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政治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系统论述教育的教育家,他对教育的政治意义与作用、教育的实施、人才的选拔等方面都作过精辟的论述,本文对此进行了简略的归纳述评.
柏拉图是古希腊屈指可数、名闻遐迩的大哲学家,他既是苏格拉底的直接继承者,又是另一位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的重要影响者.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领域均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近现代的几乎所有学术思想均可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找到源头,因此,说柏拉图是古代、中古和近现代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实不为过.柏拉图思想中最有影响的恐怕是其哲学思想,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流芳后世的《国家篇》和《法律篇》中,他关于幼儿教育、女子教育、音乐文艺教育、体育及军事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早期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国家篇》377B)他甚至主张胎教,“我们同时应该甚至在孩子出生以前就着手这一工作:待产的妇女必须接受为了有利于未出生的孩子所需要的那种训练.”(《法律篇》789D)他认为,孩子出生后,必须确保护士甚至在他能走路之前给他有益的运动和空气,尤其不许他由于过早走路而伤害自己(《法律篇》789E).婴孩应尽可能接近于仿佛他一直在大海上那样生活;应该把他上下摆动,给他唱歌,以便使他免受惊吓(《法律篇》790C—E).这是为发展勇敢和坚定性格的首要的准备工作.当孩子3岁或更大一点,我们可以开始审慎地纠正他,让他开始玩游戏,最好让孩子发明自己的游戏;在6岁时,就要认真开始授课,随之把女孩和男孩隔离开来,应当教他们骑、射、投、掷,应该注意把孩子们训练成左右手并用(《法律篇》793D—794D).现代脑科学表明,儿童的大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柏拉图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小孩的肉体和精神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而提出了早期教育的思想,我们不得不为柏拉图的睿智所折服.
二、音乐及体育教育
柏拉图特别重视对儿童的音乐文艺教育和体育教育.他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教育要先教音乐后教体操,将故事包括在音乐里.”(《国家篇》376E)古代希腊重要的文化生活是听民间艺人弹着竖琴演说史诗故事,故“音乐”一词包括音乐、文学等义,相当于现在的“文化”一词.
他认为儿童阶段的文艺教育至关重要.“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国家篇》401)他认为,一切种类的音乐、诗歌和艺术的教育目的都在于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人的道德品格,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国家篇》403c)因为音乐诗歌由于其潜移默化的作用,自幼便会把真、善、美同假、恶、丑的区别注入人心,使儿童“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国家篇》401D)正因为他对儿童的音乐文艺教育非常重视,柏拉图主张对音乐文艺教育的内容应严加审定.“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因此我们应特别注意,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国家篇》378E)因此,“我们首先要审查故事的编者,接受他们编得好的故事,而拒绝那些编得坏的故事.”(《国家篇》377C)他提出要制定一个限制音乐、诗歌的法律,规定哪些内容的音乐、诗歌可以提倡,哪些内容的音乐、诗歌必须取缔,以“鼓励母亲和保姆给孩子讲那些已经审定的故事,用这些故事铸造他们的灵.”(《国家篇》379C)
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体育方面,我们的护卫者也必须从童年起就接受严格的训练以至一生.”(《国家篇》403D)他认为,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使护卫者的身体状况能适应护卫者的工作,“他们有必要像终宵不眠的警犬;他们在战斗的生活中,各种饮水和各种食物都能下咽;烈日骄阳狂风暴雨都能处之若泰.”(《国家篇》404B)因此,他要求护卫者必须戒除酗酒,食物应当简朴,不能嗜睡.
柏拉图认为应将音乐教育与体育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专搞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过度软弱”(《国家篇》410D),因而应使音乐和体育良好地配合,使“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国家篇》412)
三、女子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不仅非常重视对男子的教育,而且提倡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他是西方第一位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家,他用动物作比方,以此来证明男女应受同等教育.“我们除了把母的警犬看做较弱者,公的看做较强者以外,应当一切工作大家同干.”(《国家篇》451E)“那么,如果我们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样,我们一定先要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国家篇》452)他提出应该同样用音乐和体操来教育女子,并且还要给她们军事教育.他认为两性之间惟一的区别不过是生理上的区别,在一些方面如织布、烹饪、做糕点等,女人比男人更擅长,在诸如行军作战方面男人比女人更擅长,因此,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或者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女人男人可以有同样的才能和禀赋适宜于担任国家保卫者的职务,分别只在于女人弱些男人强些罢了.
四、城邦护卫者的教育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其所构建的理想国服务的.他认为,统治者最需要抓好的大事只有一个,就是教育,即通过音乐和体育培养出优秀的公民.良好的教育和培养造成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再接受良好的教育,产生出比前代更好的体质,这除了有利于别的目的外,也有利于人种的进步.在这里,柏拉图充分认识到了教育对于富国强民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最高知识的真正的善良的城邦护卫者,这一目的进一步体现了他的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的思想.
关于护卫者的学习内容,柏拉图认为应先学习五门预备性学科:数学、平面几何学、立体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他认为,治国者之所以应学习这些知识,是因为它们不仅在军事作战上有用,更重要的是能锻炼人的心灵,发展抽象思维的能力.这些知识的对象都是不能用感觉来触摸的,“只能用理性去把握,别的任何方法都不行.”(《国家篇》526A)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将治国者的灵魂“从变化世界转向‘真理和实在’,最终达到最高知识——‘善’”的理念.他认为,所有这些预备性科目应趁护卫者年轻时教给他们,不能用强迫的方式进行传授.
柏拉图认为,在学完预备性学科之后,要想达到“善”的境界,还必须接受“辩证法”的训练.对于为什么要学习“辩证法”,他用著名的“洞穴的比喻”加以详细的阐述.他把洞穴内的世界称为“可见世界”,把洞穴外的世界称为“可知世界”.在洞内看到洞壁上木偶的形象,相当于认识的“猜测”阶段,转身看到木偶的实物相当于认识的“相信”阶段,及至走出洞穴到光天化日之下,认识便进入“理念世界”(“知识”的阶段).而洞穴外的太阳则喻作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善”的理念.他指出,正像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就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一样,我们必须“有一种灵魂转向的技巧”,使学习的器官——整个灵魂(它类似看物的眼睛)转离变化世界的个别事物,正面观看实在世界的理念.这种“灵魂”转向的技巧或学问就是他所说的“辩证法”.
关于学习前面提到的课程的对象,柏拉图认为必须挑选出最坚定,最勇敢,在可能范围内也最有风度的人,此外,他们不仅要性格高贵严肃而且应具有适合这类教育的天赋,如必须刻苦学习,强于记忆等.
柏拉图不仅对护卫者的教育目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还就教育的时间安排及人才选拔作了详细论述.他将护卫者教育的时间安排分为六个阶段:(1)童年——青少年时期.护卫者自幼接受音乐和体育教育,目的是照看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的学习和哲学功课应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2)十七八岁——二十岁.这一阶段主要是进行必要的体育训练,为哲学研究准备体力条件.(3)二十岁——三十岁.进行第一项选拔,把那些在“劳苦的身体锻炼、学习和战争恐怖中总是表现得最能干的孩子挑选出来”(《国家篇》537A),对他们施以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等“辩证法”预备性学科的教育.(4)三十岁——三十五岁.进行第二次选拔,“选出其中最富这些天赋条件的青年,在他们年满三十的时候,给以更高的荣誉,并且用辩证法考试他们.”(《国家篇》537D)凡经过考试的,可让他们“用六年或者四年”(后“定为五年”)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辩证法”(《国家篇》539DE).(5)三十五岁——五十岁.用十五年时间到实际工作中锻炼,“强迫他们负责指挥战争或其他适合青年人干的公务”,目的是“让他们在实际经验方面不低于别人”(《国家篇》539E),同时还可以在公务中继续考验他们的素质.(6)五十岁以后——去世.他们必须接受最后考验,使他们最终达到“善”本身,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及他们自己.在剩下的岁月里用大部分时间研究哲学,在培养出国家的继承人后他们便可辞去职务,进入乐土,并安居下来.
五、柏拉图的学园
为了把自己的教育理想付诸实施,柏拉图在雅典的阿卡得穆建立了自己的学园.关于学园建立的确切日期无从查考.“从建园的纲领和柏拉图说起曾在40岁那年访问意大利和西西里时确立的信念之间的明显联系来看,我们自然应该设想建园大概是在这个时期(公元前388—387年).”[1]学园的活动以“讲学”为主,学习和研究几何学在学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学园入口处悬挂的“不懂几何学者,请勿入我门”的名言充分说明了柏拉图对于几何学的重视.除几何学外,柏拉图学园对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宇宙学等学科也开展了广泛的学习与研究.学园除重视文、理科学习之外,最重要的,凌驾于一切学科之上的课程当属柏拉图的哲学,他将哲学之前的各门具体学科称为“预备性学科”,而将学习哲学作为通向最高知识的“善”的理念的惟一途径.阿卡得穆学园作为教育科学中心虽然以教学和科研为主,但它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柏拉图创办学园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哲学和政治的新的结合,培养一批既精通哲学、自然科学又善于治国的政治人才,为他心目中的理想国服务.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其教育思想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阶段,其关于教育的许多主张与思想至今仍熠熠生辉.但其教育思想如同其他思想一样,也或多或少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意义和作用,其教育思想是为其乌托邦式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其教育目的是培养经世致用的治国人才——城邦护卫者,因而其教育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过分注重教育的政治功能,而且他这种培养护卫者的教育只能是极少数人享有的教育.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提倡公共学前教育,重视女子教育,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但他认为对儿童的游戏故事,唱歌的内容必须加以选择,进行严格审查,原则是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发展,他关于妇女儿童社会公有的思想更是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而应加以批判的.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与他的人性论思想是密切结合的.他认为,上帝造人分为三等,即金质、银质和铁质.他认为,“一个人属于哪一种,他所生下来的子女就属于哪一种.”[2]其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实质是论证奴隶社会阶级统治的合理性.
柏拉图的教育旨在与智者教育对城邦所造成的离心力相抗衡.对柏拉图来说,教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孩子们身上培养音乐的机敏与身体的灵巧,也不是通过在神话和诗歌中所反映的人类生活来培养政治的和实践的智慧,真正说来,它是一个人灵魂的内在和谐的塑造,即内在于人的不和谐因素的协调一致.教育是人身上难以调和的东西--野兽性与天使性--的统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这种统一,使人既不变成一头驯顺的绵羊(奴隶),也不变成一头贪婪的狼(僭主).[3]人变成一个政治存在的潜能依赖在他之中这种哲学本性与尚武本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并不是对某种技能的培养,而是要形成权力与爱知识的统一.
[1]〔英〕A•E•泰勒著,谢随知等译.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10(1):14-15
(一)实现资源共享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揭示了诸多教育问题。传统教育模式单一缺乏应用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思想政治教育也变得复杂起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文学教育作为辅助。通过文学蕴藏的巨大能力获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同样,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满足当代受教者的需求,需要强大的思想理论支撑文学教育,因此,思想教育与文学教育融合并实现资源共享,能有效促进文学教育发展。第一,将文学教育积极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会增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及感染力,使得口头道德逐渐变成生动的文学形象[1]。第二,通过鉴赏文学作品,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受教者实行人格、思想、政治以及心理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讲,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学教育中的纵深和拓展,能有利于道德教育的渗透和覆盖。第三,文学作品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虚拟社会,对受教者有一定的参照作用,能提供独特的社会体验。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和性格塑造始终围绕着一种教育氛围和学习氛围,激发受教者的感性认知,能通过感悟和思考体会文学教育的思想内涵。文学教育的氛围要建立在优化育人环境的基础之上。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旨在于培养受教者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通过文学教育能使得受教者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更多的熏陶和感悟。利用文学教育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在适应文学教育的新发展方向。总之,文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发展能使得文学教育环境和途径更加顺畅,实现了教育效益最大化[2]。
(二)提升思想政治感染力重视文学阅读
经典是通过积淀和时空转换诞生的。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的智者的明哲和智慧,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如,文化语境和历史语境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和权威性。文学教育的根本就是以文学经典为核心,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鉴赏和品读,使得受教者获得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悟,在心灵的对碰中提升智慧增强情感体会[3]。由于文学作文在人文素养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探知人性的光辉和魅力,也能促进受教者道德情操和高尚品格的形成,促使受教者综合全面发展。重视文学经典就是在注重自我超越,受教者能从丰富的内涵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感悟,潜移默化的实现自我修养和文学素养的提升。同时,文学经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得受教者心灵与作者心灵实践激情的对碰和交流,唤醒受教者的追求和渴望。逐步向大智慧、大知识氛围迈进,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人格陶冶和创造启迪。同时,在文学教育过程中,加强思想教育力度,使得文学经典逐步向追求自然追求真善美过渡。让文学教育成为一种知识、一种经验、一部人生[4]。
(三)提升教育时效性避免形式化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缺乏层次,直接从教育者角度出发,填鸭式的教育很难让受教者接受。教育者往往以遥不可及的高大形象拉开与受教者之间的距离,不容易被受教者所接受,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从而导致受教者忽视了人生态度的感知和人文精神形成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最终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空间。因此,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文学教育发展。将人文内容以及审美内容传授给受教者,使之拥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欣赏水平及认知水平。同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受教者的文学素养,激发人生观的养成,提升人格素养。为了避免文学教育流于形式化,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给课堂增添活力。使得文学教育不再僵化,在重视主体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教育内容的吸收,摆脱传统填鸭式传授模式[5]。
二、重构文学教育
(一)重塑文学教育理念
通过分析文学教育内涵发现,改变文学教育现状走出困境,首先要从转变教育理念入手。通过文学即人学的卓识来丰富文学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强化文学教育就是在强调立人和育人教育。要体现出人文教育也要倡导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来陶冶受教者情操,丰富受教者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协作能力。文学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必须要围绕文学教育特性,注重文学教育审美回归,关注“人”的思想情感以及现实理想。只有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才能使得受教者做到自我超越、自我反思以及自我磨练,使得人格构建成为文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文学教育的定位是以前瞻性和先导性为主,强调审美教育、人文教育以及文学性为核心的教育原则,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文学教育目标和方向。因此,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是文学教育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否推进文学教育的重要因素[6]。
(二)回归文学教育人文性
新课改以后,强调文学教育的文学性和人文性。追求文学价值就是在追求人文精神,这也是重构文学教育的重要原则。艺术源于生活,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同样源于生活,是人对环境的体验也是人对环境的向往和追求。文学教育也是精神文化的重构要素。当有高学历的人不懂得感悟生命就如同野蛮人聚集的荒野。这句话说得就是文学需要人文性回归,作为一种精神来陶冶情操慰藉心灵,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让受教者在接受文学教育过程中充满灵性与激情、感悟,积极体会生命价值并对未知世界形成一定的向往。文学教育回归人文性,不是短时间内能形成的,需要不断的熏陶和渗透。因此,文学教育回归人文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支持,在提成人的品格修养以及心灵修养后,完善文学教育人文性。文学教育的真是面目是超越功利主义误区的,是承载着培养人类素养的重任,这也是文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学教育有一定的推动型,因为精神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渲染出来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学教育也会形成有机结合,并最终成为教学亮点[7]。
(三)改善文学教育模式
传统文学教育模式过度肢解化,因此要实现文学教育目标必须重构文化教育模式,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文学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并从中感知生命体会生命,了解文学中包藏的愉悦体验,培养人的情操和品德,并逐步完善人的兴趣爱好和文学导向。由于人文性决定了文学教育属性。因此,改善文学教育模式首先要从理性感悟和感性追求入手,充分发挥文学魅力避免失去文学韵味。构建充满活力且开放的文学教育体系。使得学生能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内容拓展视野[8]。第一,文学素养的丰富与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息息相关。因此,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教育活动,充分尊重教育课题并创造平等的对话环境,使得受教者能在心灵上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悟。第二,尊重文学教育形式,坚持个体理解感悟原则,遵循个体体会和意会规律,从动态教育刺激受教者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得受教者能在文学赏析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情韵和风格魅力,做到抛其形而得其神。第三,教无定法却选择又发。文学教育过程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角度出发,在受教者一定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发挥受教者的潜能张扬其个性,提升受教者的思想品位和人生境界,最终增强生命的感悟能力。
三、结束语
(一)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劳动观念的基本要求
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劳动观念要求不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只要是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都是值得提倡的,都应该得到肯定。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障。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劳动观念是在坚持理论观念下提出的,要求必须坚持三个代表推行的先进生产力的要求,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和谐社会理念下劳动观念的作用
1.和谐社会理念下劳动观念的确立是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一观念的确立为全社会尊重劳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有力保障。2.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劳动观念保障了社会群体之间的开放和平等,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流动体制,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劳动之间,制度性的障碍被消除了。
(三)和谐社会理念下劳动观念的三个原则
和谐社会理念要求保障平等、和谐、互助互利的劳动关系,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坚持一下几个原则。
1.劳动的平等原则
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劳动观念使大学生形成了平等的劳动观念,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一切能够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劳动都是平等的。
2.劳动的合作原则
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劳动观念使大学生形成了合作劳动的观念,劳动者之间的合作是实现社会大生产的重要条件,合作劳动的观念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二、和谐社会理念下的社会主义公平教育的理念
(一)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公平观念
公平是经济社会各种关系的重要体现,是人们对于社会以及发展的看法。和谐社会理念下公平的实现主要是依靠制度来实现的,制度的公平性保障了人人都可以平等去竞争,在进行社会资源分配时,主要是按照社会成员对其需要进行分配,没有绝对的公平。制度下的公平是指人们可以平等地参与到竞争中,而强调结果的公平,则是强调社会资源的分配时平均的,结果的公平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谐社会理念就是满足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都尽一份力,制度的公平来确保自身的权利不被侵犯。
(二)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大学生公平观念教育
在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制度公平保障了人们可以享受平等的权利,可以通过制度维护自身的权利,可以平等地参与到竞争中,避免不公平的竞争带来不好的社会影响。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公平观念可以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大学生对平等观念理解比较透彻,对资源分配的平等比较在意,而对制度公平却没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的制度公平,必须实现按需分配,强调多劳者多得。在和谐社会理念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对公平观念的教育,让大学生对社会公平有新的理解,使大学生摒弃结果公平的想法,改善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只有在和谐社会大背景下,对大学生的公平观念进行教育,才能培养出一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大学生,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生才能放平心态,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和谐社会理念下的人生观与创新理念的教育
(一)和谐社会理念体现了对大学生人生观建设的要求
人生观的形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必须树立以为指导,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己任。尤其是在和谐社会的理念下,应该高度重视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培养,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人格的完善,保障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创新精神的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培养大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运用新的方法处理问题,以创新的理念来迎接机遇和挑战。
1.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了高校在思想教育中的实时性,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标准提出,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基本道德规范、爱国主义、素质教育等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开展层次清晰、要素完善、前后衔接、协同发展等系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不断发生着变化,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需符合时展。从伦理角度构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需要完善教育内容,还需要对内容进行改革和重新构建,除去陈旧思想,置换新近现代思想。从伦理视域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对教育的内容伦理意蕴进行探索,总结出符合伦理科学知识,富有创新特点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重视情感教育内容渗透
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情感的发展进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表现出了受教者与内容相悖,甚至出现了受教者产生逆反心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实效,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需注重情感内容的渗透,发挥出情感效应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育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有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是从受教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出发点,对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和行为之间会产生出一种爱恨憎恶的态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对受教者的单独交流活动,而是两者之间相互交流的双向影响,情感交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出调节、激励以及评价作用。单从激励而言,情感的动力不仅强大,而且不可预估。
3.丰富教育内容突出时代特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需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断进行改进构建的细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建立在一定的原型基础之上,并且借鉴伦理学相关思想,不断加强利益原则、诚信伦理、生态伦理、他者伦理等教育。
(1)利益原则教育
利益机制的教育永远都是伦理学教育的重点,因为从伦理视域下研究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对利益的探讨,关于大学生是否在思想政治教育上谈利益还未见定论。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来看,基本上都是重视对精神的教育,而对于物质的教育则很轻;更注重奉献,而轻于索取;注重社会利益,而轻于个人利益。
(2)诚信伦理
伦理视域下开展思想政治道德建设,之所以要提及诚信伦理,其主要是由于目前的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还存在着不足,当前的大学生诚信现状令人堪忧。其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层面和学校层面上。社会层面主要是当前社会中的多元化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价值体系出现失衡,造成传统的诚信问题受到冲击。学校层面则主要是重视技能学习,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很少,致使一些道德、人文精神渗透等在教学中不断弱化。
(3)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打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传统界限。人们逐渐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纳入到了道德领域,其主要是人们在各种事物中承担起道德和责任义务,在生活中不能够随意践踏自然。引入生态伦理其主要是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提升学生们的能力,就引入该伦理概念。
(4)他者伦理
他者伦理的引入主要是当前的学生缺少了人对工作、对社会、对群体的义务意识,任何一个有担当的人在社会中都均有其角色义务。近年来,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等均显得单薄,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责任心的缺乏,急需采取措施改善这一现状。
二、总结语
(一)物质层面的关系
民生问题涵盖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些内容中,衣食住行方面就是物质层面,这一层面问题解决的根本办法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从而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就是人,人具备自主意识、自主思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帮助人们树立促进经济发展的竞争意识、道德品质等,进而实现物质层面民生问题的解决。物质层面的民生问题解决之后,有利于提升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心,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二)精神层面的关系
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解决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过,民生状况及公共福利发展的水平却明显的落后于经济水平。当前,社会上比较突出的就业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等都是民生问题精神层面的范畴,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人们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都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也限制了人们在精神方面需求的发展。只有物质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共同发展,才能保证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当前比较突出的时代民生问题,并通过恰当的调整来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来指导和规范自身的行为。
(三)政治层面的关系
尽管民生问题关注的是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还是需要在政府的领导下来解决这些存在的民生问题,由此,民生问题也属于政治层面的问题。民生问题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反映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与政府的行为,为了提升民生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就需要政府转变观念,重视民生问题,明确自身承担的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帮助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党和人民的关系也需要利用其进行调节,从而将社会稳定在安定团结的状态中,进而使民生问题在一个安稳的政治环境中解决。
二、时代民生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坚持大众化的工作
所谓大众化的工作,就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民生问题来进行,具体说来,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以及工作语言都要坚持大众化。大众化的工作理念,就是坚持群众观点、站在群众的立场,以群众的视角来解决实际的民生问题,满足人们的民生需求,同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去,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大众化的工作内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以群众的生活实际相连接,避免单纯的讲政治、讲理论;大众化的工作方法,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能只是宣讲、灌输,而是要结合群众的实际特点,通过情理结合的方式来提升教育的效果;大众化的工作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要通俗易懂,避免理论化的语言,通过对话式的平民化语言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在民生工作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民生工作人员每天都会与群众接触,因此,他们十分熟悉群众,基于这两个方面的优势,在日常的民生工作中,应该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民生工作人员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政府应该加强对民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从而使他们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从而在工作中渗透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还能够提升群众的思想政治水平。
(三)加强对官员的教育和引导
对于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官员要充分的重视,尤其是基层官员,更是应该十分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了解,有针对性的将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理服人,情理结合,提升民生工作的有效性。基层官员在解决民生问题时,要放下身上的“架子”,真正的融入到人民群众当中,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及,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从而真正的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为了提升官员工作的有效性,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展开教育和引导,督促官员树立群众意识,把群众的困难和需求放在工作的首位,切实的解决各种群众问题。
(四)做好对民众的教育和引导
近一时期,中职院校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从中央到省市各级发展纲要在指向一种新的要求,那就是从注重规模转变成注重内涵质量,整体来看,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然而,由于各种内在以及外在因素影响,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些潜在或显现的问题已浮出水面,大体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一直以来,中职院校的发展可谓百舸争流,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半壁江山,然而在教学思想方面,往往偏重于加强专业和技能教育,而未能理解“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一块短板,从表面上看也没有被忽视,但实际上并未达到与新时期相适应的思想政治要求。普遍重视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管理学生、塑造学生,而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去循循善诱,真正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淡化了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沉溺于网络的不良影响根据某市网吧的一项不完全统计查明:中职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是玩游戏和聊天,有的学生还查看,极少有学生会做与学习有关的事,从侧面也能够反映中职学生的思想状态,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青少年过于放纵自己,各种不良行为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很多例如,劲关于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张毅淮北卫生学校舞团暴力事件,在这些事件中大多数与青少年网络成瘾息息相关,中职学生因为厌学成性,为了逃避各种现实压力,转而沉溺网络,而导致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
3、思想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由于职业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尤其是国家提出了免学费政策的中专入学政策,确实增加了中职院校的生源,使中职院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但同时,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不能迅速跟上,师生比例难以达到国家标准,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由班主任或辅导员统一管理,大多数是兼职人员,疲于应付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很难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持续性,效果当然差强人意。
二、提出的主要改进举措
1、更新思想教育观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学生成才的角度来看,中职生能否成才,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一方面,但还取决于是否拥有良好的职业精神等思想品德,尤其是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台上讲多少知识,台下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思想政治的学习,是学生自主地建构自己的思想政治体系的过程。
2、改革思想政治教学方法
我们必须要积极唤醒中职生的主体性意识,结合灌输与引导思想,将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媒体教学也成为中职教学改革的趋势之一,可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元化模式。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外,可以借助其它中职课程教学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专家论坛、课间对话、专题培训、思想政治黑板报等开展宣传教育[2]。
3、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知识,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宣传网络运用的合理途径,并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中职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走出自我迷茫、实现自我确认状态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规避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目的在诊断与防治心理障碍,远离网瘾,增强心理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个性倾向,造就健全的人格。
4、强化师资建设,提高教师修养
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念,将对学生心灵的塑造产生深刻的影响,教育涉及到千万个家庭,从一个家庭来说每一位孩子周围都有好几位家长在关注,虽然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但我们要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学习、安全、健康,同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让我们教育学生的行为辐射到学生家人中、辐射到社会中。使学校成为社会道德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作为一名教师要率先垂范,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
三、小结
长期以来,高校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钟情于传统媒体,对于新媒体认识不足、缺乏准备,转变这种现状,需要正确认识新媒体。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新媒体,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已离不开网络。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单向灌输模式,习惯了舆论环境的单纯和“大一统”,而新兴媒体的兴起,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过去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已经变成了今天的报道员和评论员。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时代,快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更加高效的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也对高校党政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不善于在网络环境下、使用网络话语体系开展工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陷入“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怪圈。因此应从以下方面做好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
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激情和活力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必须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改革创新是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校要着力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特点,积极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时代感和实效性。坚持以重大事件、节日和纪念日等为契机,组织开展爱国学生运动纪念活动、演唱会、歌咏比赛、知识竞赛等一系列大型主题活动。组织京剧、话剧、杂技、歌舞等剧团到高校演出,积极推进高雅艺术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建先进典型报告团,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创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展示大学生积极向上、创新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高校要认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网络教育主阵地、主平台、主渠道建设,不断开创网络育人新局面。要认真研究制定本校的具体落实方案,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要壮大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队伍,建立督查督导跟进措施,加强本地本校品牌网站建设,实现互联互动、优势互补。要精心培育网络典型项目,大力开展网络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形成网络育人强大合力,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在解决大学生的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不断寻求新突破
始终坚持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理念,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大学生的生活、心理、就业等困难。设立奖学金、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措施,使得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日益完善。为有效应对因物价上涨引起的高校伙食问题,实施高校临时性伙食补贴办法,在物质资助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精神的激励和引导。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状况调查,使得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力量不断加强。高校要遵循网络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大胆探索实践,明确推广思路,引领带动高校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建设,增强校园网络吸引力。要以把好正确导向和强化内容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网络互动社区建设内涵,加强互动性、弘扬正能量。
4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有力支撑。必须始终把造就一支德才兼备、敬业奉献、教书育人的思政工作队伍作为推进工作的基础工程,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政工作队伍整体素质。高校要把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队伍培训、提高素质上,基本形成以骨干培训为重点、心理健康培训为特色、岗前培训为基础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邀请国家级、省级专家进校作专题报告。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广泛,接受能力强,当下在网络中流行并被大众接受的“热词”都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既“接地气”又能够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艺术要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并伴以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感染力,使受教育者在美的享受中获得思想境界的升华。同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艺术还要抓住时代特征,紧扣时代主旋律,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时代特征。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艺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品德高尚,首先做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经过系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大学生群体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快,其眼界较为开阔,对是非曲直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无论多么娴熟的语言艺术如果不以教师高尚的师德为前提都不会获得大学生的信任,而学生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是运用语言艺术的根本所在,否则就成为哗众取宠。其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做一个有坚定立场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党性原则,始终抱有“坚守”的精神。唯有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艺术才能在思想上“不跑偏”,在面临是非问题时才有底气,才能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再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拥有更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有扎实学识的人。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运用语言艺术。在具体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需秉持其通俗简洁、真诚理达、音量适中、语调亲切、语气委婉、风趣幽默等艺术特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驾驭语言能力的保障。最后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学习和创新,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人。当代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信息时代,他们知识面广阔,思维活跃,鉴赏力较强。坚持学习和创新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脉搏,关注大学生所关注,“能听懂”并“会讲出”属于大学生的群体语言。
5注重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网上
由于大学生年纪较小,涉世不深,所以对于一些文化和理论的理解上相对较弱,所以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这样的情况会让一些大学生充满困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一丝理解和消化,所以,生命教育的理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功是有重要作用的。我国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编排和规划的时候,可以参照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以此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合适和相对应的时间点正确实施教学目标,让每个人都能够在最佳时机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方向,并且正确树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于思想道德品质修养的学习和理解,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树立起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念,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通过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充分的理解到生活的不易,理解到生命的宝贵,理解到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人民是要如何才能够走向繁荣和富强;对于基本原理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的有一个正确的辩证意识和观念,从而正确的认识生命的价值;对于思想的理解和学习,才能让当代中国的每个大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使大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加一些自己的思考,让大学生充分理解中国社会的特色之处和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通过这些课程,不仅能够让每个中国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一些感化,让他们认识到生命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还能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真正实现繁荣昌盛的必要前提。
二、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让生命教育的内容能够充分融入到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中来,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
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其教学内容和一些理工科及医学科等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别的,其更加注重对于学生们的理论教育,注重在精神上予以学生们更多的灌输和注入,坚持培养出一个各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国高校大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在对思修及法律基础进行学习和巩固之后,可以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观念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这样对于学生的爱国情怀、个人素养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和帮助。而在思修课的教学之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每个大学生对于法律的意识观念也加强了,更加看重了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也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大学生必须所要具备的个人内涵和个人价值的体现之一。
(一)两者间差异与共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从两者之间的差异来讲,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目的上侧重点是不同的,除此之外还包括不同的模式教育以及不同教育上的方法和侧重点不同的价值取向。这四方面可以说是其主要的差异点,从两者之间的共性来讲,虽然两者之间在教育实施的目的上侧重点所有不同,思想政治教育重思想以及政治方面的教育,而音乐教育重音乐理论方面的教育,但是两者教育目的无论是从出发点还是最后的归宿点是一致的,除此之外两者之间的价值取向虽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是最后体现了两者间的共性。
(二)两者间融合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共性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一定的融合,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音乐教育来讲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同时加之国家对于艺术与政治内容相结合的要求,使得音乐这门艺术要从形式以及内容上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性。也就是说政治思想教育要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在音乐教育中要大力的情调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在音乐的教育中加入具有中国民族色彩的思想教育。
二、探析建立在政治思想教育下的音乐教育
(一)发挥音乐的政治思想育人功能
建立在政治思想上的音乐教育能够发挥音乐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对于音乐这门艺术来讲,应该是具有较强的育人作用。也就是说也教授音乐的同时还要起到与人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音乐教育实施中,很多的音乐教授者往往只是重视对于音乐基本内容以及技巧的知识讲解,而忽略了对于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通常认为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教育是政治课程的主要工作,音乐教育只管做好音乐部分的讲解就可以,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是不相关的。可以说种教育思想或者说这种教育现象对于音乐教育的发挥是非常不利的,音乐的较好教育应该是建立在思想政治的基础上,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音乐教育往往教育的思想内涵不够充分,音乐就变成了制造音乐的工作,造就出来的人才往往也只是音乐理论足够,但人文精神匮乏。而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的运用在音乐教育中,从音乐本身与人文精神两方面来综合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向政治思想教育借力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想要良好的发展下去必须要向政治思想教育借力,政治思想教育除了能够对音乐教育赋予充分的人文精神之外,还能够对音乐教育在方式方法上给与一定的有力帮助,使得音乐教育的方式更加科学合理。政治思想教育具有很强的教育色彩,在政治思想的教育中其本身就存在内容较多的教育方式以及坚实的教育理论,而对于音乐教育来讲,这些正是其发展所需要的,通过对政治思想教育的方式以及其坚实理论基础的借鉴,可以大大的丰富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通过借鉴政治思想教育“晓之以情”的进行音乐教育,不仅丰富了音乐的教育意义,还提高了音乐本身的教育价值。
(三)发挥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对于音乐教育的有效良好的开展,以及体现政治思想教育的价值除了要向思想政治教育借力之外,还要充分的将两者进行融合,发挥出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传统教学中,往往是将音乐与思想教育分开来进行的,但是两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共性,对于现代音乐教育来讲个,更应该将两者融合起来一起发展,将其综合的教育力量做到最优化,也就是不仅要充分发挥政治思想教育的政治性,还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音乐性,对于这种目标的实现就需要相关的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相关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的进行思想以及教育信息的有效沟通,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政治思想色彩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校园文化以及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对受教育者进行综合的教育。
三、结语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所有外部因素,那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这些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其发生作用往往是多种因素的合力。可是,从微观方面看,单个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亦是存在的。我们试着从文化传播与迁徙的角度,来探讨文化迁徙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从而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创造条件。应当指出的是,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文化迁徙的含义与途径
文化迁徙,或文化变迁是指文化从一个地方和环境传播或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和环境。在这当中,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传播的推动者或实践者。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的四大文明已经随着漫长的历史长河的不断迁移或消融或消失或融入到一种新的文化中,成为新的文化形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传播可谓是经典之传。正是因为的巨大生命力,特别是与中国文化的某种可相容性,使得不断中国化,从而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科学理论,成功推动了中国化的理论进程,在实践中丰富了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是说,文化迁徙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和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文化迁徙需要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中进行。这就是文化迁徙的途径问题。文化迁徙的途径主要包括口头传播、书本传播、潜移默化式地传播和网络传播。
首先,口头传播。这是最原始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类在群居生活中往往是由长者把本族群积累的知识,用口头传授的方法传给下一代。其中,采取的是讲故事的方式。当然,这种知识不能被称之为知识,只能称之为传说。
其次,书本传播方式。把文化用书写的方式记录下来,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甲骨文是人类较早的记录文化的方式,虽不能同现在的文字相比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人类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和印刷术的改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从此以后,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就大大加快了。我们今天能见到和读到的许多书籍,特别那些关于古代史书、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正是书写方式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
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着一轮新的课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有效的推动了中学政治课教育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并获得理想的成绩。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教法长期以来较为单一,一些教师仍坚持“注入式”或“满堂灌”的教法。所以,形成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主观认为政治课学习只需要投入少量的时间来读读、背背、考试前临阵突击即可过关的错误认识;少部分学生根本不重视学习政治课,对教师单元复习时划出的学习范围或归纳的不同类型的习题也抱着应付的态度。
二、关注现实问题,实施初中政治课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选用相关新闻报道来导入新课
政治课和时政是密切相关的,若政治课堂脱离了时政,单纯的进行思想理论的教授就失去了政治教学的意义,学生也很难产生兴趣。所以选用相关的新闻报道来导入新课无疑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授《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节时,教师可选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等时政来引发学生对这类信息的关注,从而对本课产生期待和兴趣。与社会现实题材相关的视频短片可以凭借其独有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在瞬间巧妙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关注现实,重视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增加政治学习的亲切感
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化程度,促进学生达到知行合一。为此,有效的手段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行为,将道德知识理论转化为道德实践,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并尝试用自己所学知识来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如在《改革开放成果辉煌》这一节教学时,可实现设计改革前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或衣食住行等项目的对比表格,引导学生通过走访周围的亲戚好友,在他们具体的生活经历的前后变化的记录整理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探究意识,丰富其社会生活的经验,促进其学会交流合作、培养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更新充实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要将政治课和社会的现实生活向结合,教师就要增强二者的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结合社会现实问题来培养学生的信心和乐观心态。社会现实的问题中其实蕴含了丰富的理论和知识,教师要对其挖掘利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于教材内容就有了更主动和深刻的理解。
三、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实施初中政治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重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对社会的现实问题投以关注,将初中的政治课上好,要求学生从教材章节的主题着手,亲自访谈、调查、搜集相关数据、图文资料和事例等,在此基础上,使活动更加富有意义、更加充实。此外,要求教师精心备课,从内容到活动、从活动的过程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注意事项等,均需做到胸有成竹。
(二)确保形式灵活,切忌死板教条
政治教学实践活动要有创意、灵活多变,切记墨守成规、在教室或学校内搞“闭门造车”。可选用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也可组织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的那个,重要的是能被学生喜闻乐见,调动其参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提高认识。
(三)倡导学生对社会现实的问题投以关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利用它来开展初中的政治教育,这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的节奏,有理有据有度地对其进行适时总结,避免学生讨论偏离了主体。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应及时总结,严禁走马观花、难以深入,特别是三分钟的热度更要严防。还可在活动展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收获、说感想、讲打算,将“明理导行”落到实处。
四、结论
受众是高职校报信息实现价值的归宿。高职校报通常是院校内部发行,并赠阅与院校关系密切的业务单位、合作的企业、兄弟院校。因而,其受众主要由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组成。这一部分受众群体庞大,占到了普通高校师生的一半,当前全国在校的高职学生约有1000万之多,教职工约有近百万。此外,与高职院校密切相关的行业和单位人员也构成受众的一部分。与一般社会媒介受众的广泛性、混杂性、隐蔽性、分散性相比,高职校报的受众群体构成稳定、层次清晰,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素养。高职校报与社会媒介不同,它除了信息传播,还担负着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在高职校报的上述受众中,在校高职学生是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占到校报思政教育对象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高职教师及院校的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也是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他们作为高职院校的工作人员,亦可通过校报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培养高职师生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职师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高职学生普遍关心时政和社会发展,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和就业观,努力学习,勇于进取。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影响,高职学生的思想深处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功利意识增强、集体意识变淡、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不高、人文素质下降、部分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等。[1]此外,还不同程度存在思想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欠缺、享乐主义滋生等问题。广大高职教师及管理、教辅人员对高职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但部分人员身上也存在爱岗敬业精神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人格表率作用较差的问题。[2]如上所述,高职学生和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人员与教辅人员都是高职校报的受众,并且是高职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高职校报应针对学生、教师、管理及教辅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校报的优势和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教育新闻,建设校园文化,实施文化育人。
二、高职校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报道育人。校报首先是校园新闻媒体,新闻报道要占据校报约一半的版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闻报道是校报发挥育人功能的首要途径。在新闻报道中,校报要正确地引导舆论,把握主旋律,宣传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奋发向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弘扬明礼诚信的社会公德、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传播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当然,校报对主旋律的宣传,不可采取机械、枯燥的方式,而应该将上述理念与报道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校报的报道形式灵活多样,包括消息、通讯、述评等等,不同的题材和体裁,有不同的报道角度和思政教育方式。校报团队要认真策划,既可根据校园重大事件挖掘思政政治教育价值,也可围绕主题寻找有教育价值的报道对象,对于较为复杂的新闻事件或现象,校报可引导师生开展讨论,以明辨是非。以我院校报为例,每一期都通过报道学院重要新闻和举措,引导师生理解学院的工作重点和职业教育的前进方向,从而为学院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努力前行;此外,还精心策划“感动校园十大学子”的评选等校园专题活动和“科学发展系列访谈”等专题报道,并发掘报道对象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给师生读者以积极向上的影响。
(2)专栏育人。专栏是由若干篇具有共性的所组成的自成格局的局部版面。专栏是好报纸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具有整合关联信息、形成宣传强势、汇聚读者群体、彰显文化特色的作用。[3]专栏是高职校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栏要遵循针对性(针对师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时效性(结合新闻事件和现象及时编发专栏稿件)、丰富性(形式和内容都要多样,忌单一呆板)等原则。高职校报大都是四开四版,应根据版面特点设置专栏,譬如,头版可设置热点评论的专栏,对时政热点和校园热点进行评论,宣扬理想信念,培养道德品质;二版可设置专业栏目和人物栏目,通过专业建设与校园优秀师生的通讯报道,发挥榜样的力量,倡导优良的学风教风,提升专业与职业素质;三版可设置校园生活栏目,诸如主题征文、心理咨询等栏目,前者可展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后者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四版可设置人文与美育专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美学修养,这一点将在下文“副刊育人”详述。
(3)副刊育人。高职院校尤其是工科类高职院校,往往注重“实用”,人文性相对较为欠缺。高职校报作为文化阵地,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有所作为,增强人文性,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高职校报要提高文学艺术副刊版面的质量,丰富其形式,把副刊办“新”、办“雅”、办“趣”、办“活”、办“美”。既有文艺新闻,更有文艺作品;既有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也有书法、美术、摄影等艺术作品。编辑要对来稿精选细编,确保副刊作品富有思想、情感和艺术性。另外,副刊版面尤其注重排版美观,文、图、面、块、条、点、线要科学组合,版面要在端庄大方、多彩多姿中体现出清新、活泼、大方、气派的视觉效果,通过美的形式让读者领略到其中的思想和精神。好的副刊会让读者“爱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实现弘扬文化、滋养心灵、丰富情感、启迪智慧的育人功能。
(4)队伍育人。高职校报是校园大众传媒,光靠几个编辑人员是无法及时完成全校的新闻和信息采编的,需要一支来自各部门和教学单位的通讯员的支持,及时提供报道线索和提供稿件。此外,学生记者更是校报的“生力军”,他们来自各年级各专业,活跃在校园里,能及时捕捉校园的新事物,反映师生新动态。学生记者多为学生中的才俊,有朝气有热情有潜力和创造性,是发掘校园新闻和建设校园文化的宝贵资源。高职校报建立了通讯员和学生记者队伍后,要对他们进行务实有效的培养。通讯员和学生记者队伍通常有较好的文字能力,但毕竟非专业采编人员,因而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新闻业务素质。开展专家讲座、业务研讨、组织采访、写稿评稿等活动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时,建立通讯员与学生记者的管理制度和绩效奖励方法,激励他们出成果求进步。队伍建设是校报育人功能的直接体现。
三、高职校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估与效果提升策略
(1)效果评估办法。对高职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根据其校园媒体的特点,可采用以下方法:第一,调查评估法。既可通过专项调查问卷,也可通过专场座谈会的方式,了解调查读报率、读者对校报的满意度、读者对思政文章和栏目的接受和喜爱程度等等。第二,动态评估法。通过经常性的编读互动,对校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估。譬如开辟校报网络版的读者评论功能,实施网络实时互动;还可开辟编读往来邮箱,虚心听取读者反馈意见;征文也是校报的一个好方式,以校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主题开展征文,便于相对集中完整地收集到反馈信息。第三,行为评估,即考察读者在看了校报之后,其行为是否得到改善,这一点的操作是比较难,也是较为复杂的,可以通过读者自我评估、教师评估和学生观察评估来实施。由于校报持续发行的特点和读者的广泛性,可设立观察实验小组作为行为追踪评估的对象。第四,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通常采用定性评估,不过定性评估可与定量评估结合,如结合调查评估、动态评估和行为评估,得出相关数据并给予量化分析,更有助于清晰的认识和评估。
(2)效果提升策略。如何提升高职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如下策略可供参考:第一,增强受众意识。高职校报是院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由于有固定的经费、稳定的发行渠道和读者群,校报编辑人员较多习惯于单向灌输的信息传播模式,受众意识较为淡薄,在采编过程中较少考虑受众的需要,以致受众逐渐流失。校报虽然免费发行,但读者兴趣较淡,有的干脆不看。高职校报的读者文化层次较高,思维活跃,在当前社会媒介和校园网络媒介都较为丰富的情形下,他们会选择那些契合自身需求的媒体。校报编辑要增强受众意识,心中装着读者,重视信息反馈和受众调查,及时调整版面内容和栏目设置,满足读者需要。第二,提高校报质量。高职校报应优化内容,关注“三点”。关注校园重点、热点和焦点话题,努力贴近校园生活、贴近广大师生、贴近学校实际,增加校报的信息量,创新新闻写作手法,提高新闻和副刊版面的稿件和排版质量。第三,增加编读互动。如前所述,通过问卷、访谈、网络实时互动、主题征文等方式,增加编读往来互动,校报编辑可了解读者需求,及时调整编辑的内容与形式,提高校报的可读性。第四,提升有效传播。要提高高职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扩大有效传播。一是巩固现有的读者群,让校报深入学生宿舍和班级、教职工办公室。二是扩大校报的赠阅范围,学生家长、合作企业、毕业生和校友、兄弟院校、业务往来机构都可以进入赠阅范围,扩大校报的影响力。三是与网络媒体合作,或开辟校报网络版,形成校报的二次传播。
当今世界全球一村化,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社会主义市场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备受青睐,改革开放气势如虹,每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受到了相应的冲击和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概莫能外。学校面临新的形势,需要知机识变与时共进,多管齐下,努力提高在校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责任重大匪朝伊夕。面对学生,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知己知彼,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动态了如指掌洞幽察微,密切关注世界的发展,结合新时期特点,构建卓异的全新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我们每一个教育者要胸有成竹,再接再厉,要清楚地认识到,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必须在新时期的改革大潮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凡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严格地贯彻教育事业的方针和政策,对前人的经验要善于总结和吸收,同时要去粗取精取长补短,绍隆优秀,发展自我,面对新的形势,不断调整教育结构与策略,为社会和民族培养更多的拥有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优秀人才,确保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维护民族的强大和持续发展。
二、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中申明,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使人们团结与自强不息的尤其是精神文化。文化代表着小到个人大到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建设;祖国的强盛和繁荣,需要文化的裨益。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此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笔莫能罄,安可言喻?国家文化软实力皆赖此提升。教育我们的学生,努力学习,胸怀坦荡,认真掌握文化知识,“用仁栽种吉祥地,以爱耕耘智慧田;道义肩挑飞步走,真知手捧小心传”,与人无忤,效法圣贤,处处谦让,心静无垢,德行渐长,智慧日增。让他们能够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掌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本领,严格拒绝腐蚀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杜绝不良思潮,凝聚社会精英力量,推动在中国的繁荣,用新时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润心灵,武装头脑,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一度做到宰相职位,《宋史》记载范纯仁说“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这就给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审慎要求自己,让自己的德行不断升华,团结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维护党的政策,团结在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响应民族的号召,发扬社会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洗涤世风,移风易俗,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宣传公共道德,去除不良习气,弘扬时代新风尚,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培育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他人,能够承担社会的责任,从我做起,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义无反顾,引领学生走出思想困境,加强公共道德,增加自信心,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手段
随着西风东渐和经济全球化,鱼龙混杂,利弊相生,各种各样的文化相互激荡,让学生们应接不暇。面对社会上形形的人事,学生们的认识能力还不是很高,真善美与假恶丑容易混淆。随着物质的发达,很多人精神空虚,行为虚妄,对社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社会的矛盾日趋复杂,社会利益关系、就业方式与分配方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状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就业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对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冲击,学生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低,自我调节、心理保健能力差,所以出现的问题多多,以致有些人甚至出现颓靡、堕落与崩溃。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手段,让学生对这个社会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有自信心,善于挖掘自己的潜力,勇于张扬个性,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能够准确地辨别是非,通过思想教育,能返本还源,洗涤身心,壮大、深邃、丰富、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生活和集体的归属感。除去课堂上的教诲,在生活方面要关注学生,在细节方面要叮咛嘱咐,对学生进行全心全意细致入微地呵护,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和学校对他们的爱,针对他们自身出现的问题,耐心地给予帮助,帮助他们卸掉心灵的重负,从而使学生拥有自我肯定和认同感。丰富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愉悦、校园的和谐、教师的亲和,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掌握真正的过硬的本领,在学校里不虚度时光,充分利用好青春年华。
1、师资力量匮乏,师生沟通困难
师资的数量与素质直接关系着实习期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伴随着近年来的不断扩招,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大多数中职院校却没有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个别老师既担任授课任务还得兼顾实习指导,因此往往对实习指导难以投入太多精力,不能及时地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实习期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数量庞大,实习地点分散,难以做到实习老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师生之间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电子沟通,无法面对面的进行交流,造成沟通不畅。
2、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作为实习的主体,部分学生对实习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实习遇到的各种困难心理准备不足。虽然绝大多数中职院校在实习前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强调实习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性,但往往到了实际的实习环境中,当实习学生承担起与企业员工同等的责任和义务的时候,经常会因为任务繁重、工作效率低下而产生挫败感和抵触心理,甚至借故中断实习,不辞而别。
二、中职生实习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对策
1、做好中职生实习前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实习前,由辅导员、指导老师等相关管理人员一起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全方位地加强学生职业导向教育,努力培养学生拓展进取的职业意识,爱岗敬业的专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发展观。首先,实习辅导老师在前期要通过大量的充分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针对性地开展实习前期的思想指导教育,用讲座、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式,从思想上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到实习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多和指导老师、企业员工进行交流和探讨,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为即将到来的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其次,学生进入实习期,遇到角色转换不适应、劳动强度太大等问题,往往给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加强实习前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态度,为以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2、利用企业资源,壮大师资力量
中职院校在中职学生实习期间应当建立一支以学校辅导老师为主,以企业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辅的辅导团队,为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校的指导老师,在做好实习前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加强与实习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跟踪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动态,及时进行跟进式强化教育。另外,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职业技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强化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和考核,从而保证为企业提供更加优秀的毕业生。
3、建立健全相关实习生服务机制
(一)学校、教师、学生都应该是主体所在
三者之间应该建立起学生感悟与学习为主、以学校与教师的引导为辅、相互监督和相互学习的思想政治学习体系。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主体、作为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主干或主导力量,不仅要掌握好专业文化知识,同样也必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通过学习思想政治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思想政治中还包括着哲学等相关理论,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还能够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地解决问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优秀文化知识与思想政治内容的传播者,当然前提是教师能够继承,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准配合着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认知,才能够更好地担当起人民教师的重担,为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的同时,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准;学校既可以看做是一个汇聚教与学的客观场所,也可以看做是一个领导班子,还可以看做是物质场所和场所内所有人的集合名词。如果把学校看成是一个教与学的客观场所,这个客观场所就应该具备学习氛围和学习的主体思想,或者也可以说是学习的体系,只有文化课的钻研与学习,缺乏思想政治的理解与学习,这样的氛围无疑是尴尬的,学习的主体思想是不合理的,体系也是不健全的。如果把学校看成是一个领导班子,我认为学校领导对学校的教学内容与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规划和指导作用,领导好像是船舵手,而这个船舵手本身的认识不仅仅决定着自身的发展,也决定着每一位教师与学生的发展,领导班子必须通过学习和理解思想政治内容体系,一方面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和能力,让自身的工作决策更具科学与合理性,从而推动思想政治的深入和发展到我们的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当中去;如果把学校看成是一个集合体,那么这个结合体应该是学习智慧、散发智慧的这样一个集体,教师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源动力,教育不能落后,教育的落后只会导致民族和国家的落后,单纯追求学生成绩的应试教育模式从长远来看,阻碍了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素质全面人才的培养,所以来说,在当下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时期,需要学校这个集合体进行新的改革和突破,教育者需要将现代素质教育观念引进到自身的教学实践当中,学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它不是虚无的,而是存在于自身回忆与反思之中、当下学习与生活之中、未来生活和工作之中等等的各个角落。
(二)主体还包括学校中各个部门劳动者
比如校医室、打印室、食堂等校内部门的工作者。这些人对于学生在校生活来讲,是大家学习之余所接触人物,而这些人的素养高低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认识甚至是校园的安全与稳定。比如,校医室的设立以及其素质高低对学生来讲是非常关键的,学生的在校生活难免会有一些感冒发烧的疾病或者是跌打损伤之类的意外事故,校医室需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治疗,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所以校医室的素质水平需要加强,既包括专业水准,也包括其服务态度,这里所说的服务态度就是其思想水准的高低,不能存在着消极思想或者是诊治不当等医疗事故的发生。再者我想举个例子就是学校的清洁工,我非常能够理解这些劳动者的辛苦和不容易,况且有些人岁数也大了,有时候不是他们工作不认真、不努力,实在是我们的学生缺乏环保意识,随意丢弃垃圾或者是不注重垃圾的分类处理,这是我们学生思想道德在这一方面的缺失。
(三)学生家长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主体
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而这个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深刻且深远的影响。作为学校,对家长自身的素质并不可能做出什么硬性要求,但是,需要我们能够足够认识和理清的是,学校需要充分调动起家长的认识与积极性,寻求家长更多的配合和帮助,既要帮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又要能够以身作则的去感染孩子。
(四)学校周围环境也是主体所在
比如学校周围的网吧,我认为就应该严禁开设。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民生活,对于当下学生来讲,沉迷于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常见的学生问题,不仅仅占据和取代了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对学生的良好性格的养成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学校周围的环境也应该是主体所在,必要时需要寻求国家的帮助来做到环境的“净化”和发展。
二、中学语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析
(一)基于以上主体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保证本科目教学的有效性,又要能够结合科目特点或者说是优势来谋求与思想政治更科学合理的结合点,从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更加完善和科学,为学校和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基于以上主体来分析,我们可以使工作更加具有正对性,减少教学的视野盲区,从而以多维化的视角、多方面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多方的施力来推动中学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合,具体来说,主体的多元化分析可以给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的视角和参考,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结合这些主体自身所展现出来的各种事例进行分析,以学生自身周边情况来做教材,能够给予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比如,随着我国号称史上最严格的禁烟令的颁发,在公共场合吸烟这一行为不仅仅得到了法律的强制禁止,也使人们更多的认识到了这一行为给其他人的身体和心灵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况且也会由此产生一些比如引发火灾等危险事故的发生。同样,在校园中,我们同样会看到某些领导或者教师在工作之余在校园内抽烟,当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这种情况也同样会发生。需要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以此作为案例来向学生传播一种理念,就是公共意识与健康意识,首先,在公共场合吸烟就是一种缺乏公共意识的直接表现,再者,吸烟有害于健康,我们的学生不要养成吸烟这个不好的习惯,同样也要远离“二手烟”。
(二)基于本科目特点及优势来分析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汉语言的学科,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很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也丰富多样的。它不像是数学或者是物理等科目,更多的去学习和钻研那种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在中学语文教材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渗透的地方也比较多,比如鲁迅笔下的中国“脊梁”、和的艰难岁月与英雄故事、历史名人的动人故事等等,这些既是中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更加“灵活、多样”的丰富教学法来做好“讲故事”的人,不仅仅能够将这些事例清楚地传达给学生,也能够对其中的事例和人物以更高的站位和更深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同样,以更加柔化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感染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能力与水平。
(三)将现代素质教育观念引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人才评定和选拔方式来做教育,这样的教育是能够很快,甚至是以更高的要求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提高也只是体现在卷面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学校里所培养出的“人才”往往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所以来说人才的发展是需要均衡比例和均衡推动的。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的人才的定位和要求已经越来越高,需要更多更全面人才的加入和推动,才能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要求。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时期,中学语文教学有必要将现代素质教育观念引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素质教育是一个立体化模式,需要每一位教师真正做到认识与理解。其内涵不仅包含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准的要求,还包括着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能力,这些能力比如团队协作能力、竞争环境下的心态调整能力、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等等对于学生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学语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分析
上述文章中通过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中学语文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与科目便利性条件所在等,从而对我们探讨中学语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供了更多的指向与参考。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其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很大。做教师的首先就要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样才能更符合人民教师的要求。再者,教师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这样不仅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开展,也会让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包含的那些内容是不真实的或者是虚伪的,这样无疑来讲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来讲都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尤其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讲,自身应该更具涵养性,在向学生讲解科目本身所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帮助学生认识与理解的过程中,只有在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教育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
(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并不是什么新伺题。不论是封建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教育,也不论理论家们怎样回避思想教育的问题,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没有不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学生灌输一定的政治思想的,古今中外概莫不然,因而可以说是一个普遍规律。自觉地发挥语文课的特色,向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优良传统。另外来讲,中学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如果把整个教育体系比作是一个桥,那么中学教育就是这座桥的中间部分,连接着桥头和桥尾。而中学语文又作为中学教育中的一个关键性学科,更需要以更高且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来要求自己。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格发育不成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虽然已经逐渐有了自己对问题的一些思考与解决能力,但考虑问题还不够周全,也比较容易情绪化,更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个时期对学生自身今后价值观的养成是非常关键的。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结合教材本身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合理的方式和恰当的教学切入点来引导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合理的方式是指学生的思想工作不能以强硬的灌输来进行,需要结合相关主体事例来进行,并且要把握好时机和时间,避免学生的反感情绪的产生。恰当的教学切入点是指不能仅仅基于教材或者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样难免枯燥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学生问题进行举例讲解,以学生周围发生的事例来讲会大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在此过程中需要掌握方式方法,对于一些涉及隐私或者是考虑到学生的面子问题,可以选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私下沟通解决,并不是非要在课堂上才能解决,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体现,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尊重和聆听教师所表达的意识,才会更好的接受老师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作出改正。
(三)以学生主动认知与感受为主,教师引导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