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企业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文化发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文化发展论文

第1篇

1.1供电企业文化的性质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供电企业文化的基本性质是建设为人民服务的企业,体现了国有企业的社会效益。当前电力企业的发展不再是单一的生产模式,而是把生产和服务结合在一起,既要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又要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夯实电力行业的基础产业地位。传统的电力市场是供电企业的销售市场,供电企业处于主动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下,电力市场的竞争形势愈加激烈,供电企业开始转变为提供电力服务的发展模式,新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市场的变化密切相关[1]。除了文化性质的改变,供电企业文化建设还强调企业形象的奉献性。在企业内部,企业文化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为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做贡献,突出供电企业经济建设的重要地位,形成有利于供电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念。在企业外部,供电企业要树立诚信、公益的社会形象,体现企业的发展理念和公益价值。

1.2供电企业文化的理念

根据供电企业文化的性质,供电企业文化是多种理念的结合。第一,供电企业文化以安全理念为中心。电力生产的过程较为复杂,一旦出现电力生产安全事故,将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人身安全。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强调安全生产,是重视安全管理工作的表现。第二,供电企业文化包含质量理念。供电质量与电力安全生产息息相关,保证供电质量不仅要做到安全生产,还要不断改进电力生产技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电能。第三,供电企业文化的服务理念。供电企业是社会公共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服务理念来稳定和开拓市场,以企业整体的服务理念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第四,民主理念。供电企业的发展需要特别重视基层的反馈意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参考。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倡导民主理念,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的良好沟通。第五,团队理念。供电企业的规模都很大,各部门间的协作能力是企业运作的关键,企业文化弘扬团队理念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2]。

2.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精神文化方面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体现了企业的发展观念,供电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还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供电企业精神文化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企业精神文化的内容比较空泛。供电企业的精神文化与其它企业有许多共性,例如团结、奋斗、创新、务实之类的口号,企业文化缺少特色[3]。其次,供电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往往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开展。最后,供电企业精神文化缺少道德建设,企业过于强调生产,精神文化的主要作用成了调动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忽视了员工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2.2制度文化方面

供电企业的规模庞大,其内部的组织结构也非常复杂,统一的企业管理制度限制了企业内部的发展。不合理的制度文化降低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企业的运作流程变得繁琐,企业内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超过了制度的约束,企业分配制度也并未进行合理地调整,供电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在制度上进行改革,实施严格的企业制度管理[4]。

2.3行为文化方面

供电企业行为文化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三点。其一,供电企业缺少现代化的行为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没有正确的导向。其二,员工素质与企业发展水平不符,大部分基层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都不高,供电企业也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其三,供电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培养员工的企业意识,员工未能感受自身利益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也就不会自觉控制自身行为。

2.4物质文化方面

物质文化是供电企业文化建设中最为实际的部分,包括企业的生产环境、员工的食宿问题、企业奖励机制以及企业的文化活动等等。物质文化建设能够让企业员工直接获益,当前供电在物质文化方面的投入不够,员工对企业文化缺乏兴趣,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便难以有效开展。

3.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3.1建设以人为本的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的根本目标是树立企业的价值观,改变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以企业的发展目标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形成坚定的信念[5]。因此,企业精神文化的建设要以人为本,重视员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整套精神文化体系的基础上,推行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另外,以人为本还要求关注不同员工的个人情况,根据员工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文化建设方式,使供电企业精神文化建设达到最佳效果。

3.2制定富有特色的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基本形态,我国供电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特点鲜明,价值标准的制定要综合考虑行业属性、员工特点、市场变化等诸多因素,形成富有供电企业特色的价值标准。合理的企业价值标准是优秀企业精神风貌的基础,能够给员工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独具特色的价值标准也是当代电力行业发展的需求,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

3.3强化员工企业意识

员工的企业意识是供电企业凝聚力的关键,强化员工的企业意识可以从企业领导文化的建设展开。企业领导的个人精神文化和道德素质对员工有重要的影响,领导以身作则的行为是感染员工的有效方式,能够让员工产生荣誉感和归属感,把自己融入到企业当中。

3.4精心设计文化活动

供电企业的工作比较劳累,特别是基层员工,既要保证生产安全,又要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文化活动是调节员工工作状态的主要形式,企业文化活动要把握好活动的目标,不能一味强调精神文化,而要寓教于乐,通过丰富的文艺或体育活动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内涵。因此,供电企业要精心设计文化活动,以热烈的活动气氛来传播企业的文化价值。

4.结语

第2篇

所谓企业文化指的是被企业内所有员工所共同认可并能够自觉遵守的理念、价值观以及其他一些规范等。企业文化的建设从本质上来说便是企业发现和处理在当前环境下自身生存发展相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之中,具体来讲,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1必须做好共同价值观的引导,用先进的价值观来引导和培育企业员工。共同价值观属于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同时也是企业的根本信念所在,是企业管理的最高要求。企业的价值观念来源于员工队伍,来源于企业的客观环境。不同的企业,其价值观念往往不同。

1.2必须对企业精神进行深入的提炼,从而进一步的激励员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企业精神的实质便是共同价值理念。企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必须丰富且具有深远的意义,具备较强的内部凝聚力与感召力。因为各个企业的发展历程、经营管理方式、业务发展结构、员工结构等各不相同,同时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条件也有所差异,因此企业精神必然是具有独特性的。

1.3要抓好共同理念的培养,用企业理念凝聚员工队伍。企业理念也可以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它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发展决策的正确指向。企业在刚刚建立时便已经拥有了初具原型的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的本质便是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和发展之道。企业文化的建设属于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任务,也是一项非常艰巨且具有较大难度的任务,应该要有重点、分阶段的开展。不仅要有长远目标,又要有近期效果。只有一步一步地扎实推进,才能取得实效。

2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企业文化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生命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会对企业管理工作带来积极影响,同时也会对企业的思维方式以及战略发展目标的规划产生影响。现代企业基本都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提出了企业管理工作以人为中心,始终尊重人、关心人、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人的力量来发展企业。

2.1企业经营管理手段朝着理念化的方向发展。企业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发展,企业理念的转变应该属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这种管理模式和过去的管理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可以结合国内外市场环境的转变以及自身企业的实际特点来确定其经营管理理念,之后再将其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未来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便是理念管理,过去海尔公司在兼并企业的过程中并非是委派财会人员,而是委派海尔文化中心的人去完成这项任务,让企业员工认可海尔公司的管理理念,在思想上形成共识,这个企业就自然被激活了。海尔公司的这种管理模式是国内企业管理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2管理方式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企业管理方式的信息化发展即是建立和完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搭建统一的数据库同时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从而为企业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准确信息实现辅助决策的功能。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主要包含了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些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机整合能够帮助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2.3企业之间的人才争夺呈现出本土化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世界五百强企业纷纷入驻我国,目前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大约有超过70%的企业进入中国,他们都已经在国内设立了分公司。世界五百强企业利用其自身的福利或者提供更好晋升机会等措施来挖掘人才,实行雇员本土化,如此便导致了国内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面对当前的市场竞争形势,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怎么制定出一个有效的人才发展战略以及人才争夺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2.4越来越多的企业朝着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方向发展。所谓学习型组织指的是通过培养企业内部的学习氛围,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内部营造出一种系统全面的、具有较高柔性和人性化的管理组织。其本质在于借助各种学习活动来让企业员工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已经越来越普遍化,也属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点方向。

2.5企业文化建设呈现出合金化的趋势。在当今时代,国内各大企业要活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要积极与国际接轨。因为国际市场处于不断融合之中,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也逐渐开始呈现出与外国企业文化相融合的趋势。如海尔公司的文化便集合了东西方的管理理念,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在引进中逐渐消化,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海尔文化。张瑞敏先生曾经这样比喻过海尔公司的企业文化:海尔文化中的团队精神是从日本企业文化中吸取的,海尔文化中的创新精神等同于美国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国内企业也应当积极借鉴西方优秀大型企业的管理文化,从而最大限度的推动国内企业的发展。

2.6创立学习型企业文化。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从本质上来说即是知识传播的过程,优秀的企业中包含了有助于学习与知识共享的内部文化,而其实际行为也和企业文化有机的融合。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点便是学习内容与效果。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心在于利用学习与创新途径来处理好过去一直以来的分工、竞争以及反应性等基础问题。在过去的企业管理工作中,过于专业化的分工让企业变成了相互独立且比较冲突的领域,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管理工作也出现了偏差,因此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

3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3.1企业文化可以把企业员工都凝聚在一起,发挥出团队的能动性。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即是经济成分与经济利益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国内的企业应当要努力营造先进的企业文化,创造企业员工都能够认可和遵守的价值理念与企业精神,从而让企业员工的思想得到统一,最终实现提升企业内部凝聚力的效果。

3.2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增强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企业文化从根本上来说即是人的管理,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也是对员工创造性与能力的开发。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便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模式转变的过程,它可以让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从过去的以管物为重心逐渐向着以管人为重心转变。

3.3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较多的经济效益。美国著名大学哈佛大学曾经进行了这样一个调查:“影响美国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内的各大大型企业以及全球五百强企业中进行了抽查,通过深入分析研究他们得到了下面的结论:优秀的企业文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提升经济效益,例如说雀巢公司、沃尔玛、惠普公司、大众公司等企业,他们能够获得今天的地位和影响力,都是因为其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国内的企业,比如说海尔的张瑞敏先生在谈论海尔的发展历程时曾经讲过:海尔公司从刚刚建立到今天所获得的一切成绩,其主要功绩在于企业文化。

3.4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相适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已经进入了国际市场,他们在国外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置了分公司,那么如何对这些分公司展开有效的管理,如何让其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便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所需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实践说明,过去一直使用的泰勒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借助于文化管理手段,来让先进的企业文化培育出优秀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念,从而对分散的企业实施有效的领导。

4结语

第3篇

在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天保工程的实施后,湾沟林业局局却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过量采伐,木材产量急剧下降,逐渐失去了产品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生存发展陷入了困境,面对积困积贫的局面、严峻的形势和瞬息万变的市场商机,我们转变思维,抓住机遇,实现了早转快上,于上世纪90年代起,全力发展了水泥产业,通过强化管理,提前实现了“三年脱困、五年振兴”的奋斗目标。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局上下深化改革、严细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职工收入在第一个十年里,翻了两番,实现了湾林人想脱困、谋发展、盼振兴的良好愿望。———“十二五”开局之年,局党政与时俱进,紧紧围绕集团“三六九八”发展战略,科学谋划、严密实施了我局“二三五五”发展战略,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可以说,从建局以来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无不凝聚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在现场教学参观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典型———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及海澜集团后,我个人也切身体会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无不体现了信念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企业文化优势,这是企业战胜困难,取得战略决策胜利的无形力量。———以人为本,凝心聚力。中国古代的儒家,倡导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和为贵,中庸之道,以实现修己安人之目的,这也不可不理解为古代经营中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之理念。在现代学者眼中,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企业哲学和价值导向,这是企业和员工获取共同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实践活动。

在湾沟林业局局所经历的改善积弱积贫局面和艰苦创业的艰辛及每一次决策发展过程中,无不凝聚着湾林人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的凝聚,练就了一支团结向上、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率先垂范的领导班子;练就了湾林人同舟共济、同呼吸、共命运的企业主人翁意识;练就了一支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勇于开拓的干部员工队伍,这是湾林实现未来不断、可持续、更好更快发展的宝贵财富。———以人为本,坚定信念。企业文化溶于企业管理之中,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对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认识的深化,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以经济力量的竞争、抗衡、较量的变化为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就有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而湾沟林业局局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提炼出了“青松”精神、“拼搏、创新、务实、奉献”的企业精神,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无不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目前,在集团“为国效力、为民造福”的核心价值观感召下,在湾沟林业局局“二三五五”发展战略号召下,全局上下将秉承吉林森工集团柏广新董事长“得道义利自来、得人心企自兴”之箴言,发扬踏实工作、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结合经济工作,进一步提升全员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将企业文化内化为全局上下每名干部员工做好本职工作、总结经验、爱岗敬业、献计献策的具体行动上来,真正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最终实现了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

谈了感想,还要有所作为:———要有恒心。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的做好它,就是不容易。我们所从事的岗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或多或少是有些重复的,关键是要在重复中能不能探查到一贯性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端正工作的态度,借鉴好的工作方法,为我所用,为局所用,积少成多,以实现学有所获,做有所得。———要聪明、勤奋、忠诚。

第4篇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因此,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特别是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本文就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环境进行分析,以利于我国中小企业在开展国际化经营时采取适当的策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环境分析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世界经济环境

企业国际化经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后国际企业、跨国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截止到2004年底,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达6480亿美元。从参与国际化的国家和地区来看,现代世界的国际化经营,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且投资规模、方式、范围和地区都有所变化,投资速度大大加快,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不仅超过了全球产出的增长,而且超过国际贸易的增长。投资的地区也转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举。

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趋势加强。在过去二三十年中,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国际经济一体化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今世界按区域划分已形成各种经济圈,其中较典型的有: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地区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显然有利于经济圈内企业,不利于区域外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过外国贸易保护,从而开辟新的国际市场,或者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甚至还可以获得投资所在国贸易壁垒带来的一些好处。此外,对外直接投资还是一种预防性对策,可以针对出口市场可能出现的新的贸易保护政策,提前打入该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世界经济重心出现转移。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两大趋势已日益明显并引起人们关注。一是全球经济的“引力中心”将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亚太地区的经济近几年来持续高速增长,外贸总额与外汇储备也与日俱增。二是经济发展将由北半球北部向南转移。今后世界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将集中于资源和劳动力密集的南方。随着计划经济模式日益为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这使经济南移的可能性增大。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需求的个性化与多样化使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的研发费用迅速攀升,成本加大。这种情况下,企业除了调整产品结构外,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开拓海外市场,就可以使企业保持创新产品的合理生产规模,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投入获得良好回报。中小企业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同时具有较强的意识能力和模仿能力,能较为敏感地捕捉到国际市场的信息并做出快速反应。

各国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同时许多国家也处于转型经济中,产品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速度日益加快,这已成为一个普遍趋势。由于国内市场的相对饱和,许多国家都放眼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而这进一步为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条件。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国际投资环境

发达国家是最大资本供给者和需求者。2004年,美国在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名列榜首,英国和中国则分列二、三位。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606亿美元,仅排列第三。10个最大的东道国吸纳的外国直接投资约占世界总流量的2/3,而100个最小的外资吸纳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只占世界流量的1%,相差较为悬殊。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全面复苏和繁荣,发达国家主宰国际直接投资的趋势更为明显。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后起之秀。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迅速。其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2004年东亚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增长达到46%,达到1050亿美元,大约占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的23%。

中东欧、亚洲、中美洲和非洲成为国际投资热点。这些地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这几年经济发展迅速,社会趋于稳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大量的外资涌入这些地区。同时,这些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发达国家或者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区域的企业劳动力成本日渐增高,市场日趋饱和,为了进一步降低劳动成本,同时开拓新的市场,它们进行产业的梯度转移,立足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纷纷到泰国、越南、巴西、印度尼西亚、匈牙利、俄罗斯、南非等社会经济环境较为稳定、市场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或进行技术输出。

对外直接投资以市场导向型为主要形式。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根据其动机分为三种类型:自然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生产要素导向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多采用市场导向型,即对外直接投资更注重市场容量和份额。

投资主体多样化,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速加快。以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多为大型跨国公司,人们也总认为跨国投资必是大型跨国公司所为。这种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发生了彻底改变。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尽快融入世界大潮,大批中小企业也纷纷加入跨国投资行列,成为中小型的跨国公司。同时,世界经济国际化、一体化的趋势,也为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特别是一些国家对外资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使中小企业抓住了历史机遇,采取“走出国门、博采世界之长”的战略,将经营和生产据点设在劳动力、技术、资源、市场等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一道国际投资的亮丽风景线。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技术环境

信息技术进步促进了知识全球化的发展,并使单位成本急剧下降从而刺激信息市场的需求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技术手段的标准化,以及其他服务成本的下降,给中小企业以低成本在全球范围配置劳动力和资本资源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进入其它国家市场提供了新的契机。信息技术不仅使投资活动变得更易于控制和形成预期,而且使投资者对投资活动的分析更加受到其他投资者信息的影响,多米诺骨牌效应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知识经济全球化使竞争从有形资本的竞争转变为无形资本的竞争,从土地、资金和劳动人口的竞争,转化为人力资本、资金、信息和知识的竞争,并且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原理也面临着内在的重大调整。自然禀赋不仅仅是土地、人口、资源、技术和资本,还加上了创新技术、信息资源和知识思想潜力等无形禀赋。信息资源、创新能力和知识要素共同构成了当代国际竞争的新要素。信息和知识可以为厂商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使单位生产成本下降从而获得成本优势,或者为厂商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差异性战略,或者为厂商提供选择合作伙伴组成战略性联盟的商业机会。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国际经济更富有竞争性,但同时也对厂商之间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竞争合作将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国际化-[飞诺网]

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地位更加凸现。由于知识的互补性正在逐步取代物资资本的互补性,从而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对大企业的附属地位,企业之间相对地位取决于其拥有的知识质量、数量。因此,中小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与大企业几乎毫无区别。中小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和国内的网络建立国际关系,分享全世界最前沿的产品信息、市场信息与技术信息,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进行只有大公司才有技术力量进行的技术转移。现在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营销网络经销产品,每个中小企业致力于做好自己最擅长的项目,就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有自己的生存空间。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尤其是互联网的崛起,已经改变了以往中小企业获取信息落后于大企业的局面,打破了大企业在信息拥有方面的垄断优势。总之,在这个时代,中小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为了生产某一产品或提供某一项服务,它可以非常方便地从世界各地获取信息并组织生产要素。

构筑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国内支撑环境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但仍存在着审批手续过于繁琐、融资渠道狭窄、政策不配套、资金援助和税收优惠不多、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等问题,这些都成为中小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的障碍。因此良好的支撑环境对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和现实的意义。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构筑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良好支撑环境。

加快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立法工作。中小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为了给它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和创新环境,扶持它尽快成长,必须加快中小企业的立法工作。必须尽快制订《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法》等法律以及与之配套管理条例,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对外投资行为,进一步简化对外投资项目和跨国公司出国出境人员的手续。

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植力度。这样有利于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已在省一级设立了中小企业局。但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地处城镇,甚至乡镇,所以应在各地市乡分设中小企业局,这样管理和操作起来会更加方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会更即时,更便于开展点多面广的管理和协调;同时应对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减免税收,实行差别税率。

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应该借鉴台湾省完善的中小企业辅导体系的经验,这个体系共有十个,即财务融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研究开发、资讯管理、工业安全、污染防治、市场营销、互助合作和品质提升。为此,建议成立中小企业家协会或者联合会,提供政策、法律、市场、经济、技术和金融方面的咨询服务。研究中小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为企业提供技术“诊断”和“保健”服务,并及时提供必要的救助。

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国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把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措施落到实处。妥善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贷款约束和贷款激励的不对称问题。如对贷款发放进行贷款额度(意味着多收益)和贷款质量的双重考核,完成贷款发放任务有奖,反之受罚;但是贷款发生风险损失,则贷款的调查人员、决策人员和审核人员按相应比例计罚工资。在这种机制下,信贷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掘贷款需求,并能够通过深入调查,摸清贷款风险底数,较好地平衡贷款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加大信贷业务创新力度。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保障体系。我国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抵御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政治风险、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的能力较弱。为此,一方面,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而发展中国家相对具有较大的政治和社会风险,因此,要加紧与这些发展中国家签订双边保护协定。另一方面,建立对外投资保证制度,即建立资本保护和鼓励我国企业或个人对外投资的国内法律制度。鼓励保险公司不仅对来我国投资的外资企业开展保险业务,而且对国内中小企业去国外投资开展投资保险,消除投资者的担心和顾虑,使投资者更好地开拓国际业务。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基本概念

一般而言,企业信息化,是指秉持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等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市场和需求做出迅速反应,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此定义上看,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在目标上,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在内容上,包括生产控制信息化系统、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其三,在所涉及的部门上,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等职能部门;其四,在功能上,主要是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其五,在载体上,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等。

(二)主要特征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辅助发展战略的高效性。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计算机网络技术仅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作为一项集成技术,企业建设信息化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将关键准确的数据及时传输到相应的决策人,为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和高效服务。

2.实践运用的广泛性。

企业信息化广泛用勇于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三个层面,在产品设计、工艺过程控制与零件加工、事务处理、供应链管理与辅助决策等领域都需要广泛开展计算机应用,实现设计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决策辅助自动化以及电子商务等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

3.自身发展的动态性。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是发展的,它随着管理理念、实现手段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企业信息化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特征是从计算机单机应用、综合应用、网络应用的逐步提升;从基层班组级计算机联网、部门联网、企业联网、产业链联网的不断融合,具有连续不断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现状,确定阶段性的目标,分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吸纳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咨询服务、方案设计、设备采购、网络建设、软件选型、应用培训、二次开发等,使信息资源有效地运用管理实践过程,提高信息技术利用率。

4.经济效益的潜在性。

在企业中推进信息化不同于以往对产品的技术改造。后者是通过对产品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效益容易显现;而前者则是应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效益是多方面、巨大的而又是隐性的,很难以定量方式给以准确评估。

当前,信息技术正由以前的注重单元技术和短期效益向注重整体、全局的信息化建设倾斜,企业信息化的作用更多地在企业发展战略等高层次显现。

二、对出版企业行业竞争力量分析

深入分析行业的竞争过程从而挖掘竞争压力的源泉和确定各个竞争力量的强大程度,是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企业面对着五种竞争力量的影响:出版企业现有的竞争对手、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这五种竞争力量决定了出版企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决定了企业最终的获利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出版企业现有的竞争对手

出版企业现有的竞争对手是指从事各类出版业务的主体之间的竞争。我国出版企业结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按地区、部门、专业划分,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规模上大体相当、业务类型大体一致的人民社、教育社、美术社、少儿社、科技社、文艺社等。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壁垒森严,出版业内竞争尚处于无序状态:另一方面又因为规模、效益不相上下,竞争强度反而增加。

(二)潜在进入者

出版企业潜在进入者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国内社会资本的进入,二是跨国出版资本的抢滩。就国内社会资本而言,随着出版业的逐步开放,其势必会进入出版核心业务的竞争,一些有一定资金实力的民营资本正虎视眈眈于出版企业的门槛。跨国出版公司也正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我国出版业,其必将改变现有竞争结构,威胁到国内出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替代产品或服务

电子光盘、EBO0K等多媒体出版物对纸介图书的替代,互联网等提供的网上阅读服务等等都形成了对出版业的替代产品和服务的威胁。由于替代产品和服务都主要有高新技术支持,使得高新技术出版领域成了行业外资本参与出版的一大突破口。高新技术出版业务也是国外出版公习优势所在。在这一领域,技术优势很容易转化成市场优势,因而对替代产品和服务的威胁绝不容小视。

(四)供应商

出版企业的供应商是指处于产业上游的为出版提供纸张、印刷器材等初级原材料、设备的厂商。除此之外,从出版企业出版产品的特殊性来看,出版企业的供应商还包括为出版提供智力支持的作者队伍。在我国,造纸、印刷机械等行业开放程度较高,国际、国内市场供应充分,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大量的短缺,因而其对出版业讨价还价能力不高,形成的竞争压力不大。由于出版资源的独占性,根据选题的不同,作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也有所不同。

(五)购买者

出版企业产品主要是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等,其购买者主要是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的批发商和读者。由于大部分出版企业的利润来自于教材(含上教学征订目录的教学辅导读物),因而我国的出版企业一直较为忽略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随着教材利润的降低和国家对这部分的各项调控政策出台,读者对课本教材以外的一般书和多媒体出版物的选择越来越决定了出版企业的竞争实力。

总之,由于我国出版企业的特殊性和较高的进入壁垒,出版业规模集中度低,现有竞争相对缓和,竞争尚不充分,较高的行业盈利水平正刺激行业外资本的流入。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化、信息化程度的加剧,出版企业面临着新进入者和替代品的巨大威胁,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将导致业内竞争愈趋激烈。

三、信息化对出版企业竞竞争力量影响分析

信息化对我国出版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没有承诺开放出版业,但民营资本以及国外资本和出版企业、机构可通过打入图书和音像制品的零售与批发市场、网上出版和电子图书,渗透中国出版业。中国加入WTO,预示着出版企业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下面从出版企业的五种竞争力量方面分析全球化、信息化对出版企业竞争力量的影响。

(一)对出版企业现有的竞争对手的影响

一些对政策和市场较为敏感的改革型出版社,将迅速发现新的机遇和挑战,改变现有的计划性较强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改变经营形式。大型的图书出版集团和发行集团开始出现。在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变化中,出版企业的竞争地位也在发生改变。同时,还将直接面临着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的竞争。信息化使得出版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通过网络出版等降低竞争成本,但也使得高新技术成为新的进入障碍。

(二)对潜在进入者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根据无歧视待遇原则,国外出版企业将获得在中国与国内企业同等发展的机会。已经有一些国内民营资本或国外出版企业、机构通过打“球”进入出版业,更多的资本正在等待政策松动,它们就能成为出版业的正式成员参与竞争。从最新的新闻出版署出台政策,我国568家出版社正面临着全面改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保留人民出版社为事业单位以外,其余5303家出版社将全部转制为企业来分析,这个时间已经不会太长。

(三)对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影响

全球化条件下,新技术会加速进入中国出版业,E—book和网上出版物等替代品会目新月异。除此之外,电视、电台的节目和消息等也会对出版产品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有一种预测,未来书业的发展以网上出版和按需印刷为主,E-bO0k会更受欢迎,因而出版企业要重视高新技术在出版中的应用,及早进入新产品的开发。

(四)对供应商的影响

由于造纸、印刷机械等行业开发程度较高,所以全球化、信息化对为出版企业提供纸张、印刷器材等初级原材料、设备的厂商来说,影响不是很大。比较而言,由于对机器设备要求等方面原因,国外印刷企业将会对国内现有印刷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但对出版企业而言,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对于提供出版资源的作者而言,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作者的市场意识加强了,并且已经产生或将产生更多的职业作者。越来越多的作者把自己看成是市场中的一员,更加了解读者,知道近期读者的阅读趋向,在学会研究读者的同时,还学会了研究出版、研究市场运作手段。作者的讨价还价的能力越来越强。

(五)对购买者的影响

由于我国承诺中国图书零售业将完全对外开放(已开放),图书批发市场也将放开,随着围外火的发行商的介入,依据其强大的分销能力,图书批发企业等中间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从最终购买者读者来看,加入WTO后,中国图书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外的市场运作手段登陆后,相信顾客队伍会扩大,大量的图书宣传、舒适的购书环境和周到的服务会吸引大批读者产生购书欲望。可以预见中国图书市场的对外开放,会发掘和开发更大的图书市场。

四、信息化条件下出版企业发展战略思考

(一)出版产业集团化战略

根据韦斯顿的协同效应理论即“2+2=5的命题”和科斯的市场机制失灵与交易费用方面的观点,结合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需要,出版产业集团化战略是可行性较强的发展战略。具体操作应注意:1.出版集团应形成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是利用资本的力量和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去配置出版资源,辅之以行政手段,而不是简单依靠行政手段勉强撮合。简单“做大”,除了加大经营成本、造成规模不经济以外,很难起到它的积极作用。2.出版集团应打破出版行业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这就要求取消地方保护主义,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形成统一市场的出版集团,否则将无法与凭借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建立全国性网络的国际出版机构对抗。3.出版集团应拓展融资渠道。出版业加速发展,吸纳资金是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对新闻出版业的融资还仅限于国有资本,刚出台的除人民社外其他的出版社将改制为企业的政策表明已有松动,出版集团应抓住难得的机遇。

(二)出版产业升级战略

电子图书、网上书店、按需印刷、网络出版部是以新技术为基础迅速发展的新兴产物,特别是网络出版是同计算机网络发展和出版事业相结合的产物。网络出版将推动出版业的变革,开拓信息传递的渠道,改变信息传播方式,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网络出版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双向互动性,特别是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大型传媒、软件、互联网和娱乐集团的业务延伸,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出版业的状态。目前,世界上各大出版集团部在以数宁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产业的换代升级,走跨媒体经营、传媒融合之路。

(三)文化积淀战略

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它不仅是市场化、产业化的产物,而且也足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积累过程。面对WT0,迎接国际出版集团的挑战,我们的劣势是在产业层面上,而我们的优势却是在文化层面上。特有的语言、特有的文化氛围下的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都是我们独特的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我国版业在文化层面上的优势,才能培育我们独特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第6篇

1.领文化影响价值观,影响职员的发展方向,一个公司包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职员,公司文化从某个角度彰显了所有职员的思想观念,指引着公司发展目标的实现。此功能是通过企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员工的行为心理实现的。

2.力力为公司领导层通过具象的表达方式向所有职员和整个市场说明其发展方向,进而凝聚成一个综合体,公司通过整体思想观念激发所有员工的整体利益观,进而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公司成员紧密结合,并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提高了所有成员对公司的依赖程度,进而形成一个凝聚力极强的整体。

3.约约说的是公司文化限制成员的思想观念以及工作态度,让成员观念及态度和公司基本原则相符,可以容纳小范围的差距,当然这些依赖于所有成员的自觉程度,在公司常规的运行过程中文化无形之中限制了所有成员,当其与具体的规章碰撞时,文化的限制和约束作用不容小觑,所以公司文化的限制和约束作用引起所有公司成员的自觉反馈和接纳,一方面降低了公司成员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激发了成员的潜能和能力。

4.舞舞说的是公司文化公司成员思想观念与公司价值观和发展观相一致的现象,体现为公司文化激发了公司成员的责任感,正确意识自身对公司目标实现的作用,从而高速完美地完成各项任务,降低成员工作的惰性,一旦公司对公司成员有什么要求,成员会义无反顾,这种激励作用是不容小觑的。5.散公司文化的传播作用说的是公司文化具有指引和传播功能,其所到来的反应不单单体现为公司内部,还作用于外部发展,因为公司存在于一个经济市场中,公司文化必须适应市场文化,市场文化以公司文化为基础,由此可见,公司文化很大程度影响了市场文化的形成。

二、公司文化对公司发展的作用

公司的深度变革在某些方面依赖于公司文化的构建和完善。符合时代特点的公司规章体制是关键方面,先进的公司规章体制不单单涉及公司行政、经济方面,而且还关系到文化方面。从表面上而言,公司内部所有的规章体制与公司转型呈现同方向变化,然而要想员工真正接受规章体制的变化,其必须依赖于员工价值观和态度的变化,降低员工内心排斥感,达到员工自身愿意接受规章的限制,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背景,从而推动公司变革的成功。另外,公司文化引领公司变革方向,职工文化的变化反映了员工对公司规章体制变化的接受程度,而且会影响公司正常经济运转,由此可见,公司的深度变革需要在文化的引领下,才能达到文化构建的效果。公司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公司社会影响以及转变公司发展观念。如果一个公司拥有适合其发展的文化,其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引领新职员迅速投入到公司这个大家庭,所有职员自愿遵守公司规章的限制,指引职员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而提高社会的影响力。所有职员在公司文化的影响下,在公司发展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指引职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保证更有激情的去工作,提高公司整体素质水平,从而推动公司正常和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核心价值观; 企业形象; 功能

中图分类号: F2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040-01

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1970年名列世界500强排行榜的大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有160余家销声匿迹,淘汰率高达三分之一,到了21世纪这个比例更高。为查找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西方一些企业管理大师们通过认真研究,发现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内动力,没有先进的企业文化领航。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多么重要。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多数人能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在于一个企业一旦拥有了自己的文化,就能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基础。如果深入探讨,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新兴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基础上逐步演变而产生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的目的就是以精神的(感情的)、物质的、文化的手段,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体现这些企业精神的人际关系、规章制度、厂房、产品与服务等事项和物质因素的集合;(3)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的人文力量,可以为员工创造一个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充分发挥各自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具有丰富多彩生活的宽松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的凝聚力能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目标,把员工凝聚在企业周围,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使员工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企业的整体目标上,把个人的行为统一于企业行为的共同方向上,从而凝结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是它运用文化的力量和非经济的手段对员工进行管理,完成由过去管“身”到现在管“心”的转变。既然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这么重要,究竟什么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呢?

二、企业文化的涵义

笔者手头还有一个案例,说被喻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谈到自己对企业的管理时,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当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前面以身作则,发号施令;当员工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中间,协调各方,相互配合,努力工作;当员工10000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后面,双手合十,以虔诚之心祈导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企业规模较小时,企业管理者亲力亲为,带领员工冲锋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就行了;但到了中等规模时,要善于管理,用严格的制度进行约束,加上强硬的手段就可以使企业正常运行;当企业规模非常庞大时,就要祈求员工万众一心,自发拼搏,这里需要全体员工有一种共同的信仰,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一种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管理者的魅力,来自于一种伟大的思想影响力,一种高度升华的精神力量。有人说,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尽管对于企业文化的见解繁多,但科学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它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它以全体员工为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

三、企业文化的内容

许多人对企业文化感到模模糊糊,似是而非,感觉这也是那也是,企业文化的内容有哪些呢?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三种:一种是大体沿用西方学者的看法,认为企业文化主要有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和仪式、文化网络等内容;另一种意见认为,整个企业文化可从决策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化、教育文化、精神文化、娱乐文化和联谊活动等方面来理解和把握;第三种认为,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大系统,含有企业形象、企业素质、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民主、企业伦理道德、企业制度、团队意识、企业文化活动等子系统。综合上述,第三种看法更符合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的发展。

四、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员工行为之中,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和持久动力,其作用主要有:1. 导向作用。企业的管理理念、规章制度、企业精神、行为规范等能引导员工的行为取向,能把企业员工的行为动机引导到企业目标上来,为解决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矛盾等,开辟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企业目标是引导员工统一行动的一面旗帜,使广大员工明了企业追求的目标,也就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工作的意义,并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和奉献。因此,在制定企业目标时,应该融进企业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就感。2. 约束作用。当企业中个别员工的行为与企业中约定俗成的东西不一致时,这种氛围的感染力便会对他造成一种压力,使他不得不与大多数人趋同,进而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以达到与企业整体环境的协调一致。3. 凝聚作用。是指从企业的各个方面,将其成员团结起来,形成一种向心集中、聚合、凝结的合力。4. 激励作用。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员工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也渴望得到精神需要的满足。员工作出较大贡献和业绩时,企业应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通过树立榜样,立典型、评先进、营造良好的企业风气,有利于对广大员工形成深刻而持久的激励作用。5. 调适作用。是指它具有为企业员工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的功能和能力。6. 辐射作用。企业文化不仅在本企业发挥作用,而且还不断向社会发散和辐射各种企业信息,使人们对企业的名称、标识、产品、服务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有助于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美誉度和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度。

第8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发展 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企业或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可以说企业文化所反映的是一个具体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

从本质上讲,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它决定了每个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文化蕴含的内容随之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且每个阶段的企业文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企业所处时代的特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

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结合好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去实践那些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辨证地继承成熟的经验,发掘适合自己特点的方式方法。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要将企业的经验理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渗透到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来实现的。那么,如何把握现有的和谐的先进的企业文化,来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协调发展呢?

“情感化”管理,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讲,就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的一种管理方式。情感管理最能体现文化管理的亲和力,其核心是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消除职工的消极情绪,通过情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实现有效的管理。

培养团队精神,实现个人才智与集体合作和谐统一。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必须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而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只能通过相应文化氛围的培养和相应价值观念的陶冶才能形成,团队精神的形成则是培养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的基础。企业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能配合各类资源形成合力。缺乏团队精神的支持,企业的发展不可能成功,个人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没有个人的首创精神,团队精神也会失去其发展动力。

重视企业文化载体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载体在生产经营中表现出来。雄厚的物质基础是企业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塑造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企业物质文化,搞好生产经营活动,以优质的产品、优良的服务、新颖精美的包装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创造出能够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良好生产环境,使广大员工真正感受到工作的愉快,并以员工形象为载体,展示企业特有的优秀文化氛围,加大企业文化设施的物质投入,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塑造出鲜明的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荣誉感和认同感,从而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9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可持续发展;特征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064-1

企业文化,是一种文化、经济和管理相结合的产物。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生成和发育起来的,并为全体成员普遍认同和维护的,具有本企业特色且日趋稳定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生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企业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企业经营哲学等等。企业文化内涵众说不一,但认识比较集中的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为取得在商品竞争中的地位和把全员力量统一于共同目标下,根据企业实际,通过一定的手段和途径,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信念、企业精神等从而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持久力。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的价值,注重人的因素,尊重每个人独立的人格,有力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一、企业文化所具备的特征

(一)社会性: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其经营管理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企业文化必然带着社会文化的若干特征。

(二)独特性:企业文化产自企业本身。从他产生时就带有本企业特色,不同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价值观具有不同的特点。

(三)稳定性:企业文化是在日常经营活动的实践中产生的,这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而且形成以后,将在长时间里发生作用。

(四)发展性:虽然企业文化具有相对持续性,但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缺少生机和活力。

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其鲜明的企业文化,如海尔公司的理念“敬业报国追求卓越”,通用电器的“勇创一流、大胆创新”等无不为公司的辉煌业绩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在我国建设企业文化,要吸收国外的优秀成果,绝不能照抄照搬,必须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企业主体性、自主性、先进性和贡献性,充分体现职工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企业是为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而存在,这是社会主义国家中企业存在的最基本的价值观。企业在从事商品生产商品的过程中,必须促进生产发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应把这作为它的经营思想和宗旨,使之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特征。

(二)社会主义企业文化要强化以人为中心。企业文化以人为载体,人是文化生成的第一要素。企业文化中的人不仅仅是企业家、管理者,更应该包括企业的全体职工。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首先是企业的全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一致的奋斗目标,才能形成向心力,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

(三)言行一致,切忌形式主义。企业文化属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它又要通过企业或职工的行为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这就容易形成表里不一致的现象。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首先从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防止搞形式主义,言行不一。形式主义不仅不能建设好企业文化,而且是对企业文化概念的歪曲。

(四)注重特色性。特色性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文化本来就是在本身组织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营特点,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企业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被顾客所公认,才能在企业之林中独树一帜,才有竞争的优势。

(五)经济性。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文化是一个微观经济组织文化,应具有经济性。所谓经济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服务,要有利于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确定和强化企业文化的个性与经营优势,通过这种确定和强化唤起职工的认同感,增强职工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企业向心力、凝聚力和发展动力;大力提倡团结协作精神,使企业形成一个精诚合作的群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扬民主,贯彻以人为本,造就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围,激励职工参与意识,使他们把自己与企业视为一体,积极为企业的兴旺发达献计献策;将企业精神归纳总结为富有感召力的文字表达,便于职工理解和铭记在心,对外形成特色加强印象。

企业要真正步入市场,走出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使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海伟.浅谈企业文化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第10篇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魂,作为中央企业的南方电网公司在短短几年时间从起步艰难到成为百姓高度评价信耐的大型国有企业,与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重点介绍南网文化的特点以及其在南方电网公司的发展中发挥作用,继续对企业文化进行研究,探索在中央企业中企业文化所发挥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自觉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并为广大员工恪守的经营宗旨、发展目标、经营作风、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辞源》中对文化的解释是“文治和教化”,所谓“文”是指慢慢的积累,因此企业文化是无法一蹴而就的;二是企业文化体现的是一个企业的个性:团体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行为;三是企业文化是具有象征的、整体的、唯一的、稳定的、难于改变等特点的;四是企业文化具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部分,是由有意识学习和无意识学习共同组成的,是日常的实务、沟通和信仰。正如刘叔铭教授所说:“企业好比人,企业的命运好比人的命运,是由性格所决定。要改变企业的命运就必须先改变企业的性格,要改变企业的性格就必须先改变企业的习惯,要改变企业的习惯就必须先改变企业的行为,要改变企业的行为就必须先改变企业的观念。而完成这一系列的改变,就是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

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结果,它反过来影响、甚至决定人们的行为。因此企业文化一旦稳固下来,一种成熟的企业组织心态便形成了,它是企业所有经营管理行为在精神层面的综合反映。所以企业文化不会因为某个人的作用而产生变化,不会因为某个架构的变化而变化,更不会因为外部某个评价标准的变化而变化。可见企业在企业文化的作用下,其组织行为是人为难以控制的。但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企业文化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跟随时代适应发展的脚步而不断变化的。企业文化只有在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兼容并蓄,才能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2年12月29日。公司工作范围包括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海南五省(区),主要负责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南方区域电网,经营相关的输配电业务,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相关的跨区域输变电和联网工程;从事电力购销业务,负责电力交易与调度;从事国内外投融资业务;自主开展外贸流通经营、国际合作、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等业务。公司总部设在广州,下设3个直属机构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技术研究中心、电力交易中心,两个分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和调峰调频发电公司,六个全资子公司——广东电网公司、广西电网公司、云南电网公司、贵州电网公司、海南电网公司、南网国际公司,控股南方电网财务公司。2005年、2006年,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均进入全球500强企业。从2004年9月起,南方电网开始向越南送电,成为国内率先“走出去”的电网。南方电网与东南亚国家接壤,毗邻港澳,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公司作为中国政府授权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合作中方执行单位,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为营造和平稳定、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几年来,与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的电力合作,已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南方电网公司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南网文化,正如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到南方电网公司进行调研时指出:“南方电网鲜明而独特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注入了灵魂和活力。”南方电网公司一直以来都秉承“对中央负责,为五省区服务”的企业宗旨,坚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继“责任南网,和谐南网”之后,以南网文化的成功打造,再次铸就传奇,将南网现象升华为更受尊敬、更具延展性和生命力的南网之魂。正如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所诠释的:一个企业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就无法形成统一的步伐,也就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南网公司正是用他们的企业文化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协调步伐,调动积极性。

南网公司将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深度融合、务求实效的基本要求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将企业文化融入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公司的管理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南网文化对内增强了企业本身的素质,对外为企业塑造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形象,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都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文化支撑力量。南网文化具有定位精准、人本思想和系统和谐三个特点。之所以说南网文化的定位很精准是因为南网文化特别强调了安全文化:预防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故;强调了服务文化:服务永无止境。而所谓的人本思想则是特指南网文化一直坚持着“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将团队建设作为激活组织活力和文化活力的重点,确定了“上下同欲,政令畅通,人人快乐工作”和“讲原则,重感情,严爱结合带队伍”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团队建设理念。而南网文化的系统和谐是因为其企业做到了三点,首先,南网公司的企业文化体系包括了公司的宗旨、核心价值观、主题形象等,与核心理念和专业理念相结合,搭建合理的系统框架结构;其次总公司与子公司乃至分公司之间的文化构建关系是统一的,总公司指导各自分公司的文化建设,而子公司也始终坚定不移的传承着总公司的核心理念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形成属于自身的特色鲜明文化。

南网文化让我们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与自身的事迹和经营管理相结合,对于大型企业如何做到在坚持共性的情况下突出个性,体现自身文化特色是其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如何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则是关键,而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与各项工作理念的关系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而企业本身对企业文化的重视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条件,南方电网公司的领导就曾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公司发展的精神动力,搞好企业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南网文化无声的渗透到了整个企业中,使南网公司取得佳绩有了最可靠的保障,也是所有员工万众一心、排除万难的精神动力,更是企业管理的法宝。

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方面,南方电网作出了积极贡献。南方电网公司加快农电发展,服务新农村建设,解决了109万户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通过落实同网同价减轻农民负担100多亿元。正在建设世界上第一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自主化率达到60%,为我国掌握输变电技术的制高点、振兴民族装备制

造业做出贡献。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成为国内率先“走出去”的电网,为构建睦邻友好、和谐共赢的周边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倡导人人快乐工作,营造了和谐的氛围。联合国全球契约理事会理事、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陈英对南方电网公司2007年社会责任报告给予高度评价。南方电网公司2007年社会责任报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公司成立五年来所履行的社会责任,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全面展示了南方电网公司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的使命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所做出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取得的良好绩效。这些傲人的成就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了南方电网公司令人折服与钦佩的企业文化,更向我们展现了企业文化的伟大精神力量与对企业的深远影响,更加说明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发展之魂成就之魄。

在南网文化中我们更惊喜地看到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实践并且服务于企业实践,能够使得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更富有思想性和人性化,更具有时代精神。而统一的企业精神、核心理念、价值观和企业标识规范集团文化对保持集团内部文化的统一性,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向心力,树立集团的整体形象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优势是:可以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加强职工的自我控制;能激励职工工作激情,提高生产效率,形成创业动力;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协同力;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通过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用,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使企业不断提高品位,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南网文化的根基之深,令人心生敬意。南网文化的体系中所包括的责任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执行文化、廉洁文化等,无一不是切合难忘的企业定位与企情,具有深刻内涵与深远价值的。

南网文化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到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只有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这个企业才会有希望,才会有发展后劲,才会使企业常青永不言败。南网文化的实践更深刻地证明了:文化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土壤,是有序经营的动力和根本。文化建设的根深蒂固才能使企业发展枝繁叶茂、生机无限。南网文化也启示我们必须在能力的基础上建立企业文化,并且要改变人才观的“德才兼备”的概念,而应该加强对“才”的认识;积极吸收各种新的观念和思想,以创新思维为引导保持企业文化的动态发展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加强企业是市场竞争意识与能力是企业需要强化的思想意识,而这种意识必须融入企业文化中方可发挥最大作用;企业文化的基础是科学的管理制度,因此企业文化也必须在发展中不断改变、不断完善自身,不断跟随时代的脚步前进,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将企业本身一次次推向时代的前沿,走在发展的尖端。

参考文献

[1]《南网方略与企业文化》.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精神 竞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下,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文化形态的总和。它的内涵既有处于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又有显于表层的物质文化,还有联接两者的规范文化。其中,反映企业文化本质的是以企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

1.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文化是为企业内部各种力量统一于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独特的指导思想、价值观、经营哲学、道德规范、文化传统和群体意识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戴维斯教授,于八十年代最早提出的。他通过对日本、美国等企业的详尽比较和深入研究发现,日本许多优秀企业经营中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并非仅得利于组织机构、行政技巧、经济资源及至科学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得利于反映企业传统特色,根植于每个员工之间的经营哲学,即所谓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特定企业环境的产物,它要求企业必须建立有自己独特的指导思想、明确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文化传统和教育体制;能够用崇高的精神力量去指导人、吸引人和鼓舞人,在职工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方向感和荣誉感;并且能够把企业内部全体职工凝聚起来,使企业不仅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和法人存在,而且还作为一种文化群体对社会精神文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企业文化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将继承和超越我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推动体制改革,促进企业及企业管理走向现代化,同时,为社会主义改革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因而具有十分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企业文化之所以有如此非凡的活力是因为:第一,它具有理想的共同性,是企业职工共同理想的具体表现。第二,企业文化具有追求目标的一致性,为实现企业目标增强凝聚力。第三,企业文化具有促使情感产生共呜性,增强职工主人翁责任感。第四,企业文化具有使思想政治工作生动具体性,在寓教于乐中实现。

企业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1 凝聚功能。它使职工团结一致,关心企业的意识成为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极大地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1.2 约束功能。在特定的企业文化基础和背景条件中,职工在心理上就会自觉形成自我行为管理约束观念,并形成企业整体效应。

1.3 激励功能。它是一种促进每一个职工都能参与的活动,并创造民主、平等而无尊卑依附的客观环境,激发职工自信心、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创造积极性。

1.4 协调功能。通过特有的文化传播、生产关系调节、观念导向作用,使职工产生认同效果,协调企业文化的内机制健康运行及其与企业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

1.5应变功能。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具有继承性、稳定性、持续性、适应性和开拓性,但其最主要的生命力在于具有应变功能,也即它将随着社会、时代和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2.企业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第12篇

1竞争力源泉

对内,企业文化作为渗透各个领域的核心理念,激励或约束员工,指导着整个组织的运作。既是对过去传统的继承,同时通过不断革新适应新的形势,维系着企业的生命。早在1992年,来自哈佛的Kotter和Heskett两位教授就指出组织文化的重要性。他们甚至指出,企业文化在未来几十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而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文化在企业运作中的地位不断的得到肯定。近日哈佛商学院通过对世界各国企业的长期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企业本身特定的管理文化,即企业文化,是当代社会影响企业本身业绩的深层重要原因”。这个观点对传统的经济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力,用文化手段促进国际贸易,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国际营销艺术”。另一项由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展开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出类拔萃的关键是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它们令人注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植于其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它们位列500强而闻名于世的根本原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文化为何如此关键?

第一,从企业运作来讲,企业文化以其独特的理念和价值观将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企业自身独特的行为模式和心智模式,以绩效管理为基本工具和手段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绩效目标。这样的执行模式一旦在实践中取得成功,文化的魅力就会深人人心,反过来又可以强化或修正原有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企业进入良性循环周期。

第二,从员工角度来讲,企业文化这种“群体意识”是共同价值观的打造,它如同一根纽带,把员工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紧紧地绑在一起。一个好的企业文化营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使员工产生归属感,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为公司带来利益的同时,向员工提供了一个有利于挖掘其潜能的良好的发展平台。

第三,优秀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企业形象,而这种区别性正是经济实体赢在今天的秘诀。企业文化是当今社会企业竞争力之源泉,因此,跨国公司如何在国际竞争中长胜不败?我们的答案是:建立良好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成长。

2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文化的对外影响体现在,企业的文化或者价值观将作用于公共利益。衡量企业文化优秀与否在于其是否为了追求自身盈利而侵犯非股东利益,是否有利于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公司制度是市场机制中的核心,公司的发展和壮大完全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因为公司能够吸纳劳动力、资本和经营者并将其融于一炉,能够最有效的配置资源,能够鼓励人们的创业与冒险精神,能够帮助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实现人生价值,能够向政府纳税,还具有促进社会整合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功能。因此,从总体上看,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和公司利害关系人都能在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企业效率上找到共同语言。

但公司的出现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现象,一些公司只顾追求股东和经营者的利益,而漠视甚至肆无忌惮地侵害劳动者、消费者、债权人、竞争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一些跨国公司在母国可以较好的约束自身行为,而在他国经营时却任意妄为。在公司经营中忽视对劳动者的保护、疯狂的制造和贩卖假冒伪劣商品、残酷的污染空气和水源,都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经营哲学在实践中的必然反映。这种消极现象概括起来就是公司社会责任松懈。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目前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企业社会责任超越了以往企业只对股东负责的范畴,超越了以往只把赚取利润作为唯一目标这样的传统理念。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强调企业对消费者、环境和社会价值的责任,注重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良好企业形象的中国企业屈指可数,海尔可以算是一家。值得一提的是,海尔的成功很大原因在于其创新精神,即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海尔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就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植根在海尔创新经营理念和创新型管理模式中的企业文化为提升海尔竞争力奠定了基础。海尔利用其创新型企业文化不断获得企业的发展。

面对同样拥有国际性资源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稳定、持续的发展,必须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增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大多数跨国公司急需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培育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将使我国跨国公司获得持久的、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然而国内很少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的时候会重视文化建设。“MadeinChina”的标签到处可见,就如反倾销的浪潮。为什么中国企业会以利欲熏心的形象出现在国际市场?以千年文明自居的中国人何时开始将诚信抛在一边?

第13篇

一、以气代油,大势所起

以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以LPG)代替汽油作汽车动力燃料,在当今已是必然的趋势。

首先,这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早在一个半世纪这前,恩格斯就告诫人们:在人类征服自然的同时,大自然也会向人类报复。如今人们已经深切地感觉到了这一“报复”。其中最严重的就是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类为此已付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代价,“世纪警钟”终于敲响了: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于是人们立刻注意到汽车所造成的空气污染的严重性,它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繁荣,车辆保有量剧增而越来越加剧。为了减少和控制汽车尾气中有害物的排放,人们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在所有的技术方案中,“以气代油”是既治“本”又治“标”;既有环保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好办法。

第二、汽油等石油产品作为传统的汽车动力燃料,面临着随石油资源危机而枯竭的威协。据报道,再有15年,全球石油产量开始资源性的下滑,全部石油资源只够用40年。若不未雨绸缎,届时整个社会经济会坠入灾难性的困境。而天然气储量丰实。有待开发。我国资源储量为39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达2.3万亿立方米,目前年产为170亿立方米,火炬放空几十亿立方米/年,丰实的资源远未开发利用,可以预计,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天然气(其中也含有液化石油气组份)将是接替石油产品的主体能源。并且,在目前已经是最现实的可以有足够数量供给社会需求的替代能源。

总之,由于能源资源结构的不可逆转的变化,天然气作为洁净燃料又符合环保的要求,所以国际社会都将天然气在一次消费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高低,视为一个国家的能源结构是否优化的标志。发达国家为30——40%,世界平均水平为21%,而我国只有2%左右。从这一差距,企业家和投资者将会发觉、他们正面临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

二、以气代油,清洁实惠

天然气和LPG汽车有如下优点

1.尾气排放中不含铅和苯,硫含量极微、与汽油相比,HC减少60-70%,CO减少80~90%,NOx减少30—40%,CO2少20~30%,噪音降低40%,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故当之不愧地被称为“洁净能量”,天然气和LPG汽车的推广应用被称为“绿色革命”。

2.抗爆震性好,辛烷值达103一11O,远高于汽油,有利于增大燃气压缩比,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能。

3.燃料以气态进人气缸,燃烧较充分,热效率高,积炭少,这使发动机的大修期延长30—40%,使油更换周期延长50%,降低了维护费用和运行成本。

4.采取了多项有效的的技术措施和设施,使燃气在完全密闭的系统中运行,比汽油安全、如LPG汽车从投入使用至今未见爆炸记录。

5.比使用汽油便宜,具体经济指标须视当地天然气或LPG供应价与汽油价格之差而定,以LPG为例。大体上说,可使汽车用户省10—15%的燃料费,而对于LPG充气站的投资者来说,大约1年半能收回全部投资,推广LPG汽车是一项可以得到回报的投资行为,并不象附加尾气净化器或增加电喷反馈控制功能那样是单纯的消费支出、增加购置成本而无回收机会。

此外,对于燃气供应商而言,汽车应用燃气等于新开拓了一个规模庞大的销售面。供一辆公共汽车的LPG量相当于供50—70户居民用气量,而且前者经营成本低、利润高。

通常用LPG、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天然气(LNG)的汽车统称天然气汽车。它们之间各有特点在推广中因地制宜,各显神通。其中LPG汽车的特点是技术上最成熟,安全可靠性好、能量密度大(一次充气的行程与汽油接并),LPG的供应方便。

三、以气代油,已成潮流

为适应汽车能源变革的大趋势,世界上各汽车制造商都纷纷投资开发天然气汽车。如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组成“天然气汽车技术联合体”,计划于1998年将天然气汽车造价降低一半,德国宝马公司从94年11月份起按年产2000辆天然气汽车投产。目前已有500多万辆天然气汽车行驶在意大利、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法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印尼等十多个国家,其中近400万辆是LPG汽车。据报道,这一类汽车在美国的年增长率为13.46%。推动天然气汽车应用的主要力量是各国政府、政府将应用和推广天然气和LPG汽车作为能源战略措施并立为国策,通过制订法规来实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又配套制定了各项优惠和补贴措施进行鼓励。在政策、法规和优惠措施的支撑下,许多国家都制订发展计划。如美国计划到21世纪初有2000万辆汽车使用天然气和LPG。俄罗斯计划2005年前18%的小汽车、40%的公共汽车实现天然气化等等。

在我国,从95年开始,已作为政府行为来推动,推动力度逐年加大、这使从事多年天然气和LPG汽车开发和制造的企业受到很大的鼓舞。许多有识之士也都纷纷投入应用和推广的行列,各大城市都在部署和采取行动,这从近来各报纸的报道中已可以看到。

总之,“以气代油”,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一股现实的潮流。

四、以气代油,现实可行

在国外,LPG和CNG汽车经历半个世纪的开发、实用和改进,在技术上已成熟,并实现了商品化,LNG汽车目前尚处在商品化的过程中(美国近三年来以38%的速度在增长)。在我国,澳华公司自92年引进澳大利亚SMARTGAS公司的专利和全套技术,按照澳大利亚的国家标准和ISO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采用了九十年代水平的设备建成年产6万套LPG汽车成套改装件的生产线。前几年主要是出口西欧、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约每年1万套。近年来开始内销,国内有一些厂家也在试制部分部件,但澳华公司是国内唯一的成套制造车用LPG供燃系统设备和提供技术服务的专业企业(在澳大利亚没有开发部和生产线),可以为现有的各种汽车(包括化油气式和电喷式的)提供合乎要求的LPG改装套件,并解决其中的技术问题,此外,各城市还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口了一些LPG改装件(品种已近十种)开展试运行与对比试验,目前,国内大约有400多辆LPG汽车和2000多辆CNG汽车在试运行。

当前在国内推广LPG汽车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主要是要解决人们的观念的解放问题以及技术上解决改装套件产品与现有车型、车况的通配性问题,要着力于营造市场环境,创建LPG汽车的运行条件,包括建立标准与法规,建设车用LPG充气站的网点等。从经济性、市场的稳定和售后服务的及时可靠要求出发,国产化是必由之路。深圳市领导在该市的推广工作中一再指出了这一点。澳华公司已完成了国产化,并具备成套生产,装车设计,组织批量改装和售后服务的能力。这些环节,对于LPG汽车来说,是不或缺少的,因为这是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品。目前有些进口产品,进口商往往从不同的厂家选购货源。如此组合起来的套件,各部件之间是否适配,组合后是否适合现有车型与车况,供应商无法在供货之前妥善解决,此外,这类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安全,而且是人命关天,国外产品也经历了一个过程,目前已经发现,进口产品中有的是国外已过时的产品,早在70年代就因安全隐患处理不彻底而停止使用了,面对LPG汽车推广初期的问题,也引起了国家关部门的重视,最近全国汽车标准化委员会天然气和LPG汽车标准化分委员会在深圳市召开了成立在会,这对于推动我国的燃气汽车在正常,有序的轨道上加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在我国各大、中城市推广和应用天然气和LPG汽车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良机在即,时不待人,这是一个有利于当代,造福于子孙的“绿色事业”,有着广阔的前景。

NGV与LPGV市场分析及对策

天然气(包括液化石油气)汽车为人类带来福音,也为企业带来效益,在我国正作为一个朝阳工业喷薄欲出,我们面临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现就NGV和LPGV的市场形势分析如下:

一、市场分析

当前天然气汽车(NGV)的市场形势是对NGV的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变化的进程已经开始,并已预示出较猛的势头,推动这一进程的因素有全社会环保意识和优化能源结构的意识日益加强,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介入,气源供给紧张局面的缓解,改装套件的性能价格比已开始得到国内市场的认衡,技术保障碍以实现,以及项目本身经济效益等等,这当中,最关键的是要把握住这一机遇,将上述因素凝聚、整合,在国内培育出一个坚实有序的NGV市场。总之,当前NGV市场已经在孕育,它正有待大力开拓面对这个市场的开拓,其有利因素有:

1.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000万辆,近二十个大城市的公共交通车辆超过万辆,可见NGV的潜在市场很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NGV产品的销售形态属于“完全新产品”(新型的供燃系统改装成套件)而使用形态为“不完全新产品”(定型产品的改装或改型),前一种形态意味着它将以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在政策的支持下走向市场;后一种形态表明该产品有着肥沃的土壤具备了通向现实市场的通道;

3.近年来,NGV的质量,数量和价格已接近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正是这一供与求的合拍,可将其视为我国NGV市场开始启动的标志;

4.这是一种“不完全竞争”性质的市场,这类市场的要素虽然很多,但多数能够控制并有政策、法规作支撑和行政力量的辅助,因此预期目标(包括经济目标)的实现比较有保障,投资风险较小;

5.项目良好的经济效益,使NGV市场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经济动力。

不利因素有:

1.潜在市场的外表有一层保守性的心理障碍,对于新产品有本能的排斥性,特别是NGV有一定的技术密集度和涉及防爆品质要求,因此用户对NGV的了解与接受要一个过程,此外,还需要配套的售后专业技术服务。

2.系统的制约性使市场的开拓有一定的难度,如市场的规模受供气站的布局的制约,其布局的范围受城市规划及投资能力的制约,推广的进度受用户的观念和车辆组织和程度的制约等等。

3.改装车无现成的规范与标准。有关规范与标准的滞后,NGV的市场开拓要经历一个过渡期。此期间,产品的推广需要各个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以及政府的协调,而NGV市场本身也要经历一个无序的非规范的竞争局面的考验。

4.这个市场带有超前性,需要靠具备新型经营观念的市场开拓者去引导,去创造(这新观念在现代营销学中有的称之为“生活方式营用观念”)。必须造就一支新型的营销队伍以适应市场开拓的需要。

5.国内不少城市能用来发展NGV的资金不足,特别是对于推广新产品这类风险投资行为,相应的风险战略眼光及风险对策思维尚不成熟,使资金筹措存在一定的难度。

总的说来,形势很好,机会已到,优势与困难并存,成功与否取决于对策,“难得而易失也,时至击不璇踵者,机也,”如果我们能不失时机地利用这大好形势,采取有效对策,发扬优势,则我们就占住了“天时”,如果我们选准条件较好的几个城市,重点突破,造成发展格局,则就占住了“地利”,再汇聚人才,建立有效的决策和运作机制,不断更新观念造就一支适应性强的,讲究效率与效益的队伍,那么,我们就赢得了“天时,地利,人和”,届时发展NGV的目标,势在必得。

二、关于对策的建议

1.战略上立足于NGV整个产业,采取因地制宜,多模式发展的途径,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尽快制定暂行标准与规范,推进其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

2.建议尽早确立统管全国NGV产业的行政主管,尽早成立全国性的NGV行业组织,进而构建适合国情的NGV市场机制,建立与完善诸如“参赛”资格,“比赛”程序和“比赛”规则之类的市场规则以保证进入市场的产品性能和质量,保护用户的安全,另一方面也便于逐步规范NGV的市场竞争行为。

3.确立“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工艺的基础上,扶持和发展民族工业”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合理使用资金,让生产能力和规模随市场需要而发展,防止一哄而起重复引进、重复建生产线,以避免生产能力过剩,低价的次品冲击市场等不正常现象的出现。

4.规范化与非规范化的推广并举,“规范化”指车辆定型,建立标准,安排正规生产等。“非规范”指改装车辆,建立规章,规程或暂行标准等,在初期,宜以后者起步,但同时不放松规范化的工作,只是不能等一切都规范了再行动,“非规范。也不是蛮干,它只是相对于改装车与整车而言。

5.着眼于市场的开拓,以规模经济为投资目标,着眼于组建“改装一建站一供气一服务”一体化的系统工程,每发展一步均需保证改装的车辆都能得到越来越方便的、足够的燃气供应,都能得到及时的良好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亦即,每发展一步,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成熟。我们称此发展模式为“系统步进式”。政府将发展NGV产业列入正式工作日程,通过政策、法规、规划及协调等为该产业创造发展空间,疏通管理环节,以及提供资金支持,按规定优惠政策予以鼓励的扶持,而企业则在政府的引导下和支持下去操作每一个细节。

第14篇

一.从我国的能源资源分析:

从世界清洁能源石油,天燃气的储量,石油可采储量138万亿吨,天燃气可采储量150万亿立方米。按现在开采速率计算,石油可供46年,天然气可供68年。世界油气资源的60-70%分布在前苏联和中东地区。天然气前苏联占总量的38.9%,中东占29.3%。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为4万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煤炭保有储量为10024.9亿吨,经查的可采储量为893亿吨。如按现在开采强度计算,储采比不到100年。石油的资源量为930亿吨,占总资源量的20%。天然气的资源为388亿立方米(其中8万亿立方米是海上石油天然气)。天然气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6%。煤层气的资源量为35万亿立方米,是世界排序第三位,但目前尚未形成规模开发利用。我国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如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源以及海洋能源。我国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占1.2%。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人均能源的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占十分之一。目前,我国已成世界的第三能源生产国第二能源消费国。1998年统计,我国一次能源的生产量为12.4亿吨标准煤,而能源的消费量为13.6亿吨标准煤。我国从1993年开始就成为能源的净进口国。预测未来,我国的能源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2010年短缺能源8%,2040年短缺24%。对石油的进口的依存性就更大,1995年依存度为6.6%(注:所谓依存度是进口量与消费量之比)2000年为20%,预测2010年为23%。天然气2000年的依存度为6%,2010年为20%。因此,我国能源结构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又面临着严峻形势。

二.我国城市燃气的发展:

1.我国城市现状:我国设市668个城市,城市面积84.49万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3.7亿人(非农业人口1.94亿人),城市人口密度平均为440人/平方公里。1997年建筑竣工面积为3.40亿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19亿平方米)。全国人均供用面积12.9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8.8平方米。

2.我国城市燃气发展的现状

一九九七年统计:

城市燃气中液化石油气情况

全年消费578.6万吨全年用气人口9349.55万人液化石油气的管网长度4036公里

城市燃气中天然气情况

全年消费66.3亿立方米全年用气人口1658.18万人天然气的管网长度2.22万公里

城市燃气中人工煤气情况

全年消费126.89亿立方米全年用气人口3735.05万人人工煤气管网长度4.15万公里燃气普及率75.7%

一九九八年统计:

城市燃气中液化石油气情况

全年消费797.25万吨全年用气人口9992.4万人液化石油气的管网长度4458公里

城市燃气中天然气情况

全年消费68.83亿立方米全年用气人口1908.09万人天然气的管网长度2.54万公里

城市燃气中人工煤气情况

全年消费167.56亿立方米全年用气人口3746.26万人人工煤气管网长度4.27万公里燃气普及率78%

3.城市燃气中液化石油气的现状(LPG)

1997年底统计,我国生产LPG的企业共计64家。1998年机构调整,7月正式组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该公司生产LPG企业24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生产LPG企业34家。其余是地方企业。1998年国内生产680.1万吨,1999年生产761.3万吨,预测2005年国内消费LPG2000万吨以上,不足的1000多万吨靠进口解决。最近,由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增长,也直接影响到LPG的进口价格,对我国LPG市场的供需有着直接影响。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2005年前城市燃气以天然气和LPG为主,2010年前后,城市燃气将向天然气为主导气源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必然发展的趋势。

三、我国燃气汽车的发展:

1997年统计,我国汽车产量为157.8万辆。预测2000年底,我国汽车产量达270万辆。随着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小汽车进入千家万户的可能,逐步变成现实。北京市现有汽车为133.8万辆。1998年1-10月统计,北京就净增14万辆汽车,其中购买达到13万辆。从汽车增加数量不难理解城市空气污染的结果。有一些城市的汽车排放量的污染已占大气污染的总数60%以上,许多人认为北京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汽车尾气的排放。因此,我国城市燃气事业除担负供老百姓炊用,洗澡等用气外,同时也应关注城市燃气汽车的发展方向,是一个极大的市场。城市燃气汽车主要有用天然气作燃料的,其中有压缩天然气汽车(CNGV),液化天然气汽车(LNGV)。主要燃料是天然气,它的组成是甲烷。还有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的汽车(LPGV),主要是LPG的丙烷和丁烷的混合物。从国外资料报道,三种燃气汽车中LPGV占82%,天然气汽车占17%,甲醇等做燃料的汽车占1%。从表中列举了部分国家天然气做燃料的汽车以及用LPG作燃料的汽车的发展情况(供参考)。

部分国家天然气汽车发展情况

国家拥有量(万辆)加气站数独联体38480俄罗斯28187意大利28280新西兰15

450美国4.91100阿根廷3.543加拿大3.2180日本1.5150澳大利亚0.2130德国0.1145法国0.064

部分国家液化石油气汽车发展情况

国家拥有量(万辆)加气站数美国353300意大利1101550荷兰471998日本30600墨西哥301500法国51539新西兰4800西班牙4350加拿大145000阿尔及利亚2100韩国3118澳大利亚32500

第15篇

我国科技孵化器在最初设计时,主要有两种经济互补模式,第一种经济模式主要是围绕利润增长而展开的,第二种经济模式是以服务业为主体,培养一些新兴的企业和企业家。我国科技孵化器的投资、建设、建立规范制度、管理等多个步骤,都是在政府部门的管理下进行的。在我国,发展前景好、规模较大的孵化器都是由政府主管的,例如,北京中关村、天津高新区创业中心。这些孵化器,包含政策管理、资金申报等政府部门,也包含市场开发、项目对接等与政府相关的延伸服务内容。

2我国科技孵化器存在的问题

2.1专业人才少,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较低

科技孵化器是通过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产物。这也就意味着,科技孵化器的发展是需要新的知识、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思想、新的管理模式去填补的。所以说,从事科技孵化器产业的工作人员不单单要熟练掌握新兴的科学技术,还要了解金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要在第一时间知道最新的市场动态。科技孵化器若想更快更好的发展,就一定要拥有高素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而我国科技孵化器人才资源的实际情况是,专业人才少,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导致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我国科技孵化器出现的时间较短,还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的了解它,所以该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不多;第二个原因是,科技孵化器的从业人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政府部门,他们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这也就造成他们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自然而然,就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也不利于科技孵化器的发展。

2.2孵化质量较低

我国的科技孵化企业较多,但是从总体上看,孵化的质量并不是很高。例如上海,自科技孵化器出现以来,已有1700多家孵育企业,至今为止,有250家毕业。从这个数据就可以看出,我国科技孵化的成功率并不是很高。如今,我国孵化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只有十分之一,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这个比例是明显较低的。

2.3没有意识到科技孵化器的重要性

对科技孵化器重要性认知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并没有真正了解科技孵化器的服务功能,一些政府只将科技孵化器视为面子工程,只是利用它们吸引投资商,并没有认识到科技孵化器存在的真正意义;第二,没有意识到科技孵化器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一些地方并没有在科技孵化器的发展上注入过多精力,他们认为科技孵化器仅仅是一个科技型产业,对当地的经济增长并不能产生多大的影响;第三,不了解科技孵化器的发展趋势,首先可以从科技孵化器的服务范围和融资渠道上看出,因为我国科技孵化器的服务范围和融资渠道仍是较为狭窄的,并没有真正的展开,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科技孵化器的地位上可以看出,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科技孵化器在科技、经济、人文等多个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3促进科技孵化器发展的措施

3.1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与人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技孵化器也不例外。所以,为了促进科技孵化器的发展,相关部门就一定要对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并适时的对他们进行考核,从而使从业人员更加深入的了解专业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地方大学也可以协助当地的科技孵化器企业,以一种更为系统、科学的方式帮助企业培训这方面的工作人员,这种合作方式,不单单利于科技孵化器工作人员的学习,也加速了孵育企业的发展,而地方大学也能从中获得一些经验与历练。

3.2关注科技孵化器的发展

近几年,我国科技孵化器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科技孵化器的重要性。关注科技孵化器的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点,相关的政府部门要意识到科技孵化器对经济、人文、社会的巨大影响;第二点,为了科技孵化器的长远发展,相关工作人员要找到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措施。

4我国科技孵化器推动企业发展

我国科技孵化器推动了企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在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稳步提高的大背景下,科技孵化器出现是必然的。如今,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而科技孵化器这类经济组织正好适应这种现状。从科斯定理可以得知,企业是一个组织,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企业的建立、成长、管理都是需要成本的,当成本低于收益时,就是说该企业获得了利润。而科技孵化器存在的意义就是加快企业的前进速度,提高企业的收益。第二个方面,科技孵化器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科技创新。而企业的发展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较大影响。科技孵化器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科技创新搭建一个基地,将科学技术集中在一个地域,这样,既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企业的长久建设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第三个方面,科技孵化器将科学技术与经济良好的结合起来。实际上,经济与科技应该是互相协助、共同前进的,但是,我国的经济与科技并没得到良好的连接,而科技孵化器正好能改善这种状况,它可以充分的利用各方资源,将科学技术成果高效、合理地应用到各个产业中。第四个方面,科技孵化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为科技孵化器给新兴的产业创建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并且为新兴产业节约了一些资源,而且对新兴产业也有良好的调节功能;除此之外,科技孵化器还能加速外部经济的发展,因为科技孵化器有一种引导和带动作用,在加速企业内部运转的同时,也有效的利用了外部资源,从而促进外部经济的快速增长。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