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化软实力论文范文

文化软实力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软实力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文化软实力论文

第1篇

1.1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潮,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等国研究者和商业从业人员提炼出的有关企业管理的新概念。麻省理工学院学者埃德加•沙因在其1986年出版的《企业文化与领导》一书中提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被多数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体系。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约束和功能导向作用,能够有效规范和引导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此后,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雷斯•E•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阿伦•A•肯尼迪在其合著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企业文化的主要因素构成,即价值观、企业环境、英雄人物、典礼及仪式、文化网络。其中,英雄人物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它是一种人格化的企业文化,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感染力和鼓舞作用,能够使企业成员更好地认识自己,并积极进行创新活动,推动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目前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即领导者提出和倡导、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一种文化行为方式。综合上述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极力塑造的一种与他者相区别的文化形象,具体指涉商业组织的价值理念、符号、仪式以及处世原则等的文化形象,是企业发展经验的凝结,体现了组织的理念,渗透于组织的全部肌体。企业文化包括以下特点:抽象性,即意味着企业文化要通过一些抽象、简明的符号、象征来包涵具体丰富的内容;规范性,即意味着企业文化要表达应然性的目标,而不是实然性的现状;独特性,即意味着企业文化的特征和功能就是要使特定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可变性,即意味着企业文化应该伴随所处经济社会现实环境之变迁而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和发展,从而使企业文化这种软实力与企业本身因产品质量而形成的硬实力同步发展。

1.2软实力与企业文化软实力(softpower)并非企业管理领域内的原生概念,其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教授在对美国崛起进程以及大国关系进行研究时提出。它最初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以外仍能对其他国家和国际秩序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实力,其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在广度上的蔓延以及在深度上的渗透这两个方面。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相近学科之间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相互影响和借鉴,软实力也逐渐被一些学者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例如,有学者对企业软实力的外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企业软实力即企业文化所彰显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承受力与适应力、执行力与能动力、学习力与创新力、权威力与亲和力。另有学者站在企业软实力功能角度,分析了企业软实力的组成规律,其认为企业软实力是企业在社会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源建设过程中,为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其经营发展目标的一种能力。此外,还有学者从软实力与硬实力关系入手,认为企业软实力是建立在企业硬实力这一基础上,能够对企业利益相关者产生一定影响,最终使其认同和支持企业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发展,使其尽早实现其经营发展目标。依据这些不同的定义,我们认为企业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然却对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具有至关重要意义的战略资源,具有不可复制、不可模仿、强渗透性、强蔓延性等特征。企业文化是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它可以通过企业文化逐渐渗透至本组织之全部肌体并辐射至与其相关的其他组织。

2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1企业文化有助于发挥引领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以及我国产业升级的逐步加快,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当前,全球五百强企业中已有三百多家进入中国,并充分利用其资金和技术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技术市场、服务市场、国内市场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必须加快管理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以便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抢占一席之地。因此,企业必须加快创建与创新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其文化的软实力功能,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神华集团成立至今已逾二十年。在这近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中,神华集团在最初的“开疆拓土、重整河山、做强做大、打造辉煌”方针的指引下,规模日益扩大,产业链日趋完善,进而发展为“建设矿、路、港、电、化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一流大型能源企业”的方针,以及当下所提出的“科学发展,再造神华,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神华企业文化无不发挥着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极大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引领不断打造神华事业的新辉煌。企业文化如同大海中的灯塔,指引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中坚定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2.2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文化一方面可以有效优化其管理体制,推动体制创新;另一方面还能在精神层面影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激发其创新热情。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优化企业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一是推动管理理念的更新和转变,使员工认清市场经济的本质和信息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并针对企业现有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做好品牌市场和功能定位。二是加快管理体制创新,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内容选择相应的模式,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进行管理。企业必须及时根据外部发展形势的变化适当的调整管理策略,从而实现与时俱进的管理目标。三是积极进行员工价值体系创新,强化其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创建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明确不同历史阶段和状态下的价值表征。四是积极创新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当中,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效益。神华集团提出的“煤矿能够做到不死人,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的安全理念,就是基于这种文化价值提出的,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使神华安全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神华集团也迅速壮大。

3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企业文化缺乏创新和独特性企业文化与其生产经营目标联系紧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目前,一些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目标的正确认识,仅仅简单地将企业目标与企业价值取向和企业行为相结合,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创建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和目标要求的企业文化。当前,受行业、发展历史、产品特征、职工、地区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大同小异,雷同率高,没有充分显示出其文化优势与特色,导致其企业精神缺失,文化发展与生产经营相脱节,无法发挥企业文化应有的作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很多企业都提出过类似的口号,如“质量是企业发产品的灵魂”和“顾客需求至上”等,创意性口号较少。同时,这些口号的内涵较为单一,不符合企业的经营导向、产品特性和服务领域,企业文化区分度低,从而使作为生产者的企业较难培养自己的忠诚消费者,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实际上,企业文化的创建没有统一固定的发展模式,各企业可以根据其发展条件和具体方向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从而积极发挥其文化优势,推动企业的健康长效发展。各企业在发展历史、管理模式、技术构成、竞争压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其文化建设的独特性。此外,企业文化的强度和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独特性特色。神华集团涉及的行业较多,或许这也是独特企业文化特色不易提炼和展现的因素之一。

3.2企业文化表象化、重形式轻内涵近些年来,随着大众传媒和快餐化娱乐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国企文化建设出现了过于强调表象的错误倾向,具体表现为重形式轻内涵,文化内涵的构建和巩固不足,不利于其文化建设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一些企业在发展企业文化时,过分追求“面子工程”,重金聘请一些知名教授设计企业文化形象。但这些凭空想象出来的抽象文化概念大都缺乏实用性和独特性,难以表现企业的文化实质和成分构成,企业文化建设成为空中楼阁。另外,还有一些企业过分强调表层物质文化,将企业文化建设简单理解为员工言行举止、内部报刊、庆典活动、文化宣传口号等,无法真正将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融入内部管理中,不利与员工人文素养的提升。更多的企业将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口号宣传上,形式华丽,内容空泛,无法达到应有的文化建设效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3企业文化缺乏系统性、长期性企业文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前进的过程。因此,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突出系统性和长期性特点。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应该积极制定行之有效的文化发展战略,并成立专门的文化机构,以保证整项文化建设事业的高效稳定发展。但反观实际,一些企业将文化建设局限于某一领域或层面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另外,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关注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但也只是“一时热”,发展成果没有得到有效地强化和巩固。神华集团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上,经常随着主要领导的变更而变化,因而缺乏一个一以贯之的思路。具体的,神华曾先后提出过开拓文化、创新文化、卓越文化、变革文化、共同文化、大同文化、大神华文化、“五型”文化、厚德文化等不同主题,但企业文化主题一直没有确定下来,这不仅影响了神华文化的延续性,而且阻碍了神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发展信心,协调好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积极做好文化建设工作。对企业而言,只有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做好企业文化培育和建设工作,才能逐渐形成独特的且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

4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4.1加强企业文化研究、突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针对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加强企业文化研究,明确其发展地位和作用,科学认识企业文化发展意义,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推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企业要深入分析和把握企业文化的建设规律,坚持实事求是,高效整合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起完善和谐的企业文化。具体而言,企业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科学研究,坚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形式特点,明确现阶段文化发展目标,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同时,企业还可以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文化建设活动,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突出其文化建设的独特性和时代性特点。此外,企业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共同参与其中,并开展企业文化、员工价值观、企业外部形象调研工作,并针对其文化建设中的误区提出合理解决方案,优化企业文化发展结构,定期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相关培训,增强其集团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企业内聚力和向心力。

4.2加强制度建设、用科学手段将企业文化落到实处企业科技通过制度建设的方式将企业文化落到实处,以保障其文化建设发展的持续性和固定性。企业在进行管理制度建设时,必须结合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制定出特色化规章制度,用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鼓舞人、感染人、影响人,将员工的言行与企业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良好的管理制度能够使员工自觉规范和调整其言行,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质量。此外,企业管理者还可以对原有文化发展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好地适应现阶段的内外发展形势,使其制度建设充分体现出文化发展的特点与走向。

4.3紧扣企业发展战略、构建独具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要想使其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并被员工普遍认可,企业就必须紧扣企业发展战略,将文化建设与其经营发展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企业经营发展和员工素质培养之间的矛盾,加强员工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根据所在地区的人文化经济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长期和短期发展战略,积极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应该根据其产品特性和行业属性进行文化构建活动,发展独具自身发展特色的企业文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4.4建立起企业文化的有效约束、激励和巩固发展机制为更好地管理和约束员工的行为,企业可以将文化建设的一些内容适当融入制度建设当中,使得其管理目标最终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强化其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因此,企业可以利用强化理论建立健全激励和巩固发展制度,使员工按照企业文化理念进行日常工作,不断提升其工作效率和质量。另外,企业还可以建立其相应的监控管理机制,要求员工定期反省和检查自己的工作,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戒骄戒躁,以一种良好的心态迎接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第2篇

[关键词]衡阳市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对策

一、衡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总量迅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衡阳人再次走在了时代前列,前所未有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到2005年,衡阳市文化产业单位4898个,年末从业人员3.26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2.2%,实现增加值9.98亿元,占2005年GDP总量的1.9%。2005年文化产业三个层次增加值结构为23.8:12.2:64,对当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为20.9%、9.1%、70%,从而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现实基础。但衡阳市文化产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2005年衡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全省总量的4%(长沙占54.3%),总量偏少,规模偏小,水平偏低,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同时,衡阳市文化产业经营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可以依托的文化产业链及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未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而且衡阳市目前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规模不大,总体上看,衡阳市文化产业基本上是以传统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高素质人才短缺,市场竞争能力不强,这些都已成为制约衡阳市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长。近5年来,全市文化事业费总支出达50亿元,相继建成了以衡阳大剧院为代表的一大批城乡文化设施。但与文化产业强市相比,与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至目前止,衡阳市辖区内有12个县市级文化馆、10个剧团、1个博物馆、11个公共图书馆、13个档案馆、1个国家四级风景名胜区、17家电影院(正常营业的仅进步电影院)、2家电视台等文化设施,但是无一个图书出版社,除了新华书店,图书批发零售、音像批发零售大都是以个体户散户经营为主,因此,衡阳市现有的文化产业及相关产品市场结构相对单一,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对于拥有722.61万人口、经济总量排全省第四的大市来说,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3.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突出旅游文化特点。衡阳市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衡阳市积极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最具特点的是最初的“南岳庙会”已发展到现在的一年一度的“南岳寿文化节”,大大促进了衡阳市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经济的增长。近几年,衡阳市各县先后发掘本地资源优势,如耒阳温泉;常宁印山、天堂山、西江;衡阳县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等等都为衡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正在筹建的石鼓书院、文化墙、衡阳大剧院等项目将会更加丰富衡阳市文化产业市场。

4.抗战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精神。“弘扬抗战精神,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等讨论与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5.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重大节庆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交流活动、送文化到基层活动、外来人员文化活动等五类活动广泛开展。

二、提升衡阳文化软实力的对策

1.塑造城市精神,大力弘扬新时期抗战精神,使之成为衡阳城市发展的精神品质和内在动力。丰富衡阳的城市精神——“抗战精神”。衡阳要不落伍并始终走在区域竞争的前列,就要坚持文化的自觉和人文精神的与时俱进。要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不仅需要精明理性、内敛务实、不事张扬、稳扎稳打的精神,更需要大气开放的姿态、不屈不挠的意志、敢于创新的精神。

2.刺激衡阳市居民文化消费,大力发展衡阳市文化消费市场。当前在建立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形势下,衡阳市应继续积极引导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在软件上,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节、各类广场主题活动、各类演出、展览等活动形式提高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在硬件上,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年的重点工作考核。

3.在资金方面,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目前衡阳市涉及文化产业的单位绝大部分是国有单位,靠的只是财政拨款,资金来源单一、有限,如果民营资本能进入文化产业市场,不仅能解决文化产业市场资金运行的“瓶颈”问题,还能大大丰富文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现有政策已许可民营资本流入的文化产业行业,市政府应予以支持,多元投入、多元发展,来拓宽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4.塑造文化品牌,重点打响衡阳古城品牌、人文品牌、节会品牌、艺术品牌和产业品牌,以品牌提升衡阳文化知名度。一是名人品牌。利用衡阳的两大名人优势,通过政府号召,企业资助,社会募集,商业运作等形式,成功举办了蔡伦科技文化节和王船山文化旅游节。二是抗战名城品牌。以“和文化”为主题,邀请全国主流媒体和摄影家聚焦衡阳,打响英雄品牌。三是佛道教品牌。充分发挥南岳位于江南佛道教活动中心的优势,盘活佛道教资源,积极广泛地开展海内外佛教友好交流活动,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四是湖湘文化品牌。采取市场化手段筹资和经营开发湖湘文化资源。这些文化品牌确立了湖湘文化在全省的独特地位。在此基础上,我们借助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解读衡阳,扩大影响,让外界认识衡阳,关注衡阳,进而提升人气。

5.设文化设施,形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同时加强农村和社区文化阵地建设,争取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建成能基本满足群众需要的文化设施。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是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是体现文化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文化建设要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不仅要听之有音,更要观之有物,视之有形。一是打造文化精品工程。把项目统揽的理念融入文化建设,立足衡阳特色优势,通过创新招商机制,完善市场运作办法,建设具有较高品位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二是完善大众文化设施。坚持把大众性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引导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高标准规划建设县乡文化中心、体育广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县文化馆,乡村图书室、文化大院等,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搭建平台,使之成为广大干群求知的课堂,求美的窗口,求艺的乐园,求富的良友。

6.延续衡阳历史文脉,留住衡阳文化的根。衡阳地域文化源远流长,钟灵毓秀,目前市域内现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市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其中衡阳中心城区保存尚好的文物古迹有11处。尽管我们现在缺失了大量的历史遗迹,但不缺失历史的记忆。衡阳先民创造的辉煌历史和优秀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被湮没,我们要十分珍惜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为它们是我们的文化之脉、艺术之根。因此在旧城改造中应强调对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的保护,要把衡阳建设成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一是整理编录衡阳近现代保护建筑名录。衡阳的近现代史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应当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筛选了一批近现代建筑,编录成保护名录,如衡阳火车站老站房、核二十五公司办公楼、原衡阳工学院教学楼等。二是规划建设湘江风光带为衡阳的历史文化之主脉。湘江两岸积淀了衡阳两千多年的文化,秦砖汉瓦,珠晖塔、来雁塔、浮桥公所(湘南学联)、申公馆、彭公馆、民宅一栋(沿江东路119号)、千年道观东岳观、石鼓书院、南岳第一峰、古樟公园等。对于这些十分珍贵的历史遗迹,应采取封闭性保护措施,规划了保护范围,拆迁了保护圈内的其他建筑,并决定将由古建筑和文物专家设计和维修,使其成为湘江风光带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湘江风光带既风景秀丽,又富含文化内涵,是一条有思想的体现衡阳个性的城市文化走廊,人们从湘江风光带上一系列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中,可以寻找和疏理到衡阳的历史文脉。

7.打造人才高地。一是引进高技术、高学历人才,特别是要引进适用于产业发展的人才,从而引领科技工作大势,引领产业发展高端;二是培养本地区急需的人才,对企业而言就是培养技术骨干,对整个工程起技术支撑作用的人才,同时提升一般员工的技术能力,使人才结构合理化;三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利用大专院校技术力量,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现在衡阳有三所本科院校四所高职院校。这七所学校有在校大学生6.5万人左右。不过,现在这几所高校和衡阳的发展关联度还不是很高。这几年,衡阳将在城市化建设,推动旅游业,建设科技强市、体育强市等方面下工夫,应该说这七所高校对衡阳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希望今后衡阳有关部门能与这些学校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使这些教育资源能够为衡阳发展出力。

8.设立专项资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最根本之处在于这个城市特有的文化。衡阳也有许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是衡阳文化的“老底子”。因为传承的特殊,保护的不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建议衡阳市政府能否考虑给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用于民间艺术资源普查、普查结果编纂、抢救濒绝的民族民间艺术、对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培养进行补助、举办民间艺术活动以及保护和研究这些民族民间艺术项目。

参考文献:

第3篇

在当前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浪潮中,网络媒介和网络文化日益占据社会文化的主流地位,网络文化竞争的重要性和综合效应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竞争中日益凸显。网络文化的重要性在于,网络作为一种文化介质和文化场域对社会文化各领域具有广泛的融入性、辐射性和关联性,从而使得网络时代的文化范型具有不同于前网络时代的诸多构成形态与影响效力。

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构成

其一,网络文化不仅是文化本身的问题,它关涉到网络文化时代的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社会的“多位一体”综合发展,在新型网络文化的发展和提升中,关系到文化与经济、社会、政治等的多元综合发展。

其二,网络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其意义并不仅在于它是文化发展中的子构建,而是对文化各部分都具有广泛的融合与承载、体现。例如,就公认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传媒和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等文化软实力构件而言,网络文化以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的强势融入,使得它们发生了表现、运作、途径等多方面的转变与提升。

其三,网络文化具有广泛的受众参与性、传播互动性、信息便捷性和公众影响力,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与广泛性的强势文化媒体和文化介质。

其四,在当前信息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网络日益成为西方国家和霸权势力对他国进行信息侵扰,文化侵蚀,社会组织、经济扩张的主要战场和手段,网络秩序、网络安全、网络实力的构建处于国际竞争和对抗、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文化建设和管理中的重点和焦点。

综上,网络文化软实力是在网络文化平台和网络信息空间中,通过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而体现的文化软实力。它可以增强国家或地区的网络文化竞争力、控制力、吸引力、影响力等,使得国家或地区在文化竞争和文化发展中取得优势,并进一步推动其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实力的发酵和提升。

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六个维度

根据网络文化本身的特性及其在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和功能,网络文化软实力主要包含和体现于如下维度: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传播力、网络文化服务力、网络文化创新力、网络文化安全力、网络文化感召力。它们构成网络文化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成为网络文化软实力目标层得以实现的主要支撑,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起着重要的发酵和推动作用。

其一,网络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性标度,网络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于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范式和文化生产力承载。学者鲍宗豪指出,“网络文化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正在成为未来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部分,并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该生产方式的表现是:生产主体使用的劳动工具从物品形态向电子形态转变,劳动对象由实物变为虚拟,人和自然空间的关系变为人和数字空间的关系,生产力占有的劳动资料从实物变为电子网络。”网络时代带来了新的以网络文化为基础和承载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如网络出版、网络视频、网络广告等诸多领域。网络文化产业成为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内容生产的主要增长极之一,体现出超越其他文化生产领域的发展态势,也将成为未来文化生产力推进和增长的重要构成。

其二,网络文化传播力。文化的传播能力和辐射能力是增强文化互动和交流、增强文化内容输出并发挥其影响力、感召力的不可或缺的维度。诚如有研究者指出的,“在信息化时代,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网络媒介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崛起,对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效果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化,一是数字网络传播成为媒介传播中具有广泛受众与覆盖度的主流媒介传播方式;二是网络传播产生着深入而多方位的社会文化效果,对相关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等具有强效关联后果;三是网络媒介以其强大的“媒介融合”效能对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其他媒介形态形成多媒介、全媒体的整合,甚至成为一种“媒介的媒介”;四是全球化的互联网体系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全球化、传播全球化也带来现实的挑战和要求。网络传播以其对文化传播的重大影响乃至重构,影响着文化软实力的构成与模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新兴关键要素。

其三,网络文化服务力。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关系到文化生产、文化活动、文化学习中所需的各种文化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丰富性、优质性,关系到公共文化软环境对各种文化信息需求的满足能力、服务能力,关系到文化环境体系的吸引力和对文化再生产的保障力。我国在当前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的完备,而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为文化服务力和文化信息保障力的提升提供了跨越发展的良好契机。许多主要国家或地区都高度重视新兴网络文化在信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新世纪以来欧洲委员会启动的eContent、eContentplus(2005—2008)等项目,旨在让欧洲范围内的数字内容变得更易于获得和使用。互联网的崛起、网络服务基础环境的完善、各种基于数字应用的文化服务,有效改善了公众获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效率,也为文化服务力的提升提供着具有战略性、未来性的发展路径。

其四,网络文化创新力。文化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战略,而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及其强效的内在活力,不断推动着文化表现载体、文化表达形式、文化内容形态、文化媒介、文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创新,成为网络信息时代文化实践创新的主要来源和场域之一。移动互联网、数字模拟、网络互动、网络多媒体等网络文化技术的发展带动和催生着新兴网络文化内容和产品的不断创新;而网络文化的网众参与和群体性文化书写也极大地释放着文化主体的创造力。在我国强调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双轮融合战略背景下,网络文化与文化形态、文化介质、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发展成为推进文化创新的有力抓手。

其五,网络文化安全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文化信息的控制能力、对文化安全的维护能力。这其中,主权国家对其文化信息流、文化内容的有效引控是其文化安全和文化自主权的基本保障之一。网络文化是国际国内各种力量进行信息干预、舆论操控、社会动员、文化侵蚀的新空间和主要战场,“网络帝国主义”、“带宽殖民主义”等现象和机制为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安全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其六,网络文化感召力。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其是否拥有强有力的感召力,并进而产生如约瑟夫·奈对“软力量”所界定的“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到所愿的能力”。当前,网络文化产品和数字内容成为文化接受和文化消费中日益重要的对象,优秀的网络文化创作和文化精品、文化经典成为文化软实力构建和发散中必需的文化承载,例如韩国在其“文化立国”战略中对数字网络化的文化内容的重视。我国的文化战略也必须把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作为塑造民族精神家园、加强文化价值的传承发扬、提升文化认同度的重要构成,在网络文化中实现从文化经济、文化工业维度向文化品质、文化价值维度的转变和提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魅力和世界影响力的网络内容中心。

在数字信息时代的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网络文化占据着显著的地位,对文化软实力的模式和构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和转型作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不能只把网络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子构建,而要充分重视其全局性的渗透、融合作用以及时代性的突出地位,通过网络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加速推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全面、高效、科学发展。(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徐翔 编选:)

第4篇

一、文化软实力需要投入

软件建设也需要投入,图书馆、阅览室、健身房、运动场、网络电视、报刊杂志、包括wifi信号的接入,这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有条件一定要投入,这是文化软实力,属于精神层面。精神文明建设是潜移默化的,企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潜移默化的,“上下同欲者胜”这句古语很能说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得人心者,得天下,大至国家,小至企业、公司、家族。文化软实力就是解决员工人心向背的问题,而要增强企业凝聚力与向心力,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也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发展要求,就要真诚地关心人,科学地激励人,合理地培养人,努力实现员工与企业协调同步发展,良禽择木而栖,良士择主而谋,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与前提。营造人性人文的工作生活环境,着力满足广大员工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实现环境留人,也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是万物之灵,人有七情六欲,满足员工不同的文化需求,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平台和舞台,创造条件,使他们自身价值得到展现和发挥,才能在情感的共鸣中,心甘情愿地为企业效力。

二、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

第5篇

【关键词】企业 财务文化软实力 竞争力

一、引言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要想提高竞争力,不仅要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还要把现代财务管理理论和技术与中国文化、中国智慧等众多因素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管理哲学、财务管理制度,形成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今天中国企业对追求利润和金钱非常狂热,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但如果失去了健康的价值观,往往会导致灾难性后果。企业追求利润,除了要实现企业的价值外,还要实现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我们现在许多企业是富有了,许多人也富有了,但仅仅是暴发户,精神上是贫困的,往往见利忘义。大量的财富在手里,有些企业和个人变得霸道、面目可憎。社会不需要这样的企业,这样的企业越富有,社会就越混乱,越落后。企业有一定利润是硬实力,是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的物质基础,但不是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本身。

二、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的含义

企业财务实力包括财务硬实力和财务文化软实力。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是企业所具有的那种让与企业有关的财务关系人心甘情愿地去做企业希望做的财务活动能力,是企业财务软实力的核心。它包括企业财务文化、财务管理者素质的影响力等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并不仅仅指某个财务人员的能力,因为人是流动的,别的企业完全有能力挖走某个财务人员。只有当某个财务人员的能力和该企业紧密结合,才能产生财务优势,这样的能力才是企业财务文化的软实力。

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除了包括财务管理人员发挥显性财务管理知识的能力外,还包括财务管理人员发挥隐性财务管理知识的能力。这些隐性财务管理知识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一是与财务管理任务、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有关的技能性财务管理知识;二是协调各种财务关系及财务管理团队内部如何协调的隐性财务管理知识;三是企业财务管理对各个单位和个人的工作如何进行科学评价的隐性财务管理知识。

企业财务实力强大靠什么?主要靠两种力量:一是财务硬实力,二是财务软实力。一切可以表现为财务物质力量的实力都是财务硬实力,一切可以内化为财务精神力量的实力都是财务软实力。与财务硬实力相比,企业财务软实力具有更为基本的意义。作为财务软实力的核心,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在我国是指以中国优秀传统财务文化为基础,以和谐财务为主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财务意识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为企业财务文化感染、财务价值认同、财务精神、财务思维、财务战略、财务制度等影响力、吸引力和说服力。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是在企业长期理财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对内发挥凝聚力、动员力、激励力和对外产生渗透力、吸引力和说服力的功能。财务文化软实力强的企业往往员工很团结,完成各项任务有激情,供应商和客户都乐意和这样的企业交往。如果企业需要资金,筹资活动也相对容易。

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企业财务文化领域中具有的精神感召力和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对市场的财务资源吸引力、企业财务思想的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

总之,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替代性,是由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员工形成的综合理财能力,既取决于每个人的理财能力,又取决于集体的理财能力,是协同效应的结果。

三、如何提升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

在明确了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我们的重要任务是如何提升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这意味着我们要对中国文化和国情以及企业的具体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协调”,在管理工作中强调合和思想。因此,企业为了提高财务文化软实力,就应当重视企业财务关系人之间的协同作用,重视和谐财务管理。强调和气生财、合作生财、协作发财的财务管理理念。

为了更好地提升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对企业不同层次的员工,所采用的财务管理方法应当有所不同。对基层员工的财务管理重要的是靠财务制度,减少随意性,确保公平性,强化激励性;对中层干部的财务管理,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如果彼此信任,主要靠财务道德来规范他们的财务行为;如果彼此不信任,可以采用权变的方法来约束他们的财务行为;对高层领导的财务管理,重要的是强调“道”,高层领导必须是做人和做事的模范,领导团队必须志同道合,他们必须集体对自己的财务行为负全部责任。

提升企业财务文化软实力离不开正确的财务价值观,企业正确义利观的形成是关键。企业的存在与发展以一定的财务规范为前提条件。在现代企业,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利与义的选择问题。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大多数人的本性,这也正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追求的财务目标,取决于企业生存竞争的价值取向与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相互之间激烈竞争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利”的追求。那么,企业该怎样取“利”?在利益面前如何对待“义”?这值得企业财务管理者深思。先秦儒家强调“生财有道”、“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为重”的价值取向,对企业确定正确的财务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利己又利人,至少是利己不损人,才是企业应该追求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把追求自身利益与贡献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把追求利益与弘扬社会正义结合起来,应成为企业基本财务价值观。

第6篇

关键词:航海文化 软实力 文化自觉

我国目前在航运强国的某些硬指标上已经超过了欧美传统航运强国,但是在世界海运业的影响力、国际社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等深层次内涵上都较为逊色,先进的航海文化与社会认知还正在形成之中,亟待改善,这构成了我国实现由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转变的主要障碍。因而,航海文化需要不断地文化自觉。这种自觉体现在对社会文化走向的导引和自身的文化觉醒。基于这样的背景,将航海文化置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意义上,从文化自觉的视角加以考察和研究,寻求相应理论和对策,在理论和现实上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1.航海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个没有自己独特的航海文化的民族或许可以在海上称雄于一时,但绝对难以称雄于一世。只有我们社会各界人士携起手来,在全社会营造出浓厚的航海文化氛围,创造出新时期的中华民族航海文化,才能够成功实现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的转型,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

航海文化的凝聚力

航海文化丰富多彩,无处不在,从古老的帆船到远洋轮船,从航海博物馆到各国航海日的设立,它体现在有形的航海器物中,融合在航海人的行动中,渗透于各国的航海战略中,融化在各民族的文化中。发展当代航海先进文化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航海强国的重要思想基础。

1.3

航海文化的影响力

临海国家发展历史表明,航海兴,则国家兴;航海弱,则国家弱。弘扬航海文化是建设航海强国的题中要义。航海事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航海文化的建设是建设航海强国的必要条件,是和谐发展的保证,有助于国家战略的实现。

2.文化自觉对提升航海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航海文化随着航海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但也需要有意识的建设过程。客观来说,由于航海文化根植于航海活动中,所以,无论建设与否,它都是客观存在的,有了航海活动就有了航海文化。只是,在有意识地开展航海文化建设之前,航海文化是处于一种自发形成的状态,既包括优秀的、需要继续发扬的文化因子,也包括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需要扬弃的文化因子。而我们所说的航海文化建设,指的是建设优秀的航海文化,是在挖掘、总结原有航海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吸收行业内外、国内外先进的价值理念,从而建设成为先进的航海文化,为航海事业的发展提供文化动力。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过程。

2.1

航海文化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

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航海文化彰显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航海文化规律把握上高度自觉

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纵观历史上世界各国强弱的更替,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其中有一条规律为史学界所普遍认同,那就是强于世界者必胜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败于海洋。我们讲文化自觉,不仅要有满腔的热情,而且要有理性的认识,有对航海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否则,就会导致行动上的随意性、盲目性。

2.3

航海文化责任担当上高度自觉

责任源于自觉,行动体现自觉。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经济的强盛,而且伴随文化的昌盛。现在,有人提出“文化边界”、“文化版图”、“文化”等问题,实际上是把文化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来研究,这很值得我们深思。弘扬航海文化,实施航海强国战略就是个显例。

3.强化文化自觉及提升航海文化软实力的思索

3.1

把航海文化的创新意识和主张变成行业乃至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可有效提升航海文化的软实力。注重软件与硬件相结合

随着航海业的高度发展,航海文化日臻成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种先进文化。把航海文化分为精神和物质两大层面,前者称“软件”,后者称“硬件”。精神文化的属性本身也含有“软”’和“硬”两个方面:把人生哲学、价值理念、经营理念等划为文化“软件”,而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归为文化“硬件”。显然,文化“软件”制约、决定着“硬件”,而“硬件”是精神文化的体现和反映。航海文化的建设首先要注重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注重承优与创新相结合

中国是一个古航海国家,航海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我们既要继承优秀的航海精神、航海传统,又要在新时期推陈出新,发扬光大,这是航海文化建设的使命与任务。航海文化建设是一个文化继承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辩证的扬弃。注重个性与共性相结合

建设富有时代特征的当代航海文化必须注重个性与共性的相互协调、互相和谐,不搞一味张扬个性而摒弃传统习俗的纯个性化航海文化,也不搞循规蹈矩而缺乏鲜明个性特征的纯形式化航海文化,而是要在个性与共性的不同界面上寻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这是航海文化内在构成的必然要求。 注重稳定与灵活相结含

航海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正确把握航海文化形成的内外部环境,注重学习借鉴优秀的航海文化成果,从实际出发,深入调研,务求实效,切忌只追求航海文化的表层现象、不重视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稳妥并不排斥生动活泼、灵活新颖的文化构建形式,倡导用灵活多变、融会贯通的方式方法扎扎实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航海文化体系。如“航海日”活动打造强势航海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独特的职业魅力,不但使业内人士凝聚更强的归属感、责任感,更要不断增强全社会对航海事业的亲切感、认同感,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 航海日”,喜爱“航海日”,认同航海事业,支持航运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史伟.文化自觉与文化建设[J].兰州学刊,2009 (6)

[4]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5) (16) (17)

[5]李宏宇.文化软实力的特征和外在形态[J].学习与探索,2011(2)

[6]房濛濛.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1)

[7]尹晓敏.文化软实力的高校话语、高校境遇与高校道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1 (1)[8]李齐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0 (6)

[9]沈其新,田旭明.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J].理论探讨,2010(2)

第7篇

摘 要:当今世界,城市已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基点,而城市文化软实力则已经成为一座城市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的综合表现。近年来,雄厚的经济支撑力、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先进的城市精神、不断增强的文化辐射力和绵延不断的文化传承力,为南京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南京应着力塑造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鲜明特征;扩散城市文化,构建多圈文化体系;优化城市政策,增强城市人口归属感;塑造城市形象,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发展;文化软实力;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11-0050-04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一个城市而言,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注重文化建设、制度设计、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和环境建设,都是必然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的城市发展就是以文化论输赢,城市文化软实力最终必将转化为城市强大的综合实力和现实的竞争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谋划。

一、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城市文化软实力体现的是一座城市强大的精神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生产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以城市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凝聚力

城市精神的特质隐含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和地域性文化底蕴中,它凝聚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体现着城市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这种精神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使广大市民团结起来,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从而为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城市的文化凝聚力正是通过城市精神的塑造和弘扬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城市精神中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积淀必将转化为全体市民深层次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就像一条纽带,可以把全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甚至不同地域的人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向心力,引导市民心系城市命运,以振兴城市为己任,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于城市。另一方面,城市精神蕴涵着城市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既可以增添城市的内在气质,更好地展示城市的形象,又对外产生极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成为别具特色的城市名片,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推动城市良性发展。

2.以原创能力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创新力

创新是一座城市走向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只有不断实现文化创新,才能丰富和拓展先进文化,才能提高文化生产的能力,才能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文化的原创力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动力,失去原创力的文化就没有生机与活力。文化原创力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内容”和“品质”,如果没有大量优秀的原创作品作支撑,城市文化就没有吸引力。原创力就等于吸引力、竞争力,拥有大量原创作品才是城市文化真正有实力的表现。

3.以文化传播能力为核心的城市文化辐射力

在全球不同文化加深融合的今天,城市文化必须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时代文化潮流。融入时代文化潮流,不仅需要敞开胸怀,广泛吸取对自身有益的外来文化,而且还要加强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对外辐射作用,实现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会互动。在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冲突中,城市文化辐射力的强弱关系到该城市能否以平等的地位、主动的姿态融入时代文化潮流。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日益增强,传播活动对内产生的凝聚力和对外产生的辐射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信息化时代,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城市,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一个城市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适应新形势,自觉树立并增强文化传播意识,切实加强文化传播力建设。

4.以文化品牌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影响力

文化影响力是文化魅力的重要体现,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而文化品牌则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是文化影响力得以实现的载体。文化品牌是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品牌经济时代,品牌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文化品牌实质就是文化产业品牌化的结果,是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凝聚。城市文化品牌,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特色资源的产物,而且也是城市的无形资产和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这座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自豪感,增强这座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以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城市文化生产力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城市的文化生产力是整体的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文化以一定方式体现在生产过程之中,形成不同特性的文化产业,生产出各种满足市场需要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内在地蕴涵着生产者的思想和观念,文化产品的流通输出也就是文化观念的传播辐射,能够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文化企业将会为消费者提供形式各异的文化产品和方式不同的文化服务,形成多门类、多层次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从数量、质量、多样化等方面更好地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源源不断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撑。

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

文化张扬着城市的个性,体现着城市的气质和神韵。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对于城市发展就如人之两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非常明显的战略意义。

1.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

知识经济、消费社会和科技创新三大变迁,使文化和经济高度融合。文化具有实际的经济价值,文化既是经济发展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又成为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实际上就是在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无形力量的强大支撑。文化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很多城市中已成为一个巨大产业,创造着惊人的价值。艺术、设计、音乐、歌剧、舞蹈、电视和电影制作、建筑、出版、时装和广告等领域的发展,在这些城市形成了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行业,刺激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一些城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也正在逐步提高。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可以通过增强文化产业的内涵来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创造更多机会,吸引更多人才,配置优质要素,组合优质资源,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有助于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完整、丰满的城市空间由理性和情感、现实和想象构成。优质、理想的城市发展,既需要通过强大的、可持续的经济力量建构起城市的理性内涵和现实维度,也需要通过独具特色、充满活力和繁荣昌盛的文化创造出迷人的城市情感空间和城市想象空间。从全球范围看,城市再也不被理所当然地仅仅视为经济实体。虽然城市的经济功能依旧重要,但强调城市的文化功能、重视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文化能够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能让城市的生态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能够激发人们的潜能和对生活的热情。文化是一种增进理解和认同的强大力量。文化跨越障碍,尊重差异,可以把不同背景的人们团结在一起。文化可以激发灵感,教化社会,创造财富,给每个人带来无穷的愉悦。因此,要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大幅度提升是关键。

3.有助于扩大城市影响力

与有形的经济力量相比,无形的文化力量与城市综合影响力具有更高的相关度。文化是现代城市的灵魂,文化软实力虽然无形无影,却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能够超越时空、超越民族与国界,对提升城市的综合影响力具有巨大的乘数效应。从全球城市发展经验来看,一个有国际影响的城市,往往富有充足的文化资源,拥有独具价值的城市品牌,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权威的“全球年度城市品牌指数”调查显示,时尚、香水和埃菲尔铁塔对巴黎雄踞世界城市排名指数前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古迹及其旅游景点、梵蒂冈城是罗马主要的品牌力量;圣家堂及奥运会让人们记住巴塞罗那;提到洛杉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好莱坞;提起马德里,通常印入人们脑海的是奔牛节、斗牛及其风土文化;金门大桥让超过3/4的全球受访者自然而然地将其与旧金山相提并论。所有这些视点和要素,都与文化直接相关,都是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表征。可见,一个城市要想真正塑造良好的形象、提升品牌的认知度、赢来良好的声望及影响力,必须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4.有助于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城市之间竞争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世界一流城市在城市发展战略中普遍优先考虑文化因素,无不高度重视文化在城市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无不千方百计抢占文化软实力这一城市竞争的制高点。当下的纽约、伦敦和香港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化时代城市发展的典范,共同演绎出辉煌的当代三城记,不仅是由于这三个城市紧紧把握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先机,还因为这三座城市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伦敦公布的《市长文化战略》提出要维护和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的声誉,成为世界级文化城市。伦敦视文化为城市的“心搏”,社会、经济和城市的肌体都因文化而律动,无与伦比的文化丰富性和广阔、多样的文化和创意资源,成就了激动人心的伦敦、活力无限的伦敦和令人难以忘却的伦敦。纽约是世界文化俱乐部,非常重视文化艺术,她以繁荣的文化吸引着大量全球最具有竞争力的人群定居纽约,并带来了纽约的奇幻、沸腾和被点燃的热情。香港在文化地位上难以和纽约、伦敦相比,但年轻有活力,拥有开放、多元的城市文化品格。香港已经意识到,面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单凭金融商业不足以强化香港的竞争力,未来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并以对文化的投资鼓励创意,带来社会的多元发展,促进知识型经济的成长。其他一些新兴国际化城市,如新加坡,提出要将新加坡发展成为“一个充满动感与魅力的世界级艺术城市”,确立建设“文艺复兴城市”愿景,强调要全面激发文化对城市竞争力的多维影响;如韩国首尔,为实现成为“世界一流城市”这一目标,始终把以文化为中心的市政方针放在首位,并制定了《为创建“文化城市——首尔”的文化艺术部门十年计划》。可见,文化在城市竞争中的重要性,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共识。

三、提升南京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路径

1.树立文化强市观念,明确文化城市定位

南京在完成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型和实现城市功能、结构蜕变的过程中,需要从文化视角来组织和配置城市的各种资源,使文化成为发展创新的强大引擎。一是以文化的思维对城市的各种功能进行考察,发现城市的创新方向和创新空间,并且在周边城市圈内使南京获得新的核心定位,成为全球文化生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二是从文化的角度考虑和制订各类公共政策,在文化资源和公共政策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协同的关系,这些公共政策涉及经济发展、住房、健康、教育、社会服务、旅游、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文化政策本身。三是形成文化共建的合力。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提出并落实支持文化与软实力发展的有关具体政策措施,同时利用文化单位内设研究部门进行调研,或公开招标、委托社会机构进行文化专题研究,为文化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还要加强软实力理论跟踪研究,运用城市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测评和开展社会调查等方法,定期评估南京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状况,及时向本市有关部门领导反馈信息、提供咨询报告,并以适当方式向外界公布相关情况,为南京软实力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2.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应该突出两个环节:一是要加强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创作一批有南京特色、有巨大影响的文化艺术精品。要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市民群众尤其是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应该在全市范围免费开放图书馆、文化中心等政府投资兴建的公益型文化设施,为市民提供免费的精神盛宴。政府投资的大型经营性文化场馆,在不影响正常营运的情况下,应坚持提供一定比例的低价票公开向市民发售,让普通市民“看得起戏”,分享文化建设成果。要将园林雕塑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大投入,组织创作一批反映南京历史文化、有地域特色的雕塑作品,完善管理,以展现南京城市魅力。二是要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南京特色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要充分运用南京的文物、历史典故、重大事件等资源,在创作、演出、出版、影视制作等方面同时发力,合力打造文化大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弘扬南京文化。三是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使南京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逐步开拓国际市场。要发展与国内外城市、知名文化企业的合作,利用各种文化节庆、文化博览以及政府和民间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宣传南京城市文化,提升南京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保护城市历史与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并重

历史的积淀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源泉,南京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应延续其“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优势,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保护、深度挖掘、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保护城市历史,延续城市记忆。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先进文化,要加强南京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建设“山水城市、低碳城市”为目标,以大水系建设为重点,拓展南京城市生态空间;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对南京城市绿化、环境污染的治理等做出统筹安排;倡导低碳型生产、生活方式,使南京的“山水城市、低碳城市”建设成为南京城市文化建设的一种要素,成为提升南京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4.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城市凝聚力

制度文化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表现形态,加强有利于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制度建设,是南京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当前,南京应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发展民主为重点的社会制度建设。一是要继续加大实施教育就业联动战略,实行就业创业并举方针,千方百计增加职工和市民的收入,形成“创业有平台、发展有机会、投资有回报”的人民“安居乐业”城市氛围。二是要实施民心安定工程,健全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促进共同富裕。在推进民主管理工程,激发社会创造力方面,要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设和谐社会生活共同体和加强统战工作,扩大文化软实力的亲和效应。

5.吸引优秀人才,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保证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人才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力保障,文化竞争力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力。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吸引优秀人才起码具有两方面的突出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从而影响城市气质、精神的形成,影响城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实现。二是有利于促进城市科技文化的发展。引进人才实质上就是引进科学文化技术,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就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发展,关键在于文化创新,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文化人才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当前,南京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最紧缺的是文化经营人才、产业研发人才、策划人才、管理人才等,一定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南京成为对优秀人才极具吸引力的城市,并且通过聚集人才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真正使南京成为软实力较发达的城市。

参考文献:

[1]余小曼.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J].当代传播,2011(2).

[2]吴忠.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意义与路径选择[J].学术界,2011(5).

[3]闻瑞东.国外发达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及启示[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3).

[4]吴丹丹.各省区文化软实力的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10(2).

[5]关多义.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生产力研究.2008(12).

第8篇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国家发展战略 创新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文化软实力已经与国家发展战略选择息息相关,要实现未来的国家发展战略,就必须提升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来更好地推动国家的发展。

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此后被广为应用。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相对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硬实力”,如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软实力”更多的体现在文化、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上。软实力可以增强一国的民族凝聚力,提高该国的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它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常常发挥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作用。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指一个国家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或融合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那么国家间的交流就会更融洽,合作就会更容易,冲突将大为减少。正是基于这些重大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调整文化政策,制订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知识经济高地”进行战略竞争的同时,又在“文化软实力高地”展开了新一轮竞争与博弈。各国在加强软实力建设的过程中,特别突出文化力的建设。文化与经济的全面渗透、相互交融、互相促进,使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正如美国学者爱德华・W・萨义德所讲:“文化成了一种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彼此交锋。文化决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毋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多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而未来的综合国力竞争,其胜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之间文化力的较量。

文化软实力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类型的国家发展战略。胡鞍钢认为,如果以文化为界,可以将大国的崛起大致分为西方世界的崛起和非西方的崛起。英国、德国、美国的崛起均属于西方世界的崛起,它们基本属于相同的西方文化。二战后日本、“四小龙”的崛起,以及最近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均为非西方的崛起。这种划分由于缺乏更具体的特征表述,较难进一步的探讨。

如果采用经济指标,我们可以将大国发展划分为外生需求型和内生需求型。外生需求型国家主要通过扩大其外部市场份额来实现其经济的发展;而内生需求型国家主要通过更多的依靠国内市场来实现其发展。基于文化的影响力,结合其文化的相关特征,外生需求型国家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保守外需型和创新外需型。保守外需型国家的主导文化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以殖民主义掠夺、侵略战争作为扩张其外部市场的主要方式。英国、德国、日本都属于这种类型。创新外需型国家的主导文化是包容性的民族平等和种族平等,以技术创新和出口贸易为其发展提供支撑。同样,结合其文化的相关特征,内生需求型国家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创新内需型和保守内需型。创新内需型的主导文化是包容性的民族平等和种族平等,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主要手段,依靠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来实现为其发展。中国、美国都属于这种发展。保守内需型国家的主导文化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奉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通过对内部其他民族或其他等级民众的剥削来维系其发展。比如,近代专制的清朝政府,奉行满族至上,通过对其他民族的剥削,来支撑其二百多年的高压统治。中间虽然有所谓的康乾盛世,但由于其建立的基础乃是少数民族对大多数民族的高压统治之下,故其兴也勃,其衰也勃,国家难以实现较长周期的持续发展。现代以来,已经缺乏保守内需型国家迅速发展的实证。

英国、1950年前的德国和日本等属于保守外需型国家,其发展主要是通过发动战争和殖民地统治的方式来实现。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逐渐形成了其狭隘的民族主义,并滋长了其蔑视亚洲的民族优越感,这是它们对其他民族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源泉。与二战时期信奉雅利安人至上的德国纳粹思想体系路径基本一致。最终结果是二者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把本民族陷入了绝境。英国虽然没有因战争而灭亡,但其发展由于缺乏较强的创新,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其工业产出已经被美国和德国赶超。由此可见,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肆虐下的文化软实力带来的是霸权的、短暂的、痛苦的发展。

美国、中国、1950年后的德国和日本都属于创新类型国家,是和平方式的发展。所不同的是美国和中国都是创新内需型发展战略,而1950年后的德国和日本都属于创新外需型发展。当然,美国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殖民色彩,1820-1870年间,美国的国土面积增加了数倍。但美国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国家,至今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以及多种族多民族的融合培养了美国人民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民族性格。2006年11月,美国竞争力委员会的《竞争力指标:美国的位置》报告提出:培育创新精神的文化和环境是美国过去20年杰出表现的源泉,也是美国保持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美国具有非常强大的创新文化力量,世界最具创新的25家公司中美国公司占据16家,前10家公司中有8家美国公司。另一方面,美国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为创造新知识和无形资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早在1789年,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就规定,(国会有权)保障作者和发明者对其文字作品和发明享有一定期限的专有权,以促进科学与实用技术的进步。这一条款是专利和版权立法的宪法授权条款,并依此,在1790年美国就制定了联邦专利法和版权法,这些都成为美国创新的制度保障。创新精神和创新环境成为高技术产业在美国发展的文化诱因。这种深入骨髓的创新文化,成为美国经济长达百年持续发展的源泉。

近两百年的大国发展对比表明:深厚的创新型文化,可以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持续动力;而保守型文化的滋长,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侵略性扩张政策支撑的保守外需型发展战略,只会使一个国家获得短暂甚至是灾难性的发展。作为一个大国来说,不可能把一国的持续发展,完全建立在出口外向型经济之上。只有坚持创新内需型发展战略,通过不断的技术、组织、制度创新,进行产业的优化和升级,依靠国内市场的壮大,才可能实现一个大国持续长久的发展。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文化落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们必须围绕增强文化软实力,立足培育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弘扬“和谐”的传统价值观,以及通过优秀的民族文化产业载体,更有效地推动我国创新内需型发展战略的实现。

(一)围绕创新文化的构建,培育全民族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培育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是推动中国创新内需型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升一国的软实力与该国拥有的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的创新文化密切相关。在历史上,许多大国能够崛起并且扩大了国家的影响和作用,大都与其努力进行创新的文化背景有关。如近代英国的崛起,为现代世界贡献了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和工厂制度等。在当今世界,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惟一超级大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美国在信息、生物、电子、航天等领域作出的技术创新和在金融、贸易、企业、产业等领域作出的制度创新,早已成为世界各国纷纷效仿的样板。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为世界贡献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独特的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是到了近代,清政府实施的保守内需型战略,极大地抑制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中国文化原创能力的弱化,使得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大为下降。因此,要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角度出发,树立民族文化的创新意识,大力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工作,加强中国在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方面的原创动力,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贡献中国的经验和模式,使中国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动力。

(二)立足创新环境的建设,弘扬以“和”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

有着五千年深厚底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之根本所在,是中国提高软实力的文化根基。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要求是实现国际范围内的价值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追求“和”,讲究“和而不同”,肯定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承认各方的差异,认同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儒家主张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地位平等。墨家提出“大国不攻小国,大家不篡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欺愚,贵不傲贱,富不傲贫,壮不夺老”的8大正义标准。注重“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 更能够体现出以合作、说服、渗透为主要特征的国家软实力竞争的优势,更容易被别国认同和接受。在国际矛盾日趋复杂、尖锐的今天,中国这种“和谐”、“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将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和包容的作用。它为解决新形势下国与国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相对于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统世界的“和平”文化霸权,它更容易被别国认同和接受。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和谐文化资源,倡导和谐社会理念。代表我国在第60届联大首脑会议上提出的“和谐世界”,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表述,是中华文化为形成国际秩序主流观念作出的新贡献。它对于化解国际社会危机,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缔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吸引力。

(三)依靠文化产业的承载, 提升国家形象

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物化和重要载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文化产业运作,才能向全世界传播和扩散,并且渗透到千百万人的生活中去。而一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与文化产品竞争力强弱是该国文化吸引力的最直观表现。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才能应对西方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侵略和挑战,同时避免自身的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被边缘化。中国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尽管如此,也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鼓励和孵化文化产业的经验和成功案例,从提升国家形象的战略高度加快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文化产业体系。建立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加快培育中国文化产业的世界级品牌,以占领文化产业的制高点,使我国文化产业成为全球文化产业生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创新进取、和谐健康的国家形象展示在世人的面前,争取更多倾心中国新形象的国际友人支持,为国家的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1.刘相平.对“软实力”之再认识[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0(1)

2.爱德华・W・萨义德,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第9篇

后金融危机时代,电影越来越成为广大群众紧张工作之余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电影票房不断创造奇迹,电影娱乐业逆市而上,由此带来人们对电影文化和电影产业的重新审视和关注。经济走低,文化被视为新的带动力,当今世界各国纷纷展开文化软实力的竞争,电影更被视为非常重要的文化力量。美国电影协会前主席威尔·海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骄傲地宣称,世界范围内,每英尺胶片的美国电影带动了一美元的美国其他商品销售。贸易已经不再紧随美国国旗,而是紧随“电影”了。[1]我国政府出于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考虑,也提出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战略,但是,在世界电影产业呈现出全球化合作的格局下,中国电影业的力量还非常弱小。如何加速提升我国电影文化软实力,使中国电影真正能够起到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我们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梳理、审视和思考。

一、当代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研究缘起

“软实力”概念是1990年3月,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他认为:“由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四大因素构成的硬实力,始终是有限的,而真正具有无限张力的动力力量,是软实力。”[2]并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造就一种情势、使其他国家仿效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这一能力往往来自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资源”[3]。在2004年,他又把“软实力”明确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 是“让别人也想要你所想要”的能力。[4]概而言之,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媒体形式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传播。[5]作为艺术与商业的结合,电影具有文化性和商业性的双重属性,电影不仅是一种产业,也是一种传播语言。作为 “软实力”构成的电影文化直接影响到国家形象的传播。国际经济学家指出电影产业是国家综本文由收集整理合软实力的体现,影视作品反映出的民族精神、渗透的社会价值观以及随之带来的强大经济效益,使得众多现代国家把提升电影文化软实力作为塑造国家形象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文化因素是世界性流动的因素,它构成的软实力难以垄断,文化可以通过跨国界传播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或主流文化,发源这种文化的社会自然就获得巨大的软实力。”[6]作为具有全球辐射力的现代媒体,电影对建构国家形象与增强民族主体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我们说,国家形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家实力,在客观上是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体现,但更离不开现代大众媒介的想象性建构,而电影作品的广泛传播,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是帮助世界了解中国、认可和接受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内可以凝聚人心,对外可以塑造国家形象,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虽然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有限,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正通过中国影视文化的对外输出开始有兴趣学习中国普通话,开始关注中国功夫、中国文化,来我国留学、工作,愿意和中国企业合作。可见电影作品的繁荣能有效地促进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电影的传播形式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家形象的构建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三、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策略

(一)对外: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软实力竞争中有较强的优势,是我们提升软实力开发不尽的宝藏。当前,中国电影频繁参加各类国际电影节,走出国门面对国际受众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不仅仅是一种潮流,还应是中国电影的责任,中国电影应立足中华文化,提高自身质量以争取更多的国际国内观众认可,在全球竞争中表达中华文化应有的自信。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现状和经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差距,中国电影现在还不能够平等地与美国好莱坞电影进行对话。要想通过电影弘扬民族优秀品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中华文化神韵,达到文化外宣的目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业。

中国电影只有立足本国文化基础,呈现丰富的“中国元素”,才能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特殊魅力。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文化立场和策略,那就是“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来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中国必须融入世界才能影响世界,自立于世界之林而不是世界之外,中国文化才能有影响力。中国电影在塑造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差异性的同时,也要努力表现勇气、尊严、平等、自由、英雄、博爱等这些人类共通的情感。通过电影传达东方式家国文化、儒道文化及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展示东方文化的柔韧、博大。不过,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与时代特征相适应,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并与人民生活和国家行为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对世界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二)对内:学习好莱坞运作经验,努力多出优秀作品

美国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好莱坞电影至今仍雄踞世界电影工业金字塔的顶端,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美国通过好莱坞影片,巧妙地将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和当代中国,通过好莱坞影片展示出美国是自由、平等、博爱、公平的世界,世界的发展方向在于美国。美国电影既是美国出口的文化商品,也堪称美国的文化大使。它用其光影魅力为美国创造了一种独特“形象”,弘扬美国的生活方式、文化乃至意识形态。如大卫·普特南所指出的,美国电影所创造的美国形象极其有效又极其易于辨认,是一种富足的、充满机会的、令人激动的、科技发达的、而且至少在大多数时间都开放自由民主的,这种形象对于推销美国价值和美国商品同样成功。[7]

美国好莱坞影片《功夫熊猫2》全球热映,曾在国内引发大讨论,这一现象是中国文化输出,还是美国文化入侵?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盛行,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长此以往,必然影响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及正在形成发展之中的先进文化。我们应该思考,中国的电影人守着中国文化巨大宝库,却无从下手,无法传递,这是谁的错呢?国产电影如果不反思自己,一味指责对方,显然是狭隘的。当前,最不该的是盲目抵制,而应该是学习。也许换个角度来看,好莱坞其实还帮了我们。我们一分钱没花,好莱坞就免费给我们做了一个全球广告。这比拿巨额外汇去做国家形象广告要好得多。同时,我们也应该警醒,《功夫熊猫》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看到我们丢失的“软实力”,中国文化资源和中国元素拥有广阔的国际市场,我们的电影缺乏的是开拓全球市场的能力。

(三)自身: 遵循文化发展特殊规律,不断完善监管体系

提升电影文化软实力需要考虑电影自身的特点,遵循文化发展特殊规律。电影其自身拥有的特点使之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不仅体现商业价值,还体现文化价值;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精神性;不仅满足人们感官的享受,还给人心灵以震撼与启示,更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发展电影文化产业需要遵循文化发展特殊规律,不断完善监管体系。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影视产业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扶持。美国是这方面的突出案例,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维护好莱坞电影等创意经济产业的全球利益,发展至今,已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国际性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国内,美国政府构建了一系列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并设立了众多的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在国外,美国政府不断积极促进国际性知识产权保护条约的缔结,并通过多种手段促使其他国家加强对美国知识产品的保护。[8]制度的支撑是规范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我国政府可以学习美国经验,尽快建立完善电影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例如出台有效的版权保护措施;相对宽松的电影审查机制;调整电影制片方、发行、院线的分配比例等相关配套政策。总之,我国政府只有加大对电影业的扶持力度,建立权责一致、监督有力的电影行政管理体制,才能为电影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有效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

四、结 语

第10篇

一、文化建设

1.文化建设的概念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文明的沉淀。民族文化建设是民族传承和发扬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加强文化建设不仅是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文化建设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各项活动总和。这些活动可以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一类是宏观文化建设,如加大我国的教育投资,发展教育;加大科学创新投入资金,发展科学;举办文化艺术节交流,发展文学艺术等。另一类是,微观基础文化建设。如对新闻出版社、电视广播台、图书馆、博物馆等扶持和增建,也就是对公共文化基础建设的投入称为微观基础文化建设。

2.文化建设的意义

2.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来积淀的是各个朝代人民的智慧结晶。而璀璨的中华文化又依赖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曾中断过的文明。这些精神文明是中华人民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坚定的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

2.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标志。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观念的深入人心,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保持和拥护自己国家的民族精神。要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团结,就必须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与世界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唯一拥有的精神财富。

2.3文化是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和潮流的重要力量。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向作用和促进作用。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发展需求。同时,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文化建设能够引导人民、教育人民、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使人们更加团结,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2.4文化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条件。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除了经济要发展以外,文化的支撑作用也必不可少。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才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文化发展也能促进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建立一个真正和谐富强的国家。

二、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1.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图书馆文化是指在图书馆领域内所有与图书馆有关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图书馆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文化形式的总称。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基础设施,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具体来讲就是图书馆在从事书籍文献资料的收集、馆制建设、馆际合作以及读者服务工作等相关的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图书馆文化包括图书馆从物质形态,管理制度到精神文化的所有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就是图书馆文化的内涵所在。

2.图书馆文化内涵的具体内容

2.1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图书馆要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并与公共文化体系相适应的健全的管理体制,深化图书馆的运行机制改革,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梳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保证广大群众享有使用和监督图书馆的权利,保证图书馆收藏民族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促进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协调图书馆的内外关系,加强图书馆的科学化管理,保证图书馆的管理秩序,确保图书馆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2以人为本,提升图书馆服务环境体系。合理规划馆藏体系及内容,开展分层服务,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有计划开展服务评价方式 ,不断提高图书馆服务专业水平。首先,进行馆员教育培训,提升队伍素质奖惩机制,加强人才建设,有效发挥人才智慧,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造就一支优良的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农村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培训;其次,提升图书馆环境建设,重点是县级乡级镇级图书馆加大数字图书馆、特殊人群的读书学习环境。做为城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图书馆承载着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才能让人们真正意识到文化建设的有益性,才能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关注和依赖,才能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想学就学,想看就看。

2.3加快构建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基层图书站,实现基层图书馆工作的转型和提升。有一定数量的城镇及所属乡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部分图书馆(站)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未能到位。图书藏书量甚少、类别单一,年久陈旧,导致图书馆门可罗雀,没有真正做到服务于民;根据此现状可增加以县级图书馆为枢枢纽的流动图书馆设施建设,例如因地制宜在城市图书馆与县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与乡镇图书站间配备图书流动服务车等动态设施,拓展阵地式服务和流动式服务,并以此相结合,建立灵活机动、惠及基层群众的流动服务网络和流动书库,推动图书馆服务进一步向社区和乡镇基层延伸,满足基层群众文化发展需求,从而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4提倡学习型图书馆建设,发扬终生学习风气,树立终生学习观念。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特别快,为了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近些年,我国公民的学习阅读率持续走低,人们已越来越不习惯读书,青少年课外读书更少,不到发达国家人均读书量一半,他们对网络游戏的关注代替阅读的普遍现象已成不争的事实,长此以往,必导至民族文化素质的衰弱。所以重视学习型图书馆的建设,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是图书馆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

2.5增加文化活动的举办次数,提高文化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和潮流的力量。举办文化活动也是加强文化建设的方法之一。在一些信息和网络不发达的地级市中,可以通过积极举办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赛事来吸引人们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如,由当地图书馆举办不限年龄的写作比赛、书法比赛等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本身就是文化建设的外在体现,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图书馆以及文化活动的关注度,为人们展示自身文化才能提供了平台,让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共同进步。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关系;协调发展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特色的教育类型,近年来获得了巨大发展,正处于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关键时期。目前,高职教育已经占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技能硬实力,高职人文教育打造学生的文化软实力,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目前,高职教育重视技能硬实力、轻视文化软实力的倾向非常明显,由此造成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难以协调发展和科学发展。因而,促进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是高职教育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

1.内涵

硬实力是与软实力相对的一个概念,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技能主要是指人运用方法和技术去解决专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1]技能经历了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学习过程。[2]技能硬实力是指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形成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技能实力体系。技能硬实力主要体现为“怎么办”和“如何做”的多元组合技能实力体系。[3]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是一个由多种技能力构成的体系,不同技能力对应不同的高职教育技能目标。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力;专业技能力;综合技能力和创新技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技能硬实力,高职专业教育应以经验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传授为主。技能硬实力反映了高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对掌握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复杂劳动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能力。技能硬实力是高职教育综合实力中的重要部分,是有形物质力,一般可以量化和测量。没有技能硬实力,就无所谓“文化软实力”;技能硬实力是高职教育的“物质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是高职教育的“精神生产力”。

2.重要性

职业技术教育是“生产生产力”和“造就劳动者”的教育。[3]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是打造高职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区分高职教育质量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技能硬实力的提升依赖于高职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有形资源的耗费。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动下,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高职院校也加大了专业建设的力度,教学硬实力建设不断增强,不断加大了对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的贡献力度,学生技能硬实力也得到显著增强。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对提升我国的民族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教育的文化软实力

1.内涵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文化是文明的基石,文化是人类的灵魂。[4]文化一般是指人的知识、信仰、情感、价值、道德、法律和艺术等有组织的观念系统。[5]文化软实力是指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形成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文化实力体系。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为个人品德、人文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多元组合文化实力体系。[6]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由多种文化力构成的体系,不同文化力对应不同的高职教育文化目标。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体系主要包括:知识文化力、精神文化力、道德文化力、价值文化力、法律文化力和职业文化力。技能硬实力虽然具有明显和直接的力量,但文化软实力具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实际上,决定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竞争力的最关键要素是建立在“技能硬实力”基础之上的“文化软实力”。[7]以哲学视角来看,技能硬实力属于高职教育的物质因素,而文化软实力属于高职教育的精神因素。文化软实力是高职教育综合实力中的核心部分,是无形精神力,无法量化和测量。

2.重要性

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技能硬实力重外延建设,文化软实力重内涵发展。文化软实力是技能硬实力的文化体现,可以提升技能硬实力的软内涵实力,为施展技能硬实力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软实力对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品位和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实践证明,技能硬实力是强硬的,但文化软实力却是致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最终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兴衰成败。打造文化软实力须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做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和创新能力。[8]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今天,打造和提升高职教育的文化软实力,是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三、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1.技能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

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均是高职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技能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技能硬实力决定和支撑文化软实力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一技之长”的技能硬实力作为支撑,文化软实力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论作为学生文化软实力的个人品德、人文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多么优秀,学生也难以胜任职业岗位的复杂技能需求。只有以技能硬实力的有形物质力为强大后盾,文化软实力的无形精神力才能得以迅速提升。高职教育培养强大技能硬实力的各种物质载体和物质条件,也必将大大促进学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相反,弱化培养技能硬实力也必将弱化打造文化软实力。

2.文化软实力是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

文化软实力是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的文化体现,文化软实力也是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提升技能硬实力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因为任何技能硬实力都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高职教育创造主体自觉自为的创造结果,是通过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人心、团结奋斗和共同追求的结果。[9]而文化软实力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软实力的弱化会制约就业竞争力和技能硬实力的施展。因此,着力打造高职教育的文化软实力是促进就业能力提高和技能硬实力发挥的重要条件。只有以文化软实力的无形精神力为精神支撑,技能硬实力的有形物质力才能得以升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不能立竿见影,但是一旦形成将对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产生持久的作用力,增加技能硬实力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动力,切实提升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只有文化软实力和技能硬实力共同发展,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1.制度建设保障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教育制度是影响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10]制度建设是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应建立健全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应重视先进制度的引进和创设,应设立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规划、量化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案的制定,统一指导和监督协调发展的考核评价工作,通过机构设置和管理调控把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落到实处。其次,应建立健全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制度。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两者的同等重要性,积极确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办学理念,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等领域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全面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再次,应建立健全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评价制度。应依据相关要求,确立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发展标准,合理确定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量化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案,既兼顾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又兼顾教学数量与教育质量,公开、公平和公正地评价相关部门及教师的工作质量。

2.师资素质促进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教师是高职院校的第一重要资源,是技能的拥有者和文化的传播者,师资素质是促进高职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关键。首先,应当树立师资建设新理念。高职院校既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也要加强人文教师队伍建设,两者同等重要,相互依赖,同步发展,不可偏废。切实加强教师业务进修、业务培训和业务研讨,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促进师资队伍全面均衡发展,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其次,应当赋予双师素质新内涵。高职教育既要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又要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双师素质应当是既有较高的学历学位、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动手能力,同时又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稳定的人文内涵和良好的人文精神。简而言之,双师素质即兼具技能素质和人文素质。再次,应当建立教师评价新体系。改革高职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办法,既要重视评价教师的技能教育能力和教育业绩,也要重视评价教师的人文教育能力和教育业绩;建立鼓励教师促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良性激励机制。

3.教学改革推进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高职教学既是培养学生技能硬实力的重要环节,又是打造学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高职教学改革是推进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重点。首先,应推进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将人文知识与人文技能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之中,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培养技能硬实力过程中渗透培养文化软实力,打造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技能与人文教育双赢的教育平台。其次,应推进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系改革。树立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构建一套具有高职特色的科学、可行、高效的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应既重技能硬实力,又重文化软实力;既重专业课程建设,又重人文课程建设;既重外延建设,又重内涵建设。人文课程建设应围绕教育目标、明确核心要素、整合教学内容、开拓教育途径。再次,应推进高职教学的生产实践改革。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都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生产实践既是培养学生技能硬实力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实验、实习和实训之中,在企业文化体验的基础上,在各生产实践环节中渗透人文教育,将比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地体现人文精神和培养人文素质。

4.校园文化推动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高职院校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结合高职专业特色,构建人文教育环境,营造浓厚的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氛围。首先,推动外在校园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可以通过校容校貌、校训校风、名人名言、艺术雕塑、宣传橱窗、文化展览等各种形式,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和高雅的校园文化精神。其次,推动内在校园文化的渗透与融合。通过丰富图书馆的藏书,加强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图书建设,促进校园专业文化与人文教育的内在融合;通过举办各具特色的学术报告和人文讲座,重视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积极建设健康向上、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成团结活泼、勤奋严谨、文明朴素、求实创新的校园风尚;[11]充分利用校园网发展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网络文化教育平台;努力打造专业特色鲜明,人文氛围浓厚的综合性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推动外在校园文化与内在校园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渗透与融合,进而推动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5.硬件建设助力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硬件建设既是提升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发展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的物质前提。高职院校硬件建设主要包括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和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前者主要指实验室建设等,后者主要指图书馆、校园网及校园设施建设等。首先,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既要加强“硬设施”建设,又要加强“软设施”建设。“硬设施”是指为专业教育服务,培养高职技能硬实力的教学硬件设施。“软设施”是指为人文教育服务,培养高职文化软实力的教学硬件设施。“硬设施”和“软设施”对助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因而,实验室等教学实践场所既是培养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人文素质的的重要场所;其次,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既要加强“硬设施”建设,又要加强“软设施”建设。校园“硬设施”和“软设施”的同步建设,必将为提升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也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图书馆建设应紧密围绕高职教学和教育发展进行定位,突出专业特色,建设特色馆藏,兼顾采购专业技能性图书和人文教育类图书,丰富网络馆藏资源;校园设施建设既要保证正常的教学、办公和生活等需要,也要突出艺术雕塑、宣传橱窗等校园文化设施建设,通过硬件建设助力协调发展。

五、结 语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技能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软实力是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共同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正确处理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它有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竞争力,有利于矫正高职教育理念错位,有利于切实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怀康.核心技能体系的开发—基本思路和技术方法[J].

中国考试,2003,(Z4):21.

[2] 沈剑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基于思想政

治工作导向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7.

[3] 张健.试论高职技能教育的理论基础、实施原则与操作

路径[J].职教论坛,2008,(8下):5.

[4] 高占祥.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J].前线,2008,(2):

62.

[5] 胡军.文化:软实力、硬实力及其相互关系[J].南阳理

工学院学报,2009,1(1):111-113.

[6] 王刚,黄一鸣.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若干思考

[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98.

[7] 袁星新.“软实力”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素[J].

职业圈,2007,(4):134.

[8] 郭丽,朱琳.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J].理论学

习,2008,(6):53.

[9] 武铁传.论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辩证关系及意义[J].理论

导刊,2009,(5):23-24.

[10] 蒋冀骋,徐超富.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4-195.

第12篇

一、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

1.内涵

硬实力是与软实力相对的一个概念,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技能主要是指人运用方法和技术去解决专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1]技能经历了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学习过程。[2]技能硬实力是指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形成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技能实力体系。技能硬实力主要体现为“怎么办”和“如何做”的多元组合技能实力体系。[3]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是一个由多种技能力构成的体系,不同技能力对应不同的高职教育技能目标。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力;专业技能力;综合技能力和创新技能力。为提高学生的技能硬实力,高职专业教育应以经验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传授为主。技能硬实力反映了高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对掌握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复杂劳动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能力。技能硬实力是高职教育综合实力中的重要部分,是有形物质力,一般可以量化和测量。没有技能硬实力,就无所谓“文化软实力”;技能硬实力是高职教育的“物质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是高职教育的“精神生产力”。

2.重要性

职业技术教育是“生产生产力”和“造就劳动者”的教育。[3]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是打造高职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区分高职教育质量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技能硬实力的提升依赖于高职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有形资源的耗费。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推动下,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高职院校也加大了专业建设的力度,教学硬实力建设不断增强,不断加大了对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的贡献力度,学生技能硬实力也得到显著增强。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对提升我国的民族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教育的文化软实力

1.内涵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文化是文明的基石,文化是人类的灵魂。[4]文化一般是指人的知识、信仰、情感、价值、道德、法律和艺术等有组织的观念系统。[5]文化软实力是指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形成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文化实力体系。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为个人品德、人文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多元组合文化实力体系。[6]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由多种文化力构成的体系,不同文化力对应不同的高职教育文化目标。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体系主要包括:知识文化力、精神文化力、道德文化力、价值文化力、法律文化力和职业文化力。技能硬实力虽然具有明显和直接的力量,但文化软实力具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实际上,决定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竞争力的最关键要素是建立在“技能硬实力”基础之上的“文化软实力”。[7]以哲学视角来看,技能硬实力属于高职教育的物质因素,而文化软实力属于高职教育的精神因素。文化软实力是高职教育综合实力中的核心部分,是无形精神力,无法量化和测量。

2.重要性

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技能硬实力重外延建设,文化软实力重内涵发展。文化软实力是技能硬实力的文化体现,可以提升技能硬实力的软内涵实力,为施展技能硬实力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软实力对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品位和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实践证明,技能硬实力是强硬的,但文化软实力却是致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最终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兴衰成败。打造文化软实力须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做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和创新能力。[8]在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今天,打造和提升高职教育的文化软实力,是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三、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1.技能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

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均是高职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技能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技能硬实力决定和支撑文化软实力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一技之长”的技能硬实力作为支撑,文化软实力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论作为学生文化软实力的个人品德、人文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方面多么优秀,学生也难以胜任职业岗位的复杂技能需求。只有以技能硬实力的有形物质力为强大后盾,文化软实力的无形精神力才能得以迅速提升。高职教育培养强大技能硬实力的各种物质载体和物质条件,也必将大大促进学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相反,弱化培养技能硬实力也必将弱化打造文化软实力。

2.文化软实力是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

文化软实力是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的文化体现,文化软实力也是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提升技能硬实力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因为任何技能硬实力都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高职教育创造主体自觉 自为的创造结果,是通过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人心、团结奋斗和共同追求的结果。[9]而文化软实力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软实力的弱化会制约就业竞争力和技能硬实力的施展。因此,着力打造高职教育的文化软实力是促进就业能力提高和技能硬实力发挥的重要条件。只有以文化软实力的无形精神力为精神支撑,技能硬实力的有形物质力才能得以升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不能立竿见影,但是一旦形成将对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产生持久的作用力,增加技能硬实力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动力,切实提升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只有文化软实力和技能硬实力共同发展,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1.制度建设保障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教育制度是影响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10]制度建设是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应建立健全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应重视先进制度的引进和创设,应设立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规划、量化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案的制定,统一指导和监督协调发展的考核评价工作,通过机构设置和管理调控把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落到实处。其次,应建立健全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制度。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两者的同等重要性,积极确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办学理念,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等领域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全面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再次,应建立健全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评价制度。应依据相关要求,确立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发展标准,合理确定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量化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案,既兼顾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又兼顾教学数量与教育质量,公开、公平和公正地评价相关部门及教师的工作质量。

2.师资素质促进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教师是高职院校的第一重要资源,是技能的拥有者和文化的传播者,师资素质是促进高职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关键。首先,应当树立师资建设新理念。高职院校既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也要加强人文教师队伍建设,两者同等重要,相互依赖,同步发展,不可偏废。切实加强教师业务进修、业务培训和业务研讨,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促进师资队伍全面均衡发展,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其次,应当赋予双师素质新内涵。高职教育既要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又要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双师素质应当是既有较高的学历学位、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动手能力,同时又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稳定的人文内涵和良好的人文精神。简而言之,双师素质即兼具技能素质和人文素质。再次,应当建立教师评价新体系。改革高职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办法,既要重视评价教师的技能教育能力和教育业绩,也要重视评价教师的人文教育能力和教育业绩;建立鼓励教师促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良性激励机制。

3.教学改革推进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高职教学既是培养学生技能硬实力的重要环节,又是打造学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高职教学改革是推进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的重点。首先,应推进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将人文知识与人文技能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之中,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培养技能硬实力过程中渗透培养文化软实力,打造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技能与人文教育双赢的教育平台。其次,应推进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系改革。树立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构建一套具有高职特色的科学、可行、高效的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应既重技能硬实力,又重文化软实力;既重专业课程建设,又重人文课程建设;既重外延建设,又重内涵建设。人文课程建设应围绕教育目标、明确核心要素、整合教学内容、开拓教育途径。再次,应推进高职教学的生产实践改革。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都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生产实践既是培养学生技能硬实力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实验、实习和实训之中,在企业文化体验的基础上,在各生产实践环节中渗透人文教育,将比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地体现人文精神和培养人文素质。

4.校园文化推动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高职院校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结合高职专业特色,构建人文教育环境,营造浓厚的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氛围。首先,推动外在校园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可以通过校容校貌、校训校风、名人名言、艺术雕塑、宣传橱窗、文化展览等各种形式,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和高雅的校园文化精神。其次,推动内在校园文化的渗透与融合。通过丰富图书馆的藏书,加强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图书建设,促进校园专业文化与人文教育的内在融合;通过举办各具特色的学术报告和人文讲座,重视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积极建设健康向上、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成团结活泼、勤奋严谨、文明朴素、求实创新的校园风尚;[11]充分利用校园网发展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网络文化教育平台;努力打造专业特色鲜明,人文氛围浓厚的综合性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推动外在校园文化与内在校园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渗透与融合,进而推动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5.硬件建设助力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

硬件建设既是提升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发展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的物质前提。高职院校硬件建设主要包括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和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前者主要指实验室建设等,后者主要指图书馆、校园网及校园设施建设等。首先,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既要加强“硬设施”建设,又要加强“软设施”建设。“硬设施”是指为专业 教育服务,培养高职技能硬实力的教学硬件设施。“软设施”是指为人文教育服务,培养高职文化软实力的教学硬件设施。“硬设施”和“软设施”对助力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因而,实验室等教学实践场所既是培养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人文素质的的重要场所;其次,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既要加强“硬设施”建设,又要加强“软设施”建设。校园“硬设施”和“软设施”的同步建设,必将为提升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也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图书馆建设应紧密围绕高职教学和教育发展进行定位,突出专业特色,建设特色馆藏,兼顾采购专业技能性图书和人文教育类图书,丰富网络馆藏资源;校园设施建设既要保证正常的教学、办公和生活等需要,也要突出艺术雕塑、宣传橱窗等校园文化设施建设,通过硬件建设助力协调发展。

五、结 语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合格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技能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软实力是技能硬实力的提升和发展。高职教育的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共同构成了高职教育的综合实力。正确处理高职教育技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它有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竞争力,有利于矫正高职教育理念错位,有利于切实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怀康.核心技能体系的开发—基本思路和技术方法[J].

中国考试,2003,(Z4):21.

[2] 沈剑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基于思想政

治工作导向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7.

[3] 张健.试论高职技能教育的理论基础、实施原则与操作

路径[J].职教论坛,2008,(8下):5.

[4] 高占祥.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J].前线,2008,(2):

62.

[5] 胡军.文化:软实力、硬实力及其相互关系[J].南阳理

工学院学报,2009,1(1):111-113.

[6] 王刚,黄一鸣.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若干思考

[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98.

[7] 袁星新.“软实力”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素[J].

职业圈,2007,(4):134.

[8] 郭丽,朱琳.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J].理论学

习,2008,(6):53.

[9] 武铁传.论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辩证关系及意义[J].理论

导刊,2009,(5):23-24.

[10] 蒋冀骋,徐超富.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4-195.

第13篇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第一,与文化软实力定义相关的研究。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虽然兴起于国外,但近年来国内研究逐渐丰富,王沪宁写的《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著作中首次介绍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贾磊磊从资源的角度来对文化软实力进行研究,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在文化领域之中具备感召力,凝聚力、吸引力以及影响力的一些文化资源;阎学通认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内部与外部的总政治动员的能力,是内部和外部的综合;张兆娟在她的著作《软实力:中式成功领导品质》一书中将软实力分为意志力、应变力、影响力、洞察力、领导力、决策力、亲和力以及传统国学八个部分。这些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无一不说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很有必要。第二,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和提升路径研究。吴桂韩认为文化软实力要重视先进价值观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李冉分析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目前建设的现状以及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构想。赵军在《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著作之中阐述了建设文化软实力的意义:“一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国家创造;二是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三是树立国家的形象。”有英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评述》中指出重视中国传统问题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路径中的重要作用。涂可国在《试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著作中提出:“文化软实力是构成了综合国力,它是硬实力的重要条件,同时有利于保证社会的稳定”。路郁廷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这篇著作中提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需要注重坚持科学发展战略与自主创新战略。”

(二)关于秘书文化素养的研究。第一,对秘书文化素养构成要素的研究。潘斌军杨晓宇《秘书文化素养浅析》中对秘书文化素养从传统文化积累、尊重个人价值追求、重视德性修养、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具有终极关怀等10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李丽洁在《论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文化的创造者的角度认为秘书工作在中国是经历了几千年文化积淀并浓缩着高度人文精神的、具有厚重文化内涵的职业。并从善于思考,富有谋略;知识广博、视野开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方面对秘书文化素养进行了分析。第二,对秘书文化素养提升路径的研究。章玫平在《推进秘书职业专业化完善专业培养体系》中在加快秘书职业专业化进程的对策中提出要“加强秘书职业文化建设, 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张天霞在《现代企业文秘的人文素养及其语言艺术美初探》中从提升语言艺术美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提升秘书人文素养。杭建伟在《苏南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吴文化素养培养刍议》中认为可以从开设当地传统文化课、校园文化渗透等方面提升文秘专业学生文化素养。

(三)关于秘书职业发展的研究。第一,关于企业对秘书职业能力要求方面的调查。 如贺军的《秘书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及启示》,从外在条件、知识技能、经验要求和待遇高低等方面对企业对秘书人才的需求分析了人才市场对秘书职业的要求规律。如张斌的《论镇江市秘书专业人才质量需求的变化与文秘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秘书专业的市场需求、就业方向以及各行业对秘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调查。莉《提升文秘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势在必行――来自 30 家企业单位的调查报告》中提到在对企业文秘岗位资质KSAO要求分析中,除强调文秘人员专业知识、相关辅助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外,更注重文秘人才综合素质中职业关键能力和素质培养两方面的培养。第二,关于企业秘书职业化发展的研究。原霞在《企业管理中秘书的角色定位分析》中从参谋助手、桥梁作用、合作与沟通三个方面分析了现代企业秘书角色的定位。郭建庆认为,秘书职业化包括三层含义:职业精神、专业技能、行为规范。王凌在《秘书人员胜任特征研究》中从服务对象多元化、秘书主体商务化、知识技能专业化、劳动价值商品化四个方面分析了现代秘书职业的特点。张蕾在《秘书职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几点思考》中,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秘书职业发展趋势由“从政型”模式向“从商型”模式转化,在秘书教育中要拓展秘书专业的宽度,她建议把中文秘书、企业秘书、商务秘书及涉外秘书融为一体,使学生成为掌握综合技能的通才式秘书。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第一,在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研究方面。1990 年,约瑟夫?奈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他将综合国力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自此文化软实力研究才出现。约瑟夫?奈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软实力》等后续著作中进一步分析了软实力的概念。在《中国软实力的兴起及其对美国的影响》这篇文章中,他认为中国的软实力有很大增长,但是中国的软实力与美国的软实力不存在矛盾,相较之下美国处在优势,中国处在劣势。威廉?欧文斯在《信息时代的力量与相互依存》《信息时代的国家利益》等文章上描述了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认为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比硬实力更加重要。第二,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方面。田丈志和托马斯?莫洛伊等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源于教育。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精英,这些精英是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与培育者。印度学者阿米特库马尔吉塔在他的文章《印度软实力及海外侨民述评》中阐述印度软实力提升务必充分发掘印度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源于传统文化。基恩以及新加坡学者彭二林在其专著中都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源于国际社会中的一些具备优势的优秀文化而?a生。这些学者们都认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二)?P于秘书职业发展的研究。第一,在秘书职业的教育培训上实现了标准化。欧美发达国家的秘书职业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阶层。针对这一群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非常完善。比如美国的秘书教育细分为助手型、通用型和社会型秘书。德国秘书教育相对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法国则确立了“全力培养从秘书做起的管理国家的人”的教育目标。美国、德国等秘书对职业化的秘书工作都有详细的职业技能标准。第二,在秘书职业的人文素质方面,国外格外重视,例如职业修养、职业个性、职业道德等既在单独的课堂教学中分类实施也在秘书职业的具体实践中落实。此外,还特别把秘书职业人文素质标准同秘书职业培训和职业合格证书考试结为一体,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可行性。

第14篇

>> 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思考与对策 医院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与实践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与探索 大学英语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关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文化观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 创意产业提升北京文化软实力 视觉文化传播与提升医院文化软实力思考 文化软实力建设:公共财政的功能、思路与对策 “影像北京”的经济版图与文化软实力 提升包头市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关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提升社区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几点思考 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体途径”的思考 关于提升区域旅游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 衡阳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路和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北京市文化局官网,2014-3-11.

[4] 王德利.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185.

[5] 余子牛.图书馆总馆/分馆制的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2006,(3):16.

[6] Bruno. S. Frey. Superstar Museums: An Economic Analysi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2: 113-116, 1998.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rinted in the Netherlands.

[7] 曾茜.故宫是不是博物馆得故宫人先自问[N].成都商报,2012-03-07.

[8] 金宣.从世界超级明星艺术博物馆现象透视北京超级明星艺术博物馆[N].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文化产业e周报(第148期),2013-04-02.

[9] 李健亚.大都会博物馆馆长专访[N].新京报,2013-02-20.

[10] 魏鹏举.艺术集聚区与中国当代文化生态[J].文艺研究,2010,(5):133.

[11] 刘明亮.北京798艺术区:市场语境下的田野考察与追踪.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D].2010:115.

第15篇

>> 经济外交与中国软实力 论公共外交与国家软实力的关系 论文化开放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 推动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浅析中国特色人文外交 软实力视域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探析 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 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新探索 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 中国特色经济外交破浪前行 基于文化软实力视角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用发挥论析 公共外交与中美软实力战略 中国特色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探究中国特色政党建设与国家治理机制的发展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档案事业(下) 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档案事业(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张宝宇.中国文化传入巴西及遗存述略[J].拉丁美洲研究,2006(5):56.

③李明欢.欧洲华人社会剖析:人口,经济,地位与分化[J].世界民族,2009(5):47-53.

④章至诚.欧洲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J].八桂侨刊, 2003 (1): 21-28.

参考文献:

[1]夏海淑,王晓楠.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海外中餐馆[J].今日南国, 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