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工程学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以往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轻实践,重理论,同时还要考虑理论体系的延续性和完善性,导致很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难度与本科学生所学的接近,这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符.我院专业任课教师多次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改变以前的做法,并且依据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如《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中的难点及实际工程中很少用到的部分,根据实际情况作了较大的调整和删减.对课程中一些实用性很强的部分,加强了教学要求,并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讲解,取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建筑材料》课程,重点讲述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主要材料的基本性质、质量标准、技术性能等内容,并将质量标准、技术性能及应用作为重点.同时,对装饰材料、防水材料及新型建材也进行适当介绍.在课时分配上,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进行合理安排,适当增加实践课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教与学策略,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因材施教.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目标,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2.1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
将学生融入到有意义的完成任务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实现“教学做暠合一.比如,在施工图识读训练中,教师提前发放施工图纸,学生提前预习,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讨论,并选择重点进行讲解.在《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中,以建筑物轴线测设实训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掌握建筑物定位测量的技能,学习水平角测设方法、坐标反算、水平距离测设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测量知识的工程应用,使学生明确了学习与实训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2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体现能力与知识、实践与理论、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典型工程案例的讲解,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弥补了理论和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既向学生们传授了知识,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在教学课件中向学生们展示了工程照片,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同时,充分利用计量计价软件,结合工程实例,练习定额的使用方法,精练多讲,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2.3采用现场教学法
在讲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时,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课堂设置在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环境下讲解模板安拆、搭设脚手架、钢筋下料等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采取现场教学法,使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融汇贯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4开展体验式学习
建筑工程测量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施工技术实训与毕业实习是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到各个施工工地进行顶岗实习,在真实的施工环境中进行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管理.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将理论与实践在工作环境下合二为一,深入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了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改革教学手段
3.1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方式具有直观、信息量大、生动形象等特点,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要鼓励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整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在轻松、直观的课堂教学中获取专业知识.如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教师将各施工过程制作成动画,结合工程照片进行直观讲解.如滑模施工工艺、场地平整、集水坑降水等,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施工技术相关内容的理解.
3.2采用虚拟仿真技术
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采用工程项目仿真实训方法,对于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工程概预算等内容,在模拟实际工程环境中学习,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4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培养非常重要,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加大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要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完善实训项目和实践教学大纲,按照典型岗位能力要求,以职业岗位规划实训设施建设目标,确定校内外实训场所、设备和实训内容.我院校内现有建筑工程制图室、建筑模型室、CAD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测量实训室等.各实训室均能很好满足专业技能培训、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实训项目充分体现了先进性、技术性、仿真性的特点.同时,院系领导重视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拓宽校企合作的途径.按照不同工作岗位顶岗实习要求,与盘锦市建设监理站、盘锦市昆仑房地产开发公司、盘锦市辽河造价所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在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的同时,还提供专业教师挂职锻炼,接收毕业生就业,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为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具备“双师型暠素质.因此,打造一支具有过硬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暠素质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从建筑行业聘请既具有专业能力又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成立由企业专家、专职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定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以高职教育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为标准,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目标,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和实践能力.通过采取送出去进修、参加短期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通过以老带新,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现有教师攻读研究生.重视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发挥他们在科研、教学中的示范作用.重视“双师型暠教师队伍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引进高学历、学有专长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聘请相关业务部门及企业的学者、专家为兼职教师,打造一支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学团队.
6结语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主要研究建筑各构造组成部分的施工情况,包括施工工艺、材料应用、机具设备及工程质量验收等内容,知识涵盖面广,且与施工现场的实践操作联系密切,是用来指导学生后期顶岗实习或就业的一门实用性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修完各专业基础课(建筑力学、工程制图、建设法规、房屋构造等)学时后方可开设,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需掌握基本的工程施工方法,了解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材料的应用,能够处理常见的工程质量问题,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2现阶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现阶段大部分仍采用纯理论教学的模式,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知识得不到很好的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差,这种教学模式并不符合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现就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1)概念性知识点多,学生对课程内容消化能力差。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概念性内容比较多,普通的讲述方法是以理解概念、消化知识点为主,考核环节也主要以课本知识的重难点为主。学生在学习抽象的专业概念时对其理解能力的要求就比较高,例如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时预应力筋的张拉、锚固、放松等一系列施工工艺,学生在无情景的学习环境中就很难理解其施工过程,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的概念也就很模糊,对知识点的消化能力差,不能理解并将其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那一堂课的讲解对于学生而言就只能是徒劳无功。
(2)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差。通常采用的教学形式以直接讲述或PPT演示为主,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详细讲解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新知识,缺乏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意识。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得课堂环节安排无新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差。初、高中式的填鸭式教育在大学阶段是行不通的,这个阶段主要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创新性的思维方式,为将来的任务型工作模式打好基础。
(3)无实践教学环节,知识应用受到限制。由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很多高校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情景教学无条件开展,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少之又少,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不能应用到工程现场。例如,钢筋工程中钢筋的加工制作,包括钢筋调直、弯曲、除锈等,学生在掌握技能后不能现场实践,则会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加深巩固,久而久之,这种理论性的知识就会被慢慢淡忘。再例如,混凝土工程中混凝土的拌制,坍落度检测,试样的制作、振捣、养护及拆模后的抗压强度检测这一系列实践环节如不进行,那所有的知识技能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3对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形式及内容改革的几点建议
(1)知识点精讲,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对于理论性知识尽量做到精讲,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及辅助教学用具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多媒体演示教学是最为传统的教学形式,在演示教学中添加图片、动画及施工视频,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熟悉现场施工情况;对于各个建筑配件,以模型的形式进行课堂展示,同时也可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比如梁柱节点构造,节点处钢筋绑扎形式,混凝土模板支护及变形缝的设置位置等,学生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便会发现问题,从而从课本中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也非常有帮助;对于一些较大难以制作的结构构件,可通过现场观摩讲解的形式,认识其构造及施工特点,加深理解。
(2)教学内容模块化,坚持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传统的教学内容以章节为主,不能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当以一个模块为一个项目单元,例如,砌体工程以一个工程案例导入新课,课程内容围绕此案例展开,从案例中涉及到的砌体工程材料、设备、施工工艺、质量验收及常见工程事故分析,以此进行模块化教学,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教学过程设计更贴近实际工程施工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也能够根据项目的设定以任务为导向,完成整个模块的系统学习,有助于理解和掌握重要知识点。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习主动性。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完善实践教学设施,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对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涉及到的各项工程内容均应设置与其相匹配的实训基地,例如,钢筋混凝土工程实训基地中应当有绑扎好的梁、板、柱及基础钢筋,有支设好的模板,有部分浇筑完混凝土的构件等可供学生观摩学习,把书本上的图转换到现实中,让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摸到这些具体构造;通过提供建筑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钢筋的绑扎及模板的支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4)工学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是为了向社会输出人才,因此教学模式应当适应将来的就业形势,工学结合是现阶段高教的主要模式。学习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同样也是学习的过程,这种联系实际,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及学习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教学环节的设置均应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同时工学结合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就业目标为动力,以学习实践为手段,实现从教师讲———学生学到学生问———教师答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4结语
关键词:高职高专;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建筑装饰行业(以下简称行业)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已逐渐走向成熟,但区域发展特殊性较为明显,结合海南情况,具有接项目订单能力,独立设计能力,施工管理能力的人才成为大部分建筑装饰公司需求的主要人力资源。在“工业革命4.0”与“互联网+”大背景下,随着全国装饰行业整体结构逐渐发展,未来海南建筑装饰行业将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专业化、精细化、工厂化。海南装饰公司也逐步向“一站式”大规模平台方向发展。这些都要求高职高专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建筑装饰专业)教育与时俱进,进行系统合理的教学改革。
一、建筑装饰专业主要课程内容及特点
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应该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具备能力设定。通过海南装饰企业的走访调查和对我院(海南工商职业学院)本专业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我们对海南省装饰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坚持“以行业为依托、职业为特色、能力为本位、质量为准则”的先进教育理念,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主动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求。实际工作流程制定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三体系互交互融的特色教学体系。结合行业需求培养掌握建筑装饰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会设计、能预算(决算)、懂施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课程内容包括美术基础课,装饰制图与识图,CAD制图,建筑装饰材料,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设计与实训,三维制图软件与PS,装饰工程概预算,装饰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专业课程。开设课程依据是从事建筑装饰工程的设计、预算、施工、监理等建筑装饰工程工作和建筑装饰公司管理工作,适应当前建筑业发展的需要。我院建筑装饰专业设置偏重于装饰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从事工作认真,做事严谨的态度。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室内空间设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材料运用与制图能力,加大电脑制图学习的力度,帮助毕业生实习期间就可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在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的行业中站稳脚跟。
二、建筑装饰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由于行业特点决定了装饰专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建筑装饰专业涉及的课程门类多而杂,高职高专院校的学习时间短,学生三年级上学期又要提前实习以免错过就业时机,所以现今的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时间不足5个学期。加上体育、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占用的课时,专业课时间不足4个学期,公共基础课要先上完,专业课时间开设相对晚。建筑装饰专业涉及的各个门类的课程,理论知识难懂难记,通过对毕业学生的追踪调查了解到:毕业生在企业通过实际工作学习的知识又快又扎实,有些知识他们自己也知道在学校老师讲过但是当时学不明白,有些知识甚至不知道老师讲没讲过。这些案例证实在校期间所有理论教学都需要结合实践教学学习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从设计理念学习到户型设计图绘制,装饰材料与家具的选用,结合实际案例设计与阐述设计理念,再到给出相应造价预算,在预算范围内施工与监理,施工时装饰材料购买与进场,施工人员组织与管理,最后完成施工后的决算与竣工图绘制,无不需要实践教学的加强。
三、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适应未来海南建筑装饰行业人才需求,建筑装饰专业需要对现有的教学进行系统的改革。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1、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多少重要程度增加和减少课时数,不用一定安排1个学期结束,有些课程可以安排2个学期上,巩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于拓展知识,可以减少课时数,安排在临近实习时上。课程安排要反复进行企业调研,主动获得用人单位的反馈,与多家合作企业一起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的人才能用,好用。2、选用新版国家规划教材,因为很多装饰材料和装饰工艺都随时间被取代或者更新换代了,有条件可以组织师资力量与企业合作编写更为适合的教材。3、挺高学习兴趣,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增加多媒体直观展现和动画、音视频展现。4、细分岗位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和认知特点提供单独的培养方案,适应未来分工越来越细的岗位。同时训练学生自学能力。课堂没有的内容但必要学的知识要布置任务和考核。5、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和平台,切实管理好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放任自流。要把毕业设计在顶岗实习与企业工作内容融合,做到可查可控可评定。毕业设计就是顶岗实习的工作汇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应该结合国家发展战略,行业发展方向,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学校、行业专家和企业通力合作,一同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罗石 单位:海南工商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
参考文献:
[1]朱彦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15(17)
从2014年开始,辽宁省学位办加大了对硕士论文的抽检力度,2015年抽检数量为2014年的3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相关培养单位的重视。根据2014年辽宁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价结果显示,在此次抽检中被抽到的两本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论文中,一本论文的评价结果为良好,一本的论文的评价结果为一般。从反馈的信息来看,评审专家主要从论文的选题、文献资料的阅读、论文的成果与创新性、研究手段与技能、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的掌握、综合分析能力实验或计算能力及写作能力与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评定。从检查的结果来看,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论文质量还有待于提高,主要缺点体现在:近几年的文献资料和参考文献较少;开展有针对性的试验比较少;缺少对实验的针对性分析;缺乏数值模拟结果与工程实例或实验室数据的对比等等。我们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此专门组织了研讨会,将评审专家的意见反馈给我们的专业指导教师。在会上,指导教师们对反馈回来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希望对我们今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论文的质量的提高提供借鉴。我们除了参加省学位办对硕士论文的抽检之外,还把我们的专业硕士论文送到一些兄弟院校进行同行评审,评审的结果也同时作为学校评价专业硕士论文质量和专业指导教师能力的依据。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一)校内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
校内导师队伍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加强硕士导师的遴选工作,使得专业素质过硬,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指导教师走上硕士生导师的岗位。辽宁工业大学制定了《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办法(试行)》,该办法规定了一名合格的专业硕士生导师应该达到诸如学术道德、学术论文抽检情况、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研究生就业情况、科研指标等方面的标准,凡是达不到硕士导师考核要求的教师将被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另外,学校定期进行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工作,吸收符合条件的教师进入到硕士生导师队伍中来。通过督促硕士生导师加强自身的学术水平,来提高对硕士生的指导能力。比如,学校规定一个硕士导师在一个聘期内(一般为三年)导师应该完成的科研任务:获得的纵向课题的数量和质量;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完成的横向课题进款;获得的省部级奖励的数量及奖励等级;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等等。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硕士生导师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所以辽宁工业大学在考核专业指导教师的时候着重强调了导师的工程素质,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的标准,专业导师将被暂时停止招生或取消专业研究生导师资格。上述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专业导师加强自身的工程素质、在指导专业研究生时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校外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
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并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土木行业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并开展联合培养制度,即双导师制。与学术型导师相比,专业型导师的能力体现在工程实践的丰富性和对土木工程技能掌握的熟练性上。我们所聘任的校外专业导师,来自辽宁省内的土木工程行业,如锦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工程师,东北电力工程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锦州市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锦州宝地集团的高级工程师等等,这些导师都是建筑企业的技术骨干,都具有很强的实践专业技能,他们指导的研究生涉及到的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包括设计、施工、土木工程检测与加固、工程管理等等,符合三师【1】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善于在工程实际中发现问题,并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题目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并且有能力指导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当中出现的复杂的技术问题。校外专业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虽然很强,但是敬业和投入问题也是当前的一个让各个专业硕士培养单位很困惑的问题。校外导师和培养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校外导师的人事关系又不隶属于培养单位,培养的学生学位论文质量出现了问题,校外导师是没有什么责任的。而且,培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成才,对于校外指导教师来说也没有带来实质上的利益,因此他们缺少投入精力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如何解决校外导师的精力投入问题,是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难题的破解需要各培养单位、硕士生专业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努力,比如采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到其导师所在的企业就业、或是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共同分享、或是培养单位和企业联合报奖等,这些均是可行的办法。
三、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维护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的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与维护对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依托辽宁工业大学的实践教育平台,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建立辽宁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校外实践基地。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重视实践基地开发工作,规范实践基地建设的管理,加大投入保障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维护和发展与专业实践基地的关系。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负责研究生工作的领导定期对签约的实践基地进行走访,在了解企业需求的同时,也了解到在基地实践的专业硕士的学习情况,督促他们加强在实习基地的学习和实践。同时,也是对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的一个促进。通过建设专业硕士实践基地,达到学校和实践基地所在企业互惠的目的,从而使专业硕士实习基地成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在对企业进行走访的同时,也邀请企业的负责人和相关专业硕士指导教师来学校座谈,为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献计献策。
四、加强对建筑与土木工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实践考核与成绩评定
辽宁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培养基地进行至少连续半年时间的实习、实践环节训练。一般时间定在第三学期,参加实践的研究生按期提交实习、实践计划及报告,实习完毕以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组织专门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答辩会,专业研究生参加由学院答辩委员会(校外指导教师参加)组织的答辩会,对实践基地的实践内容接受委员会的答辩。答辩成绩采取两级分制,分为“合格”或“不合格”。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督促其按照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改,一段时间之后再组织答辩。通过这样的考核,使专业硕士研究生认识到在企业实践的重要性,加大在专业实践活动中的精力的投入。
五、结论
逆境中长大
殷建华教授的人生经历了曲折、艰苦和成功的喜悦。殷建华教授出身于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白霓镇是鄂南因桥而兴的湖北古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邑商熊白霓为方便百姓,捐资建桥于高堤河上,为铭善举,故以“白霓”命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白霓文化深厚,景观璀璨,是中国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广泛流传民间叙事诗《钟九闹漕》的产生之地。1977年在该镇大市出土的商代铜鼓,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成为崇阳古代文明象征。1979年,治内出土的兽面纹提梁卣是青铜艺术瑰宝,镇西南金城山上有宋太史黄庭坚读书的遗迹――金城墨沼,为“崇阳古八景”之一。建于后唐和宋代的崇阳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石枧堰,远陂堰,至今已越千年;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陆逊曾屯兵金城山;清朝晚期,将士与清军血战歇马山。建于明清时代的石板街,全长317米,青石路、朱大门、马头墙、斗拱楣,雕栏画柱,檐牙高啄,古朴黄雅,巷道曲折,斩纫巳,是中华传统民居之宝贵遗产。
殷建华教授小时候,在石板街上古色古香的居屋长大。他在镇上就读于白霓小学,1968年底随母亲李凤仪和哥哥殷建国从白霓镇下放到堰下乡第一生产队务农,便在这里上金城中学,之后去白霓高中上学,1975年高中毕业后回到堰下乡第一生产队。他在农村种过田,在大市渡槽工地当农民工,之后到青山第三级水电站工地指挥部当文宣员,直到1977年冬季参加“”后的第一次高考,考上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
刻苦学习
批判性思维 创新性实践
殷建华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水港系读航道与港口工程专业,以优秀的成绩于1981年底毕业,同年考上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从师于中国著名的岩土力学袁建新先生、袁先生1948考入土木系――1952年获学士学位。1956年入美国路易维尔大学土木系,1957年获硕士学位并受聘于美国波音飞机公司任副工程师。1958年底,袁建新先生通过印度驻华盛顿大使馆与中国国务院取得了联系,他冲破了重重阻挠,终于经香港于1959年元月抵达祖国。
殷建华在导师袁建新教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他的硕士论文《土的非线性剪胀应力-应变模型》。他指出了当时非常流行的用于土石坝和地基有限元分析的邓肯-张非线性应力-应变本构模型中的缺点:此模型不能描述土的剪胀性和剪缩性。由此,殷建华提出了新的土的非线性剪胀应力-应变模型,作了试验验证,并将新的模型用于土石坝和岩土工程限元分析计算分析。
硕士毕业后,殷建华留在武汉岩土力学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作为“”后培养的第一批硕士生和年青研究人员,他参加了“”后的第一次全国土的剪切强度与本构关系会议。会议在湖北省武当山附近的老河口市召开。在会上,殷建华组织青年论台,积极发言,受到老一辈的欢迎与肯定。
1986年9月,殷建华通过考试与挑选,得到中国科学院的奖学金,被公派到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土木系攻读博士学位。在曼尼托巴大学他所有学的总共6门课,取得3个A+和3个A的优秀成绩,是班上第一名。由此,他得到大曼尼托巴大学外国学生奖学金。他的博士学位研究是在著名的James Graham 教授指导下完成的。James Graham 教授曾任加拿大岩土工程学会主席和加拿大岩土工程刊物的主编。殷建华博士论文题目是《土的时间有关的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对于土的时间有关的应力应变特性的建模研究是一个活跃的有着长期历史的研究领域。早期的研究得追溯到十八世纪的Maxwell的流变模型和Kelvin的流变模型,许多中国学者在这个领域上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先前的工作或模型都有一些局限性。殷建华基于前人的工作、科学原理和对土的蠕变行为的基本理解,建立了一个新的一维弹粘塑性本构模型,即非线性流变模型,是对线性的Maxwell的流变模型重大发展。该模型描述了土在一维任意荷载条件下与时间有关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模型被试验数据验证并用于固结分析中。殷建华教授归纳和阐述了一个重要的土的蠕变特性,即土单元的蠕变率仅与应力-应变状态有关,而与加载路径(或加载历史)无关。该模型在提出之后又进一步得到发展,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他只用了3年7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博士学位课程与研究,取得博士学位。当时在土木系,他是最短时间内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博士毕业后,殷建华博士在加拿大东海岸一顾问设计公司工作两年多,后在一研究中心工作两年,于1994年来到香港一顾问设计公司工作,1995年9月加入香港理工大学,从助理教授,副教授,到2002年成为正教授。
殷建华教授现成为香港屈指可数的专业人士、工程师。他的人生之路真实地写满了努力与奋斗!
人们都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殷建华教授的人生恰如其分地演绎了这句话的含义,从而给我们一个有力地启发――做事情也好,做学问也罢,最重要的是靠自己的努力,坚持选择,并拿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的勇气!
而这,对于当下那些在生活面前彷徨无助,甚至开始困惑于自己专业选择的年轻学子们,尤其有值得思索的意义。
努力成材学贯中西
2004年7月19日。这一天,殷建华教授应邀回到他曾经读硕士和工作过的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为该所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作了一场题目为“岩土工程发展过程研究方法、经验总结和个人体会”的学术报告。报告中,殷建华教授从土力学的发展过程、个人的求学经历、生活家庭的变化情况等几个方面向该所在座的师生们作了生动具体的介绍,并号召学生们抓住现在的好机会,努力学习,为国争光。
作为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知名的岩土工程师,殷建华教授经常应邀前往各高校作学术演讲或者学术报告,往往能够在高校引起强烈的反响,达到增进友谊、扩大共识、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学术交流目的。但是,在中科院岩土所的这一场学术报告,带给学生们的意义却全然不同。
在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学子们的心中,除了在学术的交流中增长见识外,他们的心中更受到一种精神的激励,情不自禁地升起对上进的强烈渴望,因为为他们作学术报告的那一位教授,曾经就是他们的校友――1984年的硕士研究生。殷建华教授于2002年被聘为武汉岩土所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兼职研究员。在殷建华教授的心中,对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是充满了感情,所以这样一场学术报告,他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学术结合在一起,浓缩了自己这一段学术生涯的风雨历程。那就是,从求学起,殷建华教授就一直用“努力”诠释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同他自己所说:“人的一生,全靠自身努力,唯有努力不懈,才能成功。”
纵观殷建华教授的求学经历,从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字面上一切一帆风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是要付出许多努力和汗水。
殷建华教授在大学时选择的专业,就是岩土工程。而岩土工程是一门很博大、很深奥的学问,以大学有限的知识面,去探索里面的奥秘,显然是很艰难的。因为一个系统的科学,就好像源头活水,支流旁支驳杂,衍生出很多很细的专业,让人难以一一追根寻源。殷建华教授坦白说:“在进大学之前,对于这个专业,其实我不大懂。”
但是进了这个专业,真正了解了这个专业博大的系统之后,殷建华教授也依然是坦然面对,在研究生专业的选择上,依然是选择岩土工程,只不过,这个时候经过大学的系统学习,对这个专业有了一个一般的了解,殷建华教授因此朝着专业细化地方向发展。对此,殷建华教授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好像建房子,不是一家两家公司,也不是一个两个专业就可以做出来的。建房子,除了地基和结构,还涉及到建筑学、机械工程、通风等一系列的学问。”
有人说,学习是一颗辛苦、无味的种子,埋藏在你人生路上,你只有用汗水浇灌,才能结出美味可口的果实。的确,在一般人心中,岩土工程这样的专业,每天要与数据打交道,时间长了会觉得索然无味,失去学习的兴趣。殷建华教授在选择武汉的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之后,也是有过一阵子的迷惑,因为专业的细分远远不是大学时候所学可以比拟的。但是殷建华教授很快爱上了自己的专业,在他看来,这个专业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并不是很抽象,因此在长时间的学习中,他并没有觉得枯燥。或许是抱着这样的学习心态,加上自身刻苦的努力,殷建华教授取得了自己的进步,取得了让别人看得见的进步。因此在拿到硕士学位之后,得到中科院的选派和奖学金前往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
努力付出往往和收获成正比。在加拿大留学的日子,殷建华教授不负众望,拿到了加拿大 Manitoba 大学优秀外国学生奖学金,所有功课都是班上第一名。之后,殷建华教授顺利地拿到了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学贯中西的专家学者。而对于许许多多正在求学的学子们来说,殷建华教授的这一段求学经历,却如同一盏明灯,驱散了那些学生心中的迷惘,激励着学生们努力、努力、再努力。
传道授业不懈求索
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我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古到今,教师这个职业都是高尚的,受人尊重的。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专家学者,殷建华教授最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教师这个位置上,值得人尊敬。
选择在香港理工大学任教,殷建华教授并不自恃学问高就傲物,而是从低做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对自己负责,也对自己的学生负责,从助理教授很快升到了副教授,随后又在2002年升为正教授。
职称的飞快提升,是香港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名牌大学,对殷建华教授最大的肯定;而殷建华教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将自己的专业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当初,获得博士学位后,殷建华教授并没有急于回到国家,而是在加拿大东部城市的一个顾问设计谘询公司和一研究中心分别工作过两年。而移居香港后,也在一个顾问设计谘询公司工作接近一年。可以说,这几年的工作经历,使得殷建华教授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地印证,也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更增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更为他成为一名优秀的教授打下了良好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
据了解,殷建华教授所指导的两大学生毕业论文连续两年 (1999-2000年, 2000-2001年)被香港工程师学会评为第一名,并得到奖金和证书。殷建华教授介绍说:“我们对教学很重视,也重视跟学生沟通。我们学校教学有一整套系统,很完善,也很出色,所以本科生从我们这里毕业都很有收获,在社会上也很有改变。”
优秀的教师,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但本质上,殷建华教授也是一名优秀的学者。他担任高校联工程师联合会主席,将香港高校的许多工程界的朋友,汇聚在一起,在专业的碰撞间,实现联会对香港、对国家更大的贡献。
可以说,殷建华教授是国际岩土力学界十分活跃的青年专家学者,目前不仅担任国际岩土力学计算方法与进展学会副主席、国际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及地面岩石力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及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香港力学学会委员等职务,同时还担任《加拿大岩土工程》学报副主编、国际《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主编之一,美国《国际岩土力学》学报编委、国际《海洋地球资源与岩土工程》学报编委、《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岩土工程界》编委、《结构工程进展》国际杂志编委。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学术的同时,殷建华教授也有自己的学术研究,在科研上取得丰富的成果:首创性地给出等效时间定义和土的一维、三维粘塑性模型,并应用于土体完全耦合的固结分析;首创性地将Timoshenko Beam Model用于土工布加筋土地基模拟;提出有排水板和用非线性土的本构方程(维弹粘塑性模型)完全耦合的固结分析的有效的有限元方法;首创性地将填海造地工程和土的固结理论及分析与互联网结合。
其中,殷建华教授取得4项专利,出版了2本专着和编辑了3本书籍,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 其中102篇学术论文在国际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的科学期刊(Journals in Science Citation Index )上发表。
现在,殷建华教授硕果累累,荣誉满身,却依然在学术的海洋里远航。作为学者、专家、教授,他对年轻人寄语:成功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奋斗,尤其在年轻的时候要做到最好。
1980年夏天,正在读研的徐世慕名拜访了来大连开会的著名混凝土大坝温控专家朱伯芳,就此确定硕士论文题目。由此,他与“混凝土断裂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他人生大部分时间为之孜孜努力的研究方向。
2009年11月16日,徐世正式出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他面对的仍然是打了30年交道的实实在在的“混凝土。不同的是,他正在努力地将传统的硬且脆的混凝土,通过科学的魔方,改良成为具有优异的柔韧性能的混凝土材料新品种。
“我将继续发挥学术专长,带领建工学院的学科集群走向国际一流。”56岁的徐世平静地说。
“最年轻的元老”
1979年夏天,徐世考上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赵国藩院士的硕士研究生,在确定研究方向的时候,他早早地做起了准备,并瞄准了当时国内还没有开始研究,国际上才刚刚兴起的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领域。1980年,时任国家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铮老先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研究所所长于骁中先生刚刚在《水利学报》上发表了关于混凝土断裂力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徐世对该方向的研究兴趣更大了,但是对其发展前景还不是十分明晰。
正巧,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朱伯芳工程师正在大连工学院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朱院士是研究大坝温控的,那时他在国内已经很有名气。我去拜访他,想听听他对于我选择混凝土断裂力学作为研究方向的意见。”当时的徐世此前也未曾有与朱伯芳谋面的机会。但朱伯芳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徐世。“他对我说,60年代就想从事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但是组织不同意,安排我去三门峡大坝研究大坝温控。现在有机会了,就要好好做。这个领域,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只要你辛勤耕耘,一定能收获很多的果实。”
研究方向确定下来了,但随后又碰到更为棘手的问题――缺乏试验和测试设备。“我当时所有的研究经费总共不过500元,但要做断裂力学试验,必须测试裂缝口张开位移,所需要的夹式引伸仪一支就要800元。”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和结果,从没做过实验仪器的徐世决定自己动手做一支夹式引伸仪。
经过一番打听,徐世找到大连工学院机械系卫国强副教授寻求帮助。卫老师告诉他,加工夹式引伸仪需要16硅2锰弹簧钢,但这种弹簧钢在市场上买不到。这让徐世傻了眼。“市场上买不到,我就一家一家地到企业去打听。”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整整1周的寻找。徐世娘终于在一家军工厂找到这种弹簧钢。“但他们不卖给我。因为我想买1公斤,他们说要买就得买一捆,一捆是32公斤。”徐世一咬牙,就把这32公斤的弹簧钢搬回了实验室。随后,徐世又找到学校基建处,希望买些实验用的木材水泥、砂与石子。“我告诉他们我手上仅剩的一点经费,看能买多少?基建处的老师说,你这点钱买一样材料都不够。算了,我们送给你得了,也算为你的研究工作做些奉献。”
“走进科研殿堂的第一步,我是在大家的无私帮助下完成的。”徐世感激地说,自己当时只有满腔热情和一股子韧劲,是老一辈科学家的热诚帮助和周围同事的鼎力支持给了他无穷的力量。“经历的这些小挫折,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我会以平常心对待科研中碰到的困难,努力去寻找解决困难的途径和方法。”
1981年的冬天,徐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当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岩石混凝土断裂力学学术会议上,他的研究论文被《水利学报》和《冶金建筑》(现为《工业建筑》)两个期刊选中。这是他进入混凝土断裂力学这个领域以来发表的首篇学术论文。与他的论文同样受关注的,还有他的实验测试仪器。徐世娘回忆说:“国内很多同行买不到16硅2锰弹簧钢。后来他们找到我,我就陆续邮寄给他们,解了他们研究中的燃眉之急。”
自涉足混凝土断裂力学领域的研究以来,徐世就一直执著于国内研究混凝土断裂力学的研究。1985年,在河海大学举行的一个学术会议上,徐世就被与会的一些老教授称为这一领域“最年轻的元老”。“搞基础研究不仅难度大,周期长,而且要耐得住清贫。”徐世说,建筑行业本身来钱又快,一旦受到市场诱惑,很多人就直接下海了,能坚持到最后的很少。“到我2004年从德国回国后发现,原先仅有的几个同行早已退休了,那时真的感到愈发寂寞。”
重视科学原创,服务国家建设
传统混凝土易开裂,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成为引发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问题的根本在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低、韧性差和开裂后裂缝宽度难以控制等缺陷。为克服混凝土这些不足,徐世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围绕国家大项目潜心研究,努力攻关。
“建筑为什么会寿命短,是因为混凝土易开裂,开裂之后引起钢筋锈蚀,导致膨胀,又进一步引发更大范围的破坏和开裂,这样就对这个建筑结构产生严重的危害,从而致使结构失效,丧失使用功能。”徐世说,从事混凝土断裂力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减少裂缝危害的理论支撑。甚至是研发新材料的理论基础。
1983年,徐世撰写基金申请书,并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批获准项目“混凝土断裂和损伤的机理”。在这个项目中,他采用激光散斑干涉法,发现了混凝土裂缝失稳断裂前存在着裂缝的稳定扩展阶段和断裂过程区,并提出了混凝土断裂概率模型和尺寸效应公式;1984年,徐世又负责承担了水利水电科学基金项目“混凝土断裂韧度的尺寸效应”的研究工作。考虑到工程实际的需要,徐世和他的课题组成员大胆地进行了国际上最大尺寸和最大规模的混凝土I型断裂韧度测定,在国际上最早将光弹性贴片法应用于测量混凝土断裂过程区,发现了当试件高度大于2米时,混凝土断裂韧性为常数,其断裂过程区长度的影响可以忽略,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可以直接应用于混凝土大坝的裂缝安全评定。课题的成果已应用于我国东风拱坝裂缝的防治分析中;1986年,徐世在“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混凝土裂缝的评定技术”的全国招标会上中标。徐世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了大规模的全级配混凝土断裂实验研究。该研究为我国高混凝土坝的裂缝防治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2年,徐世远赴德国继续他的研究。当时,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的赫尔斯道夫教授,对徐世完成的国际上最大混凝土断裂试件的断裂力学实验研究成果很看重,帮他联系到了当时正值盛年的斯图加特大学奥托格拉夫研究所的莱茵哈特所长,建议他去德国之后在莱茵哈特教授那里开展合作研究。赫尔斯道夫教授还专门给德国洪堡基金会写了推荐信,帮助徐世获得了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励基金。
在德国经济和工业最发达的城市,徐世度过了他依然忙碌的国
外研究岁月。莱茵哈特教授为徐世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自由而宽松的研究环境,配备了强有力的实验研究小组。“德国教授擅长把基础研究与工程相结合,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徐世解决了国际上一直未能解决的纯剪切断裂试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首次实现了各向异性材料和混凝土材料的纯II型断裂韧性和断裂能的测试。特别是利用这个难能可贵的可以静下心来潜心研究的机遇,他系统地完成了混凝土双K断裂模型和基于裂缝粘聚力的裂缝扩展阻力新KR曲线的理论架构和基础。
1998年开始,为发挥徐世的学术专长,大连理工大学支持他建立了国内课题组。徐世同时带领这个课题组开始了对“混凝土裂缝扩展的断裂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研究。这是基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开展的课题。通过大量实验研究,他们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系统测试了混凝土的双K断裂模型的断裂参数,测试了不同混凝土等级的基于裂缝粘聚力的裂缝扩展阻力新KR曲线,建立了以能量释放率为参数的双G断裂模型及新的GR阻力曲线理论等。近年来,该研究成果已经在三峡大坝裂缝稳定性分析等国家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2005年6月,该成果还被作为制定我国水工混凝土断裂韧度测试规程的基本理论。
“从1998年开始,我的研究开始从‘混凝土的断裂韧性’转向‘韧性断裂的混凝土’。”徐世说,转变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改变传统的配制混凝土的方式,设计制造新型的混凝土材料,实现节能环保。“传统的混凝土是脆性的,它的抗拉强度比较低,再怎么进行温控,也很难避免出现裂缝,所以必须要提高材料的韧性、增强材料自身抵抗开裂的能力。”
2000年,徐世带领其国内课题组率先开展了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研究。2004初,徐世完全回国后,这一研究工作取得了加速进展,在国产胶凝材料基础上研制出极限拉伸应变高达3~6%和挠跨比高达12%的应变硬化UHTCC新材料。这项研究工作改善了普通钢筋混凝土本征缺陷,可解决普通钢筋混凝土梁长期使用安全性下降和服役时间达不到设计寿命的问题。俄罗斯《大众机械》杂志2007年撰文将该材料列为未来能够使人类生活因此而更加完美无缺的十大新技术之一,与其并列的有相变随即闪存,汽车智能一体化、可印制太阳能电源技术、防伪护照、人体局域网、等离子电弧汽化技术、网络视频技术、聪明药丸等。
“现在桥梁桥面铺装用的混凝土为了防止开裂,铺得都很厚。如果采用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桥面铺装厚度可大为降低,桥梁自重得以减轻,相当于桥上的汽车载荷可以忽略不计;现在的隧道衬砌一般都用60~80公分厚的混凝土浇筑,如果使用新材料,降低它的厚度,隧道的开挖量减少了,用的混凝土也减少了。特别是,我们国家基础设施的重大工程结构。比如大型桥梁、高混凝土坝、城市地铁和城市建筑使用寿命如果能达到100年甚至300年以上,这样就能真正实现国家财富的积累和真正意义的节能环保―我们不用生产那么多水泥、不用去挖那么多山和毁坏那么多植被了,就可以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了”徐世说。
以创新带动学科发展
原大连工学院老院长钱令希先生来自浙江大学,他给徐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钱老先生身上体现出来的浙大人的‘求是’精神,真的让我打心眼里佩服。”徐世说,“求是”才是科学态度,才是科学家应该坚持的。“正是钱老先生力邀,叫我从德国回来的。能有机会到浙大工作,更应秉承‘求是、创新’的校训,并将这个理念贯穿到我的管理和科研中。”
在受聘担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前,徐世像做基础研究一样,对国际顶尖大学士木工程学科的设置和研究方向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他发现,这些国际顶尖的大学越来越重视土木与环境工程的相互影响,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新材料和新材料结构的研究。徐世说,材料的创新是土木工程结构领域最带有革命性的根本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制高点。目前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在世界著名大学得到了广泛研究,其研究趋势已经从传统的被动地研究材料和结构的性能,包括研究材料和结构的断裂性能、耐久性能,可靠性等,转向主动地根据工程需求研究出具有集多种高性能性质于一身的高性能材料和结构。“有趣的是,这些研究高性能材料和高性能结构的学者,大多是我在混凝土断裂力学领域的研究同行。”徐世说,“我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根据研判和实地了解,徐世描绘了浙大建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科(已有80余年厚实发展历史学科)的愿景――学科发展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集群:岩土工程、空间结构传统优势学科进一步增强,水利工程学科和建筑学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同时大力发展交通工程学科。经过几年的努力,土木工程学科进入国内前3名,水利工程学科进入前5名、建筑学进入前8名,在大平台建设上迈出一个新台阶,承担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大项目,在土木水利工程学科几个主要领域出现若干具有国际前沿水平和影响的学术成果。
“要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是营造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宽松的学术环境。”徐世说,根据他自己近30年不断从事科学研究的经历和领导创新团队的管理经验,他认为三个“三分之一”的科研力量分布配置是比较科学的:三分之一的科研力量从事大平台、大团队建设,承担和完成对国家建设具有重要贡献、对提高学校学术声誉具有显著影响的大项目、大成果,三分之一的科研力量从事工程科学的研究,进行长期持续性的原创积累;三分之一的科研力量从事为社会服务的横向工程项目的工作。
Space软件对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数据进行科学计量,在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项目管理发
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和聚类分析,探究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现有研究热点领
域和新兴领域的研究主题,并对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特点进行总结,以推动我国项目管理
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
文;科学计量;信息可视化
DOI:10.3969/j
.issn.1008-0821.2014.01.024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0821(2014)01-0110-05
Analysis of the Topics of Ch
ina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Based on the View of Scientometric Analysis of Master Degree
Thesis
Zhu Fangwei1 Song Haoyang1 Hou Jianhua2
(1.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
an 116024;
2.Humanities Department,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024,China)HT〗
〔Abstract〕”BZ〗Use CiteSpace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Master degree thesis of project ma
nagement in China in Scientometrics method.Based o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in China,this paper explored the themes o
f the existing hot and emerging field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through keywords
co-occurrence network and cluster analysis.Then summarized the features of Chin
as project management researching and proposed some advises about the future d
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
mprovement of Chinas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
nt;master dissertation;scientometrics;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0年,华罗庚最早将项目管理的
主要方法之一网络计划技术引进国内,并命名为“统筹法”,自此拉开了我国项目管理研究
与应用的序幕?1965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华罗庚的《统筹方法平话》,进一步促进
了网络计划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1]?这一时期,我国的项目管理主要处于理
论方法学习与推广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国内工程实践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利用世界
银行贷款所建设的云南鲁布格水电站饮水导流工程,首次采用了国际招标和项目管理方法,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随后,一些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如二滩水电站?三峡水利
枢纽建设相继采用了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模式?
进入90年代后,相关研究者开始着手我国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工作,并于1991年成立了
我国第一个项目管理专业学术性组织,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截至2000年,委员会总共
开过3次学术年会和两次国际研讨会[3]?由该委员会组织构建的《中国项目管理
知识体系》?内部发行的《项目管理》刊物以及《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对我
国项目管理理论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而国内高等院
校和机构则成了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主力军?20世纪90年代开始,相关高校开始设立项目
管理专业,将其作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培养硕士?博士等各
层次专业人才?截至2012年,全国具有项目管理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和机构共有133所,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和机构有97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大大推动了我国项目管
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学者对项目管理前沿探索
的最新成就[4]?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通过对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过程?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不同程
度的研究分析,以期指导该领域未来的发展[5-7]?但多数研究都是从个人的视
角出发,带有较强的主观性?相比之下,陆绍凯统计了《国际项目管理学报》和中国优秀博
硕士论文数据库中有关项目管理的研究性论文,分析了从1999-2003年间我国项目管理研究
主题和应用行业领域情况,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
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对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数据进行科学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并绘制
可视化网络图谱,在保证客观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对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热点领域和新兴领
域及其主要主题进行分析?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借此
为未来项目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1 我国项目管理学位论文的基本情况
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FD)?全国高校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CALIS)?中国
国家图书馆和万方学位论文等数据库中,以“学科专业名称=项目管理”?“时间=不限~
2012年”为条件进行数据检索,经去重处理后共获得博士论文37篇,硕士论文7 344篇
?
尽管存在数据库数据不全的情况,但现有数据能够代表项目管理研究学位论文整体数量分布
情况和研究方向?其中,项目管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数量较少,说明该专业博士人才的培养
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硕士学位论文对项目管理理论研究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
从各年论文数量的分布状况看,2005年的论文数量最少,2006-2009年间论文数量出现骤增
,于2009年达到最大量,随后几年论文数量出现小幅下降,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由此,可
以判断,自2005年开始项目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及理论研究得到快速发展,整体呈现上升态
势?
按各院校论文总数对学位论文的产出单位进行统计排序,排名前20的高产院校论文数量共占
文献数据总量的90.1%,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结合各院校背景和发展实际来看,论文产量
较高的院校通常开设了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如北京邮电大学的项目管理教育
中心和中国海洋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对专业项目管理人才的旺
盛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并不能完全代表理论研究水平,学术
型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对于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在20所院
校中理工科院校占14所,其论文数量占20所院校总量的65.9%,说明项目管理虽然属于管理
科学,但与IT?科技?建筑等理工科项目实践联系紧密?
2 研究分析
学术论文中的关键词,对于揭示论文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8]?因此,本文以项目
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为对象,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和聚类分
析,在探究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领域及其主要研究主题的基础上,揭示我国项目管理理论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热点领域概况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构建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共现频次在100以上
的关键词共有15个?其中“项目管理”的共现频次虽然最高(1 431次),但对于揭示
本专业的研究主题作用较小,因此以下主要对其余14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具体频次如图3所示?
14个关键词共现频次合计2 540次,占除“项目管理”以外关键词总共现频次(6 298
次)的40.33%,表明这14个关键词所反映的研究领域可代表当前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的主要热点领域?对14个关键词的研究主题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在“项目管理”领域
中主要包括“项目质量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可行性研究”和
“项目风险管理”5个关键词共现网络群组,即5个热点领域?其中,“项目风险管理”群组
的共现频次及所含关键词节点数量最多,这表明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受到了研究者的极
大关注?
在选定的阈值下,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及热点领域分布,如图4所示?对关键词共现网络各节
点的中心度指标进行分析,中心度数值在0.07以上的关键词包括:“成本控制(0.1)”
?“可行性分析(0.09)”?“房地产项目(0.09)”?“项目管理(0.07)”?“风
险分析(0.07)”和“经济评价(0.07)”?结合各群组间网络关系分析发现,6个高中
心度共现关键词相互联结,形成以“风险分析——可行性分析——经济评价——房地产项目
——成本控制——项目管理”依次排序的连接链,将“项目风险管理”?“可行性研究”?
“项目成本管理”和“项目管理”4个群组联系在一起?而“项目质量管理”和“项目进度
管理”群组分别通过“可行性研究”和“项目成本管理”两群组与其他群组联结?这表明不
同热点领域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而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通常涵盖了
项目管理中某几个领域的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
2.2 项目管理研究主题分析
依据各共现节点研究主题的相关性,通过CiteSpace软件构建关键词聚类,以TF*IDF算法抽
取每个聚类的主题标识词[9]?对各热点主题进行初步分析整理,得到可反映论文
研究主题的聚类17个?其中,9个聚类的热点主题包含于5个热点领域中,另有8个聚类属于
近年来新兴的研究主题,反映了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2.1 热点领域主题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再次证实了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的结果,即“项目风险管理”?“项目质量
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进度管理”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热点研究领域?结合高频共现关键词和聚类结果,探究五个热点领域的热点主题,具体内容
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聚类分析的热点和新兴领域及
①有关“项目风险管理”的高频共现关键词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识别”?“风险
”以及“层次分析法”,共现频次共计548次,这说明对风险的有效识别和分析成了项目风
险管理的热点主题?同时,聚类结果显示国际项目成为风险管理新的研究对象,这体现了项
目管理的国际化趋势[10]?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境内开展的国际项目逐
渐增加?这些国际项目通常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需要的技术更加多样化,更多地采用国
际化标准和规范?项目实施者不仅要应对较为传统的项目风险,还要考虑许多新的风险因素
,如政治?环境等,这给项目活动的开展造成了更大的困难?因此,对国际项目来说,项目
风险的有效识别?评估及应对等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显著;
②“质量控制”的共现频次为173次,说明“项目质量管理”领域以质量的监控为研究热点
?通过聚类分析发现,近年来,项目成果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尽管项目是一
次性的任务,但项目的交付物通常会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持续创造经济价值?项目成果质量
的可持续性对于之后的运营管理?成本控制?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自
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和生态发展的项目中,可持续性成为影响项目能否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不仅要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更要关注项目的后评价问题?通过建立项目后评
价体系和方法,来衡量项目成果的可持续性,在确保项目成果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项目的可
持续发展,成为项目质量管理的一个热点主题;
③高频共现关键词统计显示,项目进度的监控问题受到“项目进度管理”领域的重视?聚类
分析则发现,近年来建筑工程类项目的进度控制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这一现象与我国经
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后,为促进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政府加大
了国内基础建设投资,各地纷纷筹备并实施大中型建筑工程类项目?而在建筑工程类项目实
践中,由于项目管理水平?施工条件,资源需求,设计变更,物资供应以及相关方协调等因
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着进度失控问题[11],这对项目成本?质量?收益等方面都
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建立并完善建筑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理论?工具和方法有着重要的
实践意义;
④“项目成本管理”领域以“成本控制”(共现频次182)为热点,尤其是有关项目成本控
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问题?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面对复杂性不断提高的
项目及环境,自身的局限性不断暴露?单纯的以目标利润为导向,强调目标成本,往往无法
有效满足项目的多方面需求?为了弥补传统控制方法的不足,“项目成本管理”领域引入了
“价值工程”理念?价值工程能够综合考虑功能与经济要求,在保证达成项目必要目标的同
时,实现成本的降低?如何将价值工程的理念和方法有效的应用于项目成本管理,以最低的
成本达成项目的必要目标,实现成本降低与功能最佳的统一,成为该领域的热点问题;
⑤“可行性研究”领域以清洁能源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尤其是“经济评价”为主要研究
主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以煤炭为主要来源的能源结构不仅无法满足快速增长
的需求,更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与有效利用?为了改变能源结构?改善环境状态,清洁能源项
目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得到快速发展?而此类项目通常具有规模和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周期
和投资回收期长等特征,在项目投产后能否获得足够的利润以保证项目成果的持续运营成为
该类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议题?
2.2.2 新兴领域主题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表明,近年来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中出现了4个新兴领域,即“项目团队管理
”?“项目知识管理”?“多项目管理”和“项目管理模式”?由于这些理论的研究处于起
步阶段,相关文献数量少,所以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未能形成大的群组或领域,但新兴
领域对我国项目管理理论发展与完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①为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现代企业广泛采用团队运作方式来灵活应对内外部变化
?项目活动的复杂性要求团队成员能够彼此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而项目团队成员通常是来
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具有成就动机强?自主性和创造性高?工作难以监控和评价等特征
,这给项目团队的组建及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有关团队建设?成员管理等“项目团队管理
”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
②“项目知识管理”是在项目管理与知识管理相互交叉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在项目活动的
展开过程中,不仅需要输入专业性的知识以支持项目,同时还会创造出大量新知识,这些知
识成为团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然而,在项目知识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大量问题,如对于
知识的积累转化重视不足?知识在项目团队中没有进行完整的传递等[12],这阻
碍了员工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增加了知识流失的风险?因此,培养项目团队学习?创新
和传播知识的能力?构建知识管理系统,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等相关主题成为该领域的主要
研究内容;
③“多项目管理”领域主要涉及企业的项目群和项目组合管理?在企业实践中,往往需要同
时开展多个项目?由于财力?人力等资源的有限性,为了满足各项目不同的需求,需要对各
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利用?通过多个项目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协调,不仅能达成各
项目自身的目标,还有助于企业整体绩效的最优?因此,多个项目间的协调问题成为该领域
的主要研究主题;
④“项目管理模式”领域主要探讨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与优化问题?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
如设计——招标——建造?建造——运营——移交?项目承包和设计——采购——建造等,
通常被应用于大型复杂的工程建设项目,以期应对此类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风
险高等不利因素?但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也暴露出自身的不足,如缺乏
敏捷性?过分强调技术性?对项目过程的割裂等?为了实现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动态联
盟”的思想被引入项目管理领域?企业间的动态联盟可以充分利用联盟各方的核心竞争优势
,共同应对环境变化,提升竞争力,抵御风险,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动态联盟项目管理
模式的构建?管理与应用成为该领域的新兴主题?
3 研究结论
通过对项目管理硕士学位论文数据的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本文探究了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
的热点和新兴领域现状,对目前我国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的特征总结如下?
3.1 选题方向较为多元,研究内容丰富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显示,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以5个项目管理问题为热点研究
领域,并通过融入新的视角和理念来促进各热点领域发展与完善?从风险管理的国际化趋势
,到质量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再到价值工程理念的引入,以及进度管理和可行性研究对象的
转变,都表明了5个热点领域研究主题的丰富与多样性?
3.2 新兴领域初步形成,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主要形成了4个新兴领域?其中,在与其他研究领域的交叉融合过
程中,形成了“项目知识管理”;“项目团队管理”则体现了项目管理从硬因素转向对软因
素的关注[13];传统的单一项目管理扩展到多个项目之间的协调管理,项目管理
模式中也引入了新的理念?但总体来看,这些新兴主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理论成
果较少且缺少系统性,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3.3 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特征
国际项目的风险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监控以及清洁能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都表明
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及研究内容紧跟时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蔚林巍.项目管理的最新进展[J].管理工程学报,2000,(3):65-69
.
[2]骆,马红霞.项目管理发展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5,(5):28-29.
[3]李波.项目管理理论综述与前沿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1):212-21
4.
[4]陆绍凯.项目管理的研究前沿[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36-38.
[5]程铁信,霍吉栋,刘源张.项目管理发展评述[J].管理评论,2004,(2):59-62.
[6]应尚军,王炎.项目管理的研究现状与研究前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
:131-133.
[7]刘莉.论现代项目管理的四大转变[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
).
[8]朱彩萍.学术论文中关键词的规范[J].图书与情报,2005,(4):51-53.
[9]Chen C,Ibekwe SanJuan F,Hou J.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
sters: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
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7):1386-1409.
[10]刘凤楼.我国的项目管理及其发展展望[J].商场现代化,2006,(5):59-60.
[11]倪祥如.新海发电公司2×330MW扩建工程进度控制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11.
[12]朱方伟,王昭.基于流程导向的创意服务企业知识管理个案研究[J].管理案例研
关键词:造价控制;投资决策;优化设计;竣工决算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ontrol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is a complex system engineering project. From optimize the design, optimization, cost control and management, and control the construction phase to guarantee the completion of the accounts of custom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ontent, only to dogood above every aspect of the work, it may improve investment returns.
Key Words: cost control; investment decisions; optimal design; completion of final accounts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生产力和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工程项目造价管理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科学合理地控制工程造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可行性研究开始,到设计、造价控制、施工阶段、竣工决算及投入运营等多方面。
1 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
有些施工企业为求生存,委曲求全,具体表现为让利承包、层层转包、出卖证照、招收低素质劳务工和订购价廉质次的伪劣原材料等。从工程发包方来看,有的滥用发包权,任意肢解工程以便逃避招标,严重违反建筑市场程序;有的表面上搞招标,实则弄虚作假,明招暗定;有的私下与承包方签订阴阳合同,肆意压低工程造价;还有的资金不足,将资金困难转嫁给承包方等等。因此,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必然趋势,也是从源头上治理违法乱纪和防范建设领域腐败的有效措施。
2 全面实施造价管理
对工程项目造价的有效控制是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如果缺乏对工程项目造价全面、系统、全过程的控制,必将导致建设资金的大量流失。所谓对工程项目造价全面控制,就是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招标投标阶段及工程实施阶段直至竣工决算过程中,始终紧抓造价管理不放松,把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在批准的限额以内,随时纠正所发生的偏差,以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以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都能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较高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3 高度重视投资决策阶段对控制造价的作用
在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对工程项目造价及项目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投资决策阶段是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
(1)规划设计阶段的投资估算说明了有关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作为否定一个项目或决定是否继续进行研究的依据之一。
(2)项目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可以从经济上分析项目是否应列入投资计划,作为领导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依据之一。
(3)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可以对项目是否真正可行作出初步判断。如根据国家、地区及行业的发展规划,对拟建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先进、在经济上是否能创造收益、在环境保护上是否可行、社会效益是否合理等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对拟建项目是否值得投资以及怎样投资提出最终的意见和建议。
4 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关键是优化设计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因此,只要控制好施工阶段的费用支出,也就控制了工程造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国内有关工程造价的调查资料表明,初步设计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高达75%左右,技术设计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在60%左右,施工图设计则在15%左右。显然,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在设计阶段。俗话说“设计画错一条线,损失资金万万千”呀!因此,必须把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转移到建设前期(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上来。要想控制工程总造价,必须在优化设计上下功夫。
4.1坚持施行建筑方案与经济方案相结合的设计招标投标法
要尽可能地把建筑工程主体与配套的围护、绿化等放在一起进行设计招标投标,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综合评标。这样,既可优选出优秀的设计单位,又可促使设计单位在工程项目的整体布局、个体建筑的特色和使用功能等方面开拓创新,以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4.2积极推行限额设计
当前全国设计系统都在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建立健全设计经济责任制。设计人员应熟悉并掌握工程项目预算定额及费用定额,熟悉建筑材料预算价格。然后,按项目投资来估算和控制初步设计概算,进而控制施工图设计概算。各专业应在保证功能及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制订出双赢策略,合理分配和使用投资限额,把施工图设计及其预算融为一体,使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控制设计变更,以保证不突破投资限额。为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工程造价专业科技人员应与设计单位积极配合,及时为设计单位提供可靠的工程项目基础资料。
4.3采取合同手段,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针对目前有些设计人员经济观念较淡薄、设计变更随心所欲等情况,应在设计合同的经济条款上增加设计变更的费用限额条款。如设计变更后造成的费用超出施工合同价的某一比例(比如5%)时,则扣罚一定比例的设计费等。
5 严格执行招标投标制度
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制度的推行,使发包方式从计划经济时代由主管部门分配工程任务转为施工企业投标竞争得到工程项目。建设项目的分配引入竞争机制后,建设单位有了择优选择施工单位的权利。同时,施工单位为了赢得社会信誉,增强了质量意识,加大了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投入力度,确保了工程质量,缩短了施工工期,提前发挥了投资效益。工程招标投标使工程造价得到了有效控制,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先干后算造成的投资失控局面。
6 施工阶段的全过程造价监控
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目标其实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施工承包合同价。但由于这个阶段的投资强度大,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多,如地质条件的变化、材料代换、设计变更、贷款利率的变化、各种风险因素的发生等等,都可能引起工程造价的变更,从而直接影响造价控制。因此,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应对工程造价实行全过程监控,制定一个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
第一步:事前控制。施工前作好风险预测,仔细分析费用最易突破的环节,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明确控制重点。
第二步:事中控制。按工程进度定期检查资金使用情况,随时纠正超支现象。
第三步:全面、准确、合理地审核结算,严把总价关。
7把好竣工决算关
工程项目竣工后,要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专业人员进行竣工决算,这是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最后一关,一定要防止高估冒算、胡编乱审现象,以确保准确而合理地搞好工程决算,真实地反映工程造价。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双师;双证;双训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若想进行教育改革,必须把握好时代脉搏,而民办院校基于资源、设施、师资水平等基础条件的限制,在改革中更加容易遇见困难。以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该校为了全面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以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原则,按照创建应用科技大学的内涵要求,进一步完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本科教学改革方针,在总结毕业生在各行业工作的实际状况和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强化实践课程,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宗旨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转变教师角色等手段取得了一些成效。
在黑龙江东方学院建筑工程学部,学部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做法如下:
一、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是办学理念和特色的集中体现,作为以“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为培养目标的黑龙江东方学院,学院走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龙江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在站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度上,从“职业导向”、“应用驱动”、“开放衔接”三方面认真审视专业设计、课程结构设计、学习方式设计和教学方法设计,比如在所有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不少于2学分的创新创业必修学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二、突出教师角色的 “四个转变”
即:转到培养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总体说来即 “双师”型教师通过“双训”培养“双证”学生。
所谓双师,即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师。建筑工程学部每学期都会邀请企业专才增开应用技能实训课,涌现出一批一级注册建筑师、规划师,二级建造师、绿色工程师等。
所谓双训是指“校内实训+校外企业实训”。校内实训我们采取整合土木建筑专业群实训课,分别开设了“广联达算量、安装、对量软件实训课”、“BIM设计revit软件实训课”和“节能、日照软件实训课”等。主要聘请企业工程师和专门软件人才来校上课及考核,他们能较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校外实训课大多是利用第七学期时间,赴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实习、实训。
所谓双证即学部九个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都瞄准了对应的 “岗位资格证”,以落实毕业证加岗位资格证的双证教育。学部还设计了岗位“技能等级证”。总之,通过开拓学部内多元培养新途径,鼓励学生在读期间创新践行多元培养的新途径。学校设立创新创业成果奖励学分,只要针对参加学校批准的各级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奖者;在国家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者;申报获得国家批准的专利者等;根据其参加竞赛、项目的级别和获奖等级,经学校审核鉴定,可获得1-10奖励学分,奖励学分可等量置换课程学分;学院拟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师生将专利产权单位注册为黑龙江东方学院,产权人注册为在校师生本人,提交学校审批,学校予以适当奖励。如果其专利成果成功转化的,学校按照贡献度给予相应奖励,发放“创新创业奖学金”。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监督;对策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建设工程产品的工程项目,投资和耗费的人工、材料、能源都相当大,投资者付出巨大的投资,要求获得理想的、满足适用要求的工程产品,以期在预定时间内能发挥作用。建筑施工安全及项目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的速度,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安定。因此,建筑工程的质量及安全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必须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及安全管理,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及安全生产。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质量管理的不科学性
目前我国已有相当多的企业已在设备水平、工艺水平上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但这些企业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却又远远没有达到生产本身存在的客观要求。在施工企业中很多应该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理性判断的问题在靠感觉进行,典型的如过程质量的评价、数据的假设检验、抽样方案的确立;而国外发达国家企业对待许多感性的问题却在用理性分析,例如感性质量的定量评价、用户意见措辞的矢量分析。这样造成的质量差距也就不言而喻了。
1.2 施工单位管理上的问题
目前分包单位众多, 施工中不按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执行,管理层人员执行力不强,管理环节薄弱,未形成统一管理和专业化经营,缺乏企业的竞争力。导致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资金投入、施工进度方面的恶性循环,形成许多工作滞后的局面,为以后的工程质量及安全埋下隐患。不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就会影响工程的质量,形成不良的企业品牌口碑,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就要注重产品的工程质量,注重工程质量及安全管理。
2 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现状
2.1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安全管理流于形式,包括安全施工措施及方案等没有针对工程的具体实际情况编制、安全管理人员不到位、管理组织机构人员均为挂名、未到工地现场参与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上行为很不规范,使责任并没有落到实处。而监理企业在监理过程中,不认真履行安全监理职责,对施工方案不认真审批,对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技术等规范不熟悉,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2.2 安全检查、整改落实不到位
安全日常检查不仔细,走过程、走形式,未能发现安全隐患的存在,或即使发现安全存在隐患也不重视。为了节约施工成本,不愿意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去整改。
2.3 盲目抢工
施工单位为了完成产值,无计划安排甚至在施工条件及施工环境尚不具备的前提下要求工班盲目抢工。这样的盲目抢工,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当然得不到保障。
3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3.1 完善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职能
保证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政府的作用应该完善立法,公平执法,建立和完善一个有效的、公平的、能够互相监督和制约的建筑市场环境, 为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一是根据国家和部门(地区)颁发的有关法规、规定和技术标准对本地区的建设工程质量进行监督;二是监督工程承包单位评定的工程质量等级,检验与项目各有关的单位上报的工程项目质量评定报告;三是监督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及工程监理单位承建工程的资格;四是监督对工程质量技术标准的正确执行,参与重大质量事故的处理;五是督促本地区建设企业建立健全工程质量检验制度;六是审定和考核建设企业质量检验测试人员的资格和按规定应配备的检测手段;七是抽验或查验本地区建设项目的器材,供应出厂合格证明或化验单是否符合规定。
3.2 相关单位要相互协作,建立质量监督机制
建设单位除了依照有关规定研究项目可行性、立项、报建、招标、选择施工和监理队伍外,还要与质监、监理、施工人员一起投入到项目施工中,长期进驻工地。作为甲方代表参与对项目工期、质量、进度、合同等的管理,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不要过多干预,应给他们充分的自。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人员三方要在遵照设计、遵守规程和规范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共同努力搞好工程质量,形成监督、互助、促进的协作关系。
3.3 抓好材料的质量管理
一是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掌握材料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选择好供货厂家,就可获得质量好、价格低的材料资源,从而确保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这是企业获得良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二是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施工正常进行。合理地、科学地组织材料的采购、加工、储备、运输,建立严密的计划、调度体系,加快材料的周转,减少材料的占用量,按质、按量、如期地满足建设需要,是提高供应效益、确保正常施工的关键环节。三是合理地组织材料使用,减少材料的损失。正确按定额计量使用材料,加强运输、仓库、保管工作,加强材料限额管理和发放工作,健全现场材料管理制度,避免材料损失、变质,是确保材料质量、节约材料的重要措施。四是加强材料检查验收,严把材料质量关。对用于工程的主要材料,进场时必须具备正式的出厂合格证的材质化验单, 如不具备或对检验证明有影响时,应补作检验;工程中所有各种构件,必须具有厂家批号和出厂合格证,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件均应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抽样检验,由于运输、安装等原因出现的构件质量问题,应分析研究,经处理鉴定后方能使用;材料质量抽样和检验的方法,应符合《建筑材料质量标准与管理规程》,要能反映该批材料的质量性能,对于重要构件或非匀质的材料,还应酌情增加采样的数量;在现场配制的材料,如混凝土、砂浆、防水材料、防腐材料、绝缘材料、保温材料等的配合比,应先提出试配要求,经试配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3.4 强化施工质量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是项目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一方面直接关系到质量管理在项目上运作中的成败,另一方面,质量控制也包括了制定与实现项目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与质量计划等各项内容,因此要高度重视项目施工的质量控制工作。要严格落实责任,明确质量要求。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目标就是要保障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目标的实现。项目经理部应当对工程的总体质量目标进行分解,确定各工序的质量管理标准,并积极落实到班组与个人。同时,要注重采购工作,以保证建筑原材料的质量。工程材料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一旦缺少高质量的建筑原材料,就难以建设出令人满意的优质工程。因此,从材料计划的编制、采购,再到进场之后的验收、复检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进行规定与控制。
4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措施
4.1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做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前提和依据,完善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责任的落实、安全预警机制、安全事故应急方案。只有全面到位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更好的指导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才能确保建筑工程各方面的安全。
4.2 加强运用信息化和IT技术进行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不仅节约了管理成本,而且提高了管理效率,有效的避免了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现阶段,还应当扩大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包括研发和建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安全管理的现代化和科技化、还应当努力创新安全管理手段,进行实时、现场监督、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把损失降到最低。
4.3 增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度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不仅领导要高度重视,而且要亲自抓,要有专人负责,要使施工技术、管理及一线工人对安全生产有高度认识,同时,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管理方针、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部门下达的安全管理目标,从而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还要加强安全宣传,高度重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使安全宣传工作深入人心。
4.4 人的安全管理措施
主要包括:第一,做好安全保护措施,严格遵守安全法律法规,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严格检查,没带安全帽的禁止进场,安全保护措施不合格的严禁进行工作,情节严重的应当给予警告或者罚款;第二,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施工作业,对任意改变安全要求的作业行为应当立即停止并改正,施工作业只有按要求进行,才能保证安全;第三,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宣传,使安全理念更加的深入人心。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考核,对考核不过关的重新考核。
5 小结
关键词:跨学科;课程;成绩;就业
一、跨学科复合课程教育的必要性
跨学科复合课程是指一种有计划的组织教学方式,教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组合起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并将所教的内容与学习者过去的学习背景充分而有意义的结合起来[1];教育学研究者Heidi Jacobs 把跨学科复合课程学习解释为:有意识的应用来自不同学科的方法或术语解决一个主要的题目、疑问或一个实际问题(theme,issue,problem,or experience)[2]。不同的学者对跨学科复合课程的理解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里,学生会在他们的学科领域(专业)受到严格的训练,而不太经常涉猎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培养一个建筑工程师需要的课程包括物理、数学、力学、建筑材料、混凝土设计、砌体结构以及建筑学等课程。从大学结束一直到参与较大规模的工程项目,学生才有机会综合这些课程内容,成为真正“成熟”的工程师,然而这个所谓“较大规模”的工程项目通常会涉及经济、商业、管理、法律甚至环境工程,建筑工程师必须和其他学科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合作,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并不完全具备这种合作能力。
众所周知,雇主通常希望他们员工是复合型人才,能够掌握一些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现在的学生不仅要比他们的上一辈掌握更多的知识,更需要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3]。教育机构必须站在市场的角度,为受教育者提供合适知识和技术体系。传统的学科划分在当前教育模式中的影响力逐渐变弱,跨学科复合课程成为迫切需要的一种教育手段。设置跨学科复合课程原因可以归纳为:有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门学科提供的知识是不够的;学生兴趣的需要;雇主需要大学毕业生有跨学科的知识;学校的管理者希望充分利用各个学科的资源;知识结构在不停变化;电子和网络的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了很大的改变,需要突破学科之间的严格界限。
二、跨学科复合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进展
教育发达国家在很多年前就意识到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例如斯坦福大学在1947年就首次开展了跨学科项目,截至2007年斯坦福大学有超过1000个教职工从事跨学科复合课程的教育[4];美国的雪城大学提供科学(Science)和MBA联合硕士学位,这是个典型的跨学科教育,接受这个课程训练的学生可以均衡地获得科学和管理学的知识;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资助了跨学科复合课程教育的科研项目,项目的目标是找出存在于跨学科的“教”与“学”中存在的障碍,发现学生在跨学科复合课程学习中的特殊需要,并力图建立一套符合学生需要的“教”与“学”的模式[5],法律、教育以及理学专业背景的学生参与这个项目中,参与人数预计将会达到1260人次;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埃默里大学合作开展了研究项目TI:GER(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enerating Economical Results),这个项目将结合理学、工学、商科、法律专业,具有非常明显的跨学科特点。
一些从事跨学科复合课程教育的先驱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提出了他们的见解。斯坦福大学人力资源专业的教授Harry Elam从事跨学科教育,他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们:从事跨学科复合课程教育时,教师必须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中教学,这是主要难点;同时他的教学案例也表明,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在协作过程中,能够成为对方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资源。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的课题组认为跨学科教学效果的评估主要考虑五个方面:学生协作的效果;学习小组间的交流技巧;学生一起工作的能力和为彼此传递知识的方法;学习后反馈的程度;在解决问题时小组的决策能力[6]。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也开展了跨学科复合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培养更加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改革单一学科专业设置,发展交叉学科、跨学科专业非常有必要[7]。由于教育基础以及历史的原因,我国的跨学科复合课程的理论研究落后于教学实践。
三、跨学科复合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大学院系的设置方式,跨学科复合课程的教育模式并不容易开展,跨学科复合课程的教学和科研中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阻力主要来自于课时、学科行政划分以及各个专业本身的教学任务等方面。首先是课时的限制,教育者在提供跨学科复合课程教育时,需要在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找到平衡,然而课时限制了受教育者学习的深度和精度;其次一个跨学科复合课程设置需要来自不同领域的指导者参与,不同学院要一起协作,因而增加了学校行政管理的难度;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行业内的期刊,这些期刊有不同的读者群和学术地位,研究者是通过在本领域公认的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来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从而奠定自己在本学术领域的地位和名声,这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跨学科研究者的积极性。
即使解决了以上问题,考虑到教与学的效果,在设置跨学科复合课程时教师仍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跨学科复合课程起到连接两个学科的桥梁作用,学生需要对自己的专业以及另一个专业都有坚实的基础,否则他们很难从中受益;(2)教师设置的跨学科复合课程需在不同学科范围内以及知识连贯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调整,因为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另一门课程;(3)跨学科复合课程需要尽可能地让更多教职工参与进来,从而可以利用他们独有的知识和技能;(4)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跨学科复合课程为他们带来的更好的前景;(5)作为受教育者,学生应该有机会参与到跨学科复合课程的设计中来,教育机构是否能够提供这样的机会也是一个疑问。
四、以建筑工程专业为基础的跨学科复合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
跨学科教育是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织起来从事同一个项目,他们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这是大学生首次接触到不同学科的协作。对于建筑工程专业,跨学科复合课程教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授其他专业背景的学生建筑工程的课程,例如化学、城市规划、力学、数学甚至历史等专业的学生;二是给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教授其他专业的知识,比如管理、商业、法律或环境等专业的知识。课题小组力图解决如下问题:(1)是否有必要在本学科的基础上设置跨学科复合课程?(2)如何进行复合课程的设置?(3)什么时间(受教育者的年级)开展跨学科复合课程教育?(4)在进行跨学科复合课程教学时,如何保持原学科的完整性?(5)在跨学科复合课程教育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评估标准?
西南大学在几年前已经开展了跨学科复合课程的教学实践,比如建筑工程系提供了其他专业学生选择第二专业(跨学科)的学习机会,在跨学科复合课程的设置方面获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积累了大量可以用于理论分析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1)选修跨学科复合课程学生的比例;(2)学生的成绩;(3)学生参加跨学科复合课程的时间;(4)学生参加跨学科复合课程的目的(问卷调查);(5)参加跨学科复合课程学生的就业情况。
建筑工程专业175名学生参与了数据调查,希望选修第二专业的比例为6.3%,大多数学生认为,与其选修其他专业,还不如学习更多本专业的选修课程;而历史专业学生(样本数目为181人)的调查结果为63%,超过半数学生对于仅仅学习一个历史专业感到不满足,两个专业的调查结果差距非常明显。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就业”成为大学生选择第二专业的主要原因,“兴趣”对于选择第二专业起的作用很小,这也表明大学生从高中时代的理想主义向成年后的现实主义转变。
我们同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了比较分析,参照的科目是建筑工程专业的必修课“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在授课老师相同、试卷难度相近的情况下,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3.2分,第二专业学生的平均成绩为68.5分,第二专业学生的成绩比第一专业低了15.7分,差距比较大。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该校的第二专业多数在周末或假期集中开课,学生在这段时间内比较疲劳,学习时间也受到限制,这是导致学生成绩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对有限的成绩样本进行评估,我们认为超过30%的选修生达不到大学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
建筑工程是典型的工程学科,需要学生有坚实的数学和力学基本功。选修建筑工程作为第二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学院,包括法学院、化工学院、理学院、园林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等,而且大学二、三和四年级的学生都有资格参加选修。依据专业背景和年级对学生的成绩进行了分类比较,将选修“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217个学生分成了工科、理科、文科三组,比较他们的平均成绩,平均成绩十分接近,差距在0.5~2分之间,来自文科背景的学生获得的平均成绩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低,这个结果有些出乎常理;继续计算成绩的方差,我们发现工科、理科、文科学生成绩的方差依次增大,这表明文科背景学生的成绩离散性更大一些。依据这些有限样本调查,可以得到结论:通过高考的大学生具备了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们的大学专业背景并不影响第二专业的学习成绩。将学生成绩按年级分成三组并进行比较,有限的样本得到的结论表明从二年级到四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依次降低。
课题组在学校就业部门的帮助下,收集到587名曾经选修第二专业毕业生(A组)的就业状况,这些学生来自7个不同的学院;为了找出选修第二专业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同样在这7个学院采集了587名没有选修第二专业的学生(B组)就业情况,为了使比较结果有意义,在采集样本时力求两组学生在本专业平均排名相同。我们发现A组学生毕业后第一年从事本专业(第一专业)的概率为62%;B组学生从事本专业的概率为89%。存在两种可能的原因导致A组学生从事本专业的概率要低得多:一是A组学生有了更多就业选择;二是A组学生原本对其专业兴趣就不大,即使没有第二专业他们也有可能从事其他行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两种推断并没有得到数据的严格确认。继续观察A组学生,有近19.5%的学生从事了其选修的第二专业,仅从就业的角度来考虑,该校跨学科复合课程的开设是成功的。
由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学科划分在当前教育模式中的影响力逐渐变弱,跨学科复合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针对这一方向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就业压力取代学习兴趣成为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的主要原因;由于学习时间的制约,约30%参与跨学科学习的学生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原先的专业背景不影响他们第二专业的成绩;从就业方面看,跨学科学习的经历显然的帮助学生扩大了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Roberts, P. L., Kellough, R.D..A guide for developing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units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Merrill.2000.
[2] Jacobs, H. H. (Ed.).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989.
[3] Klein. J. T. Interdisciplinarity: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0.
[4] Center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A Panel Discussion with Stanford Faculty. Stanford University Spring 2007 Newsletter, Vol. 16 No.2.
[5] Jennifer D. Howell, Fiona McDonald and Bridget Lewis. Identity and Disciplinarity: Multi-disciplinary Student Cohorts in Higher Education.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Research, 28-30 September 2009, University of Vienna, Vienna.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375文献标识码:A
现如今,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和施工技术的使用优势,在现代建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钢筋混凝土工程的具体步骤,包括钢筋选择与骨架绑扎,生产和支护模板、混凝土浇灌和养护、拆模和其他施工工序,但由于客观因素约束了钢筋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时常会有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对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具体措施和施工工艺、建筑结构、质量问题,并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发展实践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施工技术措施。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介绍
1)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流程。
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实际建设一般有以下步骤:
但这些步骤的顺序也会根据工作面的位置而有所变化,例如墙和柱,就是先有钢筋架的安装,后有模板的安装,造成了施工质量管理上的许多难题。
2)高层建筑中易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不够规范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导致了开缝和龟裂等结构损坏的混凝土建筑。同时,由于一些外在因素影响,由于建筑物材料的自身性能和质地的影响,混凝土结构也会发生破损。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在使用钢筋混凝土时,要格外小心,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高层建筑中结构的异变性。新浇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的每个阶段都要有模板支撑或二次支撑传递给下面预先浇灌好的一层或者是多层楼板,所有的建筑都是临时承载系统,这包括混凝土结构及模板支撑系统。混凝土性能和施工的周期以及之前的支模的层数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这样的暂时由支撑系统和混凝土结构组成的承载系统还是要根据施工的程序而进行自我转变的:在施工过程中,浇筑混凝土、养护混凝土以及拆模等,由于不同的施工工艺.每个程序所用到的设施、材料、施工的技术人员的数量的差异也很大,这也导致了混凝土结构体系的承载随施工工序的变化而变化的。钢筋混凝士结构的异变性。主要是因为早期混凝土中水和水泥还没有完成化学反应,混凝土还没有经过一个良好的养护过程,混凝土的强度还维持在早期阶段,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受力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工程的控制和管理必须考虑上面提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易损的特性,因此,就要求施工质量管理慢慢向施工循环发生变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还要考虑到它的的易变性,以便人们在使钢筋混凝土在建筑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其利用,一步步反映出它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钢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措施
1)影响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因素:水泥的用量(在一定的范围内,泥浆的用量越多,混凝土混合物就会拥有更大的流动性,但是如果泥浆用量太多的话,不仅会导致流动性没有显著增加,还会增加泌水率,使粘性降低)。水灰比(不同比例的水灰,会造成稀稠程度不同的水泥浆,以不同剂量灌装的水泥浆作为前提,如果水和灰增加,灌浆就将变稀,粘聚性也将减少,其流动性将会增加,反之则会变成稠浆,浇灌困难)。砂率(如果砂比例太大,砂的总面积增加,混凝土变得干稠,流动性太小,如果砂比例太小,这将导致没有足够数量的砂浆,也不能在石头形成足够的砂浆,从而影响粘聚性以及保水性,使其性能降低等)。
2)模板工程
(1)前期准备。早期施工过程的模板是由胶合板、钢模板、钢铁和其他材料构成的。预装时我们务必要做到以下几点:模板接缝过程不应出现漏浆现象;模板与混凝土接触的表面应处理干净,同时不能使用会对混凝土机构以及模板造成影响的模板清洗液清洗,这将造成混凝土结构发生变化,在混凝土浇筑的时候,应该提前打扫模板内的杂物,并且提前湿润,务必确保模板内没有积水存在,否则的话会造成模板与混凝土不能良好的固定在一起,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断裂,这要求我们,在早期施工时一定要做到严谨,做好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2)安装模板和混凝土支撑系统。要想精确把握混凝土之间的几何尺寸,首先确保轴线的准确性。与此同时,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才能够支撑起混凝土。在安装之前,要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以保证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倘若计算结果没有达到要求,我们需要第一时间进行修正。
(3)混凝土浇灌完成后进行混凝土养护。及时养护是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在这段时间内要保持混凝土表面有一定的湿度,以确保混凝土所需的的强度能够达到其基本条件。养护混凝土,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式划分成自然养护和蒸汽养护两种。首先,自然养护将置于大气中的建筑物,通过人工的浇水以保证混凝土表面拥有一定的湿度,进行一段时间的养护之后,使其强度逐渐建立,最终使强度达到预期的要求。蒸气养护指的是生产时所用到的一种养护方式,这种方式更适合在一定的环境中使强度建立起来,但这种方式会有一些外部因素,因而不容易进行人为控制,所以当前工地使用的大部分是自然养护,隔一段时间,就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浇水,而且这个时间是满足施工规范的最短时间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防止水蒸发,这将有效地保障混凝土工程施工的进行。
(4)拆除模板。对于模板的拆除,我们不能盲目,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计划并形成完整的方案,一步一步按照拆模方案中制定的程序进行,以避免造成安全事故及材料损失。首先,我们应该调查一下建筑工地的现场情况,还要掌握混凝土最后的凝结时间,如果发现剪力墙混凝土凝结强度达到1.2N/mm2时,即可进行拆模。在拆模的时候,要避免拆模过早而引起的相互粘结,并注意保护混凝土拆模的边角,确保混凝土的美观性以及完整性,进行拆除模板的底模以及支架时,混凝土的强度根据板梁等构件不同的跨度及结构形式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的拆模强度进行拆模作业,拆除模板的侧模时,混凝土强度要保证其表面和棱角不受损伤,同时拆下的模板要及时的进行清洗,作业人员可以使用撬棍等拆模工具,但不可破坏模板,野蛮施工,尽量做到模板多次周转使用。
三、结束语
简而言之,现代社会的各种需求,必然会促进全面发展钢筋混凝土的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工程在当今建设工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有一个非常严格的检测,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我们应该引进最先进的设计,严格遵循规范以及建立及时有效的技术处理手段。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应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确保工程的质量。高层建筑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这些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也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影响因素。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按照施工技术,对施工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从而保障我国现代化建筑高效性与安全性,同时这也是我们重要的实践性措施。
参考文献:
[1]阎明礼,地基处理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0:378-389
[2]杨永浩,苏州虎丘塔地基加固[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界土力学及基 础工程学术论文集[C],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32-540
[3]钟添明,浅谈软基处理的方法[J],山西建筑,2012,33(22):112-113
[4]彭圣浩,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蒋四德,工程施工中质量事故的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0,(01)
[6]王光亚,王东亚,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J],水利天地,2011,(08).
关键词:岩土工程;可靠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岩土工程的可靠性设计基于大量的参数的基础,还具有一定的应变性,是基础工程设计理念最核心的一块,也是研究里最受关注的一块。
二、岩土工程的可靠性概述
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相似, 它的状态是由有限个相互独立的参数确定的。这些参数大多是随机变量, 这是因为设计参数从本质上说是用来描述性状不均匀性的, 它们依赖于人类无法控制的许多因素, 而且这些设计参数的数值一般是根据试验或调查数据统计得到的。既然岩土工程问题是非确定性的, 那就要用具有非确定性模型的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来解决。但长期以来处理岩土工程的安全度问题主要采取定值论的方法, 用安全系数来表示安全度。认为只要采取了适当的安全系数, 就能保证工程的绝对安全。这虽然也是一种处理工程问题的方法, 并且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但是传统方法毕竟还是不完备的, 它无法提供说明工程可靠性的评价指标。本来, 可靠与否往往是指人是否恪守信义, 或就某事真伪而言的一种主观推测, 而且是一个“模糊的”、无法测度的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 为了解决军事器材的失效问题, 才开始用概率论和统计学来研究复杂系统的元件可靠性及其组合。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可靠性工程学。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应用于土木工程。
所谓可靠性是指一个系统在给定的条件下和预计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功能运行的概率。可靠性在系统工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直接反映系统的质量指标, 而且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成败。一个复杂的系统往往是由许多子系统或元件以一定的组合联系在一起的, 其中某一部分的失效都会影响整个系统。可靠性分析的目的在于既对各个子系统的可靠性作出估计, 也要评价它们在构成大系统的可靠性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从而控制薄弱环节, 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对岩土工程来说, 可以把整个工程看作一个大系统, 并把它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或单元, 运用可靠性分析的一些基本原理,分析设计所冒的风险以及在经济上要承担的风险, 并把所冒的风险限制在人们可以接受的限度以内, 这亦称为风险分析。其目标是使可能达到极限状态的概率足够地小, 因此又称为概率极限状态设计。
研究岩土工程的可靠性, 以下问题需要着重解决:(1)观察或试验数据(包括土的性状、荷载和环境因素等)的统计处理, 例如设计参数的概率分布拟合度检验, 统计参数的计算和预测等;(2)现场勘探和取样对策、试验设计;(3)压实技术条件和质量控制;(4)计算安全系数和破坏概率之间的关系;(5)工程造价与安全度的关系;(6)总沉降和差异沉降的关系;(7)工程实例的风险分析与经济分析;(8)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优化与决策。
三、可靠性理论的发展
可靠性原来的含义是指一个人是否守信义,或者人们对某市某物是否真实的一种主观判断行为,可靠性概念无法测度,比较模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提高军事器材的使用效率,军事专家需要对器材具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因此,出现了采用统计学方法和概率论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器械元件可靠性的活动。在世界大战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可靠性分析的重要性,于是抓紧对可靠性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门类――可靠性工程学。在上世界中叶的时候,可靠性工程学开始运用于土木工程领域,从而开启了岩土工程分析设计的新纪元。
四、我国岩土工程可行性分析的发展
岩土工程可行性研究存在的不足:我国对于岩土工程的可行性理论的引进和研究是从上世纪70 年代后期开始的,距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岩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呈现出自己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岩土工程可行性研究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可行性研究面很广,规模庞大,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我国对于岩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岩石方面的可行性研究比较少,岩土动力学的研究不够充分,岩土工程的特点没有得到研究者的关注,岩土力学物理机制与可靠性研究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有些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等。岩土工程可行性研究取得的成绩:在30 年的可靠性研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其内容很广泛,包括可靠性理论的系统论述,关于建筑工程中的沉降概率情况分析,岩土参数的统计规律和渗透问题,以及岩土参数的数学统计模型等。这些成果的取得集中反映了我国在可靠性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值得主要的是,对于桩基础的研究,国际上的研究不够充分,而我国的研究却比较活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于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五、岩土工程可靠性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岩土工程可靠性设计需要解决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收集、观察或者试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获得的数据包括岩土的属性、周围环境以及荷载等,处理的内容很多,包括统计参数的预测和计算,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的概率分布拟合度的验证等;对岩土工程现场进行勘察和取样,并进行初步的试验设计;采取合适的压实技术,使用合适的质量控制措施;通过计算,分析破坏概率与安全系数之间的关系;岩土工程安全度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差异沉降与总体沉降之间的关系;工程实例的经济分析以及安全分析;在不确定条件下对岩土工程进行优化处理和决策制定等。
六、我国岩土工程可靠性施工技术应用现状
1.地基处理技术
在对各国成熟地基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和运用后,我国也形成了符合国土状况的岩土工程施工技术,。自从运用了我国自我开发的这些地基处理技术,不仅在资源上得到了大大的节约、降低了工程成本,还减少了污染,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而且所形成的地基复合桩土应力比更加完美;
在对桩基和复合地基进行研究后,我国开发了钢筋混凝土疏桩复合地基,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型地基基础形式,这将充分发挥出桩基间的承载作用,通过桩和土来负载整个建筑的重量,减少地面承重过高发生地面下沉的现象发生。
2.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研发了后压浆桩技术。这个与传统的前压桩式灌浆技术不同,它是对已经成型的桩进行灌浆加固的一种先进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桩的抗压力,降低桩基的下沉量;岩土工程施工中混凝土预制桩的设置也有很大的技巧,要多关注施工地区的环境优势,必要的时候采用预钻孔法可以起到良好的施工效果,这个方法许多场地宽阔的工程都会采用。
七、岩土工程可靠性设计现状
1.我国岩土工程可靠性设计现状
随着设计工作的不断开展,我国的结构设计已经在概率法和极限状态的基础上采用了分项系数设计,与之相比较的话,岩土工程的设计工作进行的确比较迟缓。在我国,除了桩基的研究设计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有影响力之外,其它的岩土工程设计水平都非常有限。
2.岩土工程的特性
岩土工程的设计不足除了与研究历史比较短,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大等外部因素直接相关之外,其很大一部分也是由岩土工程自身的特性决定的。与结构工程相比,岩土工程的特点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岩土工程具有天然性。众所周知,结构工程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后天人们自己加工的,比如钢筋混凝土等,其参数可以通过大范围的调查以及人为设定来获得。而相比之下,岩土工程面对的对象具有天然的属性,比如土和岩石等,这些物质的属性是自然确定的,人们无法对其进行变化,而只有通过特定的试验来取得。(2)岩土性能随位置不同而变化。一般来讲,不同地方的岩土其性能指标是不一样的,此外,即使是同一个地方,随着岩土深度的变化,其性能也会发生变化。在统计某一土层的变异性的时候,实际上包含了因位置变化而形成的岩土固有的变异特性。这种情况在结构工程中则是不会出现的。(3)岩土属性参数获取较难。岩土的各项性能的指标参数都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的,与结构工程通过分析计算获得各项参数相比,其难度要增加很多。因此,对于一个工程来说,在试验中花费的时间与资金要在分析与计算中花费的时间和资金要多得多。
八、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鉴于以上情况,《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在极限状态与概率法的问题上,只作了一些原则的规定。如由于岩土工程自身的特性以及我国岩土工程设计发展水平,在《岩土工程规范》(GB50021-94)中,对相关的概率法以及极限状态只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比如,第12.14 条规定:岩土工程的定量分析可采用定值法,对特殊工程需要时可辅以概率法进行综合评价。第12.15 条规定了勘察成果报告中,应按不同情况提供岩土参数值。
九、结束语
由于岩土工程的设计参数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在对岩土工程进行可靠性设计时,要针对工程具体情况和实际特点进行随机应变,不能把原来固定的设计方案生搬硬套的进行运用。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能力;课程体系
在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同时对机械工程类专业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根据本院制定的创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位居省内外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地方性、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邵阳学院大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针对机械工程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特点,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专业探索出一条科学、完善的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子。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等方面构建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使邵阳学院能培养出具备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一、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科学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有很大的作用。过去机械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度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过分依赖教材,着重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传授。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对滞后。对学生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注重死记硬背,拼命忙于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所以,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由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多学科综合交叉构成宽厚的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课程模块所构成。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文体艺术修养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偏窄、知识结构单一的格局。主要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品德与法律、体育、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演讲与口才、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进入社会后发展需要的通识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政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现代工程逐渐凸显创造性、综合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征,未来工程师在“非工程”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工科大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加强与民族意识、工程意识、经济意识的融合,并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身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因而,必须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即涵盖机、电、液知识、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制造技术与经济管理技术的宽厚的基础课程体系。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计算机接口与应用、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热工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检测技术、汽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旨在加强学科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基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原则,对专业课程学时减少的同时,课程内容进行精炼,突出应用广、水平高、效果好的特点,对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热能工程、模具设计制造、汽车与内燃机、制冷与空调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在每个专业方向均设置特色课程和探索性课程,针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性开设部分选学课。
高素质的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因而,构建创新系列课程模块要基于工程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前沿,着眼于整个机械系统,开设课程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产品技术创新、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机电系统动态仿真、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课程,涵盖了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夯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工程设计去实践,为以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构建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靠理论教学是不能内化成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实训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能力培养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岗位聘任及培训等制度。在此基础上,顺利实现了人事改革,通过竞聘上岗,拥有实验专职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仪器设备852台(套),总值达901.36万元。按照工程模式进行实践基地的设计与规划,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省级示范建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来进行规划和设置。整个实践基地分成三大块: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基地、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场地。
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包括金工实习基地和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机械实习工厂基地以数控设备为主,每年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6000人次,除了承担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数控操作的认证培训工作,学生在数控课程、数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可获得资质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产品拆装、机电产品拆装、模具拆装、制冷设备拆装、内燃机拆装以及拆装准备间,每年可承担拆装实训教学任务达2000多人次。
动力机械基础实训基地包括工程力学模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传动与控制工程模块(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PLC等)和热工基础实验模块(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测试技术、能源与环境)。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32000人次。并对实践内容进行重组,实践手段和内容体现了先进性、综合性及设计性。
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创新模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软件实训模块(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虚拟实验模块。以前实验要求给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书,让学生机械地去验证。这样,验证性实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供了各种虚拟传动零件、机构及各种仿真软件,为学生自行设计和组合创新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向学生具体提出要求,只提出需实现的功能,学生通过各种虚拟实验机构验证创新实践成果,并通过机械工具制作出产品模型。整个实训过程学生独立做出,自己编写和总结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方式以设计为主线,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方案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验场地包括机械工程实验模块、热能工程实验模块、车辆工程实验模块、材料成型实验模块,承担了三个机械工程类专业、六个培养方向的专业实验教学任务,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1000人次。
关键词:城市核心区 空中步行系统 可行性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y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air gallery traffic system in urban center. Combined with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air walking system construction in national city center, elaborat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air walking system construction in city center and made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it. Discussed the Solving strategy of air walking system construction,provided the reference for the air walking system construction in future.
Key words:Urbancenter Air walking system 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经济和空间规模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步行环境差等城市病逐渐明显,改善城市核心区严重的交通系统建设问题已迫在眉睫。当代城市交通发展理念要从“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1-3]。为改善地面空间资源的短缺状况,解决城市核心区恶劣的交通拥挤问题,以及满足城市功能布局立体化发展的需求,国内外许多城市实践经验表明,建立空中步行系统是未来城市核心区步行系统建设的重要方向,能够有效缓解严峻的“城市病”[3-5]。因此,本文分析城市核心区空中步行系统建设的存在问题,并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探讨城市核心区空中步行系统建设的解决策略,以指导我国未来城市核心区空中步行系统建设实践。
1 空中步行系统的特点和优越性
1.1 空中步行系统指在若干个街区内采用高于地面的过街连廊或者步行天桥等将位于地面层二层及二层以上的各种功能的城市空间串连起来,形成一套独立于地面街道的步行空间系统,由过街天桥及连接建筑物或其他城市设施的各种二层及以上的公共步道、连廊、平台,及其与其他层面发生竖向交通联系的楼梯、坡道、节点、枢纽空间等构成,为行人提供通行、疏散、遮阴、避雨及休憩等功能,还可根据需要通行救护车等应急车辆[4,6-10]。该系统主要强调满足居民出行、交通方式转换和交通网络组织的交通功能,强调步行空间是城市整体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步行者的步行感官和步行环境的质量。空中步行系统是地区交通量很大情况下人车分流、提升步行活动的人车和谐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城市活动的基面,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具有交通疏导功能,改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空中步行系统的建设是解决城市核心区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实现城市核心区主要建筑的无障碍步行连接,有效解决人车交通矛盾,满足城市核心区公共交通的功能要求。城市核心区的步行网络向空中及地下的立体化开发,可以在不增占城市用地的情况下大大提升城市的步行面积,从而缓解人车交通矛盾,可以实现人车分流、立体交通换乘与无障碍设施的高效改造,提高城市空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鼓励人们更多地绿色出行[4,11-14]。空中步行系统可以重新组织城市核心区的路权分配,使步行道顺畅贯通,实现人车分行,机非分离,从而有效地缓解交通拥挤的问题。
1.3 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和美化城市环境。空中步行系统具有完善、便捷、高效、舒适的空中步行环境,为城市空间提供多样化的休闲空间与景观视点[14-16]。空中步行系统一般具有采暖、空调和适当的照明,使用地开窗和使用玻璃增加通透感,可以全天候开放方便公众通行。空中步行系统通过建筑物的中庭与地面系统相连,空中步行系统步行通道两旁和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环境相协调,一方面营造绿色步行环境,另一方面为空中步行系统增添趣味性。优化整体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尤其是在城市核心区优化空中步行系统的步行环境和公共空间节点的环境,有利于将人们从汽车交通的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通过完善空中步行系统与城市核心区的人工或者自然的绿化结合,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环境。
1.4 集约中心区空间发展,融合多元空间发展的需求。城市核心区功能高度集中,集聚主要商业、金融贸易、娱乐和文化等中心性职能。城市空间高密度发展,土地开发强度大、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地价和租金高。城市核心区的发展达到一定的规模,由于城市功能空间多样化和集约化,传统城市空间的单一聚集的布局形式已经满足不了中心区的发展需求,城市功能空间呈现着混合多元发展的趋势,城市核心区空间立体化发展也越显迫切[15-18]。为此,在城市核中心区建立空中步行系统,构成一个立体化的步行网络,使人们的公共活动基面不再限定在建筑的首层或是城市的地面广场,而是上下发展的更大的公共空间活动范围,有利于各种城市功能空间的立体化聚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通过串联各种功能空间进行融合发展,在权衡各种功能空间的建设下,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增添城市核心区的活力,促进中心区未来发展。拓展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益。
1.5 空中步行系统为在市区活动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增加了消费吸引力。既为步行者提供了良好的步行空间环境,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空中连廊经济可以将分散的商业设施集聚,有利于形成城市核心区商圈,在有限空间内实现高密度、高效率集聚。空中步行系统可通过将城市核心区地上、地面和地下分散的商业设施及商业网点贯穿起来,形成“连廊经济”[4,13-18],吸引更多的投资,实现城市核心区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增添城市核心区的活力和吸引力。构成完整的商业有机综合体,提高了整体商业竞争力。
2 存在问题及可行性分析
2.1 空中步行系统作为现代城市迅速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空间环境和交通拥挤等问题.但也受到很多质疑。理论阶段的薄弱以及实践环节的盲从使得空中步行系统的建设停滞于初级阶段[19-20]。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前期规划缺失,空中步行系统很难与周边交通系统进行有机融合,将地上、地面、地下三个层面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实现中心区内高层建筑的无缝连接,尚无详细的指引和强制性控制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地块的建筑在二层与地下均没有预留与公共空间或相邻建筑相连接的接口,有些项目建设与空中连廊相互协调。空中步行系统的规划报建及规划验收审查等方面工作国土、交通、建设、质监等相关政府部门都难以协调。
(2)空中步行系统的建设资金以及建设涉及到的补偿金有待落实。一条空中连廊工程建设造价上百万,暂时还未有足够的政策扶持。改变建筑局部的使用用途、广告收入这些无法弥补建设成本,规划未事先控制但是公众通行亟需建设的空中步行系统,涉及占用建筑内部建筑面积的补偿很难让业主满意。
(3)空中步行系统后期管理也是难点。空中步行系统属于市政设施还是商业设施没有清楚界定,建好之后如何实施配套管理。摆摊、卖艺、乞讨、骑行各类车辆、滑行滑板、堆放杂物等妨碍行人正常通行的行为需要引导。
2.2城市人行通道是“上天”还是“入地”,历来就有争论。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大都市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环状开放、交通换乘、高层建筑可互联互通的立体步行连廊系统,北京的中关村、深圳的福田区也正在逐步发展具有类似功能的空中连廊。借鉴新加坡、我国香港地区的经验,“空中连廊”具有疏导交通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空间,成为城市建筑的必然选择[16-19]。通过“空中连廊”等形式将区域内楼宇有机相联,达到细分和疏导各类人流、车流的效果。空中步行系统可以实现人车分流、立体交通换乘与无障碍设施的高效改造,不仅拓展了城市空间,还形成了“连廊经济”,提升城市物业的商业价值。空中步行系统可以成为城市的观景台,站在连廊上,可将繁华大都市美景尽收眼底。 城市核心区建设空中步行系统,可将公交枢纽、商业、办公设施及其它服务设施等连接起来,改善行人设施,扩展提供行人停驻、观看和交流的空间,增加人与空间景观之间的互动,使人们从紧张的汽车交通中解脱出来,舒适便利地出行,有更多机会在公共空间中消闲交往,从而大大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结合城市“三旧”改造,把城市核心区立体步道建设纳入旧区改建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核心区将空中步行系统建设纳入总体规划,精心策划和组织,开展空中步行系统示范区的建设试点。把空中步行系统建设的物业置换、土地指标补偿和容积率奖励等激励条款纳入土地出让合同,运用市场配置资源手段,引导社会各界投资参与空中步行系统建设。建成后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使立体步道变“财道”,实现“以廊养廊”。实践经验证明,大中城市核心区建设空中步行系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 解决策略
空中步行系统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事先控制,适时建设原则合理推进,在人流密集街区和具备条件的地方,切合建筑功能和实际需要,可先行先试。空中步行系统规划建设需确保质量安全、适用美观,与周边市容环境相协调。
1、规划与建设实施要统筹兼顾,综合考虑。为实现城市核心区空间的集约和多元化发展,空中步行系统建设应该在权衡城市核心区交通、商业、环境等各方面利益前提下,以达到最大化的综合效益为目标,从而实行“统筹建设时序,由点带面,分步推进建设”的规划建设措施[4,19-20]。首先,建设时序应根据城市核心区不同地块或者街区的建设时序进行规划,对于未开发地区,依次考虑空中步行系统的线路走向、途径节点和串联节点的方式,并做好建筑和公共空间的步道的规划预留。比如香港的空中步行系统按照“分步推进”的方式,从建设一条空中连廊开始,逐步向周边分出若干空中连廊连接附近的建筑和交通站点,最终形成网状的空中步行系统系统。根据规划时序和规划许留,开展分步推进工作,条件成熟的地区优先试点,成功发展后继续扩大范围推广,最终建成空中步行系统。
2、空中步行系统建设采取业主投资,政府主导建设的模式,资金依靠项目业主出资,物业管理公司投资,改变物业功能、物业置换收入、广告收入和政府出资来解决。政府将给予较大政策倾斜,办公楼和住宅楼的连接层及以下层可改变物业性质或者进行物业置换,把空中步行系统建设的物业置换、土地指标补偿和容积率奖励等激励条款纳入土地出让合同,运用市场配置资源手段,引导社会投资参与空中步行系统建设。另外,连廊内外的户外广告收入只要符合规划,也将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优惠政策。如果业主不愿意,就在该楼前面或后面建走廊,保证走廊不中断。接下来可享受优惠政策的地区会逐步扩展,计划日后新建楼宇必须留有连廊接口,连廊长度会不断延伸。建成后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使空中步行系统变“财路”,实现“以廊养廊”。
3、空中步行系统建设实施需加强后期维护与管理。一方面,政府提供发展诱因,鼓励发展商兴建空中步行连廊,在土地契约中明确公共通廊的所有权与管理责任,使用权属于政府。私人业主拥有及管理公共通廊的营运,包括清洁、维修、配备保安及紧急应变等开发商也积极响应建设空中步行系统,依靠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吸引人流,扩大商业触角,提高潜在价值。通过规划来控制引导建立完善的空中步行交通体系,使其更加合理、完善,并易于实施和进行后期管理。结合城市更新改造,把城市核心区空中步行系统建设纳入旧区改建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实现“谁投资谁拥有,谁投资谁管理”的目标。另外,国土、规划、交通、消防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职责对空中步行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营、维护、使用过程中实施综合管理和执法,确保空中步行系统依法建设、规范营运、合理使用。
4、尽快出台空中步行系统规划和建设的相关技术规范、管理办法、规范性标识指引。编制空中步行系统规划,并制定规划设计标准。为保证城市核心区空中步行系统的整体性、安全性和便捷性,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是开展空中步行系统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标准中要明确统一规划设计标准和规划设计准则。规划设计标准应对步行通道的设计尺寸、通道设施、照明条件、采暖设备、标志系统、无障碍设施等作详细明确规定,为城市核心区空中步行系统的交通疏导和环境营造提供人性化的技术支持;而规划设计准则则是通过设立规划设计原则,如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等,为空中步行系统建设提供定性的要求,使各城市核心区的建设工作有效地实施。根据交通环境、人流量、与建筑物的连接方式,是否占用建筑用地、周边用地开况、商业环境等具体情况和条件选用高架平台、路侧式空中连廊、点状天桥等建设模式[21-22]。空中步行系统应加强立体步行空间与交通枢纽空间衔接,实现步行与其他交通方式、交通功能与其他功能的有序快速的转换,并以大运量的快速公共交通连接各枢纽节点,建立高效交通网络。
4 结语
无论城市规模和机动交通如何发展,适度的步行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和节能环保。城市核心区人流密集和建筑物集聚化,商业街区交通与城市交通呈现多维度、多样化发展,步行系统是城市系统和城市交通系统的交集,为行人提供舒适安全的步行环境,建设一个全天候开放的、遮阴挡雨的、与周边区域的商业、交通设施、环境相协调的空中步行系统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城市核心区建设空中步行系统,可将公交枢纽、商业、办公设施及其它服务设施等连接起来,改善行人设施,扩展提供行人停驻、观看和交流的空间,增加人与空间景观之间的互动,使人们从紧张的汽车交通中解脱出来,舒适便利地出行,有更多机会在公共空间中消闲交往,从而大大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空中步行系统建设体现人在城市空间中的主体地位,大大改善城市交通和提升城市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晓扬.香港空中步行系统城市设计启示[J].华中建筑,2004(2).P80-82
[2] 卓宇,王小凡.城市中商业街区立体化设计初探[J].中外建筑,2009(12)P93-94.
[3] 卓宇.现代城市步行商业街区空间立体化建构[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4] 雷闪.城市中心区立体步行交通系统建设初探[J].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
[5] 黄莉.城市中心区立体步行交通系统建设策略和实施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8)P95-101
[6] 王坚.城市核心区立体化步行系统设计研究[M].深圳:深圳大学出版社,2005.P28-35.
[7] 穆勇.城市高密集地段的人行步道系统设计[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8]尹钰.城市立体化步行网络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硕士论文,2008.
[9] 陈雷.城市步行系统空间形态初探[D]. 大连理工学术论文,2006.
[10]董贺轩.城市立体化研究.[D]. 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1] 袁方,黄文柳.塑造立体化步行空间的探索―以杭州钱江新城中心区步行系统规划为例[J].浙江建筑,2008,(7):P1-4.
[12] 张俊芳.北美大城市中心区步行街区的发展与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1995(2)P43-47.
[13]叶明.香港的CBD 与天桥步行系统[J].规划师,1999(4)P128-131.
[14] 张丽君,赵建新.上海北外滩地区步行系统规划与设计方案研究[C].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15] 钱才云,.谈交通建筑综合体中复合型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以日本京都车站为例[J].国外城市规划,1995(2)P43-47.
[16] 李娣娜. 香港城市空中连廊空间研究初探[J];山西建筑.34(29):P50-51
[17] 王建国.城市设计(第二版)[M].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2004. 8
[18] 吴明伟,孔令龙,陈联.城市中心区规划[M].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1999.
[19] 范凌云,雷诚.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及指引研究[J].城市问题,2009(5)P45-49.
[20] 胡松,吴海俊,罗晓辉.中关村西区步行交通系统改善方案评价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12)P46-52.
[21]杨海鹰.城市步行环境设计研究[M].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