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评价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技能评价的调查与分析
从学生技能评价反馈中可以看到测量初级、测量中级、施工方案、专业认识的技能考核平均分分别为71.3、72、69.8、74.4,平均分普遍在70分左右,分值偏低。四个技能考核中60~75分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至少占56%以上,甚至达到79.4%,而优秀率却相对偏低很多,有些只有3%左右。从这个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只能达到合格的要求,也只是泛泛而学的程度,而真正能把技能学精学专的学生却非常少。合格率除了测量初级,基本都能达到100%的通过率。
(二)具体技能项目分析测量初级、测量中级
主要由第三方评价来完成。主要考核学生对使用水准仪测高程的掌握情况,考试主要是实操,不涉及理论部分。考核相对难度不高,主要分应知和应会两部分。只要按要求训练,通过基本没有问题。但是从考核的情况来看,还有20名考核不合格。从考核的过程来看,学生的操作熟练度不够,优秀率偏低,学生对技能训练的热情不高,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专业认识:主要由我校教师自己评价完成。主要是针对新生进行的建筑专业方面认识实训培训,考核以任务书的方式完成。该项目相对其他3个项目考核成绩总体相对较好,里面涉及的实操较少,主要围绕专业的入门知识,浅显易懂,学生完成的情况也相对好些。施工方案制作:主要由我校教师自己评价完成。优秀率和良好率都较低,主要是由于该项目涉及的专业知识较为广泛,评价优秀需要多门专业课灵活运用,与实际工程结合较为紧密。
(三)存在的共性问题
1.教师的教学
由4个技能考核情况来看,学生的考核优秀率实操为主的明显不如理论为主的,说明学生还没完成从传统教学到技能教学的转变,应该把“学精技能”的理念灌输到每个学生心中。4个考核总体合格率高,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在60~70分,而对于学生来说,合格就有技能证书,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所以他们对技能训练不积极或马虎了事,导致最后优秀率非常低。由于大多数技能训练在室外进行,建筑班级人数多、男生多,管理难度大,教师不能做到时时督促时时指导,教学效率不高,由于考核时间短、人数多,特别是测量的初级和中级考,考核的内容相对单一,学生平时训练不努力,最后临阵磨枪也可以勉强过关,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2.评价的方式
目前除了测量考核采取第三方,其余技能都以专业教师考核为主。考核的方式也较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优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考核的效果
考核对全部班级情况是可以做出一定的分析,并得到一定的分析结论,但是对学生个体而言,考核的数据还是显得有点薄弱,至少不能反映学生的具体能力及进步,对学生个人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同时在结构上比较简单、信息传递方向还较单一,不仅未形成信息反馈网络,而且也不可能充分调动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问题解决的措施针对前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主要采取的措施:
(一)技能训练的方法
为了使技能训练更加有效,每个技能训练都应有一份详细的训练方案,方案中应该包括训练的方式、内容、考核的时间、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方式等。在设计方案的时候,应考虑建筑专业班级人数多教学难度大的问题,如何能做到大班化上课小班化训练,尽量能让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施教。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模拟竞赛队的训练方式方法,达到以赛促教的效果。
(二)技能评价的方式与主体技能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
既有书面理论又有实际操作,既有专业技能的学习又有专业技能应用,既有分解技能项目又有综合技能项目,既有个人项目又有小组合作项目,既有纯专业技能又有结合社会能力的专业技能等等。尽量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拓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目前的4个技能考核都是以教师考核为主,除了第三方考核为主的项目,其他技能考核可以加入学生自评、互评环节,毕竟教师不能对全班的学生能做到了如指掌,学生之间相互情况比较熟悉,做出的评价也会更加客观全面。
(三)让学生了解评价
如果我们参加一项考试或竞技,必须知道其规则要求或评分点,这样才有针对性,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取高分。如驾照考试中,“上坡起步”这个项目,教练会不断的告诉我们起步时必需打出右转向灯,如果没做将会扣分。其实教练所说的不断给予学员的反馈就是在做评价。让学生了解评价规则有两个好处,一是增强学生学生的目的性,增强学习动机;二是做出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可以促进自我认知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四)建立综合技能评价
系统每个技能评价都相互独立,各个项目的评价只有任教教师清楚,因此对与学生很难提供全面、准确的反馈结果,不能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如在本次技能评价分析中,有些学生的测量评价为优秀而施工方案设计评价却一般,虽都是技能项目,有些侧重于动手,而有些侧重于动脑。如果能综合所有技能项目,建立综合技能评价系统,给予每位学生系统性的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同时便于今后的职业规划。
三、总结
1.1建筑项目后评价定义建筑工程项目在竣工交给业主使用后,对项目意义、施工全过程、再生作用效益进行客观评价分析研究,建立各个指标相应节能评价体系,对各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对每一个阶段的节能效果、预期目标及指标效益进行验证,在对其进行验证以后,针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得出相应的措施,为未来建筑工程节能建设进行指导,从而达到提高建筑工程节能项目投资效益的目的。
1.2建筑项目后评价内容首先,需要满足目前国家存在并实施的节能相关法令、制度和规定,然后对各个阶段节能后评价效果的时间点进行分析研究,对节能项目的目的和作用进行分析,评价各个阶段节能效果,对各个阶段实际和预期出入原因进行合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之前的建筑节能项目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宝贵经验、教训,对评价体系进行客观的分析,为制定相关节能法规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3建筑节能过程后评价基本方法通过对上述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目前建筑节能一些非常常用的后评价方法,下面就对其进行一一阐述,具体如下:1)Delphi法。Delphi法的核心主要是对已有的问卷进行分析研究,该方法的创立机构为美国著名的咨询机构兰德公司(在1950年创立),该方法主要有匿名、咨询、反馈三个特点。2)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主要操作步骤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拆分,把其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找出各个组成因素之前存在的影响关系的方法,对其进行一定规则的不同层次的排列结构,对每两个相关要素进行相互比较,确定相关因素之间各自占的比重,比重确定后进一步在一定方法的操作下,确定其中每一个要素的比重值,并对其进行一致性核算。3)嫡技术法。采用上述层次分析法分析相对比重时,由于其有不可调和的缺点(循环而不满足传递性公理),从而极容易失去部分准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嫡技术就可以对其不可调和的缺点进行合理的弥补。该种方法的相应步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对矩阵相关列项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每个阶段相应的标准矩阵;b.分析各个参数相应的输出嫡、偏差度、信息权重;c.得出由AHP法产生的信息权重后,需要进行修正,得出最终信息权重。4)对比法。该方法主要通过和之前类似的项目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相关变化与差距,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处理,为以后项目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5)模糊隶属度法。在对建筑工程节能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有效评价时,由于其存在各种不同的问题(指标相对较多,同时指标量纲、表现形式都有很大的区别,方方面面都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对各相关指标采用无量纲处理的方式,才能较为准确的综合评价效果。
2构建建筑节能过程后评价指标体系
2.1原则的建立在建筑节能后评价整体过程中,评价指标所占的比重最大。节能评价的结果受指标选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指标选取中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每一个阶段的节能指标都必须具有确定、客观、合理的原则,同时也需要全面反映节能目标和指标之间的关系;2)全面性原则:节能指标体系需要对节能性能进行全面的反映;3)实用性原则:节能后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实用的原则;4)系统性原则:由不同联系、相互制约的评价指标构成的节能后评价指标体系,其需要依照一定的结构模块组成一个有效合理的整体;5)动态导向性原则:由于节能后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相对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条件发生相关变化,根据最后确定的情况作出相关调整。
2.2构建思路建筑节能项目过程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根据建筑节能项目各阶段的评价要求,在各个阶段(项目分析研究、设计、施工及管理等)制定不同的指标控制体系,这些指标都能客观反映对建筑节能的影响,其相互之间也需要相互影响,构成自上而下的层次结构。
2.3后评价指标的确定由各个阶段不同指标的效果,将建筑项目节能后评价指标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综合指标层A———建筑节能后评价指标的总控制目标;分类指标层B———建筑节能各个不同阶段所控制的目标;分项指标层C———对不同阶段所控制的目标再向下分类,各个阶段不同分项指标的评价内容需要根据各指标不同的要求作出进一步细化及解释说明。
3建筑节能过程后评价方法
3.1指标评价方法的确定在确定指标评判的方法之前,我们需要构建建筑工程节能指标评价体系。由于建筑项目节能指标评价体系中各个阶段不同评价指标存在各种不同的差异(具体表现为量纲、意义、作用等方面),同时其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对其可比性进行分析意义不大,在此基础上,需要我们对不同阶段的指标采用无量纲的处理方法,在此处理以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合理有效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在对这些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各个指标有的是定量的同时又有些指标是定性的,统一的度量标准在不同指标之间没有明确,所以就需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方法)。
3.2综合评价与分析通过对建筑工程节能前评价方法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后评价最大的特点就是反馈,因此,我们在对建筑工程节能项目进行节能过程后评价时,就需要对各个阶段的指标进行合理细致的评价,然后根据反馈后的结果评价各个阶段指标的正确性,而不是根据各个阶段最终分数划出一个级别就结束评价工作。在对各个阶段指标加权计算出的综合评分进行评价研究后,我们需要全面分析各个阶段指标的综合得分,而不能只看某一项的得分,同时也不能因为其综合得分低,就不考虑其得分较高的一项,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的评价中注意的地方。
4结语
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不健全
目前,世界各国对绿色建筑的评价和推广普遍很重视,很多国家和相关组织都制定了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比如美国的LEED、由加拿大发起的GBC、我国的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这些标准无疑都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但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缺失。以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例。首先,从内容上看,条款中定性的比较多,而定量的比较少,这样一来,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具有较大的主观和随意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评估的结果。其次,我国不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例如:一线城市的发展明显快于二、三线城市。而现有评价标准并没有考虑到这种的差异。采用统一标准来进行绿色建筑的评价,必然影响最终评估的结果。最为重要的是,传统的绿色建筑评价主要是对环境质量的评价,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及对环境的保护,而忽略了建筑的经济性及舒适性的评价。但经济性恰好是房地产开发商和使用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市场最为敏感的问题,这种缺失导致了对绿色建筑经济性认识的误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建筑的全面推广。当然,想要进行指标的计算,所需参数都只能从大量实际工程的数据中得到,而现阶段绿色建筑的发展毕竟还比较有限,可供使用的数据并不充足,所以才使得大多数国家的评价体系中都缺少经济性评价。但随着绿色建筑在全球及我国的推广,实际数据资料会逐渐完备,这将给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
2)对绿色建筑经济性的认识存在误区
a.高新科技的误区。以前的智能建筑很多都只单纯的在建造时使用过多的高科技产品,使得建筑造价非常高,而且能耗量同样也很高,这并不是智能建筑正确的发展道路。而这种现象也导致了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误区。当前的绿色建筑,应尽量使用最简单的方法,尽量减少工程成本和环境代价,营造最舒适的居住环境。在建造过程中,运用一些节能技术,使用一些节能设备、智能系统等,但使用这些技术最终是为了减少能耗和污染。如在南方,安装空调主要是为了能在夏季减少室外的阳光,降低室内的温度。如果安装一个很小的智能测温设备,一旦阳光强烈超过某一温度时,室内的遮阳帘能够自动关闭起来,这样就能减少阳光的进入,从而减少空调能耗,同时增加的成本也比较小。再比如,现在可以通过安装特定软件,实现用手机来控制家中供热的目的。出门以后,可以利用手机关掉家中的供热系统,在回到家之前的半个小时,利用手机开启家中的供热系统,这样回到家时,家里已经很温暖。这种智能系统,节省了家中无人时的供热,能省近1/3的能源。像这些花费不大,却能极大减少能耗的智能系统才是符合绿色建筑长远发展的。所以,只有通过节约成本、减少能耗将绿色建筑的未来定位于大众化的层次上,绿色建筑才能健康发展,而定位在高端化的层次上是无法取得成功的。b.高成本的误区。目前市场对绿色建筑经济性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只要沾上“绿色”,建筑的造价一定会增加很多。即便是房地产、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员也将绿色建筑的成本估计的过高,有的甚至可能高达300%。这是目前阻碍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目前,相比普通建筑,我国“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大约在100元/m2~400元/m2不等,而这部分增量成本只能通过提高住宅的销售价格来抵消,绝大部分由消费者来买单。站在开发商的角度来看,第一,绿色建筑的前期投入费用比普通建筑大,成本相对较高;第二,目前我国城市房价逐年上涨,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持续,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趋势,所以绝大多数开发商都比较谨慎,不愿意增加建筑的成本;第三,由于提高了成本,建成后的投资回报率有所降低;第四,由于售价提高,产品的市场需求风险会较大。所以,即便是开发商有资金和技术实力,都会考虑有意识地避免建设绿色建筑。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第一,大众目前还比较缺乏主动节能的意识,又没有迫切的需要去购买节能住宅,所以消费缺乏动力;第二,绿色建筑的售价比普通建筑高10%左右,这个因素成为消费者选择绿色建筑的最大阻碍;第三,由于采用新型的技术和设备来达到绿色建筑的要求,消费者每年需要为物业管理与设备维护支付更多的费用。所以在我国,绿色建筑的意识还只是停留在少数的精英阶层,还没有成为普通消费者的共识。事实上,绿色建筑并不就一定意味着高成本的建筑。比如延安的窑洞冬暖夏凉,只需要适当的做些内部和外部的改造,就可以成为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再比如,新疆当地有一种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秸秆制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屋顶,进行简单改造后就是一种典型的绿色建筑,造价也不高。
2对策
1)正确认识增量成本
对于绿色建筑的成本,人们普遍关注的不是整个建设过程所花费的全部成本,而是相比普通建筑所增加的成本,即增量成本。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就是指绿色建筑与基准建筑两个成本之间的差值。以目前国家或地方节能标准来设计的方案为基准建筑,以当地的材料和设备市场定价的产品为基准建筑的成本,项目实际设计中因为采用了更先进技术、更高效设备而增加的成本就是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其实,虽然绿色建筑的前期投资成本高于普通建筑,但是在全寿命周期的范围内,绿色建筑会带来收益。这种收益除了经济效益,还有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这样一来,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并没有那么高。因为:a.运营期节约电费、水费和其他能源费用的经济效益。根据目前国内已有的绿色建筑大致估算,这些绿色建筑在整个寿命期内都能极大的节约能源和费用,能带来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比如,一项建筑对外墙、门、天花板进行改造,对供热、智能化和水循环等系统也进行改造,每户总投资7000元左右。改造后,由于能耗的降低,住户一年就能降低3000元以上的开支;b.绿色建筑对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很好的改善,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带来了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c.经过估算,其实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能够负担的,因为大多数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静态回报期都小于10年,而绿色建筑寿命期是远远大于这个期限的。
2)建立健全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
所以,建立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不仅要考虑到增量成本,还要考虑到增量效益。增量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首先,对于开发商或消费者而言,最为关注的是经济效益,而对于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因为难以量化,可以暂且忽略。所以,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从资金成本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来考虑。其次,要在全寿命周期内分析绿色建筑的成本和收益,才能正确反映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全寿命周期是指从建设项目构思开始到建设工程报废的整个全过程。所以,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可以分为决策设计、施工建造、使用维护、回收报废四个阶段。因此,可以分别研究每个阶段的增量成本和增量收益,以此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建立健全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一方面引导市场正确而全面的看待绿色建筑。看到前期投资增加的同时,也能看到全寿命周期由于能耗的大量减少所带来的可观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可以让消费者直观地了解到哪一栋建筑更经济、更划算;可以指导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兼顾经济性,有效控制成本;也可以指导投资者选择最经济的设计方案,做出正确决策。这样可以极大的鼓励房地产企业进行绿色建筑的生产,也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绿色建筑的优势,更好接受这种新型产品,促进绿色建筑在我国快速长远的发展。
3)奖励措施和税收政策
绿色建筑各项技术的开发需要众多参与方的合作,涉及面很广。又因为初始投资较大,经济及社会效益需要长时间才可以看到,所以,对这些技术研发进行投资风险是比较大的,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意向。因此,需要政府的积极配合,运用各种方法,对节能技术的开发提供适当的政策优惠。a.财政补贴。由于生产绿色建筑产品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应该对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和消费者进行补贴。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降低开发商成本,鼓励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另一方面,减少绿色建筑的价格,吸引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在计算补贴值时可以依照某些指标来进行,比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绿色建筑一般这两个值相对较高,可以按照这两项指标来计算补贴值。b.税收政策。由于普通建筑相对绿色建筑来说,会消耗较多的能源,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所以对建设普通建筑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征税,促使他们向绿色建筑转化。国家征税的数额应该不小于该企业给环境造成的损失。例如对普通项目可以征收能源税,其数值可以不小于比绿色建筑多消耗的能源费用。又或者,对固定征税的项目,可以对绿色建筑项目少征税费,而对普通建筑项目适当多收取税费,这样进一步降低绿色建筑的运行维护期间的费用,引导市场行为,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c.奖励政策。可以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中评价的星级不同,给予不同程度的直接奖励;也可以对达到一定绿色建筑规模的城市给予直接的资金奖励,这样,可以不同程度的抵消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过程中的大量前期投资,减少风险,极大的鼓励开发商去建设绿色建筑,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