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金融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近几年来,我国地方金融发展非常快,不过,地方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给我国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管理带来严峻挑战。为了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我国实施了多轮政府机关简政放权改革,使得金融管理工作主要由地方承担,但是,由于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发展状况不同,导致目前为此依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地方金融管理执行的是“一行三会”管理模式,地方金融管理主体的权责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管理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影响了地方金融管理效率。总而言之,根据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缺陷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我国不断推进金融行业改革创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金融机构也应该大胆创新。地方金融行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创新存在盲目性,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仍然还存在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国家与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顺畅,比如地方金融机构中包含大量担保公司与典当公司,国家并没有很好地将其纳入管理范畴,增加了地方金融系统风险;第二,地方金融管理体制不健全,国家很难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甚至出现许多金融机构脱离了国家金融监管范畴,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发生可能。另外,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不同地方立足于本区域利益,制约了地方金融发挥其合力,不利于地方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地方金融管理主体权责有待强化
各省市建立的地方金融管理主体不尽相同,甚至有些省市没有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成立的金融管理部门名称存在权责不清晰、职能不明确、多头管理等问题。比如有的省市对不同地方金融机构设立不同的管理部门,省金融办、国资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负责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多头管理的存在,会导致金融管理机构职能交叉情况的出现,对于充分发挥地方资源的优势是很不利的,也容易引发不同金融管理机构互相推诿扯皮,导致金融管理效益低下。
(三)地方金融监管与地方金融发展不符
当前我国对地方金融机构实施“一行三会”管理模式,对地方金融机构准入严格把关,在抑制地方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过,由于不同省市对金融资源需求不一样,中央政府对各省市地方金融采用“一刀切”管理模式,没有考虑到不同省市金融资源需求的差异性,导致有些省市金融资源严重不足,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议地方金融监管的权力下放到省市,让各省市能够针对本省市需求情况合理配置地方金融资源。
三、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建设的建议
(一)引导建立正确的地方金融发展观
地方政府只有树立正确的地方金融发展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切实做好地方金融发展规划。为此,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管理法律法规,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权责进行规范,中央政府主要对地方金融预算做好管理工作,控制地方金融风险。
(二)对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的边界进行明确规定
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优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需要界定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的边界。中央对地方金融管理发挥总领作用,引导地方金融管理的良性发展,使得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更加协调。中央对地方金融管理领导过程中,要遵循“垂直监管,地方协调”原则,即中央金融机构负责监管工作,地方金融机构负责协调工作。总而言之,地方金融管理体系要秉持中央金融机构监管,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负总责,理清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职责,规范地方金融日常管理制度以及风险处置流程制度,确保地方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执行统一的监管主体下的分类监管
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要以金融活动为基础。企业不仅要生产商品,而且还要对商品进行销售,它的经营过程实际上是商品价值生成(制造)和获得的过程。但是如果要生成(制造)和获得价值,首先要支付一定的价值。在现如今的商品经济中,只有货币资金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所以企业只有具备一定数额的货币资金,才能使用支付贷款的形式获得所需要的原材料以及机器装备,才能通过支付工资的形式得到劳动力;只有在这两种资源都存在的情况下,企业才可以进行产品的生成。生产的商品价值能否获得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的好坏,而商品价值能否实现主要看企业能否获得货币资金,并且获得的货币资金是否大于原先支付的货币资金的总额。所以生产商品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使商品的价值增值。基于以上的描述,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预先支付(一定量的货币资金);支付原料、设备和工资;商品生产及销售;获得多于预先支付的货币资金。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经营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货币资金的流通活动,而这一点恰好也是金融活动的本质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企业经营管理其实就是金融管理。因为金融问题贯穿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金融活动不仅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而且还是企业能够持续、稳步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一,企业如果要进行生产经营,首先应该拥有一定数量的经营资金,一般而言,企业经营资金出处主要来自:原有资金,银行贷款,以负债形式向金融市场融资。企业原有资金筹集的主要方式就是发行股票,所以在此之前就应该先清楚的知道股票的性质、作用、价格以及发行的时间等问题。如果企业要向银行贷款进行融资,就要清楚的知道信贷的政策、利率以及贷款期限等问题。如果企业向金融市场以负债的形式进行融资,就要清楚的知道股票的发行以及发行的策略等问题。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如果没有金融管理,就不能顺利进行企业资金的筹集。
第二,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不仅可以通过扩大该企业的生产规模进行投资,而且还可以通过买进股票等进行投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信托进行投资,这就需要清楚的知道金融市场行情的变化情况,尤其是一些证券的收益情况以及利率情况,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买与卖。防止因判断失误而给企业带来损失。
第三,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各个企业要通过不懈努力实现生产正常和经营顺利,进而维持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所以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严格依据国家金融管理的相关制度;并且还要努力完成资金管理、工资基金管理以及清算管理等工作。第四,由于商品经济社会不断变化,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时,有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而使企业的经营不良,产品的销售不好,或是证券投资失败;或产品过多而堆积;或企业员工因事故造成劳动力降低,或企业破产。为了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和找到解决的办法,企业应该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序、健康的生产活动以及经营利润,同时签订保险并依照保险活动的管理要求进行管理。毋庸置疑,金融管理包含保险管理。
二、企业金融管理现存的不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例如缺少有用的内部激励制度、资金利用存在争议、经营管理的低效率等,这些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同样存在过。企业金融管理现存的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要债困难。资金是企业能够正常运行下去的前提,当企业想要收回在外的资金时,就显得非常困难,主要原因是他们事先并没有对欠债的公司进行信用风险评估,也没有充分了解欠债公司资金的流动,最终导致企业要债困难,资金出现故障,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过度依赖银行借贷。正如我们所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原有资金、银行贷款、以负债形式向金融市场融资,但当前大部分企业进行筹资时太过依附于银行借贷。企业金融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的金融资本结构通常是和经济体制息息相关的。企业获得的流动贷款大部分都是通过不正常的途径消耗的,这不仅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使坏账的现象明显增加,严重影响了企业银行借贷的信用。企业金融管理技术不先进。当前企业还没有较为专业的金融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同时管理人员又没有充分意识到金融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技术不先进,而且他们只注重平常的核算工作,忽略了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工作。
三、针对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1.拟定企业信用评估策略。企业在与合作伙伴进行交易时,应该事先了解一下它的经营状况,检查它的产品质量是否合格、资金是否流通以及经济效益是否良好等,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对它的信用进行评估,然后把这个评估结果作为企业经营的必要参考,尽量减少企业的资金风险,从而保证企业的资金安全,削减贷款的消耗。
2.探索新的融资方法。探索新的融资方法,其中就有直接上市融资,上市融资不仅要求比银行贷款的低,而且还有助于企业更好的执行高科技的项目投资,进行直接上市融资有助于企业的转型。除了这个方法,企业还可以间接融资,通过间接融资可以实现与银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同时还可以约束着贷款银行。
四、总结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有目共睹。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在经济改革初期还仅仅作为一个补充成为出现在国民经济序列当中。在相关职能部门和决策部门的金融管理过程中,对这一群体的忽视,甚至遏制使他们遭受着长期的不公平的金融服务和待遇。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在金融管理方面仍然面临很大的融资瓶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融资渠道的单一。目前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当然也有一些民营上市公司能够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但是这毕竟是少数,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先天条件不成熟和基础薄弱的劣势,使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状态。而且这部分企业从数量上来看也大都是中小型企业。当前制约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的一个重要瓶颈便是融资渠道的单一性。企业除了银行之外,很少能在其他渠道获得有效额资金支持。而银行处于自身利益和风险的考虑,又对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制定了严格的贷款审批条件,审批严,放款慢等现象的存在使得民营企业在这一融资渠道中处境艰难。
(2)中小金融机构也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针对大型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不能有效满足民营企业金融需求的客观现实,在我国金融体系中产生了一些专门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机构。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在诞生之处曾经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些金融机构也存在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在他们的发展过程当中又出现了向大型金融机构靠拢的现象。实际上,他们对中小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正在逐步减小。
(3)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也十分有限。在我国广大的地方市场中也存在一些面向中小型民营经济的金融机构,例如农村信用社。但是这些地方性金融服务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通常不是十分完善,实际运营资本难以满足广大民营企业的需求。他们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建立起适合市场需求的统一集中的管理体制。
2加强民营企业的金融管理的政策建议
(1)民营企业自身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当前一些民营企业在内部管理中还没有建立基本的操作规范和人员岗位设置,因此造成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资源整合不力,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这无形中也就增大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同时也是导致资金不能有效利用的一个重要根源。为此广大民营企业应当从内部成本控制的角度来降低自身的金融需求。
(2)根据市场需求状况适当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实际上就是创新产品样式的一个过程。由于民营经济的生存都有一个根基。这个根基是保证他们利润空间和盈利能力的核心。因此,很多民营企业在自己的优势业务领域会不遗余力的加大投入,生产大量的同质产品,造成成本的挤压不说,也导致这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大下降。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不稳定因素和不可控风险越来越多,企业若将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就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同时也产生更大的资金压力。为此企业应当在当前运转良好的情况下,适当的调整当前的产品机构。生产和制造出适应未来市场竞争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这样,当一种产品因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就能启动另外一种产品的生产运营机制,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分散了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坚强企业的金融压力和金融风险。也是提升企业金融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