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小学科技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疑方法探究思考
一、善于提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科学课教学往往是从学生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出问题进行研究。所以在设计时,很多是以提问的方式来揭示课题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疑问中看到“远处的灯光”,学习更有目的性,也更有动力。
如在教学《淀粉的踪迹》时,首先以小魔术的形式演示“白纸显字”的小实验,教学《混合身边的物质》部分时,首先演示“清水变牛奶”的小实验等等,教师趁机通过设疑来揭题:“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从而使学生感到十分新奇,纷纷质疑“怎么回事”,个别学生甚至怀疑有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而引导学生对自己产生的疑问展开探究。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自然而然地也就产生了质疑意向。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质疑意识对正确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二、积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兴趣
通过设疑问难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科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方法。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是发展智力必要的条件。运用引趣设疑法,教师的设疑,一定要是学生急需探究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兴奋点,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享受获得新知的乐趣。当学生课堂上的发现和原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歧义时也是教师提问的有利时机。因为这时的学生有把问题搞清楚的强烈欲望,教师的提问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
如:学习《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拿出装有红水的圆底玻璃瓶放在水槽中,然后拿起热水壶向圆底玻璃瓶外倒下去,这时红水沿着玻璃管由上至下迅速往外喷射出来,学生立刻给这个“喷泉”吸引住了,个个情绪高昂,他们纷纷提出疑问:“玻璃里面的水怎么会象喷泉一样喷射出来呢?”从而激起学生想探求知识的欲望以及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产生高程度的快乐体验。
三、提出疑难,引导学生争论
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低落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如果采用争论设疑法,提出疑难,引起争论,往往会收到意料不到的教学效果。争论设疑,就是通过设疑来引起学生争论,以激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辩论,打破课堂上的沉闷,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测量摆的快慢》时,引导学生提出摆的次数快慢是否与摆锤的轻重、摆幅的大小、摆绳的长短等因素有关呢等问题后,学生对此争论不休,有的说无关,有的说有关,这时教师提示设疑:在对比实验中只有唯一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在这三个实验中什么样的条件不变,什么条件是改变的?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设计出来了,学生动手实验、搜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交流等,终于解决了问题。
四、善于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思维
教师针对不同的课题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利用与科学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谜语、游戏、演示、实验等手段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并以此来设疑,使学生在感性上得到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求知欲,为后续的学习和探究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
如:《了解空气》一课,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首先演示了“纸的奇遇”实验,当学生看到烧杯中的纸团被压到水下却并没有如他们预期中的被浸湿时,顿时被激起了求知欲,这时教师又适时提问:“是谁保护了杯中的纸团不被浸湿呢?”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初步推断出可能与空气有关,那么究竟是不是空气呢,由于课堂一开头就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如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空气、摸到空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
五、善于对比,找出差异
比较,就是将两项或多项事物,通过类比,揭示它们的异同,探索它们的联系和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用这种方法设疑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事物的个性,概括共性,发展认识,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拓展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开阔思路。
如:《分离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很多学生认为烧杯里的水全部蒸发后,原先溶解在水里的盐也会随水蒸发。但实验中学生发现用酒精灯给蒸发皿里的盐水加热,水蒸发后,底部留下一些白色颗粒,这和他们原先的认识产生了矛盾。有的学生认为白色颗粒就是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有的同学认为这不是食盐而是其他物质。这时教师提出“让我们仔细观察这些白色颗粒,比一比它们和食盐有哪些异同?”学生通过和食盐颜色、大小、形状的比较,通过尝味道、做溶解试验,找到了说明这些白色颗粒是食盐的依据,这种实证意识正是我们科学课需要培养的。
六、贴近生活,积极拓展
主动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在科学课中,探究是活动的核心。但每一次探究的只是一个知识点,它既是上面一个知识的终点,也是下面一个知识的起点。维持科学探究动力的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只需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又结合探究主题的小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使学生能始终参与到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关键词:试论 小学 数学 教学 提问 技巧
提问是一个重要的技巧问题,有效的或高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将一堂数学课变得轻松自如,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也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体现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通过课堂提问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问、激趣创境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教师要创造性处理和加工教材,对教学的内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一年级教学认识时间时,教师设计这样导语问题: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在什么时间你都在做什么吗?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让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呢?这样用实际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就来源于我们生活中,使知识由教材中死东西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走向“问题尚未解决,同学仍须努力”的尝试探究之路,在思维不断“碰壁”和“激荡”中,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智力、张扬个性,唤起创新的欲望。
二、浅问、化难为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一个很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师问: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生:180度。师:把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学生立即回答:90度。师:怎么得的90度?生:180度的一半等于90度。师:这样计算对吗?(课件演示等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和思考,生:各是180度。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师:画一个任意三角形,把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角?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提问,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学生更清楚的知道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步步入深,引人入胜,即启迪了学生智力又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
三、巧问、前后联系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教学数学广角——生活中的数学时,活动之一:师问:用三张数字卡片2、6、7摆出不同的三位数,能摆几个?动手摆一摆。(学生动手摆一摆。)生:能摆6个。师:为什么这三张卡片能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生:因为卡片上的数字不同,每一个数字与其它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两个不同的三位数。师:说说看都组成了哪些数?师:同学们真行!如果是换成2、0、7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立即有学生回答,生A:6个。生B:4个。师:为什么是6个?为什么是4个?动手摆一摆。(学生摆一摆后,)师:现在请摆得4个的同学把你摆的数字读给我们听。生:207、270、702、720。师:请刚才认为可以摆6个数的同学把你摆的数字读给我们听。生:只能摆4个数字。师: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生:0不能放在百位上。师:0为什么不能放在百位上?生:因为这里的百位是最高位,0不能放在最高位。师:0为什么不能放在最高位?通过以上的教学提问设计,学生在不停的思考和实践中学习,既弄清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四、散问、拓展创新
一、做好教学设计的前提是认识、分析所教学生的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来说文化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些特点在数学、语文、英语等文化基础课上表现更为明显。但与此同时,这些学生具有思维活跃、精力旺盛、表现欲望强等优点。学生的一般性特点好总结,但每一届学生、同届的不同班级的学生都会有所差别,这就需要教师多观察、与学生多交流、多总结,尽快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并进行必要的分析,在教学设计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例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很强,但是心思不在学习上,对于这类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有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差,也能坚持学习,就是基础太差,对于这类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把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点总结出来,进行前置复习或穿插性复习,降低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难度;有的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接受能力较差,对于这类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如何以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讲解,并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总体来说,了解学生的特点,是做好课堂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二、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因而更注重于数学知识的应用方法。正是由于这一点,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根据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落实在学生素质的提高上。知识将成为实现素质目标的使用材料。以前在教学设计时,总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侧重于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是一个误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按专业划分的。不同专业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的应用也是不同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立足于本节知识在专业上的应用,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教学,突出数学教学的专业特色,在例题设计等方面尽可能与专业应用联系起来。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教学内容设计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改变。如在讲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一节时,教材是通过取直线上两点P1(x1,y1)、P2(x2,y2)推导出斜率公式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代数思维的习惯,直接用一般点代替具体点的方法学生不容易接受和理解,而在先用两个确定点如P1(2,1)、P2(3,5)计算出斜率,再用一般点P1(x1,y1)、P2(x2,y2)替换具体点的坐标的方法讲解,更容易使学生理解。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
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在讲授函数的定义一节时,可采用分解讲授的方法,把函数定义这个知识点分解为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表示方法四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而在学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一节时,先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概念—记忆、图像—会画、定义域值域—能分析、函数的性质—理解与总结,再采用分组学习法,效果要比集中讲解的方法要好。笔者认为,教学方法要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所有的课程及内容。有些内容适合集中讲授,有些内容适合分组学习,有些内容更适合多媒体教学,有些内容与实践结合效果更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五、教学设计应预留调整的余地
(一)培养方式有误
民办高校在我国的生存环境受到公办高校的积挤压,竞争十分激烈。民办高校急于求成,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出现了很多的的误区。学校的定位不准,民办高校以公办高校本科教学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用这样的标准来建设学校,没有根据学校的现状、学生的水平来进行继续教育。普遍采用“批量化生产”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教材、教学内容、考核标准都相同。
(二)缺乏特色
民办高校的教育与公办高校的教育是有区别的,民办高校之间缺乏特色也是很大的问题,学历教育定位与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使高校间的继续教育趋于相同,相互之间只对劣势进行比较,没有特色和优势可比。另外,不同区域的民办高校也没有显示自身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对人才规格的需求结构是各异的,继续教育没有体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之不相适应。
(三)人才培养的时效滞后
社会是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变化的。民办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的制定,学生对知识的接收都不是实时的,存在一定的周期性。这就导致学生接受的继续教育的内容可能是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之前的市场需求,出现了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学校在设置专业之前,往往只会跟随社会当前的需要,没有细致的分析专业的未来走向,不具有前瞻性,学生接受继续教育完毕后,社会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
二、民办高校本科继续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对策
(一)找准自身定位
要找准继续教育的定位,民办高校首先要找到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潮流中自身的发展空间,明确继续教育在学校教学活动处于什么位置,对继续教育作出具有前瞻性的规划,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必须坚持自身的定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
(二)构建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民办高校必须正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摒弃落后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一个能够实现社会与教育之间的交流互动的体系,以培养社会所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原则性的指导。在继续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深化体系改革,完善体系内容。
(三)积极创新,发展特色
教育特色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必须打破民办高校继续教育的“趋同性”,发展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民办学校在对继续教育进行规划时需要考虑到学校所处的环境、地域因素、学校周边地区的人口、科学技术水平、文化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在西部的学校教育方式不能沿袭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办学特色,必须结合西部的状况,对教学计划进行制定与调整。民办高校应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才能培养出有专业好、适应性强的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实践与创新的复合发展。
(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继续教育的基础,教师综合水平的提高对学校的综合实力以及继续教育的成果都有积极作用。学校应当定期组织教师的专业培训,更新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学习完毕后,进行相应的考核。构建一支“双师型”的教学队伍对民办高校十分必要,除了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之外,还应对教师的工程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作出要求。比如目前在公办大学本科教育中,许多教师既在大学中任课,又是相关企业的工程师,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五)创造“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马太效应;药学期刊;办刊理论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259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263-02
1.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1]”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社会心理学上也经常借用这一名词,美国社会学家哈里德•朱克曼在研究了1901至1972年美国培养出来的7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家庭出身后,提出了科学上的优势积累理论[2]。马太效应,提出了强者越强,弱者愈弱,一个人如果获得了成功,什么好事都会找到他头上。
2.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马太效应”的实证分析
在科技期刊办刊过程中,是否也存在着这种优势积累效应呢?本部分内容以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为例,对中国药学科技期刊的“马太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多指标综合评价是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一个基本趋势,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2009年的主要评价指标数值。1.中国天然药物:影响因子1.152,五年影响因子1.289,即年指标0.147,基金论文比0.745,海外论文比0.049,被引率0.58,总被引频次629;2.中国中药杂志:影响因子1.072,五年影响因子1.28,即年指标0.081,基金论文比0.66,海外论文比0.018,被引率0.57,总被引频次7920;3.药学学报:影响因子1.017,五年影响因子1.122,即年指标0.134,基金论文比0.673,海外论文比0.032,被引率0.54,总被引频次3874;4.中国药学杂志:影响因子0.855,五年影响因子0.987,即年指标0.078,基金论文比0.495,海外论文比0.011,被引率0.5,总被引频次5087;中草药,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海洋药物,中国药学(英文版),药物流行病学杂志,中国临床药学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新药杂志等杂志其影响因子都在0.522-0.772之间,总被引频次在2995-8445之间。
中文核心期刊收录、国际数据库收录、近年获奖情况及2009年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中的杂志:中国药学杂志,药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药物评价研究,现代药物与临床,药物分析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海洋药物,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药学(英文版),药物流行病学杂志,药物生物技术,中国天然药物等。
在上述药学期刊中,办刊历史最悠久的三种期刊分别为《药学学报》、《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其办刊历史都达50余年。《药学学报》的2009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率分列19种药学会期刊的第4,2,2,3位,《中国中药杂志》的2009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率、总被引频次分列19种药学会期刊的第2,2,3,2,2位,这两个期刊是中国药学会主办期刊获得“2009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B类资助项目资助的期刊,它们不仅办刊历史悠久,办刊实力雄厚,且入选多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多次获奖,多次获得科协精品科技期刊项目资助,被多家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发展进入了稳定的良性循环阶段,成为中国药学科技期刊的龙头老大,在药学科技期刊界和中国药学科研领域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而另一方面,办刊时间最短的《中国天然药物》,2009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率几项指标都居药学会期刊的第1位,成功入选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也成为“2009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的非资助类项目,国际数据库收录与期刊获奖情况也名列前茅。《中国天然药物》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克服了办刊瓶颈,将“马太效应”的积极影响带到了办刊实践中,成为药学会主办的最具成长性、发展前景良好的年轻期刊。
综合分析,发现中国药学会主办的药学科技期刊的综合状况已经形成了明显的马太效应。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科学研究迅猛发展,科技期刊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数量上的不断增长。学科范围相近的多种期刊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竞争力强、影响力高、综合实力强、办刊历史悠久、办刊背景与实力雄厚的期刊明显在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率、总被引频次、获奖情况、受资助情况、被权威数据库收录等方面占有优势,谁先获得优势,谁就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3.科技期刊“马太效应”的理论辨析
3.1 科技期刊稿源及作者的经济学特征。所有的经济疑问与问题都产生于稀缺性。在同一科学研究领域稿件作为一种资源,具备明显的稀缺性特征;本领域研究人员,也就是作者源也具备稀缺性特征。稿源是凝结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其性质遵循边际效益递增法则,因为知识和信息资源的积累具有正反馈的特性,所以稿源的垄断形式能产生出更多的价值。同样道理,对本领域优秀作者源的垄断形式也能产生出更多的价值。对稿源和作者的竞争形成了科技期刊竞争的主要方面,优秀期刊能得到更多的优秀作者和稿件,反之亦然。
3.2 各个刊物的办刊能力、环境、条件存在客观的差异性。每个刊物的办刊能力,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在客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办刊条件上又存在主办单位重视程度的差异,办刊地点也存在科学研究水平的地域差异,这些客观条件都影响了科技期刊的发展。在这些基础条件上占优势的期刊很容易受到“马太效应”的积极影响,反之亦然。
3.3 造成科技期刊“马太效应”的物质条件。在如今的大科学时代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办刊成本日益提高。高水平办刊人才的需求、办公设备的改进、印刷成本的上升、发行渠道的拓展等诸多方面都对办刊资金提出了高于以前若干倍的需求。办刊基础及实力雄厚的期刊不仅能得到优良的声誉和口碑,还能得到大量的资金资助,相反劣势期刊的物质条件就差了很多,财富和资源集中在少数优秀期刊上,这就极大地强化了“马太效应”。
3.4 中国现行科技期刊、学术评价体系。中国现行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学术评价体系带来的影响,使得权威期刊的机会更多。一方面,期刊评价体系的计算数值使得未受广泛认可的药学期刊由于较低的学术评价指标值,失去很多被资助、获得奖励的机会,这又进一步影响了期刊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科研领域的学术评价标准又要求成果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或入选核心期刊的刊物上,这也使优秀稿件自然地流向本已经很优秀的科技期刊上,而那些影响力较低的科技期刊由于优秀稿源的匮乏,仍然陷在较低的学术评价指标中望洋兴叹。
4.科技期刊针对“马太效应”的应对策略
4.1 借力“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科技期刊在有优势的环节上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不断创新,借助“马太效应”扩大刊物的影响,利用现有的成功迎来更大的成功,在办刊之道上不断寻找新的机会和方式,改进办刊模式,谋求跨越式发展。以《药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为例,他们多年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项目资助,在办刊经费、人才资源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同时也就发展起了科技期刊的附属产业,例如其期刊网站功能丰富、实现稿件OA,过刊查询及网络预出版都走在了同类期刊的前列。近期,这两本期刊又被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收录,在国际影响上又进一步。这些突出成绩都可以说是“马太效应”的积极影响,将优势积累不断的叠加。
4.2 消除“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劣势期刊、办刊时间较短的期刊应将刊物准确定位,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而掌握较多的稀缺要素,如优质稿件、优秀作者,是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可以通过主动约稿,加强杂志宣传,不收版面费等方式吸引优质稿源;进行特色栏目策划和构建;变被动为主动,选择他刊没有的领域进行开发,突出特色。以《中国天然药物》为例,该刊针对前沿热点问题,约请行业内知名的专家撰写综述文章,构建了“思路与方法”栏目,提高了刊物的网络下载量和引用量,提高了影响因子。《中国天然药物》的“思路与方法”栏目在综述性文章的构建中开辟了新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不失为创新办刊思路的一个有效路径,专家也把为本栏目撰稿作为代表学科前沿与学术水平的标尺及学术荣誉。
借助行业学会打造出的品牌效应为较劣势期刊减低或消除“马太效应”的负面作用。行业学会、协会也可以成为行业学术期刊发展的助推剂,成为行业学术期刊发展的依托,学会可以借助合力提升每一本刊物的发展空间。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截至2009年8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医学期刊已达122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经过百余年发展壮大,已形成学科分类合理、种类齐全的系列学术期刊群,被公认为国内学术水平最高、编辑出版质量最好、最具学术权威性的医学期刊群体。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借助这一品牌效应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莫顿.论理论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中强调:要提升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要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找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点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教育发展的质量与水平。除了加强师范院校对新教师的培养力度外,加强在职教师队伍的培训,促进教师教学实践后,再学习再提升,成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师培训体系中,组织管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教学方法共同决定了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其中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培训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水平与质量,在整个教师培训工作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存在不接地气、拼盘凑数、交叉重复、操作性不强、反馈不到位等问题。反映出课程设计的实质性问题是: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存在学员主观能动性不足、教学方式多样性不够,课程安排针对性、系统性、科学性不强等问题,以上问题直接影响了培训的质量与效果。究其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三:其一,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项目负责人应付凑数,学院审核机构审核不严等情况;其二,课程设计者教育学专业知识深度不够,对教育学基本理论缺乏研究,导致不能很好地应用教育学基本原理;其三,课程设计者知识广度不够,在设计中还需应用到的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不够扎实。本文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视角,应用心理效应的原理来探讨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对策。心理效应是普遍作用于每个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是某种人的行为或事的作用力影响了其人或事导致发生相应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如破窗效应、鲢鱼效应、蝴蝶效应、木桶效应等。心理效应对人的行为和意识影响具有普遍性,根据培训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应用好心理效应,可以使课程设计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三、五种心理效应在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一)课程设计的初始安排,注重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初次接触时根据有关信息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首因效应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会对信息的解释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强烈影响。虽然这种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强烈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如何安排培训班开班式尤为重要。学员来自全省甚至全国各地,互不熟悉,如何迅速俘获人心?我们在课程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一是如何让学员对此次的培训班充满信心、充满期待;二是能够让学员在最短时间内融入班级,充分激发每位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新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通过初次接触,观察每位学员的特点,为后期的班级管理与学员信息反馈打下基础。因此,初期的课程安排应以活跃气氛、凝聚团队为主,可设置团队拓展训练或破冰训练等。同时,首课教师与课程的选择尤为重要。首课教师要选择经验丰富的、资历较深的优秀教师,让学员对本次的学习充满信心与期待。运用首因效应时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或难以改变的。我们应当在第一时间凝聚人心后,进一步做好后续的工作,避免有始无终。(二)课程设计的中间安排,注重反馈效应。反馈效应是心理学借用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学习者通过对自己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对后续的学习起到控制和强化作用。反馈效应告诉我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教学者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客观的反馈,以强化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避免偏离学习目标或浪费时间。即论语中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除了进行自我反思外,要重视别人对自己作出的客观评价,扬长避短,从而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反馈效应告诉我们,在课程设计的中间环节要帮助学员建立良好的反馈平台,设立有效的反馈方式,使学员在一段的学习过后能及时进行总结、调整和交流,为强化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如:在课前设置学员分享环节,课后留部分时间让学员自由提问,举办学习沙龙或者小论坛。老师要在学员的交流与分享中了解学员的需求与不足,学员也要在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下一步学习明确目标。反馈效应还启示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前后课程的顺序安排。避免出现前后课程交叉重复,先难后易,甚至前后矛盾的现象,确保课程能围绕培训主题,达到培训预期目标。(三)课程设计的后期安排,注重迁移效应。所谓迁移效应是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即已学习的知识、积累的经验对解决后期问题的影响。根据造成的不同影响分为正效应、负效应和零效应。在课程设计的后期中,要适时安排特定环节及时总结梳理本次培训班学习的内容,并通过安排片段教学、听课评课、参观考察、课题研讨等环节,把前期的课堂理论学习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并挖掘其原理相通之处,触类旁通运用到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教学中。有条件的培训院校还可以在培训班后期安排部分选修课,让学员在前一段集中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及本地区学校的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使前期的学习有的放矢,避免了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因为培训期间的学习时间总是有限的,在后期的课程设计中还要注意帮助学员归纳总结有规律性的解决问题方式与方法,使学员回到学校后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同时要防止学习与实践中的思维定势,不考虑自身教学实际情况照搬照抄。同时,事先让学员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学习过程中让学员带着课题听课,带着课题研讨,这都是培养学员科研能力的好做法。根据中小学教师的“软肋”,针对性地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引导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地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能很好地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四)课程设计的整体安排,注重超限效应。超限效应是指长时间的刺激或过度、过强的作用导致研究对象产生心理不耐受甚至逆反的心理现象。课程设计中要注意“度”的把握,避免“过犹不及”。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体的疲劳周期因素,科学安排课程的数量、时长、性质、时间点及排列顺序。科学家对脑科学规律分析研究显示:大脑的每个功能区都有一定的工作时限,超过时限脑细胞就会因疲劳而逐渐停止工作。同时,左右脑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关联。大脑在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时只有一个半球的参与,因次单一的教育和训练会使大脑的另外半球受到抑制。所以,要科学控制不同课程的时长,建议不同性质的课程设置不同的时间长度不宜连续安排同一性质的课程。另外,根据人体的生物学规律:人体在早晨记忆力呈最佳状态,适合安排理论性强,逻辑思维强的课程;14点脑力体力最低,不宜安排理论课;15∼18点体能活跃,可安排操作课、实践课;21点出现第二次高峰,可安排学习沙龙、文艺汇演等。(五)课程设计的价值安排,注重指挥棒效应。指挥棒效应是指上层或管理者的目的与意志对下属的行为所起的导向与驱动作用,导致了自身行为失去自主性、客观性和系统性。表现在:一味听从权威专家的意见,不敢质疑,更不敢有反对意见;一味迎合政策的需求,喜欢捕捉热点,随大流且功利性强。职称考试辅导培训、继续教育规定学时培训、学历与学位考试培训等培训市场生意兴隆。因此,课程设计中不要一味聘请权威专家,或碍于领导专家的面子“凑课”,要关注一线教师的基层经验的分享。许多专家只是从事理论研究,没有一线教学经验,理论引领固然需要,但是基层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经验对学员今后的教学工作的帮助和启发作用是不可替代且弥足珍贵的。从政策层面来讲:不要只盯着学校升学率压力或满足自身评职称的需求,更要注重“立德”之根本。缺乏道德素养的老师,教学知识与能力再强,也就像没有设置安全网的高楼,楼盖得越高就越危险。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是品德高尚的人,是要内外兼修的。不能因为培训时间短暂,牺牲师德师风教育来换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丢失了学习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因此,建议开设师德教育课程,比例可以根据培训班的时间长短来合理控制。从教师培养整个周期来看,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尤为重要。要开设师德教育、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科研教育四个领域的课程。如果是阶段性的主题式培训,培训时间较短的,其课程设计也可以不面面俱到,只要能围绕主题即可,但从整个培养周期来看,课程的系统性尤为重要。
四、心理效应应用于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建议
首先,在培训班开始阶段建议注重首因效应,提高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快速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其次,在培训班中间阶段建议注重反馈效应,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反馈平台,促进学员的有效学习,提升培训的实效性;其三,在培训的后期建议注重迁移效应,通过对培训知识的归纳、梳理及方法方式的规律性总结,提升培训的针对性,为培训结束后的教学实践与科研提供指导;其四,在课程设计的整体安排上要注重超限效应,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目标,科学安排课程的长度、频度、时间点及顺序,提升课程安排的科学性;最后,在把握课程设计的价值上建议注重指挥棒效应。注重课程设计的系统性,符合教师培训的整体目标,合理安排不同价值领域的课程,使师德教育、教师知识与技能的价值均能实现。
作者:陈娜娜 单位:福建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钟祖荣.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的意义和思路[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02).
[2]廖艳华.例谈心理效应在短期培训班管理中的应用——以宁波大榭开发区短期培训班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09).
[3]高兴贵.陕西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师资培训模式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
1.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教师在讲解基础会计知识时,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理念和主要经济业务核算方法,同时还要系统了解基础会计知识结构,加深他们对会计的认识,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和学习空间,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明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比如要让学生掌握账户分类、借贷记账方法及其应用;让学生能够正确填制会计凭证,能够结合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学生还要学会如何查找错账,掌握相应的更正方法,从而提升会计处理的准确性。
1.2提升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
第一,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该种教学方法中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会计实践当中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会计知识,及时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降低学生的基础会计学习难度。同时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也可以相互之间进行探讨,认识到自身学习上的不足,相互取长补短,增强他们课堂的互动性,调动学生参与会计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讲解会计分录时,许多学生会感觉学习吃力,同各国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相互之间进行提问记忆,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记忆规律,最大限度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第二,开放式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将会计课堂还给学生,为他们创建更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课堂上敢于思考,敢于提问,从而拓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感受到基础会计课堂的趣味性,最终达到会计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会计借贷记账方法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进行预习,然后再相互之间交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和讲解,加深学生对该种记账方法的认识,提升他们的会计处理能力。
1.3激发学生基础会计学习兴趣
基础会计作为中职院校学生会计知识学习的重要课程,教师应该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满足他们今后的会计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基础会计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高他们会计业务处理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企业,了解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些职责,然后再开展一些模拟性的企业会计处理课堂,为学生设置一些情景,从而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认识,提高他们学习会计的效率。其次,教师要制定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案,搜集一些会计处理案例,提升学生会计问题应对能力,为他们以后工作提供有效帮助。
2.总结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运用
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手段在基础教育中被广泛的利用和开发,为当今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教学改革之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应当深知教学课件服务于我们的教学设计,符合课程标准,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应是“画龙点睛”之用,而非“画蛇添足”之作。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欲望的“敲门砖”,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接受新知识。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这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四月,某校举行音乐课堂开放,在展示课中,有两堂五年级的音乐课,一堂是《加减乘除》,一堂是《枫桥夜泊》。这两堂课教学风格迥异,教学效果更是大相径庭。《加减乘除》的授课者是一男教师,整堂课理性味道浓厚,在教唱、学唱、练唱中传统性地结束本课。然而,《枫桥夜泊》就大不相同了,授课的女教师充满灵气,语言生动,特别是那适时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在乐唱、欣赏的氛围中快乐地结束本课,并且让学生意犹未尽,连老师宣布下课了学生们都还坐着不想离开。两堂课的教学效果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如教学课文《草原》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草原的风光录像,唯美的画面,悠扬的音乐,一下子拉进了学生和草原的距离。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都凝神欣赏着画面。带着对草原初步直观的印象再走进课文、感悟课文可就容易多了。再如开头提到的音乐课《枫桥夜泊》的教学。教师一开始上课,就运用多媒体创设诗人孤身一人伫立船头,在寂静的夜晚,寒山寺敲响了钟声使诗人更加思乡的情景。让学生在画面和音乐声中进行了一场充满诗意的行走。穿过那个微凉的秋夜,穿过枫桥的渔火、寂寥的乌啼,听到了超越尘俗、超越千年的寒山寺的钟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愿望。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习的探究情境
课堂教学过程的导入、讲授、总结是教学的三个环节。讲授过程是学生获取新知、形成新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若能饱含热情、主动学习,学习效果当然就不言而喻了。许多实验表明,音乐能渲染气氛,图画可以烘托课堂效果,促进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协调,培养学生直接敏锐的感知力。鉴于此,我们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数学“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教师为了突破两头种、一头种与植树棵树关系的重难点时,设计了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动画课件。让学生自己出题、推想、课件论证,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既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学习掌握的知识也就牢固多了。再如教学歌曲《枫桥夜泊》时,教师除了在课伊始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外,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加深感受古典文化带来的艺术魅力,设计了这样一环:让学生介绍搜集到的寒山寺的资料,相机出现寒山寺的图片,并向学生介绍:其实寒山寺是一座小寺,本身并不宏伟,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增添了寒山寺的魅力,诗的书法作品和意境画更增添了这座古寺的内涵。随即又出现课件:书法作品和意境画。以此激发学生对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崇敬之情。之后让学生将音乐、诗歌、绘画融为一体,再次演唱《枫桥夜泊》,此时学生的演唱就更饱含感情了。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总结升华的情境
课堂结尾正是总结全文、巩固升华的重要环节,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总结教学、延伸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1 音画欣赏助总结
利用多媒体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优势,为学生营造一个个美丽的、引人入胜的情景,艺术地渲染课堂情境,升华学生情感,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老师在《感恩父母》的班队活动课结束时,运用网上链接播放歌曲《天亮了》的MV。如泣如诉的音乐,感情真挚的歌词,让学生在前面活动环节的基础上再次感受到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体会到那是世间一种无法比拟的伟大的爱,从而更能激发孩子从现在开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感恩父母,从小做一个知恩、感恩的人。
3.2 动画欣赏助拓展
教学不应只是停留在内容的讲解学习上,还应注重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青蛙跳出井口,站在井沿上”。这时图像定格,声音停止,让学生想象:青蛙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说了什么?遇见了什么事?……学生立即展开想象,想象后畅谈。有的学生说青蛙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天空,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汽车的喇叭声,摊贩的叫卖声,小孩子的嬉戏声;有的说青蛙看见了一幢幢高大的楼房,一辆辆奔驰而过的车辆,一个个姿态不一的行人;还有的说青蛙遇见了麻烦事,一位以卖青蛙为生的商人看见了它便对它紧追不放……在学生畅谈后,再让学生把刚才所想的写下来。于是学生兴趣盎然,写下了一个个闪烁着智慧、想象火花的小片段。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练习情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启发式”教学中,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只有精心设计,提问才有实用价值。要想做到有效提问,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透”教材,层层深入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确立教学目标、把握主攻方向,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站在整体的高度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例如我在讲《卢沟桥的狮子》中设计的一组问题是:1.北京有句歇后语的内容说的是什么?说出了它的什么特点?2.这座桥建于什么时候?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它的长度是多少?这两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3.这座桥上的狮子除了多之外,还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这一特点时共用了几个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概括能力。4.试着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说几个句子,记住一点,要抓住特点。这个问题重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5.这座桥为什么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你怎么评价和它相关的历史事件?这个问题是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知识、语言、情感、思维等方面都产生了整体的效果。
二、“吃透”学生,面向全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吃透学生是指尊重学生的认知状态和认知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去教学,让学生在现有认知状态下深化、提升,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情况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知,给学生以思维的引导。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形成的学习障碍设计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摸准学生的心理与思维障碍,在出现障碍的地方设置适当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引爆学生思维,启动内驱力,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因为看谁的手举得高、举得多,或谁坐得端正、谁在走神而进行奖励性或惩罚性的提问。提问的目的必须明确,针对哪些学生该提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提什么样的问题、他能回答什么问题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心里都要非常清楚。例如上文中的《卢沟桥的狮子》:1.北京有句歇后语的内容说的是什么?说出了它的什么特点?2.这座桥的建于什么时候?它的结构式怎样的?它的长度是多少?这两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可以对一些学习有困难、表达有困难的学生提问。也许叫起来发言的学生还是支支吾吾的,往往只能说上一点点,然后针对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让成绩中等的学生及时“纠错”补充。3.这座桥上的狮子除了多之外,还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这一特点时共用了几个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概括能力。4.试着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说几个句子,记住一点,要抓住特点。这个问题重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这两个问题的提问要从中等生开始,再逐层请中上等学生补充。在课堂中应经常追问:“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和他不一样的请举手。”……这样面向全体,各有侧重,使得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地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收获。
三、问题开放,想象丰富
(一)乡土课程的概念
所谓乡土课程,是指“ 在学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范围内,结合学校所在地方的实际和特点而编写的课程”。如乡土文学、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等。通常由学校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人员编写,内容主要是本乡本土的地理环境、文物史料、生产状况、文化设施、物产交通、内外贸易以及工农业发展的新成就等。有利于教学紧密联系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有利于学生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爱国主义思想。近年来越来越重视乡土课程的编写,而乡土课程编写的目的则是使本乡人熟悉本乡事,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立志为家乡建设出力。
(二)中小学乡土课程的概念
小学、初中本是九年义务教育自然连接的两个学段,但其各自为阵、相对封闭的办学格局导致了弊端日显的“ 衔接障碍”和学生成长人为的“扭曲之痛”。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到有效实施,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学乡土课程,在中小学乡土课程中增加联系本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实际的教学内容,对于贯彻落实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乡土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概念辨析
所谓地方课程是指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由地方根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设置、补充完善和改编,并由地方管理的课程,包含了乡土课程。而校本课程则是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要开发校本课程,其中有一个很重要很丰富的课程资源是不能忽略的 , 那就是乡土课程。可见,乡土课程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既存在着联系,又存在区别。
1、乡土课程与地方课程
乡土课程与地方课程最显著的相同点:都是为了促进教材的多样性,使教材更适应不同民族、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乡土课程与地方课程的不同点在于:地方课程被纳入到整个国家课程体系之中,具有一定的法定地位,而乡土课程没有正是纳入到国家课程管理体制当中,只是在本学科内作些补充,没有纳入到国家法定地位。
2、乡土课程与校本课程
乡土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弥补了国家统编教材的不足。
乡土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不同点在于:
(1)校本课程可以是乡土课程,但也可以是乡土课程以外的其它课程,而乡土课程编写的课程几乎是本土的,空间相对来说很狭窄。
(2)校本课程的设置只要不偏离学校这个中心,几乎什么学科都可设置,而乡土课程的设置主要是本土的历史人文和艺术。
(3)校本课程开发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频率较快,而乡土课程一旦开发出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综上所述,乡土课程是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课程资源丰富,为更好的建设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提供了物质支持。乡土课程以其本土性特点,使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在实现传承地方优良传统的价值时有了可靠的根基和强劲的支撑力。
(四)开发和实施中小学乡土课程的价值
新课程改革的三维课程目标明确规定:课程应该培养学生三方面的素质,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开发和实施中小学乡土课程不但具有这三个维度的价值,而且更有行动的催生意义。
1、认识家乡
认识家乡是开发和实施中小学乡土课程的基础性价值。我们学习乡土课程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认识家乡。无论我们成就有多大,地位有多高,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现代青年都要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家乡多做贡献,真正热爱自己的家乡。家乡其实是一个很神圣的名词,家乡是个大宝藏,我们要努力的开发这个宝藏。在这个宝藏中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民风习俗、桥梁民居街坊的演变、老城市改造的利弊思考、历史人文景观的开发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等等。
2、热爱家乡
热爱家乡是开发和实施中小学乡土课程的提升性价值。热爱养育自己的家乡是热爱祖国的出发点。很难想象一个对家乡没有感情的人会对祖国有深厚的情感,热爱祖国与热爱家乡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乡土是童年的“ 烙印”,因此,“乡土”这一概念,承载着一份对故土的依恋、一份回报家乡的责任,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家乡的“一方水土”和“一方人”就是“乡土”内涵的具体所指。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理应成为激发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思想情感的生动课程。
3、建设家乡
建设家乡是开发和实施中小学乡土课程的关键性价值。农村广阔优美的自然环境、古老的历史故事、优良的传统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都是乡土课程丰富的资料来源。乡土课程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增强了他们的能力,扩大了他们的视野,让今后学生有一种走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心家乡,自觉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
二、开发和实施中小学乡土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课程环境看:乡土课程倍受冷落
事物能否受到人们的重视取决于两种价值:本体性价值和功利性价值。本体性价值是指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功利性价值是指事物对于实现其他事物所具有的价值。乡土课程的编写更多的涉及乡土文学、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等,与学生的高考意愿相违背,乡土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是很高。这些因素不仅制约着学生乡土知识的学习,也制约着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更制约着附着在乡土课堂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产生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1、学校角度
在“ 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成了为分数和升学而较量的“竞技场地”。学校教学理应与社会息息相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的学校教育内容很少和本乡土文化相认同、相联系,编写的课程使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周围世界。
2、教师角度
在“ 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变成了按固定尺度铸造标准件的“陶工”。新编乡土课程以“育人为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学生角度
在“ 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变成按标准加工的“原件”。不得独立思考,不能主动探索,既缺乏独立性,又缺乏积极主动性,既丧失了生动活泼的天性,又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潜能,并导致了创造力的低下,与时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格格不入。
(二)从课程开发看:忽视课程开发资源的整合
课程资源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课程资源的整合既包括教师资源的整合,也包括学生资源的整合。乡土课程的实施与开发不能仅仅依靠一校之力,更重要的是必须采用合作开发的形式。这样既可以增强乡土课程开发的实力,又充分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节省了人力、财力和时间。但一些学校急于形成“ 办学特色”,注重“名牌效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校本位思想。为了区别自己学校与兄弟学校,想尽办法开发出各种乡土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从课程设置看:课时设置短缺
1、课程设置短缺现状
新课程标准对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乡土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 新”。表现在它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 ,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不同是知识的难度,系统性有所降低。但目前存在课时紧张,负担过重,完不成教学任务的现象。
2、课程设置短缺的原因分析
受应试教育影响太深,把不列为考试科目的乡土教学摆在可有可无的地位,让语文、数学等所谓主考科目肆意侵占乡土课程教学时间,有不少学校干脆不上乡土课。尤其在小学四、五年级,因为升学临近,安排的乡土史教学时间少得可怜。
关键词:农业院校;人文素质;史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55-02
农业院校的发展趋势是培养多学科复合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农业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重要的内容。目前农业院校以农科、工科为重心,学生大多在高中时以理科为基础,因此有必要增设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让学生跨学科选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开展系列人文素质活动提升学习氛围。例如,开展经典书籍的阅读是一个较好的途径,以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为例,人文与法学学院教师组织学生成立“鄱阳湖晨读小组”,以诵读法学经典著作和儒家经典为主,引领了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风潮;学院组织形式各异的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状元红”等,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人文学风。但是目前我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范围和深度还有待扩大,人文学院教师顺应这种发展需求,开设了多种公选课程。本文以历史系开设的中国史学名著的赏析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渗入教课过程,如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热忱,并就此探讨一些教学心得。
我国史书汗牛充栋,内容涵盖广泛,交叉性很强,涉及古汉语、文献学、文字、音韵、训诂、天文、地理、宗教、民族、官制、典礼、民情风俗等方面的广博知识。教师要完成一个学期的讲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有所侧重,不宜庞杂。中国史学名著的教学以《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为原型,考虑到我校人文与法学学院学生的基础与授课教师的专业特长,选择西周至秦朝这一段时间讲授,为增加趣味性,以人物为中心为线索,展开对历史事件的讲述,重点是带领学生进入纷乱复杂、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风云时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主要的参考书目有:《尚书》、《诗经》、《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日知录》、《读通鉴论》、《廿二史札记》等,其中以《左传》、《史记》、《资治通鉴》为重要书目。在教学技巧上循循善诱,通过激发使学生有兴趣的知识点来带动主动学习。
一、以常识切入,解析姓氏,培养学生兴趣
本课程以全校公选课的方式开设,第一次课是学生能否坚持该课程的关键,为培养学生兴趣。笔者从学生名字入手,先熟悉每个学生的名字,跟他们解析姓氏的起源,并通过选讲某些姓氏里有代表性人物的家族发展史或者特别事迹,使学生对姓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如百字姓之首:“赵”,讲解从与秦始皇同祖的造父开始,简述春秋战国时赵衰、赵盾、赵括等人相关事迹。说明姓之别婚姻,氏之别贵贱的根源,以及同姓不同源等问题。通过丰富的人物故事,引发学生好奇心。课后,要求他们翻查自己家谱、族谱,了解自己姓氏的由来,配合课堂所学。并介绍一些古代取名与字的礼仪与规范,说明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讲解古人对名字的期望与理解,其中渗露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如阴阳五行等,因之在现代社会兴盛取名字的新兴行业。学生普遍反映在第一次课后会询问和关注自己的家谱、族史,对姓氏的由源及本家族的发展史有探寻的兴趣。
二、精读选文,扩展阅读,鼓励学生熟读成诵
中国史学名著的赏析,虽然以人物传记为经,但是不能局限于故事的讲解,而是突出对原文的阅读和对字词文化内涵的理解。不追求数量,以少篇精读为主,选择《国语》、《战国策》、《左传》、《史记》等书的美文数篇,如《越王勾践灭吴》、《晋楚城濮之战》、《项羽本纪》等。为让学生熟悉著作的写作风格与特点,可精选多篇相关篇章予以补充。在阅读史籍的过程中,对同一事件的描述,要多书对照。如谈到“越王勾践灭吴”一段,除重点讲解《国语?越语》的“勾践灭吴”外,还将相关片断“申胥自杀”、“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勾践灭吴夫差自杀”等一并作为阅读材料,并结合《史记・伍子胥列传》相关内容,讲述伍员与范蠡两位人物的传奇故事,增加趣味性,使学生更全面地体会当时的历史人物。
纪述人物须与正史结合起来研读。离开史实而单纯地“综辑辞采,错比文华”是没有价值的,人物的生平以《史记》中的记载为纲,放入历史背景中讲解。如《秦始皇本纪》中论及“逐客”一事,在讲述中加入原因分析,并将李斯《谏逐客令》一文并读,更能让学生理解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也能让学生熟悉先秦文风,从李斯辞章考究、“丽而动”的奏折中管窥到在秦崛起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辅臣群体。又如李斯《上秦始皇书》、贾谊的《过秦论》等文章是对以往历史经验的总结,警戒当世,垂教后代,文章典雅藻丽,读之能产生心游目想的美感,可建议学生课后多阅读,对于一些短小的文章、奏议,则建议学生背诵,如《出师表》等的内容。
讲解以精讲为主,务求学习对一些基本书籍,更深入地了解,而不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谈。课时短少,所以对于课本所列诸多选文,选择有代表性讲解,其余可由学生自学,并写成读书笔记,与同学分享讨论。
三、以史为幕,比较阅读,串讲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选择美文欣赏之前,应铺垫历史背景知识,与中国古代史互为补充,使学生读文之前懂史,于史实无隔阂,理解当时的土风殊异,人事兴衰。在课程教学中串讲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也是本课程的一个要点,如历史背景、典故、作者生平与特点,使学生更直观地、鲜活地进入古代世界,理解古人行为意识,思考特定背景下的历史事件。
比较阅读是强调学生不能尽信书。因先秦时间久远,材料匮乏,对很多事件的描写学界都存有疑问,各书之间互相融合,以同一件事在不同书上的记载进行对比,如谈到《赵氏孤儿》背景中,春秋时赵氏“下宫之难”的起因时,笔者将左传所记载的“(鲁成公四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之故,以及《史记》所记“屠岸贾作难,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之故,两个不同的记载形于学生目前,让学生积极讨论,并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典籍,展开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
除重点史著外,建议学生对各种史评史考书也可作为参考读本,形成对中国历史事件有个整体特征的把握,如《廿二史札记》、《读通鉴论》、《日知录》、《容斋随笔》等,增加对中国传统史学基础的积累。
讲解中适当补充文化常识,如避讳、丧葬婚庆习俗、结盟会见礼仪等多种古代礼仪制度,如讲到“经”,对十三经的发展做总述;论及史,介绍正史的形成过程。启发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建议对《论语》、《道德经》等书进行适当的背诵。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影视作品,通过讨论加深感悟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用动画、影片来表现战争的场面,特别是对于战争路线的移动等,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如谈到秦末农民战争,讲解《项羽本纪》时,项羽的进攻与败退过程,充分运用视频,如百家讲坛中战争路线移动的视频,运用动画效果,使学生对战争地理位置的移动记忆深刻,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尤其对于战争场面,可通过影视作品的宏大规模,展现战事的安排与进程,并予以点评其夸大、失真及贴切描述之处。又如对“下宫之难”背景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大环境是公室与私室的权力之争,介绍学界对“下宫之难”几种不同的理解,请学生展开讨论。将《史记》所记《赵世家》、《韩世家》、《晋世家》的内容和《左传》中成公四年至八年间的相关记载跟学生进行介绍,再放映电影《赵氏孤儿》,观后讨论。由于学生是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观看影视作品,因而能将史料记载与电影编剧的改编进行对比,从史学的角度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影片《赵氏孤儿》展开纠错、发问、疑虑,如有学生提出影片未体现当时最重要的时代背景,即春秋战国“士”的背景,未体现出“士”之义,笔者据此补充“士”的由来与演变,并通过《史记》的记载丰富故事人物赵衰、赵盾、韩婴等人的形象,使学生更接近史实。课堂讨论是必备的一种方式,在设定的讨论范围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对事件、人物的理解,如学习《项羽本纪》时,提示学生可阅读《资治通鉴》中卷8至卷11的记载,参看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对项羽的评价篇章,以及观看《百家讲坛》中的一些视频,如王立群解读《史记》等内容,再来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败亡的原因,能使学生对该问题有多层次的理解。
人文素质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并非能一蹴而就,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之深,非一两门课程可以展现的。本文所提出的教学技巧和教学内容设置的设想是基于实践的总结,目的在于通过合理的引导让越来越远离学生的经典能重回学生视野。读史使人明智,在今天网络世界造就的繁盛文化产业中,能让学生更理智、更成熟地看待目前历史的娱乐功能,形成自己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而真正达到明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滕兰花.浅谈《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方法的新尝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2).
一、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症结所在
缺少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主体作用挖掘得不好。目前较有影响力的目标教学法、自学辅导法都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都不能切合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特点,难以顾及语文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有不少教师也探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点拨法、五步教学法,部分教师运用是适合的,但是否有大面积推广的意义尚需研究。
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严重影响课堂效率。这里排除因课堂教学形式而造成的因素。学生课下的预习准备和课后巩固时间较少,尤其是对目前的长篇目,造成课堂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有不少学生课本已经学完,竟然有不少课文还没完整地读过一遍。大部分学生只是上课记记,下课背背。这样如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课堂效率怎么提高,又可能学到些什么呢?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体现不够也是一个原因。一道数学题,学生经过思考解出了,马上产生价值实现的愉悦感,从而培育出持续的学习兴趣。而当前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是课本,课下还是课本,加上本来学生可阅读的时间和书籍就很少。愉悦之感难以激起,长此以往,自然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评价方式等相对客观因素短期不可能变化的情况下,唯有从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问题。建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的课堂学习环境。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兴趣、创新习惯及创新能力。从而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成绩和能力。
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分达标类任务和提高类任务达标任务是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合作、思考、讨论、研究;然后用灵活新颖有创新性的方式进行评价。这类学习目标,一是要达到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的基本要求,二是要有启发性和导向性。三是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方式、思考过程、理解分析步骤,不做具体的要求,让学生自主总结学习规律和方法。四是方式自由,并尽量把学习目标在课前就公布,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准备时间。四是教师在进行检查学习效果中,要让学生有时间相互质疑,相互讨论,让他们在辩驳中认识到对错,体会到周密思考、认真准备带来的快乐。这种检测方式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
提高类的任务由学生自主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所知所学,特别是课后收集的资料,由课文内容向外发挥和延展,内容主要是围绕文章的作者、体裁、思想内容、社会作用及相关人物、事件等等方面,学生依据兴趣,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方面是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本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
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
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
功夫要下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关键词:效率教学;培养兴趣;方式多样;教学创设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模式应被积极运用和发扬,教师应该越来越重视和利用其巨大优势来付诸于实践中,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其内涵。
教师应在新程课越来越深化的大背景下,积极不断地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积累所需的知识层次,转变和创新教学方法、方式的多样性。同时也要积极加强自身素质教育修养,要深化研究教材有关内容,深刻理解教学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组织和创设环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潜力。
一、创设积极且有效的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基础
在高三年级语文教学创设中要多运用多样化、现代化教育方式和理念,比如心理学、数学推理论及语言传播学等有关的理念与方法来解析高三年级语文出现的问题,创设中找到问题、剖析中解析问题、定估中实践问题结果,在实践证明的基础上改进、发展、创新出一种新的理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高三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讲解,大部分都停留在书本基础内容的解析,教师通常以此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被忽视。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会发现,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有很大的出入。最根本的问题是因为我们在创设教学目标时没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我认为有效性课堂教学创设应重点把学生放为中心,鼓励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针对性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改革越来越深化的环境下,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性的特点,制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案,促进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内容进一步创设科学性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加强自身素质,同时也要对高三年级语文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解析,剖析教程基础教材内容中出现的问题,来明确语文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真正地理解语文的中心思想要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践和学习交流,使课堂教学内容的创设更加合理、科学。
3.课堂教学理念、方式要多样化
在课堂上教学的理念、方式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创新时,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化差异性的特点,制定出差异化的方案,积极运用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来激发和培养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意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二、积极培养和营造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氛围
在学习中最好的导师是兴趣,它也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源泉。正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以,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而何为兴趣呢?兴趣就是指学习语文时很乐意做的事。大量的心理实验表明,兴趣并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而成就感是诱发兴趣最主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没有成就感而言,这样很可能打击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就对语文学习厌恶了。反过来,如果能使其有所成就则能使其兴趣增加。兴趣增加了,就会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效率自然就会相应得到提高。
而成就感如何产生呢?它基于学生的进步思想,想要取得进步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多组织和实践自主学习的活动,比如开展语文知识大演讲活动等等,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同时也要根据每一个学生身上差异性的特点,制定最佳教学方式,使其学习能感到成就感,积极去学习语文知识。
三、落实、实现目标并有效利用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高中三年级是高中阶段最为重要的阶段,在此我们要充分保证现有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同时积极去探索、研究和创新出一些新的课程必要的课程资源,来充分地保障课堂教学能顺利实施。教师处于课程资源的中心地位,这也是由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和积累既有特征决定的。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要积极地创新理念,深化探究性教学,开发、创新新的语文教学资源。
总之,我们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其中的主力军,要积极运用优质而高效的教学方式,塑造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要运用各种有效方法,焕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创造有利条件,使其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兴趣,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