不是多方寻找打工机会,而是选择自立门户,开启自主创业之路。

据一项调查问卷显示,有72%的应届毕业生具有自主创业的欲望。而实际上,也确实有很多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的途径,发家致富,获得了成功,不仅为自己解决了就业问题,还为很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各个方面显示,通过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就业时尚。针对这种情况,在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当中,增加有关自主创业的教育环节就显得尤为必要。那么什么是创业教育?

从宏观的角度上讲,所谓的创业教育就是指在详细了解国家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可行性、风险性、政策保障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给予毕业生创业相对全面的基础知识和信息参考。

二、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

针对当前社会形势,结合目前高校毕业生特点,开展创业教育,一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分析、引导、教育:

(一)创业的社会背景和相关政策

目前的社会背景,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法制社会。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活跃,大家公平竞争,只要有能力,就可以独领,但要是决策失误,即使是血本无归,也只能是自己承担全部责任和后果。自负盈亏,可谓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市场经济还要求,凡事要想成功,必须遵循它的运行规律。所以,不管做什么,做好市场调查,了解其运行方式,都是首先要做的一步。

知识经济,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生产力,在现代社会,如果不具备相当的知识基础,可以做的事会是非常有限的,所能取得的成就,也会非常有限。现代人特别重视教育和提倡终身学习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信息时代,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把握商机很重要,而商机的获取,就在于信息渠道是否够广、够准确。现代人对信息的理解,尤其侧重于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推广自己和获取更多的商业信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法制社会,实际上就是说不管做什么事,都必须按规矩来。规矩就在于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法规政策。过去有不少商业大亨,由于商业活动中存在违法行为,最终导致由原来的八面威风变成了一名可耻的阶下囚,前途尽毁。因此,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合法经营,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当前,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减免税收,三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这些优惠政策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政策保障。

(二)多方位、多角度剖析创业的可行性和风险性

现代社会,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走上成功之路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世界首富、慈善巨人比尔盖茨创造了微软神话;“国美”龙头黄光裕,16岁开始闯荡,18岁培育国美电器,35岁便成为中国首富。这些耳熟能详的创业成功人士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树立了非常好的活榜样,更提供了无数的参考经验。但是,也有不少自主创业者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失败的结果。这其中血本无归、债台高筑,从此一蹶不振的也大有人在。因此,是否选择自主创业作为自己的出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该慎重地考虑。

要慎重地考虑自己打算从事的事业,是否确实具有可行性。一般来说,这个时候有许多工作要做,例如市场调研、投入预算、成本回收期预测、可能的利润空间等。这时候的工作越细致,创业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创业能否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所在,在于对风险的把握。能否有效地控制风险、正确地应对风险,是你的事业能否乘风破浪、一帆风顺的关键所在。

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和清醒的认识自主创业的可行性和风险性,是计划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们所要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同时,做好足够的前期准备,也是成功地实现自主创业的关键之一。

(三)成功的事业要求创业者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自主性。面对普通事物要有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具有极强独立自主性的人才敢于展现自我,突出重围,实现自我的理想,这也是创业必须有且最为关键的一点。

2、抗击打性。创业的道路布满荆棘,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创业者不仅要充分发挥持之以恒的精神,还要凭借自身的顽强毅力去承受和抗击来自各方面的打击,仔细分析、认真总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走向成功。

3、人际关系。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在当今这个分工越来越精细的时代,没有人能够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所以,要想成功创业,就必须学会利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好好利用人脉关系,通过友好人际关系为自主创业扫清障碍。

4、创业资金。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创业,就应该先准备好足够的创业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准备好足够的创业资金,即使做好了其它一切的创业准备,也无法进行创业。

(四)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内在问题

1、盲目乐观。大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看待问题较片面,面对局部成功往往过于盲目乐观,容易头脑发热,错误的分析形势,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为创业留下隐患。

2、缺乏对市场的洞察力。大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对当前的社会形势不够了解,对社会的需求状况不够清楚,缺乏对市场的洞察力,往往无法准确的定位。

3、缺乏对法律和政策的了解。懂法律和了解国家政策能给自主创业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事业有专攻,大学生往往容易忽视法律和政策,给创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在无形中触犯法律。

4、不善管理,任人唯亲。由于年轻气胜,大学生在创业阶段的管理上往往不善于管理,任人唯亲。当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就无法用规章制度来加以管理和约束,容易造成很多没有必要的麻烦。

5、急功近利。大学生创业往往没有足够的耐性,过度、过快地关注结果,拔苗助长、急功近利。最终事与愿违,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由于上述等问题,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很多困难和潜在风险,尤其是大学生社会经验的缺乏,更是给创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但是面对不是很确定的未来,大学生自主创业,又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其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敢打、敢拼,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同时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经济、政策上都给出了一定的优惠。总之,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大门已经打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憧憬着有朝一日能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由于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起步比较晚,因此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还任重而道远。而创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毕业生在了解和掌握创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定位,确认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因此在大学生创业具有风险性和可行性的双重矛盾基础下,高校就业开展创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更具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面对知识经济和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与挑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一国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必须紧跟时展,与国际接轨,大力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尽快提高大学生素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适应知识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必须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具体化

创业需要综合素质,创业者应当具备创新者、管理者、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角色的多种综合能力。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种具体、特殊的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具体化。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

当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的压力越来越沉重。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谋出路和自主创业,通过创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一个大学生的创业成功,可以带动几个甚至一大批大学生的就业,从而大大缓解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我国农业创名牌的主要难点

农业名牌是指农、林、牧、渔业中未经过加工或只经过初加工产品的著名品牌或商标。与工业品创名牌相比,农业创名牌存在着以下困难:

(一)创名牌意识薄弱。农业创名牌意识薄弱是阻碍我国农业创名牌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农民创名牌意识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再加上思想观念陈旧,信息闭塞,“科技”、“名牌”等字眼在广大农民心目中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之物,创名牌意识十分淡薄;②地方政府创名牌意识薄弱。很大一部分基层干部对农业名牌缺乏必要的认识,思想观念滞后,如“中国人多,消费量大,不必创名牌”,“农产品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质量不稳定,不能创名牌”,“农产品产量高比什么都好”等,从而对农业创名牌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扶持;③农业企业创名牌意识薄弱。农业企业是农业创名牌的主体,虽然有些企业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有了一定的名牌意识,也创出了一些农业名牌,但大多数企业缺乏创名牌意识,常常仅从眼前利益出发,忽视农产品名牌的创造与保护工作,导致农业创名牌止步不前。

(二)农业创名牌外部环境亟待改善。农业创名牌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里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农业创名牌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管理环节要求较高,因此,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创名牌的基础;②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状况。高质量的农业生产要素是造就农业名牌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不断得到更新的同时,农业创名牌客观上要求对生产要素加以科学综合的运用。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发展缓慢,缺乏更新,农膜、肥料、农药、饲料等不仅质量不稳定,且市场价格没有得到较好控制,严重制约了农业创名牌战略的实施;③农产品市场经营环境。农业创名牌必须在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中,才可能得以产生和发展。如同工业品市场一样,我国农产品市场也存在着假冒伪劣产品问题,而且情况更为严重,各种冒牌货冲击农产品市场特别是广大农村市场,极大地影响了农业创名牌的积极性。

(三)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创名牌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不可能创造出农业名牌,即使有,也不会保持长久。目前,在农业科技工作方面,我国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农业科技人才流失,后继乏人,从而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创名牌的发展。人才的流失造成农业科技人员结构和队伍不稳定,进而从根本上制约着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取得的6000多项农业科研成果中,只有30%-40%得到了转化,而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已达到70%-80%。

(四)农业资金不足。资金短缺是阻碍当前农业创名牌的又一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名牌的创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资金投入较少。据权威部门统计,40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共为43839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4%。特别是近几年,相对数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仅为财政总支出的3%-4%,而且还在下降。而同期巴基斯坦、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均占其财政总支出的15%左右,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即使如此,资金到位率也不高且挤占挪用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幅的下滑也影响到农业资金的投入,从而对农业创名牌带来不利影响。农业与农村发展.

(五)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业创名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保险服务、信息与技术传播及一些基本的市场经营,对农业创名牌十分不利。①农业保险服务不能适应农业创名牌要求。农业保险是农业创名牌过程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社会服务,它为农业创名牌提供安全保障。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保险起步较晚。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又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再加上农民保险意识较差、经营风险集中引起保险公司赔付率偏高、资金短缺、人才缺乏、技术薄弱等诸多因素,使我国农业保险举步维艰,很不适应农业创名牌的要求;②信息与技术服务不能满足农业创名牌的需要。信息与技术是农业创名牌得以顺利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而目前,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不能满足农户生产要求,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尤为突出,无法满足农业创名牌的需要;③优良品种供给、农用生产资料和物资供给及产后储运、加工、保鲜措施支持等基本市场经营服务不到位也给农业创名牌带来困难。

二、我国农业创名牌应采取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树立名牌观念,增强创名牌意识是农业创名牌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不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农业创名牌就无从谈起。就政府而言,要做到切实转变观念,提高对农业创名牌重要性及紧迫性的认识。政府部门要首先摒弃那些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观念,不断学习,树立名牌观念,将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农业创名牌战略当作今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其次要加强对农户的引导,帮助广大农民改变陈旧的农业观念;再次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与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对农业创名牌给予积极支持。

(二)实施农业名牌发展战略,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动农业创名牌。实施农业名牌发展战略是加快我国农业创名牌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我们应看到,我国幅圆辽阔,地域差异较大,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当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切忌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我们要突出重点,紧抓优势产品,本着扶持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来推动农业创名牌。

第13篇

熊彼特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理论,他是从理论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的影响的角度考虑的。他的主要观点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它把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现有的生产体系。因此,经济发展也就是“执行新的组合”。市场竞争实际上是一个“新组合”不断代替“旧组合”的过程。从创新的经济学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学意义的创新主要是指营销创新,即企业在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于新的营销观念、营销组织和技术的导入和应用。德鲁克为营销创新的研究开启了方向,他对营销创新作了进一步阐述,主张创新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定义。从供给的角度来说,创新是改变厂商资源的输出,而从需求的角度来说,创新则是改变资源所给予消费者的价值和满足。可以看出,德鲁克将社会价值作为创新的重要特征。这种价值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就是创新应为企业与消费者双方带来利益。2营销创新的内涵及国内外营销创新综述营销创新中所提的“营销”仅指营销策略组合活动本身,即企业将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交易活动。经营者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把握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重新组织营销各个要素,建立起市场竞争力更强的市场营销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综合经营活动过程。

国外对营销创新纷纷提出不同的概念,形成不同的理论。西奥多•莱维特提出“全球营销”的思想,舒尔兹提出整合营销,芭芭拉•本德•杰克逊则强调关系营销的重要性,桑格菲特的研究进一步认为,营销创新作为战略创新的一部分,是一种企业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削弱竞争对手和为所有利益相关人创造新的财富。

我国对营销创新问题的研究,已从单纯的理论学习阶段步入全面创新和拓展时代。如李丹仪提出“建立市场营销创新体系”、刘永安“谈企业的营销创新”、常永胜、王国欣“略谈新经济时代营销创新与应用”、赵静杰、杨刚“论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的问题”,等等。然而,由于缺乏对西方营销理论应用于中国实践的有效的探索,缺乏中国营销理论创新的尝试,这些论文没有实现现代营销理论与中国国情的有效整合,找出我国企业营销创新的途径。

2中国企业营销的主要困境

2.1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

由于营销理论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而且至今中国的大部分学者从事的仍是翻译和传播的工作,对中国本土企业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只能简单地套用其他国家企业的营销策略,因此会出现文化上的不适应和不相容。如果只是简单套用其中的营销策略,那么必将导致营销发展的低水平同质化。

2.2营销策略单一

总体营销水平的同质化直接导致了中国一些企业营销策略的单一性。在中国,不仅是手机行业,还包括家电、汽车、乳制品等许多行业,价格是最为常见的竞争手段。仿佛为了追求市场份额和销售量,价格和促销就是国内企业的唯一策略。在价格战中,中国企业利润在流失,实力在削弱。

2.3对企业发展缺乏长期规划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营销管理都属于企业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因为一个好的营销战略必须建立在企业的长期规划和目标之下。而现在,多数的中国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多数的经营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不明确,更有甚者只重视短期利益,而放弃长期发展的打算,这些都不利于企业的营销活动。

2.4缺乏创新精神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企业营销的失败是“创新”的失败。这里的“创新”是多方面的,不仅指产品,还包括营销策略、实践精神等诸多方面。在产品上,中国的企业不注重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在营销策略方面,中国企业只简单照搬书本或者别人现成的东西;在实践精神上,中国企业害怕失败,不敢冒险。时代在发展,所有的东西都在更新,消费者也在变,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3中国企业营销创新的途径

3.1研究竞争对手

仔细研究竞争对手是企业快速成长的要诀。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企业能够发明全新的产品,绝大多数的企业只是在研究竞争对手的基础上改进并延续他人的创意。苹果的Ipod并非第一款MP3播放机,它之所以在2007年下半年至今的一段时间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主要是苹果公司对其充分融入了新的特色,使其具有创新性。百事可乐公司对于可口可乐的研究也是如此,可口可乐是领跑者,百事可乐是跟随者。作为跟随者,百事可乐总要多付出一些,百事可乐深知可口可乐的深度分销的模式就是自己要沿袭和依照的模式。据此,百事可乐经常不惜双倍的价钱去争取一个零售终端,因为百事可乐知道,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落后。因此,仔细研究竞争对手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第一步。

3.2模仿但不窃取产权

模仿几乎是新兴市场不可避免的通病,尤其对中国市场来说,模仿几乎无处不在。如同盗版问题,模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一种侵害。现在提到仿造其他品牌,更多的是指模仿该品牌的外观。另外,模仿也不完全等同于盗版,就如同合法仿造与非法仿冒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虽然他们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明朗。但在这个灰色地带中,核心技术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在这个方面,奇瑞QQ的例子比较突出。奇瑞承认该轿车与通用汽车雪佛莱的外形相似,但却称自己从Matiz中合法获得了产权,更重要的是奇瑞使用的是自己的品牌和技术。模仿其实在任何国家的市场都会存在,关键是企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掌握自己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要诀,并根据消费市场的特征,把他人的某些东西为我所用,这是模仿与仿造的根本区别。3.3购买技术和创意

公司可以从外部买入专门技术和创意来帮助其开发新产品,而不是单单依靠公司内部的人才。其实,这种例子也很多。例如,制药公司从生物技术初创公司购得新药的产权,大型软件公司则购并小的软件公司。这不仅为其提供了产品开发的创意,而且使其获得了专门技术。索尼公司生产第一款袖珍收音机的时候,就是从西电公司获得了助听器晶体管的使用许可证。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需要从零做起,更多的公司可以将现有的成果与自己的创意相结合,也许他们并不擅长做研发,但他们可以将已有的研发成果进行商业化利用,从而帮助自己生产出新产品。因此,从外部购买技术和创意也不失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时可以利用的方法。

3.4强化系统整合的营销思维,完善企业营销结构

所谓系统整合的营销观,就是指企业不能就营销论营销,要将营销放到企业整体的经营框架与营销环境中进行统一思考和把握。系统整合营销观的缺失,导致我国企业在营销竞争中出现了太多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如2003年手机行业中的新贵——迪比特,凭借一款性价比极高的产品5688在激烈竞争的手机行业中杀出一条血路。在2003年9、10月份的销量高峰期,销量达到每月70万台。当时迪比特采取了“区包”的渠道模式,给予经销商较大的利润空间,并且充分利用自身产品优越的性价比,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收益。但是在2004年,迪比特却出现了大额亏损,曾经所向披靡的“区包”模式风光不再,问题出在哪呢?如果我们对最近几年迪比特的“渠道模式”进行一下简要回顾的话,就会发现迪比特陷入了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营销陷阱,只在渠道本身做文章,却看不到渠道背后存在的根本问题。对于自身究竟适合何种渠道战略,迪比特缺乏深入、理性的市场思考。这是迪比特在手机市场上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深刻反映出企业系统整合营销观的缺乏。因此,营销的创新,要强化系统整合的营销观。持续而深入的营销思考,对于企业形成科学的营销思维、实施正确的营销行为至关重要,有助于企业对营销资源约束、营销目标、营销发展框架等问题做出基于市场的判断,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进而保证“营销列车”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高效行进。持续、深入的营销思考机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在企业内部营造浓厚的营销氛围,形成真正的营销创新;第二,企业要将营销思考引向深入,营造一种学习型的营销文化。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64.

第14篇

论文摘要: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特点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文章以笔者所在学院商务英语专业2010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教学指导为例,探讨了毕业论文多元模式创新实践,旨在为高职文科和商科类专业的毕业论文改革提供参考。

高职教育具有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性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理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已经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成为学生毕业的重要指标,但是商务英语、文秘、电子商务等文科以及商科类专业还一直采用着传统的专业论文写作的形式。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弊端使得毕业论文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毕业论文写作模式的弊端

对高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表明,传统的写作模式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很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以及归纳等创新思维能力,难以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社交能力等预期效果。

首先,学生重工作而轻论文写作。论文写作一般都安排在顶岗实习的学期,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期间找工作比写论文更重要。为了能顺利毕业,在关键时候,一些学生从网上截取几篇与自己专业相契合的论文,然后七拼八凑,略作加工,形成自己的论文,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其次,学生在论文的选题方面缺乏自主创新,选题范围狭窄,思路不宽泛。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也容易引导学生依照教师个人的专业方向选题撰写论文,而忽略了高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即使做到了论文内容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仍没能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

再次,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科研论文撰写知识了解甚少,同时自身的语言基础、逻辑思维、布局构篇的能力欠佳,因此论文质量较差。这也给指导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英语论文的写作指导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

鉴于以上诸多问题,为了让毕业论文写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且能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以及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对笔者所在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指导进行了多元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多元化的毕业写作和设计模式创新

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原因之一是认为论文写作仅仅是学校的毕业要求,与找工作和提高职业技能没有关系。如何使毕业论文写作与学生的专业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成为创新与实践的“瓶颈”。经过研究和讨论,从2010届开始,我院将过去单一的专业论文写作的模式改为了专业论文写作、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商务项目设计和商务翻译及评述多种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总结本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情况,发现选择市场调查报告和商务项目设计的学生较少,主要是因为在校期间对这两种形式的写作接触少,缺乏训练。特别是商务项目设计,虽然与工作实践联系密切,但是要求综合能力强,难度大,不是特别适合高职高专学生。而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和商务翻译及评述的写作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专业或职业工作研究报告

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实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广泛选择紧密结合岗位并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主题展开设计写作。比如,在某涉外公司从事秘书工作实习的学生可以就秘书的特点、要求、所需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现阶段仍欠缺的知识或技能等方面撰写个人论文。再如,从事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的学生可以就校内所学与岗位实际需求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距撰写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为了防止学生将研究报告写成工作总结,我们要求学生在初稿前提交一个写作实施方案(表格形式),要求务必指出相关的职业岗位或工作职能名称、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着重于某一个方面)以及为解决问题拟定的思路和方案。写作实施方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研究思路,按步骤完成写作任务。同时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提供方案样本、论文格式样本等,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该项写作的目的、形式、特点及要求。

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方案查找资料和相关理论、总结或借鉴经验,通过对相关要点的扩展、例证及归纳,就能写出一份不少于4000 字的研究报告。由于研究内容是针对自己的实习岗位,不会空洞和脱离实际。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实践,找到自己原先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研究报告,继续为今后的业务工作提供借鉴,一举两得,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届毕业生写出了诸如《艺术陶瓷的发展及其对外贸易前景》、《纺织业外贸跟单员的作用》、《长沙市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及就业方向》、《关于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和处理投诉》、《国际商务谈判中英语语言的运用》等与自身实习工作密切相关的优秀论文,虽然可能在研究的系统性、结构的严谨性等方面有不足,但我们认为,这些选题和写作真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商务资料翻译及方法评述

商务翻译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之一。商务资料翻译及方法评述应该属于一种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而这种毕业设计完全符合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要求。具体做法是:指导教师将8000单词左右的商务英语资料在学生离校实习前发给学生,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翻译完毕,翻译之后还需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困难和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完成1000字以上的方法评述。

翻译的英文资料要具有时效性和应用性,主要选自商务英语杂志和国际商务网站。为了保证每位学生所翻译的资料不会雷同,同时,保证学生的翻译有一定的质量,我们原则上要求选择该毕业设计的学生要达到大学英语6级水平,又特别安排两名具有翻译资格证的教师专门负责其资料的选用和翻译指导。112名毕业生中有近30名选择了该形式的毕业设计。绝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认真阅读、理解原文,做到了翻译文本基本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同时中文表达通顺、达意。在学生的评述中,也能就常见的翻译问题和技巧做分析和总结。通过答辩,还了解到学生为了完成设计任务,采取了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他们对商务翻译过程的艰辛以及成功带来的快乐都有了亲身体验,达到了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目的。

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形式促进了学生将相关专业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综合实践技能,促使学生在真正踏入社会前认真完成了在校期间的最后一次能力实训。我们就此进行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已经显示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但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形式对指导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对毕业论文指导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和论文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还需相应地加大力度。

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力争构建一个适合高职院校语言教育类及商科类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最佳模式,使得毕业论文写作真正成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OL].(2004-04-08).

[2]姜荷梅,杜姗姗.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现状调查及改进建议[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3):36-40.

[3]曹兰.设计教学模式探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个案研究[J].科技信息,2007,(32): 274-275.

[4]韦润芳.项目设计:英语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08,(11):35-43.

第15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高职院校

[DOI]10.13939/ki.zgsc.2015.23.065

1 前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可见,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教育。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关键,因此,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各种因素和存在问题,如何在高职院校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2 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创业与就业能力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1 大学生职业道德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社会物质或精神生活的一项工作。职业本身已经包含了标准化的专业知识、职业声誉和从业者的行为准则等内容。其中标准化的专业知识则构成了职业技能,职业声誉与从业者的行为准则就体现为职业道德要求。因此,职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内在的就包括了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特殊形式和重要补充。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在范围上,它存在于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中,是家庭、学校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内容上,它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在形式上,它具有具体、多样和较大的适用性。职业道德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它不因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在方向上发生移易,但将随着本职业的技术进步而在内容上不断深化。

2.2 大学生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是大学生从事职业劳动和完成岗位工作应具有的业务素质。职业知识、职业技术、职业能力三者有机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素质体系。在职业教育中,技能与技术是一个相互联系又存在差别的概念。技术是一种外在人的客观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技能则是一种内在于人的主观能力。技术是一种已经将人的才能、智慧内化为客观的知识,但这种客观知识也是人的精神观念的直接体现,劳动本身是技术应用的过程,是技能的具体化。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是就业创业的根本,大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创业的前提。

2.3 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的含义就是指在法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进行的活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是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技能、能力的集合,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而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就业能力不单单是指毕业生所具备的实现就业的能力,还应该包括保持工作、变动工作以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它不仅是毕业生短期的求职就业能力,更是一个社会人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

2.4 大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是指创业者依自己的想法及努力工作来创造一个新企业,包括新公司的成立、组织新单位的成立,以及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以实现创业者的理想的过程。创业能力就是创业主体所拥有的有利于创业成功和创业企业成长的技能和能力的综合。

从大学生寻求职业的角度来看,创业可以归类于就业之中,但从创业的内涵来看,创业有别于就业。“创业”中的“创”字有开创、创新、创造之意。就业则是一个更为广阔的职业选择的概念。创业可以从属于就业,但又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就业的概念,它是一个较就业具有更深层次的职业选择概念。

2.5 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创业就业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1)职业道德是基础是保障。国发[2005] 35号文件《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决定》和《规划纲要》都将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充分体现出职业道德为首位,反映出德育是基础是保障的思想。首先,职业道德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这一切都是学生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的基础和保障,任何职业技能都必须建立于职业道德之上,缺乏职业道德的职业技能是不合格的。其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可以促进职业技能的提高。社会的进步,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要求从业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最后,职业道德是就业创业者的立业之本,大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对其毕业后顺利求职、成功就业与创业起着决定性作用。

(2)职业技能职、职业道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职业技能不能与职业道德完全割裂开来,职业技能的运用影响着职业道德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提高必然会对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产生影响甚至改变。职业技能达不到要求,不可能真正做到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职业道德的要求。人们往往也是从过硬的职业技能中,体验到高尚职业道德的情操。可见,我们在加强职业技能建设的同时,应将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加强职业技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与提高,促进职业道德的建设。

(3)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是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职业道德水平不高,职业技能不过硬,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创业的竞争力,缺乏职业道德的职业技能会行不正、走不直,而缺乏职业技能的职业道德,只能是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实质性问题。高职学生具有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可较好的适应就业创业需要,帮助就业创业者在任何工作环境中调整自我、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及人际关系,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全面发展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客观要求。

3 推进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与就业创业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职业道德是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灵魂,是学生“做人”的方向、标准和前进的动力;职业技能是学生“做事”的技术和能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能够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都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离开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就没有了载体,必然空洞乏力;脱离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会失去服务社会经济的目标和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应以职业道德为先、以职业技能为重、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推进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职业道德为先,就是坚持立德树人,把“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把职业道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职业道德是高度岗位化和职业化的道德,职业道德的养成不是靠教师简单说教就可以实现,必须在日积月累的职业实践中磨炼养成,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专业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职业道德课的实践教学中,可根据专业课教学的特点,把职业道德教育融于专业实训、实习中,引导学生在专业实训、实习中开展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劳动纪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职业操守、协作精神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和实践活动中,深化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养成遵章守纪、诚信、敬业等良好职业行为习惯,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以职业技能为重,就是坚持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社会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以学生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在实践中完成职业技能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教高[2006] 16号文件)。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是学生顺利就业创业的途径之一。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的培养依赖于各种形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实验、实训、实习以及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中才能学到与真实工作环境相契合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培训通常是传授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训练相应的职业技能、技巧,教会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并将职业技能教育与未来的职业工作相联系,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开展教学工作,要把职业道德、就业创业作为一个重要的职业技能融入专业技能培养之中,把“做人”原则作为“做事”技能的重要方面加以传授。培养学生“做事”的本领,这是培养职业技能的内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