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筑评价论文范文

建筑评价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评价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建筑评价论文

第1篇

(一)技能评价的调查与分析

从学生技能评价反馈中可以看到测量初级、测量中级、施工方案、专业认识的技能考核平均分分别为71.3、72、69.8、74.4,平均分普遍在70分左右,分值偏低。四个技能考核中60~75分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至少占56%以上,甚至达到79.4%,而优秀率却相对偏低很多,有些只有3%左右。从这个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只能达到合格的要求,也只是泛泛而学的程度,而真正能把技能学精学专的学生却非常少。合格率除了测量初级,基本都能达到100%的通过率。

(二)具体技能项目分析测量初级、测量中级

主要由第三方评价来完成。主要考核学生对使用水准仪测高程的掌握情况,考试主要是实操,不涉及理论部分。考核相对难度不高,主要分应知和应会两部分。只要按要求训练,通过基本没有问题。但是从考核的情况来看,还有20名考核不合格。从考核的过程来看,学生的操作熟练度不够,优秀率偏低,学生对技能训练的热情不高,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专业认识:主要由我校教师自己评价完成。主要是针对新生进行的建筑专业方面认识实训培训,考核以任务书的方式完成。该项目相对其他3个项目考核成绩总体相对较好,里面涉及的实操较少,主要围绕专业的入门知识,浅显易懂,学生完成的情况也相对好些。施工方案制作:主要由我校教师自己评价完成。优秀率和良好率都较低,主要是由于该项目涉及的专业知识较为广泛,评价优秀需要多门专业课灵活运用,与实际工程结合较为紧密。

(三)存在的共性问题

1.教师的教学

由4个技能考核情况来看,学生的考核优秀率实操为主的明显不如理论为主的,说明学生还没完成从传统教学到技能教学的转变,应该把“学精技能”的理念灌输到每个学生心中。4个考核总体合格率高,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在60~70分,而对于学生来说,合格就有技能证书,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所以他们对技能训练不积极或马虎了事,导致最后优秀率非常低。由于大多数技能训练在室外进行,建筑班级人数多、男生多,管理难度大,教师不能做到时时督促时时指导,教学效率不高,由于考核时间短、人数多,特别是测量的初级和中级考,考核的内容相对单一,学生平时训练不努力,最后临阵磨枪也可以勉强过关,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2.评价的方式

目前除了测量考核采取第三方,其余技能都以专业教师考核为主。考核的方式也较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的优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考核的效果

考核对全部班级情况是可以做出一定的分析,并得到一定的分析结论,但是对学生个体而言,考核的数据还是显得有点薄弱,至少不能反映学生的具体能力及进步,对学生个人没有多少参考价值。同时在结构上比较简单、信息传递方向还较单一,不仅未形成信息反馈网络,而且也不可能充分调动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问题解决的措施针对前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主要采取的措施:

(一)技能训练的方法

为了使技能训练更加有效,每个技能训练都应有一份详细的训练方案,方案中应该包括训练的方式、内容、考核的时间、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方式等。在设计方案的时候,应考虑建筑专业班级人数多教学难度大的问题,如何能做到大班化上课小班化训练,尽量能让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施教。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模拟竞赛队的训练方式方法,达到以赛促教的效果。

(二)技能评价的方式与主体技能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

既有书面理论又有实际操作,既有专业技能的学习又有专业技能应用,既有分解技能项目又有综合技能项目,既有个人项目又有小组合作项目,既有纯专业技能又有结合社会能力的专业技能等等。尽量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拓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目前的4个技能考核都是以教师考核为主,除了第三方考核为主的项目,其他技能考核可以加入学生自评、互评环节,毕竟教师不能对全班的学生能做到了如指掌,学生之间相互情况比较熟悉,做出的评价也会更加客观全面。

(三)让学生了解评价

如果我们参加一项考试或竞技,必须知道其规则要求或评分点,这样才有针对性,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取高分。如驾照考试中,“上坡起步”这个项目,教练会不断的告诉我们起步时必需打出右转向灯,如果没做将会扣分。其实教练所说的不断给予学员的反馈就是在做评价。让学生了解评价规则有两个好处,一是增强学生学生的目的性,增强学习动机;二是做出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可以促进自我认知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四)建立综合技能评价

系统每个技能评价都相互独立,各个项目的评价只有任教教师清楚,因此对与学生很难提供全面、准确的反馈结果,不能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如在本次技能评价分析中,有些学生的测量评价为优秀而施工方案设计评价却一般,虽都是技能项目,有些侧重于动手,而有些侧重于动脑。如果能综合所有技能项目,建立综合技能评价系统,给予每位学生系统性的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有利于增强自信心,同时便于今后的职业规划。

三、总结

第2篇

1.1建筑项目后评价定义建筑工程项目在竣工交给业主使用后,对项目意义、施工全过程、再生作用效益进行客观评价分析研究,建立各个指标相应节能评价体系,对各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对每一个阶段的节能效果、预期目标及指标效益进行验证,在对其进行验证以后,针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得出相应的措施,为未来建筑工程节能建设进行指导,从而达到提高建筑工程节能项目投资效益的目的。

1.2建筑项目后评价内容首先,需要满足目前国家存在并实施的节能相关法令、制度和规定,然后对各个阶段节能后评价效果的时间点进行分析研究,对节能项目的目的和作用进行分析,评价各个阶段节能效果,对各个阶段实际和预期出入原因进行合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之前的建筑节能项目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宝贵经验、教训,对评价体系进行客观的分析,为制定相关节能法规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3建筑节能过程后评价基本方法通过对上述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目前建筑节能一些非常常用的后评价方法,下面就对其进行一一阐述,具体如下:1)Delphi法。Delphi法的核心主要是对已有的问卷进行分析研究,该方法的创立机构为美国著名的咨询机构兰德公司(在1950年创立),该方法主要有匿名、咨询、反馈三个特点。2)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主要操作步骤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拆分,把其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找出各个组成因素之前存在的影响关系的方法,对其进行一定规则的不同层次的排列结构,对每两个相关要素进行相互比较,确定相关因素之间各自占的比重,比重确定后进一步在一定方法的操作下,确定其中每一个要素的比重值,并对其进行一致性核算。3)嫡技术法。采用上述层次分析法分析相对比重时,由于其有不可调和的缺点(循环而不满足传递性公理),从而极容易失去部分准确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嫡技术就可以对其不可调和的缺点进行合理的弥补。该种方法的相应步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对矩阵相关列项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每个阶段相应的标准矩阵;b.分析各个参数相应的输出嫡、偏差度、信息权重;c.得出由AHP法产生的信息权重后,需要进行修正,得出最终信息权重。4)对比法。该方法主要通过和之前类似的项目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相关变化与差距,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处理,为以后项目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5)模糊隶属度法。在对建筑工程节能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有效评价时,由于其存在各种不同的问题(指标相对较多,同时指标量纲、表现形式都有很大的区别,方方面面都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对各相关指标采用无量纲处理的方式,才能较为准确的综合评价效果。

2构建建筑节能过程后评价指标体系

2.1原则的建立在建筑节能后评价整体过程中,评价指标所占的比重最大。节能评价的结果受指标选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指标选取中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每一个阶段的节能指标都必须具有确定、客观、合理的原则,同时也需要全面反映节能目标和指标之间的关系;2)全面性原则:节能指标体系需要对节能性能进行全面的反映;3)实用性原则:节能后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实用的原则;4)系统性原则:由不同联系、相互制约的评价指标构成的节能后评价指标体系,其需要依照一定的结构模块组成一个有效合理的整体;5)动态导向性原则:由于节能后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相对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条件发生相关变化,根据最后确定的情况作出相关调整。

2.2构建思路建筑节能项目过程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根据建筑节能项目各阶段的评价要求,在各个阶段(项目分析研究、设计、施工及管理等)制定不同的指标控制体系,这些指标都能客观反映对建筑节能的影响,其相互之间也需要相互影响,构成自上而下的层次结构。

2.3后评价指标的确定由各个阶段不同指标的效果,将建筑项目节能后评价指标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综合指标层A———建筑节能后评价指标的总控制目标;分类指标层B———建筑节能各个不同阶段所控制的目标;分项指标层C———对不同阶段所控制的目标再向下分类,各个阶段不同分项指标的评价内容需要根据各指标不同的要求作出进一步细化及解释说明。

3建筑节能过程后评价方法

3.1指标评价方法的确定在确定指标评判的方法之前,我们需要构建建筑工程节能指标评价体系。由于建筑项目节能指标评价体系中各个阶段不同评价指标存在各种不同的差异(具体表现为量纲、意义、作用等方面),同时其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对其可比性进行分析意义不大,在此基础上,需要我们对不同阶段的指标采用无量纲的处理方法,在此处理以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合理有效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在对这些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各个指标有的是定量的同时又有些指标是定性的,统一的度量标准在不同指标之间没有明确,所以就需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方法)。

3.2综合评价与分析通过对建筑工程节能前评价方法和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后评价最大的特点就是反馈,因此,我们在对建筑工程节能项目进行节能过程后评价时,就需要对各个阶段的指标进行合理细致的评价,然后根据反馈后的结果评价各个阶段指标的正确性,而不是根据各个阶段最终分数划出一个级别就结束评价工作。在对各个阶段指标加权计算出的综合评分进行评价研究后,我们需要全面分析各个阶段指标的综合得分,而不能只看某一项的得分,同时也不能因为其综合得分低,就不考虑其得分较高的一项,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的评价中注意的地方。

4结语

第3篇

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不健全

目前,世界各国对绿色建筑的评价和推广普遍很重视,很多国家和相关组织都制定了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比如美国的LEED、由加拿大发起的GBC、我国的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这些标准无疑都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但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缺失。以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例。首先,从内容上看,条款中定性的比较多,而定量的比较少,这样一来,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具有较大的主观和随意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评估的结果。其次,我国不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例如:一线城市的发展明显快于二、三线城市。而现有评价标准并没有考虑到这种的差异。采用统一标准来进行绿色建筑的评价,必然影响最终评估的结果。最为重要的是,传统的绿色建筑评价主要是对环境质量的评价,强调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及对环境的保护,而忽略了建筑的经济性及舒适性的评价。但经济性恰好是房地产开发商和使用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市场最为敏感的问题,这种缺失导致了对绿色建筑经济性认识的误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建筑的全面推广。当然,想要进行指标的计算,所需参数都只能从大量实际工程的数据中得到,而现阶段绿色建筑的发展毕竟还比较有限,可供使用的数据并不充足,所以才使得大多数国家的评价体系中都缺少经济性评价。但随着绿色建筑在全球及我国的推广,实际数据资料会逐渐完备,这将给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

2)对绿色建筑经济性的认识存在误区

a.高新科技的误区。以前的智能建筑很多都只单纯的在建造时使用过多的高科技产品,使得建筑造价非常高,而且能耗量同样也很高,这并不是智能建筑正确的发展道路。而这种现象也导致了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误区。当前的绿色建筑,应尽量使用最简单的方法,尽量减少工程成本和环境代价,营造最舒适的居住环境。在建造过程中,运用一些节能技术,使用一些节能设备、智能系统等,但使用这些技术最终是为了减少能耗和污染。如在南方,安装空调主要是为了能在夏季减少室外的阳光,降低室内的温度。如果安装一个很小的智能测温设备,一旦阳光强烈超过某一温度时,室内的遮阳帘能够自动关闭起来,这样就能减少阳光的进入,从而减少空调能耗,同时增加的成本也比较小。再比如,现在可以通过安装特定软件,实现用手机来控制家中供热的目的。出门以后,可以利用手机关掉家中的供热系统,在回到家之前的半个小时,利用手机开启家中的供热系统,这样回到家时,家里已经很温暖。这种智能系统,节省了家中无人时的供热,能省近1/3的能源。像这些花费不大,却能极大减少能耗的智能系统才是符合绿色建筑长远发展的。所以,只有通过节约成本、减少能耗将绿色建筑的未来定位于大众化的层次上,绿色建筑才能健康发展,而定位在高端化的层次上是无法取得成功的。b.高成本的误区。目前市场对绿色建筑经济性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只要沾上“绿色”,建筑的造价一定会增加很多。即便是房地产、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员也将绿色建筑的成本估计的过高,有的甚至可能高达300%。这是目前阻碍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目前,相比普通建筑,我国“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大约在100元/m2~400元/m2不等,而这部分增量成本只能通过提高住宅的销售价格来抵消,绝大部分由消费者来买单。站在开发商的角度来看,第一,绿色建筑的前期投入费用比普通建筑大,成本相对较高;第二,目前我国城市房价逐年上涨,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持续,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趋势,所以绝大多数开发商都比较谨慎,不愿意增加建筑的成本;第三,由于提高了成本,建成后的投资回报率有所降低;第四,由于售价提高,产品的市场需求风险会较大。所以,即便是开发商有资金和技术实力,都会考虑有意识地避免建设绿色建筑。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第一,大众目前还比较缺乏主动节能的意识,又没有迫切的需要去购买节能住宅,所以消费缺乏动力;第二,绿色建筑的售价比普通建筑高10%左右,这个因素成为消费者选择绿色建筑的最大阻碍;第三,由于采用新型的技术和设备来达到绿色建筑的要求,消费者每年需要为物业管理与设备维护支付更多的费用。所以在我国,绿色建筑的意识还只是停留在少数的精英阶层,还没有成为普通消费者的共识。事实上,绿色建筑并不就一定意味着高成本的建筑。比如延安的窑洞冬暖夏凉,只需要适当的做些内部和外部的改造,就可以成为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再比如,新疆当地有一种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秸秆制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屋顶,进行简单改造后就是一种典型的绿色建筑,造价也不高。

2对策

1)正确认识增量成本

对于绿色建筑的成本,人们普遍关注的不是整个建设过程所花费的全部成本,而是相比普通建筑所增加的成本,即增量成本。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就是指绿色建筑与基准建筑两个成本之间的差值。以目前国家或地方节能标准来设计的方案为基准建筑,以当地的材料和设备市场定价的产品为基准建筑的成本,项目实际设计中因为采用了更先进技术、更高效设备而增加的成本就是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其实,虽然绿色建筑的前期投资成本高于普通建筑,但是在全寿命周期的范围内,绿色建筑会带来收益。这种收益除了经济效益,还有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这样一来,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并没有那么高。因为:a.运营期节约电费、水费和其他能源费用的经济效益。根据目前国内已有的绿色建筑大致估算,这些绿色建筑在整个寿命期内都能极大的节约能源和费用,能带来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比如,一项建筑对外墙、门、天花板进行改造,对供热、智能化和水循环等系统也进行改造,每户总投资7000元左右。改造后,由于能耗的降低,住户一年就能降低3000元以上的开支;b.绿色建筑对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很好的改善,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带来了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c.经过估算,其实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能够负担的,因为大多数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静态回报期都小于10年,而绿色建筑寿命期是远远大于这个期限的。

2)建立健全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

所以,建立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不仅要考虑到增量成本,还要考虑到增量效益。增量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首先,对于开发商或消费者而言,最为关注的是经济效益,而对于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因为难以量化,可以暂且忽略。所以,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从资金成本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来考虑。其次,要在全寿命周期内分析绿色建筑的成本和收益,才能正确反映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全寿命周期是指从建设项目构思开始到建设工程报废的整个全过程。所以,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可以分为决策设计、施工建造、使用维护、回收报废四个阶段。因此,可以分别研究每个阶段的增量成本和增量收益,以此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建立健全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一方面引导市场正确而全面的看待绿色建筑。看到前期投资增加的同时,也能看到全寿命周期由于能耗的大量减少所带来的可观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可以让消费者直观地了解到哪一栋建筑更经济、更划算;可以指导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兼顾经济性,有效控制成本;也可以指导投资者选择最经济的设计方案,做出正确决策。这样可以极大的鼓励房地产企业进行绿色建筑的生产,也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绿色建筑的优势,更好接受这种新型产品,促进绿色建筑在我国快速长远的发展。

3)奖励措施和税收政策

绿色建筑各项技术的开发需要众多参与方的合作,涉及面很广。又因为初始投资较大,经济及社会效益需要长时间才可以看到,所以,对这些技术研发进行投资风险是比较大的,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意向。因此,需要政府的积极配合,运用各种方法,对节能技术的开发提供适当的政策优惠。a.财政补贴。由于生产绿色建筑产品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应该对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和消费者进行补贴。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降低开发商成本,鼓励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另一方面,减少绿色建筑的价格,吸引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在计算补贴值时可以依照某些指标来进行,比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绿色建筑一般这两个值相对较高,可以按照这两项指标来计算补贴值。b.税收政策。由于普通建筑相对绿色建筑来说,会消耗较多的能源,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所以对建设普通建筑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征税,促使他们向绿色建筑转化。国家征税的数额应该不小于该企业给环境造成的损失。例如对普通项目可以征收能源税,其数值可以不小于比绿色建筑多消耗的能源费用。又或者,对固定征税的项目,可以对绿色建筑项目少征税费,而对普通建筑项目适当多收取税费,这样进一步降低绿色建筑的运行维护期间的费用,引导市场行为,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c.奖励政策。可以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中评价的星级不同,给予不同程度的直接奖励;也可以对达到一定绿色建筑规模的城市给予直接的资金奖励,这样,可以不同程度的抵消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过程中的大量前期投资,减少风险,极大的鼓励开发商去建设绿色建筑,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3结语

第4篇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是考核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建筑设计的能力,加强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协调,进一步强化建筑师基本素质的综合训练,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高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环节通常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客观上还面临着考研、择业等多项任务,这有可能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毕业设计前期调研及构思方案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处在大学毕业前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别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态度散漫,效率较低。这两方面导致的结果是:调研深度不够,方案构思难以进行;中期方案难以深化,甚至方案严重不合理,以至重新构思;建筑作品细节推敲不足,作品单调,缺乏个性和特点。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组选取2010~2013届年度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部分学生作为教改对象,连续4年尝试毕业设计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期提升建筑学本科毕业设计质量。

2.过程控制与质量评价体系的确定与实施

2.1过程控制方案过程控制方案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训练和深度要求,将毕业设计总过程划分为:调研阶段、方案构思阶段(一草)、方案深化阶段(二草)、方案完善阶段(三草)、正图阶段、设计文本阶段等。每个阶段给出具体时间节点,给出明确的成果完成及交付日期,明确给出各阶段成果的质量标准与分值。

2.2质量控制与评价

2.2.1毕业设计成绩组成我校建筑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成绩组成是:平时成绩占30%(导师给出),中期考核成绩占30%(由全体导师给出的成绩平均),终期答辩成绩占40%(由答辩小组教师给出的成绩平均)。

2.2.2平时成绩构成为了保证各个环节的设计质量,必须强调每个环节的比重。给出的是平时成绩构成表,其中明确给出了各环节满分分值和相应要求。有了明确的环节分值,学生对各个环节都予以充分的重视,特别是会对前期的调研、方案构思,投入了应有的精力和热情,而调研和方案构思的有效实践与强化训练,又为其就业面试、考研复试提供了有效的专业能力支撑。

3.考核结果

通过阶段培养训练,2010~2013年度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改实践小组的毕业设计学生,均较好地完成了毕业设计成果,未出现不及格阶段成绩。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方案构思创作能力、实地调研及资料分析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2012届毕业设计教改实践小组有1名同学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建筑学专业唯一最高奖),有3名同学获得学院优秀毕业设计;2013届毕业设计教改实践小组有1名同学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建筑学专业唯一最高奖)。

4.结束语

第5篇

1前言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所追求的目标时,建筑行业也在关注能源以及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中国,建筑能耗目前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5%左右,且呈递增趋势,因此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有巨大潜力。建筑能耗不仅仅影响国家能源供应,而且能源使用效率的高低还影响环境,例如据有关测试[1]表明:在城市内建筑四周挂满分体式空调时,将造成局部“热岛”现象,空调机的运行能效比COP显著下降,建筑周围热环境也被严重恶化。也就说,建筑节能和居住环境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问题。

随着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快速提高,建筑能耗以更高的速度增加,例如冬季供热地区正迅速南扩,而北方地区空调器拥有量也迅速增加。建筑物寿命一般较长,建筑节能改造难度很大,因此在设计之初便考虑建筑能耗与环境影响便显得至关重要。而我国广大地区、不同气候、不同类型的建筑节能不是依靠墙体保温等措施就可以解决的[2],更需要从建筑设计到建筑细布构造处理以及环境控制设备及系统等各种技术的集成来解决。

另一方面,建筑环境特别是居住环境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居住区内的空气质量、办公或居室内的空气品质、噪声水平以及交通状况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也注意到这一现象,相继推出了以“绿色”、“生态”为宣传点的建设项目,但真正的“绿色生态”建筑或住区不仅仅是依靠多绿化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建筑物理环境中综合因素的影响,包括声、光、气流、热、能耗等诸多方面。

利用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模拟为主要手段,从建筑声学、光学、气流、微气候、空气品质、能耗等角度,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不仅有助于房地产开发商提高建设水平、增强项目市场竞争力,也有助于提高普通消费者的生态意识、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由清华大学提出的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方法、策略等,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具体的评价内容,以期为我国实施建筑“星级”评价标准进行有益的探索。

2评价系统简介

2.1国外经验

关于建筑节能的评价,国外已经有了一些已经成熟并在实施的规范,并且有相应的标准模拟软件来评价建筑的节能状况以保证规范的实施。在美国有“节能之星”标准(EnergyStar),这个标准实施已经有10年了。它比美国“标准能源法案”(ModelenergyCode)要求更加节能30%。通过这套标准的实施,在不增加初投资的前提下可以节省30~50%能源消耗,可以节省50%的建造时间。也是因为有了这套标准,可以创造出激励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节能技术和建材发明的氛围。由于这套标准针对美国某地区而专门制订的,因此在美国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标准,例如Title-24标准主要在加州实施。

芬兰建立了一套叫做“能耗认证系统”的标准(EnergyCertificationSystem)。在香港也通过授予“建筑认证证书”(BuildingPass)的方式来对建筑的能耗情况进行规范。俄罗斯在莫斯科也实行了一种叫做“能耗护照”(EnergyPassport)的建筑节能规范。它包括一套新的节能标准MGSN,希望能够控制建筑设计、建造以及运行的质量,而且它可以为节能建筑提供潜在的购买者等信息,从而来促进节能建筑的良性发展。这些规范中都没有包括环境质量的评价内容,然而实际上节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环境水平,减少污染排放,从而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所以完整的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评价标准中应将环境质量的评价纳入其中。

2.2主要内容

建筑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评价系统是对建筑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从技术、经济、环境、能源及社会等角度给予研究,从而对建筑环境给出客观的评价和可行的建议。建筑生态环境的评价系统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小区规划评价、建筑单体评价、环境控制系统方案评价等等;牵涉到的关键技术较多,如建筑热环境模拟、计算流体力学(CFD),建筑日照分析与采光技术,噪声控制以及建筑材料技术等。这些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交叉形成了建筑生态环境评价系统的技术核心。

开发成熟的软件系统实施建筑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在我国形成可实施的评价系统,最终可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发一套可以广泛运用的评价建筑生态与节能效果的软件平台,并形成相应的激励、保障实施措施,从而形成体系。

2.3评价方法

一个重要的工作是研究住区生态与节能效果评价指标,以及如何从模块化软件的模拟仿真结果中提炼出能充分反映建筑生态环境、能耗特征的评价参数,从而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建筑环境评价软件平台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可采用的是模拟其运行状况的方法。这个方法有两个层次的标准,首先对于规划设计层次来说,可以通过模拟其日照、噪声、空气流场以及微气候等,对其规划和建筑设计直接进行评价。第二个层次,对于节能效果,需要对其进行全年模拟分析,而不是仅仅依靠稳态计算或者是设计计算,从而给出节能效果星级评价等级。这两个层次应该是必须同时满足的。

2.4评价策略

对于评价策略,可以分两步:一、在房屋建造之前,运用评价软件对规划和设计图纸进行模拟,给出相应审核评价(Plansreview);二、在建造完成之后,对建筑进行实地抽查考核,以确定建造是否与审核后的图纸相一致,如果是一致的,可相应授予一定的环境和节能效果星级等级。

2.5系统特点

归纳起来,这一评价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a、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与实施

b、相对灵活,可允许通过不同的手段达到相同的环境和节能效果;;

c、数据丰富且准确,能给予用户和房地产开发商明确的结论和指导依据;

d、激励机制完善,可操作。

3评价实例

以下通过实例,简要介绍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

3.1居住小区声环境

某居住小区位于北京东四环路东侧,距四环路约400m,被现状住宅区和规划的城市干道分成东、西两区。小区总面积26公顷,容积率2.0,户型以一梯两户或三户的高层、小高层单元(11~18层)组成的板楼为主,边角处辅以一梯四户或六户的点式高层(14~18层),板楼前后间距40至60m。小区的周边环境好,交通便捷,但是随着小区及周边道路、用地建设的完善,过境交通量可能会增大,小区的安静可能会受到干扰,为此业主要求进行声环境评价。

经现场实测,图中的三个主要带状噪声源可能影响到居住小区声环境,为此分别进行了模拟分析。

图1—居住小区声环境分析

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居住小区内的噪声分布,可以看到,颜色愈深的建筑所处的声环境越差,在没有采取设防噪绿带等降噪措施的情况下,其临街一面的室外噪声级不能满足居住区室外白天低于55dB、夜晚低于45dB的国家标准。为此,笔者对合理降噪提出了建议。

图2—居住小区噪声分布及小区示意图

3.2建筑群空气流场分析

仍以前述居住小区为例,这种高层建筑、多层建筑混合存在的小区,其建筑群内部的空气流动情况对其微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局部风速太大可能对人们的生活、行动造成不便,也有可能在某些地方形成旋涡和死角,不利于室内的自然通风。因此,业主提出在规划设计阶段预测居住小区内的空气流动状况,以对小区内微气候作出合理的评价。

图3—建筑群空气流场分析

上图给出了该居住小区在北京冬季典型工况(北风,风速5m/s)下,1m水平高度上的空气流速分布图,暖色调表示风速高。原本业主担心在建筑群中部的南北大通道上会有较强的气流,但由于建筑布局比较合理,模拟分析显示在这一大通道区域内风速基本小于1.2m/s,适于居民走动、生活。倒是在建筑群的一些其他局部发现,由于绕流等的影响会形成局部气流过强,笔者对此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值得说明的是,此分析结果可以多媒体三维动画显示,效果更加逼真。

3.3建筑群日照分析

当现代建筑越来越密集,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穿过的一缕阳光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建筑群日照分析被越来越重视,人们不满足于冬至日一小时日射这样的要求,而更关心在周围建筑物遮挡和建筑物自身遮挡的情况下,究竟自己等实实在在接受多少阳光。下图给出某建筑群在夏季清晨的日照与遮挡状况,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三维动画效果可将分析结果表现得更加逼真。

图5—建筑群日照分析

3.4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分析评价

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的评价内容,主要是考察人们在室外生活时切身感受到的诸如室外温度、湿度、太阳辐射、气流组织和绿化状况等微气候参数。其中温度作为人们感受居住环境好坏的主要参数,对评价小区热环境至关重要,也是影响人们在室外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它同时综合反映了诸如小区的太阳辐射及绿化状况等其它因素的作用,也是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相对较容易进行预测和比较的热环境参数。

值得指出的是,即便是同一个地区的气候情况也并不是处处相同的。“城市热岛”现象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城市化对气温影响的最突出特征,显著反映了由于城市化的结果使得城市气温与郊区或其它地区气温的不同,并将给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一般说来,认为某个区域的实际气温是由基础气温、太阳辐射、长波辐射的线性叠加得到的。区域地貌、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等因素决定了区域温度。即:M(I,t,x)=C(I,t,x)+L(I,t,x)+E(I,t,x)

其中M是区域气温,C是基础气温,L是局地地貌,E是城市化程度,I是天气状况,t是时间,x是地点。具体来说,在建筑群集地区,小区不同地方的温度环境在受相邻位置的建筑的材料结构和布局、小区的下垫面(如沙土或水泥路面)、绿化情况(包括水景布置)、以及交通和家电等人为排热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使得局地气温出现热岛或冷岛、以及滞后或提前等现象。

结合建筑群空气流动分析,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预测居住小区不同位置小范围内的逐时气温,同时进行比较并给出评价;所得结果既可供居民选择适合个人习惯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出参考意见,同时也能为改善居住小区热环境指明方向。

下图是某居住小区中不同位置的“热岛强度”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居住小区内热岛强度小,温度适宜,利于人们的室外活动以及室内持续进行自然通风,温度环境令人满意。其中的原因在于居住小区建筑布局合理,建筑间距选择合适(天空视角系数较高而利于长波辐射冷却);且集中绿地多,绿化好,并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人工水景布置(使得其与空气的热湿交换加强,有效地降低了空气的温度)。值得一提的是,环境最好的区域均为小区居民日常生活、起居、休憩、娱乐等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区域内的健康适宜的温度环境将极大地利于居民的室内外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图6—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分析评价

4小结

目前,该项目以被列为建设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并逐步开展整合软件系统、实际检验使用情况的工作,从对建筑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项目入手,在实践中完善这一评价系统,并通过将建筑环境和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理念的应用,明晰建筑生态环境的真正内涵,推广建筑节能概念,并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一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T.T.Chow,Z.Lin,ThermalProblemsofSplit-typeAir-conditioningUnitsInstalledatHigh-riseBuildingsofHongkong,Proceedings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AirConditioninginHighRiseBuildings’97,pp108-113.

第6篇

【摘要】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大多数企业初步建立了以学历、职称为主要指标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评价机制对企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我国逐步迈入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单纯以学历和职称作为人才评价的标准,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如何建立起多维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的、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试图通过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企业中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关键词】市场经济科学人才评价体系

一、我国企业现行人才评价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文凭论高低、职称定成败”已成为一句流行谚语。这说明当前在企业中,以学历和职称为评价标准的人才评价机制,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内企业只须按计划生产、很少与国内、国际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合作,职工队伍相对固定,企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相对较低,这使得单纯以学历和职称为指标的内部人才评价机制得以生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单纯的高学历和高职称员工,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队伍的要求,单一评价标准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制约了人才的发展与使用,已经开始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

二、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企业是人才培养与使用的主体,内部人才评价体系必须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对于不同类型的人员,应该分别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

1.对生产技能人员的评价

生产技能人员是企业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主力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国家针对生产技能人员已经初步建立起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于企业,应该在推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评价、培训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通过完善企业内部薪酬制度,把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职业生涯、培训等人力资源要素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生产技能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进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生产技能

(2)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出发,强化对员工工作业绩的考核,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员工执行安全规程和操作规程、完成生产任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进行技术攻关的能力上,将考核评价的过程贯穿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

(3)采取国家鉴定与内部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评价形式,及时发现和选拔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2.对经营管理人员的评价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由于从事的工作内容相对不固定,工作成果也不容易量化,对其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应该多样化。对经营管理人员的评价体系应包括行为、思想意识、心理、智力、能力等与企业管理密切相关的因素。

(1)对经营管理人员的评价内容

①职业行为评价

主要指员工的工作态度、人际关系等的评价。管理人员承担工作的主动性,对工作的热情程度,是否对企业有归属感,是否能够在周围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等等,对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都有重要意义。②素质评价

素质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主要有:以专业知识水平为标志的业务素质;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自控能力等情商素质;人格、观念等道德素质;以意志力、心理耐受力等指标来衡量的心理素质等等。

素质评价的另一方面主要有:传统的文化程度、职称、专业年限等自然情况。

③业绩评价

业绩评价应该是整个评价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即根据事先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考量在一个考核评价期结束后,员工对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同时,提出纠偏和改正措施,作为下一个考核评价期的重点工作。业绩评价结果反映了被评价者对企业的贡献度,是企业最为关注的东西。

(2)对经营管理人员的评价形式

对经营管理人员的评价内容多样性,决定了评价时选用的方式方法也必然多样的。

①上级对下级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形式最为常用,其优点是方便易行,省时省力;缺点是上级对下级不一定有非常全面的了解,评价时也往往受人情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打了折扣。

②360度评价

360度评价是时下较为流行的一种评价方式,它结合了上级、下级、同事及客户等各类人员的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全面。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人员接触面较广,除了要受上级的领导外,还要激励下属、和团队其他人员搞好团结协作、又要和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360度评价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尤其适用。

第7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建筑师;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4-0124-02

1 引言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7类指标组成[1]。为了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住建部于2006年颁布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简称ESGB 2006),并于2008年开始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多年来这一举措有力的推广了绿色建筑的普及,广大民众的态度也从刚接触时的懵懂慢慢转变成对绿色建筑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截至2015年1月,全国已评出2538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2.92亿m2[2]。

ESGB 2006颁布了近10年之久,其相关指标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住建部在2015年1月开始实施新版标准(ASGB 2014)以取代之前的版本。无论是ESGB 2006还是ASGB 2014的实施都对建筑师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建筑师绿色建筑评价方面的能力也成为高校及建筑行业各部门思考的一个问题。基于此,

本文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内容入手,分析其对建筑行业和建筑师工作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绿色建筑评价对建筑师工作产生的影响

2.1 对建筑设计行业的影响

早期的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由于涉及的专业广度深度和需要专业的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如CFD、BIM等系列软件,普及难度大,因此大多数设计单位都是寻找第三方机构来完成相关项目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申报的工作。但是,第三方机构毕竟不是建筑方案的设计者,其提出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也受到自身设计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制约。

国家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规模较大的设计单位开始成立绿色建筑研究机构来分担相应的工作和研究,规模小的单位也不断招收可以完成绿色建筑设计和评价方面工作的人才。部分高校也开始开设绿色建筑设计方向的专业,如山东建筑大学招收“绿色建筑设计”方向的试点班[3]。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师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实际的要求。

2.2 对建筑师工作的影响

从工作范围方面看,随着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的逐渐增多,建筑师平常处理的工作范围也更加广泛。相对于ESGB 2006,ASGB 2014在评价指标项、评价方式及加分项方面进行了修订。这些变化使建筑师处理的工作不仅要完成设计方案图纸绘制以及与结构水电暖通专业进行协作,完成建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施工管理等方面研究的工作,还要重新了解评价思路的转变。

从工作深度方面看,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7项内容都需要完成相应的附件内容,如风模拟、日照分析、室内采光等方面的模拟。但是建筑师在接受本科教学中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并且,由于涉及的专业范围太广,短时间内很难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造成了实际工作能力需求和建筑师数字化能力之间的矛盾。

建筑师刚毕业就不得不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学校阶段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并不能使自己马上胜任绿色建筑评价相关的工作,工作期间还必须得花很多时间去参加相关专业培训来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才能循序渐进的参与到相应的工作中。

3 培养建筑师在绿色建筑评价工作中数字化设计能力的对策

3.1 建筑师教学的培养计划需要融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方面的内容

《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4]中涉及到绿色建筑的内容较少。如《建筑物理》课程涵盖了37个知识点,然而参考学时仅为72学时,虽然这些知识点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基础内容,但是在这么短的学时内难以实现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的结合。

另外,规范还对《建筑设备》、《建筑数字技术》等课程规定了部分知识点,涉及的内容深度以熟悉和了解为主。如《建筑数字技术》课程中对建筑技术辅助设计软件方面有对Ecotect软件的使用要求,但是参考学时仅为4学时,BIM软件为14学时,对于软件的学习来说远远不够。当然,部分高校在课程规划中设置了相应的任务,采用BIM软件技术辅助完成建筑课程设计作业[5]。

所以,很多学校也结合自身的情况开设相关的课程以加强绿色建筑方面的学习。如李娟发表的“建筑物理教学中引入绿色建筑理念的思考”、周嫱发表的“绿色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整合研究”两篇论文都对重庆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的绿色建筑教学实践做了介绍和分析。

笔者认为建筑学本科教学也不应拘泥于规范的规定,还应该顺应形势的需要,在专科、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计划中融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方面的内容。此外,还应尝试与相关软件企业合作,如与天正、斯维尔、欧特克等公司开展交流,可以在课程教学中邀请资深讲师给学生授课。同时,也可以发挥高校教学团队的优势,开展校企间的“产、学、研”的合作,同时也可以为设计单位开展相应培训服务。这样,建筑师在学习和培训阶段就能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绿色建筑评价方面的内容。

3.2 行业主管部门需要多开展相应的培训

住建部不断扩大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项目的范围,绿色建筑设计相关的软件也较多,常用的软件有:PKPM软件系列、绿建斯维尔系列、天正建筑系列、phonics软件、Ecotect等软件,刚参加工作或者平时这方面软件接触较少的建筑师一时难以掌握如此五花八门的软件工具。所以,住建部在颁布相应规范的同时也应同时推动相关培训项目的开展,以推广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法。比如在每年的执业建筑师培训计划中加入绿色建筑评价的内容,在设计高层次阶段普及相关的内容。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也应该积极加入到培训的行列中来。

另外,图纸的审查也应设置相关的规范,以保证建筑项目较好地落实绿色建筑设计。如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颁布《绿色建筑工程咨询、设计及施工图审查收费标准(试行)》。有了相应的审查标准,建筑项目的实施就能更好的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措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项目完成的质量。

3.3 建筑师需要有提高自身工作水平的意识

(1)建筑师应该在就业前进行职业规划,结合企业对员工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定,为自身的发展制定一个大致的计划。在学生时代或者工作初期,寻找各种机会增强自身绿色建筑方面的工作能力。

(2)建筑行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建筑师转变思路,寻求突破。在国家提倡“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下,在绿色建筑越发重要的行业趋势下,建筑设计人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审视夺度,结合物联网+、VR虚拟现实等新方向,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开拓新思路,不断创新。

(3)建筑师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协调工作能力。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⒒崾菇ㄖ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协作沟通更加广泛和深入,这就需要建筑师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坚持以建筑设计为龙头,在整体上把握建筑项目的方向。

4 结语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将越来越普遍,特别是ASGB 2014的建筑适用范围更广[6],而具备绿色建筑设计及评价能力的建筑师数量缺口仍然很大,这就需要高校、设计单位、建筑企业不断探索和创新,从各个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建筑师绿色建筑评价的数字化设计能力水平,力争使建筑行业的绿色建筑设计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张 川,宋 凌,孙潇月.2014年度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J].建设科技,2015(6).

[3]周 嫱.绿色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整合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 2014.

[4]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第8篇

论文摘要:对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并与我国现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了比较,提出了LEED对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过程中值得参考和借鉴之处。

LEED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所组织的,对美国现有建筑进行生态评估的一套评价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地评估绿色设计和可持续胜建筑的评价认证体系,LEED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认可,并日趋成熟。我国人口众多,平均资源占有量少,能源消耗量大。而仅建筑能源消耗量就占据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5。由此看来,在我国推行绿色建筑,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之路势在必行。

系统地评价一个建筑是否达到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建立明确的评价认证系统,以检测设计所达到的绿色环保效果,衡量建筑所能实现的生态效益。目前,全球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达到20多个,且还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中。LEED被认为是其中最完善、最具影响力的评估标准,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目前,LEED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必须结合我国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地利用LEED评价体系,从中寻找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之路。

1 LEED的简介

1.1 LEED的发展

1993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成立。作为一个非盈利组织,其成员涵盖了建设领域的各个部门,包括设计公司、施工公司、房地产开发商和公用部门等。委员会在1995年即开始研究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于1998年8月USGBC首脑会议上正式推出LEED1.0版本,且在2000年3月更新了它的2.0版本。

USGBC在经过初步实践和测评后,很快意识到推动可持续建筑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系统来定义和评估绿色建筑。于是,USGBC开始对已有的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并分别于2002年11月、2005年11月了LEED2.1和LEED2.2版本。但是此时的LEED还仅仅针对新建建筑和重大改造项目,随着LEED的不断成熟和发展,逐渐发展为涵盖6种针对不同建筑产品又相互联系的绿色评价体系(见图1),包括LEED-NC(适用于新建建筑和重大项目改造)、LEED-EB(适用于既有建筑)、LEED-CI(适用于商业建筑)、LEED-CS(适用于建筑结构与外壳)、LEED for Homes(适用于绿色生态住宅)和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适用于可持续性社区开发)。

这6种LEED产品,都细致的考虑了建筑项目之问的差异和实践状况,同时又秉承同样严格和一致的评估标准。各个项目都有自己的专业编撰小组,同时各小组也需要通过相互沟通来保证评价系统的连续性和贯通性,且最终都需通过LEED指导委员审阅。每一项产品在推出之前,都必须面向所有USGBC的会员公开进行项目试验和最终投票,通过才被批准予以发行。作为一个开放式发展的评价体系,各个分支评价体系都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发展,以获得与建筑市场同步前进。同时,客户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申请适于自己建筑项目的LEED认证。如LEED-EB不仅仅局限于既有建筑的申请,已通过LEEI~NC认证的建筑项目也可以继续申请LEED-EB。

1.2 IEED的评价方法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又被称作开发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起初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为满足美国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评估的要求而推出的一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随着不断地更新和发展,逐渐通行于全球。LEED为提高建筑环境和经济性能提供详细参考标准,从建筑全寿命视角对建筑整体环境性能提供评测。

LEED的评估认证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LEED2.0为例,评估流程如图2所示。

首先是登记阶段,申请评估的项目可通过邮寄或网上在线登记的方式申请评估,USGBC鼓励项目在预设计阶段就进行申请。然后是支持阶段,USGBC通过LEED官方网站或其他途径向申请者提供参考指导和评分细则,帮助设计者解决在满足各种具体的前提和得分要求时所遇到的问题。第三步是USGBC根据申请者所提交的文件,对项目进行认证。

LEED从可持续场地选择、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保护环境、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这几方面对建筑进行评估,评判其对环境的影响。其中,可持续场地选择约占总评分的20%,有效利用水资源占7%,能源与环境占25%,材料和资源占19%,室内环境质量占22%,创新设计占7%(见表1)。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虽然体系庞大但系统分明,在每个评估项目中,LEED都提出前提条件和可能的得分条款。项目首先必须满足每个评估项中规定的前提条件,然后可根据每个得分点的相关规定对建筑进行评估打分。同时为了方便使用者深入了解该体系,LEED编制有详细的技术导则和手册。如在每一个得分条款中又包含评估目的、要求、提交文件和可能的技术和策略,详细阐明了绿色建筑各相关技术内容和实施措施及路线,并给予了成熟案例以指导。最终,将所有评估项所得分数相加就可得到建筑最终分数,满分为69分,52分以上可获得铂金认证,39分-51分为金质认证,33分~38分为银质认证,26分~32分为一般认证。

1.3 U ED的发展现况

由于LEED有着非常完整的认证体系,整个体系内容包括专业人员认证、提供服务支持、培训,第三方认证等。认证程序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方便快捷。LEED在H前国际上各类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中最为完善、最具有影响力。根据USGBC的统计,截止至2008年l0月,全球共2024个项目获得LEED认证,占地面积25920万m2。全球已有14240栋各类建筑申请LEED的评估,而已经获得LEED各级认证标志的有1148个。中国也有少量先进建筑项目取得I.RED认证,包括北京世纪财富中心、上海绿洲仕格维花园酒店、深圳的虎山公寓和哈尔滨的乐松购物中心等。

2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缺乏实践经验,许多相关的技术研究领域还是空白,相关评价体系的拟定基本都借鉴国外经验。例如,2001年9月底建设部科技委员会公布的我国生态住宅技术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其指标体系主要参考了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0版本,同时也融合我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等法规的有关内容。2003年8月由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九家科研院所联合推出《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则参考了日本的CASBEE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现今,中国建筑领域通行的是2006年6月1日由建设部和科技部发起施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评价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由控制项、一般项目与优秀选项组成。参与评定的绿色建筑应满足各类指标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按满足一般项目和优选项目的程度,划分为1星~3星3个等级。

由于初次编撰的缘故且限于当前条件,该体系只适用于评价那些总量大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消耗能源资源较多的公共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且不带有强制性。对于其他建筑,根据建筑用途、运营能耗等实际情况调整,且只能提供参考价值。

3 LEED的启示

3.1 LEED成功的经验

LEED评价体系目前在国际上公认度很高,其获得成功的原因可总结如下:1)精确定量分析。LEED的评价并不简单地停留在定性阶段,对于各项指标,可进行精确定量分析和考核。这就使得该评价系统在执行过程中会有一个统一的客观尺度,也使得评价过程趋于可控化,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更具可实践性。2)极高的开放性。LEED在其开发运营中存在开放性。LEED评估的所有程序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LEED评估项的得分点所引用的标准采用清单的形式,简单明确,后期评价过程也保证透明公开,甚至在一些项目中公开招募专家进行评估。USGBC作为开发者和独立的第三方,要求所评估的项目组中至少有一位主要参与人员通过LEED专业认证考试,为LEED带来极大可信度和权威性。3)以市场为导向。LEED的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不仅仅关注于建筑绿色性能评价和环境保护,同时也关注于改变资本市场的评估方法,让开发商、业主和绿色建筑相关产业都能从中获益,让LEED认证的建筑得到更高的估值。如在开发商这个环节上,LEED认证并不一定会带来房屋建造成本的增加,即使增加也会控制在一定的额度内。同时LEED会通过房产估值这个环节,将通过LEED认证的建筑的价值给予更高的价值评估,促使开发商积极地获得认证。4)贯彻始终。LEED关注于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对节能和环境的影响,包括从建筑设计到竣工全过程对其进行绿色评价;要求设计师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建筑的环保节能性能;在施工阶段,LEED会对施工人员进行绿色设计培训,且派遣监督员现场指导;LEED评价中同时关注建筑将来运营阶段能否为业主提供健康、优质的活动空间,建筑拆除后对环境影响是否降至最低。5)持续更新。如前文所述,LEED诞生至今,已发展为多个版本,且其子版本还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中。LEED持久的生命力正是来源于其不断地更新发展,以适应建筑领域的不断前进。

3.2 LEED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比较

LEED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却很快,但其中一些评分细则却明显不符合我国国情。中国绿色建筑领域目前最关心的是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性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是根据这一要求制订。对比LEED,可发现虽然两者都关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评价,都采用评分制的标准等等,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鉴于国情,两者有很多不同之处:

1)LEED的局限性。LEED的一些评价项并不适用于中国国情。比如,LEED在“可持续性场地”中强调最大化空地,以维护场地及其周边生态环境。这在寸土如金的中国实际上很难做到,而且也与中国“四节一环保”中的节地理念背道而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则关注于人均居住用地、绿化率的提高,日照时间的延长,这种做法无疑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再举一例,为鼓励申报项目开发使用基于零污染的再生能源与电网技术,LEED要求建筑所用电能至少有35%是可再生能源提供,并有一个为期至少两年的再生能源购买合同。这对于煤炭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90%的中国来说,极难实现。相对而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只要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比例的5%以上时就可得1分,这无疑在中国现有供电模式下更容易实现。

2)定量分析。我国进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所需的数据较为缺乏。例如,建筑施工中的能源消耗、材料加工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室内装修时造成的空气污染物含量,如果采用LEED标准,许多评价难以进行定量分析。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于较为成熟,且易于获得数据的评价项,列出包涵具体数值的评价标准;对缺乏相关基础数据,尚无条件进行定量化分析的评价指标,暂不纳入或提出定性要求。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和研究的发展,再逐渐完善评价标准中的相关细节,具有较大的机动灵活性。

第9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环保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210-01

1 引言现在绿色建筑中的大部分技术切入主题,

要有效地在城市推动绿色建筑在法定规划与建设管理方面的实施,就需要全面了解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获得设计标识的住宅与公建项目在设计过程中选用的技术路径。文章首先介绍我国在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规划设计领域目前采用的技术体系,然后详细分析55 个已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内容与评估成果,其中包括30 个住宅项目和25 个公共建筑项目,涵盖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分析它们的选择评价指标项,总结出绿色技术的基本应用情况。研究指出建设单位对不同指标的选择呈现明显差异性,不同指标达标率差异也很大,反映出市场对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经验、成本控制管理、成本的认知等方面都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建立一个整体高信息度和成熟的市场环境。

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

2.1 概况

我国引入绿色建筑的概念始于20 世纪90 年代,2001 年开始进行探索性了解、研究和推广应用,尤其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在政策和标准体系建设、技术研发、示范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为规模推广奠定了基础。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启动了“100 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与100 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开展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到2012 年1 月初,全国共评出了353 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近3500 万m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总体还处于自愿发展的起步阶段,总体数量少,呈点状、分散态势,且地域发展不平衡,绿色建筑的发展存在南方快、北方慢,东部沿海快、西部地区慢等问题,与大规模推广绿色建筑的要求差距较大,可喜的是近两年各地绿色建筑发展呈现加快的趋势。

3 城市规划管理与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应用

本论文针对我国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获得设计标识的住宅与公建项目在设计过程中选用的技术路径,首先介绍我国在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规划设计领域目前采用的技术体系,再指出需要分析市场中对设计技术选择的重要性。然后通过详细分析已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内容与评估成果,其中有住宅项目和公共建筑项目,涵盖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分析它们选择评价指标和应用绿色技术的基本情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与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于2012 年进行了绿色建筑技术经济分析研究,本文部分内容即是根据其中有关目前我国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技术选择分析部分整理而成。

4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应用设计技术体系

目前主要在研究和推动的绿色建筑建设政策都强调关键技术手段的应用,在不同的分析和讨论中,提出的政策手段问题是以应该应用哪些技术手段为核心。这里指的技术手段包括在建筑规划设计中采用的绿色技术,主要是节能、能源供应、水资源、废物处理、室内外环境、建材、建筑管理等。本文首先把目前应用到绿色建筑建设的核心设计技术体系进行介绍。首先可以分析整个行业对低碳城市和绿色建筑建设技术使用范围的看法。从宏观市场角度来看,中国绿色科技(T h eChina Cleantech Initiative)于2009年发表的《中国绿色科技报告2009》描述了中国绿色市场的背景,并提供了一份绿色科技在行业板块的行业概述,其中包括中国绿色科技7 大行业板块:清洁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绿色建筑、清洁交通运输、清洁工业和清洁水,其中绿色社区/ 建筑涉及的技术领域有5 类,具体应用技术共14 项。

目前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政策讨论主要集中在应用技术的问题上。仇保兴对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模式和政策导向有比较全面的阐述,他在论文中指出我国在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和生态城改造分级关键技术的政策方面,其框架包括的政策手段可分为:建筑节能、绿色交通、水生态、垃圾处理、城市绿化、城市规划6 大方面。

5 绿色建筑目前涉及的技术应用问题

以上针对住宅与公建绿色建筑项目的指标选项分析,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 2006)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一般项和优选项的指标选项分类,可以看到评价指标选项明显反映了项目在应用绿色技术上的基本差异性。具体的指标项组合选择决定于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设计团队对不同绿色设计技术的认知、市场上某类设计技术或设备的普遍度、建设单位对指标要求的了解、指标产生的对项目成本的影响等原因。从上述分解可以总结出我国目前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方面的几个问题:

不同的绿色建筑项目要达到某一星级水平的绿色建筑标识,具体选用的指标组合差异性反映了目前市场中对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经验、管理、成本控制的认知等方面都处在发展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整体成熟的市场环境。基于本研究指出的目前绿色建筑指标内有部分指标的达标率比较低,其原因是申报单位没有提供技术报告或资料。考虑在审阅申报时,引导申报单位提供足够的技术数据和报告(主要有关的指标包括:自然通风、可调节外遮阳、地下空间自然采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再生水、热岛效应等)。个别指标的要求比目前一般的常规或强制性标准规范要求设计标准明显要高,达标有一定难度(如更高的建筑总能耗节能水平、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高等)。

初步分析基本上指出应用率比较低的个别选项和技术都集中在“节能与能源利用”和“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两个重要的指标类内。这一问题对于我国通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手段整体能否达到实质高能源利用效率、高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和节水效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要提升绿色建筑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具体效果,建议下一步扩大研究项目数量,深入分析项目的申报技术资料,详细研究具体个别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选择和成本的关系,解决如何协助市场合理地应用综合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技术。同时,经济激励手段要具体定向,面向特定的技术屏障,通过提供合适和有技术针对性的经济激励手段(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使用技术未能普遍化,是建筑节能减排的主要阻力),鼓励建设单位提高节能减排目标。从产业领域,通过协助推动业界对技术和成本的认知与经验交流,提高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技术要求,特别是认知应用个别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设计与成本间的关系,推动市场发展,可以通过技术的市场化使成本下降。技术的推广和其经济性是分不开的,通过合适的推广、应用经验交流、有效率的经济激励手段都可以把应用率提高,进一步推动绿色建筑的产业化。

6 结束语

实现绿色节能建筑的重要基础是绿色建筑设计。只有在建筑设计理念与设计策略上认真的专研,给住户创造一个健康、舒适、而又节能的环境, 这些内容才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之处。而新世纪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指导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水平,推进节能与绿色建筑,通过节源节能,解决资源问题、缓解生态矛盾,实现绿色建筑和自然共同生存、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叶祖达,李宏军,宋凌.中国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成本效益分析[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7

第10篇

我们在查阅前人的学术劳动成果时可以获得他们的研究结果,同时也可以学习前人的方法和提供的相关信息,这是我们撰写参考文献信息的最大来源。以下是千里马网站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建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孙礼军等,建筑的基本知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8

[2]刘先觉等著,生态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冉茂宇,刘煜.生态建筑[M].北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1

[4]张俊.谈在建筑设计中综合考虑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以湖南(夏热冬冷)地区为例[J].中外建筑,2008(2).

[5]林宪德.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开彦,王涌彬.绿色住区模式——中美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2

[7]姚润明,李百战等.绿色建筑的发展概述[J].暖通空调.2006.36(11):27~32

建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洪雯.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对亚洲未来发展的重要性[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88.11

[3]万蓉,刘加平等.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建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4.33(2):150

[4]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金融信息参考.2005.4

[5]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邹晓周,曲菲.绿色节能主义之低碳建筑[J].建筑节能,2009.4

[7]龙惟定,白玮,梁浩,范蕊等.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J],节能经济.2010(2):38~40

[8]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俞允凯.中国城镇建筑能耗现状、趋势与节能对策建议[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11~14

[10]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J].建筑经济.2010.2:41~43

建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陈通,姚德利.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建筑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11.34:85~87

[2]张陶新,周跃云等.中国城市低碳建筑的内涵与碳排放量的估算模型.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1.25(1):77~80

[3]气候组织政策简报.2011年第2期.

[4]柳云状.中国发展低碳建筑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0

[5]TopEnergy绿色建筑论坛组织.绿色建筑评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颜廷珊,李春雷.建筑经济角度的建筑产品与建筑生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2(01):257.

第11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优化

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然而,这种不惜以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2014年,我国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随着绿色建筑的快速,结合我国国情,有必要对其评价指标进行优化。

一、节地与室外环境

(1)建筑容积率

容积率上限是防止过渡开发给城市基础设施带来的超负荷运行。容积率的下限是保证土地开发的效益,避免无效益或低效益开发对土地资源造成浪费。建筑容积率是体现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各地区可根据当地情况确定得分门槛值。

(2)建筑绿地率

绿地主要指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该指标从“宏观”上反映项目区域内的绿化水平,绿色建筑作为环境友好型建筑,该指标的标准应较一般标准要更高。

(3)风环境

随着办公建筑高度不断增高、密度越发密集,对近地面大气层中建筑的周围风环境影响越来越明显。建筑周围的自然风受到建筑物的阻挡,风速会产生很大变化,可能产生再生风环境和二次风环境,强烈的湍流会对行人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此项应作为室外环境的重要部分,要求设计中对建筑风环境进行模拟,控制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

(4)热岛效应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凸显,已成为影响城市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近几年,夏季产生雾霾天气的地区不断扩大,与城市热岛效应直接有关。因此,应采取措施降低城市下垫面的发射率,增加蒸发量,如增加绿地覆盖率,利用反射率低的材料铺设地面;鼓励使用绿色交通工具,减少城市能耗散热等。

(5)绿化

在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只有节地与室外环境中要求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及对绿化方式和物种选择提出了要求,并没用定量的硬性指标。因此显得过于粗放,在引导建设者提升绿化质量、增强绿化功能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实施细则中,没明确表明指标的适用阶段,如“植物成活率应为95%”,此项不适作为设计阶段绿色标识评价指标,且应规定验收时间应为栽培后经过一个夏季后的10月份进行。地球表面的表层土的形成需漫长的演变,当前,已有项目开始尝试将表层土回收,待施工完成后,在将其绿化,经过评估,该类项目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应将其引入评价体系当中,要求在项目前期对场地土壤调查,并项目建设后进行场地恢复。

二、节能与能源利用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能与能源利用指标虽考虑了减少能耗,但分类不明、条理凌乱。节能电梯属建筑内部的交通系统,风机和冷热水系统属于通风、空调系统,将两者合为一项进行评价显然不够合理。为解决该问题,应依据指标的性质和功能,借鉴国外评价体系的相关问题的处理方式,将节能与能源利用指标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对同类型指标提供多种达标途径,使用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项目的途径。

(1)围护结构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主要从建筑物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考虑,用传热系数、热惰性及外窗的气密性作为评价指标。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是降低建筑能耗的主要因素,改善和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能有效减少墙体等的传热损失和窗户气密性不足带来的空气渗透热损失,从而提高供给热能的利用率,减少建筑物的采暖能耗。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提高对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要求。

(2)采暖效率

《绿标》中涉及此项的要求,但指标分类不明,条文说明不清,未考虑不同采暖方式的差异。应根据采暖方式分为空调采暖和集中采暖,建筑可根据各自采用的方式选择相应的指标,充分体现了体系的兼容性和全面性。为更直观的评价建筑的采暖系统节能效果,应从相关国家、行业标准中引入性能量化指标。

(3)交通节能

当前,我国城市兴建高层建筑的热潮还在不断上升,办公建筑的高度不断提高,体积日趋庞大,功能趋于多样化。建筑内部交通系统的能耗比值也持续攀升,大力鼓励办公建筑优先采用节能电梯、节能自动扶梯降低建筑能已耗迫在眉睫。

三、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在《绿标》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部分措施性指标转化为量化指标,例如,建筑日平均节水率、室外用水节水率、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比例,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在措施性指标中加入新的绿色技术,更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

(1)雨水控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透水地面迅速扩张,雨水资源迅速排放,并携带大量污染物质,城市地下水无法及时回供,可能导致地面下沉等严重后果。

我国应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对缓解水资源紧张具有极大的作用。现行的《绿标》对雨水的控制也给出了规定,但并不全面,雨水径流控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雨水径流的设计与场地设计密不可分,在节地与室外环境中增加此项,符合实际应用情况。

(2)采用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

随着中央空调在建筑空调系统中使用比例不断加大。冷却塔是空调系统的主要耗水源,但其对水质要求低,所以应鼓励利用再生水作为冷却水,且循环使用。随绿色技术经过不断研究和实践探索,一些新兴的绿色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在冷却节水技术中,地源热泵和闭式冷却技术由于其本身具有的优势如节约水资源、防止污染等正受到行业内的广泛关注。在标准中增加此项,对其这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结合最新研究成果,选择恰当指标,对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指标进行优化。

(1)预制、预拌技术

我国建筑业长期依赖要素投入,技术含量低、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低、资源利用率低,与大规模的建造任务和社会对建筑高品质的需求及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形成了必需突围的倒闭态势,传统粗放的建造亟待改变,应推动建筑产业工业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工厂预制、预拌方式以其高效的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了建筑对能耗和性能的要求的效率,及对施工场地要求低等优势,减少了建筑业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实现我国建筑产业的转型中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2)可再循环、可再利用材料

《绿标》制定时期绿色建筑在我国才刚起步,缺乏实践经验,只参考国外相关评价标准规定设定该项得分基准值。经过后期的实践,有关部门认识到《绿标》设定的基准值过高,多数绿色建筑要达到指标要求很困难。因此,参考国内研究成果适当降低了得分基准值,以提高使用可再循环、可再利用材料的积极性。

(3)施工节材

施工阶段的材料浪费现象在我国建筑业非常普遍,许多施工现场材料管理混乱,材料使用效率低,施工管理人员和工人废料回收利用意识低。施工阶段的材料回收利用率是建筑施工产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节约施工成本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全面提高绿色建筑质量――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主题报告[J]. 建设科技.2013(07)

[2] 叶凌,程志军,王清勤.针对新建非住宅建筑的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法2011版简介[J]. 建筑科学.2013(02)

第12篇

关键词:绿色生态;暖通空调;设计;施工

绿色生态建筑指的是健康、环保和节能的居住环境,使人类的发展和生存相结合,满足理想建筑的需求。绿色生态建筑的本质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相处,其次,使居住者产生舒适和健康的感受。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对室内环境的需要。现代暖通技术能够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健康、舒适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1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在社会生活之中,为了贯彻绿色生态建筑的观念,应该建设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内容应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环境。应该考虑建材、能源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例如,空气污染、土地和水污染对生物物种的破坏。第二,健康,主要指的是和人类健康相联系的室内生活环境。第三,社会,指的是建筑的使用管理和经济性等社会问题。第四,规划,包含建筑区域之中的交通规划和环境设计。第五,设计,指的是在设计中,改善建筑的生态性能方式,是一种定性的评价。在上述五个项目之中,又可以根据相关的内容,划分出多个子项目,对不同的层级进行打分,判断其是否满足绿色生态建筑的要求。在现代的建筑之中,暖通空调技术和项目指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评分的标准主要是依据土地使用、生态、水、材料、污染、交通和能源等几个方面,应该针对评价的内容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针对评分的高低,做出相应的评价结果,使用优秀、很好、好和通过等四个等级,给出相应的证书。还可以使用美国LEED评价体系,对绿色建筑的生态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设计过程的改善、室内环境、资源和材料、用水效率、大气和能源、厂址等,针对得分将生态建筑分为四个等级,最终得出评价结果。加拿大的GBTOOL评价体系是使用表格对生态建筑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包含社区交通、使用管理、经济、服务质量、环境负担和资源消耗等。同时,很多的地区和国家也开始针对自身的特点,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对绿色建筑进行分类,对绿色理念进行了直观的表达,方便用户进行接受和理解,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灵活性和相对性增强。

2 暖通空调节能技术 暖通空调节能技术主要由两个原则,节能性和舒适性相结合的原则,环境保护和使用能源相结合的原则。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能够将环境作为指标,在健康建筑的基础之上,提出绿色建筑的具体要求,在保障健康的同时,减少资源的消耗,包含热水供应、围炉结构、空调系统、通风和采暖等系统的节能。建设绿色生态建筑的目标是要保护生态环境。虽然,在我国建设绿色生态建筑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在很多生态建筑之中存在着的绿色意识不完善,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传统的施工方式和施工理念还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该不断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建筑。

空调的冷热源能够有效的减少建筑能耗,应该针对建筑所在地的能源种类、气象条件、运行费用、投资费用和环境保护等因素制定冷热源。在开发新能源的过程中,应该适应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加大对水电、核能、燃料电池、天然气、地热能和太阳能的开发。核能和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上述两种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储量的数量有效,与之相比,水能、地热能、太阳能是真正的环保卫生能源,开发价值很大,是世界上最具有潜能的新能源,在空调系统之中已经开始使用。冰蓄冷空调可以使用水的相变进行放热,对冷量进行存储,因为冰的蓄冷量较大,因此,具有经济性的特征,可以有效的减少供电需求,对城市的电力供给做出平衡。目前,冰蓄冷空调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能够运用先进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对合理性、节能性和经济性进行反映。在应用热泵技术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解决环境问题和能源消耗问题,热本技术因为对供热的温度需求较低,因此,在空调系统之中广泛的使用,而且具有工作性能稳定的特点,受空气温度的影响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在风系统节能之中,可以通过对多种风系统的使用,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在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的同时,提高建筑的生态水平。在置换式系统之中,可以对建筑之中的照明和设备进行平衡,提高居住者的舒适性,具有良好的环境品质。

在水系统节能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空调的变化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选择变频调速节能阀,将冷却水的流量减少最最低,使冷却水的消耗降到最低,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控制,最终使运行能力达到最佳的状态,使运行的费用大大减少。同时,还可以使用蒸发冷却技术和去湿空调,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节约使用资源,对环境进行保护。

3 施工管理中的节能措施

充分使用自然资源,减少空调在运行中的负荷,利用建筑自身保证室内的环境,使空调制冷系统的污染减少,使能耗降低,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可以在办公室中使用自然通风,在室内减少空调的使用,在墙壁上种植相应的植物,使用植物对阳光进行遮挡,减少室内的温度。目前,在建筑中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集中在热水器等方面,在建筑之中,应该充分使用天然的光线满足室内的需求,同时,使用太阳能对建筑用水进行加热,使环境和建筑共同发展。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节能的需求,对墙体进行改善,重视建筑墙体的隔热需求,使用热工性能较好和能源消耗较低的墙体材料,加大变色墙体涂料的开发力度,提高建筑的节能水平,使建筑的结构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4 结语

总之,评分的标准主要是依据土地使用、生态、水、材料、污染、交通和能源等几个方面,应该针对评价的内容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针对评分的高低,做出相应的评价结果。在水系统节能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空调的变化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选择变频调速节能阀,将冷却水的流量减少最最低,使冷却水的消耗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卜增文,刘俊跃.基于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空调系统设计[J].暖通空调,2004,34(02):22-26

[2]卜增文,刘俊跃.实现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技术措施[J].制冷与空调,2004,04(01):177-179

[3]秦佑国.绿色建筑的中国特点[A].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9-32

[4]庄友明,张建一,李莉,等.冰蓄冷空调技术研究实验室的开发建设[J].暖通空调,2005,35(01):126-129

第13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全寿命周期 绿色体育场馆

中图分类号:G818文献标识码: A

伴随着全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设施尤其是体育场馆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近年来我国不断举办世界级的运动会,这直接导致我国在体育场馆建设方面的巨大投资。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为例,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投资累计200余亿元。虽然新增体育场馆建设项目不断增加,但是,我国资源和环境容纳力有限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体育场馆设施在能源使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率,以及水资源节约,建筑材料节约等方面仍然效率较低。另外,由于体育场馆有其自身特殊的运营特点,目前大多数体育场馆都普遍存在运营和使用效率低下,对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不高,对资源和能源浪费现象严重的问题。因此,针对以上述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中的不足之处,研究和探讨体育场馆建设及运营方面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提出绿色体育场馆建设理论成为本文的目的所在。

体育场馆是进行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身体锻炼的专业性场所。它是为了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大众体育消费需要而专门修建的各类运动场所的总称。体育场馆主要包括对社会公众开放并提供各类服务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体育教学训练所需的田径棚、风雨操场、运动场及其他各类室内外场地、群众体育健身娱乐休闲活动所需的体育俱乐部、健身房、体操房和其他简易的健身娱乐场地等。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居民生活娱乐消费升级的宏观背景下,体育产业迎来了“全民体育”时代。作为体育产业发展重心的体育场馆业也顺势得以快速发展,并普遍被认为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体育场地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体育设施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普及群众体育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急速转型,人们正步入休闲时代,闲暇时间正在迅速增加,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转变,人们对体育文化、体育休闲、体育健身的需求大大增强。根据《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到2015年,全国各类体育场地将达到120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体育场地设施也将不断增加。

体育场馆作为人工建筑,是实现竞技体育目标,满足大众运动健身需要及组织各类型社会活动的基本场所。但是,伴随着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缺少长远规划、科学规划的建设项目不断上马,不加节制的开发与建设,使众多现代体育场馆不仅疏离了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和交流,也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源的50%左右;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有关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就占了34%;建筑垃圾则占人类活动产生垃圾总量的40%;在发展中国家,剧增的建筑量还造成侵占土地、破坏生态环境等现象日益严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在未来15年保持GDP年均增长7%以上,将面临巨大的资源约束瓶颈和环境恶化压力。

但是,随着绿色建筑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此类问题的现实之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共有六类指标,由高到低划分为三星、二星和一星。

与绿色建筑理论的蓬勃发展相比,绿色体育场馆建设理论研究尚处于学科领域的初级阶段,目前国内对绿色建筑理论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也较少,主要有:清华大学,黄献明博士曾对绿色建筑生态经济优化问题进行研究;重庆大学,柴宏祥博士曾对绿色建筑节水系统及全寿命周期生态效益进行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李辉博士曾对城市公共建筑的绿色建筑体系进行研究等。但是,以上研究仍然主要围绕住宅及写字楼或者办公楼展开,而且,研究内容相对宽泛,较少有针对某特定类型的建筑展开绿色建筑研究的,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绿色体育场馆的概念。笔者认为绿色体育场馆是指在满足体育场馆项目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在体育场馆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中国体育事业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体育场馆建设尤需大力发展节能与绿色体育场馆。绿色体育场馆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相比于绿色体育场馆,一般体育场馆在结构上趋向于封闭,在设计上力求与自然环境完全隔离,室内环境往往不利于健康;而绿色体育场馆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办法,会对气候变化自动进行适应调节。

一般建筑随着建筑设计、生产和用材的标准化、产业化,大江南北建筑的形式一律化、单调化造就了“千城一面”;而绿色体育场馆推行本地材料,建筑将随着气候、自然资源和地区文化的差异而重新呈现不同的风貌。

一般建筑是一种商品,建筑的形式往往不顾环境资源的限制,片面追求批量化生产,低成本建设,自我创造形象;而绿色体育场馆则将被看作一种资源,建筑及其城市发展都将以最小的生态和资源代价,在广泛的领域获得最大利益。

一般建筑追求“新、奇、特”“大、洋、贵”,追求标志效应;而绿色体育场馆的建筑形式将从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获得灵感,“美存在于以最小的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重返2000多年前古罗马杰出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的“紧固、适用、愉悦”六字真经上。

一般建筑能耗非常大,建筑业是所有产业中的耗能大户和污染大户;绿色体育场馆极大地减少了能耗,甚至可以自身产生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一般而言,发电节能提高5%,汽车节能提高10%极为困难,而建筑节能轻易可达50%至60%。

一般建筑仅在建造过程或者是使用过程中对环境负责,而绿色体育场馆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从被动的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到主动地创造环境的丰富性,减少资源需求。

伴随国际上可持续发展运动的蓬勃兴起和发展以及我国以能源为核心的资源“瓶颈”日益突出,我国在2009年、2010年国家先后启动对《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定,2013年1月6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同时还对"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方案、政策支持等予以明确。日前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从2012年的2%提升到2020年的50%,而体育场馆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绿色体育场馆建设的研究必然成为大势所趋。

绿色体育场馆建设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目前体育场馆的建设方面普遍缺乏较为先进的理念指导,在体育场馆的建设方面一直以来只注重其使用功能而忽视其节能,环保,节地,节材等资源和能源节约方面的研究,体育场馆建成后运营效率低下,能耗严重,而绿色体育场馆建设研究将能够开创一种全新的建设理念和建设思路,在实践中注重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等,注重体育场馆全寿命周期能源和资源节约,提高效率。因此,绿色体育场馆建设理论的提出,将为体育场馆建设提供有意义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梁栋.江苏省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现状以及对策[J]曲阜师范大学,2011.04

[2]成虎著.工程项目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第14篇

关键词:绿色变电站;环保节能;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1 绿色变电站的概念和评价指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能源的需要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对电能的需求更为迫切。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变电站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变电站建设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变电站在提供给我们电能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环境污染。那么,为了解决这个污染的问题,为了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走绿色产业道路,建设绿色变电站就显得极为重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日益的更加需要绿色变电站。为此,我们对于绿色变电站的建设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1绿色变电站的概念

绿色变电站是指在变电站工作的全部过程中,能够尽可能的节约土地、能源、水、材料等资源,环保、污染少,并且能够提供安全、合适、稳定的工作环境,能耗少效率高、保护环境、能够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变电站。绿色变电站就是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对环境的少污染无污染,做到高效稳定的供电,绿色变电站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绿色变电站的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不仅能够推动我国经济和环境的不断进步,而且能够推动我国电力产业技术的突飞猛进。

1.2绿色变电站的评价指标

绿色变电站在我国属于一个新兴事物,在我国并没有出台一个绿色变电站的评价指标,虽然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起步较早,但是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目前的情况就是,虽然绿色变电站的建设是大势所趋,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指标。在我国对于绿色变电站的建设指标,也只能参考绿色建筑的建设指标进行分析,同时借鉴外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从而尽可能的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化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

我国从几年前开始颁布了关于绿色建筑的标准,先后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等,与此同时部分省份也因地制宜的颁布了自己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的出台和实践操作为我们进行绿色变电站的建设提供了标准,绿色建筑标准的主要评价内容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节约用地和土地资源利用;节约能源和能源利用;节约水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节约材料和材料的利用;环境质量评价;运行管理评价等。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和绿色变电站的评价标准,重点都是走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达到以上指标也是绿色变电站的设计标准,绿色变电站的设计要围绕这些相关指标展开,并力求充实完备。

2 绿色变电站设计探讨

针对以上几个参考标准,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推动电力事业的发展,笔者对绿色变电站的设计进行了以下的探讨。

2.1节约用地和土地资源利用

在变电站的建设过程中,无论怎么规划,最终变电站都是要跟旁边的环境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因此,我们在绿色变电站的选址方面要做到人文和生态的绿色建设,因地制宜的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气候以及地形条件进行变电站的建设。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根据变电站的功能作用,结合城市建设规划和人们使用的方便,进行合理选址,避免引起群众抵制事件。

绿色变电站的选址规划要跟当地的城镇建设规划、工业园区建设规划、自然保护区等的规划建设保持和谐统一,要留出一定的预留用地,方便后期的建设使用。绿色变电站的建设不能占用耕地和道路,不能破坏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和水流源泉。要尽量避开文物古迹和古墓葬地区。要积极努力的进行废弃场地和污染区域的改造处理,让这些废弃的土地成为能够建设绿色变电站的新型土地。另一方面,绿色变电站要确保稳定的、长期的供电,必须要选址在地壳稳定的区域,避开不稳定的区域。

2.2节约用水和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十分珍贵,我们在建设绿色变电站的时候也应该更加关注水资源的利用和节约用水。在变电站的设计中,应该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定额用水,做到合理的使用水资源,避免生活用水的浪费和污染。要积极采用先进的设备进行生活用水的控制和节约,同时要做到水资源的充分和循环使用。

绿色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污水等,要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排放,必须对排污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把关,做到入口和出口的无一纰漏。

2.3节约能源和能源的利用

现代社会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日益突出,能源问题也日益严峻,从出现能源危机至今,世界范围内都在呼吁节约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和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特别是在建筑方面的能耗不断增加,变电站的建设也是其中的一个很大部分。因此,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要树立节约能源资源的观念,合理的节约和使用能源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笔者在此提出了一些关于绿色变电站建设中节约能源和能源利用的建议。

首先,绿色变电站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太阳辐射情况、建筑物的方位、以及风向和湿度问题等。要根据建筑物的热量得失,来进行最终的设计规划,选择最适合的一种方案。

其次,要通过使用节能技术来节约能源。绿色变电站在施工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使用光伏发电技术,做到对太阳光的充分利用,为照明等辅用电提供电能。虽然光伏发电节能环保,但是造价较高,在经济情况能够满足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该技术。

最后,绿色变电站应该采取自动控制装置。应该在变电站的排风系统上设置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装置,利用该装置根据室内的温度自动打开和关闭风机。并且要尽可能的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避免能源的浪费和过度损耗。

结语

综上所述,在日益进步的今天社会,绿色变电站将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绿色变电站的发展进步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也需要更加先进的科技和设备的投入,绿色变电站应该做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吴琛.绿色变电站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12).

第15篇

[论文摘要]绿色建筑就是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建筑。概述绿色建筑的概念、特点,并分析城市绿色建筑中存在的问题,讨论绿色建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城市绿色建筑的对策。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以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结合考虑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建筑法则和适宜的技术等多种因素。

一、绿色建筑概述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简单地说就是一要通风换气;二要搞绿化;三要尽量用绿色资源和可循环再生资源。绿色建筑也可称作生态可持续性建筑,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期满足人类健康地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需要。绿色建筑不仅与减少能源消耗有关,同时还涉及减少淡水消耗、降低材料及资源使用、减少废物、提高空气及灯光质素、处理及保留雨水用以补充地下水、恢复自然环境、减少依赖汽车等等的同类问题。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二)绿色建筑的特点。绿色建筑视建筑活动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建筑的发展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绿色建筑的发展更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建筑环境营造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为社会稳定提供基础。从事建筑活动的人必须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绿色建筑以生态的观点,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互动发展。建筑活动必须了解和尊重当地的特定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特定的气候特点,特定的人文环境,尽量减少对现有生态和人文环境的破坏。

绿色建筑鼓励新产品、新技术在建筑各环节的发展和应用,同时更强调采用“简单适合”的技术来满足建筑发展的需要。

绿色建筑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资源消耗,建筑使用过程中尽可能不产生废料及污染物。最大限度采用可循环、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

二、城市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在法律法规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颁布的《建筑法》、《节约能源法》是国家法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建筑法》对建筑节能为“支持”、“鼓励”和“提倡”,缺少强制性,对绿色建筑根本就没有提及,没有具体条款来约束。《节约能源法》关于建筑节能的两条规定是近几年来全国得以起步实施建筑节能的根本依据,但这一规定过于原则、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而且《节约能源法》的罚则部分并未规定这两条的法律责任。

(二)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目前城市绿色建筑的地方性配套法规的制定是相对滞后的,且多数法规只有强制性的法规要求,没有激励性的经济政策。由于建筑节能的效益首先体现在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作为强制性的法规要求本身,国家应该有成套经济激励政策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激励,才可能促使开发者主动实现更高的要求。

(三)规章及标准缺乏操作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市场的结合度实际成为衡量规章、标准可操作性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标准之所以在这方面仍然有所欠缺,一方面在于我们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并不长,缺乏相关的经验;另一方面在于我们的标准制定过程,仍然是一个政府主导的、科研院所专家为主体的过程,缺乏多层次专家的引入。而缺少建筑师的参与就无法提高标准的实用性,没有开发商的意见,市场的要求就很难得到准确把握,消费者、产品供应商等声音缺失同样会成为标准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的重要原因。

(四)绿色建筑相关信息不对称。目前城市建筑中,缺乏绿色建筑的意识。不仅缺少绿色建筑重要性、相关性知识的宣传普及与系统教育,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致使全社会绿色建筑意识淡薄,缺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对绿色建筑这种供应方与需求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没有建立有效的手段进行引导、培育和规范。

三、城市绿色建筑的发展

(一)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1、绿色建筑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绿色建筑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建筑行业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改善建筑的质量,同时要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废物,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2、绿色建筑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整个生命支持系统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化;保护自然资源,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污染,积极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同时也符合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绿色建筑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人的现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展。城市绿色建筑一方面要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提高建筑物的可居住性和安全性,创造社区连通性是建筑项目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必须关注的重点。

(二)城市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1、做好宣传,倡导绿色理念。推广绿色建筑首先要倡导绿色理念,向全社会普及绿色建筑的标准概念,提高公众的环保节能意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推广节能与绿色建筑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政府会加大推广的力度,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产品也有动力。

2、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发展绿色建筑需要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研究确定发展绿色建筑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技术经济政策;制定国家推进实施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制定有机利用市场机制和国家特殊的财政鼓励政策相结合的推广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收费、土地等经济手段,逐步构建推进绿色建筑的产业结构。

3、加大科技投入。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其探索与研究的道路将会是漫长而艰辛的,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持。建立和完善促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纳入标准规范。从长期看,科技投入并不是增加造价,而是带给社会进步。

4、建立激励机制。政府应该建立一种激励机制,让开发商、消费者都得到相应的实惠。通过政府立法,调整税收,加强绿色住宅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同时政府可以从公共事业项目建设着手,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并且以此为契机,促进生态人本主义在建筑领域的觉醒,成为社会价值体系的主流,并成为未来绿色建筑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宋德萱. 建筑环境控制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