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师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教师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教学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师教学管理论文

第1篇

1.在校执教时间短,稳定性差。很多外教在校执教为1年,外教工作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影响了教学的稳定性。尽管有很多外教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中国老师学习和借鉴,但由于外专局规定高校外教都是每年签一次合同,流动性较大,中国老师跟外教之间互相听课和交流又少,因此,外教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方式也随他们的离校而带走,这对二级学院不能说是一件不遗憾的事。

2.外教聘任机制和教学管理不够科学。目前大多数高校招聘外教是按照以下程序进行的:二级学院提出申请,学校审核,外事办对应聘外教进行初步审核,然后将合格的应聘外教推荐给二级学院,再由二级学院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计划,决定合适人选之后交由国际交流合作处负责办理外教来校工作的相关手续。对于外教的聘用,高校应该应聘的外教进行资格审查,考察其简历的真实性,同时对应聘外教进行面试,考评外教的口音、表达和沟通能力,如果条件允许,也可像中国教师进行试讲,考察外教是否符合学校要求的基本教学能力,测评其实际的教学水平。实际上,学校对于外教的简历很难认定其真实性,应聘外教大都在国外,一般面试都是通过Skype进行网上面试,更不可能像聘用中国老师那样进行试讲,现场测评其实际教学水平。[1]29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外教管理的模式是:国际交流合作处主管外教的引进及其日常生活,二级学院负责安排外教的教学。当外教教学出现问题时,就会出现无章可循的情况。[2]179高校聘任外教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校的外语教学质量和水平。为此,高校应该根据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规划和需求,有目的、有规划地制定外教需求计划,从实际出发,严格把关外教的聘任,以便实行有效的教学管理

3.外教与管理人员交际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文化冲突。虽然外教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和外语沟通能力,然而,任何一种语言都会与其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教与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交流中,时常会出现文化冲突现象。以下是一位外教给外教秘书的一封邮件,充分体现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从以上邮件中可看出:如果合同里没有提到或者开学安排上没有提及外教要做的工作,就算是填简单的一张表格,外教也会拒绝的,甚至说管理人员的做法是、不文明社会的表现。

二、完善外教教学管理制度

西方的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充分发展,已经成为科学化和制度化,外教也习惯了按制度或规定办事,外教管理人员应制定完善合理的制度,让制度去约束和规范外教的教学行为,让外教觉得有章可循,这样,他们才会更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以及中外高等教育的差异,很多外教不了解中国教育体制、外语教学的具体要求。因此,严格执行教学管理是提高外教教学质量、提升外教资源聘用效益的有效途径。

1.二级学院合理安排外教教学工作。二级学院在外教聘用时,应该告知外教工作的内容、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等具体安排。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如果有英语角、学生活动、指导竞赛、科研项目、教学研究等其他工作任务,也应该一并写入合同中,以免日后发生纠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高校与外教签订的工作合同,可以参照国家外专局颁发的有关法规和合同文本,各高校也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增加合同副本,也可以根据合同的执行情况,适当地做出一些调整。教学安排是教师开始教学前,二级学院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对外教所教授课程进行的统筹规划,从而使外教在具体教学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按照合同安排好外教教学任务后,外教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不能随意变动。除非迫不得已的情况,不然一定不能变(这存在中西文化差异),外教很讲究原则和计划的,一经通知,如果经常变动,他们会非常反感。一些中国老师的常规教学管理也适用于外教教学,如教学文件:包括教学日历、教案、试卷AB卷及其答案、学生成绩表等。当然,外教对这些工作会有意见,外教管理人员需要和外教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和耐心沟通才能很好地执行。教学安排中也需要跟外教强调课堂上不能给学生灌输外教本国的资本主义思想和宗教理论。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保证教学质量,给外教配备一名年轻教师作为秘书,每位外教配备一位学生助理(勤工俭学),不仅有利于教学与管理方面的协调,也为中国教师和学生练习口语、外教了解中国提供了方便的途径。外教的考核是对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工作能力的评价,是衡量外教是否能胜任所承担教学任务的标尺。因此,二级学院应建立完善的外教协作型反思的评估体系,做好教学反馈工作,以期激励外教借助协作型反思教学的手段更好地进行教学,或通过协作反思平台及时解决学生反馈中的问题,可以采用外教上课情况问卷调查和学生干部会议反映外教教学情况。这不但能有效地促进外教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而且能够对外教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作出纠正和处理,从而提高外教的教学质量。[3]64

2.二级学院加强与外教、国际交流合作处的沟通。沟通是一个联结个人、群体和组织的过程。在管理中,沟通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4]7271)二级学院应与外教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与外教多沟通,减少与外教交流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外教管理人员在同外教的交往中,经常会碰到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文化冲突现象经常出现,致使交际双方产生不解、误解甚至曲解,交际无法顺利进行;外教管理人员有时即使所说的语言虽然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外教管理人员应该重视这些现象,并对此现象进行分析,找出误会的原因。这除了需要外教管理人员不断提高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技能,通过阅读报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等渠道获得不同国家的文化信息,了解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语言特征,学习外国的文化,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与外教进行切切实实的沟通。外教管理人员虽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外国文化,但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外国人,所以与外教交流过程中也是会产生误会,如何消除误会或误解,这需要双方的沟通。以下的邮件是外教秘书给外教提醒外教工作中的一些失误后,外教的回复:“Iamsurethatyoudidnotmeantoappearrudeinyouremailbutitcomesacrossthatyouarescoldingmelikeanaughtychild.OfcourseIwouldnotacceptthatkindoftreatmentifitwasintentional.”。幸亏这位外教与外教秘书的有效沟通,才没有因语言的失当而造成双方误解,甚至更严重的后果。2)二级学院应与国际交流处多沟通。外教的教学管理是一个繁琐和复杂的过程,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既分开又联系,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作是规范外教教学工作的前提。外事部门与教学单位分开管理的话,外教的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管理容易出现交叉或盲区,由此会带来诸多问题。另一方面,高校给外教提供了住房、生活必需品、丰厚的工资等优越条件,但因为管理上的问题,依旧出现外教不满意或学校管理人员有意见等矛盾。事实证明,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外教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要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从而充分发挥外教的优势,提升高校的外语教学水平。[5]76二级学院每年度向国交处上报“外籍教师教学综合测评表”以及年度“需聘请外籍教师的计划表”。这里也有一例,有一位外教为人有些偏激,多次煽动其他外教对学校的不满,因而国交处计划不再续聘这位外教,当外事办向二级学院了解这位外教的教学情况时,外教秘书能够详细地把学生对于这位外教的教学情况反映给外事办,经过沟通,很好地把事情解决了。

3.二级学院坚持人本管理、加强人文关怀,以增强外教的主人翁精神。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外教倾注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中西文化差异,让外教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温暖,让外教充分体会到学校对他们的认可与尊重,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上来。学校可以在西方节日定期举办一些简单宴会,给外教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例如我院,每年都会带新进外教参观湛江的人文景点:赤坎古街暨古码头、文物博物馆(许爱周故居、广州湾民俗博物馆等),了解湛江清末民初经济、文化、历史及法国殖民地对湛江的影响。这些人文景点虽然都是免门票的,但外教对这些本地文化特别感兴趣,而且也感受到学院对他们的关怀和重视,因而学院会坚持每年办下去。

三、结语

第2篇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需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第一,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第二,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作为的表率。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其次,打开学生视野,加强课外阅读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只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走向课外学习。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课堂学习,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阅读活动呈开放学习态势,渗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家庭,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处处留心皆学问”。也正因为这种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开放性的阅读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社会化生活化的活动将成为阅读活动空间的新内容。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拓宽的大视野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去光顾琳琅满目的“开放生活大书橱”,去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这样逼真的、多元的、开放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展开学习,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使阅读不再是孤立绝缘的操作,而变成活生生的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从而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其三、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最后,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勇气》是一种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来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第3篇

一、改变教育观念,增强信息意识是推进物理教学与教师信息素养整合成功的前提条件。

信息的价值在不断地被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对信息的追求和捕捉不同于一般凭直觉和经验的信息感知。时代明确告诉我们信息处理能力将是21世纪的人应具有的如同“听、说、读、算”同样重要的生存能力,在不断涌现的浩若烟海的信息中要准确地选择,迅速地获取所需要的那部分特定的信息,往往取决于此。教师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是一朝一夕的,还要有一段从认识到自觉应用的过程。为了使信息革命的浪潮加速学校教育的“技术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大限度地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减轻学生负担,全面融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大潮中。我们要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讨论,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大家普遍认识到现代教师不仅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渊博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育思想,还要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与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与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增添了我们探索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信心,因而教师应积极主动的运用网络信息,从网络上下载可用的课件和信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部分学校教师仅以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为主,不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信息意识下降的现象普遍存在。俗话说:“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余,不断地获取信息,增长新知识,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资料,充实教学内容。

只要物理教学与教师的信息素养有机整合,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从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是推进物理教学与教师信息素养整合成功的关键。

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是很难成为“名师”的。尤其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教师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既然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必需,那么如何来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呢?

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如我们物理教师应用软件制作简单动画模拟物理实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必须是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必须成为自身的自觉行为,把提高学习做为工作的一部分。同时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计划,是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质的良好开端。这里强调的是长期的学习计划,不是为了一次公开课,一次比赛,一次评比而进行的短期行为。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公开课,应付评比,临时急急忙忙地“拼凑”出一个课件来,只是“就课论课”,事先没有准备,课后无总结,公开课后,什么都丢向脑后,没有什么有益的东西留下,就谈不上培养技能,提高素质了。反之,如果我们确立目标制订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则结果就大不一样。教和学都是长期的行为,一种素质和技能的养成需要长期细致的劳动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制订学习的计划,确立各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可能得心应手。

因而,我们可以用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1)多在网络上阅读。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使阅读方式发生了变革,在不远的将来,网络阅读将成为教师获取知识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手段。重视并坚持网络阅读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2)多用电脑写作。在电脑上写作,除了方便编辑、修改和保存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实现网络阅读与写作的互补,有利于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3)多在电脑室上课。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在电脑室上课,是教师信息素养提高过程中的分水岭。要充分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不要求一节课从头到尾都要用信息技术,也不要等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高后再用。(4)多用电脑处理日常事务,只要能用电脑处理的事情,就要尽可能让电脑来做,如学生成绩统计、电话号码管理等,教育必须面对信息化社会,迎接信息化挑战,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带动整个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革新,作为教育中的关键元素,教师在信息化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所提出的新要求,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培养,适应信息化浪潮。

三、运用好网络教学资源是物理教学与教师信息素养整合成功的根本保证。

为便于信息的获取,使网络资源适于教学,我们要逐步构建好物理的教学资源库。为了更好地采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以多媒体的形式将物理内容科学的,有机的“整合”,使学生进入视听、思考并用的教学环境,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使教学活动更为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达到突破抽象思维的难点与局限,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益和更高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研究实践以完成资源库中课件集成的整合。(1)超越时空展示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科技成果。有些物理现象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观察到,有的科技成果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一时无法“搬到”课堂上,则把这些做成多媒体课件如“海市蜃楼”、“火箭发射”等及时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真实地再现物理现象和科技成果,与学生发生“共鸣”。(2)形象展示复杂物理现象和过程。对许多复杂物理现象和过程在物理教学中用语言、文字、图片很难把它们讲清楚,学生很难想象出它们的具体情景,则利用多媒件课件如“水的沸腾”、“声音的传播”、“凸透镜成像规律”等变静为动,变难为易,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具体情景。(3)生动剖析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过去对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抽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只重视概念的背诵和结论的记忆,而忽略对概念和规律的探究过程,则可利用多媒件课件如“演示惯性的模型”等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直观生动地理解。(4)模拟实验。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但有的实验初中阶段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如“牛顿第一定律”、“托里拆利实验”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化静为动,再现历史,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在佩服科学家的聪明才智的同时,科学思想也将会在学生的头脑里潜移默化。

第4篇

一、用好义务教材,更新教育观念是关键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推广使用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正确的教育观是我们教好新教材的基矗传统观念认为,人的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教师把学科知识作为一堆现成的成果来教,对学生的要求仅仅是接受、记忆、再现这些知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开发人们的智力,以及当前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形势,使教育质量观发生了改变。在此情况下诞生的新教材有新的内容与新的结构。义务教育教材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的精神和要求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大面积提高的“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它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注入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是初中化学诸多版本中最好的,它有如下特点和优势。

1.拓宽了知识面,降低了难度,精简了许多次要的概念,降低了习题难度,缩小了计算范围,注意了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社会等的联系,注重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教育内容编排科学合理,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知识结构间的合理结合,有利于使学习循序渐进,生动活泼。

3.教材各章篇幅较短,重点易于突出,易总结复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4.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

5.教材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重视实验教学,趣味性强。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及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7.教材印制精良。教材每页都留有空白,易于学生记笔记和写学习心得,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如何把握教材特点、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可以分为三种程度:第一是掌握信息,第二是具有运用知识的技能和技巧,第三是善于创造性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半只能达到第一、第二程度,要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学生眼、耳、脑、手、口的全身心活动,才能使学生处于探索求知的状态,才能在求知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和创造性的发展。义务教育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它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花更多精力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设计研究途径,树立假说,诱导推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结论。这样的讲授方法有望使学生发现、理解、掌握科学形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成果。

实验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智力技能。教学中,通过一个个实验及实验的组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发现、了解学科的实验方法和原理,试探着用一些基本操作和初学的实验技能去做新的组合,去探究解决简单问题,初步了解一些研究自然的方法。

习题的处理上,避免题海战术,因为从题海中求得好成绩也未必是能力素质的反映。

基本题型是有阶段性、局限性的,而知识的应用、思维的发展是无限的,充分利用教学中的一切因素,注意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才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根本途径。总之,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用好新教材,教好新教材,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是关键。

二、结合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1.提倡以实验为主的“引导发现法”或“边讲边实验法”进行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新教材中的一些概念、理论一般编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之中,是以鲜明的实验事实引入揭示的。对于这样的教材内容,课堂上一般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由教师演示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实验,然后由学生分组测定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通过多组学生的实验事实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从微观去分析化学反应,揭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自然形成,学生学习起来兴趣高,学习内动力大,对理论问题认识清楚。再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做白磷燃烧的实验前,首先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当铜片上的白磷开始燃烧时,及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得出结论。教师还可以进行强化巩固概念,如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使水中的白磷燃烧,也可增加一些有趣的实验。如白磷溶解在CS2中并用其浸泡的滤纸、甘油滴在KMnO4晶体上着火等。这种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对比,概括形成概念。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实践中认识概念,理解概念,从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确信理论概念的正确。

2.提倡采用“边讲边实验法”及“对比迁移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指出:“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新教材重视实验教学,全书安排84个演示实验、10个学生实验及9个选做实验。还有一些家庭小实验,并改进了一些实验,这些实验在大多数学校都有条件能使学生亲自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把一些实验引入课堂中,采用“边讲边实验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这种方法是教师在传授某种物质的性质时都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实物,教师演示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自觉观察的积极性,并要求观察时认真细致,逐步培养观察能力。

有条件的要在演示实验后,再让学生亲自做一遍实验。学生通过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了解物质变化的事实,掌握物质的性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氧气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做好C,S,P和Fe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是学生认识氧气化学性质的关键。当教师演示实验后,可让学生把学生实验“氧气的性质”放在课堂上做,以增强感性认识。当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可用“对比迁移法”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例如,在第五章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入新知识的时候,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迁移衍生发展到新知识。

3.提倡用“讲练结合法”进行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的教学。化学用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是初中的难点,教材在编排上注重难点的分散。因此对这些难点的教学适宜采用分散教学,宜采用教师精讲、学生勤练的“讲练结合法”,这种教学法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有教师的精讲,也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勤练,并强调教师要把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的内容分散到平时的教学中,对这些知识进行有计划地复习、巩固,不断强化记忆。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教师精讲,提出练习任务,说明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并经常地让学生写每一个元素符号或化学方程式时要会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现象。在化学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讲明练习的方法并作出必要的示范,由学生独立练习,教师进行分别辅导,练习之后学生相互交流或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后教师要在检查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纠正和讲解。另外化学计算的练习还要目的明确,题目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技能逐步完善。

4.提倡用以自学为主的“导读法”、“讨论法”进行叙述性内容的教学。新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文字表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自己学懂,对于这种类型的教材内容,采用以自学为主、阅读、讨论、演讲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事先编制自学提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学提纲自行阅读,读后解答自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练习题,然后学生互相讨论矫正,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巡回辅导、重点指导、释疑解难、收集信息。在学生相互矫正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拔、启发或讲解,最后也可让学生演讲、小结。这种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通过不断地培养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得到逐步提高。

第5篇

关键词:教师教学教学艺术

在教育战线,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把教书仅仅当作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从某个角度讲,只是名副其实的“教书匠”,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他教书的方式已经僵化,生命力已经停止,死教书把活人教死,而活教书把人教活。但如果将其看作是事业,看作是为之奋斗一生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就应该把教学视为一门艺术,掌握了教学艺术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调动各种教学手段,以大量的信息全方位地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接受知识变得相对容易、相对轻松;同时,精湛的教学艺术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个性和审美等诸方面的发展。因此,重视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学生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学艺术值得去钻研、去探索、去创新。

如何提高教学艺术?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必须有五个“一”基本功

五个基本功即是:普通话,好板书,好口才,好文章,好方法。教师有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天天保养一个好嗓子,在听觉上给学生以美感。教师有好板书,在视觉上给学生以美感。再加上教师有好口才,好文章,徐徐道来,娓娓动听,就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听你的课是享受。好方法就是通过钻研各种教法,发挥自己优势,形成自己特色,这样教学法就活起来了。

二、教师必须是德才兼备的引路人

教师是五种角色兼具的人,即是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毕业事业的引路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因此教师是社会的重要角色。有人说过:“你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应成为什么样的人。”甘地说:“教师是学生最好的课本。”因此德才兼备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提高教学艺术的基本保证。

三、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拥有该学科的渊博知识,必须具有“一桶水对付一碗水”的本领,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教师如果有了渊博的学识,教学就有了源泉。实践证明,教师“授业解惑”的职能决定了教师不但必须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应该努力学习,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这不是一件容易达到的事情,虽然许多教师为科班出身,但所学未必精到,有的教师表面看来知识游刃有余,实则浅薄寒伧,学生很难从其身上体会到教师应有的文化底蕴,而教师也难于以识服人。因此,教师能够通晓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面、发掘知识渊薮,真正成为让学生佩服的教师,才是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

学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力量源泉,教学艺术则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具体途径。光有渊博的知识,如果没有精湛的教学技艺,也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

四、教师必须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教学规律,即指研究教学内容的规律、教学方法上的规律和认知上的规律等。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学生普遍易于接受的规律是从具体到一般,即从感性到理性。当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新的趋向和热点,对此,笔者认为,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很强,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逻辑的连贯性、积极的创造性角度出发研究教学、钻研教学。例如,将书上的知识进行重组,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具体化等。这样使学生既学得具体、轻松,教师也教得愉悦,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互动。五、教师必须把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愤怒出诗人,激情见水平。情感之于教学,犹如能源之于发动机。把情感贯穿整个课堂,融入“精,气,神”,即精力充沛,气势旺盛和神采飞扬,就会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动力作用,而且能起到消除疲劳、激发创造力的作用。充满感情的教与学,在很大程度上使主体乐此不疲,而且思维敏捷,并富有创造性。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又应该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没有教师的情感就很难激发学生对知识、对真理的渴望与追求。教师的情感首先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爱,这种爱可以融化学生心中的“冰块”,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和纽带,更是教师搞好教学的原动力;否则,教师搞好教学就是纸上谈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发挥情感的作用,即为学生营造愉快、和谐、合作、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努力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教师充满激情的讲授,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品尝取得进步的快乐。

六、教师必须把新的、正确的思想和理念贯彻到教学中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教学也如此。“教有教法,教无定法”,教学对象因时代不同、生源不同而有诸多

差异,教学方法也不能一层不变。教师在教学艺术的研究中,不能只停留于表面、浅层次上,这就要求教师竭尽所能,努力探究教学技法,以实现教学的真正高效。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层出不穷,教师不能死守教材吃老本,而应该乐于接受新事物,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上“与日俱进”。

七、教师必须以学生为学的主体

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实践。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才学得牢固,积极思维兴趣才浓厚。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学生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具有精湛教学艺术的教师的讲课能直接震撼学生的心灵,以其生动、形象的语言,优雅、亲切的姿态,炽热、动人的情感,清楚、漂亮的板书,准确、恰当的讲评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以激励学生求实、求真、求善、求美。

八、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求知。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预先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可能遗忘的知识点、上次教学没有听懂的地方、或是难度较大的课题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具有精湛教学艺术的教师能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全面地运用教学原则,恰当地进行教学评价,从而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

九、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数学教学为例。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要求比其它学科高,致使数学教学必须更加强调形象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不仅善于运用严密的逻辑武器,而且还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法宝,通过直观性语言和感性化材料的辅助来展开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从具体可感的形象中,把理论与形象融为一体,完成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数学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借助于比喻、类比、模拟、描绘等艺术手法,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使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或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掌握难以理解的抽象原理、概念、公式和定理等。如在教学过程中故意制造悬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比如在《高等数学》级数一章引言中,笔者引入艺诺悖论——“兔子永远追不上乌龟”,内容是:乌龟在点B处向右行走,兔子在A处向右追乌龟,兔子比乌龟的速度快得多,当兔子从A移到B时,乌龟从B已移到C,当兔子从B移到C时,乌龟已到D……其结果是,乌龟始终跑在兔子前面。这一事例很简单,但又确实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级数这一章内容的兴趣。

Α————Β——C—D———

十、教师必须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

仍以数学教学为例,对于讲授《高等数学》,许多教师认为不能离开传统的“黑板”方式,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优势已越来越明显。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教学过程,而且能使课堂由静变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的传统教法。如传统教学手段只能提供静止的画面,对运动、抽象的画面或过程则难以表现。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不容置疑,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数学课堂教学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龙,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数学教学中可称之为点“睛”之笔,可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不过,笔者认为,有些问题应引起重视。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先进手段但非必要手段,如果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手段与先进教学手段的关系,而在多媒体辅助手段的使用上花过多功夫,不能深入审视教学过程,缺少进一步的反思,就会致使真理与谬误并存。因此,在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做到大气而不俗气,到位而不越位,自然而不死板,让多媒体教学技术真正有用武之地。

十一、教师必须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体现在教学中

第6篇

【关键词】教师印象;印象管理;课堂教学

一、教师印象管理的概念界定

对于印象管理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基雅维利里在《君主论》里有关如何控制人类行为的见解,但真正对印象管理有较深入研究并对印象管理研究有过较大影响的还要算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欧文·戈夫曼。在其享誉世界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中,戈夫曼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交往的需要,我们常常希望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恰当的印象,这种有意影响别人对自己形成符合自己期望的某种印象的过程就叫做印象管理。它既是人际交往顺利进行的必要策略,也是人类社会互动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人类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印象管理是指教师凭借其在学校中承担的社会角色,在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育生活中,通过自我形象的塑造向学生投射某些信息,希望在学生心目中形成符合自己期望的某种印象。但它与其它人际互动中的印象管理不同的一点在于,它的最终目的在于试图以此来有意识地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发生某种期望的确认和转变,这种行为就是教师的印象管理。

二、实行教师印象管理的意义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有自我印象管理的意识和技巧,一方面能有效地使教师自觉约束与调节自己的言行,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从而保证在教学中呈现出积极、良好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判断是否成功地给对方留下了一个好的印象是由交往的对象来作评判的,因此这也会迫使教师不再只专注于自己的表现,而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学生的需求和反映上,有利于形成师生间真正的交流与互动。

2.毫无疑问,教师的交往对象主要就是学生,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感染、模仿、暗示等途径接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格层次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艺术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教师的专业修养、对学生的期望,也影响着学生的个人抱负、升学计划以及今后的专业取向。从教师那里,学生通过对教师的榜样和示范的观察和习得,来为自己的个体生命注入知识、思维、能力和人格等精神能量。[1]这就意味着,教师通过对自我印象的管理可以使学生在对教师的观察和模仿中完成自我社会化形象的建构。

3.当教师以自己良好的形象去赢得学生的信任,有利于教师从凭借制度和法定优势确立起来的“地位偶像”转型为建立在学识和人格基础上的“精神偶像”,这种转型可以内化成教师的个人权威,对于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及良好的师生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对教师印象管理策略的探寻

印象管理是戈夫曼拟剧论的中心,他采用戏剧理论的方法,将人们的社会互动类比成戏剧表演,并划分了两个表演区域:前台与后台。前台是个人按一种一般性的固定方式进行表演、为观众规定特定的情景的舞台部分,也即让观众看到、使观众从中获得一定意义的舞台部分。后台是不让观众看到的、限制观众与局外人进入的舞台部分。同样,对于教师来说也存在着相对应的前台和后台,因此教师的印象管理就包括对前台的印象管理和对后台的印象管理两部分。课堂无疑是教师展现教学技巧、专业修养的“前台”,而对于学生相对封闭的教师办公室则可视为教师的“后台”区域。

1.完善教师的“前台”印象。在课堂教学这一舞台上,教师的仪表和言语、行为等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对知识传授和学生教育产生影响。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印象管理技巧来塑造自己专业的“前台”印象。

(1)强化第一印象。在心理学中非常重视“第一印象”,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最初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强烈而深刻的,这在心理学上也叫做“首因效应”。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者威信的树立和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首因效应”,掌握先入为主的交往主动权。教师要重视初次与学生接触时的仪表姿态、言行表现和才学发挥,努力创造最佳的第一印象,为进一步的教育打下良好基础。[2]

同时,在塑造第一印象时要求教师要有清晰的自我概念,因为不同类型的教师对自己所期望扮演的角色都有不同的界定,比如说有些教师想要扮演的是“权威者”的形象,有些教师倾向于“合作者”的形象,也有些倾向于“指导者”的形象或“大朋友”的形象,这些教师的自我定位直接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及行为,就要以相应的外表和行为与角色相适应。

(2)理想的自我展示。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是师生交往中一张精美的名片,要想获得学生长久的良好印象,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以及自我展示的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进行积极的自我宣传,展现自我特色和人格魅力,进一步确立教师丰富多彩的立体形象。比如说在赞扬某个学生取得的优异成绩的同时,你不由自主地讲起了自己以往学习阶段的辉煌成绩,这样就自然地展现了自我,并且让学生“内隐”地敬佩你,从而提高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但切忌过分表现自己,要及时关注作为观众的学生的反映,适可而止,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其次,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以避免失误。比如说在课前对教案进行精心设计、熟练操作各种教学工具、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等。教师应该牢记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在课堂中不能出现无意动作或失控行为,应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防感情用事,特别是控制面部表情和说话态度。

(3)密切观察学生的暗示,调整自己的行为。在课堂情境中,当教师表现出令学生非期望、不可接受和不满意的言行时,学生会利用某些行为向教师发出暗示。比如当教师没有运用较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就会增多。如果教师对这些行为或者加以忽略,或者视为破坏,不是着眼于修正自己的行为,而且将焦点放在了呵责、惩罚这些学生上面,那么最终往往会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

2.维护教师的“后台”印象。我们通常只停留在对教师“前台”的控制和管理,而很少关注到教师的“后台”形象会对其“前台”形象具有“正效应”和“负效应”。比如说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举止严谨,而回到办公室后却将腿翘到办公桌上,如果此时恰有学生闯入这一“后台”,则学生会更倾向于相信“后台”的真实性,从而认为该教师在学生面前是虚伪的,这样的判断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原有的印象。因此教师印象管理不仅是探讨如何完善教师的“前台”印象,更要注重对“后台”印象的管理。

(1)保持教师集体的团结一致。教师之间难免会存在内部矛盾与意见,有些教师会在学生面前评论其它的教师或其它教师所任教的科目,其实这就好比是演出过程中演员之间的相互拆台,最终只能两败俱伤。因此,教师间内部的矛盾与意见都不应呈现在学生面前。全体教师的举止行为应表现出共同承担了教师这个职业所应具有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对学生的热爱、关心和期望。这样教师就能维持一种和谐的“剧场印象”,这是教师进行前台表演的基础和支撑点。

(2)尽量做到后台与前台行为的一致。成功的印象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信性。虚假的、前后不一致的自我呈现会使评价者产生对被评价者矛盾的体验甚至全盘否定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有可能导致评价者对被评价者所有行为评价的降低。也就是说,当学生发现教师在后台的行为与前台不一致时,学生会倾向于相信后台的真实性,而这会导致教师在前台的所有努力都为学生所否定。

因此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在后台的言行举止与前台一致。切不可回到后台就粗话连篇,更不要在后台与其他教师大肆谈论学生的种种不足或对工作诸多报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贯的道德示范,积极地引导、影响学生,这样才会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

(3)消极印象的修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过错行为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贬损自己已有的良好印象。当教师主观上认为(或客观上被认为)给学生留下了非期望的印象时,就需要及时采取积极措施来修复学生对自己的印象。它包括道歉、说明和补偿性自我呈现等。当教师的过错行为伤害了学生时,要真诚向学生道歉,即承认自己的应付的责任,并对自己的行径表示自责和悔恨,以期获得学生的谅解,这样可以避免大面积恶化师生关系;说明是教师对非期望、不可接受和不满意的行为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辩解,使过失言行尽可能合理化或者弱化,最大限度地消除不良影响;补偿性自我呈现是指当教师不慎造成消极印象后,通过展示自己其它方面积极的特征来弥补这种消极的印象。教师对自己消极印象的修复,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人性的真实,更能赢得学生的好感。

教师的印象管理贯穿在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有效的印象管理思想和印象管理技术进行印象管理,是树立和保持现代教师良好印象的有效措施。教师印象管理的重中之重是要以“始终想着你的学生”为基本的教学价值观,即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体察自己的一言一行。正如英国小说家福特对于其他小说家所说:“你必须永远想着你的读者,仅此就构成了——技巧!”同样,倘若教师不能从作为接受者和观看者的学生的角度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那么所有的技巧和策略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参考文献】

[1]李政涛.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5]陈晓康.教师教学印象管理刍议[J].教书育人,2006,(8).

[3]金一波,王大伟,胡丛莉.教师印象管理:内涵与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6,(9).

[4]马和民.教育社会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7篇

一、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首先应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实验工作,没有这一条,就根本谈不上搞好工作。由于多种原因,实验教师在校地位不高,待遇不好,有些人还瞧不起更不愿干这行,作为我本人既是化学实验教师又是实验室负责人理应带头消除这种偏见。要看得起自己的工作,要看到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树立热爱工作的雄心壮志,在实践工作中带头苦干,多动手,勤动脑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

其次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掌握更多知识主要是学习教材及实验技术资料,同时也要参观学习兄弟学校实验工作经验,收集资料,学习别人先进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素质。

(1)建立必要的实验管理制度制度是纪律,它能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首先我们制定了学生实验各种规则,并挂在每个实验室墙上,对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进行宣讲。

(2)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化学实验室有其特点,玻璃仪器多,易破损,化学药品多(大多是腐蚀,剧)零碎东西多而杂。如何合理按排才能做到摆设分明,有条不紊使用方便。我的做法是,仪器药品分类存放对号入座。

(3)做好仪器试剂的计划和采购工作化学实验与物理实验略有不同,每学期都要补充化学试剂与易损耗的玻璃仪器,故在平时工作时,对要添置的物品及时纪录,期末造好计划,一开学就向有关领导汇报并及时采购。

(4)建立实验室各种帐册仪器、标本、模型、挂图、药品和实验材料是学校的重要财产,应按其性能和使用情况分别建立帐册,一般来说,中学实验室应建立教学仪器明细帐册,实物流水帐,固定资产帐,此外还应建立仪器卡片,标鉴及各种登记册:《仪器借用登记册》,《仪器报废登记册》,《危险药品领用登记册》,《仪器损坏赔偿登记册》等。

(5)组织好实验教学学生分组实验是带有总结性,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实验以前作为实验教师的我不但要备好实验用品,而且要象任课教师一样要认真备课写好备课教案,再试做一遍,直至实验效果很明显,然后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简明扼要地向学生讲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和实验中注意事项,随堂跟班辅导。

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优势,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各项能力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重视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初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开端,在第一节课绪言部分就有“水的沸腾”,“镁带的燃烧”,“加热碱式碳酸铜”。这些现象非常明显,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从而使学生掌握了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采取措施促进兴趣转化

学生的实验兴趣大致可分为暂时兴趣和持久兴趣,前者带有动摇性盲目性,后者具有稳定性和自觉性,要使学生实验兴趣从前者向后者转化甚至变成“志趣”采劝三多”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多给学生动手机会,首先让他们做好课本中必做的分组实验,其次还应尽量指导学生做一些选做实验,学生经过动眼、动手、动脑的活动后对千变万化的化学现象的暂时兴趣就会转化到化学规律的认识上来,这使他们的兴趣就具有自觉性和稳定性。多开展一些联系实际活动,化学实验操作竞赛,化学课外活动,把化学知识与日常学习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第8篇

一、讲风太盛

讲风太盛,是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最大流弊。有些教师一上“讲台”,就名副其实地当好“讲师”,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唯恐讲不够。这些教师把无休止地讲当作万能的法宝,唯讲至上。

讲风太盛,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①机械重复。一步一回头,时刻担心有疏漏不周的地方,自然而然的重复一通。有时为一个无关紧要的细小问题也总要纠缠几分钟方肯罢休。②照本宣科。死搬硬套教本、教参及有关教育教学报刊上的内容,把类似的内容一一搬进课堂里,教学内容成了参考资料的简单罗列和堆砌。

③肆意拔高。有些教师总嫌小学课本里的内容太浅,没有“教头”,因而凭着自己的性子肆意拔高教学难度,或把高年级的内容提前到中年级来教,或把初中的内容提前到小学来教。由于难度提高了,教师也就感到“有得讲了”,于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什么“超纲脱本”,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同时也把学生带进了云里雾里,摘得稀里糊涂。

克服和纠正“讲风太盛”,关键应抓好三条。第一是认真备课,在备课时将课上要着重讲的内容写进教案,力求语言简练、明白,切忌语无伦次,杂乱无章。

第二是认真学习和优化选择教法,采用那些先进的教法,克服单纯使用“讲授法”,坚持“一法为主,多法相助”。第三是切实控制好课堂教学结构,除在新授部分作适当讲解外,其余教学环节尽可能少讲或干脆不讲。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的自我控制,你就会越来越明白“讲风太盛”不仅害学生,也害自己,真是得不偿失,适得其反。

二、形式过多

教学过程离不开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形式过多,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时间和效率。现在有些课,一会儿比赛,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唱歌,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让人看不懂到底是数学课还是班队活动?

有些老师还美其名曰:“愉快教育”;真叫人啼笑皆非。

形式过多也表现为三种形式。

一是展览型,把数学课当成了教学具的展览会。

二是热闹型,以说、跳、演等外化活动为主要特征,是一种表面、肤浅的思维过程,真正有效的思维应当是静悄消的内化过程。三是魔术型,教师表演式的一猜就中、一试就准、一列就对、一验就灵,把思维过程全部掩盖了,学生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来龙去脉,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神秘的魔术,把学生思维活动量降到了最低限度。

要克服和纠正“形式过多”的不正之风,关键要抓两条,一是认真学好儿童心理学,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恰当地选用必要的教学形式,坚决杜绝追赶时髦、盲目效仿、华而不实的种种做法,使教学形式成为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载体。二是要注意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加强智力活动的内化设计与实施,使知识教学落实到思维训练上去,教学形式有力地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发展。

三、负担偏重

第9篇

管理学是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学科,是一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发展更新的学科。其主要特点就是研究人类的社会活动或社会现象。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既跨社会科学又属人文学科。从研究对象来看,它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研究来获取对管理现象一般发展规律思考的,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在管理学中,研究对象的人分为两类,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有着各自的价值观念、主观偏好和情感,都是有思想的人,个性化的人。这对管理学的研究带来了两个难题。其一管理者的形象思维和管理情境使得逻辑思维和理性方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二管理活动的发生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的,这使得管理理论和方法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有了一定的不适应性,同时也说明了管理研究具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此外,管理学的发展必须兼顾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特质,既探求人类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又重视对人这一关键要素的关注,从而建立起独特的理论体系。

2.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的定位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

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现代各行各业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管理学属于公共专业课程,一般都是在大一年级开设。而大一学生刚刚经历从高中的学习方法到大学的过度,不管从心理上还是思想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过程。在没有很好地掌握大学的学习模式的前提下,对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管理学的特点决定了越是具有成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思路才更能胜任该课程的理解。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是单纯的知识点掌握。而且,大多数同学在主观上认为管理和自身现状的差距太大,甚至认为学管理将来就是要从事管理者的工作的,这对很多同学来说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如果只是将管理学定位在学了以后就是要做管理者的,那就大错特错了。管理是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遵行的规范和方法。而大一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和感悟到管理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学习上没有动力,学习效果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2教学方法偏重理论,缺乏特色和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授。虽然现在有了一定的改进,但由于任课教师大多缺乏管理经验和实践,难免存在照本宣科之嫌。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只能偏重理论内容而缺乏实践指导。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的同时无法激发其对管理的兴趣,不仅教师认为讲授的过程枯燥无味,学生被动学习的过程也难以产生兴趣,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另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改革就是把板书换成多媒体的应用,显然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现代教育呼吁的是在教学内容、方式、思路的综合改变而不是流于形式。也有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但由于管理学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案例的选择、分析、讨论不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再加之教师对案例教学也没有深入的研究,即使课堂增加了案例的内容,但也是含糊不清,重点不明,这样的课堂效果显然没有特色。

2.3教学实践环节设计不够合理,实践应用能力难以加强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单纯讲授理论是难以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掌握什么是管理,如何懂得去应用管理方法的。而现有的管理课程在设置上,仍然是以课堂的理论教学为主,见多集中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到实践场所参观学习,这样流于形式的实践活动效果甚微。对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尤其是针对现场处理和动手实践更是少之又少。学生没有锻炼的平台和机会,想要靠课堂掌握必须在实践中才能收获的东西显然是不现实的。

2.4理论学习相对滞后于实践,对管理学教学增加了难度

目前大多管理学教材仍以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为主。学生如果完全自学,课本是可以看明白的。但这个明白仅局限于知道,在学习中大多学生的困惑是不知道这些原理和方法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怎么运用。想要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是学习该课程最大的问题。而随着现在知识爆炸,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的到来,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很多时候不亚于教师。如果教师的讲授跟不上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步伐,就会出现教滞后于学的现象。另外,现代管理的实践也在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理论教学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无法做到与时俱进,那无疑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都是滞后于实际生活中的管理的应用的。倘若学生学的都是陈旧的理论和过时的方法,又如何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呢。

3.情景模拟实验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情景模拟实验教学法是以项目活动形式开展,针对管理学中的某一个问题,收集相应素材,将管理的实践、案例、讨论等内容形成教学指导资料,在课堂模拟管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个模拟的过程中体验各种管理角色,在亲验式的教学中学习体会对管理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的课程有着积极的应用指导作用。不仅能做到教学相长,改变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单纯理论讲授的弊端,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整个教学场景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从传统的知识信息的单向传输到师生角色的转变,信息的多向传递,学生参与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和主导,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也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

4.从ERP系统到情景模拟实验教学平台

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5.基于ERP系统的情景模拟实验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5.1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的设计

ERP仿真实验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实验环境。它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操作,将教室课堂讲授的理论问题,以事实、情景的形式一一展现。整个提问、思考、分析、解决的过程都由学生亲自体验,自己动手完成。将管理学教学中的问题加以设置场景,通过虚拟的手段和计算机操作平台实现对其的应用。这种引入式、引导式的学习显然更能启迪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实现了互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要实现这种教学,单纯依靠虚拟实验是不够的,实验设计的完成,要求学生同样具备对各种科学方法的应用。对问题的观察思考,调研访谈、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对文献的学习参考等等。

5.2教学步骤与实施

步骤一设计实验指导,提出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设计出实验指导方案。按照方案的要求,将学生分组。每个组围绕一个企业运作过程中的真实场景进行演练。在实施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优势,通过网络实验指导的要求和提示问题。步骤二接受任务,分析问题教师完成了任务的下达之后,学习的重心就落在了学生身上。当学生接受任务后,必然要考虑如何顺利的完成。这里需要个人和团队的共同思考。此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对任务的接受情况,权衡学生完成的困难程度,是否需要安排专题讲座,是否需要提供不同程度的辅导提示,或者根据学生的个体对知识的接收能力和作出的反应,有针对性地网络交流,明确问题的处理需要借助哪个专业知识。完成了这一步,接下来就是熟悉操作平台,通过软件使用和实际操作熟悉每个模块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步骤三执行任务,合作完成小组成员在设计好的虚拟市场环境下,开始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从管理者到财会、秘书、生产、营销,每个角色承担相应的分工。小组之间通过实验平台开始模拟对抗演习。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展开实际业务操作。教师同样要角色转换,如专家顾问,客户,市场监督员等等,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学生可以发出求助,进行咨询,这时,教学氛围就变成了一个师生共同实践的公平的业务平台。步骤四总结评价,信息反馈通过一轮的训练,学生大多对管理中的问题都有了亲身的体验,也思考了解决的办法。通过对问题的正确分析,果断决策,有的小组在运作过程中赢得市场,收获颇丰,有的面临较大的挑战,处于困境。教学活动后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总结评价。反思在做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小组以自评和互评的形式,不强调成绩,重在过程的参与配合和知识的演练。通过评价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改进。以任务驱动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师本身也要对学生给出合理适当的评价和建议。同时反思在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如果说之间的步骤注重的是实操,那这个环节更多的是思维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缜密的思考,善于总结,客观地评价,这在管理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6.结语

第10篇

历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这一点社会、家庭都有共识。但是学生历史水平低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我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虽然学习是一个人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动性的过程,但是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人的学习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能实用的就学,要中孝、高考的就学,其它的马虎过去就行了,这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二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过时,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死板。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压抑学的个性,影响学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了。这也属于应试教育的问题,当然,它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

当前历史特别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的全方位的转变。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意味着在学习动力系统中学历史的需要和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要寻求学的动力,我们只能从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从学的兴趣入手。而历史学科的特点也为此提供了可能条件。

从上期开始我和另外两位老师承担了一项如何提高学学习历史的兴趣的科研课题。课题的重点在于寻求提高学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的目击的。在科研过和中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历史知识的文学化

1、故事化

许多学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

能以讲故事的方工来讲述历史。据我们课题组对初一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50%的学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诗歌化

在古文学中,诗歌是高度凝缩的文学。优秀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由苏轼的赤壁怀古引入,使学的思绪随着滚滚的长江飞向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从而迅速切入主题。在讲乐府诗时着重讲十五从军征一诗,通过老师饱含激情的朗诵和讲解,使学生体会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总结出乐府诗的特点。

3、戏剧化

讲台是教师的舞台,也可以是学生的舞台。初中历史的事性为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战国七雄那一课讲商鞅变法,可以编一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公孙龙,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商鞅和公孙龙,辩论是变法这是守祖宗之法;讲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可以让学生扮演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或自述历史,或二者、三者对话。通过戏剧化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临历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远的历史,从百增进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历史知识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物是史实的实证,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前者以如山之铁证,后者以具体形象,给学生形成历史观念,历史概念提供丰富的可靠的想象根据和判断根据。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历史文物反映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文物,能有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工艺术修养。通过历史图片,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1、幻灯教学

幻灯教学是当前普遍运用于历史课的电教手段。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关的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或历史图表等在课堂上的放映,便于教师配合图像进行讲解。它的作用虽类似挂图,但是,比挂图更迅速、更准确、更逼真地反映历史图像。因此,教学效果远远超过演示挂图。

2、录音教学

近年来录机已迅速普及,在历史教学上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加强历史的生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其运用方式除上述放映幻灯时,用磁带配上解说或音乐,以增强视听效果外,还可收存与教学有关的声响资料,以配合使用。

3、电视和录相教学

电视和录相教学是声音和图像的最佳结合,它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它能以多种方式剌激学生的大脑,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当然,以上的一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过这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领域,也是我们在教学手段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

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价,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1、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

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在场看本质的能力。

2、历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2、历史论文

对初中学生而言,历史论文属较高要求,在此略去不讲

四、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第11篇

笔者之一曾在美国考察访问过八所中学,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美国中学物理教师普遍很重视实验。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专用教室,各班学生轮流来上课。教室里四周靠墙的桌子上,常常摆了一圈演示实验仪器。教室旁边还有一间准备室,准备室里也放满了教师的各种教具与实验器材。这些演示教具和实验器材大多是教师自己设计制作的。许多自制的实验器材构思巧妙,结构简单,效果良好。例如,ROYAL中学的贝克尔先生设计的将沉重的长方木从中点水平支起来,用塑料的高尔夫杆套经毛皮摩擦后吸引长方木一端使之水平旋转的静电实验;磁铁在竖直的铜管中缓缓下落的涡流阻尼实验,塑料瓶中装有界限明显的两色液体的模仿龙卷风的实验;数字显示不同物体的温度的实验等;VANNUYS中学的罗伯特先生用苹果和南瓜在教学楼顶上做的自由落体实验;自制木头飞机在铁丝上滑行投弹的平抛实验及“射击猴子”实验;SANFERNANDO中学的克朗代尔博士的水流反冲实验,用玩具枪在不同角度做的斜抛运动实验等。这些实验器材大部分是他们自己掏腰包购买材料,不惜时间精力制作起来的,表现了美国中学物理教师对实验的重视和敬业精神。他们通常一天5节课,另一节用于备课和批改作业等,天天如此,还有的周课时达到30多节的。即便如此,他们也是想方设法设计各种教具及实验器材以改进教学。

值得一提的是“射击猴子”问题,这在中国的中学物理课本上也有:树上吊着一只猴子,有一管猎枪的枪口直接对准猴子,猎枪开火的一瞬间,猴子从树上掉下,问枪弹能否击中猴子。我国的有关报刊曾专门对此问题进行过讨论,稿件几乎全是从理论和计算方面来证明或是讨论的。而在美国,笔者先后四次看到不同的美国教师用实验回答这个问题。最精密的实验是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的霍夫曼博士设计的用激光瞄准远距离射击,在猴子快要落地时命中的演示实验。最简单的实验是上面提到的罗伯特先生设计的实验:他用一根3米长的塑料管做为猎枪,用木头削制子弹,猴子用电磁铁吊在空中,电磁铁开关用一导线连至塑料管口。他从管子另一头瞄准猴子,用嘴使劲一吹,子弹飞出管口,断开电源,猴子落下,飞出的子弹恰好击中下落的猴子。如此简单的实验,就能得到良好效果。这一“射猴”例子生动地说明了美国中学物理教师对实验的重视程度。

美国教师认识到,实验教学比起直接讲述来,确实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在得到结论方面常常反不如直接讲述来的简洁而明确。但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从物理实验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探索能力和动手技巧等,不是直接讲述所能给予的,而且物理实验在增加物理教学的趣味性方面,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虽然在美国中学物理教材中一般并没有列举需要作什么样的物理实验,教学大纲上也没有规定这部分内容[1],但美国中学物理教师普遍很重视实验,这已成为一种风气和共识。

二、关于物理实验的规范性及多样性

在我国比较正规的中学中,学生分组实验的规范性及实验条件的优越,显然是大部分美国中学所不及的。笔者曾看过他们的一份实验讲义,上面列举了七,八个实验,内容涉及力学,电磁学,声学,热学等多项内容,在实验的规范性及与教学内容的紧密配合方面,显然不如我们的学生分组实验。曾到中国中学访问过的美国教师对中国中学中实验设备的齐全、实验经费的充足感到十分羡慕。他们说:“中国的中学是很富裕的。”所以美国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条件反而不及我国学生优越。我们应该重视我们在这一方面的长处,加强管理,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充分挖掘实验仪器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潜力。

但从另一方面说,仪器的缺乏也激发了美国中学师生在实验方面的创造性。如上所述,美国中学物理教师自制了大批的教具和实验器材,此外他们还领导学生搞各种各样的课外实验活动。例如,有一所学校的老师领着一个学生实验小组利用仪器接收从人造卫星上发来的信号,并以此验证相对论的理论。笔者曾参加洛杉矶1992年中学生发明竞赛的评判工作。他们中学生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参赛展品摆满了一个体育馆的偌大一周圈门廊,充分显示了他们中学生课外实验活动的丰富多彩。笔者在美国参加过多次学术会议,其中教师以及学生演示他们设计制作的各种实验常常是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

前两年,计算机在美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已开始使用,但还不是那么普遍。在笔者访问过的八所美国中学中,有一所中学的物理教室中摆满了一周遭黑白屏幕的计算机,学生们正在上有关的课程。他们的课本就叫做“计算机模拟物理实验”[2],目录如下:

实验一统计规律

1.随机事件的分布2.分布的平均值和标准误差

实验二抛体运动

1.平抛2.斜抛3.猎人和猴子。

实验三非匀加速运动

1.空气阻尼2.谐振动3.非谐振动

实验四行星运动

1.环绕一个恒星运动2.环绕两个恒星运动

实验五波动

1.正弦波2.波的迭加3.驻波。

实验六电场

1.两个点电荷2.三个点电荷3.未知电荷。

与教材相适应有配套的软盘。学生当时正在津津有味地做着“猎人射击猴子”的模拟实验。由目录可知,这一教材是综合性的,并不直接配合某一部分物理教学内容,但部分弥补了他们学生分组实验内容的不足,同时也能使学生获得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此外,有些计算机模拟的物理实验也是用实物实验很难实现的,例如“行星运动”。所以,预计计算机模拟物理实验以后会有大的发展。

三、对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某些问题的反思

第12篇

1.1评价指标

对观察组与参照组的实习护士的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作出统计和分析,其计量标准为百分制,以数字形式体现;再将其对分别所属的两种教学管理模式的各项满意度数值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各项指标名称分别为:理论知识传授、操作方法传达、教学沟通情况、教学态度、教学规划实施状况,教学的效率、教学目标明确,满意度按照百分比的方式予以显示。

1.2统计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及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观察组与参照组的理论以及操作的考试分数,以及两组中的实习护士对于各自所属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作出对比,经由数据显示可以得出结论:观察组实习护士的成绩明显高于参照组,观察组实习护士对于改革后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参照组对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且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3讨论

护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得参与实习的护士能够把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是教师与实习护士的共同关注点。不过从日前来看,我国的护理教学于管理中仍然存在各类问题,具体即为:首先,带教的教师均为科室中临床经验丰富的优秀护士,虽然其临床能力强,不过其教学管理水准却较低,对于实际的教学与管理不够熟练与专业,这会为后续的教学与管理带来不便,并最终导致教学管理效果不佳。其次,是对实习护士的分配不够合理,传统的分配方式是将到院实习护士根据其所属专业进行分配,这使得实习的护士无法获得有针对的学习与指导,为其学习效果带来不良影响。以上便是护理教学管理中最为常见且严重的问题,该院以针对其特点,对自身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作出了改变与完善,通过研究成果的数据可知:行以全新教学模式的观察组的理论、操作的考试分数依次为(97.05±2.31)、(96.89±2.53)。行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参照组的理论、操作的考试分数依次为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组成绩明显高于参照组,效果显著。此外,观察组对全新教学管理模式的各项满意度,观察组于全新的护理教学管理模式中的各项满意度均明显地高于参照组对于传统的护理教学管理模式中的各项满意度,这说明有针对性的、经过改革之后的全新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学效果要明显优于改革前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且参与实习的护士对于新型的护理教学与管理模式的满意度更高,且更乐于接受此种模式,对其的采用可以有效地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实习护士的理论与操作水平。

4结语

第13篇

一个大学数学教授不会解不出高考数学试题,而一个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却可能对一些高考语文试题感到束手无策。这一奇特现象。便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既成事实的语文应试教学所造成的尴尬后果。

历年参加语文高考阅卷的人员中,大学教师居多。这些人中有专家、教授,也不乏才华横溢者,然而面对试卷,他们却常感一时无从答题,即使有人最终能做出答案,也须花出比高考规定多得多的时间,答题的速度远不能和高考考生相比。那么我们的考生水平真的比大学教师强得多?事实并非如此,只能说考生的应试能力(即解题技巧、答题速度)确实达到一定水平,而真正的语文能力却未必真正达到相应的水平。这从能够反映语文能力的作文和现代文阅读中可以看出。就高考作文来看:作文内容不充实、词语贫乏、句子不通顺、不连贯的现象比较严重。语文应试教学的不良后果已敲响了长鸣的警钟,逼使我们进行反思并寻求科学的出路。

一、扭曲的应试、变形的课堂

各级考试已不只是考察学生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的一种形式,而且早已成为考评教师业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考试后的成绩排队,不仅显示了各个学生的成绩优劣,同时也“排”出了任课老师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校方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排名次情况来发放教师的奖金数额,甚至作为评聘职称的标准,这些早已成为“公认”的评价标准。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更形成了从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只重分数不管其余的不争事实。在考试的层层压力下,教师的心弦越绷越紧,课堂教学处在应试阴影中。教师钻研教材实则成了钻研教参,为提高对试题的命中率,教参成了教师须臾不敢脱离的护身符,对于教参中的重点、要点无一遗漏地“宣读”给学生听,整篇课文的教学,所有主要东西还是由教师自己讲、学生记。对教学的研究变为对各级各类试题的研究。尤其是随着高考语文命题的标准化,各级语文命题也随之标准化。“标准化”课堂教学就应运而生了。本应生动活泼,甚至还要最丰富的情感参与的语文教学,变成了犹如工厂生产线似的标准化操作,其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凡此种种应试教学的现状都严重危害着正常的语文教学,如朗读课在很大程度上被取消,讨论课变成了简单化的“满堂问”,标准化试题取代了应有的读写训练,教师常常只满足于在这种训练中画上几个简单的符号……如此这般,在应试能力、解题技巧提高的背后就是语文智能的退化和停滞。“长期的应试教育不但把孩子毁了,也把老师毁了,老师的退化不亚于孩子,而且比孩子更可怕。当一个教师退化为一部古板的机器时,他怎么能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和知识的穿透力去影响学生。”[1]

1990年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必须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里已经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本来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知识是研究语言文学及其运用方式与方法的各种理论知识。学好语文基础知识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和发展语文能力确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毕竟不是我们语文的教学目的,而只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手段,因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必须“紧密联系学生听说读写实际”,必须“着重于运用”,也就是说语文知识对语文能力培养的指导作用,必须依赖于言语实践。正如一个乒乓球运动员,他所掌握的运动学理论知识及对各种打法的研究对其训练确有指导作用,而要取得冠军,却要靠长期坚持不懈的打球实践。同样,单纯地学习语文知识或以语文知识的研究来取代语文能力的训练是绝对行不通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大纲》指出: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教学生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但这种学习,其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或改造仿作,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词语词汇,从而逐渐掌握优美地表情达意的熟练技能”[2]再者,语文知识也要和课文结合起来教学,课文是章法、写法分析的基础,离开具体的语言材料去学习章法、写法只能是表面的、肤浅的、空洞的。总之,教学生学好课文同样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有一种理解,以为掌握了语文知识、学好了课文就具有了语文能力,因而我们的各级语文测试,把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对课文的理解,作为测试的目标,甚至将此与对语文能力的测验平起平坐。

这样,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就变的模糊不清了。教师为教知识而教,语文知识越来越多地进入语文课堂,知识也越来越系统。课文则被肢解成了一堆语文知识材料,用大量的时间去分析这些材料中的相关的语文知识,对每篇课文进行全面的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听懂、记牢,有的还将语文材料直接演绎成一些语文知识性的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以巩固记忆效果,以为这样就是做到了讲练结合。但究其实,却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更没有了语感的训练。其结果就是学生平时只满足于你讲我听,你讲我记,只是到了复习迎考时才辛辛苦苦地去死记硬背一些课文中的语言知识。不少学生在学完、考完之后,居然连课文都未完整地看过一遍!那么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未能从学过的课文中获得至关重要的语感体验,而且连学来的一些课文知识和语言知识也很快遗忘了。

二、着眼于阅读、复归于言语

国家教委决定,从1995年起,我国将全面实行“新高考制”。语文学科高考新特点是:更为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和素质的提高,考试材料不直接从教材中选取。这无疑将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一个新的契机,使我们叫了几十年的语文教学改革真正有了走向科学化的可能。也使我们语文教师彻底抛弃应试教学的沉重枷锁、从应试教学模式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探索符合语文学习科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有了可能。

总的来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祖国母语,通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来灵活自如地运用汉语,使之成为人生的一项基本技能。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摒弃语文教学的应试理念,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推到首要的地位。以笔者之见,中学语文的听说读写教学,有两个途径是不可逾越的:一是阅读,二是言语的科学分析。

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基本方法。有识之士大抵赞同这样的看法:培养语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应试教学的结果培养不了学生语感,反倒破坏了学生的语感。而阅读正是培养语感的必要途径。阅读不同于朗读,虽有专家认为朗读法是语文科的第一教学法,笔者对此不敢苟同。阅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默读的过程有思维的参考,伴随着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过程由于声音的干扰,不利于思索,但容易激感,有助于对课文情境的体验。二者都可促进语感,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教学中应改变对课文重思想分析和语法分析的习惯作法,要求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默读和朗读上,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有意识地扩大课外阅读,学生的语感就能得到明显加强,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根据笔者自身学习语文的体会和长期对学生的观察,上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有些学生喜爱阅读,其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水平高于其他学生。作家的语言运用能力无疑是极高的,虽然他们的学历有高有低,但毫无例外的是,没有哪个作家不是声称他们从小就酷爱阅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即此理。中学语文教学把阅读放在首位,教师的工作重在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是语文教学走出误区的法门之一。

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把语言和言语区分了开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曾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个人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而言语是言语活动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具有个体性的特点。[3]简单地说,语言的基本构成是词汇和语法等,表现为一个民族语言的基本材料和运用规则;言语则是个体对前者的运用过程及其结果。语言带有相对抽象的理论色彩,而言语则是生动活泼的,与每一个个体心理特点相联系的听说读写行为及其结果(如文章、作品)。因此,现行的语文应试教学,实际上是把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等这些主要属于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当作了中学生的学习重点,或是把生动个体的言语活动及其成果(如课文)分解成毫无生气的语言材料和抽象理念(如中心思想等),这对于中学生学习语文而言,无疑是痛苦而事倍功半的。中学生的任务应该是通过学习言语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即是学习课文,学会听说读写,而非学习语文理论。当然在学习言语过程中要通过语法、词汇这些语言规则和材料来进行,但孰主孰次应是一目了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重视言语分析,即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句子的言语语意,了解课文、句子的表意方法。了解它的言语交际功能及特点,以至于掌握文章的作法,而不要再在思想内容和语言符号上打转,不要以解题的技巧训练来代替语感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言语分析应成为语文教学走出迷途的又一块试验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应试教学造成的语文教育的停滞不前,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但只要广大教育者能逐渐认识到其严重弊端,并敢于抛下包袱参与改革与实验,语文教学的正确路径又是能找到的。

注释:

[1]康健、段跃《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中国青年》1994.4)

第14篇

高中6册语文课本(必修),共42个单元,现代新诗仅4首,加上两首外国诗歌,算1个单元。只教这几首诗就想读写过关,是极为困难的。怎么办?我的办法是,排除障碍,强化读写。

首先,创设诱因。在高二上学期,我挤出5课时,让学生阅读郭沫若、卞之琳、舒婷、顾城等人的6首新诗(包括朦胧诗),旨在为下学期讲授新诗奠定基矗新诗反映的虽然是新生活、新思想、新感情,但理解难度并不亚于古诗。所以有些新诗学生读后常常茫然不知所云。这时,我于疑难处给学生一一点拨,竭力培养他们的悟性,帮助他们找到理解的门径。

学生由迷惘朦胧到清晰明白,这是一大进步。他们学到以前没有学到的知识,自然就产生了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我趁热打铁,介绍一些诗刊、诗报和新诗集让他们在课余阅读。这么一来,学生读诗抄诗,便蔚然成风。

其次,运用浅易诗歌原理,帮助学生排除阅读障碍。(一)区分物象与意象。物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意象是诗人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融入主观情趣和美学理想的客观物象的映象;它是诗人构思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是读诗写诗入门的向导。比如,自然界里的“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橡树”、“木棉”等是物象,但在诗歌《致橡树》里,“凌霄花”、“橡树”、“木棉”等就是意象,二者不可等同。(二)区分意境与意象。意境与意象是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意境通常指整首诗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建筑的砖石、沙子、水泥。意境虚,意象实,二者不可混淆。例如,《礁石》里的意象是“礁石”和“海浪”;而诗中的意境则是表现一个不屈的民族或一个求生存的人的不畏的刚强性格和斗争精神。(三)理清抒情脉络。诗歌抒情丝缕与感情发展是一致的。如《就是那一只蟋蟀》,诗人的抒情是由外在到内在、从宏观到微观、由民族感受到个人感受,逐层向前发展。把握了感情的起伏变化,抒情脉络便显豁分明。(四)熟悉新诗语言。新诗的语言具有多义性、跳跃性、音乐性等特征,讲读时必须阐明。冯文炳的《理发店》,全诗八句,跳跃性大,容量也大。乍一看,诗意似乎凌乱,但补出省略部分诗意就明晰了。“胰子沫”、“人类的理想”、“无线电”是这首诗的意象系统。“胰子沫”是“匠人”用“剃刀”劳动的产物;“人类的理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无线电”净化人们的灵魂。可见,这首诗是劳动的颂歌,表明诗人对真善美的呼唤与追求,暗示心灵美比外观美更重要。学生懂得了一点浅易的诗歌原理,犹如猎人获得一支猎枪,渔人获得一张鱼网,再读其他诗作,就不觉得特别困难了。

第15篇

[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平平。(投影出示平平在搭积木的图片和文字“平平”)我们跟平平打个招呼吧。

生:平平。

师:称呼别人的名字一定要正确,这样表示尊重。看清“平”的注音,我们来读正确。

生:(先个别读,再集体读)。

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平平在干什么呢?

生:平平在搭积木。

师:(出示句子“平平搭积木”,指住“搭”字)你们看图中的平平搭了些什么呢?

生:平平搭了很多房子。

师:你搭过积木吗?你都搭了些什么?

生:(看字说词)搭桥。

生:搭亭子。

……

[片段二]

师:(出示文句“这些房子都给谁住?”)这些房子指的是哪些房子?

生:(指着投影片上的三间房)平平搭的这几间房子。

师:(指着教室里的一排排课桌)这么多的桌子我们就可以说“这些──”

生:这些课桌。

师:(指着教室的一扇扇窗户)这么多的窗户我们也可以说“这些──”

生:这些窗户。

师:(指着教室里的一张讲台桌)我们可以说──

生:这些讲台桌。

生:错了,只有一张桌子不能这么说。应该说“这张讲台桌”。

师:是啊,许多东西放在一起,我们才可以说“这些”,那么如果只有一间房子,还能像课文中这么提问吗?该怎么提问?

生:这间房子都给谁住?

生:错了,应该是“这间房子给谁住”?

师:是啊,只有一样物品,我们就不能用“都”,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或物在一块,才能用“都”。(出示句式“这些都?”)请你模仿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生:(看词说句)这些人都是干什么的呢?

……

[片段三]

师:(投影出示诗句“平平,平平,/还有一间呢?/还有一间啊,/给没有房子的人住”)两句“还有一间”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是“呢”,第二句最后一个词是“啊”。

师: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两个字读正确。

生:(读字。)

师: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标点符号不一样。

师:那我们该怎么来读这两个句子呢?谁来试一试?

生:(看句读句。)

师:看清句尾的两个词和标点,一起读。

生:(再读句子。)

师:如果老师把呢“呢”和“啊”对换一下位置,你还能读吗?

生:(试读后笑)读不通了。

师:两个字,字形不一样,它们的用处也不一样,还是把它们换回来吧。再来把这两个正确的句子读一读。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我们细分析其所要认识的1600~1800个汉字的分布,有80%左右的生字在阅读文本中出现,那么如何以文本为载体,依托文本进行有效的识字教学,做到识字、读文两不误,就成了小学低段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上述列举的几个教学片段中,识字教学以文本为依托展开,学文与识字紧密结合,坚持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原则,教学饱满、充实,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发:

1.依托文本中的人、物识字。

生字“平”是出现在文中人物名字中的一个生字,在片段一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揭示课题,介绍学生认识文中人物的教学时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这样开门见山、不着痕迹地进行识字教学,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抓住了教学的有效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依此类推,我们还可以依托文本景物、事物等名称进行自然合理的设计,展开识字教学。

2.依托文本的插图识字。

还是片段一中的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回答问题,引出生字“搭”,读准字音,并通过插图对人物动作的形象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搭”的意思,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看字说词练习。这个过程根据生字的词性特点和构词规律,依托文本插图将正音、会意与运用紧密结合,循环递进,节奏明快,生字复现率高,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印象。

3.依托文本语句识字。

在片段二中教学的“这些”、“都”是两个十分常用的词语,对于这一类词语的教学,我们不能够仅停留于让学生会认读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能够通过教学让学生正确的使用这一类词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文本提供的规范句式──“这些房子都给谁住”这一句子展开教学,联系学生的学习环境、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迁移、辨析、模仿等方式,帮助学生在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正

确地使用词语,识字教学与语言训练紧密结合,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依托文本朗读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