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跨文化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近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蓝图中,‘人文性’,‘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崔新建,2003)在西方,“人文”一词的提倡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中兴起。随着西方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人文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强调的是以人的理性思想为主,尊重科学,是与西方宗教对抗。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便捷和舒适的生活,却带来环境污染、人类道德败坏等社会问题。“人文性”提出是与“科技”相对立,并且使人们平衡发展。“人文素质”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更多的是关注人文精神需求。由于它的人文性,人文素质教育在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解决问题和创新上有很大作用。为适应社会需求,高校(本科为例)开设许多以实用性为主专业,如机械、自动化、汽车工业等专业,为生产型工厂提供了大量人才,同时在一段时间内促进社会快速发展。但却使得“许多工作者成为了一个会用电脑操作机械的机器人”(张汉熙,1995)而非完整意义上的创作者。为了使现代大学生成为一个完整个人,在高校开展人文教育是必然的选择。
为什么要选择跨文化教育课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呢?在现代教育界,大家对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其成为国际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这也是人文素质的内容。社会对人才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也有要求,尤其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学历人群。跨文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国家首先发展起来。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以及研究内容不同,学习和研究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动机也不尽相同。19世纪的美国被称为大熔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成为美国公民,在带来文化多元化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不同民族与种族之间的矛盾,这就为跨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大量机会和研究资料。到了20世纪,美国经济迅猛发展,且与其它国家之间有了密切商业合作关系。显而易见,美国跨文化教育目的是为了消除种族之间的偏见,使不同种族之间交流更顺利,进而实现经济合作上商业价值。跨文化教育学在西方受到极大地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功,但都是建立在实用主义目的上,却忽视了其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由于跨文化教育学所涉及的学科非常丰富,包括语言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人类学等学科,使得大学生在接受跨文化教育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地理、历史、习俗、文化等知识从而获得人文知识,进而使其在人文思想上得到极大地丰富。
三、跨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跨文化教育在文化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改善自我认识等方面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提升作用。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文化素质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那么,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给学生传授文化教育。在课堂上进行跨文化教育时,通过视频或者现场模拟等方式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其他国家的文化,并让他们将本国文化与之进行对比,可以使学习者理解其文化内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例如,当以英语为第二外语中国大学生在进行跨文化教育时,在切身体会到西方国家文化素养后,会重新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文化的对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就会将他国的文化素养重新整合到自己的文化内涵中。跨文化教育能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一直是人文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没有了创新,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没有了活力。跨文化教育学并不是静态传授知识,它是一门动态的学科,是介于文化知识与交际活动之间的应用学科。正如Breen&Candlin(1980)指出,跨文化交际不仅关到遵从某种规范,而且也关系到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它既是遵守规范的活动,又是创造规范的过程(刘学惠,2003)。外语学习者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并不是把书本上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倒背如流,而是通过观察对方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后作出相应判断,灵活变通地应用所学知识,使双方交流达到预期效果或目的。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也需要学习者创新思维,才能使人类复杂的交际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国内没有跨文化交际经验的外语学习者比较多,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会表现出紧张和焦虑。如果为他们提供跨文化教学设备,使他们面对现实场景并感知文化差异,让他们意识到文化知识只是基础,在现实场景中如何解决问题才是中心。同时,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这一主张也正是人文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应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四、结语
在跨文化交流中出于语言在运用和交流中存有差异很大,需要以对方道德观念和思维模式来了解所学语言。在很多情况下提升对文化差异敏锐性已成为教学重要的一个阶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地领导学生关切不同文化,并从英语语言习惯出发让他们懂得正确问候、赞美和感激他人,并可以比较文化差异避免对西方人隐私和忌讳的谈论等。之外,在教学中还需强化对英美文化的概述,需要学生宽泛涉足英美文化背景方面知识,如:《英美文学》、《英美概况》,多看些英文电视节目或影片,通过实际情景掌握他们的地理政治、人文历史、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知识,做到提升学生对英美文化敏锐性的目标。
1.1在学习英语前了解文化背景
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准确地掌握和了解课文内容。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中,就叙述了马克吐温和朋友购买火车票有意泄露身份但几次被拒,最后被邀请上火车受到贵宾待遇,最后得知误认为是纽约市长的幽默故事。在学习课本时可先向学生简述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征,让他们清楚马克吐温这个人物生活时代的背景,作品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历史地位及当时社会风气等,然后逐渐深入探究,让学生可以把握住文章宗旨。
1.2在学习英语前掌握文化内容
在解释语法、生词、分析句型结构时要留意领导学生掌握和探究词句间体现的文化含义,让他们学会正确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交流。中英文化差别及词汇文化含义对正确理解课文非常重要,西方国家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存在很深的文化底蕴和背景。如:西方国家中大部分人都信仰基督教,他们必读的书就是《圣经》,英语中有很多习语与《圣经》、基督教、希腊罗马神话故事有关。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地向学生简述文化背景认知。
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别。一是在面对年龄问题上,中国人习惯以老为尊,而外国人却避讳“老”这个词汇。在中国称作中年以上人为“老”表示尊重,如:老张、老李或杜老等,但在西方“老”字却表示残年衰朽,所以,西方人避讳运用“老”字。美国老人不喜欢别人称自己为“老人”,要以“年长公民”(seniorcitizens)这一婉约词汇来代替。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要多掌握西方文化,才能与他们沟通进程中更轻松自如。二是能够从与动物有关词汇中比较东西方的差别。在汉语中有“鼠目寸光”、“贼眉鼠目”等成语,分别用来形容人目光短浅、鬼鬼祟祟。在英语国家中老鼠在俚语中指怕羞之人。同时,MickeyMouse的出现使老鼠形象大放光彩,深受儿童喜欢并成为机智、智慧的象征。之外,在中、英两种语言中,狗(dog)尽管它根本含义是相同的,但其文化韵意的含义差别却很大。在英语大多数场合下“dog”是褒义词,用来形容值得信赖的人,如:alucky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这都反应西方人心理文化,他们视狗为人类最好的朋友,如:asfaithfulasadog,就是以来形容人的忠诚。虽然在汉语中也有许多对狗的褒扬,但只是把它们视为忠实奴仆,并不是平等关系。之外,如:“狼心狗肺”、“狗腿子”等表达人们对它的厌恶。三是中西文化中称谓语所指向范围也不一样。这也就体现了人物亲疏关系及身份和职业等。它既是语言代表也是社会文化象征,所以,也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别。
论文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口译,分析了语言文化与口译的关系,并举例说明了口译中存在的文化障碍,指出培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口译质量。
一、口译与文化
口译是译员运用其双语或多语能力,为处于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沟通所提供的一种服务。口译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译员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译员不仅要精通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还要了解这两种文化,并具备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否则会直接影响口译的效果。正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1989:18-19)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而且了解得越细致、越深入越好。同样,译者还得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仅如此,他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他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作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
二、口译中的文化障碍
文化间的共性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但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则为交流造成了不少障碍。
由于文化的社会和民族属性,为一种文化所独有的风俗习惯或价值观,可能会不被另一文化集团的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这一交流过程中,译员最直接地接触不同文化的信息,必须能迅速准确地表述交际双方的意图,如果口译者不了解文化差异,会导致译语无法为部分不熟知该文化背景的听众所理解,从而使交际双方难以沟通,甚至产生误解,导致交际失败。
一般来说,口译中的文化障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文化意象的差异
文化意象是不同民族或社团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认知模式。文化意象不断出现在各民族的语言里,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带有丰富的寓意、深远的联想,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对文化意象的民族差异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文化意象的错位,产生误译(林新华,2005:183)。
如在汉语里,龙、凤都是吉祥如意的代名词,因为“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皇帝的代表,是高尚、神圣的象征,威力无穷,神通广大。而凤凰则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象征着祥瑞的意思。但在英美文化中,dragon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凶恶可怕的象征。phoenix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在阿拉伯沙漠中生活五六百年后自我焚化,并由此得到再生,phoenix在英语中引起的文化意象是“再生”。因而在翻译“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词时,要增加相应解释,以弥补文化意象上的差异。
2.2思维认知的差异
人们感知、认识周围世界的方式和角度是有差异的,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对同一事物表达习惯的不同。
中英思维差异在对时间、地点、方位和度量衡的表述上均有体现。例如表示方位的词“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所对应的英语为northeast,northwest,southeast,southwest。
在时空和地点的表达上,中国人习惯从大到小,欧美人则习惯从小到大。例如,2008年1月26日用英语表示就是26th,January,2008;而广西南宁市民族大道1号则是No.1Mingzu Avenue,Nanning,Guangxi.
汉语计数是以十进位,而在英语中数字是以千进位。
思维认知的诸多差异给口译增加了不少障碍,而初学者也往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调节适应。
2.3价值观的差异
美国学者罗基切(M.Rokeach)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最好的行为一套持久的信念,或是依重要性程度而排列的一种信念体系。(转引自关世杰,1995:154)。价值观是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中国文化是集体取向的文化,讲求集体主义,因而崇尚谦虚。而英美文化倡导个人主义,强调突出自身价值。因此,当受到赞美时,中国人会倾向于将功劳归于大家。而英美人则直接说“谢谢”。
中国有过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封建宗法社会里,人们高度重视血缘关系,十分强调等级差距,大力倡导长幼有别、尊卑有序,因此,称谓词区分得详细而严格。但是英语中却没有这种习惯,西方人习惯于直呼姓名,凸显出追求人人平等的西方人文理想。这种语言现象的不同反映了中外文化的差异。
2.4历史文化典故的口译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一部分成语源于各自的寓言或历史典故,包含特定的人名和地名。这类成语如果按照字面直译,译语读者通常无法理解。如果加上许多解释,又失去了成语的精练特色,所以成为翻译中的难题。
例如成语“毛遂自荐”,源自《史记·平原君列传》,讲的是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时,平原君门下食客毛遂自荐同往楚国求救,并说服楚王派兵救赵这一典故。
再如“The Heel of Achilles”源自希腊神话故事,指的是阿基里斯的唯一要害——没有沾到冥河圣水的脚踵。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基里斯特洛被伊王子帕里斯用暗箭射中他的脚踵,负伤而死。因此英语文化中便有了the heel of Achilles这一典故,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唯一致命弱点。
中西文化中类似这样的典故数不胜数,在翻译时,我们可以采用意译加注的方法,这样可以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使相关文化得到传播。
三、译员的跨文化交际
口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它包含复杂的认知、心理与情感过程。成功口译离不开译员的语言能力、社会文化能力、情景交际能力及交际策略能力,也需要其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
3.1跨文化交际能力
1966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表现在他是否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且还表现在他能否在一定的场合和情境中使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这就是语言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1.语法性,即辨清句子是否合乎语法的能力;2.可接受性,即懂得哪些句子可以被人们接受的能力;3.得体性,即懂得哪些话是恰当的能力;4.现实性,即懂得哪些话是常用的能力。(转引自贾玉新,1997)
对于口译员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指能用合乎语法的语言,用听众所能接受的难易程度、恰当的表达方式及用词将原语包含的意义传达出来。
3.2跨文化意识
口译时译员要进行多方面信息的分析综合,而跨文化意识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视。
对于口译者来讲,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指的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赵军峰、蒋楠,1998:29)。
一旦译员具备了跨文化意识,他就可以使译语不受或少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从而更好地驾驭语言,为两种文化牵线搭桥,得体和准确地传达信息。同时,具备跨文化意识的译者,还可以更好地考虑交际的需要,主动弥补说话人表达的失误与缺陷,尤其是当其意识到交际双方冲突的症结所在时,就能在口译中起修复的作用,缓和冲突,帮助双方建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四、结语
本文分析说明了文化因素在口译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并对影响口译的一些文化障碍进行了分析,指出译员所具备的有助于提高口译效果,因此,译员或有志于从事口译的学生应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林新华.文学翻译与语义认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