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形象营销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河东盐池旅游形象理念设计
旅游地的理念识别是指旅游地对待旅游业与旅游者的态度与思想意识,主要包括发展战略、市场战略、经营理念等,它们在旅游形象设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也是后期行为识别系统与视觉识别系统的主要依托理念,是核心价值与经营理念的概括。理念设计是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前期的市场分析与市场定位之后,给予实际的市场需求与旅游地核心资源价值进行概念化的植入。根据不同的构成部分,理念识别主要体现在旅游地与相关政府部门,旅游地企业如何定位自身的企业使命,如何确定本身的开发范围以及开发价值内涵是理念识别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具体实施的行为识别的内容范围;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理念识别的目的在于传达相应的重视程度,确定旅游资源的产业地位、形象地位与推广支持,主要传达的是自身的态度与协助范围。根据目前河东盐池旅游资源的定位与市场发展评估,其理念设计的战略方向为建立全方位的河东盐池旅游产品,打造独一无二的河东盐文化。
(二)河东盐池旅游形象行为设计
作为旅游地形象识别系统中的操作层,行为设计与理念设计相较而言在实际中更有实用性,主要涉及旅游地内部的管理制度化与系统化、旅游地公众环境的引导与规范化以及旅游地外部支持系统的完善,三个部分的共同协作构成旅游形象行为设计的主体。首先,规范内部管理。这里分成三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为管理者规范。作为规范的制定者与理念的倡导者,管理层方面必须做好相关的监管与指导,其自身形象的塑造是整体旅游资源形象设计的重要保障。第二个层次为制度规范。订立相关的行为准则、培训守则与奖惩条例是进行第三个层面员工行为塑造的唯一依据。第三个层次为员工形象设计。作为第三产业,旅游业中的一线员工是游客接触到的最直观的群体,是连接游客与资源最重要的因素,员工服务的规范化与文化素养对游客整体形象的感知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在员工形象设计部分,应该加强规范化的管理,树立自觉为客人服务的意识,做好员工方面关于河东盐文化的知识普及,达到可以向游客进行相关产品介绍与推荐的目的。其次,旅游地公众环境的引导。即引导当地居民的参与感,当地居民对游客的态度是游客感知这个大环境的外部因素,居民的参与程度与参与深度既可以成为游客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变成口碑宣传,激发更多的潜在游客。当地居民的引导多集中在行为与言行方面。行为方面,需要旅游地进行相关的礼貌运动与文明活动推广,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另外,作为盐池旅游资源的形象设计内容。要在盐文化的知识推广中做到大众化与专业化。通过激发当地民众的地区文化荣誉感,调动其作为主人翁的意识。第三,旅游地外部支持系统的完善。旅游地外部支持系统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方面,政府应继续发挥自身的调控与监管能力,河东盐池旅游资源以及其引申出的盐文化,涉及运城的很多自然与文化资源,也是当地进行旅游开发与推广的重要资源,政府应建立地方志与文化拓展办公室或其他咨询平台,为盐池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信息与政策支持,同时,也应在城市规划中利用自身的平台对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一定的便利。第二个方面,旅游地各个管理部门应加强协作,因为盐池旅游资源中所包含的资源种类较多,其中所含的景点与资源分属当地多部门管理,其统一性与一致性很难达到。在盐池旅游形象设计过程中,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核心价值与核心文化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在文化拓展与推广过程中,各部门应加强协作,促进旅游联动性发展。
(三)河东盐池旅游形象视觉设计
1.视觉景观系统设计。
根据吴必虎、李勤勤对“人—地”系统的划分与不同功能区对游客群体形成印象的不同方式,将景观设计部分分成旅游区本身、第一印象区、光环效应区、典型镜头区等。作为游客最先到达的地点,第一印象区的形象设计往往是游客在实际旅游过程中对旅游地的第一印象,是游客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第一次验证的场所。目前与盐池旅游资源相关的第一印象区有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火车站、高铁站、关公机场以及高速公路入口处等交通入口,另一个是景区的售票大门。在交通入口区,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河东盐池旅游资源应在“游山水之间,访千年盐都”这个角度进行总体宣传。另外,在景区售票大厅的设计中,应加入与盐文化相关的因素,尽量在不同的景点采用同样的盐池旅游资源标识,达到整体统一的效果。作为旅游地最重要的部分,光环效应区是游客进行游览的重要场所,是标志性地段或标志性景点,对整体旅游地形象具有决定性意义。光环效应区集中在“死海”所在的解放南路南区。“死海”位于盐池之中呈池中岛形式,距池神庙3公里,距古盐道遗址17公里,距各交通入口公里数都较少,其旅游资源在盐池文化旅游资源中最具特色,建筑特色也独具匠心,因此,是盐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绝对光环效应区。典型镜头区是景区视觉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典型镜头区的塑造与建设方面比较缺失,可通过摄影大赛或专业规划人员选出典型镜区,再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推广工作树立与维护这部分的形象建设。
2.视觉符号系统设计。
旅游地的视觉符号系统主要包括代表型标识符号与应用型符号。代表型标识符号主要指旅游地名称、标志、标准字体、吉祥物及形象大使等,应用型符号主要包括旅游纪念品、户外广告、旅游地图及路标等应用型标识符号。可以利用自然人文风光或具有旅游地特征的图案。考虑到盐池的自然地理风光作为标志的辨识度与代表性较差,应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图案作为标识,带入一定的历史文化感,引发游客的情感共鸣,从而自发寻找其所代表的盐池资源。作为旅游标识的直观表达,旅游地的字体与颜色标题会出现在户外广告、媒体广告以及旅游商品等相关产品的外包装上,所以必须保持一致性,可以通过名人题字的方式,将“行山水之间,访千年盐都”作为整体产品代表出现在所有相关资源的形象设计上。颜色选用红墨色,与卤水同色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历史感。作为千年盐都,河东盐池旅游资源应以结晶盐作为代表吉祥物。应用型视觉符号系统是具有一定应用与使用性的标识性符号,如旅游纪念品、户外广告、旅游地图及路标等符号。目前,关于旅游纪念品,“死海”拥有的黑泥系列化妆品具有一定的经济性与纪念性,但宣传推广力度较弱,开发种类也比较单一。盐池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开发需要专业团队的参与,可以邀请当地较知名的相关产业单位共同设计与推广,如宇达青铜器制造集团与南风集团,既可以开发价值较高的青铜雕刻旅游纪念品,也可以开发具有实用性与代表性的生活化工产品。作为起到宣传与提醒作用的重要媒介,户外广告的选址越接近目标客源实际效果越好。根据之前的客源市场分析,客源主要集中在当地25-44岁的青年与中青年,可以通过发放问卷或访谈等做进一步的抽样调查,寻找最适合这类消费对象的户外场所再进行设计,设计过程中不仅考虑旗帜与广告牌的宣传效果,也要注意该广告与周边环境与氛围的搭配程度。盐池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旅游地图更是联系景点关系的重要载体,一方面,通过建设市区与景区内部的地图表示系统,如导航指引系统、平面导游图等为游客提供一个较好的地理找寻平台,并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进行进一步的产品推广;另一方面,通过旅游咨询中心或旅行社发放的免费旅游地图,方便游客进行整体旅游时对地理及相关文化问题的不确定心理,以游客的需求为关键,加深旅游地与游客的沟通交流。此外,游客的旅游活动存在于景区内外部,外部的旅游路标具有一定的指引功能,安插路标时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配合,相关旅游标识的设立方式我国法律有明文规定,内部的旅游路标设计包括重点景区标识与指示性标识,重点景区路标具有关键指示作用,而指示性标识多为功能区的指示性路标。
二、河东盐池旅游形象的传播与营销策略
(一)形象品牌策略
盐池旅游资源依托的运城市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资源都比较丰富,具有丰富的根祖文化与黄河文化。作为盐池旅游资源依托的盐文化,需要建立独特的识别品牌。品牌的建立需要从吸引认知、资料搜集及游览过程中逐步开展。首先,前期宣传中需要对产品形象及产品核心价值进行提炼与传播,盐池旅游资源建立千年盐都品牌的目标需要从消费者认知入手,利用前期的宣传口号,借用各种传媒平台进行大规模广告在旅游客源市场投放。根据之前的分析,盐池旅游的游客多集中在在省内与周边的陕西与河南,作为一级市场,应率先完成这部分的客源挖掘。其次,在自身的网站或其他信息平台上做好信息完善工作,如携程、去哪儿或自建网站,游客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品牌形象在游客群体心中建设的过程。最后,作为整体旅游产品,盐池旅游开发需要强有力的合作基础,企业自身的利益诉求可以通过合作进行品牌宣传,但在合作细则与成本分担方面成本费用较高,政府可以通过城市宣传或文化价值建设进行品牌推荐。
(二)新闻传媒策略
同样作为传媒平台,广告传媒与新闻传媒具有不同的传播效果,广告传媒的出发角度是介绍旅游产品,出发点是企业出于利润诉求的宣传,传媒平台包括电视、网络、报纸及广播。目前,盐池旅游资源游客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亲友介绍、旅行社推介、网络、报纸与广播,新的传媒应当从网络入手,加强在各大旅游网站的旅游宣传与推介,同时要在潜在旅游市场所在地区,如山西、河南及陕西投放一定的车牌广告与电视广告,刺激消费者的出游欲望。
(三)活动营销策略
活动营销包括价格活动营销与节事活动营销,活动营销既扩大产品销售,也可以作为一种品牌宣传。利用历年的游客出游记录寻找旅游项目在一年中的淡旺季,针对性地提出盐文化宣传月。根据盐民的传统,选出祭盐日进行节事推广,继而在旅游产品和旅游价格方面进行整体营销。
(四)新媒体传播策略
新媒体的出现为旅游宣传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如微博、微信与导航设计等等,智能型手机的出现,各种社交客户端的出现改变了几十年的信息接受习惯。为了适应新环境,河东盐池应建立自身的微博与微信号,包括线下二维码的产品品牌推广活动,并建设相应的信息管理与推广团队,不断进行文化传递与价值沟通。随着运城智慧城理念的提出,新媒体的作用显得更为重大,无线网络的大量覆盖使得城市旅游有了更多的方式推进。河东旅游导航,主动的旅游信息传递及周边交通与住宿信息的完善,为游客建立完整正面的河东旅游形象。
(五)口碑营销策略
关键词:旅游地形象;营销;意义;对策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旅游需求迅速增长,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地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旅游地的开发和经营不断出现新的战略,其中旅游地形象营销越来越受到旅游地政府和经营者的重视。相关决策者开始把整个旅游地作为品牌来经营,注重塑造旅游地形象,开展形象营销,以适应现代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提高旅游地的竞争力。
一、旅游地形象的含义
什么是旅游地形象?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国外有学者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品牌功能和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吸引物特征的总体认识。国内学者张安认为,旅游地形象是指人们对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知和评价,是对旅游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息的一种理性综合[4]。乌兰认为,旅游地形象一般是指旅游地各种旅游产品(吸引物)和因素交织而成的总体印象[5]。这一概念既包含“感知形象”,即旅游者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大脑,形成对旅游地的整体印象;又包含“旅游形象”,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接待国家或地区总体旅游服务的看法和评价。
综合各种观点可知,旅游地形象是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及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各种旅游要素的综合的抽象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参与者,是概括、评价、购买、传播旅游地形象的主体,是旅游地形象的评判员。其次,各种旅游要素是旅游地形象产生的源泉和载体。旅游地只有通过推出新奇特的旅游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才可能树立起良好的旅游形象。再次,旅游地形象是一个综合的抽象的概念,不可能由某个个人或群体依据某一方面的内容决定,它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
二、旅游地形象营销的意义
旅游地形象营销是基于公众评价的市场营销活动,就是旅游地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与现实已经发生和潜在可能发生利益关系的公众群体进行传播和沟通,使其对旅游地形象形成较高的认知和认同,从而建立旅游地营销良好的形象基础,形成旅游地营销宽松的社会环境的管理活动过程,对旅游地的开发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旅游地的市场竞争力。由于市场发育日趋完善,旅游者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对旅游地的选择越来越精挑细选。要保持旅游地品牌在市场上独具魅力,旅游开发者必须精心策划,塑造成功的旅游地形象,通过实施形象营销战略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开拓更大更多层次的旅游市场,并有效地增加游客的主动驻留时间。通过旅游地形象营销,可以将产品营销提升为形象营销,进而为品牌营销;将单品营销发展为系列营销,进而为旅游地的整体营销。对整个旅游地进行形象营销,有利于在旅游市场上树立特色鲜明的品牌形象,提高旅游地的市场竞争力。如黄山、泰山等著名旅游地通常更多地宣传旅游地形象,而无须过多地对其中旅游产品一一进行促销。
2.有利于提高旅游地的综合效益。旅游地形象营销与传统营销手段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不是将产品和服务作为单纯的价值形态来销售,而是通过着力提升产品形象和旅游地形象,使其成为“光环旅游地”,从而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因此,要想取得形象营销的成功,就必需塑造良好的产品形象和旅游地整体形象。而形象的形成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景观设计到服务质量,从旅游项目到文化建设,每个因素都必须在旅游地形象的塑造中起积极作用,才能形成较强的形象力,赢得更多游客。可见,进行旅游地形象营销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努力争取综合效益的提高。
3.有利于旅游地的持续发展。把旅游地当做一个品牌来经营,其关键在于塑造成功的旅游地形象,使旅游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市场竞争力,赢得更大的市场。通过塑造良好的形象,在旅游市场上对具体的旅游产品和抽象的旅游地形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争取产生旅游地的品牌效应,使旅游消费者由被动转向主动购买具体的旅游产品,并关注旅游地更深层次的吸引因素,这反过来又促使旅游开发者更着力挖掘旅游地的深层内涵。这样,在塑造形象与市场营销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机制,促进旅游地的持续发展,从而在旅游地形象营销过程中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根本目的,促进旅游地的持续发展。
三、旅游地形象营销的对策建议
1.深入调研,准确把握旅游资源与客源市场的特征
进行旅游地形象营销,首先要通过调查研究,一方面分析旅游地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种类、数量、品位、结构;旅游地的气候、水文、地貌、动植物、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旅游业总产值及人均产值、旅游企事业单位数量、旅游从业人员情况等等硬件和历史文化、著名人物、民俗风情、文艺团体种类和数量、节庆活动类别与特色等软件;另一方面要分析旅游地的客源市场,包括国内外旅游者的性别、年龄、社会阶层、人均消费额、旅游总人次、停留天数、出游时间、学历、收入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旅游资源与客源市场的特征及其结合点,从而确定目标市场的范围,并加以细分,为进行旅游地形象定位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形象营销活动提供基础资料和数据。
2.突出特色,做好旅游地形象定位
在进行旅游地形象营销的过程中,形象定位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好的旅游地形象定位易于传播,具有更强的广告效应,从而更有利于节约营销成本,提高营销利润。有效的形象营销是建立在准确的形象定位的基础上的。旅游地形象定位是在综合分析内部旅游要素和外部市场要素的基础上确立对自身发展有利的旅游地形象,其主要内容包括旅游地的名称、标志、宣传口号、代表性景观、文化特色等,是要在目标游客心目中树立一种与众不同或突出的地位。旅游地形象定位的核心在于特色,这是旅游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因此,要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挖掘旅游地的核心特色,以此作为旅游地形象定位的基础,塑造旅游地的总体形象;然后在旅游地总体形象定位的指导下,根据旅游地的市场特征,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上,有针对性地塑造旅游地亚形象,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取得更大的市场营销成效。
3.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相结合,促进旅游地持续发展
在进行旅游地形象营销中,要树立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相结合的理念,一方面要协调好内部关系,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增强旅游地的内在素质,培育旅游地特色文化,在旅游地形象能够成功地达到有关外部市场的目标之前,有效地运作当地政府与居民及各行业之间、旅游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内部沟通与交换,使旅游地内部各主体有共同的经营理念,共同塑造良好的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地形象,共同为旅游地的总体发展服务。外部营销是旅游地市场营销终端环节,是实现旅游地经济效益的直接途径,其目标是外部市场,不仅要争取营销利润,而且应在营销过程中对外树立起良好的旅游地形象,实现形象—品牌—市场—营利—形象的良性循环。为此首先要准确定位并大力宣传旅游地形象,提供名副其实的高质量旅游产品和服务,合理规划和选择形象营销渠道,建立形象营销反馈机制以便及时了解旅游地形象与市场需求及旅游地的发展需要是否相适应。通过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的结合,不断提高旅游地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促进旅游地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蕾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认知过程与规律:第20卷[J].地理科学,2000,(6).
[2]庞波.以市场营销为突破口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J].理论前沿,1999,(15).
[3]宋章海.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0,(1).
[4]王国新,齐亚萍.旅游地形象定位与营销[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47-49.
[5]乌兰.略论旅游形象营销战略[J].经济师,2002,(9):164-169.
论文摘要:房地产企业营销形象是相关公众对房地产企业由营销理念指导的营销活动和营销管理过程的总体印象和评价。营销形象反映的是房地产企业整个营销活动和管理过程的好坏。本研究通过调查房地产企业营销形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改善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的营销专家MariaSicola[1]认为由于房地产开发、销售及产品固有的一些特点,使房地产业更需要市场营销。然而不少房地产企业的营销观念落后,忽视营销管理,轻视营销人员形象等,结果使企业形象受损,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企业缺乏正确的营销理论和营销形象理念的指导。随着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的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营销形象日益受到重视,其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2]如何面向市场、面向公众塑造房地产企业的营销形象,获得公众的认同和顾客的忠诚是赢得营销竞争胜利的关键。本研究旨在根据房地产企业营销形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提升策略。
二、房地产企业营销形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通过自编的《房地产企业营销形象》问卷调查了600名公众,收回有效问卷442份,对数据用SPSS11.0社会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目前房地产企业营销形象总体上是正面的,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营销观念相对落后。调查显示有有44.1%的内部公众(118人)认为本公司目前采取的营销观念主要是市场营销观念,其次是产品观念;外部公众的评价较为一般(平均数为3.61分,5分为最高评价),这说明一些房地产企业无视市场、企业自身或顾客的要求,从开发商利益出发,片面追求利润,降低消费者价值和满足程度的观点。
2、营销管理科学性不强。根据调查,公众对房地产企业管理形象的评价平均为3.5分,说明在对待消费者的营销理念中,有时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顾客利益,在楼盘的建造上偷工减料;有的堆砌太多的承诺而失信于人。
3、营销资产价值不高。房地产企业营销资产主要包括企业信誉、环境、产品品牌等。在对营销资产的评价上,内外部公众有较大大的差别(相差0.3分),表明部分房地产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违反市场规则和营运规范,使外部公众丧失信任感;营销环境脏乱等不文明现象。
4、营销人员的形象有待于提高。在调查中发现外部公众对营销人员的评价偏低,平均为3.5分,这说明营销人员在知识结构、礼节、服务等多方面都存在问题,如服务态度不好;仪容仪态需改善;知识需要扩充;沟通能力尚需提高。
5、房地产产品的质量需要提高。“产品质量”是指住宅的整体质量,包括功能质量和建筑质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公众对房产品的质量持怀疑态度(20.1%),有些房地产企业的楼群间空间排列关系、绿化、污染、基础配套设施等不能给使客户有一种放心感、满意感。
三、房地产企业营销形象的提升策略
1、树立合适的市场营销观念
从市场营销理论出发,结合房地产产品的特殊性,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房地产营销观念:开发企业肩负着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任;承担着实现城市规划,塑造城市形象,改变城市面貌的责任;在拉动经济,促进经济繁荣中扮演重要角色;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克服一切从开发商利益出发,片面追求利润,降低消费者价值和满足程度的观点。
2、加强对营销管理形象各因素的剖析,提升营销管理形象
(1)明确营销形象的定位
房地产公司营销形象的定位关键在于占据消费者心灵,对消费者的心灵把握得越准,定位策略就越有效。成功的定位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将定位信息有效地传达到消费者头脑中;二是定位信息是否与消费者的需要相吻合。
(2)协调组合各种营销手段
开发商对媒体的选择和组合是根据地域环境、人文资源和项目情况而定的。在较小城区,居民比较集中,对楼盘的宣传采用路牌广告的效果最好。如在报刊、电台、电视台上做出售广告;公开张贴广告;借助展示会推销;亦或向邻近地区的居民打电话或上门推销。如果房地产需求特别大,房地产商只需在其所要出售的房地产产品上挂一个“专供出售”的招牌即可。此外,销售商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增强包装意识,也可以把文化体育活动引入楼盘销售。
3、提高营销资产价值
(1)提高房地产企业营销守法形象。它主要是商品住宅销售合同、预售的合法性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商品住宅销售合同应体现买卖双方平等原则,不能因为客户不懂“专业”或疏忽而把一些不平等条款强加给客户。开发商在整个销售过程中的规范操作、遵纪守法,将使客户产生一种信任感。
(2)改善营销环境形象。环境形象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工作环境、住宅小区项目施工现场环境和售楼处环境三个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经济实力和精神面貌。
(3)加强房地产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的建设与管理。
房地产品牌与其他领域的品牌创建内容基本是一致的,[3]但基于房地产品牌的特殊性,房地产品牌在创建时应该特别注重设计房地产品牌的识别系统、塑造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打造房地产企业的品牌关系等。
4、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对于销售人员的管理,笔者建议采取“竞争制”的销售模式。这种模式能集中销售人员在工作时的注意力,时刻关注现场动态;同时可以提高销售人员的竞争意识,由以前的等待客户变成迎接客户。
其次,加强房地产企业营销人员素质的训练。提高礼仪修养,包括个人形象如整洁的仪表、亲和力较强的仪容等,电话礼仪,接待顾客时的礼仪等。
最后,提高销售人员的综合能力。通过多种渠道来锻炼销售人员的创造能力,判断及察言观色的能力,自我驱动能力,人际沟通的能力,从业技术能力,说服顾客的能力等。
5、提升房地产企业营销产品形象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要提高产品形象,笔者认为:一是建立顾客回声系统(ECHO)[4]。顾客回声系统用来倾听消费者心声,包括疑问、抱怨、建议等,而后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楼盘进行改进。二是制定具体的楼盘品质控制标准。毁掉不合格的楼房,且保证楼盘品质和消费者的期望相一致,甚至超出。最后要建立楼盘品质管理的激励机制。如建立相应的组织品管会,设立品质奖金、品质勋章,对优秀的执行者予以奖励,在企业内部创造一种重视品质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Anonymous.NoDrasticDipforRealEstate,ExpertsPredict.BuildingOperatingManagement,2001,48(3):16.
[2]余凯.房地产市场营销实务.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11.
关键词定位城市形象运用
城市形象是指城市内部诸要素(比如城市布局、城市资源等),经过长期综合发展后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印象和评价。。城市形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性、整体系统性、长期规划性和地方特色性等四个方面。从总体上来说,城市形象涵盖了城市空间形象、城市环境形象、城市功能形象、城市景观形象和城市产品特色形象(即产业结构)等内容。
一、现代城市进行形象塑造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文化与形象的竞争日益成为世界城市竞争的主要方面,因此,城市形象问题刻不容缓地提到了各地政府的战略规划高度。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拥有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无疑是在为城市做着生动的活广告,它一方面展现出城市的巨大魅力,另一方面则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辐射力,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投资与游客的“金字招牌”,并使有形资产进一步增值,把无形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财富。
第一、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改善,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扩大城市的影响力。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而城市知名度的提高是吸引外资、引进人才的外部条件,也是集聚经济、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并能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二、城市形象的塑造,有利于树立新的城市风貌与城市精神,改善市民的行为、心态,是一种城市文明的投资。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给市民带来自豪感,并由此形成奋发向上、敢于争先的精神风貌,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生产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塑造城市形象其实也是在发展生产力。
第三、城市形象塑造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良好的城市形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的发展又可以带动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并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从长远观点来看,旅游项目已不完全局限于传统的山水园林和自然景观,城市特征形象和一些经济文化活动也将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第四、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全面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城市形象的塑造与经营,使城市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得以改善,政府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城市文化得以发展,这不仅为城市现实竞争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城市发展的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这将有助于全面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总而言之,城市形象是“新经济”条件下极其重要的“注意力资源”,它不仅本身构成了一个独立的高层次的城市生产力要素,而且是“新经济”资源的整合器,在高层次上担负着整合城市其它生产力要素的重要功能。
二、定位策略运用于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定位策略的创始人艾·里斯和杰,特劳特于1969年6月在《广告行销杂志》发表了《定位:同质化市场突围之道》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定位”一词,用来指在产品模仿日盛的市场环境里新的市场竞争策略和手段。
1981年艾·里斯和杰·特劳特出版了《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一书。对定位一词做了如下解释:定位是你对潜在顾客心智上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的顾客心中。定位是一项内心中用以决定是否让其进行系统组织的门户,其观念是基于传播,只能在适当的时间及适当的环境之下,才能得到沟通。定位是“种逆转的思考方式”,不以你自己为出发点,而是以潜在顾客心智状态为起点。
由此可见:定位策略很注重产品与其目标顾客(即目标受众)之间的关系列接:即通过定位使产品在目标受众心目中占据一个特别的位置。这个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独特的、是其他竞争对手很难轻易取代的。而城市形象的建设就是为了使每个城市有其鲜明的、对手难以替代的特征或优势,以避免城市形象的雷同与接近。从这个角度来看,将定位策略恰当运用于城市形象的建设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第一,定位策略在城市形象塑造上的成功运用,将有助于树立该城市鲜明而独特的形象,以和竞争对手有效区隔开来。这是定位策略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一个直接作用。定位策略通过挖掘城市的特性,结合目标受众心智中的空白,将该城市的特性放置在目标受众心智中的空白处,这样就使得该城市在受众心智中占据了一个相对优势,其竞争对手要再挤占这个独特的心理位置是比较困难的,从而该城市独特的城市形象也就得以树立。
第二、有助于形成城市与其目标受众之间的心理对应关系。定位策略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成功运用,将会使得目标受众在心理对该城市有一个明确的印象,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对应关系。比如,现在社会大众一提到义乌,就会自然而然的首先联想到小商品,这得归功于义乌鲜明的定位:小商品的海洋。义乌在其独特的定位确立之前,只是浙江众多小城市当中默默无闻的一个,但是现在却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小商品集中地。
第三、借助定位形成的鲜明城市形象将极大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借助定位形成的鲜明城市形象一旦被受众认可,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能量,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点从上海的发展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上海一直将自身的城市形象定位于“国际化大都市”,这一鲜明的城市形象定位使得上海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一直保持长三角地区的领头羊地位,其城市经济也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中。
第四、有助于城市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竞争焦点开始聚集到城市形象上。这从央视逐年攀升的城市形象广告宣传上也可窥见端倪。各城市要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获得优势,占据竞争中的有力地位,那么一个很好的武器就是借助定位形成个性鲜明的、对手无法模仿的城市形象。
三、城市形象塑造中的具体定位策略
在城市形象塑造中不仅要运用定位策略,而且这些定位策略还需要结合城市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只有这样的定位才具有针对性,也才更加有效。此外,还需要挖掘城市形象众多要素当中最能代表该城市特征或者最能形成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的某一个方面加以突出,这样,鲜明的城市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第一、文化定位策略。文化定位就是将文化内涵融入到城市形象建设之中,进而使城市形成文化上的识别,文化定位能大大提高城市的品味和附加价值,使城市形象更加独具特色。城市的功能与属性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而城市的文化内涵却是竞争对手所模仿不来的。如果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一个精髓与城市形象的定位结合起来,是很容易实现城市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心理对应的。运用文化定位的一个典范就是山东曲阜。曲阜将自身的形象定位于孔子故里,就是采用的文化定位。孔子及其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曲阜采用这种文化定位就使得自身的形象更加厚重,对于社会大众所产生的心理吸引也是非常大的。
第二、历史定位策略。所谓历史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将城市沉淀的历史底蕴挖掘出来作为城市形象独特的要素来加以彰显。我国的西安、开封、北京、洛阳等都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这些城市本身长久的历史就可以成为其城市形象塑造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比如洛阳的广告语就直接体现了其历史定位:“千年”。这一广告语以很简省的方式将洛阳厚重的历史沉淀加以彰显。
第三、比附定位策略。所谓比附定位就是攀附社会大众已经耳熟能详的、知名的事物,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知名度的目的。在城市形象塑造中,采用比附定位,就意味着该城市在竞争中要甘居第二,而非第一。这样比附定位才可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在比附定位中,城市可用于攀附的事物是很多的:它可以是知名的大山、河流,也可以是建筑,甚至是其他知名的城市……。当一座城市自身的知名度不是很高,而又期望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时,如果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攀附对象就是一个不错的策略。比如泰安就可以采用比附策略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泰安因泰山而得名。从古语“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中来,寓意“国泰民安”。”泰安本身的知名度是相当有限的,但是它有一个很好的攀附对象,那就是全球都很有名的“五岳之首”——泰山。因此,其城市形象塑造就完全可以比附泰山,泰山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改写了世界遗产的分类,其地位可想而知。因此,泰安比附泰山来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是有很好的根基的。
第四、情调定位策略。情调定位是使受众在对城市的接触过程中能体会出一种良好的令人惬意的生活气氛、生活请调、生活滋味和生活感受,从而获得一种精神满足,该定位能使城市融入受众的生活中,成为受众的生活内容,使城市形象更加生活化。情调定位可以赋予城市以精神气质,使城市灵动鲜活,倍添情调魅力;同时情调鲜明的城市形象还可以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富有感彩,有利于增强城市对人的精神引力。情调定位策略的运用在杭州城市形象建设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_这从其广告语“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可以明显看出来。
第五、功能定位。所谓功能定位就是将城市某一方面的功能加以特别提炼而直接在定位中彰显出来,这样,当目标受众一想到这个城市就首先想到它的某个独特功能。这一策略非常适合那些自身的经济发展在某一领域已经形成独特优势的城市。
第六、旅游资源定位。城市的旅游资源是城市形象最显性的组成部分之一。运用旅游资源给城市进行定位,可以使城市特色突出,加强人们对城市的印象。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前转移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城市独有的标记符号,因此一些城市开始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来塑造并对外宣传其城市形象。运用旅游资源进行城市形象定位的成功典范不少,比如杭州曾经做过的“情系西湖,中国杭州”、海口的“椰风海韵,南海明珠”、桂林的“山清·水秀·城美”等都是以城市本身特有的旅游资源来塑造其自身的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运用旅游资源进行城市形象的定位与宣传还有一个直接的效果就是可以在短期内引发城市旅游热潮,刺激旅游消费,增加旅游业收入。
第七、品质定位策略。品质定位简单来说就是彰显城市的品质与品位。在这方面,上海就是典范:国际化大都市。这个定位就直接彰显了上海这个城市的品质与品味:上海的经济、贸易、金融都与国际接轨,成为世界闻名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
四、城市形象塑造中运用定位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在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运用定位策略要注意一些事项,否则,定位策略产生的实际效果将不会很理想。
第一、这个定位一旦确立,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将城市的独特定位告知社会大众,这样,定位才真正发挥作用。传播城市定位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城市形象广告。城市形象广告如果紧扣城市定位,并用精练的语言将城市的定位加以彰显,那么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又可进一步发挥推广作用,从而切实提高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借助城市形象广告来宣传城市定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城市形象广告的表现要有新意、有个性。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受众的眼球,并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借助城市形象广告来宣传城市定位的时候,要做好目标受众群的细分,并在受众细分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传播媒介。如果目标受众和媒介的运用不能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很可能导致城市形象广告传播了,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学校管理方式的科学化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升学校管理工作效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所以,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学校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学校行政管理领导班子,提高管理意识
优化学校行政管理班子是为了不断完善管理机制,规范管理程序,加强学校宏观决策调控的职能,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充分发挥每个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激发全校教师员工齐心协力重抓教育教学的激情和活力。
学校的行政管理必须建立层次清晰、科学规范、信息处理高效、沟通渠道畅通的内部管理体系。要进一步科学界定学校行政管理职能,简政放权,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发掘教育的未来发展、 自我完善行政管理的潜力,要适当调整科研和管理组织结构与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增强行政管理能力,构建科学行政 管理平台与教学科研管理和谐发展的良好关系,要针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研,完善学校行政的管理体系,不断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办事程序,规范办学行为。
就如同随意上街闲逛的顾客一般,原本没有明确的购买意向,只是随便看看而已,遇到喜欢的商品也许会买下,否则便不会停留下来。这些中专学生们也往往如此,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方向,在学习上又缺乏有效的方法与积极的态度,往往抱着娱乐的心态、摆脱无聊与寂寞的想法,来到学校不是为学习技能而只是为交友、娱乐、等长大。对于他们而言,学习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能有感兴趣的人与事。因此,要想让他们对营销课程产生兴趣就必须先要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讲,引发其兴趣与注意也就成为营销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前提与关键。因为只有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当中来(特别是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才能真正调动其主观因素,使他们能够静下来用心去了解和学习所学知识,并配合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局面。否则,因为没有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将很难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那么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及应用以及教学效果也就根本无从谈起了。
为此,在开课之前就必须让他们对课程的学习目的及重要性有所认识与了解,并能够使他们明确课程内容的学习将会对他们未来的就业及收入所产生的直接与间接地影响。由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往往又比较充满幻想,喜欢模仿,容易产生崇拜心理、从众心理及模仿心理,因此,吸引其注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将目前社会对营销人才需求的现状(如连续多年在用工单位招聘岗位中,对营销人员的需求都位居前列)予以告之,使他们建立“学有所用,大有作为”的专业期待心理;二是将营销人员立足社会的优势予以告之,主要是适应社会的灵活性及多元性(尤其是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使他们建立一定的专业优越感;三是例举古今中外营销成功人士的事迹经验及他们所达到的事业辉煌,以此激发学生们对未来所从事的营销职业的期待心理与成就心理。此外,在实际营销教学过程中,还应当结合教学实际内容联系现实营销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以及模拟、仿真教学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更有效的则是积极开展产教结合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营销活动中获得亲身的感受,并通过辛勤努力在实际参与企业的营销实践活动中能够获得相应的工资回报,以此激发他们对营销课程学习与应用的兴趣。尤其是当他们感受到企业对营销专业学生的需求偏爱后更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由于营销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此要能够让学生们边学习边实践,以实践促学习,以学习助实践。为此,在具体操作时,应当从学生开始专业学习之初就积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各级各类企业的营销活动,特别是许多消费品生产企业的节假日临时促销活动。具体施行时,既可以由学生自己去联系(一般是胆大且性格外向的学生),也可以由学校或老师帮助联系(主要是面对一些胆小且性格内向的学生),或者让他们相互配合协同活动。通过具体的促销体验,尤其是对于某些能力强、感悟快的学生,往往会在第一次尝试体验中便会有良好的收入回报(一般每天即可赚到30至50元不等的收入),从而体验到自己挣钱的喜悦。尤其是随着课程的不断学习以及实践与体验机会的增多,他们个人的营销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增强与提升,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会接触到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及同行、顾客,从中也使得他们能够早一点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进而对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定位有更具体明确的认识。
而作为教师,则应当在整个教学与实践活动中给予他们更多地关注与具体的指导,随时随地了解他们在企业营销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与困难(包括遭遇到的种种误解与不公平待遇等),及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与指导(包括心理疏导与安慰),使他们能够不断总结,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能够正确面对现实营销活动工作中的种种苦乐与悲喜,进而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去改善与调整自我,以提高学生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专业应用能力。
此外,在学生初步接触并不断进入企业活动的过程中,他们还会获得一定的企业培训机会,并对企业文化及制度规范也有所接触与了解,特别是一些大型正规企业,更能令他们学习到某些课堂教学所不能学习到的东西。而作为教师,也应当配合企业对他们进行一些相关内容与项目的辅培训,使他们能够比较全面具体的了解到某些企业的岗位职级以及晋升通道的具体要求,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建立较为明确具体的、符合企业发展规划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与定位目标有着更加清晰化、具体化的概念与认识,进而提升他们对专业学习的欲望并转化为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的内动动力。
[关键词]购买意向品牌信心品牌态度感知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生产商和零售商都在通过各种营销策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进而希望购买行为的产生。但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消费者很难分清哪个产品更好,他们更加依赖于心理上的认同。当各种品牌以降价的方式促销时,如果让消费者感觉品牌品质有所下降,将很难引起购买行为;当选用不符合产品形象的代言人作宣传时,人们可能不会喜欢上该品牌,更不会有购买的欲望。因此,在产品质量保证的情况下,我们要研究的是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意向的因素。
二、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购买意向是消费者愿意采取特定行为的几率高低。Mullet认为消费者对某一产品或品牌的态度,加上外在因素的作用构成消费者的购买意愿。Dodds等认为购买意愿指消费者购买某种特定产品的主观概率或可能性。国内学者朱智贤认为购买意愿是消费者买到适合自己某种需要的商品的心理顾问,是消费心理的表现,是购买行为的前奏。
在对购买意向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Howard和Sheth(1969)首先提出品牌信心的建立是产生购买意向的决定因素之一。消费者对该品牌评价的信心越高,越容易主动的收集该品牌的信息(Haward,1989)。当消费者达到了品牌信心与信息的平衡后,只需要很少的产品信息,并且更有可能购买。由此得出:
H1: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信心与购买意向存在正向的显著关系。
态度是指对某一刺激物所持有的赞同或反对的情感程度,心理学认为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影响其行为意愿。态度代表对事物的情感(Bettmna,1979)。Lutz(1991)认为态度仅仅是情感上的构架并且反映了对某个事务的倾向性,“它能够引发非常明显的行为或行为意向”。
Simnoni认为对某个特定品牌的态度会影响到其是否选择该品牌。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认为,他们没有办法证实品牌态度能够非常可靠、稳定的预计购买意向或行为(Fairdot,Paella,Alofrd,2001)。由此得出假设:
H2a: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与购买意向存在正向的显著关系。
H2b: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与态度存在正向的显著关系。
感知价值是消费者对所能感知到的利得和其在获取产品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产品和服务效用的总体评价。消费者购买意向是由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价值来决定的。MONROE等提出价格、感知质量、感知价格、感知利失和购买意向的模型,认为感知价值与购买意向存在显著的影响关系。THALE也指出,消费者的感知价值是消费者购买意向的一个原因变量。特别是当同时面临几个相似的竞争品牌时,感知价值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由此得出以下假设:
H3a:消费者感知价值与其购买意向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H3b: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与其感知价值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数据分析及研究结论
本研究采用问卷方式对同济大学的学生进行调查。在正式研究之前,通过预调查和对被调查对象的追踪访问,确定正式研究中的刺激物为手机。本文还对KELLER、DELGADO、的量表进行了调整,得到正式研究使用的量表。本研究通过现场派发和邮件方式对同济大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200份,排除无效问卷19份,有效率问卷共181份。本文主要采用线性结构关系进行模型分析,对模型和假设进行检验。
本文采用LISERL8.7对模型进行检验,以探索研究变量同时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情形。按照BEHTLER的评估标准,如果X2的P值﹥0.05,X2/df﹤3,RMSEA﹤0.05,NNFI﹥0.9,CFI﹥0.9,IFI﹥0.9,则模型的拟合效果是可以接受的。本研究中的模型拟合情况如下:X2为149,df=84,P=0.0013,RMSEA=0.06,NNFI=0.96,NFI=0.89,CFI=0.97,IFI=0.96,综合分析,该结果达到了要求的标准,说明模型拟合的很好。
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本文提出的假设均通过了检验,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对品牌的信心和态度是影响购买意向的主要因素,同时品牌态度对品牌信心和品牌感知价值有正相关的作用,进而影响购买意向。
四、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本文的研究和结论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态度、信心、感知价值均是品牌或产品形象反映到消费者身上的因素,不管是广告亦或促销,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产生购买行为,如果消费者心中的产品形象不如厂商的预期,则购买行为很可能不会产生。另外,厂商的市场推广一定要能影响到消费者的态度和信心才会导致购买行为的产生,例如,频繁的降价对于厂商来说,是为了降低价格吸引更多的顾客,但研究表明,价格的不稳定会降低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心,从而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向。根据本文研究结果,为了增强人们的购买欲望,在提高品质的同时,要考虑如何改变对产品的态度,如何增强人们对产品的信心。
此外,上述研究结论的推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样本仅局限在在校大学生群体,并且样本量有限;其次,我们没有分析品牌态度、品牌信心是如何影响购买意向的;最后,购买意向的影响因素很多,不只本研究中基于消费者的三个维度,而品牌的外部线索(Extrinsiccues)对品牌的购买意向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局限都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文化 导向建设 良性效应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组织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判断准则、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道德观念和生活信念等。“企业文化”将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中,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方向,进而激发员工共同努力去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
企业文化理论强调,关心员工的需要是获得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在任何企业内,对人的管理都应重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管理,应当得到极大的首要的关注。从某些层面来说,员工本身就是公司的内部顾客,就像一个人只有爱护好自己才有能力去关爱别人一样。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善待员工,员工就会把不满发泄到产品或顾客身上。基于这一点,公司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客为尊,以优立业”的服务宗旨,将抓好员工的教育培训、考核奖惩和人文关怀放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首要位置,打造了一支技术过关、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员工队伍。
二、构建双管齐下的激励机制
如何有效地管理好驾驶员,预防和降低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概率,就需要有针对性很强的激励机制。公司为此专门制订了百万公里安全驾驶员重奖办法。对一个县市级运输企业来说,这些奖励应该是一项大手笔的支出。然而相比于发生一起损失上百万元的特大交通事故来说,这样的奖励资金就显得并不突兀。这个重奖机制的出台,成了企业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前总有几起重大事故要发生,之后却事故发生率逐年降低,安全形势平稳。
当然物质奖励是重要的,精神上的关怀也不可小视。本公司内部设有图书阅览室,不少驾驶员经常在晚上来借书看,借得很勤。在这个网络普及的年代,能有这样的借阅让人意外也让人欣慰,至少图书阅览室没有沦落为一种摆设,而是继续发挥着它应有的功效。
驾驶员早出晚归,不但家务活儿干不了,家里的老人小孩也顾不上。如果女人拖一下后腿,跟老公吵吵架,难免让驾驶员上路时分心。因此,公司在年终先进评比上不但设有“先进安全驾驶员”这一奖项,还设立了“贤内助”奖,专门奖给那些安全驾驶员的妻子。夫妻双双把奖领,对员工的激励效应自然也是双倍的。这个奖励更在于其共同拥有的荣誉感和被承认被肯定感。
三、发挥先进标杆的良性效应
企业于员工来说就是一所大学校,企业文化在一定的企业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它会影响自己的成员思考、体验和行为的主要方式。就拿公司员工赵晓春同志来说,从一名普通的驾驶员成为一名光荣的全国劳模,写下来是简单的一句话,他却握了二十多个春秋的方向盘,才在量变中实现质变和自我的提升。因为他遵章守纪,安全行车,文明服务,从公司级的先进安全驾驶员,到市级,到省级,直到全国级的红旗车驾驶员,走到了驾驶员这个行业的顶端。这当然不是终点,然后是县级劳模,省级劳模,乃至全国劳模,迎来又一个荣誉的高峰。那是不是又是事业的瓶颈了呢?不是。他钻研技术,节支创收,倡导环保理念,他们一家近日被命名为“浙江省绿色家庭”。他就是企业文化的一根标杆,一面旗帜,引领着更多的员工实践着敬业爱岗、服务大众、奉献社会的企业宗旨。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反哺,一个人能走多远呢?赵晓春能获得那么多的荣誉自然是源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也归功于公司企业文化的良好熏陶。
无独有偶,“最美司机”吴斌的那一刹那的壮举,就是最好的例证。2012年5月29日中午,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司机吴斌驾驶从无锡开往杭州的大客车,在途经沪宜高速公路时,一块数公斤重的铁片击碎正在高速路上以每小时90公里行驶的大巴车的挡风玻璃,直接刺入他的腹部。吴斌在肝脏破裂、多根肋骨折断的情况下,忍着人生的十级痛,用1分16秒的标准停车动作,完成了靠边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等保障安全的动作,让行驶在高速上的大巴稳稳停下,并挣扎着站起来,疏导24名乘客安全离开,保全了车上20多名乘客的性命……6月1日凌晨,吴斌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48岁。
在2010年对各种类型电视节目的受众数量统计中,电视剧以20.2%的高份额击败新闻、专题片、体育等其他类型节目,成为受众收视最多的电视节目类型。作为观众最常接触也是最乐于接触的电视节目,它的影响可想而知。而根据调查显示,在所有电视剧的受众中,观众最多的群体是中小学生以及未受教育者。对于这些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和思想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电视剧所传达的思想和承载的内容几乎可以没有抵抗地被完全吸收。因此,很多社会上流行的现象可以说都与电视剧尤其是被许多人追捧的流行电视剧有关。现代人的文化品格、审美情趣、价值标准几乎都有流行电视剧中某些元素的烙印。有学者指出,目前有些流行电视剧“宣扬以追求感官享受为人生内容,以‘跟着感觉走’为人生哲学,造就一种浅薄而不深刻、浮躁而不沉稳、油滑而不幽默、媚俗而不崇高的群体性鉴赏习惯,营造一种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求相悖的贪图私利、寻欢作乐、不思进取、丧志的文化氛围”。
二、流行电视剧消极影响的应对
1.电视剧创作应寓教于乐
即使在文化市场已经如此发展的今天,即使流行电视剧是一种大众文化,它首先仍是一种文化,文化产业仍是特殊的产业,其生产的产品也是特殊的商品。它除了像一般商品一样具有商业价值、可以赚取商业利益外,还负载着处理人类精神事务、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的责任与义务。因而,电视剧要通过能被受众接受的教育形式减少受众由于对大众文化的盲从而引起的审美标准的降低和价值判断的模糊,消减流行电视剧的消极影响。电视剧的创作不仅内涵要深刻,要有助于大众的审美提升和价值判断,其镜头的运用、画面构图、人物的语言和造型同样应当体现美,避免庸俗,让观众从内在到外在都得到美的享受。流行电视剧应当在画面、镜头的运用上也做足功夫,让它们在具有娱乐性的同时,也给受众美的享受。
2.大众媒介应正确引导
传媒,作为影响大众生活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的强大“导向装置”,必须要在塑造健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中发挥积极作用,实施正确引导。因此,媒体必须在两个场域中都承担责任。媒体在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性的同时,要建立一种基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文化良知和自省精神。当代传媒不仅担负着传承文化、引导大众文化的责任,同时肩负着宣扬主旋律、传播高雅文化,提升大众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引导大众的文化消费朝着健康消费的方向发展的使命。大众传媒是人类创造的传播工具,在它的功能发生偏离时,人们就要规正和改进这种悖谬,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行使其义务。在传播大众文化的过程中,传媒应当清醒地澄清它的意义,帮助人们辨别基本的是非善恶。在阐述其内涵时,要避免庸俗化、娱乐化,不因利益诱惑,一味迎合受众,以致被动引导。可以说,多数人在接受某种文化尤其大众文化时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他们喜欢关注其他人对这种文化或文化产品的意见。美国艺术家哈克说:“他们正是销售专家和公关专家在扩大产品或舆论市场时所瞄准的目标。”对于这些受众,大众传媒的引导效果是非常突出的,若及时进行积极的、能为公众接受的引导,可以避免受众因为盲从大众文化而产生的消极影响。虽然电视剧的播放以电视为主要载体,但一部电视剧的流行绝不是电视一种媒体造成的,报纸的评论、杂志专刊的介绍,以及通过网络这个平台的意见交流都在其中起了不小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是各种媒体“合力”的结果。
在众多媒体中,报纸因其冷静深刻的特点而使对某部流行电视剧的评论更有力度,更容易被接受。因此,报纸应更好地承担这份责任,对流行电视剧的评论要有褒有贬;对于有些整体无伤大雅但很多细节处理粗糙的流行电视剧,也不能以其美遮其丑,要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这些瑕疵。报纸可以开设一些专版,专门刊登受众对当下某部流行电视剧的意见,避免媒体因各种利益或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不足等,而造成意见“一边倒”的现象。而且借此也可以让受众相互交流,通过对意见的选择,媒体可以更容易地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受众在相互交流中感知一种趋向性意见,自觉地接受与服从为公众所认同的价值标准,并得到审美提升。另外,不论在任何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需要健康的文化。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类有不断超越自身,追求深层审美的本性”,大众对娱乐的追求往往只是一时的。在如今这个商品社会,我们应当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高尚的、精致的、健康的文化,需要可以给我们带来精神提升与美的享受的文化,需要净化我们灵魂的文化。作为通常处于被动接受者的大众来说,很多时候对于可以选择的接受内容十分有限,但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了自己不被低俗的文化侵蚀,为了不被动地接受一次次的消极影响,受众要自觉地对某些文化进行抵抗。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多接受高雅文化,提高自己的抵抗力,哪怕在对大众文化、流行电视剧的欣赏过程中,也能守住自身心灵的一片净土。
三、结语
一、校园流行文化及其特征
校园流行文化是指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得到同辈群体认可的,包括行为模式、心理特征和生活形态等。主要包括流行产业、流行新品以及流行话语。它的特征主要有:
1.多元化。各种西方的思潮、话语、主义共同构成了多元的话语空间,使得校园流行文化多元化和多种标准,这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迷茫。
2.世俗化。在高校校园流行文化中更多的是其娱乐性和对现实社会的调侃,网络运营商为了获得高点击率从而摄取商业利益,其传播的所谓流行文化往往是以迎合大众的感官愉悦程度为检验标准的,这样势必导致世俗、庸俗文化产品的产生与流行。
3.虚幻化。在目前快节奏、就业难、压力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往往会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大学生一旦对某种流行文化产生兴趣,常常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并且极易产生浮躁的心态。对流行文化的过分沉溺,容易导致大学生逃避现实生活,去追求一种虚幻的、不切实际的精神需要。
4.娱乐化。流行文化的娱乐化特征极易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对于一些非理性的文化现象,大学生不是用自己的理性去反思,而是当做一种娱乐和调侃来追捧。而这样的非理性的文化现象对一些优良传统也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二、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积极影响
1.校园流行文化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当前大学生比较关注的文化现象、社会事件等引入课堂、将部分优秀、先进的流行文化元素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知识,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大学生的技能和技巧,密切大学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2]
2.校园流行文化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
校园流行文化具有形式多样化、内容生活化、交流娱乐化、平等互动化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借鉴校园流行文化的这些特点,利用网络、短信等丰富课程教学方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3.校园流行文化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教学氛围的建立
把校园流行文化引入政治理论课课堂,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与校园流行文化相结合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把校园流行文化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活跃和丰富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校园环境,促进校园文明建设,形成和谐教学氛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消极影响
1.校园流行文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地位受到挑战
校园流行文化虽然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但是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网络的兴起促进了校园流行文化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网络游戏、青春偶像剧、网络影视、流行音乐、偶像崇拜等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而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普及率和关注度却不是很高,校园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3]
2.校园流行文化影响了正常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秩序
目前,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逃课的原因有些同学是因为热衷于网上聊天或网络游戏等,手机文化、网络文化等校园流行文化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正常秩序。
3.校园流行文化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的理论素养,运用理论武装他们,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道德观。目前,校园中流行的考证热文化,热衷于计算机、英语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学习,导致某些大学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加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没有什么功利性,很多学生认为学与不学这门课程都没有关系,这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四、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校园流行文化的特征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特别是积极影响,进一步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借助校园流行文化中的先进元素,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生活化、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增强互动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流行文化,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增强教学内容的社会现实性和生活化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其教学内容长期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实效性。而校园流行文化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难点,满足了大学生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借鉴流行文化的这一特征,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学生现实生活,把学生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等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增强教学内容的社会现实性和生活化,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和互动化
要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提高教学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借助网络、短信丰富教学手段,可以通过网上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为教育素材,如将反映强烈的社会事件引入课堂,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短信文化来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短信、QQ、微博、微信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发言权和选择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对话、交流、讨论式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筛选、扬弃与吸收,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使其自身文化素质和发展过程成为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自动化过程。[4]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课程教学和校园流行文化
校园流行文化的思想多元化使得大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认同感变弱, 校园流行文化在给大学生群体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思想观念。 其中一些不良思想如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悲观主义等观念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日常生活中,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政治性和主导化,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作用,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课程教学和引领校园流行文化,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流行文化,要切实做到以指导思想为校园文化的主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流行文化的主流精神,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学生的人生准则。
【关键词】开放性实验 应用型本科 毕业论文
开放性实验是指在原教学计划安排实验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实验教学活动,是近年来很多高校纷纷开展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已有学者探讨了开放性实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作用。而毕业论文也是该类院校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本文探讨开放性实验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影响,旨在拓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现状
本科毕业论文,是衡量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毕业资格与学士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基本步骤为选题、确定试验方案和技术路线、试验观察与分析、总结与讨论,从而实现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围绕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引起了广泛热议,因为当前毕业论文质量确实令人堪忧。基本表现在毕业论文缺乏创新性、可靠性、针对性和实际意义,参考价值很小,写作水平低,抄袭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时间安排不合理、论文撰写时间短、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还存在着一些特有的问题:
(1)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注重实践内容的教学,因此学生的毕业论文大多涉及实验内容,但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就会造成实验反复操作,而拖延毕业论文的进度。
(2)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钻研精神,只是单纯模仿实验教学中的传统过程,主观能动性差,不善于主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3)由于偏重实践教学,导致很多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有限,对实验结果说不清、讨论层次混乱。
二、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特点
开放性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结合。教师只安排实验日程和任务要求,对实验原理和步骤都不做具体交代,由学生自注选定实验课题、实验设备、设计实验步骤、计算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发挥主观创造性来完成实验过程。因此,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激励。该模式可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机会,进而锻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可为学生获得相关的实践体验。
三、开放性实验教学的优势
1.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由于需要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自己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出最佳方案,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开拓意识、创新能力、科学素质和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为学生毕业后服务社会打下基础。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单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难以保证的。与传统实验教学不同,开放性实验教学更多地开设了具有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强的能够体现现代先进实验技术的教学实验项目,削减了陈旧的、以验证理论为主、且内容单一的实验项目。实验中,教师只负责提供实验条件,具体的实验设计、方法、步骤、数据采集处理、实验报告等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精神
学生在开放性实验中不再受教材、教师等因素的限制,可以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模式和答案,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案,有利于发挥创造性。在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后,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形成良性循环。
四、开放性实验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科毕业论文非常注重科研与实践应用的结合。目前,很多开放性实验也是倾向于将科研工作和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科研工作的内容、手段和目的融进实践性较强的实验教学中,并鼓励学生在从事实践活动过程中参与一定的科研工作,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学科发展的前沿。因此,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向非常符合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
开放性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这一过程与毕业论文的设计过程非常相似,且这两个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搜集资料,阅读相关文献,整理结果,合理讨论和得出结论。如果学生接受过开放式实验的学习和训练,那么,当他们遇到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时就不会觉得手足无措。如果学生或指导教师能将开放性试验开展的内容延续到毕业论文中,那学生会在设计和思维上环环相扣,对毕业论文有一种驾轻就熟的感觉,他们必将更快地投入到完成毕业论文的角色当中去。
开放性实验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笔者曾对本校动物医学专业09及10届毕业论文质量开展过调查,结果显示:最终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中,有约83%的人参加过开放性实验活动。而且,将开放性实验内容撰写成在专业期刊或获奖的事例也已不罕见。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开放性实验对学生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上所述,开放性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促进作用,对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论文质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鲤文,应用型本科院校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研究[J]卷宗,2011,(9):62-63.
[2]叶云飞,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3]熊科云,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J].科技广场,2011,(8):250-253.
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是指那些不为盈利目的,而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职能或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及人民福利而进行的政府投资项目,比如学校、国防、医疗卫生、公园、环保以及慈善事业等方面的投资项目。
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与一般公共项目相比,除了具备一般公共项目的基本特点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大都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模比较大;(2)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目的不在于盈利,而是为满足一定的社会职能和社会公益性的需要;(3)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务都是以低价或免费的方式向社会各阶层提供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外部性;(4)正是因为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具有巨大的外部效应,所以在对项目建设的投资效果进行衡量时,应该重点考虑项目建设带来的社会效益的大小;(5)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客观上要求应该具有比一般项目更为严格的管理程序,这样才能保证政府投资的效益。
二、代建制的概念
所谓代建制是指将项目建设人与项目使用人分离,由项目投资人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管理公司或具备相应工程管理能力的其他企业,投资人对项目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采购和监理等建设全过程进行组织管理,项目竣工后交付使用人的项目建设管理方式。
1.代建制是一种新型的项目管理模式。代建制意为建设制式,在制度演进上,它被设计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项目管理公司业主行使项目管理任务的一种制度模式。代建制是继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后的又一种新的项目管理模式,其最为核心的特点在于:一是业主全面行使对工程的具体指挥和管理职能;二是业主行使投资控制职能;三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业主以法人身份签订项目勘探、设计、采购、施工等各项合同。
在这种模式下,项目业主在提出项目建议书后,即可通过选择代建人,签订投资人、代建人、使用人三方合同,明确责、权、利,在国家相关法律约束和市场经济机制调控下,由代建人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勘察与设计、工程建设过程中投资以及工期和质量的管理与控制、竣工验收及试运行,直至最终向业主移交符合合同要求的建设项目的全部或部分过程。而项目业主在建设过程中不再直接参与项目管理,只是协助和监督代建人代行项目建设的投资主体职责。代建人按照合同约定完成项目建设,承担各种风险,并相应取得报酬。而为了加强对代建项目造价、质量、工期以及安全的控制,投资人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对代建人的奖罚措施,比如节奖超罚等。可以说,代建制是迄今为止比较彻底的一种业主进行项目管理的一种模式。
2.代建制是解决现行管理体制问题的重要选择。试行代建制之前,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一般都要由建设单位搭建管理班子,按照“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模式进行项目建设。该管理模式的弊端在于,由于建设班子本身就隶属于当地政府或政府部门,往往使得政府对投资项目的监管失控,造成项目建设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及超规模、超标准、超投资等现象经常发生。
在代建制模式下,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公司代替建设单位行使建设期项目法人的职责,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同时把建设单位的职责在建设期间划分出来,即建设单位不直接参与项目建设,从而有效克服了建设单位对投资的人为影响,基本杜绝“三超”现象,并且割断了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从制度上消除了建设单位的权力寻租。同时,政府投资部门、代建公司、使用单位三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是通过合同加以约定的,形成了相互协作、相互约束的工作机制,从而解决了过去建设项目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的问题,为投融资体制改革开辟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3.代建制模式正在逐步探索之中。自1993年厦门开始试验代建制以来,中国各地已广泛试行代建制并逐步积累经验、创新发展,理论界普遍认为目前已形成上海模式、深圳模式、重庆模式、北京模式等四种比较典型的经验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管理模式:一是“政府集中代建制”。如由深圳市实行的由政府专门成立的“工务局(工务署)”,代建政府投资工程。这种机构属于“吃财政饭”,不以赢利为目的,利于实现集中统一管理,避免不规范行为,在管理、技术和质量上便于掌握控制。在当前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各类代建公司发展还不平衡、不成熟的情况下,集中代建作为一种过渡形式采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公司代建制”。它能够较好地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避免“三超”弊端。但是,“公司代建制”是新生事物,各地正在探讨解决代建公司力量薄弱,是否具备真正从事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能否避免“暗箱操作”,克服盲目追求利润、不顾政府投资效益,并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终身质量负责制等一系列问题。
三、代建单位绩效考核的必要性
1.对代建单位的工作业绩进行绩效考评是培育和规范待建市场的重要手段。目前,由于中国的代建制模式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通过对代建单位的统一绩效考评,可以对待建市场中的代建单位进行横向比较,并检验代建制模式的实施效果,这对于规范代建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2.代建单位的业绩考评有助于政府部门选择合适的单位。通过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代建单位各方面的私人信息以及工作业绩、市场信誉等情况作一个科学、公正的评价,为政府部门选择合适的代建单位提供了参考依据,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决策风险。
3.对代建单位进行业绩考评是对代建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前提。根据业绩考评的结果,对代建单位进行合理的奖励或惩罚,并逐步培养和完善代建单位市场,使得代建单位的市场价值取决于他们的工作业绩和市场声誉,从而使得代建单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希望通过努力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来积累自己的工作业绩,最终形成代建单位市场的良性竞争、优胜劣汰,形成政府与代建单位的双赢局面。
4.建立合理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在代建制模式下,代建单位实际上已经成为政府投资项目的参建单位,其角色与施工单位一样,通过提供自己的产品获取报酬。不同的是,代建单位按照政府投资管理部门委托协议,提供的产品与一般企业不同,其提供的是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过程的管理服务。政府购买代建单位的服务,需要对其服务质量进行检验评价,作为支付报酬的依据。财政部对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代建管理费要与代建单位的代建内容、代建绩效挂钩”,“要制定专门的办法加强对项目代建单位建设管理工作的考核,实行奖优罚劣”。对代建单位提供的服务产品进行考核验收,就是对其进行绩效考评。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单位绩效考评是指政府投资管理部门按照既定目的和要求,采取一定标准,运用科学方法,对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单位实施管理活动的绩效进行审核、认知、测量和评定,考核代建单位对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和造价控制的有效程度和实施管理活动的成果大小,并据此对代建单位进行考核和奖罚。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单位绩效考评体系,是健全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单位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基础,也是建立政府投资项目激励与监督机制的组成部分。对代建单位进行绩效考评,既是实施代建制的必要环节,也是解决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实施问题的基础行工作。
对代建单位进行绩效考评,不仅是解决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实施问题的必要环节,还解决了如何选择高水平、专业化代建单位的问题,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一方面使奖惩代建单位和对其支付报酬有了依据,另一方面形成了对实施单位建设管理活动的监督,使项目建设过程处于有效控制状态,从而使代建制的优势真正得到体现和发挥。通过对代建单位管理活动进行审核、认知,可以对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执行情况进行严密的监督,及时发现违背项目建设方案、计划等可能偏离预期目标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纠正和控制措施,确保政府投资项目按照计划、设计的目标建设,发挥预期的效益。通过全面客观考评,能够了解、掌握其管理行为和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分析项目成功和失败的真正原因之所在。政府投资管理部门能够更好地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为加强项目决策与监管创造条件。对绩效好的实施单位予以奖励,激励其更加重视项目的组织实施;对绩效差的实施单位给与警示或惩罚,督促其整改存在的问题,改良不良行为,从而对项目代建单位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考评方法,可以给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单位提供良好的管理行为规范体系,有利于规范项目建设市场各主体的行为,建立良好的项目建设市场秩序,提高全社会投资项目管理水平。
四、考评体系的建议
1.设立代建专项资质。代建单位也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参建单位,其角色与施工单位一样,通过提供自己的管理服务获取报酬,但是工作程序和内容有较大的差别,施工仅仅是项目建设的一部分、一个阶段而已,代建是全过程的管理。在目前各地常用“综合性工程咨询单位”作为代建资质参考,在目前没有代建专项资质的情况下,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综合性工程咨询单位自承担过政府投资的各类大中型工程项目的咨询论证,能够比较准确的领会和贯彻国家政策,以公正的立场、科学的态度开展代建工作;部分咨询单位还长期从事工程建设的一条龙服务工作,对建筑工程行业比较熟悉,对代建项目管理经验比较丰富,有利于推进项目。但是,多数综合性工程咨询单位主要的业务是工程咨询或设计,人员配备不完善,在项目管理中实践经验比较缺乏,特别是前期手续的办理、征地拆迁工作的开展、施工阶段各参建单位关系的协调。
设立“代建”专项资质是十分必要的,没有建立这个专项资质,不利于代建单位招标考核评审。在实施代建制之前,各地政府为了有效管理政府工程,成立了一些专门公司,这些公司在项目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历史的原因,基本上没有类似之类的资质。代建项目与房产开发比较类似,都需要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但是比较缺乏征地拆迁方面的经验,“代建”专项资质若吸收房地产开发的优点,补充其“代建”项目管理需要的内容,是比较适宜的。
2.考评路径。项目建设的最终结果涉及多个方面,代建单位的管理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因此,代建单位的绩效不同于项目绩效,不能单纯以项目建设的最终结果为依据来衡量代建单位的绩效。
对代建单位的绩效进行量化、评定,需要对其各个方面的行为活动和结果进行评定,最理想的是对代建单位的全部行为活动进行审核和测量。但要做到这一点不仅不可能,也不经济。同时,由于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单位有其自身利益,其绩效目标多元且不一致,不能将其所有绩效内容纳入考评之中,只能选择相关的主要绩效进行考评。选择与代建职责和义务相关的若干类行为、活动以及项目实施结果来代表代建单位的绩效进行考评,虽然会存在一定误差,但只要方法选择科学,误差就能够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科学、合理地选择考评内容可以通过设置多层次的指标体系来实现。绩效考评指标的设置过程,就是绩效考评内容确定的过程,通过将指标分层细化形成指标体系,可以实现考评内容的具体化。此外,通过指标体系反映绩效考评内容,不仅可以系统、全面地测量代建单位的绩效状况,还可以通过赋予指标权重的方法体现代建单位不同方面绩效的重要程度。
设置指标体系、确定考评内容,实际上对代建单位的绩效进行了分解,对其单项绩效进行了定义,在此过程中,可以同时定义代建单位具体行为、活动以及结果的标准或要求,从而建立具体的绩效标准体系。以绩效标准为依据进行绩效测量,掌握代建单位具体的行为表现或单一结果后,就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代建单位的总体绩效进行评定。不仅如此,由于代表具体绩效的指标可以用分值来量化,绩效评定的过程可以转化为低层级指标分值向高级指标分值合成的过程,因而可以实现绩效考评的定量化。
当然,对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单位进行绩效考评,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具体内容应当包括绩效考评方法体系和绩效考评的组织实施制度。前者应当包括绩效标准体系、绩效考评内容和指标体系、效绩测量与评定方法等;后者应当包括奖惩制度、绩效考评资源配置及组织实施等。
3.建立绩效考核档案。施工、监理单位的绩效考核已经比较成熟,代建单位的绩效考核可借鉴他们的经验,在业绩、声誉、服务、管理质量等,建立全方位、合理的考核体系和绩效考核档案管理制度,更有利项目选择有实力的代建单位和提高项目管理质量,提供优质的产品。
五、结语
代建制是中国在市场经济下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优化管理的意向重要举措和崭新的尝试。它有效避免了传统建设管理模式下投、建、管、用不分的种种弊端,杜绝了以往非经营性建设项目超投资、超标准、超工期的“三超“现象。当前代建制的实行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具体实施办法,促进政府投资项目监管体系的建立保障非经营性代建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立合理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更利于代建制的管理和推广。
关键词:非语言因素;文学课;教学的有效性
教与学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即教师与学生通过交流互动实现知识的传承和能力的培养。对于这一互动交流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瑞宾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并提出了一个计算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言语+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传统的教学,以有声语言交流为主,教师往往会忽视一些非语言因素。有些时候,教师滔滔不绝,教学效果却并不十分理想。除了教学方法手段等因素外,教师的非语言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非语言因素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语言技巧外的其它一切无声信号。它是课堂教学中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一条重要纽带。它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向其传递信息,丰富其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知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学,就是“人学”。人,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总是表达了作家对他所反映的生活,所描写的人物的赞美、热爱、同情、冷漠、憎恨、厌恶、愤怒等不同感情,并把这些感情倾注于艺术形象之中,从感情上打动欣赏对象。文学课的显著特点是“人文性”,它与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期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更多的情调与意境,生成更多的才思与感悟,孕育更多的梦想与憧憬,激发其对阅读的神往、交流的渴望、思索的兴趣以及奋笔疾书的畅快。因此,在文学课教学中要实现这个目标,单靠教师语言传递的内容来作用于学生的精神思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非语言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受其情绪状态的影响,学生课堂情绪的变化受教师体态行为的制约。教师的表情、眼神、手势等无不影响着学生的心境和态度,进而对学生的情绪产生极大的暗示和影响。教师积极的体态行为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有利于教学信息的传递、加工和储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文学作品讲解过程中,教师通过体态语言表达作家作品中的喜怒哀乐,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品、解读鉴赏。教师就所讲作品提问时,应面带微笑,身子微侧,带着期待的神情,表示对学生的欣赏,激发学生展开创造性、发散性的思维。讨论环节,教师应走下讲台,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下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畅所欲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率。
二、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教师适当的动态描摹可以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讲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教师在讲解“白日依山尽”时,可遥指西天;“黄河入海流”则手挥向远方以摹拟黄河奔流入海之动态;“欲穷千里目”可极目远眺,“更上一层楼”则抬脚做出跃跃欲登之势。教师借助于这些描摹,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之翼,进入诗的意境,脑海中涌出落日、群山、长河、大海等万千气象。如讲解威廉・布莱克的两首具有鲜明对比意象的诗歌《羔羊》和《老虎》,教师可尝试模拟羔羊和老虎的形态、声音,营造诗歌意象氛围;在讲解哈姆雷特的忧郁、矛盾心理时,可以通过适当的模拟动作、表情、语音语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了人物心理。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小组表演等模拟小说片段、戏剧场景,增强教学效果。
三、洛雷塔・马兰德罗说:“身体,不论是何种形态或尺寸,都向别人传播有力的信息”,“衣着有一种传播的价值,它渗透在一切社会领域”,“随身物品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感觉”。教师的体态、服饰、用品等都体现自己的个性及工作态度,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得体的服饰和言行等来表现自己的气质和风度。严谨适度的服饰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产生美感,从心理上接受和喜爱这个老师。同时文学课教师的服饰还应该和教学内容相协调,让学生产生高层次的精神愉悦感。比如讲解霍桑的《红字》,教师可以穿一身黑色,渲染当时黑暗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暗示主人公黑暗的秘密。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脚登运动鞋,身穿牛仔服运动裤,不管如何激情昂扬或柔情万种,即使滔滔不绝、唾沫乱飞,它所产生的效果也总是没有西装革履或白裙飘逸来得好,因为它不能以一种优雅的气质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美的享受。此外,文学课教师的随身用品如眼镜、手表、讲义夹等都要和课堂气氛相协调。比如讲解罗伯特・彭斯的诗歌《一朵红红的玫瑰》,可以随带一朵鲜红的玫瑰;讲解威廉・布莱克的诗歌《病玫瑰》,可以随带一朵枯萎的玫瑰,将学生的视线锁定在课堂上,展开联想,深入解读作品,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教师的板书、PPT等也会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平时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这些细节,不能马虎随意为之。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通货紧缩;公开市场;中央银行
一、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实践的分析
2003年到至今我国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货币政策的实施是由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形势决定的,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几年的整体经济状况:
2003年,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广义货币M2增幅达20%,外汇占款占1.15万亿元,同比多增加6850亿元。在反通货紧缩的同时,2003年我国经济出现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适当采取了一些紧缩银根的措施:为应对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调高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并对房地产信贷风险进行了风险提示。同时以我国银监会的成立为标志,实现了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有效分离,使货币政策独立性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此外,通过央行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极大推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但在经济快速增长中也存在一些影响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如部分行业盲目重复建设、能源交通出现了多年少有的瓶颈制约,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有待解决。
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效益不断提高。宏观调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金融调控,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抓紧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制度性建设,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具体的做法有:一是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二是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控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三是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四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五是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六是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七是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八是积极推动金融企业改革;九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004年从总体看,金融运行健康平稳。前三季度,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8万亿元,同比少增6697亿元,但比2002年同期多增4399亿元。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基本建设等固定资产贷款继续得到控制,流动资金贷款逐步增多。
2005年我国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将保持在15%左右(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均为15%)。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从前10个月货币信贷运行情况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速度有所加快。10月末M2增长速度达到了18%,9月份为17.9%,高于年初预计的15%.M1增长了12.1%,M0增长了9%.整个金融机构贷款平稳增长,贷款结构进一步改善。11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8%,略高于年初预定目标。但总体和年初预定目标相差不大。2005年物价上涨仍保持4%左右的水平,央行在2004年对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点后,存款利率仍为“负”。“负利率”的长期持续将加剧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的危险。2005年,新一轮经济增长已步入较为稳定时期,为减轻通货膨胀压力,防止资产泡沫,理顺资金供求关系,央行会逐步、小幅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其根本目的在于稳定货币市场利率,争取恢复对货币市场的控制权,削弱因汇改等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国内利率结构扭曲,以降低未来货币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保持对货币市场利率的适度控制是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006年人民银行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强货币政策在总量平衡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二是落实利率市场改革的相关政策,研究进一步完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利率体系、票据市场利率以及市场化产品的定价机制。提高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的引导能力,协调各利率的关系,提高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定价能力;三是发挥信贷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积极发挥货币政策在优化信贷政策中的作用,引导商业银行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既要增加对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有效益有市场的企业的贷款,继续增加对农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就学的信贷,又要提高金融资产质量,改进金融服务,引导商业银行增强对周期变化的风险控制能力;四是按照金融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五是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市场创新。六是研究扩大消费的金融支持措施,推广信用卡等个人消费业务。
综合来看,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应该是有效的,通过对历年货币政策的回顾,不难发现,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
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虽然我国这段时期的货币政策可以肯定的说是有效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呢?据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国有商业银行在深化改革上力度不够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时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分支机构收缩。从前金融机构是贷款权限下放到各部门机构,现在则是贷款权限上收,以至于绝大部分县支行甚至地市行几乎没有放款的权利。银行信贷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重点行业集中,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以致造成贷款上的“农转非”,资金上的“乡养城”,县域经济出现“金融服务真空”。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经营贷款的激励机制,而约束条件苛刻。在我国的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中,国有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强有力的传导渠道,但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所出台的种种措施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是不完全符合的,造成了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际紧缩效应。还有就是商业银行体系化解不良资产的难度依然很大。尽管成立了政策性银行,剥离了部分政策性业务,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全国剥离了13900亿元不良资产,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存量仍然很大,增量仍在滋生。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够
我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在行使时受到多方干扰,一方面总行赋予分支机构相当大的贷款权,央行分支机构、专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谋,形成地方政府通过专业银行向央行分支机构贷款,分支机构向总行争贷款的“倒逼机制”,刺激央行多发基础货币以满足资金需求,这十分不利于实现货币稳定的目标。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或直接借款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而中央银行难以对冲其影响,导致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是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使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不利影响。1993年以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央行独立性得到提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央行独立性不够的问题。比如1993年下半年政府统一集中央行的货币政策决策权;在1994年对央行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货币发行权、基准利率的调节权等等都集中到总行,取消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1995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人民银行的地位;于2003年4月28日成立了中国银监会。这一系列措施使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还不发达,所以央行的货币操作依然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密切的依存关系。这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外部时滞问题
处于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我国,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存在较长的外部时滞。当中央银行出台一系列货币政策后,由于作为直接调控对象的金融市场和企业处于特殊状况,致使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这一传导机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没有产生应有的效应。这种市场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而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以及处于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因传递媒介行为的日渐理性,扩张性货币政策不再像传统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对经济的影响那样剧烈,对于经济的影响也不像过去那样直接迅速。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在启动经济中作用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四)货币市场的残缺影响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基础平台,也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货币市场的发展层次低,市场容量有限,市场规模较小,货币市场功能残缺,货币市场运行效率较低。这些缺陷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缺乏坚实的基础平台。主要表现在:第一,交易主体单一。只准商业银行及部分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城乡信用社等进入市场,而绝大部分有资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却不能进入市场,从而形成“单边市场”。第二,交易工具单一。以票据市场为例,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上流通的票据有9成以上是银行承兑汇票,剩下的也有大部分是商业承兑汇票,其它诸如银行本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短期企业债券,保险单等交易工具几乎为零。第三,我国货币市场发展层次较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货币市场各子市场严重分割,风险防范能力差,从而使市场的流动性较差,互动性较弱,交易不活跃,经常处于低速低效运行状态。第五,货币市场各子市场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东部发展较快,规模较大,而西部发展较慢,规模较小。货币市场业务主要集中在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其他子市场规模都较小,有的甚至为空白(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市场)。正是我国货币市场存在上述种种弊端,所以才导致我国的货币市场长期低速低效运行,货币市场功能残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及再贴现政策工具的应用缺乏坚实的基础平台,从而弱化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根据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实践,针对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仍存在的现实,在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应更加有效地运用货币政策,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保证中央银行决策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是一国的货币当局,负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责任。我国中央银行自1984年成立以来,还不是真正意义的中央银行,新的货币政策体系明确后,中央银行停止了对非金融部门发放贷款,停止了对财政透支和借款,财政赤字主要通过发债解决。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权力集中到了总行并转变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商业银行总行,总行及其分支机构的利润留成制度已为预算制所代替。这一切都为中央银行独立行使职能创造了条件。尤其在2003年成立了中国银监会,提高了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原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制度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变,离中央银行真正行使其职能还尚需时日。
(二)加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商业银行要逐步建立“以利润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为约束,以客户为中心”,责、权、利密切结合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其治理结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资本约束,进行股份制改造,并支持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在保证国有控股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其他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并按股份制公司的规范设立治理机构。
2.强化成本约束和利润考核。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约束,风险———收益相对称的委托制度,使多数分支行的机构收入和个人收入都与本行的盈利水平相联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外部约束。大力支持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与合作。
以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运营方式来运营的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在贷款中就不会再以经济成分的性质来确定贷与不贷,从而使一些效益好,资信好的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成分单位也能筹集到自己所需的发展资金。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还要加快现有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增大扩股、上市、兼并重组,吸收民间资金,培育主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这类金融机构分散在各地,对当地中小企业情况比较熟悉,取得信息的成本比较低,运作比较灵活。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通过非国有银行与非国有经济的相匹配发展,使货币政策的效力传导到国民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从而使货币政策的影响更加全面有效。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讲,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通畅与发挥作用,取决于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需要有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并且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现代化企业。
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改革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调整企业办社会负担,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根据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的要求,除少数公共用品属性、自然垄断性、转移支付性的国有企业外,其余的国有企业的产权都应转化为集体或个人所有产权。逐步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使国有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调整和改善其负债结构,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银行不良债权。要对企业直接融资的资本金进行认真审查,以防止将风险转嫁给银行和社会公众。只有通过加快企业制度改革,才能逐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货币政策的市场化操作,使企业真正成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经济主体,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独立承担风险和享有收益。客观地说,这种真正体现所有者利益的企业才能对货币政策调节工具的变化做出灵敏反应,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四)加快发展货币市场,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更大的空间
建设一个有效率的货币市场是金融制度变革中的一项系统工程,要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公开市场操作的“债券买卖”和“再贴现”两大重点,相应采取四个方面措施:
1.要扩大全国电子联网,完善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和结算体系,为债券市场的发展和风险控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开发交易工具。除继续配合财政部扩大国债发行数量和品种外,要积极开发金融债券、住房抵押债券等新的货币市场交易工具。
3.票据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是银行与企业密切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积极培育票据市场,完善贴现制度,支持商业银行在中心城市建立分支机构,集中办理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和再贴现等票据融资业务。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票据承兑业务,扩大对他们的再贴现。逐步使票据贴现市场成为企业和银行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主要场所,以便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操作。
4.扩大证券市场规模,规范证券市场运行。
我国证券市场起始于1990年,发展速度很快,但社会融资机构中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这种方式给企业带来的困难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困难和风险需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来解决。大力发展国内证券市场,扩展股市规模,既可以改善我国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和企业的负债结构,促进企业和银行良性发展,又可以扩展我国证券市场规模,降低市盈率,让银行系统的富余资金通过资本市场这一直接融资渠道进入宏观经济领域。同时,要规范市场秩序,吸引中小投资者进入,从而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得以顺利传导,提高其效应。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有效性是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正确制定和有效实施的重要的概念。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肯定的说在近一个时期是有效的。近年来我国一直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是中国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政策选择,既可以避免紧缩性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又有助于消除扩张性货币政策引发通货膨胀的隐患。因此,它既是对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稳健的货币政策必将为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增强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念斋。中国货币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李春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刘锡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货币政策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4]刘国光。中国经济形式增长分析[J].经济研究,2000(6)。
[5]汪红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论文摘要:以知识型员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组织支持感的结构以及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引入工作价值观作为组织支持感和工作绩效的中间变量,探讨工作价值观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的部分因子对工作绩效有显著性影响;工作价值观对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有部分中介作用。
0引言
由Eisenberge:等人提出的组织支持理论认为,员工往往会在工作过程中形成有关组织如何评价他们的贡献和是否关注他们福利的综合知觉,这种知觉到的组织支持还可能被评估为在员工需要有效工作和应付压力情景时,他们从组织中能够获得帮助的保证与确信。感知到的组织支持或组织支持感(POS)源自于员工心目中组织的人性化特质,它是通过组织人的行为所体现出的组织的法律、道德和经济责任。组织政策、规范和文化总是通过组织人的角色行为持续不断地体现出来,作用于每个员工。透过组织人,员工将其得到的来自组织愉快和不喻快的对待,视为组织如何看待他们的贡献和是否关心其福利及其程度的具体依据。
较高的组织支持感会使员工产生一种回报组织的心理压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投人、组织承诺和工作绩效,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组织支持理论的提出克服了以往研究片面强调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很少关注组织对员工的承诺。其重要意义在于强调组织对员工的关心和重视才是导致员工愿意留在组织内部、为组织作出贡献的重要原因,即先有组织对员工的承诺,然后才会有员工对组织的承诺(Borman)}Z}oMcMillin认为Eisenberger提出的观点着重于亲密支持和尊重支持,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支持。因为员工如果缺乏工具性支持,便可能缺少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资讯、训练、工具和设备。所以工具性支持是执行工作的基本所需,而且服务提供者在缺乏所需的咨询、物质和行为支持时会导致不良服务,工作也不能圆满完成。
从国外对子组织支持感的相关研究中,我们可以得知:如组织支持感知与心理契约、组织承诺和领导—成员交换理论等都是组织员工关系的相关理论,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组织支持感知是一个心理层面的变量,可利用组织支持感知调查表(SPOS)}4}对其进行测量;SPOS的来源有组织因素、人际因素、个体自身因素等,不同的组织待遇、不同的员工个性特征导致员工对组织支持的感知也不同。
知识型员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组织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个人的工作绩效是组织实现自身绩效的基础。组织支持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绩效,但在国内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着力研究中国企事业的知识型员工对组织给予支持的感知,及其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希望管理者关注员工的付出与组织的管理付出的密切关系。要想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管理人员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为员工提供尽可能的协助和支持。由于工作价值观主导着员工自身的工作导向,而且不同的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价值观是不同的,因此,论文除了研究知识型员工组织支持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以外,通过引入中间变量—工作价值观,来进一步研究知识型员工的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不同的知识型员工工作价值观有所不同,感知组织对自己的支持是不同的,因此,以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价值观为中介变量,分析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关系的内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1研究方法
在本文的研究中涉及组织支持感、工作价值观和工作绩效3个变量的关系研究。其中,组织支持感变量是自变量,工作绩效是因变量,工作价值观为中间变量,通过分析组织支持感、工作价值观及工作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因果模型。为了使得研究聚焦于这3个变量之间的基本关系,更好地呈现这3个变量的作用关系,我们有意不将组织因素等其它中间变量放人本文的研究框架中。这3个变量的基本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文献和与有关专家探讨的基础上,初步将组织支持感分成3个方面,即狭义组织支持感、上级支持感和同事支持感;工作价值观分成4个方面,即工作行为、组织认同、上级认同和价值回报。“任务绩效一周边绩效”二维绩效模型是当前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绩效模型。本研究在工作绩效部分同样将工作绩效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个维度。
为了检验问卷的质量,本研究首先进行了小样本测试。调查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企事业单位,通过纸质问卷的形式,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87份,有效问卷为64份,有效问卷实际回收率为64%。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处理,进行问卷修改,最后确立了正式问卷。
大样本问卷调查采用书面问卷和电子问卷两种方式进行。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上海、北京、安徽、广西、深圳、广州、浙江11个省市发放问卷进行数据收集,总共回收问卷236份,有效问卷201份。其中,书面问卷发放180份,回收问卷165份,有效问卷145份,回收率为91.7%,回收有效率为81.6%;网络电子版问卷的发放数量无法统计,回收问卷71份,有效问卷56份。
研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来验证本论文对各研究变量结构的构想;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工作价值观的中介作用。
2研究结果分析
2.1知识型员工组织支持感、工作价值观和工作绩效结构模型
2.1.1知识型员工组织支持感的结构模型
本文的组织支持感结构模型从知识型员工的组织支持的来源,将其分为狭义组织支持感、上级支持和同事支持3个维度。在设置具体指标的时候,结合Eisenberger和McMillin的思想,对3个指标分别从情感性支持和工具性支持两方面设置。
2.1.2知识型员工工作价值观结构模型
本文结合Ginzberg理论,认为工作价值观包括工作伙伴、工作活动、工作报酬3个维度,员工在工作环境下面临不同对象的价值取向,将工作价值观分为工作行为、上级认同、同事认同和价值回报4个维度。
2.1.3知识型员工工作绩效结构模型
本文采用Borman和Modowidlo提出的“任务绩效一周边绩效”二维绩效模型,借鉴已有的量表,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又增加了一些项目。
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型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分为3个维度、工作价值观分为4个维度、工作绩效分为两个维度,与理论模型基本吻合。只是在具体指标的设置上有所调整,对不符合的指标予以剔除。之后运用lisrel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其维度结构的合理性。
2.2知识型员工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了知识型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和工作绩效有相关关系。具体看来是狭义组织支持与任务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354,与周边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223;上级支持与任务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386,与周边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158;同事支持与任务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299,与周边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025。其中除了同事支持与周边绩效的系数不显著,其余的都是显著正相关的。之后的回归分析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这说明组织支持感的3个因子中,狭义组织支持和上级支持是影响知识型员工工作绩效的最重要因素。
2.3知识型员工工作价值观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了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和工作绩效有相关关系。工作行为与任务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36,与周边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106;组织认同与任务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387,与周边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009;上级认同与任务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219,与周边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225;价值回报与任务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358,与周边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314。其中组织认同与周边绩效的相关系数不显著,其余都显著。随后的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
2.4知识型员工组织支持感与工作价值观的关系
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了知识型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和工作价值观的相关关系。狭义组织支持与工作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326,与组织认同的相关系数为0.245,与上级认同的相关系数为0.077,与价值认同的相关系数为0.244;上级支持与工作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458,与组织认同的相关系数为0.325,与上级认同的相关系数为0.318,与价值回报的相关系数为0.352;同事支持与工作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002,与组织认同的相关系数为0.061,与上级认同的相关系数为0.003,与价值回报的相关系数为0.395。其中除了同事支持与组织支持感的几个维度相关系数不显著外,其余的都显著。这一结果与回归的结果一致。
2.5知识型员工组织支持感、工作价值观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本文关注的是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在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国内关于组织支持感的实证研究刚起步不久,涉及到的中介变量较少。本文基于对国外研究和实际探讨的综合考虑,将工作价值观作为中间变量来研究其对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的中介作用。
结合中介变量必须满足3个条件,通过回归分析,具体分析了工作价值观的中介作用。研究分析表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价值观对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有部分中介作用.具体中介作用见表1。
总体说来工作价值观对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是有部分的中介作用的。具体到每个维度大部分存在中介作用,只是工作价值观对同事支持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不显著。我们可以认为,上级和组织管理者是组织的代言人,是影响员工工作价值观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组织行为。而同事支持相对于组织支持感的其它因子,对知识型员工而言影响往往集中在具体的工作层面上,不会影响到工作价值观以及相关组织行为。
3结语
本研究结果显示,组织支持感是影响知识型员工工作绩效的重要组织行为的变量,因此,关心知识型员工的组织支持需求和组织支持感,对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组织管理者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将员工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关注和研究员工的组织支持需求,定期检查员工的组织支持感,以此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