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产业结构论文范文

产业结构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产业结构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产业结构论文

第1篇

连云港产业结构演进的第一个阶段为1984—1997年,产业结构主要体现为“一、二、三”型和“一、三、二”型的交替变化特征。1984年连云港的三次产业结构为49.7:29.7:20.6,1990年三次产业比重变为46.1:26.6:27.3,依然表现为农业大市的特征,但是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1993年—1997年三次产业结构又变为“一、二、三”型。连云港产业结构演进的第二个阶段为1998—2012年,产业结构主要实现了“二、三、一”的转变,这在图1中表现明显。1998年,三次产业结构首次实现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变为33.2:34.1:32.7,产业发展迈向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尤其是到2004年,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达到41.6%。一产比重逐年下降,到2012年,一产比重较1984年下降了70.8%,而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比1984年提高了54.5%和92.3%。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趋势非常明显,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但是,连云港的第二产业比重占比偏高,这与近几年临港重化工的布局相关,并且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一方面表明连云港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连云港产业结构与江苏省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即二产比重都高出三产比重6个多百分点。

二、连云港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和高效发展。

1、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某一部门劳动生产率的高低,2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相同的劳动力所创造的产值越大。表1表明连云港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是符合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的。与全省相比,连云港市一、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略低于全省水平。从纵向上看,自2005年以来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呈下降的趋势,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呈现先升后降的下降趋势,但是和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差较大,仍存在较大的剩余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2、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结构偏离度(B)是反映产业结构效益以及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重要指标,当B<0时,该产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当B>0时,意味着该产业劳动力过剩,应该从该产业部门中转移出去。从表2看,2007年接近于零,此后波动抬升,平均水平低于全省2.21个百分点,说明连云港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好。

3、产业贡献率

三次产业贡献率是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用以分析经济增长中各产业贡献大小的程度。从横向看(表3),连云港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平均为48.1%,略低于全省0.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为40.02%,低于全省平均6.16个百分点,表明第三产业发展层次依然较低,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一产业平均贡献率为14.67%,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倍,反映出连云港农业大市的特征明显。从纵向上看,2005年以来,第一产业产值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处于下降的趋势,但到2012年又上升到14.67%,这说明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投入反映在地方,突出的表现为现代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增加。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一种不稳定的波动状态的趋势,同时也表明连云港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也较为剧烈。

4、产业结构指数

产业结构指数是某一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与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乘积,而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某一产业的增加值与该产业从业人员数之比。通过产业结构指数变化可以把握该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整体情况和各行业的变化情况,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如表4所示,连云港2005-2012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指数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明显低于江苏全省水平。除第一产业外,二、三产业结构指数都低于江苏全省。连云港的二、三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较高,相对于全省来看,第三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三、连云港市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构建

1、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按照“调高、调优、调强”的要求,顺应产业“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发展趋势,下一步我市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按照“传统产业品牌化、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化、传统农业现代化”的思路,突出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在“工业化、信息化与生态化”融合发展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2、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着力点。

第2篇

1.1研究方法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回归)是一种多元回归建模方法,它可以在自变量集合存在严重多重相关性及样本点容量较少的条件下进行回归建模,并对两组变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两者的相互关系程度[15]。通过对称Logratio变换,可以有效地消除成分数据的定和约束,并且使得变换后的非成分数据更能反映成分数据的特性,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将对称Logratio变换与PLS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建模,不仅可以确定两者的相互关系程度,而且可以排除两者存在的多重相关性对模型的干扰。对称Logratio变换与PLS理论相结合建立成分数据线性回归模型的具体方法可参考文献[11]。

1.2模型建立福建省共九个设区市,根据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沿海地区和山区,其中沿海地区包括宁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六个设区市,山区包括三明市、南平市和龙岩市。本文基于福建省统计年鉴[16]、水资源公报[17]的基础数据,以沿海、山区及其九个设区市为研究单元,将1998年-2009年九个设区市和两地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的成分数据作为自变量X,以用水结构的成分数据作为因变量Y,建立各地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建模后可以形成以三大产业为自变量,以用水结构为因变量的各区域标准化回归方程,回归系数见表1。利用表1的回归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模型对原始建模数据的拟合效果良好,见图1。

1.3模型验证将各区域2010年产业结构数据代入线性回归方程,得到对应的目标变量,经逆Logratio变换,最终求出相对应的用水结构的预测值(表2),结果显示,沿海和山区误差可控制在3%以内,大部分城市误差小于6%,总体而言模型拟合精度比较高。

2用水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关性的区域变化分析

为了直观地观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可以绘制偏最小二乘回归因子载荷图(图2)。在因子载荷图中,w为X数据集权重,c为Y数据集权重,第一个主成分可以得到X、Y数据综合权重w#c[1],第二个主成分可以得到X、Y数据综合权重w#c[2]。两要素之间的距离越近,它们相关性越强,反之相关性越弱;在相关圆内并靠近与圆心的要素与其他变量相关性均较弱[11]。通过有效因子载荷图和回归系数之间的对比,可对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而确定两者的相关程度。

2.1沿海和山区相关性差异分析从偏最小二乘回归因子载荷图(图2)中可以看出如下结果。在山区,第一产业与灌溉用水之间的距离最近,两者高度相关(图2(a));第二产业与工业用水、第三产业与生活用水距离均较远,说明第二产业与工业用水、第三产业与生活用水相互关系均不显著。从回归系数直方图(图3(a)),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灌溉用水、第二产业对工业用水都起到促进作用,即随着产业的发展用水量和用水结构比重也逐渐增加,并且第一产业对灌溉用水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近年来山区二、三产业虽有所发展,但是农业仍占重要地位,灌溉用水在用水结构中仍占主导。在沿海地区,工业用水与第二产业距离最近,两者高度相关(图2(b));其次为灌溉用水和第一产业;生活用水与三大产业相关性均不显著。从回归系数直方图(图3(b))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灌溉用水、第二产业对工业用水都起到促进作用,且后者作用更显著。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工业用水决定着本区的用水总量和分配,对用水结构影响明显。无论山区还是沿海地区,生活用水与三大产业相关性均不显著,这一方面是因为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比重较低,另一方面因为生活用水所包含的数据比较复杂,没有完全与生活用水对应的生产部门。

2.2设区市相关性变化产业结构一般经历/一二三0转为/二一三0,再到/二三一0,最终变为/三二一0的演化过程[18]。用水结构一般从用水量大、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农业用水逐步向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9]。目前福建省九个设区市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产业结构差异较大,根据九个设区市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相关性差异,可将九个设区市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厦门市):三大用水与三大产业均高度正相关,在有效因子载荷图中表现为产业和用水之间的距离均较近,几乎重叠在一起(图4)。从1998年到2010年,厦门市三大产业结构从5:52:43转化为1:50:49,用水结构由59:23:18转化为27:30:43[16217],产业和用水结构趋于成熟,使三大产业与用水结构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第二类(泉州市、福州市和莆田市):第一、二产业与相应的用水结构均高度相关,第三产业与生活用水的相关性不显著。这些城市均为福建省东部经济较发达城市,工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用水结构影响显著。以泉州市为例,1998年-2010年第二产业从52%逐渐增长到60%,工业用水从27%逐步增长到55%;同时,第一产业和灌溉用水比重均出现显著下降,其中灌溉用水从55%下降到29%;而第三产业和生活用水分别在34%和15%附近徘徊,没有出现显著的变化规律。第三类(南平市、龙岩市和宁德市):第一产业与灌溉用水呈较强相关性,工业用水与第二产业相关性次之,第三产业与生活用水的相关性不显著。这些地区第一产业和灌溉用水在产业和用水结构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生产占当地GDP的近20%,却消耗了60%左右的水资源[16217]。以南平市为例,1998年-2010年第一产业从29%下降到23%,灌溉用水从83%逐步下降到64%。第四类(三明市和漳州市):三大用水与三大产业相关性均不显著。在因子载荷图中三大用水趋近于原点(图4),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关系均不显著,产业结构对用水结构解释能力不足,说明用水结构的变化可能不仅受产业结构的影响,还与其它因素有关。三明市为福建省老工业基地,1998年-2010年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呈波动变化,并没有明显的演化规律,这可能因为受到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干扰所致。

3结论

第3篇

【论文摘要】陕西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转换。本文首先阐述了陕西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资源分布特点,其次用实证分析证实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高增长的推动作用。然后,在确定从高度化和合理化对陕西省产业结构进行评价后,构造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水平的测算指标,利用直接消耗系数表测算陕西省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水平。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结合陕西省资源分布状况,指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向。

一、产业结构的研究领域

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企业集合。某种共同特性是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产业的基准。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企业就可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产业。而产业划分的基准选择是服从于两个经济分析的需要。其一是服从于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大类部门之间、制造业各工业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各种中间产品之间的均衡状态的分析需要。这将选择“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或相同生产技术或工艺或者相同产品用途”这一特性作为将产业划分的基准。这里的“产业”指“使用相同原材料或相同生产技术或工艺或者相同用途产品企业的集合”—这就是产业结构中的产业。

二、陕西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趋势

陕西省依据资源分布特点,利用资源优势形成了四大建设基地,陕北以化工能源为发展重点,陕南利用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等优势,是绿色产业基地,而关中则以先进制造业为建设重点。另外重点发展的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及能源化工产业三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果业、畜牧业、旅游、能源化工和国防科技工业六大特色产业和旅游业、文化产业及现代物流业三大特色现代服务产业。其中装备制造业是陕西工业的主体产业,现代物流业是陕西省的新兴产业。现代物流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它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

三、陕西省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定量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最根本的实质是在当时各产业的经济技术水平和其结构关联水平。它最终反映在结构关联经济技术矩阵的水平上,因此可把结构关联经济技术矩阵水平作为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综合性衡量指标。由于产业结构关联经济技术矩阵的元素值的大小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大小,因此,表示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结构关联经济技术矩阵取决于:每一生产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与组织管理水平,具有较高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部门所占的比重,以及这些部门的关联质量水平,或者说,结构关联经济技术水平取决于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每一元素的大小以及具有较小值的元素所占的比重及其排列位置。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同时期的经济技术矩阵的元素,有的上升,有的下降,这说明产业结构总体水平上升还是下降了呢?这一困难可以采用求矩阵最大特征值的方法解决。

四、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几点思考

1、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核心是大力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各地区各种资源的比较优势。总体目标是使优势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工业增加值占总产值比重达到4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53:40。继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果业、畜牧业、旅游、国防科技工业和能源化工业;加快关中制造业、陕北能源化工业、陕南绿色产业、渭北果业四大基地建设。

2、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

(1)三大支柱产业的调整。据调查可知陕西省机械设备制造业和能源化工业的现实产业结构和经济技术结构不适应,产出出现短缺,因此要加大三大支柱产业的比重。对于装备制造业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资本为纽带,实施资本整合重组,并加强各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配套,加速产业集聚,构建产业集群。在保障装备研制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高技术产业,由于陕西省拥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比较多,科技人才富集,陕西省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依托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其转换效率。积极培育和引进拥有领先技术的高技术企业,实施产业关联度大、成长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尽快形成产业规模。能源化工产业,充分发挥陕北煤、油、气、盐和陕南水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渭北能源接续区和汉江水发电站,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太阳能、风能、地热、小水电开发,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多元化发展。加大科研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2)六大特色产业的调整。从陕西省的地理环境看,陕西省只有关中是平原,适宜种粮食,从南到北有温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暖温带等,适宜种植各种水果,因此陕西省应根据地理环境,在适宜地带加大水果种植力度,重点发展渭北果业,稳定扩大优生区面积,调整产品品种结构,普及和提高果品生产关键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园艺化管理,建设标准化和示范化基地,提高果品加工处理能力,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畜牧业可以实现粮食等转化,延长产业链,因此可以通过发展畜牧业来延长农业产业链,而且秦川牛具有比较优势资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于畜牧业的调整,要突出抓好关中奶畜和秦川牛肉、陕北舍饲养羊、陕南瘦肉型猪和城郊禽蛋生产基地建设,扶持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提高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水平,推进养、加、销一体化,提升比较优势。

国防科技业的调整,积极支持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坚持军民结合,支持军工发展民品,推进军工民用产业向高层次、宽领域扩展。积极发展一批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民用产品,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同地方经济的有机结合,重点是陕西航天科技园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和核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整合、产品提升。

(3)三大特色现代服务业的调整。对于旅游产业,深入挖掘周汉唐等古文化内涵,开发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产品,加快发展红色旅游、科技旅游、生态旅游,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加强对旅游的规划和引导,防止重复建设,盲目开发,另外,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发展休闲度假,风情民俗,科技观展,体育探险等特色旅游。

文化产业要以影视、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关中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陕北红色文化和黄土风情文化、陕南汉水文化和绿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强势文化品牌。加快建设10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扩大规模,提高产业层次,提升陕西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陕西占据欧亚大陆桥中段的重要位势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基础,因此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促进交通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包装、搬运装卸、区域分拨和配送等物流环节的有机结合,形成供应链,提高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着重发挥区位优势,加大物流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建设“三大物流园区、十大物流配送中心、两大平台、四大体系”,形成以西安为枢纽,以宝鸡、榆林、汉中、安康为结合点的现代物流体系,建成我国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物流基地。

五、结论

首先通过陕西省产业结构背景及现状的了解,阐述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确定产业结构的研究领域以及从高度化和合理化两方面去评价陕西省产业结构。其次根据已有的研究基础,选取测算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水平的指标,利用陕西省2002年直接消耗系数表计算陕西省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水平。最后根据陕西省资源分布特点,运用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针对陕西省不合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