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会计财务分析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题目:富铁轨枕有限公司成本管理分析与探讨
一、选题依据、意义和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理论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成本管理是为解决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存在的,成本管理理论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这一事实本身也印证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对企业起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富铁轨枕有限公司节约劳动耗费,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在成本管理问题上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信息有用性和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拓展成本管理功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特别是作业成本的应用和结合ERP的实施对成本管理的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Gooperand)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作业成本法,关注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动向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会计岗位--战略管理会计。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来设计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国内:国有企业的成本预算内容不全面,不能发挥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成本管理比较单一。成本管理的内容由产品成本逐渐向企业成本和战略成本管理发展,理论研究者和企业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研究内容:从富铁轨枕社会成本分析入手,针对富铁轨枕存在的成本管理的问题,找出影响富铁轨枕的成本管理的因素,并进行整理,结合理论所学和相关文献的理论支承,提出解决富铁轨枕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拟采取的办法: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分析、规范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成本数据的失真,由于成本核算技术问题可能会导致相关数据偏离真实值。
解决:技术分析与逻辑分析,实地调查。
五、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第六周至第七周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至第十周撰写论文提纲整理资料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论文定稿、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冉秋红.战略成本管理的观念、方法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1,(05).
于婕.基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销成本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6.
张智洪.战略成本会计在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
[4]韦德洪,王珊珊.成本管理系统的柔性研究[J].会计之友(下),2007,(01).
[5]葛兆强.战略管理、银行成长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01).
财务会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二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开始全面接轨,国内企业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国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一部分国外施工企业涌入国内市场,使得市场竞争日益国际化。国内施工企业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施工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也很难有突破,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采取各种措施降低产品和劳务成本,从而增加利润,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也是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经营过程中所采取的重要手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加强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提高施工项目和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对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目前我国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改善措施。
二、文献综述
针对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和学者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
王满,高岩(2003)在《试论成本管理的演进及发展》一文中,阐述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激烈竞争中,企业若想拥有一席之地,关键要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树立现代成本管理思想和观念,因而,研究成本管理的演进过程,探求当代成本管理的发展方向很有必要。
冯金英(2008)在《论企业成本管理》一文中,阐述了现代成本管理的产生,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同时还列出了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几个新方法。张晓光(2006)在《浅谈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改革与发展》一文中,在对传统成本管理作出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详细地阐述了企业成本管理改革的措施及前景。
强雪峰,高峰(2008)在《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一文中,提出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如何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且日益壮大,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管理,控制施工企业成本。梁明(2007)在《浅论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一文中,从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加强全员的成本意识、控制施工成本几方面对施工企业如何做好成本管理工作进行了论述,着重对岗位责任制的建立、定额管理的实行、监督约束机制的建立及强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靳刚(2009)在《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方法探析》一文中,阐述了成本管理是我国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尤其是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作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成本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姚庆国(2001)在《论安全成本与安全成本核算》一文中,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安全成本”概念及“安全成本核算”问题,在定义安全成本的基础上,对安全成本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述,提出了安全成本核算的分步核算法和同步核算法。李洁玉(2008)在《建筑施工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研究》一文中,首先谈了建筑企业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建筑施工企业全面成本管理的措施。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引言)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给出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第一章)介绍相关概念及理论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二章)分析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第四部分(第三章)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改善措施。第五部分(总结)对全文进行总结。
本文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及文献研究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先阐述成本管理理论,再分析我国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从而指出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四、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企业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陈传德,吴丽萍.施工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王满,高岩.试论成本管理的演进及发展[J].经济与管理,2003(07).
[4]冯金英.论企业成本管理[J].科技信息,2008(05).
[5]张晓光.浅谈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改革与发展[J].今日科苑,2006(07).
[6]强雪峰,高峰.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J].西部财会,2008(11).
[7]王昆芳.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国际商务财会,2009(09).
[8]梁明.浅论施工企业成本管理[J].山西建筑,2007(29).
[9]李国彬.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浅析[J].交通财会,2009(12).
原准则中,控制定义为一个企业对另外一个企业的经营和财务决策起决定作用,并可以从另一个企业获得利益的权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控制的内容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新准则中,控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二是参与被投资方相关活动获得相关回报;三是借助于对被投资方的权力从而影响所产生的回报金额。在具体应用中,第一方面所涉及的权力包括评估被投资方的设立目的,识别被投资方的决策机制,确定其对投资方所拥有的权力;第二方面可变回报主要指从被投资方所取得的股利,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综合分析其他可变回报如为被投资方固定资产提供服务而获得的报酬等;第三方面重点在于角色定位问题,是以主要责任人还是以人的身份拥有决策权,虽然人可以主要责任人行使职权,但人并不对被投资方有控制权,因此在判断控制上,应综合考虑投资者与被投资者之间关系,从而达到影响回报金额的目的。通过新旧准则关于控制定义的比较,发现新准则是在旧准则“控制”定义基础上发展而来,新准则中关于“控制”定义更加具体,并详细列出了“控制”的条件,为企业开展编制合并报表工作打好了基础。
二、合并程序的编制不同
旧准则中规定:合并财务报表应当以母公司和其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为基础,根据其他有关资料,按照权益法调整关于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由母公司编制.2014年新准则中对合并程序中编制依据重新做了界定:删除了“按照权益法调整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抵消母公司通过长期股权投资在对子公司所有者权益的份额,并对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依据进一步扩充,提出“应当将整个企业集团视为一个会计主体,依据相关企业会计准则的确认、计量和列表要求,按照统一的会计政策,反映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在处理内部交易方面,母公司与子公司发生的内部交易相互抵消,在抵消过程中发生减值的计入为部分损失,更加注重母公司与子公司会计政策的协调性。由此可见,新准则是对原准则的补充,在合并报表编制原则性新增了一体性的原则,即在编制合并报表过程中将母公司与子公司视为一个会计主体;在编制合并报表体现了事前准备工作的内容,如统一母子公司资产负债日及会计期间,新准则充分考虑了旧准则编制合并报表中一些问题,从而提出了上述解决问题。五、多个投资方与被投资方权力关系界定的不同原准则中并未涉及多个投资方共同出资享有对被投资方不同经营活动权利时,是否拥有对被投资方产生重大影响的权力。新准则中,不仅规定若一方能够对被投资方回报产生重大影响则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而且对权力进一步作了说明,提出了实质性权力和保护性权力,规定“仅享有保护性权力”的投资方不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通过对比发现,在投资方是否拥有对被投资方权力方面新准则作了更加具体的规定。
三、母公司性质的不同
原准则中并未将母公司区分为投资性主体与非投资性主体,而是单纯将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2014年2月修订的新准则中,明确地提出了投资性主体的概念,并设定了母公司成为投资性主体的条件,条件中指出,作为投资性主体的母公司有如下特征:拥有一个以上投资及投资者,且投资者不是该主体的关联方,投资者的权益以股权等方式存在。此外,母公司在非投资性主体与投资性主体转变过程中,提出了母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要求,为母公司在不同形态主体情况下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提供了便利。在新准则中通过对母公司性质进行界定和主体转换过程编制合并中会计报表的规定,可以更好地为母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服务,使企业编制合并报表更具有灵活性。
四、母子公司相互持股抵消处理不同
在原准则中并未包括母子公司在相互交叉持股如何抵消的处理规定,但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尤其是企业集团中交叉持股问题较为普遍,针对原准则关于此方面的漏洞,为了规范母子公司交叉持股抵消的行为,提出关于采用“库存股法”处理的规定,如子公司对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则可视为母公司的库存股,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减项处理;而在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投资中,提出了比照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份的抵消处理方法的规定,即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作“减记”处理。通过在原准则中新增母子公司交叉持股抵消处理内容,使母子公司交叉持股抵消处理透明化,能够真实反映集团的整体信息。
五、合并利润表中收益与费用抵消内容不同
原准则在关于母子公司因互持对方债券而产生的收益与费用上,采用互相抵消的方式进行处理,而在新准则中,收益内容发生了变化,不仅包括投资收益,而且包括利息收入和其他综合收益等,其他综合收益是损益中未确认的各种利得与扣除所得税影响的损失的差额,包括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从事境外业务外币折算差额等,是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引入新的概念。通过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在利润中收益的种类增多,更加符合当今集团对外发展的需要,增加了合并利润报表的信息量,可以对集团收益进一步细分,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母子公司在持有对方债权时产生的收益类型及收益的大小。
六、合并利润表中少数股东权益列示不同
原准则只对子公司当期净损益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部分作了规定,并未提出当期综合收益的列示要求,而新准则在原准则基础上,补充了当期综合收益的列示要求,关于当期综合收益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部分,在合并利润表时在综合收益总额中参照当期净损益方法列示。新准则的实施,适应了合并利润表内容的要求,对当期净损益与当期综合收益进行了区分,并提出了列示要求,根据少数股东权益份额的构成性质,在不同项目栏下分别列示,使合并利润表更加合理化。
七、特殊交易会计处理不同
原准则并未在合并财务报表针对特殊交易会计处理做出相关规定,而新准则中对追加投资、处置对子公司投资等做出了会计处理规定。在追加投资会计处理上,对母公司购买子公司股权与净资产之间的差额分别调整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对在非同一控制方控制时,在合并财务报表时,区分为“一揽子交易”与“非一揽子交易”两种,对于“一揽子交易”一直将各类的交易作为一项取得子公司控制权的投资活动,在区分企业合并类型基础上分别做会计处理;非“一揽子交易”则需要根据企业合并类型分别做出会计处理,对购买日前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与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在处置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处理上,分列了丧失控制权与不丧失控制权情况对子公司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新准则中关于特殊交易会计处理的规定,是对原准则中关于交易特殊情况处理的补充。
论文摘要:指出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做到“两手都要抓”:其一是狠抓税收管理;其二是狠抓会计基础工作建设。
社会经济发展到如此繁荣的今天,给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已严肃地摆在财会人员面前,这是一个不得不令人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做到“两手都要抓”:其一狠抓税收管理;其二,狠抓会计基础工作建设。
1.狠抓税收管理
对于国家来讲,税收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调节收人分配、调节经济和稳定经济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讲,税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狠抓税收管理。
企业纳税不仅包括商品劳务税、财产及其他税,而且更主要的是企业所得税。税务局对企业一年一度的企业所得税检查是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之前如果不对原始凭证、会计凭证、账务处理和会计报表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检和分析,就很容易在检查中出现问题,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所以财会人员当引起高度重视。
企业应纳所得税额二应纳税所得额X所得税率,应纳税所得额=收人总额一准予扣除项目金额。根据国务院令第13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第六条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项目,是指与纳税人取得收人有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而成本、费用和损失是牵扯一个企业经济活动方方面面的较大范畴,下面列举几年来人们在企业所得税检查中容易出现的、容易忽视的和不够明确的问题。
1.1关于电子计算机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问题
电力企业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依据是经财政部批准的1993年7月1日颁发的由中国华北电力集团制定的《电力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目录),而电子计算机的固定资产折旧提取正是按此目录中“电子计算机折旧年限为4年,年折旧率为25%"的规定计算提取的。
但税务局在对企业的所得税检查中认为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其依据是国家税务局国税发200084号文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中“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电子设备和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按此规定计算的年折旧率为20%,而企业为25%,差异为5%。这样,税务局认为企业当年多提5%的固定资产折旧,多进成本,应补交企业所得税。
笔者认为必须紧紧抓住《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中的“第二十五条除另有规定者外……’,这句话,因为电力企业正是属于“另有规定”,即前文所说的《电力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目录》。
1.2关于“应计未计项目”的问题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会发现,开具日期为上年的费用发票,在上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期后拿到财资部门报销。根据国家税务局国税发[1997]191号文《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679号)《关于企业所得税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规定的‘企业纳税年度内应计未计扣除项目,包括各类应计未计费用、应提未提折旧等,不得转移以后年度补扣’,是指年度终了,纳税人在规定的申报期申报后,发现的应计未计、应提未提的税前扣除项目。”
1.3关于一些费用的问题
每年11月份前后要订阅并支付次年的报纸杂志费,每年末要支付本年末两个月及下年初两个月的采暖费,每年末要交纳次年的汽车养路费,每年要预付次年的保险费。为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我们应将当年订阅并支付次年的报纸杂志费、当年预付次年的保险费、当年交纳次年的养路费、当年交纳次年初两个月的采暖费在当年挂“待摊费用”,在次年列人“生产费用”的有关项下。
1.4关于培训费的问题
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用于职工技术培训和文化素质培训,是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由教育培训部门在限额内掌握使用,故培训费应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但工作中常举办为期很短的会议式培训,主办方经常把住宿费、会议费、培训费笼统地开具摘要为“培训费”的发票,报销时没有列人“职工教育经费”,而是列人“生产费用”的别的项下。这样,在税务检查中,由于“职工教育经费”年末余额为零,检查人员认为列人“生产费用’,别的项下的培训费是多列成本费用,应补交企业所得税。因此,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就应该督促当事人在开具发票时把住宿费、会议费与培训费分开,将住宿费、会议费列人“生产费用”的有关项目下,培训费列人“职工教育经费”。
1.5关于发票问题
要审核发票开据方的性质是否与其所开具发票的性质相符,具体判断时,根据发票开具方的名称作出初步认定或据发票开具方税务登记证上的有关“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确定及代替发票的各类收据是否套印“国家税务局监制”章或“xx省财政厅票据专用章”等。要严格审核企业内部单位之间开具发票的合法性,因为报销方和审核方都是内部单位的人员,在审核中往往容易忽视,有的无任何套印的章,只盖有单位的“财务专用章”,这是不符合规定的。如一位经办人员取得了一张盖有地税稽查分局章的有关地税征收业务发票,经查实是地税稽查分局为完成稽查任务而开具的发票.这是不符合规定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发现用“其他服务业”的发票开出摘要为“xx材料”的属于零售业内容的发票,这也是不符合规定的。
1.6关于“非货币易”问题
在“非货币易”问题上,会计应当明确:非货币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非货币性资产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其中存货又包括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企业应在非货币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相关资产和按公允价值购买另一方资产两项经济业务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1.7关于“债务,组”问题
“债务重组”是当今企业经常面对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明确: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企业)与债务人(企业)之间发生的涉及债务条件修改的所有事项。
债务重组的方式:以低于债务计税成本的现金清偿债务;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换为资本,包括国有企业债转股;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如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加收利息、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减少债务本金或债务利息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组合进行的混合重组。
非货币性资产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其中存货又包括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企业应在非货币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相关资产和按公允价值购买另一方资产两项经济业务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1.7关于“债务,组”问题
“债务重组”是当今企业经常面对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明确: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企业)与债务人(企业)之间发生的涉及债务条件修改的所有事项。
债务重组的方式:以低于债务计税成本的现金清偿债务;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换为资本,包括国有企业债转股;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如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加收利息、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减少债务本金或债务利息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组合进行的混合重组。
债务重组业务中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让步,包括以低于债务计税成本的现金、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等,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支付的现金金额或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相关的税费)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所得,计人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的计税成本与收到的现金或者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的债务重组损失,冲减应纳税所得。
1.8关于铁路运费进项税抵扣的规定
铁路运费进项税的抵扣,企业按铁路运输发票上注明的“运费”的7%计算抵扣。根据新规定,国家税务局国税函2003970号文件:中国铁路包裹快运公司(简称中铁快运)为客户提供运输劳务,属于铁路运输企业。因此,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取得的《中国铁路小件货物快运运单》列明的铁路快运包干费、超重费、到付运费和转运费,可按7%的扣除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2狠抓会计基础工作建设
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在香港召开的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说:“会计的基本职能是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提供会计信息,为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服务。会计工作是重要的经济管理手段,它对于维护经济秩序、规范社会经济生活、提高经济效益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会计信息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依据,是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可以说,没有会计业的规范发展,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基础就会动摇,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会崩溃”。
刽十基础工作建设需要我们做非常细致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建立和完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运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即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务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要做到用制度管人而不是用人来管人,用内控制度来管理财会部门的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要制定岗位责任制,具体应包括该岗位的工作权限、程序、标准和奖惩,如出纳、成本核算、电费核算、工程核算、资产管理、报表管理、税收管理、财务稽核、综合管理等岗位责任制,使会计工作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超级秘书网
2.2严把两关
严把审核关:就是要检查原始凭证和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如果凭证传递到稽核岗才发现有误,再去找经办人员纠正.会计工作就会被动。
严把稽核关:稽核在会计部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一张凭证都要经过稽校员稽核,所以稽核人员不仅要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此项工作,而且要不断学习和提高,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把问题处理在萌芽之中。另外,针对一些较特殊和较前卫的问题要请有关专家共同研究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进行账务处理。
2.3努力成为正的A级企业纳税人
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要求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遵守和履行税法、行政法规等法定义务的情况来评估确定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纳税信用等级共分4级,采用百分制进行考评。考评分在95分以上的为A级,在60分以上95分以下的为B级,在60分以下20分以上的为C级,在20分以下的、有违法犯罪记录的为D级。不同级别纳税人享受不同的待遇:A级纳税人可获得统一定制的证书,并在有关媒体上予以公告;B级纳税人可享受法定检查之外的当年税务检查、税务登记年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年检以及审批税收优惠等方面简化手续和程序的待遇;而C级纳税人将被税务机关列人年度检查计划的重点,同时在发票领取等方面受到严格控制;D级纳税人不但要受到与C级纳税人同样的监管,还可被税务机关依照税法和行政法规收缴、停售发票或停止出口退(免)税权。
目前,税务部门正在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进行之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国家制定的税法和有关方针、政策,严格按照税法来约束企业的经济行为,为成为A级纳税人莫定良好的基础,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健康良好的运行环境。
2.4企业要进行税收筹划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1.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2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2.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2~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2~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12期.
[2]李瑞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56.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
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003年期.
李瑞生.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00,():56.
论文摘要:在会计教学中,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重叠交叉内容较多,而两者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但会计界对于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一直认为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笔者认为事实上,两者是可以进行融合的。
管理会计产生与成本会计,是与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企业经济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从而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对策、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功能。应该说,管理会计是对企业内部经营的管理,其目的、职能和手段对企业而言都是必须的,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管理会计未有系统开展,其众多工作都为财务管理所执行,因此,笔者认为,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能更好地实现企业最佳经济效益的目标。
一、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财务管理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管理,是组织企业资金运动,处理财务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因此,从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概念可以看到,两者均以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研究对象,研究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通过价值的管理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众所周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是一种资金的运动过程:从货币资金的筹集、投资形成生产所需商品,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然后是生产,资金流入商品,形成可供销售的商品;再是商品的销售,又形成货币资金。而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正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日常资金营运活动及利润分配活动。由于资金是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者说资金运动是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因此,财务管理就是以价值形式为研究对象。
如前所述,管理会计也是以价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价值信息的处理加工,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因此,无论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都是对价值的研究,财务管理直接对价值运动进行分析和反映,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也是能够进行融合的,笔者认为,应当要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不仅是因为两者有一致的研究对象这一基础,还因为管理会计关键是对价值是一种分析和反映,可以说更多的是在方法上的研究,而财务管理直接进行价值的实体管理,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更有利于财务管理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中有许多内容和财务管理内容重叠
目前,一般的教科书中,管理会计包括的内容为: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量本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投资项目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系统、责任会计等方面内容。财务管理则包括:权益和负债筹资管理、长期和短期投资管理、长期和短期资产管理、利润及其分配管理、财务计划和控制、财务分析等。在这些内容中,存在许多重叠:成本形态分析、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作为预测方法,在财务管理的利润及其分配管理中也大量地运用;杠杆理论里两者都有阐述;存货控制的经济批量模型的运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全面预算和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在财务管理的财务预测和控制中有运用;责任会计评价方法在财务绩效考核中有运用。这许多内容的重叠也是导致管理会计虽然在企业中方法有应用而不系统的原因,因此,笔者认为,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不但有利于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有利于财务管理体系的完整性。三、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
由于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研究基础的一致性,同时,大部分研究成果的重叠,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两者进行融合。同时在前面已经分析了管理会计是注重对价值的分析和反映,主要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而财务管理是对价值实体的管理,更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因此,笔者认为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较好。
笔者对于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的具体想法为:
1、对于重叠部分内容
由于前者侧重于“技术”与“方法”,后者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因此,笔者认为该部分内容可以列入财务管理,并在这些原理和方法阐述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决策。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净现值法和内涵报酬率法等资本预算的方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存货控制模型等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放入财务管理后的阐述应加强,同时,财务管理在这些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来进行证券估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控制管理决策,这样,财务管理不但要在财务上运用这些方法,而且需要对方法本身进行探讨。这样有利于原理和方法的融合和运用,也有利于其改进和完善。
2、对于非重叠部分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上有部分内容非重叠,对于该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将其纳入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预测,财务控制和财务考核。以上部分内容主要是管理会计中的预测分析、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和责任会计。事实上,企业进行的财务预测也必须进行销售、成本和利润的预测分析;财务控制中也少不了利用标准成本控制系统;财务考核中也必然会涉及责任会计的考核方法。因此,融合会使财务管理更趋向完善和整体效益;也会对企业的实际操作较有利。
除此之外,还有如平衡计分卡(BSC)业绩考评体系、作业成本法(ABC)和作业成本管理(ABCM)、全面质量管理(TQM)和适时生产系统(JIT)等方法都可以被扩展到财务管理中。
平衡计分卡是现代战略管理会计综合评价企业业绩的考核系统,由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往往更取决于一些非财务指标,而平衡计分卡在考核企业业绩时,引入了非财务指标。而现代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也必须加入非财务指标,平衡计分卡业绩考评可以给财务分析和财务考核带来一种新的视角,避免了单独使用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考核给企业带来的短视行为,有助于实现企业的长期财务目标,进而有助于企业长期财务管理的良性运转。
作业成本管理是以提高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作业成本管理可以使作业成本精简和作业效能提高,从而实现财务管理成本效益的要求。
综上所述,企业的使命就是创造价值,财务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而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建立以价值计量、评价、报告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必然是其选择,这也是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余绪缨、汪一凡、毛付根、胡玉明,《管理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系统地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基本了解国内外财会理论研究最新动态;
2.熟悉会计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
3.有制定行业财会制度,主持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一个大中型企业或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经历;
4.具有丰富的实务工作经验,精通业务,有解决实际工作中复杂的会计问题的能力,并参与本行业或单位管理决策,取得显著的成绩;
5.有较强的会计理论水平,公开发表、出版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
6.有培养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指导会计师工作的能力;
7.有运用外语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以及运用计算机处理有关信息;
8.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所以我们写自己总结的时候就要围绕着这些来写。主要写自己的专业知识达到了什么层次,制定了什么制度,培养了什么人才,并且一定要说自己具备了一定的管理才能。
二、再说真话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描写我们的才能?
我认为应该按财务主管的要求来写自己所作的工作,财务主管都作了什么呢?都是怎么做的呢?有篇文章仅供参考: 把自己的实际工作中的业务融合这些合格主管所作,相信大家都会写出好的业绩的。
如何成为合格的财务主管
做好财务主管应具备的素质
道德素质
诚信第一、操守为重敬业爱岗同舟共济、以企业为家
知识素质
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知识熟练掌握会计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企业各方面全盘知识
职业素质
对上司:*要认真的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尊重并执行上司的决定。*欢迎上司的指导与培养。*以自己的实际工作为上司排忧解难。
对下属:*要予以帮助、扶持。*给他们以成长和锻炼的机会。*搞好与下属的关系,提倡团队精神。*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共同完成理财重任。*协助下属达到他们的工作目标。*保持充沛精力,乐观与自信,让你的下属在困难情况下保持昂扬的斗志。
做好财务主管应具备的能力
理财能力决策能力
领导能力专业能力
创新能力协调能力
表达能力组织能力
应变能力意志能力
在主办职位上,从能力方面哪些较为重要?
做好财务主管应讲求艺术
领导艺术授权艺术
激励艺术语言艺术
批评艺术表扬艺术
开会艺术运筹艺术
调节艺术沟通艺术
做好财务主管应有的观念
竞争观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经济效益观念
在筹资、投资以及资金的运营上,要讲投入、产出;在日常财务管理上,要注意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使得“开源”与“节流”同时并举,更好实现企业管理目标。
时间价值观念
资金的时间价值:“今天xxxx钱不等于明天xxxx钱”。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其价值量是不同的,要重视时间价值的存在。
风险价值观念
市场经济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在风险与报酬之间进行选择,是所面临选择。
财务公关观念
财务主管不只是关门算账,对外需要税务、银行、物价等部门的支持,对内与各部门的协调,得到各部门的配合,无论需要支持还是需要配合,都需要沟通。
良好的个人形象观念
个人威信来源于自己扎实的业务水平和对重要事项能果断和公正的处理。
在为人方面,要宽容和慎言;在处事方面,要果断和明智;在工作安排上,不可优柔寡断,要有自己明确的工作原则;布置下属的工作,要说一不二,言出必行,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
现有的各级财务主管的理财观念、能力、形象与要求有无差距,还有哪些方面有待提高?
上司对你的希望或要求之一
是一个策略型。能根据企业策略,设计和建议经营、管理策略,并对集团经营主生直接影响;或能对本部门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又是经理决策的参谋与助手。
上司对你的希望或要求之二
具备创新理念和意识,在工作范围内,采用新的方法与手段,使你的部门管理、技能、精神不断的提升。
上司对你的希望或要求之三
不折不扣的按时、按企业要求完成任务,使你的能力正常发挥。
上司对你的希望或要求之四
一切从企业利益出发,代表公司的利益。
上司对你的希望或要求之五
对下属有足够的领导及激励能力,通过调动积极性,发挥下属作用。
上司对你的希望或要求之六
从企业的整体战略出发,有全局的观念,并有协调能力。
上司对你的希望或要求之七
1、你的业务素质与知识层面及工作经验,能满足工作需要,起到指导与指挥的作用。
上司对你的希望或要求之八
在资金的支配上,起到“守关把口”的作用,在财务管理上做好预测与分析。
下属眼里的财务主管
1、维护本部门的利益,少接任务多请功。
2、包容下属的不足,有应对突变事故的能力。
3、对上司有影响力,能为下属说话。
4、能团结你部门的每一位,但又要清楚自己是一个管理者。
5、在必要的时候,敢于对自己的上司提出不同的意见。
如何传导与分解工作程序
——怎样既能完成你的上级赋予你的职责,又能调动你的下级,使你承上启下,圆满的达到工作目标。
首先要清楚总经理:
1、一定时期内的企业战略目标
2、总经理的重点要求——会计工作与国际接轨
与国际接轨的目的
1、实施财务预算管理。
2、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
3、实现税务、财务事项的事前控制与事前筹划。
4、实现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
清楚上司对你的要求时计财部应该依据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接受与理解上司对你及你部门的目标要求:
制定本部门的财务工作战略
制定措施与手段,保证目标的完成
计财部的工作目标
1、加强预算管理体系,保证工作的计划性,保证经济指标的完成。
2、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筹划为先导,以事前控制为目标,提高财务控制力、降低成本、降低费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3、实现会计核算标准化、规范化,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
保证目标实现的措施与手段——完善财务核算与管理的新组织架构
设立资金预算部
使资金的收与支在计划中实现,实施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为各项指标的分解与考核提供必要的信息与资料。
设立财务管理部—实现财务管理的监督
1、设立稽核岗位:提升会计基础工作,达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及时对存在问题反馈,使问题控制在事前与事中。
2、设立税务管理与筹划岗位:使相关税务知识及时的贯彻,掌握好国家政策法规,使企业无论在资本运作上,还是在经营活动中,都能充分利用好政策,使企业能达到在筹划的基础上进行和实施再扩大、再发展,减少先干后解决的被动工作方式。
3、设立制度建设岗:在企业与部门的架构上,以工作目标为宗旨,以财政法规为依据,完善制度与流程的建设,使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快速、高质的在制度规范下标准运行,同时不断完善岗位工作标准与责任制,使会计行为达到规范化。
4、设立考核与培训岗:使之结合岗位工作标准,使部门能时时掌握工作中不足、及各岗位工作完成情况,以利于不断了解、不断完善、不断调整,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早日实现。
设立财务核算部
结合企业新架构,采取会计委派制管理方式,实施横向管理,分别核算,结合各中心经营导向及战略目标,建立两个会计核算中心,系统的反映各中心的财务信息。
在会计工作专业化基础上,实现会计工作标准化、会计核算系统化。
集中精力及时,准确的将财务信息提供给决策者、经营者。
各部财务主管应该依据计财部的工作目标和各部岗位职责,建立保证目标的实施手段,并分解责任制和建立规范运作措施。
三、具体的写作步骤可以参考:
一是先简要介绍自己是基本情况,如现任职称、任职时间、毕业学校、政治面貌、现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担任那些社会职务。
二是自己政治思想,工作态度,履行岗位职责情况。
三是详细地叙述自己任职以来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有那些创新,取得那些突破,通过那类鉴定,获得什么奖励,专家对此评价。
2.熟悉会计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
3.有制定行业财会制度,主持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一个大中型企业或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经历;
4.具有丰富的实务工作经验,精通业务,有解决实际工作中复杂的会计问题的能力,并参与本行业或单位管理决策,取得显著的成绩;
5.有较强的会计理论水平,公开发表、出版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
6.有培养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指导会计师工作的能力;
7.有运用外语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以及运用计算机处理有关信息;
8.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所以我们写自己总结的时候就要围绕着这些来写。主要写自己的专业知识达到了什么层次,制定了什么制度,培养了什么人才,并且一定要说自己具备了一定的管理才能。
二、再说真话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描写我们的才能?
我认为应该按财务主管的要求来写自己所作的工作,财务主管都作了什么呢?都是怎么做的呢?有篇文章仅供参考:
把自己的实际工作中的业务融合这些合格主管所作,相信大家都会写出好的业绩的。
如何成为合格的财务主管
做好财务主管应具备的素质
道德素质
诚信第一、操守为重•敬业爱岗•同舟共济、以企业为家
知识素质
•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知识•熟练掌握会计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企业各方面全盘知识
职业素质
对上司:*要认真的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尊重并执行上司的决定。*欢迎上司的指导与培养。*以自己的实际工作为上司排忧解难。
对下属:*要予以帮助、扶持。*给他们以成长和锻炼的机会。*搞好与下属的关系,提倡团队精神。*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共同完成理财重任。*协助下属达到他们的工作目标。*保持充沛精力,乐观与自信,让你的下属在困难情况下保持昂扬的斗志。
做好财务主管应具备的能力
理财能力决策能力
领导能力专业能力
创新能力协调能力
表达能力组织能力
应变能力意志能力
在主办职位上,从能力方面哪些较为重要?
做好财务主管应讲求艺术
领导艺术授权艺术
激励艺术语言艺术
批评艺术表扬艺术
开会艺术运筹艺术
调节艺术沟通艺术
做好财务主管应有的观念
竞争观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经济效益观念
在筹资、投资以及资金的运营上,要讲投入、产出;在日常财务管理上,要注意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使得“开源”与“节流”同时并举,更好实现企业管理目标。
时间价值观念
资金的时间价值:“今天1元钱不等于明天1元钱”。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其价值量是不同的,要重视时间价值的存在。
风险价值观念
市场经济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在风险与报酬之间进行选择,是所面临选择。
财务公关观念
财务主管不只是关门算账,对外需要税务、银行、物价等部门的支持,对内与各部门的协调,得到各部门的配合,无论需要支持还是需要配合,都需要沟通。
良好的个人形象观念
个人威信来源于自己扎实的业务水平和对重要事项能果断和公正的处理。
在为人方面,要宽容和慎言;在处事方面,要果断和明智;在工作安排上,不可优柔寡断,要有自己明确的工作原则;布置下属的工作,要说一不二,言出必行,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
现有的各级财务主管的理财观念、能力、形象与要求有无差距,还有哪些方面有待提高?
上司对你的希望或要求之一
是一个策略型。能根据企业策略,设计和建议经营、管理策略,并对集团经营主生直接影响;或能对本部门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又是经理决策的参谋与助手。
上司对你的希望或要求之二
具备创新理念和意识,在工作范围内,采用新的方法与手段,使你的部门管理、技能、精神不断的提升。
上司对你的希望或要求之三
不折不扣的按时、按企业要求完成任务,使你的能力正常发挥。
上司对你的希望或要求之四
一切从企业利益出发,代表公司的利益。
上司对你的希望或要求之五
对下属有足够的领导及激励能力,通过调动积极性,发挥下属作用。
上司对你的希望或要求之六
从企业的整体战略出发,有全局的观念,并有协调能力。
上司对你的希望或要求之七
1、你的业务素质与知识层面及工作经验,能满足工作需要,起到指导与指挥的作用。共2页,当前第1页1
上司对你的希望或要求之八
在资金的支配上,起到“守关把口”的作用,在财务管理上做好预测与分析。
下属眼里的财务主管
1、维护本部门的利益,少接任务多请功。
2、包容下属的不足,有应对突变事故的能力。
3、对上司有影响力,能为下属说话。
4、能团结你部门的每一位,但又要清楚自己是一个管理者。
5、在必要的时候,敢于对自己的上司提出不同的意见。
如何传导与分解工作程序
——怎样既能完成你的上级赋予你的职责,又能调动你的下级,使你承上启下,圆满的达到工作目标。
首先要清楚总经理:
1、一定时期内的企业战略目标
2、总经理的重点要求——会计工作与国际接轨
与国际接轨的目的
1、实施财务预算管理。
2、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
3、实现税务、财务事项的事前控制与事前筹划。
4、实现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
清楚上司对你的要求时计财部应该依据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接受与理解上司对你及你部门的目标要求:
制定本部门的财务工作战略
制定措施与手段,保证目标的完成
计财部的工作目标
1、加强预算管理体系,保证工作的计划性,保证经济指标的完成。
2、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筹划为先导,以事前控制为目标,提高财务控制力、降低成本、降低费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3、实现会计核算标准化、规范化,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
保证目标实现的措施与手段——完善财务核算与管理的新组织架构
设立资金预算部
使资金的收与支在计划中实现,实施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为各项指标的分解与考核提供必要的信息与资料。
设立财务管理部—实现财务管理的监督
1、设立稽核岗位:提升会计基础工作,达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及时对存在问题反馈,使问题控制在事前与事中。
2、设立税务管理与筹划岗位:使相关税务知识及时的贯彻,掌握好国家政策法规,使企业无论在资本运作上,还
是在经营活动中,都能充分利用好政策,使企业能达到在筹划的基础上进行和实施再扩大、再发展,减少先干后解决的被动工作方式。
3、设立制度建设岗:在企业与部门的架构上,以工作目标为宗旨,以财政法规为依据,完善制度与流程的建设,使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快速、高质的在制度规范下标准运行,同时不断完善岗位工作标准与责任制,使会计行为达到规范化。
4、设立考核与培训岗:使之结合岗位工作标准,使部门能时时掌握工作中不足、及各岗位工作完成情况,以利于不断了解、不断完善、不断调整,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早日实现。
设立财务核算部
结合企业新架构,采取会计委派制管理方式,实施横向管理,分别核算,结合各中心经营导向及战略目标,建立两个会计核算中心,系统的反映各中心的财务信息。
在会计工作专业化基础上,实现会计工作标准化、会计核算系统化。
集中精力及时,准确的将财务信息提供给决策者、经营者。
各部财务主管应该依据计财部的工作目标和各部岗位职责,建立保证目标的实施手段,并分解责任制和建立规范运作措施。
三、具体的写作步骤可以参考:
一是先简要介绍自己是基本情况,如现任职称、任职时间、毕业学校、政治面貌、现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担任那些社会职务。
二是自己政治思想,工作态度,履行岗位职责情况。
三是详细地叙述自己任职以来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有那些创新,取得那些突破,通过那类鉴定,获得什么奖励,专家对此评价。
四是发表那些论文。
五是获得的奖励。
【关键词】 中小投资者; 上市公司; 层次分析法; 财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7-0047-04
中小投资者是相对于大股东或控股股东而言,一般来讲,投资者按其在公司中所占股权比例大小和对股价的实际控制能力的大小,划分为机构投资者或大股东和中小投资者(中小股东)。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属于“弱势群体”,掌握不到足够的财务信息,大部分中小投资者很难获得投资收益,而且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投入的资金数额不同,投资目的不同,因此,二者所使用的财务分析体系也应该有所区别,应基于中小投资者的视角建立简单明了的财务分析体系,从而帮助更多的中小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并获得收益。从中小投资者的角度建立财务报表分析体系首先应充分考虑中小投资者的特点,使财务分析体系的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及适用性。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取得部分相关数据,问卷设计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来调查中小投资者所具有的特点,第二部分用来调查中小投资者投资时财务分析手段使用情况,以及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财务分析手段。采用抽样调查法,调查时段约两个月,调查的对象为中小投资者,实际发放调查问卷2 500份,收回调查问卷2 390份,有效调查问卷2 000份。其中本文分析中所涉及到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营运能力分析指标、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以及成长能力分析指标为多选,这就导致了其所占比例和不等于1。但是对于每个选项来说,其被选择的概率是平等的,所以单独计算每个选项所使用的频数是具有可行性的。
一、中小投资者的特点
(一)中小投资者户数所占的比例较高
近年来,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户数所占的比例一直很高。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年鉴(2014)公布自然人投资者2013年占比82.24%,比2012年占比80.78%增长1.8%;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统计数据,2014年中小投资者户数所占比重达99%以上。在中国股市未来的一段时期,中小投资者仍然是证券市场上的主体,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体,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小投资者交易频繁,持股期限较短
总体上中小投资者交易较为频繁。具体表现在资金周转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个人交易频度远高于机构,小投资者高于大投资者。2009―2012年个人投资者年资金周转率分别为8.99、7.21、6.35和6.9,机构投资者年资金周转率分别为3.83、1.61、1.41和1.42。中小投资者偏好持有和交易投机性较强的高市盈率股、低价股和ST股。个人投资者平均持股期限仅为39.1天,远低于机构投资者的190.3天。考虑到这个特点,在设计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时应偏重于短期财务指标的使用。
(三)中小投资者处于信息的弱势地位
中小投资者信息的弱势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中小投资者一般只能从网站上或电视报纸上获得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并不能了解上市公司的一些内部交易;其二,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投资,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中小投资者由于缺乏专业的投资知识,并不能识别这些被粉饰的数据;其三,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专业人士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能够获得更多的关于被投资公司的信息,而中小投资者考虑到使用专业人士进行财务分析的成本,一般情况下是凭借自身的能力进行投资。这一特点要求在建立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时,所使用的数据应该充分考虑中小投资者是否能够获得,除此之外,还应该考虑中小投资者获得这些数据的成本,只有在中小投资者能够获得这些数据且成本效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所建立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才有实际意义。
(四)中小投资者缺乏专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手段
中小投资者一般是非专业投资者,大多数不具备专业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经验。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中小投资者使用财务报表的频率,如表1所示。
从表1的数据可知,30.5%的中小投资者几乎不使用财务分析手段对所要投资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研究,一半以上的中小投资者偶尔使用财务分析手段,仅有15%的中小投资者在投资前,会使用财务分析手段对目标公司进行分析。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的依据大多数是网络上的一些信息或者是跟风,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的收益不乐观,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得知,将近七成的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处于保本和亏损状态。具体来说,对于经常使用财务报表手段的人来说,其获得投资收益的情况是比较可观的,有63.33%的中小投资者可以获得投资收益,相反的,对于几乎不使用财务报表分析手段的投资者来说,有72.13%的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处于保本和亏损状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中小投资者角度出发建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体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在建立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时,必须要考虑中小投资者专业知识匮乏的情况,要用简单便于理解的财务指标指导中小投资者进行投资,改变投资收益不乐观的现状。
二、财务分析指标的选取
(一)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是指利用经济资源偿还债务本息的一种能力,可以揭示投资公司的风险大小。具体分为短期偿债能力以及长期偿债能力分析。调查问卷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在2 000份调查问卷中,流动比率指标使用人数900人,占45%;速动比率指标使用人数530人,占26.5%;现金比率指标使用人数370人,占18.5%;资产负债率指标使用人数680人,占34%;有形资产负债率指标使用人数270人,占13.5%;产权比率指标使用人数250人,占12.5%;任何指标都没有使用的人数140人,占7%。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调查问卷中中小投资者使用人数所占比重的大小,从中小投资者角度偏重于短期指标的使用,选取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以及资产负债率反映公司的偿债能力。
(二)营运能力指标
营运能力主要是通过对公司的资产效率进行分析,反映公司的资产管理水平。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资产营运能力越高,其变现能力也就越强。调查问卷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在2 000份调查问卷中,总资产周转率指标使用人数520人,占26%;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使用人数660人,占33%;存货周转率指标使用人数940人,占47%;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使用人数580人,占29%;任何指标都没有使用的人数300人,占15%。
从中小投资者角度,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计算的方便,选取使用人数所占比例较大的指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公司的营运能力。
(三)盈利能力指标
盈利能力是指一个企业运用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在一定时间内获取利润的能力。调查问卷相关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在2 000份调查问卷中,销售净利润率指标使用人数930人,占46.5%;资产净利润率指标使用人数540人,占27%;净资产利润率指标使用人数630人,占31.5%;每股盈余指标使用人数320人,占16%;销售毛利率指标使用人数500人,占25%;市盈率指标使用人数280人,占14%;基本获利率指标使用人数340人,占17%。根据调查结果,选取销售净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销售毛利率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
(四)发展能力指标
发展能力是指企业在长时间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变革过程。调查问卷相关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在2 000份调查问卷中,总资产增长率指标使用人数1 000人,占50%;营业收入增长率指标使用人数720人,占36%;净利润增长率指标使用人数360人,占18%;股东权益增长率指标使用人数600人,占30%;任何指标都没有使用的人数320人,占16%。根据调查结果,从中小投资者的角度选取总资产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以及股东权益增长率反映公司的成长能力。
三、财务分析体系的设计
财务指标确定之后,为了方便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借鉴沃尔评分法的思路,建立综合评分体系,以直观分数来评价不同的投资对象。首先计算其各指标的权重,研究采用简单的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的层次结构图有3层,包括目标层、指标层以及子指标层。目标层是指确定各财务指标在所建立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中的权重;指标层包括评价公司财务状况的主要财务指标,具体包括盈利能力指标、运营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以及发展能力指标;子指标层是根据调查报告所确定使用的财务比率。最终得出财务报表分析的综合体系,如表7所示。
其中,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以及营运能力指标所使用的标准值是根据企业通常所设置的数值确定的,而发展能力所使用的标准值是根据2013《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分析得出。另外,需要注意资产负债率是反向指标,为了使数据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在计算实际得分时使用资产负债率的倒数。
目标投资上市公司综合得分=实际值÷标准值×权重
上市公司的综合得分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如果综合得分等于或接近于100分,说明该公司的财务状况是良好的;如果综合得分远远低于100分,则说明该公司的财务状况较差;如果综合得分远远高于100分,则说明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很理想。
四、中小投资者视角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运用研究
研究引用的数据从新浪财经网获取,以制造行业为例,抽取6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这6家公司分别为:三星电气、龙源技术、林洋电子、永高股份、岳阳林纸、上海绿新,时间截点为2012年的年报。选取上市公司时考虑到选取反差比较明显的公司以便于比较,从而有利于验证所建立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的实用性。使用表7综合评价体系对所选取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分析,6家上市公司2012年财务比率综合评分值分别如下:上海绿新107.77分;龙源技术120.27分;林洋电子96.82分;三星电气78.22分;永高股份140.44分;岳阳林纸37.72分。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龙源技术、永高股份以及凯乐科技的综合得分远远高于100分,说明这3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很理想,另外,林洋电子的财务比率综合得分接近于100分,说明该公司的财务状况是良好的。而岳阳林纸的财务比率远远低于100分,说明该公司的财务状况现阶段比较差。将上述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在实际投资市场上,通过商务部Themis上市公司财务安全评级,得出表8。
通过将本文设计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运用的结果和商务部Themis上市公司财务安全评级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所建立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对这6家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分析与在实际投资市场上所表现的是一致的,说明该财务报表评价体系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帮助中小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 阮永平.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解读――新会计准则下投资价值挖掘视角[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3] 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发展报告(2013)[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4] 赵辉.基于中小投资者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 王宛秋,张艳秋.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6] 姜冰.基于中小投资者视角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 郭学鹏.普通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运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1):50-51.
[8] 中联研究院.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高校财务 管理策略 研究与分析
近年来,伴随高校转为面临社会自主办学法人实体办学制度革新的逐步深入,高校财务管理也跟随面临从未有过的新趋向,作为高校管理主要构成部分,原有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已逐渐出现其停滞性和不适应性,约束高校革新,持续朝着纵深方向推进。本论文结合自己在高校财务工作实际情况,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如何加强财务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
一、高校财务管理概述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其它工作,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和学者的高度重视。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重点构成部分,财务管理质量优劣直接影响高校各项事业发展和规划。伴随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财务活动面临新特点,即筹资途径多元化、经济活动多样化、核算系统繁杂化、管理趋向规范化。为应适应环境变化,满足形势发展要求,应及时对我国高校财务职能进行必要拓展和合理定位,更好为高校发展和改革服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氛围变化,高校管理途径也有所转变,财务管理不会限制在以前记账、算账和报账途径,正由核算型向以核算为根本综合管理型转化,但也存有目标不确切、分析体系性缺乏、对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要求在以后研究与探讨中加以深化。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不严格
不少高校普遍存在以下现象,包括固定资产验收不负责任,保管维护不力,违章处理不严;固定资产入帐、销帐不及时,入帐价值不正确,形成大量帐外资产,让固定资产有实无帐、帐实不符;有些部门间存有互相比较情况,竞相购买办公现代化设置,产生较高办公成本、设置运用率低等情况。也存在有关部门配合不足,部门之间并没有定期核准体制,缺乏沟通和协调,各自为政,最终致使固定资产管理松懈和无序。
(二)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传统预算管理途径下,我国高校存在诸多错误认识,一是学校预算管理是按上级审批确定预算目标编制出一套预算报表。对预算执行状况和进度无法及时实行跟踪和分析,并编制预算调节表。二是高校预算管理中预算目标确定、编制、考评均由财务部门来进行。三是高校中普遍运用不科学的基数和增长预算编制办法,预算目标和实际脱节。四是预算管理鼓励体制还未形成。
(三)财务会计重核算、轻管理、缺分析
高等学校当前的财务处机构均设置财务科(计财科、会计科),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高校财务会计依然沿袭传统“报账型会计模式”,习惯记账、算账、报账,尽管能对内和对外提供相关基本信息,但只限于历史数据和信息诠释,仅注重事后督导,而忽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财务管理仅停滞在财务数据核算上,而无法深入实行财务分析、效益核查和奖惩兑现。
(四)财务分析作业较为薄弱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高等教育革新逐步深入,高校自主办学法人位置持续强化,各种经济策略行为将越加依存财务剖析获得结果,不少高校对财务剖析仅体现在一定期间收支状况和资金结存状况,而对资金结构、状态、支出、效益很少分析,以至不能科学核查学校整体和各系部门资金运用成效。
(五)财务监督制度不完备,监督方法较为落后
学校经济活动并不复杂,多年来,对于经济活动深入监督力度不足,甚至听认经济事项自生自灭,并且对市场经济引起人们思想变化和影响校园经济秩序复杂状况又缺乏研究对策,而且一般高校都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不少高校财务监督职能正逐渐萎缩退化。在财务监督方法上,有些高校只限对会计原始凭证审核把关,对各种专项投资等无法实行可行性论证,盲目上马,对工程施工过程缺乏监督跟踪,最终定会产生损失,损害国家和学校利益,助长不正之风蔓延。
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策略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升设备使用效益
要加强对固定资产购买、调拨、使用、报损、报废等各阶段实行管理制约。要统筹安置固定资产购置,以免反复购置,充分运用已有设置,提升现有设置运用率。对固定资产应进行双重监管,即单位会计根据当前体制实行总括记帐管理,运用固定资产责任部门,进行责任管理,并明确责任期、固定资产完好率、运用率考核指标。强化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明确责任,注重固定资产预算,掌握采购、验收、保管中不接触岗位互相分离制度。
(二)合理编制预算,强化预算制约和监管
在执行过程中,预算定要针对费用开支大户实行主要跟踪管理,发挥预算制约职能。校内各单位一定要严格根据学校下达预算执行,坚决禁止没有或超预算开支经费。学校监督审计部门要依法对预算编制合理性、实行和调整真实性、资金运用效益性实行审计监督,协同财务部门搞好预算分析工作,对预算收入达成状况、支出合理、合法性及资金运用效益性实行评价,持续推进和完备预算管理。
(三)建立财务和会计双轨制监管途径
任何单位会计均要涵盖财务和管理会计两个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为能适应这一要求,可将当前会计机构实行分立和改组,让一部分会计人员从日常会计核算业务中脱离,专心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对学校会计信息实行分析和评价,为学校策略者提供询问和合理化意见,为提升资金运用效益、减少办学成本、降低投资风险,发挥其应该具有的作用。
(四)切实强化财务分析潜力
一是强化对预算分析,推动高校强化预算管理。在编制预算前,定要弄好上期预算实行情况剖析,应对各项财务收支活动采取分析,以便考核和评价预算指标执行情况。二是加强对成本核算分析,推动高校办学成效提高。将非教学工作所占学校资源与成本进行核算,合理计提这些成本,并将其返回教学领域,提升办学费用自筹能力,完备办学和师生生活条件,提升办学成效;可优化资源配置,除去滥用私占和不合理运用现象,有效制约资源浪费,促进学校革新进程。
(五)创建有效内部制约系统和体制
要对各项业务收支活动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核查,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运用各种审计和监督等手段,对会计部门进行内部制约,创建以查堵为主导的监控防线。还要建立健全预防乱收费、私设小金库各级经济责任制,明确责任,区分责任范畴。从高校领导到财务、审计监察部门负责人,到全校各系部处室单位负责人,均要严格实行各自职能,层层防范,层层落实,要努力做到责、权、利三者相综合,奖罚分明。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大发展新形势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更新和更高要求,以“投资效益最大化”作为开展财务管理活动立足点、出发点。对于教育市场资源竞争与财务关系越来越迅猛和复杂,高校定要对财务管理力度进一步强化,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财务管理核心作用,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稳步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正鹏.论校园一卡通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自我评价报告;审计鉴证;盈利预测误差;承销商分析师;非承销商分析师;财务分析师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1-0063-10
一、引言
财务分析师在现代资本市场中扮演着会计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的双重角色(Schipper,1991)[1],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也成了资本市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Beaver,2002)[2]。作为专业分析人员,财务分析师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和专业分析能力,如果分析师能够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料,向市场提供合理反映证券内在价值的信息,通过在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沟通的桥梁,就可以减少证券市场上的价格偏离,促进证券市场资源充分有效的配置。Givoly和Lakonishok(1979)[3]指出分析师可以提供有价值的盈利预测;Brown et al.(1987)[4]研究发现证券分析师具有获得相关信息的优势,预测的准确性比较高。然而,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中,财务分析师是否有能力向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呢?这一直都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尽管财务分析师在中国这个新兴资本市场上是一个刚起步的职业,但相关研究发现中国的财务分析师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能为投资者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吴东辉、薛祖云,2005)[5];财务分析师作为资本市场中重要的中介组织,通过对公司股票进行盈利预测,可以有效地降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李丹蒙,2007)[6]。但总体而言预测精度还存在一定的误差,胡奕明、林文雄和王玮路(2003)[7]研究指出我国证券分析师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还存在较大的误差;吴东辉、薛祖云(2005)[5]同时也指出分析师对盈利的预测偏于乐观。根据本文整理的2007—2011年的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数据发现,我国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绝对误差的平均值为26.72%,标准差为35.40,由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率不容乐观。
对于影响财务分析师预测准确性的因素,已有的研究表明:财务分析师预测精确度与公司规模正相关,与盈利预测期间长短负相关(Brown et al.,1987)[8],与盈余的变异性、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量、分析师的及时性优势(Timing advantage)正相关(Kross et al.,1990[9];Brown et al.1987)[8]发现财务分析师平均的预测误差与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Hope(2003)[10]等发现了会计信息透明度与分析师盈余预测准确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近期已经开始涌现非财务信息对分析师影响问题的研究。Lang和Lundholm(1996)[11]发现,分析师进行盈利预测时如果对社会责任信息加以考虑,则会提高盈利预测的准确性,降低预测分散度;McEwen和Hunton(1999)[12]研究发现,相比预测准确程度低的分析师,预测准确程度高的分析师关注的信息范围广,他们不仅关注年报和附注,还关注公司治理、关键财务比率以及过去年度收益汇总信息。Nichols和Wieland(2009)[13]考察了分析师是否会考虑公司新闻会上有关产品开发和经营扩张等信息,发现这类非财务信息可以显著增加分析师的预测准确度,并降低预测分散度;杨明秋等(2012)[14]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误差,但效果并不显著。
以往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直接对财务报告质量(Doyle et al.,2007;Gao et al.,2009;方春生等,2008;张龙平等,2010;董望和陈汉文,2011;方红星和金玉娜,2011)[15]-[20]、企业价值(阎达五,2004;赵保卿,2005;林钟高,2006)[21]-[23]、股价(Palmrose et al.,2004;史蒂文. J. 鲁特,2004)[24]-[25]和公司绩效 (Patterson et al.,2007;Engel et al.,2007;黄新建和刘星,2010;杨玉凤等,2011)[26]-[29]等方面的研究。上述研究主要关注内部控制的目标价值,也即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但是从内部控制预测价值视角的研究较为少见,尤其是以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误差来检验这种预测价值的存在性。内部控制作为会计信息生成的核心基础(Ashbaugh-Skaife et al.,2009)[30],其对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性有何影响呢?具体而言,财务分析师在进行盈利预测时是否关注内部控制信息?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是否有助于修正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不同类型财务分析师(本文主要关注承销商与非承销商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准确性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我国2006—2011年沪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作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变量,从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的角度,考察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是否提供了增量价值信息。研究发现:在控制了相关因素后,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有助于提高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性,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对于不同类型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其有助于降低承销商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但是对于降低非承销商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没有显著影响。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本文从预测价值视角拓展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监管层加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与信息披露提供了经验证据;其次,本文探讨了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是否影响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提供了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影响因素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有助于理论界与实务界更加全面地认识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影响因素;再次,进一步从财务分析师与目标公司是否存在承销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对不同类型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准确性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财务分析师在对上市公司进行盈利预测时采用的信息主要是两种:一种被称为公开信息,是由上市公司公开的,另一种为私人信息,是由分析师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私人信息的获取相比公开信息的难度要大得多,而且成本也更高,故公开信息是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的重要依据(Schipper,1991)[1]。胡奕明、林文雄和王玮璐(2003)[7]采用“文档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证券分析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我国证券分析师比较注重公开披露信息,较少通过直接接触如公司新闻会、电话或走访等形式获取资料,对上市公司股权变动、一般财务数据、会计财务数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手段比较重视,对公司治理结构、薪酬结构、人员素质和审计意见等重视程度不够,但发现近几年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管理和财务信息的使用频率不断提高;方军雄、邵红霞(2006)[31]的调查发现,26%的分析师将“上一年度每股收益”“本年度各季度每股收益”和“上市公司临时公告”列为盈余预测的最重要的信息来源。由此可见,上市公司的各类公开信息成为分析师盈利预测时依赖的重要信息资源。
从信息类型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与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①都是反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方面的公开信息,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正如David M.Willis(2000)[32]的研究指出,公司管理层提供的内部控制报告可以提供额外的信息;Hermanson(2000)[33]、陈共荣等(2007)[34]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提供财务报表以外的额外信息;Kross et al.(1990)[9]利用“华尔街日报指数”(Wall Street Journal index)作为信息披露信号,检验得出财务分析师预测准确性是会随着公开信息披露的增加而提高的。进一步地,根据分析师获取信息的来源来看,公司年报是分析师进行盈利预测时借助的最重要信息来源(Buzby,1974;Benjamin W和Stanga,1977;Chang和Most,1985)[35]-[37],而内控信息披露又能增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李明辉等,2003)[38]。鉴于内部控制作为一种保证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制度安排,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Li Xu 和Alex P. Tang(2012)[39]研究发现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会使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增大。闫志刚(2012)[40]以当年年报是否发生更改、重大缺陷或违规行为作为判别内部控制质量高低的依据,研究发现相对于低质量内部控制的公司,证券分析师对高质量内部控制公司的盈利预测更为准确。即:如果公司披露了较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不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有所提高,而且增加了公司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财务分析师将获得更多、更可靠的相关信息,从而降低了对未来盈利预测的不确定性风险。
此外,根据信号传递理论,高质量公司的管理层有动机将公司高品质的信号(如较好的业绩、较好的内控及风险防范信息)及时传递出去,并冒着增加其披露成本及法律风险来增加信息披露可信度(林斌、饶静,2009)[41],所以高质量公司更有动机通过披露其高质量内部控制信息向市场传递相关信息,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往往作为高质量内部控制信息的重要替代变量(Schneider,A.和Church,B.K.,2008[42];Ashbaugh-Skaife,et al.,2009[30];Kim,et al.,2011[43];张龙平等,2010[18];方红星等,2011[20])。因此,从理论上看,作为非财务类的公开信息,财务分析师进行盈利预测时,理应对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有所关注。因此,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的披露,有助于财务分析师更准确地判断公司未来收益或风险的状况,因此,财务分析师进行盈余预测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也会降低,盈利预测的准确性将会增加。综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限定其他条件,提供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有助于降低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
近年来,财务分析师利益冲突问题引起了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理论上财务分析师应向投资者提供无偏且准确的研究报告,但是,现有的研究证实了分析师在盈利预测中,普遍存在“乐观”的倾向(Lys和Sohn,1990;Abarbanell,1991;Affleck-Graves,J.,Davis,L.,Mendenhall,R.,2003.)[44]-[46]。作为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为何分析师的预测会有系统性乐观偏差?何种因素可能影响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客观性?国外文献发现主要有以下三类因素:与目标公司管理层保持良好关系以获得非公开信息提高预测的准确度(Francis和Philbrick,1993)[47];为促销券商承销的股票(Dugar和Nathan,1995;Lin和McNichols,1998)[48]-[49];为刺激交易量提高交易手续费收入(Irvine,2004)[50]。鉴于中国“关系型社会”的典型特征以及分析师行为也往往受到关系的影响,借鉴Hansen和Sarin(1998)[51],Michaely和Womack(1999)[52]等研究的思路,本文从分析师就职的公司是否与上市公司存在承销业务关系的角度,探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不同类型财务分析师(承销商与非承销商分析师)的盈利预测准确性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对财务分析师与上市公司之间是否有承销业务对盈余预测的影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信息优势观和互惠互利观。信息优势观认为承销业务能够增加分析师的信息获取优势,从而使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更加精确(Allen和Faulhaber,1989;Cooney et al.,2003)[53]-[54]。互惠互利观认为财务分析师为了维护与目标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获得更多承销利益,可能会放弃盈余预测的精确性和独立性原则而做出有利于上市公司的预测(Michaely和Womack,1999)[52]。
通常,财务分析师拥有信息越充分、质量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其盈余预测的准确性。Allen和Faulhaber(1989)[53]认为,承销商分析师在承销过程中通过执行必要的程序而比其竞争者知道得更多,从而能做出更为准确的预测。当证券公司与目标公司发生承销业务时,承销商分析师比非承销商分析师对目标公司具有信息优势。一方面,证券公司承销证券,需要对公开发行募集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并进行相关的上市辅导,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公司信息。而上市公司在进行股票发行时,为了获得理想的股票发行价格,避免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投资者逆向选择问题,也会乐于向为自己承销股票的证券公司提供更多优质信息;另一方面,由于证券公司部门间的障碍日渐模糊,研究部门的分析师经常“越墙”参与投行部门的承销业务,从而使得比起外部的非承销商分析师,承销商分析师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张成博,2011)[55]。
但是,相比非承销商分析师,承销商分析师还受到证券公司由于承销业务所带来的额外压力。当财务分析师所在公司与目标公司存在承销关系时,为了维持和目标公司的合作关系获取更多承销利益,承销商分析师迫于自身公司压力或者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通常会按照目标公司管理层的要求,对目标公司做出比实际要乐观的盈利预测,其提供的研究报告中盈利预测偏差很可能比较大。相对来说,非承销商分析师由于没有受到承销业务的影响,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更勤勉的精神状态,非承销商分析师更能根据所掌握的内外部信息而提供更加准确的研究报告,对目标公司作出误差更小的盈利预测。Michaely和Womack(1999)[52]研究发现,承销商分析师推荐的股票通常比非承销商推荐的股票表现差,而且能明显地发现承销商分析师在股票推荐上表现出乐观性偏向。Thabang Mokoaleli-Mokoteli(2009)[56]研究了承销商与客户公司之间的证券承销关系是否影响到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大小,结果显示其盈利预测要比没有证券承销关系的更乐观。原红旗和黄倩茹(2007)[58]的研究发现,承销商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显著高于非承销商分析师,但是,承销商分析师并没有因为拥有信息优势而做出比非承销商分析师更准确的预测,相反,其盈利预侧的误差显著大于非承销商分析师。冯旭南(2012)[59]也发现承销关系对分析师预测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证券分析师更加倾向于对具有关联关系的上市公司做出积极评价,但是,关联分析师在盈余公告前,会进行盈余预测预期管理,以牺牲预测精度为代价,取悦上市公司管理层,从而使公司的实际盈余超出市场预期。
上面两种力量都会影响承销分析师的预测准确性,拥有的信息优势可以提高预测准确性,而不独立的立场又会降低预测准确性。非承销商分析师拥有较强的独立性,他们更会根据所掌握的信息作出独立的判断,但是与承销商分析师相比,又处于信息劣势。到底哪一种因素居于主导地位?分析师的独立性更重要还是其拥有的有力信息更重要?
截至2011年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还处于自愿披露阶段,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的信息含量问题仍存有争议,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对于两类分析师而言是平等的公开信息,但是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非承销商分析师可能对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使用更加谨慎,而承销商分析师有能力获得更多的企业信息,加之其在股票承销业务过程中需要对上市公司公开发行募集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其中就包括了对企业内控的核查,其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能很好地甄别。由于受到所掌握信息多少以及分析师独立性的双重影响,究竟何种影响因素居于主导地位暂时不得而知,因此我们预期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对承销商分析师与非承销商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的影响存在差异。综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2:限定其他条件,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对承销商与非承销商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的影响存在差异。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研究假设,本文建立了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PERERRORt=?茁0+?茁1ICDt-1+?茁2VOLEARNt+?茁3SEOt+?茁4NUMt+?茁5DAt+?茁6ISIZEt+?茁7LEVt+?茁8GROWTHt+?茁9SCALEt+?茁10ROAt+?茁11IND+?茁12YEAR+?孜
(二)变量设置
被解释变量:盈利预测误差。本文借鉴吴东辉、薛祖云(2005)[5]和石桂峰、苏力勇、齐伟山(2007)[59]等的做法,选择预测误差率这一变量来表示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水平,并进行不同公司间的比较。其计算公式如下:
PERERROR=(FEPS-AEPS)/AEPS
其中:PERERROR表示预测误差率;FEPS表示分析师预测的基本每股盈余;AEPS表示实际的基本每股盈余。
预测误差率有正向和负向,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都反映出预测值不准确,且预测值偏离实际值的程度(不管是正向偏离,还是负向偏离)越大,预测越不准确。因此,本文在比较预测误差时,先是不区分方向将PERERROR取绝对值来研究其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的程度,再进一步对区分方向进行研究。
解释变量:是否披露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ICD)。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内部控制指引》,并分别于2006年7月1日和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指引实施后,只有少数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信息(具体数据详见附表1);2008年我国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要求所有沪深A股上市公司应当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该规范的出台,促使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数目日渐增多,且一些公司为了突出本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基于信号传递目的自愿披露了由审计师提供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林斌、饶静,2009)[41](具体数据详见附表1),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能够释放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信息,由审计师出具的内控鉴证报告则是对管理层所披露的内控信息公允性的鉴证(张然、王会娟、许超,2012)[60],所以审计师出具的鉴证报告增加了这些信息的可信度。本文设定披露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出具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为1,没有披露的为0。
控制变量:根据以往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影响因素的相关实证研究成果(李丹蒙,2007[6];Mark T.Bradshaw et al.,2006[61];Lang和Lundholm,1996[11];方军雄和邵红霞,2006[31]),本文在研究模型中引入了控制变量:非正常损益比例(VOLEARN)、公司是否进行再融资(SEO)、预测机构的数量(NUM)、应计质量(DA)、无形资产规模(ISIZE)等,还对资产负债率(LEV)、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公司规模(SCALE)、总资产报酬率(ROA)、行业(IND)、年度(YEAR)等变量进行了控制。具体见表1: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由于本文研究主题是内部信息披露是否影响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本文选取2006—2011年度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原始研究样本,考虑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与年报同时披露的,分析师预测本年盈利情况时只能参考上一年内部控制信息,所以本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选择2006—2010年的数据,而分析师盈利预测及财务数据选择的是2007—2011年数据②。此外,还对样本按照下述顺序进行了剔除:(1)金融类上市公司;(2)ST及PT类公司;(3)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为避免极端值对本文回归结果的影响,我们将所有连续变量进行winsorize处理。
本文研究所使用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数据根据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6—2011年度的年度报告等信息手工收集和整理而得,主要使用excel2003和SAS9.1软件处理数据。
经过上述数据整理,对假设1进行检验的样本共有1 559个观测值,而对假设2检验的样本选取,本文参照原红旗、黄倩茹(2007)[57]和张成博(2011)[55]的研究,找出同时有承销商和非承销商分析师跟踪的目标公司为样本,且考虑如果预测日与实际报告日间隔比较长,认为分析师不可能掌握市场上最全面和及时的信息,所以本文选择在资产负债日到实际报告日这段时间的数据,这时候做出的盈利预测已排除了不可预测因素,应该是最为准确的,最终进入样本范围的盈利预测数据承销商和非承销商各278个。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是经过winsorize处理后的描述性统计。首先,从表2中可以看出绝对预测误差的均值是0.267 22,说明我国分析师盈利预测还存在误差;其标准差为0.353 96,说明其分析师预测的分歧程度不是很严重;盈利预测偏差为正时其样本数为962,均值为0.349 31,标准差为0.483 43,盈利预测偏差为负时其样本数为597,均值为-0.163 88,标准差为0.186 32,通过样本数可以看出分析师预测误差偏正的要多于预测误差偏负,且是偏负的1.611 39倍;从均值可以看出,相比于预测偏差为负,预测偏差为正的偏离实际值更远,由此可见我国财务分析师进行盈利预测时总体表现出乐观倾向,这可能是由于分析师会受到外在因素和自身利益的影响,如分析师做出的相对准确的预测不利于客户公司,则公司将会终止这种业务关系,从而使分析师不得不对预测有乐观的偏向。上述结果与Fried和Givoly(l982)[62] [63]研究发现财务分析师在盈余预测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系统性偏误,且倾向于乐观预测的结果一致。此外,通过标准差的差异还可以发现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分歧程度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正向盈利预测的分歧程度更严重些。其次,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均值是0.267 222,说明研究样本中大约有26.72%的企业披露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情况并不乐观。最后,预测机构数量的均值为2.054 52,说明平均每个企业至少有2个分析师对其进行预测,预测机构数量的标准差为1.430 99,说明追踪上市公司的分析师数量存在较大差异。
(二)相关性检验
为初步检验各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对模型涉及的主要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下,因此,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的可能性较小。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显示,分析师盈利预测绝对误差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呈负相关关系,这也初步验证了文章的研究假设1。被解释变量分析师盈利预测与预测机构的数量、应计质量、无形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增长率及总资产报酬率显著负相关;与非正常损益比例、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
(三)多元回归分析
1.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表4给出了研究假设1的检验结果。如表4回归(1)所示,我们不区分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方向,仅仅关注盈利预测误差,模型的解释力度及显著性都令人满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系数为-0.042 57,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显著负相关,假设1得到验证。从1994年的COSO框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到美国的《SOX》,再到我国的2008年的《基本规范》和2010年的《配套指引》,都说明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关注,而且由审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有助于提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价值和可信度,有助于提高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性。观察表4中的回归(1)中各控制变量可以发现,非经常损益比例、资产负债率与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显著正相关,分别通过了1%和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即:非正常损益比例越高,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性越差,与李丹蒙(2007)[6]的研究结果一致;资产负债率越高,说明企业财务风险越大,降低了分析师对其的信任,从而使分析师预测越不准确。无形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增长率以及总资产报酬率与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显著负相关,分别通过了10%、1%和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随着无形资产对企业重要性的增加,报表中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程度对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从信息披露的角度看,无形资产含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影响了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准确性;胡奕明等(2003)认为分析师在预测时最关注的报表信息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而营业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报酬率越大,说明企业效益越好,企业越愿意公开更多的信息,从而可以增加分析师预测的准确性。因此,营业收入增长率和总资产报酬率越高,分析师盈利预测越准确。上市公司是否进行再融资、预测机构家数、应计质量以及公司规模与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负相关,但是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进一步对分析师预测误差分方向,如表4回归(2)、(3)所示,按照盈利预测误差分别为正和为负进行分组回归发现,盈利预测误差分别为负组的结果与整体回归结果基本相同,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显著负相关,但是盈利预测误差分别为正组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由于财务分析师在盈利预测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系统性偏误,也即倾向于乐观预测(Fried和Givoly,l982[62]; Alarbanell和Bernard,1992[63]),内部控制质量越好,分析师会因此看好目标企业,从而预测结果会偏乐观,最终导致分析师预测误差也没有因为内部控制质量越好而显著减少。
2.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不同类型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的影响。为了考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不同类型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本文针对同一目标企业,按照分析师类型(承销商和非承销商分析师)进行分组回归,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表5的(1)、(2)、(3)列示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承销商分析师预测误差影响的结果。首先不区分承销商分析师预测误差方向进行回归检验,如表5的回归(1)所示,可以看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系数为-0.187 1,且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承销商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对承销商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区分方向,如表5回归(2)、(3)所示,在盈利预测高于实际盈利组(称之为“乐观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系数为-1.547 8,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但是在盈利预测低于实际盈利组(称之为“悲观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系数为0.037 4且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整体上有助于降低承销商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误差,且主要表现为有助于抑制承销商分析师的乐观预测偏差③。表5的(4)、(5)、(6)列示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非承销商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影响的结果,同样,表5的(4)也是不区分非承销商预测误差方向回归,结果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系数为-0.059 5,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进一步对非承销商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区分方向,如表5回归(5)、(6)所示,无论“乐观组”还是“悲观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非承销商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的影响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④。
由此假设2通过检验,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承销商与非承销商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的影响存在差异,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助于降低承销商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而对于降低非承销商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没有影响。上述结果支持了前文的信息优势观,即承销业务能够增加分析师的信息获取优势,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很好地甄别,从而使分析师的盈余预测更加精确。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考察上述结论的可靠性,我们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1)考虑到2010年《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及财政部提出的内部控制实施时间表(2011年在境内外同时上市及境内自愿试点公司实行,2012年在沪深A股上市公司全面实行),所以增加2011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2012年财务分析师及相关财务数据的研究样本,只对2006—2012共7年的样本进行回归检验,主要研究结论不变;(2)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对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影响,本文以2008年为界限,区分金融危机前与金融危机后,对原始样本进行分段回归检验,主要研究结论不变;(3)对模型中内部控制审计鉴证信息披露与财务分析师预测为同一年数据进行回归检验,主要研究结论不变。经过上述稳健性测试,表明本文的相关实证结果是比较稳健的。
五、研究结论
本文利用2006—201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与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有助于降低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误差,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审计鉴证对承销商与非承销商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的影响存在差异,主要体现为降低了承销商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而对于降低非承销商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则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既从预测价值视角丰富了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研究,也深化了对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度影响因素的认识。
本文存在的不足主要为:(1)由于研究样本期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尚处于自愿信息披露阶段,所以上述结论的正确性还有待于2012年我国内部控制强制实施后的进一步检验;(2)由于数据的可得性限制,本文只从承销商与非承销商角度对财务分析师类型进行了区分,今后还有待于拓展,如按照国外文献区分为荐股与非荐股分析师等进一步深入研究。
注释:
①尽管从1992年9月美国COSO委员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时,就建议公司披露内控评价报告和由审计师出具的验证报告,但是直至2001年美国SOX 法案的404条款才明确要求公司对外提供的内控报告必须经审计师审核。在我国,内部控制审计鉴证亦经历了相同的发展历程,2006年,上交所与深交所相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强制要求公司董事会披露年度内控自我评估报告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评价意见,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对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未作强制规定,2010年五部委再次《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并明确强制要求沪深主板上市公司于2012年开始提供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审计鉴证报告。由此可见,截至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内控鉴证报告仍属于自愿披露范畴。
②将从数据库中下载得到的预测机构的数量为空的视为缺损数据剔除。
③可能的原因是承销商分析师获取其他更多的信息显示该企业盈利状况不好,承销商分析师会给予该企业较低预测结果,即使内部控制较好,分析师也不会太关注内部控制信息而给予较高的预测结果,从投资者角度看,预测保守偏负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害是很少的,所以这时内部控制信息将不是承销商分析师更关注的信息。
④可能的原因是我国现阶段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还处于自愿披露阶段,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不能有效识别,非承销商分析师对于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使用更加谨慎,从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能有效降低非承销商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但是承销商分析师有能力获得更多的企业信息,加之其在股票承销业务过程中需要对上市公司公开发行募集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其中就包括了对企业内控的核查,其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很好地甄别。
参考文献:
[1]Schipper K. Analysts forecasts[J].Accounting Horizons,1991,(4):105-121.
[2]William H Beaver.Perspectives on Recent Capital Market Research[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2):453-474.
[3]D Givoly,J Lakonishok.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financial analysts' forecasts of earnings:Some evidence on semi-strong inefficienc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79,(1):165-185.
[4]Brown L,Hagerman R,Griffin P,Zmijewski M.Security analyst superiority relative to univariate time series models in forecasting quarterly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7,(9):61-87.
[5]吴东辉,薛祖云.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的投资价值:来自深沪A股市场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5,(8):38-43.
[6]李丹蒙.公司透明度与分析师预测活动[J].经济科学,2007,(6):107-117.
[7]胡奕明,林文雄,王玮璐.证券分析师的信息来源、关注域与分析工具[J].金融研究,2003,(12):52-63.
[8]Brown L D,G Richardson,Schwager S .An information interpretation of financial analysts superiority in forecasting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7,25:49-67.
[9]Kross W,Ro B,Schroeder D. Earnings expectation:The analysts information advantage[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0,65(2):461-476.
[10]Hope O K. Firm-level Disclosures and the Relative Roles of Cultural and Legal Orig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2003,14(3),218-248.
[11]Lang M,Lundholm R. Corporate disclosure policy and analyst behavior[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71:467-493.
[12]RA McEwen,JE Hunton. Is analyst forecast accuracy associated with accounting information use?[J].Accounting Horizons,1999,13(1):1-16.
[13]D Craig Nichols,Matthew M Wieland. Do firms’nonfinancial disclosures enhance the value of analyst services?[J].2009.
[14]杨明秋,潘妙丽,崔媛媛.分析师盈利预测是否利用了非财务信息——以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9):84-89.
[15]Patrick S. Doyle,Daniel C. Pregibon,Mehmet Toner. Multifunctional Encoded Particles for High-Throughput Biomolecule Analysis[J].Science Magazine,2007,315(5817):1393-1396.
[16]Gao. F.,J. S. Wu.,J. Zimmerman,2009.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Granting Small Firms Exemptions from Securities Regulation:Evidence from the Sarbanes-Oxley Act.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47:459-506
[17]方春生,王立彦,林小驰,林景艺,冯博.SOX法案、内部控制度与财务信息可靠性——基于中国石化第一手数据的调查研究[J].审计研究,2008,(1):45-52.
[18]张龙平,王军只,张军.内部控制鉴证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沪市A股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2):83-90.
[19]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4):68-78.
[20]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96.
[21]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2):3-7.
[22]赵保卿.基于价值链管理的内部控制及目标定位[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20):42-46.
[23]林钟高,王书珍.论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J].财贸研究,2006,(3):117-122.
[24]Zoe-Vonna Palmrose,Vernon J. Richardson,Susan Scholz.Determinants of market reactions to restatement announcemen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4,(37):59-89.
[25]【美】史蒂文.J.鲁特.超越COSO——强化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M].刘宵伦,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6-8.
[26]Patterson,E.R.,J.R. Smith, The Effects of Sarbanes-Oxley on Auditing and Internal Control Strength[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7,82:427-455.
[27]Engel. E.,R. M. Hayes,X. Wang. The Sarbanes-Oxley Act and Firms Going-private Decis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116-145.
[28]黄新建,刘星.内部控制信息透明度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来自2006-2008年沪市制造业公司的经验证据[J].软科学,2010,(24):109-112.
[29]杨玉凤,曹琼,王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公司业绩和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C].第三届海峡两岸会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30]Ashbaugh-Skaife,H.,Collins,D.,Kinney,W.,LaFond,R. 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n Firm Risk and Cost of Equ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9,47(1):1-43.
[31]方军雄,邵红霞.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来自调查问卷的启示[J].会计研究,2006,(12).
[32]David M,Willis. Management Reports on internal controls[J].Journal of Accountancy,2000,(10).
[33]Heather M Hermanson. An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reporting on Internal Control[J].Accounting Horizons,2000,(3):325-341.
[34]陈共荣,刘燕.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J].系统工程,2007,(10):40-45.
[35]Stephn L Buzby. Selected items of information and their disclosure in annual report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74,49(3).
[36]JJ Benjamin,KG Stanga. Differences in disclosure needs of major user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77,27(7).
[37]LS Chang,KS Most. The perceived usefulnes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investors' decisions[J].1985.
[38]李明辉,何海,马夕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J].审计研究,2003,(1):38-43.
[39]L Xu,AP Tang. Internal control material weakness,analysts' accuracy and bias,and brokerage reputation[J].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12,(10).
[40]闫志刚.内部控制对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度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4):42-43.
[41]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9,(2):45-52.
[42]Schneider,A.,Church,B.K. The Effect of Auditor’s Internal Control Opinions on Loan Decis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8,27:1-18.
[43]Kim,J.,Song,B.Y.,Zhang,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and Bank Loan Contracting:Evidence from SOX Section 404 Disclosures[J].Accounting Review,2011. 86(4):1157-1188.
[44]朱彩婕,韩小伟.内部控制审计对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来自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7-82.
[45]Lys,T.,and S. Soh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evisions of financial 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 and security-price chang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0,(13):341-363.
[46]Abarbanell,J.,Do 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 incorporate information in prior stock price chance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1,(14):147-165.
[47]Affleck-Graves,J.,Davis,L.,Mendenhall,R.,2003. Forecasts of earnings per share:Possible sources of analyst superiority and bia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6,501-517.
[48]Jenjnifer Francis,Donna Philbrick. Analysts' decisions as products of a multi-task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3,(31).
[49]A Dugar,S Nathan. The Effect of Investment Banking Relationships on Financial 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 and 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s[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12):131-160.
[50]H Lin,MF McNichols. Underwriting relationships,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 and 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8,(25):101-127.
[51]Irvine,P. Analysts’ Forecasts and Brokerage - firm Trading[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79(1):125-149.
[52]R Hansen,A Sarin. Are analysts over-optimistic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J].1998.
[53]R Michaely,KL Womack. 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the credibility of underwriter analyst recommendation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9,(4):653-686.
[54]F Allen,GR Faulhaber. Signalling by Underpricing in the IPO Market[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9,(23):303-323.
[55]Gooney,J. w.,H. K.Kato and J. S. Schallheim,2003,Underwriter certification and Japanese Seasoned eqmty issue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6,949-982.
[56]张成博.承销关系对我国财务分析师独立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2):32-39.
[57]T Mokoaleli,Mokoteli,RJ Taffler. Behavioural bias and conflicts of interest in analyst stock recommenda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2009,(36):384-418.
[58]原红旗,黄倩茹.承销商分析师与非承销商分析师预测评级比较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07,(3):285-304.
[59]冯旭南.承销关系影响分析师行为吗?——来自证券分析师荐股和预测活动的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12,(10):395-410.
[60]石桂峰,苏力勇,齐伟山.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精确度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5):62-71.
[61]张然,王会娟,许超.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鉴证报告会降低资本成本吗?——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2,(1):96-102.
【关键词】软件上市公司;经济增加值;EVA;传统财务分析
一、引言
软件上市公司作为软件产业中的翘楚,理应对行业发展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但从2010年各上市公司的年报来看,软件上市公司在经营绩效、股票价格、资本使用效率等方面均不尽如人意,有9家以上的软件上市公司的获利情况仅维持在刚刚盈利的水平。1990年以来,全球软件公司的利润增长率始终保持在20%左右,远高于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美国的软件上市公司规模最大,其软件上市公司已经成为继电子产品企业和汽车产品企业之后的第三大支柱类企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业已成为信息产业中制造业的大国,如图1中所示,我国软件产业总产值已经从2000年的不足1000亿元发展至2010年的超过10000亿元,软件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但在快速发展过程当中,中国软件上市公司明显存在着经营效果低下,竞争理念落后,行业管理及企业管理不规范,人员管理理念不先进,产品品质的波动和产品结构的不完善等问题。基于以上对行业现状的剖析并辅以EVA实证模型理论评价,与传统财务指标一起对我国软件上市公司的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文献回顾
1.关于软件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
Chakraborty、Dutta以及Athreye(2005)根据对印度主要软件公司的调查得出了如下结论:一是印度软件公司的增长模式束缚于政府的主动性,为了使印度软件公司的组织规模和出口绩效得到提高,印度对全国软件公司进行了动态的增长能力研究,并且强调劳动力市场是吸引投资者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外包型软件产业最有利于印度软件公司的发展。
王聪和李军(2000)通过对我国软件产业现状的分析,认为我国软件产业存在诸多问题,如:政策不合理,管理效率低下,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不合理,行业抗风险能力过差等问题。两位学者提出了建立起软件产业研发中心,并且制定、实施相关政策以激励相关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并通过法律等手段为产业营造起健全规范环境。
原毅军(2004)认为我国软件类公司缺少核心能力,制约着我国软件类公司的发展,技术转移和改良是解决软件类企业技术落后的主要方法。我国利用软件类公司的正外部性可以使技术转移实现。
2.关于EVA的相关研究
EVA(Economic Value Added)即经济增加值,是美国思腾思特咨询公司提出的。它是经济学中“机会成本”概念的一种财务体现。EVA的基本概念可以阐释为:一个企业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取该收益所投入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企业的股东带来价值,利用EVA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也是此模型应用的重要方面之一。传统财务指标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当中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就目前资本市场的评判标准而言,财务报告中显示最多的还是传统财务指标的优劣。
EVA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推崇,在经济增加值基础之上许多研究者也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国外学者对经济增加值的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国外的实证研究方面,主要是将经济增加值与传统财务指标进行对比,以区别熟优熟劣,并且在研究中出现了不同的结论。
Uyemura D G(1996)在其文章中对经济增加值与传统财务指标的不同进行了评价,该学者认为经济增加值考虑了资本成本并调整了报告值,使会计失真得到改良。
O’Hanlon J和Peasnell K(1996)在其文章中声称EVA将具有极大问题的会计数据转化成了正确的指标,并且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和标准。
Jackson(1996)在其论著中也提出了EVA能使DCF即折现模型等值模型更容易实现,也更加易于评价出每年的业绩。并且其做出了进一步的比较,其认为EVA要优于现金流折现模型,由于EVA可以和企业的战略决策等目标结合起来。
我国对经济增加值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乔华、张双全(2003)在研究中发现MVA(市场增加值)和经济增加值具有极强的联系,而且其相关性要大于ROE,ROA,EPS等传统财务指标,但其相关性却低于利润指标(NOPAT),这一结果表明,在中国市场中利润指标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和解释力远在经济增加值之上。
3.EVA分析软件上市公司价值的优势
经上述文献查阅和综合分析中,可以发现EVA在分析软件上市公司价值方面具有较高的优越性。同传统的财务指标相比,其主要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同净利润指标相比:一定意义上讲净利润指标仅仅是收入与费用之差,而这种财务指标是一个总量绝对化指标,无法反映公司的经营效率,缺乏可比性。而且它仅仅考虑了债务资本的成本,如借款费用,债券利息等等,没有考虑权益融资的资本。这种会计信息指标会使管理者将权益资本作为一种“免费成本”进行使用,而不注重资本的有效运用。由于EVA指标体系考虑了债务成本,补充了净利润指标的不足。
同EPS(Earnings per share)指标比较:每股收益是衡量公司业绩的主要指标。但每股收益的局限仅在于只能体现扣除股东要求收益之前的收益状况。也就是说EPS无法反映投入资本所承担的风险有多少;但是EVA考虑到了股东要求收益也就是资本成本,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公司的业绩。
EVA和ROE(Return on Equity)指标的对比:ROE评价企业自有资本积累获取报酬的综合指标,这个指标的通用性比较强。在财政部2002年规定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中其权重占到25%,但其仍然存在缺限,在影响因素上也与EVA存在较大差别。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1)ROE的高低可以由人为操纵,造成会计失真,而EVA则将大部分可操纵部分加回或减去,防止了失真。(2)ROE没有考虑投入资本成本,不能真实反映投资报酬。而EVA则考虑了全部资本成本。
在分析具有高科技、高成长性、研发投入极高、管理理念先进等特点的公司时,EVA更能切中要害。用于分析具有上述特点,且不同于传统行业的软件上市公司,EVA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财务指标的相关弊端和漏洞。例如:软件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巨大,而传统财务将研发投入计入当期费用,所以软件上市公司如果单纯地用传统财务指标去分析衡量,其中会缺少对其未来发展潜力,政府扶持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等相关因素的分析,在此情况之下引入EVA分析会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传统财务分析的缺憾之处。
4.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通过查询国内外对于软件产业研究的文献发现,国外学者对于软件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基本模型、软件企业与政府的相互关系、美国和印度软件企业发展的先进性等方面。国内学者对于软件产业的研究主要是评述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发展瓶颈、如何借鉴欧美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经验;另外,还对比了中国与软件产业比较发达国家,诸如美国、印度等国家之间的差距。尚未见到对软件上市公司价值评价研究以及利用EVA模型和传统财务指标全面对软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的文献。
同样,国内外研究者中将EVA指标、传统财务指标与软件上市公司结合在一起的研究也未见到。软件上市公司由于其资本、资产结构的特殊性,并没有研究者将注意力放在研究其价值提升上,运用国际新兴的EVA模型方法进行价值评价和改进的文献尚无。所以本论文试图将两者结合,利用EVA模型对软件上市公司资本利用情况进行研究。
三、软件上市公司EVA的计算分析
依据《2010证监会上市公司分类指引》,软件类上市公司隶属于信息技术板块,截止2010年底,我国软件上市公司的数目共有39家(不包括创业板、中小板),其中沪市上市公司总数为882家,软件类上市公司沪市共有25家,占其上市公司总数的2.83%,深市共有上市公司总数为1044家,深市共有14家,占其上市公司总数的2.39%。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计算机软件类上市公司几乎占到了总市值的半壁江山,我国的数目相差甚远。从我国第一家软件公司上市至今,至今已有14年时间。由于还未在相关网站或者研究杂志上获得样本公司的EVA值,因此,根据EVA计算的原则及思想,参照本国会计准则及相应国情对软件类上市公司的EVA值进行计算。另外,为了给EVA分析做出有力的补充和对比,同样根据市场公布年报,分析计算了软件上市公司的传统财务指标数据。并将EVA与传统财务指标进行对比排名。通过EVA的计算和传统财务分析,找出影响软件上市公司价值提升的相关因素,改善其经营情况。
1.EVA计算原理和计算步骤
EVA的计算原理和理论依据主要是经济附加值原理,计算步骤如下。
(1)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
税后净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利息费用+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坏账准备+当年记提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EVA调整项目
其中EVA税收调整项目=利润表上的所得税+税率×(利息费用+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准备-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
(2)总资本
总资本是西方经济学中的资本含量义,相当于我们所讲的总资产。其计算方式如下,债务资本=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长期借款+应付债券
权益资本=股东权益合计+少数股东权益
调整资本=累计商誉摊销+递延税项贷方余额(借方余额为减项)+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资本总额=权益资本+债务资本+调整资本
(3)计算WAC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职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市值/总市值)×(1-税率)+股本资本成本率×(股本资本市值/总市值)
权益资本成本率=BETA系数×市场风险溢价+无风险收益
平均资本费用率的计算,必须要确定资本结构的资本构成率、负债构成率。
(4)计算EVA
EVA=NOPAT(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2.样本选择
由于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在资本规模以及上市门槛等方面与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有较大不同,本文的软件上市公司样本中仅考虑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共39家。它们分别是:紫光股份、南天信息、新大陆、远光软件、东华软件、石基信息、海隆软件、科大讯飞、启明信息、川大智胜、拓维信息、卫士通、久其软件(2009年上市)、新世纪(2009年上市)、亿阳信通、欣网视讯、国电南瑞、金证股份、交大博通(无公告)、湘邮科技、中国软件、恒生电子、信雅达、用友软件、信达地产、东软集团、浪潮软件、鹏博士、宝信软件、工大首创、太工天成、华胜天成、浙大网新、金智科技、生意宝、海得控制、同方股份、刚泰控股、S*ST新太。另外,根据实际情况,由于某些公司上市时间较短,甚至连年亏损,而变成ST、*ST公司,在实际计算中将剔除这些公司。本文的样本选择来自于沪深两市主板市场上市的软件上市公司23家。样本选取了巨潮资讯网络(.cn)公布的23家软件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的财务数据作为分析依据。
3.调整项目的确定
经过对23家公司的财务报表的分析,决定调整项目为:营业外收支(即其他利润)、研发支出、利息费用、汇总损益、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和普通股权益。
(1)债务资本成本率的确定。根据我国国情,上市公司的主要负债为银行贷款,而且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短期债负可能会占到总债务比例的90%以上①。因此依照上述计算公式,本文以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作为债务资本成本率。2009年12月31日的为5.5%②,为了方便计算起见,将之简化为6%。
(2)股东权益资本成本率的确定。根据国际惯例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报酬率的平均资本成本率通常会依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来确定。计算公式为:
权益资本成本率=市场无风险收益率+β×市场组合的风险溢价
根据惯例,本文取当年发行的凭证式债收益率为市场的无风险收率益,经查阅文献得到(2009-2010年分别为:3.81%)。2009年我国的金融市场情况并不明朗,因此,风险溢价可以暂定为5%。我为对于权益资本成本率,我们依据行业平均指标,将之定量化为6%。
(3)债务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债务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需要包括资本成本的无息负债,因此,公司的债务资本总额=流动负债-无息负债+长期负债
(4)权益资本的比重的确定。为了简便起见,本文直接用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作为权益资本,当然其中还应剔除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项目,但可忽略计算。
4.EVA数值计算和分析
根据以上EVA计算原理及调整项目,从23家软件上市公司年报中提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并汇总成表。EVA值的计算需要提取大量数据,计算量巨大。限于篇幅,下面将列出具有代表性的软件上市公司——用友软件的EVA计算过程及相关数据,见下表1中所示,表2中给出了23家软件上市公司的EVA计算结果,及资本利用率(EVA/TC)的数值和排名。
在计算过的23家共有18家上市公司的EVA值为正值,5家上市公司的EVA为负值。EVA创值前五名分别是国电南瑞、远光软件、用友软件、恒生电子、石基信息。后五名为浪潮软件、华胜天成、工大首创、浙大网新、中国软件,这五家公司的EVA均为负值。
23家样本数据软件上市公司的EVA表现参差不齐,从绝对数值上来看,最高的是用友软件的553086583元人民币,接近5.6亿元的经济增加值,使得用友软件的排名比较靠前;从相对数值上看,EVA/TC即经济增加值与总资本的比值上最高的是国电南瑞,为27.46%,从EVA的资本使用效率的角度来讲,国电南瑞为股东创造的财富或者说其资本使用效率是最高的。
从资产负债率和息税前利润(NOPAT)以及研发支出与营业收入比上没有发现这几个指标与EVA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从年报数据上看,这23家软件上市公司均处于盈利的状态,即没有被冠以ST或*ST,我们在样本选择上已经剔除了此类公司。但其中却出现了五家EVA为负值的公司,这就说明净利润指标与EVA之间没有一致性。也就是说净利润等传统财务指标无法全面的反映软件上市公司的整个业绩情况,营业利润也不能成为股东财富创造的主要表现指标。
四、软件上市公司常规财务分析
为了更好、更进一步地研究软件上市公司的价值,因此就以传统财务指标从另一个角度对软件上市公司的价值情况,以便与上述EVA计算相互补充。关于EVA方法与传统财务分析在公司价值评价中熟优熟劣不做过多的对比。
从总体上来看,各软件上市公司在软件行业趋好的大背景下在各财务指标上都有优异的表现,本部分通过各软件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指标的分类排名及综合汇总排名,得到常规财务分析中23家软件上公司的排名情况,从而使其与EVA计算结合,共同分析影响软件上市公司财务价值的因素。
上市公司的常规财务分析也包括获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和营运能力分析四个部分。下面依据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上下载的2009年软件上市公司年报以及世经未来数据库提供的相关资料,对23家上市公司进行常规财务分析,其中排名次序依据财务指标权重分析方法,排名次序由世经未来数据库提供。根据获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4方面因素对软件与服务行业的23家上市公司进行综合排名。
依据2002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第P100-P105指标权重分析方法,结合软件行业特点和4方面因素拟定15个具体指标权重。由于各个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差别较大,导致经营能力相关指标会有很大差异,根据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所的相关研究成果,由此给经营能力相关指标12%的权重;偿债能力指标总体上与各个公司的信贷政策和资本结构有很大关联度赋予12%权重。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指标相对重要性较高,分别赋予38%的权重③。在获利能力细分指标中由于国内软件行业利润规模小,并且企业经营缺乏稳定性,导致净利润增长率波动幅度巨大,所以对销售净利润增长率赋予8%的权重,销售毛利率赋予16%的权重,剩余指标平分7%权重。在发展能力细分指标上,类似的我们赋予净利润增长率8%权重,主营收入增长率16%权重,剩余指标7%权重④。排名次序依照各权重所占比例进行标准化后,得到了标准分,依据标准分数进行了排名。
五、EVA与传统财务指标排名对比分析
以上传统财务指标的排名可以为更好地分析企业价值提升影响因素提供补充和支持。按照EVA/TC对软件上市公司有一个排名,同样传统财务分析也有一个排名。为了更清晰地看出两类排名之间的差异,根据两类排名间相同和不同的部分寻找到影响软件上市公司价值提升的因素,表3中根据两类排名结果进行合并对比和分析。
前3名中,(002063)远光软件从排名第1名下降至排名第2;(600588)用友软件,(600570)恒生电子在传统财务分析中均下降1位分别来到第3第4;第4至第10名中,(002261)拓维信息下滑至第10位,(002153)石基信息排名不变维持第5名,(002268)卫士通下滑至第9位,(002232)启明信息至第8位,(002065)东华软件从第8位下滑至第15位,(600406)国电南瑞上升至第1位,(000997)新大陆下滑至第12位;第11至第23位中,(600403)欣网视讯排名不变,(002195)海隆软件下滑4位至第16位,(600718)东软集团从第13位上升至第6位,(600571)信雅达排名不变,(600845)宝信软件排名上升8位至第7位,(600410)华胜天成下降4位至第20位,(600446)金证股份排名不变,(600289)亿阳信通上升5位来到第13位,(600536)中国软件下降4位来到第23位,(000948)南天信息上升2位来到第18位,(600857)工大首创第21位排名不变,(600756)浪潮软件上升3位来到第19位,(600797)浙大网新排名上升1位至第22位。
其中排名变化大于3名以上的股票是,(002261)拓维信息由第4位下滑至第10位,(002065)东华软件从第8位下滑至第15位,(002268)卫士通从第6下滑至第9位,(600406)国电南瑞从第9上升至第1位,(600718)东软集团从第13位上升至第6位,(600845)宝信软件排名从第15位上升至第7位,(600410)华胜天成从第16位下降至第20位,(600289)亿阳信通从第18位上升5位来到第13位,(600536)中国软件下降4位来到第23位。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增加值与传统财务指标在计算结果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有9家公司在两种排名结果种出现了大幅的变化。
从经济增加值的角度来看,有一部分公司尽管在财务报告中的利润为正,但在EVA的表现中却为负值,而且大部分软件上市公司创造的价值与其资产规模相比,仍显微小。从传统财务指标,可以看到无论是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等方面我们都可以找出一部分表现较差的公司,有的盈利出现负值或者在发展上过于保守。
经济增加值(EVA)是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所有资金成本后的真实经济利润,是综合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得出的公司业绩衡量指标,且是一种从基本面分析企业创造股东价值的指标,与通常的会计指标相比,它更加全面地反映了企业当期盈利表现。而EVA/TC则从相对数据的层次上反映了软件上市公司在每1元资产所可能创造的股东财富,使其可以与传统财务指标进行联合分析或对比分析。
通过传统财务指标和EVA的排名比较,变化较大的公司并没有太多,这说明了无论是传统的会计财务方法还是EVA指标评价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软件上市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或价值创造水平。但无论是单单通过新兴财务方法EVA还是传统财务分析都是不够的,只有将两个联系起来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整个软件行业或软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
注释:
①南开大学证券与公司财务研究中心.价值创造、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N].上海证券报,2007-9-23.
②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③2002年财政部颁布《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2002年财政部颁布P100-P105指标权重分析.
④南开大学公司治理项目小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评价分析》——权重分析.
参考文献
[1]M Alanson.Agency Costs,Asset Specificity,and the Capita1 Struc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l(1).
[2]S Ross,The Determina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the Incentive Signaling Approach.Journal of Economics.1977(8).
[3]S Mayers,and NS Majluf.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
[4]F Modigliani,MH Miller.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e Finance and Invest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48(3).
[5]MH Miller.Debt and Taxes.The journal of Finance,1977,32(2).
一、专业核心能力的界定
核心能力是指学生的主要能力,即是学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是其他专业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一种能力。专业能力是学生所应具备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就财政学专业而言,理论研究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财税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跟踪前沿,能初步具备一定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该领域所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应用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掌握财税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模拟等方式,具备在与财税相关的行业和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技能。借用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概念,我们认为专业核心能力是专业领域赖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学生掌握的不易被模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应包括财务分析能力、财税数据统计能力、纳税申报能力、税收能力、税收筹划能力、理财规划能力等综合能力。金融类院校的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应凸显“金融+”的特色,所以专业核心能力还应包括银行业务处理能力。
二、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培养指标体系的构建
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主要应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三个方面,具体指标体系的内容如下:专业基础能力是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该能力是通过学校学科基础课和学科选修课来实现的;专业核心能力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适应岗位需求的、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验课的学习来实现的;专业拓展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除专业核心能力外,还应具备专业方面的素质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该能力是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财经公文写作和社交礼仪等课程实现的。
三、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财政学专业已经向社会输送三届毕业生,从就业反馈来看,本专业就业主要面向金融行业、会计行业和财税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但是提出的期望是专业能力培养需更加注重实训能力。综合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的状况,财政学专业能力的培养显现出以下问题:
(一)专业基础知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务会计等课程)学习效果较差,知识掌握不系统、不扎实。
而这些基础知识恰恰是后续课程的坚实基础,基础知识的不牢固直接导致了专业核心能力的不突出。
(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不够突出。
呈现出“几多几少”的状态,即课程门数多、课程时数少,课堂教学时数多、实践课时数少,教材中理论内容多、案例或仿真教学少。
(三)专业技能较低,实践教学软件匮乏。
目前,学校财政税方面的教学软件购置多年,过于陈旧,许多功能没有更新,尤其是“营改增”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值税的税率和征税范围也较以前有很大变动,这些紧密和实际相关的实务操作在目前的条件下学生无法完成,导致所学知识技能与现实脱节。
(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任重道远。
虽然河北金融学院现有财政税务相关专业已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但是实践基地的利用率较低,校内教师与实践基地的指导老师之间沟通较少,由于受校内课程和师资数量的约束挂职锻炼的机会渺茫。平时安排实践基地的专业实习由于受校内课程的安排所限只能在暑期完成,而暑期阶段实践基地的业务量较少,需要的实习学生数量有限,这与学生迫切需要实习的需求又有很大的矛盾。
四、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CTA)核心能力培养路径
(一)依托金融特色,构建专业核心能力与课程模块结构图。
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需体现“金融+”的特点,既需要体现学生掌控国家税收政策、制度以及分析政企税务发展战略和较强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又需要体现金融特色,面向金融类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主要为“五个面向”———面向金融类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需要、面向社会中介机构与事业单位、面向财政税务管理部门、面向国家其他经济和行政管理部门、面向科研院校的需要。同时本着造就“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型复合人才”的专业发展理念,立足于培养“精财税、通金融、晓法律、懂财务”的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高级财税专业人才。本专业学生要求掌握以下五项核心技能:财税基础理论与方法应用技能、公共事务管理技能、企业涉税服务与税务风险控制技能、国际涉税管理及跨国税务处理技能、高水平涉税鉴证业务处理技能。具体能力要求及专业核心能力、工作岗位和对应的课程模块参见下图。
(二)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培养技术路径
1、突出金融特色,科学厘定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关系。立足于培养“精财税、通金融、晓法律、懂财务”的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高级财税专业人才。
2、以“四大能力要素”为核心,合理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的关系。
3、构建适应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其核心课程群主要包括教育部规定的财政学专业核心课程税收学、税收管理、政府预算、税务稽查、税收筹划、国际税收、中国财政史,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CTA职业资格考试要求,整合现有教学资源,设置税法一、税法二、税收相关法律、财务与会计、税务实务(以上课程为税务师资格认证必考内容)等课程。选修课以拓宽专业知识领域为目标,设置时增加选修课门数和学分占比,使学生掌握税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合同法、审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开拓专业视野,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4、构建适应税务师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性”的实践课程,重点培育学生职业基本技能;事务所与学校协同发展,践行“合作、包容、互鉴、共赢”的丝路精神,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毕业实习,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设置灵活的毕业论文形式,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能力;事务所与学校共同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优秀职业品质;积极开展以税务师职业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能力;依托现有优质教学资源,建立涉税综合实验中心。
(三)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培养制度路径(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
1、重视学科建设,且要制度化、规范化。建议结合学院重点学科、精品课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建设,对财政学专业进行学科建设规划的充分论证、制定工作,在学校学科规划基础上,统筹安排,以财政专业为依托,适当调配学科建设专门人员,并重视结合校外专家及社会实践部门意见,拟定、论证、制定财政学学科建设年度计划及中长期规划,其中包括学科点、专业方向、重点建设项目、课程体系、学分的课程分布及各学期的学分分布、师资力量建设、科研建设等内容,以促进学校学科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关键词: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税务师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7日
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而税务师是当前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但在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核心能力不突出、操作技能差、应用能力低等现实问题,因此构建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指标体系,依托金融特色,精心设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路径显得尤为迫切。
一、专业核心能力的界定
核心能力是指学生的主要能力,即是学生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项,是其他专业很难达到或者无法具备的一种能力。专业能力是学生所应具备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就财政学专业而言,理论研究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财税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跟踪前沿,能初步具备一定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该领域所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应用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掌握财税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模拟等方式,具备在与财税相关的行业和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技能。借用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概念,我们认为专业核心能力是专业领域赖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是学生掌握的不易被模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应包括财务分析能力、财税数据统计能力、纳税申报能力、税收能力、税收筹划能力、理财规划能力等综合能力。金融类院校的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应凸显“金融+”的特色,所以专业核心能力还应包括银行业务处理能力。
二、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培养指标体系的构建
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指标体系主要应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三个方面,具体指标体系的内容如下:专业基础能力是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该能力是通过学校学科基础课和学科选修课来实现的;专业核心能力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适应岗位需求的、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验课的学习来实现的;专业拓展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除专业核心能力外,还应具备专业方面的素质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该能力是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财经公文写作和社交礼仪等课程实现的。(表1、图1)
三、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财政学专业已经向社会输送三届毕业生,从就业反馈来看,本专业就业主要面向金融行业、会计行业和财税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但是提出的期望是专业能力培养需更加注重实训能力。综合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的状况,财政学专业能力的培养显现出以下问题:
(一)专业基础知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务会计等课程)学习效果较差,知识掌握不系统、不扎实。而这些基础知识恰恰是后续课程的坚实基础,基础知识的不牢固直接导致了专业核心能力的不突出。
(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不够突出。呈现出“几多几少”的状态,即课程门数多、课程时数少,课堂教学时数多、实践课时数少,教材中理论内容多、案例或仿真教学少。
(三)专业技能较低,实践教学软件匮乏。目前,学校财政税务方面的教学软件购置多年,过于陈旧,许多功能没有更新,尤其是“营改增”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值税的税率和征税范围也较以前有很大变动,这些紧密和实际相关的实务操作在目前的条件下学生无法完成,导致所学知识技能与现实脱节。
(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任重道远。虽然河北金融学院现有财政税务相关专业已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但是实践基地的利用率较低,校内教师与实践基地的指导老师之间沟通较少,由于受校内课程和师资数量的约束挂职锻炼的机会渺茫。平时安排实践基地的专业实习由于受校内课程的安排所限只能在暑期完成,而暑期阶段实践基地的业务量较少,需要的实习学生数量有限,这与学生迫切需要实习的需求又有很大的矛盾。
四、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CTA)核心能力培养路径
(一)依托金融特色,构建专业核心能力与课程模块结构图。金融类院校财政学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需体现“金融+”的特点,既需要体现学生掌控国家税收政策、制度以及分析政企税务发展战略和较强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又需要体现金融特色,面向金融类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主要为“五个面向”――面向金融类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需要、面向社会中介机构与事业单位、面向财政税务管理部门、面向国家其他经济和行政管理部门、面向科研院校的需要。同时本着造就“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型复合人才”的专业发展理念,立足于培养“精财税、通金融、晓法律、懂财务”的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高级财税专业人才。
本专业学生要求掌握以下五项核心技能:财税基础理论与方法应用技能、公共事务管理技能、企业涉税服务与税务风险控制技能、国际涉税管理及跨国税务处理技能、高水平涉税鉴证业务处理技能。
具体能力要求及专业核心能力、工作岗位和对应的课程模块参见下图。(图2)
(二)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培养技术路径
1、突出金融特色,科学厘定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关系。立足于培养“精财税、通金融、晓法律、懂财务”的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高级财税专业人才。
2、以“四大能力要素”为核心,合理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的关系。
3、构建适应注册税务师职业资格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其核心课程群主要包括教育部规定的财政学专业核心课程税收学、税收管理、政府预算、税务稽查、税收筹划、国际税收、中国财政史,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CTA职业资格考试要求,整合现有教学资源,设置税法一、税法二、税收相关法律、财务与会计、税务实务(以上课程为税务师资格认证必考内容)等课程。选修课以拓宽专业知识领域为目标,设置时增加选修课门数和学分占比,使学生掌握税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合同法、审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开拓专业视野,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4、构建适应税务师职业能力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性”的实践课程,重点培育学生职业基本技能;事务所与学校协同发展,践行“合作、包容、互鉴、共赢”的丝路精神,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毕业实习,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设置灵活的毕业论文形式,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能力;事务所与学校共同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优秀职业品质;积极开展以税务师职业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能力;依托现有优质教学资源,建立涉税综合实验中心。
(三)财政学专业(税务师方向)核心能力培养制度路径(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
【关键词】 财务管理;广义财务;财务管理专业;财务管理学科体系;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一、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201所。这里并不包括港澳台的学校,也不包括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其实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也有许多学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如果加在一起,恐怕不止300所。而1992年以前只有5所,1990年前是绝对没有的。另外现设有财务管理博士点的学校也有数十所。而在十余年前,这是长期付诸阙如的。财务管理作为一个专业,由一个试办的“财务学”专业,成为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的“理财学”专业,进而更名为“财务管理”专业,近年发展势头迅猛,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恐怕也是所有专业罕见的。
速度如此惊人的原因是由于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创办费用不高,受社会欢迎,需求旺盛。受利益的驱使,于是出现了一窝蜂现象。但有条件的上,无可非议;无条件的也千方百计的上,令人担忧。办学质量的良莠不齐,表现在师资力量、专业计划、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教案、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等诸多环节。教师素质的差异,教学流程的差异,教学工艺的差异,导致教育出来的产品――培养的学生也相差悬殊。
由于大会计论的影响,至今财务管理还在大会计的卵翼之下。由于Finance一词的不同译法,还导致金融学专业也向财务管理大幅度地染指,从而使财务与会计的界限大大缩小,财务与金融的界限日益模糊。可见,财务管理专业面临许多先天不足、后天不良现象,严重影响财务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和建设。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财务管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许多变数。此时此地,召开这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专门研讨财务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问题,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
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基础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前提是财务管理学科建设,而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前提是明确财务管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什么是财务管理,它的外延有多大,它的内涵是什么?这是一个不能不首先明确的问题。
财务管理,古称“理财”。 “理财”一词,起源于《易经・系辞》:“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其中理财的意思可理解为管理财物。这说明理财概念的悠久。如果联系“生财有大道” 等当时的一系列论述,足以说明理财思想的源远流长。
“财务”一词,见于清代康熙年间的一封奏折:在历数当时的种种奢侈之风后,提出了“此等财务,从何而来”的经典用语。这个财务,指的就是国家财务。
财务是普遍存在的,从时间上看,是从古到今;从空间上说,是所有组织和个人。古今中外,除了原始社会早期可能没有财务管理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财务活动,因而也就都有财务管理问题。
著名的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在其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曾经明确指出,企业的全部活动可分为六组,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不论企业大小,复杂还是简单,这六组活动总是存在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企业”概念,是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种组织。而这个意义的财务管理显然已经不是目前基本局限于企业(这里的“企业”是指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而是一个范围更广,内容更多的多层面、多类型、多角度的财务管理。
另外,个人理财已经日益进入我们的视野。个人的证券投资、保险、收藏、继承、赠与等,都是个人理财内容,国际上以个人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理财规划师也已经引入中国。显然,个人理财无可置疑地属于财务管理范畴。
因而,笔者认为财务的外延是指包括了企业财务、家庭财务、个人财务、乡村财务、宗教财务、氏族财务、部落财务、部落联盟财务、军队财务、国家财务、地方财务、党政机关财务、事业单位财务、社会团体财务、国际组织财务等古今中外一系列财务概念的总集。为了区别于个别的财务概念,将其称作广义财务 。
会计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依照会计法办理会计事务。其实,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不仅存在会计问题,也同样存在财务问题。这些组织的财务,加上家庭或个人的财务,就是现代财务概念的外延。
根据财务概念的外延,可以对财务定义如下:财务是经济主体的财富数量及种类变化(包括现实变化和潜在变化)的事务及其体现的经济关系。
对此财务本质的认识,可以简称为财富变化论。对财务外延的认识,可以称为广义财务论。
还有一个相关问题,就是财务管理与财务是否是同一概念?
有人认为,财务是客观的活动,财务管理是主观的产物。笔者认为,财务就是有关财富变化的事务。财富之所以变化,是由于有一系列的活动,包括买卖、租赁、赠与、赏赐、继承等等。这里的每一项都是财务活动,每一项财务活动都体现人的主观意愿,每一项都有管理。财务不能自发产生,财务中已经体现了管理,只是其管理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是否科学而已。因而可以将财务与财务管理二者作为同一概念对待,没有必要在这里咬文嚼字。
法约尔曾经指出:大千世界几乎所有的领域,大的、小的、工业、商业、政治以及宗教、管理都发挥着主导作用,且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借用这句话,略加改变:大千世界几乎所有的领域,大的、小的、工业、商业、政治以及宗教,都存在财务活动,管理都发挥着主导作用,且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关于财务的产生和发展,古代财务的范畴,广义财务管理的概念、主体、客体等,笔者曾在《广义财务论》、《中国古财观》等文中做过论述。
在21世纪的现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伴而生,传统工具与衍生工具相伴而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金融工具(实际上也可以说是财务工具)越来越复杂,企业竞争、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财务管理者,除了面临组织或个人的生产经营业务外,同时面临着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包括币市、拆市(拆借市场)、利市(利率市场)、(票市)票据市场、贴市(贴现市场)、股市(股票市场)、基市(基金市场)、债市(债券市场)、期市(期货、期权)、汇市(外汇市场)的多种抉择和多重困扰。如何及时抓住机遇,如何全面应对挑战,从而在相关利益均衡的基础上实现财务主体的财富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者的首要职责。这里的财务管理者,不仅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者,也包括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等各种主体的财务管理者。而财务管理者又不仅是具体管理者本人(如国家财政部部长、企业财务经理),而且由于财务本身的特殊地位还应包括各种主体的首脑(如国家的总统、主席、总理,企业的CEO、CFO),必须懂得财务、关注财务、过问财务。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如果我们国家的财务管理者能够科学预测,明智决策,则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就会进一步减弱。
因此,必须树立广义的财务观念,将财务管理定义为广义财务管理,才能进而科学、系统、全面定义财务管理学科,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而搞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
三、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是认清财务学科的地位,弄清财务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自然要涉及财务与会计、财务学与会计学的关系,财务与财政、财务学与财政学的关系;财务与金融、财务学与金融学的关系;财务与经济、财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财务与企业管理、财务学与企业管理学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否则,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课程的设置就很难把握。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已另撰文对上述各种关系进行分析。结论是:财务作为一种活动,是具有综合管理性质的,与会计相辅相成并在某种意义上包括会计的,在金融市场中利用金融工具而涵盖金融的,是下至家庭和个人上至国家而包括财政的,与企业管理交叉的,以聚财、用财为主要职责的,以主体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任何主体(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等)所必不可少的活动,财务学(指广义财务学)作为广义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与会计学、狭义经济学并列的,包括财政学、金融学的,与企业管理学交叉的独立学科。
四、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途径
(一)摆脱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困境
虽然财务管理从理论上分析是一门独立学科,但却面临诸多困难。要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就不能不找出制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因素,寻求摆脱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困境的措施。
1.制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因素
制约财务管理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因素很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其健康发展。从外部环境说,存在下列“八无”现象,应该逐步得以解决。这“八无”包括:
(1)在业务管理中,无真正的主管部门。会计法明确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而具体负责的业务部门是财政部门下的会计部门(如会计司、会计处)。因而会计专业的建设也就往往得到会计管理部门的关注。由于大会计论的影响,一般认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部门是财政部门下的会计部门。其实,会计法规定的会计职责不过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而严格的财务工作并不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而是从事投资、筹资等工作,这样的财务人员应不应是会计法规范的对象,应不应由财政部门下的会计部门负责,就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实际上,根据会计法的职责规定,对不从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纯粹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部门往往有一定距离,因而也就无真正的主管部门。其实,与财务管理对应的应是财政部的公交财务司等司局及下级财政部门的对应部门,但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彼此的隔绝,只能将财政部门下的会计司、会计处等作为业务主管部门。会计学有财政部会计司作后盾,统计学专业有统计局作后盾,审计学专业有审计局作后盾,有后盾专业的发展自然存在许多方便。
(2)学校院系设置中,基本无独立的二级财务管理院系,没有财权。财务专业多在会计院系的领导之下。其中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财务管理(或原称财务学、理财学)专业创设之初,有的设在财政系,有的设在会计系,但目前除原设在商学院的以外,几乎都转到会计学院。笔者认为:设在商学院是比较合适的,但设在或转到会计学院(系)就未必妥当。因为设在会计学院(系)导致的问题往往是按照会计学的思路塑造财务管理,使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大同小异,造成人们的误解,以为财务也就是会计,即使不是也相差不多。在相当一些人的心目中和言谈中,至今还甚至主张取消财务管理专业。就像1993年两则颁布后,许多会计学者曾经公开主张取消《企业财务通则》一样。
(3)研究生专业目录中,无独立专业。虽然在本科、专科的专业目录中都已经设有财务管理专业,但在研究生的专业目录中尚没有财务管理专业。即使是招收财务管理博士的院校,其实也不过是利用其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地位得到的优惠待遇。其他院校招收的博士生、硕士生只能附属于企业管理专业之下作为一个方向。显然,这对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4)学术组织中,无一级学会。会计、金融、投资、财政、审计等都有一级学会,但财务却一直没有,始终依附于会计学会、审计学会、财政学会等。虽然有几个以财务管理为重点的财务管理年会组织,也不过是一种民间性质,在中国官本位体制下,也不得不同时吸收会计工作者参加,造成财务管理的界限更加扑朔迷离,因而难以形成强劲的科学研究合力,无法集中研究真正的财务管理问题。
(5)在期刊杂志中,无一级期刊。会计、金融、投资、财政、审计等由于都是一级学会,故都有一级专业期刊――会计研究、金融研究、投资研究、财政研究、审计研究等,财务管理方面虽然先后出现过财务研究、理财者、新理财等多种杂志,但都不是一级期刊,往往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有的早已销声匿迹,使刚刚聚拢起来的财务管理研究队伍四分五散。
(6)在财务文献中,无影响深远的论著。由于某些学科的相对成熟,加之一些外界力量的推动,往往产生出一些影响深远的理论成果。而财务管理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似感至今还没有经典型的影响深远的论著。
(7)法规体系中,无独立法律。现行法律体系中,有专门的会计法、统计法、审计法,但却没有独立的财务法,其最高级别的法规也不过是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与法律相比,权威性远远不足。
(8)在职称系列中,无独立职称。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系列中,有会计师、审计师、统计师、经济师等,但却没有财务师。尽管有证券分析师,也开始引进国际财务管理师,但这只能属于执业资格,并不是职称。
上述“八无”,导致财务理论研究难以形成合力,也很难像会计那样利用行政的力量将准则、规范以及理论成果应用于实务,当然也就影响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
2.摆脱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困境的措施
针对上述困境,要变“八无”为“八有”:
(1)在业务工作中,明确主管部门。财务管理人员的主管部门应是财政部和央行等,但财政部的具体部门不是财政部的会计司,而是公交司等。
(2)学校院系设置中,应力争建立独立的二级财务管理院系,或者使财务管理与会计并列,共同设置在商学院之下,以便从组织上得到保证。
(3)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应通过修订专业目录,独立设置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改变目前一般院校的博士生、硕士生附属于企业管理专业之下只是一个方向的局面。
(4)学术组织中,由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机构牵头,组织建立全国性的一级学会――中国财务学会。
(5) 在期刊杂志中,随着一级财务管理学术组织的建立,创办财务管理一级期刊。
(6)随着主管部门的明确,学术组织的建立,一级期刊的创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财务管理研究,尽快多出精品,包括专著、论文、教科书等,以不断扩大影响,尽快接近或赶上国际水平。
(7)在法规体系中,可以企业财务通则为基础,综合金融方面的财务通则,逐步制定财务管理法。
(8)在职称系列中,应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师等职称。
(二)确立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
解决上述困境问题,只能使专业建设环境得以进一步改善,以利于专业的发展。但仅有外部环境是不够的,还必须从专业建设本身寻求途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合理确立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众多专业中,或在经济类、管理类专业中,将财务管理专业建成一个什么样的专业,是依附于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是被金融学侵吞的专业,还是将金融学囊括其中,与会计学并驾齐驱的朝阳专业?二是具体的院校,在本单位的众多专业中,将财务管理专业建成一个什么样的专业?包括招生、培养、就业等各个环节。三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精通财务管理,兼及会计、金融知识的具备首席财务官业务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财务管理、会计、审计均有一定基础但缺乏优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笔者认为,前两个问题,一是依赖于全国财务管理教育工作者和政界、业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二是取决于有关院校的自身努力,结果目前虽难以断言,但从整个社会来说,建成深受社会欢迎的首选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并驾齐驱的朝阳专业是大有希望的。后一个问题,即如何确定培养目标,也是可以深入研究的。由于财务管理与会计关系的厘清,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在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将主要精力用于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因而应以培养精通财务管理,兼及会计、金融知识的具备首席财务官业务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三)明确基础课对专业课的基石作用
专业课与基础课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教学计划中是根据专业课确定基础课,还是首先确定基础课,进而确定专业课,这也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传统上,课程的安排都是根据专业课确定基础课,其实这是一种静态的专业观。其缺点是后劲不足,未来发展受限。以建楼为喻,盖一座大楼,地基挖得越深,越广,其承受力就越强,楼身就可以起得越高。甚至可以在不超过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继续加高,也可以在已有的地基上另起楼身。前者属于专业深造,后者属于专业转移。如果按固定的楼身确定楼基,以后就无法增加楼层。由于科学不断发展,知识不断更新,人才需求不断变化,专业深造在所难免,专业转移时有发生,因而就必须树立动态的专业观。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课程的安排就应该首先确定基础课,再具体确定专业课。只要基础雄厚,就可以实现专业深造,适应专业转移。以数学为例,在前些年,除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专业课几乎不需要微积分、线性规划、概率统计等基础。因而按照专业课决定基础课的做法,在前些年未开设管理会计课之前,上述数学课就没有必要之开设。而现在,不仅管理会计需要较深厚的数学基础,而且财务管理多门课程也需要较深厚的数学基础。由此看来根据专业课确定基础课的做法应该改变。对于原就学阶段未学过管理会计、现代财务管理课程的人来说,如果数学基础较好,完全可以自学。
(四)完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一般培养目标,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一般就业方向,根据财务管理职业的素质要求,根据未来专业转移的可能性,根据基础课对专业课的基石作用,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应做到:厚基础,大平台,宽口径,强核心,分主辅,具备六大基础、凸现九大核心、坚持一主二辅,开设十大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三大能力。
六大基础
六大基础,这是财经类所有专业应该具备的基础。其内容包括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法律、文献检索。它属于第一级平台课。
中文基础是指汉语言文化基础,其中语言不仅应包括现代汉语基础,也应包括古文基础,即国学。中文是其它各种基础的基础,绝不能忽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化得以传承的唯一国家,其文化基础博大精深。古代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浩如烟海。目前国内外掀起的国学热,都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中文基础。在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卓越的财务管理思想和丰富的财务管理案例,很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但事实证明,现在不少大学生中文水平很差,写作水平很低。认不得繁体字,读不懂古代文献,写不出象样的文章。因而应开设大学语文和财经写作课程,应要求学生熟悉繁体字,以便与香港、台湾进行学术交流,也便于学习、研究古代文献。台湾某大学国文课开设一学年,与英文学分同样,都是8学分,足见其对语文的高度重视。
外文的重要性现在已经人所共知,达成共识,这里主要是指英语,不仅包括公共外语,也包括专业外语,不仅公共外语要做到保四争六,提高外语会话能力,而且应增强专业外语能力,利用外文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应初知一门第二外语,如日语、德语等。由于从小学甚至从学前班就开始接触英语,这一目标应该说并不困难。
数学基础在财务管理中是仅次于语言基础的基础。作为一个财务工作者如果缺乏数量概念,一见数字就头晕,是绝对搞不好财务管理的。
数学应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概率统计。另外,还可包括运筹学。现在有的学校不开线性规划或概率统计,数学基础就欠宽厚。为什么要开设数学?它应该为提高素质奠定基础,也应该为专业课服务。只有使学生明确目的,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如何讲授数学?笔者认为:讲数学原理是必要的,推导公式是必要的,但讲解现代求解技能也是必要的。如各种函数的计算,行列式的计算、矩阵的计算、线性规划的求解,概率统计许多指标的计算,这些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求解。如果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都是非常必要的。
计算机基础一定要扎实,否则就难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计算机基础应掌握办公软件、数据库、编程技术、网络管理。在办公软件中,从计算的角度,Excel有大量的函数,有行列式运算、矩阵运算,有线性规划求解,有数据透视表等,学习掌握这些技能,对于专业学习非常有利。
法律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是个人护身的武器,而且是财务工作的准绳。现在虽然有法学基础,但似感理论性过强。应该全面介绍法律体系,介绍法律部门,使学生知法、懂法,提高遵法、守法的自觉性。
文献检索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畅游知识海洋的航标。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如何掌握文献的类型、文献的分类,高效、准确查到所需资料,必须学习文献检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文献检索应是经济文献检索。文献有中文外文之分,学习文献检索也有利于促进外语的学习。在现代,文献检索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书刊文献即有纸文献检索;二是网上文献即无纸文献检索。二者各有所长,缺一不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后者的比重将不断提高。
在六大基础中,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将中文与外文结合起来?如何将计算机与数学结合起来?如何将中文与文献检索结合起来?如何将外文与文献检索结合起来?另外,如何将数学与专业课结合起来?如何将计算机与专业课结合起来?如何将外语与专业结合起来?如何将古文与外语结合起来?如何将文献检索与专业结合起来?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水平。
九大核心
什么是核心?核心就是主干。确定核心就是确定主干,树根扎实,树干粗壮,就不惧狂风暴雨。
作为管理类专业来说,教育部提出的管理类九门核心课,即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目前看,基本上还可以作为管理类的平台课。
但财务管理,或财务,或财务经济学,是管理类,还是属于经济类?值得研究。需要注意的一个动向是不少学校已经将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置于经济系之下,即将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视为经济类。
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它是专业的基础,类似于大树的主干,处于六大基础和专业课之间,属于第二级平台课,起桥梁纽带作用。如管理信息系统就介于计算机基础和财务软件之间,经济法就介于法律基础和财务法规之间。
这里还可能涉及政治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处理问题,也涉及它们是否有必要开设或如何并行开设问题。
一主二辅
不论财务课程如何设置,划分多少系列,其中肯定要以财务系列为主。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第一,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是什么关系,如何处理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第二,财务与会计是什么关系,财务管理系列课程应不应包括会计?第三,财务管理系列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
笔者认为,第一,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决定财务管理系列课程体系,财务管理系列课程体系应依据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构建。但由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庞大,而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要受学制、学时等限制,不可能完全体现学科体系,因而就要在凸现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础和主干的情况下处理好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安排相应课程。第二,财务与会计是两门学科,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共识,因而财务管理系列课程不应包括会计。第三,财务管理系列课程应该首先排除非财务管理学科的内容;然后对财务管理学科知识进行整合。
鉴于会计学与金融学同财务管理专业的密切联系,在暂时难以理顺三者关系,难以廓清三者界限的前提下,应以三大系列课程为主体,即以财务为主,以会计、金融为辅,建立三大系列。
问题是各个系列的具体课程体系如何设计?
关于财务管理系列,可以采取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为经的办法,是一种思路,也是一种实际做法。但中级财务管理课程较难处理。目前在国内也较难找到合适教材,并且内容讲得过细,课时往往不允许;讲得过粗,往往与财务管理原理部分内容相差不多。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认为,现代企业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仅承担传统的记账、内控、预算等基本职能,而且要更多的承担企业投融资决策、风险规避、企业理财、并购重组等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重要责任。
我国新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财务决策制度,包括财务决策回避制度;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控制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目标的要求,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为了体现企业财务通则中三大制度,参考美国管理会计师的观点和国际财务管理师的课程体系,可以设置公司战略与财务、预算管理、风险管理、企业并购与重组课程。
金融工具作为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联系的纽带,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单独设课,当然也可以用金融市场或金融工程等替代。
另外应设置财务分析或绩效评价课程;设置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专门研究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特殊问题;由于财政学属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故应设置财政学课程;鉴于税务问题的重要性,尤其纳税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应设置企业税务(包括税收理论、纳税实务与筹划);行为财务学的兴起,对传统财务理论是一场颠覆,因而应该单独设课;为了强化外语,更好的应用于专业中,应设置财务外语;为了加强计算机在财务中的应用,应设置电脑财务之类的课程。另外可以考虑开设资产评估、中外财务比较、财务史等课程。
因此,按照财务管理的具体职能,财务系列课程包括公司战略与财务、预算管理、风险管理、财务分析(或绩效评价)、行为财务学、国际财务管理、企业并购与重组、财务外语、企业税务(包括税收理论、中西税制,即国际税收、纳税实务与筹划)等。如果课程较多,难以安排,也可以用“财务管理专题”将上述某些课程合并。
关于会计系列,许多院校参照会计学的设课方法,往往设置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等。但笔者认为,由于财务学科体系的复杂,财务系列课程的繁多,根据培养目标,应该压缩会计系列的门数。由于初级会计学的内容已经在核心课会计学中完成,高级会计、审计学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应该要求,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可以合并,于是会计系列课程为: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
关于金融系列,应开设金融市场、金融工程(或称期货与期权)、投资学、证券技术分析、保险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加强实习或课程设计课程。如会计课程设计、财务管理课程设计、证券技术分析课程设计等。
十大系列
除了上述财务系列、会计系列、金融系列课程外,为了拓宽知识面,综合前述各门课程,可将课程划分为以下十大系列:
1.外语系列,应包括公共英语一、二、三、四,英语听说,专业英语(包括专业函电、专业论文英文摘要等写作),第二外语。
2.数学系列,应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概率统计、运筹学。
3.计算机系列,应包括计算机基础、Office办公软件、数据库、网络与通信、财务软件、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财务软件综合实验。
4.法律系列,应包括法学基础、经济法,还可以分开或合并开设公司法规、金融法规、财务会计法规等。
5.经济系列,应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统计学、计量经济学。
6.管理系列,应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心理学。
7.其他系列,应包括大学语文、财经写作、历史、哲学、逻辑学、公共关系、音乐欣赏、绘画、文献检索、科技动态讲座。
加上一主二辅三大系列,全部课程包括十大系列。
另外还应该包括思想品德等思想政治课。但这里要强调伦理之类的课,应该追加。体现先做人,再学艺的基本思想。
上述内容,可以图1所示:
图1表示先做人,再学艺;先基础,后专业(或先奠基、后建筑);先核心 后系列(或先框架 后墙壁)的教育流程。
三大能力
通过上述课程的设置,要提高学生的三大能力,即:
1.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调研能力、文献检索能力。
2.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业务处理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
3.创造知识的能力,包括设计制度能力、科研能力、写作能力。
这些能力集中表现为竞争能力。
(五)设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在确定了课程体系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研究:什么必修、什么选修;什么限选,什么任选;什么宜多,什么宜少;什么宜前,什么宜后;什么宜迟,什么宜早等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问题。
需要指出,这里的多少、前后、迟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或者应该变动的。以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先后顺序为例,传统上一般是先学习财务会计,再学习财务管理。但目前看,以讲述企业会计准则为中心内容的《中级财务会计》应该开设于《财务管理》之后。因为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大量地涉及现值计算、实际利率确定等问题。学生没有时间学价值基础,就很难理解现值、实际利率、内含利率。如果不理解实际利率,就无法理解实际利率法,也就无法学习和理解第14号收入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准则,第21号租赁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可见,实际利率和实际利率法在会计、财务中应用广泛,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多处涉及,掌握实际利率法已是财会人员的一项必要技能。作为一名财会人员,如果不了解、不精通、不能灵活应用实际利率和实际利率法,就难以适应新时期的财会工作。 因此不先讲授财务管理,学生就很难学好财务会计。当然,这又带来一个新问题:财务管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问题。而这一问题,又牵涉到财务管理的前导基础课问题。
此外,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还涉及教材的更新,教法的探索,习题的设计,考试的改革。当然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能产生高水平的教材,不能设计出高水平的习题,不能创造出高水平的教法,不能进行高水平的考试,因此也就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当上述问题解决之后,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成了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以上对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意义、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基础、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途径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文中观点如有不当,还望方家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 苏万贵.论广义财务[J].理财者,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