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知识舞蹈论文范文

知识舞蹈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知识舞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知识舞蹈论文

第1篇

知识舞蹈要促进舞蹈家以生活、传统、舞体的多样性为目标,来提高舞者的肢体文化素质。过去的创作模式大都在继承民间舞蹈形式,并以它为素材来改编的。诸如汉族舞蹈《红绸舞》、《荷花舞》、《跑驴》、《打花棍》等都是经过这种加工改编而成的。在五、六十年代大都是以改编民间舞的大一统的编创模式,但是舞蹈家们都积极地深入生活向传统学习积累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创新。

知识舞蹈的价值取向

知识舞蹈也是对舞蹈家价值取向的定位。它体现在智力与知识的占有和艺术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改变观众对舞蹈演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看法。我们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卖弄,我们必须加以正名,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因此要加大教育的力度。

舞蹈编导家和舞蹈教育家都应该把知识运用在精品舞蹈与精英人才的把握上。同时行政领导与艺术管理者应给予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保证,给予有成就者以奖励来促进知识舞蹈的成功率,达到优秀作品的成功与优秀人才的真正实现,并引导社会观众对舞蹈审美的正确认识,唤起民众对舞蹈审美的积极性。好的舞蹈,观众喜欢看,就必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那么舞蹈精品也可以与商品名牌那样树立自己的名牌走向市场,通过演出扩大影响。

知识舞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提出是对广大舞蹈工作者一种新的呼唤。我们要加强舞蹈学的研究,提高认识,探索知识舞蹈的规律,去充实丰富它的内涵。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舞蹈界特别是舞蹈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使更多的编导、教师的智能在生产力上发挥作用,为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和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做出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舞蹈的发展空前的繁荣,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创作,大批的人才涌现出来,样式之多,手法之新,新生代之好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但是有许多编导、演员,并非自觉认识自己缺乏知识与修养,还仍然停在浮浅的创作和冷漠的表演上,更多的带有盲目性,他们更多惯以动作思维方式而忽略艺术思想性去取代逻辑思维。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舞蹈文不对题,无病,莫明其妙,而不讲内容的满台滚爬搂抱,背举,衣着露透瘦,肚脐眼普遍露。显然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又缺乏知识的艺术现象,这种无不和舞蹈编导有关。

在舞蹈创作中相互模仿甚至抄袭的倾向也层出不穷。显而易见,这种缺乏创新精神的症结是:(1)缺乏知识,(2)不讲艺德,(3)艺术功力不到家,(4)不深入生活、不积学储宝、不能厚积博发。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创作表演,知识、智力、名人效应是无形的资产,精神产品好与不好,编导、演员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作品成熟时,知识舞蹈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精品的形成是要看编导的艺术功力和他的全面知识和艺术修养。

知识舞蹈强调有知识的创作,重视审美与观赏,并应用专业知识的积累在创作实践中产生影响,知识舞蹈制约着作品的质量、水平高与低。编导、演员文化艺术水平越高,需求信息量的欲望越强,而且能从信息库中提取所用的资料融合吸收。

加快创新进程,首先必须解决观念问题,转变思想观念不仅是领导的事,也是广大舞蹈编导、演员、艺术家们的事。因此舞蹈家们要强化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二者不可缺一。因此要力培养出知识型的舞蹈家(智能型的人才)。有了知识型的舞蹈人才,才能创作出知识的舞蹈。

我们应该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创作表演高水平的作品,没有知识的开发就不能进步,创新也就难以实现,创作质量也难以提高。

知识舞蹈的提法目的,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是以知识积累创作规律为基点的,这是时代所需,也是促进舞蹈的精品最高目标迈进。

知识积累要靠人的大脑记忆来完成的,人脑极其重要是储存,人脑里的信息被记住了,在实践中就产生效应,因为人脑支配着人体多器官的运作,并向各部位发号施令,它所记忆的特定信息,必然会对人体行为产生特定的极大的影响和作用,做为意识形态的舞蹈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我们用心总会有所发现有所出新和突破,只要我们倾心尽力就能有所进步,就能取得成功。我们要认真解析,中国众多的民族,舞蹈之丰富如同大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俗、不同信仰、不同风格、不同形态,动律、节奏、生态影响都应以科研精神来研究。这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舞蹈学科。

舞蹈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如果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满足不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因此必须提高舞蹈创作的水平。我们现在进行舞蹈创作,在舞蹈语言的拥有还居于传统为多,是把已有的动作重复组合。知识舞蹈要求创作者有新的发现去营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但是必须重视舞蹈的人民性,大众性,同时要加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力度。我们不仅继承利用现在已有的传统,我们还要去探索去发现提炼生活中的精华,不仅如此,还要去发现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所以要积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没有积极的态度和热情是什么也干不成的,因此我们要重视知识创新。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由此可见知识创新对提高艺术质量,教学改革都具有重大意义。

培养高素质的舞蹈家这是时代的呼唤,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别人所替代不了的。相信不久知识舞蹈的洪流会滚滚而来,新苗的茁状成长一定会高于旧竹枝的。让我们踏着时代的节拍来迎接世纪的辉煌。

知识创新与舞蹈人才培养

21世纪即将到来,我提出知识舞蹈这一问题,与舞蹈界的同行们进行砌磋。不管对与否我总认为,舞蹈家应做到自编自演,当然不排除别的编导给自己编的节目。不过舞蹈家不应该只等编导来编似乎也应该学习编导学了。我国有56个民族,舞蹈极其丰富多彩,我们如何利用这些艺术宝藏,是我们大家应该认真思考的。只是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睡在宝藏中,不从生活中开掘创造,只从传统中求发展也是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还要发展传统建立新的传统,同时既要借鉴更重要是创新,二者不能偏。我想建立知识舞蹈的关键还是培养出优秀的舞蹈人才来。

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是当务之急。如何把培养舞蹈人才放在首位并与国际舞林相媲美与之抗衡竞争。应该首先在观念上来个转变,人家有的我们有,人家没有的我们独领,要有自己的名牌,自己的尖子,自己的精品,不能只在赛场上求人家,走后门,求人施舍,争不实之名,那是一种最没出息,没骨气,没志气,懦夫无能的表现。我们应提倡大智大勇,拥有知识正气,勤奋好学,去积累新的知识,去寻找新的资源,开展舞蹈交流合作与竞争。

人类的未来,国家的繁荣比任何时候更加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应用。而作为舞蹈艺术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使它立足于舞蹈者观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舞蹈编导更需要知识的不断丰富。没有文化知识,只是从动作本体去获取精品的成活,显然是不够的。创新首先要立足于知识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所以,舞蹈教育改革要有突破性的创新和定位,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特有的视觉变异思维方式去观察发现学生的进度和成绩的优劣,科学地改进教学机制。为此编导、教师首先要有知识积累,并能获取大量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如何改造、发展、创新,这是舞蹈教育培养人才战略研究的课题。特别要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其教育机制的变化和先进的传播手段,那么了解因特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以开放的视觉去接受新鲜事物,去引进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封闭就意味着落后。对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教育成果与培养人才、技术创新如何上一个新台阶是我们当前所关心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出一批智能型、全面的舞蹈人才,能编,能演,有文化,知识广泛,能总结,品德好,那么学校就要加强智能培养学的研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能驾驭独创的能力,使他们有办法在艺术实践中发挥才智,让他们能灵活地运用知识。

教师们教给学生成套的技术本领,不能只是让学生们去重复延伸,在旧动作中去演变画面,应该教学生在继承中去发展创新,只有创新才具有生命力。教师应该有培养学生点石成金的本领。

严格的说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和启发学生的能力,学生才不致于停留在模仿上。老师看学生的成绩,不能只看在课堂中的效果,还应在平时观察他们的灵性,观察他们的舞蹈知识的程度。课堂中的技术教练是重要的,但不能忽视平时对学生们的了解。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自学能力与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文化水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智能教育所必须注意的。只重视学生的业务能力而忽略了解智能和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当他们到社会去工作时,他们的智能会进一步得到发挥。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本领,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由此看来知识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掘学生舞蹈智能是摆在日程上的时候了。而老师自身的修养开发知识就更为重要。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青出于蓝,胜于蓝,首先要有好蓝才能培养出好青,当然也要有好青才能把蓝发扬光大,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开掘学生的智力,老师是责无旁贷的。

我们要培养出智能性的舞蹈人才,并非轻而易举,是需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要创作好剧目就需要培养出优秀的编导家和演员,如要做到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那么就要教导学生深入生活,去继承传统,去了解群众对时代的审美趣味,编导不能只停留在重复传统编舞的模式上,千人一面,老一套人民群众是不喜欢的,因此必须发挥知识舞蹈的作用。有了知识就能开掘新技术、新境界,新能更好地继承、发展、借鉴与创新。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创新环节,加强创新识。有了创新才能进步,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这是对经济、科学界讲的。对我们舞蹈创作来说也指明了方向,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原地踏步就是落后。因此要开掘智力向生活学习,向外来好的经验学习。同时让学生懂得用辩证的观点,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把外来的精华化为我们的养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鉴别筛选,推陈出新。

创新最高层次即是系统的观点,强调思想、技能、知识、信息和多种手段的汇合,特别要利用传播工具的沟通是十分重要,一件成功的作品没有宣传媒体,没有广泛群众的认同,影响是不大的。

舞蹈教育要重视知识应用的教学,并对知识舞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在教学方面是非常重视知识应用。他们以科教兴舞为指针,进行全面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同时积极地进行教学机制的改革,学校从单一式教学向复合型教学方面转化,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如中国民间舞系不仅是让学生学习传统的民间舞而让学生们能从事编舞创作,他们创作的《我们一同走过》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中国古典舞系也如是创作出一台崭新的舞蹈晚会,他们表演的《踏歌》获得中国首届《荷花奖》比赛创作金奖,名列榜首,编导系学生们不仅创作而参与表演实践,他们创编的《情殇》、《葬花魂》获得及大成功。《情殇》获得1998年文化部举行舞蹈展演荣获大奖,王玫、张守和领导现代舞创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这些学生们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而且都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准。他们的创新意识很强,不固守旧,在老师指导下,他们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表演,从而创作出精彩的剧目。因此看来,我国的社会主义舞蹈应向知识舞蹈方面发展,没有知识开掘的创作是难以深化主题,更谈不上什么艺术感染力了。

知识舞蹈的提法,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而创新是指舞蹈编导实行对创作高文化艺术视觉的全面思考。并能将社会主义之新立民族之异。可以说创新是知识舞蹈的灵魂。

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应该有独到的想象,并把它变成直观有效的艺术张力而能达到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舞蹈学院的成功的创作给我们启示,即:领导、教师、学生们有一种敢想、敢干,冲刺拼搏,不怕风险,求新进取的精神。咬定创新是舞院领导的指导思想。要求创新是众人所盼,但是冒有风险的。新东西一出来便伴着各种不同的舆论观点蜂拥而来,所以创新既要科学也要有勇气。而舞院的领导是在科教兴舞的思想指导下开掘创新领域的。科学的决策,宏观的调控,方向的把握,领导的作用是十分的重要。

第2篇

知识舞蹈要促进舞蹈家以生活、传统、舞体的多样性为目标,来提高舞者的肢体文化素质。过去的创作模式大都在继承民间舞蹈形式,并以它为素材来改编的。诸如汉族舞蹈《红绸舞》、《荷花舞》、《跑驴》、《打花棍》等都是经过这种加工改编而成的。在五、六十年代大都是以改编民间舞的大一统的编创模式,但是舞蹈家们都积极地深入生活向传统学习积累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创新。

知识舞蹈的价值取向

知识舞蹈也是对舞蹈家价值取向的定位。它体现在智力与知识的占有和艺术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改变观众对舞蹈演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看法。我们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卖弄,我们必须加以正名,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因此要加大教育的力度。

舞蹈编导家和舞蹈教育家都应该把知识运用在精品舞蹈与精英人才的把握上。同时行政领导与艺术管理者应给予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保证,给予有成就者以奖励来促进知识舞蹈的成功率,达到优秀作品的成功与优秀人才的真正实现,并引导社会观众对舞蹈审美的正确认识,唤起民众对舞蹈审美的积极性。好的舞蹈,观众喜欢看,就必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那么舞蹈精品也可以与商品名牌那样树立自己的名牌走向市场,通过演出扩大影响。

知识舞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提出是对广大舞蹈工作者一种新的呼唤。我们要加强舞蹈学的研究,提高认识,探索知识舞蹈的规律,去充实丰富它的内涵。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舞蹈界特别是舞蹈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使更多的编导、教师的智能在生产力上发挥作用,为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和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做出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舞蹈的发展空前的繁荣,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创作,大批的人才涌现出来,样式之多,手法之新,新生代之好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但是有许多编导、演员,并非自觉认识自己缺乏知识与修养,还仍然停在浮浅的创作和冷漠的表演上,更多的带有盲目性,他们更多惯以动作思维方式而忽略艺术思想性去取代逻辑思维。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舞蹈文不对题,无病,莫明其妙,而不讲内容的满台滚爬搂抱,背举,衣着露透瘦,肚脐眼普遍露。显然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又缺乏知识的艺术现象,这种无不和舞蹈编导有关。

在舞蹈创作中相互模仿甚至抄袭的倾向也层出不穷。显而易见,这种缺乏创新精神的症结是:(1)缺乏知识,(2)不讲艺德,(3)艺术功力不到家,(4)不深入生活、不积学储宝、不能厚积博发。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创作表演,知识、智力、名人效应是无形的资产,精神产品好与不好,编导、演员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作品成熟时,知识舞蹈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精品的形成是要看编导的艺术功力和他的全面知识和艺术修养。

知识舞蹈强调有知识的创作,重视审美与观赏,并应用专业知识的积累在创作实践中产生影响,知识舞蹈制约着作品的质量、水平高与低。编导、演员文化艺术水平越高,需求信息量的欲望越强,而且能从信息库中提取所用的资料融合吸收。

加快创新进程,首先必须解决观念问题,转变思想观念不仅是领导的事,也是广大舞蹈编导、演员、艺术家们的事。因此舞蹈家们要强化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二者不可缺一。因此要力培养出知识型的舞蹈家(智能型的人才)。有了知识型的舞蹈人才,才能创作出知识的舞蹈。

我们应该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创作表演高水平的作品,没有知识的开发就不能进步,创新也就难以实现,创作质量也难以提高。

知识舞蹈的提法目的,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是以知识积累创作规律为基点的,这是时代所需,也是促进舞蹈的精品最高目标迈进。

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

知识积累要靠人的大脑记忆来完成的,人脑极其重要是储存,人脑里的信息被记住了,在实践中就产生效应,因为人脑支配着人体多器官的运作,并向各部位发号施令,它所记忆的特定信息,必然会对人体行为产生特定的极大的影响和作用,做为意识形态的舞蹈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我们用心总会有所发现有所出新和突破,只要我们倾心尽力就能有所进步,就能取得成功。我们要认真解析,中国众多的民族,舞蹈之丰富如同大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俗、不同信仰、不同风格、不同形态,动律、节奏、生态影响都应以科研精神来研究。这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舞蹈学科。

舞蹈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如果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满足不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因此必须提高舞蹈创作的水平。我们现在进行舞蹈创作,在舞蹈语言的拥有还居于传统为多,是把已有的动作重复组合。知识舞蹈要求创作者有新的发现去营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但是必须重视舞蹈的人民性,大众性,同时要加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力度。我们不仅继承利用现在已有的传统,我们还要去探索去发现提炼生活中的精华,不仅如此,还要去发现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所以要积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没有积极的态度和热情是什么也干不成的,因此我们要重视知识创新。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由此可见知识创新对提高艺术质量,教学改革都具有重大意义。

论文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来自

培养高素质的舞蹈家这是时代的呼唤,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别人所替代不了的。相信不久知识舞蹈的洪流会滚滚而来,新苗的茁状成长一定会高于旧竹枝的。让我们踏着时代的节拍来迎接世纪的辉煌。

知识创新与舞蹈人才培养

21世纪即将到来,我提出知识舞蹈这一问题,与舞蹈界的同行们进行砌磋。不管对与否我总认为,舞蹈家应做到自编自演,当然不排除别的编导给自己编的节目。不过舞蹈家不应该只等编导来编似乎也应该学习编导学了。我国有56个民族,舞蹈极其丰富多彩,我们如何利用这些艺术宝藏,是我们大家应该认真思考的。只是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睡在宝藏中,不从生活中开掘创造,只从传统中求发展也是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还要发展传统建立新的传统,同时既要借鉴更重要是创新,二者不能偏。我想建立知识舞蹈的关键还是培养出优秀的舞蹈人才来。

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是当务之急。如何把培养舞蹈人才放在首位并与国际舞林相媲美与之抗衡竞争。应该首先在观念上来个转变,人家有的我们有,人家没有的我们独领,要有自己的名牌,自己的尖子,自己的精品,不能只在赛场上求人家,走后门,求人施舍,争不实之名,那是一种最没出息,没骨气,没志气,懦夫无能的表现。我们应提倡大智大勇,拥有知识正气,勤奋好学,去积累新的知识,去寻找新的资源,开展舞蹈交流合作与竞争。

人类的未来,国家的繁荣比任何时候更加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应用。而作为舞蹈艺术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使它立足于舞蹈者观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舞蹈编导更需要知识的不断丰富。没有文化知识,只是从动作本体去获取精品的成活,显然是不够的。创新首先要立足于知识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所以,舞蹈教育改革要有突破性的创新和定位,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特有的视觉变异思维方式去观察发现学生的进度和成绩的优劣,科学地改进教学机制。为此编导、教师首先要有知识积累,并能获取大量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如何改造、发展、创新,这是舞蹈教育培养人才战略研究的课题。特别要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其教育机制的变化和先进的传播手段,那么了解因特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以开放的视觉去接受新鲜事物,去引进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封闭就意味着落后。对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教育成果与培养人才、技术创新如何上一个新台阶是我们当前所关心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出一批智能型、全面的舞蹈人才,能编,能演,有文化,知识广泛,能总结,品德好,那么学校就要加强智能培养学的研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能驾驭独创的能力,使他们有办法在艺术实践中发挥才智,让他们能灵活地运用知识。

教师们教给学生成套的技术本领,不能只是让学生们去重复延伸,在旧动作中去演变画面,应该教学生在继承中去发展创新,只有创新才具有生命力。教师应该有培养学生点石成金的本领。

严格的说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和启发学生的能力,学生才不致于停留在模仿上。老师看学生的成绩,不能只看在课堂中的效果,还应在平时观察他们的灵性,观察他们的舞蹈知识的程度。课堂中的技术教练是重要的,但不能忽视平时对学生们的了解。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自学能力与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文化水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智能教育所必须注意的。只重视学生的业务能力而忽略了解智能和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当他们到社会去工作时,他们的智能会进一步得到发挥。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本领,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由此看来知识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掘学生舞蹈智能是摆在日程上的时候了。而老师自身的修养开发知识就更为重要。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青出于蓝,胜于蓝,首先要有好蓝才能培养出好青,当然也要有好青才能把蓝发扬光大,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开掘学生的智力,老师是责无旁贷的。

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

我们要培养出智能性的舞蹈人才,并非轻而易举,是需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要创作好剧目就需要培养出优秀的编导家和演员,如要做到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那么就要教导学生深入生活,去继承传统,去了解群众对时代的审美趣味,编导不能只停留在重复传统编舞的模式上,千人一面,老一套人民群众是不喜欢的,因此必须发挥知识舞蹈的作用。有了知识就能开掘新技术、新境界,新能更好地继承、发展、借鉴与创新。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创新环节,加强创新识。有了创新才能进步,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这是对经济、科学界讲的。对我们舞蹈创作来说也指明了方向,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原地踏步就是落后。因此要开掘智力向生活学习,向外来好的经验学习。同时让学生懂得用辩证的观点,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把外来的精华化为我们的养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鉴别筛选,推陈出新。

创新最高层次即是系统的观点,强调思想、技能、知识、信息和多种手段的汇合,特别要利用传播工具的沟通是十分重要,一件成功的作品没有宣传媒体,没有广泛群众的认同,影响是不大的。

舞蹈教育要重视知识应用的教学,并对知识舞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在教学方面是非常重视知识应用。他们以科教兴舞为指针,进行全面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同时积极地进行教学机制的改革,学校从单一式教学向复合型教学方面转化,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如中国民间舞系不仅是让学生学习传统的民间舞而让学生们能从事编舞创作,他们创作的《我们一同走过》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中国古典舞系也如是创作出一台崭新的舞蹈晚会,他们表演的《踏歌》获得中国首届《荷花奖》比赛创作金奖,名列榜首,编导系学生们不仅创作而参与表演实践,他们创编的《情殇》、《葬花魂》获得及大成功。《情殇》获得1998年文化部举行舞蹈展演荣获大奖,王玫、张守和领导现代舞创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这些学生们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而且都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准。他们的创新意识很强,不固守旧,在老师指导下,他们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表演,从而创作出精彩的剧目。因此看来,我国的社会主义舞蹈应向知识舞蹈方面发展,没有知识开掘的创作是难以深化主题,更谈不上什么艺术感染力了。

知识舞蹈的提法,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而创新是指舞蹈编导实行对创作高文化艺术视觉的全面思考。并能将社会主义之新立民族之异。可以说创新是知识舞蹈的灵魂。

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应该有独到的想象,并把它变成直观有效的艺术张力而能达到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舞蹈学院的成功的创作给我们启示,即:领导、教师、学生们有一种敢想、敢干,冲刺拼搏,不怕风险,求新进取的精神。咬定创新是舞院领导的指导思想。要求创新是众人所盼,但是冒有风险的。新东西一出来便伴着各种不同的舆论观点蜂拥而来,所以创新既要科学也要有勇气。而舞院的领导是在科教兴舞的思想指导下开掘创新领域的。科学的决策,宏观的调控,方向的把握,领导的作用是十分的重要。

第3篇

知识舞蹈是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舞蹈,知识舞蹈是以知识为动力和导向的舞蹈。也就是说,舞蹈家必须知识化。因此,知识舞蹈关系着舞蹈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及创作什么样的作品的大问题。学校培养舞蹈人才,应该从简单型和单一型人才向知识型和复合型人才方面转化,毕业后只会跳不会编,对美学、文学、音乐、舞美、民族学、建筑,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其它知识一无所知,这样又如何能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呢?有了知识还必须具有科学头脑去把握信息、提高技能,否则必然落后于别人。

知识舞蹈首先要求舞者和编导必须是智能型和知识型的人才,从社会以生活出发,以传统文化和肢体的多元性,以现代社会的新观念,从旧模式中跳出来而广泛利用生活和传统,并能用国际舞蹈知识来创作出新型的舞蹈。然而,我们常见的那种远离生活,远离传统,单纯强调“舞蹈本体”的,而且主题含混,语言模糊,内容与形式脱节和观众去捉迷藏的节目。这些节目的形成,是由于某些编导缺乏生活更缺少编舞知识,他们的文化底蕴很浅,编舞如摆积木一样来组合动作,很少考虑舞蹈的主题内容,显然搞出来的节目,形象不鲜明又不生动,给观众演出一次性就结束了。难怪有些观众认为,舞蹈就是花花绿绿,给歌星伴舞晃晃悠悠,走来走去,没看头。其实并非如此,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并不从属其它艺术门类也不是附属品,好的舞蹈作品是能冶陶人的情操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舞蹈是一种文化,它给人们以崇高想象与理解,古代书法家张旭观看孙大娘舞剑器,引发他在书法上独树一帜——狂草,这是闻名于天下的。看来舞蹈文化是不能被忽视的。

知识舞蹈要促进舞蹈家以生活、传统、舞体的多样性为目标,来提高舞者的肢体文化素质。过去的创作模式大都在继承民间舞蹈形式,并以它为素材来改编的。诸如汉族舞蹈《红绸舞》、《荷花舞》、《跑驴》、《打花棍》等都是经过这种加工改编而成的。在五、六十年代大都是以改编民间舞的大一统的编创模式,但是舞蹈家们都积极地深入生活向传统学习积累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创新。

知识舞蹈的价值取向

知识舞蹈也是对舞蹈家价值取向的定位。它体现在智力与知识的占有和艺术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改变观众对舞蹈演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看法。我们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卖弄,我们必须加以正名,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因此要加大教育的力度。

舞蹈编导家和舞蹈教育家都应该把知识运用在精品舞蹈与精英人才的把握上。同时行政领导与艺术管理者应给予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保证,给予有成就者以奖励来促进知识舞蹈的成功率,达到优秀作品的成功与优秀人才的真正实现,并引导社会观众对舞蹈审美的正确认识,唤起民众对舞蹈审美的积极性。好的舞蹈,观众喜欢看,就必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那么舞蹈精品也可以与商品名牌那样树立自己的名牌走向市场,通过演出扩大影响。

知识舞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提出是对广大舞蹈工作者一种新的呼唤。我们要加强舞蹈学的研究,提高认识,探索知识舞蹈的规律,去充实丰富它的内涵。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舞蹈界特别是舞蹈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使更多的编导、教师的智能在生产力上发挥作用,为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和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做出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舞蹈的发展空前的繁荣,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创作,大批的人才涌现出来,样式之多,手法之新,新生代之好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但是有许多编导、演员,并非自觉认识自己缺乏知识与修养,还仍然停在浮浅的创作和冷漠的表演上,更多的带有盲目性,他们更多惯以动作思维方式而忽略艺术思想性去取代逻辑思维。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舞蹈文不对题,无病,莫明其妙,而不讲内容的满台滚爬搂抱,背举,衣着露透瘦,肚脐眼普遍露。显然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又缺乏知识的艺术现象,这种无不和舞蹈编导有关。

在舞蹈创作中相互模仿甚至抄袭的倾向也层出不穷。显而易见,这种缺乏创新精神的症结是:(1)缺乏知识,(2)不讲艺德,(3)艺术功力不到家,(4)不深入生活、不积学储宝、不能厚积博发。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创作表演,知识、智力、名人效应是无形的资产,精神产品好与不好,编导、演员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作品成熟时,知识舞蹈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精品的形成是要看编导的艺术功力和他的全面知识和艺术修养。

知识舞蹈强调有知识的创作,重视审美与观赏,并应用专业知识的积累在创作实践中产生影响,知识舞蹈制约着作品的质量、水平高与低。编导、演员文化艺术水平越高,需求信息量的欲望越强,而且能从信息库中提取所用的资料融合吸收。

加快创新进程,首先必须解决观念问题,转变思想观念不仅是领导的事,也是广大舞蹈编导、演员、艺术家们的事。因此舞蹈家们要强化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二者不可缺一。因此要力培养出知识型的舞蹈家(智能型的人才)。有了知识型的舞蹈人才,才能创作出知识的舞蹈。

我们应该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创作表演高水平的作品,没有知识的开发就不能进步,创新也就难以实现,创作质量也难以提高。

知识舞蹈的提法目的,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是以知识积累创作规律为基点的,这是时代所需,也是促进舞蹈的精品最高目标迈进。

知识积累要靠人的大脑记忆来完成的,人脑极其重要是储存,人脑里的信息被记住了,在实践中就产生效应,因为人脑支配着人体多器官的运作,并向各部位发号施令,它所记忆的特定信息,必然会对人体行为产生特定的极大的影响和作用,做为意识形态的舞蹈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我们用心总会有所发现有所出新和突破,只要我们倾心尽力就能有所进步,就能取得成功。我们要认真解析,中国众多的民族,舞蹈之丰富如同大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俗、不同信仰、不同风格、不同形态,动律、节奏、生态影响都应以科研精神来研究。这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舞蹈学科。

舞蹈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如果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满足不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因此必须提高舞蹈创作的水平。我们现在进行舞蹈创作,在舞蹈语言的拥有还居于传统为多,是把已有的动作重复组合。知识舞蹈要求创作者有新的发现去营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但是必须重视舞蹈的人民性,大众性,同时要加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力度。我们不仅继承利用现在已有的传统,我们还要去探索去发现提炼生活中的精华,不仅如此,还要去发现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所以要积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没有积极的态度和热情是什么也干不成的,因此我们要重视知识创新。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由此可见知识创新对提高艺术质量,教学改革都具有重大意义。

培养高素质的舞蹈家这是时代的呼唤,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别人所替代不了的。相信不久知识舞蹈的洪流会滚滚而来,新苗的茁状成长一定会高于旧竹枝的。让我们踏着时代的节拍来迎接世纪的辉煌。

知识创新与舞蹈人才培养

21世纪即将到来,我提出知识舞

蹈这一问题,与舞蹈界的同行们进行砌磋。不管对与否我总认为,舞蹈家应做到自编自演,当然不排除别的编导给自己编的节目。不过舞蹈家不应该只等编导来编似乎也应该学习编导学了。我国有56个民族,舞蹈极其丰富多彩,我们如何利用这些艺术宝藏,是我们大家应该认真思考的。只是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睡在宝藏中,不从生活中开掘创造,只从传统中求发展也是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还要发展传统建立新的传统,同时既要借鉴更重要是创新,二者不能偏。我想建立知识舞蹈的关键还是培养出优秀的舞蹈人才来。

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是当务之急。如何把培养舞蹈人才放在首位并与国际舞林相媲美与之抗衡竞争。应该首先在观念上来个转变,人家有的我们有,人家没有的我们独领,要有自己的名牌,自己的尖子,自己的精品,不能只在赛场上求人家,走后门,求人施舍,争不实之名,那是一种最没出息,没骨气,没志气,懦夫无能的表现。我们应提倡大智大勇,拥有知识正气,勤奋好学,去积累新的知识,去寻找新的资源,开展舞蹈交流合作与竞争。

人类的未来,国家的繁荣比任何时候更加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应用。而作为舞蹈艺术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使它立足于舞蹈者观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舞蹈编导更需要知识的不断丰富。没有文化知识,只是从动作本体去获取精品的成活,显然是不够的。创新首先要立足于知识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所以,舞蹈教育改革要有突破性的创新和定位,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特有的视觉变异思维方式去观察发现学生的进度和成绩的优劣,科学地改进教学机制。为此编导、教师首先要有知识积累,并能获取大量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如何改造、发展、创新,这是舞蹈教育培养人才战略研究的课题。特别要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其教育机制的变化和先进的传播手段,那么了解因特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以开放的视觉去接受新鲜事物,去引进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封闭就意味着落后。对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教育成果与培养人才、技术创新如何上一个新台阶是我们当前所关心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出一批智能型、全面的舞蹈人才,能编,能演,有文化,知识广泛,能总结,品德好,那么学校就要加强智能培养学的研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能驾驭独创的能力,使他们有办法在艺术实践中发挥才智,让他们能灵活地运用知识。

教师们教给学生成套的技术本领,不能只是让学生们去重复延伸,在旧动作中去演变画面,应该教学生在继承中去发展创新,只有创新才具有生命力。教师应该有培养学生点石成金的本领。

严格的说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和启发学生的能力,学生才不致于停留在模仿上。老师看学生的成绩,不能只看在课堂中的效果,还应在平时观察他们的灵性,观察他们的舞蹈知识的程度。课堂中的技术教练是重要的,但不能忽视平时对学生们的了解。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自学能力与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文化水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智能教育所必须注意的。只重视学生的业务能力而忽略了解智能和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当他们到社会去工作时,他们的智能会进一步得到发挥。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本领,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由此看来知识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掘学生舞蹈智能是摆在日程上的时候了。而老师自身的修养开发知识就更为重要。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青出于蓝,胜于蓝,首先要有好蓝才能培养出好青,当然也要有好青才能把蓝发扬光大,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开掘学生的智力,老师是责无旁贷的。

我们要培养出智能性的舞蹈人才,并非轻而易举,是需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要创作好剧目就需要培养出优秀的编导家和演员,如要做到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那么就要教导学生深入生活,去继承传统,去了解群众对时代的审美趣味,编导不能只停留在重复传统编舞的模式上,千人一面,老一套人民群众是不喜欢的,因此必须发挥知识舞蹈的作用。有了知识就能开掘新技术、新境界,新能更好地继承、发展、借鉴与创新。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创新环节,加强创新识。有了创新才能进步,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这是对经济、科学界讲的。对我们舞蹈创作来说也指明了方向,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原地踏步就是落后。因此要开掘智力向生活学习,向外来好的经验学习。同时让学生懂得用辩证的观点,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把外来的精华化为我们的养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鉴别筛选,推陈出新。

创新最高层次即是系统的观点,强调思想、技能、知识、信息和多种手段的汇合,特别要利用传播工具的沟通是十分重要,一件成功的作品没有宣传媒体,没有广泛群众的认同,影响是不大的。

舞蹈教育要重视知识应用的教学,并对知识舞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在教学方面是非常重视知识应用。他们以科教兴舞为指针,进行全面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同时积极地进行教学机制的改革,学校从单一式教学向复合型教学方面转化,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如中国民间舞系不仅是让学生学习传统的民间舞而让学生们能从事编舞创作,他们创作的《我们一同走过》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中国古典舞系也如是创作出一台崭新的舞蹈晚会,他们表演的《踏歌》获得中国首届《荷花奖》比赛创作金奖,名列榜首,编导系学生们不仅创作而参与表演实践,他们创编的《情殇》、《葬花魂》获得及大成功。《情殇》获得1998年文化部举行舞蹈展演荣获大奖,王玫、张守和领导现代舞创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这些学生们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而且都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准。他们的创新意识很强,不固守旧,在老师指导下,他们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表演,从而创作出精彩的剧目。因此看来,我国的社会主义舞蹈应向知识舞蹈方面发展,没有知识开掘的创作是难以深化主题,更谈不上什么艺术感染力了。

知识舞蹈的提法,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而创新是指舞蹈编导实行对创作高文化艺术视觉的全面思考。并能将社会主义之新立民族之异。可以说创新是知识舞蹈的灵魂。

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应该有独到的想象,并把它变成直观有效的艺术张力而能达到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舞蹈学院的成功的创作给我们启示,即:领导、教师、学生们有一种敢想、敢干,冲刺拼搏,不怕风险,求新进取的精神。咬定创新是舞院领导的指导思想。要求创新是众人所盼,但是冒有风险的。新东西一出来便伴着各种不同的舆论观点蜂拥而来,所以创新既要科学也要有勇气。而舞院的领导是在科教兴舞的思想指导下开掘创新领域的。科学的决策,宏观的调控,方向的把握,领导的作用是十分的重要。

第4篇

从大的环境方面上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从目前毕业学生实际就业率看,生物技术人才市场供给和需求信息是非常不对称的,而且相关的专业人才就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对称的。一方面企业需要人才,但是在另一方面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却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充分说明,传统的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欠缺和不足。

1.1理论教学中的不足众所周知,生物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理科专业,学科专业交叉性强而且涉及领域非常多,所以学科内容涉及的范围广,内容比较杂。这就对任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很多开展此专业培养的高校却并未建立一支属于生物技术专业的专职实验教师队伍,使得大部分的教师既要承担理论教学,又要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去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1.2实验教学中的不足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性较强,所以实验课程较多,仅利用上课时间完成略有勉强,不利于学生充分吸收实验课程的内容。有一些实验耗时较长,在规定时间内可能无法完成,须利用课余时间来继续完成,学生急于求成,难免将实验当成一种负担,粗糙的任务式完成。同时,由于学生多,教师少,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监督力度也是不够的,对于实验考核方面也缺乏严格合理的制度来促进学生对实验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2“导师制”的实施方案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得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笔者提出“导师制”培养实施方案:①本科生在读期间,每个学期均可报名参加学校老师的科研课题。②根据学生自愿及老师挑选的双向选择下,每个课题安排一至两个组的同学。每个组6个同学。③课题的主持人为导师。④课余及寒暑假期间,课题组学生跟随导师熟悉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室规则,以及动手协助老师完成科研课题。⑤导师定期组织课题组学生开组会。组会内容为汇报一段时间内的实验成果,对完善实验提出各自的意见并讨论,指导、组织大家从理论上学习1~2种实验方法,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学习的氛围。⑥导师将学生的组会发言,动手能力,积极程度等方面进行考核,给出评分,计入毕业成绩总评。

3“导师制”培养方案的探索

3.1优势①教师方面:“导师制”的实施由于需要对学生进行实验的具体指导,以及组会的组织,对身为“导师”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将促使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并锻炼教师的管理组织能力。②学生方面:“导师制”注重理论结合实践,要求学生参加到具体的课题设计、实施中去,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锻炼其动手能力;而定期组会的开展,要求学生不但要对自己的所学进行总结,还要能洞察其他同学的不足之处,因此要求学生做足会前准备,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③资源方面:“导师制”的培养方案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和使用实验器材,使实验资源得以优化利用。

3.2不足及解决途径①“导师制”需要学校有合适的科研课题,并且其数量要满足学生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要出政策鼓励教师申报科研课题,甚至鼓励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在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上,学校要宏观调控,避免出现各课题组成员人数的失衡而导致的课题资源的浪费。②“导师制”要求课题组的同学一直跟进一个课题,而每个课题的研究方向、涉及的实验方法都有局限性。可能导致学生接触的知识点不全面。因此,学校应允许学生在读期间每个学期都可以根据学习任务及自己的学习情况申请参加不同的课题研究。考核也应放在毕业总评中,而不是放在特定的某个学年。

4总结

第5篇

关键词:蒙古族;传统舞蹈;安代;文化属性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148-03

一、安代舞的起源

众所周知,蒙古族的《安代舞》是文明于世界舞坛的群众性的广场舞蹈。如同藏族的《玄子》、达斡尔族的《汉拜》,至今已流传千百年,可谓蒙古族的第一舞。安代舞的起源有三十余种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说法认为安代最初是用来医治妇女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灵保佑、消灾祛病之意。那么,笔者认为,安代是由“博”衍化而来的祭祀民俗。

“安代”一词,是由“阿答太”演化而来的,“阿答太”意为“着魔”或“中邪”。过去,在蒙古族居住区,为中邪或着魔的年轻妇女治病,是由蒙古族萨满承担的。蒙古族萨满教的男、女专职神职人员,蒙语称谓分别为“博”和“渥德根”,后来统称为“博”。蒙古帝国建立之后,萨满教曾被认为是国教,享有极高的地位。成吉思汗曾经说过:“蒙古的管制从来以别乞(萨满)那颜(贵族)为尊。被封为别乞的,可以穿长袍,骑白马,坐于上座。”随着蒙古帝国的衰亡和喇嘛教的传入,到十六世纪末,蒙古族居住地区的萨满教终被喇嘛教所代替,藏传佛教――喇嘛教在内蒙古大草原和蒙古族居住地区居于统治地位。据黑龙江省“解放初统计,全省共有大小喇嘛寺庙三十多座,喇嘛仓二十余座,喇嘛四百多人。”据辽宁省《阜新县志》记载:“自明朝以来,阜新先后建筑庙宇三百多处,其中七八处清朝皇帝钦授匾额。”1704年,康熙皇帝御赐金龙镶边匾额的瑞应寺,全盛时期有喇嘛四千余人,素有“东藏”之称。《瑞应寺志》记载:“清朝年间法事活动十分繁荣活跃。当时阜新地区已有大小寺庙一百六十余座,较有名气的有六十余座。”黑龙江、辽宁尚且如此,内蒙古地区的喇嘛教状况如何就可想而知了。在喇嘛教重压之下,蒙古族地区萨满教几乎灭绝,只有内蒙古东部偏僻山区草原上,有少数萨满跳神驱邪、兼职行医。

明末清初,在蒙古族宗教转化时期,东蒙地区的萨满从蒙古族群众治病的需要出发,将过去为人“驱邪治病”的宗教性的“唱安代”变革为民间性唱安代。目前,流行唱安代的地区,除的哲里木盟、昭乌达盟之外,还有辽宁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的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和黑龙江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在内蒙古地区,用以治疗妇女患“魔鬼附体”疾病的安代,称为“阿达安代”,用以治疗妇女婚后不育的安代,称为“乌如噶安代”。此外,还有“驱鬼安代”、“求雨安代”等等。在辽宁阜新地区,治疗妇女“魔鬼附体”的安代被称为“苏努斯(幽灵)安代”;治疗妇女婚姻类病的安代被称为“乌日格(婚事)安代。”求雨的祭祀安代被称为“胡都根(井边)安代”;群众在田间自娱自乐的安代被称为“塔然(田间)安代”。“阿达安代”与“阿答太”、“乌如噶安代”与“乌日格安代”,不仅相连,其实质也是一样的。

安代的演唱是无伴奏的,十几个曲牌基本上也是固定的。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安代,经改造之后,成为单纯的集体群众性娱乐舞蹈,已经失去“阿答太”原意。哲盟、昭盟和辽宁阜新地区的安代,具有较强的祭祀性。将以上地区安代加以比较,不难看出“安代”与“博”之间的传承变化关系。

二、安代舞的表演形式

依据习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要立一根断轴车轮或木杆,然后以车轴为中心的大场子中“由正向反”方向绕圈踏舞,这与蒙古族的牧猎生产方式和森林草原特殊生态有着密切渊源关系。再进行深层次的推断,可以得出:那是由“巫师跳巫仪式的蹦踏并绕着萨嘎啦格尔树起舞”演化而来的。据史料,在蒙古高原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均信仰萨满教,并有以日转方向绕树跳舞和举行祭祀礼仪的传统。事实上,这种形式普遍存在于蒙古族人民围猎、用奶油涂抹五畜、缔结盟友等现实生活中大户举办的祭祀礼仪中。如其是,车轴才作为联想和形象思维的产物来代替“萨嘎啦格尔”而竖立。这是因为它具备了以下三个条件:

1、在“居民”定居以前,“明朝时期的库伦旗地面上居住者并非那么多”,因此不存在对“萨嘎啦格尔”的信仰。跳唱安代场时在车轴上系一条哈达,就是在并非信仰之地以此代替“萨嘎啦格尔”的标志。

2、车轴是完全能代替“萨嘎啦格尔”的吉祥物。因为蒙古人自古信奉“万物皆有神”的观念,认为日常生活中主要实用物车辆也有神保佑,便拿黄油加以祭祀涂抹。因此只有天赐的车辆之主――车轴才有资格代替“萨嘎啦格尔”。

3、在竖立车轴中潜藏着迷惑黄教徒的极为巧妙的智慧。此点,我们从“金柱子”一词上即可感悟。众所周知,金子是永不生锈变质的物质,蒙古人民神话金子的这种性能,用它来比喻象征他们心中推崇的永久的、真实的、纯正的事物和现象。把车轴命名为“金柱子”是由于回避被黄教徒易于发觉的绕大树而结盟友的原有仪式的作为。

安代的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悠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富即兴色彩。舞蹈动作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跳安代舞由每年的秋收季节开始,人们能从傍晚跳到天亮。连续七天,甚至二十一天,最长达四十九天。舞者数目不定,最少十几个人,多达几百个人。跳安代舞的场所是宽敞的平地,翻土三尺,铺上马粪或草,再用湿土盖硬,所以有很好的弹性。场中央埋一空碗,上面架起座车轴,轴顶用布盖紧。传统安代舞中常以歌相伴,歌唱是安代舞的主要特征。安代舞的动作舒缓并和节奏融为一体,跳到时使人们的朝气大发、产生雄伟的姿态,从而有死而复活般的魅力。“踏步”、“跺脚”、“甩巾”及自定围圈是安代舞通常使用的基本舞姿。安代舞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来宝、祝赞词。舞与歌,舞蹈与说唱有机的结合为一体,逐步形成了几十种曲目。安代的音乐曲调风格独特,有强烈的感染力,便于歌手根据不同情景表达不同的情感。安代的唱词除开场和收场部分因仪式需要基本确定不变之外,其它皆不固定。那些才思敏捷、善于辞令的歌手可以尽情地用诙谐幽默的唱词抒感,或赞美,或嘲讽,或嘻笑怒骂,不拘一格。

草原上的安代舞一般要在老安代的带领和指挥下,人们围成圆圈,经常变换舞圈运转方向、速度由慢至快地边唱边舞。参加舞蹈的人们一边挥舞彩巾一边踏足为拍,整个舞蹈虽然动作简单但却不失优美、豪放和抒情。作为伴奏的歌曲其中不时夹入好似呼喊的蒙语,更增添了《安代舞》的民族特色。在人们的歌声、笑声中,舞蹈节奏由慢渐快地进入最后的狂热阶段:老安代和为舞蹈添加乐趣的助舞者一会儿双脚高跳,一会儿蹲下走矮子步,引导着众人不停地在头上摇动彩巾,好似一群纷飞的彩蝶来到了草原。这种发自众人肺腑,期盼病人康复良苦用心下的歌舞,无人不因此而受到感动。也许老安代所以能用歌舞获得治疗成功、驱走妖孽的秘诀也正在于此。

传统的安代从艺术角度来看,是一种以唱为主,伴之以舞蹈动作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当进入六十年代以后,安代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随着舞蹈事业的发展繁荣,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时的安代按舞蹈运动规律,增加了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吸腿、腾空蜷曲、左右旋转、甩绸蹲跺、双臂轮绸等高难动作。舞蹈语汇新颖丰富,具备了稳、准、敏(速度)、洁、轻、柔、健、韵、美、情等审美特征。被各种形式、内容的歌、舞等表演艺术普遍应用,成为比较完善的,能表现传统戏剧心理结构式作品的舞踏艺术。

三、蒙古族安代舞的文化属性

安代舞作为蒙古族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自有其文化属性,即文化性质的归属。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文化性质归属加以确认或辨别其属性特征。我认为蒙古族安代舞的文化属性如下:其一、狄历历史文化;其二、原始社会文化;其三、草原游牧文化;其四、古朴艺术文化;其五、复合传统文化。以下将逐步展开分析:

(一)狄历历史文化

以语言文化作为切入点,用语系、语族作为类型划分的方法,那么草原民族的语言分别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满――通古斯语族。属于阿尔泰语系的各民族,他们都经历过渔猎、狩猎与游牧生活,都曾信仰过萨满教或仍有这种信仰习俗的遗存,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先后转向农耕、畜牧或兼营商业。起源于蒙古高原原始人群中蒙古语群体的蒙古民族,北上贝加尔湖原始森林的部分,被称为森林之王,从森林中的狩猎经济,发展成为草原上的牧猎民族。在西伯利亚接触了来自大鲜卑山的拓拔文化,在贝加尔湖接受了来自汉族边缘阴山的匈奴文化,内迁诸狄又带来了中原文化,结合蒙古民族古代的狄历文化,形成了蒙古民族自己的独立文化,和区别于其它北方民族的意识形态。在上,蒙古族的原始信仰是萨满教,蒙古汗国时期才开始信仰藏传佛教;突厥语族的各民族以及东乡、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只有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仍有萨满教信仰的遗存。从语言谱系角度,蒙古族源与同属蒙古语族的裕固(恩格尔)、达斡尔、东乡、保安、土族关系最为密切。突厥语族的哈萨克、裕固族(尧乎尔)和满――通古斯语族的满、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族语言关系及族源关系都相当密切。事实上,同属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蒙古为并存共长形成的两个不同的语族,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原始时代形成的共同语言,紧密地联系着两族人民,从语言的角度考察便可得知有些语言既是突厥语也蒙古语,有时也相当于匈奴的遗语。俄国史学家俾丘林就曾经说过:“从蒙古人与通古斯人和突厥人在语言的习惯和文法形式上的一些相似处去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三个民族来自一个根源。他们在大约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前就分为三支。” “蒙古语言在文法上与突厥语言相似,许多字根亦互同。”由此可知,蒙古人使用匈奴语和突厥语是有其历史渊源的。追溯其根源,?蒙古、突厥,分属于白狄、赤狄的狄历一系,与匈奴、鲜卑共为来自蒙古高原的三大系。因此,从文化渊源的角度对蒙古族的传统舞蹈安代舞确定文化属性的话,它必然是狄历历史文化的延续。

系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蒙古族,在远古时,就有宴会或喜庆节日时会集在某一固定的地方,大家“围绕蓬松树”歌舞的习俗。这种例证在《蒙古秘史》中相当多:如“众达达泰亦赤兀惕每于豁儿豁纳川地面聚会着,将忽图刺立做了皇帝,就于大树下做筵席。众达达百姓欢喜绕着树跳跃,将地践踏成深沟了。”仔细考察上述例证,蒙古部族从远古以来结为安达、继承汗位、举行各种喜筵等大型礼仪时,都有“围绕蓬松树”、“跺脚欢娱”的风习。而这一风习融入了安代并传承了下来。例如安代歌中有这样的唱段:“四个四各地踏脚,踏足四百二十步!……把坚硬的荒地,踏出沟壑来!”显然,这与《蒙古秘史》众所记述的“直踏出没肋之蹊,没膝之尘矣”的风习是源流相符的。绕树跺脚而舞的风习在古代北方民族中普遍存在:匈奴人祭祀祖先时要绕树而舞;鲜卑人秋天之祭绕树而舞,无林木者尚竖柳枝,众骑驰绕三周;突厥人、敕勒人的喜庆风俗中也看到这样的特征,而这明显是狄历文化的遗迹,因此,蒙古族传统舞蹈安代舞应与狄历歌舞文化血脉相联。

第6篇

1.1梳理结构化客户化的供电服务知识

为了使知识库使用者快速定位到业务服务所需具体的知识信息,知识信息统一采集编辑按照不同范围权限向各个服务渠道。必须建立结构化客户化的供电服务知识结构,一是对知识信息做结构化拆分与组合,二是对知识进行客户化的转化和编辑。通过供电服务知识信息分类,知识点内容结构梳理,知识点信息属性定义等多种方式对供电服务知识信息进行拆分和组合。从而达到按搜索条件快速定位到最需要的知识信息,按照各渠道的信息权限向不同服务渠道推送所需的供电服务知识信息。知识的客户化转化和编辑,是在知识结构化拆分和组合的基础上,对已确定的知识结构内容的编辑和处理,将专业的供电服务知识内容转化成客户易接受、易懂的知识信息。知识的结构化梳理,主要是通过规范知识分类和建立结构化知识内容模板。

①多维度知识分类。多维度知识分类是指从业务、服务、客户问题不同角度对供电服务知识进行分类。

②结构化知识模板。结构化知识模板是指对知识内容进行分项拆分组合,形成内容结构清晰的知识点。

1.2组建多级多渠道的知识运营管理架构

目前,知识运营管理涉及国网、省、地市、县以及省市县四级公司的业务衔接部门。在这四级的知识运营结构中,省级设立专门部门承担着省供电服务知识的生产统筹、调度管控、应用分析、质量优化等职责,其他部门则承担着衔接处理职能。在岗位的设定和人员的选拔方面,针对每个岗位制定详细的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职责、能力要求及任职资格。在岗位的绩效管理考核方面,定义N项关键绩效指标,并针对各个知识运营岗位进行了分解和明确权重。在绩效管理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上,定义的管理报表能够提供有效的支撑。

1.3设计具有自我优化能力的流程机制

在知识运营业务流程规范的设计上,对知识运营进行了知识生产协同和知识应用协同的划分,对供电服务知识运营管理团队和供电服务知识各渠道的使用者提出了要求和指导。在知识生产协同方面,从日常性知识生产管理和非日常性知识质量分析优化管理两个方面对知识运营工作详细的流程环节岗位衔接要求进行了具体的规范。达成了知识运营管理的闭环运行和知识运营机制在质量管理体系内的自我优化。在知识应用协同方面,对省级、营业厅、客户服务现场、其他拓展渠道等6大供电服务渠道的供电服务知识应用对象、应用方式、应用流程与协同要求3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和定义,提出了明确的应用要求,特别是建立了供电服务经验知识反馈提炼与分享机制。

1.4部署多渠道支撑信息应用管理平台

构建多渠道一体化知识库管理体系需建设多渠道支撑信息应用平台。系统平台需包含应用层、管理层、系统层三个层面,并具备数据统计分析优化功能,从而支持信息多渠道的应用。

2多渠道一体化供电服务知识管理体系建设成果评估

知识管理运营体系建设是否符合实际业务运行环境优化的要求,需要通过实际运营来检验。通过分业务组研讨、修订、定稿的方式形成大家认可的业务运营规范;并通过培训、工作辅导的方式达成了理念方法的传递与学习;最后采用抽样试点,调查引导的方式验证了新的知识运营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2.1体系建设果紧紧围绕知识运营业务范围

知识运营业务范围包括运营团队管理、基础知识结构管理、日常知识业务处理、知识应用、知识质量分析管理、知识库工具平台建设等多项业务内容。通过5项规范要求,从方式方法、职责流程、工具功能等方面为知识运营提供具体的业务指导。

2.2通过试点提升团队能力初步优化知识运营结构

在整体知识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通过有计划的组织方案讨论和知识运营方法培训工作,通过分业务组讨论和方案培训的形式进行了咨询理论方法传递,使知识管理团队的知识运营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经过对当前知识库应用数据的分析,抽样选取6大知识点按照咨询方案的指导进行了优化,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检查知识优化成效。

3结语

第7篇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与物理课堂教学相结合,学生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又将已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够使学生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知识,并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以此来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科技写作能力、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所以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是提高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的根本。

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可以巩固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

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利用手边的一些简单的材料开展一些可操作的课外实验,那么学生将乐于其中。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外实验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学生通过课外实验,可以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深刻掌握物理知识。课外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补充和延伸。如:在讲完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之后,要求学生课外做利用小孔像原理制作针孔照相机的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老师再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太阳光经过茂密的树林会在地上形成光斑、手影的形成等例子来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和小孔成像的原理,以及小孔成像的特点等。通过相应的课外实验,就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课外实验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课外实验一般可以由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如果实验成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掌握的知识,并帮助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如:在学习压力和压强这一节后,由于学生对压力和压强概念认识不深,往往把两者混为一谈。此时我们设计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完成:在水盆上糊一张白纸作撑物,将一块砖轻轻地平放在白纸上,则白纸能支撑住砖;若将砖轻轻地竖放在白纸上,则白纸破裂,砖落下。通过实验,学生就会以对压力一定时,压强和受力面积成反比的关系,加深了理解,认清了压力和压强两者的区别,从而消除了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3.课外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动脑能力。学生学习物理感到困难,其原因之一,就是不会把所学过的知识用来研究具体物理问题。通过课外实验,可以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养成善于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亲切,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在学习摩擦力之后,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在运动过程中摩擦力有哪些应用?哪些地方应减小摩擦力?哪些地方应增大摩擦力?通过学生自己亲自观察、讨论、分析,弄清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特点,使学生能自行解决自行车摩擦引起的各种故障。

4.课外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课外实验生动、多样等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智力。如:在讲热现象之后,结合课本中实验“纸锅烧水”要求学生自己课后动手试做,并选择完成得较好的同学上台演示,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同学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通过课外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结语

第8篇

本文作者:李彦吉蔺世吾王凡工作单位:北京铁路局

在石家庄供电段10kV配电系统线路故障中,据不完全统计,单相接地故障占67%,两相短路占0.9%,两相接地短路占15.9%,三相短路1.8%,其他故障14.4%。我们随机调取了高邑配电室的1次电流速断跳闸记录,如表2,为2011-05-16T20:13贯通线路223DL的跳闸情况。从表2可看出,除三相短路外,线路间的线电压不可能同时出现不正常,而失压保护的电压值就取自母线的三相值进行"与"判断,仅会在出现三相短路时发生失压保护的误动。随着高速客运专线的开通,自闭、贯通线路越来越多地使用了电缆供电,在同一地点出现三相短路的几率将会越来越大。3.1现有软硬件基础上的解决方案及存在问题3.1.1修改失压保护整定值(1)修改失压保护电压整定值理论上,只要将失压保护电压整定值减小,使其取值大于三相短路时的最低母线电压水平,就能防止失压保护误动。但是在出现近端(如配电室出线)三相金属性短路时,母线电压可能降低到接近于零,我们总不能把电压定值设定为0V,否则会发生更多的失压保护拒动问题。(2)增加失压保护整定延时将其值按躲过同段母线断路器速断保护动作时间整定,在速断保护动作时间内,失压保护不会误动。考虑到断路器的分闸时间,其延时不能少于30ms,但是对方变电所,比如邢台变电所的高邢自闭会在检测到线路失压的第一时间(瞬时)备自投动作,若高邑所214DL失压保护不动作,会将邢台所自闭母线电压送至高邑所母线上、造成二者并相,且高邑所因为母线有压而使失压保护返回不再启动跳闸。因此不能靠增加失压保护动作时间和降低失压保护电压整定值的方式来防止失压保护误动。

投入失压保护有流闭锁如图3,通过在失压保护动作前判断有无负荷电流的方式,防止其误动。但铁路自闭、贯通线路具有长距离输送小负荷的特点[1],其正常负荷电流值很小。比如高邑配电室高邢自闭线路一次侧负荷电流3.84A、且三相基本平衡,在采用30/5电流互感器的情况下,二次电流只有0.64A,在母线电压降低到正常值的一半时电流值也迅速降低为正常电流的1/3~2/3范围内,二次值最低在0.2A左右。输电距离较短的线路或者同母段其他线路近端金属性短路时二次电流值甚至降低到0~0.1A,这样使得失压保护有流闭锁功能失效,且电流整定值很难选择,现场应用中多数配电室退出了本项设置。自闭、贯通线路多数情况下与牵引供电系统同方向近距离架设,在配电室真正出现失压时,静电感应出现的感应电流值就有0.2A,甚至更大,此时若投入有流闭锁(比如0.2A),造成失压保护拒动,相邻所电压会送至本所母线,对于不存在并相条件的配电室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各种故障特点分析在10kV配电线路中,单相接地、两相短路、两相接地短路、三相短路等横向故障发生的几率较多,危害最为严重,线路断线等纵向故障一般不会造成保护的误动,在此不再讨论。(1)单相接地在小电流接地系统中,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时并不破坏系统线电压的对称性,并可持续运行1~2h,因失压保护检测的是线电压、不会造成保护误动。(2)两相短路[2]在故障点处,用对称分量表示,两相短路有3个边界条件:If(0)=0;If(1)=-If(2);Uf(1)=Uf(2),即正序网络和负序网络在故障点并联,零序网络断开。发生故障时出现负序分量,没有零序分量。(3)两相短路接地[2]在故障点处,用对称分量表示、两相短路接地的边界条件:If(1)+If(2)+If(0)=0;Uf(1)=Uf(2)=Uf(0)。显然满足此边界条件的复合序网在故障点并联。发生故障时出现负序分量、零序分量。(4)三相短路序网构成中同样只有正序分量,也可以说在正序的基础上串入了阻抗零;短路计算中只有正序分量,没有负、零序分量。大量的现场运行实践表明[3],当发生三相对称短路瞬时也会出现短时的负序电压,其值一般不小于0.06UN(额定相间电压)。

(1)电流增量闭锁失压保护为了解决由于1条馈出线三相短路时母线电压降低引起另外1路失压保护误动的问题,可增加电流增量闭锁条件,只有在电流有突变量的条件下、同时母线电压降低才启动断路器跳闸。上例中214DL没有增加的突变量,就不会引起失压保护误动作,动作逻辑如图4。同时,为了防止空载投运线路时,变压器励磁涌流致使电流增量误触发,可增加二次谐波闭锁功能。在配电室出现进线失压时,由于二次谐波闭锁的电流增量不会启动,致使失压保护拒动,此时可增加负序电压的"或"条件。上述讨论的各类短路故障在配电室馈出线侧均会检测到负序电压,而真正的进线失压时是不会产生负序电压的,利用这一特征,增加在负序电压U2小于整定值的情况下,只要三相线电压降低时,就会启动失压保护动作,可有效防止进线失压的情况下,发生的保护拒动问题。图4馈线测控装置失压保护动作逻辑优化图需要注意的是三相短路只是在故障发生的瞬时产生负序电压,因此必须做到有负序电压产生,在母线电压恢复正常前,此闭锁一直有效,以免引起失压保护的误动。(2)负序电压启动的备自投在发生三相短路时,备供所可能出现主供所跳闸前备自投误投于故障线路的问题,可采取2种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①增加备自投延时,只要保证备供所的自投时限大于主供所断路器固有跳闸时间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②增加负序电压闭锁,在备供所脚下的线路电压互感器检测到负序电压后,自动延长躲过断路器固有分闸时间自投延时,其他情况下,仍旧为瞬时动作。4结束语铁路10kV自闭、贯通线路有着与地方供电系统截然不同的特点,对地方供电系统的运行方式、保护设置照抄、照搬,就会出现某些不适应,要求我们进行必要的甄别。本文在不增加任何设备的前提下,提出了通过优化保护动作逻辑来避免保护误动问题的方案,希望对铁路配电室的安全运行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9篇

关键词:知识树;问题串;生物复习

在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中,部分教师的做法是精选1~2套复习题,进行精练精评,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实际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高中生物二轮复习中,要求教师在复习角度的选择、重难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都要有所创新。本文以实例来谈谈在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的一些做法。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生物学第一轮复习后,笔者在班上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生物的变异可以分为哪些?”“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班上的学生很自然地回答道。虽然经过第一轮的复习,但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仅是某一个知识的局部,甚至是一个“死”的知识,凭借这样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经常出现“瞎子摸象”、以偏概全的笑话。造成学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总的来说,教师往往忙于进行对本节课的整理,上课时写了满满一黑板,而没时间引导学生对主干知识进行系统掌握;学生则是按部就班地背各种知识点,依靠背诵以及反复看教材,自然形成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如何激活学生认知结构,重视主干、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才有最重要的意义。

二、“知识树”的构建

1.构建原理及目标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要整体掌握生物学科知识应建构知识体系,尤其要牢固掌握生物学科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应建构好学科整体框架结构。从总体到局部,把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不能仅仅要求学生复制知识,而应该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整体感知教材和知识,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思维,学会找到知识内在的规律,实现自主学习。

2.怎样构建 “知识树”

要构建完整、实用的“知识树”,一般情况下有三种可行的模式:①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树”,优点: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能很好地得到发挥,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缺点:由于全班学生知识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知识不全面,对知识中的重点、考点把握不好,建构体系的思路有些混乱,在知识归类上也存在非常大的困惑。操作起来难度大,可行性较差。②由教师构建“知识树”,优点:教师能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好地构建完整、实用、清晰的“知识树”,缺点:将知识打包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③学生先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以一名学生构建的“知识树”为参考,在全班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下一同构建完整、实用的“知识树”。优点: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能较好地得到发挥,也能相对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强。缺点:课内时间要把握恰当,由于以学生的思路为主线展开构建,要注意适时引导,课堂调度要好。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第三种模式相对能更好地指导高中生物二轮复习,能在复习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构建 “知识树”实例

下面笔者以高中生物必修2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为例来具体谈谈如何利用“知识树”指导生物二轮复习。

1.前期准备

虽说是以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但并不是说让学生天马行空乱发挥,因为学生毕竟知识水平有限,要在短时间内整理出高质量的知识结构,还是很困难的,可行性不高。所以,在学生思考前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使学生的思路能沿着考试大纲的要求展开。因此,教师在此之前要给予必要的引导。

2.引导过程

先告知学生“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中考试大纲的要求以及可能用到的一些概念性名词:如可遗传的变异、DNA基因水平、染色体水平、染色体结构变异、整倍体、21-三体、单倍体、染色体数目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人类遗传病优生、基因遗传病、染色体遗传病、染色体数目变异,等等,这些概念性名词可以通过班级的生物科代表转达给全班学生作为构建的资料。

3.课堂过程

下图内容是教师自己构建的“知识树”,但并不是直接给学生的,只是教师引导学生的蓝本。具体的课堂过程为:让一名学生做代表构建出他的“知识树”内容,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每一步构建内容进行思考,寻找有无更好的构建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4.“知识树”的完善

有了“知识树”的主干知识,学生能对本章的知识体系进行全面的掌握,复习起来也有目的性。但是,“知识树”就好比一棵树的主干,没有树叶,还是不完整。那么,如何来构建“树叶”呢,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问题串”的提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做法具体如下:要求学生根据“知识树”的主干知识,分小组讨论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整合意见,共同做出“问题串”的提纲内容,以供学生日后复习。以“染色体变异”为例关于“问题串”是如何提问的:①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区别;②染色体变异的类型;③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④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⑤易位与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区别;⑥染色体组的概念、判断方法、与人类基因组的区别;⑦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理解、判断方法;⑧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四倍体吗?单倍体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吗?⑨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两者的原理、常用方法、优缺点比较;⑩秋水仙素作用原理?等等。

有了“知识树”的主干知识和“问题串”的相互配合,不仅使学生构建起了已有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实现对知识的宏观网络构建和灵活运用的目标,达到了学习目标,对学生的一生都是非常有益的,而且也能为学生节省出宝贵的时间。通过合理利用“知识树”的内容,使学生脱离了高考复习时只会把书本的内容从头看到尾,根本把握不住重点、难点的困局。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知识树”建构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培养思考型、创造型人才。从模糊到清晰,从部分到整体,师生在合作中对话交流。一棵棵“知识树”,好比生态“教学林”,不断促进和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张万明.把握核心概念 提高教学有效性[J].生物学教学,2011(1):12―13.

第10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舞蹈教学;教学改革

舞蹈是一门表现性很强的艺术学科,具体表现在肢体动作的张力以及根据背景音乐的节奏展现出的表现艺术手段。学习舞蹈能够进一步促进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但是当前我国舞蹈教学事业存在的问题是发展较为落后,不能满足人们想要学习的需求,这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其发展进程,将重点放在教师的“教”上完全不能提升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主动性,从而造成教学工作的困难重重。因此本文以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找出其解决对策,以发展我国的舞蹈事业为目标。

1 舞蹈教学活动意义化

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朝着素质化的方向发展,在舞蹈的教学活动中,同样不能忽视其发展,应该以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改变原有的教学策略,在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的过程中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舞蹈的教学主题。在充分得到理解的前提下,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到所学的内容,同样也会更加理性化的对待这一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效果,也能让舞蹈教学变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融入到预设的情境之中,在情景交融的状态下,学生会更加理解该舞蹈主题所要表现的情感以及表达方式,过去我们常说寓情于景,这一方式正是寓情于景的最佳表现。除此之外,情感教学法也是经常用到的教学手法,该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激发出学生内心的表现欲以及感情,从根本上得到情感的升华,使得课堂活动更加具有积极性。

2 我国舞蹈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时代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舞蹈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学前教育或是高等教育纷纷将舞蹈教学作为扩展生源的重要手段,这样一来,过去死板的教学专业又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舞蹈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也应值得我们深思。

2.1 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大纲不完善

学校教育的基础是教育学以及心理学。舞蹈教学中也渗透这两门学科。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并不重视其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作为教学的依据,而是以教师的心情随意进行教学活动,学生自然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长此以往下去,学生的舞蹈水平并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在这一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精力。教学大纲没有按照学生的需要为基础还体现在教学中只注重接触舞蹈动作以及对舞蹈动作的识记,并没有进一步发展下去,表面功夫做得过多,这与素质教育下舞蹈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

2.2 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

舞蹈需要人们通过肢体的“语言”展现出情感的交流,属于一种抽象化的表达方式,但是这种表现形式更加具有感染力与张力,欣赏者往往能够根据舞蹈动作的表现形式看到舞蹈演员的内心情感,因此,需要表演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以优美的舞姿展现给观众。一般学习舞蹈都要从小开始,因为在骨骼未完全发育成熟时更加具有可塑性,一旦骨骼定型了,就会对舞蹈的学习具有限制,无法将动作做到位。

2.3 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当前的舞蹈教学目标中,教学目标与实际情况相偏离是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如果只注重舞蹈教学的基础工作上,那么就很难进一步发展舞蹈事业,因此,教学工作者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制定出与时展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促进舞蹈教学的发展。

3 舞蹈教学模式的改革

舞蹈教学更看重“言传身教”。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是采用严谨而合理的教学模式。因此,应开展长期调研,并将结果作以统计,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及要求。笔者认为,舞蹈教学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建立“音乐与舞蹈”完美融合的教学方式

研究发现,在舞蹈教学当中以音乐为背景,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以指导,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潜能,使其感受到音乐之美、形体之美、力量之美,从而实现音乐与舞蹈,心灵与形体相互融合。

3.2 摒弃“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传统教育模式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更好地揣摩学生的心理,并加以分析。调动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舞蹈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兴趣为出发点,必然能够使学生发挥出潜力。

3.3 重点强调“身教优先”和“即兴创作”

众所周知,教育是讲究因材施教的。身教优先和即兴创作在因材施教里显得尤为重要。什么是身教优先?什么又是即兴创作呢?舞蹈教师只有提高了自身技能,用身体美去感染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言传身教”,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大家都知道,舞蹈作为一门艺术课程,是直接通过身体语言来展现的,作为舞蹈教师,要进行正确的身体示范,学会如何展现出优美的舞姿。“身教优先”是舞蹈教师职业道德的良好体现。即兴创作指的是人们由于某一外界刺激或内在冲动而临时创作出的作品。即兴创作适用于舞蹈教学。教师在进行“即兴创作”课前准备的时候,应配以适当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在关闭音乐的时候,改变、甚至停止做动作,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对培养他们敏锐的听觉也是有所裨益的。

3.4 教学观念的转变

首先,将传统舞蹈教学和老师传授的教育观念转化成学生自己认同的教育观念。其次,将学生自己认同的教育观念在舞蹈教学中得以实现。这两个教学观念的转变具体体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速成策略而忽视了对学生舞蹈基础进行系统的训练,并且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

结束语

舞蹈教学不能离开学生而独自发展,所以从根本上说,舞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学生的需要才是教师应该传授的内容,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从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出发,在当前素质教育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应该创造出符合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能力与水平,才能够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出专业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任玲,姚春林,付丽娜.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探析[J].课外语文,2013,(20).

第11篇

一、文本世界理论与隐喻

文本世界理论是Paul Werth教授在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首先提出来的。后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Joanna Gavins继承和发展了Paul Werth的文本世界理论,她的《文本世界理论导论》就是一本全面介绍文本世界理论知识的专著。所谓文本世界理论,它是在综合运用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语言与概念化的关系的阐释来洞察人们交际中的心理过程。文本世界理论是语篇认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包括语篇的生产和接受、语篇的心理表征以及语言交际中各种语境因素对语篇认知的影响等多个内容。其中隐喻在语篇中的运用研究就是文本世界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就从文本世界理论中的隐喻出发来解读伍尔芙《到灯塔去》这部意识流小说。

关于隐喻的研究,从亚里士多德学派就开始了。但是,当时人们并不重视,它只是被看做一个边缘学科。这时的隐喻局限于词汇层次,主要体现在修辞学和诗学领域。到了19世纪,柏拉图发展了隐喻研究,他认识到隐喻是人类认识内部的一种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隐喻的语义研究兴起,隐喻从词汇层面上升到句子层面。这是隐喻研究的一次跨越式发展。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又成为认知中的一个重点。从认知领域来看,所谓隐喻,简单地说,就是具有相似性的两个事物,通过一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一种手段。在人们的交际中,隐喻无处不在,人们通过隐喻的使用从而达到特殊效果。隐喻涉及目标域和源域两个概念。目标域是隐喻所描述的对象,源域就是人们用来描述目标域的。一般来说,隐喻用形象的事物来解释抽象的事物,因此,目标域多是抽象的事物,源域多是形象的事物。比如,时间就是金钱,这是个隐喻。其中,“时间”就是隐喻中的目标域,“金钱”就是源域。通过“金钱”这个事物来描述“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隐喻的内在结构就是跨域映射,就是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通过将源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目标域上,从而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比如,人生是旅程。在这个隐喻中,“人生”是目标域,“旅程”是源域,由于“人生”和“旅程”都有“开始、过程、结束”这些相似点,因此用“旅程”来映射“人生”,更加方便人们理解“人生”这个抽象概念。在伍尔芙《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作者多次使用了隐喻,下面我们就对小说中的隐喻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隐喻在小说中的具体运用

在这部小说中,隐喻使用的例子不胜枚举。首先小说的名字“到灯塔去”就是一个隐喻。在小说中的其他隐喻更是不计其数。这里,我们就以小说故事内容的隐喻和刻画人物的隐喻两个方面来阐释隐喻的具体应用。

(一)小说故事内容的隐喻

在这部小说中,不论是书名还是小说的故事内容都围绕着“到灯塔去”这个旅程而展开。在内容方面,这部小说以“灯塔”为线索,主要描写了拉姆齐一家和几个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生活经历。在小说开头,拉姆齐的孩子詹姆斯想要去灯塔,但是由于天气不好的缘故就没有去成。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拉姆齐一家历经沧桑。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拉姆齐先生带着儿女乘船出海,终于到达了灯塔,完成了梦寐以求的灯塔航行。然而这次灯塔之旅已经是十年以后,人们的感受和心境都有所不同。十年已经过去了,拉姆齐一家人历经沧桑到达灯塔彼岸的时候,有着太多的人生感悟。事实上,“到灯塔去”就是这样的一个隐喻――“人生是航行”。“人生”和“航行”之所以能够构成一个隐喻,是因为它们有着类似的基本图式和某些相似点。首先,对于“人生”和“航行”,它们的基本路径是类似的:人生:出生――经历――死亡;航行:起航――航海过程――到达彼岸,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有着“起点――过程――目的地”这样的一个基本的意象图式。其次,它们有着某些共同点。在“人生是航行”这个隐喻中,其中航行的过程就是人生的经历过程;灯塔象征着人生的希望和理想;彼岸象征着人生目标;航行中的风浪象征着人生过程中的艰难困苦;航行到达彼岸则象征人生愿望的实现。正是它们的这种相似性,从而可以在“人生”和“航行”这两个领域构成一个隐喻,形成一种映射。通过“航行”来阐释“人生”,使抽象的人生概念形象化,更加容易理解。在“人生是航行”这个隐喻中,“人生”就是目标域,“航行”就是源域。它们具体的映射关系如下:

人生――航行

理想――灯塔

困难――风浪

目标――彼岸

目标域

源域

(二)刻画人物的隐喻

在这部小说中,隐喻的使用不仅体现在小说的书名和内容上,还体现在作者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方面。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拉姆齐先生和拉姆齐夫人。前文已经说过,小说中的拉姆齐先生带有作者父亲的影子,拉姆齐夫人则是她母亲的化身。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对于以父亲为代表的男性主义的腐朽和粗暴是憎恶的,对于温柔而富有同情心的母亲则是赞美的。这种观点在小说开头就有体现。小说开头,儿子詹姆斯对于明天的灯塔之旅非常兴奋,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明天的天气不会很好,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计划。对于这件事,詹姆斯父母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拉姆齐夫人安慰儿子,她说明天天气会晴,明天不行还有后天呢。而父亲拉姆齐先生则粗暴地打断妻子,他对儿子说明天天气一定不会好,打破了儿子的愿望,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可见,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感情就表现出来了。在接下来的叙述中,通过隐喻的方式作者又再次传达了这个意思。例如,关于詹姆斯对父母的感情,小说中有这样的描述:

James…felt her rise in a rosy-flowered fruit tree laid with leaves and dancing boughs into which the beak of brass,the arid scimitar of his father,the egotistical man. plunged and smote,demanding sympathy.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詹姆斯把他的母亲比喻成一棵甘露浓郁的树,而把他的父亲比喻成一只贪婪地吮吸母亲甘露的鸟。通过这个隐喻的使用,在孩子詹姆斯的心中形成了一幅具有个性化色彩的画面,从而也在人物域和植物域建立起了映射关系:

母亲――树

父亲――鸟

母亲的温柔――风险甘露

父亲的贪婪――吮吸甘露

目标域

源域

通过这个隐喻,母亲温柔的女性美和父亲的贪婪性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运用隐喻将詹姆斯对父母的爱憎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隐喻的使用与平铺直叙的文字叙述相比,不仅满足了表达目的的需要,而且显得十分新颖,表现力也更强,传达出了用普通的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抽象感情。

第12篇

【关键词】导学教师;非学术性支持服务;审视

一、导学教师的概念及其提供的非学术性支持服务

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师配置基本要求”,规定了基层电大教学点要配置导学教师,导学教师的基本职责是负责指导学生学习等工作。但尚未对其概念进行界定。有研究者认为导学教师的角色很难用传统教育中的“班主任”来概括,导学教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生”,协助学生自主选课的“策划员”,帮助学生学习的“咨询员”,学生心理的“导航员”,日常事务的“管理员”,以及鼓励学生学习的“啦啦队员”。也有的研究者认为远程教育导学教师指在我国远程教育环境中,引导、支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其学习目标的一类专职人员,其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入学指导、咨询服务、情感关怀、管理服务等非学术支持服务。

二、重新认识导学教师的非学术性支持服务

(一)从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方向看

从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看,导学教师是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的桥梁,是促进这两种教育形式不断融合的中坚力量。当网络远程教育兴起的时候,它的发展前景并不怎么被看好,从事传统学校教育的人几乎都怀疑它对学校教育的竞争力,更不会相信它会对学校教育会构成威胁。但是MOOC突然强势兴起的时候,学术界出现过网络远程教育将来有可能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的论调根据“交互距离理论”,远程学习者处于分离状态,“学生、远程教育机构和教师之间的分离导致三者之间的交流缺失”。网络远程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的融合,意味意着网络远程教育要在保持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的同时,吸收传统学校教育的优点,弥补自身的缺点。由于在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学生及远程教育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或准分离状态,三者之间缺乏传统学校教育的那种频繁的交流。因此,教师很难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也会对不能亲自聆听自己敬重和崇拜老师的讲学和教诲而感到十分遗憾;学生之间也很难有大学校园生活中形成的终身难忘的同学友谊,对远程教育学校也感情也会相对陌生而显得淡漠。

(二)从以人为本的育人角度看

从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育人功能上看,导学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主要承担者。长期以来,由于开放教育的学生不住校,和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时间相对较少,学生在线上或线下接受的主要是专业知识的教育或专业素质的培养,开放教育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但真正的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必须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本,必须以人的生活幸福为本,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和谐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持续发展、人的终身发展和人的健康成长。远程开放教育的导学教师所从事的非学术性支持服务,主要是育人的工作,是在课程教师提供的学术性支持服务之外,关注学生在远程开放教育过程中的感受、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导学教师所提供的大量非学术性支持服务中,至少以下几个方面,是与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想契合的,是更关注人本身的教育活动。

(三)从远程开放教育的主体作用看

远程开放教育开宗明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特别注重和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远程开放教育这一教育活动的绝对主体。“目前,英国的全日制教育的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至少是听老师讲课的三倍。”在远程开放教育中,上课的时间更少,教学的作用远远赶不上全日制教育。一些教学平台或虚拟的学习空间,对学生网上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强调学生必须观看某些视频或浏览某些文本,试图以教师的网上教学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在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必要性。其实,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学生看完课本,也许只能几个疑难问题,只要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文本的或视频的辅导,也许就解决了问题。在虚拟学习空间一味地设计看起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提高学习门槛,增加了导学教师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这是试图以网上的远程教学来主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既然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就要让学生的学习来主导教师网上教学,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帮助的角度来提供教学支持服务,这种服务应该以简洁、直接、明了为基本特征,对重要的知识可以同时提供背景知识等拓展阅读链接,学生需要是快捷、方便、低成本的有效学习。例如,在网上提供文本教材,直接在教材中对某个重要的词语、段落根据具体情况提供文字、图片和视频的解释、说明或讲解,并且是通过链接的形式,在电子文本教材外提供,在电子文本教材中只显示有这种帮助服务,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点击链接有选择性地学习。

第13篇

一、自然资源与劳动的关系

人和其它生物一样,是自然界非生命物质长期发展和转化的产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一定的自然坏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地球在形成过程中,首先出现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圈,人和其它生物正是依赖于这类非生命环境才得以产生的。“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3人又不同于自然界的其它生物,他可以能动地利用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资源,并以社会生产劳动的形式来维持其生存,推动其发展,使自身以“自然主体”上升为社会主体。诚然,在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劳动确实起了决定的作用,但是,首先是自然界孕育了人类,劳动不过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借助于自然资源。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它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4马克思所谓的“生产的材料”,就是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内的生产资料。无论是天然的还是劳动加工的生产资料,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自然资源。事实上,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首先需要借助于土地种植粮食、牧羊牲畜;需要借助于江河湖泊捕捉鱼虾;需要借助于矿山开采石头、铜矿等。如果没有自然界所提供的各种自然资源,社会劳动是无法进行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5离开自然资源,人类就难以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指出:“外界的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草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6这说明自然富源对人类的影响不仅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而且就自然富源作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对劳动生产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因而,无论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何种程度,人的有用劳动都只能在借助于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无论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何种程度,“在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7事实上,近代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的出现,也只是“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气、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成为社会劳动的因素。”8即使是当代生产资料中的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无一不是对“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形态的改变,人的有用劳动在改变自然物质形态时仅仅在于,不断发现自然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多样使用方式”,不难设想,没有自然资源,机器大工业不可能出现,当代科技革命也必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劳动只能借助于自然资源而改变其形态,因而劳动也只能在既定的自然条件下创造财富。事实上,地球上自然资源的量是有限的,非再生资源只能逐渐减少,再生资源也需要较长的再生周期和人的保护,不同国家和地区自然资源的量和质也有所不同。同时,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方式也是客观的。正如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9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以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10因而,不难想象,人类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都只能在地球上既定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和发展,而不可能在短期内能去开发外层的宇宙空间,我们也只能在本土上开发现有的自然资源,而不可能在短期内大规模地去开发公海、南极洲等,同时也不可能舍近求远地大量地进口别国资源。因此,作为客观物质活动过程的劳动,我们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既定的自然条件,片面强调劳动的作用,也必然产生唯心主义的空想。

如果说,人们只能在既定的自然条件下创造财富,那么,就必须从既定的自然条件出发,而不能随心所欲。因而,劳动还必须遵循自然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才能实现其创造财富的目的。自然界的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等是相互作用的;生物圈内的各种生物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劳动的作用无论如何巨大,都必须在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才是有用的。如果盲目地破坏了自然环境系统的大链条,如果人为地割断了生物圈内部的相互联系,如果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一句话,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那么,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就必将是严酷无情的,这是无数历史事实和现实证明了的真理。

总之,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产儿,劳动必须借助于自然资源,并且也只能在既定的自然条件下,遵循自然物质运动和客观规律,才能实现物质财富的生产。如果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和人类社会的话,那么,同样可以说,没有自然资源也就没有人和人类社会。

二、自然资源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人类在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都是在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同时也正是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人们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由此产生了自然科学。从这个意义说,自然科学是自然作用于人的产物。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深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则推动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因此,我们在强调科学技术及其生产力对人类文明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承认自然资源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任务导向,教师发展,途径

 

一、引言

教师发展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近30 年来,尤其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研究领域新的命题,并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成为一个新的专门研究领域。

早在1986 年,英国文化委员会Utley(1986)教授就曾撰文提出,训练大批合格的英语教师及培训这些教师的专业人员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著名的第二语言(英语)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Richards 与Nunan (1990)在《第二语言教师教育》一书中概括道,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领域中对外语教师教育的研究相对来说很少有人问津,语言教学中有关教师教育的文献资料在数量上大大少于对课堂教学的方法及技巧等问题的文献资料而且过去20 年内所发表的相关论文极少是以数据为基础,而更多的是轶话般地排列出理想外语教师的诸多要素。吴宗杰教授(1997)对我国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现状作了精辟概述,认为我国的外语师资教育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外语师资教育体系,但国内对外语师资教育本身的研究却非常有限。

近年来外语教师及其培训问题已悄然开始吸引越来越多外语学术界研究者们对它的关注。贾爱武(2005)指出我国外语界在外语教师教育专题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围绕外语教师所应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应开设的课程、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等外语教师培训内容而展开的。吴宗杰(2005)在《教师知识和课程话语》中,详细地记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以及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是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并实现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在研究中,他将批判话语学,叙述研究,和活动理论融为一体怎么写论文,并用叙述的语言细致展现了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个体及群体的经验世界。卢慧霞(2007)撰文,介绍了一位教授是如何成长的故事,用叙事的传记研究方法展示了自主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但是从任务导向教学模式视角下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论文或者专著还相对很少。赵万哲(2009)论述了在任务型教学中,英语教师个性化自我发展的几种有效途径。

二、高职教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高职院校从最初兴起到现在蓬勃发展,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仅仅经历了十几年时间。据浙江省教育厅网站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建有普通高等学校80所(含筹),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3所,普通高等专科学校3所,高职院校44所;已建设22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其中11所为国家级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从学生人数来看,高职(高专)在校生36.27万人,占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的41%。

高职类院校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学校师资力量在数量上也快速增长;尽管教师教育有所发展,但是远远落后于师资数量的增加。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至少存在以下四大问题:

1、教师角色变换缓慢,主导地位不够突出。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改革也不断深化,并日渐突出项目教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极大地提高高职学生的课堂个人参与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突出,使学生能积极反思学习的过程,这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能够转换角色,起到一种引领学生的主导作用。而在真实课堂中,这种教师角色转换比较慢,与项目教学的目标需求相差甚远。

2、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入职和在职培训不够有效。由于学校规模急剧扩大,要求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增加师资力量,所有很多高职院校大量招人新的教师。在这些新教师当中,大部分是直接从各类院校招聘而来(包括本科生、硕士、博士),缺少相应的企业实践经验;由于缺少统一而有效的入职培训,这些老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一进校就任教的情况。他们的学习生涯基本上都是接受传统式教育,跟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思想以及项目化教学方法相差甚远。进入学校后,这些教师又因为繁重的任课负担怎么写论文,基本失去了进一步的职业发展机会;能够有机会参加在职培训的教师比例偏低。

3、教师实践能力薄弱,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由于缺乏有效和长期的入职和在职培训,再加上教师基本上都来自于高等院校毕业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专业实践能力普遍薄弱,这种实践能力薄弱还表现为师资力量知识结构单一,缺少实践知识。

4、教师教学课堂封闭,沟通交流不够顺畅。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比较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自主学习意识比较淡薄,再加上教师自身的一些原因,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往往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私人”场所,课堂教学相对封闭,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够顺畅。这种情形成为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极其不利因素。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制约着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了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和项目化教学。

三、英语教师发展的可行途径

在分析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英语教师首先要能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身的发展,意识到教师发展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笔者根据高职英语教学和改革的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面几种英语教师发展的可行途径。

1、深入外贸等相关企业调研,加强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的有效性。在入职和在职培训相对匮乏的基础上,英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深入外贸以及其他企业调研,深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脚踏实地地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在丰富和升级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2、实施开放课堂,进行课后集体讨论。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要能够开放课堂,使其他教师进入和参与自身的课堂。在教师互相听课之后,进行课后的沟通与交流,集体讨论优点和缺点,从而促进听课教师和被听课教师的共同发展。

3、以职业能力测评为契机,以说课工作为载体,从制度上保障和督促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测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般地开展,英语教师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切实开展说课工作,并在说课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制度保障怎么写论文,奖励在职业能力测评工作中的先进者,并督促其他教师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

4、开展反思性教学,从内涵上促进教师发展。近年来,在国外外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兴起的反思性教学,把外语教师培养从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转向对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这一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新领域中来。注重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引导教师以其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为基本出发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计划、实践和评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达到改进实践和自我发展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中,英语教师要能够忠实地记录每天的课堂教学反思和教学日志。反思性教学能够使教师意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尤其是在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中,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发展意识,促进教师真正去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以适应学生的变化,适应新的教师角色。

四、小结

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从高职英语教师发展现状入手,指明了在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上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教师发展途径。而这些途径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尚需更多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Utley J. Teaching teachers and trainingteacher-trainers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 (2 ).

[2]Richards, J. C. & Nunan, D. Second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吴宗杰.从IATEFL年会看英语教学走向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4 ).

[4]吴宗杰.教师知识和课程话语[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5]卢慧霞.自主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从一位教师成长经历得到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 2007, (2).

[6]赵万哲.外语教师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自我发展[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8).

第15篇

关键词:文化指导员;队伍建设;群众文化工作;实践;作用

随着基层文化繁荣、基层业余文体团队的发展,文化指导员队伍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所知。跨入“十三五”,中央、省、市各级均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对照要求,基层文化活动繁荣与业余文体团队建设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中占据了较大比重,由此,作为沟通专业文化与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助推基层活动繁荣与团队兴盛的文化指导员队伍,其地位进一步凸显。

柯桥区作为文化发达地区,一直致力于文化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及相关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近期,我们就此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了以下结论。

一、文化指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背景

文化指导员及相关工作,是近年来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一个较新概念,但其具体工作内容却有其历史渊源,对于担负着繁荣群众文化职能的各地文化行政部门及文化单位来说,对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开展与业余文艺团队建设进行指导,是其本职工作,只是由于时代因素局限,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心并不在此,相关工作的开展也往往缺乏规划、不成系统,以文化干部受邀进行个别指导为主要表现形式。近年来,文化指导员队伍成建制组建,积极主动地服务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与文化工作的大背景有关。

1、上级有要求。

近年来,“走基层、接地气”已成为中央对文化工作的一大要求,基层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已成为大势所趋。从上级对一地文化工作水准的评价指标来看,虽然以大型文体设施建设、群众文艺作品创作水平等为代表的体现文化工作者专业水准的指标依然是重要参考因素,但以基层团队建设、辅导活动开展等为代表的服务型指标的权重正在加大,结合文化服务群众的大趋势来看,服务型指标的权重必将不断加大。这就要求基层文化工作者必须转变角色定位,变埋头创作为热情服务,积极深入基层,对各地文化工作的开展进行指导。

2、群众有呼声。

目前,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早已从被动欣赏转为主动参与,自发组织起来的业余文体团队遍地开花,各类业余文体活动方兴未艾。群众对自身参与的业余文体团队与业余文体活动的要求,正逐渐从单纯“图乐子”过渡到“求水平”:有可以参与的团队与自己喜欢的活动已不是很大的问题,团队与活动水准如何,能不能从中得到更为优质的文化享受成了大问题。他们迫切需要专业文化工作者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具体工作实践来看,其表现就是近年来,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中“送戏下乡”一类的“送”文化的需求与热情有所下降,对邀请文化馆业务干部指导业余文体团队排练的节目兴趣颇高。这也从一个侧面要求文化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发挥好作用。

3、实践有成果。

就近几年柯桥文化指导员工作开展的实践来看,对带动群众文化整体水准的提升有较为明显的作用。从整体上看,有文化指导员长期联片开展文化指导工作的地区,无论是群众对文化活动的热情还是文化活动水准,均有了提升,各相关文体团队所开展的文化活动,在策划组织与节目内容、艺术质量上均有了飞跃,参与人员对文化艺术的理解及相关文艺素养也有了提升;从个案上看,已有若干业余文体团队的节目经过指导参加省、市各级相关赛事,斩获荣誉。这为我们今后如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提供了启示,开辟了新路。

二、文化指导员队伍建设在柯桥的实践与作用

近年来,柯桥区积极开展了以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主导,由区文化发展中心(文化馆)具体组织实施,调动各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艺骨干与业余文体队伍积极参与其中的文化指导员队伍建设与相关群众文化指导提升工作,成效较为显著,突出表现为“三化”、“三结合”、“三受益”。

1、规范上的“三化”。为开展好文化指导员工作,柯桥区在团队组建、工作规范、平台展示等方面,做到了“三化”。

指导团队专业化。柯桥区文化指导员队伍由区文化馆业务骨干为基本班底组成,从专业素养上看,他们或者是获得过群星奖、牡丹奖等国家级奖项的名家大家,或者是常年活跃在城乡舞台,广受群众欢迎的明星,或者是有着深厚的群文理论素养与丰富的群众文化工作经验,多年来坚守在一线的“老文化”,或者是从各专业院校出身,接受过系统教育,有着创新思维的新生代中坚力量;从指导门类上看,在尽可能涵盖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美术、摄影、书法等一般性群众文化活动门类的基础上,根据柯桥区群众需求与群文活动特色,强化了越剧、绍兴莲花落、群众性舞蹈等门类的指导力量;此外,从团队年龄结构上看,基本做到了老中青三代结合,保持了可持续发展的梯队。较为专业化的团队,是开展工作的前提,为很好地应对群众的各类文化指导需求奠定了基础。

工作安排制度化。对于具体的指导工作安排,区文化馆每年都制定了较为科学详细的制度性安排,规定了各文化指导员的负责片区、具体职责、开展指导工作的具体次数要求等,并强调深入基层、主动服务的理念。从制度要求上讲,一方面,体现了定期辅导与受邀服务并举的特征,即要求各文化指导员在完成每年规定下基层指导数量的基础上,要对群众主动提出的辅导要求予以积极响应,服务好群众;一方面,体现了重点指导与普遍启蒙并举的特征,即要求各文化指导员在重点指导好所属辖区内各支重点业余文艺团队、各类适合本地区特色的文艺项目开展的基础上,面向所有群众,做好文化艺g普及工作,引进介绍各类文艺门类,提高广大群众的文艺素养。

展示平台多元化。在有效开展文化指导工作的基础上,为各类群众性业余文艺团队提供好展示平台,是进一步激发其热情、促使其提高的重要环节。就柯桥区来说,目前主要可以通过三条途径实现:一是推荐优秀团队参加省、市各级各类文艺赛事,二是通过“幸福水乡才艺秀”等区内大型群众性才艺竞赛鼓励其登台展示风采,三是安排优秀文艺苗子、文艺团队参与以各镇(街道)文化走亲为代表的文化交流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柯桥区经过文化指导员指导,在省级及以上比赛中获得荣誉的业余文艺团队(人员)已有 支(人次),在“幸福水乡才艺秀”舞台上亮相的有 支(人次),更有数量可观的人员活跃在文化走亲舞台。

2、实践上的“三结合”。在具体指导业务开展中,重点强调“三结合”,以求实效。

文化指导与地域特色的结合。将文化指导的具体内容与地域文化资源、文化特色相结合,往往更易于工作开展,更易于取得成效。从柯桥区的情况来看,由于以越剧、绍兴莲花落为代表的戏曲曲艺活动在当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柯桥区的文化指导员往往有意识地强化这方面的技能储备,在到基层开展文化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多开展戏曲曲艺类指导,群众非常欢迎。再以兰亭镇为例,由于书法之乡的氛围使然,以书法、国画为代表的静态类文艺项目,在其他地区受欢迎的程度与兰亭无法比拟。

文化指导与群众文化需求的结合。各文化指导员在具体工作开展前,往往先对片区内群众的重点文化培训需求与各支业余文艺团队情况进行摸排,在摸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指导,旨在满足群众基本要求,发掘培育文艺苗子,扶持壮大优秀团队,以重点文艺苗子、优秀文艺团队为核心,带动一地群众文化繁荣的全局。

文化指导与群文工作全局的结合。文化指导员的工作,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化培训服务,更要结合中央、省、市、区各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意见精神与具体业务要求,对基层群文活动在价值取向与活动内容上作好引领,将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带到基层,同时,还要根据本地区群文工作全局特点,有针对性地主推一些活动门类,以促进地方群众文化全面发展。如前几年,文化指导员们将排舞这一群众文化活动门类带到了基层,现已颇有成果,近年来,有意识地引导、帮助群众进行小品、小戏排演,培育了相关业余文体团队,使柯桥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在门类上更为丰富。

3、效果上的“三受益”。文化指导员工作自开展以来,其取得的实际效果,突出表现为“三受益”。

基层群众受益。有志参与文化活动的基层群众在自发开展活动过程中及业余文艺团队组建过程中,往往由于相关资源匮乏、活动组织策划经验缺失等客观因素制约,往往很难将因单纯的热情而激发出来的“想法”付诸于最终形成成果的“现实”,文化指导员的到来,往往能迅速调动起各方资源,帮助其突破瓶颈。对于已组建的各业余文艺团队来说,文化指导员能指导、帮助其快速提升水平、找到“门道”,向“准专业化”迈进,更好地体验文化活动所带来的乐趣。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文化指导员开展的文化艺术普及工作能开拓其眼界、陶冶其情操、丰富其生活,引导其形成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