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冶金行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我国钢铁企业自动化水平还不够高,普及不够,大部分钢铁企业存在生产技术内容太广,生产工艺太复杂和电气自动化依赖太强等特点。
1.1冶金生产技术涉及内容太广
钢铁企业冶炼环节多,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生产过程中涉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生产过程中突变因素多,冶炼过程涉及的技术非常复杂,生产过程中要控制好生产原材料,监控物理变化参数和环境的化学参数。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应该能控制或跟踪生产过程的全过程,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只有这样的控制系统才能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提高冶炼产品的产量,提高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
1.2冶金生产工艺太复杂
冶金生产工艺复杂,实际生产过程中工艺流程比较全,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要覆盖全生产过程,实现软件与硬件的配合,优化生产过程。冶金电气自动化系统呈现技术难度高,虽然技术人员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掌握专业技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生产效益。
1.3冶金自动化高依赖电气技术
随着我国钢铁联合企业的生产能力的扩大,大部分小钢铁企业重新组合,形成更具竞争优势的联合企业。这些企业大量引进全自动化生产线,电气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几乎涵盖了冶金全过程,冶金自动化高依赖电气技术,通过电气技术完成信号采集、信号转换和结果运算等操作,实现钢铁企业的全自动化。
2、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
冶金电气自动化系统是利用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监控技术等控制和管理冶金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就钢铁企业来说,通过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轧钢、高炉、转炉,铸造等技术环节,解决冶金过程中高温,高热等问题,为钢铁企业生产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许多大型钢铁企业设计或改造了许多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这些系统都能实实现人工智能操作,自动化操纵体系是单位操纵体系的主要构成,普遍运用在单位制造管制的每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运用是智能化操纵技术%智能化技术中的专家体系,模糊操纵,神经网络等技术被运用到钢铁行业的轧钢体系、高炉、转炉、连铸车间、轧钢调节体系等,版型在线监测、冷热轧薄板、维修保养监控等功能。通过中央计算机系统控制各个子系统,实现子模块与子模块之间的转换。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使用现场总线技术,数据交换传送技术,电脑合成技术等,推动冶金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机器人手臂特自动化设备提高冶金企业的生产力,让钢铁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3、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前景
我国许多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通过引进电气自动化技术,整合行业信息化水平,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提高生产控制精度,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压缩生产成本,降低资源消耗。这些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增加了冶金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这些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总结出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前景,包括低成本自动化、行业信息化、智能控制、冶炼过程控制和综合一体化控制等方面。
3.1低成本自动化
所谓低成本自动化是利用高精尖技术,通过自动化技术科学合理投资,减少投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许多中小型钢铁企业通过使用微型计算机作服务器,精准的实现对全过程、全流通实现电气自动化控制,为企业实现了低成本自动化,也解决了中小型企业的约束。
3.2行业信息化
所谓钢铁行业信息化就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化和系统化。大部分钢铁企业通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原始数据,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分析和研究这些原始数据,使用科学管理决策分析软件,挖掘潜在数据,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支持。
3.3智能控制
虽然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广泛应用自适应、优化、模型预测等控制策略,但仍然不能满足技术的要求,因为传统的PID控制理论是适应数学模型复杂且变化大的特点,而智能控制对总控制程序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尤其是对于复杂程度较高的综合控制系统,能分级控制智能设备,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3.4冶炼过程控制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对产品质量监督、环保监控及物流跟踪等多个方而实施全过程监控。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采用新型传感器、数据融合处理等高精尖技术对原材料质量、钢水纯度、熔渣成分、温度、固废监控等环节进行全程控制,提高钢铁企业的效益。
3.5综合一体化控制
电气自动化综合一体化控制系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系统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机、仪表、电气在控制设备方面的专业界限与分工,实现了逻辑控制对模拟量进行控制的难题,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实用性与操作性。简化了程序,降低了成本,电气自动化综合一体化控制系统系统将是钢铁行业电气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4、结语
质量作为冶金行业的结果与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自动化机械仪表“采用特殊的软件细分算法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可以达成两种精密控制:第一,环节细节质量精密控制。即在冶金生产过程中,在智能集成系统的控制下,使各个环节的自动化机械仪表实现对烟尘、噪音、有毒气体、辐射与气压液压等精密监控,一切都确保在高质量生产的科学阈值之内。第二,产品质量精密控制。是指根据冶金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产业链位置,他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适合于开展什么深层次的生产活动或被应用于什么精深的领域等。这是精密生产过程和精密环节细节质量控制的综合性结果,由此,也就实现了自动化机械仪表运用的“低成本与高精度”的目标。
2.自动化机械仪表对冶金行业精密发展的控制性作用
由于冶金行业存在的危险性、复杂性、精密性、生产线长和涉及设备种类多,运用自动化机械仪表是通过“高精密”的“计算机系统控制采集系统与处理数据的标定系统”,完成在“同步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基础上的“自动标定”,推动生产过程中各种实时地“微动调节”实现其精度控制。
2.1动态计量资源精密运用情况
由于冶金的方法和种类不同,关于冶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精密计量控制也有着精密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各方面:其一,基础性或主体原材料动态精密计量运用控制。这是无论哪种冶金方法与哪种类的冶金生产都具有的共性特点。即根据冶金企业生产能力,对作为原材料的矿石及其毛坯等材料进行的动态计量精密监测,如体现为在某个时段内以某种速度、温度与湿度等,所开展的具有某种精密标准的生产活动等,通过各种自动化机械仪表集成控制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或稳定性或变化性的数据等。其二,其他辅或助推性资源动态计量精密控制。主要是指在冶炼过程中的根据冶炼主要物质的需要,所添加的各种助燃性、分解性与具有其他作用的原材料,自动化机械仪表在冶炼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他们的原物质的量进行精密监控,还要对其发挥作用后的结果进行检测,以确保安全与质量。例如常用的氧气、碳与各种溶液,以及生产过程中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以及其他的物质等,为精准地开展生产、技术突破和隐患整改积累第一手数据资料。
2.2动态反馈产品质量
由于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冶金行业中自动化机械仪表的运用已经实现了计算机联网的集成系统化运用,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单个设备的仪表观察和采集针对性具体性的信息,也可以在计算总控服务器或调度室等,获得冶金企业全局性与全程性的生产信息。由此,自动化机械仪表的应用能在两个方面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动态监控:第一,动态反馈产品进度质量。即根据生产流水线,通过自动化机械仪表动态地反应其从基础性原材料按照程序和环节,逐渐向目标产品变化的质量。如纯度的提高、矿渣清除程度与脱碳效果等。这种动态反馈的存在,为出现残次品或某个环节发生故障等问题,查找原因与检修奠定基础和提供精确指导。第二,动态反馈批量产品质量。即在冶金企业生产计划内的批量产品质量。虽然在实际的生产中,每个批次的产品对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展开生产,但由于原材料和其他不断变化情况的影响,导致不同批次产品会发生某种微观指数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批次产品与其他批次产品质量的差异。这种动态质量的反馈,能直接为生产调整、原材料供给与其他的生产技术微调等,提供直接的计量指导。
2.3精确控制生产安全
自动化机械仪表的运用,会为生产过程和企业发展监测与预警三个方面的危险:一是,爆炸性危险。这种危险主要是源于锅炉内部压力与易燃气体,通过仪表的检测能第一时间表现出锅炉等内部压力,为异常现象的排查和整改提供直接地精准指导。二是,有毒有害气体危险。这主要体现在冶金企业内部生产环境的监控,以某种仪表对某种气体浓度以及其他非必要性气体的出现监测为主,为工人逃生和降低风险做好预警准备。三是,高温辐射危险。相关的仪表会通过对环境温度的实时监测,根据科学设定的安全阈值,对可能超过极值的温度及其辐射做出直观数据性的预警,为企业或生产线采取安全措施赢得宝贵时间和机会。
3.冶金行业自动化机械仪表应用类型
根据当前科技发展的实际水平,以及冶金行业设备与技术升级的现状,自动化机械仪表在冶金行业应用类型有两大类:一类,是集成系统类。其典型特征就是,以计算机、专业软件、微电子与各种功能的仪表所组成的智能集成系统。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仅某个生产线或设备的仪表能为岗位工作人员提供直接指导,也可以让监控时或技术部门能开展全局性的思考。优点是全局性、智能化、高效化。另一类,是单独性或环节性仪表。主要是指不同生产线或不同设备运用的仪表,这些仪表数据只为特定的生产线或设备服务,对全局的生产缺少联动性的数据资料显示和指导。优点是保障生产线或设备的针对性监控,缺点是容易导致局部的失控,且难以在全局开展统一的技术横向比较。
4.结语
(一)协整检验两个以上非平稳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可以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来进行。使用Johansen检验有特征根迹检验(Trace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两种检验方法,设置滞后区间为13,给出协整检验的最终结果,如表2所示:特征根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的结果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r≤0的零假设而接受假设r≤2,显示存在两个协整向量,说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对残差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选择不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并由SI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为1,ADF值为3.735,小于5%的临界值,故拒绝原假设,认为残差序列平稳。
(二)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分析协整关系只能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不能说明金融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是正还是负,更不能表明其影响程度。下面我们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两种方法合在一起被称为新息估计法(InnovationAccounting),通过估计变量的新息,可以直接观察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1.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具体而言,在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选择滞后区间为12,所有变量做一阶差分,得出VAR模型。在图1至图3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长度(单位:年度),纵轴表示内生变量对冲击的响应程度,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曲线,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图1显示,当在本期给银行信贷D(LNLOAN)一个正冲击后,煤炭行业减排D(LNCC)对此的响应是,在前3期出现向下波动,在第2期超过5;之后稳定在2以内,表明银行信贷支持对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在短期内影响较大,但长期内影响程度弱化。图2显示,当在本期给原保费收入D(LNINS)一个正冲击后,单位GDP煤耗对此的响应持续在2以内徘徊并逐步减弱。图3显示,当在本期给股票市场融资D(LNSTOCK)一个正冲击后,单位GDP煤耗在第2期略微向下波动后,在第3期后稳定在0附近,表明证券对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支持作用最弱。2.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VarianceDecomposition)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方差分解结果见表3。银行信贷D(LNLOAN)对单位GDP煤耗的预测误差方差的解释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在第8期达到33.13%,到20期仍然保持了29.58%的贡献,表明银行信贷对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支持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特点;保险D(LNINS)对单位GDP煤耗的预测误差方差的解释率在第10期缓慢爬升至5%,到第20期达到5.33%,表明担保和保险业务对煤炭行业低碳发展具有长期的、缓慢性的支持作用;证券D(LNSTOCK)对单位GDP煤耗的预测误差方差的解释率到第2期最高,也只有0.94%的贡献,表明其对煤炭行业降碳发展的贡献极小。综上所述,信贷对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贡献最大,保险支持见效慢、效果弱,证券贡献度极低。
(三)向量误差修正模型(ECM)Johansen协整检验显示,LNCC与LNINS、LNLOAN、LNSTOCK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而言,它们之间可能是不均衡的。协整关系的存在使得这种暂时的偏离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得到校正,这就是变量之间的误差校正机制。一般而言,经济变量间的协整性是与变量之间的均衡与误差校正机制联系在一起的,可以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离出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速度向量。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一般用式(1)来表示。由于短期内,变量之间的不均衡关系的动态结构可以由误差修正模型来描述。根据AIC和SC等信息准则,选择一阶滞后期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上述(3)式中X1t-1和X2t-1系数为负,表明煤炭行业低碳发展进程与银行信贷和证券市场融资成反比,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金融和以证券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对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的作用系数分别达到-0.815和-0.052,证券对煤炭行业低碳发展的支持作用远低于银行业。保费收入与经济粗放发展成正相关,表明自1994年以来,全省保险业受经济粗放发展拉动,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从总量和结构上对经济低碳发展的调整和促进作用不明显。
二、政策建议
(一)整章建制,谋篇布局,建立促进煤炭行业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规划,促进产业布局。通过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化解煤炭行业低碳化发展的外部性因素,促进煤炭低碳链条边际收益回归,努力实现资源型经济的整体绿色转轨。立法部门要健全能源法律体系,加强排放立法工作。近期欧盟已经出台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的立法,奥巴马政府也在积极出台《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应尽快改善和健全煤炭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市场环境与法律体系,坚决打击排污企业和污染项目。财政部门应尽快出台煤炭低碳行业减免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税等税费,并通过税收减免、税收返还等多种方式,鼓励培育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信贷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
(二)调整结构,深化创新,建立能源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特别是银行信贷投放、股票上市融资操作中对环境保护方面没有统一的法规要求。赤道原则在我国推行缓慢,金融机构探索低碳金融产品方面动力不足,信贷支持仍然倾向于煤炭行业的传统产业。商业银行应切实加强内部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银行采纳和实践赤道原则的经验做法,积极开办“低碳”信贷业务,着力探索和开展低碳企业应收账款、企业知识产权、股权等无形资产的抵押放款,提高煤炭低碳企业的融资满意程度。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管理;金融危机;银行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继续表现疲弱,系统性风险的各项指标依然没有好转。
这场始于美国房价暴跌的信贷危机已经触发全球经济“恶性循环”,经济增长放缓周期将进一步延长,次级贷款损失万亿美元。美国金融危机对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商业银行经营要遵循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原则中,流动性处于关键的地位,资产流动性管理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新巴塞尔协议和现行的监管规定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对银行业的要求虽然很多也很复杂,但是并未强调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现在,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流动性风险带来的代价是惨重的。因此,中国银行业应强化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即使是在目前存贷比都比较高的情况下,也应做好充分准备,完善未来市场竞争加剧情况下的流动性管理工作。
一、金融危机对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加剧了银行业资金回收的困难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资金紧缩,从而引发其对外放贷更加谨慎,贷款总量也由持续稳定的增长转为呈现出近年来首次大幅减速的趋势。据美联储统计,2008年前三季度美国商业银行对国内工商业的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约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放贷紧缩使得美、欧等国的进口商融资难度增加,资金周转情况比以前明显恶化,而对我国出口企业的直接影响就是国外进口商的偿付能力下降,货款收回的风险加大。据调查,信用较好的进口商在过去交货后20~30天内会将预付款以外的货款结清,但自金融危机以来,付款周期普遍延长到了40~50天。这极大地影响了出口企业资金流动性,甚至波及国内供货商,从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影响到我国银行资金的回收,加剧了资金回收的困难。
另外,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发展减缓,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这对我国的出口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影响逐月增加,从11月开始首次出现了负增长,11月份当月我国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中国外贸单月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当月我国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2.8%。企业尤其是对
危机的严重程度没有准确预测的企业,生产的大批产品出口无路,库存积压,占用了大量资金,致使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银行贷款,银行资金回收更加困难。
(二)金融危机加大了银行资产结构单一的风险性
1.银行资产组成方面
从资产组成看,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是现金包括存放中央银行和存放同业、托收未达的现金等。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固定资产流动性最差,现金资产的流动性最强,贷款和证券视期限和性质而具备不同的流动性。一些针对基本客户发放的短期流动性资金贷款,虽然期限较短,但往往不具有流动性。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大部分表现为贷款,结构单一,基本没有流动性二级储备,一级储备的大部分又滞留在中央银行里,银行很难根据流动性需要,随时抽回,做自主性调剂。雪上加霜的是,金融危机导致银行的贷款回收难度加大,加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2.银行资产期限方面
从资产期限上看,由于信贷资产占据了资产的绝大部分,该部分的资产的期限结构对商业银行的中长期流动性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中长期贷款增加、短期贷款收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一方面,金融危机使企业的经营进入一个“寒冬”阶段,货款回收困难,企业在短期内都不可能筹集大量资金,而有可能靠银行的中长期贷款“过冬”;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房地产行业骤然降温,国家出台了众多优惠政策,支持房地产消费。结果,个人消费信贷快速发展并以住房抵押贷款为主。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是不断上升的。
(三)金融危机使金融市场发展进程有所放缓
从理论上讲,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一种既矛盾又互相促进的关系,金融市场越发达,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竞争就越激烈,对负债的流动性管理就会越困难,但从流动性来源来讲商业银行可以更加容易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上取得流动性资金来源和变现自己的流动性资产以弥补自身流动性不足。
之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远远滞后于整体经济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现在,金融危机使我国的政策制定者更加偏于谨慎,金融危机使金融市场发展进程有所放缓,束缚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二、银行相应对策分析
(一)透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适时调整的目的
宏观经济顺应经济形势适时的调整,是避免经济和金融市场过度波动的重要手段。美国政府接管“两房”的救市举措提醒我们,要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走势和最新变化,努力应对并化解次贷危机风险和负面效应,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关键还在于及时果断采取应对措施救市和治市,包括建立平准基金或暂时以汇金公司代行平准基金职责,财政政策刺激方案,以减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对我国金融体系和经济的冲击。银行业要及时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抓住调整的实质,以预测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走向。
例如,面对次贷危机不断恶化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随后面对美国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央行又加强对货币政策工具调整的力度,自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也相应调整;自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中央银行最具影响力的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直接调控货币供给。利率和准备金率的“双降”表明政策操作已经由“防通胀”转向“保增长”。上述降息举措无疑放松了银根,向市场注入了流动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配合全球央行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对房地产等资金链紧张的行业无疑是“雪中送炭”。这一货币政策的调整也预示着未来一系列政策调整的开始,包括减税刺激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降低印花税,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降低房地产交易税费,提高出口退税率以刺激出口等财政政策的出台。
(二)加强预警
针对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美国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现状,金融机构应关注以下方面并及时预警:
首先,外汇管理方面。汇率变动引起的外币资产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金融机构要实时关注手持主要外汇的汇价变动情况,必要时通过调整资产组合的种类或者比率及时止损。
其次,抵押信用债券市场方面。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抵押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保持对相关风险的敏感程度,及时评估,审慎计提相应减值准备,相机抉择出售相关的抵押支持债券及资产支持债券等,最大限度维护资产安全,保障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再次,对国际游资的关注方面。金融机构应该对国际游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保持警惕,关注其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冲击,主动防范信贷风险的加大,尤其是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另外,也要注意美元反弹后游资回流美元市场导致国内资产价格下降泡沫破灭的风险,合理分析和判断利率、汇率走势,为把握投资和交易机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与流动性风险能力
作为银行自身,强信用风险管理与流动性风险能力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银行业加强风险管理要充分利用社会征信系统对贷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进行充分评估,完善贷前审查评估和贷后跟踪程序。在评估的过程中,严格按照银行系统的相关规定,避免任何“地下贷款”的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不良资产比率。
2.推行资产证券化、改善资产结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银行业应逐步与国际接轨。在这一要求下,资本充足率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很大问题。目前我国银行业资本结构单一,资本补充渠道狭窄,在暂时不能有更好外来资本补充渠道的时候,推行资产证券化,不实为降低资产整体风险权重的有效方法,能相对提高资产充足率,同时对盘活存量资产的流动性也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导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最大因素就是个人住房抵押信贷的高速增长,加上国际游资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投机对银行房信资产价格的潜在影响,建立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关的法律法规,稳步推行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是实行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良好开端,也是防范银行流动性风险,改善资产结构的有效方式。
但是同时我国银行业应该吸取此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注意证券化资产的质量以及杠杆比率,把资产证券化变为银行业改善流动性管理的有效途径,而不是加大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1]孙迎芬.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财政金融.2008第9期.
在当今世界金融证券化、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格局下,完全隔离资本与货币两个市场,只会严重束缚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窒息我国年轻的保险业和证券业,不利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积极培育和健康发展。要改变现有的两难局面,必须在分业经营的模式框架下,积极探索行业合作的有效途径。
一、市场竞争促使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合作
目前,由于受分业经营制度的约束,传统的银行业务相对萎缩,而我国银行业仍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中间业务还没有成为银行利润的主体。同时,许多外资银行原来实行的就是混业经营,且外资银行业务经营主要集中在低风险、低成本、高利润的中间业务及外汇业务上。我国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也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币投资业务,于是许多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时会继续实行混业经营,这就形成了在华外资银行的混业经营与中资银行的分业经营的格局。在竞争力上的差别表现为:混业经营能为客户提供较全面的服务;混业经营能加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将各种金融业务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大大降低成本。随着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增加,国内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将逐渐增大,加之外资银行相对国内金融机构而言,其具有规模经济和多元化经营的优势,这更是国内金融机构难以比拟的。
我国的银行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生存空间的延续,必然需要金融创新,大胆探索行业合作。我国银行业在进行行业合作后,不仅获得了资金积累、增加了存款,还给国内银行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国内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在互相、互相服务当中扩大了业务量,尤其是中间业务收入这一块。同时,国内银行还可以在合作过程中分享券商和保险公司的信息资源,这就使得我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等金融各行业之间的依存关系越来越强。可见,加快发展行业合作是提高我国金融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二、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了金融行业合作
近几年来,国内经济在积极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国有经济进一步缩减,私有经济、民营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些经济实体规模相对较小、经营灵活,在资金运作方面越来越注重直接投融资,加上国内经济发展呈现的高科技化趋势,其带来的高风险性也需要风险投资,而不是传统的银行贷款。产业经济的成长和转型,促使我国资本市场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超常的发展,并对国内银行的业务全能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一些原来依靠银行贷款解决长期资金需求的优质企业也开始转向资本市场筹资,银行的负债规模、资本结构和客户结构因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我国银行业迫切要求与相关的金融机构进行行业合作。另外,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都是稳定和规范的市场主体,是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没有这些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光靠散户投资者支撑的资本市场是没有多大的发展前途的。
三、金融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加速了行业合作的进程
顺应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加入WTO的中国金融市场终将全面开放,为适应金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我国金融业必须深化改革、不断探索行业合作的新途径。
分业经营同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存在一定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分业经营限制了我国金融新产品的开发和新业务的开展;②分业经营限制了我国金融机构跨行业的并购,而金融创新和跨行业合并是提高我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我国金融业开放以后,且不说到国际市场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进行竞争,就是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外资金融机构能够利用新型金融工具提供多方面的服务,而我国金融机构由于实行分业经营,明显缺乏优势。因为这些新的金融产品都是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交叉融合的结果,是三种行业的杂交产品。例如,我国银行为了开拓除存贷利差收入之外的新的利润来源,除了进行表内业务的创新之外,更重要的是开展表外业务,而表外业务多是与证券业、保险业的衍生金融产品相关。比如:保险证券化就是根据不同的保险险种,借助股票、债券、衍生金融工具等将保险业务同证券业务结合起来的过程;资产证券化也需要多个金融机构提供配套性金融服务。这在分业经营的条件下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必须对这方面进行调整,才可以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的并购风起云涌,跨行业兼并浪潮迭起,主要原因是对全球金融业竞争中的规模优势的认同。通过并购,国际银行业越来越多地涉及证券、保险和共同基金管理,如巴黎国民银行对百富勤证券公司部分资产的收购开始涉及亚洲资本市场;同旅行者集团合并形成的花旗集团,其业务广泛涉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等领域。再如1998年12月,德意志银行收购信孚银行,主要是为了扩大规模,占领市场,优势互补,实现协同收益。而在我国的几大银行中,仅有中国银行的国际化程度较高,但与国际大银行相比,它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为了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可避免地要扩大业务范围,走行业并购之路,但分业经营制度限制了我国跨行业并购。
分业经营在WTO的框架下容易引起服务贸易摩擦。我国加入WTO后,如果仍然坚持分业经营,服务贸易摩擦是难以幸免的。以银行为例,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大多在其母国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将面临两难选择:如果它们在华享受“国民待遇”——不能从事证券、保险和信托业务,那么按照对等互惠原则,国内银行在它们的国家也不能经营这些业务,就不能与其他国家的银行在该国公平地竞争,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必将大大被削弱。如果允许外资银行在我国经营证券、保险和信托业务,那么对国内银行是不公平的。外资银行在这种情况下就享受了“超国民待遇”,这必将影响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我国金融业的行业合作。
四、金融行业的具体实践加快了行业合作的发展
自1999年下半年以来,金融业的管理层逐步推出一系列以市场深化和放松管制为基调的改革措施。比如:保险资金(资产总额为5%)和三类企业可以间接或直接投资股市;证券公司可以从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按净资产的一定比率拆借资金,可以进行股票质押贷款,还可以直接上市融资。2000年初,央行与证监会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抵押,向商业银行贷款。2001年,中国保监会又批准平安等4家保险公司入市购买证券及证券基金的比率从1999年底总资产的5%提升至10%。无论是保险资金或其他形式的资金进入货币市场,还是券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货币市场,都预示着行业合作巨大的发展前景。
近几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资源整合与并购重组接连不断,先有光大集团入主申银万国证券公司,形成以银行、证券、保险和资产管理为支柱产业的金融集团;之后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友联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达成全方位合作协议以及新近成立的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这些资源整合与并购重组过程,为我国金融业在分业经营的框架下进行行业合作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基础,也有助于完善我国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
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机械工业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要求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要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引领性和支撑性,把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放在全球视野,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来认识,放在机械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来把握,放在机械工业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保证来规划,放在机械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强大思想武器和文化引领的位置来部署,放在机械工业软实力建设与机械工业硬实力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来推进。不论是地位、方向和目标,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都与机械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并成为机械工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机械工业发展,就一定要说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发展;说提升机械工业竞争力,就特别关注 特别报道TEBIE GUANZHU / TEBIE BAODAO一定要说提升机械工业软实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力的新形势下,文化永远是不能替代的竞争因素。谁重视了文化、掌握了文化,谁就拥有了不竭的动力、拥有了发展优势、拥有了未来。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推动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提升机械行业软实力的要求更加迫切。我们除了认识其艰巨性和紧迫性外,更应该充分认识其发展的创新性。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而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才能产生活力,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教育、服务、推动作用。所以,推动文化建设的创新,在改进创新中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是我们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在改进创新中发展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坚持紧贴行业、紧贴企业、紧贴职工,坚持以改进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创造力,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去认识改进创新,推动改进创新:
一是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从思想上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理念,把我们的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机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努力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思想意识上有所创新,实践上有所发展,在工作视野、思路、举措上有新有变。二是要在实践中鼓励创新、激励创新。要搭建平台和传播渠道,大力营造创新环境,使创新举措得到支持,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和推广。我们将从两个层面开展工作。一是要创新工作机制。
从2013年开始,我们将开展创新成果活动,主要是征集行业企业在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并广为推广。同时,还要把抓工作中的创新点作为我们工作的原则,关注行业企业在形势任务教育、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开展共性文化建设、实施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推进工作载体创新等方面的新做法、新举措和新经验。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使改进创新在机械行业思想文化建设中真正发挥驱动作用。
我国大力发展汽车金融行业,不仅可以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也能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还能提升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1.推动汽车行业发展如表1所示,根据2007年的数据显示,全球主要发达国家消费贷款比例都超过了50%,其中西班牙比例最高达到了80%的比例,就连位处发展中国家的印度都达到了65%。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汽车贷款比例已经上涨到了80%左右,而我国汽车消费贷款比例仅为10%左右,远比不上日本7年前的水准。可见,现阶段国人购买汽车的时,选择贷款消费的比例仍较低,这就压制了大量潜在消费者的购车需求。如果在汽车金融的大力推动下,国内汽车消费贷款比例可以提升40个百分点,那么由此带来的汽车销量也就无法估量了。
2.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汽车金融行业的快速增加,还会带动汽车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如果发展得当,汽车行业在汽车金融的推动下快速提升,还将引发汽车上、下游产业(钢铁行业、橡胶行业、汽车销售业等)的持续增长,使得整条汽车产业链散发出勃勃生机。在产业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行业的发展必定会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例如:汽车修理行业、汽车销售行业等隶属于第三产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能吸收大量的就业人口。汽车金融行业既能带动汽车相关产业的发展,又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对于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出于产业竞争需要在国内,积极建设汽车金
融公司的企业都是国外的知名品牌,例如:丰田、大众等。它们的汽车本身在技术层面已优于国产汽车,再加上这些外资品牌能够提供优惠的金融服务,这就增加其品牌的综合竞争能力。不仅如此,汽车金融本身就有其丰厚的利润,增强外资的盈利能力,对于国产汽车工业的生存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我国大力推进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能够改变外资在国内汽车金融领域的产业格局,对国产汽车提升产业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目前汽车金融行业发展现状
现阶段,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势头还是不错的,但也遭遇到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汽车金融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前文已述,汽车金融行业具体涉及到汽车经销商融资和汽车消费信贷,但目前整个汽车金融市场以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为主,所以本文只对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潜力进行分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2001年我国汽车的消费信贷余额已达到436亿元,截止2008年汽车消费信贷余额有1583亿元,截止至2013年底汽车消费信贷余额已经突破3500亿元了,现阶段汽车金融市场已经初具规模。汽车金融市场的发展要依附于汽车的最终消费,而近几年我国的汽车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早已越过年销售1500万辆汽车的大关。如表3.1所示,2008年至2012年期间,我国新注册民用汽车数量从每年763.2万辆增加到1772.5万辆,虽然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但是新注册汽车的整体规模还是在不断扩大的,并一直保持汽车销量“世界第一”的头衔。随着汽车销售规模的增加,我国汽车金融市场容量也在不增长当中,除去汽车销售增加因素,只要提升汽车消费信贷比例,就可以使市场规模成倍的增加。根据民生银行和德勤的估算(2013),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余额到了2015年能达到6000亿元的规模,可见其市场潜力。
2.汽车金融行业发展问题分析汽车金融行业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总的来看有以下四点:
(1)征信体系不健全社会征信体系的不健全,已经影响到了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个人汽车消费信贷方面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由于缺乏健全的信用评估体系,我国个人汽车消费信贷的“呆坏账”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这些“呆坏账”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四大国有银行。这就迫使这些商业银行在操作个人汽车消费信贷的时,要求更加严格、条件更加苛刻,使得汽车金融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2)经营业务单一根据《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规定,汽车金融公司可从事“购车贷款业务”、“经销商采购贷款和营运设备贷款”等八类业务。前文已述,目前汽车金融行业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上,经营业务的单一也导致经营风险的放大。但客户本身还拥有汽车置换、租赁等其他的金融服务需求,对于汽车金融行业而言还是有市场前景的。但受到资金规模、人才数量和政策制约等限制,现在汽车金融行业无法为客户提供相应的业务组合,以满足客户消费诉求,使得这些汽车金融公司经营业务单一、盈利渠道单一。
(3)销售网络受限《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还规定:汽车金融公司如要开设分支机构,必须得到银监会的批准。这就增加了汽车金融公司开设分支机构的成本,对于网点的布局和功能设置需要做更长时间的规划,极有可能错失发展的良机。不仅如此,如果银监会不允许开设相应的分支机构,这限制了汽车金融公司构建、发展自身的销售网络的发展目标,使其金融服务产品不能推广到目标市场中去。最后,在限制汽车金融公司扩张的同时,也遏制了整个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
(4)缺乏复合型人才根据《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银监会对汽车金融公司中任职的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了严格的核准制,但对中下层人员的工作要求并未作严格限制。就目前的国情来看,汽车金融行业的综合性人才还是十分缺乏的,该行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外企、商业银行和汽车企业。汽车金融行业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优秀的从业人员势必会影响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汽车金融行业发展对策
综上可知,汽车金融行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只要妥善解决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就能使汽车金融行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1.建立健全征信体系社会征信体系的不健全已经影响到了汽车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建议加快建设个人征信系统,为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营造“诚信社会”的氛围。其中,个人征信系统应包含个人的各类信用信息,以及相应的评估体系。这样,汽车金融公司就可以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降低个人信用风险。
2.适当减少政策限制随着国内汽车和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国内外汽车金融环境的变化,银监会应该逐步放松对汽车金融行业的管制,通过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渠道,放松对汽车信贷利率的管制,减少经营业务的约束,提升我国汽车金融行业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在使汽车金融行业突破政策制约的同时,让汽车金融公司调整发展业务思路,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最终推动我国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3.加强网络渠道建设现阶段,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已经影响到社会、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大汽车金融公司完全可以依托现有的信息技术,大力推动汽车金融的电子商务化,使得各类汽车金融服务网络化、信息化。这样,汽车金融公司就可以通过网络,完成相关业务的审核,突破现有的地域限制,增加销售渠道和网络。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商业银行;影响;策略
一、证券投资基金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同样具有双向影响效应,一方面,它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中间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到我国的金融稳定。
1.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利润增长有积极影响。
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中有利于组织低成本的存款。无论是基金开户还是基金投资前的沉淀,基金的存款都是低成本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不论基金是商业银行通过为基金提供销售、交易服务,在银行系统内部十分简便地以低成本直接将存款划转为基金,这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扩大了客户源。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可以收取基金托管费,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由于证券投资基金是发起、管理、托管三权分立的机制,根据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基金托管业务必须由商业银行担任。但基金托管要求托管人有熟悉托管业务的专职人员,而且要具备安全保管基金资产的条件,托管人必须有安全、高效的清算、交割能力,以保证基金发行、运营、赎回与清算的效率和质量,目前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来担任,一些资本实力雄厚而且业务能力强的股份制银行也加入这一行列,所以基金托管业务将是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业务,具体见下表。从证券投资基金历年托管费收入来看,托管费收入上升速度很快,已经从1998年的1600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10.53亿元。商业银行通过介入基金托管业务,既可以改善其自身的资产结构,促进商业银行中介业务的发展,增加无风险业务收入,改善业务收入结构,也可以促进新型商业银行业务人员素质提高与知识结构的改善,为商业银行现代资本市场金融业务发展拓宽空间。
2.证券投资基金对银行业的消极影响。
首先,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带来了冲击。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品种,具有强大的专业理财功能,它的出现顺应了降低资源配置成本的需要,使得投资者和融资者都愿意通过直接融资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出现存款“脱媒”
现象,使得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样具有转型经济国家的一般特征,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间接融资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短期内迅速削弱其传统业务,中间业务又无法迅速跟上,银行的不稳定性增加,将会对我国的金融稳定产生冲击。进而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其次,证券投资基金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投资基金的发展和变化,对传统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制度下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货币政策中的M1、M2、M3等形式的货币定义不断发生变化。毫无疑问,证券投资基金对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增加了货币控制的难度,对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提出了新的考验。此外,由于证券投资基金带来的低风险高盈利效应,银行同业竞争加剧,对银行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挑战。
二、商业银行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的对策。
①发挥商业银行优势,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鉴于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大力发展基金托管业务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加强基金托管业务的市场开拓,不断增加托管基金的数量和资产总量;另一方面,要加强银行基金销售业务的市场开拓,目的是将销售的基金按照协议的要求推介出去、销售出去。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销售基金,顺应潮流尽快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便利投资人投资的方式,让投资者享受安全、高效、便利的基金代销服务。还可以借鉴美国筹建类似于“基金超市”网站,销售各个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也要充分考虑银行卡在基金销售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电话银行销售基金,给投资者带来便利。
②商业银行争取在政策指导下成立银行系基金,开展多元化经营。2005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公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4月6日,确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为首批直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交银施罗德、建信基金、工银瑞信等银行系基金应运而生。到2008年底,这3家基金公司的排名大幅上升,管理规模逆势增长,其中交银施罗德排名12位,建信基金排名20位,工银瑞信成为2008年规模增长最快公司,而且赢得市场和不俗的业绩。商业银行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对银行业带来了新机遇,不仅有利于在分业框架下推动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而且有助于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商业银行的储蓄和资产的多元化。大量的储蓄资金将有可能通过购买银行基金的方式,间接进入证券市场,有效转化为投资性基金,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因此,各家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尽快尽早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减少存差,促进储蓄———投资的转化。一旦今后政策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银行就可以转换角色,成为基金管理人,直接管理经营基金业务。
③向开放式基金提供融资便利,进行业务创新,为混业经营创造条件。证券投资基金的相关规定中允许基金管理人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条件,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融资,这使证券业与银行业合作又增加了一个途径。由于开放式基金可能面临非正常巨额赎回压力而产生流动性需要,往往需要借助于银行的短期资金支持,在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银证合作的前景十分看好。这也是商业银行积极进行业务创新,为将来实现混业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④为证券投资基金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托管业务服务。基金托管要求银行在财务核算系统软件、清算网络、监控手段、整体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提供快捷、便利、周到的基金销售和服务。商业银行庞大的储蓄网点、丰富的储户资源、先进的网络设备、良好的信誉等软硬件条件,不仅为基金提供了理想的基金销售平台,而且商业银行拥有完善的清算结算网络系统、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和完善的系统结构,完全可以承担基金托管人的职责。在基金托管业务服务过程中,一定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发挥银行的优势,为证券投资基金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服务。超级秘书网
⑤加强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目前基金托管业务存在的很大问题是商业银行托而不管,过分注重基金的清算交割和保管功能,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监督管理基金规范运行,避免发生风险,影响金融稳定性,同样是商业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⑥加强银行基金业务人员的培训,在基金销售过程中进行专业化的服务。由于基金是新业务,在分业经营的体制下,商业银行人员难免对基金业务产生陌生感,对基金业务销售和托管过程中需要具有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因此加强岗前培训、人才引入和员工业务素质学习才能保证证券基金业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罗松山。投资基金与金融体制变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摘要: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居民私人财富亦不断增长,个人财富管理服务的需求强劲,私人银行业务正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应该通过增强产品创新,加强配套体系的建设,加强风险控制、增强混业合作,采用多形式、全方位的产品销售等措施来促进其发展。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务;商业银行;综合化服务
财富的集中和富裕阶层的增加是私人银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潜力巨大,一方面是市场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门向这部分高净值客户提供高质量全方位服务的私人银行。金融机构的私人银行业务收入由于相对收入稳定,利润率高等特点,必将成为内外资金融机构争夺的热点。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基本界定
私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是从继承遗产开始到接受教育,为其打理庞大的继承财产,然后协助接管企业、运营企业,一直顾问到客户年老体衰,辞世前安排遗产。这是专门面向富有阶层的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服务,这项业务的特点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服务涵盖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由专职财富管理顾问提供一对一服务及个性化理财产品组合。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私人银行业务和国内目前通常提及的银行零售业务、个人理财服务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其核心是资产管理,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研究分析为手段,专业化经营为特色,立足于制定一整套解决客户金融服务问题方案,来满足客户复杂多样的需求、提升商业银行与客户合作价值,延长客户关系价值链。
二、我国发展私人业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我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的比例已远超过利息收入,个别大银行的中间收入甚至占总收入的70%以上,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作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财富增加是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基础
我国社会财富增加是从两方面来体现的,一是财富总量增长,二是财富集中度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随着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居民私人财富不断积累,个人金融资产持续增长,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我国城乡居民个人金融资产高达50万亿元。与此同时,财富集中化趋势也很明显,富裕家庭的存款已经占到中国个人银行存款的60%以上。中国的富裕人口集中度非常高,体现在财富集中度上,目前约有25万人,掌握着185亿美元的外汇。而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富豪拥有的外汇占全中国外汇储蓄总额的60%;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现金大约占他们全部财富的71%,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4.6%,总而言之,社会财富格局的变化为商业银行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将极大催生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
2.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从长远来讲,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随着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存贷差将逐步缩小,极大的削弱了我国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垄断利润,商业银行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私人银行业务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日益得到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青睐,并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全球私人银行平均税前利润率为39.96%,远远高于存贷业务,各大金融机构注重私人银行业务,也是因为其高额回报率。
3.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
自2006年12月底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来,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日本瑞穗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荷兰银行共8家外资银行向银监会提交申请,在中国境内注册为外资法人银行。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中更完全的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形成。
(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已初露端倪
为了提升私人银行的服务水平,国内各银行纷纷从高端理财服务展开竞争。2005年6月6日,中国建设银行成立高端客户部,率先在国有银行中设置了一个专门针对特定客户群体的总行一级管理部门。高端客户部负责主管全行“富裕客户”的营销管理,其客户的流动性金融资产门槛达到300万人民币元以上,而一般大众理财业务的经营管理,则分置于原有的个人银行部;2005年4月11日,招商银行“财富管理账户”正式面市,传承招商银行一贯“鼠标十水泥”模式的营销理念,它将银行卡、账户管理、资金调度等业务整合在一个账户上,并突出了综合投资理财的服务功能。中国民生银行则以重金购入一套客户信息管理系统(CRM),并欲寻找业内顶尖的合作伙伴,在此CRM的基础上开发非常先进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平台,图谋以高起点进军个人理财业务市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开始发展起来。
2.我国商业人银行私人业务水平低
对国内银行来说,所开展的私人金融业务整体还比较初级,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缺乏实质内容,业务概念狭窄、品种匾乏、无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以及理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
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是资产管理,包括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既要综合考虑客户在税务、保险、房地产、艺术品投资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又要分析客户的财产结构,为客户提供长期财产组合方案。这些产品和服务在我国目前都很缺乏,不能为外资私人银行业务拓展提供有效的工具。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各项私人银行业务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规模上的差距非常明显。
3.银行缺少私人银行要求的人才机制
私人银行业务是国内新兴的金融业务,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敢于竞争、开拓性强、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其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一线窗口人员均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关的业务理论及操作技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一般来说,私人银行为客户配备一对一的专职客户经理,每个客户经理身后都有一个投资团队做服务支持;通过一个客户经理,客户可以打理分布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基金市场和房地产、大宗商品、私人股本等各类金融资产。但在中国,这还完全做不到。
4.营销体系不健全,售后服务不到位
目前仍有商业银行对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设置专门的营销部门,没有配备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和完备的营销网络来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销售。随着电子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应用,个人金融产品往往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才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可和接受,而往往由于宣传方式及营销手段的落后,使银行推出的新产品往往无人问津。此外,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相关的业务咨询、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售后服务却严重滞后,使得许多居民个人对个人金融服务项目一知半解,无法真正享有服务。
5.客户
对对金融机构的信任程度不高
在西方,全权委托理财是盈利最大、成本最低的服务项目,因此往往被作为推销的重点和客户服务的目标。但在中国,金融机构的专业理财水平和信誉还没有达到令客户全权委托的程度。
6.开展私人银行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尚未做好
例如,我国尚未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也没有全社会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标准,银行间信息无法共享,整个金融系统又缺乏一套合理的个人信用衡量监督制度.因此,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
三、国外私人银行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截止2007年,全球私人银行业共管理着超过7万亿美元的资产,分布在日内瓦、苏黎世、伦敦、纽约、迈阿密、新加坡和香港等金融中心。其中,瑞士是最早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的离岸私人银行中心,其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历史对我们具有较多的参考价值。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虽然开始时间较瑞士晚,但美国却是当前世界最大的在岸私人银行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代表着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通过了解和分析西方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为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得出以下启示:
(一)发展以零售业务为基础的私人银行业务
美国20世纪发展私人银行的环境与目前的中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金融行业的分业监管,居民个人财富大幅增加,个人理财方兴未艾等。从2004年开始,我国银行业务出现了大举由批发向零售转移的趋势,个人理财业务得到迅猛发展,个人理财产品不断丰富,各商业银行开发了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这些年来的发展,我国各商业银行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个人理财业务经验,为将来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应以发展在岸私人业务为主
瑞士是全球富人的“避税天堂”,几个世纪以来能够一直保持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绝非偶然。仔细审视瑞士私人银行的成功要素,显然其中有很多条件都是目前的中国所不具备的,比如说政治中立,客户保密制度,低税收体制,货币的自由兑换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的
银行业声誉等,而这些都是开展离岸私人银行业务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客观的说,我国银行
业的现状,决定了我们暂时尚不具备开展离岸私人银行业务所必须的一些基本条件。
四、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策略
由于我国市场的特殊性,全套照搬目前西方的服务模式、业务种类和组织架构是不可行的,发展西方意义上的“私人银行业务”在短期内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采取措施,逐步提供西方成熟的“个人银行服务”。
(一)增强产品创新
由于国内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比较晚,在产品创新方面也应该循序渐进。首先应该完善各种产品体系,包括:优化普通银行产品服务、完善资产管理服务、提供专业化高端产品、咨询顾问服务等。
(二)加强配套体系的建设
首先,是建立市场营销新机制。银行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对客户资源的竞争,在今后的私人银行业务中,银行必须争取相当的富裕私人客户群,而为获得这组客户群,就必须尽快建立一套主动的市场营销新机制,并配套建立目标客户动态档案跟踪管理制度。
其次,是建立金融产品信息反馈体系和客户信息资源的开发运用体系.由于现代商业银行更加注重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因此国内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应适应发展,从以产品管理为主转向以客户管理为主,从无差异服务转变为差异化服务。
(三)加快培养和引进私人银行业务专业人才
目前国际私人银行业务中的许多产品都涉及相关的专业人才,如证券人才、会计师人才等。对我国银行来说,当务之急是应该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私人银行业务从业队伍,积极引入和完善国际个人理财规划师(CFP)资格认证制度,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解决我国金融机构如何保证私人银行业务私密性的问题,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
(四)加强风险控制
2004年9月,花旗银行因涉嫌从事洗钱等多项违法业务被日本金融厅勒令关闭其在日本的私人银行业务。2004年10月,花旗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在韩国也受到了监管机构的调查。因此,面对未来中国私人银行的迅猛发展,必须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监管经验,依法规范私人银行业务,严格控制经营风险。
(五)加强混业合作,拓展金融产品
在混业经营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必须努力加强与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他非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拓展服务的范围,提升服务的层次。商业银行应按照营销管理的思想,以差别服务为特色,以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为依托,由银行专家型人才根据客户需求,对各种个人金融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组合和创新,开发出能够满足中高层个人客户增值、保值资产及安全、方便投资需求的个人综合金融产品,努力为客户提供综合化、全能化、个性化的私人银行服务。
(六)多形式全方位进行产品销售
在银行的各种业务中,由于私人银行私密性、个性化的特点,其对营销的要求也是最高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卓有成效的营销,发展私人银行只能是纸上谈兵。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私人银行的产品大多是新产品,被人们所接受更要建立在营销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杜芹平,张洪营.商业银行服务营销[M].上海:上海财经人学出版社,2005.
[2]任丁秋.私人银行业与资产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连建辉.走近私人银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王金龙.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龚明华.发展中经济金融制度与银行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4.
[6]丁秋.私人银行业与资产管理—瑞士的范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商业银行;影响;策略
一、证券投资基金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同样具有双向影响效应,一方面,它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中间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到我国的金融稳定。
1.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利润增长有积极影响。
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中有利于组织低成本的存款。无论是基金开户还是基金投资前的沉淀,基金的存款都是低成本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不论基金是商业银行通过为基金提供销售、交易服务,在银行系统内部十分简便地以低成本直接将存款划转为基金,这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扩大了客户源。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可以收取基金托管费,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由于证券投资基金是发起、管理、托管三权分立的机制,根据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基金托管业务必须由商业银行担任。但基金托管要求托管人有熟悉托管业务的专职人员,而且要具备安全保管基金资产的条件,托管人必须有安全、高效的清算、交割能力,以保证基金发行、运营、赎回与清算的效率和质量,目前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来担任,一些资本实力雄厚而且业务能力强的股份制银行也加入这一行列,所以基金托管业务将是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业务,具体见下表。从证券投资基金历年托管费收入来看,托管费收入上升速度很快,已经从1998年的1600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10.53亿元。商业银行通过介入基金托管业务,既可以改善其自身的资产结构,促进商业银行中介业务的发展,增加无风险业务收入,改善业务收入结构,也可以促进新型商业银行业务人员素质提高与知识结构的改善,为商业银行现代资本市场金融业务发展拓宽空间。
2.证券投资基金对银行业的消极影响。
首先,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带来了冲击。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品种,具有强大的专业理财功能,它的出现顺应了降低资源配置成本的需要,使得投资者和融资者都愿意通过直接融资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出现存款“脱媒”
现象,使得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样具有转型经济国家的一般特征,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间接融资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短期内迅速削弱其传统业务,中间业务又无法迅速跟上,银行的不稳定性增加,将会对我国的金融稳定产生冲击。进而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其次,证券投资基金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投资基金的发展和变化,对传统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制度下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货币政策中的M1、M2、M3等形式的货币定义不断发生变化。毫无疑问,证券投资基金对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增加了货币控制的难度,对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提出了新的考验。此外,由于证券投资基金带来的低风险高盈利效应,银行同业竞争加剧,对银行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挑战。
二、商业银行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的对策。
①发挥商业银行优势,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鉴于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大力发展基金托管业务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加强基金托管业务的市场开拓,不断增加托管基金的数量和资产总量;另一方面,要加强银行基金销售业务的市场开拓,目的是将销售的基金按照协议的要求推介出去、销售出去。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销售基金,顺应潮流尽快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便利投资人投资的方式,让投资者享受安全、高效、便利的基金代销服务。还可以借鉴美国筹建类似于“基金超市”网站,销售各个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也要充分考虑银行卡在基金销售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电话银行销售基金,给投资者带来便利。
②商业银行争取在政策指导下成立银行系基金,开展多元化经营。2005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公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4月6日,确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为首批直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交银施罗德、建信基金、工银瑞信等银行系基金应运而生。到2008年底,这3家基金公司的排名大幅上升,管理规模逆势增长,其中交银施罗德排名12位,建信基金排名20位,工银瑞信成为2008年规模增长最快公司,而且赢得市场和不俗的业绩。商业银行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对银行业带来了新机遇,不仅有利于在分业框架下推动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而且有助于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商业银行的储蓄和资产的多元化。大量的储蓄资金将有可能通过购买银行基金的方式,间接进入证券市场,有效转化为投资性基金,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因此,各家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尽快尽早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减少存差,促进储蓄———投资的转化。一旦今后政策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银行就可以转换角色,成为基金管理人,直接管理经营基金业务。
③向开放式基金提供融资便利,进行业务创新,为混业经营创造条件。证券投资基金的相关规定中允许基金管理人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条件,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融资,这使证券业与银行业合作又增加了一个途径。由于开放式基金可能面临非正常巨额赎回压力而产生流动性需要,往往需要借助于银行的短期资金支持,在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银证合作的前景十分看好。这也是商业银行积极进行业务创新,为将来实现混业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④为证券投资基金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托管业务服务。基金托管要求银行在财务核算系统软件、清算网络、监控手段、整体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提供快捷、便利、周到的基金销售和服务。商业银行庞大的储蓄网点、丰富的储户资源、先进的网络设备、良好的信誉等软硬件条件,不仅为基金提供了理想的基金销售平台,而且商业银行拥有完善的清算结算网络系统、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和完善的系统结构,完全可以承担基金托管人的职责。在基金托管业务服务过程中,一定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发挥银行的优势,为证券投资基金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服务。
⑤加强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目前基金托管业务存在的很大问题是商业银行托而不管,过分注重基金的清算交割和保管功能,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监督管理基金规范运行,避免发生风险,影响金融稳定性,同样是商业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⑥加强银行基金业务人员的培训,在基金销售过程中进行专业化的服务。由于基金是新业务,在分业经营的体制下,商业银行人员难免对基金业务产生陌生感,对基金业务销售和托管过程中需要具有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因此加强岗前培训、人才引入和员工业务素质学习才能保证证券基金业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罗松山。投资基金与金融体制变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论文摘要〕我国金融业目前面临着金融市场效率低下,银行规模较小,不良资产比例过高,证券监管机制透明度较差,金融市场开放等问题。加入WTO后,这些问题将愈益突出,必须及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应对挑战,争取双赢,保证中国金融业的健康成长。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业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日益严重的金融风险威胁着现代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严重危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金融危机。中国加入WTO,从总体上讲,是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需要,是加速中国经济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走向世界市场的必由之路。但是,从目前看,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因此,寻求化解入世给金融业带来的风险就成为重要课题。
一、我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金融市场效率低下。金融市场是由货币资金的供需双方以金融工具为对象所形成的市场,有广义金融市场和狭义金融市场之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服务。一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发育越健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潜力就越大;一国金融市场运行的效率越高,整体上的资源配置效率就会越高。我国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已初步形成了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然而,从整体上来判断,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仍然比较明显地缺乏效率。导致金融市场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是在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过程中,金融市场的开放相对较晚和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1)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不足,金融业的高度垄断堡垒仍未打破;(2)金融市场的制度创新不足,限制了公众在投资市场上的经济活动;(3)金融市场的工具创新不足。这大大制约了我国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
2.我国银行的规模较小,不良资产比例过高,银行业的竞争力较弱。已经进入或将要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其规模皆较大,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优良的资产质量,与我国的银行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美国的花旗集团,资产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以上,相当于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资产总和。从资产质量上看,美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仅为0.67%。我国银行,不良资产总和比例过高,如美林公司1998年估计的中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坏帐的平均比率为29%,J.P摩根银行的估计为36%,IMF(1997)的估计为20%,高峰期比率则大于25%,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这一比率是相当高的。如此高的不良资产比率,增大了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金融风险,也是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的。
3.证券监管机制的透明度较差,降低了监管效率,增加了证券市场的交易风险。所谓证券监管机制的透明度是指证券监管机制的监管活动和程序具有相当开放度与公开度。我国证券监管机制的透明度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证券监管机构本身包括内部组织机构、机构名称及工作程序等方面,由于没有法定性而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就连业内人士对此也不甚清楚。二是证券监管部门制定规则和决策事项时也缺乏必要的透明度。迄今为止,证券监管部门很少就起草某项规则举行公开听证会,因此,造成实践中许多规则缺乏可操作性。三是在查处证券违规违法事件中,经常性地出现暗箱操作情况。由于透明度差,对案件处理结果,投资者往往不满意。也由于透明度差,助长了证券市场交易中的内线操作、大户操纵、虚假信息及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发生。这又增加了证券交易过程中的金融风险,也蕴育着潜在的金融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会演化为中国的金融危机,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4.保险业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在入世谈判中已承诺:外资在人寿保险公司的持股比例可达50%;非人寿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可获准在合资保险公司中的持股比例为51%,并可在三年内成立合资的分公司。这样优惠的条件,使我国保险业务面临的压力愈益增加:一是外资将抢滩中国保险市场,民族保险业市场份额将会下降。目前,我国国民保险人均仅为100元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已近4000元人民币,经营压力增大。二是外资资本雄厚,多渠道经营理念对中国保险业造成心理压力。世界上最大的25家保险公司资产任何一家都比中国保险资产总和都大。三是外资保险业务悠久,开发保险品种多,覆盖面广,再加之具有良好的售后服务,也对我国形成强烈的竞争压力。由于外资保险注重品种开发和售后服务,整个流程注入了科学化管理,这都是我国保险业望尘不及的。四是外资保险先进机制和优厚待遇的吸引,势必影响我国保险业人才大量流失,而我们的经营模式还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与外资保险在市场经济下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可相比,难免造成人才流失,减弱民族保险业的综合实力。
5.金融市场开放将对我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1999年,经过世界各国艰苦的谈判和努力,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终于正式签字和生效,我国政府也公开和明确承诺将承担金融开放的义务,并于近年内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金融开放政策,如宣布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等。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对我国金融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发育成熟,金融体系还不完善,金融机构缺乏竞争能力,金融监管经验不足,因此,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经济也有一定副作用,体现在:(1)对国内金融业形成冲击。外资银行争揽了大量绩优的三资企业、外向型企业,使我国银行遭受了客户流失的风险。(2)导致“外资替代现象”的出现。企业从外资银行获取的部分贷款,实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外资”,而是这些外资银行在中国获取的资本。(3)逃避监管。有的外资银行多存少贷、转移资金,有的外资银行则转移利润,逃避税收等,给经济秩序的稳定带来不良影响。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发展,对我国金融业的健康成长构成严重威胁。
二、对策与措施:寻求中国金融业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危机与困难愈益明显,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中国金融业的健康成长将受到阻滞,这也将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与质量。
1.提高我国金融市场效率。
(1)增加外商的进入,促使国内金融机构提高效率。实践证明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后所形成的竞争压力,对于改善国内金融机构的效率是明显的。
(2)提高交易的自由程度,改进外汇市场效率。当前我国存在宠大的外汇储备,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这是外汇市场缺乏效率的一个明显表现。如适当开放股票市场等,可增加对外汇的需求,大大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这有利于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也有利于提高整个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3)扩大金融市场准入程度,提高金融创新效率。通过学习发达国家金融业所开展的金融创新,降低我国金融制度创新和工具创新的经济成长和时间成本。同时,通过金融业务开放刺激对金融创新的需求,有利于金融创新效率的提高。
(4)改善政府监管效率。推动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适当放松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度干预,政府对金融的监管职能向国际标准靠拢,这对提高我国金融市场效率有重要意义。
2.体制性改革与商业化经营同时并举,增强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中国银行不良资产很大程度上是由体制性原因产生的,是历史的长期积淀,主要起因于国有银行与企业之间“软约束”的债权债务关系。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上,银行的商业化经营与中国经济的体制性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加入WTO后,我国必须实施金融赶超战略,才能迅速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能力。具体为:(1)政府的积极参与与扶持。国际实践证明,要实现金融赶超目标,必须有政府的扶持。(2)启动金融赶超,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有不同质的金融产权主体。(3)抓紧培养高素质的金融管理人才,同时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以吸引和留住人才。(4)严格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统一原则,接受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原则、标准和方法。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完善内控制度,改进信息披露制度。
3.增大我国证券监管机制的透明度,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在立法方面,我国立法机关应对证券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组成人员、名称及其职权等内容明确作出规定,对其运作程序规定更加详细。证券监管机构本身立法及司法解释,也应增大透明度。在执法方面,证券监管机构更应增加透明度,特别是对违规、违法交易现象的处理结果及时向公众公布,这实际上也是增强证管会本身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众对证管会的信任度。超级秘书网
4.完善我国金融法制,适应金融服务贸易全球化的需要。(1)逐步对外资金融机构实行国民待遇。随着全球金融服务贸易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金融业应尽量参与竞争,才能处于有利地位。近年来,我国已逐步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人民币业务,开放外资金融机构设立的国内地区性限制,那么,相应地也应取消外资金融机构享有的超国民待遇,使内外资得以在同等条件下竞争。这有利于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完善我国对外金融秩序的稳定性。(2)建立对外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制度。《巴塞尔协议》的设立目标是通过对外资银行业进行全方位的风险监控,建立银行业监管的有效系统,实现国际银行体系的健全和稳定,因而巴塞尔协议致力于制定统一监管的国际标准,促使各国银行在同一监管水平上公平竞争。由于该协会对银行监管重点(如资本充足率、市场风险的资本要求等)做了规范性的规定和要求,因此实施该协议无疑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的监管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改变重引进、轻监管状况。(3)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修改《商业银行法》,使之能适应金融开放的需要。
[关键词]金融业全面开放银行并购风险法律问题
一、明晰产权,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机构问题
当前影响我国商行竞争力还是一个改变体制与机制的问题。从银行治理来看,“官本位”现象仍然严重,仍沿袭典型的“行政化”治理结构,各级管理人员“官员”色彩十分浓厚。企业普遍存在的行政干预色彩过浓等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特有现象。银行业公司治理的法律环境。在国际方面,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2005年10月31日的《加强银行组织的公司治理》评论第13条指出:“好的公司治理要求一个合适并高效的法律、规制和制度基础。其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商法体系和会计准则等能影响市场完整性和总体经济效能的诸多要素,这些要素可能游离于金融监管范围之外”。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特别提到推动董事会构成的专业化。指出要有一定制衡和监管机制。要依靠董事会集体决策,而不是董事会一人决策。要依靠分析管理委员会、审计等专门委员会为董事会决策提供支持。另外要非常重视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当中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快职能便捷,权力有效地制衡,形成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有效的权衡机制,树立股东价值和稳定经营的理念。商业银行应抓住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这一时机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否则极有可能步已经上市的一些国企之后尘,治理结构依然薄弱,效率和效益依然低下,不良资产继续增加,资产质量继续恶化。因此应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机构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和保证各机构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以及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需要由股东大会决定的重要事项的及时提交;关联交易的公开与公平;表决时关联股东的回避;分红、派息方案的如期公布和实施等。中国的银行进行现代公司治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正改成现代公司,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关注银行并购可能产生的垄断问题,制定专门的银行并购法
1、加强银行并购的垄断规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反垄断法》,且对银行并购的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无其他具体的法律规定,导致对银行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垄断行为无法规制。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立法层次较高的规则规范导致垄断和限制竞争的并购不能获得批准。为了增强在并购限制竞争或制造垄断方面的审查具有可操作性,银行监管机构还应会同市场竞争主管机构就审查的标准进行详细规范。
2、完善银行并购的监管规则,规范政府行为。首先,正确界定政府在银行并购中的职能和行为边界,不断提升市场对银行并购的作用。银行并购是市场行为,必须根据交易双方的客观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进行。因此,为了提高银行并购的效率和质量,政府职能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使市场要成为银行并购的主导力量。政府的定位应集中于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为银行并购创造规范、平等、公正的政策和法律环境,规范并购秩序,制定并购市场准人和退出标准,而不是直接介入并购活动。
3、制定专门的银行并购法。立法是为了规范,规范是为了有准备地应对我国银行在境内外的并购。银行并购法律规则的建立,首先必须重点关注并购审核批准的基本标准、审查的基本程序、监管机构的基本职责等问题。其次,在立法结构和体系上,要为各类型的银行并购确立统一原则和基本规则,在此基础上由银行监管机构以及其他政府主管机构制定进一步的操作规章,以弥补基础法律的不足。
三、现有银行法律体系清理和监管体系的完善问题
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我们还面临着一个全面的法律法规清理和规范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很多管理办法与世贸协定有冲突的地方,要做一些适应性调整,比如说国民待遇,另外,一些超国民待遇要收回,现在一些外资银行实际上是享受超国民待遇。如何加快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在保护期内建立符合国际惯例、适合国情、能够有效运作的现代商行制度,增强中国商行的战略规划能力、业务创新、管理创新和防范风险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整个银行业面临的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此外监管政策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变化。比如说,多元化监管模式,即征信机构、存款保险公司等都应该是整个监管体系的一部分;在监管技术上面,应该引进透明机制,提出及时校正措施;在宏观调控方面,政府与市场之间应该有一个良性的互动,帮助金融机构化解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
四、对外资银行的平等待遇问题
从银行业监管环境看,银行业引资存在事实上的准入不平等。目前相关监管法规允许单个股东入股中资银行的比例,外资最高不超过20%。而对国内民营资本,虽无明确规定,但实际审批皆以10%为限。这种不平等实际上限制了民营资本向中资银行注入活力。此外,中外资税负不平等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客观上削弱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力。然而令人欣喜的新近通过的银监会制定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已经提出了外资银行在注册成为法人银行后,除了存贷比等监管指标需和中资银行保持一致外,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也将取消。这就使中资银行和外资因银行在同等的条件下竞争。
五、建立银行的退出机制。构建存款保险制度
海外的金融机构并不一定都是好的金融机构,开放之后我们怎样去应付那些有问题的外资金融机构?我认为金融机构应该是可以而且是能够破产的,破产对投资者是一个损失,但对整个经济而言是一种保护。此外破产也应涉及到社会保障问题,即破产银行职工如何安置问题,故应建立适当的社会保障来妥善安置和处理职工问题。
英文名称:Henan Metallurgy
主管单位:河南省科学院
主办单位:河南省金属学会;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安阳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3129
国内刊号:41-1199/T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一、以标准化管理为依托,加强冶金行业自身能力建设
陕西省冶金行业目前有18个企事业单位。分布在西安、成阳、韩城、汉中、安康和商洛等地,涉及6万多名职工。这些单位现有机械加工、电力、焦炭、炼铁、炼钢、轧钢、矿山、地质、建筑等不同领域的3百多个职业工种。我站依托企业建立了6个技能鉴定考核基地:即龙钢集团基地、汉中钢铁公司基地、略钢公司基地、九冶建设公司基地、中钢西重公司基地、陕焦化工公司基地等。这些基地主要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应知应会考试考核所必须的设备、场地、考务等工作,并承担技能鉴定考试考核任务。①应知考试场地面积共计有2104平方米;②应会考核场地面积总计有2800平方米。这些都为冶金行业职业能力评价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除此之外,冶金行业还加强了对各单位职业能力与评价鉴定工作的具体指导,建立了与各基层单位联系的沟通、协调机制,对技能鉴定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提出具体规定和要求,并利用各种会议或巡视机会,对各单位技能鉴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工作指导。各企业都制定了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和管理制度,明确了各类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定了考务制度、回避制度、保密制度、公示制度以及职业技能鉴定申报程序和考核规则等多项规章制度。明确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各部门的责任、权利、义务,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操作,工作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陕西冶金行业自身能力建设还体现在重视专家队伍和考评员队伍建设上,多年来,冶金一直重视专家和考评员的培训,不断充实专家和考评员力量。每次应知、应会考试或论文答辩前都对专家或考评员进行相关培训,提出具体工作要求,考评工作结束后及时对专家和考评员进行评价。我站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省级考评员62人,国家质量督导员6名,中评委专家13人,高评委专家11人,聘任各工种专家60人,下属各企事业单位负责技能鉴定考务管理人员38人,确保了对各类技能鉴定等级评价工作的整体要求。
二、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手段,确保技能鉴定工作顺利开展
在技能鉴定工作中,冶金行业面对企业地域分散、点多、线长、面广工种诸多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考评鉴定工作,特别是近年来,省中心对网络信息特别重视,所以在技能鉴定工作中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2008年4月在行业技能鉴定工作会上,我们就安排了建立鉴定信息传递网有关工作。经过近几年不断地完善,目前我站信息网顺利通畅,保证了与企业信息的及时传递。同时也确保了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步调一致。当日常技能鉴定工作每进行到某一个节点时,我站都能及时准确地将下一步工作计划、目标、要求下达到各企业。我站不但利用信息网对各单位鉴定管理人员进行各类培训,释疑解答,而且能及时向各单位进行信息传递,从而保证了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冶金行业已建立并形成了规范有序的职业能力评价和鉴定工作体系:以近三年的鉴定评价情况为例:①2010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总人数为1451人,其中中级工130人,高级工313人,技师824人,高级技师184人,涉及57个工种。②2011年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总人数为1355人,其中中级工197人,高级工281人,技师718人,高级技师159人,涉及67个工种。③2012年参加技能鉴定的人数为1626人,其中:中级工362人、高级工385人、技师723人、高级技师160人。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信息化建设所打下良好的基础,没有相关管理制度的保障,要同步完成这样的考评鉴定量,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以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为目标,搭建培养高技能人才平台
为了在职业能力评价和鉴定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同时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激发工作热情。省冶每年对各企业技能鉴定工作都要进行表彰评比,表彰在鉴定工作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工作中的不足限期整改,对于先进予以表彰鼓励。目的在于促进技能考评鉴定工作不断完善和发展,这项工作我们已坚持了多年。
陕西省冶金企业由于设备更新换代快,产品要求质量高。所以,各企业都十分重视对职工的技能培训,同时也非常注重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各种形式,检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果,尤其特别重视参与全省乃至全国各种类型的职工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多年来,省冶金企业先后参加了陕西省总工会、团省委和劳动厅组织的钳工、电工、车工、电焊工、天车工等多种工种的技术比武活动,并获得诸多奖项。尤其在陕西省会计比武中,我省冶金行业一举囊括了前三名的好成绩。在省总工会、省财政厅引起强烈反响。我们还多次组队参加了全国冶金行业在上海宝钢、辽宁鞍钢、山西太钢、湖北武钢等省市举办的职工技术比武大赛。最为突出的是在上海宝钢举行的全国冶金战线职工技术比武大赛中,西北耐火材料厂牛金龙获得钳工第一名,九冶安装公司董兆军获得电焊工第一名,当时在上海引起了很大轰动。这二位同志受到部领导的接见和赞扬,被团中央授于“五四”运动奖章和“新突击手”,并连升三级工资。陕西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
陕西冶金行业不但重视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而且十分重视对高技能人才的使用和激励,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得广大职工积极自觉地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素质。龙钢集团十分注重员工素质的提升和高技能人才的队伍建设,近两年来,该公司大力推进“三支队伍建设”即:经营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职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其中职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就是技能考评鉴定工作。龙钢集团公司以技能评价为载体,先后出台了多项激励政策,设置了“电工、钳工、焊工、仪表工、煤气工等首席工人技师和首席高级技师”。并设置了“金牌炉长、银牌炉长,金牌炼钢工、银牌炼钢工”等称号,在待遇方面,首席工人技师月津贴1000-2000元,首席高级技师,月津贴2000-3000元。金牌炼钢工月津贴2000—3000元,银牌炉长,银牌炼钢工月津贴1000—2000元。设置这称号和待遇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学专业、钻研技能的积极性。
冶金计量的成长经受了市场经济的历练
冶金计量伴随企业走上市场经济的艰难之路,步入“自我发展”的转型阶段。“我要计量”成为全行业的理念与共识。此阶段的前期和中期,由于冶金主管部门的几次调整,曾给企业带来“计量工作向何处去”的彷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也给计量部门造成了“争生存、求发展”的压力;加上企业计量工作定级升级的停止,还使许多冶金计量工作者发出“苦海无边,回头无岸”的感叹。值得称道的是,广大冶金企业计量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没有消沉,没有放弃,大家进行了艰难的探求,从企业计量工作的属性、特点出发,对其地位、作用作了认真的思索,认识到:计量工作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技术基础,对生产经营起着支撑和保证作用。计量要进步,必须走“服务主体”之路,企业计量部门要做到有为、有威、有位。基于这样的观念,不仅从理论上、形式上努力实现企业计量工作重心的转移,还在实践中突出做了如下几件大事:1.颁发《“八五”期间冶金计量工作计划纲要》“七五”末,冶金行业历时一年之久,编制并由冶金工业部以(91)冶质字第438号文件颁发《“八五”期间冶金计量工作计划纲要》(以下简称《计划纲要》)。《计划纲要》总结了“六五”、“七五”期间冶金计量工作的经验,明确提出:“冶金计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在冶金生产科研经营活动中,实现量值准确统一的测量,获取并应用这些测量信息,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耗、能源消耗,增加经济效益提供准确可靠的计量保证”。同时指明:冶金工业计量发展的方向是,以计量应用为主,大力发展测试技术,完善量传手段,提高装备水平,建立保证体系,使计量成为冶金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企业计量工作要切实发挥基础、保证和监督作用,为钢铁发展走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的路子作贡献。《计划纲要》同时还规定了实现计量任务和目标的途径与措施。这些宝贵的经验和重要的原则,为众多冶金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历练、自我完善、向现代计量进步提供了营养和动力。2.冶金行业最先提出“器具为基础,数据为中心,体系为保证”的计量方针该方针促进企业计量工作实现了由“计量器具管理”向“计量数据管理”的转变。现代化企业管理要求以数据为决策依据,计量数据不仅是计量工作的终端产品,也是计量工作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契入点,“计量数据管理”在本质上与ISO10012:2003国际标准的“测量过程控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经多年的企业计量工作的探索实践,冶金行业的计量工作者对各类计量数据的形态、特征、走向进行研究,写出并发表了一批有分量的论文,同时根据冶金企业能源和物流量大、复杂多变、与成本、核算、效益密切关联的特点,于1996年11月颁发《钢铁企业计量结算数据管理工作规范》,把冶金计量数据管理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强化计量数据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极为重要,不仅有效地确立了计量部门在企业的地位,也为以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3.推进冶金“计控一体化”进程,促使计量检测设备与生产过程自动化设备相互融合认识源于实践,众多冶金企业在这一阶段纷纷将计量机构的设置和职能进行转型再造,名称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计量处”变更为“计控处”、“自动化部”、“自动化公司”等,积极参与主体设备的计算机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冶金行业的所谓“计控一体化”,是企业利用当代先进的电子技术科技成果,使计量检测技术与自动控制手段有机结合,完成预定的功能,更好地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最优化控制,达到稳定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而传感器、自动化仪表和计算机的绝佳结合,最终成为“计控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这更能适应冶金工业大型、高速、自动和连续的特点,便于形成钢铁生产各工序和全线过程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在短短的七、八年间,借助主体设备扩容增产或改造大修,企业大量引进PLC、DCS等控制系统,使众多冶金企业的基础自动化和计量检测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配合这项工作,冶金行业还组织各类专家制定了转炉、高炉、轧钢、焦炉等一系列计量器具配备规范。4.冶金行业在全国最早推行ISO10012冶金行业最早在1992年就开始在全行业宣传号召、持续加深、大力推行ISO10012国际标准,加快我国冶金计量工作与国际同业接轨的步伐。1994年8月,中国计量协会与冶金部计量办公室聘请国家技术监督局专家讲课,参加培训人员从司长、处长至各企业计量部门负责人多达133人。此后,又多次举办测量管理体系、测量不确定度及测量专业培训。至20世纪末,全国40余家冶金企业通过“完善计量检测体系”认证审核,获得合格证书。
再现冶金计量发展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