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艺研究论文范文

工艺研究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工艺研究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工艺研究论文

第1篇

(1)根据相关报道,光纤损耗的80%主要来自瑞利散射[3],其瑞利散射系数是由密度散射损耗系数Ad和浓度散射损耗系数Ac组成。降低光纤瑞利散射损耗的关键是降低或改善光纤中的密度不均匀和掺杂浓度不均匀。光纤材料密度不均匀引起的散射损耗可表示为[4]:αd=8π3/(3λ4)n8p2kTfβT=Ad/λ4(2)式中λ为波长,n为折射率,p为Pockel光弹系数,k为波尔兹曼常数,Tf为假想温度,βT为等温压缩率。可见,光纤材料密度不均匀引起的散射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与Tf成正比。光纤掺杂浓度不均匀引起的散射损耗可表示为:αc=(1+CRΔni)AR/λ4=Ac/λ4(3)式中AR为纯石英光纤的瑞利散射系数,CR为经验常数(不同掺杂光纤的AR和CR如表1所示),Δni为掺杂i时折射率变化。

2低损耗光纤生产工艺的改进

2.1光纤芯棒折射率的优化

在VAD沉积过程中通过掺杂来改变芯层的折射率,构成光纤所需要的折射率分布及其传输性能。通常光纤都是由纯石英构成包层和掺Ge的高折射率石英构成芯层组成,但是芯层掺Ge破坏了石英作为传导部分的单一成分,加剧了微观结构不均匀性,增加了瑞利散射损耗,不利于降低光纤衰减。图1显示了随着掺Ge量增加,光纤1310nm和1550nm衰减系数呈增加的趋势。因此,对于掺Ge的石英单模光纤,可以通过降低VAD沉积中的芯层掺Ge量来降低光纤瑞利散射系数,但同时需要通过调节其它参数或途径来平衡芯层与包层间的折射率差Δ,例如掺F,否则会引起光纤的光学性能发生变化,诸如衰减、截止波长、模场直径、色散系数等[5-6]。为保证光纤的归一化频率V和光纤光学性能,需要结合相对折射率差来选择合适的芯径a,即Δ和a成为设计关键。图2a)显示了掺F优化后的折射率分布,图2b)显示了折射率优化前后的光纤衰减系数。

2.2光纤掺杂浓度的控制

由于GeO2和F的掺杂,使得不同掺杂部分的石英具有不同的黏度,其关系式如下:lgη=lgηSi+KGeΔnGe+KFΔnF(4)式中ηSi为纯石英的黏度;KGe,KF分别为掺Ge和参F石英的黏度灵敏度系数;ΔnGe,ΔnF分别为掺Ge和掺F后的折射率变化。虽然掺F和GeO2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石英的黏度,但在等同的石英折射率变化下,掺F的石英黏度是掺GeO2的三倍[7]。在光纤芯层和包层中掺入Ge、F的浓度差别越大,则相应石英黏度差别也越大,在高温拉丝时容易引起芯层和包层的界面发生相对黏滞流动,产生缺陷和断键,这类缺陷会随着拉丝速度的增加而增多,影响光纤的衰减。因此,必须控制光纤中的GeO2和F的掺入浓度,使得光纤的芯层和包层具有相近的黏度。

2.3光纤拉丝张力和温度的控制

在光纤拉丝过程中,影响光纤材料密度的三个主要因素是拉丝张力F、拉丝温度T和拉丝速度v,其关系式如下:v∝F/[3Sη(T)](5)lgη=-6.24+(2.69×104)/T(6)式中S为光纤截面积,η(T)为相应温度下的石英黏度。由此可见,在一定条件下,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在高速拉丝中,光纤内部的残余应力σ随着拉丝张力F的增加而增大,其关系式如下:σ=S2E2F/[S1(S1E1+S2E2)(1+η2S2/η1S1)](7)式中E为弹性模量,下标1、2分别为芯层和包层。图3显示了拉丝速度v=1500m/min时,不同拉丝张力F下,所制得光纤在1550nm波长的衰减系数。可见,拉丝张力越大,光纤在1550nm波长的衰减也随之增加。因此,拉丝张力不能过高,否则将引起光纤衰减的增加;但张力也不能过低,否则同样会因拉丝张力过小而引起光纤直径波动以及光纤的芯径和模场直径的不稳定,增加光纤的散射损耗。在拉丝高温下,光纤中的Ge和F粒子会发生扩散[8]以及存在GeO2GeO的热分解,从而影响光纤原有折射率的分布。因此,应针对不同的拉丝速度控制拉丝炉温度及温度场分布,改善拉丝温度T对光纤衰减的影响。扩散系数D的表达式为:D=D0exp[-Eact/(RT)](8)式中D0为扩散常数,Eact为活化能,R为理想气体常数。通常在相同温度下F的扩散相比Ge更快,扩散系数随掺杂浓度而变化。

2.4光纤拉丝热历史的控制

预制棒熔融成丝后,从2000℃高温快速冷却至常温(通常为25℃),此时石英黏度在短时间内会发生剧烈变化。由于在冷却过程中温差较大,光纤内部应力无法得到充分释放,内部结构仍处于无序的非晶状态,这增加了光纤的密度不均匀性。这种结构变化与光纤冷却固化时间有关,换言之,石英的无序性取决于冷却速率(或拉丝速度),相应的凝固转化温度即为假想温度Tf。由式(2)可知,Tf越低,光纤的退火效果越显著,光纤内部的应力释放越充分,光纤的瑞利散射系数就越小。图4示出了不同冷却方式对光纤性能的影响。图5示出了光纤出炉后,热处理优化过程,可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保温退火,延长了光纤内部应力释放的时间。图6示出了光纤在1550nm波长的衰减系数随拉丝速度加快呈增大的趋势,经热处理退火后,相同拉丝速度下的光纤衰减系数均有明显的下降。这表明,延长冷却速度(石英的假想温度Tf降低),有利于释放光纤骤冷过程中引起的内应力。因此,选择合理的拉丝速度和热处理工艺,对改善光纤材料密度均匀性和降低光纤衰减尤为重要。

2.5光纤拉丝锥形的控制

预制棒在拉丝炉中熔融拉丝,其锥形受拉丝炉结构、拉丝张力和拉丝速度等影响,拉丝炉热区越大、拉丝速度越快或拉丝张力越高,锥形会越短。锥形的变化对光纤衰减有明显的影响,锥形较长有利于降低光纤的衰减,这是因为延长锥形,可降低光纤的温度和张力,有利于降低Tf,改善光纤材料密度均匀性。但锥形也不能过长,否则,光纤成形的最终位置将超出热区范围;并且下炉口温度和气流的均匀性相对较差,也会造成光纤直径波动,从而影响光纤性能。

2.6光纤衰减优化结果

通过VAD工艺的优化设计、拉丝工艺的改善以及热处理等优化后,采用OTDR对其制备的光纤进行测试,结果如图7所示,优化后的光纤1550nm衰减系数中位值可降低0.006dB/km。

3结论

第2篇

关键词:漆画工艺性绘画性

漆画是以天然生漆为主要媒介而进行的绘画创作。它源于古老的漆文化传统,是从漆器装饰艺术中衍生并独立出来的新画种。中国漆画的独立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

目前在漆画创作上有几种不良现象:一是只重视传统,忽略设计,只追求传统技法上的考究;二是只重视设计而忽略艺术语言,把艺术语言简单化,模仿其他画种,使漆画独特的艺术魅力丧失;三是忽视了漆画特性与材质制作的结合性,只不过在油画、国画上罩一层漆,这些对漆画的发展极为不利。当代中国漆画如何找到自身的位置,更好地发挥漆画艺术语言的特点,需要抓住两个要点——工艺性和绘画性。下面详细阐述漆画艺术中的工艺性与绘画性。

一、工艺性——漆画是以漆为主要媒介而进行的绘画创作

中国漆画从一开始便与材料、技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漆画的语言特征,离不开“漆”的特性,它是构成漆画语言的物质基础,漆画正是通过“漆”这一媒材而进行的绘画艺术。

1.材料

漆画是从传统漆饰艺术中脱胎出来的,因而它所使用的材料自然是中国传统的漆。在中国古文字中,漆字也可写为“桼”,专指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天然漆,它是从漆树上分泌出来的汁液。天然漆原为乳白色,但干后变为红棕色,稍厚即近黑色。只有了解漆的性能和特点,才能表现出漆所特有的视觉效果。

2.技法

中国传统漆艺经历了7000余年的历史演变,技法源远流长,明代黄大成的漆艺专著《髹饰录》记载了上百种漆艺技法。概括地讲,漆画技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描绘:凡是在加工完好的漆板上直接描绘,不再罩漆研磨,更无需推光揩清,画完就了者,统称描绘。这是最古老的装饰技法,因其简便实用,现在仍然广泛流行。描绘又可分为彩绘、描金、晕金、泥银彩绘等。②镶嵌:黑漆、朱漆固然很美,但色彩总有局限。于是在漆艺的长河中就借来了“他山之石”,发展了镶嵌技法。大体有金属镶嵌、螺钿镶嵌、蛋壳镶嵌等。③刻划:凡在漆面上用刀刻划,再填入金、银或彩漆的一类方法,均属刻划,可分戗划、雕填、刻漆等不同类型。④研磨:在完成中涂漆或上涂漆的漆板上,或涂漆,或贴金,或洒铝箔粉、干漆粉,或罩漆,使本来十分平整的漆板变得凹凸不平,各种漆象也因互相映衬覆盖而变得模糊混沌。最后经过研磨,显出花纹,画面也趋于平整。这一类装饰方法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却以研磨为主要手段,故统称研磨。罩漆、彰髹、莳绘可归此类。⑤泼洒:将稀释后的一种或数种色漆即兴自由地泼洒在漆板上,使其相互渗化流动,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这种技法称为泼洒。⑥堆塑:用漆、炭粉或漆灰等材料,在平整的漆板上或点或线或面地进行堆塑,然后再在高起的纹样上加工处理,这种方法可称堆塑。它使漆面增加了浮雕的趣味。在《髹饰录》“阳识”和“堆起”两章中均有论及,名目繁多,按材料可分漆堆、炭粉堆、漆灰堆等。二、绘画性——漆画之本在于艺术

艺术之为艺术,法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有句名言:“艺术是把真理性的东西带到世界上来。”这就是纯艺术精神性的典型注释。中国漆画要画出有震撼力的好作品,根本性要求是精神性的绘画艺术使命的实现。

1.漆画作为绘画的基本属性

思想性、艺术性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漆画作为一门独立的画种,应该按纯绘画形式来要求,用绘画性的标准来衡量。可以不择手段地表现主题,人们关注的已不是材料和技巧新颖、独特,重要的是作品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内容的深刻性,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认识和分析。

2.漆画的绘画性表现

①构图:漆画长于装饰性构图,而短于写实性绘画内容,这是因为受到漆与工艺的限制,装饰性的构图讲究形象处理规律化、秩序化、艺术语言程序化,其艺术风格倾向唯美。并且在漆画构图中,也常常运用均衡、多样统一、疏与密、曲线与直线及特异等表现手法。②色彩:漆有其自然光色,漆画则更注重通过表达作者主观化的色彩来体现作品的个性特征。漆画的色彩总的来说是偏于装饰性的。黑、红两种颜色在漆画中常被使用,成为漆画最基本的两大色调。这是由漆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黑漆具有极大的包容性,除了黑漆很容易与各种色彩形成协调关系外,也可与金银等相配。金属的艳丽夺目、蛋壳的洁白可爱、螺钿的宝石般光彩,都可以用在作品中,增加画面效果。③意境:情是漆画艺术的激素,形是漆画艺术的个性,材是漆画艺术的特性,变是漆画艺术的灵魂。

三、工艺性与绘画性的关系

艺术最宝贵的是特性,漆画的独特性就是漆性。漆画如果没有漆的特性,没有漆的隽永意趣,本身也就失去了作为材质的价值。

漆画离不开漆但并不意味着以漆作材料而在漆板上作画就是漆画,也不是在画上罩漆就是漆画,漆画首先以一幅画、一画作品(内涵)展现在我们面前,然后才牵涉到漆(材料)的运用,首先注重的是作品的内涵,其次是作品的外观形式,以使观念进入画意所要表达的意境为重,而以纯粹材质雕饰、工艺的变幻为辅。

四、中国漆画发展趋势展望

在高科技、高速度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艺术的创造性也日趋多元化。中国漆画要适应当今急剧变革的审美需求和丰富多变的精神世界,应在艺术观念与艺术语言上进一步加以解体与重构,不断拓展自己的空间艺术,形成新的艺术语言与艺术观。要实现精神性绘画艺术的使命,必须要在审美方面与时代同步,在现实生活中寻求艺术创作的灵感。

参考文献:

[1]乔十光.漆画技法与艺术表现.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第3篇

关键词:铝合金;预处理;化学镀镍;附着力

1引言

化学镀Ni-P具有厚度均匀、硬度高、抗蚀性优异等特点,因此镀层广泛被应用于需耐磨的工件。但是,铝合金表面即使在空气中停留时间极短也会迅速地形成一层氧化膜,以致影响镀层质量,降低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力。

本项研究得出了比较好的预处理方案,从而得到结合力良好,表面比较光亮的Ni-P镀层。

2实验方法

2.1实验工艺流程

试样制备配制除油溶液化学除油水洗侵蚀水洗超声波水洗去离子水洗一次锓锌水洗退锌水洗超声波水洗去离子水洗二次锓锌水洗去离子水洗碱性镀水洗酸性镀去离子水洗吹干冷却

2.2除油配方及工艺

除油:Na3PO4•12H2O(30g/L)NaCO3(30g/L)温度(65℃)时间(3min)

2.3浸锌配方及工艺

ZnSO4(40g/l)NaOH(90g/l)NaF(1g/l)Fecl3(1g/l)KNaC4O4H406(10g/L)

温度(42℃)一次浸锌时间(90S)二次浸锌时间(18S)

2.4镀液配方与工艺

碱性预镀液NiSO4•6H2O(30g/l)NaH2PO2•H2O(25g/l)NH4C6H5O7•H2O(100g/l)温度(65℃)PH值(8.2)施镀时间(8min)

酸性镀液NiSO4•6H2O(30g/l)NaH2PO2•H2O(25g/l)NH4C6H5O7•H2O(10g/l)

乳酸C3H6O3(40ml/l)NaC2H302(10g/L)温度(85℃)PH值(4.8)施镀时间(120min)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镀层表面形貌及硬度

镀层表面为致密的胞状、非晶态结构。小胞之间有明显的界线,界线基本为直线,说明小胞在长大的过程中相互受到挤压而发生了变形,镀层中存在应力。镀层的含磷量为13.1%,镀层硬度可达686HV。

温度是影响化学镀沉积速率的最重要因。化学镀的催化反应一般只能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温度升高,离子扩散速度加快,反应活性增强,当温度高于50℃时,基体表面才有少量气泡生成,化学镀镍磷合金才能进行,随温度升高基体表面可见明显镀层。反应温度低于80℃时,沉积速率较慢;温度高于80℃,基体表面有大量气泡生成,沉积速率变快;当温度高于95℃时,镀液发生分解,镀液迅速变黑,产生大量气泡,在烧杯底部出现黑色沉淀。

3.2pH值对镀速的影响

在酸性化学镀液中,pH是影响沉积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化学镀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H+不断的生成,镀液的pH值不断降低,使沉积速率受到影响,因此在施镀过程中必须随时补充碱液来调整pH值在正常的工艺范围内。pH值升高使Ni2+的还原速度加快,沉积速率变快。

4结语

(1)通过实验研究得到比较适宜的铝合金基材化学镀镍的前处理工艺,并得出了一套完整的铝合金基材表面化学镀镍工艺条件及配方。

(2)温度和pH值是影响反应速度重要的因素,温度的最佳工艺范围为85~95℃,超过95℃,镀液自分解现象严重;pH值的最佳范围是4.5~5.5,pH值超过5.5沉积速度开始下降。

(3)通过性能检测表明此工艺获得的镀层,镀层硬度可达686hHV,含磷量为11.17%且表面光亮、均匀、结合力好。

参考文献

[1]齐晓全.化学镀Ni-P工艺在制药设备上的应用[J].电镀与涂饰,2006,25(7):15-16.

[2]ParkerK.ElectrolessNickle.StateoftheArtplatingandSurfaceFinishing,1992,34(3):29-33.

[3]ColaruotoloJF.TrendsInElectrolessNicklePlating.PlatingandSurfaceFinishing,1985,27(12):22-25.

第4篇

由于碾压混凝土在筑坝工程中的施工特性,水泥量少而粉煤灰和碎石的含量较多,所以说适合使用机械化作业,在施工的过程中采取的碾压方法为薄层碾压,然后在强度方面逐渐提升。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施工环境所采用的施工机械也会有所不同,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施工机械和碾压技术方面也相应的得到了提升,对施工工艺和机械有了更高的要求。摊铺混凝土辗压工艺,通常采用推土机或者施工专用的平仓机进行混凝土摊铺。同时,采用串链摊铺法和叠压式卸料很大程度的减轻了混凝土骨料分离等问题,当局部出现骨料分离时,采用人工处理取得很好的施工效果。采用薄层连续上升辗压施工工艺,大大的提高了浇筑层的高度,同时保障坝体的坚固,同时还充分体现了辗压混凝土快速施工的优点。在模板工艺、施工工艺、混凝土入仓、温控技术等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使用薄层辗压连续上升施工,不仅保证了工程的质量,还大大缩短工期节约投资成本。新的成缝方式加快辗压混凝土施工速度通常工程施工中是采用预埋分缝板成缝或者切缝机成缝等方式成缝,新的成缝方式不仅提高工程的质量还加快辗压混凝土施工的速度,有效缩短工期。采用诱导板成对埋设的方式成缝,即诱导缝成缝方式应运而生,但其存在挖槽的埋设和固定不容易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结合沙牌碾压混凝土拱坝的诱导缝成缝方式,采用设置有重复灌浆系统的重力式的混凝土预制件型式进行诱导成缝。这种新的成缝形式安装更加简便,适合人工安装,并且这种结构形成更加安全可靠。将变态混凝土的使用范围扩大,优化施工变态混凝土是指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添加一定的水泥灰浆,使拌合物具有可振性,再用插入式振捣器振动密实,形成一种具有常规混凝土特性的新的混凝土。变态混凝土因其施工中没有死角,且能将模板的周边进行很好的浇筑,所以在水利筑坝施工中已被广泛采用。在长期的施工过程中,变态混凝土用于坝面和岸坡基岩面接触的垫层效果明显,且与常态混凝土施工相比,质量上有了更好的保障,所以变态混凝土在建筑施工中会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单回路的重复灌浆技术,因其成本低,结构简单,施工简便等特点,适用于筑坝施工,这种重复的灌浆技术能慢慢的增加坝体的稳定度,防止拱坝在强度不够时因灌浆而拉开。混凝土施工中使用的模板是能否确保碾压混凝土连续上升的关键之一,因此在模板的选择以及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目前碾压混凝土施工的模板广泛采用了可上下交替上升的全悬臂钢模板型式,这种模板上、下两块面板可脱开互换,并交替上升,轻易的实现了坝体连续上升的施工要求。

展望

随着经济建设脚步的加快,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项新技术新产品不断的出现在工程建设中,而工程的发展也应该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相应的有所改变。对于不同的施工环境,应该采用适宜的施工工艺,以满足施工需求。在水利筑坝工程中,碾压混凝土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并且在质量上取得了一定的保证,对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虽然说这种施工工艺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能够使施工工艺适应工程的发展,我们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工艺进行了相应的改善,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在筑坝施工中,坝体的层间接触面是重要的施工环节,也是比较薄弱的部位,一旦这个位置出现裂缝,发生渗水现象,将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在工程开工之前,应该对施工场地的气候条件和整体环境状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分析,分析在该种状况下,可能出现裂缝的原因,然后提前制定出防范措施,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可以使用新技术新材料,这些都是我国未来水利工程施工中研究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对于混凝土在施工中的各项指标都是按照常规状态的情况下分析的,如果在寒冷地区施工的话,这些指标将不再适用,所以说对于在特殊环境下进行的施工,要根据实际状况来掌握各项指标,保证工程的质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该建立仿真模拟体系,通过对施工环境的模拟演示,可以发现在施工中会出现的问题,这样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就可以有效的避免事故的发生。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施工工艺的不断进步,将会逐步改善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将水利筑坝施工工艺发展的更好。

第5篇

关键词:碎石化;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朱七路碎石化路段长10公里,始建于1998年,属县道。近几年来随着交通量的增加,特别是重载车辆的增多,混凝土路面断板、破碎、错台、唧浆现象十分严重。临沂市兰山区决定对该路段实施碎石化改造。工程采用了路面碎石化后加铺沥青大碎石柔性基层及上面层结构组合。现结合临沂市兰山区朱七路改造工程现场施工情况,谈谈路面碎石化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

1路面碎石化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1.1路面碎石化前的处理

路面碎石化前移除所有将破碎的混凝土板块上存在的沥青罩面和部分沥青表面修补材料,以便更好的保证路面碎石化的质量。同时对全线的排水系统进行设置和修复,并将路两侧的路肩挖除至混凝土路面基层同一高度,以便使水能从路面区域及时排出。

1.2特殊路段的处理

在路面破碎之前对该工程全线可能存在的严重病害的软弱路段进行修复处理:首先清除混凝土路面并开挖至稳定层,然后结合本工程换填监理工程师认可的材料。

1.3构造物的标记和保护

路面破碎前,针对调查的结构物资料在现场做出明确的标记,以确保这些构造物不会因施工造成损坏。对不同埋深的构筑物、地下管线、房屋等,采取不同的红色油漆标注清楚,以区别破碎保证安全。

1.4路面碎石化施工

在路面碎石化施工正式开始之前,选择有代表性的80m一个车道宽的路面作为试验段。根据经验采取落锤高度1.1~1.2m,落锤间距10cm左右,逐级调整破碎参数对路面进行破碎,目测破碎效果,当碎石化后的路表呈鳞片状时,表明碎石化的效果能满足规定要求,记录此时采用的破碎参数。为确保路面被破碎成规定的尺寸,在试验区内随机选取2个独立的位置开挖1m2的试坑,试坑的选择避开有横向接缝或工作缝的位置。试坑开挖至基层,以在全深度范围内检查碎石化后的颗粒是否在规定的粒径范围内。如果破碎的混凝土路面粒径没有达到要求,设备控制参数必须进行调整,并相应增加试验区,循环上一过程,直至要求得到满足,并记录符合要求的MHB碎石化参数备查。在正常碎石化施工过程中,应根据路面实际状况对破碎参数不断作出微小的调整。当需要参数作出较大的调整时,则应通知监理工程师。路面破碎时MHB先破碎路面侧边的车道,然后破碎中部的行车道。两幅破碎一般要保证10cm左右的搭接破碎宽度。机械施工过程中要灵活调整行进速度、落锤高度、频率等,尽量达到破碎均匀。路面碎石化后应清除路面中所有松散的填缝料、胀缝料、切割移除暴露的加强钢筋或其他类似物。表面凹处在10cm×10cm以内,在压实前可以用密级配碎石回填,10cm×10cm以上的应利用沥青混合料找平,以保证加铺沥青面层的平整度。特别注意碎石化和非碎石化混凝土路面接缝应考虑相应的过渡措施,如在接缝上可设置格栅等。

1.5破碎后的压实

压实的主要作用是将破碎的路面表面的扁平颗粒进一步破碎,同时稳固下层块料,为新铺沥青面层提供一个平整的表面。破碎后的路面采用Z型压路机和单钢轮压路机振动压实,压实遍数1~2遍,压实速度不允许超过5km/h。

1.6乳化沥青透层的洒布

为使表面较松散的粒径有一定的结合力,使用慢裂乳化沥青做透层,用智能洒布车保证用量均匀的控制在2.5~3.0kg/m2。乳化沥青透层表面再撒布适量石屑后进行光轮静压,石屑用量以不粘轮为标准。

2沥青混凝土大碎石及上面层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沥青大碎石及上面层的施工根据基层碎石化施工情况分段进行,确保铺筑上层时下层不受污染。上面层在下层完成后分别单幅连续摊铺完成,确保上面层色泽一致,表面平整。

2.1试验段

在各面层开工前,铺筑一段100m的沥青混凝土试验路段,用以证实混合料的稳定性以及拌和、摊铺、压实设备的效率,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的适应性,确定沥青混凝土的压实方法。对混合料的松铺厚度、压路机碾压顺序、碾压速度和遍数设专岗检查,取得达到技术规范要求的各项指标,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以指导大面积施工。

2.2下承层准备

沥青混凝土大碎石或上面层施工前,应施工完相应路段的透层或粘层,并保证时间间隔不要过长,施工时要用鼓风机吹干净表面,做到表面干燥、清洁和无任何松散的石料、灰尘与杂质。

2.3拌和

做到配料准确、拌和均匀,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不使用。沥青与矿料的加热温度调节到能使拌和的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符合规范要求为止。沥青混合料的拌制时间以混合料拌和均匀、所有矿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结合料为准,并经试拌确定。其拌和时间不少于36秒。拌和楼拌和的沥青混合料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结团成块和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

;2.4运输

运输前,用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隔离剂混合物涂抹车厢四壁,以防止混合料粘到底板及车厢内壁上,并不得有积液或积水。自卸汽车运输能力比拌和能力和摊铺速度有所富余,开始摊铺时排在施工现场等候卸料的运料车至少有5辆。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前方一般安排3~5台运料车在等候卸料,运输时用篷布加以覆盖,以防止热量损失,保证到达现场时普通沥青混合料温度不低于150~165℃,改性沥青混合料温度不低于160~175℃。

2.5摊铺

为防止摊铺过程中混合料产生离析,根据路面半幅的宽度11.5m工作面采用两台ABG-423(相距5~10m)联机摊铺,联机时根据宽度控制两台机器的摊铺宽度为(6+5.5)m。

标高控制:沥青大碎石采用接触式平衡梁引导的厚度控制方式控制标高,上面层采用非接触式自动平衡梁等厚的方式控制厚度和平整度。

速度控制:根据该工程使用的拌合机拌合能力、施工机械配套情况及摊铺层厚度、宽度,经计算确定摊铺速度,摊铺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换速度。

温度控制:沥青混合料的出料温度控制在150℃~170℃范围内,高于170℃和低于145℃的混合料予以废弃

2.6碾压成型

2.6.1压实方式

使用同类压路机并列成梯队的方式碾压,按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型)三个阶段进行,初压用振动压路机(静压)紧跟摊铺机后进行,以便稳定混合料。复压用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紧接在初压后进行,以使混合料稳定、密实。终压用轮胎式压路机和双钢轮压路机(静压)紧接在复压后进行,以消除轮迹,压实成型。

2.6.2压实方法

初压时,采用胶轮或钢轮压路机静压,压路机从外侧向中心碾压,由低处向高处碾压,轮迹始终保持与路基轴线平行,相邻碾压带重叠30cm,逐步向路拱碾压过去。

复压时,采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先钢轮后轮胎压路机来回交叉碾压。以达到规范要求的密实度为止。

终压时,采用轮胎压路机和双钢轮压路机静压以消除轮迹。

2.6.3压实遍数

初压:沥青大碎石施工时,先用胶轮压路机或双钢轮压路机碾压1遍;改性沥青上面层施工时由于材料的特点要求高温跟踪碾压,开始可直接用双钢轮压路机碾压震动碾压1遍。

复压:压实遍数经过试验确定。沥青大碎石施工时根据设计厚度为8cm,用双钢轮压路机高频低幅震动碾压3~4遍即可;改性沥青上面层施工时根据设计厚度为4cm,用双钢轮压路机高频低幅震动碾压2~3遍即可。

终压:静压3~4遍。沥青大碎石施工时,最后用胶轮压路机或双钢轮压路机碾压消除轮迹;改性沥青上面层施工时,最后用胶轮压路机蹂面增进密实度和用双钢轮压路机碾压消除轮迹。

2.6.4温度控制(见表——沥青混凝土施工温度表)

2.6.5长度控制

压路机的碾压段长度,根据混合料类型摊铺速度,气温条件,经试验确定和摊铺速度平稳为原则,保持压实长度大体稳定,以施工经验以60~80m为一个施工碾压段落。

2.7沥青混凝土路面接缝处理:

2.7.1横缝施工:沥青混凝土路面在施工过程中每天结束后,第二天开始是首先要面临横缝的处理。常用的施工横逢都与路中线垂直,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缝应错位1m以上。铺筑新料前应用铁镐凿出新茬清理好并涂抹适量的乳化沥青粘层,以便使横缝能够很好结合。并且在新料铺筑时在新铺面上预留合适的虚铺。在压路机碾压过程中先横碾压,再进行纵向碾压并用平整度尺随时检测以保证横缝的平整搭接。

2.7.2纵缝施工:根据该工程的实际情况,路面宽度为28m,在施工中分幅作业会在道路中线位置出现冷接纵缝。在施工中先用人工凿除边上松散的冷料,并在新茬上涂抹适量的乳化沥青粘层,摊铺时应重叠在已铺层上5~10cm,摊铺后用人工将摊铺在老面上的混合料铲走。碾压时先在已压实的路面上行驶,碾压新铺层10~15cm,然后再逐渐移动跨过纵缝,将纵缝碾压紧密。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表层的纵缝应顺直,且尽量位于车道的画线位置。

2.8局部路段的施工处理:

2.8.1桥面处理:根据本标段路面的实际情况,原路面中几个中桥的伸缩缝周边桥面铺装的损毁,本着加快进度确保全面工期和施工质量,对于损毁的桥面铺装先进行凿毛清理后,再提前用沥青混凝土找补的方法进行处理。对于本标段中相关的中桥伸缩缝部位,在面层铺筑后应采取切割假缝后填筑路面灌缝胶的方式让路面断开;中桥中央分隔带铺筑完面层后采用放置隔离墩形式避免路面行车后变形破损。

2.8.2铁路顺接处理:关于该路线和铁路线交叉的具体处理方法如下:首先对路面和铁路平交相接部位的原混凝土路面预留出2~5m长的顺接段,不进行碎石化而用铣刨机铣刨6~10cm的深槽,清理干净后洒布适量的乳化沥青粘层,然后再进行沥青面层的铺筑,使新铺路面高程与原铁路线高程的能够较好的顺接。

2.8.3平交路口处理:对于线路中的该路与其他主要道路的平交道口,为保证施工中防止堵车尽快通行而在施工中采用四分之一扇面分次施工的方法,平角道口在施工前应先在交叉的次路上铣刨准备好约2m宽5cm深的顺接沟槽,清理干净后洒布适量的乳化沥青粘层,然后再进行沥青面层的铺筑,以保证新老路面的顺接避免跳车现象的发生。

结语

碎石化技术是目前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改造最好的技术之一。该技术在山东、安徽、浙江等省的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县乡路、城市道路改建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的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改造技术应用与探讨[J].公路,2004,5.

[2]大碎石沥青混合料柔性基层在老路补强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4,3.

[3]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中MHB设备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5,3.

[4]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碎石化后的沥青加铺层设计[J].公路交通科技,2006,2.

第6篇

钢绞线压花锚固技术使用时间不长,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经验,尤其是七孔压花锚,施工实践相当少。根据一些资料介绍,混凝土的强度,构造配筋的多少、混凝土握裹层厚度及钢绞线长度等因素,对压花锚固技术的成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验证设计,并为施工提供必要的数据,在箱梁施工前进行了一次压花锚固性能试验,由试验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与经验。

1试块的设计

1.1试块尺寸地拟定;

锚固板厚度、混凝土强度、构造钢筋的布置、钢绞线的锚固长度及锚具质量等是影响压花锚固性能的几项指标。为了尽可能使试块与实际箱梁各项参数相接近,故拟定试块尺寸长300cm、宽150cm、厚20cm,混凝土的强度为C50,在锚固端设钢筋网片和螺旋筋,均与实桥保持一致。试块内钢绞线品种与实桥相同。钢绞线压花形状按实桥设计图制作,压花后用钢筋将钢绞线固定好,并采用与实桥相同的扁型波纹管及7孔扁锚具固定。试块内设一部分构造钢筋,其数量较实桥设计图的钢筋量稍少。钢绞线锚固长度较大,为增加其稳定,在试块的两侧增设20cm高的加劲肋。试块分两次灌注,间隔6天,在灌注试验块的同时做砼强度试块5组。

1.2测点布置及试验目的;

(1)为弄清混凝土对钢绞线粘结锚固力沿长度的变化,选择有代表性的钢绞线沿长度方向设应变测点。每个试块选择4根钢绞线,每根钢绞线按等距离设2~3个测点。在测点处将钢绞线打磨平整,再按照工艺要求,在每个测点粘贴两片应变片。

(2)为了测试出压花锚附近混凝土应力分布情况,对第一号试块测试采用:a.在试块内埋设钢筋应变计24根;b.在试块的一面粘贴大标距(标距100cm)应变片;c.在试块的另一面采用手持式应变仪,共设测点44组。对第二号试块的应力测试采用:a.在试块内埋设钢筋计16根;b.在试块的一面采用手持应变仪,共设测点44组。

2实验装置及加载方法

实验设备主要有张拉千斤顶YCQ-25,及配套的油泵、油压表。试验前用YE-5000压力机进行标定。测量混凝土变形用的BYJ-2行应变仪和手持式应变仪。为了观测砼的裂纹还配备了刻度放大镜。

按设计要求,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后,即可进行张拉试验。第一号试块灌注后,故于3日后开始试验。试验前对混凝土强度试块试验为57.6MkP,稍超出了设计张拉强度。第二号块试验时,混凝土的强度控制在设计强度的85%之内,测量混凝土应力时不再贴应变片,仅采用手持式应变仪。从灌注试块后第二天开始,每天上午对强度试块进行试验。进行第二号块试验时混凝土试块张拉强度39.7MPa,尽管较设计张拉强度42.5MPa低一点,但这是偏于安全的。

两次试验的加载程序均按设计张拉力的40%、70%、100%三级加载。具体加载方法及测试内容如下:

(1)加载至40%(78KN)后保持荷载5分钟,对各测点进行测试;

(2)当加载至70%(136.7KN)后保持10分钟,进行各测点的测试,并观测混凝土表面是否有裂缝;

(3)当加载至100%(195.3kN)后保持10分钟,再次进行各测点的测试,观测混凝土表面是否有裂缝;

原计划加载至100%后持荷2小时,继续观测各项表面数据变化情况,并将试块表面清扫干净,仔细观测表面有无裂缝,再持荷一小时继续加载(超张拉)至破坏。但因千斤顶额定最大张拉力为250kN,油泵压强上不去,最后仅加载至230kN即停止,此时仅超张拉18%,在此荷载状态下进行了各项数据的观测和混凝土表面裂缝的观测。鉴于观测结果正常,决定再持荷24小时继续观测,第二天再去观测时,试块表面仍未出现裂缝。

3结果及分析

3.1钢绞线受力测试结果:

将两次试验过程中钢绞线上应变测点在各阶段中测试数据换算成轴向拉力(钢绞线弹性模量为1.95*105MPa,断面积为140mm2),从数据看出,钢绞线的测点距张拉端近的点实测拉力最大;第二个测点(距离张拉锚固端70cm~80cm)拉力小了很多;第三个测点(距离张拉锚固端110cm~130cm)基本上没有拉力存在。这种分布随着张拉阶段不同有规律的变化。

3.2钢绞线与混凝土的粘贴锚固性能;

同一根钢绞线相邻两点拉力差即是该段混凝土对钢绞线粘结锚固力。从数据看这种锚固力也是从张拉端开始逐渐递减,而且递减得很快。到第二个测点已经变得很小了。由第二个测点到第三个测点之间基本没有锚固力。说明有效锚固长度只到第二个测点为止,往后基本没有锚固作用。

3.3试块混凝土应力测试结果;

本次试验在两个试块内都埋设了应变式钢筋计,但由于灌注过程中失效一部分,加上测试结果也不十分理想,比较离散。此外在1号试块表面贴了不少大标距应变片,但由于粘贴时混凝土龄期仅3天,混凝土内部的自由水尚未完全散失,因此不少测点因绝缘度差使测试数据规律性差。三种测试手段中以手持式应变仪测试结果相对最稳定、规律性也好。

3.3.1竖向应力;

将两个试块的手持式应变仪测试值换算成应力值,可以看出,张拉过程中在压花锚顶端出现了拉应力。拉应力最大为1.44MPa。其他各断面均为压应力。张拉锚头附近断面的压应力最大,可达6.12MPa(2号试块中)。

3.3.2横向应力;

两个试块的实测应变值除在张拉端锚头的两侧有很小的拉应力出现外,其他均为压应力。最大压应力大约在试块长度1/2断面处,最大值为2.84MPa(1号试块中)。

从两个试块的测试结果看,第二次试验的应力值普遍偏大,两次试验,混凝土的龄期不同,两个试块的混凝土强度有一定的差别,第一号试块张拉时,混凝土强度为57.6MPa,第二号试块张拉时强度为39.7MPa。虽然张拉力一样,由于强度不同产生的应变不同。而换算时采用同样弹性模量值,结果使计算出的应力值有一个差别。

3.3.3试块混凝土表面裂纹情况两次试验每次张拉后都检查试块混凝土表面,特别进行第三级张拉和超张拉后,经过仔细的检查,均未发现混凝土表面有裂纹。

从混凝土应力测试结果看,拉压应力值都很小,也不足以造成混凝土开裂。

4结论

4.1本次压花锚固性能试验不论试块尺寸,混凝土强度还是压花锚固长度均与实梁设计保持一致,其中试块的构造配筋比实梁偏少;另外第二个试块张拉时混凝土的强度只有39.7MPa,比设计要求的42.5MPa还小,而且对两个试块都按设计张拉力的15%~18%进行超张拉,既没有发生钢绞线拔出,也没有发生表面有裂纹。说明采用压花锚的设计是合理的,所设计梁的断面尺寸(桥面板厚度20cm)是满足要求的,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是安全的。

第7篇

关键词:电烙铁;引脚型元件;贴片型元件

现在电子元器件的封装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电路板上的元件越来越少,越来越密,管脚越来越细,电路板越来越小。而且电路板上大量使用表面贴装元件,倒装芯片等元件,这无一例外的说明了电子工业已朝向小型化、微型化方面发展,手工焊接难度也随之增加,在焊接当中稍有不慎就会损伤元器件,或引起焊接不良,所以工作人员必须对焊接原理,焊接过程,焊接方法,焊接质量的评定,及电子基础有一定的了解。

电烙铁是焊接中最常用的工具,作用是把电能转换成热能对焊接点部位进行加热焊接是否成功很大一部分是看对它的操控怎么样了。一般来说,电烙铁的功率越大,热量越大,烙铁头的温度也越高。像我们对硬件改造选用20W的内热式(30-40W外热式)电烙铁足够了,使用功率过大容易烧坏元件,一般二极管、三极管结点温度超过200℃就会损坏。一般最恰当的必须在1.5~4s内完成一个元件的焊接。

现在常用的电烙铁有外热式和内热式两种,外热式电烙铁热效率高,加热速度快。内热式电烙铁功率较高,使用方法相同,但据笔者经验发现在市场上内热式电烙铁的配件较多(主要是不同种类,不同价格的内热式烙铁头在市场采购容易),所以建议使用内热式电烙铁。在许多文献中都有阐述,如果电烙铁尖被氧化后,要用小刀等刮除前端氧化层。笔者认为现在市场上普通价格的烙铁尖(外层有电镀层)都有防氧化层,在使用时不能刮,否则影响使用寿命,如果烙铁尖上有氧化层,要用湿透的吸锡海绵擦拭干净,后马上镀锡防止再次氧化。

助焊剂能使焊锡和元件更好的焊接到一起,一般采用得最多的是松香和酒精的混合物。现在使用的焊锡丝中,有一部分焊锡丝中心是空芯的内有助焊剂,使用这种焊丝作业时不用再另外使用助焊剂了,但如果是要焊接或修理的电路板焊点管脚表面已经变乌氧化,最好使用少量的助焊剂来加强焊接质量。

另外还有一些必不可少辅助工具,烙铁架,吸锡器,镊子,偏口钳,毛刷等,烙铁架应该是在其底座部分有一个或二个槽(用于放吸锡海绵)的专用架子,而并不是随便的架子,这样可以随时擦拭烙铁尖,方便使用。吸焊器可以帮你把电路板上多余的焊锡处理掉。

现在的电路板上主要有两大类元器件,一类是直插式引脚式元件,另一类是贴片类元件。以下就按这两大类,元件来具体的说一说每类元件的焊接方法。

1.直插引脚式元件焊接方法:

1.1烙铁头与两个被焊件的接触方式。

接触位置:烙铁头应同时接触到相互连接的2个被焊接件(如焊脚与焊盘),烙铁一般倾斜30-45度,应避免只与其中一个被焊接件接触。当两个被焊接元件受热面积相差悬殊时,应适当调整烙铁倾斜角度,使烙铁与焊接面积大的被焊接元件倾斜角减小,使焊接面积较大的被焊件与烙铁的接触面积增大,热传导能力加强。如LCD拉焊时倾斜角在30度左右,焊麦克风、马达、喇叭等倾斜角可在40度左右。两个被焊件能在相同的时间里达到相同的温度,被视为加热理想状态。

接触压力:烙铁头与被焊件接触时应略施压力,热传导强弱与施加压力大小成正比,但以对被焊件表面不造成损伤为原则。

1.2焊锡丝的供给方法

焊锡丝的供给应掌握3个要领,既供给时间,位置和数量。

供给时间:原则上是被焊件升温达到焊料的熔化温度是立即送上焊锡丝。

供给位置:应是在烙铁与被焊件之间并尽量靠近焊盘。

供给数量:应看被焊件与焊盘的大小,焊锡盖住焊盘后焊锡高于焊盘直径的1/3既可,焊点应呈圆锥形。

1.3焊接时间及温度设置

1.3.1温度由实际使用决定,以焊接一个锡点1-4秒最为合适,最大不超过8秒,平时观察烙铁头,当其发紫时候,温度设置过高。

1.3.2一般直插电子料,将烙铁头的实际温度设置为(350~370度);表面贴装物料(SMT),将烙铁头的实际温度设置为(330~350度),一般为焊锡熔点加上100度。

1.3.3特殊物料,需要特别设置烙铁温度。LCD连接器等要用含银锡线,温度一般在290度到310度之间。

1.3.4焊接大的元件脚,温度不要超过380度,但可以增大烙铁功率。

1.4焊接注意事项

1.4.1焊接前应观察各个焊点(铜皮)是否光洁、氧化等,如果有杂物要用毛刷清理干净在进行焊接,如有氧化现象要加适量的助焊剂,以增加焊接强度。

1.4.2在焊接物品时,要看准焊接点,以免线路焊接不良引起的短路。

1.4.3如果需要焊接的元件是塑壳等不耐热封装,可以在元件本体上涂无水酒精后进行焊接,以防止热损伤。

1.4.4在焊接后要认真检查元件焊接状态,周围焊点是否有残锡,锡珠、锡渣。2.贴片式元件焊接方法:

2.1在焊接之前先在焊盘上涂上助焊剂,用烙铁处理一遍,以免焊盘镀锡不良或被氧化,造成不好焊,芯片则一般不需处理。

2.2用镊子小心地将QFP芯片放到PCB板上,注意不要损坏引脚。使其与焊盘对齐,要保证芯片的放置方向正确。把烙铁的温度调到300多摄氏度,将烙铁头尖沾上少量的焊锡,用工具向下按住已对准位置的芯片,在两个对角位置的引脚上加少量的焊锡,仍然向下按住芯片,焊接两个对角位置上的引脚,使芯片固定而不能移动。在焊完对角后重新检查芯片的位置是否对准。如有必要可进行调整或拆除并重新在PCB板上对准位置。

2.3开始焊接所有的引脚时,应在烙铁尖上加上焊锡,将所有的引脚涂上焊锡使引脚保持湿润。用烙铁尖接触芯片每个引脚的末端,直到看见焊锡流入引脚。在焊接时要保持烙铁尖与被焊引脚并行,防止因焊锡过量发生搭接。

2.4焊完所有的引脚后,用助焊剂浸湿所有引脚以便清洗焊锡。在需要的地方吸掉多余的焊锡,以消除任何可能的短路和搭接。最后用镊子检查是否有虚焊,检查完成后,从电路板上清除助焊剂,将硬毛刷浸上酒精沿引脚方向仔细擦拭,直到焊剂消失为止。

2.5贴片阻容元件则相对容易焊一些,可以先在一个焊点上点上锡,然后放上元件的一头,用镊子夹住元件,焊上一头之后,再看看是否放正了;如果已放正,就再焊上另外一头。如果管脚很细在第2步时可以先对芯片管脚加锡,然后用镊子夹好芯,在桌边轻磕,墩除多余焊锡,第3步电烙铁不用上锡,用烙铁直接焊接。当我们完成一块电路板的焊接工作后,就要对电路板上的焊点质量的检查,修理,补焊。符合下面标准的焊点我们认为是合格的焊点:

(1)焊点成内弧形(圆锥形)。

(2)焊点整体要圆满、光滑、无针孔、无松香渍。

(3)如果有引线,引脚,它们的露出引脚长度要在1-1.2MM之间。

(4)零件脚外形可见锡的流散性好。

(5)焊锡将整个上锡位置及零件脚包围。

不符合上面标准的焊点我们认为是不合格的焊点,需要进行二次修理。

(1)虚焊:看似焊住其实没有焊住,主要原因是焊盘和引脚脏,助焊剂不足或加热时间不够。

(2)短路:有脚零件在脚与脚之间被多余的焊锡所连接短路,亦包括残余锡渣使脚与脚短路。

(3)偏位:由于器件在焊前定位不准,或在焊接时造成失误导致引脚不在规定的焊盘区域内。

(4)少锡:少锡是指锡点太薄,不能将零件铜皮充分覆盖,影响连接固定作用。

(5)多锡:零件脚完全被锡覆盖,即形成外弧形,使零件外形及焊盘位不能见到,不能确定零件及焊盘是否上锡良好.。

(6)锡球、锡渣:PCB板表面附着多余的焊锡球、锡渣,会导致细小管脚短路。

最后在说一下焊接操作的坐姿,由于助焊剂加热挥发出的化学物质对人体是有一定的危害,如果操作时鼻子距离烙铁头太近,则很容易将有害气体吸入体内。一般烙铁离开鼻子的距离应至少不小于30cm,通常以40cm时为宜。

第8篇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TH165

笔者根据FMS生产调度的特点,在现有零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零件的动态工艺模型。

1零件工艺模型的常用表达方法

通常的CAPP系统只能设计出静态的或只具有部分柔性的理想化的工艺规程。

1.1固定加工顺序的工艺文件方式

通常生产调度中使用的零件工艺文件格式为

零件名;

零件号;

工序1,机床名加工时间;

工序2,机床名加工时间;

……

工序n,机床名加工时间;

END

该方法的优点是表达方式简单明了,缺点是限制了加工的自由度及柔性,使得加工只能严格按给定的工艺顺序进行,从而限制了柔性加工系统最优指标的实现。该方法对单机加工或JOB—SHOP生产较合适。

1.2多工艺方案与/或图的表示方法[1,2]

图1为一个实例零件的与/或图。用与/或图

图1实例零件的加工顺序与/或图

可以表示出零件加工顺序的部分约束关系。通过对该图按一定的启发式搜索算法进行搜索可得到多个可行的加工工艺路线。

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CAPP的柔性,并考虑到了静态生产环境,但是没有考虑实际的动态生产情况,因而还很难在FMS生产系统中应用。

1.3有向图表示方法

有向图可以表示零件的加工工艺顺序。图2为一实例。通过对有向图的遍历可得到多个工艺方案。

图2实例零件工序结构的有向图表示

该方法直观地表达了零件加工工序及工序之间的约束关系,可用图论的方法进行描述与变换,但对FMS可替代加工工序无法表达,须对多个加工工艺方案进行复杂的评价才有可能得到可行的加工方案。

2基于FMS的零件动态工艺模型

为了适应FMS生产柔性的特点,零件工艺描述必须既能反映零件的所有加工特征,又能反映出加工工序之间的约束关系,同时还能表示出加工工序的可替代性。所谓可替代加工工序是指某一工序可以由不同的机床加工完成,一旦确定好加工机床,则可完成该工序加工的其它候补工序即取消。

为了增加零件工艺表达的灵活性,减少人为的对工艺加工顺序的约束,笔者以现有零件工艺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更灵活的表示方法。

零件动态工艺模型仍用有向图表示(见图3),图中节点表示零件的一个加工工序或一系列的可替代加工工序,该工序与加工机床及对应的加工参数相联系(如加工时间、刀具号、NC文件名等);有向弧表示零件工序的加工顺序约束关系。任何从头节点(Head)到尾节点(End)的遍历路径都是一个有效的加工工艺路线。

图3实例零件的动态工艺模型

假设该有向图有n条遍历路线(工艺方案),第i道工序有ki种加工方案(即有ki-1个可替代加工工序),共有m个节点(不计Head和End节点),则零件可能有的加工方案数为。

常用的CAPP系统产生的工艺方案较大地限制了零件工艺表达的柔性。较好的情况是仅考虑了部分生产调度的静态因素,而且一定要产生完整的和确定的加工工艺路线(一般要通过对多工艺方案进行评价后得到),这使得CAPP系统过于复杂。这里提出的零件动态工艺模型却是仅提供零件的工序、可替代工序及工序加工顺序之间的约束关系,至于实际生产中具体选择什么样的加工顺序、每道工序中选择哪一个可替代工序则完全由实际生产中的资源状态、零件本身的加工情况以及用户的具体要求进行选择,零件的具体加工工艺路线不需要事先确定,直到零件加工好后才知道,并且相同类型的零件可能有不同的工艺路线,零件的具体加工工艺是在实际加工中根据系统的状态及加工性能指标动态重组而成。

这样的零件描述相对传统的Job-Shop生产而言似乎是不完备的,但却为现代化的柔性生产提供了更大的调度空间。该方法不仅大大减少了CAPP的工作量及难度,显著提高了实际生产调度控制中的灵活性,而且不会提高调度控制的难度,从而为FMS生产性能(如系统生产率、总加工时间、机床负荷平衡率等)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零件动态工艺模型的计算机表示方法及数据结构

3.1零件工艺参数描述

该部分描述了零件的所有工序参数,以文件形式表示,其结构为

零件名;

零件号;

工序1,工序11工序12…工序1k1;

工序2,工序21工序22…工序2k2;

……

工序n,工序n1工序n2…工序nkn;

END

工序i表示第i道工序的信息节点;工序ij表示工序i的所有可完成该工序加工的工序节点序列。上述文件表示零件共有n道加工工序,其中工序1有k1种实现方法,工序2有k2种实现方法,……工序n有kn种实现方法。

工序信息节点及可替代工序节点的数据结构(C++语言表示)为

classProcedureInfo∥工序信息节点类

{public:

ProcedureInfo():∥构造函数

ProcedureInfo(int,float,ProcedureInfo*AlternativeProcedureInfo=NULL);

~ProcedureInfo();∥析构函数

intMachine_No;∥机床号

floatMachining_Time;∥加工时间

ProcedureInfo*AlternativeProcedureInfo;∥替代工序的加工信息

};

classProcedure∥工序节点类

{public:

Procedure();∥构造函数

Procedure(int);∥构造函数

~Procedure();∥析构函数

intProcedure_No;∥工序号

ProcedureInfo*ThisProcedureInfo;∥当前工序

Procedure*NextProcedure;∥下一道工序

};

3.2工艺约束关系描述

零件工艺约束关系主要描述各加工工序之间的加工顺序。因工序是有向图中的节点,工序之间的约束关系即为节点之间的关系,可用图论方法进行描述。

3.2.1用邻接矩阵方法

以图3为例来说明。

邻接矩阵

因实际零件邻接矩阵多为稀疏矩阵,也可用十字链表结构表示。

3.2.2用邻接表方法

仍以图3为例说明。其邻接表(见图4)为

图4实例零件的邻接表形式

邻接表中每个方框表示零件的一道工序(即工序节点),方框内的数字表示工序号。工序节点按工序号顺序排放(第一列),并用箭头指向其相邻的工序节点。相邻的工序节点中节点号为正表示该节点为后续工序节点,为负表示该节点为前继工序节点。邻接表中工序节点的结构与类Procedure相似。

4基于零件动态工艺模型的调度控制方法的实现算法与特点

4.1实现算法

基于零件动态工艺模型的调度控制算法是在零件动态工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启发式动态调度算法实现的,其过程为

Step1:搜索零件邻接表,把无前继节点的工序节点加入可调度工序集合中。

Step2:在可调度工序集合中动态选择一工序。

Step3:搜索出该工序节点的后续节点。

a.删除这些后续工序节点中对应所选择的加工工序的前继工序节点;

b.在可调度工序集合中删除所选择的工序节点;

c.判断这些后续工序节点是否有前继节点,把无前继节点的工序节点加入可调度工序集合中。

Step4:判断可调度工序集合中的元素个数:

若为零,则该零件加工完成,转Step5;

否则转Step2。

Step5:发出该零件加工完成指令。

4.2零件动态工艺模型的特点

(1)易于实现。在CAPP阶段只根据零件工艺特征及生产系统资源产生实现这些特征的加工工序节点或可替代工序节点,以及工序之间的约束关系,而不需要直接产生确定的加工工艺方案以及对这些方案的评价;

(2)合理描述了零件的工艺过程,去掉了人为的不合理的加工顺序约束,并增加了对FMS中经常存在的可替代加工工序的描述;

(3)充分考虑了FMS生产的特点,易于与生产调度控制系统集成;

(4)能充分发挥FMS生产调度的柔性,并且不会显著增加调度控制的工作量与难度,为FMS的优化生产调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DengChao.AnIntegratedSystemofCAPPandJOB-SHOPScheduling.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nufacturingAutomation,HongKong,1997.

2CaiLG,LiPG,DuanZC.AnAppliedPartModelBasedonFormFeatureBinaryTreeforIntegratedCAD/CAPP/CAMSystemofRotationalComponences.ICIM’95,Wuhan,1995.

赵天奇男,1965年生。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市430074)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制造自动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柔性制造系统建模、仿真、调度与控制,CAD/CAPP/CAM集成技术,智能制造系统等,10多篇。

邓建春童国帆李培根段正澄武汉市430074华中理工大学

*国家863高技术计划资助项目(863—511—9608)

收稿日期:1997—05—20修回日期:1997—12—29

TheResearchonPartDynamicProcessModelBasedontheSchedulingandcontrollingforFMS

ZhaoTianqi(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Wuhan,P.R.China)

DengJianchun,TongGuofan,LiPeigen,DuanZhengcheng

第9篇

【关键词】银翘合剂提取工艺

Abstract:ObjectiveToresearchtheextractionprocessofYinqiaoMixture.MethodsThreefactors,includingthewatervolume,thetimeofdistillation,thetimesofdistillationwerestudiedwithorthogonaldesign〔L9(34)〕.Eachfactorhadthreelevels.Totalextractandchlorogenicacidweremarkers.Theextractingtimeforvolatileoilfromherbaschizonepetae,herbamenthaeandfructusforsythiaewasstudlied.ResultsTheoptimalwaterextractionprocesswasthatherbsweredistilledforthreetimesbyaddingwater,whichwas6timesamountoftheherbs,40minutesonceatime.ConclusionThismethodcanbeusedastheextractionprocessforYinqiaoMixture.

Keywords:YinqiaoMixture;Extractionprocess

银翘合剂由金银花、连翘、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感冒、咳嗽、发热、口干、头痛、咽痛等治疗。本实验用不同指标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仪器与试药

1.1仪器

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四元泵(G1311A);柱温箱(G1316A);VWD检测器(G1314A);紫外检测器软件:AgilentChemstation;101-1A型电热鼓风干燥箱,南通沪通制药机械设备厂;KQ-1000E型医用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1/10万电子分析天平(BP-211D型,德国Sartorius)。

1.2试剂与药品

绿原酸对照品(含量测定用,批号0805-9703),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高效液相色谱所用试剂为色谱纯;水为超纯水;其他试剂为分析纯。所用中药材均购于江苏省药材公司,并由本室专家鉴定。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1]

色谱柱为Aps-2HYPERSILThermo;VWD检测器;流动相为乙睛∶0.4%磷酸溶液=9∶91;检测波长327nm;柱温30℃;流速1ml/min;进样量10.0μl。

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及回归方程精密称取绿原酸对照品6.77mg,加50%甲醇溶解制成每毫升含绿原酸0.2708mg的对照品溶液。用50%甲醇分别稀释为0.1354,0.0677,0.03385,0.01693,0.00846,0.00423,0.00213,0.00106μg/μl的对照品溶液。各浓度对照品溶液10.0μl,按以上色谱条件进行分析,以进样量为横坐标X(μg),峰面积积分值(mAu)Y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4104.23650X-2.98105,r=0.99998。绿原酸的量在0.0106~1.354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3样品处理及实验结果影响提取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提取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3个因素,每个因素选择3水平,以绿原酸的量及浸膏量为指标(权重值分别为70%,30%)进行正交实验,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因素水平见表1。表1因素水平(略)

按处方比例称取金银花,连翘等药材56g按表2进行正交实验,合并各次提取液浓缩并定容至100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2ml,加50%甲醇稀释定容至50ml,超声10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2ml,加50%甲醇稀释定容至10ml,微孔滤膜(0.45μm)滤过,取10.0μl进样。利用回归方程计算出绿原酸的进样量(μg),绿原酸量(mg)=绿原酸的进样量×1250。在上述供试品溶液取2ml,恒重,得干浸膏量m(mg),浸膏量(mg)=m×50。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注:m即为2ml药液恒重所得干浸膏重)。表2正交实验设计方案及数据分析(略)

表3方差分析(略)

2.4挥发油提取工艺的研究用挥发油测定法分别对荆芥穗、薄荷、连翘三药材对提取时间进行研究。分别称取药材500g,加6倍水量,加热回流,考察。结果见表4。表4挥发油提取率-时间(略)

2.5优选工艺验证按处方比例称取各药材56g,平行两份,加6倍量水,加热回流提取3次,40min/次,合并各次提取液浓缩并定容至100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2ml,加50%甲醇稀释定容至50ml,超声10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2ml,加50%甲醇稀释定容至10ml,经微孔滤膜(0.45μm)滤过,取10.0μl进样。利用回归方程计算出绿原酸的进样量(μg),绿原酸量(mg)=绿原酸的进样量×1250。在上述供试品溶液取2ml,恒重,得干浸膏量m(mg),浸膏量(mg)=m×50。结果见表5。表5优选工艺验证(略)

3讨论

从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提取的次数有显著差异,其它两因素无显著差异,结合直观分析,确定工艺为A3B3C3,但加水量、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影响不大。考虑节约成本,缩短工艺时间,拟考虑为A1,C1。

分别对3味有挥发油的药材进行了考察,结果在两小时内其挥发油均能较完全提取,提取率达90%以上。其提取时间与水提工艺时间相同即可。

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可行。即以加6倍量水,加热回流提取3次,40min/次,为最佳提取工艺。

第10篇

关键词:三仙壮骨胶囊;提取工艺;高效液相色谱法;川续断皂苷VI

三仙壮骨胶囊是由续断、羊藿、独一味、当归等几味中药组成,本品为研制者常年行医的经验方,临床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筋骨扭伤、瘀积肿痛。方中续断、羊藿、独一味主要含有皂苷类成分及黄酮苷类成分,在水中溶解性较好,故此三味药材采用水煎煮方式提取。本研究采用正交设计法,以川续断皂苷VI为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1-4],以优选三仙壮骨胶囊水提部位的最佳工艺。

1材料与试剂

Waters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2996PDA检测器,Empowers色谱工作站,DiamonsilC18柱(5μm,250mm×4.6mm,迪马公司)。KQ100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BSZZ4S型电子分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

川续断皂苷VI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1685200401);乙腈为色谱纯;水为屈臣氏蒸馏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正交试验设计

按处方称取续断、羊藿、独一味药材,加水进行煎煮,在煎煮过程中,采用L9(34)表安排正交试验,以续断中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为指标,对提取效果影响较大的加水量、煎煮次数及煎煮时间3个因素进行考察,各因素水平见表1。表1因素水平表

2.2川续断皂苷VI含量测定

2.2.1色谱条件色谱柱为DiamonsilC18柱(5μm,250mm×4.6mm);流动相为乙腈水(体积比30∶70);检测波长为210nm;柱温为25℃;流速为1mL/min;进样量为10μL。

2.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川续断皂苷VI对照品3.09mg,置2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545mg/mL的对照品溶液。

2.2.3供试品液的制备取水提取液适量(相当于续断药材0.75g),置圆底烧瓶中,减压浓缩至干,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超声提取30min,放冷,用甲醇补足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2.2.4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2、4、8、12、16、20μL,依次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各重复3次,记录峰面积。以川续断皂苷VI峰面积均值(A)对进样质量浓度(ρ)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为A=191595.75ρ97704.96,r=0.9998(n=6)。表明川续断皂苷VI在3.09~30.9μg/mL之间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线性关系。

2.2.5样品含量测定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按“2.2.1”项下条件进行测定,测得的川续断皂苷Ⅵ对照品和样品色谱图见图1。

2.2.6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同一对照品溶液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按上述色谱条件进行测定,连续测定6次,结果RSD值为0.66%(n=6),表明本法精密度良好。

2.2.7重复性试验分别取同一批号样品6份,按“2.2.3”项方法制备溶液,依法测定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结果测得含量的RSD值为0.92%(n=6),表明本法重复性良好。

2.2.8稳定性试验精密吸取同一供试品溶液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按上述色谱条件,间隔不同时间进行测定,结果RSD值为0.50%(n=5),表明供试品溶液在4h内测定基本稳定。

2.2.9加样回收率试验取已知含量的样品,分别加入一定量的对照品,置圆底烧瓶中,按“2.2.3”项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并在上述条件下测定,其平均回收率为100.30%,RSD为2.84%(n=6)。

2.3正交实验结果

结果见表2、表3。表2正交试验结果表3方差分析表从表2、表3中可见,因素A、因素C对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因素B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小。综合正交实验结果及节约生产成本的角度考虑,确定最佳工艺为A3B2C2,即加10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h。按最佳工艺对3批样品进行验证实验,结果3批样品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57、12.19和12.02mg/粒,可见该工艺稳定可行。

3讨论

3.1有关续断等药材成分提取的研究报道很多,综合文献研究和预试验,采用水煎煮方式进行提取,并以川续断皂苷VI含量作为考察工艺的指标,采用L9(34)正交实验表进行试验,得出三仙壮骨胶囊的水提部位最佳工艺条件。该工艺简便可行,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3.2鉴于川续断皂苷Ⅵ有防止骨质疏松、增强骨密度的作用,与续断的传统功效吻合[5],本文对提取液中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其总量转移率为90.03%。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31.

[2]谭洪根,林生,张启伟,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续断药材中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9):726-727.

[3]马新飞,陆兔林,毛春芹,等.HPLC法测定不同续断炮制品中川续断皂苷Ⅵ[J].中草药,2007,38(5):707-708.

第11篇

【关键词】前列宁颗粒剂;大黄酸;黄芪甲苷;提取工艺;正交设计

Abstract:[Objective]TofilterandoptimizeextractivetechnologyofQianlieninggranules.[Methods]TheoptimizationextractivetechnologyofQianlieninggranuleswasinvestigatedusingorthogonaldesignwiththeavailabilitycomponentextractingfromthedrugastheindex.[Results]TheoptimalconditionfortheextractionofRadixAstragaligroupwas10foldsamountofwater,3times,1.5hourseachtime.TheoptimalconditionfortheextractionofRheumofficinalBaill.groupwas6foldsamountof60%alcohol,2times,twohoursand1.5hourseachtime.[Conclusion]Theoptimizedextractivetechnologyisscientificandefficient.

Keywords:QianlieningGranules;Rhein;AstragalosideIV;extractivetechnology;orthogonaldesign

前列宁颗粒由酒大黄、黄芪、牛膝、菟丝子等多味中药组成,为我院中西医结合系洪振丰教授的经验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补肾之功效,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炎等症,疗效显著[1]。为方便临床用药和患者携带,实验对组方成分进行分析,根据各味药材所含成分的理化性质,拟分水溶和醇溶两组提取。其中黄芪、菟丝子等药采用水煎煮提取,酒大黄、牛膝等药采用醇提,对其提取工艺采用正交实验法进行研究,以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使制剂工艺更加合理。

1仪器与试药

美国Waters600E高效液相色谱仪,包括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四元泵,在线真空脱气机,Millennium32色谱工作站;SartoiousBT25S型电子分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仪器有限公司);恒温干燥箱(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医疗器械厂);DKS24型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精宏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酒大黄、黄芪等实验药材均购自福建同业有限公司,经我院药学系鉴定符合2005版中国药典(一部)有关规定;大黄酸对照品(批号0757-200206,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黄芪甲苷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81-200512);甲醇、乙腈为色谱纯,水为超纯水,其余试剂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水煎煮组正交试验设计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黄芪、菟丝子等药组水煎液提取工艺进行优选。根据文献报道[2],以提取次数(A)、提取时间(B)、加水量(C)为试验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进行优选,以浸膏得率和黄芪甲苷含量作为考察指标进行试验。因素水平见表1。表1水煎煮组的因素水平表(略)

浸膏得率测定:精密吸取母液20ml,置干燥恒重的蒸发皿中,水浴蒸干,于105℃下干燥3h,迅速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30min,迅速精密称定,计算出膏率。

2.2水煎液中黄芪甲苷的测定[3]

2.2.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38:62)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此色谱条件下,理论塔板数按黄芪甲苷峰计算,应不得低于4000。

2.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黄芪甲苷对照品4.0mg,置于10ml容量瓶中,加入甲醇定容,制成0.4mg/ml的溶液,即得。

2.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按正交表条件提取,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1:1(g/ml),加乙醇使醇浓度达75%,低温静置24h,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定容于100ml量瓶,摇匀。分别精密量取20.0ml,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3次,每次25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用氨试液洗涤3次,每次20ml,正丁醇提取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溶液并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离心,取上清液,即得。

2.2.4标准曲线绘制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2,4,6,8,10μL,分别注人高效液相色谱仪,依法测定。回归方程为Y=7985.56X+1457.24,r=0.9998。结果表明,黄芪甲苷进样量线性范围为2.014~10.070μg。

2.2.5精密度试验

取同一份供试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重复测定5次,计算精密度,结果黄芪甲苷峰面积的RSD为0.23%(n=5)。

2.2.6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号样品,配制3种浓度,照含量测定项下方法每个浓度测定3次,结果RSD为1.07%、1.58%、1.91%,表明重现性较好。

2.2.7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份供试品溶液,在0,4,16,24,48h分别进样5次,依法分别测定黄芪甲苷蜂面积值。结果RSD<2.0%,表明本品在48h内测定结果稳定。

2.2.8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同一批样品,各精密加入黄芪甲苷对照品适量,按2.2.3项下方法制备供试液,依法测定并计算加样回收率,得平均回收率为98.21%,RSD=1.41%。

2.3水煎煮组最佳工艺确定

正交试验结果见表2,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按下列公式计算综合评分值:出膏率加权评分(y1)=(出膏率-12)/(25-12)×100;黄芪甲苷含量加权评分(y2)=(测定量-0.2)/(0.4-0.2)×100。综合评分=(yl+y2)/2。表2水煎煮组正交试验结果(略)表3水提工艺方差分析表(略)中国

由表2可见,3个因素的级差大小顺序为A>C>B,提取次数对提取工艺的影响最大,加水量影响较大,提取时间影响最小。由表4可见,因素A(提取次数)、因素C(加水量)有显著性,因素B(提取时间)无显著性。故最佳工艺为A3B1C3,即用10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5h。按优选的最佳工艺提取3批样品进行验证实验,可知,三批样品出膏率分别为24.14%、24.09%、23.97%;黄芪甲苷含量分别为0.397、0.384、0.391mg/g。验证结果表明工艺基本稳定可行。

2.4醇提组正交试验设计

根据文献和预实验结果[4],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浸膏得率和大黄酸的含量为考察指标,对乙醇浓度(A)、醇用量(B)、提取时间(C)3个试验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进行优选,并以浸膏得率和大黄酸含量作为考察指标进行试验。因素水平见表4。表4醇提组的因素水平表(略)

2.5大黄酸含量测定

2.5.1色谱条件

填充剂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为SHIMADZU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85∶15),检测波长为254nm,流速为1.0ml/min。理论塔板数按大黄酸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2.5.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干燥2h后的大黄酸对照品0.038g,置于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得含大黄酸0.152mg/ml的对照品溶液,备用。

2.5.3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精密量取大黄酸对照品溶液1.0、2.0、3.0、4.0、5.0ml,置于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分别进样5μl。以进样量(X)为横坐标,峰面积积分值(Y)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Y=7867.756X+1.6727(r=0.9998)。结果表明,大黄酸进样量在0.076~0.38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5.4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用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称取处方量的药材,按设定方案进行回流,收集回流提取液,定容至200ml,精密量取50m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水浴蒸干,于105℃干燥3h,置干燥器中冷却0.5h,迅速称量。精密量取已定容样品液50ml,水浴蒸干,加5mol/L。硫酸溶液20mL,置水浴加热1h,立即冷却,加氯仿提取3次(30、30、20ml),合并氯仿液,加水洗涤2次(20、20ml),弃去水层,氯仿液水浴蒸干,残留物加甲醇定容至5ml,即得。

2.5.5含量测定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5μl、供试品溶液1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按“2.5.1”项下色谱条件测定。高效液相色谱见图1。

2.5.6精密度试验

精密量取“2.5.2”项下大黄酸对照品溶液5μl,重复进样6次测定峰面积。结果,峰面积RSD=1.3%,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2.5.7稳定性试验

取“2.5.4”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4,16,24,48h时按“2.5.1”项下色谱条件进样测定5次。结果:峰面积RSD=1.18%。表明供试品溶液在48h内稳定性较好。

2.6醇提组最佳工艺确定

正交试验结果见表5,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按下列公式计算评分值:出膏率加权评分(y1)=(出膏率-13)/(20.5-13)×100;黄芪甲苷含量加权评分(y2)=(测定量-5)/(9.4-5)×100。综合评分=(yl+y2)/2。表5醇提组的正交试验结果(略)表6方差分析结果(略)

由表5可见,3个因素的级差大小顺序为C>A>B,提取时间对提取工艺的影响最大,醇浓度影响较大,醇用量影响最小,实验结果最佳工艺为A2B2C3。由表6可见,提取时间有显著性,醇浓度、醇用量无显著性。考虑生产成本,确定A1B1C3为最佳工艺,即用6倍量60%醇溶液,提取2次,分别为2.0、1.5h。按优选的最佳工艺提取3批样品进行验证实验,可知,三批样品出膏率分别为20.24%、20.32%、19.97%;大黄酸含量分别为9.41、9.37、9.31mg/g。验证结果表明工艺基本稳定可行。

3讨论

验方中大黄取其解毒泄下之功,以清体内热毒,使湿热由下而去;取其活血祛瘀之功,使血行通畅,瘀血得解;一药两用,为君药。而其中大黄酸具有抗菌抗炎作用,故醇提组选择以大黄酸作为含量测定指标。黄芪取其补气之功而治前列腺增生日久气虚之候,而其利水之功又可助它药以泄湿,故水提组以黄芪甲苷作为指标成分。黄芪等药味中的活性成分在水中有较好的溶解度,故考虑用传统的水煎煮提取。大黄、牛膝等醇提组药物中有效成分在醇溶液中溶解度较大。

前列宁颗粒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试验选择以浸膏得率和相应的含量测定为指标,可综合评价工艺的合理性。采用正交设计的试验方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筛选,确定的提取工艺简便、科学,符合生产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建衡,洪振丰,林久茂,等.前列宁颗粒对前列腺增生的影响[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8(5):4547.

[2]韩冬云,王文杰,李姝红.正交设计法优选降糖甲片提取工艺[J].中国现代中药,2008,10(9):3032.

第12篇

1.1材料

微生物油脂(含43%ARA),嘉必优生物工程(武汉)有限公司赠送;固定化酶(LipozymeRMIM)购于北京诺维信公司;1,3-ARA-DAG、1,2-ARA-DAG购于瑞典Larodan公司;正己烷、乙酸乙酯、冰乙酸、甲醇均为色谱纯,购于德国CNW公司;氢氧化钠、尿素、无水硫酸镁、盐酸、乙醇、石油醚、甘油、无水乙醚、4A型分子筛均为分析纯,购于国药化学试剂集团。

1.2试验仪器

分析天平(AUY120,SHIMADZU,Japan);旋转蒸发仪(RE-52A,上海亚荣生化仪器);集热式恒温磁力搅拌水浴锅(DF-101S,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气相色谱仪(Agilent7890A,美国Agilent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1200,美国Agilent公司);质谱仪(AB4000Q-Trap,美国AB公司);微型旋涡混合仪(WH-3,上海沪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1.3试验方法

1.3.1尿素包埋法纯化微生物油脂于500mL三口瓶中加入40g微生物油脂、200mL无水乙醇、30%氢氧化钠(以微生物油脂质量计),充氮气保护下,在恒温水浴加热搅拌器上80℃水浴回流2h,加入100mL的蒸馏水,搅拌均匀并冷却至室温,加盐酸酸化至pH=1~2左右[18]。用无水乙醚∶石油醚=1∶1(V/V)混合溶液萃取2~3次,将萃取液水洗至中性,并旋转蒸发除去有机相,得到游离形态的脂肪酸混合物。将其加入到尿素/乙醇溶液中,氮气保护下回流2h后,迅速转移到250mL的锥形瓶中,密封后于-20℃冰箱中结晶过夜。所得到的尿素包合物经抽滤,旋转蒸发和萃取后,经无水硫酸镁脱水得到纯化后的脂肪酸。称重并计算回收率。并取少量原样品和尿素包埋后的样品进行甲酯化衍生化处理,经GC检测尿素包埋前后ARA的含量变化。1.3.2酶法合成富含ARA的1,3-DAG按照一定的摩尔比准确称取ARA和甘油于20mL两口圆底烧瓶中,氮气保护条件下,将其置于一定温度的水浴锅中,待搅拌均匀后,加入一定量的固定化酶LipozymeRMIM和20%(占底物总质量)已活化的4A型分子筛,在200r/min的转速下搅拌反应,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取样,采用HPLC-MS-MRM分析酯化后产物及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1.3.3脂肪酸的GC检测脂肪酸的甲酯化衍生化处理采用本实验室建立的方法[19]。GC检测条件为色谱柱:HP-FFAP毛细管柱(Agilent,30m×0.25mm×0.5μm);检测器:氢离子火焰化检测器(FlameIonizationDetector,FID);以氮气为载气,进样口压力为25psi,进样量为1μL,分流比为1∶30;升温程序:初始温度210℃保持7min,以20℃/min升温至230℃并保持5min,总分析时间为12min;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分别为260℃和280℃。采用面积归一法计算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1.3.4产物中1,3-DAG的HPLC-MS-MRM检测产物中1,3-ARA-DAG的HPLC检测条件为色谱柱:Agilent-SIL(5μm,2.0mm×250mm);流动相: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酸=80∶20∶1,(V/V/V);流速:0.5mL/min;柱温:40℃;进样量:10μL;总时间:20min。检测器MS的条件为APCI模式:正离子;CUR:137.9kPa;CAD:medium;NC:27.38kPa;温度(TEM):450℃;扫描模式:MRM-EPI;扫描速度:1000u/s;离子源气体1(ionsourcegas1,GS1)∶344.75kPa;辅助加热(interfaceheater,ihe):开;DP:80V;CE:35V和55V;碰撞电压摆幅(collisionenergyspread,CES):5V;碰撞室输出电压(collisioncellexitprotential,CXP)17V;质量范围:500~1000m/z。采用面积归一法计算产物中1,3-DAG的相对百分含量。1.3.5数据分析本实验采用SAS(statisticalanalysissystem)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实验重复三次,取其平均值。用Origin作图工具,对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尿素包埋法纯化微生物油脂中的ARA

尿素包埋法作为一种普遍的富集LC-PUFAs的方法,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21]。本实验中,当尿素∶混合脂肪酸∶甲醇比为2g∶1g∶20mL,结晶温度为-20℃时,经GC检测分析后,ARA的相对百分含量由原来的43%(如图1中A)提高到83%,且回收率为54.35%。力为25psi,进样量为1μL,分流比为1∶30;升温程序:初始温度210℃保持7min,以20℃/min升温至230℃并保持5min,总分析时间为12min;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分别为260℃和280℃。采用面积归一法计算脂肪酸的相对百分含量。1.3.4产物中1,3-DAG的HPLC-MS-MRM检测产物中1,3-ARA-DAG的HPLC检测条件为色谱柱:Agilent-SIL(5μm,2.0mm×250mm);流动相: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酸=80∶20∶1,(V/V/V);流速:0.5mL/min;柱温:40℃;进样量:10μL;总时间:20min。检测器MS的条件为APCI模式:正离子;CUR:137.9kPa;CAD:medium;NC:27.38kPa;温度(TEM):450℃;扫描模式:MRM-EPI;扫描速度:1000u/s;离子源气体1(ionsourcegas1,GS1)∶344.75kPa;辅助加热(interfaceheater,ihe):开;DP:80V;CE:35V和55V;碰撞电压摆幅(collisionenergyspread,CES):5V;碰撞室输出电压(collisioncellexitprotential,CXP)17V;质量范围:500~1000m/z。

2.2产物中1,3-DAG的HPLC-MS-MRM检测

脂肪酸与甘油酯化反应的产物中有TAG、1,2-DAG、1,3-DAG、1(2)-MAG和未反应的脂肪酸及甘油。本实验就产物中主要的产物TAG、1,2-DAG、1,3-DAG进行定量检测,通过优化色谱条件,最终确定流动相: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酸=80∶20∶1,(V/V/V);流速:0.5mL/min;进样量:10μL;总时间:20min时,分离效果较好。

2.3脂肪酶催化合成

1,3-DAG的单因素实验2.3.1反应时间对酶促酯化合成1,3-DAG的影响本实验在甘油与ARA摩尔比为1∶2,脂肪酶添加量为5%(以底物总质量计),反应温度为50℃的条件下,定期取样分析产物中1,3-DAG含量的变化。结果如图3所示,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底物中1,3-DAG的相对百分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在2h时,达到最大值68.9%;2h后,1,3-DAG的相对百分含量明显下降,到10h时降为16.1%并趋于稳定。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1,3-DAG发生了酰基转移,进而转化为1,2-DAG或者TAG,从而使反应产物中1,3-DAG的含量降低。因此,2h为最佳的反应时间。2.3.2反应温度对酶促酯化合成1,3-DAG的影响本实验在反应时间(2h)、脂肪酶添加量(5%)和底物摩尔比(甘油/ARA=1∶2)一定的条件下来优化温度对酯化合成1,3-DAG的影响。由图4可知,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1,3-DAG的相对百分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在50℃时达到最大,为68.3%。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其含量呈现递减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温度的升高促使脂肪酶的活力逐渐提高,而且温度升高有利于底物混合均匀,降低反应体系的黏度,从而更有利于酯化反应的进行。然而,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酰基转移率也相应的增加,从而使1,3-DAG的相对百分含量降低;此外,长时间的高温反应环境条件会造成部分酶活力丧失,甚至会造成ARA发生氧化,均可能导致1,3-DAG相对百分含量的降低。因此,综合考虑以上因素,50℃作为反应温度较佳。2.3.3不同底物摩尔比对酶促酯化合成1,3-DAG的影响在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h及脂肪酶添加量为5%的条件下,考察不同底物摩尔比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由图5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体系中ARA含量的增加,产物中1,3-DAG的相对百分含量逐渐增加,并在甘油/ARA为1∶2时,1,3-DAG的相对百分含量最高达72.1%。然而随着ARA的继续增加,产物中1,3-DAG的量开始降低,这可能是过量的ARA与产物中的1,3-DAG进一步发生反应生成了TAG。因此综合考虑,反应体系中底物摩尔比甘油/ARA采用1∶2为宜。2.3.4脂肪酶添加量对酶促酯化合成1,3-DAG的影响在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50℃和底物摩尔比(甘油/ARA)为1∶2的条件下,设计实验考察脂肪酶添加量对产物中1,3-DAG的影响。如图6所示,脂肪酶的添加量对反应有显著影响。脂肪酶添加量在1%~5%的范围内,1,3-DAG的相对百分含量随着脂肪酶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酶添加量为5%时,1,3-DAG相对百分含量达到最大值82.8%;当继续增加酶量到10%时,1,3-DAG的含量有所降低,这可能是因为底物已经被脂肪酶分子所饱和,且随着脂肪酶添加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发生酰基转移的几率,将1,3-DAG转化为1,2-DAG或者TAG。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最佳的脂肪酶添加量为5%。

2.4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回归方程的建立与分析基于单因素试验结果,选取温度(X1)、时间(X2)、酶加量(X3)及底物摩尔比(X4)为自变量,以产物中1,3-DAG相对百分含量(以峰面积表示)Y为响应值,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实验,对所获得的单因素条件进行响应面优化。以Box-Benheken实验设计获得数据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SAS9.0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到1,3-DAG含量的动态参数方程如下:Y=152300+20562.58X1+36337.5X2+47125X3+1780.25X4-20213.37X1X1+1502.25X1X2+12545X1X3-12985X1X4-38758.75X2X2+10302.5X2X3+12946.75X2X4-30572.5X3X3+15107.5X3X4-20180.37X4X4。从回归方程模型系数的方差分析结果(表3)可以看出,模型P=0.0063<0.01,说明回归模型方程极显著。模型的R2值为0.8407,表明优化好的参数值有大约84.07%来源于回归方程模型,同时模型的失拟项P=0.544869>0.05,符合失拟项不显著的要求。这表明此模型可以很好的用来预测最优化条件。且根据方差分析可知,各因子对1,3-DAG的影响主次关系为X3>X2>X1>X4,即酶添加量最大,其次为时间、温度,底物摩尔比最小。2.4.2响应面优化及模型验证为了更直观地显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对经响应面法优化后的结果进行规范分析,考察SAS9.0所拟合的响应曲面形状,获得响应面立体图及对应的等高线图,如图7所示,模型具有稳定点,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较明显。经拟合分析后,得出酶促酯化合成1,3-DAG的稳定值及最优条件,最佳工艺参数为:X1(温度)57℃,X2(时间)2.7h,X3(酶量)7.9%,X4(摩尔比)2.5∶1。在此最优条件下,进行三次重复验证实验,1,3-DAG的实际平均峰面积为9.8×104,与理论值(1.0×105)非常接近,说明该预测模型是可靠的;并且,此时1,3-DAG在整个DAG和TAG混合物中的相对百分含量为73.5%,且1,3-ARA-DAG含量为38.1%。

3结论

第13篇

关键词:现场施工排水

1前言

当软土地基在荷载作用下,土中孔隙水将慢慢排出,孔隙水压力u减小,地基发生固结变形,但在总应力δ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应力δ′就提高,地基土的强度逐渐增长。同时,其与孔隙水压力u有以下关系:δ′=δ-u。

在该段地表上布置浅层排水系统就是为了改变地基原有的排水边界条件,缩短排水距离,使孔隙水压力在施工及预压期内大部分消散;并用路基超载加压来增大总应力,减少由次固结而产生的沉降,最终使有效应力得以增加、地基强度增强。从而达到沉降在施工及预压期内大部分或基本完成。浅层排水处理系统共采用了四种方案:开挖砂沟、铺设砂垫层、铺设S230横向塑料排水板和双复合土工布。

2施工准备工作

2.1清除边沟两侧根植土

应将设计两边沟外侧边缘间的根植土清除,深度控制在10~15cm,然后进行原地面的碾压。在设计边沟位置开挖临时排水沟,其深度和纵坡以能排水为宜。

2.2原地表面的处理

用6%石灰土填至未开挖表土时的原地面标高,然后再做路拱,横坡i=2%左右,并保持表面平整、密实。

2.3材料的选择和试验

2.3.1砂

施工中要求砂为中粗,细度模数大于2.2,含泥量不大于5%,用水冲法试验,试验方法应符合JTJ053-83《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的有关规定。

2.3.2S230塑料排水板

本工程所用的塑料板截面宽度为230mm,厚度为8mm,是由塑料芯板外包无纺布膜组成的复合体,除其外观应完好外,还应满足滤膜渗透系数大于5×10-5cm/s,滤膜抗拉强度大于10N/cm,复合体纵向抗拉强度9.0kN(10%应变),复合体通水量294cm3/s,复合体拉伸应变11.8%(峰值应变)。

2.3.3复合土工布

本工程所采用的复合土工布是纯涤纶短纤无纺土工织物(ω≥400g/m2)和聚丙烯

有纺土工布。其技术指标为抗拉强度大于2500N/5cm2,伸长率大于14%,垂直向渗透系数大于0.08cm/s,水平向渗透系数大于0.35cm/s(20kPa)、012cm/s(100kPa)、0.06cm/s(200kPa)。

3浅层排水处理施工工艺

3.1砂沟

由于砂的渗透系数达到0.06~0.006cm/s,比路基调拱层至少大两个数量级,孔隙水将沿着横向砂沟并以大于原来的速率向两边排出,从而达到排水固结的目的。

3.1.1砂沟的开挖

在调拱层上等厚分两层铺筑6%石灰土层,厚度为15cm,宽度为B-2×90cm(B为设计

坡脚宽)。

本工程开挖砂沟的尺寸为深30cm,宽40cm,相邻砂沟的净距为60cm,其横断面开挖出的土应运至路基范围外。在砂沟的左、右两端,应特别注意清除杂质和土粒,以使砂沟中的砂与碎石反滤层直接相连;在纵向接头处,应整修出整齐的被碾压过的断面,其长度不宜小于100cm。

3.1.2砂沟内砂的回填和密实

开挖好的砂沟经验收合格后,分两层回填砂,宜用人工及小推车运输,禁止用重型轮胎式或履带式机械,碾压则用钢轮或人工夯实为宜。

3.1.3施工标准和要求(见表1)。

表1

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规定值检验频率检验方法

压实度rd≥1.5t/m350m抽检二断面,

每断面三点环刀法

纵断高程±20mm20m抽检一断面,

每断面测五点水准仪

厚度0~20mm20m抽检一断面,

每断面测三点用钢尺测量

3.2砂垫层

砂垫层是一种软性垫层,其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速率比砂沟快,它还可以有效地防止毛细管水上升到路堤。

厚为30cm的砂垫层可分两层摊铺。摊铺时的松铺系数可按下式计算:K=rd×(1+W湿)/r湿(rd可取0.88.rdmax=0.88×1.5=1.32),W湿取碾压时砂的含水量,r湿为砂的松铺湿容重)。但砂垫层的碾压需特别注意,应根据碾压面积大小,选用碾压机械。

3.3S230横向塑料排水板

本工程所用的塑料板,两面均有凹槽,具有良好的三维透水性,且由于外包的无纺布滤膜可以防止排水通道不被堵塞,构成水平排水层。

3.3.1排水板的铺设

在验收合格的调拱层上按中到中距离83cm,定出每条塑料板的位置。

铺设时,不能损坏塑料板的无纺布滤膜,塑料板应自然平展紧贴在调拱层上,不能隆起、扭曲。最好边施工,边用12号铅丝做成U型钉将塑料板固定在调拱层上,间距2.0m一个。需要接长时,应采用滤膜内芯平搭接的形式,搭接长度不小于20cm,不得错位。

3.3.2施工标准和要求

塑料板在运至工地前,应抽样检查其是否符合标准,抽检频率为1次/5000m,排水板间距最大误差在2cm以内,抽检频率为每8.53m(10条排水板)查一条,每条查10点;顺直度偏差控制在±2cm(20m长度内),每10条检查一条,每用3m直尺连续检测;不合格的坚决不用,以保证质量。

3.4双层复合土工布

土工布除了能构成浅层排水层外,由于它的整体性和抗拉强度,当在较大荷载作用下,高模量的土工布受力后将产生一垂直分力,可以重新分配内部应力,减少横断面方向上的沉降差异。同时,土工布在承受拉力和与土的摩擦作用时,还可以增大侧向限制力,阻止侧向挤出。

土工布的铺设,应精心地将其平顺展开在调拱层上,不得扭曲、褶皱、重叠。拼幅时宜用平头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30cm,搭缝上下应错开;而接长时宜采用缝接来保证应力传递的连续性,须用尼龙线作对面缝接,缝接长度不小于30cm。

施工中如发现土工布有破损时,应修补好或更换。还要注意土工布在存放和铺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以免影响其性能受损。

以上采用的砂沟、砂垫层横向塑料板、双层复合土工布等措施,只能构成软基浅层排水层。其排水系统还包括两侧的碎石砂反滤层,它能有效地将排水层的水排向两侧边沟,而不致使排水通道被土粒堵塞。

4几点体会

(1)从路堤及软土层渗出的水,如果存积在路堤坡脚处,将引起边坡的局部破坏。因此,施工便道不能紧靠路堤坡脚处,宜将便道布置在临时排水沟的外侧,同时应处理好坡脚处的地表水,以利施工期的排水通畅,使地基得到快速固结。

(2)调拱层由于是6%石灰土底板,使得砂沟、砂垫层的下承层渗透性减小,而且中粗砂价格昂贵。因此,可以用砂砾石或瓜子片替代砂垫层或砂沟,只要满足其本身的渗透系数较下部土层大两个数量级、含泥量低于5%即可。

(3)S230塑料排水板,对比实际试验的各项技术指标和规范上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部分指标大大高于规范值,显然很不经济。在实际选材时,不能只依某些个人的判断或者是一些商业性的目的,而应通过对比试验,选定既能满足试验规范要求、又经济实用的材料。

第14篇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并详细地阐述了转换层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供大家参考

1前言

现代高层建筑是向更高、体型更复杂、结构形式更多样、功能更齐全、综合性更强的方向发展。然而在设计中,由于结构下部楼层受力较大,上部楼层受力较少,正常布置时是下部刚度大,墙多柱网密,到上部渐渐减少墙,柱扩大轴线间距。为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实现结构布置,必须在结构变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转换层大致有梁式、桁架式、空腹桁架式、箱形和板式等。本文根据多年的施工实践,着重介绍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方法及其质量控制。

2钢筋混凝土转换层结构的施工

2.1转换层模板支撑系统

工程中常用以下几种模板支撑体系:

2.1.1一次性支模

从转换层底一直撑到底层地面或地下室底版.需要模板支撑材料,适用于施工现场可用的支撑材料较多,且转换层位置较低的情况。

2.1.2荷载传递法支模

将转换梁(板)的自重和施工荷载通过支撑系统传递给若干层楼板。支撑楼板的数量应通过设计来确定。另一种方案是充分利用转换层支撑柱的传力作用;另一部分通过楼面设置的竖向支撑构成的梁下排架体系传递给下面若干个楼层。

2.1.3叠合浇筑法支模

应用叠合梁原理将转化梁(板)分2次或3次浇筑成型,支撑系统只需考虑承受第1次的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施工时应注意叠合面的处理,同时应对叠层浇筑的转换验算。(4)埋设型钢法

支撑。在转换梁中埋设型钢或钢桁架,并与模板连为-体,以承受全部大梁自重及施工荷载,大梁一次浇捣成型,可节省模板支撑材料,转换梁可采用钢骨混凝土结构。

搭设模板支撑时,要求上、下层支撑在同一位置。当转换结构下层空间可采用叠合浇注法或埋设型钢法支模。设置模板支撑系统后,应对转换梁(板)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验算。结构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转换结构的施工方案,建立符合实际的力学分析模式,达到设计和施工的统一。

2.2混凝土工程施工。

大体积混凝土转换层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温度裂缝:

2.2.1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施工气候及现场条件,预测监控混凝土在浇筑后1个月内的各部位温度的变化情况。

2.2.2应采用以下方法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蓄热保温法,即常规保温方法;内降外保法,即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循环埋管通水冷却降温,在大体积混凝土转换结构的上表面及面采取保湿措施;蓄水养护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后先洒水养护2h,随后进行蓄水养护,蓄高度100。

2.2.3水泥的选用:采用水化热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掺用沸石粉代替部分水泥,降低水泥用量,使水化热相应降低;。掺入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使混凝土缓凝推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使升温延长,降低水化热峰值,使混凝土的表面温度梯度减小。

2.2.4施工方法:a先施工转换结构周围结构或墙体,防止混凝土表面散热过快,内外温差过大;b.在夏季高温气候施工时,采用冰水搅拌,以降低混凝土的人模温度;c分层浇筑混凝土,每层厚300~500mm,并在前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后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d采用叠合梁原理浇筑转换结构,可缓解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高、温度过大对控制裂缝的不利影响。

2.3钢筋工程施工

转换梁(板)的含钢量高,主筋长,梁柱节点区钢筋密集。因此,正确地翻样和下料,合理安排好就位次序是钢筋施工的关键。

2.4预应力混凝土转换层结构施工

施工时采取以下措施防止张拉阶段预拉区开裂或反拱过大:

2.4.1采用择期张拉技术,即待转换结构上部施工数层之后再张拉预应力,在此之前转换结构下的支撑必须加强。

2.4.2在预拉区配置一定数量的预应力筋用以反拱,该部分的预应力筋是使用阶段不需要的。

2.4.3采用分阶段张拉技术,即逐渐施加预应力以平衡各阶段荷载,但由于张拉次数较多,施工费用略高。

3转换层施工的质量控制

3.1模板安装、拆除的质量控制

3.1.1梁侧模板的安装

1)应采用30mm×2.5mm的扁铁作为拉片,其长度为梁截面宽度加2倍钢模板肋高,两端适当位置钻孔。2)钢模外侧应用似8钢管扣件夹具竖向夹住梁的模板,每根小横杆上设置一付夹具,并用水平背杆将这些夹具横向连通。3)梁、板支撑的部分横向水平杆的端部应顶住梁的两侧模板,并与钢管扣件夹具连接,以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侧向压力。4)为确保混凝土不漏浆,应采用塑料泡沫条或毛草纸对拼缝进行嵌缝。5)当梁、板的跨度不小于4000mm时。若无设计要求,梁、板底模应按全长跨度的2%起拱量起拱。

3.1.2底板模板的安装

板底模板宜采用2000mm×1000mm×18mm的竹压板,竹压板周边可采用镀锌铁皮包边,以减轻因碰撞造成的损坏。在钢管支撑架顶部水平杆上先平铺150mm×50mm的木拐,间隙距200mm;安装模板后,用钉子将模板与木枋固定。拼缝采用宽50mm的不干胶带封闭,以确保板缝处不漏浆。模板安装完成后,浇筑混凝土前需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模板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准浇筑混凝土。

3.1.3模板的拆除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于板,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时,对于梁,若跨度不大于8m,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时,若梁跨度大于8m,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时,才允许拆除模板及支撑系统。模板拆除前,须由施工人员提出模板拆除申请,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证,符合有关规定后方准予拆除模板。

3.2钢筋安装的质量控制

对于梁内同一位置有多层钢筋时,为确保受力钢筋位置准确,摆放平直,即采用25的短节钢筋横向水平放置于两层钢筋之间,楞头铁间趾为沿梁长方向每1000mm长放置一根,且每层受力钢筋之间竖向排,均用楞头铁隔开。

梁底部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5mm,其垫块可用预制的(20以上细石混凝土小方块作垫块;但对于截面高度在1200mm及以上的框架梁,由于其钢筋直径在25及以上,且根数又很多,因此钢筋自重很大,细石混凝土垫块已不能承受其荷载。必须采用14~20,长度为1.4倍梁截面宽度的短节钢筋作垫块,将此短钢筋与底层纵向受力钢筋约呈45。夹角平放在底模板与底层箍筋之间,或采用专用料混凝土保护层垫块。

转换层主、次梁的上层承重结构的柱、薄壁柱或剪力墙等,其结构钢筋必须插入转换层的梁、柱内,并与梁、柱内的钢筋焊牢固定,且在距楼面50mm处设置二道箍筋,以确保上部结构钢筋位置正确。

3.3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

3.3.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须由具有相应设计资格的试验室在对施工现场使用的水泥、砂、石、外加剂等进行试(检)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混凝土配合比。为防止在浇筑中出现施工冷缝,要求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添加缓凝减水剂。

3.3.2混凝土浇筑及下料方法

混凝土浇筑采取从房屋一端的边梁开始浇筑,在边梁浇筑完成后再浇筑垂直于该边梁的其余各框架梁,浇筑长度至相邻轴线的框架柱暂停,再返回浇筑楼盖板混凝土,以此浇筑方法类推,向前平行推进,直至浇筑完成。在浇筑框架梁混凝土过程中,对于截面高度为1800m的梁应采用4次下料浇筑,4次振捣,每次浇筑厚度不大于500m的方法;相应地对于截面高度为1200m的梁应采用3次下料,3次振捣的方法;以确保混凝土密实,不出现施工冷缝,并有利于减小梁侧模板承受的侧向压力。

计量工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散装)、砂、石、外加剂等必须认真过称计量,外加剂由专人负责计量下料,保证供应,如采用商品混凝土也应保证供应。

第15篇

[论文摘要]细长丝杠螺纹的大径与其长度之比为1∶30及其以上时,称为细长丝杠。由于其长径比较大,在机械加工过程中,机床、刀具等整个工艺系统极易弯曲和振动,加工后不能获得满意的表面粗糙度和几何精度。因此,文章探讨细长丝杠车削改进的方法,以解决细长丝杠的车削难题。

细长丝杠螺纹的大径与其长度之比为1∶30及其以上时,称为细长丝杠。丝杠是机械设备中传递运动的构件,是将旋转运动变为直线运动零件之一,不仅能传递一定的动力,准确地传递运动,而且可作精密的直线分度元件。由于其长径比较大,在机械加工过程中,机床、刀具等整个工艺系统极易弯曲和振动,加工后不能获得满意的表面粗糙度和几何精度,还常常由于翘曲、锥度过大、鼓肚或圆度达不到等原因造成工件报废。此外,由于细长丝杠散热性能差,切削过程中切削热使其产生相当大的线膨胀,也使工作产生变形和弯曲。由此可见,车削细长丝杠不仅生产效率很低,而且质量不易保证。为此提出下列方法,以解决细长丝杠的车削难题。

一、提高系统的刚性

由于细长丝杠加工过程的工艺系统刚性较差而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对机床、工件和刀具作改进。这里主要从工件的装夹方面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以达到改善细长丝杠加工的切削条件,提高工件的刚性。

在卡盘装夹工件加工中使用后顶尖支承,比不用后顶尖而形成悬臂时,工件刚性提高很多。在车削细长丝杠时,使用了中心架,使支承间的距离缩短了一半,可提高工件的刚性。采用跟刀架车削细长丝杠时,缩短切削作用点和支承点之间的距离,工件的刚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切削作用点和支承点之间的距离约为5~10mm。

二、使用跟刀架

在车床上加工细长丝杠时,一来容易产生振动,不利于切削;二来不易保证零件的质量精度。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大致有两方面:其一是在切削时改善刀具的切削角度,选合理的切削用量;其二是增设辅具,即装上跟刀架,用以消除振动,以保证零件的质量和精度。车速也可以相应提高,进给量也可以增大,振动小,车出的零件弯曲度小,提高了生产率,同时也提高了零件的加工精度。

三、装夹方法的改进

在加工细长丝杠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质量差、效率低。前面已经介绍过提高刚性的方法,但由于切削热的影响,丝杠必然产生热伸长。而此时卡盘和顶尖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则工作轴向就没有伸缩的余地,使丝杠产生弯曲变形。为了减少或消除这种变形,可采用如下方法:

1.在卡盘的每只卡爪与工件之间垫入Φ4mm×10mm的钢丝,夹入长度为15~20mm。垫入钢丝后,使工作件与卡爪之间成线接触,从而使工件与卡爪之间可以有稍许相对运动。避免工作件被卡爪卡死,起到方向调节的作用,减少工件的弯曲变形。

2.将机床尾座顶尖改为带弹簧的弹性顶尖。弹力大小由顶尖顶紧的程度决定。当工作件受切削热产生膨胀而伸长时,推动顶尖压缩弹簧作轴后移,避免了工件产生弯曲变形,从而保证加工精度。

3.采用缩颈法。在丝杠卡盘一头车出一个缩颈部分,缩颈部分的直径d=D/2(D为丝杠的坯料外径)。由于丝杠的缩颈部分直径减小了,其柔性增加,减少和消除由于丝杠本身的弯曲而在卡盘强制夹持下轴心线歪斜的影响,也起到了万向接头一样的作用。

四、工作的校直

细长丝杠料的弯曲,对加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高速回转下,由于离心力的惯性作用,加剧了坯料的弯曲变形,并引起振动,造成加工困难,质量降低。因此,细长丝杠在加工过程中的校直工作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校直一般分冷校和热校两种,视工艺要求和坯料情况而定。

1.热校。通常在两种情况下采用热校直。一是在热处理后进行(丝杠一般进行调质处理),以消除粗加工和热处理中所产生的弯曲变形。其方法是在工作件热处理后,当工作件冷却到一定程度时,检查工件变形大小,如超过图样技术要求,需进行校直,一般在手压床上进行,校到工艺要求以内。这样校直,工件不易回弹,保证工作精加工之后的质量。

另一种热校方法是在半精加工后进行,其方法是将半精加工后的工件校直后,在一定温度的油池内浸泡,使工件校直过程中的应力得到消除,工件内部组织稳定,精加工之后不易再变回去(恢复到校直前的状态),使工件精加工后的精度得以长期保持。此方法一般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丝杠。

2.冷校。冷校也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粗车前丝杠毛坯料的校直,以保证粗车后车圆;一是螺纹粗车后,在半精车或精车螺纹前进行。其作用和热校直相同,保证加工顺利进行和提高丝杠加工后的几何精度。

冷校直的方法有两种,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手压床上进行,毛坯料校直是在手压床工作台上垫两个等高的V形铁支承工件。半成品校直则用手压床的两顶尖顶住丝杠的中心孔支承。这种方法是用百分表找到丝杠弯曲部分的最高点,用压床的压头直接压最高点(压半成品时中间需垫木板),使工件产生塑性变形,使变曲度控制在工艺要求范围内。这种方法校直的工件,在经过精加工或热处理后,工件有可能会反弹回去,即全部或部分恢复到校直前的状态,造成工件精加工后的精度丧失,影响产品质量。

五、切削方式的改变

在车削加工中,一般走刀方向都是从尾座向床头方向,俗称正走向走刀。车削细长杠时需改用反向走刀,走刀的抗力方向使工件受拉应力。反向切削使工件受到拉伸作用,能消除振颤,使切削平稳,尤其是在车削丝杠外圆和粗切螺纹工序中,由于切削力大,更需要采用反向切削,尾座需装可伸缩的活顶尖。

值得一提的是,在安装刀具时,刀尖应稍高于工件中心线0.1~0.15mm,使切削过程中刀具的切削前角增大,减少切削力,也就减少切削力对工件的压缩。同时,在切削过程中,刀尖还起着托起工件的作用,用以抵消跟刀架支承块对工件的反作用力,相当于跟刀架的第四个支承块。

为了减少跟刀架支承块与工件的摩擦而造成支承块严重磨损,减少工件温度升高,同时冷却刀刃,在随时注意调整跟刀架松紧程度的同时,还需在切削过程中进行充分冷却和,使切削顺利进行,保证粗车后螺纹的表面粗糙度。

六、合理选择车刀的几何形状

车削细长轴时,由于工件刚性差,刀具几何形状对工件产生的振动非常敏感。如果车刀的几何形状选择不当,也不可能得到良好的效果。选择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为了减少切削力,减少细长轴的弯曲,车刀的主编角取75°~93°。

2.为了减小切削力,应该选择较大的前角,取15°~30°。

3.车刀前面应该磨有R1.5~3的断屑槽,使切屑卷曲折断。

4.选择负的刃倾角,取-3°~-10°,使切屑流向待加工表面。另一方面,车刀也容易切入工件,并可减少切削力。

5.刀刃粗糙度要高,并要经常保持锋利。

6.为了减少径向切削力,刀尖半径应选得较小(R﹤0.3mm),倒棱的宽度也应选得较小。超级秘书网

七、采用双刀架对刀切削

利用切削力和工件受力变形相抵消的原理,采用双刀架对中,即不需要使用中心架,也不需要使用跟刀架,只需采用适当刀具几何角度的双刀“对刀”切削,不但大大减小了工件弯曲变形,而且还能用大进给量,提高切削速度,同时进行粗车、半精车或精车,缩短加工时间,保证加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