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正规教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应纳入法治的轨道,城市公交事业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城市公交事业的政府规制要以立法为先导,按法定程序进行改革,以法律制度为规制依据。公交事业发达国家在进行政府规制改革之前,制定并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以此为纲领指导政府规制改革的实践。不言而喻,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对公共交通研究不深,城市公共交通立法已经跟不上城市公交事业发展的步伐。现行的规制依据是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一些政策和办法,如《关于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工作的若干规定》、《全民所有制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等,以及地方城市政府出台的一些管理条例,如大连、济南、武汉等城市制定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管理条例》。这些规定、办法和条例对于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促进城市公交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法律层级低、法律效用较差,因而在执行中打了不少折扣,对城市公交行业的约束力不一,既缺乏统一权威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也缺乏本行业的专门法律。
根据公交事业发达国家在政府规制法律制度方面可资借鉴的经验,我国应建立城市公交政府规制体制的法律框架,作为政府规制体制改革的准则。当前,应尽快出台一部具有权威性、全国性的《城市公共交通法》,为城市公交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城市公共交通法》应对公共交通各方面的具体管理作出较为全面的法律规定,包括城市公共交通的性质、规划、设施建设、线路经营、服务质量和安全责任、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各城市之间的差异大,需要以《城市公共交通法》为指导,因地制宜,制定一部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公共交通管理条例》。
二、政企分离是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改革的关键
城市公交事业民营化之前,其政府规制体制的基本特征是高度政企合一,政府既是规制政策的制定者与监督执行者,又是具体业务的实际经营者。这种高度政企合一的政府规制体制,其主要弊端是国有公交企业垄断经营,没有生产经营的重大决策权,缺乏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动力,因而也就缺乏竞争活力。因此,实行政企分离是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体制改革的关键。城市公交事业民营化重构政企关系,政企分开,即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公交企业所有者职能和公交企业经营者职能分离。
面对走向民营化的城市公交事业,政府将不再直接干预公交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通过组建一个独立、公正的规制机构(如城市公共交通监管委员会)来规制和监督公交企业的市场行为。城市公共交通监管委员会的职能定位为合理授权、完善规制、适当监管,即制定具体的行业规制规章、颁发公交企业经营许可证、对城市公交进入和退出市场进行规制、制定并监督执行价格规制政策、制定公交服务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规定公交企业的普遍服务、确定公交补贴方式和额度等。
政企分离后,公交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依托、以多元化经营为扶持、以股份制经营为运作机制的全新型公交企业经营模式。利用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契机,向国内外开放城市公交市场,积极引进外部资金,运用控股、参股的方式,组建多家股份制公交企业在同一个层面上展开竞争。公交企业可以资产为纽带,建立紧密型的集团式经营企业,发展广告、房地产、旅游、商贸、物业管理、汽车维修与配件供应等相关领域的产业,突破城市的地域限制,与其他上市公交企业联合经营,进入其他城市的公交客运市场。
三、有效竞争是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改革的目标导向
竞争是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征。“竞争出质量,竞争出效率,竞争机制的引入与完善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根本之道”[1]。城市公交事业的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其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但是由一家或极少数几家公交企业经营又会扼杀竞争活力。因此,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便构成政府制定城市公交事业规制政策的两难选择。从世界范围看,任何一个城市公交市场均是适度开放和适度竞争的市场。对此,以实现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作为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的目标导向,对城市公交规制并举。
其一,适度的城市公交市场准入机制。城市公交行业并非自然垄断行业,由众多的私营公交企业进行公平竞争可以降低价格,减少政府补贴。城市公交市场应在政府的监控下,实行有限度的竞争,适当控制进入者的数量和规模,并逐步推行公交线路特许经营,对新增的公交客运线路或收回的现有公交客运线路的经营权,以拍卖、公开招标方式,让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公交企业公平竞争,由提供最低报价的那家公交企业获得特许经营权,规制机构与之签定特许经营合同,准许其经营城市公交业务。如果公交企业未能履行合同,规制机构可以取消与这家企业签订的合同,重新选择另一家,这打破了公交营运的终身制,把竞争机制注入城市公交行业。
其二,公交企业有序退出的制度安排。在通过特许投标来选择经营者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公交企业退出经营问题。如果政府对公交企业的退出缺乏一定程度上的规制,可能会使公交服务供给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进而影响城市公交的稳定运营。因此,政府必须要求已获准入的公交企业负供给责任,从而对它们实施退出规制:首先,选择退出对象。只要符合退出规制条件的,不论其所有制如何,均应列为退出对象。其次,退出对象补偿的问题。根据退出公交市场的经营者所遭受利益损失的程度进行等价补偿。最后,引入新的经营者。在妥善处理企业退出公交运营的过程中,应该同时引入新的经营者,让符合条件的公交企业进入客运市场,以确保公交运营的连续性。
四、激励性规制是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改革的有效手段
激励性规制是相对于政府单方强制规制而言的一种新型管制方式。在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为纠正市场失灵、提高经济效率,通过激发、引导的方法使公交企业自愿按政府意图进行生产经营[2]。其实质是给予公交企业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促使公交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服务,诱导公交企业逐步接近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思路。为了提高行业效率而给予公交企业的激励方法是多样的,主要有:
一是在公交票价规制中引入区域间比较竞争机制。公交票价是公交企业和乘客的利益冲突点,需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规制机构指导下制定市场竞争价格。我国城市公交行业基本上是由区域性垄断企业经营的,政府规制机构可以运用区域间比较竞争机制控制成本的变化,剔除各种影响成本的外部因素,以运营效率最高的公交企业的成本作为制定价格的依据,促使各区域的公交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开展间接竞争。
二是建立规范的政策性亏损评估机制。政府对公交企业的扶持和财政资助体现了政府公共财政的职能,体现了政府为社会提供公益性公共产品的责任。我国应确立重点扶持城市公交企业财政补贴政策,建立规范的政策性亏损评估机制,对公交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费用进行年度审计与评价,根据票价收入情况,结合公交企业服务质量评价的成绩,合理界定和计算政策性亏损基数,切实发挥政府财政补贴在城市公交发展中的作用。
三是提高城市公交服务质量。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出门乘车的服务质量提出了上档次、多样化、便利性等需求,这要求城市公交创新服务模式,推出特色服务、特需服务、精品服务等新产品。公交企业有必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乘客提供不同的乘车服务。比如,通过车型和票价的差异,开通普线、大站快线、直达线等类型的快速公交线路,相应地将票价上调至2~4元。
参考文献:
[1]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147.
关键词:城市公交;政府规制;竞争
2004年,我国提出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对城市公交事业进行民营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交客运线路特许经营,允许不同产业形式的公交企业进入公交客运市场,打破国有公交企业垄断经营,形成多家公交企业竞争格局。在不断探索和推进城市公交事业民营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普遍服务不足、线路经营权私下倒卖、服务质量差、安全事故多等。世界范围内的民营化实践表明,民营化大潮席卷过后必然是政府规制的跟进,城市公交事业的民营化改革需要政府规制,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改革的政策思路:
一、法律制度是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改革的准则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应纳入法治的轨道,城市公交事业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城市公交事业的政府规制要以立法为先导,按法定程序进行改革,以法律制度为规制依据。公交事业发达国家在进行政府规制改革之前,制定并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以此为纲领指导政府规制改革的实践。不言而喻,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对公共交通研究不深,城市公共交通立法已经跟不上城市公交事业发展的步伐。现行的规制依据是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一些政策和办法,如《关于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工作的若干规定》、《全民所有制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等,以及地方城市政府出台的一些管理条例,如大连、济南、武汉等城市制定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管理条例》。这些规定、办法和条例对于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促进城市公交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法律层级低、法律效用较差,因而在执行中打了不少折扣,对城市公交行业的约束力不一,既缺乏统一权威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也缺乏本行业的专门法律。
根据公交事业发达国家在政府规制法律制度方面可资借鉴的经验,我国应建立城市公交政府规制体制的法律框架,作为政府规制体制改革的准则。当前,应尽快出台一部具有权威性、全国性的《城市公共交通法》,为城市公交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城市公共交通法》应对公共交通各方面的具体管理作出较为全面的法律规定,包括城市公共交通的性质、规划、设施建设、线路经营、服务质量和安全责任、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各城市之间的差异大,需要以《城市公共交通法》为指导,因地制宜,制定一部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公共交通管理条例》。
二、政企分离是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改革的关键
城市公交事业民营化之前,其政府规制体制的基本特征是高度政企合一,政府既是规制政策的制定者与监督执行者,又是具体业务的实际经营者。这种高度政企合一的政府规制体制,其主要弊端是国有公交企业垄断经营,没有生产经营的重大决策权,缺乏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动力,因而也就缺乏竞争活力。因此,实行政企分离是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体制改革的关键。城市公交事业民营化重构政企关系,政企分开,即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公交企业所有者职能和公交企业经营者职能分离。
面对走向民营化的城市公交事业,政府将不再直接干预公交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通过组建一个独立、公正的规制机构(如城市公共交通监管委员会)来规制和监督公交企业的市场行为。城市公共交通监管委员会的职能定位为合理授权、完善规制、适当监管,即制定具体的行业规制规章、颁发公交企业经营许可证、对城市公交进入和退出市场进行规制、制定并监督执行价格规制政策、制定公交服务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规定公交企业的普遍服务、确定公交补贴方式和额度等。
政企分离后,公交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依托、以多元化经营为扶持、以股份制经营为运作机制的全新型公交企业经营模式。利用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契机,向国内外开放城市公交市场,积极引进外部资金,运用控股、参股的方式,组建多家股份制公交企业在同一个层面上展开竞争。公交企业可以资产为纽带,建立紧密型的集团式经营企业,发展广告、房地产、旅游、商贸、物业管理、汽车维修与配件供应等相关领域的产业,突破城市的地域限制,与其他上市公交企业联合经营,进入其他城市的公交客运市场。
三、有效竞争是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改革的目标导向
竞争是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征。“竞争出质量,竞争出效率,竞争机制的引入与完善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根本之道”[1]。城市公交事业的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其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但是由一家或极少数几家公交企业经营又会扼杀竞争活力。因此,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便构成政府制定城市公交事业规制政策的两难选择。从世界范围看,任何一个城市公交市场均是适度开放和适度竞争的市场。对此,以实现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作为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的目标导向,对城市公交规制并举。其一,适度的城市公交市场准入机制。城市公交行业并非自然垄断行业,由众多的私营公交企业进行公平竞争可以降低价格,减少政府补贴。城市公交市场应在政府的监控下,实行有限度的竞争,适当控制进入者的数量和规模,并逐步推行公交线路特许经营,对新增的公交客运线路或收回的现有公交客运线路的经营权,以拍卖、公开招标方式,让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公交企业公平竞争,由提供最低报价的那家公交企业获得特许经营权,规制机构与之签定特许经营合同,准许其经营城市公交业务。如果公交企业未能履行合同,规制机构可以取消与这家企业签订的合同,重新选择另一家,这打破了公交营运的终身制,把竞争机制注入城市公交行业。
其二,公交企业有序退出的制度安排。在通过特许投标来选择经营者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公交企业退出经营问题。如果政府对公交企业的退出缺乏一定程度上的规制,可能会使公交服务供给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进而影响城市公交的稳定运营。因此,政府必须要求已获准入的公交企业负供给责任,从而对它们实施退出规制:首先,选择退出对象。只要符合退出规制条件的,不论其所有制如何,均应列为退出对象。其次,退出对象补偿的问题。根据退出公交市场的经营者所遭受利益损失的程度进行等价补偿。最后,引入新的经营者。在妥善处理企业退出公交运营的过程中,应该同时引入新的经营者,让符合条件的公交企业进入客运市场,以确保公交运营的连续性。
四、激励性规制是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改革的有效手段
激励性规制是相对于政府单方强制规制而言的一种新型管制方式。在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为纠正市场失灵、提高经济效率,通过激发、引导的方法使公交企业自愿按政府意图进行生产经营[2]。其实质是给予公交企业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促使公交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服务,诱导公交企业逐步接近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思路。为了提高行业效率而给予公交企业的激励方法是多样的,主要有:
一是在公交票价规制中引入区域间比较竞争机制。公交票价是公交企业和乘客的利益冲突点,需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规制机构指导下制定市场竞争价格。我国城市公交行业基本上是由区域性垄断企业经营的,政府规制机构可以运用区域间比较竞争机制控制成本的变化,剔除各种影响成本的外部因素,以运营效率最高的公交企业的成本作为制定价格的依据,促使各区域的公交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开展间接竞争。
二是建立规范的政策性亏损评估机制。政府对公交企业的扶持和财政资助体现了政府公共财政的职能,体现了政府为社会提供公益性公共产品的责任。我国应确立重点扶持城市公交企业财政补贴政策,建立规范的政策性亏损评估机制,对公交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费用进行年度审计与评价,根据票价收入情况,结合公交企业服务质量评价的成绩,合理界定和计算政策性亏损基数,切实发挥政府财政补贴在城市公交发展中的作用。
三是提高城市公交服务质量。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出门乘车的服务质量提出了上档次、多样化、便利性等需求,这要求城市公交创新服务模式,推出特色服务、特需服务、精品服务等新产品。公交企业有必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乘客提供不同的乘车服务。比如,通过车型和票价的差异,开通普线、大站快线、直达线等类型的快速公交线路,相应地将票价上调至2~4元。
参考文献:
01什么是民族?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02民族团结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
03什么是“三个离不开”?
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04“四个认同”的内容是什么?
指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05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是什么?
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都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得到发展;二是各民族自身都得到发展进步,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三是各民族自身固有的优点和特点得到充分的展现。
06民族问题有哪些基本特点?
长期性、复杂性、敏感性、群体性、震荡性、国际性。
07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我国现阶段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关键词:贫困山区 音乐教师 缺失 策略研究
中学生的成长离不开音乐美感的滋养,音乐是中学生素质教育和情感培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我国城市中学义务教育形势乐观,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是农村中学的音乐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有不少贫困山区中学,音乐教育还是一个盲区,音乐教育的缺失较为严重,那里的学生还处在对音乐教育的渴望之中。改变贫困山区音乐教育缺失的现状刻不容缓,加快发展贫困山区音乐教育迫不及待。
一、贫困山区中学音乐教育缺失的现状
两年前,笔者受领导委派来到广西贫困山区支教,相继在几所中学负责音乐教学工作。当第一次走进他们的校园时,从校长、教师、学生惊讶而又兴奋的目光中感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担和责任。在这期间,笔者对广西最贫困的几所中学进行了实地调查,音乐教育的缺失有以下几种情况。
1.音乐价值观的缺失
据一个初三毕业生反映,他所就读的学校是离县城40公里的一所比较偏僻的中学,他在那里读了三年初中,没有上过一堂音乐课,没有唱过一首完整的歌,也没有听到老师唱歌。偏远山区中学为什么不开设音乐课?其原因当然不排除某些客观因素,但也不排除人为的观念所致,即:音乐教育价值观的缺失。
音乐教育价值是什么?是情商教育,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高尚品德的重要途径。可是在山区中学,他们只重视智商培养而忽视情商教育,不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是导致有些中学删去音乐课的原因之一。
一是把升学率作为唯一的价值取向,忽视学生全面发展。他们认为音乐没有列入升学科目,不开设音乐课对升学无关紧要,不影响学生升学,也不影响学校升学率。在思想上没有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价值,他们把音乐当作可有可无,把音乐课当作可上可不上的课,随时都可以给语数外让课,把学生的升学率作为办学的最终目的,“光师耀校”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目标。
二是把升学率的价值取向传给了学生家长。许多学生家长受到升学率的影响,认为学音乐是不务正业,会影响文化课学习,影响升学成绩。有些爱好音乐的学生在家听听音乐、哼哼歌曲都会受到家长的指责,正因为有这样一个价值观的盲区,所以不少中学就把音乐课停了。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音乐课,也只是在初一年级开设,初二开设的很少,初三几乎没有。
2.音乐教师的缺失
贫困山区中学缺乏专业音乐教师是普遍现象,他们很少配置专职的音乐教师,音乐课都是由语文、英语等科目的任课老师兼上的,于是不正规的音乐教学带入了课堂,他们只能教唱自己熟悉的歌曲,会唱什么教什么,甚至使浅俗的爱情歌曲在校园内传唱,严重违反了《课程标准》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即使条件稍好点的中学有音乐老师,他们的学历也很低,大多是中专毕业生,很少有专业的正规音乐院校毕业生。他们没有受过高师音乐的专业教育,具备扎实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音乐教师在贫困山区严重缺失。
3.音乐教师素质的缺失
(1)文化知识的缺乏
音乐教师要具备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音乐教学工作。文学历史、地理人文、语言美学等知识都是音乐的相邻学科知识,与音乐紧密相连,这些知识在音乐教学中缺一不可。但在山区中学音乐教师身上这些相关文化知识还不够丰富,缺乏多层次、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没有拓宽知识面,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将音乐相关的学科知识运用自如。
(2)专业知识的缺乏
合格的音乐教师应具备视唱、节奏、旋律、器乐等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才能让学生愉快地学到他们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山区中学的音乐教师却很少涉及到这些音乐常识和基本技能,他们只能教学生唱几首流行歌曲,没有让学生在音乐课中扩大视野,享受真正的音乐美感,离“一专多能”的音乐教师要求有较大差别。
4.教学设备的缺失
在城市中学及经济发达的农村中学,教学环境普遍得到了改善,崭新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实训楼,齐全完善的音乐教学设备应有尽有。但是贫困山区音乐教育所需的教学设备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音乐教学设备简陋缺乏,别说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高档设备,就连一台破旧的风琴都没有,甚至有的中学连录放设备都不俱全,在音乐课上就靠教师的“清唱”教给学生几首自己熟悉的歌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音乐教学,影响了音乐教学质量,更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改变贫困山区中学音乐教育缺失的策略
1.完善音乐课程机制,提高音乐教育地位
目前,山区中学没有音乐课程的硬性目标,教师的教学任务指标和教学质量指标不明确,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和掌握音乐技能的指标也不明确,教材使用的规范性更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教育的质量。为改变这种现状,山区中学的音乐课应纳入年终考试考核的范围,实施达标制。各项教学指标严格按《课程标准》的规定执行,规范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从而有效促进音乐教育发展。
2.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注重发挥音乐教育作用
(1)认识音乐教育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音乐教育既是美育,也是创新性教育,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及品德修养,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说:“美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美的想象是知识的源泉,这种美的想象需要音乐进行启迪。”[2]音乐是声音艺术,它运用音响、节奏、旋律、和声等多方面的音乐元素来塑造艺术形象,并通过艺术形象去激发人们的美感。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乃至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内容,是教育学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音乐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收获到所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形象记忆和思辩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情商,还能坚定学生积极向上的信念,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认识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人格魅力的作用
音乐的教育价值在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课堂上,音乐可以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使他们建立起对一切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曾有音乐大师认为:“歌声是生活中的阳光,没有阳光的生活是沉寂的、郁闷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勃发的季节,正是心灵勃发的高峰期,他们不仅有学习文化知识的渴望,也有对音乐的渴求。”[3]初中阶段,升学率的高压、学习的繁忙,使得中学生心情压抑。如果能为学生开设轻松活泼的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放松,享受音乐的美感,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不仅能提高学习成绩,还能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3.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音乐师资,缓解教师缺失的燃眉之急
(1)培养具有完整知识结构、扎实教学功底的合格教师
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既要有丰厚的文化知识,还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做到内修外习,强根固本。
①文化知识的融入
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有歌唱识谱涉及的人文知识、发声共鸣涉及的物理生物知识、歌词分析涉及小说诗歌的文学知识、曲式结构涉及的美学知识等。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文化素质如何,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
②专业知识的渗透
音乐教师应经过高师音乐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才能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视唱练耳、乐理常识、器乐演奏、乐曲配器、和声配置、曲式分析、合唱指挥、舞蹈编排、音乐活动的组织与评判等专业知识和技能集音乐教师于一身,缺一不可。这些专业知识是成为一名合格中学音乐教师的基础,是当好一名合格音乐教师必备的前提。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思想活跃,对音乐充满渴望。只要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能激发他们的二度创作思维,因此,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扎实了才能开启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2)培养教学实践与教学方法融为一体的教学能手
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有成熟的教学方法,有自己的教学个性,还是一名善于把实践与方法巧妙融合的教学能手。
①善于运用教学方法
把“教与学”变为“学与教”的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一个技巧环节,是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这种方法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尤为重要。正如北京大学名师林崇德教授所说:“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是教学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教学目的的体现者,学习活动的主人,学习过程的探索者。”[4]变“教与学”为“学与教”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一是“学生点菜”,提高学生音乐兴趣。学生“点的菜”由学生自己做,教师只是点拨引导。例:学生点一曲音乐作品,让学生去理解去讲解,让学生分析曲式的结构,让学生演唱自己点的作品,教师随后的点评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是因地制宜组织音乐活动。音乐教师组织音乐活动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这种机会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给所有学生上舞台的机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活动要求大众化。”[2]例如:班级或小组拉歌比赛、演唱接力、击鼓传花等音乐活动能使全体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快乐,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是成立学生音乐团体。成立有音乐教师参与并指导的学校合唱团、乐队、舞蹈队,让这些团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才华,树立自信,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②培养本土音乐与大纲教材融为一体的创新型师资
山区音乐课是比较有乡土特色的。“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山区,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文化。山区音乐教师要注重把原生态音乐、本土歌谣带入音乐课堂,丰富教学内容。”[5]笔者在支教期间,曾对广西的苗族音乐有过采风。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苗族的高腔、平腔就是苗族人民最爱唱的本土音乐。它高亢嘹亮,朴实婉转,声音甜美,深受苗家儿女喜爱。不论是欢庆佳节还是婚嫁喜事,大家都会闻声而合之,闻鼓而舞之。特别是苗族的接龙舞、狮子舞更是远近闻名。它节奏明快、古朴、协调、舞姿优美大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如果山区音乐教师善于采风,勤于采风,注意吸收地区民歌等音乐元素,并融入大纲教材,把山区原生态音乐与优秀民族歌曲融为一体,就能实现山区音乐教育的创新,这种创新型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尽快改变贫困山区中学音乐教育缺失的现状,加强贫困山区的音乐教育,提高山区学生与社会竞争的能力,是实施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之一,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小娥.浅谈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具备的素质[J].湘江歌声,2001(1).
[2] 吴永东.刍议农村中学音乐教育落后之我见//湖南教师论文汇编[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 黄群.翻开音乐新的一页//湖南教师论文会编[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4]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笔者从事一线教育工作32年,从一名代课教师成长为省特级教师,深感教师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自身成长与学生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近年来,笔者应邀到省内外讲座80多次,无论是讲师德自育还是讲业务自进,核心的理念就是教师价值观的坚守与重构。本文拟结合自身实践与理性思考,就凸显“修炼中发展”的教师价值观建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教师价值观构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教育整体规模的扩张,中小学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在给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教师价值观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出来。
1.从教师入职状况与专业背景角度看,“好歹找到一份工作”的观念遮蔽了教师“热爱”的价值追求,需要教师作“补课性”修炼。
笔者曾担任本市、杭州某区等教师招聘评委,每年又参与本校与本市新教师培训,当问及“你为什么选择做教师”时,有不少应聘者或新教师坦言:“就业压力太大,工作不好找。”“做教师待遇虽然不是很高,但还是工作比较稳定。”“好歹有一个工作,解除了父母的担忧。”在平常教师的闲谈中,也有教师说到:“没有考取公务员,没有考取事业编制的,只好来当教师了。”“读了十多年书,从来没有想到要做教师,最后这样,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从实际情况看,真正因为喜欢教师这一职业而选择做教师的并没有占大多数。同时,从新教师的专业构成看,近年有大量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做了教师,他们没有接受过师范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正规的学习,更没有接受过师范里有关终身从教等职业理想的教育,大多还没有在中小学实习的经历,对从事教师职业“没有感觉”,对教师职业的付出与投入没有必要的思想准备。
还有,虽然以往即使在师范生包分配的时代从事教师职业也可能有无奈之处,不少教师也是“先恋爱后结婚”,但从近年情况看,有的教师身在学校,与教育“结婚”了,但还是想走,并不想“恋爱”。
从这些情况看,要使一位教师热爱教育,就需要作“补课性”的修炼,当然不只是补一些专业知识。
2.从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角度看,“方向性迷失”的状况遮蔽了教师“奉献”的价值自律,需要教师作“治躁性”修炼。
现代社会行业分工日益细密,不同行业的价值追求各不相同,容易使人产生各方面的攀比心理;加上时代的开放步伐加快,社会流动性不断扩大,一些对自己从事职业感觉不很理想的人,往往感觉心神不定,甚至迷茫困惑,有一种“找不着北”的感觉。
影响到教师队伍中来,不少教师对学校相对清苦、相对封闭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显得不满意,容易产生一种功利、浮躁的心理。有的教师一心想着通过考公务员等途径跳槽;有的教师感觉自己的收入与付出不相称而情绪波动;甚至有的教师也总想着能够通过投资、家教等来获得一些做教师的“补偿”。
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有的教师奉献意识薄弱,除了上课以外,学校安排的学习、监考、家访等工作,都感觉是额外的事,甚至做什么都似乎要谈条件谈报酬。静不下心来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不能认真批改作业与辅导。一部分教师缺少了以往优秀教师自学投入的动力和热情。
3.从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要求角度看,“被动适应”的姿态遮蔽了教师“责任”的价值自砺,需要教师作“突破性”修炼。
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顺应着社会与时展的需要,凸显学生主体的发展,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部门也通过多种形式对一线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
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到学校的日常课堂中,就不难发现好多老师依然故我,对新课程适应得有点可怜,很勉强。关键的是没有继续学习、不断探索的动力。如果这些现象发生在一些老年教师身上似乎还可以理解一些,最大的问题是许多年轻教师更不愿学习思考;加上绝大部分年轻教师本身是应试教学的产物,只会做题,不会学习与思考,上的课比老教师还要“老”。不少老师只顾“我的课上完了”,却很少从真正关心学生发展的角度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淡薄。
4.从实绩考核与评价机制的角度看,“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的偏向遮蔽了教师“育人”的价值自觉,需要教师作“超越性”修炼。
当下教师考核与评价,存在着注重教师所任班级学生考试分数的偏向。学生考试分数与教师评优、晋级、经济利益挂钩,对于激发教师积极性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不无积极意义,问题是,如果把教师工作局限于抓考试分数,就有大问题了。
教书育人,应是教师的核心价值追求,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绝不是全部。退一步说,就算抓好考试成绩,如果没鲜明的育人意识,教师眼前看不到一个个鲜活的有个性的人,只是功利地通过加班加点来抓分数,就是抓分数也不会有很大的起色。教师只有修炼自我成人,做一个大写的“人”,才能超越自我,才能高屋建瓴,日常教学包括抓考试成绩才会游刃有余。
二、“在修炼中发展”的几个抓手
基于上面的分析与思考,笔者以为,在教书育人的宏观价值框架下,一线教师的价值观重建,需要凸显“修炼中发展”的理念,在修炼中培育浓厚的职业情感,在修炼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在修炼中增强自己的实践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不断提高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在修炼中不断发展,才能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成为合格的教师,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修炼中发展,其路径是多样的,下面结合笔者的自身体验,谈几个主要的抓手。
1.给自己至少找两三位适合自己学习的精神导师。只有不断丰厚自己的人生底蕴,才不致在价值冲突中成为迷途羔羊。
人的发展内在强劲、持续的精神动力,精神的修炼需要榜样的力量,需要适合自己的人生引路人。这样的榜样或引路人,可以是你身边的某一个普通朋友,也可以是你从未谋面的精神偶像。
经常想起笔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作的乡下教学点,一共才六个班级,晚上只有我一人在学校。没有电话,没有电视,只有与书相伴。有幸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从书中认识了于漪和魏书生两位人生导师。魏书生为了做教师写了100多份申请的执着、做了教师以后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影响了我。到现在,包括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如我一直让学生写“每日思考”,都源于对魏书生教师的模仿。于漪老师一生从教的坚守,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坚定了我终身从教之心。后来,还遇到过不少我教师生涯中的一些“重要他人”。
而当第一次读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便认定这一生永远离不开他了。史铁生外在的坚忍与内心的丰富,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人生不如意常八九,“常思一二”则会让我们更加珍惜。想想史铁生,我们做教师的再苦再累,都是不值一提的——这其实远没有理解史铁生之于我们精神修炼的意义,教师缺少的是史铁生那样的精神内省,这种精神内省便是修炼,借此,我们才能变得丰富,才能实现超越。
2.每天留出至少一刻钟静心阅读“磨脑子”的书。只有这样持之以恒的阅读,只有这样有点“艰难”的阅读,才能不断拓展自我,修正价值取向。
曾听一位家长介绍其孩子的“运气”:平常在学校考试没有得过第一名,但在高考中获得了省文科第二名。之所以有这样的“运气”可能与这样的“投入”有关: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不是做作业,而是阅读家长从单位带回来的各种报纸。阅读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西方哲人说,教师应该比学生更可教。但在现实中,教师除了看点教学参考书以外几乎不看书不看报的不在少数。这固然与教师日常教学担子重、事务多有关,但要真正获得发展,离不开读书。
梁启超说过,有书呆子,然后有学问也。教师读书要特别强调不同于一般社会人工作之余的消遣性阅读,应该读一些自己读起来有点“吃力”,甚至有点“不喜欢”的书,这样才能拓展自己的视野,扩大研究空间,真正获得教学的自由境界。
读一些磨脑子的书,往往比听一些书家的讲座有益处。在新课程培训过程中,不少专家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让人觉得西方的教育是优于我国的,西方的教育都是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而如果你自己肯读一些原著,就会发现,即使是西方的教育理念也并没有这样强调。如罗伯特·斯蒂文(美国)的《教育心理学》中提到:“通常情况下,直接教给学生技能或信息,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更有效。”可见,读这样的书,可以使我们获得新知,增强自信。
3.每学期至少精心打造一两堂“拿得出”的课。只有精心打造,只有“拿得出”,才能扎实地提升自己的学科教学水平,坚定教学信念。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课堂。虽然教师每天都在上课,但并不见得每一位老师都能上出几堂“拿得出”的课,甚至有的老师的课一年不如一年,没有一点发展的势头。
笔者所说的“拿得出”的课,主要是指学生、同行和专家大致认可的课。只有学生认可你的课,你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而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同行和专家的认可则可以增强教师的自信,激发后续努力的动力。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某一位老师在一次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其工作热情、其对自身的要求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操作的革新也往往因为这一关键性事件而改变。
课堂的打造其实也不难。肯投入时间,反复细读教材、研究学情,尽可能多地占有优秀教师的相关解读与案例,愿与同事精诚合作,反复磨课,敢于挑战自我,这样便可打造出理想的课来。
4.时刻从学生终身发展视角倾心追求“亮得出”的成绩。只有对学生终身发展关系密切的成绩,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才是“教书育人”的价值所在。
诚然,有教育必有考试,有考试难免谈分数、谈应试。如果你爱教育,爱学生,就不能不关心学生升学成绩——这对学生的一生来说也是非常现实非常关键的事。问题是,教师的价值,无论是对学生个体而言还对社会贡献而言,应该体现在“育人”的境界上。教师的努力在“育人”的价值背景下,才能有效地研究教学,包括研究高考。教师自身就要自觉在修炼中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包括提升学生考试分数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阅读能力上难以突破的现象,笔者曾作过连续多年的悉心探索。①收集近十年高考用过的现代文100篇;②先裸读,试命题并拟答案,对照真题揣摩比较;③每篇写2000字左右的细读,编《美文赏读》;④从中选择典型材料让学生训练,明方向、悟方法。这样的研究与探索提升了自我,从打造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进行有效训练,节省了学生训练时间又提高了实效。在2009年新课程改革第一年高考中,笔者任教的班级,学生在进校时是第二、三层次的,高考语文平均分超过了本地一流生源学校实验班的学生。
5.时常“站在地上”写一些“有分量”的论文。论文就是日常教学下的蛋,只有养成细察深思的习惯,才能不断发现、不断解决教育教学的突出问题。
笔者近十年来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40多篇,出版教学专著3部,其中《语文教学的突围与超越》获得地市社科优秀成果奖。这些论文或专著的撰写,并不是因为作为语文教师的文字功底,而是因为我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养成了对现实问题细察深思的良好习惯。
笔者以为,教师的论文应该是“日常教学下的蛋”,日常教学有所感、有所思,反思与整理便是论文;教师论文应该是“孵化后续教学的蛋”,论文写作既是对“我是这样做的”之反思,更是“我还可以怎样做的”前瞻性探索,写作过程中必然有新的发现,对后续教学具有现实的创新意义。
笔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写成了论文《写学教育:优化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路径》一文,发表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上。这篇论文的写作,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教学上的创新举措。在初中教学中引导学生写“每日200字”,在高中教学中引导学生写“每日思考”,通过写作,使自己的经验积累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写”提升为一种优化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路径,这对此后的语文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6.永远把“师生关系”作为“我自己”的课题。这是关系到师生终身幸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分析和解决一切教育教学问题的必然视角。
教育的一切是为了学生,“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这是常识。但具体到日常教学之中,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够明白并有意识地进行思量与探索的。
教师一厢情愿地“为了学生好”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位高三班主任在开学第一天为了了解暑假里学生上网吧的情况而让去过网吧的同学举手,结果使得没有举手的两位同学显得“孤立”与尴尬。而当看到这么多学生上网吧后,老师拉下脸来说:“现在高三了,要为自己的前途负责,不能上网,不能打球,就是父母死了也不要去想!”教师这样“为学生的前途着想”,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而“好的关系”之“好”也并不是简单地与“坏”相对的概念,它是极其复杂的、具体到每一个细节的、许多时候只有具体的教师具体的学生自己才能感觉到的一种状态。
一、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化实现管理的广度
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是搞好幼儿园管理的关键。俗话说:“人管人管一点,制度管管一片。”只有建立起良好的幼儿园规章制度,才能使各项工作纳入正规,有条不紊;才能使全体保教工作人员有章可循,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学习习惯;才能使管理工作依章进行,保证保教质量;按制度办事,才能避免工作陷入随意性,减少工作失误。因此,几年来,我们全园上下共同努力,反复探索,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规章制度,使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章可循,保证了全园管理工作的广度。这些规章制度的特点是:
1、具有严密性。从总的方面讲,有办园宗旨,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园规,幼儿园的学习制度,幼儿园的安全制度,家园联系制度等;从卫生保健方面讲,有卫生保健百分考核标准,卫生消毒隔离制度,卫生保健登记统计制度,营养卫生制度等;从人员管理职责方面讲,园长、业务园长、教师、保育员、保健员、教具资料管理员、财会人员、保管员、炊事员以及门卫等都有明确的职责。总之,使幼儿园各项工作无不处在制度管理之中,保证了幼儿园工作的有效运转。
2、具有可操作性。例如炊事员的7条制度中就包括:加强伙食管理,每周订好食谱,注意花色品种,色、香、味以及营养素的调配;要注意蔬菜的维生素,先洗后切,烧得不能太过,等等。这些制度具体、实在,可操作性强,无伸缩性,无法逃避和变通。
3、具有可执行性。例如劳动纪律中规定,不迟到不早退,不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工作时间不干私活。具体又有8条执行办法:迟到、早退一次扣3分;随意离开岗位,扣10分;工作时间干私活,扣10分;不准吃孩子东西,违犯一次扣本人半年奖金,大会做检查。全园每月根据每人执行制度情况直接算入绩效工资里。
制定制度是治表,落实制度是治本。为了让这些制度变成大家行动的规范,我园领导率先垂范,让职工做到的领导先做到,不允许做的领导坚决不做。对于个别违反制度者,不管是什么人,坚决照章办事。由于执行一丝不苟,形成了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全园职工认真执行制度,保证了幼儿园各个部分、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转,使全园形成了良好的工作秩序和工作纪律。
二、建立层次目标系统,通过规范化达到管理的高度
教育目标的确定,对于幼儿园的工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树立明确的目标,并把实现这些目标的行动落实到幼儿的日常工作中去,是幼儿园管理的首要任务。为此,我园制订了整体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体目标,还有远期、中期和近期目标等等。各种目标之间有从属、递进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结成一体,成为有层次的目标系统。
首先,我们制定出三个层次(远期、近期和具体活动)的教育目标。各部门、各班级及每个职工根据本园的目标制定各自的工作目标和计划,每周六从园长到各班组制定下周的计划。同时,我们还制定了《幼儿园一日活动规范》。把幼儿园从早晨7点30分开始的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到最后的离园活动,划分为若干个时间单元,制定出在单元时间内教师、保育员应做什么,达到什么程度,以及在这个时间内幼儿做什么,达到什么目的,使每一个上岗职工明确什么时间干什么,怎么干和应达到什么样的质量标准等。这样做,使幼儿园繁杂的工作井然有序,不易出漏洞。
其二,教师的工资实行了结构工资制。就是把教师的工资分为基础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三大块,按3:3:4的比例进行调配。制定并不断修改、完善了“教师工资评定细则”,特别是每月目标管理量化打分直接与月工资挂钩,班级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基本功比武、竞讲、各级组织的各类活动都纳入目标量化评分,直接成为绩
效工资的评定依据。
三、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人性化来保证管理的深度。
感情是人的情绪和情感的总和,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现。常言到:“人心是肉长的”。感情总是在双方思想交流、沟通作用下滋长、培植起来的。形成感情上的双向交流,能缩短由于性格、年龄、地位等距离形成的心理距离。
我园的教职工以中青年居多,随着社会第二职业的兴起,势必对接受新生事物较快的青年人产生一定的波动。鉴于此情况,首先,我们十分注重对教师在政治上关心,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增强了教师的自豪感、责任感,激发了教师的自觉工作精神。20名教师中,先后有4名青年教师光荣入党,5名打了入党报告,1名列为考察对象。我们还十分注意教职工的在职培养,鼓励教职工业余学习深造,保持大家的工作后劲,激发职工创造性工作精神。我园教师中有3名大专毕业,4名大专在读,近几年,我们每年都给教师安排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使她们不断开阔眼界,学到新的幼教知识。
其次,我们十分注意关心教职工的生活,激励他们团结、奋进、向上的精神。园里每年给职工全面体检一次,每逢教工因病住院,领导必去看望,并派人照料。园里每月一次生日聚餐,给生日在本月的职工集体过生日,请本人及配偶在餐馆聚餐,并发给100元的补贴。对有特殊困难的职工更是尽心尽力地帮助解决。
幼师工作是一项极艰苦、细致的工作,它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付出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因此,教师个人的思想健康、情绪饱满、心情舒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保证这一点,园长每天早上就像对幼儿搞晨检那样,细心观察每一位教师的脸色,揣摩她们的心思。发现情绪低落者,及时关心询问,了解情况后,真心给予帮助、疏导。如家庭矛盾、小孩生病、本人身体不适等等,使老师们能很快释去心理负担,轻装上阵,心情舒畅地面对幼儿。
园领导不谋私利,处处为大家着想,职工人人以园为家,忘我工作,上下形成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和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园里安排工作,一呼百应,闻风而动,出现了互比互赛,争当先进的喜人局面。每逢有重要活动,不用领导安排,大家主动加班。为了迎接全县“美育节”节目汇演,教师们废寝忘食认真排练,结果两个节目参赛,两个节目得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