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和谐社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和谐社区论文

第1篇

一、社区街区化

现在有很多的小区还是延用早期的超大规模、封闭式的大盘,这是不适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前我国的住宅开发建设模式。往往开发商拿到一块地,围合起来加以精心打造、包装,来以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产品”推向市场,这成了开发者的最高追求,也就成为住区被从城市中划出并加以封闭的最大动因。其二则来自转型期所出现的社会现象。从人们的居住心理来分析,人们买房不单买的是住所,还希冀由此买到一个身份,要尊贵、要独特,当然就要与他人保持距离;此外,转型期社会的动荡、贫富差距所造成的不安定感,也促成了住区都加以封闭,而且是用物化了的高科技手段实实在在地加以封闭,以此使居住其中的人感到安全。

达到和谐社区,就需要社区形成大开放小封闭的规划模式,即整体是开放的,小范围是封闭的。原来部分纯属内部小区的道路,职能提升变成赋予城市功能,增强了街道活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建筑设计保证街道网格的密度,一定的人车混行,此外,增加开放性的公共绿地分布和数量,而不盲目追求集中绿地的规模和气势。

具体可以分两步走,首先保证街区化的规划形态、通过物业管理手段,实行街区开放、组团封闭的管理方式,尽量缩小封闭范围。第二步就是到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民众心理成熟和对安全的固有思维定势改变以后,实行彻底的开放。这也就意味着小区的消失,社区直接由建筑群组成,成为庭院空间直接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联系的结构体系。

二、建筑类型、功能、风格的融合

在社区内部,应该实现不同建筑类型与建筑功能的配合,实现更多不同档次的建筑产品和谐共处,设计理念上从一种片面强调阶层分化的思维模式,转化为一种不同阶层和谐共处的模式,这样对社会的稳定有益。在欧洲的发达国家,强调“特定阶层”的社区状态已经改变,倒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强调居住人群的细分,这是一种落后的观念。社区建设应该追求多样性,实现不同建筑风格、不同建筑类型、不同建筑功能的有机融合,如果一个一百万平米的大社区采用同一种风格,那样多少会显得单调。

三、不同社区之间的融合

改变社区在城市中各自为政的孤立的状态。旧有的小区建设思想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小区自身出发,但从城市的角度讲,一旦小区建成后,属于整个社会。小区与小区缺乏系统的联系,一方面,不同的住宅区不能交流;另一方面,不同小区的体育、娱乐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时候,针对各小区个性化设计的同时,保证不同小区之间在空间上、功能上的更多联系。四、地域特征在社区中的重要性

地域特征塑造对于建设人文社区是最有效的,不同地方的文化、历史都不一样,小区文化应以本土文化为立足点。依托地域文化产生的社区最有凝聚力和认同感,是有根文化。一些小区作为舶来品,原版照搬,不考虑本地自身情况,也能形成一定的社区文化,但是这种社区文化不植根于本土,也不能取代地域文化,如果任由这种模式无限漫延,甚至会造成地域文化的丧失。

成功地体现地域特征的社区范例,国内著名的有福州的“三坊七巷”,北京的“菊儿胡同”,天津的“意大利城区”,上海的“新天地”等。这些案例从不同的社区类型(商业的、城市的、住宅的)和不同地域文化特征从出发,营造自身独特社区人文气质的范例。如福州“三坊七巷”是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亦是福州作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文化设施社区化

在社区开发设计中,住宅固然是主体,但文化设施在新型社区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文化设施的社区化,改变文化设施完全由国家统建统管的模式,让老百姓日常经常接触,为文化设施增添了活力,同时也提高了使用率。如前些年的“体育设施社区化”一样。自“奥园”项目兴起体育主题以后,全国很多小区都以体育为小区的主题,甚至在很多普通小区引入“全民健身器材”,这些做法都可以借鉴。如成都“上河村”,就在社区建设了上河村美术馆,引入了文化设施,在规划、建筑上统一考虑执行了这一理念。

六、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要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生态物种的多样性一样,对于社区来讲,居住人口、年龄结构的多样性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原因是什么?现在有的小区定位于年轻时尚一族,定位白领一族,定位老年社区,从现实来说,有独特定位小区的存在是必然的,但这种小区从全社会来看,肯定不能占主流。从全社会的主体来讲,更多的社区应该是混和型,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需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例如,一个定位于年轻一族的小区,在演变中,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居住人口整体老龄化,社区内涵变化,原来的定位致使居民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鸿沟,建筑设施无法满足变化中的居住人口使用要求。

二是要保持小区初始定位的纯粹性,只能出现不断被动搬迁的情况。这样的话,社区文化维持与持续同样是个问题。

第2篇

社区文化并非单一的娱乐项目,和谐社区的文化建设更不是单种娱乐项目的累积,而是一种整体性的文化氛围。构建起和谐社区不仅是对社区居委会的严格考验,也是我国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工作准则,只有在社区进行设计、开发、管理等方面都时刻践行以人为本的方针,才能逐渐在社区管理中体现出社区的文化特色,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和精神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与格调,进而构建起和谐社会下的和谐社区。

1.建立制度文化。建立起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形成人们自觉遵守的文化公约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石。人们在生活、工作、娱乐的过程中自觉以这些规章制度为基准,时刻铭记社区的价值观与精神理念,才是保障社区文化长久、健康开展的重要控制力,而这些规章制度的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区的道德标准、人文背景和价值观。

2.创建环境文化。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决定了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良好的社区环境不仅能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更能体现出居民的精神外貌和价值观。幽静、舒心的环境中更能营造起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对构建和谐社区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3.培养精神文化。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精神文化的建设不仅是社区文化观念的体现和象征,更是社区形成独有的形式形态的一个重要环节。社区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有价值观念、社区精神、行为准则和社区道德等多个层面。

二、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全面。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实现和谐社区的重要标志。在新开发的小区中,由于开发商的大力投入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资助,会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从而推进社区文化的建设。而在一些老城区,文化建设设施配套则不够齐全,甚至落后许多,无法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2.居民没有完全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作为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具有娱乐功能,更是宣传焦化的重要载体。据调查,许多居民之所以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仅仅是为了丰富业余活动,或仅停留在锻炼身体的层面上,许多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具体,这也直接造成了社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畸形。

3.缺乏文化建设经费。虽然街道办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仍解决不了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难题,从而制约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和构建,经费不足也成为了社区文化活动缺失的主要原因。

4.参与群体单一化。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群体单一化的问题,久治不愈。许多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建设时,总是有意无意的向老年群体、下岗职工等特殊群体靠拢,这也就导致了社区中绝大多数的群体无法参与其中,从根本上造成了参与人员的单一性和局限性,直接制约了文化建设重要功能的体现。

三、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公益性的社区文化活动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应有计划的对进出文化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更大的精力。例如,建立起具有完善设施的文化广场,对城市中的现有格局进行进一步的微调,从而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布局,对现有的文化建设设施设备进行定期科学维护与管理,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2.建立起强大的社区文化网络。建立起强大的社区文化网络有助于解决社区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不完全的弊端,社区文化网络的建立不仅能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更是各种文化形式间的重要纽带。各个社区的居民可以通过社区文化网络找到各自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可以找到各自年龄段的伙伴,经由社区居委会的统一协调与规划,逐步建立起健全的社区文化网络,实现以街道为“经”,以社区为“纬”的完善的网络体系。

第3篇

摘 要 健身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社区健身文化包括社区体育健身文化和社区卫生健身文化两个方面。社区健身文化的特殊功能就是培育社区“健康人”,充分发挥健身文化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发展社区健身文化的有效途径,培育“健康人”,建设和谐社区。

关键词 社区体育健身文化 社区卫生健身文化 “健康人” 和谐社区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和谐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单位,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城市社区体育是社区成员以自发性为原则,以一定的地域或空间为依托,利用人工设施或自然环境,在行政的支持下,开展的发展社区服务,维系社区感情,增进居民身心健康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①。而和谐社区的建设离不开社区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其中健身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健身文化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发展社区健身文化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社区和社区健身文化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②。“社”是指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类群体,“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社区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语言、风俗和文化是联系社区成员之间的纽带,并因共同的文化产生共同的结合感和归属感。每一社区都有共同的活动场所和活动中心,有自己的组织和制度,有它特有的自然条件或生态环境。整个社会就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区组成的,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个个具体的社区里进行的。因此,和谐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社区文化建设引导方向并提供精神支撑。

社区健身文化:社区健身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社区体育健身文化和社区卫生健身文化两个方面。社区体育健身文化是在以社区为单位、社区成员为主体、政府部门为支持、体育部门为指导,利用辖区内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开展多种体育健身活动中形成的关于锻炼身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体育健身活动结果的总和,是伴随着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的一种社区健身文化。社区卫生健身文化是伴随着社区卫生保健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的一种社区健身文化,是在以社区为单位、社区成员为主体、政府部门为支持、医疗卫生部门为指导,开展多种卫生健身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卫生保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医疗卫生保健结果的总和。这两方面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社区健身文化。

二、社区健身文化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特殊功能

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发现和寻找自身的需要,同时也在创造和发展着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文化。健身文化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健身文化发挥着特殊的功能。

和谐社区就是“健康人”社区,要建设和谐社区就是要培育“健康人”。那么,什么是“健康人”?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评价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包括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伦理道德四个方面,只有这四个方面都是健全的,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即“健康人”。其中社会适应能力取决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心理上的疾病同样会带来相应的身体问题,会引起躯体明显的不适感,因为中枢控制系统功能的失调会引起人体其它系统功能失调,比如,在消化系统会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在心血管系统会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会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障碍等。由此可见,“健康人”的培育既离不开卫生健身也离不开体育健身。社区体育健身是社区居民体质的基础,社区卫生健身是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保障,社区健身文化的特殊功能就是培育社区“健康人”,和谐社区的建设过程就是通过发展社区健身文化培育“健康人”的过程。

发展社区健身文化就是要引导社区居民树立科学的健身观念,使社区居民的健身行为符合健身规律,使社区的健身制度得以确立、规范与完善,使社区的体育设施、卫生设施得以建设,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得以健全与制定。现阶段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社区化的发展过程加快。社会社区化发展要求人们用社区原则或社区的精神建设大社会,把它建设成为“社区人”可以依赖的温馨家园。通过发展社区健身文化,为社区及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卫生健身和体育健身的环境,强健体魄、娱乐身心,满足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健身运动这个社区人最能够接受的共同符号,调节、融合社区内各种陌生的社会关系,利用社区文化组织管理机构举办的社区卫生健身和体育健身活动,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关系,促进社区内人们的社会交往频率,增强社区凝聚力,建立共同的社区意识,使社区居民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成为“健康人”。所以,社区健身文化是保证社区和谐发展的强有力的文化支持,是不断促进社区在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融洽的社会关系中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发展社区健身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社区健身环境建设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并且始终与周围环境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环境不仅对体育的主体、客体发生作用,而且影响着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全过程。健身文化应该是以健身环境(自然环境、设施环境、组织环境等)为依托的,社区健身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样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社区健身环境作为社区健身文化的一部分,是社区健身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实践表明,社区健身环境是社区健身文化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健身环境对社区健身文化的影响更直接、更适时、更明显。社区健身环境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健身文化的发展。

(二)加强社区健身组织文化建设

社区健身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健身活动的组织、管理。要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同时完善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文化建设。社区体育活动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社区体育活动组织文化。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社区体育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社区健身文化健身的重要保证。通过良好的社区体育运行机制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之中,从而推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促进社区健身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增强社区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影响力。

注释:

①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2.

②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2.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