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地理专业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本科毕业论文是中国本科教育中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和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的重要平台。2004年教育部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各类普通高等学校都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处理好与就业工作等的关系,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1]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界定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学生运用本科所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对实际中的一两个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本科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性总结,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不仅是高校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培养学生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专业工作之前的预演。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修订,沿用至今)中,对于学士学位已明确了两条考核标准: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2](P4)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
以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为例,2001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时,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1人,指导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而到2013年,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4人,指导教师中教授有2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人。此外,还从学院地理系、教师教育系等聘请相关教师参与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职称、学历不断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论文选题逐渐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理论知识基础宽且实践性强,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范围相对较宽,增加了选题的难度,导致学生选题出现空泛的问题。如“我国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等。从2002年开始至今,从各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看,已逐步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多以中国、云南的某一县市、某一区域的区域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抑或某一酒店某一类型服务项目的开发,抑或某一旅行社产品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现状等进行探讨研究。
(三)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工作已实现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论文指导工作从第七学期学生教育实习回来后的11月初开始直至第八学期的5月中下旬,历时6个月的时间中,对学生毕业论文召开专门的动员大会,交代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中的整个流程、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并分旅行社管理、区域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三个方向要求学生报名,按照学生报名情况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各指导教师按计划进行各组开题,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研究综述,之后再进行论文撰写及一、二、三稿的修改工作,同时学生还要对指导教师论文每一稿的修改意见进行整理记录,提交论文指导记录表。论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程序环环相扣,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的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这种论文指导工作重心的转变,也说明了论文指导工作正逐步迈向规范化。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出国的冲突
统计数据表明,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6~2009 年,高校毕业生分别为413 万人、495 万人、559 万人、611 万人,而就业率分别为77%、70%、68%、68%;2010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30万人。扩招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大部分学生奔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无法专心致志地完成或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仓促
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从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师范类学生)等返校后仅6个月或8个月时间,在仅有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学生既要确定选题又要参与一系列的实证调研、收集文献、撰写等工作,时间非常紧迫,加之找工作、考研等,论文质量往往不尽人意。有的学生为节省时间,干脆省略了实地调研的环节,使论文空泛、缺乏论证数据。有的学生甚至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大篇幅抄袭他人论文,学校对此虽三令五申并采取将学生毕业论文上网、学术不端检测等手段,但抄袭现象仍屡禁不止。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毕业论文的指导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除了论文指导费用外,没有其他经费的支持。学生为撰写论文的实地调研、实习等经费也十分有限。[3](P17)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水平层次参差不齐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大学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截至2009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为2900 余万人,居世界第一。[4](P23)旅游管理专业由于是面向全国招生,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间本身在学习水平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学习态度和对自身要求的不同,使得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一、二稿就可通过,有的却需要五、六稿甚至更多。此外,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排除时间的仓促外,有的学生虽已找到了工作,但考虑到毕业论文并未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依然不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论文撰写。[4]
(五)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
在高校论文指导教师学历、职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的同时,仍有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原因不能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现学生找不到教师或教师不能及时修改学生提交的论文;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缺乏新意、条理不清、论证不充分等论文质量问题。
(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在整个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虽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完成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的审核工作,但这些做法流于形式,除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外并未产生真正监督的作用。另外,在奖惩机制方面,除对为数较少的优秀论文进行奖励外,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论文却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严重挫伤了那些责任心强,认真指导论文教师的积极性。
四、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 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
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调整至大四上学期,在大三时就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布置科研任务、阅读材料,大四下学期学生便可专心进行实证调研、收集资料数据,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论文的撰写,也能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大四下学期中论文撰写与就业、考研的冲突。
(二) 设置“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也有增无减,一个教师指导8~10个学生已是家常便饭。通过学校和学院共同承担的方式,可设置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根据教师指导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也可增加学生论文调研、实习中的经费。
(三) 加强学生监管、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除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教育学生重视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外,还应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增加“论文指导”之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也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
(四)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
学校以及学院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方面的教育,为教师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供条件。对论文指导工作的监督必须实现具体化、量化管理,如修改次数、与学生见面次数等都必须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五) 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借鉴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实行“导师负责制”,从大三开始组织学生确定专业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其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布置调研任务、推荐阅读材料,到大四上学期,对学生论文的撰写进行具体指导。学院负责本科论文工作的领导、应对教师完成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在奖惩机制方面,除了评选学生优秀论文并给予奖励之外,还应对指导优秀论文的教师、指导学生论文整体水平较高的教师给予奖励。而对缺乏责任心、指导的多数学生论文存在质量问题的教师予以惩罚。
引言
档案管理不仅能够起到保护档案的作用,更能够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进而使档案存在价值得到发挥。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分类、编号,以便于管理和使用。高校毕业生档案是国家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高等人才信息的第一手资料。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已成为最为宝贵的资源,人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和财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毕业生档案是人才选用的重要参考。但随着近些年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毕业生档案数量和信息量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面临挑战。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现状并不理想,各方面都有待完善。
一、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送工作的意义
高校毕业生档案属于既要文件,记录了学生主要经历、政治面貌、社会关系、学历职称、个人信息、工作履历表等信息,具有法律效益,是毕业生社会活动的重要依据。毕业生档案由学籍档案转换而来,由学校交转递毕业生就业单位或人才交流机构管理,若无就业单位则由学校免费保存两年。毕业生档案转递需要按照《就业协议书》签发《报到证》,完成转递档案[1]。若就业单位是国有企业或企业事业单位那么档案转递到工作单位。如果是非公有企业,那么档案转递到人才交流机构。若离校未就业,则转递到户籍所在地。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不论考研、出国、就业都需要用到档案,如档案丢失便无法办理相关证明。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毕业生档案,用人单位可以对学生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是用人的重要依据。可见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高校毕业档案特殊性的重视
高校毕业生档案与其他档案不同具有一定特殊性,有着流转速度快、流动性强等特点,管理复杂性要远远大于传统档案。通常情况下毕业生档案多保存在生源地、用人单位或人才交流中心。但近些年,我国毕业生跳槽率明显增大,档案管理、转递工作面临着新问题、新情况[2]。但当前我国在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方面并没有正确认识到毕业生档案的特殊性,工作开中存在着不重视、敷衍应付等现象,管理方式粗放,一些时候甚至不能保障毕业生档案完整性。
(二)不规范
虽然我国已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但仍没有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规定,当前我国在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方面,管理体制十分混乱,并且缺少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多没有接受过专业档案管理的系统培训,并不具备专业档案管理技能和知识,这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转递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中时常造成学生档案的遗失、损坏。
(三)管理方式落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档案信息量越来越大,档案管理、转递工作复杂性也随之提高。但当前大多机构在高校毕业生管理中仍停留在老模式、老思路当中。当前不仅学生档案信息化程度不高,且管理中也缺乏对信息技术的运用[3]。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日益复杂的档案管理工作需求,传统人工管理方式不仅效率低下,也较容易出现纰漏。
三、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改进思路
(一)正确认识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
想要提高我国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质量,就必须正确认识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的特殊性,提高对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的重视,积极改革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为其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现代化管理工作模式,从而实现高校毕业生档案信息化。信息化管理不仅管理效率更高、速度更快,且更加方便、可备份,不易丢失。
(二)健全管理制度
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体制混乱,档案管理、转递工作有效性差和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有着直接关系。想要提高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水平,就是建立起科学、合理、规范,符合毕业生档案管理特征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的顺利展开,利用制度增强工作人员责任心,提高工作有效性。制度不仅能够为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开展提供依据,更能够有效协调各相关部门工作,使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三)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是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开展的核心力量和前提基础。如果管理人员自身不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便很难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质量,必须要从工作人员抓起,工作人员素质直接决定管理效果和管理有效性。所以必须要先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素质,通过多种学习方式,使其熟练掌握毕业生档案管理技能和知识,保障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档案管理 转递
高等院校毕业生档案是国家人事档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记录大学毕业生到目前为止的全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情况,是高等学校进一步教育、考查、培养更高层次人才的第一手资料,更是用人单位选拔聘用、考核培养人才的主要依据。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完善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学生档案工作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因此,深入探讨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准确、完整地提供人才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甚至于对完善国家人事档案管理都有着不可小觑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的约束
近年来,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针对高等学校档案管理颁发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关于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在1万人以上应当设立档案馆。(参见《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六条),由于没有相关的约束条文,各个高校的学生档案管理体制并不统一:有的高校将学生档案放在综合档案室实行综合管理;有的把学生档案和干部人事档案放在人事处一起管理;有的干脆把学生档案放在各个院系,由辅导员分散管理。就笔者所在学校目前在校生人数已达到11000人,而学校设立的档案室只安排不到两名的相关人员进行临时管理。毕业生档案是在毕业生离校前一个月由系部辅导员移交至学生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再由学生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安排一至两位老师采取晚上、周末加班等方式在极短时间里将毕业生档案进行整理、转递。因为学校没有为档案室分配明确的定员编制,也没有具体的办公经费及制订工作量考核标准,所以,造成一些部门和个人也不愿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行专项管理。于是,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就在这不规范的环境中勉强运行,其结果不言而喻。
2.学生档案管理缺乏规范化
高校学生在校阶段产生的档案材料,如果没有及时归入档案,就会出现问题。就以笔者所在院校在2009届毕业生档案整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例:(1)归档材料手续不符合要求。比如有的高校毕业生登记表没有学生本人签名;存在没有盖学校印章,用系部印章取而代之的登记表;辅导员因疏忽忘记将高校登记表放入到学生档案袋。(2)档案材料没有明确的排序要求,资料容易混乱。最常见材料有以下几种:论文评审意见书、学生成绩表、优秀学生(干部)登记表、奖学金申请表――如果同一类型材料(表格)多次出现,就会出现排序杂乱无章的问题。(3)书写用笔不规范。我在整理毕业生档案时,发现有一部分档案材料采用圆珠笔、纯蓝墨水笔书写的,按要求应该是纯黑色钢笔或水笔等。
3.档案管理模式老套,缺乏信息化
大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的档案是其所有档案的一部分,它记录大学毕业生到目前为止的全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情况。由于档案袋的容量有限,加之一些档案材料需要保密特殊性,就目前纸质档案材料而言,还真是有点勉为其难,尽管各行各业迈向信息化发展,然而,我们高校毕业生的档案却有点“返祖还原”现象,从事过生源数据上报的同志都知道高中阶段都已经有电子录检表(以江苏省为例:上报数据至教育厅时,需事先在扩展项1里面查清楚该学生在录检表的哪一本哪一页哪一行),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档案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方法手段滞后于信息时代。
4.档案转递单位不明确,用人单位接受档案管理不规范
(1)随着就业政策改革,毕业生到中小型企业、外资企业、私营和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多,有些单位和学生不清楚档案的管理制度,以为就业协议书上的档案转递单位直接就是工作单位,但是这其中绝大多数单位没有机要接受权,导致档案不能正常转递甚至丢失。
(2)学校按要求转递档案,但是由于接受单位没有规范毕业生档案管理制度而造成档案丢失的现象,例如研究生档案需要分两次寄出――学生收到调档通知函件要求寄出当时的档案政审,学生毕业时再寄出后面产生的档案材料,有的单位收到档案后没有把两次档案合并在一起或者没有及时地将没有被录取的学生档案退回,这也容易造成档案丢失。
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相关法规建设,确保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有效开展
近年来,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不久前颁布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法》,不过里面缺少具体对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具体工作细则的说明。这一空白,使得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此,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在《高等学校档案管理法》的指导下,从工作的实际出发,尽快出台诸如《高等学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细则条例》此类法规,明确具体的单位负责毕业生档案,确保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步伐的加快,再加上刚刚过去的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未就业比重快速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做实、做牢,确保档案准确无误转递。
2.及时收集、有效整理
毕业生档案记录的虽然是他们大学期间数年的成长历程,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笔者个人建议要从他们被录取进校那一天起就做好建档工作,入学后立即根据其系部、专业群体性特点,按照国家档案法规的要求,收齐有关材料。以后一经形成,尽快存入。就目前而言,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国家和地方的各种竞赛、技能、等级(计算机、英语)、职业资格落英缤纷,社会实践活动层出不穷,入党入团、评优获奖屡见不鲜,每一份材料、每一张证书都是大学生们能力与成长的记录。档案管理者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工作理念,定期地向有关职能部门索取、征集学生材料。尤其毕业之际是毕业生档案材料形成的最集中、最重要的时间段,这个时期是对毕业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总结和评价,形成的材料大致有:论文评审意见书、学生成绩表、毕业生登记表、毕业生体检表等。
3.尽可能多地把信息化技术应用于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
笔者所在院校通过毕业生上网直接输入学号和姓名查询派遣单位和档案转递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比没有用系统相比学生档案转递后查询量减少50%。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了信息管理的重复劳动,减轻档案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还大大提高了毕业生档案查询的效率。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毕业生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1)在学生毕业前做好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发放就业指导手册、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组织模拟签约以及档案管理专题讲座等形式,强化毕业生的档案意识,让毕业生充分认识到人事档案不是可有可无的,对毕业生今后的就业、生活等各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健词:测绘新技术 毕业论文(设计)模式 测绘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基金项目: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7)
作者简介:胡青峰(1980-),男,河南省汝南县人,博士,讲师。
1引言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1],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学生既能够很好的对自己四年来的学习与实践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也能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工作方法,是一个学习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但不同的学科由于其学科性质不同,要想更好的体现以上观点,其毕业论文或设计模式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测绘工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学,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在现阶段测绘新技术形势下,如何更好的使学生达到“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和有创新”的培养目标,探讨测绘新技术形势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研究是非常必要和意义重大的。
2测绘新技术特点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了弥补传统测绘技术的不足和满足现代测绘的要求,测绘科学涌现出了新的测量技术,主要有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摄影测量技术以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其测量呈现如下新特点:
(1)作业模式数字化
测绘部门传统的生产作业模式正被数字化技术所取代,如:地图数字化、数字摄影测量、扫描数字化等。计算机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正逐步出现在测绘生产作业流程中的各个关键部分,传统测绘生产工序正被简化,新型测绘生产作业以及管理模式正逐步形成,这要求学生对计算机软件要有较好的运用。
(2)测绘技术一体化与复合化
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也出现了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如内外业数据处理一体化、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一体化、“3S”技术集成等等,这种一体化与复合化的特点将有利于网络化观测体系的形成,必将会大大提高测量作业速度和测量数据处理效率,并提高测量数据的精度。测绘技术的一体化要求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综合能力。
(3)测绘设备的两极化
新技术测绘设备的生产正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发展,一方面向小型化、微型化和可携带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其功能和性能也更可靠。这一变化对我们的启示是,在教授学生传统测绘仪器使用的同时,必须加以强调和落实学生掌握和运用新理论和新仪器的能力。
(4)测绘信息的网络共享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也飞速普及全球,这一工程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生产过程管理的网络化,而且促进了网络化由生产部门一直延伸到用户。这种发展导致了测绘生产组织结构必须加大信息服务能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在生产组织结构中趋于专门化,这也就加强了学校和测绘单位和外界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的必要性,以便空间数据资源的互补。
3建议
在测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针对如何利用测绘新技术开展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达到我校“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和有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前面分析本研究给出以下建议:
(1)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将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联系起来,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特点、现状和发展前景,清楚社会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要,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定位,进一步激发其刻苦学习与立志成才的积极性[2],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测绘新技术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其解决实际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
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可以引导学生对测绘新技术理论的学习、探索、创新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能力,为以后学生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活动打下基础。
(2) 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我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和有创新”。与其它专业相比,测绘工程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专业性强、专业面较窄。因此,在开展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时考虑到教学大纲的同时,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所学到的各种基本理论和技术,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题目特别是与本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且难度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应该是被允许和鼓励的。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兴趣,有利于获取创新性的成果。
(3) 与学生就业方向相结合,为学生以后就业打基础
对于有意向到科研院所或高校工作或继续深造的学生,根据科研院所的具体情况,指导老师可以重点考虑为该类学生选择与测绘新理论相结合的论文形式的相关课题,对于有意向到生产性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指导老师可以重点考虑为其选择与测绘新技术或方法相结合的设计形式的相关课题。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直接让学生到意向单位实习,结合意向单位课题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为学生快速转变角色、适应单位的工作模式打下基础。
(4) 注重交叉学科的选题,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随着测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在选题时,还应注重交叉学科的选题,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测绘科学与技术大的学科框架下选题,即可以适当与新发展的相关专业相结合,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整个测绘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二是与学校特色相结合[3],多与相关水利专业相结合,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对学校办学强项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为学校特色专业引进了新的先进的测绘技术,促进了学校特色专业学科发展。
4结束语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过程,是检验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毕业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自学专研能力以及各种综合能力的检验和提高,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次重要的综合实践机会,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针对测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为真正把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其毕业论文(设计)模式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姚黔贵,张鹏飞. 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 矿山测量,2004(3):63-64.
摘要: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总结性实践学习环节。结合湖南科技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与就业间的矛盾现状,提出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合理安排回校时间、通过现代媒介与学生交流及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接轨等几条措施,以合理解决毕业论文质量提高与就业间的矛盾。
关键词:地方院校;毕业论文;就业;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25-02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总结性实践学习环节,其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总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然而不少地方高校为了增加就业率,提前让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毕业实习。致使大部分高校的毕业论文安排时间与就业或实习时间相重合。由于学生花大部分时间在找工作或实习上,而留给毕业论文准备时间不够充分,导致了毕业论文质量下滑。因此解决好毕业论文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等诸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毕业论文与就业率均是衡量高等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湖南科技大学会计学中毕业论文与就业间矛盾现状,提出几点应对措施,以期为同行参考。
一、论文(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
1.大学生就业现状。近年来财务会计就业岗位需求下降,会计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地方院校在经济、地理位置上与一线城市有一定的差距,部分用人单位不愿前往招聘,降低了大学生就业机会。而大学生为了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辗转不同城市,增加劳动时间投入。二是,当前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选择大城市就业造成其人才供过于求,而中小城市人才急缺。同时受“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其自身能力估计过高,遇到有意向招聘单位而放弃签订就业协议,导致就业机会丧失。三是,在当前的买方市场下,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到岗就能胜任工作,往往签订就业协议就要求学生到单位实习考察其实践能力[1]。
2.大学生毕业论文现状。毕业论文写作是比较漫长的过程,通过毕业论文可以考查学生四年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也可以体现学生理论实践结合能力。绝大多数毕业生比较重视毕业论文环节,希望能认真做好。然而本科毕业论文现实状况并非理想,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社会“轻论文重就业”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普遍对业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将绝大多数时间与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二是,高校扩招,很多高校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有些教师带一二十名毕业生,指导时间精力不够,直接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下滑[2];三是,大多数用人单位不注重毕业论文,让学生觉得毕业论文只是顺利拿到毕业证的一个条件,与就业无关。
3.毕业论文与就业的矛盾关系。部分院校一般将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从大四第一学期末开始,直至第二年六月份答辩前。在这期间,也是各地用人单位向学校招聘应届大学生的黄金时期。毕业论文与就业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应届大学生大多缺乏相关工作经验,如通过校园招聘得不到合适的岗位,再去人才市场与其他有经验的应聘者竞争,为增加就业机会,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于找工作,而对毕业论文写作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请人等恶劣现象[3]。二是为了单位经济效益,用人单位往往要求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提前报到上岗,并且往往要求在单位进行毕业论文写作,而校外缺乏相应的文献资源及规范的管理,从而影响毕业论文整体质量。三是大学生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学校为增加就业率,也不得不睁只眼闭只眼,成为目前各高校出现的共同现象。四是部分教师体谅学生就业难,对毕业论文采取宽容迁就的态度,使得毕业生放松了对毕业论文质量要求。
二、解决毕业论文与就业之间矛盾应对措施
1.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毕业论文与就业的主要矛盾在于时间冲突,针对这一矛盾学校可以适当将毕业论文时间提前至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和大学四年级上学期。由各系部组织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会,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课题内容,并拟定部分题目供学生参考,减少其在选题过程中的盲目性。通过“师生互选,院系调控”的方法,突出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3]。另外,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部分选修课程考核方式以论文的形式,甚至学校可以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通过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技能的培养,可以使得学生在大四毕业论文写作中较快地保质、保量地完成[4]。
2.合理安排回校时间。初次接触毕业论文写作的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论文写作口语化严重,格式、论文框架不符合专业论文写作要求。因此,学生需要腾出一整段时间静下心来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目前我院规定毕业生需在4月10日前返校,指导教师加强与学生联系,落实学生返校情况,争取于4月12日前与学生见面,同时检查学生毕业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实习鉴定表,在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实习鉴定表上给定成绩等级并签字后返回给学生,并尽快布置毕业论文工作,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笔者作为指导教师认为,在签订就业协议签前,学校就业处或学生需与用人单位相关负责人提前沟通,保证学生的毕业论文准备时间,学生才能安心踏实地准备毕业论文。
3.利用现代媒介与学生交流。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笔者遇到部分学生在单位实习时,用人单位往往拒绝毕业生请长时间的假期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面临毕业论文与工作机会两难的选择。学生面对费力找到的工作不愿轻易放弃,只得将困难向指导教师求助。指导教师既要保障学生的工作岗位,又要保证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那么通过现代媒介进行远程论文指导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通过现代媒介的方式,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开题报告、论文大纲、论文方法等的写作,并指出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根据指导意见进行修改。
4.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接轨。毕业实习是由指导老师推荐或学生自己联系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等,寻找会计相关工作的实习机会。毕业实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真实企业工作环境下的生产经营过程,以企业存在的问题作为课题来源,或者在指导教师安排下收集相关的经济数据以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案例分析;另一方面,学生在“准就业”的状态下积极投身实际工作,表现突出者将被用人单位留用,从而解决了部分学生就业[5]。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毕业论文与就业矛盾一直是目前学校、教师、学生需解决的问题,而大学生普遍重视就业而忽视毕业论文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下滑。我们提出采取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合理安排回校时间、通过现代媒介与学生交流及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接轨等措施,协调毕业论文与就业矛盾。对于保障毕业论文写作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增强学校办学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继峰.毕业论文与就业矛盾之分析及解决――以本科生法学专业为基础[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3):185
[2]黄静,柳斌.毕业论文教学安排与择业的矛盾及解决办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76-178.
[3]张良苗,岳宝华.本科毕业设计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01):35-36.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本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教学活动应是专业培养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在该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讲解比例过大、可操作性不强、理论与实际严重脱离等问题,这也是造成该专业毕业生供需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拟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探讨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其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个层次进行探讨,希图为制定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调整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提供思路。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堂实践教学
1.加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学习
可模拟社会保障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社会保障费征缴及个人账户等业务运行模式。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可以对社会保障理论有更为深入地理解,也为校外实习和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在《专业统计与信息系统》课程中可以引进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实验教学。鉴于全国各地实用的申报系统软件不同,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使用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也可介绍当地社会保障部门所使用的软件系统,作为校内模拟仿真实验课程来讲授。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使用的是“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单机版软件和网络版软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则引进济南市社会保险电子申报系统软件。
2.延伸现有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训课程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要进行一些调整,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国家出台《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后,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劳动合同管理的人员去思考和掌握,如劳动力成本、解雇员工风险、不签劳动合同的风险等等,还有制定厂规厂纪、解雇员工等应当有一定的法律程序。在讲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规》这门课程时,除了要介绍《劳动合同法》的条款之外,还要将法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入“劳动全同管理软件”,注重实务操作内容。在讲解劳动争议等内容时,可以组织本专业学生在校内模拟法庭进行劳动争议、保险案例裁决,培养他们独立判断的能力。而《保险精算》课程可适当增加实训学时,《人事测评》课程可以介绍“人力素质测评软件”等。
3.努力不断优化研究方法类的课程
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管理定量分析》等为代表的课程群,包括从选题、文献评述、研究设计、问卷设计、抽样方案的制定,到调查访谈的实施,直至问卷录入、统计分析到最后撰写报告,应该让学生全程参与。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大量问卷调查和调研报告,选题可围绕劳动保障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得到提高。
在保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前提下,压缩甚至淘汰演示性、验证性、模拟性的基本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校园实践教学
校园实践教学是指有教学计划、教师有明确要求的学生在校园从事的实践活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校园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将专业内容融入到如文艺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技能比武、校内科技服务、创业设计、公益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各地和多个高校曾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极大地普及了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学生就业劳动保障政策等咨询服务。
高校可将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作为完整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培养体系进行要求和规定。科技竞赛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要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挑战杯”、“新苗计划”、校内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和校园实践教学的指向,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形式。本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程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1.实习与社会实践
实习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增长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和责任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课程实习时间安排较短,可以采取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见习等形式,时间较长的还有阶段实习或短学期(也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两个暑假)和毕业实习。
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弱势群体的疾苦;也可以让学生在一周内按照当地领取最低生活补贴的标准生活一周,体会穷困家庭成员的感受;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去参观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流程,也可以以客户的身份访问社会保障机构,谈对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感受,并提出可以改进之处;还可以请学生去养老院等机构做义工,这些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加强对其所服务对象的认同感、树立服务民众的信念非常重要。大学生们利用暑期,结合专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大学生将来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重视学生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实践,本专业应建立有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直接在社会相关机构进行实习,使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实习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本专业毕业走向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应该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扩大实习基地建设范围,除了原来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企业事业单位外,还应该将民政局、慈善机构、社区服务中心、职业介绍中心等纳入进来。在实施手段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实习逐渐由单纯教学实习向科研实习、就业实习转变。
另外,在实习模式上要灵活多样,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实习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专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迫于就业压力,目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毕业实习阶段甚至阶段实习阶段作为就业的试用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分散实习、与就业结合的实习是必要的。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
毕业论文是实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提升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组织管理毕业论文工作中,可规定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要保证一人一题,切实做到选题要尽可能多地反映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坚持“真题真做”并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学术性;鼓励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密切结合。选题,由学生确定或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商定。在保证基本训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尽可能安排做一些提高性、拓展性的研究专题,提升毕业论文总体质量。
在我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要求在学生选题确定后由指导教师下发毕业论文任务书,主要是对学生提出和规定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任务,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起引导、启发及规范的作用。任务书指明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大体上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和论述该主要问题的具体要求,计划进度,推荐的参考文献(5篇左右,含外文文献至少2篇)。学生通过查阅相关外文资料,进行外文资料翻译,了解选题的国外研究进展情况;通过检索和阅读大量相关国内刊物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预答辩等环节,保证选题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采取二次答辩、学校及教育厅两级论文抽检等举措,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
3.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实习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请进来的方式,让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实际部门工作人员,结合某课程教学内容在课堂内进行讲授,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也了解一些实际工作情况。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环节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
《管理定量分析》实验项目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劳动社保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1周布置下去,第15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并做统计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笔者对本人指导的近几届毕业生,要求将《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学年论文(第三学期)、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写作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论文普遍存在的空洞与摘抄的现象。
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看,有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于一般同学,且因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数据翔实,其所提问题和对策更有针对性,毕业论文质量普遍高于一般同学。如一名同学的学生课题是“浙江省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证研究”,他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从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的多个方面入手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结合起来了。
四、结语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等子体系构成,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的能力的拓展和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爱国: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创新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2]张玉平等:浅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
[3]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
[4]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广西社会科学,2004.10
[关键词] 湖南高校;日本高校;日语教育;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2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1?0092?05
一、研究目的
自1999 年全国大规模扩招以来,学生的质量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入学大学生在学习成绩、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别。这些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我国不断引进外资企业以及鼓励中外合资企业的创办。为此,各大高校都纷纷加强了对外语专业的建设。其次2000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随之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为课程理念的基础教育日语教学大纲”——《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日语课程标准》(2001),《全日制高中日语课程标准》(2003)相继研制完成[1]。一系列教育制度的出台,使高校的日语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已经进入了自主择业的阶段。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竞争的激烈,大学生要有自己的优势才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在大学中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提供了必要的依据。本文主要从制定合理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出发,运用以湖南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日本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分析目前湖南省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并探讨日本高校的日语教育给予我们的启示。以期对湖南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制定,以及今后日语教育的稳健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研究内容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政策
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应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人才培养规格多元化需求,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满足经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人才需要。
1. 指导思想
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基础。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素质教育观,确立现代质量观,强化和谐成才观,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协调、和谐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目标需定位准确,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增强,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课程体系的构架,教学内容的规划以及学时,学分的分配要科学合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2. 基本原则
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确定的主要原则要符合国家需求、社会发展、高校运行和学生要求。要突出实践,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优化课程体系,增强课程内涵建设;要凸显国际化,以及大众与精英教育相结合。因此,湖南各高校要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制订切合实际人才,顺应人才市场的日语人才培养方案。
(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
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湖南高校以及留学生比较集中的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日本关东、关西地区的高校,其属性如表1。
专业日语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单从“教”来培养学生的日语基本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跟得上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简言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对学生的未来乃至中国社会的未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湖南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日本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几所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对比。
1. 培养目标差异
湖南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概括为:掌握扎实的日语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深入地了解日本的文化。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等工作的日语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从事日资、中日合资企业的翻译以及管理、海关报关员、国际导游、日语教师、对外贸易等工作。
而日本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则体现为:注重每个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首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之后有目的的去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扎实的日语基础知识相比,日本高校则更加强调日语口语的练习以及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为学生提供种类多样的课程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要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换成主动的学习者。
2. 培养规格要求差异
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可以分为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以及素质要求三个方面。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湖南省高校和日本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规格要求进行了对比。通过表2可以看出湖南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有待提高。
上述对比结果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从知识要求来看,日本高校更注重知识的广泛性。众所周知,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时事以及文化对于学习外语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便如此,湖南高校的日语专业大部分只是开设了日本文化选修课程,仅有一两所高校开设了日本历史课程。而对日本的时事政治以及地理知识的学习目前还没有开设任何课程。
其次从能力要求来看,与湖南高校注重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能力要求相比,日本高校则更加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这一点表现在做作业上。日本高校学生的作业主要是通过书写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的。小论文的书写首先是要发现问题,然后经过一系列的书籍查阅和实际调查后展开论述,最终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对问题的看法[2](14)。而在小论文的调查研究以及书籍查阅阶段,大多数的日本高校是采用小组分工协作的方法进行的。将整个班级分为人数近乎相等的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不同书籍的查阅和实际的调查工作。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在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进入工作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素质要求来看,两者也有着质的差别。湖南高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素质。与此相比,日本高校则有很大的不同。在日本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是要自己贷款付学费,毕业工作后慢慢还清。其次生活费用也主要是靠自己打工换取。所以在日本高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半工半读的生活状态。这样不仅练就了他们独立的生活能力,更加培养了他们对社会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3. 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差异
课程的设置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高校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至关重要。要想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确保专业主干课程。本文通过表3来论述湖南高校与日本高校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的不同。
湖南高校日语专业的主干学科主要以日本文学为主,加之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设置了商务日语专业。这样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主要课程则以精读,泛读,写作为主。可以看出作为一门外语,日语的学习在湖南高校还停留在注重语法的学习上。此外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学校类型的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也各有特色。如师范类学校设置了日语教育专业,综合类高校则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分别设置了日汉翻译和商务日语等主要专业课程。
一方面在日本,对照语言学是日本高校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是运用母语与日语进行对比的方法学习日语,以便更好地掌握日语基础[3](4)。同时,日本的非师范类院校也同样将日语教育设为主要专业。也就是说培养今后从事日语教育工作的学生与学校的性质没有直接的关系。此外,学校更加注重学生与老师间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为此专门设置了相互交流(communication)课程,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加到课堂学习中,从而摆脱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授课模式[2](12-13)。
4. 课程安排差异
由于我国与日本国情的不同,以至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安排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对此,本文将通过表4将进行详细的论述。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者首先是在公共课程的安排上有很大的差别。与日本高校相比我国高校有它的特殊性。湖南高校依据国家各项教育政策的要求,都开设有相应的公共课程。公共课程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在总学分中占有20%-30%的比例。于此不同的是,日本高校的课程安排中则没有开设公共课程。只是有些高校开设有时事政治及自然科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除此之外学校还规定,日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关联性大的课程(课程名称会在学生的课程表上体现)可以抵学分,关联性不大的课程则不被授予学分。
二是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的不同。日本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选修课占总课程的比例为40%-45%,远远高于湖南高校。在日本,学校会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种类多样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选择课程,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课程。可见日本高校不仅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范围比较大,而且学生的自由选择度也比较大。而就本文所研究的湖南省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选修课程来看,虽然各大高校也都开设有选修课程,但是选修课占总课程的比例还不到20%。选修课的设置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事实上学生不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4]。由此可见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选择度较低。
三是毕业论文课时安排的不同。湖南高校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课时为8-10周左右。在日本,从大学3年级开始就要根据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选择导师。每10-20人为一组(在日本,这种授课方式称为ゼミ),在同一个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并完成毕业论文的书写。各高校将毕业论文的课时安排为一个学年,即第4学年,共计20周左右。日本高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一般是,学生要通过一定的问卷调查,录音访问以及书籍查阅等方法来完成毕业论文的书写。因此日本高校的学生还要进行一些相关科目的学习,如问卷调查的制作、统计等知识。而这些科目大部分都被设置为选修课程。而湖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书写还主要是通过对文献的参考研究来完成的。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出了湖南高校与日本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的区别。
5. 实践课程差异
湖南各大高校的实践课主要是以工厂、公司实践为主,即就业实习。同时课时由实践课时和教授课时组成。教育政策也规定高校的实践课时不得低于总课时的20%。
日本高校则将实践课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课程的授课方法都由理论加实践组成。教科书中学习的内容,在现实社会中去实际观察,结合实际,最终予以掌握[5]。对于学生也是百闻不如一见。更加能够调动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研究结果
通过与日本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对比研究,不难发现湖南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如下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每所高校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都会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层次和发展来对人才的需求做出确定。不同类型的高校,它的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层次、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会有所不同。但是,目前湖南高校的日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就存在专业设置雷同的弊端。各高校为了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纷纷开设了商务日语课程,造成了一边倒现象的出现。各高校都没有设置属于自己学校所特有的专业课程。甚之,各高校都存在商务日语课时分配过少的问题。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很有限,与企业的要求也相差甚远,湖南高校的日语教育可以借鉴日本高校的做法,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数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去学习。
2.实践课时设置偏少
实践是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的训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对于湖南各高校的学生来讲,实践已被考试、课堂的理论教学所掩盖,实践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重复。对于上实践课来说,学生也仅仅满足于如何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没有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到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实践课程的安排与市场和企业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日本,各高校的日语教育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几乎是相等的。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使他们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升知识运用的能力
在对学生考核方面,日本高校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书写和发表小论文的形式来测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充分的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创新的能力。而湖南各高校对学生考核,则测重于试卷考核的方式来进行。
3.实用型课程设置缺乏。
“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 现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这番话不仅适用于职业教育,同样也适用于高校。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距离。如何缩小课堂知识及教学模式与企业实践应用之间的差距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目前能采取的解决方式之一就是借助建立实训基地,帮助大学生们完成通向就业的路程。
随着湖南市场经济发展,日本一大批企业在湖南落户。如:汽车制造、椽胶制造等产业需要一大批生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目前湖南高校面向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步子迈得较慢,一方面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难求,另一方面毕业生走上社会难以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的现象。而日本高校是根据国内或地区产业实际,设置与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为企业源源不断的培养实用型人才。
我们深知,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教育必将面临诸多的课题,这也是中国教育的必经阶段。对于高校来说,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形势下,如果不改变课程设置,不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就很难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如何根据社会和市场的发展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湖南日语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冷丽敏.关于高等学校外语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探索[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2):99-106.
[2] 林大.日本語教育ハンドブック[M].東京:大修館書店,1990.
[3] 崔崟.现代日语语言学概论[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
音乐教育类课程泛指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开设的与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该类课程在各高校的名称各有不同,如音乐教育原理与教学设计、音乐学科教学论、中小学校教材教法、音乐教学论等,我院便是采用音乐教学论这个课程名称,然而不论叫法如何,其实质都是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学开设的教育类课程,内容无外乎都是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原理、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
由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及其教学管理的相关人才,因而这类课程是至关重要的。各高校开设这类课程已经有一段历史,然而重理论、轻实践是这类课程的通病,如何改善这一状况,使之适应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我院依托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教学能力培养的高师音乐学专业“课堂-微格-实训”教学实践路径研究》对音乐教学论课程进行了改革。
我院的音乐教学论课程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三年级开设,开设时间为一学年,周学时3课时,总学时102课时,属于专业必修课。以往这门课程都是相关音乐教育理论的讲解,极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今实践环节几乎占到了本门课程的三分之二。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朝“实用性”拓展
以前的音乐教学论课程主要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学论》为教材,现在增设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音乐教学设计》一书,此外还有《全国中小学音乐赛课获奖课例选编》《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由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指导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蓝本,因此对课标内容的详细讲解是本门课程第一阶段讲解的内容,教师不仅就课标中的课程性质、核心理念、课程目标、课程领域等做了详细的讲解,更在讲解的同时结合优秀课例的鉴赏进行分析阐述,力求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标的核心精神。课程第二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学生音乐心理、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以及国内常用的教学方法、中小学音乐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课外音乐活动等基础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既源于教育学常识,又和中小学音乐教学紧密结合,是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坚实基础。
优秀课例鉴赏是课程的另一部分内容,穿插于课程讲授的第一、二阶段,课例来源于全国中小学音乐赛课获奖课例。课例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与了解全国优秀中小学音乐课教师的上课实况,同时也可以了解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趋势。在课例鉴赏之前,可以根据课例教学的内容预先让学生分析音乐,找出需要讲解的教学要点,在鉴赏过程中学生需要详细记录该教师上课的步骤,为后面的教学点评做好铺垫。课例鉴赏完成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音乐分析、教学要点与展示课教师的教学过程作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教学设计做好准备。
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是本门课程第三阶段讲解的内容,也是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除了运用《新课程音乐教学设计》一书,还参考了全国中小学音乐赛课获奖课例教案,力求使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有一个优秀模板。在教授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首先,以全国通用的人音版或人教版课标教材为蓝本,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教学内容;其次,根据教案编写的结构形式进行分解式讲解,具体可分解为教材分析与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过程的设计及相关教具的使用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教学中,教师都引导学生对大量的课标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并以优秀获奖教案作为支撑,力求使学生掌握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最后,以人音版或人教版课标教材为蓝本,要求学生进行独立、完整的课时教学设计。
二、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
以往音乐教学论课程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而目前我院该课程学生的实践参与几乎占了课程的三分之二,其中部分实践参与体现在课例评价上,学生鉴赏优秀课例后就课例中体现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式、教学步骤等进行讨论和评价,甚或就某一教学步骤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的参与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此外,占更大比重的是整个第二学期的教学设计、中小学音乐课堂模拟讲课和说课实践。具体做法是学生每两人自愿组合为一个小组,就同一中小学音乐课进行教学设计,其中一人准备模拟讲课,一人准备说课,每人均需写作相应教案、制作PPT、设计教学板书,最后分别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师生进行讨论。
三、教学评价方式追求多元化
教学评价除了学期末的试卷考试外,更多的体现在平时的形成性评价中。在整个第二学期的课堂实践中,评价方式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分为七八人一组的评价小组,就实践同学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同时课堂实践的同学也会自评,在自评与互评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就实践中的不足提出意见,并启发学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专业技能、PPT制作能力、教学或说课能力四个方面。教学设计要求教材分析准确、教学目标正确、重难点准确、教学步骤科学合理;专业技能要求演唱、弹唱与伴奏能力;PPT制作要求生动形象,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能力要求教态大方自然、语言生动准确、讲解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目标达成度高;说课能力要求能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清晰地陈述课程设计的思路以及较详细地描述教学程序。
四、教学效果向外延伸发展
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效果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以其它方式向外延伸。一方面是和我院支教团联合,我院支教团是一个学生社团组织,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平台,本课程充分利用支教团平台锻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利用支教团的评课、赛课等活动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能力,目前我院支教团每周都会开展小组评课活动,每月举办一场小型赛课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中小学音乐说课与讲课的比赛,学期的赛课会邀请专业老师进行点评,通过这种不间断的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其次,推荐优秀学员进入支教学校担任音乐课教学,我院与合川区草街小学以及合川区育才中学签有实践基地协议,每学期都会派出一部分学生在相关学校支教,为了锻炼更多的同学,我院派往支教的学生会定期轮换,并且支教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如PPT设计、教学资源的收集,教案的讨论编写、实践上课等。
最后,利用高年级支教团成员对低年级成员的教学设计辅导、说课或讲课点评等锻炼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能力。支教团成员不只是由高年级学生组成,也有部分低年级学生,由于低年级学生还未开设音乐教学论课程,因此在支教团中大多进行见习,可随高年级同学一起准备教案、讲课或说课,同时也可辅助高年级同学在支教学校的教学工作。
另一方面的延伸就是音乐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学生可自愿选择说课毕业论文这一形式,这与三年级下学期的说课实践很相似,具体做法如下:根据该专业学生音乐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成绩,学生与教师双向选择该毕业论文形式,确定说课的内容,拟定说课提纲,细化说课步骤,与三下的说课实践不同的是,说课的各项内容更为细化,并增加了说课反思。在说课答辩环节,答辩教师会根据学生们即将应聘中小学音乐教师面试说课的环节,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答辩,并进行相关教学技能的展示。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几年中,音乐教学论课程的改革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不仅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实习学校的肯定,目前该课程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思想与做法正在其他课程中得到推广,均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事实证明,以音乐教育类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观点是可行的。
[关键词]毕业实习 在校学习 无缝对接
实习的环节是高校毕业生从“学生”向“专业岗位人才”转变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说,这是毕业生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中继站和加油站。对于人生初试职场的经历——毕业实习,每个大学生都有许多美好憧憬,又会觉得很迷惘,很没有方向,不知该何去何从。实习之后很多同学都会感觉到其中的辛酸,感慨毕业实习与在校学习的天壤之别,并能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收获颇丰。
一、毕业实习与在校学习无缝对接的概念及意义
毕业实习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毕业前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训练、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以及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前的必经阶段,实习经验也是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系统回顾和升华,对于将要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次熟悉社会,了解社会的好机会,所以毕业实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毕业实习与在校学习无缝对接就是要让毕业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技能自然地得心应手地运用到实习工作中去,让学生不要感觉理论与实践差距太大,让他们充分地理解专业知识学习在实践中的利用;另一方面,让企业不要埋怨学生啥都不会,让用人单位高度评价大学生的能力。学校应按照企业需求,使专业开发、课程设置、技能教育与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减少学校教学的盲目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只有在学校充分了解外贸行业发展行情、人才需求状况、实际业务操作流程并具备问题处理等实践能力,毕业实习时才能在外贸行业积极有效地学习运用外贸知识和技能。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毕业实习的无缝对接。
二、毕业实习与在校学习无缝对接存在的差距
用人企业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离他们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不懂商品知识、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动手能力差、完成不了工作任务;心浮气躁,不能沉下心来做实事;实践经验缺乏,在工作过程中很难解决实际问题等。经过几年的实习指导,我认为具体差距在于以下几点:
(一)知识差距
1.商品知识
做外贸就是商品的买卖,只是交易的对象不同。没有商品知识一切都是空谈。没有任何商品知识的毕业生到企业上不了手,企业要花时间、精力和经费进行培训,很浪费资源,这种毕业生用起来很不顺手。实习生由于对产品不熟悉便很难与外商进行交流、沟通。熟悉产品是外贸开始的第一步,只有熟悉了自己的产品,才能向客户推销产品。
2.商务口语
商务口语是毕业生在应聘时候必过的一关,需要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首先要检验的就是商务口语,虽然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一般都有外教授课,安排了许多口语课,但学生开口的机会其实很少。我们要找到更切实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毕竟一口流利的口语是许多学生所追求的,也是我们的学生走处校门的“门面”。很多实习生刚到实习单位的时候,不敢和老外打电话,说起来总是词不达意,非常纠结,悔恨在学校练得太少。后来和老外接触多了,才感觉有一点点进步,很是艰辛。这个差距的存在让我们的毕业生很没有自信,企业也会很不满意。
3.业务知识
尽管多数学生在学校认真学习了专业知识,但还不够扎实,比如在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和单证课中都重点提到的付款方式T/T,因为没有实践过,用起来较费劲。另外,所掌握的知识面不够广,不能与时具进,有些知识显得陈旧过时,毕业实习生很难轻松胜任外贸业务员工作。而且,实际工作中很多东西与他们在专业课上所学有出入,甚至有些概念他们在学校没听说过,比如:装运中的快递HDL、UPS,付款中的西联汇款、速汇金等等。
(二)技能差距
因为在校学习专业课程没有实习平台,仅仅通过老师的讲授来学习,偶尔让学生在谈判实验室模拟操作。这两种教学方式对当今的高职教学培养目标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是十分不利的。因为这样学生很难对外贸的业务操作有一个具体形象的理解,基本是纸上谈兵。理论与实践紧密不够结合,就达不到学习和实习的无缝对接。就说写邮件吧,他们函电课上学了如何写信,但实际业务中的信函与以前所学相差较多。而且,很多外贸术语词汇,使用时方恨学得不够扎实、具体。此外,在学校学生可能会忽略一些简单东西的学习操练,比如表格制作。实习单位的上司经常强调表格是代表业务员自己的一个形象,表格做规范了,客户也会对你有个很好的印象。即使是一张很简单的表格,毕业生在实习单位工作时要改了一遍又一遍才能令领导满意。还有其它的办公软件,在学校的时候,一定要多学多用,这在工作上很有帮助。另外在实习单位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不会用,这些基本技能的缺乏,让毕业生很有挫败感。
(三)综合能力差距
实习企业普遍都认为外贸业务实习生应具备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和决策能力甚至还要管理能力。并希望他们能有细心、负责、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反应灵敏、性格开朗、虚心等良好品质。这些能力品质在学校没有被特别强调,没有专门的课程来强化,因此大部分同学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在实习工作中就会表现不佳。
三、实现毕业实习与在校学习无缝对接的途径
(一)加强口语训练,更新业务知识,补充商品知识:
1.做外贸工作,报价、询盘、报盘、还盘、跟单、会展、物流等很多环节,要用英语准确表达,这其间涉及到许多专业的词汇、说法,外贸函电课程是能学到了一些专业词汇、句型,但一般是注重书面语,口语训练得较少,这样在实习中要使用起来就很不熟练,一点都不流利,甚至不敢开口。因此函电课教授时要有意识地进行口语训练,句子多读,对话多练,在课堂上多设置谈判场景让学生模拟演练,通过实践训练,更好地掌握外贸口语。另外,函电课程结束后再开一门外贸英语口语课程,让学生掌握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外贸英语,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得体运用。
2.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外贸单证等课程教材有些内容非常陈旧,而最新的知识点又无法及时出现在教材中,如果老师按照教材闭门造车,学生学的东西肯定落伍,学到的东西就不能学以致用,无法满足实习企业的需要。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无缝对接,学校应让企业参与教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培养方案都由校企双方协商制定,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授课,让学生了解最新业务知识。
3.指导实习之后我才明确了熟悉产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缩短企业培养毕业生的成本与时间,学校可以给毕业生进行商品知识岗前培训,虽然商品门类繁多,在学校一一学习无法实现,但品类繁多的商品之间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可以从目前江西省的几个热门行业(矿产、土产、轻工等)的商品入手,学习商品知识及了解生产流程。采用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业务人员到学校来进行商品知识专题讲座,也会很有帮助。这样能缩短毕业生在实习单位熟悉产品的时间,工作如鱼得水。
(二)增强业务操作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和外贸单证课都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与学生将来的实习就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尤其对高职高专学生而言,这些课程关系着学生的就业,在高职学生的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至关重要。因此在校学习这些课程要在课堂上搭建实习平台,因为大学生对网络非常青睐,如果能充分利用网络来学习一定会效果不错。比如尝试引入B2B网站,让学生从课程的被动学习者变为课程的主动学习者,让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外销员。课堂上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就业意向,指导学生以分公司的形式形成以不同产品进出口为重点的学习小组,每个分公司选出自己的外贸业务经理,通过在一些免费的B2B、B2C外贸网站上创建自己公司的主页,上传公司的产品图片和产品说明,并通过各种搜索引擎和一些国内外的网站,来寻找卖家、买家信息,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另外,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提供校外实习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更多更有效地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增强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实现在校学习与毕业实习无缝对接。
(三)提高外贸人员能力素质
外贸业务员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还需要健全的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各项能力,其中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尤为重要。在工作中要善于与他人交往,建立和维持关系,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注重交往艺术,要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场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外贸工作环节繁多流程复杂,在工作中应当有全局观念、较强的协调沟通意识,学会与供应商协商、与同事合作。为提高各项能力素质,学校应该在毕业生下企业实习之前进行一到两周的严格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感等。可以借鉴目前较流行的美国某培训机构的以“实战、团结、成长、感动”为主题的拓展活动,学生们置身于以真实职场为背景的环境中,以项目团队的组织形式,完成实战项目训练,亲身感受企业工作流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积累了经验,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完成由一名“学生”到一个准“职业人”的转变。通过分组游戏的形式,让大家认识到团队每一位成员合作的重要性,只有要善于团队合作,善于借助别人的智慧,才能最终完成实训的任务和效果。其次,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学校与社会的差别,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另外,用新的体验和新的体会让大家深刻感触团队、竞争、坚强、感恩、自信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阳企业化实训助力毕业班学生与企业无缝对接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