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学生政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高中学生政治论文

第1篇

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观意义重大,在当前物欲纵流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让学生把握自己的人生,避免他们误入歧途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就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从现在开始就要考虑自己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要树立高远的志向,拥有为了追求梦想而付出的勇气和坚韧不懈怠的品质。人生的价值不是自己获得了多少,而是如何展露自己的才华,如何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合适的地方以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当前人们已经毫不避讳对于物质的追求,我们鼓励在法律框架和道德框架内的物质追求,然而,我们必须也要让学生认识到钱财的意义不是拥有,而是如何让钱财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社会上许多富二代无限挥霍,以此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这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二、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怎样认识这个世界,这是从古至今、从外到内、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发问。唯心主义者从自身感受出发,认为意识先于现实而存在,“目遇之而成色,耳闻之而成声”,因为被感知,所以才有存在,外国哲人甚至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从人类精神文明的角度来讲,这些无可厚非。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往往尊崇儒释道三家思想,时至晚年许多读书人都以抄录佛经、诵读经书的方式,以求得精神的愉悦和放松,渴望在死前获得宽恕。然而,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些是思想财富,是软弱灵魂的避风港,但却不是认识真实世界的工具。唯物主义哲学观不仅是思想,还是方法论,是认识这个世界的工具。要想认识真理,擦亮眼睛来看世界、研究世界,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就只有掌握客观唯物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可以让学生懂得人生失败和成功的原因,获得寻找真理的勇气,也才不至于把失败归咎于命运等虚无主义。我们可以结合学校进行的抵制“,倡导正能量”等活动,组织学生展开思想范围内的大讨论或者大辩论,及早发现学生不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可以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勇气,形成自己对世界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并有信心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坎坷和不幸。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态、明亮和智慧的眼睛,才不至于沦落到信奉旁门左道中去。在当前形势下,若缺乏正确的引导,则很多学生就会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中失去自我,变得越来越功利化,难以抵制社会上各种不良的诱惑。教师要教育学生以积极、冷静的态度审视人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挫折要以豁达、乐观的态度看待。

三、利用时事,倡导正能量

第2篇

1.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以下的工作方案,保证引导式教学方案的优化。

比如,教师要进行预习提纲的编印及其复习,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学。通过对良好预习作业的布置,能够为学生的上课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奠定其良好的学习基础,也有利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整体来说,政治教材依旧是比较抽象的,相对于文艺作品,其没有那样的生动形象性。要想学生真正的读懂教材,就需要教师给予认真的引导,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好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2.为了保证高中生的政治素质的提升,教师需要做好提纲的编纂工作。

需要注意知识结构的强化,从而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进行整体学习观念的树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进行重难点内容的标出,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避免出现预习过程中的无重点情况,需要学生养成有重点学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预习习题的良好安排,要尽可能地保证预习习题的启发性、趣味性及其现实性。比如在关于商品概念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布置以下的命题:下列哪些鱼缸是商品。可以给出家用观赏的鱼缸,大型商用的鱼缸,待售的鱼缸,私用的鱼缸等选项。

3.依据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作业都是书上的,学生只需要从书本找到概念就能完成任务。这种方法比较流于表面,容易导致预习结果的粗糙化,从而降低学生的预习兴趣。我们要分析的是新型的预习习题方式,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习题,新习题的布置讲究的是目标性,其特点一般是启发性、兴趣性、实用性及其现实性,特别是趣味性的营造,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思考,进行良好思考习惯的养成,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问题的发现及其做好思索。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遇到了预习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认真的听课,从而解决问题。

二、讲解过程中引导体系的优化

1.在高中政治教学环节中,进行讲解内容的生动化也是必要的,这和趣味性政治习题的布置是相同的意思。

我们的政治教材大多是进行政治概念及其抽象内容的包含,针对这些内容,学生可能很难进行理解。为了更好地进行政治教学,除了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及其逻辑性的控制,也要保证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典型生动事例的采用,比如寓言、小笑话、成语、小游戏等,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抽象概念更加简单化,通俗易懂化,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理性概念的深入了解,这样就能保证政治课程的多样化。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比如,进行哲学的联系普遍性讲解,教师可以以身边的东西为例子进行小游戏般的教学讲解,比如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为进行联系普遍性的讲解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让学生觉察到身边的游戏都涵盖着深奥的哲学道理,在学习中娱乐,在娱乐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调动其学习兴趣,更好地进行其心理特点的符合,保证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2.在复习题目的设置过程中,需要注意设置的技巧性。

技巧性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理论及其实际的联系,可以优化复习题目的设置方式,保证复习习题的技巧性,保证学生政治素质的提升,比如在进行一些政治法律知识的讲解时,可以拿出一个模拟的实际案例,比如身边的人正在损坏你的自行车,你需要怎么办。这种类型的题目更好的保证学生的交流协调能力,也一定程度避免了学生的心理隐患,让学生能够应用法律知识来处理身边的事情,从而更好的保护自己,保证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又如,在进行商品基本属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商品价值及其使用价值的作业,可以以打击商品伪劣为例子:我国为什么要进行伪劣产品的打击,从而进行学生商品价值及其使用价值的关系考察,并且提升其知识应用能力。

三、结语

第3篇

认知这一概念也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个体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和感知,在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也起到重要作用。高中政治学习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以书本为媒介的条件下去认识客观知识和前人经验。某种角度上讲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便是认知过程。为发挥认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在认知策略应用时,很多教师从选择性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练习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等四个方面去实施。也就是在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从授课开始教师便应注意对优质教学内容的选择,为引起学生学习的共鸣,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应注意选择那些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投入到高中政治学习中。

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主要是将教师所讲教学内容在脑海中进行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与理解,不能让教师所讲内容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这样便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只有对教师所讲内容有一定理解与初步识记才会不断堆积政治知识。练习策略主要是指教师授课结束后,学生根据教师课上所讲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做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精细加工策略便是学生将课上教师教授的内容与自己已掌握的内容进行结合串联,增加新信息的意义,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体系。

二、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的资源管理学习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外在因素,主要是学生在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能够利用环境与资源,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过程中资源管理策略主要体现在环境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他人支持策略等四大方面。环境管理策略主要指在学习中,尽量选择优质环境,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全力投入学习。时间管理策略主要是在政治学习过程中,要处理好时间这一因素,尽可能多抽出时间进行学习,并通过时间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努力管理策略便是控制自己,减少玩耍的时间。他人支持策略便是在学习过程中针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寻求他人的帮助。

三、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涵义策略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注重从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正确的品德行为。一堂课的教学都是从外到内,自上而下地灌输.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发生严重脱节.导致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而变得抽象、空洞和苍白无力,从而使学生感到厌倦,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造就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是使课堂唤发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为基础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并与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主导的生活和哲学并列,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这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涵义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中,笔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宁村抬佛”汤和文化、“张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温州鼓词”等内容,与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经济生活》模块“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来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

1.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学习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作用”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物质要决定意识。那么大家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楼,在建造前要先有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去建造,那是否意味着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在造楼的过程中,图纸(意识)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意识的作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调查龙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皮革、不锈钢、电器等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龙湾区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环境变差的真正原因。“小记者”争着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比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等等?采访回来后,在课堂上大家又对自己的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3.总结升华知识,服务生活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以后,在同学生共同总结了课堂的内容以后.让学生去分析龙湾当地养殖业的实际问题:为什么前几年价格很高的文蛤,今年价格比较低,为什么前几年收益丰厚的养殖户,今年却陷入困境,有的濒临破产?如何才能使养殖户尽快地走出困境?这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价值规律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第5篇

所谓“生活化课堂教学”,其本质含义就是指在高中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并且依据学生平时的日常生活将政治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高中政治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源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具有政治性的教学因素,因而在生活中探索政治教学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将政治教育思想最终服务于平日的生活,这样才能体现出政治教育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二、分析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特点

1“.日常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什么是“日常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通过加入一些具有生活化的事例进行教材讲解的教学方式,这些事例往往从日常生活中搜集而来,经过教师的加工运用到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活泼性,政治教学也更加灵活自由,使政治课堂教学呈现出“教学源于生活实践的真理”。

2“.现实生活学生化”的课堂教学。

“现实生活学生化”相较于“日常生活化”不仅是基于实际生活来提出事例,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强调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当前生活中比较关注的事情以及活动,在教学中通过采用学生关注关心的事件来进行政治知识的讲解,在政治课堂中体现学生的现实生活,这种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学生课下的现实生活,也包括课内的现实生活。

3“.可能生活学生化”的课堂教学。

陶行知对“教育生活”的解释是“在生活中赋予教育意义,让教育为生活而存在,以生活向前向上为发展目标”,因而“可能生活学生化”就是指政治课堂教学是基于实际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而体现未来可能生存的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来源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但是又超越学生现实生活。

三、探析实施高中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方法

1.注重知识的掌握。

新课程改革对政治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要求,旨在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最基本的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掌握重要的基本技能。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就要将学生“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知识与实际能力联系的结构网络,发展学生政治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建立政治的情感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学生主体的生活经验引用在教学活动中,同时注重让学生掌握政治基本知识。

2.扩充教学内容。

新课程教学改革认为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不仅仅是局限于课本的教材内容,还应该将课本加上更多的“联系性”,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政治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单一的现象,可以增加与政治知识有关的社会或者历史等资料,使高中政治教学是结合现实生活的教学,彻底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3.改进教学方式。

改进教学方式就是将原来教学中不适应教学要求的东西去除掉,保留较好的教学方式,增加新的教学手段的过程。例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还是要保留像“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实行“生活化教学”的实质其实也就是将传统只重视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高中政治教师要结合当前实际的政治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地运用“生活化教学”,万万不可只重“生活化课堂形式,不重质量”。

4.构建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掌握、扩充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还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简单来说就是高中政治教师要将教学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积极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对学习内容的感想,教师要把自己替学生分析举例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来做,这不仅是高中政治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四、结语

第6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从高中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时代的特点,制定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课程,从不同方面渗透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在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材中,可以发掘出道德人格教育。例如教材中有关人格素养、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规范的内容,都属于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生活中最普遍遇到的经济现象入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怎样为人,如何解决问题,把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遇到的生存、发展需求与学生自身的特点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以社会参与主体的身份如劳动者、纳税人、经营者、储蓄者、消费者等参与社会经济生活,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有助于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在必修二《政治生活》教材中,可以发掘出政治人格教育。例如教材中的国家、政党、宗教、民族等内容都属于政治人格教育。可以让学生知道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如何正确理解一些最常见的政治现象,掌握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明确政治生活,纠正对待政治生活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于青年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材中,可以发掘出文化人格教育。例如教材中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等知识,不断的对学生人格进行激励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自觉接受先进优秀的文化,帮助他们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砥砺自我,形成健康的人格。在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材中,可以发掘出哲学人格教育。哲学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具备健康的自我意识,例如教材中的辩证唯物论,如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等原理;唯物辩证法,如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创新的观点等原理。让学生利用这些哲学观点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拥有人生的智慧,不断升华和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课堂生活化的,社会热点案例走进课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学生的学服务是课堂教学重要体现。在政治课教学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就需要让社会新闻事件,热点和突出的案例走进教学课堂,把教材知识与社会案例融为一体,使教材的知识理论生动有趣,更具有说服力。例如在讲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时,“规范市场秩序”这一知识点,有关道德和诚信的重要性,利用近几年来相继发生的食品药品领域安全事故的案例,“毒奶粉”、“皮鞋很忙”、“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事件,这些恶性的安全事故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所以必须要加强诚信和道德建设。例如在讲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一课时,有关“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知识点,可以开展《走进2014感动中国人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探究,说明价值观对人的导向作用。在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知识点时,利用目前大学生就业热点案例,负面例子--高不成低不就的“啃老族”,某高中生汪某,自己没有考上清华大学就自暴自弃成为了社会的流浪者,靠母亲救济,母亲不给钱就杀母;正面例子--职业无高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如卖肉的北大才子、杭州的破烂王宋岩,不分职业贵贱自主创业收入上百万,利用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积极讨论,从而认同“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这一知识点。

(三)以爱的名义唤醒、激励和鼓舞,感化学生心灵

第7篇

[关键词]文明修身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2007年5月4日,总书记在《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希望广大青年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以英雄棋范为榜样,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作为我国青年中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当代大学生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使高校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四个新一代”,除了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的教育,更要特别重视对他们的文明修身教育。

一、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重要意义

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在大学生中进行文明修身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可以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可见,文明修身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是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环节,是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明修身教育对巩固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21世纪对人才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人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等。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其道德意识,做到以德修身,塑造新时期大学生形象是每一位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思考的课题。

二、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主要内容

1.开展基础文明修养教育。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的言行方式,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内容包括教育和引导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树立文明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到“美化校园”、争创“文明宿舍”等活动中来。

2.开展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敬业奉献、团结协作、谦虚求实、勤俭自强等道德品质。

3.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培育民族精神,倡导修身自省,为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实施策略

1.因材施教,坚持贯穿主线

人的道德层次有所差别。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状况也同样高低不同,参差不齐。因此在实施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的过程中,既要因材施教,分别不同对象,针对不同阶段开展教育。如将“文明修身”渗透到新生入学教育,可以使新生了解“文明修身”的内容、意义,使之在刚迈入高校的大门时就能产生“我已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的意识,从而使之在心灵深处树立“做一名合格大学生”的信念。

2.整合资源,注重工作实效

(1)加强“两项教育”

一是加强正面教育。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通过集体学习、竞赛考试、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正面教育,使大学生掌握文明修身的目的任务、内容途径等。二是加强自我教育。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讨论;通过组建“文明督察队”等方式加强自我教育、自我实践,充分发挥广大同学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从思想上认识文明修身的重要性,从行动上增强文明修身的自觉性、自律性。

(2)发挥“三个作用”。

一是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锋带头、和批评监督作用。二是发挥团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的文明修身示范作用。三是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3.立体渗透,创新工作载体

(1)通过多种渠道巩固阵地建设

要想使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这一原本不为学生熟知的事物深入人心,首先需要需要巩固完善原有阵地,对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进行全面动员和宣传,如通过院广播站开辟“文明修身之声”栏目、在校报等开辟“文明修身人物风采”及“文明修身大学生论坛”专栏,发表关于“文明修身”的评论文章等。

(2)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制度建设

同法制建设一样,实施“文明修身”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要“建章立制”、“德法相济”。将“文明修身”渗透到学校规章制度、校纪校风的建设中去,也是“立体渗透”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推出“文明修身条例准则”,将其作为学生的评优、评奖、德育评估、学年鉴定等作为评比的一条重要依据。使文明修身同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通过不断总结,可以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推动“文明修身”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沈兴全,吴淑琴,张晓辉:实施文明修身工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增刊)

[2]倪鸿雁,施进华.文明修身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1,(3)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生成性问题 应对策略

一、生成性问题的涵义

生成性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正如雅思贝尔所说,它是一门由历史积累与自身的不断重复努力而形成的一种教学价值观。生成性教学法不仅指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教学知识,而且包括通过教授知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而生成性教学主要以学生的生存发展作为基本的认识论,它将教学的认识论与学生的生存发展结合在一起,强调学生通过形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作为首要的教学目的。

二、生成性问题带来的困惑

生成性问题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生成性问题在教学中常常被忽略。课堂中发现问题的机遇都是随机的,所以要把握这一时机非常重要,需要教师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捕捉这一信息,然后将其延伸,但是在教学中往往都被教师忽略。如高中政治教学“文化生活”一节,教师让大家回顾我国传统的文化习俗,有一学生大声回答:“划龙舟。”因为声音过大,回答过急,引起了大家的哄笑,这时教师也没有理睬。而这就是一个有利时机,教师未能抓住这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时机深入分析与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所以造成了课堂沉闷的现象。第二,对生成性问题的简单否定。这是教师容易犯错的地方。高中生处在青春期,思想新颖、想法特别,所以学生对很多观点都持不同看法,而这些想法难免会有失妥当,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正确分析与引导,让学生逐步接受正确观点,而不是简单否定学生的观点,失去生成问题的时机。最后,生成性问题生搬硬套,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的生成会因为时间、条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犯生搬硬套的错误,让生成遇到阻碍。

三、解决生成性问题的策略

面对生成性问题存在的种种困惑,教师要具备有效利用生成性问题,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发现与预留生成空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对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深刻影响,同时,教学设计的质量影响到问题的生成,决定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预留生成空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可生成性内容的亮点。如:教学“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中的“违法必究”时,有学生提出未成年人保护法与违法必究的矛盾冲突,这是这一问题的矛盾所在,学生能够对此问题提出疑惑,并期望得到解决,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得到了激发,这时候提问:“制定好了法律,难道就是法制社会了吗?”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法治社会的建设。教师应抓住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精心设计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思考:“法制社会的建设包括哪些方面?”“法制建设能否一蹴而就,为什么?”在引导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讨论与比较,从而学会思考,学会辩证思维,消除疑惑。这节课中,教师就敏锐而机智地抓住并运用了生成性问题,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使学生对法治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是本节课的亮点。

2.巧妙利用生成问题,使生成教学顺理成章。

高中的政治课具有极强的时政性,因此也就更具有发展性,需要教师灵活掌控课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教学的闪光点。如教学内容中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融合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的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随着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起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还能有效避免生成问题的生搬硬套。比如,在学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时,我利用之前热播的《功夫熊猫》进行教学导入,引出生成问题:“就网上有关‘抵制’与‘不抵制’《功夫熊猫》的讨论,你是如何看待的?”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可能只会抓住为什么要抵制与不抵制这两个方面,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讨论的焦点其实是“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这里已经将问题引进课本,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其实是国家、民族的文化创新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一生成问题。抓住这一生成点,继续提问:“同学们能不能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呢?”通过学生的讨论与解惑,就能在这一点上拓展开来,讲述文化创新的三种途径。并让学生了解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让学生了解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总之,要巧妙地利用生成问题,使教学的发展变得顺理成章。

3.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拓展生成的内在张力。

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是以国家意识形态与公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因此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应该朝着政治本身的发展方向前进是政治课的主要表现形式。总之,教师要深化开放式教学,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这样才能将获得的信息有效重组,使生成性问题得到拓展,使教学资源得到转化与创造开发。如:教师在教学“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这一哲学原理时,面对阳光照在教室中的多媒体屏幕上,导致学生看不清显示在大屏幕上的字这一课堂实际情况,为遮住阳光,转身拉上教室的窗帘之后,抓住这一时机,手臂一挥,风趣幽默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我现在的这个行为应该算是哲学家的行为吧?并借机要求学生就这一举动说说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发现隐藏的哲学问题,并联系自身情况,举例说明。由于教师本身根据课堂情境和需要提供了生成性问题产生的条件和示范,并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这时候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源源不断,有的从自身学习的实际状况,讲自己喜欢看韩剧的原因;有的从自己平常的习惯出发;有的从生活实际出发。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和动态深入的生成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目标。这种临场发挥的教学场景设计,是最有效的创新教学设计,比预先设计的教案更有效,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目的。

4.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强化生成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能够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而在生成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被调动来,所以生成了很多教师闻所未闻的问题。这样,教师就要善于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总结出一节课的生成知识与情感价值。让学生理清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总结有效知识,使一节课的知识得到深化与升华。如:通过对量变与质变的学习,呈现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A同学说:“只要有量的变化,就一定会引起质变,因为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同学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所以量变比质变更为重要。”学生讨论总结得出: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同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这时候,堂课的总结就做好了,学生也就明白了“做好量的积累,实现事物的发展”的教学内容。接着教师要对课题进行升华,使教学的情感价值目标得到体现。这时候教师就要利用“情感互动放飞理想”引入讨论,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远大理想,只要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胜不骄、败不馁,在德、智、体诸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相信同学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同学们的明天会更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教学的升华也就达到了,而情感活动这一生成问题,也使学生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过程,只要你能发现教学中的闪光点,师生所获得的知识就是无穷尽的。教与学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吕敏霞.生成性教学探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第9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调查;学生参与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13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参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075-2

一、前言

高等学校历来重视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教育,而学生参与又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渠道。“教育的主要指向是学生内在的思想品德结构,着眼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使命。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尽管几经改革,但长期以来的教学活动还是以灌输为主,教学方式、方法依然比较单一陈旧,学生处于鲜于参与或被动参与的状态,不能真正发挥主体性的效能。

为了能客观、全面、准确了解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现状,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对长春工程学院大一、大二和大三三个年级、五个专业的学生,针对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参与状况主要以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同时还有个别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2份,并根据调查结果总结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进一步的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提供基础。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严重不足

深度是指学生参与的深刻性,主要包括学生是否自愿、情感体验和认知参与状况等。广度是指学生参与的广泛性,主要包括学生参与的数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等。

就深度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愿意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的学生占44%,一般的占28%,其余为“看情况和不愿意”;“参与后感觉如何?”很开心,提高了认识的占35%,一般,凑热闹的占48%,根本不喜欢,认为没有用的占20%,其余为不表态。认知参与,是参与深度的一个体现,即“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实践证明,学生采取的学习策略不同就会引起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而思维层次的深浅则意味着学生认知参与的深度。比如:不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的死记硬背的方式,就是引起浅层次思维的学习策略;相反,研究发现式的学习,体现的就是深层次思维的学习策略。当然为了完成思政课的学习任务,学生一般会根据自己的理论基础、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等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从目前大学的整体情况看,尽管现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加强,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运用较高思维层次的学习策略,但总体来看,所应用的还是以引起较低思维层次的一些学习策略。比如,在调查问卷中,有七――八成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他们主要是“以听老师讲为主”,或者“只是偶尔积极主动思考、参与讨论”,而在考前复习时,只是“以掌握书本上老师留的重点知识为主”。

就广度情况而言,一是在参与时间方面。学生“平均每节课真正投入时间”,15.8%的学生表示在“5-15分钟左右”,“15分钟以上的”占44.5%,“25分钟以上的”占30.5%,“35-45分钟”的约有8%。另外,由于参与目的不同也决定着学生参与时间的长短。调查显示,比如,出于“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正是自己的需要”、“为掌握知识、学习道理”、“喜欢思政课老师”这样的目的,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占学生比例56%,相反,若因为“为应付考试”、“完成老师的要求”的目的则持续的时间就比较短,占学生比例44%。二是在参与人数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在“思政课上,愿意主动参与老师教学”的学生大致有一半多一点,而“参与愿望不强”或根本“不愿意”参与的学生也占到了近一半。可见,学生的参与广度还有待加强。

(二)学生的行为参与程度普遍较低

学生的行为参与,就是指其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投入及程度如何,分为课内参与和课外参与两个方面。

课内参与亦即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主要包括听课状况、参与讨论和主动发言等方面。首先从学生的听课情况看,有的学生虽身在课堂,但不会听课,主要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这类学生占35%左右;而大部分会听课的学生,主要是“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存在困惑的内容”,大约占46%;另外,有小部分学生是基本上都会集中精力听课的学生,占极少数约20%。其次,“从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发言情况看”,有15%左右的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言,45.2%会比较积极地参与,其他要么视情况而定,要么根本不参与。

课外参与就是学生在课后的行为努力情况。一是课前学生的预习和准备情况。调查显示,“从不预习和准备的”学生占79.5%,“为完成老师布置任务才进行预习和准备的”学生占56.6%,还有极少数学生只有在老师下次课检查并作为平时成绩考核时,才会为应付而准备的。二是课后学生的投入。在“对待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问题上”,部分学生会认真对待,大约占38.5%,但也有55.8%的学生应付了事。“对老师布置的参考书”,基本不看的约占90%,偶尔感兴趣翻看一下的占不足10%。

(三)学生参与的条件、机会和空间有限

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参与,就必须为学生创立良好的参与条件和机会,并提供一定的参与空间。其中,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学生参与的条件和机会。

从对教学的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的调查结果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参与条件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主要还是以“教师讲为主,只有极少数学生参与”,基本上还是满堂灌的占75%,“教师讲,学生听”的占22%,“教师讲得少,学生参与活动较多”的有8%。二是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的机会,仅有13%的学生认为“很多”,“一般”的占45%,有36%的学生反映“很少”,“从来没有”的甚至也占4%。再比如,针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讨论、辩论”的问题,认为“很多”的仅有16%,38%的学生认为“一般”,认为“很少”的也占到了35%,甚至“从来没有”的也有10%。另外还有,当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提出不同观点时,大部分教师都会很欢迎,有的老师当场讨论,有的因课程安排等问题而留在课下研讨。当然,也有极个别教师根本不管学生的异议而是继续讲课。此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氛围的评价,认为“上课活泼、民主、轻松、和谐”的占16%,“上课比较活泼、民主、轻松松、和谐”的占32%,一般的占25%,认为“上课死板、枯燥无味”的占27%。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师的个人魅力(有激情、信息量大、知识面丰富等),是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的重要条件。

可见,通过对学生参与的条件、机会和环境氛围等方面调查研究来看,当前高校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条件还不够充足,参与的机会也有待增加,环境氛围尚需改善。美国教育家亚历山大・阿斯汀的“卷入理论”指出,“学生进步的大小与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成正比,任何教育中的措施在效能上都与其促进学生参与的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三、结论

总之,尽管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研究和实践推进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时效性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问题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非真正参与现象比较严重,教学效果方面存的问题主要是虽然学生的考试成绩优良、但素质能力没有得到相应发展。

当然,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一个复合函数,影响的变量有很多,比如: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教学内容和方法、课堂氛围等,但我认为,学生是否重视参与、是否积极有效参与也是影响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变量。

参考文献:

[1]顾海良等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46.

[2]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