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全球贸易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的银行业是把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作为经营重点,中间业务相对发展缓慢,“银行放款难、企业贷款难”问题严重,服务手段相对落后,服务品种较为单一,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性优势,因此导致了较高的服务成本和较低的经营利润,再加上我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颇高,处于垄断地位的优越性也导致了银行业突破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动力不足。
2.运行风险增加
首先,我国银行业原有的金融风险会被放大,例如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等问题将会进一步暴露。其次,资本项目日渐放开,外资银行频频进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冲击了我国的金融市场。再次,金融体系更加混乱。由于外资银行的业务种类更具多样性,增加了监管方面难度,利用中国国内不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来牟利,外资银行很容易使国内的金融体系更加混乱,银行的运行风险更大。如果我国在面临金融体系不稳定和金融市场混乱时,政策、措施有效性得不到迅速体现,就会影响到我国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此外,国际金融环境中的潜在危机和诸多不稳定因素,都会加大我国银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运行风险。
3.经营业务单一
目前我国银行业仍以分业经营模式为主,虽然我国银行业现在已经进入综合经营改革阶段,即从单一的银行业务向包括证券、保险业务的混业方向迈进,但这种改革还只是不深入的、低水平的。此外,经营业务的单一也限制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规模及服务的扩大从而造成服务效率低下。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来源单一、资产结构单一也是其弊端之一。
4.面临的国际化的挑战
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实行国际化战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首先,我国银行的国际化扩张步伐忙乱,无法充分认清自身的实力,盲目扩张;其次,海外分支机构力量薄弱,其盈利能力和利润贡献率都处于较低水平;再次,国际金融环境存在隐患,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另外,我国银行“走出去”所面对的一些国家存在着较大的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发达国家所设立的各种壁垒和苛刻的市场准入原则,也是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绊脚石。
二、金融服务贸易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策略
1.优化网点布局
网点是银行服务及产品销售的主渠道,因此优化网点布局对于提高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对网点布局实行总量控制,银行网点、ATM数量及网上银行业务量,通过对数据、应用和流程等多个层面的整合实现在信息交换、监控等方面的统一,从而实现网点布局的总量控制,提高网点效率。其次,建立合理的网点选址方案。了解城市规划是选点前提,这样才能对网点的长远规划做出预测。然后根据所在区域居民的收入水平等因素了解客户的金融需求,结合当地已设网点数量及其效益状况,综合考虑网点的地区分布,确定机构数量、结构和功能,建立适合不同经济区域的机构布局。第三,加快网点转型,提高运营效率。主要是通过提高网点的产品转型、服务转型、营销转型来提高网点的效率。第四,优化银行网点组织架构。组织扁平化理念可以有效地优化网点组织结构,组织扁平化的实质是将权力中心转移至较低层次,尽量提高决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速度。这样就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提升了银行网点的竞争力。此外,在海外布局方面,一般地,我国首先是以香港和新加坡作为国际化的首选基地,其次以日本、韩国、美国作为国际化经营区域重点,然后以东盟地区为国际化经营目标地区,最后再向全球的其他金融中心扩展。
2.增强创新能力
首先,要打破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以改善我国金融业体制的僵化,增强其活力及竞争力,激发其自主创新的动力。其次,先进的信息技术大大降低了银行业的运营成本,并催生出大量的诸如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等种类繁多的新型金融产品。我国银行业就是要利用这种先进技术来刺激金融产品、金融功能和金融制度。再次,我国银行业应该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产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强竞争优势,提高我国银行业竞争力。最后,还应高度重视经营思路及金融技术的创新,金融技术的创新能力是金融服务竞争力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
3.提高管理水平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必须拥有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深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建设。同时,必须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有效地保证金融资产的安全性,防范经营风险。加强人力资源改革,注重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这是提高我国银行业管理水平的关键。此外,还要积极开展管理创新,创新管理理念,推进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机制,优化经营目标和考核指标,改进绩效考核机制;创新风险管控,强化风险识别、监测和控制,扫除风险管理盲区。
4.实现混业经营
首先,在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基础上逐渐把证券业务、保险业务、投资业务、信托业务、咨询服务等业务作出扩大,调整业务结构,创新业务类型,可以通过银证合作、资本证券化、海外上市等方式,最大限度的利用资金并开发出新的金融商品,以达到扩大自身业务领域的目的。其次,建立并健全我国银行业的法制制度,保证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有一个健全、稳定、良好的金融环境。要积极构建并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混业经营准入制度、跨行业经营管理。第三,加强各监管机构如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等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手段协商和措施协调,避免造成监管真空地和重复监管。同时,要淡化完全分离的监管方式,朝着混业监管的方向发展。
5.走向国际化
我国银行在进行国际市场开拓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自身的实力和不足,然后明确目标,避免盲目扩张,制定详细的海外发展战略规划。具体要针对国外客户的需求制定有别于国内市场的针对性产品和服务,逐步建立起自身的品牌价值,增强竞争力。海外并购是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主要方式,国内的很多银行家也曾多次提出对我国银行海外并购之后内部整合问题的担忧,毕竟跨国并购并不是简单的资产拼凑,它对我国银行业的境外管理能力和整合能力提出了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因此,中资银行进行海外并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并购对象的选择。
中资银行应根据业务需要选择并购对象,有序实施,切忌盲目扩张。
(2)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实践证明,专业的金融人才队伍对中资银行进行海外并购是极其必要及重要的,因此,中资银行不仅应注重对优秀人才的选拔,还应注重并加大对人才的培养。
(3)提高对并购对象的整合能力。
【关键词】贸易环境措施绿色壁垒比较优势
一、相关概念及区分
贸易环境措施是指为保护环境,包括有效、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以及人类的健康,通过法律、法规或者行政命令而设立和实施的,对贸易有一定影响的措施,例如禁止进出口、配额、许可证、证明书、补贴、环境标识等。
“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或者地区以保护生态环境、有限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以保护本国市场和贸易的措施。“绿色壁垒”在西方国家以国际和国内公开立法作为依据加以规定。
国内很多研究将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都称为“绿色贸易壁垒”,我认为这个提法还不太准确,忽视了贸易中环境保护的合理性。区分绿色贸易壁垒和正当环境措施主要不同点在于:
1.目的的不同
环境措施实施的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安全,以贸易保护为目的为贸易保护措施。现实中,很多的环境措施都伴随着贸易保护的色彩,而实施一项环境措施的真实动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环境措施往往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抬高了进口的门槛,也会将贸易伙伴的商品拒之门外,但并不能因此而排除是为正当目的的环境措施。
2.保护程度和限度不同
若一项措施能带来环境效益,并且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但该措施的强度超过了保护环境所必要的程度,则构成绿色贸易壁垒。对环境的保护不但有程度的限制,并且在时间上也有限制,如原先的环境措施可能因为技术的发展而其又没及时撤消而变成了保护贸易的壁垒。
3.是否具有歧视性
一国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等与有关国际公约或贸易协定不符合,与WTO自由贸易原则背离,则构成绿色贸易壁垒。一国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等应该对进口商品
的要求不得超过本国产品的要求。
二、我国的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进出口一直持续增长,2001年的外贸依存度为44%,出口依存度为23%,2002年上升到50%和26.4%,2003年的外贸依存度为60%,1980年至2000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5个百分点,其中1.8个百分点是依靠出口拉动的。
1.初级产品出口导致资源枯竭以及贸易利润流失
我国的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到了出口商品的18%。这些产业主要消耗的是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不但其再生能力有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危害也大。初级产品的出口换来的是加工产品的进口,从国家长期利益来看这样的贸易的代价大,无形损失巨大,污染将给社会福利以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害,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而恢复生态平衡也会花费巨额的费用。
2.国内法律不完善和法律意识的淡薄
长期以来,中国的许多产业行业自律不够,内部的恶性竞争普遍存在,由于国民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仿冒侵权事件经常发生,造成中国在国际形象上的不良影响。中国的企业在出口贸易的过程中法制观念淡薄,经常在一些不法外商的授意下,采取非规范手段,向海关虚报价格以及易名报关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3.较低的环境标准使污染产业、淘汰产品向我国转移
一国环境标准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环境偏好,环境偏好程度高的国家往往有着较高的环境目标,环境标准高,厂商因为要达到其相应的标准,生产成本也相对高。我国较低的环境标准使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和投资输出具有负外部效应的产品成为可能,根据绿色组织的一项调查报告,中国危险废物入境数量巨大,1990年进口量为99万吨,进口额2.6亿美元;到1997年进口量828.5万吨,进口额15.75亿美元。甚至有些外商将母国淘汰的污染严重的产品、技术和设备通过投资的方式转移到我国,如在上世纪90年代一些跨国公司将一些在其国内已被法律禁止的污染性产业或大量浪费的夕阳产业转移到我国。
三、合理应对国际贸易的环境措施和绿色壁垒
以“绿色壁垒”为表现形式的贸易摩擦,是相关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以及不同的经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导致的。虽然贸易自由一直是提倡的,但应该看到,各个国家参加经济贸易交往,是为了寻求自己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最大化,这就会使当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间的竞争格局发生变化时,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就会发生碰撞。也应该承认贸易保护在一定的时期是不会消失的,所以应该正视贸易保护,在国际贸易中尽量规避别国的贸易壁垒的同时也应该把眼光放在自己国家的身上,尽量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标准来要求自己国家的产品,这样才会有着长远的发展和提高。
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限制或减少造成自然资源破坏和附加值小的初级产品的出口,努力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作为政府来讲,对各个产业发展实施必要的引导和政策性的调控是必要的,要改变那种把行业做的越大越好的固守传统观念。对一些已经极大超级市场需求,并继续盲目扩张的产业,政府应该在宏观上给予适当的政策性控制以外,地方政府对本辖区一些区域性产业的宏观调控也很重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引导资金的流向,避免部分产业发展过热,防止恶性竞争。
中国的贸易区域结构失衡比较明显,中国对美国、欧盟、香港、日本的贸易出口占到了中国出口的65%以上。出口市场的过分集中,使我们的市场风险集中在某种或者某几种相似的产品和某一单独的出口市场上,导致我们的出口极易引起进口国的注意,采取贸易壁垒限制我国的出口贸易。
2.以环保为基点培育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具有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发展贸易一般都选择该优势,但是该比较优势也是相对的、静态的。发展中国家容易陷入“三明治经济”的尴尬境地:上有无法抗衡的发达国家竞争对手,下有来自劳动力更加便宜的国家的压力。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从战略高度构建中国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是以环保为契机,培育中国产品,占领国外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从而以符合发达国家环保的标准扩大出口贸易,也可以形成持久的出口竞争能力。竞争优势的培育是对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更新,注入环境友好技术,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国内推行环境标准,完善环境标志制度
2003年我国已经颁布了51类产品的环境标志标准,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才刚刚起步,产品种类少,远远不能满足对外贸的需求。目前制订环境标志制度已经成为一种国际上的潮流,获得绿色标志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区域性的环境标志标准,特别是我国出口的重要市场的环境标志标准,这些国家往往施行统一的环境标志标准,而这种统一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又有较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谷祖莎.绿色屏障——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与中国的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反全球化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关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文献:赵晓、刘阳(2005)从宏观国际经济的角度对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地位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正经历20年左右的国际显性摩擦时期,而中国作为新的大国被国际接纳,达到新的国际均衡时期还需要20年,这是现阶段中国遇到发达国家各类经济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好将夫在其论文“全球经济的抵制场”别对全球化中跨国公司的行为做了研究,他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越来越不受政府控制,离开国家和民族,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抛弃民族自行其是。他们选择具有稳定政治结构、廉价劳动力、适当基础设施和较低税率、对环境要求较低的国家进行资本输入。
关于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文献:赵瑾(2005)认为当代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十大特点,分别是保护的焦点由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手段主要依靠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环境技术标准、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为主;保护方式由限制进口变为通过出口补贴等措施扩大出口、通过多边贸易保护发达国家的技术比较优势、通过劳工标准、技术标准达到全面禁止进口的目的;其动机由提高本国产业竞争力转变为从根本上削弱甚至使对方丧失国际竞争力。梁丹(2005)分析了当今发达国家国际贸易政策中“新人文主义”倾向及其背景,认为如SA8000等人文壁垒是发达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为己所用的产物,是发达国家保护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需要,也是跨国公司树立企业社会形象的要求。BenoitLaplante&JonathanGarbutt(1992)则对发达国家贸易政策中的环境保护主义进行了研究,认为需要国际环境政策的共同协调来防止环境政策变为国际贸易中的一项非关税壁垒。
二、近年发达国家“反全球化”的表现
1、国际投资方面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的干涉。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受到美国政府相关部分干涉、中海油并购尤科斯失败等等。
2、反倾销
以中国这个最大发展中国家为例,从反倾销立案调查数量来看,我国是世界上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最多的国家。从1995年到2006年6月,世界范围内共发起2938起反倾销立案调查,中国以500起的总数量排名第一,占世界总量的17.02%,为第二位韩国的2倍多。
3、技术性贸易壁垒
主要包括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包装和标签、标志要求、绿色壁垒、信息技术壁垒等等。近年来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技术性贸易壁垒占到世界贸易壁垒的10%~30%,而最近几年几乎占到了80%。有关数据显示,入世以后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每年对我国出口额的影响约为450至500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25%以上。
三、发达国家“反全球化”行为的原因和动机
1、构建生产与消费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国生产函数
为了用于分析发达国家“反全球化”行为的动机以及技术创新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本文将构建生产与消费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国生产函数。
根据新增长理论,若假设经济增长是希克斯中性的,则一国的生产函数一般写为:Y=Af(L,K)。
其中A代表技术水平,L代表一国劳动力,K代表本国资本。这里将要根据全球化背景对其进行一些改进。首先,在全球化下可以将生产资料分为易流动与不易流动资源两类,其中劳动力目前根据现状仍然属于不易流动资源。其次,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它可以购买本国劳动力和各种生产资料。考虑到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可以借由国际直接投资进行全球优化配置,一国可以利用的生产资料或者说资源事实上是世界易流动资源能够被本国利用的部分加上本国劳动力能够被利用的部分。第三,假定一国的技术研发投入是总资本存量的一定比例,那么技术的进步也取决于本国总资本的数量。尽管内生增长理论的研究开发模型得出技术水平的稳态值与研发资本投入比例无关的理论推论,但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证明科技投入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效应还是十分明显的。第四,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其技术在生产函数中的作用小于技术密集型发达国家,因为其生产过程主要依靠劳动投入,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即产出的价值较低。这样,归结以上四点变动,全球化下a国的生产函数可以改写为以下形式:
Y=Aρf(Laθ3(Ka+Kf),Swθ4(Ka+Kf))
其中,La代表a国的劳动力数量,θ3代表由本国资本和外商投资资本决定的、能够开发使用本国劳动力的比例,Sw代表世界易流动生产资料总量,θ4代表由本国资本和外商投资资本决定的世界易流动生产资料可以由本国利用的比例。
此外,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产出必须有相等数量的需求才能保持稳定,总产出若超出总需求,则会由价格水平变化减少至实际需求水平,即Y=D。
同时,在消费全球化背景下,假设任何国家对所有产品的需求量取决于该国的人口和人均收入,而其中有一定比例的需求将通过a国产品满足。这个比例应当取决于a国产品的价格和综合垄断程度,它又由该国产品的价格水平和技术不可代替程度等因素决定。因此,a国产品面临的需求包括a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对a国产品的需求量两部分组成。即:
D=θ1Da+θ2∑DW
θ1=θ1(k(P,A))әθ1/әP<0әθ1/әP>0
θ2=θ2(k(P,A))әθ2/әP<0әθ2/әP>0
Da=f(la,ia)әDa/әla>0әDa/әia>0
Dw=f(lw,iw)әDw/әlw>0әDw/әiw>0
其中,k表示a国产品的综合垄断系数,它由该国产品的价格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决定。一般来说θ2<θ1,因为本国需求通过本国产品满足的比例通常要大于外国。lw代表除a国外的任一国家w的人口,iw代表除a国外的任一国家w的人均收入。
由以上几个方程可以基本了解经济全球化下一个国家生产函数的全貌,它将用于本文分析全球化对发达国家采取“反全球化”行为动机。
2、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长期动因
全球化给部分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契机,开始挑战发达国家国际地位。随着世界交通、运输、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在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迅速发展,其中又以经济全球化最为直接和深刻,包括生产、消费与收入分配的全球化。不断壮大的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将大量资金注入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且政治比较稳定的发展中国家,在那里将它们的资金与被投资国的大量劳动力与技术结合起来,以用低成本生产出产品,再销往包括被投资国在内的广大世界市场,从而获得高额企业利润。这种资金及其代表的易流动生产要素向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聚合的效应使得部分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工厂。根据全球化下的生产函数:Y=Aρf(Laθ3(Ka+Kf),Swθ4(Ka+Kf)),必然造成部分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并附带使其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企业制度、国内就业、人均收入迅速提高和优化。可以说,全球化给予部分发展中国家绝好的历史契机,使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在经济方面有可能挑战美国与欧洲等发达国家的世界霸主地位。而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新兴国家的崛起必然会遭到现存霸主国家在各方面的阻挠和压制,直至新兴国家完全崛起为止。而在当今社会,经济成为决定国家地位的最核心力量,因此采用以贸易保护为主的经济手段来压制新兴国家的经济崛起便是发达国家政府有意愿采取的最好方法。这也是它们在这个全球化时期采取反全球化行为的长期动因。3、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短期动因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利益与发达国家利益分离的后果迫使发达国家政府在现阶段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使得跨国公司取得了越来越独立的经济实力和地位。在这个意义上,跨国公司的所在国与其它国家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跨国公司作为单独的企业法人要实现的只是自己的最大利润。这种跨国公司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分离在短期内立即产生了以下两个结果:(1)发达国家部分制造业空心化,跨国公司将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技术密集产业的劳动密集环节转移到部分发展中国家,这些产业在发达国家成为夕阳产业,从中释放出的大量劳动力一时难以转移至新的就业岗位,近年来造成了失业问题。(2)跨国公司带动的这些产业的转移使得发达国家对于这类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地依靠向发展中国家进口,结果导致其与吸收了大量FDI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越来越大的贸易逆差。
四、应对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举措与意义
针对全球化经济背景与发达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的最好应对举措就是利用全球化跨国公司转移资金和生产要素的契机,发动民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并努力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以下四点。
第一,抛弃低价产品的战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与价格,防止发达国家使用反倾销。
第二,通过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破除发达国家的标准壁垒,便利自己的产品进入世界市场,并提升国家地位。
第三,加强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经济增长,同时可以促进对本国产品的需求程度。根据现有经济增长理论和全球化下生产函数,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增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假定本国的产出总能拥有相应需求,那么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出增长就可以直接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我国许多学者已经从各种角度和各个国家、地区对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都得出了正面的结论。
第四,加强民族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提高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根据市场原理,产出如果没有相等的需求,供过于求,或者说产品没有销路,就会通过价格的下降逐渐减少,直至与相对的需求量相等,也就是说这种缺乏相应需求的产出是不能持久的。因此,保证本国产品有相应需求量对于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参考文献】
[1]王逢振等:全球化症候[C].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韩可卫: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特点分析[J].时代经贸,2005(11).
[3]李思一: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经验[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0(7).
[4]梁丹:国际贸易政策的“新人文主义”倾向及其形成的背景[J].学习论坛,2005(9).
[5]曲如晓:中国出口贸易面临的三大壁垒及应对策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4(5).
[6]赵瑾:当代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十大特点[J].世界经济,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