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音乐学校毕业论文范文

音乐学校毕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音乐学校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音乐学校毕业论文

第1篇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了2012到2016年间华东地区设有艺术教育硕士点的几大高校的200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采用归纳分析法,分析这些论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一)研究样本本文在高校中随机选取了适合研究的200个样本。艺术教育硕士主要分为四大学科门类:音乐、美术、舞蹈、广电传媒(表1)。虽然选择美术方向的研究生几乎是其他方向的2倍,但是总体来说,样本的选取还是比较均匀的。(二)研究过程本文想要解决如下问题:第一,艺术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一般选取哪些问题进行研究?第二,他们在毕业论文中选择了哪些研究方法?第三,研究方法选择的趋势。首先,列出四大艺术学科门类;其次,将这些门类进行对比,挖掘内在关系;最后,揭示研究的总趋势。

二、研究结果

本文按200篇毕业论文的关键词和主要研究内容,将研究生选择研究的艺术教育问题分成9个通用类别,再将其细化为几个子类别(表2)。9个通用类别包括对待艺术活动的态度、参加艺术活动的动力、学校的艺术教育、成年人艺术教育、有特殊需求的人的艺术教育、艺术教师、艺术集体活动、专业教育、艺术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它们是艺术教育研究中的典型问题。对美术、音乐、舞蹈、广电传媒四大方面教育问题的比较性分析,揭示了通用类别和子类别之间的特定关系。美术教育方面研究生感兴趣的6个类别分别是:学校的美术教育、非正规的美术教育、有特殊需求的人的美术教育、美术的专业化和集体化教育,以及美术作为一种教育的方式。学校的美术教育分为青少年和更高年级的教学方法两个子类别,非正规美术教育分为写意画和写实画两个子类别。艺术整合和博物馆教育只存在于美术教育中。华东地区经常举办一些画展以提高年轻人的审美水平。美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民间和文化教育背景下得到广泛发展。音乐教育方面研究生感兴趣的类别分别是:创作音乐的动力、学校的音乐教育、成人音乐教育、有特殊需求的人的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音乐教育类别在学校是使用最广泛的,它包含了很多子类别,如从教学方法到教科书、学习形式、音乐偏好和音乐技能评估。研究显示,艺术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还对精神疾病患者的音乐教育感兴趣。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音乐教育涉及民族音乐、音乐游戏和乐团。音乐作为文化教育手段的问题,是从合唱团和音乐学校的视角来考察的。舞蹈教育的研究中涉及7个类别,分别是:舞蹈的态度和舞蹈的动力、成年人舞蹈教育和特定需求的舞蹈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舞蹈教师群体、舞蹈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学校的舞蹈教育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在各个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和创造力发展。有特殊需求的人群的艺术教育分为两类,一类体残疾,一类是精神障碍。身体残疾的群体主要研究排排舞、民间舞蹈;精神障碍的群体主要研究民族舞蹈和创造性舞蹈。研究生对舞蹈教师教育和当代舞蹈,以及芭蕾的专业化教育同样感兴趣。还有一些调查是关于江苏当地的民间舞蹈群体及其艺术性活动的。广电传媒教育方面研究生感兴趣的主要是学前、小学、中学开展艺术教育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值得关注的是,学生青春期阶段在创造力发展和动力增长方面有很大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包括播音主持、脱口秀等表现。广电传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被普遍认同的。这类艺术教育被列为考查学生艺术天分的标准之一。研究生选择的研究方法相当广泛,包括问卷调查、采访、案例分析、行动研究、教学实验、创造性写作、内容分析等(表3)。根据艺术教育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要求,硕士毕业生在毕业论文的研究过程中必须采用至少两种研究方法,因此通常学生会把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如问卷调查和采访。结果显示,从2012到2016年,问卷调查的使用次数从25降到13,采访的使用次数从12升到21。另一组研究方法有实地考察、案例分析、行动研究、教学实验,这些方法使用的次数相对平稳。创造性写作的方法在最后两年没有人使用。从2014年开始才有人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定量方法到定性方法转变的原因,是由于学校不断地把定性教学引入到研究生教育中。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揭示了艺术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的特点,尽管所属的具体学科不同(音乐、舞蹈、美术、广电传媒),但是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大体相同,都是有关艺术教育的问题。研究发现,研究生之所以不约而同地研究9大类问题是基于三点原因:第一,艺术教育活动与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有关,青春期和成年时期的艺术活动有不同倾向。第二,学校艺术教育的制度影响了艺术教育的走向。第三,民间文化和民族发展认同的社会文化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涵。研究方法的趋势是从定量到定性转变,或者将两者结合起来。问卷调查引导研究生通过定量研究看待艺术教育问题,而采访、实地考察、行动研究、内容分析引导研究生通过定性研究分析问题。研究生大多数采用问卷调查和采访的方法,在其他方法运用上还不够灵活。调查显示,艺术教育专业研究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无论是在方法层面,还是对象、内容方面都比较单一。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为高校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高校自身要高度重视艺术教育活动,发展多学科交叉学习,比如把艺术教育的思维与理工科的思维结合起来。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艺术实践和学术交流的机会。教师要增强指导研究生科研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作者:张太海 王秋凤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史大鹏.对外艺术教育研究浅谈师资的培养要求[J].艺术教育,2016(3).

[2]汪旭晖.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保障机制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3]李晓菁.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实践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4).

[4]陆万昌.浅析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7).

[5]高丹.艺术类教师如何提升综合素质[J].艺术时尚,2013(12).

第2篇

关键词: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实践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许多中小学校将美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力加强了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普通高校纷纷开设以审美为核心内容的音乐艺术课程;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质量同时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国家重新制订和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艺术类课程标准……,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

“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1、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我们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2、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3、不断提出新的科学的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4、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5、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6、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其前身为艺术师范系的音乐师范专业,32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音乐师范人才,取得很大的成绩。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还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高师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

“深”——深厚的基础;

“大”——大量的信息;

“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

“新”——新的艺术视野;

“宽”——拓宽的专业口径;

“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至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就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十分不可取。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二)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高师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四、突出师范性——多能一专、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突出师范性,首先必须要大力夯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四大基础:

1、公共文化课的基础;

2、专业理论课的基础;

3、专业技能课的基础;

4、音乐教育理论课的基础。

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决定于其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其他教育教学的理念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作为教学单位,我们培养出可以迅速胜任教师职业的音乐师范生,既满足了国家对教师的急需,也确立了自身在社会上的专业形象——师范性的形象。师范性应该是师范教育最具本质、最具特性的东西,它既遵循艺术师范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律,又与师范的培养目标紧紧相扣,从学科建立到课程设置,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学管理,从授课方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教材使用、到实践环节等,都应是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特点的教育体系,在每门课的施教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教学法则是贯穿教与学的主线,明明白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什么、怎样学、如何教”。一句话,高师音乐教育的一切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才是最大的师范性。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体系必然只能是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就此,全院领导、教师逐步达成了共识: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

五、拓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复合型人才。因为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每种社会职能也无不交叉涉及多种领域的业务,势必要求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化。我们要求学生按前面培养目标努力做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

所谓“多能”是在专业知识的范围内,力求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扎实、全面及求得知识能力结构的多样化,以利于增强人才的灵活性、适应性;在“多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课程作为提高与发展的专长方向,以满足音乐教学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利于发挥人才自身的特长。“多能一专”型人才则蕴集了无可估量的能量,将大大推进整个音教事业的发展。

我院在拓宽师范生业务口径的途径有,如:

1、增设电脑音乐基础课程,讲授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及课件制作知识等;

2、在音乐教育学课程增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等最新内容的讲授;

3、扩大选修课,除传统选修课声乐、钢琴、电子琴、手风琴、民乐、作曲理论、舞蹈等课程以外,增设教师口语、播音与主持、音乐鉴赏等一百多门选修课程,大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版权所有

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是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重要条件

1、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即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给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其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不仅直接影响到《课标》的实施,而且也关系到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然而,要使学生日后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师就首先要立足为基础教育服务,因此我们认为要求教师学习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习中,我们的老师充分认识到《课标》所阐述的十个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在不同的层面和侧面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终生享受音乐——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使每一个学生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音乐中受益——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注重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重视音乐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鼓励音乐创造;

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倡学科综合;

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音乐;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多元文化;

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善评价机制。

新课程给音乐教育最根本的变化将是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这一点,也正是音乐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课程评价要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感受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终生热爱音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以及学会如何生存。近十几年来,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可喜局面,体现了21世纪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版权所有

2、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人才建设也是我院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我们采取的办法是:

(1)“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先进教改经验,改进我院教学管理。通过派员赴美、加、日、俄、越、泰等国和港澳台地区访问、交流和演出,邀请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波兰音乐学院肖邦钢琴学院等中外著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以及举办“乐器演示会”等活动使师生们开拓了艺术视野,学到国内外许多新的音乐知识及新信息。

(2)注重业务学习和提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连年派出部分教师分赴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著名音乐院校进行学习、访问、交流,或赴北京、上海的重点音乐院校学习进修。并且由院领导带头率全院共有20余位中青年教师参加“音乐学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研修班”学习并已顺利结业。此外,部分青年教师已考上硕士研究生,另有一批青年教师积极地就读在职研究生,形成全院重新学习充电提高业务水平的良好风气。

七、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成果

我院经过几年来教育教学的改革,并已初见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音乐师范生应练好“音乐书法”——即乐谱书写的基本功,并在新生的《乐理》课及毕业班的《配器常识》课上加以严格要求,同时充分发挥《配器常识》课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较强的特点,使这门课成为提高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解决实际应用的课程。

(二)

改革音乐学院式的视唱练耳教学探索有师范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路子。建立视唱分级教材及分级考试制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保证全体学生按教学大纲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让部分学有余力以及有兴趣继续学习视唱的学生能向更高级别层次迈进;运用固定调唱名与首调唱名法并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视唱的熟练程度和贺御能力得以提高,这些均大大提高了视唱练耳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改革《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三门史论课的授课方式,由原来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改为教师课堂授课与指导学生自学并举方式,教师隔周上课讲授本课主要内容,并列出参考书目及布置课后作业、论文题,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学会更充分地利用图书馆、欣赏室等的各种信息、资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门课的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在键盘乐器的教学中,采取了小组课、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改变了原来钢琴、手风琴课单纯“一对一”式的授课办法。学生在集体课或小组课上,不但能互相观摩学习,学到了演奏技巧,还学到了如何教学的方法。由于在集体课中运用了先进的数码电钢琴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优于个别课的授课方式。钢琴课还准备在2004新学年启用分级教程教材。

(五)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早在1991年建立了全国高校中最早的电钢琴教学系统,后又相继增建了电子琴教室、midi教室、教学录音工作室等。

(六)应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将电子琴课纳入了必修课,还提出并推行“手风琴与电子琴同步教学”的课题,大胆进行相关教学实践,使学生在这些健盘乐器的学习上融汇贯通,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七)将原有的钢琴、和声、钢琴伴奏编配几门课三门课程串起来成为一个大的课程组合,将这些课程的教师组成课题组,根据这几门课的最终要求来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方式:钢琴(演奏、歌曲伴奏及一些简单规范的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和声(和声知识与规律、习题、作品应用的分析与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钢琴伴奏编配(加强钢琴伴奏织体音型的移调训练、伴奏编写、即兴伴奏配弹等)。加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八)及时将《电脑音乐基础》作为必修课。我们充分认识到,在21世纪,主导知识经济的必将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计算机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金钥匙”这一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计算机作为最基础、最前沿、发展最快的学科和专业,是当今迅猛发展的信息科技中的核心,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是打开新世纪音乐殿堂大门的金钥匙”的理念同样地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士所接受,应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学习计算机,学习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就成了高等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必然。早在2000年,我院便为全体学生开设了《电脑音乐基础》的课程,使广大学生能尽快地结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来进行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学习。进而学习和掌握音乐教学课件的制作、开发和应用,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就制作和应用音乐课件进行教学,受到学生及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九)声乐课改变以往套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一对一个别课的授课方法,进行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办法的尝试。努力将教学法贯穿于整个课程当中。

(十)舞蹈课得到了重视与加强;增加了课时;设立了侧重舞蹈的选修;教学内容中还增加了校园小歌舞编排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学习。

(十一)2001年开始至今,在《音乐教育学》的课堂上组织全院学生学习贯彻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了解新课程音乐标准的音乐鉴赏与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的教学方法,并从新的角度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目标,音乐教学原则、音乐课程理论、音乐教学艺术、音乐教学(含教育实习)指导策略、现代音乐教学技术、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措施、音乐教育研究、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运用等。使全院学生注重国家新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后新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密切联系了我国和我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教改实际,并实践于教育实习中,有助于培养音乐师范生成为新型的合格音乐教师。

(十二)大力加强艺术实践,将艺术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并进行考核和量化评分。艺术实践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下乡采风及创作实践。广西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每年3月,是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活动较多的时期,我院坚持安排二年级学生下乡采风,同时就地搞当地学校艺术教育状况调查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民族音乐艺术教育,让他们了解基础教育实际情况,大大增强他们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和坚定他们从事音乐教育专业的决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激发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采风的感受,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有的获全国音乐比赛获奖,有的在全国音乐刊物发表,更多的是自己的汇报音乐会上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作实践,学生们反映了这些活动是“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2、组织文艺活动及登台演出实践。如每年举办的音乐教育专业技能五项全能(即演唱、演奏、舞蹈、讲演、板书)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艺苑杯”声乐大赛、诗歌朗诵、大学生口才及讲演比赛等;还有每学年的教学汇报音乐会、作品音乐会和音乐舞蹈晚会等。让学生有许多机会来展现他们的艺术才华。

3、积极组织我系学生参与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学生节目曾获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学生合唱团多次获全广西合唱比赛特等奖,并荣获广西区教育厅颁发“广西大学生爱乐合唱团”称号

(十三)多元的音乐教育实习方式。我院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探索与改革:

1、定点实习。加强音乐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已建一批实习基地学校:如有柳州三中、广西壮文学校、邕宁高中、邕宁职业高中、南宁第一职业高中、南宁地区第一师范学校等。

2、学生分散实习,教师带头指导实习。采用了让学生回原生源地实习的办法。接纳我院实习生的各级学校已达200余所,使实习生有更多机会在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课外活动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为毕业生进行毕业“双向选择”提前作了准备,增强了我院与社会各界沟通联系的机会,使毕业生就业途径更多,渠道更通畅,扩大了学院在社会的影响,生源得到扩大。

3、抓好实习准备工作。为使实习生能在毕业学年分散到全区各地实习,独立地进行实习工作,我们抓好了教育见习环节。带领学生到学院所在地——南宁市有关学校听课、评课、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辅导。并在教育实习前一学期,根据音乐教育内容(乐理、声乐、欣赏等)逐项进行试教、试讲,以取得教学的体验,学会分析教材、备课、上课、评课、总结等环节。为他们进行下学期的教育实习打下基础。我院教师还承担省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音乐师范生教育实际指导策略》,获得的成果很好地直接指导了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

(十四)紧抓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蔡世贤院长、陈玉丹教授一起经过两年多时间开设系列的讲座和积累,完成了近七万字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书稿,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题库,以指导学生通过论文写作,提高音乐师范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调研的能力、查阅报刊、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充分利用全方位的资讯的能力。

(十五)2002—2003年,本着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对我院课程衔接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使之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的衔接。

1、舞蹈普修课调至一、二年级上课,舞蹈条件及基础较好的学生三、四年级可以继续选修舞蹈课,这样,使学生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学习舞蹈基本技能,同时有机会将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应用到实践中。

2、《钢琴伴奏编配》课安排在本科第三学年,专科在第二学年开设,比原来提早了一年开设,保证了学生钢琴学习的延续性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3、《教师口语》课由原来在第三学年开调在了第一学年上,以保证我们广西少数民族部分学生克服语音不准的问题。

4、将原在最后学期安排的大部分课程分布到前面其他几个学期进行,一改毕业班最后一个学期安排的课程内容较多的情况,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找工作,做好准备迎接社会的挑选。

(十六)为了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的变化,拓宽办学思路。增加了音乐学(音乐教育)新的专业方向:电脑音乐制作专业方向、舞蹈教育专业方向。

(十七)《视唱练耳》、《乐理》、《曲式分析》、《和声》、《中国音乐史》、《音乐教育理论》等课程,将最适应教学需要的教材应用到教学当中。

(十八)改革招生考试。招生确保规模扩大和生源质量两方面的需要。1996年始,我院积极承办广西高校艺术类专业统考工作,改过去各院校分散招生为全区(省)性的统考,贯彻执行宽口径、重基础、重素质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评分办法、评分标准都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使考试走向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统考成绩在区(省)属院校同类专业中通用,改变了一校一考,报多校必多考的状况,有利于考生公平竞争;有利于学校公正选拔,有利于合理利用生源,提高音乐专业新生的整体质量,并有利于减轻考生的负担,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路子是正确的,成绩是可喜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前进。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我以为,改革和与时俱进地发展,是我们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永恒的课题。有志者共同努力吧!

注:1、参考书目:

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

②《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潘懋元著。

③《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突出师范性,探索新的面向21世纪的教学体系》

蔡世贤吴远雄合著

第3篇

关键词: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实践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许多中小学校将美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力加强了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普通高校纷纷开设以审美为核心内容的音乐艺术课程;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质量同时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国家重新制订和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艺术类课程标准……,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所需师资的工作母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为国家音乐教育事业作出很大贡献的同时,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估体系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高,制约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近年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师范性,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拓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改革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及方法,进而探索形成有别于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院两次举行

“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就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如何突出专业特点、拓宽专业课程的口径、如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等问题进行大讨论,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1、提出树立培养“社会人”的全新的人才培养观,破除以往我们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局限于培养“单位人”——学校对学生“三包”:包教、包管、包分配,结果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依赖思想,造成学生竞争性弱、能力不强的做法;

2、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

3、不断提出新的科学的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

4、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5、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6、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其前身为艺术师范系的音乐师范专业,32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音乐师范人才,取得很大的成绩。面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的新形势,经过社会调查和到兄弟院校考察学习,我们对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的定位:即能上好讲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校音乐师资、社会教育机构师资以及为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后备人才。我们不仅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还应当要求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审美能力、教育实践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全面的素质。

培养目标紧扣“以人为本”的宗旨,教育教学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习,为了一切学生(面向全体)的学习,突出“人本主义”。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思路——重新整合为与培养目标和规格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学科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思路。考研了国内外高师音教的最新动态,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大高新宽全大课堂"的理念:

“深”——深厚的基础;

“大”——大量的信息;

“高”——较高的实践能力训练;

“新”——新的艺术视野;

“宽”——拓宽的专业口径;

“全”——全方位的知识、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探索有别于传统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客观来说,过去一个时期,由于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至使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出现过一些失误。我们发现,在教学上承袭和借鉴的基本上是普通音乐学院式音乐表演专业的一整套教学思想、内容、方法、质量观及评估机制,音乐技术课则长期沿袭传统“一对一”个别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对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招生入学选才的取向也不一致,沿用这一模式,就容易将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变成了低水平地重复传统音乐学院专业培养模式了,这十分不可取。众所周知,音乐学院培养的主要是上好舞台的音乐表演人才和音乐创作人才,而音教专业则是培养上好讲台的音乐师资,目标不一致,教育教学就必须突出各自的特点,因此音乐教育专业只能是吸取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发展音乐教育专业的东西,而不能全盘照搬。

(二)整合与培养目标、规格和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高师音乐本科毕业生,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看,除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外,必须大大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动口、动手、动体的能力。因此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改革与发展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及《关于下发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参照文化部印发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本科专业教学方案》,尤其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的《音乐课程标准》之后,对应新的标准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评估要求,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重新整合课程体系,设置了两大类课程:

第一大类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文化课;

第二大类是专业课程,并将专业课程的结构分为四大板块:

1、音乐基础理论及音乐创作、鉴赏知识板块: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歌曲作法、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常识(含小乐队编配)、中外音乐史、音乐名著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电脑音乐制作等。

2、声乐演唱知识与技能板块:声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合唱与指挥等。

3、键盘演奏知识与技能板块: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演奏、钢琴伴奏编配(含即兴伴奏)。

4、音乐教育理论与艺术实践板块: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法、舞蹈、美术常识、艺术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

此外,为使学生的专长得到进一步发挥,知识面得到拓宽,还将选修课程逐步扩大到100余门,开设了作曲、音乐史论、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文学、各种器乐演奏、美术常识等选修课和有关讲座。

四、突出师范性——多能一专、全面发展。

我们认为突出师范性,首先必须要大力夯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四大基础:

1、公共文化课的基础;

2、专业理论课的基础;

3、专业技能课的基础;

4、音乐教育理论课的基础。

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决定于其培养人才的职业定向性,其他教育教学的理念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作为教学单位,我们培养出可以迅速胜任教师职业的音乐师范生,既满足了国家对教师的急需,也确立了自身在社会上的专业形象——师范性的形象。师范性应该是师范教育最具本质、最具特性的东西,它既遵循艺术师范教育学科的内在规律,又与师范的培养目标紧紧相扣,从学科建立到课程设置,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学管理,从授课方式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教材使用、到实践环节等,都应是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特点的教育体系,在每门课的施教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教学法则是贯穿教与学的主线,明明白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什么、怎样学、如何教”。一句话,高师音乐教育的一切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才是最大的师范性。因此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体系必然只能是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就此,全院领导、教师逐步达成了共识: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

五、拓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口径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复合型人才。因为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每种社会职能也无不交叉涉及多种领域的业务,势必要求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化。我们要求学生按前面培养目标努力做到“多能一专、先博而后深”。

所谓“多能”是在专业知识的范围内,力求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扎实、全面及求得知识能力结构的多样化,以利于增强人才的灵活性、适应性;在“多能”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课程作为提高与发展的专长方向,以满足音乐教学各种工作岗位的需要,也利于发挥人才自身的特长。“多能一专”型人才则蕴集了无可估量的能量,将大大推进整个音教事业的发展。

我院在拓宽师范生业务口径的途径有,如:

1、增设电脑音乐基础课程,讲授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及课件制作知识等;

2、在音乐教育学课程增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等最新内容的讲授;

3、扩大选修课,除传统选修课声乐、钢琴、电子琴、手风琴、民乐、作曲理论、舞蹈等课程以外,增设教师口语、播音与主持、音乐鉴赏等一百多门选修课程,大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版权所有

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水平是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重要条件

1、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即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出台,给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其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不仅直接影响到《课标》的实施,而且也关系到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然而,要使学生日后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师就首先要立足为基础教育服务,因此我们认为要求教师学习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在学习中,我们的老师充分认识到《课标》所阐述的十个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在不同的层面和侧面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终生享受音乐——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使每一个学生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音乐中受益——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注重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重视音乐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鼓励音乐创造;

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倡学科综合;

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音乐;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理解多元文化;

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完善评价机制。

新课程给音乐教育最根本的变化将是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这一点,也正是音乐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课程评价要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固定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自由人格,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感受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终生热爱音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以及学会如何生存。近十几年来,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可喜局面,体现了21世纪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版权所有

2、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人才建设也是我院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我们采取的办法是:

(1)“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先进教改经验,改进我院教学管理。通过派员赴美、加、日、俄、越、泰等国和港澳台地区访问、交流和演出,邀请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波兰音乐学院肖邦钢琴学院等中外著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以及举办“乐器演示会”等活动使师生们开拓了艺术视野,学到国内外许多新的音乐知识及新信息。

(2)注重业务学习和提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连年派出部分教师分赴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著名音乐院校进行学习、访问、交流,或赴北京、上海的重点音乐院校学习进修。并且由院领导带头率全院共有20余位中青年教师参加“音乐学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研修班”学习并已顺利结业。此外,部分青年教师已考上硕士研究生,另有一批青年教师积极地就读在职研究生,形成全院重新学习充电提高业务水平的良好风气。

七、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成果

我院经过几年来教育教学的改革,并已初见成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音乐师范生应练好“音乐书法”——即乐谱书写的基本功,并在新生的《乐理》课及毕业班的《配器常识》课上加以严格要求,同时充分发挥《配器常识》课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较强的特点,使这门课成为提高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能解决实际应用的课程。

(二)

改革音乐学院式的视唱练耳教学探索有师范特色的视唱练耳教学路子。建立视唱分级教材及分级考试制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保证全体学生按教学大纲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让部分学有余力以及有兴趣继续学习视唱的学生能向更高级别层次迈进;运用固定调唱名与首调唱名法并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视唱的熟练程度和贺御能力得以提高,这些均大大提高了视唱练耳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改革《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三门史论课的授课方式,由原来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改为教师课堂授课与指导学生自学并举方式,教师隔周上课讲授本课主要内容,并列出参考书目及布置课后作业、论文题,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学会更充分地利用图书馆、欣赏室等的各种信息、资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门课的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在键盘乐器的教学中,采取了小组课、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改变了原来钢琴、手风琴课单纯“一对一”式的授课办法。学生在集体课或小组课上,不但能互相观摩学习,学到了演奏技巧,还学到了如何教学的方法。由于在集体课中运用了先进的数码电钢琴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优于个别课的授课方式。钢琴课还准备在2004新学年启用分级教程教材。

(五)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早在1991年建立了全国高校中最早的电钢琴教学系统,后又相继增建了电子琴教室、midi教室、教学录音工作室等。

(六)应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将电子琴课纳入了必修课,还提出并推行“手风琴与电子琴同步教学”的课题,大胆进行相关教学实践,使学生在这些健盘乐器的学习上融汇贯通,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七)将原有的钢琴、和声、钢琴伴奏编配几门课三门课程串起来成为一个大的课程组合,将这些课程的教师组成课题组,根据这几门课的最终要求来设计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计划、教学方式:钢琴(演奏、歌曲伴奏及一些简单规范的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和声(和声知识与规律、习题、作品应用的分析与键盘和声弹奏训练相结合)——钢琴伴奏编配(加强钢琴伴奏织体音型的移调训练、伴奏编写、即兴伴奏配弹等)。加强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八)及时将《电脑音乐基础》作为必修课。我们充分认识到,在21世纪,主导知识经济的必将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计算机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金钥匙”这一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计算机作为最基础、最前沿、发展最快的学科和专业,是当今迅猛发展的信息科技中的核心,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电脑音乐制作技术是打开新世纪音乐殿堂大门的金钥匙”的理念同样地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士所接受,应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学习计算机,学习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就成了高等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必然。早在2000年,我院便为全体学生开设了《电脑音乐基础》的课程,使广大学生能尽快地结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来进行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学习。进而学习和掌握音乐教学课件的制作、开发和应用,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就制作和应用音乐课件进行教学,受到学生及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九)声乐课改变以往套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一对一个别课的授课方法,进行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办法的尝试。努力将教学法贯穿于整个课程当中。

(十)舞蹈课得到了重视与加强;增加了课时;设立了侧重舞蹈的选修;教学内容中还增加了校园小歌舞编排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学习。

(十一)2001年开始至今,在《音乐教育学》的课堂上组织全院学生学习贯彻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了解最新的音乐教育理念、了解新课程音乐标准的音乐鉴赏与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的教学方法,并从新的角度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目标,音乐教学原则、音乐课程理论、音乐教学艺术、音乐教学(含教育实习)指导策略、现代音乐教学技术、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措施、音乐教育研究、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运用等。使全院学生注重国家新音乐课程标准颁发后新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密切联系了我国和我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新教改实际,并实践于教育实习中,有助于培养音乐师范生成为新型的合格音乐教师。

(十二)大力加强艺术实践,将艺术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中,并进行考核和量化评分。艺术实践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下乡采风及创作实践。广西地处少数民族地区,每年3月,是少数民族民俗艺术活动较多的时期,我院坚持安排二年级学生下乡采风,同时就地搞当地学校艺术教育状况调查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民族音乐艺术教育,让他们了解基础教育实际情况,大大增强他们学习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和坚定他们从事音乐教育专业的决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激发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采风的感受,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有的获全国音乐比赛获奖,有的在全国音乐刊物发表,更多的是自己的汇报音乐会上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作实践,学生们反映了这些活动是“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2、组织文艺活动及登台演出实践。如每年举办的音乐教育专业技能五项全能(即演唱、演奏、舞蹈、讲演、板书)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艺苑杯”声乐大赛、诗歌朗诵、大学生口才及讲演比赛等;还有每学年的教学汇报音乐会、作品音乐会和音乐舞蹈晚会等。让学生有许多机会来展现他们的艺术才华。

3、积极组织我系学生参与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院学生节目曾获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三等奖多项,学生合唱团多次获全广西合唱比赛特等奖,并荣获广西区教育厅颁发“广西大学生爱乐合唱团”称号

(十三)多元的音乐教育实习方式。我院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探索与改革:

1、定点实习。加强音乐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已建一批实习基地学校:如有柳州三中、广西壮文学校、邕宁高中、邕宁职业高中、南宁第一职业高中、南宁地区第一师范学校等。

2、学生分散实习,教师带头指导实习。采用了让学生回原生源地实习的办法。接纳我院实习生的各级学校已达200余所,使实习生有更多机会在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课外活动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等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为毕业生进行毕业“双向选择”提前作了准备,增强了我院与社会各界沟通联系的机会,使毕业生就业途径更多,渠道更通畅,扩大了学院在社会的影响,生源得到扩大。

3、抓好实习准备工作。为使实习生能在毕业学年分散到全区各地实习,独立地进行实习工作,我们抓好了教育见习环节。带领学生到学院所在地——南宁市有关学校听课、评课、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辅导。并在教育实习前一学期,根据音乐教育内容(乐理、声乐、欣赏等)逐项进行试教、试讲,以取得教学的体验,学会分析教材、备课、上课、评课、总结等环节。为他们进行下学期的教育实习打下基础。我院教师还承担省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音乐师范生教育实际指导策略》,获得的成果很好地直接指导了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

(十四)紧抓毕业论文写作环节。蔡世贤院长、陈玉丹教授一起经过两年多时间开设系列的讲座和积累,完成了近七万字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书稿,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题库,以指导学生通过论文写作,提高音乐师范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调研的能力、查阅报刊、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充分利用全方位的资讯的能力。

(十五)2002—2003年,本着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对我院课程衔接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使之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的衔接。

1、舞蹈普修课调至一、二年级上课,舞蹈条件及基础较好的学生三、四年级可以继续选修舞蹈课,这样,使学生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学习舞蹈基本技能,同时有机会将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应用到实践中。

2、《钢琴伴奏编配》课安排在本科第三学年,专科在第二学年开设,比原来提早了一年开设,保证了学生钢琴学习的延续性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3、《教师口语》课由原来在第三学年开调在了第一学年上,以保证我们广西少数民族部分学生克服语音不准的问题。

4、将原在最后学期安排的大部分课程分布到前面其他几个学期进行,一改毕业班最后一个学期安排的课程内容较多的情况,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找工作,做好准备迎接社会的挑选。

(十六)为了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的变化,拓宽办学思路。增加了音乐学(音乐教育)新的专业方向:电脑音乐制作专业方向、舞蹈教育专业方向。

(十七)《视唱练耳》、《乐理》、《曲式分析》、《和声》、《中国音乐史》、《音乐教育理论》等课程,将最适应教学需要的教材应用到教学当中。

(十八)改革招生考试。招生确保规模扩大和生源质量两方面的需要。1996年始,我院积极承办广西高校艺术类专业统考工作,改过去各院校分散招生为全区(省)性的统考,贯彻执行宽口径、重基础、重素质的选拔性考试,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评分办法、评分标准都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使考试走向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统考成绩在区(省)属院校同类专业中通用,改变了一校一考,报多校必多考的状况,有利于考生公平竞争;有利于学校公正选拔,有利于合理利用生源,提高音乐专业新生的整体质量,并有利于减轻考生的负担,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坚持了应对社会需求,坚持了多能一专、先博后深、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了突出师范性,坚持学习借鉴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体系而有所突破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路子是正确的,成绩是可喜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前进。应该看到,虽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前者也向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高师音乐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仅势在必行,更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深化,不断探索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

我以为,改革和与时俱进地发展,是我们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永恒的课题。有志者共同努力吧!

注:1、参考书目:

①《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

②《面向21世纪教育目标研讨会报告》潘懋元著。

③《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突出师范性,探索新的面向21世纪的教学体系》

蔡世贤吴远雄合著

第4篇

纵观当前的声乐教育,很多高校的声乐教育的情况还是很一般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容乐观,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当这一方面教育出现了问题,学生是很难再从学习中收获不一样的知识,因此必须从教育这一块着手。关于声乐教育的观念,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声乐教育的总体指导方针和声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其次是根据这些方针、目标和要求而制定出来的教育方案,通过这些方案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育。但很少高校能够认真执行并完成这两个方面,大部分的高校还是做得不够好,甚至是忽略,因此使得学生的声乐水平没有得到尽可能大的进步,只是在平坡上缓慢前进,甚至是停滞不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也找出了一些关于声乐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首先,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要对象,教师只是单纯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逐渐地,学生变成了学习声乐知识和传承声乐知识的桥梁或者是简单的工具,老师只是呆板、机械地给学生讲授声乐知识,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并没有正确地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条件而来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学习情况都是一样的,接受知识的能力自然也是不同的,而这些机械的教学只会使学生感到越来越枯燥,进而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在传授声乐教育的过程中,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中,学生缺乏主动性,一味地跟随者老师的步伐走,循规蹈矩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其实,在声乐教育中,理论知识的教学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更加重要的。例如,培养他们的唱歌技巧,如果只是简单地传授教科书的知识,这样是没有太大的意义,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唱歌技巧的发展。最后,过去以及当今的声乐教学模式都是比较机械和呆板的,它的传统性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给学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些知识的覆盖面相当地窄,他们只是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学到了大纲要求的几首歌,并没有学到更多的歌唱方法和技巧,没有学会看谱的方法,也没有学会创作歌曲的技巧和方法,这样的声乐教学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得声乐教学的课堂越来越枯燥和无趣,别说学生会厌倦,老师也有可能会厌倦这种教学方式。

二、声乐教育观念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很多高校的声乐教育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受到了计划经济思想的重大影响,在分系统的时候,对声乐教育的体系的区分过于精细,人为地将声乐分成了很多部分,而忽略了声乐教育的整体性,一味地强调给学生传授专业和系统的声乐知识,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的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综合素质自然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教育者将声乐教育体系分开很多的种类,也就是精细的分类,这样就使得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技巧能力的培养,又或者是只是注重培养技巧而忽略理论知识的传授。无论是何种教学,老师们都没有将理论和实践这两者相互结合起来,这样是一种片面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要,也满足不了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要。进一步来说,传统的声乐教育观念是陈旧的,也是单一的,有些老师在上声乐教育课的时候,他们传授的知识很少,而且是单一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学到了单方面的知识,这使得他们的知识结构很不平衡,声乐教学的难度也有可能会随之增大。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传统和陈旧的教学观念,重新树立符合时展的新的声乐教育观念,重新构建起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和新的信息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不断丰富教学的知识系统,既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也要满足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只有做到了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跟随时代的步伐,不让学生走在时代的末端,为了实现这一切,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至关重要。

三、高校实践音乐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目标体系的构建

1.调整教学目标。

无论是音乐院校还是音乐学校,其实践教学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综合素质。但鉴于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完成当前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这也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当前的教学方法,要改进这一不足就要从教学观点开始转变。在过去,在课堂中,老师只是单纯地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老师是处于主体地位,而接受知识的学生反而处于被动状态,其实这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加上老师传授的知识比较单一和乏味,这样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本身是一门很有趣的科目,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因此,老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不断去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中肯的评价与意见,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学习,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2.调整培养计划。

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人才,必须调整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要与专业水平相互结合起来,教学内容也应该覆盖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和条件,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技能考核,也要重视其理论知识的考核,才能使其全面发展起来,不让学生的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掌握失衡。

(二)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并不是只重视实践,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教学,其实这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的教学制度。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来增强运用能力,进而实现“二合一”,将它们综合运用起来。因此,其实践教学的内容既包括了教师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包括学生将其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上文所说的实习、实训、实验等。当然,毕业论文的撰写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当然,音乐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包括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它还包括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但在这里我们并不一一做详细的分析。关于管理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包括了教学人员、教学机构和教学基地等管理,还有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等。而保障体系的构建,重点是壮大师资队伍和创新教学模式。在这里,我们以声乐教学为例,分析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一对多”的声乐教学模式,是指在校期间进行的一周一课时的音乐教学模式,它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同演唱艺术歌曲、民族歌曲等,加上二重歌唱曲实现音乐教学。还有“小组课”,可以学习一些中外艺术歌曲,“小组课”还要加强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种模式既可以节约教师资源,还可以加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除此之外,还有“个别课”,这种教学是效率最高、教学质量最高的一种,“个别课”是一对一,这种教学方式是高效率的,但是“成本”比较高,对于快速地提高自身演唱能力、丰富自我的学生是很有必要的,他们能够通过“一对一”的学习,快速地提高自身能力,也能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快速解决不懂的问题,也能够快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在这里,我们以民族民间声乐教学为例,提出一些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措施。目前,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学生对民间生活的感受不够强烈,他们大多生活在城市,很少接触那种简单和原始的朴素生活,然而让他们去表演的时候,反而会太浮夸,脱离了现实,自然而然也是无法将作品的情感表达出来。但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歌声来传达内心情感,如果只有“飙高音”,却做不到“传情”,这根本不算是成功的演出。因此,丰富的情感在音乐作品中相当重要的,学生必须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了解它所要传达的情感,这样才能配合演出。因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法:

(一)注重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现力和体现力就是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着每一位听众,它讲究的是“以情动人”,而不是单纯的“以高音吸引人”。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是很重要的。仔细来说,可以让学生去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不同风格,也要了解一些民族民间的生活习俗和社会背景,从这些文化中来感受当地的音乐特点。当学生对这个音乐作品的背景有了一定的框架认识,自然而然就能够掌握它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演唱。

(二)培养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从古至今,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都和民间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决定了民间音乐的演唱形式,也对民间音乐的风格和特点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要想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情感,就必须对这个民族的音乐有着一定的理解和鉴赏。比如说,我们要学习藏族的民间音乐,那就首先要了解藏族音乐的整体特点,理解藏族音乐,并且去鉴赏一些藏族音乐。藏族的民间音乐大多是载歌载舞,有音乐也有舞蹈,因此我们可以从舞蹈中感受音乐的存在,在舞蹈中寻找藏族民间艺术的情感,这样有利于理解藏族音乐,感受它的情感传达,并通过自己的声音演唱出来。

(三)启发和培养音乐学习者的艺术想象力

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能就是想象力”。因此,想象力在艺术中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音乐中,音乐是离不开想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也是这样。大多数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贴近民间生活的,从音乐中就可以感受到当地的生活习俗、习惯、情感等。在教学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培养学生对角色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融入角色做表演这不仅能够增强学习者的表现力,而且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