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英语听说课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传统的英语听说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要领导者。教师安排一切,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教师是主要英语听说者,学生是被动的英语听说者。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提高幅度不大,提高学生听说水平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再加上高职高专生学习差异性大,老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满足所有学生,更不利于因材施教的开展。而当前多媒体教学的引进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学习内容、教学模式等,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传统的英语听说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到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该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更好,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如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
二、多媒体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听说课中的应用
1.利于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但这在实际操作中很难。高职高专生差异性大是他们学习的一大特点,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学习特点,就是将学生分成三组,教师也要准备三种教学模式、内容等,很难兼顾全局,所以实际操作性较低。面对现前统一的考试标准,因材施教教法的开展更是难上加难。多媒体教学轻松地解决了困扰教育者多年的难题。多媒体教学软件对于高职高专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是最佳的教学工具。它可以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提供学习内容、上课模式等供学生选择,并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教师可以同时监控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问题较多的学生可以进行专门辅导。这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更为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找到了最佳的学习途径。
2.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无法关注每一名学生,更不能同时帮助所有学生纠正他们的发音等缺陷。而多媒体软件提供学生可以模仿的音频、视频,帮助每名学生改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计算机可以向学习伙伴一样和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在该过程中是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执行者。这使外部电脑学习软件的刺激与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使学生产生了对所学内容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英语听说课程在快乐的氛围中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3.提高教学的灵活度传统的教学模式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灵活度较低,离开了教师、教室也就离开了学习。而多媒体教学克服了这些缺点,只要学生登录学习网站,随时可以在网上上课,无论在哪里,学习无限制。不懂的重点、难点可以进行多次重复练习,随机给分更让学生体会到进步的快乐。所以,这种全新的授课模式值得各大高校引进,对于学习积极性较差的高职高专生来说更是最佳的学习工具。
三、结语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一、引言
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在视听说课堂上如何有效开展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就成为很多教师研究的课题。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利用视听说课优势,发挥它内容丰富真实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习惯得体地、合适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口语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指出,外语教学的原则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则指正确且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中包括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本文中论及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两个方面。前者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掌握,后者指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文化能力”则主要涉及社会和文化的行为和事实,具体为“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理解外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认识并“正确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能够“灵活地应付与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三、视听说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长期以来,文化因素在视听说教学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英语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一直采用“语法-翻译法”,把语言当成一套孤立的符号系统来传授,词汇和语法几乎成了英语教学的全部内容。其结果是许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却无法应付简单的日常英语。而在“直接法”、“听说法”等教学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虽有所提高,但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却常常犯语用错误,造成交际障碍甚至误会。由于不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相关文化知之甚少,无法顺利进行文流。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观察,笔者将语言失误原因分析如下:
1.缺乏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强调对语言系统的教学,即强调对语言系统知识、语音、语法及词汇的教学,忽视了文化的导入,致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不了解,从而导致语言运用上的错误。比如对“老人”的用法,很多学生一提到老人,就会想到old people,殊不知西方人并不喜欢用old这个词,而是用senior citizen,the elderly,或婉称distinguished gentlemen,the seasoned。
2.缺乏言语交际的环境。
传统的口语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学生只是简单、机械地背诵句型,缺乏言语交际训练,在英语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即使对一些固定的表达形式或习惯用语了如指掌,但一旦真正使用时,由于总是使用书面文体,对于母语国家比较常见的口语表达很陌生。比如“What’s up?”“Not really.”“Tough”。
3.缺乏对语体的认识。
语言形式的选择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对话双方关系,讨论话题的内容、背景,交际方式等都影响对话形式的选择。Hughes(1989)曾指出:“选择错误的语域,是外国人学习另一种语言时最常犯的错误。”传统的语言教学和应试教学让学生经常死记硬背,结果学生难以灵活地运用语言。在言语交际中,他们往往不注意对方的身份、说话的氛围和场合,不注意使用恰当的语体而导致交际上的不得体。例如,对熟人、朋友使用过于礼貌的语言,或对陌生人及在正式场合使用过于随便的表达方式等。
四、在英语视听说课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有所侧重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视听说课程的特点就是使用多媒体,而多媒体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各种训练方法和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由于英语视听说课中的语言输入多为真实自然、丰富鲜活的口头语言,使学生能接触和感受英语语流的节奏、重音和语调,因此往往能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成为语音教学的课堂。这也正符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1989)所提出的“语音教学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的要求。
2.利用本课程的“视”、“听”、“说”的结合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Krashen指出,听话从本质上说是输入信息,听的过程是接受和解码的过程;说话属于输出信息,说的过程是编码和传送的过程。两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
根据视听说课程的特点,笔者通常在视听前中后安排问题,从而进行任务型教学,并对将要听到的内容进行有效预测。在视听时,学生的任务是获取并理解新的信息,同时要完成检验理解能力的练习。在视听后,我们可以安排多种形式的口语活动,包括问题问答、内容总结、复述、话题讨论、角色扮演、观点辩论等。这三部分活动将视、听和说有机结合,即说为视听做准备,听又为说提供了语言素材和知识积累,听和说就可以相互促进。语用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两方面,而听是理解能力,说即表达能力。通过创造模拟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语用能力。
3.利用视听语言材料,有效地开展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知识。
主体文化是指母语文化,与客体文化一样,也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跨文化交际中若不能回答外国人关于主体化的问题,会带来种种不便。跨文化交际中话题是受双方制约。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即与本国有关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民族及民族信仰、婚俗文化、饮食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古迹等,从而有效避免交际中出现的冲突。
文化知识的传授着眼于分析视听材料中交际话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人们的话语中体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审美情趣等深层文化方面的内容。在视听说课堂,我们能听到各种情景、各种场合中,各种身份的人所进行的有关各种话题的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材料中的文化知识;同时,在完成视听理解活动后,让学生对材料中涉及的文化知识点进行复述、总结,或开展文化对比讨论,等等,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达到通过听说训练导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4.关注和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兴趣。
影响学生口语表达的消极情绪有很多因素,比如说自卑、缺乏自信、怕出错、焦虑。教师要采用轻松、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对学生要诚挚地关怀和帮助,适时地表扬和鼓励,善意地纠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进行语言文化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学生有进步感和成就感。
五、结语
尽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在已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还存在着需要探讨的问题。视听说课程是一门综合语言技能课,教师应注意课程特点,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合在一起,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Heaton,J.B.Writ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2nd ed)[M].New York:Longman,1988.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8.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英语听说课课堂教学导入法
一、导入的重要性
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中自然、恰当、巧妙的导入,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
二、导入的方式
导入的方式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完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做到灵活变通,有所创新,提高教学效果。
1.提问式导入
在学习新课之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提问。学生通过反复思考回答问题,然后把他们的答案进行对比,为下一步学习新课文打下伏笔。
例如,学习LearningToListeningBookI,Unit9PlanningYourDay一课时,可以这样进行。
(1)对有初学英语水平的学生可问:
Aretherewomen/meninthepicture?
Aretheysittingdown/eating/etc?
(2)对有中等英语水平的学生可问:
Howmanywomendoyouseeinthepicture?
Whataretheydoing?
(3)对有高级英语水平的学生可问:
Describewhatyouseeinthepicture.
Howmanyitemsinthepicturecanyouname?
Putthesewordsinasentence.
2.游戏式导入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爱说爱动,习惯于通过具体生动的实际事物来感知和理解新知识。因此在上新课之前适当地组织一些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学习LearningToListeningBookII,Unit3HappyBirthday一课时,可以首先请学生想出两种在他们生日时收到的礼物,然后写在小纸条上,把学生分为两组,每组学生把他们的纸条放进一个袋子里,第一组的一个学生从袋子拿出一张纸,递到另一组的一个同学手里,并嘴里说:“HappyBirthday!”,接到纸条的同学念出纸条上的内容,同时分别用激动或失望的语调来感谢对方。
Student1:Happybirthday!
Student2:AtriptoNewYork!Thankyou!(excitedvoice兴奋的声音)
Student3:Happybirthday!
Student4:Apieceofchewinggum.(一块口香糖)Youshouldn’thave.(disappointedvoice失望的声音)
3.做练习导入
要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听说水平,加强口头练习是重要的一环,将课文设计成练习进行训练,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提高迁移知识的能力。
例如,LearningTolisteningBookII,Unit9,TrafficJam一课中,重点学习交通工具和形容词的比较级。首先把课文里一些形容词的比较级写在黑板上,例如morecomfortable,healthier,faster,drier,slower,等等,请学生帮忙再找一系列不同形式的交通工具,例如car,bus,motorcycle,truck,等等,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句子,Aisthana.让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进行填空或听写。
4.情景导入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到国内外时事,小到校内、班里发生的新事、新现象,都为一个活泼、灵活的英语课开头提供了广泛的题材。如能在课的伊始就巧妙地运用这些素材,就能将学生引入到老师既定的目标,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例如,在学习LearningToListeningBookIIUnit16JobFair(招聘会)一课时,可先请几位学生扮演各个行业的招聘者并上讲台设点,举办招聘会,与其他学生扮演的求职者交流,为他们提供择业信息。这样学生们就会非常自然地加入到这个活动中了。
三、导入的教学效果
1.导入能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组织、引导、训练和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努力创设语言情景,而不是强迫和代替。
2.导入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兴趣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快而有效地掌握知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3.导入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导入时,通过课堂知识的辐射和延伸,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善于发现,敢于探究。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英语课的开头虽无“一定之规”,但有“一定之妙”。其原则是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和趣味性。只要在上课之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这就是成功的开头。
参考文献:
[1]顾远明.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湖南师大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