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

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毕业生就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毕业生就业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营销理念运用

高校不承担毕业生就业的责任,但由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招生人数和质量,影响到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从而最终影响高校的发展,对此,各高校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探索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在借鉴了国外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设置和职能的基础上,提出运用营销理念促进国内高校就业工作的新思路。

1国外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国外高校大多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他们把学生当成服务对象,认真地指导学生面对市场和竞争,帮助学生分析市场行情、确定就业目标;为他们选择专业、完成学业、顺利就业及工作后的继续教育提供优质服务。此类机构设置有:美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英国的职业建议中心、加拿大的就业指导部、日本的职就部等。这些就业指导机构在学校中的地位很高,一般由一名主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直接负责,机构设置齐全,设施先进。另外,人员专业化程度高,不但有很强的专业知识,还有较宽较高的知识层面,更要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这些机构都是保持高效率的运作。

首先,在就业服务全程化的思想指导下,从学生入学前,高校就派出专门人员对高中毕业生进行人学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选择合适的专业;入学后,各高校再通过心理测试、咨询等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其确定职业方向。特别是对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还开设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这些课程内容包罗万象,细致周到。

其次,信息化服务水平很高。各高校都将自己的就业网站与其它相关网站的进行链接,学生通过信息网络可以查询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需求信息,随时把各类需求信息收集整理。并能把求职信息通过网络传送给雇主。校园辅助就业系统也较为完善,毕业生和供需双方信息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定期的大型校园招聘会,也有不定期的小型招聘活动,既有传统的书面信息交流和直接的面试,也有现代化的网络信息交流和网上招聘;另外,各高校还备有各类有关就业指导的图书、报刊、杂志和企业介绍材料,供学生们随时查阅等。机构职能十分到位,倍受学生们欢迎和信赖。

2以营销理念促进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

2.1营销理念运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招生数量不断扩大。从而导致了近几年毕业生大幅度的增加: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达到550万。2003年国务院就明确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全面推向了市场,实施了“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随着高等教育行业切块管理和省际就业限制的取消,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对学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高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列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逐渐认识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充分认识市场发展的规律,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和方式来解决市场问题。有必要将营销理念渗透到就业工作中来。

美国著名营销大师菲力普·科特勒博士在其《营销管理》一书中定义到:“营销是指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所需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从营销的定义可以看出,营销并不是企业所独有的经营活动,从某种意义来说,凡是包含交换和竞争都会存在营销,凡是存在交换和竞争的行业和领域,都可以运用市场营销管理,高校自然也不例外。我国高校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是就业市场的组织主体,其任务就是提供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并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此,高校必须密切关注毕业生这个特殊商品的销售市场,研究市场机会,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促进高校自身的稳定协调发展。高校毕业生营销与企业市场营销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学校的新专业设置类似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类似于企业的产品促销会,毕业生就业率类似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

2.2营销理念运用的基本思路

2.2.1认真进行市场细分,确立高校的目标市场

市场细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区域;二是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市场中的定位。首先,面对复杂多变的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高校要认真进行市场调研找出符合本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点。一般而言,用人单位需求的主要内容是相同的,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单位(如部分民营企业)侧重于人才的专业对口使用;有的单位(如部分外企)则侧重于人才的基础知识和团队能力等。高校应帮助学生对用人单位需求内容进行分析,区分这些侧重点,发现市场机会,制定差异化策略,在竞争中满足其独特的用人需求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其次,高校应从整个高等教育市场细分中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范围。我国教育市场分为不同专业、类别的子市场,学校要分析在该产业中所占的份额是多少,处于什么地位;分析每一个细分教育市场的吸引力;分析同类高校的竞争实力;分析自身的办学资源的优等,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本校的目标.在资源和竞争中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定位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取得竞争优势。

2.2.2积极贯彻营销组合手段

常见的营销组合手段有两种:一是麦卡锡提出的"4Ps”组合,即: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二是劳特伯恩提出了与“4Ps”相对应的“4Cs’’即顾客问题的解决、顾客的成本、便利、沟通。这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所处的角度不同,前者是处在生产者的角度,后者是处在顾客的角度。两者都有优势和特色,这里作者主要从4Cs组合来分析。

首先,从用人单位的需求考虑大学生学业中的课程设计、技能培养、素质提升等问题,努力提高大学生劳动服务的受让价值。将用人单位招聘一名合格员工所消耗的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以及招聘风险降到最低,让用人单位觉得物有所值,充分尊重用人单位的要求。

其次,为用人单位提供最大的招聘、使用便利。

最后,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赢关系。在沟通中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职位、岗位要求、薪金、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等:同时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主要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及毕业生的总体情况告之用人单位,以减少彼此的信息不对称。积极采纳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针对用人单位对招聘大学生能否胜任的顾虑,学校就业指导人员要积极帮助用人单位提供可能录用大学生的情况信息,提高用人单位对高校的信任与信心。

223树立产品意识,全力打造学校品牌

毕业生是高校的特殊产品,高校应该从“产品的五个层次”考虑学生的培养问题,第一个层次是专业用途;第二个层次是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和主要课程;第三个层次是毕业生对此专业学习应达到的能力和水平,或应获得的相关证书;第四个层次是选修其他课程或其他知识的学习;第五个层次是专业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都希望能够招聘到复合型的人才。

另外,高校应从文化氛围的角度树立整体品牌形象,应从校训、校风开始,以人为本,结合自己的主要特点,全力打造自己的强项,并在教学管理中不断推进。充分利用广告营销,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毕业生就业的时间阶段,要加大在大众传媒的广告投放,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力。经过多年的发展,以鲜明的专业特色和较高的教学质量在社会上形成稳固的“晕轮效应”

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指导;就业服务;

高校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极为宝贵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最珍贵的人力资本,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才能把蕴藏在毕业生中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先进生产力,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理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曾两次专门提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他要求“要认真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如此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在历次《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是第一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已经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劳动力市场是配置劳动力并且协调就业决策的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一个独立而有很大特殊性的市场,其特点在于人员素质较高,市场范围更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国各类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增长迅速,招生人数的增加必然造成毕业生人数增多。

199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共101万人,2003年达到212万人,短短4年时间里面增加了110%,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由于各级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加强了对高校扩招后首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与服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有了明显增长,2003年的就业率为83%,比2002年增加60万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毕业生人数仍将继续增加,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280万人,2005年达338万人。按照目前的初次就业率计算当年不能就业的毕业生数,2004年为76万人,2005年将超过90万人。无论从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都必须对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认真研究,通过完善和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加强就业市场管理能力,努力构建高效、有序、和谐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促进就业率不断提高。

一、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提高就业市场效率

经济学认为,由于资源的稀缺性(scarcity),就社会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最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因此,我们首先要考虑效率(efficiency)这个关键的概念,考虑如何最有效地使用资源以满足社会需要。

1.1就业市场中的效率。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刚刚实现大众化、全社会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人口比例仅3.6%的状况下,高校毕业生作为一种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来说还是极为稀缺的。正是由于毕业生资源的这种稀缺性,我们必须考虑就业市场中的效率。假设一个用人单位需要满足特定要求的毕业生,满足需要的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该用人单位条件一致,并且双方达成了就业协议,这种交易是双方互惠的,如果就业市场能够促进这样的交易形成,我们就认为产生了经济意义上的帕累托(pareto)效率,即有效率的状态。

但是,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目前并不是充分有效率的。一方面有许多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不少毕业生毕业后就不了业。即所谓的“有的地方没人去”、“有的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并存。出现这种现象,说明毕业生就业市场未实现效率。

1.2影响就业市场效率的原因。市场无效率,经济学中概括为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也称市场失效。出现市场失灵,既有就业市场外部的原因,也有就业市场自身的原因。

1.2.1就业市场外部原因造成的就业市场失灵。

首先,我们进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时间还短,就业市场还有许多发育不完善的地方。虽然就业制度改革早在上世纪9O年代就开始进行“双向选择”的市场改革,但是至今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的某些方面仍残留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就业市场的发育还不发达。如有些高校对毕业生到某些地区就业仍有计划指标限制,某些地区接收毕业生也需要进人指标等。再如目前人事管理、户籍制度等仍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部分非国有经济成分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受到限制。

其次,某些就业市场外部的原因可能会造成市场失灵,如高校培养方向、专业设置等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因而造成就业市场失灵。

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导向。目前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矛盾。一些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调整和规划,办学盲目性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有些高校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或者知识面过窄等等,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的“产品”——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在就业市场上缺乏需求,造成资源浪费。高等学校应切实改变原来独立于社会和市场的状况,树立新的质量观,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质量为标准,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收集就业市场信息,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设置专业,进行培养。

总的来说,由毕业生就业市场外部原因造成的市场失灵,需要高校和社会共同配合,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转变人才的培养观念和培养方法,进行配套制度改革等等,这方面的讨论和文献也比较多。从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来说,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需要更多地关注由就业市场自身某些特性所造成的就业市场失灵。

1.2.2就业市场自身特性所造成的就业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然而,市场有效率是有一定条件的,有效市场的假定包含了充分信息、足够竞争、及时的调整和适度的交易成本等必要条件,一旦这些条件不能满足,市场就可能会出现失灵的现象。

维持市场效率的前提之一是交易双方都拥有完全的信息,市场信号可以无代价地传递。具体到就业市场中来说就是要求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的供需信息都比较充分,在这个平台上,才能通过二者之间的“双向选择”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现实的市场往往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运作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还具有范围大、时间跨度长等等复杂性,实现充分信息更加困难。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机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的不充分。

市场之所以成为配置资源的有效途径,主要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存在,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通过竞争使供求变量及时有效地得到调整。许多毕业生的竞争意识不强、择业期望值不能及时调整等,影响了就业市场的效率,也影响了自身顺利就业。

市场中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搜索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和执行成本。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搜索成本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为搜索适合自己就业的岗位和人员所付出的成本,如制作和发送《就业推荐表》、就业需求信息、参加招聘会以及为此放弃的机会成本等等的时间和经济上的付出都属于搜索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就工作待遇、发展机会等等进行谈判所付出的成本,如面试等;执行成本则包括双方签约以及违约后的处理等等时间和经济上的投入。为了找一个称心的工作,毕业生在交易成本上投入的代价非常可观。如每年都有不少毕业生制作数十份精美的推荐表四处散发,有的还拍摄写真照片提供给用人单位;不少高校毕业班的学生在校时间很少,到处参加招聘会,甚至全国各地奔走等等。时间和经济上的投入都非常高,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就业。

1.3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努力消除市场自身特点造成的无效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来说,在培育就业市场的同时,要下功夫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这些自身特点进行研究,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和服务,努力克服市场失灵。

1.3.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

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毕业生不能充分就业,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考虑一切工作都要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认真研究就业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挖掘自身潜力,切实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

1.3.2重视和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信息化。

充分信息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实现节省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的缺失和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材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信息的不对称还是造成就业市场中欺骗、违约等失德行为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立体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要更新观念,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建设。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上,以信息化为手段,以资源共享为目的,建立毕业生就业大市场,改变原来进入不同就业市场之间成本高,信息搜寻层级多、交易环节繁杂的局面。如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分别将目前同地、同类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渐合并,形成区域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在适当的时候建成全国性的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大市场。有效地改变以前多级、多类就业市场共存的局面,降低信息搜寻成本,提高信息使用效率。

1.3.3重视和加强毕业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期望值,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

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门作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重视和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开展毕业生教育,引导毕业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恰当评价自身,树立合理的择业期望值。毕业生就业部门还要通过毕业生教育工作,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突破旧的就业观念的束缚,培养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在社会环境上建立促进毕业生创业的制度,为毕业生创业创造条件,提供制度保证、政策优惠和信息咨询服务,力求尽快完善人才创业制度,使创业机制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完善就业市场管理,创造有序的市场环境.

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除了要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就业市场的管理,营造一个公正、有序的就业市场环境。

2.1加强就业市场的管理是维持公平就业秩序的需要。

虽然就业市场具有多种优势,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不发达的市场中。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就业市场中的失德(moralhazard)现象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表现。本文就以失德现象为例,来分析和研究维持公平就业秩序的措施方法。

失德(moralhazard),也称败德,或道德风险。本文所讨论的失德现象,是指市场主体——毕业生或者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中为了实现自身利益,采取种种方式,不诚实地表现自己的真实情况,或者不讲信用等。比如毕业生在向用人单位自荐时提供虚假成绩、伪造证书,签约后不履行协议;又比如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不真实地向学生介绍本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待遇、发展前景等,夸大其词,或者隐瞒不提,也有的单位不履行协议。不以诚信原则进入就业市场的现象不是个别现象,据了解,在就业市场中,只讲成绩的情况比较普遍,弄虚作假的情况也经常发生,有时甚至形成一种“造假”的风气。这些情况的出现,扰乱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严重时会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互相不信任,使市场职能扭曲,不利于毕业生顺利择业和用人单位顺利选材,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为了使就业市场维持正常、公平的就业秩序,各级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为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统一规范的市场秩序。

2.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就业市场管理。

为了有效地解决就业市场中失德问题,我们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失德现象进行分析。

2.2.1失德现象出现的原因。我们首先从一个简单的模型人手,来考虑毕业生的情况。假定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只录取素质高的毕业生。有毕业生A和B,基本情况相同,属于中等情况,即在择业中不占很大优势。面对用人单位,他们都有两个选择:欺骗或者诚实(在这里,诚实是指实事求是地反映个人情况;欺骗是指弄虚作假,伪装成高素质学生)。A如果选择欺骗,B选择诚实,A会被单位录取B不会,因为从表面来看A的素质优于B;反之若B选择欺骗,A选择诚实,B会被单位录取A不会;如果两人都选择诚实,都不会被录取;都选择欺骗,都被录取。假定录取给毕业生带来的效用是3,不录取是0。这种情况下A和B的博弈矩阵如图一,括号中第一个数字表示A的效用,第二个数字表示B的效用。这是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3,3)是一个纳什均衡。因为不论A选择欺骗还是诚实,B最好的办法是选择欺骗,因为效用3大于效用0,即录取比不录取好,同样,不论B如何选择,A最好的办法也是选择欺骗。所以,结果是A、B都选择欺骗,没有人选择诚实。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毕业生选择欺骗不是个别现象,因为欺骗是这种情况下的理性选择。类似的,将毕业生A和B换成用人单位A和B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最佳选择:假定市场是完全静态信,毕业生完全相信用人单位,那么用人单位选择欺骗可以吸引到素质更高的毕业生。

2.2.2失德现象的危害。为了说明失德现象的危害,我们再构造一个博弈矩阵(见图二),A和B进行博弈。A选择是否相信B,B选择是否守信。假设A信任的价值是l,若A相信B,则B再选择是否守信,若守信,可以创造出l的价值,双方平分,各得到0.5,若B不守信,A的信任损失,A得到一l,B得到l。若A不相信B,双方都得到收益0。用博弈论的语言来说,就是A的策略空间是(相信,不相信),B的策略空间是(守信,不守信),若A相信,B守信,双方的支付为(0.5,0.5);若A相信,B不守信,双方的支付是(一l,1);若A不相信,双方的支付均为(0,0)。我们可以分析得知双方的最好选择:当A信任B时,由于l大于0.5,B的最优选择是不守信,但是A预见到B会不守信,于是A的最优选择是不相信,所以这个矩阵的纳什均衡是(不相信,不守信)。我们假设图中A是用人单位,B是毕业生(A、B位置互换的情况类似),于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毕业生出于自身的考虑理性选择了不守信,用人单位预见到这种情况,会不再相信毕业生,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不录用毕业生,或者在录用以前对毕业生进行相对严格的考察,如对毕业生进行考试、查看毕业生档案材料等等,都是由这样的原因所导致的。

2.2.3失德现象的消除。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管理,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可以解决失德现象,我们再用博弈矩阵来说明。如果B承诺守信,并且这种承诺是可以强制执行的,情况就会有变化,如图三,A相信,B守信时的情况不变;如果A选择了相信,B违约,那么A得到损失补偿费,假设补偿费为A相信,B守信时的水平即0.5,这样无论B怎样行动,A若相信B都可以得到回报,若不相信B则不会得到回报,因此A会选择相信。再来看B的情况,在A相信B时,B若守信,可得到0.的回报,若违约,必须支付赔偿金,B得到一0.5单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守信是B最佳的选择。

在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或者毕业生为了使对方相信自己,往往会做出一些承诺,如对自己陈述诚实性、履约可靠性的保证等等,就是博弈开始以前的承诺。为了使承诺更可置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还可以设计一些制度措施,如给毕业生只发放一份就业协议书,签订以后无法再跟其他单位签约签订协议后一旦发现违约,违约方应当支付违约金等,这样的规定就是根据以上原理,为了保证就业市场的公平、正常的秩序而制定的。

2.3有序就业市场环境的重要作用。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放弃了对就业市场的管理,没有担负起维持就业市场公平秩序的职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就会缺乏信任,其必然结果就是交易活动减少和交易数量的下降,宏观来看就是就业率的降低,这无疑会导致就业市场失灵的情况出现,不利于毕业生就业和人才资源的配置与利用。

另一方面,如果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和制度,使就业市场秩序正常而公平,市场主体双方会增加信任,从而促进交易活动的繁荣和交易数量的增加,合作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增加总的产出,宏观上看就是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人才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与利用。

三、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与管理工作,构建和谐高效的就业市场

3.1有序的市场环境是提高市场效率的重要保证。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时,应当首先以提高就业市场效率为导向,但是要防止一个倾向,即在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就业市场呈现买方市场特征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就业率的提高,放松对就业市场的管理,只要学生能够找到单位,无论他是通过弄虚作假,还是一再违约都放任不理的倾向,这样做的必然结果,是学校和毕业生声誉的败坏甚至彻底损失,就业市场陷入无序状态,毕业生会发现在就业市场上择业越来越困难。因此,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要兼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方面加强指导和服务,一方面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就业市场效率,同时着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秩序,使毕业生的择业空间越来越开阔。

3.2加强管理要遵循效率原则。管理需要严格的制度,但是在加强就业管理时不能一味追求严格,过分苛刻反而会破坏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工作中,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时应该贯彻效率优先的原则。如当签约后违约的情况出现时,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加以规范和约束。从合同法的原则来看,一般的赔偿方式有预期损失赔偿和强制履约,处理思路有两种,一种通过经济赔偿来处理,一种是强制协议执行。由于人力资源的价值是很难衡量的,毕业生到了用人单位到底可能创造多少价值,很难计算,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个人发展的价值也是难以衡量,所以预期损失赔偿在这里总有不完全的地方,最公正的处理应当是强制履约,即不同意双方违约。但是实际上在就业市场中违约现象并没有这样处理,原因就在于要考虑效率优先的原则。一般来说,毕业生或者用人单位违约的原因是找到了更好的选择,毕业生违约可能是找到了更好的用人单位,以后的发展更大,创造的价值可能更多;用人单位违约可能是因为找到了更适合的毕业生,创造的价值更大。与强制履约的结果相比较,会增加社会总的产出。同样的例子,对于违约之后的赔偿问题,如果签约双方没有特殊的约定,一般会以一个特定的数额进行处理,即违约方向其他方交纳一定数额的违约金,而不去详细计算违约受害人的预期损失、机会成本和信任损失,原因也在于这样无法衡量,计算成本较高,考虑效率原则,采取定额赔偿的方式进行。

四、小结

第3篇

本次调查对象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2001级至2010级毕业生。针对毕业生的个人情况、在校时情况、工作发展状况以及对母校的建议等方面,共设44题。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电子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35份,回收率为67.5%,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考虑到每一年级的问卷回收数量不同带来统计结果的偏颇,故我们对毕业生样本采用分类统计的方法进行,力求全面客观。

(一)对毕业生就业意愿的调查研究

在是否考研的选择上,过半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就业,2001~2003年期间的毕业生对于继续深造的热情相对较高,2008年金融危机后毕业生毕业后选择考研的人数又有所上升。大部分的金融学毕业生将发展地区选在河南省内,有近三分之一的金融毕业生就业地点选在生活条件好、发展空间大的大中型城市。部分金融学毕业生选择中西部城市,这与政府近年来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有关。在工作机构的选择上集中在国企、民营、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行政机关,说明工作的稳定性以及福利待遇的完备是毕业生考虑的首要条件。

(二)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

证书获得量最多的是英语四六级证书和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专业方面的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和保险证相对较多。对于就业政策关注度,上大学之前就关注就业政策的学生仅占到5.2%,可见大学生对于就业信息、就业政策的关注度仍有待提高。获得奖学金的次数能体现学生的进取心及学习能力。近两成的毕业生获得3次以上奖学金,近一半的毕业生拿过奖学金,说明大家对于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好。

(三)对毕业生自我认知的调查研究

对比分析得出,毕业生认为自己最欠缺的能力是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而用人单位认为最重要的能力却是工作态度,其次就是专业技能以及工作经验。大部分毕业生目前的薪酬水平较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水平已经有较大的提升,但是目前企业所能提供的薪酬距离大部分人对未来的期望仍有一定距离。

二、影响金融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本文假设大学期间的课程设置以及职业规划对就业状况有影响,将课程设置、职业规划定义为自变量,将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定义为因变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相关因素逐个分析和解释。

(一)课程设置

通过对课程设置与是否考研、就业地点、就业单位分别做单因素方差分析,课程设置对于就业意愿影响不是很明显,但在均值上两者存在一定差异。注重实验实习以及基础知识的毕业生更加倾向于考研,说明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毕业生未来是否选择直接就业有一定的影响。注重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的毕业生中相较其他毕业生有更多的人选择去大城市就业,可以看出实践能力的以及课外创新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对于未来就业地点的选择。注重毕业设计及论文的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在事业单位、国家行政机关等相对稳定有保障的机构工作。

(二)职业规划

通过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意愿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看出选择就业的意愿随着规划程度的减弱而减弱。通过对职业规划与政策关注度做单因素分析,得出的结论较为明显。有职业规划并且基本按照规划发展的毕业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开始关注就业政策。从均值分布上可以看出这一点的显著性,考虑到样本的数量,应该更加谨慎的认为,两者间的关系强度不是很强是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对职业规划与所获奖学金次数单因素分析的结果,并没有显示越是有职业规划的毕业生获得奖学金次数越多,两者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三、金融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待提高

专业类从业资格证的持有相对较少,其中较多的是证券从业资格证。此外,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比较少,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学生时期仍比较安逸,在经济上仍依赖父母,对于就业压力感知力差,对就业政策也就缺乏准确的了解和认识。在金融学刚毕业大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中,经验不足,缺乏职业技能占这两项占比重比较大,说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的不足。目前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对岗位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对企业用人标准不太了解,工作经验不足、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二)大学生自我认知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

在对以往工作不满意的调查中,近一半的人认为与自己期望差距过大。大部分毕业生目前的薪酬水平较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水平已经有较大的提升,但与其对未来的薪酬期望仍有一定距离。以河南省为例,近年来河南省的经济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大,但对求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部分金融机构对于大学培养出的金融人才持有怀疑态度,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在于文凭证书,而是更加看重高精尖的专业素养以及具有竞争力的英文水平,甚至包括精通电脑操作以及法律知识。高校的人才供给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未形成有效对接,很多职位没有合适的人才填补仍处于空缺状态。

(三)课程设置及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在影响就业的因素当中,自身素质对毕业生就业影响最大,其次是就业观念,学历层次对就业也起到一定的影响。目前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对岗位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对企业用人标准不太了解,工作经验不足、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由此看来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就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课程设置对于就业意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职业规划对于毕业生就业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促进金融学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一)大学生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应该对于自我能力有一定的认识,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专业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尤其是专业方面创新意识的培养,多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灌输。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即使是工作多年的毕业生仍有人在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问题上感到困惑。在毕业之际做好进入社会心理准备。大多数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其对自我认识不足、工作期望过高有关。提前关注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对自己准确定位,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有效的减少面临就业时的困惑与不安。

(二)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应切合实际,以就业为导向将专业培养课程进行调整。当下,用人单位对于金融学毕业生的质疑,计算机、法律、数学专业毕业生与金融学毕业生造成就业压力,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重视课程设置与改革。金融学越来越倾向于融合发展,离不开数学、科学以及人文自然知识。高校应当重视对金融学人才在数学研究领域的深度培养,教学期间看重学生对于问题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注重突出能力的培养。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大数据时代的引领下,现代信息技术是金融学专业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大学生应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金融学的教育必须融入高精尖的信息化教育,加强金融学与时代背景的融合,优化金融学教育。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