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外传播论文范文

对外传播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外传播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外传播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文化岩性;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策略

2008年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三位,这标志着中国硬实力指标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然而,中国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却依然处于弱势。纵观世界文化市场,美国占了43%,欧盟占了34%,亚太地区占了19%,其中13本占了10%,韩国占了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占了4%。中国科学院出版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中也指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仅居世界第七,文化竞争力更是排名世界第二十四,这与中国的经济大国形象相去甚远。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播力越来越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来自哪里?为什么西方文化会在传播力方面占上风?为什么韩剧和日本的动漫能把他们本国的文化带到全球各地?

程曼丽认为,只有当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广为流传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时候,软实力才真正提升了。她提出,中国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传播策略。关世杰对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十年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认为我们再也不能停留在笼统地谈内外有别和外外有别。

目前,跨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如火如荼,许多学者从教育、媒体以及文化的个性方面着手,提出了很多可行的策略方案。崔刚强调,在重视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国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学会使用英语介绍中国的文化与国情。汪飞舟认为,国际大众传媒是思想文化全球化的主要工具,在国际传播环境中制胜的是服务意识。纵观以往的研究,我们发现对文化个性化的研究相对较突出,而对文化的共性研究却较少。本文拟从文化共性的角度出发,根据中外文化传播成功的案例分析中国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1基于文化共性的文化传播的理论依据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在对周围的世界进行解读和识别时,遵循的是一种体验哲学。由于人类拥有相似的认知结构、类似的生存经验以及相同的生理特征,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概念隐喻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共性,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共核部分,这是构成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础,它必然有利于跨文化信息的顺利传递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自从人类进入群居社会,不管是处于东方,还是在西方,不论生活于古代,还是现代,时空、地域、习俗和民族的差异,乃至文化上的差异,都不能掩盖人类的特性和需求上的一致性及所面临的基本生存问题的共通性。这众多的一致性和共同性构成了超越时空、地域和民族等界限的人类共同的价值基础。

就中西方文化而言,尽管中西方各民族在思维方式、地理环境、语言体系等诸方面相去甚远,但由于人类有许多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感受,比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都有对衣、食、住、行和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的需求,都有家庭关系,都有喜、怒、哀、乐,都会经历生、老、病、死,都可用哭、笑、红脸、皱眉等姿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等,因而中西方各民族之间在文化方面存在着许多“共性”。同时中西方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也一致:倡导教育优先,倡导人的进取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等。所以美国大片引进到中国,我们能够普遍接受它,是因为它也宣扬惩恶扬善。外宣的成功,需要尽量避开分歧,多宣传共同的东西。中西方文化二者既有很大差异,也有一定共同之处,可以在二者之间找到汇合点。所以我们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要供给的是能够被人认同的“共有文化”。一旦借助大众媒介向国际社会传播了这些“共有观念”,就可以让相关国家认同。

2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共性案例分析

目前,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中往往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共性。众所周知,文化共性,是引起国外兴趣点的重要因素。只有点燃西方人的兴趣点,才能吸引他们逐渐喜欢上中国文化。如小仲马的《茶花女》与我国《今古奇观》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女》非常相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其相似性,着手我们的文化宣传。在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中外都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2.1青春版

昆曲艺术被认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本土掀起了昆曲热潮。而且为昆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

青春版《牡丹亭》利用商业运作与社会运作相结合的战略、立足本土与辐射世界的双重定位、坚持传统与调和现代的审美准则,为当下中国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排演四年来,不仅足迹踏遍了两岸四地著名高校,而且于2006年9月成功访美,在加州大学4个校区连演4轮12场,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世界日报》把青春版《牡丹亭》访美与当年梅兰芳访美演出相提并论。伦敦主流媒体认为昆曲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韵味,《牡丹亭》是一出融合了莎士比亚爱情喜剧和睡美人故事的剧目。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马上开设了昆曲课程,音乐系与东方语文系合作,把昆曲当作世界性的歌剧来研究。青春版《牡丹亭》提高了昆曲艺术的国际地位,也再一次向西方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华民族先辈们非凡的艺术创造力,成为中国昆曲走向国际市场的成功范例。

从传播方面来看,青春版《牡丹亭》定位的观众对象为年轻人(国外也是如此),因为年轻人更加容易受影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创作者们考虑到。对于不熟悉古典戏曲情节的国内外青年观众,片断式的经典折子戏无法使他们产生理解与共鸣,需要演全本。连续性的情节才能产生情感的激动与心灵的投入。另一方面演员诙谐幽默的表演方式也令国外观众耳目一新,非常符合西方的处世幽默观。再者,也是重要的一点是中西方人们对爱情具有同样的渴望,使得剧中缠绵四百年的爱情梦想能使国人和西方人产生人类心灵的共鸣。青春版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创始人白先勇先生说:“昆曲是唯美艺术,追求美是我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就是要叫中国的古典美还魂,以美唤醒观众心中的浪漫和憧憬。”所以“采用了全新的手法来演绎他们的爱情神话。”

2.2《少林武魂》在百老汇的成功上演

2009年1月15日晚,中国大型功夫剧

《少林武魂》讲述少林寺武僧慧光成长的故事:战乱频起,母亲怀抱婴儿逃难,因遭遇匪徒而失散,婴儿被少林寺众僧救起抚养,取名慧光,从此在少林寺习武。慧光长大成人,成为身怀绝技的功夫大师,走上自我发现和济世利民的人生旅途。美国观众凯恩斯说:“我非常喜欢该剧结尾‘家庭比功夫更重要’这句话,它让我感受到中国人民非常懂得爱。”

武术一直为全世界人们所喜爱。以往的武术表演似乎为了武术而武术,缺乏剧情的勾勒。《少武魂》正是在世界文化都共同认可的“济世利民”和热爱家庭本身的人类共同追求的理念指导下向世界的。《少林武魂>使西方人对流传世间1500年的少林功夫中呈现的禅武合一、德行感人的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3韩剧在中国的传播成功与其地域性的选择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韩剧以其独特的魅力风行国内,深受大批中国观众的热捧。韩国的影视能在中国畅销,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有选择性地采取了与中国的文化伦理道德一致的作品,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倾销而来。中韩两国之间历史上的相互交往,使得中韩两国在价值观上趋同,这给中国观众接受韩剧奠定了心理基础。

韩国的影视作品大多以现实题材为主,十分注重突出本民族的文化生活特点,在现代剧中随处可见韩国的传统文化因素,如温暖的小吃、街头排挡常成为韩剧的场景,展示了韩国独特的泡菜和清酒文化;女性在家庭正式聚会的场合多身穿传统民族服饰;生活剧和爱情剧中,不厌其烦地出现吃饭场景,且都是具有韩国民族特色的饮食方式。韩国影视剧十分注重在细节上对民族文化生活特色进行展示,在向世界各地销售文化产品的同时,也使得其间附带的所谓高丽文化逐渐为世界所认同。其次,韩国电视剧多走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路线,这些是最能超越民族和文化界限,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普遍接受的影视题材,他们正是用人类世界大同的情感来博得了人们内心自然的应和。此外,韩剧在中国乃至东亚儒家文化圈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它的作品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因此,有专家坦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已穿上韩服,正以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在中国倾销,以汉文化为根基的韩文化,大有成为儒家文化代言人之势。

3如何利用文化共性进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文化的共性决定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一致,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接纳意识。因此在宣传中应以文化共性为基础,逐渐打开通向另一文化的窗口。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在传播内容选择上,强调民族性,兼顾世界性

每种文化都具有自己的显著的特点,这也是吸引其它文化的重要因素。但强调民族性的同时,还应兼顾其世界性。一种文化只有宣传出去了,才能发挥其对国家软实力发展的贡献作用。其实,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可以细化的东西也很多。比如中国的“和”文化,“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文化理念应是传播重点。中国的“亲情”、“仁义”等观念都是中国的传统精髓,也是逐渐被西方人所接受并效仿的方面,应该加以进一步的宣传。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对于代代相传的国人来说比较熟悉且易于接受,然而要使其得以广泛对外传播,一定要注意其内容的选择,把一些具有文化共性的东西宣传出去,再带动一些民族性的东西,逐渐渗透,从而使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3.2在传播的方式和理念选择上,应强调现代性

在传播方式上,中国文化应该更加注重文化对外传播的现代性理念投入。中国文化向来具有连贯性和延续性。在现代化的今天,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遭遇新时代的挑战,但是这种文化的根是不会改的。因此,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这种根是绝对不能被忽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靠山吃山。必须运用现代的手法对传统的、能改进的一些元素进行加工,创造出属于现在这个时代的特色中国文化,并根据接受国的特殊接受心理和习惯进行改进。如针对日韩国家动漫非常流行的现象,在对外汉语的教材设计上就可以增加一些动漫化的设计,辅之以一些现代的手段,使得中国的文字语言能融人世界的行列,进而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诠释将能加快中国文化传播的步伐,例如,《孙子兵法》与商业谋略结合起来的有关书籍,在美国已成为热销书。

3.3加强交流、规避冲突,、和谐共融

没有一种文化的传播和接受是单向的。在传播和接受的同时,也必定会接受对方的文化。那么加强两种文化的互相交流与信任,将会有效减少对对方文化误解和曲解,同时增加对对方文化的好感和兴趣。中国和法国、俄罗斯互办的中法、中俄文化年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没有一种文化交流是没有冲突的,也没有一种文化的传播是非得靠强迫来让对方接受的。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与其它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此时就需要传播者调整姿态以接触和相互了解的心态规避冲突。因此,在考虑自身文化传播的途径时,必须考虑对方文化接受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文化的多样化,中国文化向来提倡以和为贵,要与不同民族、不同性格、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共融于世界,首先得承认彼此并理智地看清矛盾或差异的存在,尊重对方的文化,并尝试互相理解、包容。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尝试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进行融合,比如京剧版的哈姆雷特,又比如用小提琴演奏的梁祝,、互相尊重,才能进一步深入传播自己的文化,直至最后互相接纳、和谐共融。

4结语

第2篇

对外传播,顾名思义,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针对另一个国家或文化体系所开展的信息交流活动,其目标是要信息接受国了解信息输出国,培养其友善态度和合作愿望,并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输出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取得最高程度的国际支持和合作。[1]对外传播是一个与国内传播相对应的概念,在全球化背景下,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跨国界、跨文化和跨语言。

一、全球化背景下对外传播的客观环境

笔者认为,分析讨论我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离不开全球化的背景与客观环境。因为,今天的人们翻开报纸杂志、打开电视屏幕或上因特网,无不被新闻集团、贝塔斯曼等大型跨国传媒集团所形成的媒介环境所包围,中国的传媒业已经笼罩在“全球化”的氛围中。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当今媒介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媒介跨国经营

现在,在全球范围内一家媒介公司可以为全球各地的媒介公司提供某种经常性的节目,而一家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也可以由全球各地的媒介公司生产和提供。因此,一般而言媒介全球化包含两层含意,其一指媒介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聚集和流动,形成全球供应链进行跨国贸易;其二指国际媒介集团主导下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本资源的大规模的跨国性聚集和流动。

去年笔者作为法国飞帕国际电视节19年来惟一的一名亚洲评委,在法国的海滨城市比亚里茨全程参加了这个在国际上最具影响的国际纪录片节。来自一百多个国家的近3万名纪录片专家、制片人、营销商和DV爱好者欢聚一堂,不同国度生产的媒介产品被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购买、媒介跨国经营建立在全球统一的媒介市场的平台基础上。更为明显的是,这些产品大多出自大型跨国媒介集团。尤其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网络媒介的崛起,如默多克新闻集团、美国时代华纳、迪斯尼、维亚康姆、贝塔斯曼等等。这些由媒介合并而产生的庞大的媒介帝国在全球传播界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就是典型的例子。新闻集团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的兼并与扩张,拥有资产400多亿美元,年度收入超过150亿美元。经营范围涉及电视、卫星、有线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出版,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大陆、英国、澳大利亚、拉丁美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跨国媒介企业其业务遍布全球。

(二)媒介竞争激烈

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客观趋势,跨国媒介集团在全球化的驱使下极力向外扩张,他们将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本资源等进行大规模的跨国性聚集和流动,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组建新的跨国公司。在这场竞争之中,其激烈程度正如同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德・斯马亚说:“规模空前的全球化已使经济活动变得有点像一场战争。”[2]

综观当今世界传媒集团的发展态势,不难发现几乎大的传媒集团都在实施吞并中小传媒公司的战略,以迅速扩张自己。因此,正如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所言:“媒介全球化也向所有国家发出挑战。一些小型媒介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大型媒介吞食的蛋糕,而大型媒介也有可能由于运转不灵成为当代恐龙。”[3]由于未来的大众媒介尤其是新闻媒介,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商业媒介和广告媒介,即媒介必须依赖市场和广告的支持,估计媒介会逐步撕下其原本温柔平和的面纱而变得更加自私和凶狠起来,全球媒介正在进入一个弱肉强食的“春秋战国时代”,其背后主要的推动力就是媒介集团本身对利润的追逐。

(三)信息全球流动

全球化使世界变成统一的市场,媒介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信息的全球流动与国家利益相关联,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特别是现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民族文明、政治及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不同,所以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国际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不可能是一致的。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相对多元、宽容的文化价值观。依据传统观点,由于新闻传播都是本国家或地区内的事情,由于各国历史、国情、文化和利益的不同,各国的新闻报道规则都有彼此的差别,但公认的规则和价值理念已经形成,如:尊重生命、自由、正义与公平、互相尊重、关怀、诚实等。[4]信息在全球的流通和共享中扩展了全球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我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问题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日益推进,立足于当今媒介全球化的客观现实,反观我国对外传播活动,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传播理念偏差

传统的对外传播是以宣传为主的传播方式,与当今的全球化传播理念相差甚远。为此笔者根据美国著名传播学家H・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中提出的传播五要素对两种传播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探讨传统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对外传播与政治紧密相连,这是因为在冷战时期,国际舆论的斗争也多半是依靠国际广播和后来的国际电视网来进行的。冷战结束后,对抗由两极变为多极,对抗的焦点已由意识形态转为对国际信息市场的争夺,因此传播方式发生变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加剧,大众传播权利对资本依赖增强。从当今的时代环境来看,谁最大限度地争夺了受众谁就取得了胜利,因此当今的传播理念应该树立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这与传统的传播理念有着巨大的差别。

(二)报道比例失衡

中西方在新闻价值取向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西方的新闻报道强调冲突,注重两面性,而中方的报道多以“以正面报道为主”。若以中方的新闻价值取向西方受众传播信息必然不合时宜。因此,中国对外传播需要从“以正面报道为主”向有主导性的全面报道过渡,改变媒介现存的报道失衡的现象。这是尊重传播规律的表现,也是传播观念和传播技巧的改变。

(三)媒介人才匮乏

人力资源是媒介竞争的核心资源之一。中国媒介与发达国家媒介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质量上的差距。没有大批高质量的优秀人才,中国媒介就无法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当前,必须根据媒介全球化的需要,立即着手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重点培养以下两种紧缺型媒介人才:第一,抓紧培养既精通外语又具备传媒素养,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第二抓紧培养熟悉世贸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能够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高级媒介管理人才。然而,现在对外传播中的翻译工作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高素质、专业化的中文翻译外文人才的严重匮乏和队伍的“断层”,这是中译外翻译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对外交流的扩大,人才匮乏现象将变得愈加明显。

(四)传播模式僵化

在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沟通方式变得越来越艺术,所以合作和协作的概念非常强。关于对外传播的目的,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们应该克服泛政治化,找到人类共同的接受点,营造有利于和平建设的国际舆论环境,进而争取国际的帮助和合作。因此,原本僵化的传播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传播工作方式。

笔者在曾经参加过的法国飞帕国际电视节上发现,国外的很多传媒机构善于灵活的处理其传媒产品。例如,BBC和CNN的一些“大手笔”,很会把电视的各种符号与艺术单元嫁接起来,为自己的纪录片增加欣赏价值,促使人们感悟到节目的内涵。这些恰恰是国内传媒所欠缺的。另外,西方对外传播非常注意传播技巧。他们善于将观点和宣传意图隐藏在貌似客观、公正、中立的新闻事实当中。这种手法,既易于得到国外受众的信任,又符合国外受众接受新闻的习惯,因此这种方法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以便使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较量中游刃有余,争取主动。

对外传播首先要求传输渠道的畅通,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上的信息传输通道,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网络等。另一个是信息内容的载体就是语言。在技术方面,搭建由广播、电视和网络构成的立体化传播通道实现信息传送的畅通。

广播凭借其成本低、覆盖面广的优势成为首选建设的网络,例如美国之音、德国之声就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传播的重要方式。我们要继续推动构建现代国际广播体系,实现中国在英语、华语和当地语言的全球覆盖,扩大在海外的落地工程,我们也可以在不断增强传统的短波广播发射功率的同时重点针对欧美国家听众使用中波、调频收音机的习惯加入对象国大中城市中波调频广播网络,努力进入西方的主流社会,形成多层次覆盖多语种播出的对外广播。

卫星电视是近年来对外传播领域的新宠,中央电视台已有总体的构想特别是在发展国际卫星电视方面提出了要在21世纪之初覆盖全球的目标,将中国的对外电视节目,通过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等语言进入各国的主流社会。此外,互联网也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直接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信息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对外传播优势也不可缺少。

随着对外传播的发展壮大,中国媒介、尤其是广播电视媒介已经担负起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的目标,正在成为中国的眼睛、世界的窗口,在全球传媒中发出了中国的声音,成为全球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媒体的对外传播,能够扩大国家的影响力,塑造国家的软实力,已经赢得了各国政府的共识。

注释:

[1] 张长明:《让世界了解中国――电视对外传播40年》,海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2] 李明德、江时学:《现代化:拉美与东亚的发展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9页。

[3] 邵培仁:《论媒介产业全球化与中国的对策》,载《传媒观察》2001年第11期。

[4] 李文学:《新闻传播全球化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载人民网 2007年1月26日。

第3篇

那是一次久违的邂逅,那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

作为在新闻路上刚刚步履蹒跚的一位“小学生”,入学后,教员经常引用杂志上理论文章的语句,因此使我对你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身边的许多同学都订阅了《对外传播》。“业务探讨”、“理论平台”、“案例剖析”等栏目设置合理,文章观点独到深邃。从那以后,阅读你,欣赏你,品味你,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大“嗜好”。

在拜读你的过程中,我愈发地感到军事外宣工作随着我军职能使命的拓展延伸愈加凸显出重要性、敏感性和常态化。去年,在撰写《军事对外宣传概述》的结课论文《对我国军事外宣有效传播的几点思考》时,我查阅了大量《对外传播》中理论文章,多次引用其中的有关观念和创新理论,在向你学习充电过程中,我再一次领略到了你的魅力。有时,还能读到我学院刘轶(《中俄联合海上军演中的外宣报道》)、李习文(《先进武器装备的国际传播“软功能”》)、刘大勇(《军事外交中的我军国际形象塑造》)等教员的理论文章,在亲近你的旅途中,不仅增进了我对你的理解,而且收获了外宣知识和传播技巧。

“立足自身、放眼世界”是你不变的情怀,审视国防安全、传递中国声音是你不懈的追求。随着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在亚太地区引发了新一轮军备竞赛,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分析、采访专家教授,我撰写了《亚洲远程导弹扩散让美担忧》、《美造舰巨头在南海周边布局 为美战舰提供后勤服务》两篇文章,先后在《环球时报》上刊登,并且受到广泛关注。

在与你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到作为一名军事新闻人,不仅应怀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更应该了解掌握军事新闻对外传播的技巧,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学院经常邀请周庆安、刘笑盈、李良荣等专家学者来院交流讲座,探讨“从近期周边传播语境看我国我军外宣新挑战”、“文化强国建设与中国传媒角色”、“当代中国的舆情”等方面问题,增强大家对军事新闻的认识和加强新闻理论储备。在经济全球化的全媒体时代,我国军事新闻宣传既面临机遇又面对挑战,在外宣经验不足、传播技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等现状面前,我国的对外传播之路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拉近。作为新闻学子,我们身上的使命和责任更是任重而道远!

……

这是一路学习的旅程,更是一路收获的旅程!

对于每一期《对外传播》我都如获至宝,认真学习,悉心珍藏!如今,在你的指引下,我先后在《理论探讨》、《新闻世界》、《火箭兵报通讯》等杂志或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8篇,在军内外媒体发表稿件100多篇,连续两年荣获报奖学金。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和你深入“交往”,为杂志多多建言献策。

《对外传播》杂志,在你创刊200期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请允许我向你表达最诚挚的祝福:

你像云杉一般俊秀,像蓝天一样深沉,你有学问,还有一颗传播中国理念、弘扬中华文明的心;

你是一棵绿树,沐浴着智慧的阳光,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春天的种子;

你是一片云彩,允吸着天地之灵气,在蔚蓝的天空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