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名师论文范文

名师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名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名师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名师;教师发展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奠基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才培养的生命线,而这根生命线的给养质量与生命力又取决于是否具有一大批中小学名师(以下简称“名师”)。因此,在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呼唤教育,教育呼唤名师,学生渴望名师。

一、新时期名师的主要内涵

“名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深化。传统意义上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界影响广泛并拥有知名度和追随者的杰出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科研的能手。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希望名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素养,诸如成为教育理论的建设者、教育事业的探索者、教育实践的改革者和教师发展的引领者等。本文认为新时期名师有五种共性特质、五种个性特质及四个成长特点。

五种共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把握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教育本质的能力;二是以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基本内涵的丰富知识;三是对教育原理进行实践分析与应用的能力;四是把文化判断力与信息整合力相结合的教育能力;五是跨越“高原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种个性特质主要包括:一是区域风貌(经济、文化、自然风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能力;二是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认知与亲和能力;三是对教材等教学资源的个性化分析与应用能力;四是掌控课堂教学的个性化组织与交流能力;五是用独特的人格气质感染并影响学生的能力。

四个成长特点主要有:一是时空性,即名师个体素养的成长具有时间的延续性,既是“现在时”,也是“过去时”,还是“将来时”,其影响范围具有空间的扩张性;二是竞争性,即在一定的时空领域,同一个层次和不同层次的名师是以一种竞争的状态存在的,这种竞争性,既是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常态,也是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动因;三是递进性,即不论是不同层级的名师,还是名师的精神力量、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在其成长与发展的历程中,都是以递进的方式生长的;四是差异性,即在名师的精神力量、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方面,不仅同一层次的名师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且同学科、同层次名师之间的个性风格也有明显差异,并使名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断完善的空间。

“名师”的素养是多元动态的,以上十种特质特别是个性特质不一定都具备,其发展状态和水平也不一定平衡。而且各种特质不是孤立割裂的,其发展层级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二、新时期名师的重要品质

名师的品质众说纷纭,涵盖甚广。本文经过研究与实践认为,名师的主要品质有以下六种。

一是崇高的精神力量。他是基于对教育事业的社会历史价值的深刻感悟与认同,基于对教育事业的钟情挚爱,基于在教育事业中个人成长及价值创造的幸福追求,并从这些方面生成、建构的一种生存情怀与灵魂振奋。名师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向“真”的力量、向‘“美”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名师所共有的人格特征,比教师职业道德更深地渗透、融通于教师的所有职业生活乃至生命历程之中。

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包括广博深厚的文化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知识、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新时期名师尤其要具有组织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体系,对专业知识的学科架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发展趋势,能做到了然于胸、稔熟于口。广博而精深的知识体系是名师的坚强支撑。

三是扎实的教学功底,包括教师必备的技能性因素(可称“硬功”,比如教学语言、操作技能等)和非技能性教学因素(可称“软功”,比如教育机智、课堂的调控能力等)。“软”“硬”之功是名师成长的核心依托和重要基石。新时期名师的闪光点尤其表现于“软功”,他是展现名师超群的教学艺术、创造性的教学能力、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的汇聚点。

四是精湛的研究水平。教学与研究是成就名师的“双翼”。“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教学是研究不竭的源头活水,研究是教学富有生命与活力的有力保障。新时期名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才能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科学地转换为科研任务,通过教育科学研究,实现对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开拓性认识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是较强的引领能力。新时期名师要善于挖掘潜力、磨砺自身,通过带教、带学、带研等方式来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精良的教学经验,指导其他教师不断地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师群体发展的“辐射源”和引领者。

六是强烈的合作意识。名师在博采众长之中成长,应该不断地汲取同行、专家的教育教学智慧,是为“合”。同时,名师所关注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教育功能,还要重视多学科教育功能的整合,需要与其他学科同行协作,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全面发展。

三、新时期名师的成长途径

教师的成长途径是指以教师个人为能动主体,以不断强化主观进取心为目的,有意识设计的、促进自身素养和能力不断提升的学习与实践的路径、方向。笔者经过三年的探索实践,初步总结出新时期名师成长的六条途径。

(一)专业规划——设计自我发展道路

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方面、各阶段及其步骤的设想与规划,是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进行研究、定位和推进的过程,是一种理性的向往和成功的期许。例如,重庆市巴蜀幼儿园以“制定适宜的专业成长计划”为突破口,帮助名师培养对象分析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不足,找准专业成长的定位,并用《名师成长手册》具体呈现专业成长计划,以“发展愿景与规划”“专业学习与发展”“教育设计与实践”“教育研究与总结”“自我总结与反思”等具体项目,规范教师的行动步骤,记录教师的成长足迹,调控名师培养对象的发展方向。此外,由于名师成长的专业规划往往凸显于一道道“关隘”的攻坚,特别是在创新学习、主题归纳、思想提炼、风格塑造等方面,因此还需要拟定并执行更为详尽的计划。

(二)专业学习——修炼深厚教育功底

新时期名师的专业学习主要包括“练功”、读书和“阅人”三种方式。

其一是“练功”,包括“四练”,即练心、练脑、练口、练笔。“练心”,就是不断锤炼对教育教学的情感体验,保持责任心与幸福感,克服随时会产生的倦怠之心;“练脑”,就是锤炼教育教学的创新型智慧,提升教育教学机智,使课堂交流更迅捷、更有针对性;“练口”,就是锤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语言,使语言风格多样化、蕴含丰富化;“练笔”,就是锤炼自己教育教学策划设计、反思总结、提炼归纳的动笔能力,让“动口”水平与“动笔”水平和谐发展。

其二是读书。阅读经典,与教育大家对话,是名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例如,重庆市沙坪坝区育英小学为了提高教师研读名著的实践效益,提出并践行了“对话名师读出思想点、读懂文本找出设计点、量身订做找准参与点、课后比较引出反思点、厚积薄发提炼创新点,从而再造‘我的课堂”’的研读名著新要求,促使名师培养对象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其三是“阅人”,包括学习同行经验和学习专家思维。学习同行经验,指通过拜师、听课、研讨等形式,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学习他人的经验,汲取他人的教训,做到博采众长,扬长避短。学习专家思维,指学习和领悟专家的教育思想、研究方法、治学态度等。例如,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充分利用西南大学专家导师团队的力量,通过“聆听专家讲座,领悟专家思想;参与专家课题,学会反思研究;实践专家思维,现场诊断课堂”等措施,引领名师培养对象的教育思想向纵深发展。该校的名师培养对象陈维礼、张晓等就是在这样的“阅人”过程中,分别成长为重庆名师、特级教师的。古人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阅人”则更进一步: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三)教育实践——磨砺教育实践智慧

教育实践是名师生存与发展的沃土。名师教育观念的树立、教育精神的养成、教学方法的创立、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个性的张扬、教学业绩的彰显等,都是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在与教师团队的协作中完成的。例如,重庆市巴川中学构建了“三人六步”磨课法,即由同学科的三位名师培养对象担任主角,通过六个步骤:一研——深入钻研课标教材,设计教案;二议——分学科组集体评议教案的科学性、实效性;三试一由三人之一的主讲教师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上课;四评——学科组评先行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五比——由另两名教师分别再上课,在比较中进步;六献——在反复修改、完善的基础上,主讲教师给全校或全组成员献汇报课。“三人六步”磨课法师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秉承“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智慧,立足课堂教学这一教育实践的主阵地,体现了“理念共生、智慧共享、协作共赢”的团队合作文化。

(四)教育研究——插上腾飞的翅膀

开展教育研究是名师强劲的“腿脚”。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本来就不可能不带有研究因素。小学名师的教育研究主要包括课题或问题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自我叙事研究。例如,重庆市巴川中学立足课堂教学,以学期为研究周期,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并通过优秀课题的评选、交流、推广,凝练名师培养对象的经验,促使其在研究中成长。近两年来该校名师培养对象在公开刊物上19篇,论文获国家级奖项38人次,硕果累累。该校的郭洪老师正是在这样的校本研究土壤中,一步步成长为重庆市特级教师的。实践表明,没有教育研究,名师必然半途“夭折”或者昙花一现。:

(五)总结反思——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

自我总结与反思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研究的自我与教学的自我在进行对话,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心灵沟通。总结反思的内容和视角一般包括总结经验、反思教训并前瞻设想,特别是提升经验和修正教训的前瞻设想,要善于吸取同行观点,目的步骤明确,内容措施具体。例如,重庆名师、特级教师刘云生,从偏远区县村小教师到出任主城区教委副主任,始终将学习之根、研究之根、反思之根和总结之根伸向儿童们的课堂、生活及心灵,坚持总结反思自己课堂的“教”、学生课堂的“学”和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及深度和广度,使他的学习和研究领域逐渐扩展。先后推出了语文教学、学校管理、教育哲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名师。正是总结反思这种螺旋上升的过程,优秀教师才会拾级而上,抵达名师之巅。

第2篇

[关键词]教师成长;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发展

名师是其所处时代的教学实践水平的引领者和代表者,他们的专业成长历程、教学经验为研究者研究教学实践提供了切入点。借助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浙江省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访问学者”项目,我们对其中5位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极具影响力的中青年教师进行访谈,编辑出版了《名师成长轨迹访谈录》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全面而生动地反映这些名师的专业成长历程。结合《丛书》中5位教师的成长经历,笔者对名师成长的内外部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也是比较突出的。

一、有高而广阔的实践与展示平台

展示平台的高度和广度,影响着教师的眼界,也影响着外界对他们的关注度和认可度。

(一)优秀教师的传、帮、带

名师也是普通人,他们并不比别人有更多的当教师的天赋。但是,如果撇开个人后天努力而谈命运的话,那么相比别人,他们的好运就是在入职初期就能进入一所有着优良的传统、和谐的教学氛围和众多优秀教师的学校。

金莹(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浙江宁波镇明中心小学校长)毕业后工作的第一所学校就是有着极好基础的百年老校。金莹说:“它的教学质量确实比较高,像小学数学,在这个学校有优良的传统,在宁波市也是数一数二的。……我们小学数学这一块,有很好的梯队层次,老中青三代,力量比较强。我记得当时学校搞一个课题,好像是应用题研究,……把一些典型的课例拿出来,在教研活动上交流,老师们互相提意见,一起琢磨,其目的就是希望摸索出这些典型应用题的最优化的教学方法。这些教研活动我们青年教师都可以去旁听,感觉收获特别大。……我参加工作的最重要的一个感觉,就是‘第一口奶’是吃得很好的,这也可能是我比其他老师幸运的地方。……我一进学校就能够受到正规的训练。应该说,起点比较高”“第二个就是有师傅指导。……孙老师(指孙曾佑,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像长辈一样对我们。……我们组建了一个学习小组,她上示范课,我们就去听。而且孙老师也会给我们创造很多机会,教研组开课,我们就都去听.然后互相提提意见,相互学习,这一点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帮助也很大。”

正如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就与人类文明最高水平相接一样,新教师进入一所好学校,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下,在短时间内就能将老教师几十年摸索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快速成长为一名基础扎实、教学规范的合格教师,同时为自己将来的独立探索打下基础,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开拓了巨大的空间。这也说明,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量的公开课展示

名师之名,不在他自身,而在他的课。“课”,是名师本质力量的外显,而名师被人了解,主要借助于他们的公开课。公开课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然,这并不是说日常课没意义,每个老师都必须上普普通通的日常课,日常的教学实践是教师成长的阳光和土壤,没有日常课,就不能称其为教师,更谈不上名师。但是,相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这些名师有更多的公开课展示机会。公开课,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是一种展示;就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而言,却是对教师自己已有教学实践和经验的系统化总结以及教学理想的一种清晰化表达,是对教师自身习惯化、例常化的日常教学的客体化审视。公开课是教师把自身日常教学作为客体进行审视、研究、提升的过程,通过一节公开课的准备、实施和课后的交流与总结,教师的收获可能比上一个学期的日常课还要大。在公开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还要考虑与同行交流;不仅能得到来自学生的反馈,还能得到来自同行及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公开课会成为教师成长路途中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成为他后续日常课教学的新起点。

林良富老师在访谈中谈到他对观摩课的理解:“1994年我上‘圆的周长’的时候,从选题到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我都考虑了一下,日常课、比赛课和观摩课之间还是有点不一样的。日常课直接面对的是自己熟悉的学生,比赛课是在一个小范围里面,它更多的是评委参与、学生参与,而观摩课有一个观摩的场景氛围,有四、五百人啊,在这种情况下,你选什么样的题材,对课的效果其实影响是挺大的。有些课,它不适宜在大场景里面来上,只适合在教室里面上,但有些课适宜。所以我当时选‘圆的周长’,也是考虑了这个因素,就是将学生的学习和听课老师的评课有机结合起来。‘圆的周长’这堂课,从课的教学内容来看,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周长的意义的解释,另一部分是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也就是说既有理论的探究,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所以从设计来看,既有讲授,又有学生自主活动,既可以单向的讲解,又可以进行动态的活动,在课型上可以动静结合起来。相对来说,这种课既不会让听课的老师觉得枯燥,同时也会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其实,选题也是有一定的艺术性的。”“选课也是有一定艺术性的”,这话说得真好!选课不是投机取巧,不是避重就轻,也不是对评委口味的迎合,而是基于对教学内容、教学情境以及教学活动方式的整体把握之上的、超越具体技术层面而达到艺术境界的游刃有余。正是公开课的机会,使教师能够跳出日常课的模式而思考更复杂也更深刻的问题。

(三)有高水平的交流对象

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自己的实践和领悟,还需要与高水平的人交流。公开课是一种方式,以文会友也是一种方式。例如,俞正强(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浙江金华站前小学校长)老师正是通过他的文章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了解他,并以文章的方式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也得到更多的启发与提升。教师的成长还有另外一个途径,那就是私下亲密无间、推心置腹的交流。《丛书》中的五位教师,是2006至2007年浙江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同学,之前,他们还同是浙江省“5522”名师工程人选。其中,林良富、刘永宽(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浙江省宁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金莹、俞正强是第一期的同班学员,有许多机会在一起切磋、探讨。林良富、刘永宽、金莹,都是宁波的教师,被称为“宁波三杰”,他们一同参加各种研讨活动,一同赛课,生活中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们之间有赞赏,也有真诚的建议。林良富这么评价刘永宽:“他动笔比较少,不太喜欢写。但他的智慧、他的聪明、他对教学改革动向的把握和他及时的吸收能力却非常强。他超越了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种上进的概念,更注重所做的事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心灵。”林良富对金莹的评价是:“金莹是圆满型的,是和谐社会的代表”“她是完美的,是所有的人都认可的完美”“俞正强与金莹是完全相反的。他是追求冷僻、险绝”。其他人对林良富是怎么评价的呢?“林良富的综合智慧最高”“他有大智慧,而且勤勉”。

2002年,林良富提出了“教学时尚与教学个性化”的提法。他说:“现在在教师中,有很多跟风现象,面对新课程中众多的新理念、新口号,我们很多老师失去了自我,人云亦云,没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新课程,而是随大流、跟风。所以,我第一个观点就是‘不是风,是我’——在‘风’过来的时候,你要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要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主见!第二个观点是‘不是我,是风’——作为一个名师,作为一个国家级的骨干教师,你应该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头,成为改革的弄潮儿,要影响别人。这个时候,我不是‘我’,更多的时候是‘风’,你要创造潮流。”这是林良富对“教学时尚与教学个性化”辩证的、创造性的理解,刘永宽又在这两句话的基础上另加了两句:“是风,也是我;不是我,也不是风。”这两句,依然说的是教学时尚与教学个性之间的关系,但更进一步论述了教学的特点,即:一方面,时尚是由每一个教师的具体而生动的教学组成的;另一方面,真正好的教学都是一样的,没有特别之处,也不可能有时尚。之后,林良富将他自己的和刘永宽的拼在一起,就成了四句话:“不是风,是我;不是我,是风;是风,也是我;不是我,也不是风”。刘永宽加两句,是因为他读懂了林良富的思想,而且认真对待,真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林良富接纳了刘永宽的两句话,也是因为他明白了刘永宽之所指,真诚地接纳了。这样,两位教师的交流,既启发、提升了他们自己对教学的看法,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教师们对教学的看法,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得以实现的。二、个性化的教学实践与表达

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在《丛书》的《序》中提到:“教育更像艺术,艺术也有法则,但不拘泥于法则,更多的是创造。一幅画、一首歌都不是重复的,而是不断创新的。教育的每一堂课,对待每一个儿童也不能重复,需要不断的创造。我看了《名师成长轨迹访谈录》,更坚定我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的信念。林良富老师是一位智慧型的教师,既能宏观把握又能脚踏实地,处处显示出他的教育智慧;刘永宽老师潇洒大气,在不懈的追求中推陈出新;俞正强老师在平淡中显心智,在朴实中表现美;金莹老师喜欢琢磨,把每一堂课都上得完美;邱向理(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数学特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校长)老师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总能捕捉到教育的细节,关注学生。他们中,有的老师以严肃认真见长,有的老师以诙谐生动见趣,有的老师以细腻关爱感人,个个老师的风格都不一样,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不是艺术是什么?”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正是在掌握一般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有自己的特点,并自成风格。

(一)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实践

这些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有创造性的,他们总能把平常的课上出不一样的味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林良富的“用字母表示数”充满着情趣和智慧;刘永宽的“分数的意义”无招胜有招;俞正强的“错题研究”剑走偏锋;金莹的课总是那么精致、完美;邱向理的课总在思考基本功的训练如何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人们在他们的课当中能够体悟出他们对教学的理解和追求,感悟出他们用心创造的美好。对于他们,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味同嚼蜡的无奈的应对,而是注入感情的用心雕琢,是充满激情的豪情挥洒,是充满自信的美的流淌,是美好人生的又一脚印。

错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常有的,也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般的教师会和学生找出错题的原因、订正、找出正确解法。但是谁会专门上一节“错题研究”,而且能使学生得出人生感悟,上出一节有人文情怀的课来?俞正强就上了这样一节课。这节课,从学生习以为常的错题为起点,通过“错题的分析、订正到欣赏,学生对错题的认识,渐渐地离开了狭隘的知识性错误,对错误有了比错题本身更深刻的体验;再通过推而广之,让学生们的心灵跳出课堂,走进人生感悟。通过讨论,‘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要付出代价的,珍视错误,少犯错误’成为课堂最终共识,从而使学生置于人生发展的层面”。

创造性的教学,是于习以为常中发现不平常的意义,并且把它放大之后呈现,使之成为教育的契机。名师有一双发现意义的眼睛,还有呈现意义的信心和能力。

(二)在潮流面前保持清醒

这些教师虽然风格各异,但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教学本质的理解是一致的,而且能够在巨大的潮流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们不是从某个时尚的理论出发来规约自己的教学,也不依某种时尚理论的倡导而改变自己的教学。他们不是拒绝潮流,而是不盲从。他们总是能立足于教学目的、立足于真实的教学实践来思考问题、探索教学的规律。这样的特点,保证了他们能够持续进行实践探索而不被潮流吞没。在一片强调课堂生成的潮流下,几位教师不约而同地思考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林良富认为“生成”不是“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俞正强认为要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邱向理说“乱哄哄地搞一气,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在强调数学生活化的大背景下,林良富提出“数学教学取材”不能失去“数学味”;俞正强提出“数学生活化不是数学学习的目的,‘数学化’才是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刘永宽提出“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要防止数学本体的失落,教师要及时引导,把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向正确的轨道”;邱向理认为“热热闹闹的,就是数学味太少了”;金莹认为“生活中的素材还是不行,它不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而且有时候学生的思维还是无法自然过渡到数学的思维上来”。这些都体现了名师面对时尚教学理论清醒、独立的思考和探索。

(三)形成自己的教育话语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由于他们对教学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以及基于此的创造性的实践,同时也是由于他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话语。这样的教育话语,不及那些专事理论研究的学者的宏大,也不及他们的系统,却生动、鲜活地道出了其基于实践的对教学的理解。他们能用朴素的语言刻画出丰富的教学内容,凝炼与提升他们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刘永宽用“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一“风风火火闯九州”-“该出手时就出手”-“你有我有全都有”来说明教学的目标确定、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教师点拨、目标达成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林良富用“‘踢皮球’与‘打乒乓球’”来说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的、多向的、有层次的互动与机械、简单的“一问一答”的本质区别,用“珍珠理论”来形象地阐释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等几种不同课型的功能、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俞正强用“美女成长三部曲”来比喻教师对好课的追求,他说:“不要问好的课有什么标准,好的课学生应该是开心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一节课下来,学生知识掌握是扎实的,如果考试一下,分数是不错的;学生感觉上课时间是过得很快的,等等。这样就可以了。美其实是很简单的,数学课一定是简单的,因为数学本身是简约的。”金莹用“平静美”来描述课堂的常态,邱向理用“搭桥”来说明如何帮助学生学习。

名师们的教学实践不是零散环节的机械构成,而是由一套内在自怡的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也才能在所谓的潮流面前保持清醒。

三、在教学中体悟幸福人生

第3篇

一、中职名师所应具备的素养

(一)不断奋斗进取的素养

作为一个名师不能够只将眼光放在当前、不思进取,而应该要不断的努力进取,获得更高的成就。不断的奋斗进步不仅仅是教师专业化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道德实践与示范的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因为经济与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要消除这些代沟就必须要不断的发展自身。

同时作为一个中职名师不能改在理念、知识体系以及对新的教育目标的理解上落后于人,而理念、知识体系的更新、对教育目标的理解都需要去积极进去。但是作为中职名师,肯定是身处教育第一线,基本没有脱产进修的机会,那么如何才能够让自己更进一步呢?

(二)名师需要“博学知服”,拥有健全高尚的职业人格

社会上虽然没有对名师进行明确定义,但是却认为名师有许多的不能,有很多不能够碰触的道德底线。作为一个“中职名师”应该博学,拥有牢固宽广的学识体系。一名中职名师,不仅仅能够在自己所教授的专业领域有着高深造诣,同时对于其他技术类课程也应该有所了解。作为一个“中职名师”,要能够在相邻的知识领域拓展自己的课程,能够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各种为教学服务的资源并应用到教学中,趣化教学;能够理解学生并适时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中职名师需要足够的创造力与魅力

作为一个中职名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与魅力,能够让学生喜欢。名师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灵气,能够在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一种卓尔不群的魅力,深深的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去模仿,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每一位“中职名师”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与他人不同,对于中职学生的教学也会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中职名师”通过创造力来不断的改善自己的课堂、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中职名师”会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让他们所接触到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喜欢上他们。

二、如何进行名师素养教育

(一)素养教育必须要深挖教学特色,丰富知识内涵

要成为一个名师就必须要对自己的教学特色进行深挖、发展,同时还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丰富内涵,使得自己能够达到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人文素养。作为一名中职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特征。

首先,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的个性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发挥自己个性中的优势,如果与自身的个性特点相违背,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其次要有着积极改革与创新的精神,对教学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素养教育不断充实自身的人文知识

要形成名师素养,教师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各种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来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让自己能够在教学中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以及教育技巧来获得学生的认同感,让他们去进行积极的模仿,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三)素养教育要不断自省

孔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现在的名师相信与已经被后人封为圣人的孔子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圣人都需要“三省吾身”,要想成为名师的我们更应该自省。我们要断的自问“上课前还有哪些方面我没有准备好?课堂教学组织上还有那些不足之处?课堂上是否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课堂上是否尊重、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有什么收获?”。通过不断的自问来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