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校园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人文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它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核心,以人性的发展与完善为目标,以广博的人文知识的学习、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以及人的实践体验等为基本途径,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和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因此,从本质上看,人文教育就是使学生成为“人”的教育。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首先,人文教育注重人的塑造,强调人文关怀,能有效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很好的引导作用。其次,高职院校要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复合体,不仅要有“高技能”,即具备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较高层次的职业技能,更要有高素质,即具有完善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以及适应职业和社会发展的职业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奉献精神、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对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人的长远发展而言,高素质比高技能更有意义。然而,高素质的形成不是通过技能教育本身就能实现的,在高素质的形成过程中,人文教育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人文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避免人的片面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只有将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以人文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培育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人文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境地尴尬,形势不容乐观。首先,高职院校对人文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认识不清,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学术底蕴不足,加之当前在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一些高职院校单纯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围绕市场转动,强调就业导向,一味地强化专业课教学和技能训练,挤压甚至删减人文课程。有的院校人文课程除“两课”外再无其他课程,甚至用校园文化活动代替人文教育;有的院校虽开设了人文课程,但仅仅作为选修课程设置,教学随意性很大;有的院校把公共课程改造成为人文课程,教学的计划性和实效性无法与专业课程相比。
专业课教学应该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然而由于专业课教师的人文教育能力有限,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人文教育渗透较少,即使有时有所渗透,人文教育内容也因教师而异,全凭教师自己的喜好,引不起学生兴趣。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割裂了专业学习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关系,造成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不完善,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对人文教育缺乏认同,人文素质较低。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文化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较低,博大精深的人文知识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让他们望而却步、敬而远之。大部分高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对历史名人了解甚少,读过古典著作的更是凤毛麟角。进入高职院校后,他们更多接受的是“技能至上”的实用主义思想,更不愿意学习人文知识、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高职学生都是在改革开放、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长大的,外来思想文化的不断渗入,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都对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化、数字化生活方式以其特有的魅力正在极大地冲击和改变着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他们可以不读名著、不了解经典、不要传统文化,但他们离不开“肯德基”、“麦当劳”,割舍不了“超女”、“快男”。
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乏力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滞后,使得高职学生在追求“新”、“奇”、“异”、“洋”的“潮文化”的路途上越走越远,甚至不能自拔。更令人担忧的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趋急功近利,面对就业和生存的压力,他们更关心怎样考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为自己就业增添砝码,鲜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他们认为,受教育是为了使自己的将来更美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似乎与他们并不相干。缺乏人文教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缺少人文教育的高职教育也造就不出真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忽视人文教育,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只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导致人文知识匮乏,知识结构片面,情感、志趣脆弱,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缺失,职业生涯难以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尴尬状况必须扭转,否则,无论是“立德树人”,还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哪一个目标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实现。
3多途径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应该让“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高职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非“制器”,要先“成人”再“成才”。所以,高职院校应改变片面注重技术教育的局面,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教育,使学生具备较高道德水平,懂得做人之道,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国家观念和社会意识,为实现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加强人文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一是将人文课程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改变人文课程设置随意甚至缺失的状况,为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人文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二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把那些体现智慧理性、情感经验、审美价值、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以及音乐、美术、礼仪、民俗等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文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相互促进。三是强化学生实训实习环节的人文教育,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指导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职业礼仪等方面的训练,促进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四是改进教学方式。人文教育不同于专业课程教学,人文教育的效果更多地要靠学生的自觉内化,因此采用讲座、讨论、实践体验等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减少“灌输”,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提高师资队伍人文教育能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人文教育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像建设专业师资队伍一样加强人文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培养一支拥有丰厚人文知识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掌握独到人文学科教学方法的学者型专家型的人文学科教师队伍,让更多学生喜欢的“于丹”、“易中天”活跃在讲台上。其次,在专业课教师培训中增加人文教育课程,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人文修养和人文教育能力,并以教师自身的高尚人格、良好的师德去熏陶和感化学生,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
如今,在各类职业院校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配合开展各类的文娱活动,创造以学生自身形式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氛围。这种独具青春气息、积极向上的氛围,对学生产生正确的德育观有着耳濡目染的效果,是职业院校加强道德教育的有利手段。职业院校的学生尽管对于学习的自觉性较弱,但是他们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规划清晰,拥有较强的专业性知识。从此可见,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构建应根据校园的实际特色来构建。概括的来说,职校校园文化有两个特点:一,全面性,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习专业知识,更是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亲自动手实践的能力。二是专业性,可以通过创新大赛、职业形象展示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二、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的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造成了他们家人们对他们的期望都较高。而他们本身的自我控制、约束能力,独立性较差,这就使职校德育工作的难度加大。在这同时因为德育工作要求过于理想化,而学生的自觉性和参与性较弱,这就造成了德育工作成为了一个形式,产生的效果不明显。总的来说,就是以下几点:一,因为学生之间的家庭背景各异,成长环境不同,这导致了他们在认知不同,职业院校教育方式的局限性,使得在道德教育的工作中,以群体性教育为主,没有针对性。或许在学生之间产生了影响,但实际的效果并不明显。二,在职业院校学生中,学生的生活习惯懒散,行为举止较为夸张、缺乏社会公德意识。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开展德育工作仅仅是以制度约束,通报批评教育为主,不仅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反而让其抵触,起不到教育的效果。三,职业院校的学生中考的成绩低于重点高中的学生,这使他们中很多人产生了自卑心理,对未来的生活缺乏信心,导致大多数人迷恋于上网、游戏、恋爱等。
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如何去发展
(一)在校园文化基础建设中把德育理论列入进去,让学生重视德育理论校园的文化建设展示的是一个学校的传统的历史、优良的精神道德风貌、正确的价值理念、卓越的目标追求。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把学生和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形成以学生思想追求为主体的精神风貌以这种他们为主的感召力,引导学生把自我的追求和发展目标和学校的发展统一起来,弘扬和发展德育工作建设。
(二)根据不同类的学生展开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职业院校的学生伴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和对生活的体验增加,所遇到的问题是截然不同的,处理的方式也是带有个人感情特色的。例如:刚懵懵懂懂进入职业院校生活的一年级新生,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开始适应新的生活;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一年的磨合,适应了学校生活,但是又会产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生活观念等问题;三年级的学生则基本是学业的压力;四五年级的学生通常就是就业的问题。因此,对于他们的德育工作的展开要有针对性和着重点,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最大化的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比如说对一年级新生用入学教育、访谈、晚会等系列形式让他们融入进学校生活,融入进校园文化。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开展主题辩论赛、主题班会等活动扩展他们的交际,同时将所遇到问题和解决办法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示出来,启发他们去思考,和体会进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另外一点,对于个别个性有差异的学生,可以利用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兼容性以及特色的奖励体系,弘扬和发展德育建设,发展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培养特色的社会人才。
(三)组建优秀的学生团队(学生会或社团),让学生参与到德育建设中让学生参加到德育建设管理的队伍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加强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同时也是一次学生自己锻炼和提高自己德育方面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认同德育工作。在学生团队建设的过程中,要动用一切有利的因素,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团体的建设中去。着力训练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团队,培养其团队队员对学校德育建设工作的认可,从而激励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潜能,通过他们影响周围的人和其他学生群体,通过学生和学生沟通合作,有利于拉近彼此的距离,比死板的条例更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和信任,使德育工作顺利的进行下去。总的来说,学生才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只有把德育教育理念,转化成学生的个人思想认识,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
(四)用榜样的力量做表率不管在什么时候,各类校园活动中都会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学生代表。要把这一类的学生树立为榜样,让其他学生受到榜样的影响和激励,自觉抵制不好的东西和行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这些榜样的作用可以在学生中产生一个良好的机制,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榜样的队伍中来。构建丰富而有趣的特色校园文化,增强学校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实践性。
1.增强教师的安全意识
教师不仅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和义务,更要把学生的安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同样,“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永远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要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教师首先要有牢固的安全意识。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如利用集体晨会、中队主题活动、黑板报、手抄报、展板等,经常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
2.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
孩子除了每天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更多的时间是和家长在一起,所以家长要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确保家人的安全。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多举实例,少说教,让孩子自己感悟,效果会事半功倍。
3.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有关专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预防,80%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仅仅依靠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进行保护是不够的,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习自救知识,锻炼自护自救能力,使他们能够果断正当地进行自我保护,机智勇敢地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或危险。可见,加强安全工作,使广大师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如利用班会、活动课、思品课、红领巾广播等渗透,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还可以利用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学校宣传走廊等宣传工具和举行安全征文、知识竞赛、家长会上讲安全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提高广大学生、家长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每个人都树立了牢固的安全意识时,学校还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二严格执行安全制度,排除一切安全隐患
学校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育人,而育人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教导出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高素质人才。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则具有这种育人的功能,能够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当然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音乐文化的熏陶。但是受我国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都很注重理论性、知识性很强的学科教育,如语文、数学等。对音乐这种学科并不愿意让学生投入过多的精力,错误的认为音乐教育对自身学习和工作没有实际用处,甚至还担心会耽误对其它课程的学习。为了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我们必须走出音乐教育的误区,认识到音乐教育对校园文欢建设的重要性,让学生用心去领略音乐的魅力,从内心深处真正将音乐教育重视起来。音乐教育对于高校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都承担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音乐不仅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能提升文化素养,培养艺术气质。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音乐背后的正能量可以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正面的影响。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既统一了学生的思想,也让学生的价值理念一致化。
二、音乐教育加强校园文化的对大学生的凝聚激励功能
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极大增强的凝聚力,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而音乐教育则会促进校园文化的这一功能,因为合理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只有音乐课程教学的这一种形式,学校会在学生课程中增加音乐鉴赏课,对音乐的基础乐理知识进行普及之外,校内还存在一些自行成立学生音乐社团或是兴趣小组,可以聚集那起些具有一定音乐基础或是热爱音乐的学生,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并会组织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如迎新晚会、中秋晚会、合唱比赛、音乐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这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力,还有一些奋进向上的主题音乐表演能够统一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增强学生间凝聚力,激励学生,催人向上。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力量,培养他们的对学习、对生活乐观积极的心态。一场格调高雅、内容积极、主题鲜明的校园音乐文化活动,不但会提高一个学校的文化品位,增强校园活力,更会大大加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凝聚激励功能。
三、音乐教育增强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素质协调发展
功能校园文化具有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协调发展的能力,而合理的音乐教育更是可以大大促进这一点。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学校的各个发展要素之间应当达到一种有谐有序的状态,建设出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如此才能够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速度愈发迅猛,给自然、社会以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带来了一列的包括伦理道德的各方面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加强大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工作的现实意义也就更加明显了。
四、结束语
此类课程面向艺术类专业学生。学院鼓励艺术类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选修,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技能的同时,应再学会一个或多个更实用、针对性更强的技能。如FLASH动画设计、广告设计、陶艺制作、油画等。学院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整合各系的公共艺术资源,形成必修与选修相结合、重点与普及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有力推动我院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实现了我院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公共艺术教育目标。
二、依托艺术社团和校园艺术活动,主题共演,有效激发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活力
除了显性课程之外,我院还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即通过艺术社团和艺术活动将艺术教育延续到学生的第二、第三课堂中,围绕公共艺术教育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同一主题,让学生参加不同的艺术社团活动和校园艺术活动,将有导向性的艺术教育渗入学生课外生活,从而建立起一个艺术教育的网络,扩大素质教育的辐射面。
1.依托各艺术社团的活动,普及公共艺术教育学校成立了合唱团、舞蹈团、相声社、油画社等社团,社团经常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艺术活动,保证了艺术活动的高参与度。清风书画社作为我院历史最悠久的社团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集书法、国画、陶艺于一体的艺术创作型社团,在省级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多次获奖,2008年获无锡市高校十佳大学生社团称号。油画社、相声社、ST秀社荣获2011、2012年度无锡市高校十佳社团。乐陶社学生陶艺作品《紫泷玉》组壶获2011年“全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优秀毕业设计大赛”银奖。
2.依托校园艺术活动,创新公共艺术教育多年来,校园艺术活动依据“大型艺术活动届次化,届次艺术活动品牌化;中型艺术活动各系化,各系艺术活动专业化;小型艺术活动社团化,社团艺术活动精品化”的原则,探索艺术活动品牌化、专业化、精品化的发展途径。每年的迎新晚会,学院都邀请青年喜欢的明星与学生同台表演;每年的科技文化节和“五四”文化艺术节,学院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几乎全院学生都会积极参加。我们立足学院公共艺术教育的传统与优势,立足艺术活动的实际变化和师生实际需求,不断创新艺术教育形式,让校园艺术活动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我院经常举办经典诗歌朗诵会、专场文艺晚会、大学生艺术团汇报演出、歌手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设计竞赛、书画展等活动,推动公共艺术教育的传承创新,活跃青年大学生校园艺术文化,从而提升大学生素质。2012年12月,在共青团无锡市委主办的无锡大学生十佳歌手总决赛上,来自无锡12所高校的22名选手参加决赛,我院大学生艺术团的姚志鑫同学获得金奖。
3.依托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扩大公共艺术教育影响力我院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中培养与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既遵循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又进一步扩大了学院公共艺术教育的影响力。我们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向社会展示教育成果,与群众共享教育成果,扩大社会影响。第一,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行公共艺术教育。我院公共艺术教育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艺术素养,以服务地方文化为指导,以文艺宣传演出等社会实践形式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优秀的校园艺术文化移植到地方,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本土化、个性化,实现校园艺术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第二,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进行公共艺术教育。青年志愿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增强服务社会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示我院公共艺术教育成果的舞台。我院礼仪队受国家林业局的邀请,参加了2012年中国宜兴素食文化节和第七届中国竹文化节的接待工作,礼仪队的仪表仪态受到了中外来宾的高度称赞。
三、依托校园艺术环境,潜移默化,有效形成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合力
1.开设艺术讲座,普及艺术欣赏知识为进一步推动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拓展素质教育的形式,学院根据自身特色,有计划地聘请艺术大师和传统工艺专家开办普及讲座,力求将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前沿设计等艺术教育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如蓝印花布传人吴元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陶艺家吴鸣的《传统陶艺与现代文化》、徐秀棠大师的《雕塑与空间以及中国传统陶艺》、省工艺美术协会马达理事长的《江苏工艺美术的“过去、现在、未来”》、省陶瓷行业协会时顺华的《紫砂茶具的论文写作》、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的《工艺美术的非物质文化申遗》等,这些讲座不仅使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2.立足学院实际,建设赋有艺术特色的校园环境。为更好地展示校园的艺术教育特色,我院在校园环境的设计上因地制宜,精心营造浓厚的陶瓷艺术文化氛围。特色校园建筑、古龙窑、路边随处可见的陶瓷雕塑、陶器和艺术摆件,各个楼宇走廊墙壁悬挂的艺术名家作品,无不显示着学院的艺术特色。学院营造的艺术氛围,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展现优秀艺术文化,使校园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艺术气息。
1.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空间融合度不够
当前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空间运用范围还不够广泛。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校园文化建设和高等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脱节的情况,这就导致高校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难以形成一套完善的空间体系,难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也很有限。
2.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主体不够明确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于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主体并不明确。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虽然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往往还存在着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脱离学生实际,难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完善的实际情况,导致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也难以有效的体现出来。
3.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
在进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高等教育院校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提供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的情况。与此同时,学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设置的课时数也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这就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将真正的理念发挥出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中的学生思政教育路径分析
1.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教学针对性,在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理论,并在后续的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过程中,和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可以看出在进行对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学生群体在接受相关的知识理念的过程中,拥有了比过去更多的渠道,也为大学生群体进行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针对这样的情况,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要充分的考虑到大学群体的全面发展已经开始逐步的拥有更加多的新的内涵知识。
2.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整合创新
作为为社会输出高端质量人才的基地,高等教育院校在进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将高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真正的发挥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进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充分的意识到自我教育与外在教育相结合的作用,构建出一个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让大学生群体通过对校园文化的主观思考和分析研究,总结出更多的观点和想法,促进高等教育院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用效率的提升,进而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结语
墨子教育思想简述
《吕氏春秋》中记载,高何、县子石曾经是齐国的暴徒,被乡人所痛恨,在接受了墨子教诲后,成为天下名士显人,品德才智倍受王公大夫称誉。战国中后期,墨家学说迅速发展,“墨翟之言盈天下”,墨家子弟“显荣于天下者众矣”,这些都得益于墨子特色鲜明、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墨子教育思想以治国利民为目的,以培养“兼士”与“贤士”为目标,教育对象涵盖社会各阶层,注重生产实践,强调技能训练,显示出浓郁的职业教育特征。(一)教育的目的作为显学代表学派之一,墨家学派力图经世致用。墨子以胸怀天下为出发点,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救国济世功能。庄子曾说:“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墨子的教育事业与他推行“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紧密结合,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把教育的作用提升到为天下兴利治乱的高度,充分地显示了墨子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二)教育的目标在教育培养目标方面,基于“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墨子认为,要培养出能够承担治国利民职责的“兼士”、“贤士”,[4]并且具体提出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三项标准。“厚乎德行”是要求受教育者达到“兼爱”的思想境界与道德品行;“辩乎言谈”是为了让他们善于去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博乎道术”是让他们拥有兴利除害的能力,能够亲身投入生产实践中。由此可见,墨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深厚的道德品质、高超的辩论技巧、熟练的劳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三)教育的对象对于教育的对象而言,孔子虽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但在教育实践中,儒家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君子”、“士”这类社会上层人物,注重对社会精英品性道德与内在素质的培养,使得儒家教育更倾向于精英教育,客观上限制了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而墨子则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墨家子弟中有很多下层手工业者,墨子对所有自愿“修德进业者”均予以教诲。“上说王公大臣,次说匹夫徒步之士”,不看出身门第,不查职业居所,不分贵贱等级,教育对象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种阶层,可见墨子的教育思想带有明显的大众化全民教育倾向。[5](四)教育的内容墨子十分重视自然科学与手工技术,这在先秦诸子中是独树一帜的。《墨子》中记载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都是墨家学派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内容涉及力学、光学、几何学、宇宙观及时空观等等。墨子的教育思想注重生产实践,强调技能训练,他要求弟子必须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与技能技巧。由于墨子本身就是一个技艺高超者,他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生产知识与技能技巧,如建筑知识、滑轮、杠杆等等,都会融入到他的教育内容中,因此,墨家子弟都接受了良好的劳动职业技能训练。[6](五)教育的方法与孔子“述而不作”不同,墨子强调述作并重、学以致用。在教育方法上,墨子将知识传授寓于劳动生产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实践力行的教学法。可以说,墨子是最早具备“知行合一”理念的教育家之一,墨子的教育思想已经蕴涵了实践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准则与方法。
墨子教育思想对推进高职教育发展的四点启示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就校园文化的概念来说,由于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一直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对于校园文化的内涵,相关研究仍然相当模糊,并不能给出十分明确的说法。概括而言,校园文化是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受到熏陶,令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学生接受德育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亚文化,它集物质、知识和心理于一体,是学校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内涵的界定: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以校园为活动和建设空间,主要目的是育人,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等内容的群体性文化。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我国的校园文化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理论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当然,作为高等教育的后起之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如何构建仍在研究。目前,针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已越来越多,相对完整的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的构建应指日可待。综合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现象学和思政研究角度的分析,从大局的角度深入探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学术界对高职教育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分类不明晰,其所涵括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所涉及的范畴在不同的研究成果中存在相互交叉的问题。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脱离了高职教育应用型的特点,建设理念仍停留在传统大学的建设思路上,未能体现出高职特色,甚至忽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未放在整体办学的大方向和整体建设策划中实施。以校企结合、职业素养育人、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等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较少。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界定,学界有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就其实质而言是相同的。有的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为受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认之,使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有的学者认为:“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一种不具备独立的学科形式存在而是附着、渗透、隐含于其他载体中的教育,其性质不够明显,不直接,不暴露。”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种有效形式即无意识教育,是指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教育形式,把无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实质上就是探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组织管理、职业活动、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有的学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大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之外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综合以上各种观点,笔者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做如下定义: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利用教育主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等方面的隐性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无意识被教育的情况下获得教育者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内化之,是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二者是辩证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在共同教育目的引导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三、校园文化建设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宣传、党校培训课程的开展、校园学术报告等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它是校园文化的一方面,也是相当重要的方面。本文所研究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校园文化为教育载体,实现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当它有了明确的教育指向性,蕴含大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时,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才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展也正需要多种教育形式充当其载体,传递不同的信息给受教育者,这是一个复杂的且必须可控的过程。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利用好其载体的作用,充当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让两者能够互相参与、互相作用,为它们提供相互作用的形式和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既然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更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渗透力、吸引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面。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利用高校文化互动性高、渗透性强等特点,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影响着在校师生,乃至影响着整个学校,这是对原本枯燥乏味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补充,会使原本缺乏生机的校园变得更具动力、更具年轻人朝气蓬勃的气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会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们在不知不觉间与高校校园环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合到一起。如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活动,对参与其中的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与此同时,覆盖面广是校园文化的特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能使其隐性教育的作用得到全面实现。
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缺失的现状
高职院校当前处于高速发展期,这是国家管理和发展46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它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是国家未来的技术精英,还是具备相当职业素养、道德修养的技术精英,这确实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更离不开与校风、学生关系更为密切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校园文化建设硬件设施投入大,设备齐全,但缺乏个性高校底蕴之所在是个性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学生人校之初对学校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对校园文化的了解之上,学校的师资、教学软硬件等不可能通过一朝一夕了解清楚,因此,学生了解学校是通过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来实现的。可以说,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否优秀,就看学生置身其中,能否就被它独特的、个性化的校园文化所触动。
(二)校园文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受到忽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直占主导地位,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却受到严重的忽视,一些教育者没有意识到这一方式的重要性。尤其利用校园文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利用更是难以实现,一些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并不能完整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在日常教学中巧妙地将其融入教学过程,直接导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大量闲置浪费,开发利用不足。因此,必须增强教育者的自觉开发和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意识,树立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要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由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大学生置身于大学校园中,所接受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理性且正规的那一部分内容,还包括其他各种非正式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生活中所蕴含的丰富而又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尤其要认识到高校自身校园文化建设是最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材料。
(三)校园活动形式多样,但内容相对贫乏高校是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生平时除了接触专业知识,丰富的校园活动还可以起到寓教于乐、劳逸结合的作用,它不仅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好处,也是学生培养其兴趣爱好、发挥特长的重要途径,更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但高校校园活动存在数量多、样式多、质量档次不佳的现状,从活动内容来说,只能用贫乏两字形容,多种雷同的活动开展在各地的校园里,校园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正被不断弱化。
(四)校园文化建设未利用好网络宣传主阵地网络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大学正是学知识、接轨社会的重要时期,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别是宽带技术的发展,虚拟网络世界中的生活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虽然现在各大职业院校都在加强网络建设,网络硬件和覆盖面都得到最大提升,但在网络页面、信息传播速度上仍然较慢,不但不能满足学生获取信息的要求,同时也弱化了网络传播正能量的速度和效果。
五、基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对策
(一)增强教育者开发利用高校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能力,它是教育者运用各种知识,独立有效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课程本身设置具有很强的宣传性,学生难免有抵触情绪,因此在教学时更应注意,要将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而其他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也应积极拓展、创新其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因此,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环境的,如何将校园文化建设融于日常教学和管理中,这需要提高教育者的创造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首先,教育者要发挥其创造性,将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资源结合并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看似无意却是有意地提及校园文化中贴近学生生活环境的内容,容易激起学生爱校热情和自豪感,进而上升到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其次,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学校校园文化的哪些方面感兴趣,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学生的兴趣策划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最后,教师还应提高自身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精彩内容讲授得有声有色、合情合理、精辟透彻,使学生听的有兴趣,并将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资源融人思想政治教育后完整地见诸文字,通过报刊、广播、文件、网络等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因此,要求教育者要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不断加强开发和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一些传统载体,还要善于开发利用一些现代新载体,通过这些种类繁多的载体将高校校园文化的精髓营造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周围,以合力达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譬如校园广播、校园橱窗海报、校园网络论坛等,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奋斗历史、宣传校训、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各种各样的载体形式增加与学生接触的频率和覆盖面,反复地、综合地、累积地宣传强化,把教育的时空延伸到课堂之外,真正做到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三)发挥师生群体的行为示范效应,实现行为育人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如何规范广大师生的日常言行,主要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以教师和个别学生为榜样对身边每位学生的思想教育影响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教师要举止庄重、谈吐有理,学生才能尊重教师,这才会相信他教授的知识。因此,实现行为育人。必须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必须树立身教为先、身教为重的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是指用自身的行动来得到学生的敬重,使学生视其为表率,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讲授。同时,学生“朋辈”影响也会起到相当的群体行为试范效应。朋辈之中行为得体、思想高尚者,将其先进事迹当作典型,形成相应材料,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冲击受教育者的认知系统,使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活动,特色
1.论题解读
1.1 问题提出
高职院校学生的大学生活有五年,这五年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场所,告别了中学高强度学习生活,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充足的课余时间。据统计,大学生课余时间大约是上课时间的三倍,绝大多数学生的课余生活用在上网、运动、阅读课外书、上自习、谈恋爱、参加社团活动、做兼职、看电影电视、外出逛街、参加培训班、奔波于回家的车上等等。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作业、考试,习惯于“被安排”课余时间,进入高职院校后课余时间突然大幅增加,这就导致很多人不知道应该如何安排大学生活中大量的课余时间。很多同学在茫然中度过一天又一天,既感觉到时间过地很快,而自己只是虚度光阴,从而产生厌烦感、疲倦感,又因为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而感到大学生活很枯燥很无聊。
从思想上看,高职学生和普通高校生一样都具备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他们的一些不足和问题。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高职这个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更成问题。这对于学生自信的建立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发现高职学生对人生的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所有这些被认为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大部分同学都带着原来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对于人生的长远打算,急需通过合理的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1.2现实意义
校园学生活动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与作用很多。我国学者黄明[1]研究认为,校园特色活动对学生的帮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导向作用,奥斯瓦尔特与克莱伯曼的研究表明,那些具有稳定的、亲密的同学关系的学生将会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掌握更多的社会交往能力;(2)对大学生社会知识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3)可以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4)对学生的情绪起到稳定与补偿的作用。因此研究校园特色活动将对高职学生的成长与学习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1.3 创新之处
经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在对学生校园活动的研究中,针对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比较多,对高职学生的几乎没有,同时很多研究都是基于现状的研究,缺乏实践支持,也没有提出开展特色活动的具体建议。本文是对高职学生活动的特色研究,在研究对象与内容上都有独特的见解。
2.研究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被试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与座谈法,从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校区随机抽取8个班,发放问卷共计300份,剔除无效问卷教育论文,最后实得有效问卷279份。(其中女生170人,男生109人),座谈法通过对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校区50名学生进行访谈。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高职学生课余生活调查问卷》。本调查表主要包括8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对学生参加学生活动的现状调查,参加活动的动机与学生对学校活动的期望等。
2.3 研究程序
本次测验采用不记名方式调查,只要求被试填写年级和性别,以班级为单位,统一指导语且两份量表同时进行团体施测,测验完毕后由主试统一回收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将有效问卷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分析
高职学生课余安排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表
男生数
女生数
总体
χ2
参加学习类活动
14
21
35 (12.5%)
参加校园活动
17
13
30 (10.8%)
0.000
自己随便玩
78
134
212 (66.7%)
(一)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生之所以对奥林匹克知识掌握得不够,是因为教学中教师不能较好地向学生传授奥林匹克知识,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利用奥林匹克知识的兴趣。且体育院校奥林匹克思想教育课程开设不合理,体育专业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二)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途径调查
通过调研,在获得奥林匹克相关知识的途径调查中,媒体是体育大学生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主要途径。其中通过电视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有86.4%,通过网络获得奥林匹克知识的占84.8%,而通过学校体育课、知识竞赛、讲座、板报、宣传栏获得的占51%。
(三)在体育院校课外文化活动中进行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的可行性
1.高校课外文化活动的教育特性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以及参与、竞争、公平、友谊和奋斗的价值导向,就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先进阵地,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与宣传工作更是责无旁贷。2.开展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符合学生的内心需要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奥林匹克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体育院校367名大学生的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在课外文化活动中进行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的必要性。367名体育院校大学生中有305名认为有必要在高校中开展奥林匹克思想教育,所占比例83.1%。这说明体育院校大学生渴望在课外文化活动中开展奥林匹克思想教育。
(四)在体育院校课外文化活动中进行奥林匹克思想教育的实践措施
1.充分利用体育院校的理论资源,推动奥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据调查,体育院校有奥林匹克专职教师与奥林匹克专业书籍,再加上与奥林匹克教研人员专家的合作,能够很好地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将奥林匹克思想更好地融入活动中。此外,院校还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对广大学生进行报告讲学,使学生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带着自己的疑问去思考问题,去解决一些奥运概念方面的问题。2.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者的奥运教育首先,应不断加强活动组织者的奥林匹克知识素养;其次,要慎重选拔组织活动的学生干部,并培养学生干部的实际组织能力,包括注重对学生干部进行奥林匹克知识的宣传与讲解,定期组织培训活动,让他们及时学习先进的奥运知识,或以大讨论的形式探究奥林匹克活动如何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相结合,从而使这些学生走在普通学生的前列,更好地来组织相关内容的活动。3.奥运教育要有计划、有总结、有评价,保证奥运教育落到实处组织者要定期制定活动计划,做到活动有主题,思想要明确,计划要严密。在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资料的积累,并在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都要及时总结,及时调查了解学生的反映与动态,这样,才能看出校园文化活动是否对体育院校的奥运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若发现问题要及时改进,以确保活动的可持续进行与发展。
二、结论
技工院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我国的技工院校需要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在进行英语教育时将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以此来不断提高学校英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下面本文将以广东省技工院校的英语教育为例,分析我国技工院校英语教育的现状,以此来了解技工院校英语教育途径所取得的成果。
(一)学校领导重视英语教育
随着社会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技工院校的领导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使用能力的培养,将英语作为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希望以此来督促学生加强对英语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如广州市华成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潮汕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揭阳市技工学校等广东省技工院校,都将英语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一到两年英语,有些技工院校更是开设商务英语等专门的英语课程,以此来鞭策学生重视英语、认真学习英语。
(二)在英语教材上认真细致
学好一门课程离不开一份优秀教材的指导,因而我国技工院校在英语教材方面的选择上非常认真和细心,在选择教材时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在广东省的一些技工院校中,学校除了选择一本固定的英语教材外,还会考虑到将英语的听、说相结合,外加一本听力训练,而某些英语专业的技工院校学生,其英语教材更是数不胜数。
(三)师资力量雄厚
在意识到英语教育对培养全能人才的重要性之后,我国的技工院校不断加大在英语教育师资力量方面的投入,除了聘用高级英语教师外,还会定期地对校内的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希望以此来提高学校英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湛江基础教育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广东省技工院校,除了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外,还会加强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以此了解学校之间的差距,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本校英语教育的水平。
(四)积极开展以学习英语为主题的活动
寓教于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国技工院校积极开展以英语为主题的课外活动,英语角、英语话剧、疯狂英语等以提高学生学校英语的兴趣和能力的活动层出不穷。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拉进了同学之间的距离,使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涯变得丰富多彩。
二、技工院校英语教育取得的成果
学校领导对英语教育的重视,教师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加深,使我国技工院校的英语教育不断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果。
(一)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会在无形中督促学生更认真、更用心地学习英语。我国技工院校对英语教育的重视、以学习英语为主题的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学习英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在这些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会不断地得到提高,英语语言的使用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加强。
(二)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升
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高低,我国技工院校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加学校间英语教学的经验交流,在增强自身师资力量的同时也会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据调查,近年来,我国技工院校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有不小的提高,相信这与学校增加在师资方面的投入是离不开的。
(三)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技工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加强对学生进行英语教育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能够加强学生与国际接轨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体育教学大环境有待改善。一是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设施较为陈旧,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当落后。相较于专科及本科院校,中职院校有着更明确的就业方向,同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些。近年来,中职教育的整体成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体育教学方面却是被遗忘的角落。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体育场地,国家又相关的明确规定,然而现实中,很少有中职学校符合条件。二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当前,教育相关部门及领导对体育教育的重视远远不够。一方面领导者更为关注的是自己的政绩,这往往与学校评比以及总体排名有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学科在大环境下缺乏重视,体育学科的建设缺乏支持,体育科研的经费难以保障。
二、对策建议
1.更新体育教学的观念
思想决定着出路。在现代化的21世纪,教学工作亦是如此。教育理念决定了最终教育的结果和效果,因此,更新体育教学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大对中职学校体育课程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争达到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其次,要帮助学生以及家长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理念。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体育教师也要不断的开阔自己的视野,钻研教学业务,明确体育教育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知识的传输。同时,要注重培养体育课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沟通,实现全面发展。
2.规范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不断进步的时代,课程改革的步伐随之加快,这就要求优秀老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改变片面单一和知识型的教育现状,逐步打造一支有责任,有能力,专业精,会上课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十字队伍。一是制定高标准的招聘制度,在体育教师的选人用人中把好关。对不符合教师资格、不具备体育教学专业素质的一律一票否决,从源头上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二是要健全培训制度。时代的发展,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这样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培训进行规范化。通过培训,接受新的教学知识,经过实践,不断的将专业理论同教学实践能力相转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三是要注重教师结构的优化,在年龄结构上要保证青年中年和老年教师的一定比例,不断扩充新的教师队伍,达到良好的教师结构。
3.完善美术教育资源建设
(一)体育院校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在体育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运用现代化教育设施。虽然在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中开设了多媒体课程,但是其利用层级偏低,没有从实质上提高体育院校的教学能力。不仅如此,体育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改变教育现状的重要性,许多体育院校只是在形式上实行现代教育技术,并没有从本质上进行革新。
(二)体育院校的教学条件还需不断改进
体育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程度偏低,没有从本质上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现有的教学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体育院校的发展需要。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讲解比较复杂的体育理论知识的时候往往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空间性与立体性。
(三)当前体育院校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念
在体育院校管理方面存在重要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管理质量偏低。现代教育技术仅仅融入课堂是远远不够,还应当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始终,加强相关方面的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件制作,利用科学技术设施将课件制作得系统化、直接化。
二、解决体育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问题的对应措施
(一)体育院校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
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体育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设施。体育院校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改变教育现状的重要性,体育院校要摒弃在形式上实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从本质上进行革新。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课堂上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体育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体育院校的教学条件还需不断改进
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程度,从本质上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现有的教学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体育院校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国家政府部门以及体育院校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以及设备。体育教师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讲解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三)体育院校要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现代教育技术理念
不断解决体育院校管理方面存在重要问题,从而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管理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仅仅融入课堂是远远不够,还应当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始终,提高相关方面的管理工作质量。
三、结论
1、入孝出悌:人际交往的情感基础
《如果子女犯错误,更应虚心接受父母的责备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要求儿女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感到暖和,夏天要让他们感到凉爽。早晨要恭敬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以具体行动强化正面情感,保障感恩情感教育的实效性。《弟子规》要求在与同辈的相处中尊重对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之间须互相尊重,才能达到“兄弟睦”境界。当下,我们不用刻板地去模仿这些礼节,但是关爱、孝敬父母、尊重兄弟、尊重同学的情感教育仍需延续。《弟子规》用很大的篇幅突出强调“孝悌”是做人及做学问的根本。因此,其对当下高职生德育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2、诚实守信: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其本质是要求做到,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遵守承诺,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者花言巧语,就更不能使用。“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也就是说:如果要想借用别人的东西,就要明说,如果没有征得他人的同意就私自拿回家便和偷一样。好借好还再借才不难。诚实守信依旧是我们为人处世之根本,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的要求。当前高职生比较注重“实用主义”,自认为有益的事就积极去做,践踏最基本的诚信规范,而《弟子规》在对“信”的解释上做足了功夫,真实生动地为我们上了一堂别有风致的教育课。
3、温良谦恭:人际交往的礼仪规范
《弟子规》中“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穿衣服需注重整洁,干净,不必讲究昂贵、华丽。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和场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才不会失礼。“食适可,勿过则”。吃饭不要暴饮暴食。“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青少年未成年时不可以饮酒。成年人饮酒也不要过量,醉酒就疯言疯语,这些是丑态。当今,在高等职业院校,过半数同学认为社会竞争激烈,自己学历浅薄,前途渺茫。因此,他们得过且过,麻醉自己。甚至存在因喝酒过度导致酒精中毒的境况。如果高职生能够按照《弟子规》准则来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健康的交往礼仪,对其今后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4、唯德唯才:人际交往的价值追求
《弟子规》中说:“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看到别人的优点或长处,就要希望自己也能跟他看齐;即使与人家的程度相差很远,也要抱着全力以赴的决心,慢慢追赶。看到别人的缺点或过失,要赶紧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如果恶,就要立刻改善。如果不恶,那么也要加倍警惕,不可明知故犯,重蹈他人覆辙。“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自己有才能,就应当对公众做些有益的事,不可自私自利。别人有才能,不可心生嫉妒,轻易毁谤。“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不要去献媚富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更加不能喜新厌旧。从这些具体的释义看出《弟子规》反映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其应用于高职生的德育教育,当下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二、传统经典《弟子规》应用于高职生德育教育的原则
1、批判继承原则
《弟子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产生于封建背景下,有其消极因素,但其中的正能量思想(人的孝道,人与人之间的诚信相处,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的培育)在当下仍占主导地位,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依旧有积极的德育教育价值。其中“牺牲个性、男尊女卑”、“不关己,莫闲管”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消极落后思想,在当下必须批判。我们要有正确方法了解这些文化优缺点,及时与现代社会的特征结合,加以扬弃,即传承其强大的文化底蕴,提供德育教育新思路,又要批判其中的消极思想。
2、创新原则
我们在学习《弟子规》时,不能生搬硬套,脱离实际。与此同时,在考量它的价值时不能望文生义,对一些语句也不能理解偏颇,断章取义。要辩证、历史地看待《弟子规》的优秀思想在当今整个社会来讲价值何在。同时学习《弟子规》不能掺杂封建思想和宗教色彩。《弟子规》的传承绝对不允许脱离现在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要求在现行教育大纲范围内,利用传统资源注入现代精神,保持其生命力。我们对高职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工作中做到正确借鉴,科学合理的释义,使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用传统文化培养现代意识,构建具有创新时代特色的传统文化。
3、文化交融原则
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基础是以思想为指导的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两课来落实。在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现实中,还存在一些缺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单靠思想指导下的政治理论学习,无法培养高职生的良好素养。《弟子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它呈现出的一些伦理道德、诚实守信、大爱等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学习和传承空间。鉴于它对当今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所具有的现代价值,我们亟待将理论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共生共融,实现中西优秀文化的交融,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高职生的道德素养。
三、传统经典《弟子规》应用于现代高职德育教育的创新路径
1、加强课堂教育,传承优秀思想
课堂教育作为传承《弟子规》优秀思想的重要途径,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首先,高职院校除了以思想政治课作为传承优秀文化的主途径之外,人文社科的专业课程,选修课程都应创新、批判的融合《弟子规》的经典内容,实现全学科的渗透。建立以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各专业的高职生都能够在大学教育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重视监管和实施效果。明确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定位及具体的程序,以便于更好的传承优秀思想。开设思想道德教育及相关选修课程时,不能仅仅通过考试来衡量学习的效果,而是要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来考评,通过老师鼓励、监督、学生互监等方法,来督促学生对传统经典《弟子规》思想的领悟和内化。
2、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传承优秀思想
首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在传承传统文化相关专业方面的师资稀缺,因此,高职院校亟待培养一批相关专业师资队伍,融合传统经典文化进行德育教育。同时,教师需提升自我修养,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结构,还要为人师表,具备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教育工作的责任心。教师的示范作用,将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其次,教育工作者须做好传统经典《弟子规》与道德教育工作的承接。在思想指导下,结合时代特点,创新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学。教师应当将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生活与本专业课程结合,与传统经典文化结合,与社会实践资源结合,并且注重对所教授内容准确、深刻、生动的剖析,让学生更加容易接收和理解。
3、加强环境建设,传承优秀思想
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心理过程。是信息交流和社会文化再创造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知识经验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探究实践来拓宽专业视野、夯实专业涵养、提高专业技能与水平,并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在众多的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师自己坚持不懈地学习、读书、思考。然而在现实中,高职院校更注重教师大规模集中培训,讲座、会议、报告多,教师业余自主学习阅读少,专业课程团队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少;教师在职教理论阅读过程中,浅阅读多,深阅读少,通过网络检索浏览查找资料多,通过纸质图书系统阅读、反思探究的少,由此导致教师在职教理论阅读中重功利性,导致教学改革的形式化和概念化,影响了教学反思的深刻性,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阅读条件也制约了教师职教理论阅读活动的开展。很多院校职业教育的图书资料.除了教材以外,其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性的书籍相对比较少,笔者通过某校图书馆的图书检索系统,分别以“职业教育”、“高职”、“职业院校”、“职教”、“职业学校”等为题名,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类图书进行检索查询.发现多数为教材,仅有不到30册的图书资料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成果或学术型著作,数量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图书而言非常少,职业院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能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导致教师对图书馆馆藏职业教育资料的利用率较低。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教师职业教育理论阅读学习活动的对策
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为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阅读创造条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
1、设立职业教育学科馆员,专人负责职业教育教学
相关图书文献的采编与参考咨询工作为了针对性地为教师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帮助,高校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专职与某一个院系或学科专业建立联系.以其作为服务对El单位,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服务桥梁,相互沟通,主动为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高职院校按照往往按照专业大类设置“学科馆员”,如我校设置了船舶、旅游、港口、航海等方面的学科馆员,而针对于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理论学习研究需要的“职业教育”学科馆员。则很少去关注。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阅读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也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重视“职业教育”学科馆员的设置与培养工作,与教务处、科研处、高教所等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部门建立联系,为教师职业教育教学点改革与研究提供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应熟悉所负责的职业教育教学相关馆藏资源的分布情况,深入各教学单位与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开展调查,收集意见,并积极推动藏书资源建设,并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定题检索与参考咨询服务工作。
2、做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
图书资料的采编与导读工作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各地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相关图书资料。高职院校要制订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图书采购计划.不断跟踪职业教育研究的动态,通过网络图书电子商务平台检索采购相关的图书资料。不断丰富馆藏资料。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内容具有个性化,图书出版信息的来源也呈现多元化,图书馆要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可以开展“教师点购图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鼓励教师自由点购自己需要的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并享受优先借阅的权利和乐趣,“职业教育”学科馆员负责收集读者的点书要求,采购教师所需的图书,一旦图书采购送达后及时通过电话通知点书者来馆办理借阅手续。要做好职业教育文献的收集工作。职业教育研究的许多文献除了通过书店采购渠道获得外,更多的是通过学术团体的会议材料发放途径获得大量灰色文献,包括一些会议论文集、院校信息资料以及相关的教学改革光盘等。学校应该出台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相关规定,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学术会议,另一方面应要求参会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传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并将会议材料递交图书馆。高职院校参加的各个学术团体数量很多,各个学术团体定期组织举办学术研究活动。如论坛、学术年会等。每年各个部门教师参加学术和等获得的会议资料汇总起来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因此学校图书馆应在教师巾聘任职业教育文献征集员,聘请一些校内的学术团体联络员担任文献征集员,征集职业教育相关的会议资料等灰色文献。图书馆要积极宣传文献征集采编工作,形成文献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关于职业教育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著数量不断增多,各学术期刊刊登的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也大幅度提高。一方面在海量的职业教育文献中,良莠混杂。需要进行知识导航;另一方面处于改革期的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发展也比较快,不断涌现许多热点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立交桥问题、高职院校招生改革问题等等,如何让老师们能够关注职业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找到高质量的学术文献,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图书馆及学科馆员,要主动与学校教务部门、高教研究所(室)、科研部门以及教育督导(质量监控)部门等合作,聘请教育研究人员定期研讨,跟踪职业教育研究动态,定期编辑出版《高职教育动态》。将最新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相关文献以及职业教育政策介绍给教职员工,引导教师阅读学习。要根据学校办学实际情况,为学校教育发展以及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提供定题检索与咨询参考工作,服务学校的教育改革重点.服务教职员工的教育科研工作。如为教师的重大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文献检索,通过图书馆馆际交流、互借系统获得更多相关文献。
3、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图书馆不仅要提供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教师阅读学习活动提供条件.而且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学习活动.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好馆藏资源。组织开展教师阅读活动,要解决好阅读组织发动的全员性、阅读方式的多样性、阅读效果的应用性、阅读成果的分享性等问题。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组织开展全员阅读活动。要通过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内部读书会,开展职业教育理论的阅读学习活动。通过教师培养的“青蓝工程”,资深老教师指导新教师阅读,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读书活动也是如此,在个体阅读基础的团队学习阅读活动,通过学习者之间相互的启发、研讨,阅读效果好于个体阅读,也更有阅读深度。阅读方式上.要注重电脑多媒体浏览与纸质文献阅读相结合。电脑多媒体上阅读,是一种浅阅读,由于阅读的信息量大,受阅读软件影响,阅读者的批注与思考以及阅读的时间受到一定的限制,阅读的深度相对比较差一些,但是通过电脑多媒体阅读是一种捕捉职业教育信息、了解职业教育动态的有效途径。纸质文献的阅读,则可以系统地把握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更有助于阅读者的思考分析:通过批注、划线等阅读符号的添加,有助于阅读者的设疑和思维拓展,因此纸质文献的阅读)是一种深阅读。纸质文献的阅读不受电脑等硬件条件的制约,只要有时间就可以随时阅读,因此要鼓励教师利用各种空余时间。阅读职业教育的纸质文献。阅读效果的应用性,这里强调的是学以致用,要把理论知识的学习阅读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结合起来,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通过反思,能够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寻找理论支持。要鼓励教师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反思、梳理和总结,开展专业写作。这种写作不一定是长篇大论式的学术论文。而更注重对自身学校教育管理或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注重教师身边发生的叙事式的、案例式的研究,教育感悟、教育随笔、教育叙事、教育教学案例等各种形式不拘一格。学校图书馆可以会同学校工会、教务等部门一起举行教育理论阅读学习的征文活动,激励教师的阅读反思行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我们主张教师阅读是一种团队合作的学习过程。那么阅读学习的成果应该分享。学校要建立教师阅读交流平台,要在校内专家学者中树立阅读榜样,通过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等途径,分享阅读经验和阅读成果,引领年轻教师的阅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