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

外汇收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外汇收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外汇收支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外汇储备多元化经济贸易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所占比重大约是70%。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05年11月底,中国实际持有美国国债的总量为2500亿美元左右。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人民币的升值就意味着美元的贬值;虽然升值意味着购买力的增强,但是由于外汇储备几乎都是美元资产,又意味着外汇储备的跌价。因此,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今天,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必要了。

一、关于外汇储备

(一)什么是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对外支付的国外可兑换货币。并非所有国家的货币都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只有那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兑换其他储备资产的货币才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在对外贸易与国际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外汇储备主要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

(二)外汇储备的作用

1.调节国际收支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

2.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

为了保持稳定,本国管理机构可以通过自己手中持有的外汇储备,去进行干预。

3.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

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很大一部分是体现在他的经济实力上,经济发展是基础。外汇储备是最直接的保证能力的体现。

4.增强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外汇储备代表着我国央行的资产,外汇储备越多,央行资产就越多。我国进行国际事务就越有经济支持。同时,当国际发生金融危机时,我国就越有能力去面对。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一)现状

自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便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从体制改革之后的1995年到2005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从736亿美元迅速扩张到8189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将近10倍。这在我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增长的历史上都是从未有过的。进入2006年以来,由于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增长的继续推动,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至2月底攀升至8536亿美元。与日本同期8501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额相比,高出大约35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首次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二)存在的问题

1.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意味着我国大量的资源正被国外利用。国外需求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但也意味着我国大量的资源被外国所利用。大量外汇储备的背后,实际反映的并不是国民财富的增长,而是我国大量的实物资源不断地输送到美国等国家。

2.外汇储备大量增加,需要付出高额成本。我国外汇储备70%以上是美元资产,而美元汇率自2002年至今已缩水40%以上,且市场预期,今年美元会持续贬值,潜在的利率损失不容忽视。因此,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意味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3.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容易引发通货膨胀。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加,使得外汇占款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途径,这会对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形势构成不利影响,给我国货币政策带来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压力。

4.外汇储备过多,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从2006年7月21日起,美元与人民币的固定比价被颠覆,渐进式升值已成定局,这会导致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的削弱,继而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外汇储备也不宜过多。

5.大量的外汇储备,不利于对外低成本融资。

(三)实行外汇储备多元化的必要性

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现在超储备的情况下,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尤其是我国外汇储备中,以美元所占份额最大,而从全球经济情况来看,美元在持续走低,并还有进一步贬值的风险,这无疑对我国外汇储备大大缩水。中国现本身是一个非常需要资金的国家,却用外汇储备大量购买美元资产,等于变相地向美国提供了低息贴现贷款。

三、我国实行三、外汇储备多元化对我国经贸的影响

(一)外汇储备多元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1.汇率体制的改革。外汇储备要想保值必须进行多元化投资,如实施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策略,加大其它货币的投资权重等。但现在政府的决策也是步履维艰,如果提高利率,则会抑制消费信贷和投资的增长,目前互补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所以汇率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2.产业的升级。实行外汇储备多元化的过程多,过多的货币储备政府应如何处理呢?我认为政府可以将这些外汇储备投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通过资本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升级,同时,这也有助于企业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的生产经营计划,缓解沿海地区的生产压力,实现区域的平衡发展。

(二)外汇储备多元化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储备主要是美元,其在美国的投资渠道主要是美国国债和银行储蓄等。RoubiniGlobalEconomics的经济学家布拉德·塞泽尔表示,估计中国外汇储备中大概有70%为美元资产,20%为欧元资产,另外10%为包括日元和韩元在内的其他货币资产。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便是美元比重过大的问题。我们实行外汇储备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有利于我国货物的出口。尤其在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就显得更加重要。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只是一条缓兵之计,最终出口形式又不是外汇储备多元化所能根本解决的。

四、做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的见议

(一)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是一个渐进过程

首先,中国直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调整外汇储备的数量非常有限,这既不符合中国利益,也可能人为加大来自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压力。无论将美元资产换成何种形式的外汇金融资产都可能导致美元贬值或美国债券价格下跌,这将给本已受累于贸易伙伴制裁的中国企业制造更多麻烦。

其次,中国目前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配合经济改革和宏观调控。

(二)应加大黄金和能源储备比例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中的黄金储备为1929万盎司,约为600吨。目前我国黄金储备仅占外汇储备的1.3%,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采用的3%-5%的一般标准。而在当前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中,我国是惟一尚未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国家。而美、日、德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其158天、169天、117天的消费量。所以黄金和能源储备对于我们来说也是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钱荣,《国际金融》,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张泰欣,“今年人民币升值幅度有望突破5%外储运用成焦点”,《中国证券报》,2007年02月09日版。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信用体系

论文摘要:随着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原有的外汇信息系统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高效的外汇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议。

外汇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建立规范、高效、诚实、信用的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对于提升我国信用等级,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形象以及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建立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外汇局对应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等相应开发了国际收支统计监测、汇兑业务统计申报系统、银行结售汇管理系统等十几个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的运用,增强了监管的时效性,方便了涉汇主体的外汇收支活动,为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扩大,以及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这些信息系统在数据共享、预警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远不能适应外汇管理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外汇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外汇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数据共享性差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是在适应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是每增加一项新的外汇业务就要增加一个系统或报表。外汇管理的外汇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已有十几个,基本覆盖了外汇局所有业务领域,但由于每项外汇业务需求的提出时间先后不同,指标设计口径不一,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充分发挥子系统有机整合后的整体优势,对于有效利用外汇数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且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资本账户的放开以及证券、保险和服务业的进入,为了保证有效监管,每项业务都要增设新的系统,那么,外汇管理的信息系统要以成百上千计算。

2.外汇信息系统数据采集方式原始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对外汇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数据的采集方式和统计监测系统的综合分析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行的统计监测系统游离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之外,以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为例,客户国际收支交易的涉外收付信息虽已存在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中,但在进行申报信息的报送时,银行仍须将这部分信息录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中,既加大了银行工作量,又存在二次录入错误的可能。目前,外汇局与银行、企业的信息传导载体还主要是纸质报表,大部分数据采集来源于手工台账登记,然后手工汇总后通过专门的统计程序上报。这种数据采集方式不仅会发生因填报人在统计内容理解上的偏差而导致人为统计错误,还会由于手工采集速度的限制而导致在信息掌握上的滞后性。加入Wl’O以来,我国涉外经济增长迅猛,跨境资金流动日益频繁,新的交易种类不断涌现,跨境收入金额迅猛上升近10000亿美元,如此大规模、高频率的跨境资金流动,如果都要用手工台账方式统计汇总,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3.外汇信息监测系统缺乏有效的预警、预测机制高效的外汇流动预警、预测机制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指标的设置必须体现管理者的意图,从目前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和其它系统看,还停留于信息的采集、汇总阶段。仅局限于对各类具体业务的事后统计,缺乏必要的信息加工、利用、分析和反馈机制特别是缺乏对异常信息的的监测、筛选以及对外汇流向的事前预测,加上外汇信息的流动渠道不畅,信息反应迟缓,所以对违规、违法的外汇流动的监管就缺少快速、敏捷的反应机制,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

4,外汇信息监测系统不能反映涉汇主体的交易全貌账户是统计的基础。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已在全国推广实施,但该系统不能反映全部企业或企业全部的外汇收支活动。一些对公单位的结售汇,如出口结汇、捐赠结汇、进口购汇及其相应的收支等,可以不通过外汇账户进行收付,致使外汇账户收支不能完整地反映涉汇单位的涉外经济活动。特别是作为对银行外汇业务监管的主线的结售汇未能在该系统得到体现。另外,该系统还未含银行自营外汇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账户,企业开证付汇保证金账户等,因而导致外汇管理部门在对企业外汇收支活动监测中,没有目标、没有重点,使企业的一些外汇违规行为因账户系统的局限性没有及时暴露和制止。

二、构建我国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思路

外汇市场信用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规范的行政执法和内控制度,畅通的政策宣传和反馈渠道,高效的外汇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互通互联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统,科学的信用评价和奖惩制度,以及严格的失信惩戒机制等。其核心内容是高效的外汇市场信息管理系统。虽然外汇管理已经建立了十几个信息系统,但是由于这些系统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有着明显的计划经济和行政直接管理的烙印。这些信息系统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建设外汇市场信用体系,首要任务就是对相关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逐步建立高效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1.更新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2006年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外汇管理工作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实行平衡管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外汇管理经历着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现场检查向非现场核查、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再延用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行政管理思维方式,显然是难以解决复杂和深层的问题,外汇管理的有效性越来越弱,而且管理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并且我国现在外汇资源已由稀缺转为相对过剩,因此,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也必须随之转变,并且应有一定的超前性。在统计指标和统计内容的设计上,应紧紧抓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彻底摒弃面面俱到的管理理念。国际经济的交往相比国内经济有着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的交往中,抓住主要矛盾,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尽量简单化。这也是对我们的管理能力的一个考验。

2.建立以外汇账户系统为主轴的信息监测系统账户是统计的基础,是资金流动的“中转站”和资金存量的“蓄水池”,也是监管分析资金流量和存量的重要窗口,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必须以改革现行的外汇账户系统为着力点。指导思想:只要有外汇收支行为的单位都必须开立外汇账户,凡未开立外汇账户的单位的外汇收支行为,银行都不能受理,所有的外汇收支都必须在外汇账户中反映(其中:包括银行结售汇业务)。具体思路:以时间划分:账户可分为长期账户和临时帐。以业务性质可分为经常项目账户,资本项目账户和特殊账户。经常项目账户为长期账户,一个企业只能开立一个经常账户,账户的发生额原则上只能是贸易项下的,外汇局通过经常账户的发生额与海关出口或进口报关额核对,数据相差太大,外汇局可追查其原因,并可取代出口收汇核销系统。外商直接投资项下资本账户的一般为临时账户,可根据外商的进资计划确定账户有效时问,并根据外商的投资额确定账户的最高限额,上述只要有一项指标达到,账户自动关闭。同时,以账户系统为主轴、根据不同的外汇业务性质开设不同性质账户,并根据账户性质设立不同的子系统。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信用体系

论文摘要:随着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原有的外汇信息系统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高效的外汇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议。

外汇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建立规范、高效、诚实、信用的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对于提升我国信用等级,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形象以及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建立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外汇局对应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等相应开发了国际收支统计监测、汇兑业务统计申报系统、银行结售汇管理系统等十几个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的运用,增强了监管的时效性,方便了涉汇主体的外汇收支活动,为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扩大,以及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这些信息系统在数据共享、预警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远不能适应外汇管理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外汇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外汇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数据共享性差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是在适应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是每增加一项新的外汇业务就要增加一个系统或报表。外汇管理的外汇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已有十几个,基本覆盖了外汇局所有业务领域,但由于每项外汇业务需求的提出时间先后不同,指标设计口径不一,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充分发挥子系统有机整合后的整体优势,对于有效利用外汇数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且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资本账户的放开以及证券、保险和服务业的进入,为了保证有效监管,每项业务都要增设新的系统,那么,外汇管理的信息系统要以成百上千计算。

2.外汇信息系统数据采集方式原始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对外汇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数据的采集方式和统计监测系统的综合分析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行的统计监测系统游离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之外,以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为例,客户国际收支交易的涉外收付信息虽已存在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中,但在进行申报信息的报送时,银行仍须将这部分信息录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中,既加大了银行工作量,又存在二次录入错误的可能。目前,外汇局与银行、企业的信息传导载体还主要是纸质报表,大部分数据采集来源于手工台账登记,然后手工汇总后通过专门的统计程序上报。这种数据采集方式不仅会发生因填报人在统计内容理解上的偏差而导致人为统计错误,还会由于手工采集速度的限制而导致在信息掌握上的滞后性。加入Wl’O以来,我国涉外经济增长迅猛,跨境资金流动日益频繁,新的交易种类不断涌现,跨境收入金额迅猛上升近10000亿美元,如此大规模、高频率的跨境资金流动,如果都要用手工台账方式统计汇总,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3.外汇信息监测系统缺乏有效的预警、预测机制高效的外汇流动预警、预测机制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指标的设置必须体现管理者的意图,从目前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和其它系统看,还停留于信息的采集、汇总阶段。仅局限于对各类具体业务的事后统计,缺乏必要的信息加工、利用、分析和反馈机制特别是缺乏对异常信息的的监测、筛选以及对外汇流向的事前预测,加上外汇信息的流动渠道不畅,信息反应迟缓,所以对违规、违法的外汇流动的监管就缺少快速、敏捷的反应机制,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

4,外汇信息监测系统不能反映涉汇主体的交易全貌账户是统计的基础。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已在全国推广实施,但该系统不能反映全部企业或企业全部的外汇收支活动。一些对公单位的结售汇,如出口结汇、捐赠结汇、进口购汇及其相应的收支等,可以不通过外汇账户进行收付,致使外汇账户收支不能完整地反映涉汇单位的涉外经济活动。特别是作为对银行外汇业务监管的主线的结售汇未能在该系统得到体现。另外,该系统还未含银行自营外汇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账户,企业开证付汇保证金账户等,因而导致外汇管理部门在对企业外汇收支活动监测中,没有目标、没有重点,使企业的一些外汇违规行为因账户系统的局限性没有及时暴露和制止。

二、构建我国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思路

外汇市场信用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规范的行政执法和内控制度,畅通的政策宣传和反馈渠道,高效的外汇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互通互联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统,科学的信用评价和奖惩制度,以及严格的失信惩戒机制等。其核心内容是高效的外汇市场信息管理系统。虽然外汇管理已经建立了十几个信息系统,但是由于这些系统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有着明显的计划经济和行政直接管理的烙印。这些信息系统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建设外汇市场信用体系,首要任务就是对相关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逐步建立高效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1.更新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2006年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外汇管理工作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实行平衡管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外汇管理经历着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现场检查向非现场核查、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再延用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行政管理思维方式,显然是难以解决复杂和深层的问题,外汇管理的有效性越来越弱,而且管理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并且我国现在外汇资源已由稀缺转为相对过剩,因此,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也必须随之转变,并且应有一定的超前性。在统计指标和统计内容的设计上,应紧紧抓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彻底摒弃面面俱到的管理理念。国际经济的交往相比国内经济有着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的交往中,抓住主要矛盾,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尽量简单化。这也是对我们的管理能力的一个考验。

2.建立以外汇账户系统为主轴的信息监测系统账户是统计的基础,是资金流动的“中转站”和资金存量的“蓄水池”,也是监管分析资金流量和存量的重要窗口,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必须以改革现行的外汇账户系统为着力点。指导思想:只要有外汇收支行为的单位都必须开立外汇账户,凡未开立外汇账户的单位的外汇收支行为,银行都不能受理,所有的外汇收支都必须在外汇账户中反映(其中:包括银行结售汇业务)。具体思路:以时间划分:账户可分为长期账户和临时帐。以业务性质可分为经常项目账户,资本项目账户和特殊账户。经常项目账户为长期账户,一个企业只能开立一个经常账户,账户的发生额原则上只能是贸易项下的,外汇局通过经常账户的发生额与海关出口或进口报关额核对,数据相差太大,外汇局可追查其原因,并可取代出口收汇核销系统。外商直接投资项下资本账户的一般为临时账户,可根据外商的进资计划确定账户有效时问,并根据外商的投资额确定账户的最高限额,上述只要有一项指标达到,账户自动关闭。同时,以账户系统为主轴、根据不同的外汇业务性质开设不同性质账户,并根据账户性质设立不同的子系统。

第4篇

摘 要 从1997年起,开始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联合年检,在2007年对外企又开始了网上申报联合年检,年检形式的改变使得公司证照的年检工作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证照年检与其内资企业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外汇收支情况表的编制与审核。本文旨在对外汇收支情况表的编制方法进行浅述。

关键词 外汇收支情况表 外汇收支情况表编制

一、外汇收支情况表总体说明

众所周知,我国是资本管制国家,资本管制要求系统监测宏观外汇风险,并适时采取调控和管制措施减少外汇风险。我国已加入WTO,外汇收支流量和规模将进一步加大,面临的涉外经济风险也将相应增加。但由于我国现行的外商投资企业财务报表体系不能充分披露企业面临企业的个体外汇风险,不仅企业管理者、投资者无法正确评估企业价值,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整体外汇风险也无从测算。为防范涉外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我国利用外资质量的整体提高,有必要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外汇审核工作,准确合理的编制外汇收支情况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外汇收支情况表反映的是外商投资企业与境外企业、机构和个人进行的经济交易以及与境内企业、机构、个人进行的符合外汇管理规定的外币计价、结算交易。同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一样同为权责发生制。该表以资产负债表的样式来揭示外币资金的流动,其本质为外汇的现金流量表。它所披露了外商投资企业从设立到年检年度为止所有外汇交易的余额数。外汇收支情况表它的借方表示:货物或服务的进口,金融资产的增加,金融负债的减少,外方权益的减少;贷方表示:货物和服务的出口,金融负债的增加,金融资产的减少,外方权益的增加。

二、我们如何利用现有的财务数据来编制外汇收支情况表?

其实外汇收支表的每一项内容可以看作为一个会计科目使用,采用复式记账的方法来记录。现在我们简述一下各科目的使用与会计处理的异同之处。

1.收到境外股东投入的资本金:会计分录涉及实收资本,资本公积银行存款科目,而在外汇表中涉及资产外汇货币资本金―资本金账户存款和实收境外资本―外国直接投资,对于资本溢价部分也计入实收境外资本――外国直接投资项下。

2.销售商品收到货款或享有应收债权时:会计分录涉及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主营业务收入,同时相应结转主营业务成本;外汇表中计入外汇货币资金-经常项目账户存款(应收外汇账款)和经常项目差额。外汇表中的只用经常项目差额。

3.收到银行存款利息会计科目:银行存款和财务费用,外汇报表涉及科目为外汇货币资金和经常项目差额。

4.用外币支付境外差旅费;会计科目:管理费用和银行存款―外币账户,外汇报表中涉及经常项目差额和外汇货币资金。

5.购买物资已支付价款:会计科目:物资采购和银行存款,外汇表中涉及科目经常项目差额和外汇货币资金。

6.支付外籍人员工资:会计科目:应付职工薪酬和银行存款,外汇表中涉及科目如果是用外币资金支付所用科目为应付外籍人员工资和外汇货币资金;若是用人民币支付涉及科目为应付外籍人员工资和非外汇形式资产――人民币。

7.购买固定资产或其他物资已付款:会计科目: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和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外汇表中涉及科目:经常性项目差额,外币货币资金(应付外汇账款)。

8.外方投资中成本核算会计科目涉及长期股权投资和银行存款(或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外汇表中分为境外投资与境内外汇投资两类针对境外投资则涉及表中境外投资与外汇货币资金(非外汇形式资产)如是境内外汇投资则需用到境内外汇投资项。

9.实际支付给外方投资现金股利:会计科目:应付股利和银行存款,外汇表中涉及科目应付外汇股利和外汇货币资金。

10.外商投资企业向境外(境内)外汇借款会计科目:银行存款和长期借款,外汇表中科目为外汇货币资金――外债账户存款和境外借款(境内外汇借款)。

11.外商投资企业外方股东以其境内举办的其他外商投资企业获得的分配利润、清算、等所得的人民币资金增加本企业外方投资会计科目:银行存款和实收资本而外汇表科目非外汇形式资产――人民币和实收境外资本。

12.外商投资企业接受境外股东以境外机器设备、无形资产等投资会计科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实收资本,外汇表涉及科目:非外汇形式资产――固定资产或是无形资产和实收境外资本――外国直接投资。

13.外商投资企业以机械设备、无形资产收回境外投资会计科目为:固定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应收股利或投资收益)外汇表中涉及项目:非外汇形式资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和境外投资(境内外汇投资或是应收外汇股利)。

14.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股东将股权转让给外方股东会计科目实收资本――中方和实收资本――外方,外汇表中项目非外汇形式资产――资本对价转移和实收境外资本。

以上14笔比较分录涉及企业大部分的业务往来,对在日常的工作中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本论文只是浅论了一下外汇收支情况表的编制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需各界同仁把握好各科目的准确定义及原则,灵活掌握,以便顺利通过每年的联合年检工作。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国际收支,顺差,FDI,资源配置

一、国际收支概况及成因

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的数据显示,2006年,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5%。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177亿美元,增长62%;服务贸易逆差88亿美元,下降6%;收益顺差118亿美元,增长11%;经常转移顺差292亿美元,增长15%。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84%。其中,直接投资顺差603亿美元,下降11%;证券投资逆差676亿美元,增长12.7倍;其他投资顺差133亿美元,上年为逆差40亿美元。200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截至2007年3月,国家外汇储备已达1.2万亿美元。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至1990年开始,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而且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还将继续保持,这种情况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从我国内外经济情况分析,不难发现当前经济内外部失衡是造成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失衡的主要原因,简单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鼓励政策。论文大全。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资金、外汇短缺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经济。

2、 国内金融市场的低效率。由于教育、医疗、住房等成本不断提高和社会保障的缺口,加之金融体系不发达,我国居民和企业都被迫过度储蓄,而资本市场的落后使得储蓄无法通过其它渠道转化为国内投资。

3、 外资政策的扭曲。我国各省、市引进外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过度投资与重复建设,以长江三角地区为例,其产业结构趋同率高达70%,不但是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 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和全球经济金融不平衡迅猛发展。原来亚洲设在其他几个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已经大量转移到我国,同时主要发达国家长期保持“低储蓄、高消费、高负债”,导致其贸易逆差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出现较大的贸易顺差,后者再通过输出资本弥补了发达国家国内储蓄不足,这种格局可能还将持续。

除此之外,我国宏观经济前景看好、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国际流动性过剩等问题都是造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这种不合理结构的原因。这种体制的形成是多方面的,但对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进行深层次的结构分析,不难发现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落脚到FDI的引进和储蓄与投资的关系上。

二、FDI流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FDI(对外直接投资)是现代的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国际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FDI)是指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它国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也可以说是一国(地区)的居民实体(对外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在其本国(地区)以外的另一国的企业(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分支企业或国外分支机构)中建立长期关系,享有持久利益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这种投资既涉及两个实体之间最初的交易,也涉及二者之间以及不论是联合的还是非联合的国外分支机构之间的所有后续交易。从1979-2004的25年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000亿美元,FDI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由于对外资及外资技术的过度依赖,中国制造的平面同质性扩张以及大量出口导致的贸易摩擦等负面作用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反思FDI战略。

2006年数据显示,与德国、日本等主要贸易大国相比,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高出3-4个百分点,仅低于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外商投资企业占据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外贸总额的58.9%,其顺差占贸易总顺差的51.4%,但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附加值低。

东道国引进外资的重要收益是利用外资弥补本国储蓄缺口、外汇缺口和技术缺口。目前,我国国民储蓄大幅过剩,外汇储备远远高于进口和偿还外债的需要,引进外资的收益集中在弥补技术缺口方面。然而实证研究表明,以长江三角为例,FDI技术外溢对经济增长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正面效应。一方面,跨国公司拥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和研发资金,又十分注重技术竞争,2004年我国申请的专利中,国内发明专利的绝对比例数量虽然有不少的上升,但仅占申请总数的23.6%,而国外占86%;同时跨国公司极力抑制其在中国市场的技术扩散,外资企业的独资化和技术垄断倾向越来越明显,在抢占制高点的同时,纷纷成立知识产权部,对其在华知识产权活动进行科学化管理,这使得以前在合资企业中,中方可以分的一定的先进技术的条件越来越难以实现,要通过模仿和借鉴实现也增加了不少困难。另一方面,FDI的大举进入将中国企业向产业链低端排斥,国内企业仅具有对产业低技术部分如组装的加工能力,自身缺乏产品设计和研发德的创新能力,走资源消耗型的发展道路。第三,跨国公司具有优越的科研环境,对国内企业的科研人才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其实施的人才战略,是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向跨国公司逆向技术扩散,进一步加削弱了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

国际直接投资大量流入导致我国资本项目巨额顺差,同时又通过加工贸易等方式引起我国贸易项目持续对外顺差。一边是FDI在中国市场占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且长期享受国内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实现生产经营活动和所属国资源的节约化,一边是中国经济承担着产业低端化和重复投资的巨大损失和大额顺差的巨大压力,两相差距之大,是我国在引进外资这一政策上必须予以重新审视和调整把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我国国内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2005年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14.11万亿元,当年GDP为18.23万亿元,储蓄率高达77.36%,2006年全年,居民户存款增加2.09万亿元,存款余额高达16.15万亿元,而全国银行业机构贷款有效需求却相对不足,2005年仅为2.5万亿元。从消费与投资的比例来看,2002-200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为16.1%、26.2%、27.6%和25.7,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只有8.8%、9.1%、13.3%和12.9%,二者比例失衡加剧。同时投资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一边是大企业的资金过剩,另一边却是中小企业流动资金极度紧张;一边是某些热门行业重复投资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另一边则是医疗、教育等部门投资严重不足;以长三角、珠三角、津京唐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性问题突出,而广大中西部资金严重不足;城市存在流动性过剩压力,农村依然资金匮乏。这些问题都突出反映出我国经济内部失衡的严重问题:储蓄剩余意味着消费不足,同时存在的资本项目持续顺差实际也映射出国内储蓄转化投资的渠道不畅,民间资本成长缓慢,企业对外投资能力不足,经济对外资的依赖过大等由于国内金融市场的落后而引起国内资源配置的严重扭曲。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如余永定指出,许多企业需要资金,但由于信贷规模的限制,于是以各种方式引入外国资金,然后把外汇卖给政府,以换取人民币资金,从而突破信贷规模,即所谓的“绕信贷规模”,使得外资流入不但没有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反而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形成“双顺差”,另一方面,国内储蓄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和让渡给国外部门使用,这种资源配置的无效性使得我们出现了一个“穷国借给富国资源以供富国超支消费的”讽刺局面。

中国长期苦于资本不足,在总体上是一个资金短缺的国家,几乎每年都要向国外借新债,但同时中国又是一个资金净流出国。一边是外资持续涌入赚取高额回报,推高外汇储备余额,一边是中国的资金持续多年净流出,而投资回报率偏低。可见并不是中国资金严重不足,也不是国内企业多得用不了,从根本上说,最关键的是由于国内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引起了“双顺差”不断扩大的局面形成。论文大全。

四、纠正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的出现,纠正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对引入的FDI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制止地方政府把FDI的引入作为政绩考核的标准。减少或禁止一些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产业趋同性强的外国直接投资项目进入,把通过借款或FDI 而得到的外汇用于购买外国资本品、技术、管理和支付其他费用,促进本土产业链的技术升级。

2、 深化推进我国人才战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体系,提高我国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加强国民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中国不能只发展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成为一个技术大国。

3、 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和投融资体系,以及价格形成体制,使国内储蓄能顺利地转化为投资的同时,充分反映资源的供求关系。提高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和透明度,以提高市场的有效性,同时逐步拓宽市场投融资渠道,引导资源流向真正需要并且有发展潜力的部门,促进国民经济的平衡健康发展。

4、 鼓励企业在国内上市,同时鼓励新兴企业,中小型企业到海外发行上市。

5、 增加政府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教育体系、缩小地区差异等方面的公共支出,鼓励合理消费。

结语

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失衡,加剧了我国的国际风险的同时,也加剧了经济和产业的不平衡发展。

立足自身找原因,中国想利用FDI的流入来引入外国先进技术、管理和网络的目的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其实FDI并不是引进先进技术的必要条件,反而挤出了本土技术创新,并加大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对资源利用的低效率。论文大全。因此,在全球经济失衡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在积极观察、应对国际环境带来的风险的同时,应认真审视国民经济内部是否合理地对资源进行了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余永定.全球国际收支不平衡与中国的对策[J].国际金融研究,2007,(1).

[3]王军.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成因、影响及纠正措施[J].海南金融,2007,(1).

[4]陈柳.长三角地区的FDI技术外溢、本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研究,2007,(1).

[5]翁雪琴.中日巨额外汇储备的成因及运作比较[J].新金融,2006,(9).

第6篇

外汇储备经济的核心是外汇储备规模。本文在考察世界主要国家的外汇储备、国际收支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金融体制的具体情况,着重从内外均衡的角度剖析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探讨外汇储备的供给来源问题;从开放经济条件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持货币金融稳定的高度,探讨了九十年代以来爆发的几次金融危机,归纳出货币金融当局需要密切关注的几项重要指标,并运用本文提出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标准,论证了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外汇储备的不充足性,进一步印证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维持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国家经济安全、对于货币金融稳定的重要性。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从国际经济交易、外部均衡的角度探讨外汇储备需求问题,研究表明,比例分析法和现有的储备需求模型都不能准确揭示储备的需求,实证分析有助于把握外汇储备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

在国际资本流动不充分、规模有限的情况下,用储备/进口的比例衡量储备需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储备的作用是为贸易差额融资,而贸易差额与贸易总额之间并没有稳定的比例关系,因而,比例分析方法具有局限性。在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许多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取决于资本和金融帐户,而且储备不仅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还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国的汇率和充当偿债的准备,这样,储备/进口的比例越来越具有局限性,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暴露了比例分析法的局限性。

现有的储备需求模型均没有将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宏观经济目标纳入分析,而且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基本上局限于支出削减政策,因此,这些模型也无法准确衡量储备的成本和收益,无法准确衡量储备的需求。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实行浮动汇率以来,家和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需求为研究对象,运用充分调整和部分调整模型就国别数据、截面数据和平行数据对外汇储备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如经济规模变量、经济开放度、国际收支扰动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充分调整模型中,GDP都是显著的;在部分调整模型中,上一期的外汇储备都是显著的;与充分调整模型相比,部分调整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本期期望的外汇储备水平和上一期的实际外汇储备水平的差距只有部分得到了调整,而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调整速度也各不相同。本文对我国外汇储备需求的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在我国外汇储备需求模型中,国际收支扰动变量始终是显著的;在未引入货币供应量之前,经济规模变量中只有国内生产总值是显著的;在引入货币供应量之后,经济规模变量都是不显著的,而货币供应量则是显著的。

2.从物价稳定、内部均衡的角度探讨了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证分析两方面论证了我国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不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外汇储备经由外汇占款、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几个中间环节作用于通货膨胀。本文归纳出外汇储备来源的三种渠道:(1)干预外汇市场购入外汇;(2)借入外汇补充外汇储备;(3)用外汇储备收益补充外汇储备。其中,第一种渠道涉及外汇占款。1994年后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均来自于第一条渠道,这表明在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增加时,外汇占款也应相应增加,但我国的外汇储备却无法 按照官方汇率和外汇占款一一对应,本文给出了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l)额度外汇的特殊处理方法;(2)1993年6月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调剂市场,按调剂价格买卖外汇:(3)1995年后中央银行的一些净购汇没有计入外汇储备。虽然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会导致外汇占款的相应增加,但由于外汇占款只是基础货币的因素之一,在外汇占款增加时,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回收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等手段减轻了对基础货币调控的压力,因此,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并不具有正向相关关系。

本文又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与此同时,本 文就我国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银行的再贷款和外汇占款刚性增长以及准备金制度改革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回收再贷款、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进行了分析。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对冲可行性如何,取决于经济发展对货币供应量的需求以及影响货币乘数的现金。活期存款比率、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比率等因素的变化。在我国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只有7469.18亿元(1997年7月)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其它办法,中央银行的对冲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的幅度和频率,改革的力度越大,频率越高,中央银行的对冲能力就越小。因此,中央银行需要综合外汇占款和央行的政策性贷款的发展趋势、考虑经济发展对货币供应量的需求和准备金制度改革的力度,在密切监控货币乘数变化的基础上,利用基础货币的吞吐调控货币供应量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稳定币值的目标。

3.运用内外均衡的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我国的适度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笔者认为在确定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l)外汇储备的宏观成本和收益。我国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是渐进的外汇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的结果,1994年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稳定、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经济保持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状况良好、国际收支平衡,这从效果方面反映出我国外汇储备的宏观收益是高的,目前的外汇储备水平是适度的。(2)外汇管理制度。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不但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异,就是同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较为严格,缺少民间外汇的蓄水池,因此,外汇储备是我国对外支付能力的主体;(3)外汇储备增长的来源。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是来自于净资本流入,具有借入储备的性质。(4)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确定方法。比例分析法和储备需求模型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而实证分析方法也不能确定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笔者认为,适度外汇储备区间的下限可以用结合进口支付和外债偿还的扩展的比例分析法来说明。如果说进口支付反映了经常项目对外汇储备的需求,那么外债偿还则反映了资本和金融帐户对外汇储备的需求。(5)要从八十年代中期外汇储备急剧下降的经验中汲取教训,不能轻易断言“外汇储备多了”。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如进口、外债还本付息等因素),提出了我国适度外汇储备区间的上下限,下限由4个月的进口需求、10%的中长期外债和30%的短期外债偿还准备来确定,上限是不危及一国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外汇储备水平。

4.了外汇储备供给来源,阐述了用结售汇报表分析外汇储备来源的局限性,给出了结售汇报表和国际收支平衡表在具体项目上差异的原因,指出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分析我国外汇储备来源的有力工具。

我国使用结售汇报表来反映外汇收支的情况。从结售汇报表看,贸易和非贸易项目的顺差是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结售汇报表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根本差异在于两者编制原则的不同:结售汇报表反映的是进入结售汇体系的外汇收支(外汇供给和需求),而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的是价值的交换和转移,不管这种经济价值的交换与转移是否涉及外汇供求。由于结售汇报表(以及1994年前的国家现汇外汇收支平衡表)只反映了我国外汇收支的一部分,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汇收支不通过结售汇体系,结售汇报表的覆盖面和解释力将日趋下降,因此,用结售汇报表来说明外汇储备的来源是有局限性的,而且随着意愿结汇的推行,用结售汇报表来说明外汇储备来源的局限性会越来越大。

此外,结售汇报表和国际收支平衡表在具体项目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1)两者在具体项目上的口径并不完全相同;(2)结售汇报表不能反映未形成外汇供求的国际交易(如外商设备投资以及利润再投资);(3)我国目前的结售汇体系只包含了部分外汇收支,结售汇报表在反映外汇收支方面的不完全性是其与国际收支平衡表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上述表明结售汇报表无法准确分析外汇储备的来源。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原则的统一性和资料的可得性,使得我们可以依据国际收支平衡表对各国外汇储备的来源进行比较。笔者认为,不同来源的外汇储备具有不同的经济意义:来源于经常帐户顺差的外汇储备增长是本国储蓄的积累,是一个国家的净财富;而主要来源于帐户的外汇储备增长实际上是以负债的增加换取外汇储备的增长(在国际投资头寸表上(IIP上),外国居民在一国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 和其他投资均被视为该国的负债),这样的外汇储备增长具有借入储备的性质,因而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提醒我们审慎看待源于净资本流人的外汇储备的增长。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看,我国近几年的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源于巨额的净资本流入,基本上也是以对外负债的增加换取外汇储备的增长。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对此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5.在对九十年代以来爆发的几次金融危机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要保持货币金融的稳定,货币金融当局需要关注的几项指标:外汇储备水平和相对规模、汇率水平、经常项目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资本流动结构、外债期限结构和风险状况。

第7篇

外汇储备经济分析的核心内容是外汇储备规模问题。本文在考察世界主要国家的外汇储备、国际收支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金融体制的具体情况,着重从内外均衡的角度剖析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探讨外汇储备的供给来源问题;从开放经济条件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持货币金融稳定的高度,探讨了九十年代以来爆发的几次金融危机,归纳出货币金融当局需要密切关注的几项重要指标,并运用本文提出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标准,论证了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外汇储备的不充足性,进一步印证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维持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国家经济安全、对于货币金融稳定的重要性。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从国际经济交易、外部均衡的角度探讨外汇储备需求问题,研究表明,比例分析法和现有的储备需求模型都不能准确揭示储备的需求,实证分析方法有助于把握外汇储备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

在国际资本流动不充分、规模有限的情况下,用储备/进口的比例衡量储备需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储备的作用是为贸易差额融资,而贸易差额与贸易总额之间并没有稳定的比例关系,因而,比例分析方法具有局限性。在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许多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取决于资本和金融帐户,而且储备不仅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还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国的汇率和充当偿债的准备,这样,储备/进口的比例越来越具有局限性,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暴露了比例分析法的局限性。

现有的储备需求模型均没有将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宏观经济目标纳入分析,而且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基本上局限于支出削减政策,因此,这些模型也无法准确衡量储备的成本和收益,无法准确衡量储备的需求。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实行浮动汇率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需求为研究对象,运用充分调整和部分调整模型就国别数据、截面数据和平行数据对外汇储备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如经济规模变量、经济开放度、国际收支扰动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充分调整模型中,GDP都是显著的;在部分调整模型中,上一期的外汇储备都是显著的;与充分调整模型相比,部分调整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本期期望的外汇储备水平和上一期的实际外汇储备水平的差距只有部分得到了调整,而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调整速度也各不相同。本文对我国外汇储备需求的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在我国外汇储备需求模型中,国际收支扰动变量始终是显著的;在未引入货币供应量之前,经济规模变量中只有国内生产总值是显著的;在引入货币供应量之后,经济规模变量都是不显著的,而货币供应量则是显著的。

2.从物价稳定、内部均衡的角度探讨了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证分析两方面论证了我国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不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外汇储备经由外汇占款、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几个中间环节作用于通货膨胀。本文归纳出外汇储备来源的三种渠道:(1)干预外汇市场购入外汇;(2)借入外汇补充外汇储备;(3)用外汇储备收益补充外汇储备。其中,第一种渠道涉及外汇占款。1994年后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均来自于第一条渠道,这表明在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增加时,外汇占款也应相应增加,但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却无法

按照官方汇率和外汇占款一一对应,本文给出了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l)额度外汇的特殊处理方法;(2)1993年6月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调剂市场,按调剂价格买卖外汇:(3)1995年后中央银行的一些净购汇没有计入外汇储备。虽然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会导致外汇占款的相应增加,但由于外汇占款只是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之一,在外汇占款增加时,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回收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等手段减轻了对基础货币调控的压力,因此,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并不具有正向相关关系。本文又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与此同时,本

本文就我国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银行的再贷款和外汇占款刚性增长以及准备金制度改革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回收再贷款、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进行了分析。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对冲可行性如何,取决于经济发展对货币供应量的需求以及影响货币乘数的现金.活期存款比率、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比率等因素的变化。在我国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只有7469.18亿元(1997年7月)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其它办法,中央银行的对冲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的幅度和频率,改革的力度越大,频率越高,中央银行的对冲能力就越小。因此,中央银行需要综合外汇占款和央行的政策性贷款的发展趋势、考虑经济发展对货币供应量的需求和准备金制度改革的力度,在密切监控货币乘数变化的基础上,利用基础货币的吞吐调控货币供应量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稳定币值的目标。

3.运用内外均衡的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我国的适度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笔者认为在确定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l)外汇储备的宏观成本和收益。我国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是渐进的外汇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的结果,1994年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稳定、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经济保持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状况良好、国际收支平衡,这从效果方面反映出我国外汇储备的宏观收益是高的,目前的外汇储备水平是适度的。(2)外汇管理制度。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不但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异,就是同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较为严格,缺少民间外汇的蓄水池,因此,外汇储备是我国对外支付能力的主体;(3)外汇储备增长的来源。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是来自于净资本流入,具有借入储备的性质。(4)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确定方法。比例分析法和储备需求模型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而实证分析方法也不能确定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笔者认为,适度外汇储备区间的下限可以用结合进口支付和外债偿还的扩展的比例分析法来说明。如果说进口支付反映了经常项目对外汇储备的需求,那么外债偿还则反映了资本和金融帐户对外汇储备的需求。(5)要从八十年代中期外汇储备急剧下降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不能轻易断言“外汇储备多了”。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如进口、外债还本付息等因素),提出了我国适度外汇储备区间的上下限,下限由4个月的进口需求、10%的中长期外债和30%的短期外债偿还准备来确定,上限是不危及一国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外汇储备水平。

4.分析了外汇储备供给来源问题,阐述了用结售汇报表分析外汇储备来源的局限性,给出了结售汇报表和国际收支平衡表在具体项目上差异的原因,指出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分析我国外汇储备来源的有力工具。

目前我国使用结售汇报表来反映外汇收支的情况。从结售汇报表看,贸易和非贸易项目的顺差是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结售汇报表和国际收支平

衡表的根本差异在于两者编制原则的不同:结售汇报表反映的是进入结售汇体系的外汇收支(外汇供给和需求),而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的是经济价值的交换和转移,不管这种经济价值的交换与转移是否涉及外汇供求。由于结售汇报表(以及1994年前的国家现汇外汇收支平衡表)只反映了我国外汇收支的一部分,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汇收支不通过结售汇体系,结售汇报表的覆盖面和解释力将日趋下降,因此,用结售汇报表来说明外汇储备的来源是有局限性的,而且随着意愿结汇的推行,用结售汇报表来说明外汇储备来源的局限性会越来越大。

此外,结售汇报表和国际收支平衡表在具体项目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1)两者在具体项目上的口径并不完全相同;(2)结售汇报表不能反映未形成外汇供求的国际交易(如外商设备投资以及利润再投资);(3)我国目前的结售汇体系只包含了部分外汇收支,结售汇报表在反映外汇收支方面的不完全性是其与国际收支平衡表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上述研究表明结售汇报表无法准确分析外汇储备的来源。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原则的统一性和资料的可得性,使得我们可以依据国际收支平衡表对各国外汇储备的来源进行比较。笔者认为,不同来源的外汇储备具有不同的经济意义:来源于经常帐户顺差的外汇储备增长是本国储蓄的积累,是一个国家的净财富;而主要来源于金融帐户的外汇储备增长实际上是以负债的增加换取外汇储备的增长(在国际投资头寸表上(IIP上),外国居民在一国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均被视为该国的负债),这样的外汇储备增长具有借入储备的性质,因而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提醒我们审慎看待源于净资本流人的外汇储备的增长。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看,我国近几年的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源于巨额的净资本流入,基本上也是以对外负债的增加换取外汇储备的增长。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对此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5.在对九十年代以来爆发的几次金融危机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要保持货币金融的稳定,货币金融当局需要关注的几项指标:外汇储备水平和相对规模、汇率水平、经常项目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资本流动结构、外债期限结构和风险状况。

第8篇

外汇储备经济分析的核心内容是外汇储备规模问题。本文在考察世界主要国家的外汇储备、国际收支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金融体制的具体情况,着重从内外均衡的角度剖析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探讨外汇储备的供给来源问题;从开放经济条件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持货币金融稳定的高度,探讨了九十年代以来爆发的几次金融危机,归纳出货币金融当局需要密切关注的几项重要指标,并运用本文提出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标准,论证了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外汇储备的不充足性,进一步印证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维持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国家经济安全、对于货币金融稳定的重要性。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从国际经济交易、外部均衡的角度探讨外汇储备需求问题,研究表明,比例分析法和现有的储备需求模型都不能准确揭示储备的需求,实证分析方法有助于把握外汇储备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

在国际资本流动不充分、规模有限的情况下,用储备/进口的比例衡量储备需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储备的作用是为贸易差额融资,而贸易差额与贸易总额之间并没有稳定的比例关系,因而,比例分析方法具有局限性。在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许多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取决于资本和金融帐户,而且储备不仅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还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国的汇率和充当偿债的准备,这样,储备/进口的比例越来越具有局限性,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暴露了比例分析法的局限性。

现有的储备需求模型均没有将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宏观经济目标纳入分析,而且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政策基本上局限于支出削减政策,因此,这些模型也无法准确衡量储备的成本和收益,无法准确衡量储备的需求。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实行浮动汇率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需求为研究对象,运用充分调整和部分调整模型就国别数据、截面数据和平行数据对外汇储备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如经济规模变量、经济开放度、国际收支扰动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充分调整模型中,GDP都是显著的;在部分调整模型中,上一期的外汇储备都是显著的;与充分调整模型相比,部分调整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本期期望的外汇储备水平和上一期的实际外汇储备水平的差距只有部分得到了调整,而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调整速度也各不相同。本文对我国外汇储备需求的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在我国外汇储备需求模型中,国际收支扰动变量始终是显著的;在未引入货币供应量之前,经济规模变量中只有国内生产总值是显著的;在引入货币供应量之后,经济规模变量都是不显著的,而货币供应量则是显著的。

2.从物价稳定、内部均衡的角度探讨了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证分析两方面论证了我国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不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外汇储备经由外汇占款、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几个中间环节作用于通货膨胀。本文归纳出外汇储备来源的三种渠道:(1)干预外汇市场购入外汇;(2)借入外汇补充外汇储备;(3)用外汇储备收益补充外汇储备。其中,第一种渠道涉及外汇占款。1994年后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均来自于第一条渠道,这表明在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增加时,外汇占款也应相应增加,但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却无法按照官方汇率和外汇占款一一对应,本文给出了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l)额度外汇的特殊处理方法;(2)1993年6月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调剂市场,按调剂价格买卖外汇:(3)1995年后中央银行的一些净购汇没有计入外汇储备。虽然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会导致外汇占款的相应增加,但由于外汇占款只是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之一,在外汇占款增加时,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回收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等手段减轻了对基础货币调控的压力,因此,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并不具有正向相关关系。

本文又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与此同时,本文就我国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银行的再贷款和外汇占款刚性增长以及准备金制度改革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回收再贷款、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进行了分析。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对冲可行性如何,取决于经济发展对货币供应量的需求以及影响货币乘数的现金。活期存款比率、定期存款。活期存款比率等因素的变化。在我国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只有7469.18亿元(1997年7月)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其它办法,中央银行的对冲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的幅度和频率,改革的力度越大,频率越高,中央银行的对冲能力就越小。因此,中央银行需要综合外汇占款和央行的政策性贷款的发展趋势、考虑经济发展对货币供应量的需求和准备金制度改革的力度,在密切监控货币乘数变化的基础上,利用基础货币的吞吐调控货币供应量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稳定币值的目标。

3.运用内外均衡的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我国的适度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笔者认为在确定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l)外汇储备的宏观成本和收益。我国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是渐进的外汇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的结果,1994年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稳定、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经济保持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状况良好、国际收支平衡,这从效果方面反映出我国外汇储备的宏观收益是高的,目前的外汇储备水平是适度的。(2)外汇管理制度。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不但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异,就是同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较为严格,缺少民间外汇的蓄水池,因此,外汇储备是我国对外支付能力的主体;(3)外汇储备增长的来源。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是来自于净资本流入,具有借入储备的性质。(4)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确定方法。比例分析法和储备需求模型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而实证分析方法也不能确定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笔者认为,适度外汇储备区间的下限可以用结合进口支付和外债偿还的扩展的比例分析法来说明。如果说进口支付反映了经常项目对外汇储备的需求,那么外债偿还则反映了资本和金融帐户对外汇储备的需求。(5)要从八十年代中期外汇储备急剧下降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不能轻易断言“外汇储备多了”。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如进口、外债还本付息等因素),提出了我国适度外汇储备区间的上下限,下限由4个月的进口需求、10%的中长期外债和30%的短期外债偿还准备来确定,上限是不危及一国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外汇储备水平。

4.分析了外汇储备供给来源问题,阐述了用结售汇报表分析外汇储备来源的局限性,给出了结售汇报表和国际收支平衡表在具体项目上差异的原因,指出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分析我国外汇储备来源的有力工具。

目前我国使用结售汇报表来反映外汇收支的情况。从结售汇报表看,贸易和非贸易项目的顺差是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结售汇报表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根本差异在于两者编制原则的不同:结售汇报表反映的是进入结售汇体系的外汇收支(外汇供给和需求),而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的是经济价值的交换和转移,不管这种经济价值的交换与转移是否涉及外汇供求。由于结售汇报表(以及1994年前的国家现汇外汇收支平衡表)只反映了我国外汇收支的一部分,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汇收支不通过结售汇体系,结售汇报表的覆盖面和解释力将日趋下降,因此,用结售汇报表来说明外汇储备的来源是有局限性的,而且随着意愿结汇的推行,用结售汇报表来说明外汇储备来源的局限性会越来越大。

此外,结售汇报表和国际收支平衡表在具体项目上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1)两者在具体项目上的口径并不完全相同;(2)结售汇报表不能反映未形成外汇供求的国际交易(如外商设备投资以及利润再投资);(3)我国目前的结售汇体系只包含了部分外汇收支,结售汇报表在反映外汇收支方面的不完全性是其与国际收支平衡表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上述研究表明结售汇报表无法准确分析外汇储备的来源。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原则的统一性和资料的可得性,使得我们可以依据国际收支平衡表对各国外汇储备的来源进行比较。笔者认为,不同来源的外汇储备具有不同的经济意义:来源于经常帐户顺差的外汇储备增长是本国储蓄的积累,是一个国家的净财富;而主要来源于金融帐户的外汇储备增长实际上是以负债的增加换取外汇储备的增长(在国际投资头寸表上(IIP上),外国居民在一国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均被视为该国的负债),这样的外汇储备增长具有借入储备的性质,因而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提醒我们审慎看待源于净资本流人的外汇储备的增长。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看,我国近几年的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源于巨额的净资本流入,基本上也是以对外负债的增加换取外汇储备的增长。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对此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5.在对九十年代以来爆发的几次金融危机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要保持货币金融的稳定,货币金融当局需要关注的几项指标:外汇储备水平和相对规模、汇率水平、经常项目逆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资本流动结构、外债期限结构和风险状况。

第9篇

【关键词】 国际收支 持续顺差 原因 影响 对策

一、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收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将相应地提升。近几年我国原本就已存在的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现象出现了总体扩大化的趋势。可以说,我国是当今世界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典型国家。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 持续顺差是指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额持续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持续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反之,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我们看到,我国国际收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1993年以外,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逐渐上升趋势。而资本和金融账户除1998年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也一直保持顺差。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2006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2498.66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其中出口11444.99亿美元,进口8946.3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66%和20.45%。我国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大,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达到8536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同年10月,我国外汇储备一举跨过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我国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外汇储备1.5898亿美元。

那么,我国近几年国际收支方面总体扩大化的持续顺差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国经济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对此做出什么反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一个总结性的梳理和简要性的回答,以便给读者们一些启示。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存在,既有外因,也有内因。从国际上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式的发展,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再加上我国具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些都使得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 同时,全球过剩的流动性不断地输入我国。2001年以来,美联储开始实施了长打两年多的低利率政策,与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步,我国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国际压力也日益高涨。

从国内来看,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国际收支顺差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基础。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效果,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初见成效,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这些因素有利于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有利于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有利于增强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信心。2、结构性失衡。而造成这种结构性失衡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近年来国内储蓄总量高于国内投资与消费而导致的内部失衡。这就意味着当前国内经济存在着流动性过剩和资本投入不足共存的现象。过剩的生产就大量出口到国外,导致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3、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鼓励政策。借鉴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原因,中国一直坚持着出口导向型的 工业 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4、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足。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储蓄也不能通过其他渠道转化为国内投资。而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合资方式引入外部资金。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转贴于 三、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基于以上对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宏观调控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是宏观调控的必然产物,它在客观上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稳定物价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现;2、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3、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并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4、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直接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持续顺差对一国经济而言是一把双刃剑。长期的持续顺差情况下,我们更要去注意它的负面影响:首先,持续顺差会破坏国内总需求于总供给的均衡,使总需求迅速大于总供给,冲击经济的正常增长。这是因为持续顺差在贸易上表现为大量商品出口,而大量的出口商品会直接减少国内社会产品供给,是国内需求相对增大;持续顺差产生的储备结余,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兑换压力,各个持有者的兑换要求,会迫使本国金融当局增加本国货币投放,从而又创造出新的需求,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其次,持续顺差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有大量的外汇供应,这就增加了外汇对本国货币需求,导致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从而提高了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一本币表示的进口产品的价格。这样,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其国内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会被占领。 第三,长期双顺差将加剧我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国尤其是欧美的贸易摩擦。短期内,持续的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导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摩擦愈演愈烈,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受到更大制约,贸易谈判中需付出更多代价。第四,持续顺差也将直接冲击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外汇占款增量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需要由中央银行对冲掉。在国际收支双顺差仍将维持一段时间的情况下,对冲过多的流动性是中国货币政策,对中央银行来说,造成了被动投放货币的的重要任务。“这样巨大压力,并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放大了市场货币供应量。长此以往,必将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且,随着整个金融体系统中外汇占款大幅增加和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货币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使得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直接冲击。”

四、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建议

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与其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较为理想的国际收支结构应是:贸易项目逆差,经常项目保持平衡,资本项目下的顺差。而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国家提出“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的政策导向,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一)降低我国过高的储蓄率

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货币供应收紧,利率水平提高,人民币更大幅度有序升值。除了实行降低投资增速的行政措施之外,当前货币政策应当适度从紧,包括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速和提高利率水平。央行应当继续加息并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控制流动性。同时,人民币汇率应该更加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更加富有弹性。这些政策措施都将有助于纠正内需和外需的不平衡。

(二)切实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应转向“以质取胜”,从根本上扭转贸易的贫困化增长局面。为此,在继续加强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政府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品牌意识,实现由目前的贴牌加工为主向自由品牌生产、营销为主的转变;要积极推动一般贸易和其他形式贸易的发展,改变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蕊.关于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其对策.论文天下.

(2)王子先,张晓静.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经验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7(10).

(3)苏志炯.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科技资讯.2008(21).

(4)张少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原因与化解之道[J].甘肃社会科学,2005(5).

(5)王跃平.浅议现阶段我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的成因.宏观资讯

(6)(8)邵亢邑.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

(7)武健,方文.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原因及影响.财政金融.1997(6).

(9)唐丽丽,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2007(7).

第10篇

论文提要: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金融联系更为紧密,也使得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越来越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再次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

前言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国际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格局,并使得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越来越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在“牙买加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演化而来的,也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它既没有同一的汇率安排,也没有明确的本位货币,各国的经济政策行为也难以受到约束。当爆发金融危机时,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共同遭受危机影响的程度加深,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极易受到攻击。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爆发的多次金融危机,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矛盾的凸现。

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进入衰退期,世界经济重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转移。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并未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因此他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意愿极为强烈。随着近年来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改革的呼声也更加高涨,发达国家已无法再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引发的问题

(一)导致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的增长速度。而且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短期国际投机资本数额仍在不断膨胀。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正是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短期性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了便利。反过来,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又强化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这些基于套利性动机的短期国际资本总是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缺陷伺机攻击,并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随后,当短期国际性资本大批逃离该国时,又会将货币危机放大成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甚至整个宏观经济的衰退。

(二)导致国际储备供求矛盾深化。国际货币体系决定国际储备体系,在现行的多元货币体系下,一国的储备资产中的特别提款权、储备头寸和黄金储备是相对稳定的,这时,外汇就成了一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手段。通常来看,外汇收入的增加来源于国际收支盈余,这样在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的关系上,一些国际收支长期盈余的国家外汇储备需求较低,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过剩,而赤字国虽有强烈的外汇储备需求,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短缺。于是,就出现了国际收支差额对外汇储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矛盾。

此外,国际储备的供求矛盾还体现在储备货币发行国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不平等上。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可以轻松的通过货币发行和货币互换来取得外汇储备,但是他们作为发达国家往往又都是国际收支顺差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积累。对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只能通过增加出口来取得外汇,但是这些国家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出口能力有限。这样,在国际储备的管理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处境形成强烈反差,迫切需要储备的国家面临储备短缺,而不需要储备的国家反而出现储备过剩。

(三)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混乱。多元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允许各国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可采用不同调节方式,但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外,其他几种调节方式都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并且国际上对这种自行调节没有任何的制度约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异化,他的主要义务由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维护固定汇率、为严重逆差国提供资金援助及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常项目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转移到了维持货币的自由汇兑,因为他假定自由浮动的汇率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无需过多干预。这样,当部分逆差国出现长期逆差时,由于制度上无任何约束或设计来促使逆差国或帮助逆差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逆差国只能依靠引进短期资本来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在国际收支调节问题上的这种混乱状态,成为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矛盾的集中体现。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构想

(一)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和作用。早在1969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组织就创设了具有超主权货币性质的特别提款权,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缺陷,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于特别提款权具有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它的扩大发行有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克服在经费、话语权和代表权改革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因此,当前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推动改革特别提款权的分配,考虑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实现对现有储备货币全球流动性的调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革不合理的份额制,应综合考虑一国国际收支状态和经济规模来调整份额,以此来降低某些经济大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绝对控制;另一方面继续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金份额,扩大其资金实力,以便有足够的可动用资金来应对危机。

(二)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重要的载体,理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被弱化和异化,因此有必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广泛的改革。(1)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援助的范围,强化其国际最终贷款人的职能。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缺乏一个国际的最终贷款人,显然是难以应付国际货币危机的;(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实行资金援助时,不仅要考虑恢复受援助国的对外清偿能力,还要考虑促进其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改变将短期内恢复受援国偿付能力作为唯一目标的做法,并把重点放在危机防范而不是补救上;(3)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测和信息功能。当成员国经济出现问题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义务对成员国内经济政策提供建议,并为投资者和市场主体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4)促进交流与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加强与成员国交流的同时,还应积极促进成员国之间或成员国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改善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性。金融全球化为资本的无序流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世界上主要货币的汇率大幅度波动,为发展中国家平衡国际收支和稳定汇率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成本,也使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发达国家应主动担起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这就要求各国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这是确保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基础。从国别上看,这种合作与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协调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各发达国家之间应经常相互协调与沟通,共同承担起应有的国际责任,并以积极的态度,加强各国在货币和经济政策方面的合作,以保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二是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关系。在支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注意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三是加强区域性经济货币政策的合作。在总结欧盟与欧元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一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共同探讨区域性货币合作的有效途径,以抵御外部危机对该区域经济体的冲击。此外,从加强合作的领域看,还应加强国际金融经营环境、国际金融内部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约束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与协调。

(四)建立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在金融全球化下,建立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督机制已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开披露有关信息;(2)抑制国际范围内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特别是加强对“对冲基金”、离岸金融中心的监管。对对冲基金以及其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已成为国际货币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3)加强对银行的跨境监管。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某些国际性银行经营转移到管理不严的离岸避税港,以便规避国内的管理和监督,这无疑中增加了资本无序流动的风险。因此,对银行的跨境监管是国际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 转贴于

主要参考文献

[1]冉生欣.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国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及改革方向.上海经济研究,2009.2.

[3]周文贵等.国际货币体系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困境;出路

论文摘要:从中国现今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现实入手,分析了中国外汇储备过剩的现状,指出了现今过度的外汇储备所带来的困境,如通货膨胀的积累、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以及资源的损失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1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现实分析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所持有的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以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外国货币,外汇储备是国际储备的一部分。国际储备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的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中国黄金储备的各年变动量均为零,特别提款权等3个小项目在储备资产增减额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所以储备资产变动主要表现为外汇储备的变动。在中国外汇市场上,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幅度和外汇交易会员持有头寸一直受到严格限制。因此在中国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双顺差”的制约下,外汇储备只是中央银行为了使外汇市场出清而被动交易的结果。其实,在固定汇率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下,中央银行始终有干预外汇市场的义务和动机。这很有可能使国家外汇储备的实际持有额与适度规模不相称。1994-1997年,中国外汇储备年平均增加额为301.21亿美元,经过1998-2000年的低速增长后,2002年开始高速增长,到2006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1万亿美元,至2007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1.53万亿美元。

但外汇储备额并不是越多越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一些国家外债规模的扩大,一些经济学家从外债与外汇储备应保持一定的正比例关系这一角度来分析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即一国应把外汇储备维持在其外债总额的40%左右。以外债规模来度量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标准,强调的是外汇储备的支付和偿债功能。用这一标准来衡量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中国存在严重的外汇过剩。

2过度外汇储备的困境

外汇储备的积累和减少是针对外部失衡而采取的临时性缓冲政策。当出现外部失衡时,一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选择调整还是融资。如果选择以融资为主,则主要是通过使用国际储备来维持经济稳定。如果选择以调整为主,则必然要采取针对国际收支逆差的需求紧缩政策。因此,尽管各国的情况不同,但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保持适度的国际储备规模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过多地持有外汇储备,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1)大量外汇储备会积累通货膨胀,降低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外汇储备是由货币当局购买并持有的,它在货币当局账目上的对应项就是对外占款,而外汇占款构成中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体部分。由于中国目前债券市场还不发达,债券规模不大,根本满足不了如此大规模的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于是为了对冲大规模的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央行不得不发行央行票据进行对冲,以阻止基础货币投放过多所导致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但如此大规模的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发行严重制约了中国的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如果不发行央行票据对冲大规模的外汇占款,则势必由于基础货币投放过多而引发通货膨胀。

(2)大量外汇储备对人民币汇率有很大的升值压力。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造成了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明显失衡,在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政策操作下,其结果就是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这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下。事实上,尽管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但必须承认,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存在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的关键和根源所在。而人民币的升值势必给中国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对促进就业和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3)外汇储备过多会导致资源的损失。中国的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主要为美元,外汇储备的利用主要是投资于美国的国债,这从经济上来看极不合算。第一,持有美元储备意味着向美国上缴铸币税。据美联储估计,美国每年获取的铸币税高达15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第二,存在利差损失。作为发展中国家,从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时要被强加风险溢价,而把外汇储备投向流动性高的“安全资产”,即美国国债,则只能获得很低的回报率。第三,美元汇率的变化导致美元储备账面损失。如近年来美联储连续下调其主要利率,结果使美元与欧元、日元汇率持续贬值,这给中国外汇储备带来了巨大的账面损失。

3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出路

综观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既有经济层面的,但更多的是制度方面的原因。从经济运行层面来说,外贸需求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因此贸易项目的顺差仍将继续。WTO过渡期的结束、服务项目的开放、外资并购的加速等因素使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基地,而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使资本与金融项目保持顺差。中国国际收支仍将保持“双顺差”的局面,因此中国的外汇储备仍将维持高增长。外汇储备高增长的困境促使我们必须探讨出路。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出路是一方面在既定的国际金融体系内提高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寻求某些制度上的创新,破解外汇高储备之两难。

(1)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

反观眼前的外汇储备问题,妥善管理才是较为现实可行的做法。可是要调整美元主导的资产结构,却缺乏足够的可替代资产。欧元前景虽被较多人士看好,但也难以承接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资产的转换;日元自顾不暇,波动太大,日元计值债券市场发展滞后,流动性也不够。至于增持部分与中国贸易量大的亚太经济体货币,如韩元、澳元、新加坡元等,都不可能分流大部分美元储备资产。而短期内将美元国债调整为美元公司债券或政府担保的抵押债券,也存在巨大的交易成本。因此,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逐步调整单纯利用外汇储备平衡和干预外汇市场、维持国际支付、增强金融体系稳定性、防范金融危机的功能,加快金融制度的微观变革,增强金融体系稳定性;通过适当的国际储备管理战略,协调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的关系,使汇率政策兼顾内外部经济的平衡,制定将外汇储备在国际收支、战略资源和军事政治等领域运用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从单纯服务于汇率、货币政策转化为服从国家整体战略。

第二,借鉴美英日、欧盟、新加坡、中国香港等经济体的经验,由国务院牵头,组成财政部、发改委、央行等部门参与的国家外汇储备管理委员会,制定运用储备干预外汇市场的战略及储备管理的指引意见,建立统一、多层次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区分战略决策和策略执行。

第三,通过多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经营机构,设立外汇平准基金,并将中央汇金公司纳入财政框架之下,将其转换为国有金融控股公司,增强汇金运作的透明度,剥离其为金融机构提供再贷款的功能,并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外汇融资。

最后,制定详细的外汇储备结构调整计划,实现储备资产的币种多元化、资产多样化与多个市场的选择,逐步推进,优先在增量资产中实施。当然,外汇储备资产结构的调整将是缓慢和长期的过程,而且应保持政策操作的隐蔽性,从而将短期的外汇市场波动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幅度。

(2)促进中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鼓励外资企业境内融资。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些产业和企业已具备国际竞争力,有些产业还出现了过剩的生产能力,急需进行产业调整,客观上提出了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要求。因此促进中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积极主动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既是进行产业调整的需要,也是缓解巨额的外汇储备压力的一个举措。

由于国内储蓄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中国资本已经比较丰富。但外国直接投资除了资金上的作用外,还可以带来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以及制度上的好处。因此,可以采取鼓励合资企业向国内银行借款,在国内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形式获得融资,减少外国直接投资中的资金流入的规模,而这又不会影响中国引进外国技术。另外,取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为国内企业的发展创造与外资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有效利用外资的积极作用,抑制大量外资进入对外汇储备造成的压力。

(3)扩大消费需求,缓解由于经济失衡而出现的贸易顺差。

经过连续几年的外贸高速增长,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超2万亿美元,贸易依存度超过67%,远远超过日本和美国,如此高的贸易依存度蕴藏着很大的风险。在对外贸易高增长的背后,中国国内消费率却连年下降。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系统的内部不平衡需要相应的外部不平衡来弥补。中国目前内部不平衡的情况是国内储蓄大于投资,内需不足,相应的外部不平衡主要是对外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加。因此,我们认为解决外部不平衡的根本举措还在于解决内部不平衡,就中国而言,关键就是要扩大消费需求。

(4)积极推动亚洲债券市场发展,促进亚洲区域货币合作,最终实现减持外汇的目标。

继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国家积极探讨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在《清迈协议》、亚洲债券基金及对话与监控机制的基础上(包括东盟监督机制、马尼拉框架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进一步讨论了东亚货币体系安排。同时,东亚国家在国际储备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了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发展亚洲债券市场有助于吸收亚洲各经济体的大量外汇储备,防止大量资金在投向美国和欧洲市场后又回流的不利状况,并将本地区的储蓄在该地区内使用。而中国应大力推动人民币债券在东亚国家的发展,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在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的高额外汇储备,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步减持美元外汇储备。

第12篇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投资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是创造利润,另一方面要获取技术带动母公司的提升,因此,要求我们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规模经营战略和品牌战略,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引言

建国后,我国对亚非拉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无偿对外援助,而对外直接投资直到1979年8月才开始正式实施,当时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允许出国办企业”的经济方针,吹响了对外开放的号角。从1979年至今,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探索新的经济领域和合作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经历了30年的发展后初具规模,截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750亿美元。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本文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内经济发展的作用,对探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现实借鉴意义。

2、我国的对外t接投资极况

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己经建立了12000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世界174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已经超过50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111%,对外直接投资势头锐不可当。

表1 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分类构成情况

资料来源:((2008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从公报里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金融类投资达到140. 5亿美元,增长速度最快,较去年相比增长741%,占据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4。其中,银行业仍然是我国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龙头。中国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共在美欧等国家设立50多家家分行、接近30家支行,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10几万人。

据资料统计,2008年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839. 7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我国企业在境外总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可见,在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正确指挥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锐不可当。

3、对外直接投资对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

3.1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国际收支表中的账户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官方准备账目等。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上几个账目,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本国的出口贸易增加,从而对母国国际收支造成有利影响: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通过投资资金与利润的汇出而对该国的国际收支造成不利影响。随着经济的无国界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均呈积极方向发展。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随着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继续和外汇储备数额的进一步加大,国外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会继续加强,国际热钱的涌入及快进快出,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影响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以对国际收支波动进行有效调节。因此,在目前资金供给充足、外汇储备充裕的背景下,进一步鼓励、扶持国内企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可以减少国内高额外汇储备带来的风险,促进外汇保值增值,同时可以适当减少资本项目的顺差,缓解我国经常性项目账户中投资收益项逆差的压力,积极促进我国国际收支的动态平衡。 3.2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在一国国际贸易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蒙代尔的投资贸易替论和小岛清的投资贸易互补理论分别介绍了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蒙代尔认为:在对外贸易中贸易障碍的增加会刺激要素的流动,要素流动障碍的增加会刺激贸易的发展。投资国会减少拥有比较优势商品的生产和出口,而东道国则增加该种商品的生产,另外投资国会增加拥有比较劣势商品的生产。这两种情况都会减少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即投资和贸易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与蒙代尔等学者不同,日本学者小岛清认为投资与贸易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如果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母国己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可以扩大两国问的比较成本差距,为双方进行更大规模的进出口贸易创造条件。

近年来,外国资本越来越注重在华独资经营,想方设法保护其技术,我们过去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越来越难。在这种状况下,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逆向技术转移,即技术由东道国向投资国转移,纷纷通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进一步讲所取得的技术带到母国企业进行消化吸收。我们所熟悉的华为、联想、海尔等一批优秀中国企业到海外市场投资并不一定直接获得产品上的优势,但是它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途径在发达国家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兼并当地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来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将这些技术带到国内母公司,掌握世界上最新技术动态,与时俱进。因此,在当今世界全球技术一体化的趋势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先进技术的源头,并实现国外向国内的转移,将对我国的技术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3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数量具有直接的以及间接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对于短期就业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而使本国企业本该进行的生产活动停止所导致的就业机会的减少,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造成的国内就业机会一定程度上的增加,如为海外公司发展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形成的额外的就业机会。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对外直接投资将导致投资国就业机会的减少,反之,则会导致就业机会的增加。

第13篇

【论文摘要】: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现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国际收支长期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使得对冲外汇储备过多而引起的流动性泛滥成为现在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分析我国当前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和部分严重的影像,可以对我国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正式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总额持续高速增长,出口商品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也逐年上升,促进了我国经济长期的稳定增长。但是随之产生的问题也非常严重,尤其是贸易失衡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2004年我国外贸顺差总额仅319.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5.6%;2005年我国外贸顺差总额已达1018.8亿美元,是2004年的3.19倍;2006年我国外贸顺差总额达1774.7亿美元,又较2005年上升74%。

一、导致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原因

国际产业的分工理论说明产业在某个国家发展到成熟期后,都会引起产业外流。从二十世纪70、80年代开始,美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亚洲国家,造就了亚洲的新型工业化国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开始转向我国,与我国丰富低廉的劳动力相结合。这是我国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口却没有随着国民收入提高而大量增加。

1. 有效需求不足

我国进口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近年来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进口增长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如2005年我国对欧盟、美国的进口增长率仅为5%和9.1%,远远低于2004年的28.8%和31.9%。而2006年由于我国所进口的飞机、集成电路等欧美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金额增长较快(较2005年分别增长了71.5%和30.4%),因此我国和欧盟、美国之间的进口增长率2006年呈现回升趋势,但仍低于2004年水平。而同期我国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进口增长率仍然保持下降趋势。

我国进口增长率大幅下降深层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容易导致产能过剩,降低企业的利润率,使企业缺乏扩大再生产和技术革新的资金和动力,进而影响了生产资料的进口。另一方面,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所导致的一些高能耗行业,如造纸、电解铝等在过去两年中所出现的投资过热现象。

2.国家政策偏向出口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3.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

2001年以来,美联储开始实施了长达两年多的低利率政策,与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步,我国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国际压力也日益高涨,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正是由于世界三大经济体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创造了全球过剩的流动性推动石油价格和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也强行推动着过剩的流动性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我国开始被动地被制造流动性过剩。

4.客观存在的统计差异

出现统计差距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五方面:(1)香港转口及加价,(2)离岸价与到岸价的差别,(3)统计范围的差别,(4)未统计服务贸易,(5)未统计电子商务等无形贸易。随着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网络造成的生产国际化,现在的"贸易收支表"编辑已经非常过时,并且有极大的误导作用。虽然跨国公司拥有其自己的资产负债和财务数据,但美国等国政府及政策制定者和国际贸易组织者却并不能准确全面地了解国际间的贸易活动。

二、国际收支顺差影响分析

国际收支双顺差影响国内的整体经济结构,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由于我国特殊的外汇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我国现有的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压力大。

1.外汇储备激增,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压力大

国际收支双顺差引起外汇储备激增,导致"对冲"过多流动性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由于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央行"对冲"操作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在现行结售汇制度下,外汇统一由央行购买。因此,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被动地吃进了很多外汇,从而向市场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近年来,由于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外汇占款增量和基础货币增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央行"对冲"操作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也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

2.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央行旨在弱化基础货币大量投放的负面影响的"对冲"操作带有很大的被动性,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和主动程度,也影响了央行的政策调控效果。面对巨额的基础货币投放,央行的"对冲"操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且也不可能通过"对冲"完全释放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同时,"对冲"规模激增会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在人民币存在很强的升值预期下,外汇会大量流入,从而又抵消了"对冲"的政策效果。同样道理,外汇储备激增导致的人民币很强的升值预期,也限制了利率调控手段的作用空间。所以,"对冲"只能说在一定程度有效,但不应该作为日常政策工具而无限期、无休止地使用。

三、治理国际双顺差的对策

如果一国不主动采取措施校正其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那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套利资本的自由流动就可能对其结构失衡进行"强制校正",而这种"强制校正"往往是以国内经济的破坏性回归为代价的。日本泡沫经济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势在必行。

1.限制外资流入与投资流域

我国现存通货膨胀的压力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国外流动性过剩的输入。因此要减缓流动性压力,必须在外资可投资领域进行严格限制,对外资流出入进行严格监管。在我国房地产行业,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对外资可投资的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进行严格控制,减少外资对房地产行业的投机,减缓房价上升的压力,控制外资对民生严密相连的行业进行投机。另外,国家也可尝试对其他投资过热的行业进行控制,控制外资在大型项目中的比例,对其进行登记备案、严格监管。

2.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限制资源型产品的出口

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目前主要依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和资源型产品,而在技术和营销管理方面较为落后,附加值相对较低。一些高能耗产品的大量出口也会进一步加重我国能源的紧张局面,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从政策上给予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更多的出口优惠待遇,并逐渐减少高能耗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比重, 以促进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贸易平衡。

第14篇

根据规定,国家外汇管理局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深圳分局是境外投资(不包括商业银行和其他信贷机构的境外投资。)的外汇主管部门。外汇主管部门依据《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及外汇资金来源审查的审批规范》、《关于援外项目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部分项目免缴境外投资汇回利润保证金的通知》、《关于调整资本项下部分购汇管理措施的通知》等法律法规,负责审查境外投资项目的外汇风险和外汇来源,以及对投资资金的汇出和回收、投资利润和其它外汇收益的汇回进行监督和管理。外汇主管部门对境外投资的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境外投资项目立项后审批前的外汇风险和外汇来源审查

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主要是审查投资所在国(地区)的信誉、投资风险等级,投资所在国(地区)有关投资项目方面的法律、法规,投资所在国(地区)外汇管制状况,以及投资回收计划的期限是否合理。外汇资金来源审查主要是审查境内投资者是否利用自有外汇进行投资,根据《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用于境外投资的外汇资金限于境内投资者的自有外汇,未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不得使用其他外汇资金。

论文百事通使用国际商业贷款进行境外投资须报国家计委审批。外汇主管部门受理后30日之内出具正式批复。

(二)批准境外投资项目后的外汇管理

境外投资项目经有关审批部门批准后,境内投资者到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建档、汇出投资资金等有关手续。随后,境内投资者须向外汇管理部门定期报送境外投资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接受外汇管理部门的监管。

(三)对境外投资利润汇回保证金的管理

按照规定,境外投资企业在汇出资金前必须交纳外汇汇出金额5%的利润汇回保证金,但援外项目、不涉及购汇及汇出外汇的境外带料加工装配项目和中方全部以实物出资的境外投资项目,可以用境外投资利润汇回承诺书代替保证金支付。保证金存入外汇局在指定银行开立的保证金专用帐户。

(四)对境外投资项目境外融资的管理

对境内投资者利用国际商业借款进行境外投资,需要经过国家计委批准。境外投资企业根据经营需要,可以在境外自行筹措和运用资金,对此不列入国家外债管理范畴,但如果需要境内母公司、境内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部门、单位提供担保,则必须经境内投资者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审查,并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

二、现行境外投资外汇、外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项目外汇管制过严,阻碍了境外投资的发展

为了平衡国际收支,防止外部金融风险向国内传递,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资本项目外汇管制。在亚洲金融风暴中,资本项目外汇管制成为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手段。此后,资本项目外汇管制虽然有所放松,但对境外投资的管制仍很严格。目前,我国限制企业购汇进行境外投资,除战略性项目、援外项目和带料加工项目可以购汇进行投资外,其余项目的境外投资以企业的自有外汇为主。企业有自有外汇的,首先使用自有外汇进行投资;没有自有外汇的,可通过贷款等进行投资。另外,我国鼓励企业使用实物投资,或以设备投资,或允许企业不结汇出口。企业能用于境外投资的自有外汇和筹措贷款的能力十分有限,依靠实物投资也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些都不利于境外投资企业的经营和规模的扩大。调查中,企业普遍反映以现有设备投资难以符合项目的需要,因为有些设备技术落后,甚至是国内已经淘汰的设备,为适应东道国的竞争需要,许多投资项目需要购买新设备。而以货物不结汇出口的方式投资,虽然可以部分解决企业投资资金的问题,但输出的货物必须销售后才能变成资本,企业的投资能力受到其销售能力的制约,结果许多项目因无法及时获得外汇资金而丧失有利商机。

(二)利润汇回保证金管理,对企业资金周转不利

为保证企业境外投资资产不流失,我国要求境内投资者交纳外汇汇出金额5%的利润汇回保证金。利润汇回保证金管理也属于资本项目外汇管制的重要内容,其本意是鼓励境内投资者将境外投资所得汇回国内,但对企业来说,却占压了大量资金,妨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尤其是在境外投资的初创阶段,境外企业多半无法创造利润,保证金的占压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调查中,许多企业反映保证金管理对促进利润汇回的作用并不明显,有时会迫使企业采用规避保证金管理的投资渠道。境外投资企业在获得盈利以后,多半希望扩大规模,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如果将利润汇回后再投资,则将再一次面临繁琐的审批程序。虽然利润直接转为再投资也需要主管部门的审批,但手续相对容易。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扩大规模的成本,倾向于将利润留存在境外。为解决保证金资金占压问题,需要用现汇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有时不得不转向境外带料加工贸易的投资方式,或是一些非正常的投资渠道,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三)对国际商业融资的控制,阻碍了企业利用国际资金市场

境内投资者如果使用国际商业贷款进行境外投资,属于我国外债管理的范畴,需要国家计委的审批。境外投资企业的境外借款则不受此规定的管辖。但如果需要境内投资者、金融机构或其他部门、单位提供担保,则要经过外债管理部门的批准。对境内投资者使用国际商业贷款进行境外投资的限制,实际上阻碍了企业对外部资金市场的利用,而利用外部资金市场,企业往往可以获得更有利的融资条件,对降低成本,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大有裨益。调查中有些企业反映,在其对项目进行调研论证的过程中,许多得到消息的外国金融机构也会对该项目进行考察,如果认为该项目有利可图,则会为企业提供信息便利和附有有利条件的贷款承诺。但由于上面提到的原因,使用这部分资金非常困难。

三、境外投资对国际收支的综合影响

我国对境外投资进行严格的外汇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国际收支平衡,防范外部金融风险。短期内,境外投资增加了资本项目下外汇支出,对国际收支产生负面影响,但这只是境外投资引起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直接变化。为全面评价境外投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我们还要考察境外投资对国际收支的长期、间接影响,包括对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影响,子公司和母公司盈利能力的变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等方面。

(一)利用自有资金的境外投资对国际收支的综合影响

对于资源类项目,境外投资虽然增加了外汇支出,但弥补了我国资源的不足,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非常有益,而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是国际收支平衡的根本保证。我国在境外投资开发国内稀缺资源,可以直接控制境外资源,保证国内资源的及时供应,而且在国际市场价格变动频繁时,也可以起到稳定国内资源价格的作用。宝钢在巴西投资开采的矿石就全部运回国内。进口到国内的资源,国内进口商支付的外汇最终会成为境外企业的利润。这些利润作为投资收益计入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因此国内企业控制的境外资源进口对我国国际收支不

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且有的项目在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的同时,也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从而可以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有利于国际收支的改善。例如,农化集团公司每年可以为国内提供50~100万吨磷肥,其余的大部分均销往国际市场。

对于市场开拓类项目,境外投资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促进出口的增加。如果境外企业盈利增加,境外投资收益的增加计入经常项目,国际收支得到改善。即便企业在境外的工厂亏损,只要能够增加母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带动国内产品的出口,也会改善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例如,海尔公司在美国建厂后,在国际市场上的商誉大大提高,其产品出口每年翻一番,2001年出口额高达4.2亿美元,2002年计划出口8亿美元。在境外进行以加强技术研发、收集市场信息和加强售后服务等为目的的投资,也可以通过增加母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内产品的出口,对改善国际收支有促进作用。

对于寻求有利投资环境的项目,如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避开某些发达国家的配额限制等,只要这些项目不与国内生产商形成竞争关系,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也将是积极的。目前华源在加拿大、墨西哥、泰国等国进行的纺织服装加工投资就属于此类。受当地劳工管理的限制,这些项目并不能带来大量的劳务输出。但由于这些国家的纺织服装出口没有受到像我国那样的配额限制,我国企业就可以绕过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这些企业如果在国内扩大生产,产品根本无法出口或出口成本很高。可以说,这种项目不但不会与国内产品形成正面冲突,反而可以扩大国内原材料的出口,促进了我国出口的增加。

另外,还有一部分项目以带动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材料、劳动力和技术)输出为目的。这些项目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改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利用国际商业融资进行的境外投资对国际收支的综合影响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大型金融机构一般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融资对象,并形成了高效的投资决策机制,对可能投资的项目进行评估。如果项目收益前景良好,则这些机构愿意为项目的投资主体提供各种服务,如信息咨询、优惠贷款承诺等,以此与这些投资主体保持良好的关系。一旦项目运行,这些机构通过提供贷款从中获利。由于这些机构能够提供比国内银行更好的服务和更优惠的融资条件,且没有换汇成本,我国企业很愿意利用境外融资进行境外投资。目前,我国少数优质大型企业,如中集集团已具备无需银行担保的国际融资信誉。

利用国际商业融资进行境外投资,虽然增加了外债,在偿还时增加了外汇支出,对国际收支长期平衡产生负面影响,但企业在获得有利条件的融资后,盈利能力提高了。企业境外投资收益的增加可以反映在经常项目上,有利于国际收支的改善。

四、政策建议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旨在鼓励企业扩大境外投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际竞争力。改善外汇、外债管理可以为企业扩大境外投资提供便利,有助于更好地贯彻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对现行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一)适度放宽对境外投资用汇的限制

这顺应了境外投资发展的需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外汇储备还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为境外投资用汇的放开提供了有利时机。但是,出于我国资本项目开放总体进程的考虑,对境外投资外汇管制的放松必须是部分的、渐进的。可以考虑由计委主导,并综合各部门的意见,制定一个年度境外投资额度的总盘子。在额度内,对符合境外投资鼓励条件的企业和项目,从宽进行外汇审批,并简化审批手续,允许企业开立用于境外投资的资本项目外汇帐户。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如何制定年度境外投资总规模成为关键。在制定总规模时,需着重考虑境外投资引起的资本流出净额对外汇储备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及境内企业对境外投资用汇的需求。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300亿美元,远远高于满足3~4个月进口需求的水平,即使将资本外流、偿债等外汇储备支出需求因素考虑在内,比较保守的估计是,如果制定100亿美元的境外投资额度,将不会降低我国的国际清偿能力,而且可以满足境内企业境外投资的需要。对此,我们可以以1998年的资本外逃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情况作参考。尽管当年因外部冲击,资本外逃情况相当严重(经查实在200多亿美元的应收未收外汇中,有100多亿属于逃套汇),资本项目下出现了逆差,但由于经常项目有较大盈余,我国的国际收支仍表现稳健,当年外汇储备增加50亿美元,达到1450亿美元左右。因此,如果我们将境外投资额度设定在100亿美元左右,并不会威胁国际收支平衡。根据有关主管部门的分析,境内企业是否进行境外投资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条件而定。由于国内市场发展稳定,放开外汇限制并不会造成大量资本流出的局面。现在我国每年境外投资额稳定在20多亿美元,如果放开对境外投资的外汇限制,那些过去没有经过正常渠道出去的投资将浮出水面。将这部分境外投资需求考虑在内,估计我国每年的境外投资需求大约在30~50亿美元。因此,100亿美元的额度是可以满足境外投资需要的。

(二)简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程序

根据有关部门的意见,外汇风险和外汇来源的审查可并入主管审批部门的职责范畴,无须指派单独的部门进行审批。为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效率,可考虑改变职能转移后的外汇风险和外汇来源审查方式。由于外汇风险主要考查的是东道国的政治风险、汇兑风险等内容,因此可将外汇风险审查并入境外投资的国别政策管理。

外汇来源审查主要包括审查用于境外投资的外汇资金是企业的自有外汇,还是其它外汇资金(购汇,贷款等),外汇资金的来源是否合法等。原来审查外汇来源主要是在国家外汇短缺的历史条件下考查企业的创汇能力或外汇平衡能力,将境外投资企业的外汇资金来源分为自有外汇和其他外汇资金(购汇和外汇贷款等),规定外汇来源以自有外汇为主。以购汇进行投资虽然会改变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但在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这种影响可以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可取消以自有外汇为主的管理办法,允许在额度内购汇进行境外投资。不再区分自有外汇和购汇以后,对企业只须进行资金来源审查。在进行资金来源审查时,对使用财政拨款、政策性银行贷款的项目要严格,对使用自有(筹)资金的项目应放宽,而不论企业的自有资金是外汇还是人民币,因为企业使用自有资金,投资风险由企业自己承担。对外汇资金来源的合规性审查今后仍可由外汇主管部门执行。新晨

剥离审批职能后,外汇主管部门只负责为企业办理外汇支付手续,监督企业外汇收支情况。同时设立国际收支预警机制,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对国际收支进行监督。如果国际收支出现恶化,则应立即通知审批部门放缓或停止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

(三)取消利润汇回保证金

企业盈利后存在强烈的扩大规模的倾向,而利润即便留存在国外,同样会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因此,可考虑取消利润汇回保证金要求,同时通过加强对境外投资项目的事后管理来防止国内资产的流失。>

(四)允许有条件的企业以境外投资为目的从事国际商业融资

第15篇

[论文摘要]截至2008年3月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6821.77亿美元。巨额外汇储备给我国宏观 经济 运行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文章根据对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我国外汇储备的 管理 政策建议。

一、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国际储备是一国(或地区)官方拥有的,可以随时使用的国际储备性资产,包括:货币当局持有的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普通提款权与特别提款权。外汇储备是一国(或地区)货币当局持有的可以随时使用的可兑换货币资产,在储备资产中最为重要。

回顾我国外汇储备的发展变化:199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此后四年,储备上升相对平稳。自2000年起,我国外汇储备呈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末增至8188.72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2006 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达8537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大持有国。截至2008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16821.77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位。

二、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成因

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持续的贸易顺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体。并形成了多年的贸易顺差。自2000年起,我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且每年的累计顺差额持续增加。仅2007年就累计达2621.97亿美元。这已经成为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形成的直接原因。二是吸引外商直接 投资 对新增外汇储备的贡献率不断上升。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和完善外商投资 管理体制 改革,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入没有完全被实体经济部门吸收,相当一部分滞留在 金融 系统内成为相对过剩的资本,直接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增加。三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大量国际短期资本进入升值预期导致各种投机资本大量涌入。任何国家的资本管制都是有一定缺陷的,大量国际游资(即,热钱),绕过资本管制进入目标国,以期获得升值之利,并导致了外汇储备增加。四是我国现行出口结售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出口企业和个人外汇留存,抑制和直接限制了外汇需求和有效利用,导致外汇储备持续、被动的增加。

三、巨额外汇储备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对外信誉,增强国内外对我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有利于拓展 国际贸易 ,吸引外商投资,降低国内企业的 融资 成本 ;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平衡国际收支波动,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但外汇储备的激增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国民福利的丧失。因为绝大部分外汇储备被投放于我国境外的金融 市场 ,并未参与到境内资金循环过程中来,因而无法给我国居民带来福利的改善,这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央行所承受的汇率风险日益加剧。央行长期以来一直是外汇市场的出清者,因此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方的外汇储备不断扩张,资产越来越“外币化”;同时负债方的基础货币外汇占款发行也在飙升,负债越来越“本币化”,央行面临日益严重的货币错配风险,以至使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汇率风险加速向央行集中。

(三)维持汇率稳定背景下的储备增长机制代价昂贵。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外汇储备的增加加大了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为了对冲过多的流动性,央行又不得不采取大量发行央票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央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产生了影响。

(四)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从国际 金融 体系角度观察,我国外汇储备快速上升,但结构仍以美元为主。这使得我国 经济 增长已有成果和未来命运承受着巨大的汇率风险,特别是美元汇率风险。

(五)巨额外汇储备给人民币带来巨大的升值压力,使央行需要使用更多的手段来维持币值的稳定。

四、对我国外汇储备的 管理 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