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职称高级论文范文

职称高级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职称高级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职称高级论文

第1篇

高级经济师职称论文范文一: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师

一、要把产业升级作为新世纪初的主要任务

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之一,是全面买方市场开始出现。从生产资料到消费资料,从城镇市场到农村市场,99%以上的产品都处于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状态。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加工工业开工率一般只有6%左右。技术和资金密集性产品大量依赖进口,而出口产品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农村市场适销对路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品种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特别是近一两年来,市场需求不振,物价连续数月出现负增长,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产业升级滞后于消费和生产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这一新阶段的特征之二是,我国初级产品产量虽已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产业技术落后,造成生产过程中能源、原材料消耗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如一次能源、水泥、钢铁、粮食、棉花、油料、肉类产品等产量已居于世界前列,发电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国内生产总值只有近1万亿美元,排在世界第7位。我们用同样的能源、原材料消耗,生产出来的价值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我国吨钢耗是164公斤标准煤,而世界先进水平只需要80公斤;我国每吨氧化铝综合能耗为1700公斤标准煤,而国外先进水平只需要650公;我国每生产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相当于187公斤石油,而日本只需要13公斤,德国18公斤;我国12种主要原料的物耗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只有12.7%,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0%以上的水平。产业低度化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认真贯彻十五大提出的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性任务,也是中国经济师肩头的重任。

二、要有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经济理念

据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估计,在2010年左右信息科学中的软件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将全面超过传统产业。知识经济正在叩击我们的大门,它将对经济建设方式和理念产生重大影响。有关研究预见,将主要体现以下十五个方面:

1、知识生产要素的相对作用最大。知识经济正在使生产力结构由物质要素主导型向智力要素主导型转变,知识已经是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等更重要的生产要素。

2、第四产业将成为社会支柱产业。知识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类型四、三、二、一型,第四产业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保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所形成的产业群是支柱产业。

3、第四产业部门的利润率高。工业经济时代使第一产业的利润大大降低,而知识经济的来临,又使利润正在向体现知识经济时代主导技术的第四产业部门转移。

4、基础设施的构成变化。现在我们讲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和通信三个部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把知识的生产、传播、运用各个环节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

5、知识创新和运用将是经济优势。工业经济时代,资源、交通、资本、劳动力价格是竞争力的关键。而在知识时代,知识创新与运用能力的强弱、知识总量的多少和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则成为经济实体综合经营力强弱以及是否有经济优势的关键。

6、知识经济时代的垄断概念不同。知识经济中的垄断一般不会带来生产和技术的停滞,也不会阻碍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影响消费者的利益。

7、经济增长点将发生新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全球经济由总量问题变成结构问题的重要原因;未来经济增长点将主要出现在反映人类消费热点转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

8、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主要依靠的是智力资源,具有丰富性、可再生性,存在收益递增趋势,这会大大缓解经济运行的周期波动,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所以能够实

现可持续发展。

9、知识经营成为制胜之道。知识经济是企业由资本经营转向知识经营的一大飞跃。知识经营是创造、使用、保存、提升并转让知识和智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10、中小企业受青睐。随着知识经济出现,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靠的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本。在这个技术背景下,一改企业规模越大越好的概念,企业规模小同样也有优势,一是灵活,易发挥积极性;二是企业综合效益与每个员工利益关系更密切,有利经营。

11、电子商务成为发展方向。继PC之后,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崭新的信息技术革命,随之而来的电子商务代表未来商务的发展方向,跟不上这一潮流,就会失去参与竞争的机会。

12、科教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工业社会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科技、教育由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变为经济发展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

13、社会财富分配要素变化。知识经济社会分配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要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占最大比例,而不再是资本、资源等要素,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人是这个社会最富裕的人。1997年美国前六位富豪中的五位信息业人士,就是预示。

14、将面对结构性的失业问题。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将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即一方面新的第四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智力型劳动力,供需缺口日益拉大;但另一方面传统经济部门不可能吸纳更多的体力型劳动力。

15、将创立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经济生产的主要是知识产品,其生产存在分散化、非标准化的趋势,主要是小批量、多品种、多样化的生产,这样,我们的管理就应该着眼于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建立以激励为主的柔性管理模式。知识经营把体现人的素质和智力等人力资源的主要环节即信息、技术、市场、预测、经营策略和战略等,敏捷、快速地统一起来,使企业得以在激烈竞争中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常言道,天气变了要增减衣服,对象变了要改变方式。面对知识经济将对经济建设方式和观念产业的重大影响,我们中国经济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经济理念。

三、要适应新世纪企业管理目标的新特点

本世纪以来西方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形成了现代管理的六大学派。这些管理科学的理论是需要认真去学习并且在实践中运用的,而现在有人认为,谁当了厂长(经理)或车间主任,他就自然懂管理了。其实,管理者的知识结构要求很高,不但要有专业的深度,还要有知识的广度。单懂你那一行专业,搞化工的就只懂化工,那就不一定能搞好管理。要了解有关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全面了解,能够站在社会、经济等等各个方面看问题,不能只埋头看你这一个企业。另外,还要有远见。成思危教授说,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是四维结构三维空间,再加一维,就是时间维。所以,面向21世纪的管理者,学习任务很重。在我们国家来说,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面临着一个必须重新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认真树立一种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管理思想,还需要认真地学习管理科学。新世纪的到来,从个人电脑到因特网的广泛使用,怎么样才能够对知识进行更好更有效地搜集、过滤、提炼和传播。这是21世纪企业管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往往是大量的没有过滤的信息,这样,我们的管理者就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了。订了很多报纸、杂志,实际上一天看不了多少。如果再上网的话,在网上随便一呆,就是两三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需要能够有一套对知识信息的精炼和过滤的办法,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最需要的知识拿到手。另外,还需要知道你可以到什么地方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这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非常重要。从国内屡屡爆发的价格大战看,不少企业管理者以为价格就是竞争力。其实这个理解是远远不够的。竞争力应该包含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而非价格竞争力,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竞争力,是指质量、交货期和售后服务。广义的竞争力,还应该包括根据用户的需要灵活调整产品的能力和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概称为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培训,管理的创新靠实践,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成思危教授指出:一个高中毕业生如果直接学管理,他是学不懂的,容易走火入魔,以为他学的那套管理理论能用之四海而皆准。一旦真正到了企业里工作,他就会碰许多钉子。

美国有许多MBA就是这样。我本人也是MBA。拿到MBA,只能说明他对于管理学理论知识懂得了,但是真正的到了企业里行不行,还很难说。所以学管理的学生不仅一定要高素质。最好事前还要有两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效果才有可能比较好一些。由于管理面对的不是一次又一次可以设定完全相同条件的实验环境。而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着的组织的内外环境。因而没有可以一次又一次重复验证的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所以它又含有特定的艺术成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不是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是不存在一次又一次完全相同的实验环境条件可以证明存在,因而似乎是决策因人而异,显出艺术性;第二,管理对同一决策对象而言,决策本身既包含有实验意义,又具有实施价值,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可以重新再来的机会,因而显现出决策者对机遇的把握;第三,管理者的三项重要资源:决策能力、用人和运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均是因决策者个人而异的,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艺术;第四,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非优秀的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一定能管好一个企业,因而,不仅要求科学严谨而且要求艺术。在21世纪科学技术、社会和各种思想都有了很大进步的情况下,企业管理的目标,除了强调企业本身利益的最大化以外,还要强调用户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这是21世纪管理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社会效益三者有机联系、紧密结合为一个系统工程。而我国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从体制、结构、管理等各个方面推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21世纪的管理,在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和内容上,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精神上,都会有新的变化。因此,面对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师,有必要很好地研究探讨和尽快适应这些新变化。

高级经济师职称论文范文二:经济师论文语言连贯性分析

一、加强语气的前后呼应,使上下文衔接

句子之间,除了内容的连贯以外,还要注意语气的呼应。语句之间缺乏条理性,主要是思维逻辑方面的问题,语气的前后呼应,则主要在于语言技巧。在经济论文写作中,加强语气的呼应,使上下文衔接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恰当运用衔接性的语言。衔接性的语言,以连词为主,还包括某些代词(这里、这样、那样等)、副词(显然、诚然、其实、同时等)和某些固定词组(实践证明、显而易见、由此看来、总而言之等),此外,还有一些承接性的习惯用语,如在这里、所谓是指、这就是说之类。这些词语许多就是复句中所用的关联词语,也有一些是只用在句群之间的。衔接性语言具有两种功能:其一是表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二是使语句前后衔接。因此,缺少了必要的衔接性语言,语气就不连贯。例如下面这段话:作为经营和运用货币信用杠杆的职能机构,①要适应市场经济对信用高度集中的要求。②要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灵活运用信用,人民银行应在这两方面发挥其调节作用和纽带作用。③不论社会制度如何,货币信用的高度统一集中,已成为当代一切国家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信用活动都已为该国中央银行加以有效的驾驭。我国社会主义银行当然更应如此。这段话的意思是清楚的,句子的排列顺序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读起来却不大通畅,总觉得疙里疙瘩。如果我们在①、②和③处分别添上既、又和事实上,读起来就通畅多了。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并不一定都要用关联词语来体现,不用关联词语而让读者去体会这种关系的叫做意合。在口头表达中,意合的现象比较多,书面表达就比较少,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可以用意合方式的却过多地使用了关联词,也会影响语气的通畅。第二,利用代词称呼。为了在语气上呼应,除了运用衔接性词语外,还可以利用代词作呼应。因为代词和它先前所代的词语有一种自然呼应的关系,所以当我们读到代词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把它和前面的所称代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文气衔接,上下贯通。请看下面这段话:在银根放松时,由于贷款利率偏低,加之软约束又没有得到硬化,企业进入资金市场的热情往往并不高,它们通过种种手段最终常常能得到贷款。这显然不利于资金市场的发展。这段话里用了它们、这等代词。通过这些代词的前后呼应,使我们读起来觉得既流畅又简捷,连贯感也非常强。如果把这些代词统统换成它们所指代的词语,行文会显得口罗嗦,自然语气的连贯就更谈不上了。代词除了称代的作用外,还起着关联词语的作用。在所有的代词中,那么、这样的衔接作用更为明显,写作的时候,它们往往是我们行文的助手。

二、应避免语言穿插过多,回复过大的现象

要想经济论文的语言通畅,就要使论述的各要点之间保持连续性。有的人喜欢说绕圈子话,从一点扯开,说了半天才回到本题上来,这样的语言当然是不会连贯的。例如下面一段话:所谓另一种汇价出现的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所造成。从非贸易收汇来看,一些人主要认为,非贸易收入外汇后,一部分换成人民币,另一部分换成外汇券,而这些外汇券在黑市上兑换人民币,黑市交易在目前情况下还不能够完全取缔,但是国家曾明文规定,外汇券兑换外币必须凭外币兑换外汇券的兑换证明,与国家规定的汇价不一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且不谈黑市交易的法律性质问题,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外汇券的购买力高于同等额度的人民币的购买力,使用外汇券能够买到较为便宜的商品和劳务。作者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却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这样当然令读者感到吃力。在论证中,先退一步说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穿插过多,回复太大,阐述同一论题的语句之间的间隔过远,就会造成上下文的脱节。上段话中前一部分画横线的语句应该移到下文适当的地方,后边画横线的可以删去,也可以用括号括起来。只有这样,文章的脉络才清楚,语言才连贯。经济论文的上下文之间应该有明确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如若受到破坏,语言的连贯性也随之受到破坏。上面那段话多少反映了口头表达时即兴思维的特点。口头表达时对语言衔接的要求比较低,而且带有即兴的性质,说话人往往爱从一点生发开去,绕了一大圈才回到本题。如果我们完全按照自己说话的习惯来写作,就很容易出现这类毛病。

第2篇

职称论文致谢一:

杭州的冬天是寒冷的,我的心却是温暖的。此时此刻我想衷心地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

感谢我的导师黄祖辉教授!从2007年我第一次通过电子邮件向黄老师请教合作社理论至今巳有8年时间。这8年里我的每一份成长都离不开黄老师的帮助:

从教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到指导论文理论框架的构架,从指导设计调研问卷到帮助联系参访单位到组织汇总问卷数据,从辅导论文写作到给予对初稿的修改意见,黄老师的高瞻远瞩和学识渊博使我能够一步一步向梦想迈进!我还要感谢师母谢莉莎老师!在大学学习期间,谢老师给予了我非常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每当遇到困难时,听到谢老师温暖的鼓励话语,我都能振作精神克服困难。

感谢我的导师郭红东教授!2011年郭老师从电脑里找与大学论文直接相关的文献资料供我阅读、带我上统计学课程以及在办公室的白板上与我讨论设计技术路线图的场景历历在目。郭老师对农业产业化尤其是订单农业的研究成果丰硕,我的大学论文正是产业化的一个领域,能够得到郭老师的指点我倍感荣幸!曽经无数次我纠结于问题的表面现象徘徊不前,郭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后,我马上茅塞顿开,问题得以迅速地解决,这对我而言是相当幸运和幸福的!

感谢我的老师徐旭初教授!从2009年第一次见面,徐老师对我学习生活上的关心从未停止。每次研究所会议,徐老师都会问询我近曰的情况,向我提供多种帮助,令我倍加感动!

感谢我的曰本导师德永澄宪教授和纳口列子教授!2012年我作为交换生赴曰本筑波大学期间,德永老师严谨求真的态度使我非常钦佩!他不仅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给我细致入微的关心,得知我对曰本农协有浓厚兴趣后,还亲自把我带到纳口老师面前。我永远忘不了2013年春节我离开曰本回国的前夕,德永老师特意安排在中餐馆师门聚会庆祝我学成归国时的温暖。纳口老师亲自带领我赴曰本农协和曰本农林水产省参访,在参访过程中遇到随行翻译同志一时无法翻译出来的专业术语,纳口老师马上亲自为我提供曰英文翻译,令我非常感动!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产业组织体系与农民合作社发展: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为中心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创新与优化研究”(编号:71333011)提供的资助!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运营模式、治理结构与比较研究”(编号:71020107028)提供的资助!

感谢为我们调研提供巨大帮助与支持的浙江省农业厅朱勇军处长、四川省农业工作干部胡宏主任等所有政府公务员!感谢接受采访的陈海龙、周维松等合作社的理事长和成员!感谢2011年利用署假时间参与调研和案例写作的王旻楠等浙江大学三农协会的所有同学!

感谢我硕士时期的导师黄瑾教授!是她手把手地教我研究方法,将我带入合作社研究的领域里。在大学学习期间也一直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每次见面都热情款待我,黄瑾教授的师恩我永远铭记于心!

感谢梁巧大学!梁老师对我而言亦师亦友,无论是我遇到专业上的问题还是人生道路上的困惑,梁老师都是我寻求帮助的对象,她沉稳、积极的心态时刻是我学习的目标。

感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顾益康主任、林坚教授、钱文荣教授、卫龙宝教授、陆文聪教授、张忠根教授、杨万江教授、丁关良教授、陈随军副教授、叶春辉副教授、周洁红教授、韩洪云教授、鲁柏祥大学、潘伟光副教授、姚卫红老师、金少胜副教授、阮建青副教授、茅锐大学、季晨大学以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马述忠教授、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开发研究中心宝剑久俊研究员在大学论文写作过程中为我提供的建议和帮助!感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徐丽安副院长、办公室毛迎春主任、办公室胡伟斌副主任、资料室陈兴侬老师和张霞老师!

是他们为研究所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使我们能够在非常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进步!

感谢GeorgeHendrikse教授、MichaelCook教授、张晓山教授、郭沛教授、霍学喜教授、郑湘台教授、苑鹏研究员、潘劲研究员、贾相平教授、李中华教授、李皇照教授、林善浪教授、李建建教授、郭铁民教授、张华荣教授、林卿教授、胡武阳教授、吴隆增教授、庄佩芬教授、金庆伟大学、陈祁晖大学、管曦大学、曹斌研究员对我大学论文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黄老师师门胡剑锋、邵峰、邓启明、刘西川、张静、俞宁、金玲、林本喜、胡克诚、邵科、陈立辉、王朋、陈林兴、曹利平、扶玉枝、梁蒙、米松华、李锋、黄宝连、王鑫鑫、吴彬、姚海琴、姜霞、高钰玲、王建英、杨进、张滢、孔令英、袁海平、马玉波、张晋华、孙艳华、杨丹、杨小山、吴春雅、吴丹萍、兰菊萍、高春艳、傅琳琳、郑思宁、孙海霞、石琦、郑军南、钟颖琦、朋文欢、杨辉、张晓莉、兰欢、李懿芸、徐一宁、王子尧、张振兴等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感谢郭老师师门洪伟栋、戴成宗、丁高洁、王大河、杜宝森、吴露晖、钟王黎、周慧琚、王长川、李霖、陈亦悠、姜媛媛、豆帅、练建强、曾亿武、苗欣、刘丁豪、邱东茂、李晓康等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是他们将我紧密融入研究团队中,依靠团队的力量学习进取我才能完成大学论文。

感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11级大学生班的同学余新平、杨进、卢海阳、梁海兵、鄢贞、刁盼盼、李静、李凯、毛文琳、廖中举、阳银娟、黄玉晶、陈士慧、王少剑、庞学卿、曹永辉等以及管理学院阮俊华副书记、蔡荃老师、班主任张川霞老师和陈璞老师。在班集体中,我们学习上互相帮助,学习之余聚餐游玩,是他们使我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并获得前进的动力。

感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马彦丽、黄胜忠、吴连翠、蔡红辉、蔡荣、杨奇明、李宝值、伍骏骞、吴海江、施晟、郑阳、黄增健、曹卫斌、刘强、孔杨勇、应一逍、幸家刚、王莉、许为、钱龙、曾星月、陈晓莉、王绎、王大哲、方师乐、张志坚、巩志磊、陈文佳、徐广彤、秦文珊、邱元、方施乐、傅家桢、王尧、章迎迎、莫秋羽、毛颖异、张艳虹、张菲、李慧、黄河啸、李垚、姜烨、张岩、陈宁陆、张建军、国辉、陶纪江、刘远超、赵吕航、刘金栋等同学以及筑波大学的钟帅、吴文超、李慧、沈涵、赵耀、李其超等在共同学习生活期间对我的帮助!

感谢我父亲的朋友淳宁叔叔一家人、苏闽叔叔一家人,我母亲的朋友鑫鑫爸爸一家人以及建民叔叔一家人对我的帮助与鼓励!

感谢我的朋友谢杰龙、郑祖厚、张伟、金建东、钱珂伟、林辉煌、苏国英、陈施耘、叶铁辉、叶新辉、周晓丽、李琳琳、常翟子、叶尤奇、小胡、杨帆、韩玥、王枢沛、王泽洲、时小琳、蒋飘飘、郝晶辉、高鸣、张学会、邓锴、李英姬、赵明、于正、刘冬芽、潘统学、石停、Conny、Maria、李志城、林玲、曾庆斌、李永辉、邹梦球等以及Beyond乐队的音乐和MP魔幻力量乐团的音乐对我的帮助和鼓励!

感谢小连!

第3篇

在目前的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审中,参评者除其它条件外,都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科研成果要求,所以评职称成为许多馆员学术研究的主要动力。但多数馆员在完成副研究馆员职称晋级后,学术科研热情日渐消退,这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例如,许多知名度小的地方高校,作为教辅系列的图书馆基本不设正高职称或与教师系列综合评比,即使达到评审条件也被拒之门外。由此导致部分高级职称馆员心态失衡和学术动力不足,主要表现有:一是怠。职业倦怠,这是图书馆普遍存在的现象。图书馆的工作普遍单调、乏味,近乎程序化,一些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在简单的事务性操作中耗费时日,导致学业专长几近荒废,使他们感到工作枯燥,前途无望,产生了对工作的厌倦心理,更无心关注学术科研了。二是苦。搞科研是很枯燥的,好不容易得了个新点子,得去检索“有还是没有”。如有的话,研究到了什么程度,然后才能决定自己“可以有或不可以有”。如果没有足够的恒心,只这一步就能击退好多人,“别人都研究过了,自己白费力干嘛”。即使迈开了这一步,也仅仅是开始,在新颖性、创意性和实用性上还得下大功夫,在构思、遣词造句上亦如此,否则就有学术不端之嫌。编写论著和做课题更是费心劳神。学术研究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与分析思辨能力,即使有一定学术水平的高级职称馆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也并非易事,搞科研太苦使不少人为之却步。三是累。图书馆高级职称馆员在日常工作中通常是“坐班”制,没有自己的机动时间。每天除了程序化的工作外还有许多事情处理。忙碌一天已是身心疲惫,很难再静下心来。加之人处中年多事之秋,用零零散散的业余时间来搞研究更是累上加累。所以学术上对自己放宽要求也是人之常情。四是难。近年来,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迅速,信息化改变了学术交流体系和交流模式。学术研究对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水平的要求日渐增高;对信息意识、信息辨别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的要求也逐日增长;对学科的综合知识、边缘知识、交叉关联学科知识的要求更是日渐精深。部分高级职称馆员由于基础条件的限制,外语知识和信息技能滞后,难以完成许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外加年龄偏大,感觉从头学习时间、精力方面都难以保证,于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于现状。

2图书馆及相关组织的应对措施

2.1加强聘后管理,完善学术研究考评体系

伴随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许多高校图书馆已实施全员聘任制。聘任制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突出岗位,淡化身份”,岗位和职称不直接挂钩。聘后管理是落实聘任制的重要环节,其重点在于业绩考核。对高级职称馆员而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科研成果是考核的重要方面。为此,图书馆组织及相应的学术委员会应制定和完善《学术科研成果考核办法》,鼓励高级职称馆员主动申报项目,促进图书馆业务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增强其荣誉感和成就感,并以此带动全体馆员提升学术水平。实践证明,此举有利于解决已聘高级岗位上的馆员不思进取、不出新成果的问题。

2.2实行“嵌入式”学科馆员制度,拓展学术空间

学科馆员是指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并精通图书情报知识,拥有丰富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经验,能为相应学科提供高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专业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促进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和馆员自我价值的实现[1]。实行“嵌入式”学科馆员制,即是让学科馆员走出工作台,走出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院系的教学团队中去,加强与专业院系的强强联合,参与院系的学术科研活动。如此,既有利于解决图书馆工作单一、重复和挑战性小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高级馆员的学术热情[2],进一步拓展其学术空间。

2.3加强人性化管理,吸引和留住人才

凭心而论,每个高级职称馆员原本都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否则,也不会从众多馆员中脱颖而出。图书馆在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的同时,也应多一些人性化管理。特别是多与处在“职业高原”期的年富力强的高级职称馆员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甩掉包袱、恢复活力[3]。同时,充分利用聘任制的有利时机,加大学术科研成果奖励力度,吸引校内外高素质人才到图书馆工作,为现代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2.4整合科研力量,加强梯队建设

为调动职工全员开展学术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图书馆业务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图书馆应选拔学科带头人,吸收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馆员参加,组建教学和科研团队,搞好团队的梯队建设。改变过去学术科研活动各自为政、孤军奋战,高质量成果少的现象。团队成员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形成图书馆组织、高级职称馆员、中青年馆员共赢的和谐氛围;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全员的学术水平、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推动业务创新,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高级职称馆员自身学术研究心态调适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事情就可能变得简单起来,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工作就会其乐无穷;世界上许多事情我们无法改变,但至少有一点可以改变,那就是我们的心态。

3.1换一种心态看研究,淡化功利和实用主义

不仅看到研究过程中的苦、难、累,更要看到其中的乐趣。乐在灵感萌生中,乐在文章精雕细琢中,喜在成果见诸报刊后。这样来看研究,何乐而不为?研究活动应该是超脱现实功利的追求。搞科研不能仅仅为了职称、名利,科学是无价的,学术是神圣的。撰写论文或专著不应该是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有时还需要赔钱,必须让研究过程与经济收益在心理上拉开距离,才能在研究活动中保持一颗平常心[4]。

3.2换一种注意力审视研究客体,感受研究之“美”

研究工作若停留于图书馆活动的客体表面现象,就只能是非审美的注意。审美的注意要以一定的心理距离来探求图书馆活动客体的本质、深层次上的内涵。为此,研究者要提高自身的理论思维能力,从新的角度审视图书馆活动,摆脱一般的“正常视象”,用逆向思维去思考,用“反常视象”去发现问题,用新颖的构思去解决问题。注意在学科前沿领域选题,在争论的焦点、难点范畴选题,在知识的边缘区、交叉或空白点选题,在研究过程中,围绕主题、紧扣论点,从多个层面、各个角度去论证,用大量的资料、数据、事实来巩固自己的论点。这样的过程在“正常视象”中是劳累,若以“反常视象”的心态对待,这个过程就是“美”的创造过程[5]。研究者学会感受这种研究之“美”,就能跳出,不断追求,不断努力,领略更大的学术美境。

3.3正确处理研究和日常工作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高级馆员,并非专职研究人员,既要从事日常的管理服务工作,又要兼顾学术研究活动,必须做到科研与工作两不误,相互促进,才能两全其美。(1)以工作为基础,科研为主导。在工作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拓宽工作范围,增加工作挑战性,促使自己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确立研究课题多考虑实践应用,注重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2)摆正心态,准确定位,在工作和科研中不断反思升华,为全面提升自我、谋求后续发展做好准备。(3)高级馆员要增强危机意识,走出个人心理舒适区。随着聘任制度的不断完善,岗位竞争将日趋激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有及时发现并走出这种舒适区,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工作和科研的主动性和前进动力。

3.4心态决定行动,高度决定深度

第4篇

一、当前高校职称评议工作的主要问题

1.缺乏切合实际的标准和定量指标,人为因素影响严重

目前关于高校教师晋升职务的条件,缺乏切合实际的标准和科学的定量指标,在具体操作中人为因素影响严重。比如规定晋升某职务应公开发表的论文多少篇,其中权威学术期刊多少篇。譬如某省的人事主管部门规定,专业课教师晋升教授职务要在本专业的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6篇以上论文,而该部门认定的某些学科门类的权威刊物只有1-2种,就算这1-2种期刊全部刊载该省高校教师的文章,也是不能满足该学科教师晋升教授职务的需要。这充分说明这种规定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这种规定导致在具体的评审过程中大多只能降低标准,最后变成实际上没有了严格标准,导致不少明显不够条件者被通过,这使得职称大大贬值。

2.观念落后,宽严失当

由于思想观念问题,在职称评议中,往往对不少明显不够条件者或条件不过硬者,考虑某种原因而评议通过,而对破格申报且条件出类拨萃者往往特别苛刻,千方百计"挑毛病",认为他们在资历、学历某方面这也不够那也欠缺,将这些破格申报且条件出类拨萃者"打入冷宫",某单位的职称评议,几年来,淘汰的多是破格申报且条件出类拨萃者,造成好几年都无一个破格申报高级职称被评审通过的现象。

3.评审过程草率,亵渎了职称工作的严肃性

申报职称的高校教师花费很多时间严肃认真地准备材料,结果到了评审组却是如此草率。学科评议组用短短半天时间将少者上十位多者几十位教师的材料评议完成;职称评审委员会也仅用半天时间将少者上百位多者几百位教师的材料评议完成,可以说有的评委根本就没认真也没有时间来(认真)看每一个申报职称者的材料,仅凭学科评议组的得票高低匆匆(随意)投下自已的一票。评审过程十分草率,亵渎了职称工作的严肃性。

4.单位利益博弈,公平公正丧失

职称评审委员的成员是由各单位选派的,在投票时难免考虑自己单位的利益,对本单位的职称申报者"手下留情",对外单位的职称申报者苛刻相待(有淘汰率规定时更是如此)。在局外人看来,神圣的职称评审会议变成了小集团利益的博弈场所。

二、当前高校的职称评议工作的改革对策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职称评议工作应该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鼓励人才快速成长和脱颖而出,这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职称破格晋升上应该打破陈规旧矩,条条框框。既然是破格晋升,肯定是职称申报者在某方面(如资历、学历等)不够正常晋升条件,就可以用突出的科研、教学条件来弥补,只要他们符合文件规定的条件就可以考虑通过了。为什么非要在这些人身上吹毛求疵、横挑鼻子竖挑眼,以他们的资历、学历某方面的不足来否定呢?一个单位,如果不能创造破格晋升职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激励机制,是很难聚集也很难留住优秀人才干出一番事业的。论资排辈,按部就班,压抑人才脱颖而出,只能恶化人才成长的环境。

2.建立科学的评议标准和定量指标

我们现在的许多方面都在搞量化指标,包括一些很难定量的工作(如教学工作的考核)都已经量化,在职称评议(审)上,制定量化的评价指标,规定不同职称的总分,达到了多少分就进行申报,在此基础上由校职称评审委员会进行审查评定(议),改变目前这种复杂而又很不科学的方式操作。某大学在实施“151人才工程”选拨人才和年度考核时,制定有比较科学的量化指标和总分规定,评上者、考核合格者理直气壮,未评上者、考核不合格者心服口服。职称评审工作效仿这种做法,设有客观的量化指标和总分规定,则不出现不公正不公平甚至荒唐的结果。

3.实行校长聘任制度

第5篇

1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

1.1论文相对简单

国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导意见中指出:论文选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同时应具有先进性、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论文大部分与工程硕士从事的工作相关,来源于企事业单位,有实际的应用背景和使用价值,但深度不够。就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约占80%,硬件设计约占10%,图形图像处理约占5%,其它约占5%。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大部分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比较简单。所使用技术难度相对较小,工作量相对不足。

1.2论文选题有一定的重复

工程硕士论文选题有一定的重复,相近题目较多,有的相关题目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做。这与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大关系,因为很多工程硕士来自不同单位的同一部门或同一单位的同一部门,他们的工作背景十分相似,工作内容十分相似,所开发使用的系统在功能、技术上都有相似之处。

1.3论文对国内外现状不了解,先进性不足

工程硕士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绝大部分是中文文献,英文文献较少,有的论文中几乎没有;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的文献相对较少;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时间较旧;一些学生在论文中很少提相关研究工作。这些都反映出工程硕士论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缺乏了解,所做论文先进性不足,创新少或基本没有创新。

1.4论文写作不够规范

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各培养单位都给出了统一的格式。但是从提交上的论文来看,工程硕士论文写作不够规范,具体表现在:英文摘要翻译错误较多,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未标出,论文内容格式不一致,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不统一等。有的工程硕士论文中不区分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为一谈,不突出重点。

2原因分析

2.1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

大部分学生考取工程硕士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学成后为企事业单位更好地做出贡献。但是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或为了评职称、或为了涨工资、或为了升职,只想拿一个文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认真学习,在做论文过程中不认真做论文,甚至有找人替做论文的现象。

2.2导师指导不到位

工程硕士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对毕业论文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导师实行双导师制,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师指导体制,可以发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方优势共同指导工程硕士。但是在实际指导过程中这种体制却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校外导师基本不起作用,有的学生在提交论文之前临时找一个校外导师。在整个论文阶段,工程硕士和导师联系很少。

2.3培养单位管理欠缺

高校作为培养的主导单位,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地过程管理体制,以利于对每个工程硕士培养实行全程监控,确保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要从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角度去重视这个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不能把工程硕士办成一个产业,一味扩大规模,追求效益,而忽视了质量。

2.4企事业单位应重视

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扶持。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作为工程硕士的实际使用方,对高层次人才有需求。企事业单位应该为自己单位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给予一定的脱产学习时间,尽早为工程硕士配备校外导师等。

2.5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配合不到位

企事业单位需要人才,派遣相关员工到高校参加工程硕士学习,高校收取一定的费用,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人才。这是一个很好的纽带,给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机会。只有双方联合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好工程硕士。但实际工作中,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配合较少,基本处于脱节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

3应采取的措施

采取培养单位、企事业单位、导师(校内导师和单位导师)、学生等多方面齐抓共管,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3.1学生自身

选题时,多阅读相关文献,对论文的国内外研究工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了解在相关方面国内外研究已到达何种水平。多思考别人已经研究的问题我们能否改进或采用其它方法能更好地解决,别人研究的问题我们能否加以拓展,别人在其它研究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技术能否应用到我们的研究中改进我们的工作。尽量做一些带有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工作,不要做一些重复性的简单研究工作。

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将别人的研究工作和自己的研究工作分开,首先阐述别人的研究工作,然后重点阐述自己的研究工作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别人的不同和创新。

在写作过程中提高规范意识,按照培养单位要求的规范格式来写,参考文献在论文正文的引用位置一定要标出,参考文献引用位置要与引文内容一致。英文翻译一定要合乎语法规则,专业名词一定要使用恰当。

3.2导师职责

指导老师负责工程硕士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导师的指导、监管和治学作风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工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负责。这样做的目的是根据工程硕士在职的特点,充分发挥校内老师理论知识扎实和校外导师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各自优势,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现状是双导师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单位在选拔工程硕士导师时应当注重工程硕士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在遴选时使用不同的遴选条件,在工程硕士校内导师遴选时要注重学术水平和实际项目经验并重,尽量选取两者兼而有之的作为工程硕士导师。不要把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导师不加遴选直接作为工程硕士导师,这样做没有注意到工程硕士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的不同,不利于工程硕士质量的提高。没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导师指导工程硕士是不合适的,但指导高校教师可以。

工程硕士校外导师的遴选现在没有完善的机制。培养单位应该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一起做好这项工作。根据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实际情况确定遴选标准。工程硕士的培养对企事业和培养单位都是有利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提高自身人才素质的提高,培养单位可以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工程硕士校外导师应选择企事业单位中实际参加项目的高级技术负责人,由培养单位应该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共同遴选,发放聘任证书并给予较好的待遇。

工程硕士、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应经常互动,交流意见,共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虽然身处异地,但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技术的普及,使得异地在线交流完全没有问题,尤其是对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电子邮件、飞信等为异地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3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规范论文过程管理

培养单位应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规范培养流程,对论文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管理。

1)开题答辩

开题是论文工作的开始,是学生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下完成选题和调研,写出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后进行的工作,开题工作目的是对学生选题的内容、研究方案、可行性、难度、工作量、先进性等进行评估,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题目。

开题工作应由培养单位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统一组织,开题小组由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内的其它校内、校外专家参加,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列席旁听,可以参与讨论。开题工作要召开专门的会议,学生先对自己选题的内容做阐述,然后开题小组的校内、企事业单位专家提问,提出意见和建议。选题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阶段。开题工作要当场形成集体评议,开题小组专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要在集体评议书上签字确认。学生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的集体评议书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档。

2)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应在两位导师指导下由学生本人完成。在论文完成过程中要求学生、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定期(每周一次)交流,交流阶段性的进展、在论文完成中遇到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不需要每次都见面交流,可以共同通过网络交流。每次交流要形成论文定期工作报告,内容包括论文进展、期间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等。论文定期工作报告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都要存档,作为对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考核的依据。

3)论文

剽窃别人论文、科技成果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必须防止。为防止剽窃论文等不良学术行为,一些部门开发了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软件。培养单位应当购买相应软件,学生提出论文答辩申请后要求学生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并使用防剽窃软件对学位论文进行。发现抄袭行为,不允许答辩,培养单位和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要根据情况对学生和校内导师、企事业单位导师予以处罚。

4)论文盲评

论文写作完成后,答辩前培养单位要组织学生论文盲评,盲评一般要两份论文,为了盲评效果少受其它因素影响,最好两份都校外盲评。盲评两份都不及格,不能答辩,根据盲评意见继续修改论文。盲评两份都合格,可以参加答辩。盲评一份合格,另一份不合格,要再送第三份盲评,第三份盲评不合格,不能答辩,第三份盲评合格,可以参加答辩。所有盲评意见反馈给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备案存档。

5)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论文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答辩由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内的其它其它校内、校外专家参加。首先由学生针对论文内容陈述,然后专家提问,学生回答,最后专家根据论文写作情况、答辩情况、培养单位提供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集体评议书、论文定期工作报告,综合后给学生论文成绩。论文成绩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的论文和答辩给出。论文工作是一个过程,应该结合论文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给出论文成绩,这样才更加合理。从论文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发现论文工作的整个轨迹,才能发现学生写出的论文是否是学生本人所作,是否是学生本人的创新。答辩形成集体决议,由答辩专家集体签字。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档。

6)加强考核制度

对导师的考核。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当联合对校内、校外导师考核,对指导认真,水平高的导师应予以奖励,鼓励先进,发挥榜样的力量。对不认真负责,水平较差的导师应予以惩罚,甚至取消导师资格。

对学生的考核。对于学习认真,成绩优秀,论文质量高,为企业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学生予以奖励。对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论文有抄袭,找别人做论文等不良学术行为的学生应予以惩罚,甚至取消学籍。

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积极总结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中的不足,借鉴优秀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的先进经验。把现有工程硕士教育办好,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使工程硕士真正得到企事业和社会的肯定和欢迎。

参考文献:

[1]王伟,吴信岚.从学位论文的引文分析看环境工程硕士的文献需求[J].情报探索,2010(10):79-82.

[2]郑林华,袁继兵,向良军,等.对指挥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工作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2):44-46.

[3]王霁,杜璟.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86-89.

[4]刘伟,郑永果,闫春.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几点问题的探讨[J].才智,2008(5):7-14.

[5]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等.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7-14.

[6]徐玲芳.社会服务视角下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标准[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53-54.

[7]李博.培养卓越工程师:比较视野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4):79-82.

第6篇

根据各生产步骤是否需要计算半成品成本将分步法分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其中,逐步结转分步法也称为计算半成品成本法,它的计算对象是各种产成品及其所经过的各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在这类企业中,各步骤所生产完工的半成品既可以作为本企业下一个步骤继续加工的对象,也可以对外销售。如果对外销售,企业管理人员就需要了解该半成品的加工成本,以便给于合理定价。而平行结转分步法主要运用于多步骤装配式生产的企业,这类企业各步骤生产半成品的种类很多,一般只供本企业生产产品所用,很少对外销售,管理上也不要求提供各步骤半成品资料,所以不计算半成品成本。

二、平行结转分步法出现教学难点的原因

当教师讲到平行结转分步法时,学生看书、看图表往往一头雾水,即便书中给出了大篇幅的解释,学生仍然觉得图表中的数字无法理解,因为,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成本计算程序是各步骤只计算本步骤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份额”,将各步骤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份额”进行平行加总,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它出现教学难点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这种计算方法与我们的常规思维发生了冲撞,我们通常喜欢按照生产产品的加工顺序计算产品的成本,这也是逐步结转分步法往往得到大家思想认同的原因,不需多言每个人也都能了解其计算方法。而平行结转分步法并非按产品加工顺序计算成本。其次,就拿例6-2来说,生产产品是分步骤进行的,而且是连续不断的,第一步完工后进入第二步骤,然后再进入第三步骤,而图表中的数字仅仅是某个时刻产品在生产线上的一个状态,图表是静态的,无法表示整个流转的过程,所以书中仅仅给了生产线的一个初始和结束时刻的数字,而结束时的状态是产品不断流转后的结果。让学生看静态的数字,故而更加难以理解。再次,平行结转分步法只计算本步骤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份额”,将各步骤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份额”进行平行加总,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份额”说白了就是每个生产步骤对该产品的贡献程度,到底贡献了多少就需要我们来计算了。而此时就需要我们对“约当产量法”活学活用,特别是要会计算“广义在产品”的约当产量,还要弄清哪一个步骤是真正需要计算“约当产量”的。最后“,广义在产品”都包括产品的哪些状态呢?又需要学生从思想上划出范围界限,这样我们的计算才不会错误。

三、解决平行结转分步法教学难点的建议

首先,让我们来区分“广义在产品”,书中给了长长的定义。而用我们自己的话,就是除了彻底完工的产品,其余生产状态的产品都是广义在产品。

其次,让学生明白生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流水线。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表格内容,理解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的计算方法。书中表格里的数字仅仅是某个时刻生产线的一个状态。此时,教师如果能够灵活运用PPT,将产品流转的整个过程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可以在PPT上画出四个矩形框,前三个框代表每个生产步骤,第四个框代表彻底完工的产品。分别在每个步骤上写上生产产品的状态,即在产品多少?完工产品多少?投入多少?然后再利用PPT特有的功能,将每一步骤的完工产品数字慢慢的移动到下一个步骤中去,代表前面步骤的完工半产品连续不断的投入到下一个步骤中继续加工。随着生产的开始,每一步的生产也都开始了。新的投产A陆续进入第一步,与原有的在产品300一起接受加工,同时陆续的有新的半成品完工进入第二步,第一步新完工的半成品B与第二步原有的在产品200一起接受加工,同时陆续的有新的半成品完工进入第三步,第二步新完工的半成品C与第三步原有的在产品100一起接受加工,同时陆续的有彻底完工的产品D进入产品仓库。而这个A、B、C、D的最终数量为600、500、400、300.

再次,明确了生产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之后,我们就会明白一件完工了的产品,肯定享用了前面各步骤的原材料、加工费用。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再帮助学生解决平行结转法的关键问题———各步骤费用中应计入产成品的“份额”。为此,我们只需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各步骤投入了多少的原材料、多少的加工费用,这个很好计算,用期初在产品成本加上本月发生费用即可得到。第二,各个步骤有多少的产品享用了这些原材料和加工费用。即计算出产品的约当总产量。关键是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的计算。一个关键问题要明白对于前面步骤来讲,它以后的各步骤的在产品都是该步骤的完工产品,即享用了该步骤100%的服务,因为只有经过该步骤才能到达下一步进行继续加工。以加工费用的处理为例,对于第一步来讲,以后的第二步、第三步以及最终完工产品都是它的完工产品(300+200+300),而它自身的在产品才是真正需要计算约当产量的(400*50%)。即约当总产量为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400*50%+300+200)+最终完工产品300。同样的对第二步来讲,第三步以及最终完工产品都是它的完工产品(200+300),即约当总产量为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300*50%+200)+最终完工产品300。而第一步却享受不到它的服务,所以不用承担该步骤发生的费用。对第三步来讲,只有最终完工产品是它的完工产品。同样的,由于第一步、第二步没有享受它的服务,所以也不用承担该步骤发生的费用。即约当总产量为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200*50%)+最终完工产品300。

第7篇

经过对园林行业、企业调研和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建议,为突出能力培养,课程内容整合为8个模块:即土方工程模块、园林给排水工程模块、花坛砌体工程模块、假山工程模块、水景工程模块、园路工程模块、栽植工程模块、综合实训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知识点共设计了11个教学项目,并细化为17个教学任务。

2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设计

高职《园林工程》课程重点训练学生“能识图、会作图、懂施工”的能力。经过多年探索,课程组针对高职学生爱动手、喜欢参与的特点,设计出了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四步教学模式,即:分析任务、发散思维、动手操作、分级评价。

2.1分析任务

每完成一个新任务前,教师要先向同学们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任务进行分析,每个学生(或每组代表)讲解自己对任务实施的一些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个工程设计任务,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2发散思维

让学生看一些与所做任务相近的图纸、施工现场或施工视频,培养学生对园林工程的识图能力,并积累一些素材。明白一个优秀的园林工程作品所具备的效果。特别是通过观看施工视频,让学生了解工程内部的构造做法,掌握园林隐蔽工程的教学设计。

2.3动手操作

根据之前的任务分析和观摩相近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纸、施工过程或工程成品,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形成图纸表达出来,比如地形设计、喷泉施工图设计等任务;或通过现场操作,把实物做出来,比如模型制作,地形放线等任务。工作量小的任务学生单独完成,工作量大的或重复性的任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2.4分级评价

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成果,采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分级评价法进行评价。首先,学生根据考核标准自评,找出不足进行修改;然后把整个小组的成果放到一起,小组成员互评,把其他同学没有考虑到的情况指出,由完成人修改;最后教师总结点评,评出优秀作品,并指出不完善方案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建议。

3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设计

高职园林工程课程所设置的教学任务,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知识和技能考核,每学期结束前不安排集中考试时间。针对国家职业标准关于园林工程施工员对园林工程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结合园林工程课程特点,以突出能力考核为原则,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本课程两学期完成,第一学期考查课,完成土方工程、园路工程、栽植工程和花坛砌体工程教学及考核。第二学期为考试课,完成假山工程、水景工程、园林给排水工程教学及考核(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完成小游园施工图设计任务)。考查课主要考核学生对园林单项工程的掌握情况,考试课除了考核学生对园林单项工程的掌握外,重点考核学生运用园林单项工程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

第8篇

在合作办学之前,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和青岛海运职业学校都是把培养3000kW及以上无限航区操作级船员(三管轮)作为“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两条平行线。在此次“3+2”模式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在青岛海运职业学校学完3年中职课程,学业成绩合格者颁发中专毕业证书;第四、第五年,进入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学习,成绩合格者颁发轮机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教育毕业证书(专科)。1.职业能力分解根据对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调研,参考STCW公约和我国有关船员条例及值班标准的规定,远洋船舶轮机员应该具备以下能力:英语能力、轮机工程能力、轮机维护和修理能力、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能力、船舶作业管理和人员管理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能力等7大能力模块,各模块具体能力分解见表1。2.人才培养任务目标定位在职业定位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中明确规定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中职毕业生完成全部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后,可以申请沿海航区三管轮适任考试,若要申请无限航区三管轮适任考试,则需要不少于12个月的海上服务资历。结合有关国际、国内相关公约和法规的要求,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的培养任务和目标进行分段定位,具体做法是:中职培养阶段的任务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满足岗位适任要求,750kW及以上无限航区值班机工;高职培养阶段的任务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满足岗位适任要求,3000kW及以上无限航区三管轮。学生在中职毕业后若不愿意继续升入高职阶段学习,可以凭借中职阶段学到的知识和取得的船舶值班机工证书上船任职值班机工。3.岗位能力及资格证书分析根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值班规则》以及中远集团船员职务规则的有关规定,船舶不同职务的工作职责以及所需要的相应证书均有明确要求,通过对照值班机工和三管轮的岗位职责,确定了对应的岗位能力。远洋船舶值班机工:在轮机员的领导下,熟悉和执行公司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针,执行机炉舱和机械设备的检修、保养工作。所需要的证书有:值班机工证书、熟悉和基本安全专业培训合格证书、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专业培训合格证书、保安意识培训合格证、负有指定保安职责船员培训合格证等。远洋船舶三管轮:在轮机长和大管轮的领导和监督下,熟悉和执行公司安全和质量方针,履行8~12时的轮机值班职责,主管负责管理甲板机械及泵舱、应急救火泵、救生艇发动机、辅锅炉、船舶空调及其附属系统,确保主管设备适航。所需要的证书有:甲类一等三管轮证书、熟悉和基本安全培训合格证、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专业培训合格证、精通急救专业培训合格证、高级消防专业培训合格证、保安意识培训合格证、负有指定保安职责船员培训合格证等。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分段安排

1.课程体系构建通过社会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根据STCW公约对轮机部船员的要求,按照职业工作岗位—职业工作任务—职业岗位能力—专业学习领域的思路,通过对轮机职业岗位分析,提炼出本专业“3+2”培养模式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明确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轮机职业资格的国际标准与学历教育有机融合。围绕三管轮职务必须满足的四个职能块,构建轮机职业背景下的“项目教学、实境训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遵循上述思路,将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即职业素质模块、专业知识模块、职业能力模块,设计出各个模块对应的具体课程(见表2)。由于各个模块都是基于共同的专业知识技能及职业素质培养需求来进行设计的,因此各模块之间、各课程之间都存在紧密联系。

2.课程体系分段安排中高职“3+2”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和安排是重要一环。在综合考虑船舶三管轮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也考虑了船舶值班机工和船舶三管轮对知识的具体需求,按照课程体系的“一条线”的思路进行两阶段课程的设置,中职阶段的课程安排和高职阶段的课程安排分别作为这条线的一个部分。这样的安排可以使中职阶段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育不再是围绕适任证书考试进行的应试教育,使中职教育回归原有的形式,保证其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和效果,对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帮助,有利于学生的正常成长,也有利于船舶的安全营运。针对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在课程体系、尤其是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采取的措施如下:(1)课程设置围绕专业职能块。围绕STCW公约对远洋船舶轮机岗位的四个职能块———轮机工程、电气电子与控制工程、轮机维护与修理、船舶作业管理与人员管理,确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而设置相应的课程,确保所设置的每门专业课程都服务于对应的职能块。(2)课程内容围绕岗位综合化。中高职教育均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重在实践技能方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面向岗位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因此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综合化处理,弱化了学科的界限,将课程进行分解、优化并进行重新组合,重点放在应用性以及岗位的实用性。(3)阶段教学分工避免重复。按照“一条线”的思路,课程的安排、整体设计以及前后分段以避免重复作为主要原则。两个阶段都需要的课程均前移至中职阶段完成,如船员专项技能培训中的熟悉与基本安全、高级消防、精通艇筏、精通急救、游泳等课程。部分课程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同时开设,如动力设备拆装、动力设备操作、机械制图等,虽然课程名称相同,但课程内容是有递进的,是作为一种加强,而不是简单重复。中职阶段重在基础理论以及基本技能的学习,高职阶段则重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在课程安排时,前三年中职阶段的课程尽可能作为后面高职阶段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将中职阶段除了值班机工考证课程之外的专业课程后移至高职阶段,如船舶动力装置、船舶辅机等课程,同时保证中职阶段的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时间、增加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时间;高职阶段则进一步加强三管轮岗位所需的轮机值班、轮机自动化设备的操作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船舶管理、机舱资源管理(ERM)、船舶电气设备、轮机自动化、船舶机舱综合实训等课程的学习,满足现代化船舶轮机岗位工作的需要。(4)课程体系两个阶段的具体安排。根据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情况,结合我国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具体要求,围绕轮机工程技术专业“3+2”模式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两个阶段的课程安排。中职阶段3年:中职教育的相关文化课程、船员专项技能培训、游泳课、机工业务、轮机基础与金工工艺理论、金属材料学、轮机工程力学、机械制图(一)、认知实习、金工工艺训练以及动力设备拆装、动力设备操作等。高职阶段2年:表2中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相关课程,职业能力中关于英语应用能力、实操、实作技能、人员设备等管理技能、适应船员工作与生活的能力、劳动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的相关课程以及机械制图(二),同时增加三管轮适任考试强化课程。

三、结语

第9篇

(一)课程的设置

根据《教学要求》,通过实际情况,通过学生的目标计划安排就业的指导课程,限制最低的课程时间。通过开始不同的课程,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就业,每个课程院校要结合具体情况,课程要有则重点,通过课程的开设,再制定出具体的就业指导课程。

(二)完善教学模式

在课程中,要尽可能的凸显出教师和学生两方在课堂中的积极互动,创造出良好的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的去引导学生去认识到有计划的去规划职业的最大意义,全面的认识职业的规划意见发展的过程。课程的开展要注意与实际结合。

(三)从各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学情况看

课程主要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教学。就业指导的课程因其本身具有社会性、广泛性、多变性等特点,就不能让这门课程像普通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更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等帮助学生学习。

二、各高职高专院校目前在就业指导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度不够。

根据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都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其课程的内容包含的不全面,不能全方位的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方向及规划,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必要的就业技能和技巧。

(二)课程能让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

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只对毕业生,课程的体系不完整,能让比较单一,指导的重复性,而在教育引导上较少,忽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没有关注学生的心里素质。

(三)相对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很多高职高专的教师都是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或者向外校应聘一些教师,他们即使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方法,但在就业指导上还是缺乏经验,这样会导致对学生的舞蹈的课程设置的不全面,课程的覆盖面狭窄,内容不够新颖。

三、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思路

(一)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身就是面对以后的职业教育,也可以说是就业教育。其独有的性质就决定它不能像普通的学校那样一学科本位的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中国要重视就业的指导。教育的主要模式有以下三种: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学校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一起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法,充分的利用学习和企业的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半学半工模式。

按照社会的需求,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育方式进行开展,最大的优势是半工半学,让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应用能力不断的提升,能更好的与实际结合。

(3)结合地域经济特点重点培养的模式。

将地方的经济和模式相结合,在专业的培养中更加重视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重心放在培养地方人才。

(二)以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为根据调整或设置专业。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内容单一,进行文理分科,高等学校也通过分科的方法,将各学科分成不同的专业。这种分科的教育,影响到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阻碍。所以,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制定出适合产业发展的模式,及时的调整专业的结构,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中制定新的方针,更好的适应产业的需要。

(三)改革课程体系。

课程要重视强调基础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让课程更好的适应当今的社会,具有现代化、理论化、多样化、综合化等特征。主要是分不同的层面,包括课程开发设计的层面、课程结构的设计层面、课程内容的设计层面和课程教学目的的设计层面等四大层面,更好的融入课堂。

(四)改革教学方式。

教学的内容要和教学的方式保持一致,教学的方式应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要从事的岗位、社会的发展、所学到的技能,将教学中的实验、实训、实习相连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除了让课程更加丰富,还可以让学生采取边上班边学习。为上岗提前做好准备。

(五)改革教学评估标准。

高等学校的教育其本身就是为就业做准备,所以,重点要放在社会或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要必备的条件是教学评估的基本要求,根据职业的适应能力为基础,整合其他的素质,具体的考核标准应该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心里素质、人文底蕴。除了这些标准,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添加。

四、结束语

第10篇

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广告行业进入了新的阶段,各类的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和企业都急需优秀的设计人才,但现今广告行业的用人现状却是难以聘用到理想的员工。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行业标准不符,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偏低。高职院校的教育不同于大学本科教育,应更注重实践教学的效果。针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实际岗位能力要求,以职业岗位为导向,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避免纸上谈兵,以学生的能力为本位,以实践应用为重点,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践产物。

二、高职院校广告专业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主流为“2+1”模式,两年在校学习,一年校外毕业实习,校内学习时间短任务重,而校外实习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内容又难以控制,很多同学在实习期间从事与本专业无关的实践活动,毕业实习效果较差。同时,广告行业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这也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对课程设计进行调整。广告专业的学习,不是理论灌输就能解决问题的,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必然需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加强学生实战操作能力。但目前高职教师输入渠道传统,教师大多从“院校”到“院校”,教师自身脱离社会实践,也不了解广告行业的社会人才需求,实践教学内容空洞,实践课最终流于形式。此外,不少高职院校一方面由于受到实训场地、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真正及时了解市场实际人才需求,信息资源滞后,虽客观上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仍纸上谈兵,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实战设计经验,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教学方法滞后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但大多学生仍只是机械式的学习,缺乏思考。同时,学生自身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够明确,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授课时,大多数学生都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习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性,这也使教学效果得不到及时反馈,教师无法及时意识到问题并调整。

(三)课程结构的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基本沿用了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对高职院校的特点有所忽略,并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自身的优势,专业课程多,教学时间短,课程设计参考本科院校,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对课程的安排有一定误区,认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对学科理论进行精简,理论和实践课的课时安排不合理,使学生不能掌握整个广告行业的运作流程。课程安排只强调了课程安排的整体统一性,没有考虑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职院校同样也要因材施教,争取培养更多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对广告专业课程设置的新探索

(一)与赛事结合的课程设计

将课程设计与相关专业赛事结合,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知识理论教学和软件实训活动,提升专业技能。学生在完成专业竞赛任务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更培养了学生创意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改革课程设计的探索中,尝试选择国内有代表性的、赛事周期性稳定的专业大赛为实践对象,以争夺赛事奖项为目标开展突破性教学实践,强化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例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平面类项目可结合《招贴设计》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广告设计流程以及创意思维能力的拓展。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要求专业教师结合广告行业现状和赛事主题,前期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详细解读赛事主题。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要进行同步的强化指导,该阶段通常要进行大量的反复修改,以最大限度将作品做到极致。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习惯。

(二)教学过程的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深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将社会竞赛活动直接引入教学内容中。教师的授课模式要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分析代替理论的机械式灌输,使学生对广告行业的行业发展现状有及时的了解,避免所教知识与行业的社会发展脱节。在课程的培养计划中,将产学研一体化,使学生能够及时通过实践活动消化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在考核评价体系中,以行业标准为准则,课程考核通过大作业集体评分等模式,建立新的考核制度。改变现代教育中缺乏团队协作意识的“个体学习”状态,可尝试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工作室,教师负责为学生提供与社会接轨的实践平台,发挥教学相长,以点带面教学辐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在工作室的实践锻炼,掌握广告公司的运作流程,提升专业技能水平。针对一些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入职,没有真正意义上从事设计实践工作的经历,对于广告行业的流程以及行业标准仅参考资料与书本知识,对于学生的实践教学目标无法达到职业岗位的需求标准,专业师资力量培养上,可利用假期对专职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行提高。例如:与广告公司或相关企业建立业务联系,为在职教师安排暑期挂职锻炼等,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更新教学内容。

(三)课程设计的创新

高职院校的培养时间比本科短,课堂中的课时也非常有限,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有所不同。在课程设计中为避免成为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根据广告市场人才需求以及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广告专业的课程设计进行创新。一方面将课程设计的与行业岗位结合,调整课程的应用性,削减基础理论课增加专业技术课程;另一方面提高实践课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规范实践教学环节,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控制实践教学过程,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课程设计中对实践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将竞赛活动作为一项常规教学内容结合在相对应的专业课程设计中。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项目中的广告策划案、平面类可与《企业形象设计》、《招贴设计》、《文案与策划》等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并编写进实践教学大纲中。

四、成果与意义

第11篇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先学后做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利用项目和任务教学,精心设计系列任务,覆盖课程,推进学习。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模仿到独立。在课堂上边学边做,让学生通过做来学,强化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把路基路面工程这门课程建设成区别于普通高校、中职、培训班,具有高职特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

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教材内容陈旧。新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流程未能在教材中得以体现,课堂教学与实际脱节,未注重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授课方式单一。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内容枯燥,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课经常存在围绕知识不断探讨、不做任务的现象。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上课讲,下课练”“先学后做”“讲一半、练一半”“以讲为主,以练为辅”“师讲生做,害怕出错,不善示范”的形式。受学校教学条件限制,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课程,需要配套足够大的室外实训场及室内实训室,实践教学环所需的实验设备较多,而且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生分配到企业去锻炼实习,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多以教材讲授、课件图片、视频录像等方式实现。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反馈及社会用人单位需求调查发现,路基路面工程填鸭式的课程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的问题,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学会“工作”作为课程的培养目标。以企业调研为基础,确定工作任务,明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设计的标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系统化课程设计。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设计。通过多家企业的调研,对道桥与市政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路基路面的工作任务,明确培养学生路基路面设计、施工能力的目标,制定路基路面工程的课程标准(包括教材编写、实训项目、课件制作、教学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课程评价等内容)。以实际工程过程安排课程的教学顺序。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课程教学,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搭建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4课程改革的内容

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链接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训。学:通过路基及路面的设计和施工规范,分析路基、路面结构形式的确定方法;完成路面无机结合料及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做:边学边做,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深入学习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工艺流程及基本的理论知识。

4.1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采取“以任务为核心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利用项目和任务教学,即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入的情境布置项目或任务,让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独立思考以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通过完成任务学习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在课堂上边学边做,课程尽量全在实训室上课,大班改成小班,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将若干个子项目串成一个大项目,将整门课的内容形成很好的衔接。本门课以路基工程设计、路面工程设计两个项目为导向,将项目分解为:路基横断面设计、路基边坡稳定性设计、路基排水设计、路基边坡防护与地基加固设计、路面结构层设计、路面基(垫)层设计、沥青路面设计7个子项目。各子项目进行工作任务的设计,设计任务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依照认知顺序,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要求,系统化设计任务,创设工作情境。

4.2多种方式结合,突出工程性

除了校内的课程实训、实践,学校还应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让学生真正感受企业的氛围,参与道路放线、设计、施工、检测的工艺流程,这对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熟悉路基路面的新工艺、新技术非常有益。同时,可以邀请校内外的专家、教学名师、一线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开展讲座,结合他们经历的重要案例和当前的国内外形式,介绍本学科在工程领域的成就和重要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社会上对建筑行业各种注册工程师需求量旺盛,根据道桥与市政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的要求,课堂中融入一些考试知识点,增加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想把学生培养好,学校首先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要求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也要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去施工一线企业培训,学习企业先进的技术和施工工艺,应增加教师到兄弟院校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加快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4.4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也应结合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方案做修改,制定出符合道桥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新大纲修订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

4.5更新教材

目前,道路与桥梁工程中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新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应及时更新教材,对于新规范、新标准、新材料、新技术应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更新。

4.6课程考核方案

改变原有的理论考核模式,引入小组过程性自评(各组成员对阶段性成果自评,填写自评表)、小组过程性互评(各组成员对阶段性成果互评,填写互评表,后将各表取平均值,即为该组互评成绩)、教师过程性评价(教师根据每组成员的阶段性完成成果和答辩情况填写教师评价表)、小组总结性自评(各组成员对项目最后的总成果自评,填写自评表)、小组总结性互评(各组成员对项目最后的总成果互评,填写互评表,后将各表取平均值,即为该组互评成绩)、教师总结性评价体系(教师根据每组成员的项目最后的总成果和答辩情况填写教师评价表)。

5结语

第12篇

上机实验课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上机实验课应有的作用并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一项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即便将理论知识学的扎实透彻,但遇到实际的编程问题时却很被动,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对实验的重视度和关注度不高,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实验机会及指导,这样一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就相对较差。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上机实验课的流程就是学生上机编程来完成教师预先布置的编程任务,教师则会呆在机房内随时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这种实验方式没有给学生设定明确的上机目标,致使学生没有完成任务的紧迫感,甚至有的学生在教师看不到的时候肆意玩乐,这样一来,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不难看出,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能力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2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教育更侧重于将学生培养成能够满足工作岗位或职业需求、掌握相应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改革教学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改革教学内容就是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引入适量的案例,将基本理论的讲授穿插于案例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选择恰当合理的案例是非常重要的,它的质量能够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选择具有适用性及代表性的案例,而且这些被选择的案例必须能够包含Java程序设计中的大部分知识,这些案例既区别于课堂上的举例,但又和它们具有一定的联系。为了能够很好地展开案例教学,教师在课前需要对案例教学进行周密详细的安排,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它们分别是发放案例素材、组织案例实施、区分案例分析中的理论分析以及操作分析、安排处理案例教学中涉及到的外延知识。案例教学能够在课堂上很好的结合理论与实践,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授,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掌握分析问题的技巧,还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因此,相比传统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更够满足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今社会团队协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实行小组教学。所谓小组教学就是很据自愿或者协商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平均划分成几个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推选出一个成员作为组长。在课堂上,首先教师需要在对典型案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穿插对Java语言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而接受理论知识,并且深入了解Java语言面向对象的特性。然后教师通过为每个学习小组安排编程的任务来使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且分析讨论后每个小组都要确定出最终的解决方案,由教师来点评这些方案。为了能够使学生高效率的完成规定任务,教师要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及纪律要求,并设定一个恰当的完成期限。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彰显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及突出了教师协助引导的作用。小组教学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交流,擦出智慧的火花,正如萧伯纳所说“如果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还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但是我有一种想法,你有一种想法,交换一下,双方就都有了两种思想。”这就说明了通过小组交流,学生思维会更加活跃,从而产生更优的思想。通过小组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度,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小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迅速接收到来源于学生的反馈信息,比如反馈分析案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信息,通过这些反馈信息,教师能够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2.3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教学成果进行考核对无论是教还是学都能做出恰当的评价,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通常采取考核这一手段来对教学的效果进行检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通常采取卷面考试来进行考核,而且最终结果往往是由一次考试的成绩来评定的,也就是说,无论学生平日里表现多好,但如果在作为最终考核的那次考试中发挥失常,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否认这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够对学生的能力、知识以及技能做到真实的反映。由此看来,为了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改革考核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制定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重点突出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对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学习进行考核时,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展开考核工作,相应地,学生总成绩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综合能力考核成绩,另一部分是平时课堂表现成绩。具体来讲,一方面,通过案例教学,教师要求每个小组在对案例分析完成之后,做出案例的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综合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为假定的任意一个应用领域或虚拟企业设计一个信息管理系统,然后模拟其运行环境,最后进行编码或者程序设计。总之,就是给予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知识、技能、操作等综合能力的机会,这种考核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牢固、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方面的考核成绩占据较大的比重,在总成绩中通常占据60%的比例。另一方面,也就是占据总成绩40%的平时成绩,具体来讲,就是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课堂小组讨论中每位学生的表现,并且加以记录,给出相应的分数。此外,在本门学科结束学习后,教师需要组织每个小组进行小组内成员间的彼此评价,相互打分。最后,教师通过对这两小部分的成绩进行综合的评定,给出每个学生最终的平时课堂表现成绩。

3总结

第13篇

1.1人才培养目标

在内科学课程设计时要明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培养紧缺人才。经过3年时间,使学生成为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基本理论及技能,能从事放射诊断、超声诊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应具备的能力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等;熟练掌握常见病的放射诊断、超声诊断基本知识、理论,具备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临床工作的能力;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做出正确影像诊断的能力。

1.3主干学科、主要课程

该专业主干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包括内科学等。

2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理论教学课程设计

2.1突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及就业岗位需要的知识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对学习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综合素质类课程兴趣不高。因此,内科学课程设计不能模仿和照搬本科课程,也不能把中专的课程简单地组合起来。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相应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通过适当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打破原有课程设计界限,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技能训练,以突出操作能力、注重临床教学、加强技能实践、适应基层需要为原则,设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课程体系。近年来我们按照这个思路,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在制订内科学教学计划时重点选择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以增强动手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体现岗位需要的知识。

2.2明确内科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1明确内科学的地位

开始授课前向学生介绍内科学与专业课程、临床工作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其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等系统的常见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与外科学并称为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

2.2.2明确内科学学习的意义

内科学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为日后学习其他临床学科和从事临床实践或基础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内科学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亦有医学之母之称。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学科,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想集中表达在内科学中;且在临床实践中,内科疾病也最为常见,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密切相关,其诊疗原则与方法亦适用于其他临床各科。

2.2.3明确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通过病史询问或面谈后,进行体格检查,根据病史与检查所见做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以期在众多鉴别诊断中排除可能性较低者,获得最有可能的诊断,给出合理治疗方案。

2.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3.1重视“三基”教学,强化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关系

“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内科学学习以疾病为中心进行讲解,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生理变化、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如学习“慢性支气管炎”时,先让学生复习支气管的解剖和生理特点,炎症的病理特点,咳嗽、咳痰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再进行讨论并提出诊断依据,给予合理治疗,从而达到基本理念与临床知识的有机结合,为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奠定基础。

2.3.2重视疾病间影像诊断的鉴别

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图像,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作出诊断。内科学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肺炎链球菌肺炎、肺结核病早期,病变部位病理改变为渗出性炎症,影像学检查表现为相似的X线征象,但这两种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不一样,如发热症状,肺炎链球菌肺炎多呈稽留热,肺结核病人多表现为长期低热,于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日晨降至正常。通过对这两种疾病的介绍,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内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影像学检查只是辅助检查,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影像诊断,从而为临床医生明确诊断提供依据。

2.3.3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加深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为了增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弥补临床见习中的不足,通过多媒体展示临床病例后再进行教学。如讲授“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时,先以病案形式展示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学中还可通过对解剖、病理生理知识的复习来阐述疾病的演变和表现、两种病之间的联系、影像诊断的变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诊治方案,不仅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而且提高了其分析、探索问题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4强调教学总结和复习

教学中对一堂课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和复习,使学生明确重点,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课堂导入和结束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如教师对“肺结核”一病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明确“肺结核”临床分5型,每型的影像特征不同。

2.3.5改革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重视课间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意识,从而提升学生操作技能。改革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如通过病例分析引导学生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明确岗位需求、就业要求,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3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

教师的能力评价对教师的业务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高职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师有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践的经历,大部分教师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将医院最新技术引入教学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双师型”教师已成为主要的师资力量。教师应定期深入临床,熟练掌握临床技能,了解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了解社区医疗、农村卫生室岗位需求;认真备好、写好教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4选好教材

第14篇

(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落后的教学手段阻碍着人才培养的转型

高职会计专业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复杂、理论实践和操作性强,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而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却依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纳,反而使得学生缺乏对成本会计学习的兴趣和乐趣,更谈不上将所学理论联系到实际,因此远背于现代职业教育提出的“三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成本会计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成本会计本身就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课程,而现行教育模式下,成本会计的教学依然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观念还依然根深蒂固地驻扎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久而久之,必将影响学生毕业后适应岗位的能力。这也是目前许多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很难走马上任会计岗位的重要原因。

(三)课堂教学内容的设定缺乏创新,且内容分散,缺少连贯性

俗话说:没有创新何谈发展?成本会计的教学更是如此,目前成本会计的课堂教学都是以课本案例为主,而课本上的案例只是仅仅为满足某个知识点的需求来设定的,缺乏前后环节应有的连贯性,如若在讲课中不能和实际相联系,就更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时间长了,学生只会失去学习中思考的兴趣,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四)教师本身缺乏实战经验,不注重新知识的更新

教书实际是一个师范的过程,“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是我们经常用来形容教师标准的尺度。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是知识的传授者。而现行的状况是,高职教师大多都是高校毕业生直接应聘从教,即便是多年经验的教师也因扎身教育事业而与实际岗位脱离。而成本会计的实践性很强,若教师本身就缺乏应有的实战经历,那么何以将最前沿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再有者,有的教师本身就不注重新知识的更新,其何以能带动和引导学生去追求创新?

二、高职教育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重视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

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的教育需求了,为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地掌握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教师必须重视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比如,在讲授理论知识时,能够通过设疑导趣、情景导入等方法,用和学生最贴近的案例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使得学生能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地引领学生去创新、去发展。

(二)积极探索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做到实践教学从“单训练”到“双训练”的升级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按照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结果等步骤,实现“教、学、做”三者融合的有效方法。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我们在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不仅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而且要强化他们的专业技术训练。且我们的实践教学不仅要再现生产过程或工作过程中应知应会的职业岗位要求,更要体现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高”的属性。处理好“基于工作的学习”和“基于学习的工作”的关系,防止实践教学简单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弊病。

(三)创新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将分散的知识点集中化

知识点分散是成本会计课程的一大特点,这也是最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目的的绊脚石。因此,教师应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有所创新,使得分散的知识点集中化。比如,我们在课前设置案例导入时,能引用企业的完整实例,引导学生按照生产过程一步步分析,使得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将前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既实现了知识点的连贯性,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新知的习惯,为后期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四)有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教师实战经验的培养

众所周知,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院校用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为使得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求,学校通常会通过从合作单位中聘请一些企业的专家作为教学顾问给学生讲授所谓的高层次专业技术知识,从而忽视对本校专职教师实战经验的培养。孰不知,企业的教学顾问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因缺乏教学经验而达不到我们期望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将我们的教师送去企业,通过开展“下企业实践”的活动,达到提高教师实践经验的目的,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真正起到引领学生学习前沿技术知识的桥梁。只有如此,我们的“三型”人才的培养才更能付诸行动。

三、结语

第15篇

1.1进气的特性分析

在进气冲程进入柴油机气缸的空气称为进气,进气是柴油机热功转换的工质之一,进气的工况可以归纳3个特性。

1)动态性由于空气是进气的气源,所以进气的成分也会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动态变化,如对于自然进气型柴油机,在海拔4000m的高原地区,进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65%左右。

2)可调性柴油机的进气机构包括空气滤清器、空气预热器、废气涡轮增压器、进气消声器、进气门等零部件,通过这些功能元件的运行,可以调控进气的成分和物理参数,使其处于合理区间内,以利于提高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

3)系统性从系统工程学的观点分析,进气及进气机构是一个子系统(进气系统),与柴油机的燃油系统、排气系统和工程机械传动系统等子系统组成整机大系统。在对进气系统的进气进行调控时,不仅要调控进气系统内的功能元件的运行,还要与相关的子系统相关元件的运行优化匹配。如要使空燃比达到最佳值,则必须使进气量和燃油系统的喷油量最佳匹配。如要保障进气顺畅,充气系数高,则排气系统的排气背压废气残留率也必须相应减少,以达合理匹配。

1.2进气成分和物理参数的合理区间

从保障柴油机正常运行的角度出发,进气的主要成分和物理参数的合理区间如下:

①含氧量21%;

②气温20~30℃;

③含尘量<2mg/m3。这些指标是进气质量的参考评价指标。

2提高进气质量的对策

在柴油机的运行中,造成进气质量差的主要因素是进气含氧量低、进气气温过高或过低、进气含尘量超标等。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使用等方面可采取的对策如下。

2.1提高含氧量的对策

进气含氧量低会造成燃油燃烧不完全,燃烧效率低下,对此可采取如下对策。

1)用废气涡轮增压器增氧在柴油机上安装废气涡轮增压器,利用柴油机的排气驱动涡轮增压器,可以提高气缸的进气压力(约为180~200MPa),增加进气密度和含氧量,同时相应适当增加喷油量,则可使有效功率比自然进气型柴油机提高40%~60%左右。高原型工程机械的柴油机均安装废气涡轮增压器来适应高原地区空气含氧量低的作业环境。涡轮增压器有废气涡轮增压器、机械增压器、电动增压器、气波增压器、复合增压器等多种型号,其中废气涡轮增压器还有叶片角度固定涡轮增压器、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导叶叶片角度可调节)等多种,可按不同主机机型优选配置。

2)富氧膜补氧文献介绍,国外有的工程机械机型在空气滤清器后端安装富氧膜组件,可为进气补充氧气,节能减排。

3)用氧气瓶增氧在进气系统中加装氧气瓶和控制元件,为进气增氧。陕西建设机械股份公司对进口的ABG8620型摊铺机加装此装置,使该机在高原顺利运行。

4)电磁共振电解水增氧增氢据《建筑和筑路机械》(俄)2013年第8期介绍,德国公司WABO-SCHMIRTECHNIXGMBH&CO.KG开发了AIR-TEC装置(电磁共振电解进气中水蒸气为氢气和氧气的装置)。该装置有2个元件:

①专用进气管,内装电磁线圈的进气管,其余结构与普通进气管相同,装机时取代传统进气管。

②电子控制模块(ECU),它可调控进气管的电磁线圈发射与进气中的水蒸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自振频率相同或相近的电磁波,使H和O产生共振,共振力可以破断H2O中H和O之间的结合键,使H和O分别聚合成H2和O2,加入进气中,增加进气和氧含量和氢量。其化学反应式如下:2H2O=2H2+O2。电磁线圈所需电流由柴油机原有的发电机供给,由ECU调控。由于O2是助燃剂,H2是高效无污染的燃料,这都有利于提高燃油燃烧效率,所以安装了该装置,可以节能减排。德国奔驰ACTROS重卡安装了此装置,节油7%,CO2排放降低51%,NOX排放降低9%,碳烟排放降低26%,俄罗斯巴尔斯科林场等单位的林业机械、农机使用后,效果良好。5)添加含氧燃料补氧柴油是不含氧的燃料,文献介绍了添加含氧燃料甲醇+柴油双燃料方式,即在柴油中掺加10%~20%体积比的甲醇,甲醇是含氧、不含硫,着火特性良好的生物柴油。但单纯使用滞燃期较短,最大爆发力降低,双燃料可优势互补,混合燃料增加了氧含量,可以改善柴油的燃烧反应,燃烧效率高,排放污染物CO、HC和碳烟下降。

2.2调节进气气温的对策

1)当进气温度低于-10℃,由于会降低燃油混合气的温度,使柴油机冷起动困难,甚至不能起动,其对策是在进气管路安装进气预热装置,如电热塞、进气预热器、低温起动液辅助起动等(可依机型不同优选一种),以提高进气温度。

2)当进气温度超高时,采用降温装置降低进气温度。如工程机械增压型柴油机,空气经增压后成热压缩空气,使气温升高(约400℃左右)。气温升高会降低充气密度,燃烧效率下降。对此可加装空空中冷器来降低进气温度。

2.3降低进气含尘量的对策

实验表明,当进气中含尘量由23mg/m3降到2mg/m3时,气缸因尘粒产生的磨损量可降低12%。所以,柴油机进气机构中均装有空气滤清器,空气滤清器型号很多,有双级(粗滤+细滤)、三级(预滤+粗滤+细滤)、惯性式、油浴式、离心式、复合式、废气(柴油机排气)引射抽尘的三级空气滤清器等20多种型号,可按作业区空气含尘量择优选配。如厦工生产的沙漠型装载机,配置了大流量、低阻力、自动排尘的沙漠型空气滤清器,适应沙漠中空气含尘量大的环境,使进气含尘量少。另外,还可以采用降尘施工工艺来降低环境空气含尘量,从源头上降低进气含尘量,如在矿山和采石场,采用湿式凿岩,在隧道施工中采用湿喷施工工艺,在土方平基工地和粉料装卸场,采用喷水降尘等,减少施工粉尘的产生量。

2.4自动调节进气质量的装置

一些先进的工程机械机型,配置了自动调节进气质量的装置。自动装置主要应用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模块(ECU)来自动调控功能元件(如涡轮增压器、空气加热器、进气门等)的运行,从而调节进气质量,使其参数处于合理区间。如冠明斯柴油机运用自动控制技术,可调控VGT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按工况要求精准调节进气的压力、流量;又如scanid生产的生态型柴油机,配置带传感器和ECU的电控进气门和可变截面的涡轮增压器,可根据工况变化自动调节进气量的大小。卡特彼勒开发的ADEM控制器,从工程机械柴油机内置的传感器获取信息可对临界参数进行实时调节,调控进气量和供油量,使之最佳匹配,另外还具有适应海拔高度变化的自动补偿功能。

3建议

1)本文介绍的新技术,既可在新机上应用,也可用于再用机的升级改造,如俄罗斯将AIR-TEC装置用于再用机的升级改造,提高了再用机的节能减排性能。

2)在对司机和维修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时,加进气系统的有关内容,有利于司机和维修人员掌握提升进气质量的技术,提高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