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旅游服务贸易论文范文

旅游服务贸易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旅游服务贸易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旅游服务贸易论文

第1篇

(一)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随着甘肃省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以“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丝路文化”为特征的文化旅游资源拓宽了甘肃省旅游资源,增加了旅游的人次和收入,逐渐成为甘肃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游旅客91080人次,入境游收入1739.77万美元;2013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游旅客97761人次,与2011年相比入境游客增加了7.34%,入境游收入为2039万美元,与2011年相比增加了17.2%。但由于甘肃省地理位置、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旅游项目的推广与宣传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甘肃省入境旅游的发展。

(二)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优势

甘肃省以自身具有的特殊自然、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资源为优势,在国内入境旅游资源上具有极为特殊的竞争力,而且与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1.独特的西北自然生态景观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受亚热带、温带湿润、半湿润以及干旱气候的影响,形成甘肃多种生态并存的自然格局。甘肃陇南、甘南地区气候湿润、植被丰富;河西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差异性较大,形成了甘肃特有的生态旅游资源,森林、草地、湖泊、河流、冰川等旅游资源呈现出种类丰富、类型多变的特点。因此甘肃省以其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对入境游客形成了较大吸引力。

2.特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随着华夏文明传承的不断深入,甘肃省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资源正不断地发展成熟。首先,丝路文化。甘肃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沿途包括了甘肃省的3个国家5A级景区,即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天水麦积山石窟、“天下道教第一山”的平凉崆峒山和明长城西端第一重关的嘉峪关长城。其次,红色文化。甘肃是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天险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哈达铺纪念馆、胜利大会师的会宁纪念馆等。再次,民俗文化。甘肃省现有55个少数民族,并拥有3个特有的少数民族,即东乡族、裕固族和保安族。各类民族文化聚居于此,使得甘肃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成为吸引入境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

二、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运输建设总量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2012年甘肃省公路建设达到13.12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487.1公里,航空运营里程达到3240公里,全省运输总里程达到13.66万公里。但是与周边省份相比,以陕西铁路运营里程为例,2012年陕西省运营里程达到4093.5公里,甘肃省铁路运营里程仅为陕西省铁路运营里程的60.76%。旅游公路的等级较低,尤其是支线建设和景区公路建设。在航空运输方面,主要表现在机场数量少,全省共有5个民用机场,规模较小,兰州中川机场2012年全年旅客吞吐量400万人次,仅为全国旅客吞吐量的0.67%,航线、航班少,直飞国外的航班仍是空白,制约了海内外客源市场的拓展。

(二)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不足

2012年,甘肃省共有135个A级景区,其中5A级景区仅有3个,即嘉峪关市嘉峪关文物景区、平凉市崆峒山风景名胜区、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而陕西省A级景区的数量为163个,其中5个5A级景区,34个4A级景区。可见甘肃省旅游资源的总量与国内发达的旅游型城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建设上存在的不足,致使甘肃省旅游景区缺乏对国外、港澳台游客的吸引力,使得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

(三)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

受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在游客的接待、景区的宣传推广、住宿等方面存在明显发展劣势。2012年,全省星级酒店的数量仅为348家,旅行社481家,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服务水平较低等现象;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欠缺区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民俗特色等,导致景点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同时,在国内形成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旅行社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省旅游业的发展。

三、提升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建议

通过对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不难看出,甘肃省经济发展中入境旅游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旅游资源开发不足等方面的影响,甘肃省旅游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在2013年入境游的游客与外汇收入都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推动甘肃省入境游的发展成为甘肃省旅游业提升的重要环节。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建设质量

由于甘肃省景区分散、路程较远,景区之间的关联性不高,这就需要对连接景区的公路、铁路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公路等级,提升旅游的效率和便捷;在航空运输方面,增加航班数量,增建民用机场,以增加入境游客的数量和入境旅游收入。同时,增加对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景区内部的路标、指示牌、观景台、景区公路等配套设施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景区内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景区接待游客的能力。

(二)深入挖掘景区资源,提升景区吸引力

甘肃旅游资源具有不同于周边地区的特点,以民俗、红色、历史等为特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停留在表面,还未能深入挖掘,旅游产品种类少,旅游产品构成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甘肃省入境游的发展;同时,陇南、甘南等自然风光景区的建设也处于开发的初期阶段,景区宣传力度不足,很多风光秀丽的景区无人知晓,致使入境游发展缺乏动力。因此,对于甘肃省特有的旅游资源,需要加大投资力度,以政府主导、多元投资、共同开发为原则,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发展空间,增加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入境游客能深刻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同时,对于自然景观来说,在注重自然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增加对自然景区观景设施的建设,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统一。

(三)增加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水平

第2篇

(一)旅游服务贸易总体规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较快,旅游服务贸易规模越来越大。1982年,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7.69亿美元,2010年,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001.31亿美元,年均增幅大约为20.7%。对外汇收入和外汇支出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2010年,中国入境旅游者创造的外汇收入在世界旅游外汇收入总额中占比5.5%,外汇支出在世界旅游外汇支出总额中占比4.3%,分列世界排行榜第三位和第四位。2011年,世界旅游发展势头良好,跨国旅游消费者人数近10亿人次,游客数量同比增长4.5%。2012年,跨国旅游消费者人数超过10亿人次,游客数量同比增长约4%。

(二)旅游服务贸易由顺差向逆差的转变一是旅游服务贸易顺差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外汇收入的主要渠道就是吸引外国旅游者入境旅游。随着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所创造的外汇收入逐年递增。1978年,通过外国旅游者入境旅游所创造的外汇收入为2.6亿美元,2011年,这一数字增加到470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28.6%。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结构中,1981年~2010年,旅游服务贸易所占比重都超过1/3。1992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创汇和进口支出呈现出小额逆差,但旅游服务贸易是中国服务贸易中少有的顺差贸易项目之一。进入21世纪,中国服务贸易进入中长期逆差状态,但由于旅游服务贸易顺差逐年扩大,服务贸易中长期逆差状况得到相应缓解。二是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时期。受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首次出现逆差,直到目前为一直都处于逆差快速增长态势,2009年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为33亿美元,2010年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为97亿美元,2011年上半年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达到102亿美元。从增长幅度来看,2009年旅游服务贸易同比增长6.9%,2010年旅游服务贸易同比增长21.6%,2011年急转直下,上半年旅游服务贸易同比增长仅为1.77%。总体上,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呈现出逐年扩大的态势。

(三)旅游服务贸易失衡一方面,中国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失衡。主要体现为到中国旅游的人数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出境旅游人数增长幅度。以2011年为例,到中国入境旅游的人数同比增长幅度不到2%,而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同比增长幅度超过20%。另一方面,中国入境旅游与全球旅游失衡。近几年,全球旅游消费者人数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仅2011年上半年,全球旅游消费者人数同比增幅达到4.5%,而中国入境旅游消费者人数同比增幅仅为3.5%。

二、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

(一)出国旅游热带动了出境旅游市场的繁荣1985年,中国实施了旅游体制改革,提出了将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一起抓的要求。1993年,中国开始实施双休日制度,国内旅游正式起步,当年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64亿元人民币,2010年达到1.25万亿元人民币,比1993年增长15倍。伴随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出境旅游者越来越多。2006年起,中国成为了出境旅游增长速度最快、出境旅游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其对世界旅游市场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日本。作为旅游消费者客源输出大国,中国开办出境旅游项目的旅行社也越来越多,截至2010年底已经超过1000家。其中有40多家出境旅行社为外商投资兴办。出境旅游人数的增长和具有开办出境旅游项目旅行社的增加,有效促进了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繁荣,相对而言,也减少了国内旅游市场的客源。

(二)入境游和出境游发展失衡从中国旅游服务发展现状来看,旅游消费者对奢侈品需求旺盛,而国内市场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导致出境旅游消费者越来越多,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拥有奢侈品和购物便利的国家充分利用中国旅游消费者的这一心理,积极开展旅游发展攻略,不断吸引中国旅游消费者的注意力。以2010年为例,中国旅游消费者仅仅在欧洲市场的奢侈品消费额就超过500亿美元,是国内当年旅游消费额的4倍之多,中国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发展严重失衡。

(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刺激了出境旅游2005年,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此后,人民币一路升值,消费者出境旅游成本逐年降低,加之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消费者消费能力增强,国民出境旅游的欲望愈发强烈。世界各旅游强国看准中国这一旅游消费潜力的巨大市场,实施了形式多样的促销策略。一些国家为吸引中国旅游消费者目光,创造了多种便利条件,如提供带有中文简介的商品,提供具备汉语交流能力的导游等,有效刺激了中国旅游消费者出境旅游的热情。反观中国的入境旅游,人民币升值意味着进入中国旅游的成本增加,入境旅游消费者的有效需求降低,转而选择到其他国家旅游。

三、解决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旅游服务贸易失衡问题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现如此巨大逆差,且呈现持续扩大趋势,原因主要在于出现逆差现象初期没有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应在维持旅游服务贸易国际市场份额的前提下,坚持旅游服务贸易均衡发展原则,采取提高中国旅游层次、突出本土化的有效措施,促进入境旅游市场繁荣,让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国际市场,吸引更多外国旅游消费者到中国旅游,不断缩小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

第3篇

既然国际旅游既属于跨境服务贸易范畴,又以商业存在的方式提供,因此,我们可以用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来解释旅游服务贸易。1.国际贸易理论解释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旅游服务贸易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传统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仍然可以适用于对旅游服务贸易的解释。李嘉图(Ricardo,1817)和赫克歇尔-俄林(H-O,1977)分别从相对的生产效率(李嘉图用技术代表效率)和国家的相对资源禀赋(赫克歇尔-俄林假定所有国家可以获得同样的技术)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原因。根据他们的理论,技术和国家的资源禀赋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动因或国际贸易发生的潜在原因。林德(Linder,1961)与要素禀赋理论等传统的贸易理论不同,不是从供给角度解释贸易的发生,而是着重从需求角度寻找贸易的起因。他从偏好和需求相似性的角度解释贸易的流向。罗默(Romer,1986)的新贸易理论用收益递增(规模经济)解释生产效率的差异。效率的差异取决于规模经济,或者是公司特定资产(内部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或者是干中学和外部性而带来的规模经济。根据收益递增的新贸易理论,一部分贸易文献强调跨国公司的作用(Markusen,1995),认为作为先进技术创新者的跨国公司,拥有所有权优势,可以通过技术转移方式把技术转移到其他东道国。另一些文献强调,集聚经济或产业集聚的作用(OttavianoandPuga,1998),认为其可以通过提供创新要素集聚的良性互动、雄厚的市场要素、基础设施的改善,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另外一些研究与新技术理论相关(Krugman,1979a;Vernon1966),强调创新驱动产业的定位和技术在各国间如何扩散。[1]游客可以选择到某国旅游是因为文化的相近度,例如香客旅游。游客也可能会被旅游目的地国家的自然风光吸引,例如阳光、沙滩、海岸,或是文化遗址。除此之外,目的地国家的旅游产品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也会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上述是从旅游目的地国家供给的角度和游客需求的角度,说明旅游服务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旅行集团、跨国公司的连锁酒店因为他们的服务质量、声誉、品牌具有显著的优势,会吸引游客到他们投资的国家旅游。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意识到较好的酒店设施,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对吸引入境游客有重要作用。因此,发展中国家在酒店、旅馆、机场、道路和交通运输方面进行大量投资,以便改善旅游业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从而吸引更多游客。2.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解释国际旅游服务贸易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在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时,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服务型跨国企业,[2]所有权优势是服务型跨国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前提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规模经济,拥有雄厚的资金、企业具有卓越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声誉和品牌等无形资产,以及获得投入或进入市场的有利机会。内部化优势,是指拥有所有权优势的服务型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善而将所有权优势加以内部利用所获得的优势。

例如,避免寻找伙伴并与其谈判的成本,弱化或消除投入的性质和价值的不确定,中间服务产品或最终产品质量的保证,避免或利用政府的干预行为以降低约束条件的制约程度。区位优势是属于东道国所有,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祟赋所产生的优势,如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旅游服务而言,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对旅游服务贸易至关重要。因为气候、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只能在某个特定的地区才能获得,而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即使可复制的旅游资源,在不同的区位会有不同的特色,如迪斯尼乐园在日本和美国的建设和经营会因两国文化、价值观的不同而不同。[3]我们把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不同组合所决定服务型企业采取何种国际经济活动的方式,归结为表2的理论模型中。当跨国公司只具备所有权优势时,应采取跨境提供的方式进行服务贸易;若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时,可以采取境外消费方式;若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时,可采取自然人流动的方式;若三种优势都具备,那么跨国公司可以采取商业存在的方式。就旅游服务而言,若旅游资源是自然禀赋的,只能在特定的地方进行消费。但是一旦这些服务具有内部化因素,则可以选择“商业存在”,如主题乐园,它们在不同国家建立游乐园以提供服务。[3]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服务逐渐扩展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通过国际电讯、计算机网络等方式,为境外旅游者提供各种旅游信息、旅游咨询、远程预订服务这种跨境交付的方式会越来越盛行。

二、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特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开放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并呈现出以下的特征:

(一)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快速增长2001年,我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以全方位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潮流,旅游业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行业,旅游业的对外开放也走在了前列。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的数据显示,2001-2013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飞速发展,其中,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进口额从2001年的139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287亿美元,增加了8倍多,在世界的排名由第7位跃居全球首位,超过了一直处于首位的德国和位居第2位的美国,使得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1大旅游客源地。与此同时,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从178亿美元增加到516亿美元,增加了近2倍,位居世界第5位。旅游服务贸易的总量从2001年的317亿美元增长到2013的1803亿美元,增加了近5倍。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占世界旅游服务贸易的份额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3.52%增加到2013年的7.99%。

(二)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出现及扩大趋势2008年以前,我国国际旅游贸易一直呈现顺差局面。但从2009年开始,我国旅游进口和出口呈现不同的走势,在旅游出口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负增长,出口额为396.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2.84%;在旅游进口方面,则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为4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0.85%。2001-2006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均高于旅游服务贸易进口,而2007-2013,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进口增长率均明显快于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的增长。2009年,旅游服务贸易自1982年以来首次出现逆差,差额为40.2亿美元,且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是由于旅游支出增长过快、收入基本平稳造成的。2009-2013年,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从396.8亿美元增长到516.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4.98%,旅游服务贸易进口则由437亿美元增长到1285.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9.05%。导致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在于:第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需求日益旺盛。第二,各国和地区纷纷针对中国市场推出各种促进政策,在出境旅游方面,境内居民可以通过“自由行”等方式赴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欧洲、美国等地旅游,满足了其旅游多样化的需求。同时,部分周边国家为吸引中国游客,也纷纷推出免签或落地签政策,减少出境游签证办理手续。此外,人民币实现跨境结算,并且人民币境外使用和接受的范围越来越广,方便和促进了游客的境外消费,这些便利化措施切实满足了我国居民出境旅游。第三,入境旅游基本稳定导致旅游收入增长平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来华旅游人数基本稳定。据国际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2009来华旅游人数为1.26亿人次,2011年最高达到1.35亿人次,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下降,其中,2013年降至1.29亿人次,反映了近年来全球经济相对低迷、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的影响。

(三)旅游服务贸易是服务贸易国际收支中的主要项目我国服务贸易包括运输、通讯、建筑、保险、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各种商业服务(咨询、广告和其他)、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等非旅游的其他服务贸易项目,共计10个子项目。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需要利用入境旅游赚取外汇,因此,旅游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创汇的重要渠道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长期以来,其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服务贸易中发展规模最大、出口规模最大、服务贸易顺差最大的项目,也是影响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重要项目。表2显示,1997-2013年,旅游服务贸易规模占服务贸易规模的比例在25%-44%之间。从1997-2008年以来,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一直呈现顺差状态,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服务贸易项目年年逆差,旅游服务贸易长期的顺差有力缓解了我国服务贸易总逆差的局面,使旅游服务贸易成为平衡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收支的重要支撑点。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正确认识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如同货物贸易的出口和引进外资一样,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20多年时间里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它一方面以其规模和顺差额,在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特别是服务贸易项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左右国民经济运行的各项宏观经济变量将会更加深刻地影响改变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5]近些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现逆差,主要是由于出境旅游高速增长导致旅游服务贸易顺差逐渐缩小。我国出境旅游的高速增长,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源于国内旅游市场供给无法满足居民旅游的需要。一旦出境游市场开放,国内被压抑的购物成为推动我国出境旅游消费的重要动力。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人民币已经进入了一个在较长时期内升值的区间,而这会在进一步降低出境游费用的同时,使入境游变得相对昂贵。对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旅游服务贸易的逆差,对中国出境旅游不宜“堵”,而更应该采取合理措施规范、引导中国出境旅游的稳定、健康发展。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扩大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

(二)加快旅游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我国加入WT0后,逐渐完开放旅游市场,给予外国旅行社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这些国外的旅行社在经营规模、管理水平、营销手段、服务质量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加剧了我国旅游行业的竞争。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国内一些旅游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和实力,与国际旅游大企业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具备了初步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本土的旅游企业在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依然逊色于国际旅游企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仅按照承诺开放国内旅游市场,同时为中国的企业融入国际市场、走出国门创造了机会。因此,要进一步扩大旅游市场开放,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对方国家投资旅游业,可以鼓励旅游企业在海外设立连锁店和分支机构,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以及外国游客的国内旅游,扩大我国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和规模;国内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资本实力的旅游企业,应该跟进和扩大酒店、餐饮、电子商务、航空服务业等行业的海外投资,通过合资或并购的方式获得品牌、先进的管理能力、商业模式、产品开发、国际市场知识和国际化管理人才,提高旅游企业和行业的国际竞力,进而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

第4篇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贸易逆差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0月22日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逐步加大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一方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入境旅游,另一方面推动了更多国人选择出国旅游,旅游服务贸易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是同美国相比,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以2006~2016年数据为基础,对两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并就如何提高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出对策建议。

一、中美两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两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特点

1、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总量稳步上升,逆差较大。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占国内服务贸易及世界旅游服务贸易的比重越来越高。如表1所示,截至2016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总额已高达3,055.6亿美元,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占国内服务贸易总额的38%。但从进出口的数据来看,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如图1所示,中国旅游出口从2006年的339亿美元发展到2016年的444亿美元,旅游进口的增速更快,从2006年的243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2,611亿美元,2009年之后常年处于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形势,并逐年加大。由此可见,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结构上的常年逆差削弱了对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表1、图1)

2、美国旅游服务贸易总量引领世界并持续增长,顺差较大。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其发展势头依然向好。如表1,旅游服务业在美国的占比自2006年以来常年处于20%以上,说明其发展的稳定。美国旅游服务贸易总量虽然比中国大,其国内的占比却小于中国,美国服务贸易在其他行业仍有较大进展,表明了其服务贸易总量的庞大。美国旅游服务贸易总量逐年上升,出口额>进口额,常年呈现服务贸易顺差的态势,除個别年份外,其顺差逐年加大,说明美国的旅游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对美国服务贸易有强烈的拉动作用。

(二)中美两国旅游服务贸易受全球化影响较大。由图1可知,总体来说,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年增长速度势头很大,2008~2009年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在2006~2016年间有7年增速在两位数以上,其发展潜力很乐观。

美国旅游服务贸易基本保持5%~10%的增速。2008年,其出口额及进口额均受到金融危机不同程度的影响,进口额影响最大,2009年进出口总量较2008年产生了11.04%的负增长。

二、中美两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国际竞争力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状态下,各国不同产业的相同产品进行比较优势上的比较,其创造增加价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为了更全面地反映一国某一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情况,通常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等指标进行测算。本文即采用以上三种方式对中美两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IMS)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在旅游方面远超中国,说明美国在旅游服务贸易方面占有绝对性的优势,美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自2006年以来均在13%以上,并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与其不断推进的旅游政策密切相关。相比中国,旅游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比较低,与美国旅游服务贸易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显示出比较弱势。(表2)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RCA)分析。由表2可知,美国自2005年以来长期保持1.5以上的RCA竞争指数、且呈现出上升趋势。介于2.5~1.25之间,表明美国在旅游服务上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相比中国的RCA竞争指数逐渐下降,RCA小于0.8,则表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在世界上处于较弱的地位。

(三)贸易竞争力(TC)分析。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自2009年起便处于劣势,且呈现出逐渐劣势递增的趋势,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也没有放缓劣势,取值在(-1,-0.6)的TC指数时有极大的竞争劣势,在2016年处于-0.71的极大竞争劣势区间之中。可见,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形势严峻。

美国贸易竞争指数无较大波动,基本属于逐年增加趋势,TC指数在(0,0.3)范围内时有微弱竞争优势,TC取值在(0.3,0.6)的范围里有较强竞争优势,美国的TC指数最大时达到0.29,具有微弱竞争优势。可见美国旅游服务贸易较中国具有较大竞争优势。

三、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中国出境游和入境游规模不平衡导致逆差逐渐增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生活的更高需求,出境旅游成为更多人的选择。但出入境人数的严重不平衡,使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常年呈现逐步加大的逆差局面。自2009年以来,旅游出口增长缓慢,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逐渐加大,在2016年逆差差额达到了2,167亿美元。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发展平稳,但增势甚微,甚至出现负增长;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在2010~2011年度,达到了22.42%的增速,出境旅游人数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据WTO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因此,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是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规模的不平衡。

(二)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指数分析说明,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上距离美国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出口方面,不仅没有上升的势头反而逐渐疲软,显示了中国虽然地广物博,旅游资源丰富,但仍是旅游大国而不是旅游强国,可见中国在提升自己国际竞争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民币升值刺激了出境旅游,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旅游企业缺乏服务客户的意识,有些景点只以营利为目的而忽视了游客的需求,因此游客产生了本地人不好客的感觉,例如云南丽江打人事件。要想通过旅游出口带来岗位增加和GDP增长,加强旅游的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美国旅游服务贸易领域经验丰富,具有较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当今世界,国际旅游业发展程度可以象征一国整体发展程度。为旅游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制定的政策及相关导向战略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为加强旅游经济的复苏,首次将旅游业提升为国际战略,将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美国旅游服务业的复苏,倚仗的就是此战略的实施,解决了美国790万的就业人口,同比增加40万个岗位。反观中国,虽然逐步放开了落地签,却仍显不足。

四、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制定政策,扶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中国应进一步完善服务方面的政策,刺激旅游服务出口。中国虽然在近几年不断增加入境落地签的机场,延长入境落地签的时间,却效果甚微。我们应进一步提升战略发展高度,鼓励落地签的全面开放。因此,政府需要结合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促进其快速发展。

(二)挖掘旅游资源,提高国内服务水平。优化现有旅游资源,规划秩序。加大力度改善旅游区脏乱差现象,规范旅游景区秩序,培养相关人才,加强监管,保证游客安全。开发新的旅游资源,禁止急功近利式的过度开发,开发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以游客的主观感受及客观需求为重,制造符合当地特色的多元化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吸引国内外的游客。我国应吸取美国在旅游服务方面的经验,逐渐逆转贸易竞争上的极大劣势,缩小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差距,吸引外国人入境旅游。

(三)加快全球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当今世界,美国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美国通过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其领先世界的科技,吸引各国人才纷纷涌入,入境人数多,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量大。另外,美国旅游服务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往。中国也应重视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提高综合国力,培养本土品牌加快国际化进程,吸引更多留学生、商务人士、人才的涌入,解决中国出入境规模极度不平衡的现象,促进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霜.中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研究[D].湘潭大学碩士论文,2013. 

[2]白学良.中美日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D].江苏大学硕士论文,2016. 

[3]赵红.基于钻石理论模型的新疆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优势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3.2. 

[4]范明.浙江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测度及竞争战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3. 

[5]罗名义.旅游经济分析:理论·方法·案例[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6]薛彤.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与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1. 

第5篇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现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67-01

一、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开始发展,到2009年,旅游服务贸易总收入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增加到395.6万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150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居世界位次由1980年的第34位上升到第5位,入境游客人数的增加,带动了周边交通,民航,住宿等行业的发展,也缓和了就业形势。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以及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届时不仅会对中国服务贸易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且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二)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成为了旅游服务贸易大国,但并不是旅游服务贸易强国。

1、外国客源市场不够丰富

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统计,在外国客源市场中,日本和韩国分别是我国第一和第二大客源国,此外是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澳大利亚。虽然这几个市场很重要,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市场需求增长已经进入平稳期,当需求逐渐趋向饱和,其开拓能力必然也会受到制约,而有开拓潜力的欧洲等国的入境游客人数却没有显著增加,这反映出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出更广阔的市场。

2、立法滞后

我国先后出台了十几部针对旅游业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法规对规范旅游行业,加强旅游监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没有从法律层面对旅游业的发展加以保护和约束,旅游业法律的空缺不仅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现在的发展规模极不相称,也导致了旅游服务业监管的不力。

3、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问题

一直以来旅游业都被当做“无烟产业”或者“绿色产业”,旅游服务贸易由于前景广阔,因此一些地方政府更是把旅游当做支柱产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国旅游资源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环境污染严重,二是生态环境破坏,三是旅游景观资源破坏,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地区性不平衡,东部11个省级行政区旅游外汇收入大于中西部20个省级行政区,且东部地区旅游外汇收入在81%以上,占据绝对优势。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和开发均不足,而东部地区刚好相反,不仅开发早且交通便利,基础配套设施配置到位。如果这种差异性发展持续下去,不仅将导致东部地区的旅游资源长期负荷,而中西部地区旅游设施闲置,还会严重阻碍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4、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不够

我国旅游市场既缺乏效果显著的营销方式,也缺少资金投入。首先在方式选择上,大部分旅游项目缺乏创意,自然资源没有和人文背景结合,宣传方式简单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其次就是旅游投入不到位,据旅游协会资料显示,每增加1美元的营销投入,就可以增加123美元的收入,但是我国国家旅游局的年营销投入只有350万美元,仅占世界总数的0.175%,可见,缺乏有力的营销,会直接影响到旅游收入.

二、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客源市场

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地区特色突出,适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因此我国必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创新旅游产品,并结合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旅游产品的供给,吸引国外游客。例如西班牙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不光是依靠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还依靠一系列的措施,在产品的开发上注重多元开发,强调品质取胜。我国不能只局限于旅游观光这种传统方式,也应增加休闲度假,商务旅行,自助游等旅游方式的选择,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出精品路线,来吸引国外游客。

(二)加强政府主导,完善立法

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协调和参与,我国应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扩大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消除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壁垒,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同时要加快旅游立法的工作进程,参照WTO的相关规则,建立完善的旅游法律体系。其次要加强监管力度,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提升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

(三)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中国早在1985年加入了《世界遗产公约》,这意味着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做到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开发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好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眼前利益和将来利益之间的关系,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建设旅游服务基础配套设施。同时要从政策、科技手段、经济投入多个方面对旅游资源实行有效地保护。

(四)结合地方特色,协调区域发展

促进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整体快速发展,必须打破地理区域和行政区域的限制,从全局出发协调区域发展,同时要结合地方特色,例如西部地区自然人文景观独特而神秘,对外国游客很有吸引力,但基础设施薄弱;而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全面,交通便利,长期来是我国入境游客最大的集散地。因此对于发展西部旅游,要注重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走出一条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同时要注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民的路子。对于东部地区要加强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创新,促进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加强各地区之间交流合作,发达的东部地区扶持中西部,在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区域内部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开展多样化、特色突出的旅游活动和交流活动。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任晓燕,霍朱莲.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4.

第6篇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机遇;挑战

一、相关概念

自贸区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国家或单独关税区,通过签署协定,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相互开放市场、改善服务和投资领域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实现投资、贸易自由化的特定区域。服务贸易是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活动,又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产生的无形活动。世界贸易组织将服务贸易划分为12大类:旅游及相关服务、商业服务、建筑服务、通讯服务、教育服务、销售服务、金融服务、交通服务、环境服务、健康及社区服务、文娱及体育服务和其他服务。[1]

二、中国及东盟国家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对比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概述

1.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情况

总体上看,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技术水平较低、竞争力较弱。加入WTO以后,中国服务贸易逐渐向世界开放,其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行业结构得到调整。由表1可知,2004年~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337亿美元增加到6043.4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服务贸易大国。但伴随服务贸易总额的迅猛增长,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日益扩大,截至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累计达到12163亿元,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非常弱。

2.服务贸易行业结构发展状况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和其它商业服务等行业。2014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3%,在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高达36.7%。[2]此外运输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和咨询在近几年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金融服务、保险服务、通讯服务等行业发展并不顺利。从近十年各行业发展情况来看,传统行业所占比重依然较大,但发展速度有所降低。新兴行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依然没有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角。从各行业服务贸易进口情况来看,运输服务与旅游服务仍然扮演重要角色,且进口额连年增加;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所占份额也比较大。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金融服务所占比重一直非常小,表明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二)中国与东盟五国服务贸易、行业结构及竞争力比较分析

1.中国与东盟五国服务贸易比较分析

在东盟十国的服务贸易中,新加坡、印尼、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五个国家(本文以下简称东盟五国)服务贸易占比一直比较大,以至其他五国服务贸易占比基本可以不计,因此本文主要对中国与上述五国的服务贸易情况进行比较。由图1可以看到,除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东盟五国服务贸易增速有所下降外,之后各年东盟五国的服务贸易持续增长。其中2014年东盟五国的服务贸易总额达到5765亿美元,同比增长22%,在全球服务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为5.1%。同期中国服务贸易也稳定增长,其中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高达6043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在全球服务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为5.4%。在东盟五国服务贸易发展中,新加坡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最高,2014年达到2629亿美元,其他四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差距较大。[3]总体上来看,中国与东盟五国的服务贸易均处于快速增长状态,这为双方服务贸易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中国与东盟五国行业结构比较分析

从行业结构角度分析,东盟五国服务贸易各具优势。(1)马来西亚。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商务服务是马来西亚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这三项服务占到马来西亚服务贸易总额的80%以上,其中又以旅游服务占比最大。2014年马来西亚旅游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287亿美元。[4]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建筑服务等方面发展比较滞后。(2)印尼。印尼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与马来西亚服务贸易优势部门基本类似,但在市场份额方面要比马亚西亚低很多。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旅游服务和通讯服务外,印尼其他服务贸易基本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趋势迟迟得不到改变。(3)菲律宾。其它商业服务是菲律宾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且长期处于顺差状态,顺差额越来越大。此外,菲律宾的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出现了较大的逆差。(4)新加坡。新加坡的运输服务、其他商业服务、旅游服务以及金融服务都比较发达,总体服务贸易水平明显高于东盟其它国家。其中其他商业服务是新加坡服务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其次是运输服务(略有顺差),但旅游服务处于逆差状态。(5)泰国。泰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相对集中,旅游服务、运输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以及文化娱乐服务是其重点部门。其中旅游服务发展优势明显,占到全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40%,年贸易顺差在70亿美元左右;其他几个服务贸易均存在较大贸易逆差,发展水平相对落后。(6)中国。中国与东盟五国服务贸易具有较大相似性,但互补性更加明显。其中运输服务、旅游服务等传统贸易项目是双方贸易的重点。一直以来,东盟五国都是中国居民出国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此外,中国运输服务发达,而东盟五国只有新加坡的运输服务存在贸易顺差,由此可见双方合作机会还是很大的。

3.中国与东盟五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

TC指数即竞争优势指数,也叫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TC指数越接近1,表明一国贸易竞争力越强,TC指数越接近-1,表明一国贸易竞争力越弱。[5]由表2可知,中国与东盟五国的服务贸易TC指数都没有超过0.3,表明各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都比较弱。其中中国与泰国、印尼的服务贸易TC指数均处于负值,只不过中国的服务贸易TC指数略高于泰国、印尼的服务贸易TC指数。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服务贸易TC指数则处于正值,但也仅仅略高于中国、泰国、印尼的服务贸易TC指数。其中马来西亚的旅游服务TC指数高于0.3,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菲律宾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TC指数达到0.9,在全球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此外菲律宾的建筑和其它商业服务TC指数也超过了0.5,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新加坡各项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比较均衡,虽然没有特别强的行业,但大多数行业发展水平均与国际同行业平均发展水平相当。泰国的旅游服务TC指数超过了0.6,在全球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除这些优势行业外,东盟五国的其他行业的服务贸易竞争力都比较弱。总体上来看,马来西亚、泰国的旅游服务强于中国,新加坡的运输服务强于中国,但中国的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都强于东盟五国。

三、中国-东盟自贸区给中国服务贸易带来的机遇及挑战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给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带来的机遇

目前东盟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服务贸易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直受到双方的高度重视。2007年1月,中国-东盟签订了《服务贸易协议》,双方正式开通服务贸易市场。2011年中国-东盟又签订了《第二批具体承诺议定书》,对服务贸易的具体内容及开放行业做出了详细规定,双方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这给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2002年~2014年,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总额从547.7亿美元增加到4800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20%,超过了同期中国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充分证明自贸区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服务贸易总额还将实现进一步增长。[6]

(二)中国-东盟自贸区给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带来的挑战

中国-东盟自贸区给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挑战包括:一是国家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力度不够,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不够明确。市场秩序混乱、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中国服务贸易企业一直处于“亚健康”发展状态,进而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二是中国服务贸易规模偏小,行业结构不理想。2000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在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持续上升,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在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2.2%上升到2014年的5.3%,服务贸易进口额在全球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2.5%上升到2014年的5.7%。但多年来中国服务贸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善。三是中国服务贸易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低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将会进一步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但基于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完善、国内相关市场并没有形成充分自由竞争的市场,这会导致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必须有效提高中国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等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的行业创新能力,促进中国服务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制度体系,提高政府服务贸易管理水平

从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经验来看,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和高效的政府服务贸易管理水平是一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服务贸易领域法制建设,要将服务贸易开放、服务贸易行业支持、市场准入及财政税收政策以立法形式确定下来,同时做好与相关服务贸易协定的衔接,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三位一体的服务贸易管理机制,尽可能缩减服务贸易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特别是要通过建立数字化服务贸易平台,为中国服务贸易企业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鉴于东盟各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不一、发展重点不同,中国在与东盟各国开展服务贸易时,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加大政策的灵活性,尽可能避免贸易摩擦。

(二)立足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贸易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各有优势,各国在发展服务贸易时也各有侧重点。因此,中国在与东盟各国开展服务贸易过程中,应立足于自己的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贸易。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考虑国内服务贸易发展实际,为一些还不够成熟的行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逐步放开这些行业,同时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加大对东盟各国的投资力度。[7]如近年来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服务领域已经具有相当优势,应加大向东盟各国的推介力度,进一步提高中国服务贸易在东盟的市场份额。

(三)改造传统服务贸易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与东盟国家相比,中国的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相对发达。应抓住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契机,着力提升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不断优化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将信息、咨询、法律及科技等行业作为发展重点,努力培育现代服务业。特别是要发挥好信息产业优势和高科技服务技术优势,同时加大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从整体上提升中国服务贸易水平。要本着优势项目做大做强的原则,迅速扩大中国服务贸易规模,使中国服务贸易在与东盟各国的服务贸易竞争中形成规模优势。加大政府对旅游、教育、房地产等行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这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以旅游业为例,目前中国居民往往把东盟各国作为旅游的首选之地,但东盟各国来华旅游的人数一直不多。中国应加强与东盟各国的政府间合作,不断推进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

(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

提高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高度重视现代服务贸易发展所需的高级会计师、律师、金融服务等专业人才培养,加大政府对相关领域的教育和科研资金投入力度,选派优秀人才到服务贸易发达国家学习,加快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步伐等。同时为学成归国人员、引进人才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要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有计划地在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份高校和科研院所开设服务贸易专业,为当地服务贸易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作者:邓志虹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茜.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1.

[2]刘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科技经济市场,2006(5):109-110.

[3]刘儒欣.市场开放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5.

[4]高扬.TISA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7.

[5]殷凤,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影响因素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2):61-69.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问题;原因 

 

1 制度原因 

制度因素是旅游企业进行扩张的主要障碍。例如我国旅行社的所有制结构比较复杂:2004年,国有独资企业占23.61%,股份制企业占67.96%,私人企业占7.87%,其他类型企业占0.44%。除23.61%是国有独资以外,在占67.96%的股份制企业中,有许多旅行社也与各级政府部门有行政隶属关系。这些企业与政府关系密切,而旅行社规模化、集体化必然要求对其业资产进行重组,资产重组则意味着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再分配,这必然会损害部分政府投资主体的利益,出于地方保护的需要,自然会有各级政府进行行政干预,其结果是阻碍了旅行社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与此相反,美国旅行社运用资本的杠杆,大力推进旅游企业的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以谋取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好处。横向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大型企业的连锁经营和中小企业的联合经营,而纵向一体化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的收购与合并。 

2 分工体系不合理 

我国的旅游企业实行的是水平分工体系,旅行社分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而饭店分为内资饭店和外资饭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旅游企业都要从事其业务范围以内的所有环节的经营活动,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状态,弊端就是:业务范围广,造成经营深度的欠缺,工作重点分散,规模化程度差。同时,由于市场相互覆盖,业务环节重复,行业内部缺乏协调效应,众多的旅游企业忙于在有限的市场上占有领地,其结果就是大企业或大集团缺位,不能形成规模经济,行业集中度低,整个行业呈现小、散、弱的状态。 

3 市场机制不完善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通过市场可以有效的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因此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的形式。西方旅游发达国家在发展旅游业时,自身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很完善。旅游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价格信息,迅速通过传导机制,来确定本企业的生产方向及发展战略;可以通过市场充分竞争,以收购、联合等方式来扩大规模,实现资源的有限配置,使市场更加合理化。而我国旅游市场机制发展不充分,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比较多,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界限不清,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状况来确定,导致市场资源配置错位;同时,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很多旅游企业热衷于价格战,使用欺诈性手段,来吸引游客。 

4 缺乏创新意识 

如何优化作业流程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如何实现高效的客户和关系管理减少非正常的业务流失,如何进行网络化经营实现企业的规模竞争优势,一般认为,技术创新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支持工具和有力武器。但是我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却存在很大差距。美国运通trs公司在1995年着手开辟网上业务,成为旅行商中使用网上商务手段的领先者。在客户沟通方式上,它率先推出的以电子邮件为基础的支出报告系统和预订系统,并于当年接受了第一个由商发出的预订单。而中国旅游企业总体来说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尚处于较低水平。表现在:一是大多数旅行社企业主要将电脑技术用于文字处理和制作报表工作,仅停留在办公自动化的初级阶段,而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处理而得到价值、增值和信息共享以及在企业内部实现信息沟通的旅行社较少,这使旅行社在业务处理的快捷、准确、及时等方面处于劣势。二是中国gds系统严重缺位,致使互联网利用不充分,大多数信息处理没有实现网络化,信息处理维持在局部范围。 

第8篇

随着中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不断加大,大量研究认为由于细分行业的增长潜力和出口贡献能力不同,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综合指标分析和模型分析较之于比较优势理论通常更能够显著衡量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程度。细分行业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通常根据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开展,并且多数研究得到了一致性较高的结论。通过对服务贸易领域和细分行业服务贸易领域内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对出口竞争力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关键指数指标,考察了大量研究成果的结论,探究其是否存在“先验性”问题,并提炼出细分行业服务贸易领域内可开展研究的新要素,发掘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研究可以拓展的方向。

关键词:

细分行业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先验性

一、相关研究综述

传统经济学理论通常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然而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其指导理论与传统商品贸易的适用性理论产生了分歧。两派经济学家对于比较优势学说的适用性产生迥异的观点,根据赫尔曼(Herman)、郝斯特(VanHolst)、山普森(G.Sampaon)、穆勒(HenricSchaumburg-Muller)等经济学家的观点,传统商品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服务贸易并不适用;而麦尔文(JamesR.Melvin)在1989年发表的《生产服务贸易:赫克歇尔-俄林方法》中运用H-O理论模型成功说明了要素贸易也能够达到商品贸易相同的结果,并推导出服务贸易必然服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但是要素贸易一般指提供资本、土地、人力等要素的贸易,仅占服务贸易概念中的一部分因此不具有整体的适用性(闫奕荣,2004)。因此,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世界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剧,对于服务贸易的研究重心从比较优势理论逐渐转变成了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而竞争力范畴又包含了一系列成分指标,采用较多的有国际市场占有率、进出口行业结构、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康承东,2001;王绍媛,2005;Balassa,1965),大量研究表明具备一定发展潜力,且对国家GDP贡献较大的服务业具备更高的比较优势指数。由此可见,服务业细分行业在构成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时存在着异质性。

中国服务贸易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扩大了其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但以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来看,细分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国内学者大多从波特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的角度,引入不同的因素和变量来研究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具体影响(张如庆,2007)。以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主要涉及了多个可供观察的因素,主要文献的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综合对以上研究成果的梳理,可见大多文献基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而鲜有中观的分析。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整体视角,分析构成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着重考察细分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差异化情况,总结出口竞争力发展与各行业的关系,发掘出可能存在的、可供今后研究和拓展的创新点。本文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服务贸易研究领域内的理论文献进行整理,为我国的研究提供阶段性的参考,随着国际分工的变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新的影响因素可能产生,而原先的因素影响程度可能下降;二是帮助形成对我国现阶段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本文其余部分将如下的安排:第二部分将回顾服务贸易细分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整理影响各个细分行业竞争力发展的主要因子,找出共性因子和非共性因子,并总结我国目前服务贸易细分行业的差异化现状,提出可能存在创新性研究视角;第三部分将集中对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宏观层面的多个公共影响因子,探索不同研究方法对于测量细分行业和服务贸易总体出口竞争力的准确性;最后将进行总结性的评述和建议的提出。

二、细分行业出口竞争力研究发展概述

陈虹(2010)认为对服务业细分行业的研究始于国外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对具有巨大成长潜力的服务部门的研究,如金融、通信和旅游等。金融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其成长潜力带来的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到了大量研究的作证,主要集中于国外学者对欧美国家的金融部门,特别是保险业(Philip,Wen,1998;Mattoo,Rathindran,Subramanian,2001;Hichens,2004;Wilmott1999)。此后,国内学者针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细分行业大致从金融服务、旅游服务开始,过渡到文化服务等。其中,朱盛萍等(2012)和黄满盈等(2010)均使用了TC(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来衡量各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且中国的TC指数为负,较之国际水平较弱。且黄满盈等(2011)采用了波特“钻石模型”对金融服务贸易进行了要素分析,主要集中于资本要素、人力资本和技术要素层面。而郑展鹏(2009)则引入了Michaely指数结合TC共同分析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并得出了中国金融服务发展很不平稳的结论。可见,国内学者对于金融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多数采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和波特竞争优势模型进行分析,且得到的结果较为一致。

对于旅游服务贸易的研究则在一段时期内趋于差异化,国外学者对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研究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进行探索,其中以目的地国家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客观因素和游客对目的地国家满意程度和忠诚度构成供给因素(Gonzalez,Falcon,2003;Zhang,Jensen,2007);以动态演化视角的旅游国家不同阶段发展比较优势因素进行考虑的完善化的需求模型(Enright,Newton,2004;Ritchie,Crouch,2003)。熊元斌等(2013)以要素禀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了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所在。周经等(2008)则以宏观的层面提出了旅游产业组织、人力资源状况和旅游交通因素对旅游贸易服务存在着影响作用,并在做数据统计时处理了外汇带来的收入影响。同样的,大量文献都基于贸易竞争理论中的几项常用指标,如竞争优势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G-L)和出口市场占有率等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研究(徐文海、曹亮,2012;叶莉,2012)。其中,张百珍(2012)在运用指标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还与东南亚等地的发展中旅游强国进行指标的数据对比,从而得到了与国内研究大体相同的结论,即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处在世界旅游服务贸易输出国的中等之列,但较之于发展中旅游强国仍显示出一定的不足。国内学者对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研究仍处在以一般性方法研究的情况下,针对出口竞争力各要素的实证研究仍然不足。

文化服务贸易作为一种特殊的需要明确界定的服务贸易行为,其同时具备了商品贸易的属性与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属性(张骞,2011)。随着我国与世界文化的相互交流的促进和相容,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迅速提高,但在其研究中需要明确划分文化产品贸易与文化服务贸易(Grasstek,2005),并在对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时将统计数据中的文化产品相关因素剔除后,结果更为准确(罗立彬,2013)。且现有的研究大多采用了出口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指数两项主要指标对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度量(王菲菲、赵书华,2012;刘蓉,2014),且结果颇为一致,中国较之于日本、英国和美国等文化输出强国处于较弱势的文化服务贸易地位。在研究的数据选用上,多篇文献都趋于同质化,且采用了不同年限间的文化服务进出口数据,因此结果趋于一致性就十分显著。

综上,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整理和总结,笔者认为我国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因素分析存在着普遍一致性化的倾向,其主要体现在研究目的,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方面,多数研究对不同服务行业选取的指标都集中在出口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指标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标等;且样本数据仅在选取年限上存在差异,数据本身高度一致,这一统一化现象使得不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大体雷同,不能很好地从各个方面说明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因素构成的差异。这一缺失,或许能够成为今后研究克服的主要症结所在,郑吉昌等(2004)通过对服务业行业发展本身及国际直接投资对产业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以上两个因素都对服务贸易的要素存在影响,而细分行业的本质是异质化的,则不论行业发展水平或行业政策环境及国际直接投资水平和规模都迥异,因此可以考虑从微观的企业层面或中观的行业水平来考察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水平;同时研究也表明了服务业的国际化过程必须依靠跨国投资来实现推进,而国外直接投资规模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

三、主要研究方法

通过整理我国国内多数文献研究细分行业服务贸易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笔者将其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理论分析型指标分析,大多基于要素分解视角的波特竞争优势模型各要素指标分析;另一类是可视化分析型指标分析,大多采用普遍的RCA(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TC(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以及出口市场占有率和等指标,构造独立或综合的评估体系,对竞争力构成和因素影响进行测量。针对第一类的理论型指标分析,具体可以分为直接理论分析和模型应用分析。直接理论分析通过分解影响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相关要素(即可能涉及的生产要素,资本要素和服务业开放度等),研究对细分行业服务业是否存在竞争力促进作用。如周经等(2008)采用了旅游产业组织、人力资源状况和旅游交通三大因素对旅游贸易服务的竞争力进行研究,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旅游产业组织数量(即旅行社数量)和旅游交通(即航班路线数等)对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存在显著的作用;而人力资源状况对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作用不显著;再如蔡茂森等(2005)认为服务业自身发展水平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模型应用分析则主要包含了使用波特“钻石模型”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多个维度的因素分析,如黄满盈等(2011)采用了波特“钻石模型”对金融服务贸易进行资本要素、人力资本和技术要素三方面的竞争力分析;以及庄惠明等(2009)以“钻石模型”为基础,对主要构成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9个要素进行了分析。

针对第二类的可视型指标分析,普遍形成了两种体系,即独立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独立的评价体系并非特指采用特定的一项指标进行衡量,而是采用RCA、TC、CA和出口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一同衡量或确切地某一指标进行横向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对比(张百珍,2012),形成一张可视化的表格或数据结果;而综合评价体系的相关文献则相对较少,针对特定细分行业的不同情况将涉及不同的要素,以郑吉昌等(2004)所采用的研究为例,其着重发掘了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系,得出了对服务贸易所在贸易部门的政策性建议,且对服务业自身发展和国际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的关系进行列举分析,综合各个要素的影响成分对波特“波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构造了新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模型。具体而言,针对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一般适应上文所总结的两类主要研究方法,仅有少数研究在两类方法之外引入了不同的考察指数对竞争力进行衡量,并有少量研究也对特定细分行业的主要可观要素进行分解后探究其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关系(郑展鹏,2010;周经、吕计跃,2008)。因此综上所述,对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竞争力构成影响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多项单一指标及波特“钻石模型”中主要考察的六项维度,还有经过国内学者进行修正后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模型。而非共性的影响因素则主要包含在各个特定行业的宏观各要素中,如旅游服务行业涉及的旅游产业数量和交通便利因素;文化服务行业涉及的特定行业开放程度等,这些因素可以进行修正后纳入至“钻石模型”的特定要素中,但某些独立性较强的要素不仅在衡量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且经常被忽略,则应该引起相应的重视。针对大量国内研究的成果,笔者将归纳和整理主要研究产生的结果间的一致性,来探索普遍采用近似研究方法和同一数据来源取得的研究结论是否在结论上保持较高的相似度,且使得研究成果具备了一定“先验性”的性质。

根据对2004年后的文献整理结果可以发现,针对服务贸易整体进行的分析存在着趋同性的指标选取和数据选取,数据大多来源于《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和WTO国际贸易数据,且得到的定性结论也基本相同(事实上中国服务贸易较之全球贸易强国而言是处于弱势的)。多项研究均使用了TC指数进行衡量,且结果趋于高度一致,均小于0.08,且一定年份的指数值小于0,显示出结果上的趋同。同时,对比分析细分服务行业的各项指标,普遍采用的指标仍然是TC和RCA指数,且各行业内的指数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区别仅仅体现在了数据样本的年限差异和数据库不同上,且造成的误差并非很大。除了在文化服务贸易领域的少数研究中出现了TC指数的背离,分析三篇主要文献的研究方法后发现,其应用TC指数的计算方法是一致的,但笔者推测由于在数据录入或处理时存在偏差,导致了对某段特殊年限的TC指数产生误差。通过对其他细分行业研究成果的整理,发现对于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衡量在研究方法上突破性不强,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逐渐有学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加入新的变量来考察特定指标,较好地实践有刘蓉(2014)采用的CSI综合指标法,该方法能够较好地确定各要素在构成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时所占权重,且通过结论更好地提出具体的政策性建议。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总体对比分析,发现指数指标测量的结果存在着一定的波动幅度,并且虽然其显示出一定的趋同性,但还未形成明显的“先验性”结论,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也处在不断的改进和提升中。因此,今后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可以在指标分析的基础上,更多地引入要素分解研究方法,更明确、细分地针对某一要素提出关键性检验假设并进行验证。

四、结论

综上所述,自对中国服务贸易研究从单一的比较优势理论演进为整体国际竞争力的衡量之后,对于细分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也在同步演进。现有的服务贸易领域对于研究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方法为波特“钻石模型”的各要素实证分析或理论分析以及对TC指数、RCA指数及CA指数等的对比分析;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贸易程度加深,以及中国加进推进“十二五”对服务业发展的规划,使得服务贸易相关支持产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产业内决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根据前沿的研究和理论的演进,可以通过对行业内发展情况的具体实践分析,发掘影响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新因素和重要因素,验证其对于服务贸易出口作用的显著性,完善理论研究的框架。经过丰富的经验研究,国内学者已经证实了中国目前虽然第三产业发展加速,但仍然落后于世界其他贸易强国,其细分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落后于其他各国的情况,但根据各项数据表明,提高相关要素的发展水平,并建立有利于细分行业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划体制和制度,都能够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带来促进作用。毫无疑问,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同样需要认识到的是,国内目前的大量研究都采用了具有趋同性的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徐文海、曹亮,2012),在根本上,所得的结论存在着一致性,使得论文形成的政策性建议和分析缺乏创新性。并且文献研究多数采用国际统计数据,其中包含了外汇汇率等(吴飞霞,2015)可变影响因素,其分解和测量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因而建议后续研究可以基于发展动态的视角,以实践产生的细分行业的统计来进行衡量,而避免整体数据进行处理时需要剔除与细分行业无关的影响变量。现有研究开始尝试构建新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模型和竞争力构成指标来进行研究,这是提高后续研究结论可靠性的重要尝试,应注重丰富其理论在实践中的有效性,以此视角来分析中国细分行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发展演进,这是一个可以拓展的重要话题。这些尝试不仅可以丰富我国细分行业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研究领域成果,还可以为其他行业深入研究新发展时期不同行业贸易出口竞争力的构成因素提供借鉴,这些都将成为我国下一个五年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的重要研究积累。

参考文献:

1.闫奕荣.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理论综述[J].经济师,2004(10)

2.康承东.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1(11)

3.王绍媛.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基于进出口数据的指标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1)

4.张如庆.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3)

5.郑吉昌,夏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探讨[J].国际贸易问题,2004(12)

6.张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分析与对策[J].求索,2004(3)

7.蔡茂森,谭荣.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2)

8.伍再华.基于竞争力视角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6(20)

9.殷凤,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影响因素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2)

10.陈虹,章国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10)

11.夏杰长,姚战琪,齐飞.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4(3)

12.吴飞霞.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影响因子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5(28)

13.朱盛萍,杜建华,付小谧.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其竞争力探析[J].企业经济,2012(9)

14.罗立彬,孙俊新.中国文化产品贸易与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对比与趋势[J].财贸经济,2013(2)

15.王菲菲,赵书华.中国文化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商业时代,2012(7)

16.刘蓉.中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商贸,2014(36)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服务贸易,进口结构,经济增长,贸易逆差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已超过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源,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显示,1982-2008年间,中国的服务贸易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进出口总额由1982年的44亿美元一路攀升到 2008年的30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7.72%。2008年服务贸易出口额的世界排名由2007年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五位,进口额稳居世界第五。

在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快速发展的同时,服务贸易逆差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下图是我国1982—2008年服务贸易差额分项的变动情况,其中nxcomm表示服务贸易顺差,nxtrspt表示运输服务贸易顺差贸易逆差,nxtravel表示旅游服务贸易顺差,nxother表示其它服务贸易顺差,表中数据来自国际贸易组织数据库。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服务贸易差额可以分为: 1982-1991年的贸易顺差阶段和1992~2008年的贸易逆差阶段。在前一阶段,我国服务贸易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出现了小额的顺差。1992年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后,我国服务贸易也由此进入了逆差阶段。从1992年服务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后,服务贸易逆差总体上呈递增的趋势,从1992年的不足一亿美元一直递增到2008突破一百亿美元。

图1: 1997~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差额的构成 单位:百万美元

从分项的情况来看,运输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除个别年份外,运输服务贸易逆差不断递增,在2003年突破了100亿美元。旅游服务贸易在整个时间段一直都是顺差,波动比较平缓,总体上看顺差呈缓慢递增的趋势中国学术期刊网。其它商务服务贸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成为逆差,并且迅速扩大,但波动较大,并且其它商务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上来看是增长最快的一个部分,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扩大,从1997年的36.62%递增到2008年45.55%。

二、相关文献简述

国内学者佟家栋(1995)较早探讨了进口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不同时期进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度不同,但总体上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陈家勤(1999)在研究中发现除了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印度和巴西等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进口贸易的作用都大于出口贸易;徐光耀(2007)肯定了进口贸易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推动作用。认为扩大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促进资源进口的多元化贸易逆差,将更加有利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朱维芳(2007)分析开放后我国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丝毫不亚于出口。熊凤琴(2009)考察我国生产者服务进口总值及其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生产者服务总进口和新兴服务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运输服务进口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综合上述的研究文献,大多肯定了进口对于经济增长的的积极作用,甚至可能大于出口的作用,这与理论上判断一致。大多数文献是对进口总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缺乏对进口不同构成项目的细致研究。本文在我国当前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服务贸易逆差逐年扩大的背景下,对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进一步分析,并就服务贸易逆差进行讨论。

三、服务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选取1982~2008年的各变量年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各服务贸易进口数据均来自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GDP数据来自UNSTATS。参照世界贸易组织对服务贸易的分类,本文将我国服务贸易分为三大部门即运输、旅游及其它商务服务,其它商务服务中一共包括八项,具体为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文体娱乐(包括电影等音像制品)和其他商业服务(包括会计、法律、咨询和广告等)。经济增长以我国历年GDP来衡量。各变量单位为亿美元,用美国劳工部公布的CPI调整为不变价格,取各变量的自然对数以消除异方差。用lngdp、lntrspt、lntravel、lnother分别表示经过上述处理后的GDP、运输服务进口、旅游服务进口和其他商务服务进口。

(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

1、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传统上要求所采用的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否则就会产生“伪回归”问题。但是在现实中,经济中的时间序列大多是非平稳的,为了使回归有意义,就要对其实行平稳化。而通常的做法是对时间序列进行差分,然后对差分序列进行回归检验,这样做的缺点是忽略了原时间序列中包含的有用信息贸易逆差,而这些信息对分析问题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协整方法,而要进行协整就必须进行单位根检验。进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很多,如方法DF方法,ADF方法,PP方法,本文采用方法ADF方法。

表1 各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

 

变量

类型(C,T,N)

DW值

ADF

临界值

结论

lngdp

(C,T,1)

1.8870

-1.2856

-4.3738(1%)

非平稳

lngdp

(C,T,1)

1.8806

-3.5114

-3.2418(5%)

平稳

lntrspt

(C,T,1)

2.1051

-2.5397

-4.3738(1%)

非平稳

lntrspt

(C,N,0)

1.9878

-4.6116

-3.7204(1%)

平稳

lntravel

(C,T,1)

1.8359

-2.7802

-4.3738(1%)

非平稳

lntravel

(C,N,2)

1.9640

-4.0562

-3.7497(1%)

平稳

lnother

(C,T,1)

1.6991

-2.2360

-4.3738(1%)

非平稳

lnother

(C,T,O)

1.7444

-4.8524

第10篇

1、服务业的跨国转移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服务业跨国转移是当前经济全球化新的显著特征。促进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动因主要有:一是生产的国际化带动了服务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活动,也需要获得全球化的贸易、金融、通讯、运输等服务,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业也出现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浪潮。二是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在世界服务业中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为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全面深化打下基础。

2、世界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加快,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贸易结构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增强了服务活动及其过程的可贸易性,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会计、咨询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扩张。世界服务贸易将逐渐由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3、服务外包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离岸服务外包得到快速发展,服务发包市场仍是传统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但接包市场除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和印度等被视为发展最为成熟的离岸ITO与BPO接包市场之外,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以及中东欧地区逐渐参与进来,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服务外包离岸外移及与其相伴的服务贸易全球化,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并将对全球经济版图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服务贸易总量分析

在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从规模来看,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917亿美元,24年间增幅超过43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增长到3.6%。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6的第8位。从服务贸易增长率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增长率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增长趋势,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06年中国服务出口年增长率达24%,远高于美国的10%,英国的11%,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所占GDP的比重相当低。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而我国2006年仅为39%。

2、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分析。根据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分项目情况统计数据,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三大主要部门。旅游服务出口比重一直居于首位。其他商业服务出口从1997-2005年一直占服务出口比重的第二位,但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的31.3%下降到2006年的21.5%,2006年位居第三位。运输服务2006年比重达23%,跃居第二位。此外,咨询业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占比达8.6%。其他服务部门出口比重较低。

服务贸易进口结构分析。根据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分项目情况统计数据,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三大主要部门,其中运输服务进口表现为先降后升的趋势,2003年跃居第一位,成为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第一大部门,2006年占比达34.3%。旅游服务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自1997年29.3%升至2000年36.6%的高位,又降至2006年的24.2%,为第二大服务进口部门。其他商业服务所占比重在10.7%—21.3%之间波动。值得注意的是保险、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它们所占比重分别达8.8%、8.4%、6.6%。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中国服务贸易都以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行业作为支撑,其主要属于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密集型服务如航空、通讯、建筑以及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如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部门对中国服务贸易的贡献微弱,中国的服务贸易仍以传统的落后方式增长。第二,中国传统服务部门如运输部门的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逆差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随着货物贸易的迅猛发展,运输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加,中国运输部门尤其是航空运输在质量和价格方面与欧美一些大运输公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第三,现代服务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大,而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不仅是应对国际服务业对中国服务业冲击的需要,也是满足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落后,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中国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部门、种类和设施尚不健全。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稳步推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比重。培育生产者服务市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强产业链的连锁作用,加大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力度,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推动技术和服务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2、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资,利用外资企业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示范、人员培训和产业前后向关联等途径实现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3、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市场

一是要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市场,放宽对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的限制,为跨国企业来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条件。二是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专门政策措施,进行外包企业认定,仿照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政策,为外包企业提供低息信贷,减免企业开展离岸外包的所得税和营业税,对用于提供外包所需的进口设备可以免征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积极推进服务外包商务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赵景峰,陈策.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和结构分析,世界经济,2006(8).

[2]殷凤.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世界经济,2007(1).

第11篇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从规模差异、结构差异和收支差异三个角度出发,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主要从服务贸易的增长率、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收支和竞争力系数等方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进行比较研究,并得出了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仍以发达国家为主。但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发展,地位将趋于上升。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全球经济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在一国的经济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已日益成为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战略替代的工具。需要我们正确把握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特征与趋势。作为第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如何把握当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特征和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主要特征及其比较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规模差异。由于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和服务贸业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平衡,各国的对外服务贸易水平及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十分悬殊,与国际商品贸易领域相比较,全球各地区和各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对称性更加突出。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东亚三大地区。2005年,仅欧盟25国就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44.3%。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90年其服务贸易出口额为6686.05亿美元,占到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70.1%;2005年为18350.2亿美元,占到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73.6%,到2006年,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19876.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72.7%。而1990年、2005年和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1543.5亿美元、5934.3亿美元和6697.5亿美元,分别占到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8.6%、23.8%和24.5%。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所占的份额还是相当小的。

世界服务贸易一直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而发展的。2005年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位居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在2004年和2005年稳居服务贸易进出口前五名。

2005年五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8%。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和地区只有中国和中国香港归入发展中国家行列。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结构差异。本文列举了五个发达国家和五个发展中国家,在美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中,2005年的运输、旅游和其他服务贸易的比例分别为:17.8%、28.8%和53.3%;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代表国中国2005年三类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0.9%、39.6%和39.5%,列举的其他国家也会有同样的贸易结构。由此可知,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赞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总体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劣势。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旅游服务贸易额在其服务贸易总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收支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处于比较劣势,而且还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贸易收支存在大量的逆差,而发达国家存在着大量的顺差。1980~2006年。发达国家一直保持顺差状态,且顺差增加,由1980年的161.52亿美元到2006年的179.108亿美元。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收支逆差状态严重,由1980年的逆差611.27亿美元到2006年的489.45亿美元。

具体到国别(或地区)而言,服务贸易顺差国前五名的国家(或地区)除了中国香港地区,其他四个分别依次是美国、英国、西班牙和瑞士,均为发达国家,顺差分别为646亿美元、287亿美元、259亿美元和199亿美元。

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发展。地位将趋于提升

虽然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出口明显加快,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本文将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收支状况和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四个角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比较分析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发展中国家增速迅猛。发达国家2006年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9876亿美元,是1990年6686亿美元的Z97倍,发展中国家在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是1990年的4.3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从增长速度来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明显加快,发展中国家在2004~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分别是23.11%、16.75%和12.86%,均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

在2003年以前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都快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从2004年起,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率开始大大提高,且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当然这里面有发展中国家的原来的基数比较低的原因,但仍然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强劲势头。

2服务贸易结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均得到优化,但发展中国家转移速度慢于发达国家。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数据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将以服务贸易出口额为标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进行排名,截取发达国家前五名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五名为研究对象,对服务贸易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保持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稳定增长的同时,逐渐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倾斜。首先,1990年至2005年。代表发达国家的五个国家,除了法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占比有所增加外,其他四个国家在运输和旅游两项服务贸易方面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发达国家代表之一美国,其在运输服务贸易的占比分别由28.1%(1990)下降到17.8%(2005),旅游服务贸易的占比由37.9%(1990)下降到28.8%(2005)。而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同样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其他服务贸易类型的占比由34.0%(1990)上升到53.3%(2005);在代表发展中国家的五个国家中,除了韩国和中国分别在运输和旅游服务上占比有所上升外,其各类服务占比的变化总体趋势是由传统的服务贸易部门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转移。这都与世界服务贸易由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的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相吻合。其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做一个比较,发达国家转移的速度快于发展中国家,例如,在其他服务占比项下,发达国家增加的幅度都保持在10~20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的增幅仅为2~10百分点。

3服务贸易收支状况——发展中国家收支状况改善,逆差减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处于比较劣势。而且还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贸易收支存在大量的逆差,而发达国家存在着大量的顺差。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逆差额呈现波动减少趋势,虽然在个别年份有所扩大,如在2004年达到最大值,逆差541.88亿美元,但发展中国家逆差总体呈现逐渐缩小的态势,从1980年的逆差611.27亿美元缩小为2006年的489.45亿美元。

第12篇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从规模差异、结构差异和收支差异三个角度出发,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主要从服务贸易的增长率、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收支和竞争力系数等方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进行比较研究,并得出了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仍以发达国家为主。但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发展,地位将趋于上升。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全球经济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在一国的经济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已日益成为一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战略替代的工具。需要我们正确把握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特征与趋势。作为第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如何把握当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特征和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主要特征及其比较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的规模差异。由于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和服务贸业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平衡,各国的对外服务贸易水平及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十分悬殊,与国际商品贸易领域相比较,全球各地区和各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对称性更加突出。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东亚三大地区。2005年,仅欧盟25国就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44.3%。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90年其服务贸易出口额为6686.05亿美元,占到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70.1%;2005年为18350.2亿美元,占到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73.6%,到2006年,发达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19876.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72.7%。而1990年、2005年和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分别为1543.5亿美元、5934.3亿美元和6697.5亿美元,分别占到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8.6%、23.8%和24.5%。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所占的份额还是相当小的。

世界服务贸易一直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而发展的。2005年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位居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发达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在2004年和2005年稳居服务贸易进出口前五名。2005年五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8%。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和地区只有中国和中国香港归入发展中国家行列。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结构差异。本文列举了五个发达国家和五个发展中国家,在美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中,2005年的运输、旅游和其他服务贸易的比例分别为:17.8%、28.8%和53.3%;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代表国中国2005年三类服务贸易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0.9%、39.6%和39.5%,列举的其他国家也会有同样的贸易结构。由此可知,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赞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总体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劣势。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旅游服务贸易额在其服务贸易总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收支差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处于比较劣势,而且还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贸易收支存在大量的逆差,而发达国家存在着大量的顺差。1980~2006年。发达国家一直保持顺差状态,且顺差增加,由1980年的161.52亿美元到2006年的179.108亿美元。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收支逆差状态严重,由1980年的逆差611.27亿美元到2006年的489.45亿美元。

具体到国别(或地区)而言,服务贸易顺差国前五名的国家(或地区)除了中国香港地区,其他四个分别依次是美国、英国、西班牙和瑞士,均为发达国家,顺差分别为646亿美元、287亿美元、259亿美元和199亿美元。

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将进一步发展。地位将趋于提升

虽然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出口明显加快,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本文将从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收支状况和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四个角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比较分析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发展中国家增速迅猛。发达国家2006年的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9876亿美元,是1990年6686亿美元的Z97倍,发展中国家在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是1990年的4.3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从增长速度来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明显加快,发展中国家在2004~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分别是23.11%、16.75%和12.86%,均高于同期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

在2003年以前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都快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从2004年起,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增长率开始大大提高,且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当然这里面有发展中国家的原来的基数比较低的原因,但仍然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强劲势头。2服务贸易结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均得到优化,但发展中国家转移速度慢于发达国家。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数据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将以服务贸易出口额为标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进行排名,截取发达国家前五名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五名为研究对象,对服务贸易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保持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稳定增长的同时,逐渐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倾斜。首先,1990年至2005年。代表发达国家的五个国家,除了法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占比有所增加外,其他四个国家在运输和旅游两项服务贸易方面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发达国家代表之一美国,其在运输服务贸易的占比分别由28.1%(1990)下降到17.8%(2005),旅游服务贸易的占比由37.9%(1990)下降到28.8%(2005)。而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同样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其他服务贸易类型的占比由34.0%(1990)上升到53.3%(2005);在代表发展中国家的五个国家中,除了韩国和中国分别在运输和旅游服务上占比有所上升外,其各类服务占比的变化总体趋势是由传统的服务贸易部门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转移。这都与世界服务贸易由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的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相吻

合。其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做一个比较,发达国家转移的速度快于发展中国家,例如,在其他服务占比项下,发达国家增加的幅度都保持在10~20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的增幅仅为2~10百分点。

3服务贸易收支状况——发展中国家收支状况改善,逆差减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处于比较劣势。而且还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的贸易收支存在大量的逆差,而发达国家存在着大量的顺差。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逆差额呈现波动减少趋势,虽然在个别年份有所扩大,如在2004年达到最大值,逆差541.88亿美元,但发展中国家逆差总体呈现逐渐缩小的态势,从1980年的逆差611.27亿美元缩小为2006年的489.45亿美元。

第13篇

【关键词】 服务贸易 制约因素 对策

河北进出口总额多年在全国排第十位,但传统贸易占据主导地位,2010年进出口总额419.3亿美元,服务贸易只占8.25%,尚不足一成。随着国家大力压缩落后产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钢铁等资源性生产产品出口将受到严重影响,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基础的服务贸易,将成为由贸易大省迈向贸易强省的必由之路。

1. 河北省服务贸易优势

河北省服务贸易年进出口总额在2011年34.6亿美元,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态势良好,近几年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几个优势服务产业的收入在持续增长。

1.1旅游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优势使国际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看, 1978年-2005年,旅游外汇收入从2.6亿美元增长到近26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20%,成为亚洲第一旅游接待国。200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2亿人次,出境旅游者1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接近7000亿元,占GDP的5%以上,大大加快了我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步伐。近几年发展势头更加良好,成为河北的支柱产业。

1.2运输服务

河北省拥有秦皇岛港、秦市新港、秦山港、京唐港、黄骅港、神华港6个港口,运输量吞吐量大,承载了河北省乃至全国的大量运输业务。此外,河北省为进一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多样化、层次化需求,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特长,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运、民航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全面发展的运输模式。在目前国内所有行业中,对外港口是与国际接轨最为密切的。在所有外贸货物运输中,水运承担了大约85%,因此港口服务业必将进入高速发展期。

1.3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河北省根据本省人口密集的特点,积极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二十多年来,河北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取得了显着的成绩,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势头,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经济的发展。截止到“十一五”期间,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2010年首次突破20亿美元大关。

2. 河北省服务贸易业存在问题

“十五”以来,河北省服务贸易在利用外资、扩大开放、基地建设和境外投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可以说,服务贸易有力地带动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进一步增强。但总体而言,服务贸易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河北省正处于消费结构转变时期,对服务业中消费需求快速上升,同时,第一、第二产业的结构升级对服务业中生产需求增长迅速。但是,河北省服务贸易总体规模偏小,再加上传统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不合理产业结构等原因,使得全省服务贸易水平近年来出现下滑。

2.2服务贸易产业缺乏特色项目

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河北省的服务贸易总额主要依靠其三大支柱服务贸易产业,即旅游服务、运输服务和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而对于一些特色的服务贸易如金融、保险、咨询、教育等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型的服务贸易发展严重不足。这就很难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服务业缺乏必要的吸引力,影响了服务贸易总额。

2.3 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滞后

河北省对外服务贸易管理方面仍有许多缺陷。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存在政策和规章存在差异性,缺乏统一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协调管理部门。服务贸易发展政策缺乏透明度,各有关职能部门在服务贸易方面上实行多头管理,容易造成责任不明确、交叉和条块分割、经营秩序混乱以及行业垄断。

2.4 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缺乏

服务贸易是一种智力密集型产业,服务行业大多都是通过人的智力完成服务的过程, 有的行业还需要专门的科学技术和专有知识,所以,在服务贸易领域里需要大量业务素质高的人才。虽说近些年来,河北省高校在大量培养服务贸易人才,但高素质和有经验的人才,如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工商企业家、金融家、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和工程承包商等大量缺乏,这也是造成服务贸易总体服务水平较低的关键因素所在。

2.5 地区发展不平衡

河北省在发展服务贸易上,主要凭借的是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这对于既无地理优势又无资源优势的地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远远落后优势地区,造成河北贫富不均的现状。

3. 提高河北省服务贸易的对策

未来5年,河北省服务贸易将按照“两区一带”规划布局,以服务外包为重点突破,带动服务贸易全面发展。为此发展目标顺利实现,提出以下措施。

3.1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

从河北省目前情况来看,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发展自身服务业,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以此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当前应重点扶持以下几类行业一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如商贸、运输、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等;二是发展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新兴行业,如教育、咨询、信息、中介等各类专业服务。

3.2 调整服务贸易内部结构,提升和优化服务业结构

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有关部门和企业应从我国经济和服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国家要从各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出发,鼓励、引导不同地区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确立不同的发展重点。中心城市要按照城市功能定位的要求,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使之成为我国服务产品主要输出地区。有条件的要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交通、商贸、旅游等特定优势的中小城市,要进一步突出特点、强化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其他地区和农村,要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服务行业。

3.3充分实行“练好内功”和“走出去”战略

“练好内功”这是任何一个产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首先应该做好的事情。从内部整顿开始,不断深化、调整。从内部管理做起,从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机制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增强员工的责任心,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质量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对外省服务贸易市场开放的过程中,政府应该重视对外服务提供者尤其是非国有服务提供者的开放,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竞争。

同时运用“走出去”战略,优先抢占国外服务业市场,将优势资源向更广阔的市场传播,以带来更丰厚的利润。抢先占据市场的制高点,大力开拓拥有资源优势的国外服务业市场。

3.4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河北省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都相对滞后,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服务贸易中的管理优势以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发展。学习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立法方面的经验,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服务贸易法规。顺应国内产业调整和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在优势服务项目上充分利用国际规则,制定服务业出口市场战略和服务业出口部门战略,采取有效的服务贸易政策,确立服务业公平竞争规则,维护市场秩序。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打破条块分割,形成一个统一完善的服务贸易市场。健全服务贸易的创新机制,促进服务贸易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3.5加快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

对于如何发挥人才优势,河北省应该建立一些优惠措施,来最大程度上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于此同时,不断对省内具有良好资质的人才加以利用,有条件的可以送往国外进行培训,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

3.6创建“服务贸易微生态产业共生链”,形成服务贸易产业规模

省政府应该大力引进、培育大中型骨干企业;培育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设区市),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县(县级市),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及培训基地各6个。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促进本省服务贸易更上一层楼。

3.7成立河北省服务贸易协会

服务贸易协会应该在省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发展战略,为全省服务贸易和商贸业界服务,协助政府部门积极开展行业资源整合、平台建设、统计分析、行业规范、产业预警、品牌宣传和相关认定、评定等工作,促进全省服务贸易与商贸服务跨越式发展,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积极贡献。

总体来说,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重心开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经济转型,服务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也成为新形势下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

参考文献:

[1] 蔡茂森,谭荣.我国服务业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2).

[2] 海闻,P.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 保罗.克鲁格曼.克芦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 叶全良,王世春.国际商务与服务贸易[M].人民出版社,2005.

[5] 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EB/OL].http:

///index.shtml.

[6] 马春梅.河北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期刊导航,2005,(16).

[7] 曲海东,齐金升.谈在国际竞争力影响下的中国服务贸易人力资本问题[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8] 2007年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R].

2008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报告

[9] 李芳.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和思考[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5).

[10] 徐步.新形势下加快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9).

第14篇

当前高校学术期刊即将面临体制改革。为了探讨旅游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2012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主办、《旅游科学》编辑部承办的“首届全国旅游学术期刊工作会议”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与会者为国内知名旅游学术期刊的负责人,包括《旅游管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旅游学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IJCHM)》、《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旅游论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研究》、《旅游服务与研究》及《旅游科学》在内的主编、编辑部主任等20余位嘉宾,《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社长、执行总编姚申应邀出席会议。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旅游科学》主编高峻主持会议,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旅游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卫武致辞。

二、 主题报告内容

会议期间,有八位嘉宾作了主题报告。这些报告分析了全国期刊业改革的背景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旅游研究现状,探讨了旅游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前景。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社长、执行总编姚申教授作了题为“报刊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国学术期刊的改革与发展”的报告。姚申分析了目前报刊体制改革的背景以及全国期刊业面临的新形势,针对旅游学术期刊的改革与发展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高校期刊在保持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和迎接市场化带来的挑战中将面临新的选择,各期刊应积极地探索诸如集团化、集约化、联合办刊、栏目共建等新的办刊模式,在提高刊物的数字化、品牌化以及国际化上寻找新的出路,开辟一个既坚持学术性又适应市场化的“双赢”的学术期刊发展新局面。

《旅游学刊》执行主编、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凌云教授的报告题为“我国旅游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研究”。张凌云主要针对旅游学科的学科属性、学科归属以及旅游学科研究的现状与特点等问题展开分析,他采用“图书分类方法”对发表在期刊上的旅游文献进行重新分类,进而探究旅游学学科内部各相关学科、子学科和各期刊之间的关系。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他认为:与旅游有关的核心期刊数量为89个,旅游学术研究在管理学类中并不占优势,影响也不大;而除旅游学科类期刊外,地理学、经济学和商业贸易等学科的学术期刊对于旅游学术文献的贡献率也较大。

《旅游管理》杂志编辑徐婷婷的报告题为“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发展介绍”。徐婷婷通报了“复印报刊资料”品牌创建50周年庆典活动所公布的2012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刊物》,包括《旅游科学》、《旅游学刊》、《旅游论坛》、《旅游研究》、《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等均在“重要转载来源刊物”之列。她还说明了“重要转载来源刊物”的筛选过程,并着重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的编辑流程及《旅游管理》选稿的执行标准,并就各期刊代表提出的相关问题作了详细解答。

《经济地理》编辑部主任苏昌贵的报告题为“《经济地理》杂志中旅游类论文情况概述”。苏昌贵介绍了《经济地理》杂志为顺应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院校纷纷设立,旅游教学、科研人员大幅度增加以及旅游科研项目增多的局面而开辟“旅游资源与开发”栏目的情况,他特别指出,旅游类学术论文栏目已成为《经济地理》的五大主要栏目之一。他还从学科分类、研究基金资助情况、作者单位分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经济地理》杂志近三年来旅游类论文的刊况,认为旅游类论文的录用考量主要在于注重宏观性、规范化、客观性和定量分析以及注重创新性等方面。

《旅游研究》主编、昆明学院旅游学院院长窦志萍教授的报告题为“在目前期刊体制改革形势下,旅游类期刊应该如何应对”。窦志萍介绍了《旅游研究》杂志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杂志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为旅游研究搭建平台,服务科研、服务教学、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地方旅游产业的办刊理念。她还提出了在新的改革背景下、旅游类学术期刊在发展途径、发展方向、资源利用、稿源和稿源质量等方面的一些困惑。

《人文地理》杂志编辑梁璐的报告题为“新媒体时代下编辑工作的机遇与转变”。梁璐从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媒体带来契机、编辑工作的转变等三个方面说明了新媒体时代下编辑工作的机遇与转变问题。她认为:编辑工作中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是题中应有之义;编辑工作者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需要提升学术能力,实现向专家型、学者型编辑的身份转换;虽然学术期刊选择与大众媒体联姻是“势所逼、理所致、情所归”,但技术手段的更新并不能改变期刊的核心价值观,文章的学术性、创新性仍然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IJCHM》副主编刘静艳教授的报告题为“文化与交流-与IJCHM的合作”。刘静艳介绍了中山大学和IJCHM的合作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IJCHM)》(中文译为《当代服务管理国际期刊》)期刊在2013年筹备出刊的基本情况。IJCHM主编助理赵新元则对期刊的筹备现状、稿件编排、作者投稿流程等具体细节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同时就期刊的文章编辑、审稿、操作平台等问题同与会代表做了交流和讨论。

《旅游科学》主编、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高峻教授的报告题为 “旅游学术期刊使命的思考”。高峻分析了旅游学术期刊的服务对象、旅游学科的学科地位、学术研究与咨询类研究区分等问题,指出旅游学术期刊应该承担起传承知识、探究真理的使命,形成一批运用严谨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培育一批有学术影响力的科研工作者。他介绍了《旅游科学》杂志的改版工作,并对两年来所刊发文章的学科背景、研究方法、论文作者的基本情况、注册投稿作者情况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他进一步明确了《旅游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坚持鼓励旅游的学术研究,更加关注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研究方向上更多关注旅游研究与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地理学、经济空间学等交叉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作者方面更加关注中青年研究者和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同时关注著名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

三、会议主要成效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举办的旅游学术期刊工作会议在全国尚属首次。会议统一了思想,加深了认识,交流了经验,凝聚了力量,增强了信心。

本次会议围绕“以学术研究引领旅游学科发展”的主题进行探讨,为各旅游学术期刊继续保持学术研究的办刊宗旨、提升旅游高级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思路,在推动我国旅游学术期刊信息交流、提升旅游学术期刊办刊水平方面意义重大。

第15篇

(黑龙江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每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联系,当各国之间的物品、劳务以及资本进行流动的过程中,如何衡量它们价格的变量便成为了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汇率便是这种重要的工具,汇率时刻影响国家经济的诸多方面,国际旅游作为也受到了汇率的极大影响,汇率的波动会导致一个国家出入境旅游以及国内旅游市场的变化,从而使得一国的旅游收入受到影响。

关键词 :汇率;中俄;国际旅游;影响

中图分类号:F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62-01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魏建伟(1990-)男,山西大同人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旅游的本质是人离开常住地去往其他地区的非经济性行为,国际旅游由入境旅游及出境旅游构成,是单个的个体跨越国境去往其他国家的一种行为,涉及到人员和服务的流动,国际旅游又被称为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及新技术革命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国际旅游的发展速度超出了任何一个产业,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产业。

一、汇率的基本概念

经济学家经常用来衡量国际交易价格变动变量的指标就是汇率,通常来说存在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本文采用名义汇率来探讨对国家旅游的影响。汇率的出现其实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媒介,是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易的价格转换指标,受各国政治经济等综合实力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或下跌。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于20世纪70年代崩溃,全新的牙买加体系建立,以浮动汇率制度为核心的多种汇率制度得以确立。牙买加体系制度下,各国无论固定汇率制度还是浮动汇率制度都可以自由选择,但是多数发达国家采用的是浮动汇率制度,导致汇率波动较大,给国际贸易带来了不可预估的风险。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多种国民经济基础行业。国际旅游市场作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人员、资金、服务的跨国流动,因此汇率的变化对于国际旅游产品的价格和国际旅游外汇收支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汇率的变动首先会影响一国的国民经济,而旅游业涉及范围广,覆盖行业多,因此不可避免的受到本国经济变动的影响而产生联动变化。特别是涉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其价格与外币兑换汇率直接影响着国外潜在顾客的出游意愿。随着体验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旅游的顾客群体的旅游需求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汇率的变动对于国际旅游市场的影响将更为明显。

二、中俄两国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接待的入境游客每年都超过2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保持在400亿美元左右。中国入境游客的主要客源地集中于亚太地区(主要指亚洲与大洋洲),占全部游客数量65%左右。入境旅游市场受地缘因素影响较大。随着国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渐增加,中国已经成为国际旅游市场重要的客源地。中国游客强劲的消费能力成为了世界经济危机后救市的强心针,2010年出境消费总额548.8亿美元,而到了2012年已超过1021亿美元,对全球国际旅游消费增长贡献率超过30%。出境旅游市场规模目前已经位居世界第一,2012年中国出境超过8000万人次,出境游客消费1020亿美元,超过美国等传统旅游强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

三、汇率对中俄国际旅游市场的影响

国际旅游市场上人员、资金和服务的跨国流动多以美元结算,因此使国际旅游产品的价格和国际旅游外汇收支都受到汇率的影响。

(一)对入境旅游的影响

2005年7月21日中国开始实施浮动汇率制度后人民币就保持小幅升值状态,到2009年底,累计升值21.4%。国际贸易的长期顺差、日趋庞大的外汇储备总额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压力,特别是美国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看似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值钱,然而以美元定价后的中国商品失去了唯一的价格竞争优势,对于国内旅游产业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国际旅游产品价格的不断走高,使得高速增长的国内入境旅游市场增幅大幅下降。2008开始的金融危机又对国际旅游市场造成了冲击,2009入境人数比2007年下降了16%。国内接待入境游客主要来自港澳台、日韩、俄美,港澳台地区游客占到入境总数的80% 以上。由于港币与美元挂钩,而澳门元与港币挂钩,因此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也意味着对港币与澳门元升值,价格的变化会使具有价格优势的国内旅游市场失去潜在的港澳地区游客。

(二)对出境旅游的影响

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各国政府的鼓励引导支持都使得国际旅游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中俄两国作为世界重要的国家,人民收入迅速增长,出境旅游人数增长迅速,因而汇率对出境旅游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人民币实现浮动汇率以来一直呈升值状态,国际市场上以美元标价的旅游产品折合成人民币的价格就相对越来越低,人民币购买力的增加极大的刺激了国内游客的出境。2008-2009年,俄罗斯卢布对美元的汇率出现小幅贬值,导致2008-2009年俄罗斯出境人数及出境消费总额出现下降,当然人数下降还有诸如全球经济整体形势较差,人们收入下降等其他因素影响,但不能否认的是卢布的贬值直接会导致卢布购买力的下降,必然会影响俄罗斯出境游客在境外购物消费的勇气。此外,汇率的变化还会对游客选择出境的方式、出境的目的地、甚至对出境旅行社的产品结构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桑颖,论国际旅游与国家形象的塑造[J].东南亚纵横,2009,9.

[2] 杨睿,汇率变动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2012,9.

[3] 高根,国际汇率制度变革及中国的参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