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审美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中学美育目的和任务
审美教育,最终想达到什么目标呢?近代美学家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这种解说不一定是全面的, 但不可否认他看到了美育的核心,这对我们思考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大有帮助的。中学审美教育要让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具有一定的鉴赏水平,并能形成自己的审美看法。也就是说,中学审美教育的第一要务为:通过教育能让学生体悟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中学阶段,音体美三科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科目。中学生正在转型期,他们正经历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初中生身上不可避免地有童年时爱幻想、善变等个性特征,同时也拥有青年的一些思维特点。爱好众多但极不固定,多动且喜欢不同寻常的事物,但面对现实中的美丑善恶还不具有鉴别能力。这可以看到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的难度。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美术能力训练,诱发他们潜在的、对美的强烈的渴望和追寻。
二、中学美育的内容和途径
大家要注意到《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所阐述的中学美育的任务,我们可以把中学美育要点作如下的整理:
1.培养美感
美术是视觉造型艺术,这就注定了要关注其形式。学生面对作品,首先面对艺术品呈现出来的外在形态,就是组成作品的所有艺术语言,就像线条、颜色、质感、层次等。面对丰富的自然世界的形态各异的万物,大家自然也是先感受到花的柔美、水的蜿蜒、山的巍峨等。学生对美的外在形态有了体会,就很容易整体把握原初美和艺术美。但外在的直观的审美态势最初也许不会成为众多学生的体悟目标。如果没有执教者的分析、评价,这一切都只能是潜在的因子。要想让学生们拥有对外形美的感知特质,就要让其成为审美教育的核心构成要素。
中学美育的初级阶段,第一应该让学生感受并认知线条独特的味道。我国传统绘画里,线条是造型的最基本元素,变化多端的线条用截然不同的粗细、浓淡、干湿、疏密的状态来表现造型不一致、质感不一样的万物。这些作品里,线条拥有了独特而奇妙的造型力。美术教师要真正启发学生感受和体悟有典型性的精品佳作,进而由素描练习来进一步把握和体会其精髓。素描作品的线条不但可以表现外在形貌,而且对物象的结构和质感表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里,我们可以让学生临摹素描佳作甚至通过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些造型因素的感知和呈现。通常每个人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可能会有极大的悬殊。通过美术课有针对性的分析、体会、强化,学生们就会体会和掌握色彩的常识和运用技巧,形成自己对色彩的敏感和鉴赏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这种造型语言。
2.培养审美意趣
梁启超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外国学者认为情感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艺术教育,这样的看法合理性有多少,还不好下定论,但情感教育可以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这是没有争议的。如一次学校风景的观察与写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诱发学生爱护自己所处环境的意识。 画作可以使人的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达到感化人的目的,舍科特尼科夫创作的《又是一个两分》真实再现了孩子内心的情绪。美术课要深入挖掘画作里特有的情感内涵,使之内化为学生一种自觉的高贵的审美意趣,让他们油然而生爱自然、爱生活和爱美的意趣。这种情感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佳作赏析、写生和临摹经典佳作等,内容自然应不拘一格,并作多领域多角度的拓展。
3.培养审美理想
审美活动原初的表现状态为对美的物体的感悟和据此产生的情感体验,但这种体验,很大程度上被审美理想限制。孩子因为自身的年龄和心理原因,使他们缺少最基本的辨别能力,有时体察不到自然社会的美好、丑陋。自然而然,不一样的审美判断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情感效应。优秀的有内涵的画作,一定会很好地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和作者健康的审美意趣和独特的品味。从而能让观赏者心灵产生,发挥特有的不可忽略的审美教育作用。艺术审美活动的特点就是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而这也正是我们广大教师追寻的结果。美术课时,执教者一定要精心筛选出古代当代经典的佳作,进行有针对性地评价,还可以进行易操作的练习,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学生积极的审美理想的形成发挥应有的能动作用。
4.培养审美创造力
关键词: 中学美术 审美教育 形式美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教育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健全人格、有教养、有文化的人,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与人的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当然,这种发展不仅包含认知、道德的发展,而且包含审美的发展。
中学是学生完成独立思考,审美世界观形成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学美术是学生理解艺术的初级阶段,美术是直接接触学生精神的教育手段,其丰富的审美体验和鲜活的感情基础、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学生的感情世界。教师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生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用美把知识武装起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的审美化。美术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其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更能促成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形式美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形象是审美的起点,学生的审美感受都产生于形象,不仅如此,学生接受知识也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山势的高大、花卉的娇艳美丽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需要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如在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形式美的培养最直观的就是构图。构图作为画面基本结构,它的创造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掌握一定的构图规律,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大有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通过多做练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可以请学生上黑板或在纸上根据自己所提供的静物或人物进行组合联系,让学生通过已掌握的构图美学知识自觉地在画面中寻找并协调对利因素。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得失,教师要及时加以评讲,指出优点和缺点,也可以当面帮助学生修改失误之处,让学生目睹美的转换过程。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构图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艺术。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摹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艺术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二、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培养,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可以优化人的直觉、想象、灵感和悟性等形象思维素质和能力,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师要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感情因素,并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艺术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领悟这种美,使之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面展开。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都受审美理想的制约。中学生由于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他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寓教于乐的作用,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在课堂上,教师选择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格调高雅的作品中感受美术的情趣和崇高境界;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以及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神秘的微笑而举世闻名,许多人第一次见到这幅画时,都被他的笑容所征服,从中受到爱和美情操的感染;徐悲鸿的《奔马》描绘马的四蹄奋起,昂首奔腾象征了中国人民活跃、自强的生命力,表现了画家在黑暗中对光明的追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加强指导,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学生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慢慢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手段。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学生运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平时用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还有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象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地理审美教育是进一步深化地理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效的地理美育策略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与学生审美能力,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
中学地理;审美教育;策略
美育是指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日渐发达,对人的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学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审美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对地理事物的记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体现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中学地理美育实施策略
(一)欣赏美,用视觉领略独特魅力。美,无处不在。人类最容易感受美的器官就是眼睛,强烈的视觉冲击通常会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这样的学科性质为地理美育提供了大量的美育素材。结合现代多媒体教育设备和地理教师具有科学性、目的性的优美语句,给学生展示自然中或者社会中和艺术上美,引人入胜,使学生直观感受“美”,欣赏“美”。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自然美是天然生成的自然物的美,也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一种美。由近及远,比如每天早起的晨光,昼夜的交替,天气的无穷变化都是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国内的美景有学生比较熟悉的内蒙古大草原的广袤无垠、碧草连天,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黄沙满布,江南水乡的柔美温和,东北平原丰收季节的麦浪翻滚和冬季的漫天飞雪,都存在“美”的踪影;扩大到存在于世界中的东非裂谷、冰川地貌、热带雨林、青藏高原、熔岩地貌等,都是少有机会见到的,这些景观的美是壮观的、奇特的、美妙的,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感觉。人类历史上创造了很多“美的奇迹”:巍峨雄伟的长城、水利工程都江堰、古时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和现代的南水北调工程、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达芬奇绘制的《蒙娜丽莎》等。这些人造的“美”与自然美相比范围更广、更加具体、更具有价值。地理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美育素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感受美,促进个人情感升华。“美”的作用是给人独特的视觉感受并使观者心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和独特的理解。“美”的仪态有万千种,但是同一种美景在不同的人心中形成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知,人对于“美”的理解过程是由外向内的,最先是身体感官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大脑中形成基本的印象,然后大脑提取这些美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思考,根据各人的内在审美水平对美景进行理解,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基础教育提倡发展人的素质,地理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美育素材更加深层的含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最终达到心灵美的境界对于三维目标中任一部分的达成都是极为重要的。
(三)发现美,提高个人鉴赏美的能力。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发现“美”的过程,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就一直接受着审美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接受的审美教育越来越深刻,审美水平也是不断提高的,对于“美”的概念的理解也更加具有主观性和坚定性。审美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有效途径,人的心中有了衡量美丑的“尺子”,在日常生活中就会独立的进行审美活动,用自己的独有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增进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鉴赏美的能力。
(四)运用美,指导生活实践、提升自我修养。地理教学过程中,单纯的进行讲解和灌输是比较无力的,审美教育更要贴近生活,注重实践。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注重审美教育的独特作用,眼看、耳闻,切身感受存在于世界中的美,才能积累更多关于美的体验,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比如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和所见识的风土人情,规划合理的旅游路线;借鉴外地的城市建设给当地城市发展献计献策。
二、美育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进行有效教学,勿过于强调素材美感,忽视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渠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像一剂“催化剂”,将审美教育进行的更加深刻和具体。课堂教学的美育内容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若片面追求审美教育的形式,过于强调美育素材的美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图片和视频上,而忽略了学生对信息的接收能力,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良,反而背离了美育本身的意义。如在讲授“太阳活动”一节时,适当放映太阳表层大气的视频,将重点放在讲解太阳大气的分层和太阳活动的知识上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壮观,又不至于过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审美教育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相结合。地理审美教育的进行依托于课堂教学,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密不可分,始终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地理美育应与德育、智育、体育目标相协调,共同构建全面而系统的地理教学目标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学生个人道德水平,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达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整体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总结
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地理美育素材的数量和种类多样,深层挖掘地理美育的审美视点,通过生动的地理美的展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美、感受美进而独立的发现美、运用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掌握地理美誉的主动权,结合德育、智育、体育,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内在品德修养,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大爱大美的人。
参考文献:
[1]王家杰.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美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
1.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朗朗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美学蕴味往往能充分而酣畅地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
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
2.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种种活动,让学生走进电视、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体验生活,感知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从而提高其审美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中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理趣之美、人格之美。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首先,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知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诸如作者的风格流派甚至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仅仅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才是审美教育的关键。首先,发挥想象,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弦外之音与言外之意的过程,即为创造美。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思维过程中的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成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教学中必须将语言形象转换、补充、再创造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方能创造性地提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其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的表象、抽象思维的参与。其次在构思过程中发现美,在写作过程中创造美。在作文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
关键词:中学美术;美术教学;审美教育
G633.955
中学美术教学是传授中学生美术知识、培养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等综合艺术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教学更多的是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培养美的情趣、提高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人格完善的过程,为此,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科学美术教学策略的应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美术教学和审美教育
1.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美育。审美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提高中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中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中学生的性情、净化中学生的情感,美化中学生的生活,使中学生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2.中学美术教学
美术教学主要通过鉴赏和带有创造性的教学来完成审美教育。具体通过对客观形式的比较、协调、对称、均衡、多样统一、节奏和韵律等美的规律的体悟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和提高审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通过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具有独特的优越性[1]。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审美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美的事物无处不在,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到,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具有求知欲强、可塑性大的特点,通过美术课,传授其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训练其美术技能,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感受能力,促进中学的身心健康发展。
2.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
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中学生明白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区别,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辨别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促使中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3.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等纯美术的艺术作品之外,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例如,现代建筑、雕塑、服装设计、室内装潢、现代工业、现代商业等都与美术密切相关,而工艺品、工业造型等,与生活的关系则更加密切[2]。在美术教学中,把审美教育与校园小文化、社会大文化相结合,扩展美术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美术水平,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1.通过最好作品的分析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一,欣赏化的色彩美。例如凡・高的《向日葵》,那些挤在一只瓶里的花朵,辐射的金色,丰满的橘面,深深浅浅交交错错织成的黄色暖调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挺拔的绿茎,衬在一片淡柠檬黄的背景上,强烈地象征了天真而充沛的生命,让人感受画家对生命的热爱。
第二,欣赏画的线条美
这是美术作品基本的审美因素。如徐悲鸿《奔马》中的线条,粗犷有力,展示出奔马风驰电掣的动态,也蕴含一种奋勇进取的激情;漆线雕工艺中的线条,形态丰富多变,在创作中随心所欲而达到极高境界;书法中的线条划如列阵排云,挠如劲弩折节,点如高峰坠石,直如万岁枯藤,撇如足行趋骤,捺如崩浪雷奔,裙橙绨倬弩发。
第三,欣赏画的动态美
美术作品用静止的画面去表现变化发展的现实生活,用外部的面貌展示内心,用静止的场景表现运动的行程。米隆的《掷铁饼者》,取材于希腊的现实生活中的体育竞技活动,刻划的是一名强健的男子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瞬间。雕塑选择的铁饼摆回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有着强烈的“引而不发”的吸引力。虽然是一件静止的雕塑,但艺术家把握住了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关键环节,达到了使观众心理上获得“运动感”的效果,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
第四,欣赏画的形神统一
依然是凡・高的《向日葵》,作为一副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成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是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3]。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种诞生。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凡・高的一生,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凡高的这种爱心和渴望生活却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开展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中学美术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进行改造和实践。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3]因此,中学美术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发散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重视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线条、色彩、质感、构图、透视、比例、解剖、肌理等知识,欣赏造型,观察和分析对客观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之,美充满了生活的每个细节,是人类的追求和精神归宿。中学生要提升审美,就要重视美术教学,重视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它在审美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孙蕾.浅议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04:123.
关键词:音乐;音乐教育;审美能力
一、正确认知学习音乐的意义
作为学生,我们学习生活中的音乐课程是可以随性发挥同时也是鉴赏艺术最好时间。他是随意飘洒的音节,更可以是不拘小节的歌唱表现,当然也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课程。他并不是每个人必须热爱并学习好的课程,也不是国家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的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热衷音乐世界的同学可以在其中乐得其所,逍遥自在;当然对他热情度不高的同学完全也可以当做一种调节剂。同时音乐课程课程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学生可以在其中体会到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同学们的创造和技术技巧意识的有效培养,在其中促进同学们的个性化展以及全面发展。
二、培养审美的措施
1、兴趣引导
学习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普通的同其他方面学习一样的技能训练,而是在领悟到这样一种心境之后的一种有关于文化的学习。只有跳脱出那个狭隘的限制之后,才能在这样的一种学习环境下面感悟明白音符的排列组合,才能真正体验音乐家们放于音乐之中的灵魂。
2、真切的教育教学方法
再抽象的艺术在不断的推敲和总结中也是会拥有一定的学习套路的,所以这就存在了我们要如何去学习她我的问题。我身临其境体验到的就是四个字“愉快教学”。这样的方式方法更加适用于中学阶段,此时正是兴趣大于一切的时间,老师们同样强调的“寓教于乐”就是这个意思,要求在无穷的乐趣中间蕴藏深刻的教育意义,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成果。
3、新颖的教学模式
同其他科目一样,在激起了兴趣之后能够保持持续学习状态的就是要有一个适应的、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其中大可以采用同其他科目同行的例如多媒体教学、电教化教学等方式,补充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这样的方式更加适用于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以更新颖、奇特的方式迎合他们的习惯,有使得同学和老师都享受着这个过程。
4、相近内容的赏析
首先对于音乐专业方面的学习就是化抽象为实像的学习。现在社会注重年轻人们的耐心、恒心及持久力的保持在这样的一个专业上面的学习就能得到锻炼。任何一段音乐、一首曲子都是不能迅速知道结果的,是神秘的,要求用耐心等一切细腻的情感去磨他,这也并不能单纯归类为实践出真知,更恰当一点地说就是耐心出真知。引导学生聆听、欣赏音乐领域中间高雅脱俗性质的音乐,可以非常直接地对同学们产生精神领域的鼓舞以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此外,这样高尚艺术熏陶的方法不仅仅限于音乐世界,具体乐器、绘画、甚至建筑,只要是美好的、积极向上的,都可以给同学们带来非常直观的感受以及相关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平时生活中间对于任何事物的看法也就是所谓说的审美能力。同样适用于生活方方面面有关于审美的地方,当下的社会就是要求你通过任何事物对你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最后出来的审美能力,要求我们不但要掌握科学,保持理性,更加要懂得艺术,提高审美。此观点在历史上面屡见不鲜且为真知灼见。比如同于音乐方面领悟一样的有关于绘画美术方面,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就曾这样说过:“能用来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事和平。”此也可看为是从事艺术方面学习所最受用所在。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然其中比起有天赋异禀的存在,更加需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和影响。每个人的每种眼光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往往也是后天眼界所决定的。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但能发现并感受他的能力却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和得到的。想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三、相关待改进方面
对于更多方面跟进来培养同学审美能力的各式各样方法之中,要说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接受阶段性教育的同学们正是心理和生理的发育阶段,当然也是很多人生观确定形成的阶段,这其中好奇心强烈,可塑性中间的弹性也大,我们最不可取的方式方法就是一味单一地去强制并固定同学们的兴趣爱好以及取向。比如中学以及任意阶段通过对音乐方面的学习方可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音乐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这对于提高这个敏感阶段同学们的一切能力都有所帮助,老师们应当是引导同学们抓住学习音乐这一条主线从而欣赏音乐并感知她的魅力,任何事物的学习都要以同学被引导之后的主观感受为前提。放眼中学时代,这个时段的认真学习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质,使得其无论是于自身还是于社会都是又太多益处的表现。
四、总结
音乐的学习是轻松自在的一种模式,它结合到音乐专业以及授人以渔的教育行业可以使得同学们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神火更加充实丰富并且找到自己真心所爱的一切事物,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以及感受美好、透明事物的真心,将有益于同学们将来的社会工作。因此我们要更加使得自己以及影响周围的人有一颗美好、自在的心来感受每天的生活,感受自己所热爱着的音乐事业以及以一个非常有责任心以及耐心的心态去教书育人,以自己乐观的心态去影响着更多可爱的同学们。渗透于音乐审美方面的有关于欣赏其他美好事物的眼光也一定可以让同学们聆听到生活中的美好音符,从而真正提高自身关于任何的审美能力,更好地认知生活中间的一切。
作者:李颖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霜.中学音乐审美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12.
中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新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核心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美术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也有人说“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无数世人,人们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教育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审美教育,是以美的对象、美的存在形式为内容进行的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因此,做为一名美术教师,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美术教育达到陶其情、完其人的宗旨。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 通过作品赏析,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
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目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大大增加了欣赏内容,古今中外、抽象、具象美术作品及雕塑、建筑艺术作品都作了科学的编排,但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审美观,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正确地欣赏美、认识美、理解美,帮助他们分清是非美丑。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美,就必须对教材中的作品进行赏析,使学生了解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的关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获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技巧分析的方法赏析美术作品。任何时期,任何形式的美术作品都有她共同的和独到的技巧和形式,形成美术作品的技巧形式美。将中国画和西洋画作一简单比较,美术作品线条的有力、流畅、概括力强、表现力丰富,这是中西画所一致的。但是,中国画善长线描,意在内美,西方传统油画善用块面,意在形准,这是两者的区别;美术作品都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但中国画编重于写意,例如: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西厢记》、《离骚》等作品而西洋画偏重于写实,例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幅作品;这就形成了两大类不同的技巧形式美。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美术赏析过程中,既要讲清美术作品创作的一般技法,又要介绍不同流派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正确欣赏美术作品。
通过美术赏析,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类劳动创造和精神生活的结晶,她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出来的形象和形象体系,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动情动心,得到教育,受到激励。
2 教师要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审美教育目的
有一些美术教师在进行欣赏课教学时,很少与学生一起欣赏讨论一些中外美术名作。欣赏时由老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少,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例如:在和七年级学生欣赏梵高的《向日葵》这幅作品时,我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再点拨到作者的绘画风格、作品的色彩,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既表达了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提高了学生欣赏能力。做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情镜。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了学生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审美的教育目的。
3 通过正确引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培养完善的审美心理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就拿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和印象派画家莫奈来说,拉斐尔是写实主义画家,他的画完全真实地表现人类的喜怒哀乐,再把大自然的鲜活物体定格在画框中,人们在观赏他的画时,无不被他精准的画技所折服。而印象派画家莫奈,他的画看上去画面简洁,笔触随意,色彩张扬,似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但细细品味莫奈的画,你就会觉得大师是在用心作画,他的画表现了人心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一种追求,一种向往。而美的东西往往又是没有标准的,美在于心,而非在于形。比如在出示徐悲鸿的作品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刘海粟的作品时,学生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派,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明白这是画家对自然美的追求。在审美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4 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因为中学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做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郑板桥的《风竹》图时,同时将画上的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品味这幅作品,用简单语言的阐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在听完学生热烈活跃的分析时,趁机简单的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时学生的回答开始把竹的高风亮节和作者的思想境界联系起来,学生不知不觉中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高尚情操的理论教育课,即传播美,又分享美,还收获美。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增强了对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5 完善课堂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创设良好的音乐审美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致
知识只有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其无穷的活力和美感。教学环境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前提条件,音乐本身是一种美育课,所处的教学环境应该与教学相适应。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极重要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学氛围,音乐室的环境布置要美观、大方、室内要清洁、卫生,我们可以在室内采用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挂图等布置使其富有审美性与教育性;而且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才能在师生互动中找到快乐,才能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
2、在教学内容上精心选择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首先,音乐教材应利于改变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材应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的求知欲;教材必须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必须展现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涵养,培养良好的道德风范;其次,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音乐作品是极其重要的.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在音乐教学中,许多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是通过体裁来完成的,许多有关历史、民族、地区的一些音乐知识也是通过形式体裁来体现的。音乐是以音响作为材料,通过听觉来感知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中学的音乐教材要体现出音乐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和系统性,避免形式和体裁上的单调及局限性。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关于我国的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以及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中有代表性的唱段;近现代和当代的音乐作品,如著名音乐家肖友梅、赵元任、黄自等一些反映爱国、民主等陷阱思想的作品;欧洲近300多年来的音乐作品,让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现代文明的中国青少年多了解欧洲音乐文化;世界各主要国家、各主要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让学生也多了解世界地方文化。此外,音乐教师还应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社会上和家庭中所接触的音乐作品,并对其进行审美分析和评价,积极引导学生的良好审美倾向。
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与表现力。
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具有魅力的刺激,满足了学生涉新猎异的心理需求,能使学生产生愉。再次,要给学生以成功感。成功感能满足学生自尊心,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把劳动的欢乐,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给儿童,在儿童心理上激发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
关键词:音乐教学 审美教育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音乐已经变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音乐的影响力更是不容小觑的。而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音乐的审美能力还不是很高,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得到全方面地提高。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是指对事物,特别是艺术品的美丑的欣赏与鉴别。音乐学科中主要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鉴别。审美,本质上是以感性的形式所呈现的“人的一种自我享受”(马克思)。一个是“感性形式”,一个是“自我享受”,这是完整地理解审美活动的实质和内涵的两个互为条件的相辅相成的关键因素。没有“感性形式”的“自我享受”,是理智的认识活动;没有“自我享受”的“形式”的感觉,多半是“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它“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即急功近利的使用意义,而不具有充分的美学上的意义。审美教育是培养人对于自然界的美、社会生活的美和艺术作品的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及爱好、情感的教育。它的教育功能、价值功能、政治功能,都在那音响流动的每一瞬间展开实施着,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绪、情感、情操以及性格的变化。从而激励人去塑造多彩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
二、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1、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a、在已有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b、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c、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d、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VCD、DVD中的歌曲欣赏和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供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教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进而参与产生共鸣。
2、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节目,培养同学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VCD、DV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
提高人的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社会发展也为提高人的素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当前,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呼唤“以人为本”的教育。由于只有人才能创造知识、掌握并运用知识,因此重视人的本体作用的素质教育就成了时代的必然要求。
1、音乐审美教育具有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而音乐审美教育对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这也说明,音乐的审美教育也具有了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这将凸显音乐审美教育的地位及社会功能。
2、音乐具有教育、审美、娱乐三大基本功能
无论主体的音乐条件如何,他欣赏音乐的能力总是高于他从事音乐制作和演奏的能力,所以,音乐审美首先是属于大众的,也正因如此,音乐审美教育就具有了充分的社会性。从美育的角度看,音乐是美育诸多形式的纽带,音乐以其特有的音响美、节奏美、旋律美直接强化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陶冶其情操。重视音乐的审美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
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方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接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充分准备教学资料
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三、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
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的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四、注意电教多媒体的应用
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例如:VCD中的歌曲欣赏和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教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进而参与产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把网络提供的素材进行重新整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兴之所至,趣味盎然。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教育;作用;阻力;弊端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32-01
我们常常提起审美,倡导审美,那么什么是审美呢?"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美,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其次我们应该明确,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做出一个评判的过程。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使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做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而在新的教育改革体制下,对于美育的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着重美育的教育。那么,美育教育在新的教育改革中到底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呢?
1.美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美育又可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通过审美活动,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最后得到艺术美的润泽和熏陶。
2.美育教育存在的阻力
2.1社会对美术课仍存在轻视心理。素质教育在今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倡,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普通民众,都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如何看待美术教育的问题上,观念还是有所偏差,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美术教育成为了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开展得最为艰难的阶段,除了升学率之外,除此之外的一切活动都被看作是没有意义的,偶尔的诸如跑步、听音乐等时间很短的活动,也是为了让学生们换换脑子,然后继续钻进书山题海之中,学校-课堂-家庭,三点一线的生活使学生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和涉及文化课以外的任何活动,其中就包括美术教育。 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几所学校之中,如何改变长期以来的对于审美教育的漠视,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整个中国教育界一个需要持续思考和努力的大问题。
2.2对美术课的认识不端正。长久以来,人们对美术的认识就是在上美术课时美术老师在黑板上随意画一幅简单的画,然后要求学生照着画,或者在讲台上放一个简单的物体,让同学们照着画下来。但是一些美术常识、美术的基本技能,常人也应当有所了解和掌握。记得台湾知名女作家三毛在自传中曾有这样的叙述:她想要换一个板凳,在平面里画出了三条腿之后,不知道第四条腿应该画到哪里,为此感到十分惭愧。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绘画尝试,只是涉及到了立体方面的初步知识。相信不仅仅是三毛,我们很多人想要描述一个物体的时候,也会常常觉得自己的绘画水平实在是欠缺太多。所以说,素质教育已经是一个趋势和必然,应试教育观念下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适合综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审美素养和一定的艺术技能,已经成为了人们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2.3学生对美术课的不重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所学学科的重视程度。长期以来美术的"小科"地位导致家长也对美术学科存在偏见,认为学习美术耽误了主科的学习,只有学习不好的,升学希望不大的孩子才去学习美术,所以不允许学生学习美术。至于孩子的美术学习状况,他们根本不关心。许多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的学生都因为家长的这种轻视的态度,而放弃了最初的理想。记得学生填《成长手册》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对美术的态度这样写道:"我要好好学习文化课,如果实在不行了,我就去当画家。"笔者不知道这位学生填《成长手册》的时候是什么心态,但作为美术老师,看了这段话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么短短的一段话,让老师感到伤心,但同时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上对美术的不重视,对美术的不了解。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美术本身也是一门学科,对于个人完善和个人发展有着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主观认识上尚且如此,实际行动则更不会有什么作为,在这种心态下是不可能开展好美术教育的,更难以让学生接受到艺术美的润泽和熏陶。
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倡导审美教育新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这必将为课程改革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家长、社会都应深思。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高中美术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许多历史的遗留问题和理念的转变也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一个没有文化和艺术素养的民族,将无法立足于21世纪的世界强大民族之林,而真正的文化素养则必须通过真正的艺术教育才能达到。今天,在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时候,美术教育也将开拓出一片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 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 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 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 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 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1.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导
1.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1.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2.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1.2.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2.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 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 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 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 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 作用。
3.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3.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3.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论文摘要】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的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美术课从不同的方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那么,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该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审美教学呢?以下会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美术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的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同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创造力。笔者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以及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高度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准确地讲,就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性情,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审美教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让其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要提高学生审美艺术和审美能力。”美术课程是一种独特的课程,它可以用独特的线条、精美的画面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来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分为课堂外和课堂内两种形式。在课堂内,应该抓住美术做平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等,使学生通过这些形式美,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在课堂外,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秀美景观,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的传统文化,了解浓郁的风土人情,从中感悟到一种自然美和生活美。
2.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审美,提高欣赏力。艺术欣赏包括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产生的审美愉悦,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在美术课程教学中,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 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美,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
3.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新课程改革中,美术课在教材体制上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设计课题,以各种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循序渐进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传授为副线,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与技能,主线与副线密切关联,交互进行,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让学生通过对事物观外形,听声音,尝味道等活动,增强感性认识,从而熟悉事物的基本特征、比例、结构关系、透视关系和色彩,以此增强学生的美术感知能力,包括感受的敏锐性和意境的感受,情感的应发能力,通过应用、判断、吸收、积累、最终转化为表达手段,提高综合表现力。以技法训练的静物水彩写生为例,它是将具有现实美的一组静物,变为艺术美的画的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注意对静物的选择,色彩的配置、布局,从内容到形式具有多样性统一的美感,通过静物本身就要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在美术小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来“摆摆看”,找到最佳的方式,体验怎样的布局美,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加之教师简单的讲评,也可以使学生领悟到静物构成美的道理,发自学生内心的美感会油然而生,且具有亲切感和激动感,创作之情随之喷涌而出。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仅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学到的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及其重要的一件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有形。”中学生往往充满幻想,作为教师应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升为审美创造力,以学生逐渐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引导其进行审美创造活动。
总之,审美教育的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境,使其掌握美的基本规律,以及运用美的形式法则,并最终提高审美能力。为此,教师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一条主线,克服过去以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将审美教育贯彻美术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史密斯著滕守尧译.艺术感觉与美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审美;美术教育;培养
美术课堂教育对学生的审美观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通过美术专业知识的教育引导作用,可以促进中学生在发现美、感知美和创造美。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完善学生人格和正确三观的确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培养中学生审美观的基本原则
1.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中学美术课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们培养成专业的美术人才,是培养中学生基本的审美素养。应试教育大环境导致美术教育不被重视,美术课可有可无,造成少数中学生审美观缺失,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受到了阻碍。审美观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记忆力、创造力和动手动脑能力的发展,我们要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应该把美术教育放在应有的地位上,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
由于年龄的局限,中学生的作品往往带有更多的直觉和想象色彩,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此对于学生的作品不要太苛求,要用理解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身心的成熟,他们的审美观也会逐渐成熟。对于中学生的作品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否认,保护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提升美术课的质量,这样才能把审美素养影响到其他学科上去。当然教师也要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这样才能和学生共同发展。
2.掌握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能够紧抓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生正是求知欲和表达欲旺盛的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最为强烈,教师应该尊重并满足学生的个性表达需要,要启发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的美术作品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完成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作品,鼓励他们的多元化、个性的表达,使他们的思维也不受到限制,让学生自由地翱翔在自己想象的天空中。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逐渐培养他们的审美观。把美术课堂和实际的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挖掘感受美术的魅力。每一名学生的性格和爱好都不同,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比如利用美术课的特长,播放影像资料、欣赏自然风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中学生审美观的方法
1.建立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必须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紧跟时展和改革的步伐,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使教学更为直观,更易被学生接受。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享受并且积极参与到美的认识和发现中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运用写生、独立创作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自我独立性,并从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2.科学合理利用现有设备进行直观教学
在美术课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灵活的应用各种教法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今的美术教材更新太慢,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来展示大量的优秀作品,满足了学生感官需要,提高了他们的欣赏力。
3.精选教学内容,分层进行训练
美术的教学也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针对中学三个年级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不同的训练。初一年级只进行一些简单的静物训练,操作方法可以简单明了,但是要求要严格。到了初二、初三年级要逐渐提高难度。这种分层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这样在持久的训练中,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