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级经济师论文范文

中级经济师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级经济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级经济师论文

第1篇

关系营销也称关系市场营销,是巴巴拉·本德·杰克逊于1985年提出来的,20世纪的8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滞缓时期,当时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正如科特勒所分析的那样,面对残酷的竞争挑战,许多企业逐步认识到:保住老顾客比吸引新顾客收益要高;随着顾客的日趋大型化和数目不断减少,每一客户显得越发重要;对交叉销售的机会日益增多;更多的大型公司正在形成战略伙伴关系来对付全球性竞争,而熟练的关系管理技术正是必不可少的;购买大型复杂产品的顾客正在不断增加,销售只是这种关系的开端,而任何“善于与主要顾客建立和维持牢固关系的企业,都将从这些顾客中得到许多未来的销售机会”(科特勒语)。基于以上认识,关系营销的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那么,关系市场营销与传统的交易市场营销相比有哪些区别呢?它为何能使企业更具盈利性,从而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呢?下面就二者的区别进行比较:

1、主要营销职能

交易营销:传统营销职能(如广告、推销、订价、产品构思等)为主,企业经常通过大规模传统营销活动吸引顾客购买,并经常降价促销。

关系营销:交往营销职能为主,交往营销的效果是由兼职营销人员的工作实绩、服务体系适应顾客需要程度、顾客与服务人员合作的愿望和能力等因素决定的。

2、顾客对价格的敏感程度

交易营销:顾客对价格相当敏感,除了提高产品和企业形象之外企业很难采取其它有效措施来维持彼此持久的关系。

关系营销:通过与顾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因而竞争对手很难破坏这种关系,顾客对价格不太敏感。

3、客源构成

交易营销:强调市场营销,以吸引现实和潜在客户为主,同时一定程度上重视与老顾客的关系。

关系营销:重视保持老顾客,必要时开拓新客户。

4、营销职能与其它职能的关系

交易营销:专职营销人员负责营销工作,营销与其它职能无重要联系。

关系营销:专职营销人员只完成营销计划与执行工作,兼职营销人员和其它与顾客打交道人员也同样重要。因此,营销职能与生产、人事职能紧密结合。

从以上对交易营销与关系营销区别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交易营销只是把顾客作为交易的对立面,把双方关系当成单纯的商业往来,至多强调了交易过程中应当帮助、满足顾客。而关系营销则认为,企业应同顾客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互利互惠的“伙伴关系”,在更大范围内以伙伴关系的发展推动交换的实现,所以卖方必须随时与顾客联系,对他们提出各种有用的建议,提供各种方式的服务,所以“公司不是创造购买,它们要建立各种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关系营销较交易营销更好地抓住了营销的实质,是真正的营销导向思维方法:深入分析当前的营销环境,明确本企业应使用哪些资源,进行哪些营销活动才能与具体的顾客建立市场,保持并发展相互之间的长期互惠关系,从而使企业与顾客之间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承前所述,关系营销为何能提高顾客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关系营销能坚持以下两条原则:

1、坚持对顾客有选择性、个别式的沟通。

2、通过增强买卖双方之间相互依赖性和不可更换性发展和加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长期关系。因而,其营销策略有长远规划。

具体阐述如下:诚如杰克逊所述:“交易营销更适合于短浅眼光和低转换成本的顾客,如商品购买者,而关系营销则用于具有长远眼光的和高转换成本的顾客,如办公用品的购买者。”可见关系营销并不适合所有客户,但对于那种专门使用某一特定产品系统和期望得到一贯和及时服务的顾客却有效。因而,企业应该通过市场环境分析,提出对企业销售有重大影响值得并必须建立关系管理的主要客户,建立起主要客户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年龄、性别、收入、职业、教育程度、居住地以及爱好、兴趣等各种资料,分类管理,以便与顾客进行联络和沟通。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保持长期盈利能力,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长期合作的关系,而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有赖于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连续往,即创造“更亲密的工作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既然关系营销在于长期发展同顾客的连续性关系,那么,它通过人员、商品等载体向客户表达对其利益的关切之心,随时提供各种建议,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服务,因而能够充分满足客户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由于买卖双方都为这一交往的建立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同时由于企业对于一般性的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等关系交易手段的组合运用,也能相辅相成地创造更有效、更经济的方法来争取顾客,因而即使处在买方市场,买卖双方的相互依赖性也会增强,使顾客认识到保持与企业联系,双方受益;中断联系,双方受损。

企业与顾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决定了企业营销必须有长期战略规划并按照规划与顾客进行沟通和联系,而其策略、方案和所需资源,必须遵循不同对象传播不同信息的原则,根据资料库所显示的顾客特征及其偏好,依其不同习性,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分别传递专门信息。

那么,如何建立健全关系营销机制呢?

首先,转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观念,使其认识到保持老顾客、形成顾客对本企业的忠诚度,比吸引新顾客更加重要,管理人员特别是服务人员是企业与关系顾客联系的桥梁,他们的观念如何决定了企业与关系顾客之间关系的稳定与否。

要建立、保持并加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企业的营销过程应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与顾客初次接触,建立关系;保持现有关系使顾客愿意继续购买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发展持久关系,使顾客愿意扩展双方之间的关系,大量购买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或购买本企业新推出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必须搞好买卖双方相互关系各个阶段的营销计划和执行工作。否则,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就会破裂,失去老顾客,不仅会引起口头的不利宣传,而且会迫使企业花大量的人、财、物去吸引新顾客。企业应该使这一观念在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心中生根,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重视传统营销因素组合中的竞争手段如广告、推销、订价、产品构思,而且要有真正营销导向的思维方法,开展关系营销的实践活动。

第二,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使员工仅仅在观念上认识到关系顾客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必须使员工愿意做好关系顾客的工作。企业应该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建立公平合理的奖惩、晋升制度,针对员工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以及文化环境,同时为适应员工自我成就的需要,企业应经常听取员工的意见,吸引有能力的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并为员工提高能力、施展才华提供各种机会,企业员工能在企业获得充分满足,自然而然就会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忠诚度必然会随之提高。

第三,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的服务体系,服务人员包括专门营销人员和兼职营销人员,他们直接与顾客接触,如果能给顾客留下好的印象,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就会增强;相反,就会失去顾客。因此,应该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激励服务人员做好服务工作和其它营销工作。建立健全的服务体系,应该以顾客需求为核心,根据顾客需求制定整体规划,及时调整企业营销、生产、人事管理等职能。同时,对关系营销对象即每一主要客户,指派专人负责,明确每个专业服务人员负责的关系对象、目标、责任和评价效果的标准,并通过反馈与追踪系统,掌握产品与顾客、销售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并规划预测下期的策略和效果。

第四,树立产品信誉,企业产品作为企业与顾客沟通的媒介物,对增强顾客与企业合作的愿望最具影响力,企业的产品信誉体现在设计过程中;企业的产品设计应充分满足主要关系顾客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服务,并使产品质量可靠、款式新颖、包装精良、特色鲜明。同时,应该运用先进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保持产品的先进性,满足客户的高期望值;企业的产品信誉还体现在其售后服务中,企业应该为主要关系顾客提供安装、维修、送货、技术培训等服务,并保证服务及时高效。

第2篇

转型发展的逻辑对于某些地区的城市转型问题具有实际意义,但结合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发现“现代服务业”正以强劲的势头发展壮大,同时其与工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更多的研究倡导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和环境、完善服务体系、优化生产组织方式、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来促进工业和制造业水平的提升,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和完善各种产业链,实现现代服务业和传统工业、制造业“两轮驱动”。为了保证重化工业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实现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需要选择适合重化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战略。结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对于像葫芦岛这样的重化工业城市,应该从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视角,来寻求重化工业城市的发展转型。

2现代服务业与重化工业的耦合发展

2.1现代服务业由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等需求,现代服务业从传统的第三产业中延伸和发展出来,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广义的现代服务业包括传统服务业的升级和新型的服务业,狭义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依托信息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技能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之所以区别于传统服务业,主要是指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就现代服务业的行业范畴而言,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

2.2现代服务业与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与重化工业的耦合发展、和谐共生是推动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路径。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结合重化工业来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功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地区经济和运行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为工业提供中间服务的金融、物流、批发、各类专业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直接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和运行质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对服务业本身,而且对提升其他产业竞争力,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发挥推动力作用。第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施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按照我国现有工业发展模式推测,到2020年,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都将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破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基本职能。现代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是促进现代城市与周边地区及全国、全球之间经济联系的“黏合剂”。正是通过这些服务活动,才能促进城市综合性工业部门与城市中心地带之间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因此,现代服务业越发达,城市就越具有跨区性和综合性的服务功能。现代服务业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结合重化工业来看,主要表现在与重化工业的产业融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现阶段产业融合的突出特征是,工业企业非主营经济活动的外包,带动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向重化工业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重化工业内部逐渐由以生产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重化工业的国际营销网络的形成,就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研发产品、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换句话说,现代服务业和重化工业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这主要表现在重化工业的中间投入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另一方面,重化工业部门的功能也日趋服务化,主要表现为:一是该部门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例如汽油和煤气;二是随产品一同售出的有知识和技术服务;三是服务引导重化工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许多原有的工业企业通过大规模的进入或兼并现代服务业来整合原有的业务。

2.3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的策略(1)宏观层面。推进融合发展的对策措施是加强产业关联,构建现代服务业与重化工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实行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降低经营成本。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强化企业内部资源、业务整合的自主性。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有针对性地吸引关联性外资服务业进入,变单纯的重化工业集聚为集成工业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规范服务业竞争秩序,降低服务外包的合作风险。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中介体系,推动相关企业间合作,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工业环节的“无缝式对接”。(2)微观层面。加强对研发与技术服务业的规划发展。葫芦岛市的石油化工业、船舶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加工业等行业的企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企业集群也已初现规模,具备发展研发服务的基础和条件。企业集群的发展必然要求对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整合,对研发服务的需求会愈来愈强烈。因此需要尽快形成研究开发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3结论

第3篇

私营资本积累的途径比较多,其中较为主要的有:依靠劳动力、依靠科技、依靠经营管理、依靠信息知识以及依靠股市投资等等。这些方式都是企业利用合法的途径对资本进行积累。也有的企业为了提高经营利润,利用偷税漏税或者偷工减料等方式进行资本积累,这些方式都是不合法的,一旦被查处,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还会降低企业的社会效益。所以,在进行私营资本积累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方式与途径,还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与法规进行操作与管理。

2私营资本积累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私营资本积累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在执行这项工作时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对中小城市经济提升以及振兴的作用。在私营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还要坚持创新的理念,要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这样才能优化私营企业的管理体制。另外,技术创新也是私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可以推动企业快速的发展。

2.1对私营企业制度的创新

私营企业想要提升经济效益,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制定出具有长远意义的发展战略以及发展政策。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并不均衡,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管理制度并不健全,而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一些私营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出现了破产现象,这不利于我国私营资本的积累。所以,私营企业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及优化,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2.2加强对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私营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其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与产品,还可以增加用户的忠诚度,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提升。企业可以通过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调整现有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包括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加强技术创新过程的协调与交流,包括与国内外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新型的“产、学、研”联合模式等,使企业始终保持技术优势。如,华为集团将收入的20%用于技术投入,现在正是依靠这种技术优势,它已发展成为我国企业中为数不多、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2.3私营资本积累的误区

1)过于保守,完全靠自身资本积累,不敢进行融资。企业在创业时,由于规模小,多数企业可以自行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但“二次创业”则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需大额资金,而完全依靠“一次创业”时所积累的资金,则根本不可能进行“二次创业”,但许多民营企业过于保守,不愿再承担风险,最终走上衰败的轨迹。

2)贪大求全,过度购并。企业购并是指一家企业通过兼并和购买另一家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从而控制,影响被购并的企业,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实现快速扩张的发展方式。许多民营企业家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应,盲目求大,好似规模经济就是数量的简单相加,忽视了规模经济更是资本质的提高,即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得以提高。

3私营资本积累对中小城市经济发展与振兴的重要作用

第4篇

良好的管理能激发员工发挥自身潜能,让每一位员工遵守企业流程与规章制度,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管理执行开展的基础是企业的经济管理的制定与运作,这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与价值,企业管理者要在企业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来不断的创新,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经验来实施对企业的管理。企业的经济管理能使企业在正常运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增长经理利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能促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

二、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

企业在通过改革和创新之后获取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更多的企业学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积累经验,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企业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诸多的问题。

1.企业的经济管理不够深刻。

企业的经济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管理者的思想意识是否先进,多数的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问题,部分企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只注重通过不断的生产进而创造更多的效益,很少有企业能把企业的经济管理放在首要位置。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如若忽略了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正常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不到应有的提升。企业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视,通过科学的方法管理企业各部门,充分落实管理职责,通过企业经济管理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创造企业价值。

2.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中相关部门无法履行部门职责,员工未尝履行工作义务,这是企业管理中的漏洞,企业管理者未能高效执行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各部门执行力不足,使企业管理制度未履行到实处。

(2)企业的发展模式与企业所指定的经济管理模式不符,无法落实。由于企业没有先进的水平,导致最初建立的较为先进的经济管理制度无法实施,这样既无法实现企业在经济管理制度下应有的发展,还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运行。(3)缺乏执行力。企业在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之后,各部门应充分理解实施管理制度中的内容。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让企业员工遵守制度合理高效的工作而为企业带来价值,公司消耗资源而制定出的企业管理制度如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则严重浪费了企业的资源。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企业的管理取决于企业各部门管理者的工作力度,目前存在很多企业部门管理者无法履行工作内容的情况,管理人员不落实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员工只能盲目工作,出现问题之后管理者无法承担责任,给企业造成损失。

(2)企业管理者忽略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指导,部分员工在工作生产中水平不足,无法完成工作任务,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浪费了企业资源。管理者忽略对员工进行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致使员工因工作积极性不高而离职,损失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3)企业没有相应的绩效机理政策,企业考核机制不严谨,无法公正员工的工作业绩,导致员工丧失工作激情而开始“混日子”,破坏了企业积极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对企业造成恶劣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4.传统的管理部门无法履行职责。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资金成本的控制工作来自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使用传统的财务理念会造成资金的浪费。企业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管理,通过经济管理模式指定有效的措施,合理的利用企业资金,有效带动企业经济效益。

三、企业经济管理思想创新与合理的实践方式

企业的经济管理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对于企业本身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企业管理模式如何创新,怎样通过实践来指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这是企业管理者应当担负起的责任。

1.管理思想的创新与实践。

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创造企业价值,前提是公司要具备良好的管理理念且按照管理制度来实践。企业管理者应具备创新意识,在当今经济环境下与时俱进,具备良好的管理思想,推动企业的经济管理,加强各部门对企业经济管理的认知度,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合理的实践,促进企业的发展。

2.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

企业的正常运作来源于正确的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可以良好的约束引导着企业员工按照企业发展模式不断的创造价值,企业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不断更新实践企业管理制度,让企业与时俱进,让企业管理制度逐渐完善,及时发现并解决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公司的正常发展。让企业管理制度合理并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明确各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落实并开展一系列规范管理的活动,让企业管理达到合理化的效果,在履行管理的同时挖掘人才,提高员工整体水平,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领导员工掌握更高的工作技能,培养员工的管理理念,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让企业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诚信问题;诚信伦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经济的不断增长,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使我国在经济全球过程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诚信伦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诚信问题依然阻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诚信伦理含义的界定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 “诚”和“信”最初是分开使用的。由于二者的涵义有相通之处,诚与信逐渐用在一起。现代的“诚信”一词,其基本含义是诚信, 这与古代的诚信道德有着渊和源的关系。因此, 弄清楚中国古代的诚信思想, 对建设新型的诚信伦理观有着重大意义。

从人的本质角度来说,可以对人们提出不同的诚信要求。对于社会主义的中国而言,其诚信观应该从道义论和功利论的诚信伦理观逐步走向责任和权利的诚信伦理观。诚信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首先,从社会生活角度,可以分为人际关系诚信、经济诚信与政治诚信。而政治诚信中的制度诚信主要是法制诚信,法制诚信包括立法诚信、司法诚信、守法诚信与执法诚信;其次,从主体角度,分为个人诚信、社会群体与政府诚信;最后,从诚信发挥社会作用所依靠的力量的角度,分为制度诚信与人格诚信。诚信是经济发展精神基础,诚信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可靠保障,诚信是精神文明与道德建设的不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我国诚信伦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经济诚信问题是比较普遍的。经济诚信的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对于信用缺失的原因, 有些学者认为,是市场经济规章制度的不健全;有些学者认为,由于个人的道德品质。尽管如此,其根本原因是我国传统的诚信理念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匹配, 而市场经济中的诚信伦理又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很难有效地规范人们的交易行为。这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确立诚信伦理的必要性。在传统社会里, 社会成员的交易在血缘关系或区域关系的社会群体的基础上, 其交易行为发生在熟人之间,是在人格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 其交易行为会随着交易对象的变化而具有特殊性。要求交易主体具有诚信的人格和德性伦理, 这种作为德性伦理的信用伦理之所以能够起到规范人们交易行为的作用, 是由传统社会中的交易方式所决定的。而市场经济中的交易行为是通过契约方式进行的, 它不再局限于血缘关系或区域关系之内, 这使得市场经济的信用关系复杂化和广泛化, 因此,只依靠对个人道德人格的信任很难使人们的交易行为有效地进行下去。市场经济的发展把人从身份社会推进到契约社会。

(一)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我国虽然从计划经济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由于市场经济活动数量大、变化速度快,加上信息的公开度有效实施尚未实现,使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为失信和欺诈的行为提供了可趁之机。市场经济关系需要契约支撑,遵守契约又离不开诚信伦理的规范。这就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伦理规范。

(二)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逐

诚信问题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理性有关,过度注重对市场经济利益追求使人们不注重诚信的作用。利益最大化是人们追求的最大目标。于是许多企业利益熏心,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公布虚假财务报表制,这些都能降低他们生产成本,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因此产生了利益最大化原则与道德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使经济诚信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三)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的法律制度很不健全。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市场经济立法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相当大的进步,但还是不够完善,对于社会失信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不够,使得失信者敢于违法。

(四)道德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失衡

儒家虽非常注重诚信,但主要停留在道德层面上,主要局限于强调个人自觉自省,对实践和社会规范方面的要求不高,导致了诚信教育的失重。目前道德教育,尤其是经济领域内的诚信伦理的教育,局限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道德观念的培养与实践脱离。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交易,依靠道德观念远远不够。关键在于要建立一整套的市场诚信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三、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伦理的建设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伦理建设,要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十六大报告要求:“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一)诚信理念的宣传工作

建立信用经济,要做好诚信理念宣传工作,使人们明白诚信理念对市场经济的积极意义。人们了解到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从最基本的利润方面,也必须诚信,这是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一条公理。因此,要自觉认识和遵循市场诚信原则的内在尺度,把诚信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素,并运用它来规范市场经济的秩序。

(二)以法律为后盾,处理好政府、社会和个人的信用制度建设

首先,国家应不断改善高层次的规范性文件和专门性的法律,这是诚信伦理建设的坚强后盾。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批判的吸收西方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如美国在授信方面的《诚实贷款法》、《信用卡发行法》,净化消费信贷环境方面的《信贷机会平等法》、《诚实借贷法》等。第二,政府信用制度建设上的推进和支撑。政府诚信对市场诚信具有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因此诚信伦理建设需要政府的推进和支撑。一方面,政府负责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其实施和规范;另一方面,转变职能使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第三,以建立个人诚信为基础。创建个人诚信制度,建立健全个人信用认证体系。在西方国家,消费者大多愿意承担信用风险而举债消费,以积累自己的信用记录。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对我们有益的方法。

(三)发展信用经济

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于社会各种经济主体的行为,通常具有非常强的引导作用。正确的经济政策,在实现其正面政策目标的同时,也要将其负面效应降至最低。我国政府大力推动企业改制和兼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实施债转股,为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开辟了道路。但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也急剧加大,形成逃债、废债之风。因此,必须对一些特殊政策加以限制,以明确政策的适用度。各级政府部门也应认识到,完善社会信用环境,是政府按国际惯例办事的首要职责,在维护信用环境方面做得好,投资环境就会好,经济发展就会得到较大的回报。

(四)树立平等意识和规则意识,建立诚信伦理的基础

诚信属于意识范畴。所以,依靠制度还远远不够,更要加强市场经济的道德教育,让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加强交换主题的诚信教育,需要进行平等意识和规则意识的教育。

一方面,平等意识。从人类市场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实质意义上的市场交换必然以平等为基础。马克思指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1]对于交换者来说,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实际利益,只有满足对方的切身利益,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满足。因此,在市场主体的道德培养的进程中,必须加强交换主体的平等意识的教育:占有经济优势不能强迫对方接受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政府部门不能滥用权力。另一方面,规则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市场竞争者为了争取利益,必须根据市场的供求水平来组合生产要素,提高经济效率。提高效率在于市场交换主体提高市场交换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市场竞争主体必须全面认识市场规则、政府有关规范与道德规范在交易活动中的重要性,而且更要付诸实践。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参考文献:

[1]乔法容 朱金瑞著:经济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2004

[2]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李艳芳.市场经济中的诚信伦理[J].经济师论坛,2011(10)

第6篇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优势。企业集团是目前“人力资源外包”的理想实践基地,在企业集团内部引进“人力资源外包”理念是人力资源部更好的履行企业战略发展伙伴和服务职能的有利模式。随着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得以人力资源价值和成本的确认,企业集团可成立人力资源事业部,专业为集团内部企业提供人力这一特殊资源的供给和开发。

1.现代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

可以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获得和配置资源。企业集团的规模、涉及的行业、地域覆盖度等都比单体企业大,可以在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地区等更大范围内获得资源、配置资源。发挥规模优势,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是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当组织规模较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较多,而且人员问题因为人员数量和组织层级显得更为复杂时,在人力资源部门内部就需要设置一些独立的部门承担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样,由于专业部门的存在使得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非常规范,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人力资源经理也能够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参与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制定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经营目标指导人力资源各专业部门的活动,掌握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并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在更大的组织中,人力资源职能承担更多的责任,甚至可以更加专业化。人力资本内部转移的能力增强。企业集团的内部选拔时候,可以在下面成员企业中进行选拔,选拔的对象多,企业集团内优秀人才有了更多的内部流动机会,有利于提拔和留住优秀人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迈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和信息化,我国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必须得到不断地提升,以保障企业集团的战略发展需要。

2.现代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差别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二者在性质上已有了本质的差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和未来性,它从被看做为一种单纯的行政事务性管理活动的框架中脱离出来,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参与企业战略决策,并成为组织生产效益的部门。

3.企业集团内部引进“人力资源外包”模式的现实意义

企业集团下的各公司,不管是以独立核算的事业部设置还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子公司,对企业集团来说,都存在着机构重叠、用人过多、信息沟通困难等缺点。

就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面分析,主要弊端在于:1、事务性的工作各自为政,势必增加劳动的投入,缺乏规模经济;2、各公司协调困难,人才信息及人员岗位配备缺乏空间;3、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削弱了竞争力,4、对人力资源的规划难以与企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相匹配;5、在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思路方面难以确保相对一致,不利于企业集团文化建设,6、人力资源工作人员难以保证专业化。

“人力资源外包”理念的引进,正能够很好的解决以上存在的缺点,这里所谓“人力资源外包”是指集团人力资源部作为各分(子)公司的总,为企业集团各下属公司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工作。

人力资源部作为企业集团各下属公司的“承包方”,能够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的工作,不存在对企业机密泄露的担忧,同时更加能够保证企业集团内部人事工作的透明度。转贴于目前,很多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基本还存在这种管理模式的影子,但集中化程度不够,至少非基于对“人力资源外包”的理念的贯彻,并且随着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分权管理的经营管理思维下,人力资源管理有逐步下放的发展势头,这与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整体趋势相违背。专业化,集中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更能够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专家职能。

4.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深远影响

如何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并通过持续有效的人力资源价值提升活动,使人力资源更加具有符合企业发展特点的要求,是目前企业管理者所头痛的一项工作。同样,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本身的价值评估也面临着尴尬。

由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加大,依会计的重要性原则,它应成为企业予以核算和监督的重点。人力资源价值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想。传统的关于将人力资源信息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的讨论大多是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为基础,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少之又少。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使用者的迫切需要,并且人力资源价值信息有了提供的基础和物质保障,人力资源价值信息进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有了可能性。能科学、准确的对人力资源价值和成本进行会计确认,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人力资源事业部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5.人力资源事业部模式的前景

人力资源既然是资源,就有其成本和价值,当人力这种特殊的资源为企业作出的贡献大于获取其的成本,其差值即是企业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难理解,人力资源工作本身的价值所在。人力资源工作者通过在人力市场上获取超过其成本的具有价值的人力资源,这为人力资源可以成为独立的成本核算,自负盈亏提供了可能。

成立人力资源事业部,人力资源工作者充当了资源的买卖角色,从人力资源市场获取资源后转让企业集团各公司,对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及培训等工作实则为“售后服务”,人员流失自然有人力资源部承担损失。以直接经济手段激励人力资源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和专业化,同时突显人力资源工作的价值。

6.结论

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从内部的“人力资源外包”到人力资源事业部管理模式的发展,是顺应管理专业化和信息化的要求,通过集中管理获取规模经济,降低工作成本。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成熟,得以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确认,基于这个前提,人力资源事业部的模式很有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静棠.集团化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08,(20).

第7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税收筹划;避税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294-01

国际税收筹划是基于目前高度发展的国际经济贸易背景下所产生的,其主要指的是在跨国经营的企业中,应纳税人利用符合跨国企业所涉及国家的相关税法,对其所应缴纳的税金进行规避或减免等行为。

1.国际税收筹划的意义

国际经济市场变化很快,涉及的国家也涵盖了全球所有的国家,而涉及的行业领域涵盖目前人类已知的全部经济形式,国际税收筹划不仅仅是涉及到了各国家间的税收环境,还涉及到了各国家间税收政策和法律的层面。因此国际经济贸易体系的运作过程也较复杂,而该过程所产生的税收问题也较复杂,国家税收筹划工作便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在应纳税人缴纳税款时,其应该遵照东道国的宪法精神,但对纳税行为进行合法规避是在国际上被认为合理的行为,但该行为确实是需要利用法律的漏洞来进行,因此也是违背东道国宪法精神的。在2001年的11月,我国正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成,正式稳固了自己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地位。由于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较晚,因此我国目前的跨国企业规模比西方发达国家各知名企业的规模小,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较为薄弱。因此,为了取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各企业都会尽可能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其不仅要进行国际税收筹划,还应该积极利用企业业务涉及国家的相关税法进行税收规避。

2.产生税收筹划的内因和外因分析

2.1 内部原因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税收筹划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其不仅仅可以帮助企业减小赋税所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增加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获得的利润,而这也就成为了国际税收筹划形成的内部原因。企业的经营目的就在于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这也是企业运营者的核心目标。而对于人来说,其难免会产生减轻自身税收压力的方法来增加企业收入的想法,这是一种主观的思想状态,符合目前绝大多数企业运营者的心理状态。因此,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企业的运营者就会想办法对税收进行规避。而跨国企业与国内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后者只经营国内业务,其所涉及到的税款较少,税收项目较为单一。而跨国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要承担的税款额数远超于国内企业,同时由于其需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经济交易,其税款项目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复杂。

2.2 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就是由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在两个或多个国家质检造成的。其主要表现在税收范围、各国的税收管辖权、税基、税率、税收优惠政策、反避税制度、避免双重征税方法等几个方面,下面将对这些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2.2.1税收范围存在差距

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例如有一部分国家仅征收企业的所得税,对于企业资产或资产转移所产生的税费则不予征收,而有些国家则征收这部分税款。另外,就算是不同国家在同一税收项目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所收税款数额不同,税款起征点不同,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法律要求标准,其税款征收的范围也不相同,进而导致了各国间税收的差异。。

2.2.2各国的税收管辖权的差距

不同的国家拥有自己不同的税收管辖权,是需要在该国家领域内经营各类业务的企业所必须遵守的权利。这个权利主要指的是各国政府在各自税收领域内所行使的法律权利,其是按照地域和人文特性所制定的,其所规范的权利范围就是该国家的领域范围。

2.2.3税基的差距

税基值得是税收金额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根据各个国家现行税收政策不同,可以将税基分为三种类型。其具体包括以纯总收入为基础的税收政策、以企业财产价值总量为基础的税收政策以及以企业经营商品的流动量和金额作为基础的税收政策。通常情况下,当税率相同时,税基的大小对实际应缴纳的税额有着直接的影响。

2.2.4税率的差距

一般情况下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其最高税率越高。在税款的征收工作中,税率的差别往往成为了各国间税收差别的主要因素。例如,最高税率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德国的最大税率可以达到45%,而黎巴嫩则仅为10%,相差近4倍。当征收所得税时,部分国家采用的是按比例的税率进行征收,如德国、巴西等,还有一部分国家是按照累进税率进行征收,例如美国等。就算是采用统一税率模式,其所制定的税款起征点也具有较大的差异。

2.2.5税收优惠政策的差距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急需外资的引入以达到活化国内经济的目的,因此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更愿意接受大量的跨国企业进入,而且会推出更多,更具实惠性的优惠政策,以此吸引跨国企业的进驻,其中主要包括减免税收政策、奖励政策等。而发达国家这方面的优惠政策较少,这也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对跨国企业的实际收税额较小,更加受到各跨国企业的欢迎。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其对于外资的需求量也不同。

2.2.6反避税制度的差距

由于在各国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各国对于违法避税行为的处罚力度也不相同,这也就使得跨国企业在税收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各国都会由于自身经济发展原因,需要出台一系列反避税的方案和制度,但这项制度较为复杂,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是一个较大的工程。

2.2.7避免双重征税方法的差距

各国都出台相应的政策避免这种情况的发展,但由于各国政策之间具有一定的差距,使得工作执行中会带来一定的问题,而这时就需要跨过企业启动国际税收筹划工作。双重征税现象是指不同国家对同一应纳税人的同一税收款项进行了重叠式的征收,这主要是由于各国家质检税收管理法规出现了重叠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跨国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严重侵犯了纳税人的权利,同时也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2.2.8管理水平的差距

各国间对于税收的管理工作水平差异性较大,发达国家对这方面的重视度较高,管理模式较为完善,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其税收管理工作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各国之间差异增大。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管理工作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到位,那么相关的法律法规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3.国际税收筹划的主要方法

提高企业国际税收筹划工作的力度有利于企业稳定的发展,首先应该在企业内部设立常驻的税收筹划部门,制定出相应的税收筹划方法;其次是对各国的税收政策进行有效地分析,选择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最后建立起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联系网,以保证各国间分公司的信息交流,实时更新当地税收政策数据。国际税收筹划工作对于跨国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有着巨大的影响,其直接影响着跨国企业的经济利益。

4.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不断开展,我国跨国企业的数目也在不断增多,这些参与国际经济贸易企业的税收问题便成了相关部门的研究的重点工作内容。国际贸易中的税收筹划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各大跨国公司必须重视该项工作,企业的管理者应认真了解各国的税法差距,建立相关的国际税收筹划部门,详细分析制定出一条适合自身公司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第8篇

在中国园林设计中,水与景如何搭配是重中之重。水在园中贯穿每一个角落,是园林的脉络;景在这个脉络上就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水与景之间的搭配,往往就是整个园林的精华之所在。对于中国园林中的水景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展开说明。

1.1中国园林水景设计的融会贯通中国园林中的水景设计不仅是摹拟自然界中的景观,更是园林中的元素与元素互相的搭配的结果。其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整个园林融为一体。例如,苏州拙政园摹拟了宽广的湖面、深幽的水潭、蜿蜒的小溪等。用山、石、树、木在不同区域的转换设计出具有自然意趣的水湾、河口、山涧等景象,体现出了自然界景色的千变万化。水景设计同时可以起到协调景物的作用。例如,可以通过倒影可以使互相不协调的景物变成一个整体,使得原本杂乱无章的景物产生和谐的面貌,使整个园林中的景观设计变得融会贯通。

1.2中国园林水景设计的叠山理水在中国园林中,山是有情的,在园林中起到骨架的作用;水是有灵的,在园林中体现出灵魂的价值,山与水的作用在园林中举足轻重。山水设计讲究的是山有脉,水有源,意境中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有脉”要求设计时,山脉要有主从关系,山势要有高低起伏,尤其要注意在堆山时,不能出现两峰或者多峰同高的现象,这就使得叠山变得没有层次关系了。在材料的选择上也有所讲究,在园林设计中山石常采用两种石头,一种是黄石;一种是湖石。黄石的特点是雄伟宏厚、整体感强;湖石的特点是灵巧秀丽,多有空洞;大一些的山体,常使用黄石堆砌,可产生隔景的作用;园中的山洞,多使用湖石,可以产生借景的作用。“水有源”要求设计时,讲究水的出处。通常有三种做法:一种是从园外的河中引水到园中;另一种是在园中打井,从井中引水;第三种是把前两种方法相结合。例如,苏州园林中的水就是由护城河引入园内的,同时为了防止池中的水成为死水,园中的水池下一般都凿有至少两口井,这样就可以使池中的水与地下水形成贯通,避免出现死水的现象。

1.3中国园林水景设计的植物配置在中国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合也是不可缺少的。园林中的山水如果没有植物的搭配,再好的已经也会变得死气沉沉。当然,植物的配置要根据地点的不同进行选择搭配,同时要注意与周围的景色相协调。例如,水边的树形选择应注意疏密搭配,要为观景的游人留有透景线。水边适合种植高耸向上的植物,水松、水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在亭子旁的植物选择上,要选一些树型较优美的植物;岛中的植物配置,要考虑到增加水面的层次关系,丰富水面的空间色彩。同时植物的选择要注意有疏有密,高低错落,这样可以增加倒影的层次,产生更好的视觉效果。

2室内设计现状与问题

在当今,室内设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从以下三点来分析一下这些问题。

(1)只重视效果图,不重视设计理念与创意,对室内设计空间理解表面化,不注重室内设计中空间与空间的整体协调关系。

(2)在设计时存在盲目抄袭、缺乏创新、元素堆砌、生搬硬套、材料的运用不能与功能很好的结合等问题。

(3)现在室内设计盲目强调技术在室内中的运用。技术的大量运用导致冷漠的产生,忽视人的心理感受。

3作用与方法

3.1在室内设计中融会贯通思想的运用在现在的室内空间关系的处理上,设计要注重室内各个局部之间的联系。在手法设计上可以运用水体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空间分隔,也可以用水体、溪流作为纽带进行空间联络。用水体分隔空间,被分开的各个空间在视觉上仍是一个整体,在视线上仍能相互贯通,产生了既分又合的空间效果,这就使空间在分隔中又体现出了空间的贯通感。

3.2在室内设计中叠山理水手法的运用

(1)叠山手法的运用。在中国园林中,叠山不仅起到了引山入园的效果,在空间与空间关系的处理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山石的隔断,可以起到隔景的作用;通过山石的空洞,可以起到借景的作用,这两点均可在室内设计中运用。但要注意的是,叠山不仅仅是要把山石堆叠起来,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山石的选择。根据功能的需求来运用山石,不可盲目堆砌。例如,在现在的一些茶馆设计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意境,往往把园林水景搬入室内,在仅有的室内空间中,山石的隔断作用就更能体现出来。

(2)理水手法的运用。在中国园林中,水的形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静水,一种是动水。静水顾名思义也就是水面平如镜;动水顾名思义也就是可以流动的水。静水给人平静的感觉,主要是利用倒影反应周围的事物,可起到扩大空间、增加空间层次的作用。动水常见的类型有两种:泉涌和叠水。泉涌是从特殊加工的空间界面上涌出的,既有流水的动感同时不会产生过大的水花,也没有过大的水声,在室内设计中使用别有一番风味。

3.3在室内设计中植物的运用在园林中,植物的运用可谓起到了浓墨重彩中点彩的一笔。在室内设计中,植物既可起到调节室内氛围的作用,也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在植物的选择上,要考虑到植物的适用性,也正如园林植物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室内植物的选择要适合室内的环境,不可盲目选择。例如绿萝、橡皮树、吊兰、长春藤、香草、芦荟等这些植物适合在室内生长,可起到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4结论

第9篇

一、我国中职会计学专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定位为培养学生具备会计专业人员的基本能力。然而我国的中职会计教育基本处于封闭式的教学模式,那样容易脱离实际业务,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现象十分普遍,那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使得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有些学校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问题,如忽视基础课程,导致学校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往往只会会计处理方法,而对相关交易活动的经济实质缺乏了解和专业判断。众所周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而且会计知识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然而有些学校选用的教材比较陈旧、教学方式也不合理、很难适应当前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人员知识技能的要求。虽然有很多学校也组建了实训室,但由于缺少专业指导教师、并且其设计的业务都是一些常规业务,与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存在差距,实习的效果不佳,同时毕业生的实习管理也比较松散,有的学生根本都没有去单位实习,但是通过各种途径也可以开出实习证明,实习质量根本没法保证,容易导致教学实践浮于形式,由于中职毕业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严重脱离实际,甚至部分学生毕业时连基本的常识都不懂,动手能力、判断能力、沟通能力等均难以适应职业需要。

二、进一步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举措

(一)引入会计案例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强化,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动手能力相对不足,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严重滞后,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对财会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不断改革目前中职会计教育教学模式,引入会计案例教学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使得毕业生有一技之长,也能够使得学生长远发展。在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有利于增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更能够使学生通过所讲授的会计案例来充分理解其相关会计理论知识,有利于锻炼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培养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会计案例教学,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提高了自身的参与程度。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方式,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重

现有的中职会计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注重对学生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然而对会计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就比理论教学安排得要少,没有足够的时间作为保障,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其次,模拟实验室的利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配套的设施和教材要进一步改进;最后,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不利于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增加会计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与此同时,要更加科学合理得使用模拟实验室,提高其利用的效率;最后可以考虑把会计模拟实验纳入课程设置体系当中,不断完善其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计划等),使得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有参考的标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其职业行为能力也会逐渐提升。

(三)加强与企业、社会的交流和合作,拓展学生的视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地发展。而我们大家都知道会计从本质上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是为经济管理服务的,因此会计也要跟经济发展步调保持一致。作为会计专业教育从业者,我们也应该时刻关注我国经济发展的动态以及企业经营业务发展变化的规律,那就要求我们要跟企业和社会多沟通与交流,只有深入到企业当中,去熟悉和了解企业经营业务变化趋势,才能更好地理解会计核算的本质要求以及会计处理的经济实质。

(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第10篇

关键字:竞争法;私法;行政垄断

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所有法律制度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而竞争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有着尤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在讨论竞争法的地位的时候,虽然不是要给竞争法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其他法律制度订立排行榜,但从理论上对竞争法的突出地位予以理性分析,这对竞争法的制定还是实施,或是加强对竞争法理论的研究,无疑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竞争法是经济法的核心

根据德国著名法学家梅斯特梅克的观点,经济法是关于国家经济秩序的法律,国家的经济秩序则取决于制定经济计划的方法。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传统的中央集权体制下,由于企业没有经营自,国家的经济秩序就是国家的计划,因此经济法就成了制定、执行和修改国家计划的法律。然而,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经济主体独立自主地制定其生产经营计划为特征,这种分散订立的经济计划是通过市场价格进行协调,而市场价格又是在竞争和企业自由地参与市场交易的条件下产生的,因此,保护竞争就是市场经济秩序中不可或缺的制度追求,从而也使得竞争法无可争辩的成为经济法的核心[1](86)。哈耶克也曾论述过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法的区别。他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法是组织法或者授权法,因为这些法律规则的前提条件是",每个人在一定组织中的地位是由命令规定的,每个人遵循的规则取决于其地位和目的,而这些目的也是由命令的权威事先规定的。"[1](87)相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法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它们可以适用于不确定的人或者事件,它们的适用不取决于任何共同的目的,甚至个人也不需要知道这些共同的目的。因此,市场经济的秩序是本能的秩序,从而也是有秩序的制度[1](87)。

竞争法之所以被视为经济法的核心,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市场经济与竞争的关系。市场经济必须与竞争相联系,即要运用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淘汰低效率的企业,剔除不合理的生产程序和劣质产品,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要通过价格机制,改善市场的供求关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要运用竞争的激励机制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改善经营管理,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和价格,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总之,竞争作为调节市场的机制,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然而,市场经济的经验表明,市场本身不具备维护自由和公平竞争的机制。恰恰相反,处于竞争中的企业为了减少竞争的压力和逃避风险,它们总是想通过某种手段谋求垄断地位。例如,就在我国现阶段市场不成熟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限制竞争的现象也频频出现,如企业联合限价、限制生产数量、分割销售市场,以及生产和销售企业联手排除竞争者,有些行业通过联合或组建企业集团甚至发展到少数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当前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政企不分的情况尚未完全改变,来自政府方面行政性限制竞争的力量仍然十分强大。而且,从发生作用的范围和深度看,行政性限制竞争远比经济性限制竞争严重得多,成为妨碍我国建立有效竞争市场模式的主要症结。由于这种限制竞争会直接影响市场结构,它们对竞争的不利影响是长期性的。而且,由于取得了垄断地位的企业能够摆脱竞争的压力,也会丧失创新的动力,不思进取,其结果就会妨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这说明,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国家就应当给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和自由竞争的环境,为此就必须建立一个保护竞争不受扭曲的法律制度,特别是需要建立反垄断法。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需要反不正当竞争法。因为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企业除了采取限制竞争的方式,也会采取不正当竞争的方式如假冒商标、侵犯他人商业秘密或者诋毁竞争对手等手段,不合理地攫取他人的竞争优势,侵犯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正当竞争行为势必也会破坏市场秩序,损害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市场经济不仅要反对限制竞争,保护自由竞争;而且必须反对不正当竞争,保护公平竞争。什么是公平竞争?简单地说,公平竞争就是以经济效益为基础的竞争,如生产同类产品或者服务的企业比价格、比质量或者比售后服务,等等。只有这种以经济效益为基础的竞争,才能激励企业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改善售后服务,其结果就是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满足了市场需求,提高了消费者福利和合理配置了社会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反不正当竞争法已经越过了私法范畴,体现了整体经济和社会公共利益,是保障市场机制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

以上说明,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都反映了市场经济本身的规律,是市场经济本能和内在的要求。这些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国家的颁布和实施,有力地表明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的经济,而是有秩序的经济制度。因为竞争法的作用是保护竞争,保障市场机制或者竞争机制能够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竞争法在市场经济中就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美国,它被称为"自由企业的大";在德国,它被称为"经济宪法";在日本,它被称为是"经济法的核心"。欧共体竞争法在欧洲大市场内也有着极高的地位,欧共体竞争法不仅是提高欧共体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共同体大市场的重要法律措施,而且也是体现欧共体及其成员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最重要标志,因此,欧共体竞争法被称为是欧共体的经济宪法,或者共同体的基石。[2]竞争法在我国法律制度中的地位取决于我国经济制度的走向。由于它是关于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则,而市场竞争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配置资源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手段,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各种法律制度中,竞争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经济法的核心。

二、竞争法与私法

竞争自由制度、保护私人所有权制度和合同自由制度被视为市场经济制度的三大支柱。但是,这三种制度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说明,竞争法所保护的自由竞争不仅是国家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从而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且也是市场经济的内涵、本质、基本原则或者基本属性。

(一)竞争法与私人所有权

私人所有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基本制度。如果没有保护私人所有权制度,国家可以随意没收私人财产,或者一个人的财产可以随意遭他人抢劫,那么任何人都不会去创造财富,国家和社会就不会得到发展。这即是说,市场经济体制保护私人所有权是出于两个目的:一是减少人们以暴力和欺诈手段剥夺他人财产的欲望,二是激励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激励人们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然而,市场经济对私人所有权的保护不是绝对的。如果一种所有权长期导致垄断性的经营活动,并由此导致社会经济效益低下,这种所有权就不会得到保护。例如美国历史上曾拆散过很多大的垄断企业。在美国法院1982年对电信垄断企业AT&T的判决中,强迫该企业向竞争者开放电信网络,这实际就是对私人所有权的一种限制。[3]而1997年美国政府诉微软公司一案中,美国地方法院也曾考虑过拆散微软公司。德国梅斯特梅克教授就此指出反垄断法对私人所有权的重要意义。他说,生产资料私人所有权制度不足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因为私人所有权可以随着市场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效力的变化,不断地改变其功能。而在这个方面,竞争法是避免生产资料私人所有权导致经济和社会不良状态的一个重要手段[4]。

(二)竞争法与合同自由

竞争制度不仅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私人所有权的一种限制,从而可以保障这种制度对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而且也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自由原则的限制,保障这个原则对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同私人所有权制度一样,合同自由原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如果没有合同自由,人们就不可能自由地与他人进行交易,也不可能自由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样的社会肯定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可以概括为是短缺经济,几乎所有的产品都不能满足市场上的需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者没有自,没有合同自由。

很多市场经济国家在宪法中强调了合同自由原则。这里所指的合同自由是指企业在决定其产品的价格、种类以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不仅相对于国家是自由的,而且相对于其他企业也是自由的,只要它们还没有因为与其他人订立了合同从而受到了约束。《欧共体条约》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欧共体大市场上的合同自由原则,这即是在很多条款中规定的商品、人员、服务以及资金在欧共体市场上自由流动的原则。在1995年的Bosmann一案中,欧共体法院判定一个体育协会的章程违反了欧共体条约关于人员自由流动的原则,因为该章程规定,职业球员如果与他所在球队的合同到期之前转到其他球队,必须缴纳一笔转会费[5]。合同自由原则虽然是市场经济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如果市场上没有竞争,也没有保护竞争的制度,合同自由原则就不可能得以实现。因此,合同自由原则必须要以反垄断法律制度为保障。在这个方面,欧共体不仅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壁垒,各种非关税如配额限制,而且通过欧共体竞争法力求消除政府的以及企业的各种限制竞争行为。可以说,欧共体竞争法是保障共同体大市场内自由经济制度的基本条件。

我国宪法中虽然没有规定合同自由原则,但是有很多条款明确了企业的自。例如,宪法第16条规定,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第17条规定,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然而,要保障这些企业的经营自,其前提条件也是保障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自由。如果市场上到处是地方割据、封锁以及其他各种对竞争的人为限制,企业的经营自或者合同自由原则就是一句空话。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程,事实上就是我国经济生活中不断打破垄断的过程。我国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真正实现经营自,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形形的垄断,特别是行政垄断。从这个意义上说,竞争法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自由和经济民主的保障。

另一方面,竞争法也是对合同自由原则的限制。因为竞争法的基本内容是禁止限制竞争协议,控制企业合并,以及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这些法律规定都是针对滥用合同自由行为的。例如,根据禁止卡特尔的规定,如果竞争者之间订立固定价格、限制生产或者分割市场的协议,这种协议是违法的。这即是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同自由不是给与合同当事人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事实上,世界上就没有绝对的自由。比如,职业自由是一般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但是,这个自由并不是保证人们择业时可以不受竞争的压力,也不是保证人们择业时不受国家的干预。言论自由也是一般宪法规定的一个基本权利,而且也适用于广告。但在事实上,任何言论自由都会受到法律的限制。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也有禁止虚假广告的规定。因此,言论自由实际上是言论自由权利与各种限制性法律所保护的客体之间进行利益衡量的结果。与此相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同自由也受到了反垄断法的限制。反垄断法禁止企业限制竞争的行为,特别是禁止竞争者之间订立卡特尔,禁止导致严重限制市场竞争的企业合并,以及禁止占市场支配地位企业的滥用行为。因为这些行为会损害竞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它们不能适用合同自由原则。由此反垄断法就规范了市场竞争秩序,规范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并且通过禁止性的规定为企业的合同自由划定了一个可以发展的范围。

总之,合同自由、私人所有权和竞争自由作为市场经济制度的三大支柱以及这种经济制度下市场主体应当享有的权利,它们相互间不是独立的,而且这些权利也不是绝对的。事实上,人们通常感兴趣的问题只是,出于建立和维护一个合理的经济制度,人们希望什么样的合同自由、私人所有权以及竞争自由。具体到竞争自由这个问题来说,人们关注的是如何才能保护竞争。

三、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

竞争法是国家依据竞争政策制定的。竞争政策则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一种经济政策,其目的是保护竞争,防止市场垄断。然而,任何国家的经济政策都不仅仅是竞争政策,它还包括其他的一系列政策,如环境保护政策、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货币稳定政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政策、提高就业率的政策、推动社会保障的政策、推动地区间经济协调和融合的政策、国家产业政策等,此外国家在外贸、农业、能源、旅游等各个领域还有各种各样的政策。这就出现了竞争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关系,特别是与产业政策的关系。

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竞争政策从维护市场的竞争性出发,不允许企业相互订立妨碍竞争的协议,不允许企业间进行过大规模的合并,不允许有着垄断地位或者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滥用它们的市场优势地位。产业政策则是指国家对具体产业实施的政策,其目的是加强产业的竞争力。因为任何产业政策都会导致对市场现存结构的改变,影响市场竞争,特别是在欧盟,欧共体条约第3条对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同时做出了规定,这两者不可避免地就会发生冲突。那么,在这两种政策的冲突和矛盾中,哪一种政策处于优先适用的地位?因为这个问题在欧共体讨论得最多,这里主要谈谈欧共体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

欧共体对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关系特别重视,为此进行过激烈的讨论。而且,欧共体很早就推行产业政策,例如曾对纺织业和钢铁业进行过结构调整,对不景气的船舶制造业曾给与国家援助,此外还提出加强欧洲的航天和飞机制造业以及信息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建立欧洲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共体产业政策也给与了极大的重视。修改后的欧共体条约不仅在第3条m项下对产业政策作了规定,即欧共体活动包括"加强共同体产业的竞争力",而且通过条约第157条对产业政策作了具体规定,明确了欧共体产业政策的目的,授权欧共体委员会具体执行产业政策。在实践中,欧共体产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推动欧共体产业结构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状况,推动高科技和新型产业的发展,以及消除地区间经济不平衡的状态等等。因为这些产业政策强调的不是如何维护现存的市场结构,而是推动一个有竞争力的市场结构,目的是对社会资源进行更好和更合理的配置,欧共体委员会常常将这个产业政策称为是"积极的竞争政策"[6]。

然而,欧共体的产业政策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总是积极的竞争政策。事实上,欧共体条约第157条本身就存在着很多与欧共体竞争政策相冲突的地方。该条第1款指出,欧共体的活动应当"便利欧共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实践中,这就是政府对某些行业或者个别企业的补贴或者其他优惠制度。此外,根据这个条款,共同体应当"对企业间的合作提供良好的条件",而实践中的做法就是对那些根据条约第81条第1款被禁止了的卡特尔给与豁免。因为欧共体的产业政策都是以援助某个产业或者某个企业为目的,这种政策与欧共体竞争政策不可避免就会存在着冲突。例如,欧共体推动高科技的产业政策对于那些不被视为高科技的企业就是不公平的待遇。此外,欧共体的技术政策也主要使欧共体大企业得到了好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就是不公平竞争。

尽管欧共体的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经常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是在这个冲突中,欧共体竞争政策明显占有优先适用的地位。欧共体竞争政策的优先地位是由欧共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决定的。欧共体条约中的许多条款都明确规定了共同体市场内实行与自由竞争相联系的市场经济制度。例如条约第4条第1款规定,成员国和共同体的活动包括,"根据条约规定的措施和时间表,引入一种与成员国的经济政策相协调的,以共同市场和既定的共同目标为基础的,并与自由竞争和开放的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相一致的经济政策。"条约第98条规定,"成员国和共同体根据开放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进行活动,并由此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遵守条约第4条提出的基本原则。"而且,即便关于共同体产业政策的第157条第1款明确规定,共同体和成员国应确保共同体产业竞争力所必要的前提条件,但是根据该条款,确保的必要条件必须得与"开放和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相一致"。特别重要的是,条约第157条还强调指出,欧共体产业的竞争力"不得成为共同体实施任何可能歪曲竞争的措施的基础。"

欧共体条约在如此众多的条款中强调保护欧共体市场有效竞争的重大意义,强调成员国和共同体的任何活动都必须与开放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相一致,这说明,欧共体条约中关于竞争政策的规定不仅是一个纲领性的规定,而且也是维护共同体市场经济秩序的根本手段,直接起着规范市场秩序的作用。也就是说,欧共体大市场所要实现的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不是通过共同体机构对成员国的干预实现的,而是通过共同体内的自由和开放的竞争实现的。因此,欧共体竞争政策与其他政策相比就有着优先适用的地位[7]。这个结论与欧共体法院的判决也是一致的。欧共体法院在一个涉及欧共体煤钢条约第3条的判决中指出,条约中的政策和任务对共同体机构具有约束力;然而,这些机构应注意"协调这些政策,如果它们之间出现了冲突,那就应当承认,一个政策或者另一个政策有着优先适用的地位。这种优先地位应当根据经济情况来决定,这种决定应当具有合理性"。欧共体法院的这个判决指出,在衡量这些政策的时候,欧共体机构应当有自由裁量权[8]。然而,在1973年关于大陆罐一案的判决中,欧共体法院否定了欧共体机构在这方面的自由裁量权。法院判决指出,"如果条约第3条g规定,要在欧共体内建立一种竞争不受歪曲的制度,那么它首先要求不得窒息竞争。这个要求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个要求,条约中的其他规定就是无的放矢。此外,这个要求还涉及条约第2条,即共同体的任务是’推动共同体经济生活的协调发展’。尽管出于对各种目的进行协调之必要,条约指出一定条件下的限制竞争是被允许的,但是,出于条约第2条和第3条之需要,这些限制竞争必须得有一个界限。一旦超过界限,这些限制竞争就会与共同体市场的目标背道而驰。"[9]这些判决说明,共同体的目标是建立一种竞争不受歪曲的制度,共同体的其他目标只能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因此,在欧共体,竞争政策较其他政策有优先适用的地位。

四、竞争法中的政府

竞争法中的政府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对象。这不仅因为绝大多数竞争法的主管机关是政府部门,如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德国联邦卡特尔局、日本公平交易委员会等;另一方面,政府的行为同样也受到竞争法的制约,这即是竞争法中禁止政府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规定。如欧共体条约第86条规定,成员国不得对其国有企业以及其他享有特权或者专有权的企业采取背离欧共体条约特别是背离欧共体竞争政策的任何措施;第87条规定,成员国不得利用国家财源优待个别企业或者个别生产部门,损害共同体市场上的公平竞争。这些规定说明,竞争法在欧共体大市场起着基石的作用,以致任何人、任何企业、任何政府部门以及任何成员国都没有权利限制竞争。欧共体竞争法由此被称为欧共体大市场的经济宪法,是欧共体及其成员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标志。

俄罗斯、乌克兰、匈牙利等经济体制转轨国家的反垄断法中也大多有制止行政垄断的内容。如乌克兰共和国1992年颁布的《禁止垄断和企业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法》第6条明确规定,国家权力机构和行政机关对个别企业采取的歧视行为包括:①出于限制竞争的目的,禁止某个经济领域建立新企业或企业的其他组织形式,以及限制某种活动或者某种产品的生产。②强迫企业加入某联合体、康采恩、跨行业跨地区以及其他的企业集团,或者强迫企业订立优惠合同,承担向某些消费集团提供价格便宜的商品。③作出可导致市场垄断地位的由中央分配商品的决议。④禁止在共和国某地区销售来自其他地区商品的命令。⑤向个别企业提供税收或其他方面的减免,由此使它们相对其他企业取得优势地位,导致一定商品市场的垄断化。⑥限制企业购买或者销售商品的权利。⑦对个别企业或企业集团禁令或者限制。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也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它指出,"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此外,国务院2001年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也有相关的规定。这些规定说明,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禁止政府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是维护国家市场秩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竞争法之所以需要规范政府的行为,这是因为政府常常会越过它的权限范围,以不合理的方式影响市场竞争。如政府因和某个企业有着特殊的经济利益,从而限制其他企业与这个企业开展竞争。我国市场上的地方保护或者部门垄断大多属于这种情况。鉴于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现实状况,反垄断法如何规范政府行政性限制竞争行为,这不仅是我国反垄断法立法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有人说,我国当前突出的问题虽然是行政垄断,但行政垄断不是通过反垄断法就能彻底解决的,因此,中国反垄断法可以不必规定禁止行政垄断。不可否认,解决行政性限制竞争问题不仅要求政府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而且要求政府实行经济民主,即经济权力不要过度地集中在政府手中,而是应当在企业和政府间适当分配,实现政企分开。因此,解决行政垄断问题的确不是一部反垄断法能够奏效的。但是,反垄断法对政府滥用行政权力的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这有利于政府官员明辩是与非、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从而有利于他们提高反垄断意识,自觉抵制行政性限制竞争的行为。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反对行政垄断的立法,我国就不可能制止行政垄断。从这个意义上说,反垄断法不仅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手段,而且也是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催化剂。

【注释】

[1]E.-J.梅斯特梅克:《经济法》,载于《比较法研究》1994年第1期。

[2]参见E.-J.梅斯特梅克为王晓晔著《欧共体竞争法》所作序言。

[3]C.ChristianvonWettbewerbinNetzen,WuW7u.8/1997,S.576ff.

[4]E.2J.梅斯特梅克,见王晓晔主编:《反垄断法与市场经济》,开幕词。

[5]MeinradDreher,DiebeitriispartnerschaftzwischenderRepublikPolenunddenEuropaeischenGemeinschaftenundderStanddeseuropaeischenWirtschaftsrechts,inOsreuropaRecht,1999,S.38.

[6]欧共体委员会从竞争法的角度推动"积极竞争政策"的措施有两个,一是对某些限制竞争行为实行豁免,使之合法化。这特别表现在欧共体委员会根据欧共体条约第81条第3款的规定,对许多限制竞争协议给予集体豁免。二是对共同体某些经济领域实行财政援助或者批准成员国在某些方面的国家补贴。欧共体委员会在这个方面再三强调不允许成员国在国家补贴方面开展竞争,特别不允许成员国在经济萧条或者高失业率期间开展国家补贴竞争,认为这种补贴是以牺牲高效率的企业为代价而维护低效率企业的生存,从而损害欧共体市场的统一和企业的效率。但另一方面,委员会在其关于欧共体竞争政策的年度报告中,又多次从欧共体的角度对国家补贴进行了积极评价,强调欧共体产业政策的积极作用。见IngoSchmidt/AndreSchmidt,EuropaeischeWettbewerbspoli2tik,VerlagVahlen,1997,S.8.

[7]欧共体竞争政策在欧共体各项政策中的优先地位,见JuergenBasedow:ZielkonflikteundZielhierarchienimVertragueberdieEuropaeischeGemeinschaft,FestschriftfuerUlrichEverling,Ba2den-Baden,1995;MeinradDreher:DerRangdesWettbewerbsimeuropaeischenGemeinschaftsrecht,WuW7.u.8/1998.

第11篇

1中小企业经济管理与市场竞争力方略的基本概况

目前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对国民经济水平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因此必须加以重视。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一项系统综合性工作,主要包含企业的投资与融资等活动,还涉及企业的经济分析与探索、运营计划制订、财务监督等方面内容[3]。这些工作内容是企业进行经济与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质量提高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管理高层能够控制企业发展动向的关键。企业实施经济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企业经济运营过程进行调控,使企业资金运用工作合理运转,并使企业在一定的环境与经济条件中达到预期的经营效果[4]。市场竞争力战略是指各种类型的企业依照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以及市场发展动态,为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适应市场竞争氛围而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一般来说,市场竞争力战略有市场领导者竞争策略、市场拾遗补缺者竞争策略、市场追随者竞争策略、市场挑战者竞争策略等。这些战略的制定都是依照企业优劣势条件以及外部竞争条件制定的,因此变化性较大。

2中小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质量,若是经济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则会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严重的情况下会致使中小企业倒闭。因此相关的研究者必须重视中小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经济管理意识

就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来说,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经济管理意识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经营管理者相关方面的经济管理知识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管理能力,不能够很好地利用企业的发展优势以及市场机遇,没有及时改变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使得其实施的经济管理工作与市场竞争需要相背离。而且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片面地认为经济管理活动实际上等同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所以企业应当重点关注财务活动,这样就能够提高经济管理活动的质量。认为只要管理好企业的资产就能达成经济管理的目标,因而在工作中较为重视企业财务记账、核算等工作,但较大程度地忽略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实质[5]。

2.2中小企业规模小,在借贷融资方面难度大

虽然国家政府部门在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给予的财政政策和政治支撑在不断增加,在借贷渠道方面也逐渐地完善,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资产价值低的特点决定了银行融资数量少。中小企业的筹资、融资问题仍然比较严峻,这就导致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并且当前的国际和国内金融市场变化性较大,市场竞争强度大,这就加大了中小企业同融资方之间的矛盾纠纷发生概率,中小企业若想获得较高的融资数额就必须不断地壮大企业,但是就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是难以达到的。因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内部运营资金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6]。

2.3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偏低

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传统企业经营观念的束缚,使得其经济管理工作的开放程度较低。因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济管理理念欠缺,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工作者在经济管理工作方面不重视,使得许多行为不合理,企业资源处于空置状态。有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无法有效落实,致使工作人员管控不合理,又因为缺乏相关的催款制度,导致呆账现象发生[7]。若是长时间出现此种现状,则会影响中小企业资金链的正常运行,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3提高中小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质量的市场竞争力方略

3.1加强同其他企业的合作,不断筹集资金

中小企业想从本质上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就必须加强同其他类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不断摆脱传统的经营理念的束缚,丢弃家族企业的经营方式。同其他企业合作不仅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还能够筹集更多的闲散资金,以此来解决经济管理问题。资金充足不仅仅有益于企业的正常运行,还能够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帮助中小企业提升经济管理水平,从而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在此种情况下,银行业原意贷款给中小企业,加强银行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3.2不断改进和创新经济管理方式

不断改进和创新中小企业经济管理方式是提高中小型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伴随着各种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出现,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提高经济管理方式的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能够较好地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不断地将企业的资金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进行整合,加快信息共享的速度,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良好的平台。不仅如此,还能够尽可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3.3加强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培训工作,提高经济管理能力

经济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水平,因此必须不断提高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要努力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直接参与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定企业的管理策略,是企业内部发展的核心[8]。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越高,就越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在使用科技产品的时候也更加游刃有余。不仅如此,还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带动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

4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保险经纪人市场定位发展策略

一、我国保险经纪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保险经纪人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1)政府监管效力不高。在我国,保险市场的监管机构是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经纪人是由保监会的保险中介监管部进行监管。根据我国国情,保监会对保险经纪人实施监管是以《中国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确定了对保险经纪人监管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保险经纪人的监管基本走向了制度化和法制化。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保险经纪人的监管在很多方面都没落到实处,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不够,比如一些未经批准、不具备保险经纪机构设立条件的境外保险经纪人,在境内非法从事保险经纪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保险经纪人的市场退出实施不严等。

(2)社会监管机制缺位。在保险经纪制度成熟的发达国家,保险经纪人的资信等级由社会上一些权威评级机构评定,并建立有保险经纪人同业组织,如保险经纪人协会等,通过市场和同业舆论来调节和引导保险经纪人的经营行为,在保险经纪行业内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维护市场公平秩序,以促进保险经纪业健康有序发展。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保险经纪人的资信评级制度,行业自律管理几乎为零,虽然在大中城市基本上都建立了保险同业协会,但行业自律的作用还没发挥出来。

(3)内控机制不健全。目前国内许多保险经纪公司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控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差,有的经纪公司甚至还是家族企业式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建立,信息披露不完全,对外提供虚假信息,不能有效化解保险经纪企业经营风险,无法最大限度的保证保险经纪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2、社会公众对保险经纪人的认知度低

由于我国保险经纪制度建立还不到十年,政府、媒体、保险经纪公司对保险经纪人都缺乏相应的宣传,社会公众对保险经纪人的作用知之甚少,相当多已买了保险或对保险有一定了解的个人或企业,对保险经纪业务还不够了解,不知道保险经纪人会给他们设计出最佳的风险管理方案,能帮助他们进行风险控制和规避。由于社会公众不了解保险经纪人的作用,不愿意通过保险经纪人进行咨询和投保,当然谈不上产生对保险经纪人的迫切需求,这就使得保险经纪人很难进行展业工作。

3、保险经纪人市场定位不准确

我国现时的保险经纪公司为尽快扩展市场占有份额,每家经纪公司的业务范围都基本囊括了市场上的所有保险业务,从财险、寿险到再保险,只要能找到的业务都做。这种全面开发的业务模式,无法体现经纪公司的专业特征。保险经纪公司无法向投保人提供独特的、专业化的保险中介服务,就无法在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品牌。这种情况使投保人在市场上是选择这家经纪公司还是那家经纪公司,是选择经纪公司还是保险公司,没有本质区别。许多保险经纪公司在进入保险市场前缺少对市场客户的细分,在开展业务时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内置的业务部门缺乏对客户和险种的针对性,直接导致有些经纪业务被经纪公司做成了业务,不能依据自己的专业优势有的放矢,最终落得维持基本生存都十分困难。

4、保险经纪人自身实力不雄厚

(1)资本实力不雄厚。我国保险经纪机构现有的资本实力与整个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极不协调,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同行业的发展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

《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第十一条规定:“保险经纪机构以合伙企业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形式设立的,其注册资本或者出资不得少于人民币500万元;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设立的,其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1000万元。”从保险经纪机构设立时的注册资本起点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少差距,其资本实力不雄厚,更说不上有好的经营业绩,其偿付能力非常有限,很难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

(2)业务水平低。目前国内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水平总体上还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大量业务集中在促使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保险合同的签订等中介业务方面,收入主要来源于保费佣金,而在保险咨询、风险管理和控制以及新兴产业保险经纪业务领域涉足很少,专业技术水平低,经纪业务范围狭窄,经营业绩较差。从业务占比看,高达80%以上的经纪业务来自保费佣金,而来源于保险咨询、风险管理等业务占比却不到20%,还不能充分为客户提供多元化高附加值的风险管理服务,没有体现保险经纪人的专业服务优势。全国保险经纪公司的业务70%来源于股东业务,而广阔的经纪市场需求却仍处于待开发状态。

(3)高素质的保险经纪人才严重短缺。我国保险经纪公司的专业技术非常薄弱,保险经纪人才极度稀缺。保险经纪人的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保险经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保险经纪人才数量上的短缺。相对于英、美、法、瑞士等发达国家的保险经纪公司数量而言,我国的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经纪从业人员在数量上有不小的差距。其次,从事新兴产业保险经纪的专业人才缺乏。保险经纪人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专业技术人才极度短缺,开展业务时所呈现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总体上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

二、发展我国保险经纪人市场的策略选择

1、加强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人的分工与合作

(1)明确定位与分工。保险公司应定位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专业承保公司,主要分工是设计保险产品、风险控制、保险资金的投资与运用,履行保险补偿与给付职能等。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中国的保险公司应主要着眼于产品研发、风险控制和资金的管理与运用等核心业务,而将展业、投保、分保、定损理赔等职能从经营中剥离出来,由保险经纪人逐步取代。

保险经纪人应准确定位于有专长、有特色的专业技术服务,加强新业务的拓展,尤其应当集中拓展有良好品牌效应的项目。在专业化分工的业务流程中,保险经纪人应当承担前端的客户开发、风险评估、投保方案安排和末端的日常服务、协助客户索赔、防灾防损等服务。在市场开发中,保险经纪人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用市场导向型的开发模式,力争在传统中求创新,充分尊重并理解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

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人通过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合理的专业分工,两者形成一种既联系紧密又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关系。保险公司与保险经纪人两者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保险市场的繁荣。

(2)加强合作。一是加强业务领域的合作。保险公司如果将部分产品销售职能和理赔定损职能转移给专业的保险经纪人,自身可以专注于提升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产品宣传、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能力,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培养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保险经纪人通过与保险公司的紧密合作,也可以在市场价格、客户信息、保险技术等多方面与保险公司进行资源共享,使业务获得长足的发展并获得合理的收入。在节约保险公司展业成本的基础上,及时向保险公司反馈客户的产品评价信息,并对保险产品的开发提出建议,在损失理算与防灾防损等服务方面,公正、客观地处理保险服务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保险理算的科学合理性,提高防灾防损服务的专业性,从而将社会潜在的保险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保险服务领域,满足社会对保险的不同层面的需求。二是信息技术与资源共享。加强保险经纪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保险产业发展水平、保险经纪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涉及到电子信息技术水平。在电子化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保险经纪机构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受到很多限制,比如核保问题、资金结算问题、异地承保问题等等,而通过保险电子商务,能够使很多实际操作难题迎刃而解。电子商务系统能够实现远程核保、核赔,网上结算等多项功能,辅之以全国统一的电话服务系统与各地的客户服务中心和理赔中心,构成完整、简便、安全、高效的业务体系和流程,可以提供一整套与中介机构,特别是保险经纪机构进行合作的技术方案,保证信息流、物流的畅通联结。

2、发展实力雄厚的保险经纪人主体

(1)鼓励社会资本流入。保险经纪机构只有具备了雄厚的资本实力,才可能增强其承担风险的能力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但通过自身来积累资本,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保险经纪机构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国内大多数保险经纪公司都属于中小型企业,设立时间短,其盈利能力非常有限,要想在短时间内凝聚大量资本根本不可能。所以,建议政府能够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如税费减免、信用担保等来扶持保险经纪人的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向保险经纪行业流入。

(2)整合保险经纪人主体。到目前为止,国内保险经纪公司虽然已经达到200多家,但大多数公司的规模偏小,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并不利于我国保险经纪业的发展。监管部门可以借鉴前几年对证券、信托等行业的治理整顿经验,依据严格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淘汰不合规范的保险经纪公司,而对那些符合规范、业务量小、资本实力比较薄弱的保险经纪公司进行整合,通过公司并购整合,合理配置资源,壮大保险经纪人主体,增强保险经纪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3)建立合理的佣金支付体系。通过保险法规或者由保险经纪行业协会牵头建立保险经纪佣金支付制度,拓宽保险经纪公司的收入渠道,扩大获利空间,增强其资本实力。对于保险经纪佣金支付标准,因地域、险种、市场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一般占保费收入的10%~21%,通常在15%左右。监管机构或行业协会应规定佣金和服务费支付的波动范围,根据保险经纪人的资信等级以及其提供经纪服务的种类、质量与数量,由保险经纪人与保险公司或客户协商决定报酬,实行差别报酬支付。

3、建立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

(1)加强政府监管。政府主要监督管理部门应该注意倾听来自市场主体及社会各界的呼声,及时制定和修改相关政策和监管法规,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应以监管促发展,不断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水平,注重保险经纪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把事前预防和事后检查、正面引导和处罚违规行为、监督管理和行业自律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标本兼治。以实施监管责任制为主线,逐步建立完善的保险监管工作框架,加强管理和内控建设,整顿规范保险经纪市场,维护保险经纪市场秩序。

(2)加强社会监管。一是建立保险经纪人的资信评级制度。保险经纪机构的信用评级由社会上权威的资信评估机构对保险经纪机构的信誉进行评定,是企业信用评级的一部分。建立保险经纪人资信评级制度,对完善保险经纪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消除保险市场买卖双方因保险经纪人加入后,保险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保证保险公司通过经纪人获得的关于保险标的风险的真实信息,也能保证投保人通过保险经纪人获得保险产品、保险公司的完整信息,从而保护保险买卖双方的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强化保险经纪机构对自身信誉的培育,使信誉不好的保险经纪机构被自动淘汰。对保险经纪机构的信用评级,可由社会上权威的资信评估机构作为评估主体,评估的对象是保险经纪公司。评估的客体不同于一般企业围绕筹资和偿债能力进行评估,而是重点围绕企业信誉,包括高管人员的素质、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履约情况、市场业务量占有率等。

二是组建保险经纪人行业自律组织。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运用行业自律组织来实现对保险经纪人的监管。如英国的自律组织主要是英国保险经纪人注册理事会及英国保险经纪人协会,它们负责保险经纪人从业资格的审查,佣金的管理,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等。我国目前在大中城市基本都建立了保险同业协会,但与西方保险行业协会相比,我国的保险公司同业协会无法体现保险中介人的自律架构。行业自律组织作为政府监管部门的补充,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对保险经纪人的资格、信誉、服务、财务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并引入信用评级制度来引导和规范行业的发展,在维持行业水准和信誉等方面充分发挥自律作用。建议在国内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保险经纪人协会,监督执行行业规范和准则,维护行业共同利益和市场竞争规则,约束成员的市场行为,维护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秩序,并对会员遇到的法律、财务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3)完善内控机制。保险经纪机构要有严格的内部管理和执业规范,这既是机构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

保险经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保险经纪企业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保险经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保险经纪企业的一种自律、自理行为,是保险经纪制度能有效执行的保证,也是保险经纪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可以有效化解保险经纪企业经营风险,最大限度的保证保险经纪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4、大力培养保险经纪专业人才

保险经纪公司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但要熟悉保险市场和法律环境,掌握保险标的特征和保险条款,还要擅长营销技巧。同时,对各类保险经纪人员还有专门要求,如从事涉外保险经纪业务的要通晓外语,从事风险管理咨询的要掌握风险识别、评估和风险管理方案的设计等等。要坚持高标准努力培养高素质职专业化的保险经纪人才,职业化应是保险经纪人的努力方向,必须将培养保险经纪专业化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一是加强基础教育,做好人才储备,在高等院校开设保险经纪专业。二是培养和提高我国保险经纪人职业素质。抓紧完善保险经纪资格考试体系,加强经纪人的资格管理,提升资格证书获得者的整体素质。三是加强保险经纪行业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此外,经纪公司还可以从通过保险经纪人资格考试的人员中筛选出一些具有保险实务经验的人加以重点培养,甚至可以从中挑选一些优秀者派往国外保险经纪公司去接受培训,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专业技能以满足民族保险经纪业发展壮大的需要。

5、加强宣传,扩大保险经纪人的影响力

大力宣传保险经纪人在促进我国保险事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鉴于我国的国民保险意识普遍不高,保险经纪市场处于发展初期,保险经纪人的执业特点及意义并没有被社会各阶层真正理解,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差,加上保险公司对保险经纪人的认可程度低,保险监管部门应在适当的场合为保险经纪人正名,明确肯定保险经纪人的正面作用。要让各个阶层的保险消费者真正认识并接受保险经纪人,然后享受保险经纪人提供的保险服务,需要有一个过程。为此,需要保险经纪人加强在大众媒体上宣传,让社会公众知晓保险经纪人的含义、性质,与保险人的区别及主要的经营范围,明白保险经纪人在帮助广大客户取得保险保障服务上的各种优势。

【参考文献】

刘冬娇:保险中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唐运祥:保险经纪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丁凤楚着:保险中介制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王萍:国内保险经纪公司发展缓慢原因初探[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5(3).

第13篇

经过几十年经济改革,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相对薄弱,政府颁布了很多的就业举措,加强失业预警,对失业人员及时做出预测,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2失业预警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及时掌握事失业情况

建立失业预警,能够帮助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准确了解本地区的就业情况,若是预测到失业风险,能够及时通知用人企业和单位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了大规模的失业情况。政府及时掌握影响失业的因素,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控,保证企业有人可用,为经济快速增长做出贡献。用人单位掌握失业预警,就可以尽早做好准备,提高了就业的风险意识,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2.2有利于提早采取措施

失业预警能够帮助政府和用人单位提前采取相关的措施,减少失业带来的风险。首先,用人单位可以依据失业预警的警示,积极调整相关的经营方式,适当缩短工期、加强员工培训、降低工资等,保证员工工作的稳定性,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避免出现大规模的裁员现象。然后,政府可以依据失业预警的提示,采取相关的鼓励措施,尽量保证员工就业稳定,减少失业。而且,政府还要积极的发展经济,完善就业服务,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增大就业。

2.3有利于进行失业调控

政府在失业调控方面具有很大的能量,能够利用合法的、合理的手段调整经济,和用人企业商量,保证避免大规模的裁员现象,若是出现裁员现象,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督。在保证职工的利益之下,减少企业破产行为,减少失业员工的数量。政府要加大对失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让失业员工和用人单位积极联系,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培养,为员工再就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2.4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政府要建立相关的应急机制,应对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的突发事件,保证员工在发生重大的灾害的同时,还能够具备工作的能力,减少失业。政府要加大专项培训资金补助,给失业人员一定的补偿,保证社会和谐稳定。

3建立失业预警体系

3.1确定指标体系

失业预警体系指标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般指标体系和核心指标体系。一般指标体系主要是指影响不大的指标,比如文化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核心指标体系主要是指严重影响或者决定失业的指标,例如国际贸易摩擦、汇率、主要经济数据变化、政府调控、失业就业人数变化等。一般性指标在失业预警中占据的比例少,核心指标影响较大,占据重要权重。

3.2建立调查信息系统

全面的失业调查系统有抽样调查统计制度、定期调查统计制度、城镇失业登记调查、劳动力市场发展情况调查、调查点失业调查等相关的调查制度。定期调查和抽样调查能够系统性地掌握本期失业情况,城镇失业调查能够帮助当地政府做出正确的决策,调查点调查能够掌握其调查点的就业情况。多方位的调查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掌握充足的数据,做出正确的失业预警。

3.3建立信息处理系统

依据收集到的数据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确定计算方法,做出正确的数据评估,确定失业预警的等级。

①失业率在4%之下,证明社会充分就业,劳动力和用人单位存在考察时间和等待,市场不需要调整。

②失业率在4%~5%,适度失业,事业对于社会的影响力很小,通过适当的培训,劳动力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③失业率在5%~6%,失业率开始上涨,个别地区的失业率比较高,失业情况引起政府的注意,政府开始采取相应的手段,加大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就业率。

④失业率在6%~7%,达到警戒线的区域增加,政府要做好相应的失业预案,加大工作力度,解决失业率严重的地区。

⑤失业率超过了7%,政府发出警告,增加财政的投入和保险金的使用,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促进企业投资,严格控制失业。

⑥失业率超过10%,政府发出严重警告,要立即采取措施,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额,再次降低银行贷款利率,鼓励企业进行投资,采取宏观调整,鼓励消费者消费,拉动内需,增加就业率。

4促进就业的举措

4.1政府方面

政府在失业和就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要严格做好经济增长和失业预警的相关工作,把增加就业放在首要的位置,确立和就业相关的发展目标,在保证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政府加大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资金的投入,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范,加大对失业人员的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帮助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

4.2经济方面

就业能力取决于就业弹性和经济增长,因此要加强就业水平,就要提高经济增长。各级政府要加大经济增长的投入,创造更多就业的机会,扩大就业人口。经济发展的目标要从绝对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转变为在保持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要加大集约型经济的转变。将原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轻工业、服务业、农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促进就业。

4.3发展中小企业

经济增长的方式由原来的政府主导经济转变为市场主导经济,企业成为市场的主导,国有企业的比例不断的降低,各种民营企业成为主导。中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占据的比例远远高于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作用非常强大。我国借鉴德国、芬兰、日本等国家的经验,政府加大资金担保力度,建立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减免一定的税收,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要认真研究失业预警,在失业预警发出警示的时候,提高社会保障、劳动条件、失业补贴、工资等方面待遇,鼓励自由职业、季节工、临时工的发展,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改善外资的引进政策,提供优惠的服务,加强外资的投入,改善产业结构。在进行职业培训过程中,要把员工和用人企业联系起来,让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让员工掌握必备的技能,帮助员工实现再就业。加强失业保险制度,保证失业人员能够拥有一定的失业保障,在再就业之前,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

5结论

第14篇

[关键词] 人文经济 人本 商业文化 融合 重构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出“人文经济”概念,尽管对它具体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强调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坚持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关心人、重视人、尊重人,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创造条件。人文经济是在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逐步酝酿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单纯依赖科学技术、通过资源消耗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超越和发展。它强调从我国国情出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文化在人文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着重克服当前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一些与人文关怀背道而驰的迫切问题,其实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经济”,即遏制权力和资本的侵害性,将无限(权力)政府导向人文政府、将野蛮市场经济导向人道市场经济。人文经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使经济社会的运行建立在文化、知识、智慧、价值观念、精神动力、人文环境,以及高新科技和文化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之上,从而促进了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文经济以创新作为灵魂,蕴含着新的价值取向,对人的价值、人的地位、人的作用、人的目的和意义等人生与社会的哲学思考,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尚要素,而文化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理念、发展观念创新等,则是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条件下为实现“人的目的”所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生产要素。人文经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既包含着西方文艺复兴的人本思想,又包含着中华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传统精神,同时也包含着当代科学所揭示的更加人性化的经济运行规律、经营理念、管理作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体现着科学、和谐、创新的时代精神。

当今时代,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日益趋同,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趋向统一,物质资源与文化资源共同构成为综合竞争力。人文经济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了文化力与经济力,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经济与文化的双重融合则又构成了新的生产方式,进而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人文经济的时代要求及其带来的深刻变革,首先反映在商业领域,表现为商业文化的冲突、变革、融合、创新等,这势必促使我们对当前中国的商业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商业文化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文化品格的商业观念和商业方式,主要包括商业物质文化、商业行为文化、商业制度文化和商业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涉及商业哲学、价值观、道德规范、商业精神、规章制度、标志等。商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凝聚、协调、激励、约束、辐射功能。优秀的商业文化可以不断地激发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推动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为商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增强商业凝聚力,同时还可以在商业内部形成有利于培育人才的环境,促进职工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最大限度地挖掘商业潜能, 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人文经济条件下,商业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因而必须寻找新出路,提出新思维,关键是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从物质层面来看,商业物质文化体现着商业企业员工们创造的群体价值观,而在人文经济时代,这种群体价值观首先表现为以人为本、个性化时尚、创造才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它强调塑造基于真善美的多元统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人类有追求真善美的天性,而这种天性的充分彰显则只有在人文经济时代才有可能得以自由实现,比如街区的商业布局、商业建筑风格、商业设施、商业环境,以及商业企业招牌、店容店貌、标志、色彩、商品广告、商品陈列和商品包装、劳动环境等,都体现着商业员工的群体价值观,因而也就内在的包含着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的基于真善美的高度统一的人性化追求,这种人性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则是在正确处理利益与仁义、竞争与合作、物质欲望与精神追求的前提下实现商业主体间、人与物、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使文化的物质载体实现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商业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第二,从商业行为文化层面来看,人文经济高扬人文精神,追求经济与文化的双重融合,它呼唤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商业企业及其员工的经营活动、市场营销活动、学习娱乐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的活动等商业行为,体现着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公关品格,是企业目标、企业精神奋进的动态反映,因此商业行为既是经济活动也是文化活动,从根本上说都体现着“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体现着方法论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其要旨在于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在人文经济条件下,商业行为受到人文精神的规约,人文精神不仅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自身的各种活动,而且让人们以“人文标准”衡量一切商业行为,以商业行为的真善美程度作为评判商业企业和商人的标准。人文经济要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有机统一,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要具有高度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人文精神要具有现代科学意识,要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观念,要使人树立起正确的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人文经济将促使商业行为人性化、个性化和时尚化,促使商业行为最终由物质利益至上过度到和谐共生为本。

第三,从商业制度文化来看,人文经济的蓬勃兴起直接推动和催化了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自然经济重视产品的劳动含量,资源经济强调生产要素的优化,知识经济则看重知识和科技的含量,而人文经济则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它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经济,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已成定势,因此它高度重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程度,重视经济的文化含量和智力资本,从而使商业经济与文化由二元结构转变为双向融合。人文经济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揭示了“人的回归”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中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文化要素的增多,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质的转变;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增加,意味着物质资源消耗的减少;人文价值取向渗透到经济发展之中,意味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进步;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相融合,意味着劳动者素质的全面发展;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味着人类资源观由物到人的根本性转变。而这种以知识和文化为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战略,又必然促进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学习型和创新型企业、组织、社会的真正形成。

第15篇

1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

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

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须表现精巧的美,但又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例如,上海浦东的陆家嘴上,在南京东路纵轴线延长线上建成的亚洲第一高度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其建成后所得到的景观,不是简单的A+B=AB,它等于X,这是一种新的因素,是南京路空间的延伸与定位。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重;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

城市景观,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工业区,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

原有的城市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然的水域和丘陵,原有的建筑物的类型,都是景观设计的创作之源。

2城市景观形成要素

人们对一个特殊的景观或整个城市的印象,不仅仅来源于视觉,对城市的印象,还来源于自身的回忆、经验、周围的人群等等,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建立起关于城市局部的印象,形成一系列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相互联系的形象,但一个城市的基本形象则是他同时代人所共同的感受。

每一个建筑物都会影响城市景观的细部,并可能影响到城市整个形象的整体。人们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图象由人们所看到的许多东西的综合。

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有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五种:

路:一个城市有主要道路网和较小的区级路网。一个建筑有几条出入的路。城市公路网是城市间的通道。路的图象主要是连续性和方向性,因此应构成简单的系统,起点和终点要明确。路旁的建筑和空间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础,有助于对距离的判断。

区:它是较大范围的城市地区,一个区应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与其他区有明显的区别。城市由不同的区构成,如居住区、商业区、高等学校教学区、郊区等等。但有时它们的性质是混合的,没有明显的界限。

边缘: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是边缘。有的区可能完全没有边缘,而是逐渐混入另一区。边缘应能从远处望见,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条绿化地带、河岸、山峰、高层建筑等都能形成边缘。

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有些标志很大,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如电视塔、摩天楼;有些标志很小,只能在近处看到,如街钟、喷泉、雕塑。标志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

中心点:中心点也可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标志是明显的视觉目标,而中心点是人们活动的中心。空间四周的墙、铺地、植物、地形、照明灯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象的形成能力。

道路、区、边缘、标志和中心点是城市图象的骨架,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的景观,在城市规划时,应创造出新的、鲜明的景观,以激起人们对整个城市的想象。

3城市远景和轮廓线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远景景观。进入和离开城市的景观是城市的珍品,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需要保护一些有价值的城市景观,或采取某种手法,去平衡这些景观。

城市的轮廓线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轮廓线,同时也是城市潜在的艺术形象,城市轮廓线是城市的远景,是唯一的。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城市轮廓线的建筑都应研究它与城市的整体关系,特别是远离市中心的一幢较小的塔式建筑,常能使城市轮廓线得到改进。

远景和轮廓线的另一景象是夜里的灯光,富有戏剧性的灯光以及黎明和黄昏的朦胧的阳光提高了城市的艺术感染力。

4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内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区,因此就存在着各类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为:城市中心、市民广场。城市的景观设计与这两类中心的景观设计密不可分。

4.1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4.2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1)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2)娱乐建筑的空间,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3)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