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职语文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转变观念,培养全面人文精神人才
对于人文精神的追寻与传递,教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和因素。如果教师的观念落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以及能力的培养,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全面人文素质的人才。为了升学率而忽视语文这门学科的本质内涵与人文情怀的培养以及人文熏陶,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拥有知识而没有才华和思想的。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语文这门形象化、感性化的学科可以体现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发掘学生的精神潜质,让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中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及价值观。例如,在进行课文的讲解时,教师应该通过个人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中,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所要弘扬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下,学生必然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和内涵,并且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学生健康的心理的形成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尊重个性,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在中职语文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就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地位,教师也要寻找新的授课方式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将自己视为引导者。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多与学生交流与接触,增添一些民主的氛围,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责。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自由发展;对于学生一些个性的想法和意见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尽量发现其中的优点和闪光点,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目前的科技水平越来越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也应明白“人”是课堂的主体,切不可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变成一种累赘。
(三)扩展视野,通过阅读体会人文精神
文学就像一片肥沃美丽的土地,等待大家去发现和欣赏,中外文学中有许多值得一读的佳作。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从而在阅读中享受人文的美的熏陶。例如,我国古代有“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唱,也有“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情怀,文学把历史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包含许多民族精神和情感。课外佳作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并获得灵魂的陶冶和精神的砥砺。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多进行一些美文阅读,通过美文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怀,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心灵。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精神阅读。学生只有在精神上走进文章才能够算是真正的阅读,才能与作者产生思想的交流,才能辨别善恶和美丑,用正直善良的心来对待世界和生活,才能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语文教育中真正接受到一些人文精神的影响和熏陶,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营造环境,通过课堂质疑体会人文精神
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在课堂上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多方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利用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询问学生的意见,善于接纳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地总结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提出了问题,说明他对文章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疑问,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要在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学生在学习《木兰诗》的时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样的状况肯定会让学生产生很多的疑问:古代女子都是要裹脚的,那么就不会发现吗?女人是没有喉结的,不会被看出来吗?这样新奇的问题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带领学生一起仔细阅读文章,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能够更好地融入文章的学习中,师生之间也能够有更好的交流和互动,实现课堂教学的多方对话。
二、总结
语文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正所谓佳作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在作品中饱含了作者的深厚情感,甚至是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有着非凡的感人力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首先要熟悉、把握教材,并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及时挖掘出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德育因素,如自强、尊敬、敬业、爱国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中的字、词、句体会语言的质美意深以及字里行间中所透露出的哲理,提高学生的认识。如学习《套中人》这篇文章时,我从多角度引领学生去理解,让学生不仅看到了“守旧人物”的危害,又要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在对教材中德育因素挖掘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找准切入点。如《项链》一文,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描写马蒂尔德心理和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人物的形象,从而深刻的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政府的腐败、道德沦丧的本质,那种图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糜烂风气,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将学生进行德育精神的感染、耳濡目染是极其重要的。首先,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自己的行为和举止去感染学生的德育认识。其次,在日常课堂学习和教学内容上体现德育感染和熏陶,语文课程反映的就是人类的文明和思想。因此,在语文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在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把文章所传达的德育思想剖析出来,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和消化,让学生不断的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认知。
三、在“读”中感悟德育
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震撼,加深学生的情感认识。朱熹说过:“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呤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中职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提高语言的敏感度,在读中品味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让学生在读中获得德育熏陶,达到心境合一。阅读,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仅仅依靠教材中的文章进行德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优秀的作品中受到熏陶,从而主动的去体验,去感悟做人的道理。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多推荐一些与之相应的一些课外读物,并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让学生自由表述自己对作品中人物、事件的看法,并给予相应的引导,在润物细无声处让学生感悟,获得德育的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学习离不开实践,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亲自去感受德育思想的精华,加深学生的认识,促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内化。中职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期,尤其是当今社会有很多的不良思想意识,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甚至有些是脱离道德规范的现象等,这些直接影响着学生正确思想意识的形成。因此,鼓励学生多积极参加实践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如组织学生参加公共学习、做父母的小助手、去孤寡老人家帮忙等。运用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这比单纯的讲解更能使学生感同身受,进而不断加强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素质;精神
语文教学的历史从古至今可谓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有论语、诗经等旷世名作。语文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课程,如何有效地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各方积极探索的刻不容缓的职教主题之一。本文就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及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展开深入讨论。
一、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越来越普及,越来越盛行,而随之而来的语文教育水平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许多中等职业的学校为了
谋求发展,吸纳更多的生源,不惜在招生标准上不断地降低要求,致使许多入学后的中职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的程度非常的低,这样盲目地自主招生后的结果往往加大了教育的难度,中等职业学
校偏重于学生职业技术专业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人文方面的教育,致使许多职业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中仍然是素质不高。中职教育的对象主要由高中录取完的线下生(初中毕业生)构成,这决定了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中职学生整体素质较以往明显下降,主要体现为社会情感的日益枯竭,明辨是非的能力缺失,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人文教育的培养。
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科基础教育学科,我们每个人都要从基础的语文学
科中学会怎样做人,人文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
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最能体现出人类生存的意义,追求人生美好,追究求积极向上的东西,充分地享受生活,享受生命。语文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而且能引导学生欣赏生活的价值。因此,语文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注重他们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教育。语文教学应该是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用真善美来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丰富的人生,感受到家庭、社会、亲人的温暖,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寻找生活的真谛,用自己的方式来感恩社会。把语文教学和人文教育融会贯通,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书本上概念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达到心灵的净化。
三、如何在中职语文教育中体现人文教育
教学的方式千变万化。但是教师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不能只关注教学的结果而忽略教学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个性化的存在,而统一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于每个学生,所以,教师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中要求中职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还要有
适于青春期孩子叛逆心理的教育方式。要实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来达到相互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现实的结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动
态。同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所做出的正确判断、积极评价、科学引导,也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锻炼,得到升华,生活品位和道德修养都将得以提高。
注重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是积累人文素质最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人、事、景、物的时候,要提前交代观察目的和任务,以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向。中职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挖掘学生的潜力,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才能将教育的目标具体化。
参考文献:
[1]曾衍文.EGP教师向复合型教师转变的途径[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为让学生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时代背景,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其中的含义。其中第二段诸葛亮向后主提出赏罚公平的建议,宫廷和相府对官员奖惩应有统一的标准,使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同,能依法办事,赏罚分明。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从而自觉增强法制意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学习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汉字》专题,我们知道汉字蕴含着的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蕴含和美丽,同时为延伸此专题的内涵,在讲授时笔者结合汉字“法”的说文解字进一步阐释法的含义与美丽。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东汉时许慎《说文》中指出“: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从水”强调法律应该公平如水,鹿是传说中的神兽,能辨别曲直,指在审理案件时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廌”辨曲直其实是一种审判活动。当人们相互间有分歧有争执时,由廌公平裁判,当人们的行为不端、不公正时,再由神兽行使处罚。通过这样的学习,既增强语文学科的趣味性,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从而有效地利用语文教材,取之于教材,用之于法制教育,可谓一举两得,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立足语文课堂,有效开展活动,拓展学生法律思维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深入钻研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不断地利用有限的语文教材从而更好地渗透法制教育,拓展学生法律思维空间。语文教材中的《威尼斯商人》是全剧第四幕第一场,也是全剧的。这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教学前我先从网上下载状、答辩状、判决书文书,先让学生学习,然后角色分工让学生分别扮演主人公夏洛克写状,鲍西娅为安东尼奥写答辩状,随后在课上展开模拟法庭进行辩论,让“法官”主持法庭辩论和审判活动,并最后写判决书在“法庭”进行宣判。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有效地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戏剧特点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学习法律文书知识,学习法庭辩论技巧等,在充分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并利用语文课堂,及时拓展第二课堂活动。这样既自然直接,又快捷有效地开展活动,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
三、立足语文课堂,有效展开论辩,增强学生法律思辨能力
随着教学目标的转变,我们在教学中不必局限于从教材中取材,而要灵活地结合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可广收博取,将重点放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上,比如,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等,学习这些能力并不是为了升学,而是为了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具有竞争力,实质是工作需要。但我们还要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多数学生在之前学习语文的最大一个原因就是受升学压力所迫,但进入职业学校以后,学生就没有了升学压力,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像语文这类文化课的动力,所以我们绝不能只依赖教材,而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对未来工作的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保持学习语文的动力,甚至会投入更多的热情。例如,在学习应用作文时,教师要了解学生所需,对应用文单元进行增删调整,体现语文知识的实际意义。
二、立足学生发展基础优选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明只要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如果学生不能获得发展,即使教学手段的花样再多也无济于事,反而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新课标倡导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此外要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确定,要在保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正确的教学方法,以促进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根据改革要求完善评价方式
素质教育是教育者对全体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运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以适应生活、满足未来需要“为人生打基础”的系统工程。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文化,思想品德和心理提高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发展。
2.素质教育对中职英语的要求
中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熟练地掌握某项专业技能打好基础,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这显示了素质教育对中职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中职英语素质教育就是通过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自学能力素质、人文语言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在信息化、国际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3.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⑴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只有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及社会人员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还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等其它方面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才有良好的环境。在中专英语教学中通过广泛的教学内容,借助中外优秀文化习俗、杰出人物的事迹和当今热点社会话题,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学生思想上不断受到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⑵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剧增的当代社会里,学校学习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这要求学生步入社会后,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并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当学生碰到学习困难,如单词学习困难、听力困难或对篇章的理解困难时,教师及时给予学习技巧的指导与协调,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协调好知识传授与方法传授,将学习策略和技巧的传授穿插于语言教学中,鼓励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技巧。比如,在教学语法时,教师可通过设计情景,使学生在理解新语言现象的过程中去悟出语言规律,给学生一次思考的机会,一个“跳摘”的尝试。
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职阶段的学生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也不集中,这是形成好的学习习惯的两大障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这两大障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一个有自学能力的学习者会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主动预习,发现问题;课中专心听讲,做好笔记,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课后及时复习,总结和归纳。要敢说、多说英语;精听、勤听英语;多读、快读英语;多写、常写英语。
.体育教学大环境有待改善。一是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设施较为陈旧,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当落后。相较于专科及本科院校,中职院校有着更明确的就业方向,同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些。近年来,中职教育的整体成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体育教学方面却是被遗忘的角落。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体育场地,国家又相关的明确规定,然而现实中,很少有中职学校符合条件。二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当前,教育相关部门及领导对体育教育的重视远远不够。一方面领导者更为关注的是自己的政绩,这往往与学校评比以及总体排名有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学科在大环境下缺乏重视,体育学科的建设缺乏支持,体育科研的经费难以保障。
二、对策建议
1.更新体育教学的观念
思想决定着出路。在现代化的21世纪,教学工作亦是如此。教育理念决定了最终教育的结果和效果,因此,更新体育教学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大对中职学校体育课程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争达到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其次,要帮助学生以及家长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理念。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体育教师也要不断的开阔自己的视野,钻研教学业务,明确体育教育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知识的传输。同时,要注重培养体育课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沟通,实现全面发展。
2.规范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不断进步的时代,课程改革的步伐随之加快,这就要求优秀老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改变片面单一和知识型的教育现状,逐步打造一支有责任,有能力,专业精,会上课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十字队伍。一是制定高标准的招聘制度,在体育教师的选人用人中把好关。对不符合教师资格、不具备体育教学专业素质的一律一票否决,从源头上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二是要健全培训制度。时代的发展,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这样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培训进行规范化。通过培训,接受新的教学知识,经过实践,不断的将专业理论同教学实践能力相转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三是要注重教师结构的优化,在年龄结构上要保证青年中年和老年教师的一定比例,不断扩充新的教师队伍,达到良好的教师结构。
3.完善美术教育资源建设
中职生的年龄普遍偏小,社会阅历尚浅,法律意识淡薄且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很多中职生是初中毕业直接进校的,他们思想单纯,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自控能力差。因此,中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若想让学生热爱德育教育,就要从心灵上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学生,要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优秀心理品质,另外教师应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优点,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层次和实际情况,开设心理辅导课程,通过系统学习,让学生明白自己现阶段的心理特点,也可以举行心理健康讲座,开展相关知识竞赛,使学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统一起来。
二、建设班级文化,创造德育氛围
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对身边的美与丑,真与假进行比对,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规范学生的言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在讨论过程中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爱动脑筋的良好习惯。班级文化的建设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作能力,也培养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引领学生认识社会。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寻找德育素材。很多教材都适合作德育的素材,如,语文、政治等等。二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
四、学习身边的德育榜样
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是构建德育工作体系的必要环节,学校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去定点单位或企业实习,通过实习,不但可以熟练运用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体验社会,认识社会。学生在工作环境中也可以学会与同事的相处之道,并了解自己所从事工作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要求。德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孝敬父母、关心他人、爱护公物等等这些品质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美育教育;中职;美育教育;体育
一、美育教育概念
美育教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美感教育。是培养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认识、对美好事物的体验、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创造的能力,从而使人们逐步树立美的理想、培养美的情操、拥有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狭义的美育教育,专指“艺术教育”;指的是“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而广义的美育教育指的是真正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二、当前中职学校美育教育现状
目前,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中职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及专业技能培训,而美育教育则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由于各种文化的渗透与影视传媒的宣传,特别是中职院校的学生,社会经验相对较小,生活经验相对单纯,缺少健康、正确地审美观点,主要表现在过度追星、盲目崇拜、模仿歌星、影星。加上青春期叛逆,过分追求和张扬个性;不能从生活中发现正确、健康的美,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就不能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容易对人生失去原动力,容易对生活失去目标与信心。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美盲”。“美盲”其实有二层含义,缺乏审美的眼睛;二是缺乏审美的相关专业知识。比如:不懂如何欣赏中国画和油画,更不懂如何欣赏中国古典建筑和西方哥特式建筑,因为缺少相关专业审美知识,要说中职学生分不清生活中美与丑、雅与俗、文明与野蛮,难免有些有失偏颇。但中职院校的学生盲目的追求时尚,穿着怪异,浓妆艳抹;打架斗殴、抽烟喝酒,盲目追究求社会上流行的“准三俗”内容,甚至以此为荣,如此种种说明职业院校必须大力改进和加强美育。
三、中职学校美育教育重要性的思考
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并通过实践中观察到美,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净化内心世界,帮学生定向社会核心价值,满足学生精神和情感需要,帮助学生从价值意义上理解自身并按照美的规律从不同方面自觉的塑造自己。中职学生是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大部分刚刚毕业并且在初中阶段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如何让他们健康成长,完善自我,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良好心智,在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实现他们自身的人生价值,这是所有中职教工作者所应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服装、烹饪和陶艺设计、插花、茶艺、香道等专业与美学教育密切相关,而学生由于美学知识缺乏,使得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暴露出自身素质的不足,因此,将美育课作为这些相关专业基础课,自然也是至关重要。而与美学教育看似不太相关的专业,如计算机、旅游、财会、物流、数控及机电类等相关专业,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网页制作、制作宣传册时,由于对美学知识相对缺乏,就设计不出优美的、令人眼前一亮、吸引别眼球的作品来,做出网页面由于色彩搭配不合适,效果不尽人意,也不能调出令人满意的色彩图案。
四、中职学校开展美育教育方式方法
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中职院校应重视美育教育,让美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让学生形成健康的正确的美学概念,并且养成良好的审美素质,进而促进学生人格完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自主自立的精神。
(一)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中职院校的多数学生已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学生旷课、逃课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他们有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加上学生年龄较小,自制能力较差,社会阅历较浅,加上好奇心强,没有升学的压力,课堂学习又相对枯燥。利用孩子们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的特点,开设美学教育来管理和约束学生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1.学生可以通过选修或听讲座享受丰富的审美体验,从中领悟到人性的真善美,对他们完善职业道德无疑是大有裨益的。2.成立美术、音乐等兴趣小组。美育兴趣小组是弥补美育教育不足的“灵丹妙药”,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活跃校园文化。兴趣小组可以根据各专业特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如烹饪专业开设图案、色彩和书法课程,计算机专业开设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旅游专业开设音乐、书法、美术欣赏和美术常识课程等。3.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文艺节活动。4.参观书画展览、举办书画比赛及艺术节活动。5.外出写生、旅游活动等。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不管是教学训练,还是运动实践,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一种群体活动,在教学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具备某一种角色,还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不但要遵守运动的方法和相关的规定,还要参与竞争对抗,实现在竞赛中取胜的目标,这种具有社会性的群体活动,具备竞争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及良好的品德,促进人格的形成。
2人格的涵义
人格的涵义具有广泛性,包括性格、能力、气质等各方面因素,具体来讲是区别于他人,一成不变的特有品质。自身素质与人格的形成密切相关,同时,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对其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影响最大。中职体育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意义重大,从身体素质方面讲,学生还处于生长旺盛阶段,在体育锻炼中,能够健壮学生体魄,促进健康成长,培养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良好的人格,从思想和能力方面讲,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是祖国的未来,从事工作后必须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竞争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体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模拟社会,应对各种挑战,接受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痛苦考验,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培养互相团结的精神。体育教育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
3中职体育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3.1促进学生树立参与活动的意识,提高参与竞争的能力
中职学生是当前我国社会中非常活跃的群体,对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非常的关注,关心着校园文化建设。体育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其中的竞技项目不但具有挑战性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学生对这些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完全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参与,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学生可以在参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体验着成功带来的满足感。总之,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受益,在参与中提高自己将来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进而提高参与竞争的能力,更好的塑造人格。
3.2提高未来的竞争能力和抗压能力
完美的人格能够保证在遇到激烈的竞争和外部巨大的压力情况下对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能够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计划和行为进行及时修正或调整,能够对自身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平衡。中职体育教育的体育项目中,最为体现的就是团队之间激烈的竞争,在竞争过程中,能对机体、思维等产生刺激,体育教师的有效指导与疏导等各种因素相互结合,就会对学生带来综合体验,学生就能在体育项目的实践中提高竞争能力和对外部的抗压能力,进而平衡自己的心理,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中激烈的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3.3理性面对成败得失
在中职体育教育过程中,虽然学生运动项目的竞技胜负与竞技体育比赛的胜负相比没有那么残酷,但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强的心理体验。在进行完体育运动项目的实践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成败得失观的教育具有良好的效果,正确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理性的成败得失观,逐渐提高学生能够客观面对事情成败得失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能够在成败得失中总结分析的良好习惯,进而塑造学生自信坚强的人格。
3.4树立集体观念
很多体育项目都是团队之间的比赛,每个成员都是集体团队中的一名,只有团体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大家才能一齐体验胜利的喜悦。中职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为集体而团结一致,努力拼搏的优良品质,能够在比赛中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永远比不上集体的力量,个人的成败得失与集体紧密相连,进而树立学生集体观念,培养学生乐于助人,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3.5提高法律意识
体育教育中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比赛与竞技裁决公平、公正、合理,无论任何人必须遵守比赛规则与要求,否则就会被惩罚。在体育项目的竞赛中,参赛选手必须遵守规则,不能我行我素、恣意妄为。中职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强,通过参加项目竞赛,会知道做事必须遵守规则要求,规范自己行为,这样才能保证在竞争中实现公平、公正、公开,逐渐塑造学生遵纪守法、严于律己的良好品质。
4结束语
相较于高职生来说,我所任课的中职班级特点主要有几种:
第一种,性别单一的班级。有些专业基本以女生为主,有些专业基本以男生为主,只有少量或是个别的异性。这样的班级,学生个性会容易偏向性别数量多的那一方。比如我教的有一个班级,专业是会计,几乎全部是女生,只有四个男生,这几个男生回答问题声音小,做事也柔弱,感觉就像女生,男生人数较少的原因,相对听课质量较差。对于这样的班级,如果想让他们呈现性别较少那方的主导性还比较难。那么,老师要做的就是以绝对的男生/女生优势去引导另外一个性别的同学,促使其学习。
第二种,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相比较其他的专业,学校的热门专业自然人数较多,有的都多达接近70人,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数量,怎样去集中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是比较难的,作为老师,你就必须掌握大多数同学的心思,努力引导他们跟着你上课的思路去学习。否则你的课堂就只是你单一的在授课,部分学生就该干嘛干嘛,有些甚至昏昏欲睡,整日无精打采。别人在勤奋地读单词,记笔记的时候,他们依旧“我行我素”。好在这样的学生在班级只是一小部分,否则这个课程是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的。
第三种,班级总体成绩较为落后的班级。有些班级在刚接手的时候,就能明显地感觉学生的基础会比其他班差。这样的班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最主要的,你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课内以及课外。课后,主动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对于英语课的想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通过交谈,我也了解到,有些学生不是不想学,而是在刚接触英语的时候,并不够重视,老师也相对抓得不够严,慢慢地就不懂地越来越多,自然成绩直线下降。再发展到后来,本着差就差吧,大家都差,没关系,然后就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总体成绩,学习气氛不浓厚。
二、如何针对各班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以情感为纽带,带动学习的积极性
情感交流运用得好,你会相当成功,学生的积极性极其高,课堂45分钟的效果会超出你的预期目标;如果情感交流运用得不好,那么你就只娱乐了自己,从本质上疏忽了课堂的教学目的。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我所总结的性别单一的班级。不仅老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男女生进行交流的时候各持不同意见,也会产生话题,丰富课堂内容。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知识量也可以相互交换,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话题里获得兴趣点,而学生针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在课下去搜集资料,积极与老师交流,从而获得肯定,这远远超过了书本上设定的目标。
(二)以竞争为主线,迸发学习的热情
对于班级总体成绩比较落后的班级我采取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也就是我将一部分新课内容先讲一遍,然后下一堂课选择一些作为重点内容由学生来为大家讲解,讲解过后在每一组随机挑选一位同学(无论成绩好差)来打分,说出自己对该生讲述内容的看法,最后算出一个平均分作为平时分的一部分。最开始的时候,我会选择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起一个引导作用,然后慢慢过渡,成绩稍微中等一点的学生,然后是成绩较不理想的学生。最开始的时候,那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是很苦恼的,看着成绩好的同学讲得栩栩如生,精彩纷呈,怕轮到自己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用了这个办法,所有的学生,在课前都认真“备课”,努力表现。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家各抒己见,看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差距,有了竞争性,努力你争我赶,提高平时成绩,学生的热情绝对是比老师为主授课的课堂来的好的多。长此以来,班级的总成绩直线上升,学生也就更加有学习的动力。总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必定事半功倍。
(三)以合作为主,促进有效的英语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对于班级人数较多的班级来说,在课堂上利用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之间合作是有效的方法。我们首先设定竞赛内容,然后把班级以成绩的高、中、低分为几个等分,各组都有高、中、低三种类型的学生,然后分工合作,简单的内容由成绩一般的学生去完成,中等难度的则由中等生去完成,难度较高的由成绩较好的同学去完成。各自完成以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合作表现该内容给其他组的同学看,所有组别都表现完之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打分,加上老师所给出的分数,最后以分数的高低评出一、二、三等奖的学生进行表彰。这样,要想赢得成功,学生必定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老师所给出的竞赛内容,竞赛的意识形成了,形成有效的英语教学就自然而然了。
三、结语
关键词:中专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146-01
1中专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1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失误
在语言学科的教学中,语言文字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语文的教学就是对学生的语言技能素质进行培养,也就是对学生的读写能力进行培养。要想将学生的能力予以快速良好的培养,就必须进行语言的教学。但是中专老师在进行语文的教学时,总是忽视语言文字的教学,把阅读课作为文章分析课进行讲解,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文章结构框架的分析。在全套的语文教材中,“语体”知识在里面占据着很大的比例,但是并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对于相关的知识短文,语文老师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讲解,讲解的内容只趋于表面化。就语体知识而言,老师应该把课文中语体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课后的练习题也应该让学生在课后予以完成,并在之后进行课题的讲解以及答案的公布。总之,在中专学校的教学课堂中,语言文字的感知品味和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只是一种“点缀”,不能成为阅读课的教学重点。在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时,也只是单纯的从文章结构进行讲解,对于语句的连贯性、词语的合理性训练的时间非常的缺乏。在学生写作的文章中,频繁的出现错别字和病句,语段中语句的顺序也乱七八糟,没有条理性,老师在进行作业的修改时,也只是单纯的标注错误之处,并不进行适当的修改。
1.2教学过程轻视操作训练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课文的分析,老师在课堂上演唱独角戏,学生参与的机会极其少,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自导自演。对于说和写来说,老师只重视训练的形势和次数,对于学生的训练结果和训练质量都不予以检测,导致学生的训练不踏实、不深入。人的基本素质是在不断的操作和训练之下形成的,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也是如此,只有在不断的训练和操作之下才能有较好的效果,要想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必须加大训练的强度和力度,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之下才能进行有效地培养。但是在教学中,老师还是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写和说的训练上,开展的训练课程也非常的少,学生的写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导致学生写出的作文都是半成品,甚至是废品,在作文派发下来之后,学生也不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改,弃之一边,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无法提高。
2针对问题探讨出的解决对策
2.1加强理论教学,钻研教学规律,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专学校面对的挑战和困难越来越多,从1998年开始,中专学生都是在学校的安排之下进行工作,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中专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中专学校面对的一大难题。站在老师的角度进行分析,老师应该加强理论的教学,钻研教学规律,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学识水平予以一定程度的提高,尽可能多的阅读中外教育学家的教学论著,对教改专家的经验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掌握。站在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学校应经常性的邀请专家进行教改动态的讲解,让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教学的第一信息,以此来开阔语文教师的视野;学校可以组织老师开展观摩课,在一定的时间段举行教学技能的比赛、课堂研究以及教改实验,不断补充老师的教学知识,从而提高老师的学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2.2加大语言教学力度,强化操作训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1)合理的利用教材,将教材中的科学元素和艺术元素进行巧妙的组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在现在的中专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教材,在众多的教材中,要选择合适的教材,如“国家教委司职教组织编写的《语文》,该教材一共分为四册,该教材的具有明显的中专特色,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文体知识和文章知识的编排上,按照不同的知识类型进行分序编排,将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的内容都明显的表现出来,推动老师的正确教学。
(2)进行扎实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语文的教学课堂中,老师应该加强学生写作的训练,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写作之前,老师应给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理顺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在写作之后,老师应把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及时的修改,将存在的问题标注出来,并为学生编写出修改的思路,在写作作品派发到学生手中之后,对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作品的修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这样学生写作出来的作品才能从“半成品”转变为一个“成品”。
参考文献
[1]郭敬.浅谈中专语文教学[J].神州(上旬刊),2011,(11):29.
[2]亢华.浅谈中专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J].新西部(下半月),2008,(10):206.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背景 源泉 内涵 现状 实施
一、 中等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的背景
“优胜劣态,适者生存”这个自然法则永远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进入21世纪,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传播方式比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到了相应的高度。二十一世纪的人才,需要汲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思想的营养,人性、美、科学是未来人才综全素质的核心内容。而这些又将导致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方式的变革。在这个大背景下,著名的人文精神倡导者,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姚国华先生曾于九十年代中期开一代风气之先,提出了“文化立国”、“文教兴国”①的观点,并举办过一系列人文知识讲座,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人文话语热潮,引起了国人的反思。而在几千年前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庄子就曾说过:“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美必建立在宽广而高超的审美心胸的基础之上才是真正的理性的美!“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比科学技巧和知识更重要。因为气质、气度、胆识和心胸是决定一切的。②
而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有它的特殊属性,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市场导向性。这种市场导向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由此,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更不用说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
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语文教学应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思维和技术“设置平台”,使人类及其思维和技术在语文设置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
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很多职校往往采用所谓量化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及表现进行分值统计。这种量化管理常常形成一定的制度规定,被称之为“德育考核”,在对学生评价中占有比学习成绩更重的比重,学期末记入学生档案。这种管理体体制对有些学生确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并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有时往往适得其返,一些学生会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制度产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绪。
许多学生在初中时表现就不是很好,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进入职校对他们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职校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的起点。再加上职校招生的地域范围一般大于一些地方性的普通高中,跨县市、跨地市。心理尚不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以后开始过像大学新生一样的独立生活,因此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情感饥渴,需要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可他们一到了职校,发现很多东西还是像他们初中一样,因此对前途对未来更加缺乏信心,对自己越没有了清醒的认识。很多学生刚刚入校以来还能遵守校纪校规,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向西。更有甚者,产生反抗对立情绪,当面顶撞,公开叫板;甚至说,处分怕啥,最多不在这个学校读书。因此一学期下来处分已堆了一大叠,可是校纪校风有没有好转呢,违反纪律的同学照样层出不穷。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职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方寸任驰骋!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它是职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深深沃土。那么究竟何为人文教育呢,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三、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内涵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②语文不等同于“文学”,不等同于“文化”,但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
因此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包含下面两层含义:
一是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人文性。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了①丰富的思想性。\\\"思想性\\\"包括哲学原理、自然事理、社会伦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等等,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②情感意向性。语文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正义感、理智感等)和个性心理品质(如兴趣、动机、意志、性格、气质等)。③美感性。语文教材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
二是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钱理群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感悟的文化,它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然而科学主义思想观念在教育范畴演化为重理轻文的现象,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被自然科学化,使文科教学向理科教学模式靠拢,即把教学内容客观化,淡化人的主观情感因素;崇尚理性知识结构,忽视感悟与想象。它使本来诗意的、审美的、情感与想象的、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语文教学向工具化、机械化、标准化、逻辑化转向,导致人文精神内蕴、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想信念、审美趣味的丧失。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或多或少地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的教育改革并没有使职高的语文教学有过根本的改变,和其它的一些普通高中也没有什么区别,这固然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但缺乏思想上的认识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结合职业学校固有的特点,对语文课堂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那么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又是如何呢
四、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人文教育的实施
我们知道,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而在这三者当中,教学内容虽不具有唯一性,但总从体上来看却是固定的。而教师和学生,无论从角色还是地位来看,教师都是处于主动地位的。因此,教师必须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和行为动向,才能在教学中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
关键词:德育教育 渗透 语文教学
毫无疑问,中学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居首要地位。与此同时,学校运行的中心工作是学科教学。那么,该如何处理实际教学中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呢?我认为:正如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好处。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里这样提到:“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因而,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在灌输学生德育教育方面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诗言志”“文载道”,语文教学当中的很多文章本身就蕴涵着深厚的道德教育,因此,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了。
一、 “三爱”教育的渗透。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爱国,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最起码的要求和责任。我国素有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语文课文当中留下的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典范,是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而课文里描写到的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更是丰富的教育资源。
1、通过学习赞美中国人取得的成就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学习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学习表扬爱国者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爱校尊师教育的渗透。
1、爱校教育的渗透。
在讲解《人类,可以为所欲为吗?》以及《重读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我重点提到了环保。然后从这个话题把学生引导到绿色校园方面。我说“学校,是每一个学生的另一片天空、另外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这里有欢声笑语与澎湃激情,也有着各种激烈的竞争,在学校里我们能学到更多东西。相信大部分的同学都会喜欢自己的校园。而喜欢,不仅是语言上的,还要是行动上。那么怎样才能在行动上表现我们对校园的热爱呢?”联系刚才所讲的环保内容,学生提到了以下的一些具体做法:保护好学校的环境,爱护学校的公物以及校园的一草一木,不随便丢垃圾……
2、尊师教育的渗透。
语文课文当中韩愈的《师说》这样写到,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见,尊师,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韩愈尚且如斯尊重老师,而处于新时代的我们难道还比不上古人吗?
(三)、爱自己教育的渗透。
《清塘荷韵》中提到“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 ,《蝼蚁壮歌》里面,小蚂蚁为了不葬身火海,想尽办法逃命。在讲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我抓住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对生命的重视,来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身体发肤,受诸父母”,因此,我们应该好好爱护自己才是。可是,现在有很多学生,一点也不爱惜自己,染上了各种陋习,如到游戏室通宵玩游戏,到酒吧酗酒,抽烟,甚至有的人还沾染上了。蝼蚁都尚且偷生,更何况是我们人类呢?这种不爱惜自己的行为,实在应该为我们所鄙视。
二、“三情”教育的渗透。
(一)亲情教育。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数人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加强对亲情这方面的教育。
(二)爱情教育。
早恋,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来说也不是个什么很新颖的话题了。对于学生的早恋情况,我们当老师的,既不能不管,也不能硬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然后让他们去判断这样的行为是否适当。而在语文课文当中,也有这些讲述爱情观的内容。
(三)友情教育。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可见朋友真的很重要。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交朋友,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和朋友相处也变得很重要了。
1、宽容。
老子说“报怨以德”,我们也常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不涉及大是大非的情况下,宽容是最为人所称道的品质。宽容待人往往能化敌为友。
2、诚实。
诚实对人,是交友的基础。即使开始时对你怀有敌意的人,只要你能抱着真实和诚意去和他接触,就一定能换来他的好意。相反的,待人不诚,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3、守信。
关于守信方面的教育,我们的俗语里面就很多都有涉及到了。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又如“守信之人,言不妄发,说到做到,不矜不伐。无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厌弃,不如牛马”再如“言必信,行必果”等等。
三、“三礼”教育的渗透。
1.1进行感恩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1]。思想政治课,不能流于书本空洞的教条式的知识,传授方法更应该结合学生具体情况以感恩教育为导绳来进行德育教育,真正做到生动有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触碰学生心灵,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道德修养,什么是感恩,感恩什么和怎样感恩。
1.2对初入学校的学生尽早开展感恩教育的引导和干预非常重要
1.2.1心理老师尽早介入感恩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方法探讨张永红(重庆市护士学校)学生入学或入学后不久,心理老师应尽早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得到学生心理状况的结果。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尽早与班主任、家长共同干预,找寻突破口对孩子进行引导,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
1.2.2班级管理或学校德育部尽早开展感恩教育活动首先开展感恩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回顾、收集成长中让自己感动的亲情、友情、恩情,甚至来自陌生人、大自然对自己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反应与态度。其次,让学生给自己的家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朋友或老师写一封信,告知自己在校的情况,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培养和教诲,感谢朋友的相知相伴,倾诉心中的喜忧,借此触动学生的心灵,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感恩意识,更好地树立信心,确立目标,有意义地度过学校生活。这一项活动也可以由语文老师指导和督促完成,不但有利于感恩精神的培养,还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最后,德育部在全校开展感恩活动。利用集会、专题黑板报、专题橱窗,看影视节目,组织感恩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请相关专家作感恩的专题报道演讲、专题教育,组织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扶贫救灾或结对帮扶活动,参加社区服务或义务劳动等。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宣扬感恩精神,让学生长期耳濡目染,形成良好的校园感恩氛围。
1.2.3情感共鸣,潜移默化1)利用感恩资源。挖掘古今中外名人感恩实例,搜寻益智德育成语典故、歌曲或影视,结合现实社会中的真人真事,采用多媒体、视频、演讲等,生动展示感恩,震撼和升华心灵,起到情感共鸣,知恩而报恩。2)教师的引领模范示范作用[3]。东汉的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学生,教育者应该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建立良好感恩教育环境,创设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认同共鸣,潜移默化受到情感的启迪。3)家长的模范作用。家庭环境是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首要场所,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作为家长,应该以模范、示范言行来树立感恩形象,营造感恩的氛围,让学生从小耳濡目染,树立感恩意识。
2在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内容,从细节中抓感恩教育的引导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孩子的灵魂是教师的首要责任。中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间段,中职学校的任何任课教师,都有责任以“教育先育人”“以德为先“等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都应当积极作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等感恩教育。1)充分认识在任课过程中渗透感恩等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德育故事或案例,逐渐改变学生认识的局限性或片面性。比如改变学生这样的认识:认为家长的关心是啰嗦,老师的教育是跟自己过不去;国家减免学费是应该的,不减白不减或减免得还不够;现在自己是学生,用家长的钱是应该的,甚至认为家长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是家长无能;老师、朋友的出发点应该是因为利己……等等。2)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感恩方面的不足,及时正确引导学生的同时应与班主任沟通反馈,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寻找学生的突破口,必要时请心理老师介入引导,完善学生的人格素养。
3将感恩教育融入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和升华感恩
3.1充分利用假期利用放假期间,让学生与父母一同上班或独立打理家务,甚至可以互换角色,或者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打打短工,通过旁观或实践,去体会生活的艰辛和劳动收入的来之不易。必要时,让学生去偏僻艰苦的地方,去那里体验同龄人的生活与学习,让学生受到震撼并能从中思考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珍贵和不易。由此懂得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才会由衷地感激父母和社会,才知道服务社会和回报社会。
3.2在社会实践中升华感恩教育[4]学校与社区等组织结对互助,比如开展有意义的帮扶活动、勤工助学活动、青少年志愿者活动、下乡体验生活、兼职创业等社会活动,升华感恩意识为理,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施恩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