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闻法学论文范文

新闻法学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新闻法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新闻法学论文

第1篇

一一本创新的《宪法学》教材

多年来,《宪法学》教材大多固守于对于学界各种研究成果的罗列与总结,可以被称作为是对于宪法学界现存理论的平铺式叙述。刘茂林教授的《宪法学》打破了这一传统体例,在许多方面作了新的尝试。

1.从结构上看,本书在章前有简单的重难点提示,章后附有近二十年来有关本章的学术前沿问题探讨、关键词和思考题。

重难点提示首先给了读者导向性指引,便于读者有侧重的学习正文部分,准确获取到所需和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章后的学术前沿问题探讨,则对于渴望深入学习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大有帮助。其中的对于具体问题的学界观点总结与简单分析部分,让学习者能够全面了解该问题的发展以及在学界中的地位;而作者对于学界观点的延伸性思考与分析和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则能够引发读者作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2.从内容上看,该书内容全面而且深刻,与中国建设实践结合紧密。

刘茂林教授在书中首先介绍了宪法学基本理论,接着论述了宪法学中的国家理论、公民与公民权利理论以及从国家和公民相互关系中衍生出来的相关问题的理论。作者在论述宪法学理论的时候不忘记从中国实践出发,寻找适合中国的宪法学基本原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宪法学基本理论章节中提出并深入论述了“宪法实现”等理论,对于中国社会建设的进行具有相当的指导性意义。在国家理论及其他章节中,作者还注重一般原理与我国宪法典内容的结合。该书在内容上避免了单纯的讨论理论,使得理论不再空泛而枯燥,同时也使得实践找到了理论依据。在本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实是将宪法学理论与中国建设的融和,从而发掘理论的缺陷,寻找实践的偏差,以便于宪法学理论的完善与建设实践的改进。

二宪法学的创新

本书能够被称作是一部创新的《宪法学》教材,不仅仅是因为其在结构与内容上的创新发展,更主要的是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宪法学研究的创新。

1.宪法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宪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拥有多种研究研究方法和手段。通常包括:阶级分析法、经济分析法、社会学分析法等等。本书作者的研究当然也没有离开这些基本的方法,但是作者在使用时,更注重几种方法的结合使用,并且探索了新的研究方法。例如在研究宪法学中具体概念的部分,作者运用了词源分析的方法,值得注意。

例如,在对宪法的含义的探寻一节中,作者从中西方特别是西方的相关的古代经典著作出发,联系近现代“宪法”一词的发展,对“宪法”含义作了分析,“宪法乃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有意识地组织政治共同体的规则,以及由该规则所构建的社会秩序。”

2.宪法学理论观点的创新

本书的另外一个特色之处就是针对宪法学中的问题不仅分析了现存的学术理论观点而且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或思路。能够引导读者对具体问题做出新的探索。

例如,作者在论述“经济制度在宪法学中的地位”时,首先分析了在我国现有的宪法学论著中存在的两种对经济制度的安排,接着提出“宪法学对经济制度的研究,有待以国家的经济权力与其他宪法主体的经济权力为核心做进一步的展开和深入”的观点,并且简单论述了作者本人从国家经济权力和公民与其他宪法主体的经济权力方面出发所作的研究得出的认识。作者在书中多处提出此类新的观点,充分显示本书乃是其创新性思维成果。

3.宪法学研究角度的创新

本书作者抓住中国制度的特色,从国家和公民相互关系中衍生出来的相关问题的理论中选取了最重要的也最巨实践性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作具体分析论述,尝试着在总结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完善该制度,使之得以更广泛的实现,为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另外,作者的研究注重宪法学的中国背景。在国家理论、公民和公民权利理论等章节中,紧密联系我国国情,在推动实践发展的目标前提下,发展了相关理论。避免了以往一些宪法学教材空泛介绍国外相关理论,而忽略中国大环境,以致给人宪法学无用的不良影响。

小结

刘茂林教授的这本《宪法学》虽然具备某些个人专著的特点,但它仍然是一本教材。因而如果想在本书中对于宪法学具体理论都作深层次的论述与发展,是不太现实的。但是该书能够引发读者或者其他宪法学研究者针对宪法学作新的研究努力。从总体上看,本书至少提出了以下几点引人思考的问题:一是中国的宪法学与中国的构建实践还有多远?二是如何发展中国的宪法学,促进中国建设?无疑,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将引发人们对其的关注,也必将有助于相关问题的充分显现和及时解决。正基于此,本书所论述的理论、观点及作者创新的建议与认识对于我国宪法学发展和建设的效果的提升,皆不乏可资参考的实用价值。

当然,作为一项创新尝试的研究成果,该书存在不足之处也是难免的。例如,作者在阐述其关于宪法秩序的理论之前,对于宪法秩序理论中相关重要概念如“观念宪法”的论述未能单独明细的分析,仅在论述宪法分类的部分中,简单讨论并将其总结为“宪法要求和宪法评价的有机统一体”。对于初学者来说,未必能够充分理解与掌握此理论,也就不利于下面内容的学习。若作者能够将观念宪法从宪法的一种分类形式提升为一种基本存在形态并对其含义、相关要素和作用作进一步研究,定能够使读者更清楚的了解宪法实现、宪法秩序等理论。

综上所述,本书可以说是为《宪法学》教材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开端。它的出版发行对宪法学的发展也必然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中国建设提供了许多可实践化的理论信息。

行文至此,笔者觉得还有必要就多年的建设略述几点粗浅的认识与思考:

第2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法创新?

一、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发散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新问题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思索和联想广泛地搜集和这“中心新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发展的一种思维品质。创造个性,则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幻想、敏感性等。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喜好喜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似乎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新问题而四面八方产生的辐射,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和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和这一中心新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定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采取互动的学习形式时,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小组成员采取合适的讨论、交流方式,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推诿中浪费学习时间。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轮流制,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分组讨论时,要注重新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相互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和自己的相同,哪些和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影响讨论的实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随时就学生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讨论引向深入,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新问题,形成新的创见。同时,还要注重运用调控手段,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又要善于修正自己的误见,听进别人的意见,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交还自,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然而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被老师牵着走,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因此,我在进行语文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师生学习定向的重要手段。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以此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课堂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强。在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非凡要创造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条件,如提出“这段话你预备怎么读”“学习这篇课文时,你想提醒大家注重些什么”这类的新问题,让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交流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思路的过程中去独立思索、独立发现。

别外,在练习的层次上也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在设计练习题时,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程度,设计出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层次去选择、去创造。

三、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心理学家探究证实,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经常变换新奇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善于模拟,喜欢表现,在教学中教师经常运用转换学习角色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挖掘学生创新潜质。转换学习角色有以下方法摘要:

(1)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

这种方法往往是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或学生提出疑问,让教师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和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和学生本来是平等的,但是当某些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表率时,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其创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假如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假如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第3篇

科学发展下的新闻采访,要求是全方位的发展,无论是在传播形式和手段上都不能只是局限在一种形式,在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传播形式和手段必须加快自身的发展和自身发展形势。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张的过程中都是有媒体的出现,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经济和文化出现,都是离不开新闻媒体采访,所以说,新闻采访与社会上的文化是相铺相成的。我国新闻采访所要进行发展层面上开展,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原来的成面上,必须在社会发展中经济领域上去锻炼自己,让自己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壮自己。我国一些报业的发展是走在前边的,一些新闻媒体行业已经开始接触房地产、印刷等行业,新闻采访可以再经济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与其他行业发展规律进行接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入资本市场,是的媒体行业不断发展壮大。新闻采访的过程往往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的传播是通过新闻媒体的发扬,需要二者之间相互合作。

二、新闻媒体采访各个层面协调发展

新闻采访中需要协调好各个层面的关系,新闻采访不只是简单地采访工作,还有很多相关的工作作为支撑面,所以在工作中要处理好这些层面的关系。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协调发展,就是要处理好新闻媒体中同质相互竞争、相互重叠的现象出现,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现有资源,为新闻媒体发展做出一定贡献。注重新闻采访中各个结构的整体优化和调节,进行优胜劣汰的方法进行发展,做到根据国家,或者地区的发展进行布局,做到一个地区的媒体资源能够做到合理分配,是的新闻采访做到更加科学、合理。新闻采访要对自身进行明确的定位,在市场上怎样进行发展与生存,是我们新闻采访工作应该去做到的。

三、做好新闻采访可持续发展

第4篇

根据学科分类国家标准,中医学有四个一级学科,分别是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和针灸学。这四个一级学科,有共同的思想理论渊源,在科学方法总论研究中,其创新发展的科学思维、方法脉络及复杂关系得到了全面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各个学科的各自特征、创新发展思路与方法是深化和完整构建中医学创新方法体系的重要举措。

1.1各学科主要科学问题范畴架构分析

在不同角度和层面,各学科有共同的问题范畴架构特征,例如都面临规范化、标准化问题,如名词术语、诊疗过程、药物生产等规范标准化,这些属于中医学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范畴。除了共性的范畴特征之外,各学科也存在明显的个性特征。通过分析、归纳各学科的科学问题范畴,是全面、系统探索各学科创新方法的前提。证候分类、复方应用和疗效评价是中医学学科框架的核心,其间的方证相应、方效相关和证效相应网络关系是中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中医学基础与诊断、传统中药学与方剂学、中医临床各科,由基础到临床共同构成中医学学科框架体系。中药学传统中药学是以研究功能主治和毒性为重点,“有故无殒”的毒性评价理念对指导现代药物毒性评价有重要意义,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性味归经和炮制鉴定有助于临床准确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兼备是现代中药的固有属性,从资源学、栽培技术、炮制学、药物化学、药理毒理学角度多方位研究中药,构成了现代中药学的学科框架,近来兴起的网络药理学理论和技术,为现代中药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中药学研究的目的是开发应用,过程中的相关规范标准研究、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对促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不可或缺。针灸学的基础理论部分,以腧穴学和经络学为中心,与之相关的腧穴特异性研究、经络实质研究、脏腑相关研究都是学科研究的重点。另外,针灸学独有的经穴诊断、经络辨证和经穴配伍形成了其独立的辨治体系。不同于药物,针灸施治是一门技术,其规范和现代机制研究也是针灸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学临床研究,以针对优势病种的疗效评价为重点。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形成的新医学体系。从认识论到疾病的诊治,中西医之间有明显的差别,中西医结合应从认识论角度融合互补,现代基于整体复杂体系的系统生物学兴起,为中西医结合、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发展契机。中西医结合诊断具有微观与宏观结合、病与证结合的特点,治疗方面强调中西医疗法的优化互补,疗效评价需要证候信息、客观指标等的综合评价。现代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网络生物学技术为兼顾中西医特性的结合医学研究模式提供的技术支撑。

1.2各学科已有科学创新方法的整理挖掘研究

在各学科由萌芽丰富成熟的发展历程中,新思维、新方法和新工具的不断涌现,推动各学科不断进步。在明了各学科主要科学问题范畴架构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和挖掘各学科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创新方法特征,求本溯源,对建立以中医学主体思想为根、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创新发展的现代各学科创新方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1)采用文本挖掘技术从“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阶段多个维度综合评价遴选找到影响学科发展、里程碑式的“重大人物—重大科学问题”,分析重大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时代特征以及重大人物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与同时代其他医家比较,立体化呈现当时的学科科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参阅当代中外文献,探索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内在联系,评述对现代中医药学研究的借鉴意义。(2)各学科重大研究项目研究剖析和成果分析:建立和持续支持各学科的重大研究项目研究,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引领学科发展方向、促进学科关键科学问题攻关的重要举措。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近10年来,各学科的863、973、科技部支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专项、行业专项等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参阅中外文献,在世界生物医学发展和国内中西医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研究切入点、目标内容、技术方法、关键技术、组织实施步骤等方面的共同规律,分析成果及其相互关系,系统评述其对中医药学科发展的意义,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文本挖掘流程首先是采集各学科发展历程中“重大人物—重大科学问题”文本信息和当代各学科重大研究项目科研信息;在信息电子存储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清洗、集成、转换等过程,使文本信息集合构成文本信息库;针对具体研究目标筛选变量,然后根据变量的结构和性质选择相应的挖掘方法,以一法为主,多法联用进行挖掘[3]。

1.3针对当代各学科关键科学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利用TeoriyaResheniyaIzobreatatelskikhZadatch(TRIZ)主流技术创新方法分析框架和工具,在各学科主要科学问题范畴架构内,结合文本挖掘技术和专家访谈共识法找到当代各学科不同维度、层次的关键具体科学问题,探索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着重考虑的对象、属性、参数等因素,揭示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及交互作用,使问题分析过程形式化和结构化。参阅中外文献,结合当代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认识前沿,探索问题的优化解决方案,从科学思维、方法、工具3方面探讨问题解决技术路线和关键环节,探索各个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4-5]。TRIZ的操作流程首先是将各学科中具体科学问题抽象成为TRIZ通用格式问题,然后根据TRIZ问题与方案之间的匹配关系,寻找通用解决方案,最后再将通用方案具体化为具体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第5篇

【摘要题】理论纵横

【正文】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综合而成的现代信息技术,引发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信息革命,人类业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社会环境使包括情报学在内的学科研究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加以研究和利用,情报学的传统方法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就要进行自身的转化。如面对浩瀚的网络信息资源,传统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相应地网络信息计量学(WebmetricsorCybermetrics)就应运而生,用新的研究方法如链接分析法来描述和组织网络信息世界。

1网络信息计量学

网络信息计量学是在网络信息环境下迅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信息计量学的一个新的发展和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的出现使传统的基于文献和信息的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面临着新的变革。关于其定义主要有:网络计量学是一门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研究互联网上数据相互引用的科学,是一门对网络文献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的科学,基于Web和软件计量分析工具,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计量学方法、统计学方法于一体,其应用范围覆盖了所有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信息测度。网络计量学是综合采用文献计量、信息计量、统计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网络文献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的一门科学。网络信息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的各种定量方法,对网络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借以揭示网络信息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是由网络技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计量学等相互结合、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

2链接分析法研究现状

2.1链接分析法的内容

链接分析法是网络信息计量学中一个重要方法,它可以看成是文献计量学中引文分析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网络超文本通过链可以将结点链接起来,一般使用两种方法——索引链和结构链进行链接,它既可以表示信息之间的关系,又是构成网络的手段。在将网络相关信息资源内容链接起来形成新的信息链或信息集合的基础上,融合了参考文献链接功能,并通过引文关系来分析链接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可以按照引用程度和引用权威信息源来分析,在网络信息组织、检索、评价、服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1.1链接分析法在网络信息组织方面的作用

网络信息资源生产者如网页创作者使用链接分析,创建一些对访问者有用的链接,可以链接到不同主题或相同主题质量更优秀的网页。一般来说链接类型大致有:合作链接(被链接网站和链接网站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友情链接(网站之间可能由于在资源或其它相关方面有关系,相当于影视术语中的友情客串)、推荐链接(被推荐网站由于质量好、人气旺、访问用户多或是热门网站等原因链接)、内容链接(被链接网站和链接网站在内容上存在着互补或相通关系等),可以起到网络导航的作用,大大方便用户在网上冲浪。Google还通过链接分析来确定网络上的权威信息源来进行相关的排名。Google认为网页制作者仅创建他们认为重要的网页的链接,链接到另外的网页就像一本书的引文,网页之间的这种引文关系“像是对网页进行评论的过程”。例如,网页的制作者们创造了几千个Yahoo的链接,困此Yahoo被当作一个重要程度点;如果许多重要的网页都指向Yahoo,则其重要程度会更高。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网页制作者不可能误导网站的排序,并且扩展性极好——当网络增长时,产生更多的重要网页的链接,自然更能确定该网页是否是权威的信息源。

2.1.2链接分析法在网络信息检索方面的作用

链接分析主要应用于网络信息检索方面,如搜索引擎收集信息、检索结果的排序等。网络信息检索为用户提供海量信息多媒体数据库,采用超文本技术使检索空间比传统的信息检索范围更广泛,以结点为单位组织,以超链接的方式链接相关内容,更加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打破了线性存储的限制,真正实现多维检索。Web信息检索系统可以利用链接信息来优化对相关文献的查询,能够极大地提高检索结果的相关性。在搜索引擎收集信息的过程中,J.Kleinberg认为搜索引擎的Robots直接访问Web提取出权威页(AuthorityPage)。但是如何提取出权威页,这需要一个原始积累和评价过程。先给出一批起始网页,Robot从这些源网页开始收集,可以按照深度优先或广度优先的算法进行。当网页提取回来后,采用链接分析技术(具体用递归算法)来计算出权威页。有了权威网页,Robot在收集Web信息时,就有针对性地、高效率地访问Web网页。搜索引擎检索结果排序方面也运用了链接分析技术,由于索引数据库容量大,若用户输入一个关键词,有可能会有成千上万条记录相匹配,搜索引擎对如此庞大的结果如何排序,如何把最相关的几十条记录显示出来?搜索引擎按记录号的顺序提取结果集中的前几十条记录,再按邻近图(NeighborGraph)算法对这几十条记录排序,最先显示给用户。这种检索结果排序就是利用链接分析技术,大大减轻了搜索引擎的负担,Yahoo、Google等搜索引擎就采用了超链接分析技术来对检索结果排序。2.1.3链接分析法在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方面的作用

传统的引文分析法在学术方面衡量学术期刊重要性的指标之一是“影响因子”(IF),哪家期刊和论文被引用次数多,影响因子就高,谁就被认为是权威,论文也就是优秀论文。在互联网上IF对应于统计指向某一网页的链接数目后对该网页作出的排序,网站引用分析对应的是某个站点网页被其它站点引用的情况的统计分析,也就是网页可能被其它网站搜索提问命中的结果数的多少,采用计分法和线性代数方法对中心网页和权威网页分数进行迭代求和,以确定权威网页和中心网页。这与百度搜索引擎的创始人李彦宏1996年提出的搜索引擎的第二定律:“人气质量定律”相一致。根据这一定律,用链接分析法进行统计网站被链接和访问次数,可以作为评价网站和网络信息资源质量的一个指标。再加上相应的链接文字分析,就可以用在搜索结果的排序上了,对搜索结果进行的按相关性排序,不完全依赖于词频统计,而是更多地依赖于超链分析。在Internet上链接关系反映的是网页在全世界范围内、同一学科类属的影响力,评价范围是很广的、甚至全球性的。目前主要利用搜索引擎工具在网络上检索网站和网页的链接情况,并按相关性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大大方便了用户在浩

翰的信息海洋中迅速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易于操作、实用且可以节省用户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同行评议等定性方法的缺陷。

2.2链接分析法对情报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就向前的。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随之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情报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是一个开放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它善于吸收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科学研究中应用研究、实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比重逐渐增大,情报学研究方法体系取得了长足进步,表现在:一是情报研究的领域、对象、内容等的扩大和深化;二是现代科学学科与方法的创立和发展。情报学研究方法体系是动态的、发展的。情报学科要想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研究模式的更新

、学科结构的变革和学科体系的拓展,就必须研究和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研究方法,及时反映最新的学科学术动态和最新的理论学说,移植、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如哲学方法、数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经济学方法、信息技术方法等来丰富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加以创造和大胆创新,不仅引起自身学科结构的变革和深化学科前沿的研究,而且不断发展新的分支学科,促使学科研究充满时代气息。

链接分析法大大拓展了信息计量学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充实了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内容,是情报学研究的新领域,完善了情报学方法论体系。它是情报学逐渐成熟的一个重要历程碑,标志着情报学理论方法的一个新的飞跃。

2.3链接分析法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文献计量学中,传统的引文分析法只要统计参考文献数据就可完成引文分析的任务,但是在互联网上,链接分析法的研究对象是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覆盖范围广、动态性强,具的信息量巨大、不确定性、缺乏合理组织、难以预测等特点,且信息过载(InformationOverload)和信息污染(InformationPollution)现象严重;引用与被引用关系也变得十分复杂;链接分析法的适用范围也是有限的;Internet是在一个商业化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个网站的被链接数量还与它的商业推广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这种评价体制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客观性。因此,在使用链接分析法时要充分考虑以上问题,尽大可能保证其结果的可靠性。

3结束语

由于链接分析法借鉴了引文分析法的方法和思路,是情报学研究方法在网络环境下新应用,目前链接分析法主要实验工具是搜索引擎,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网络信息检索、计算机网络、知识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的发展,必将为链接分析法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情报学也必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吸收其它学科的先进方法来深化、完善自己的方法论体系,建立起更为完善的体系结构,从而改变情报学学科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徐久龄等.网络计量学的研究.情报学进展1998-1999年度评论,第三卷.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78-105

2夏旭等.网络计量学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图书馆论坛,2001,(12):44-47

3邹志仁.论情报研究方法体系.江苏图书馆学报,1990,(2):18-23

4杨涛.链接分析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图书情报知识,2002,(3):62-63

5刘雁书,方平.Web网站站外链接类型与特征调查-链接分析法可行性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5):65-68

6邹菲.试论网络信息计量学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图书情报知识,2001,(1):16-17,20

7邱均平.信息计量学(一).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1)

第6篇

计算机及其软件发展之快,应用之广,大有令人头晕目眩之感.1991年香港大学病理教研室已经把思考题、考试题及其答案存储在计算机内,供学生复习和自我测验之用.1996年美国加洲大学Davis分校病理系已开始用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其中有大体及显微镜图像、思考题及病例.1998年美国新津西大学口腔病理系主任Trelstad教授来我校访问,介绍了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工具的病理学教学改革,基本上废除了讲大课及观察标本的实习课.用计算机或VCD盘存有数本教科书的内容、主要参考文献、供各章节教学用的典型的大体和镜下标本图像、各章节的思考题、考试题以及临床病例讨论的病例及图像;学生10人~20人1组,由教师简单介绍病理学名词和概念后,学生利用教学计算机自学,熟悉理论,认识标本,进行思考,浏览文献并进行病例讨论.启发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独立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达到掌握专业知识和识别标本能力的目的.目前在病理教员思想中总有一个问题在矛盾着,这就是计算机图像能替代真实的大体及切片标本吗?理论上及实际上两者都是视觉模拟图像,在人脑中的反映应不存在丝毫差别,所以不能让这个问题拖着我们的后腿.我校图书馆、网络中心以及计算机教研室都配备有较多数量的计算机,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潜力和作用,专业教学的设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关键的问题是要建立相应的教材.目前国内尚缺乏成套的病理多媒体教材,国外教科书的价格昂贵,目前教研室已初步制备了教学VCD光盘并已投入使用.教科书、镜下典型彩色图像及黑白的典型的大体标本图像都不难得到,但由于尸检率急剧下降,获得齐全的新鲜的典型大体标本图片是困难的,限于知识产权,要使我们制备的VCD具有市场竞争能力,需要向国内外有关学者合作.

2完善国内外远程病理体系

目前在互联网上,已出现了远程教室等以资源共享为特点的网络教育.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在临床病理工作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档案管理是重要的方面.一所上千张病床的医院,活检病例及细胞学检查常超过万例,每例都有实物切片及大量文字档案,用计算机储存,通过医院网络发送报告到有关科室,既快速方便,又节约大量人力,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必经之路.

在病理学诊断方面,瘤细胞DNA定量分析,核型分析,倍体分析,流式细胞分析及分离等,以及免疫组化结果分析都是临床病理的深入发展,均离不开计算机的帮助.

在临床病理工作中,最最重要的还是远程病理体系的建立.即使一个先进的病理科,其人力及诊断水平总是有限的,必然为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所困惑;即使是诊断明确的病例,有条件的患者或其家属,为了争取更可靠的诊断意见,往往携带标本,长途跋涉去外地会诊,既浪费人力、财力,还会延误治疗.而对于边远落后地区,或者县一级医院的病理科,长期一个人工作,诊断水平及工作经验受到很大限制,以上等等都可能而且可以用计算机向远处的较先进的单位发送病理资料和图像会诊.鉴于远程病理会诊需要多幅清晰的彩色图像,因而需要更高的设备及技术基本要求.通常需要一台质量较好的显微镜,带有照相机接口,以便安装上一个摄像机,将显微镜中的影像输入计算机中.为了使计算机上图像高度清晰,严格使用Koller照明,使进入显微镜的光线按物镜的孔径进入镜筒,而不外露,以增强成像的清晰度.这样由低倍到高倍采取足够数量的图像,压缩储存在计算机内,然后将病史及手术所见写在电子邮件(E-mail)上,插入或粘贴上的图像,一起发送到远方会诊单位.我们自行设计和安装了一套远程病理会诊系统,已向美军病理研究所发去了会诊病例的清晰图像.该所有125名各专科病理专家队伍,不到10小时即可发回免费的会诊意见.所以远程病理的建立,可以借助外界力量,使医院的病理水平迅速提高到先进水平.

另外要考虑的是设备的费用.我们用还不到8万元人民币自行设计的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发出清晰的图像(反馈意见).相应的设备在美国据说要13万美元.所以研究一套廉价而性能好的标准设备以便推广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3科学研究

对于科学研究,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显得特别重要.因为科学研究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要解决新问题.要了解所研究的问题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必须得到世界上的最新信息.国际互联网上(Internet)有各方面的数据库,从医学文献文库Medline上可以查阅到世界医学文献的摘要,在期刊的目录中免费或交费查到全文,甚至进一步查阅其中引用的文献.将克隆的基因序列送到基因文库,可以得知该基因是否为一个新基因.网络上还有各种文库,如蛋白文库、肽库等,都可以与研究的物质进行对比,从查到的某物质的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就可以扩增出相应的基因进行研究.计算机确实能使“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站到科学研究的前沿.过去对待科研资料的统计,常用手算或辅以计算尺.有了计算器就方便多了,用计算机通过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就更方便了.为了学术交流,要把统计表格、图表及图像等制成幻灯片、磁盘应用.论文本身可直接应用计算机打印,不必书写,甚至可用电子邮件将论文及图片送往杂志发表.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对科学研究的帮助和促进比对其它工作更加全面,更加有用,更加方便.信息科学,特别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已经进入到病理学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将迫使病理学工作者,必须适应新的形式,对病理学工作进行较彻底地改造,把病理学推上信息高速公路.发展信息病理学,这不仅是对病理学工作者的挑战,也是对新世纪医院和学校领导能否站在高瞻远瞩的地位,采取高屋建瓴措施的考验.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网络病理学

第7篇

各个学科都有其学科探讨的基本方法,这个方法我们统称之为“一”,古代文学的“一”在先秦文学里有很好的揭示。《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这里的“一”,泛指自然而言,指混沌一团的初始状态,这种状态喻示天地之初不无确切,形容人类社会原始形态也可,降落至婴孩的天真之貌亦行的通。因《老子》一书原本综合天地人三格,故各家看法各行其道,“一”也就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又第三十九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里的“一”似乎更为明确些,似乎是抛却了一切外在的干扰,复归于最初的虚静,是一切规律之上的总规律,是心灵的纯粹统摄者,换而言之,此“一”即为“道”。但“一”并不是肤浅不变固定之“道”,它因时弗错,体物察流,得“一”者即得事物运动本然之“道”。因此,天得此“一”惠风和畅,天朗气清;地得此“一”各得其所,品类咸宁;神得此“一”善识巧慧,驱之若灵;谷得此“一”虚怀以待,故呈丰盈;万物得“一”芸芸变幻,动之徐生;侯王得“一”天下不治自正。进而,若能把握住学习古代文学之“一”,即学习古代文学的根本方法规律,因顺文学之道,创作之道,则可在此学科中如鱼得水,自由畅达,然而,如今真正能够体道者又有几人?沈从文应算是得“一”者之一,于现代都市文明的浮华里,秉持着湘西故土的那片灵性,将自然原始之情感倾注于文字之间,带着滴滴晶莹的珠光净化钢筋水泥的浑浊。他以特有的文学天分打败了无数熟知文法的莘莘青年,在文学的史册上留下了传奇的一笔。萧红应算是得“一”者之一,其文采斐然,回忆家乡亲友之作动人心弦,深得鲁迅赏识,然而造化弄人,命运坎坷,如花的年月却如名字般开得萧索而红烈,孤独而悲壮……能得文学之“一”是勤学苦练所不一定达到的,文学之“一”需要的是明净纯澈的心境,是如婴孩般透亮的双眸,直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给人以震撼,这种把持本身便是如“一”般看似最容易却又最难做到,最简单却又及其复杂的,然而从中化生万物的力量却让人嗟叹,甚至老子也不能得其真传,只能感叹“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文学问题“四位”探讨法

文学再难把握,也有路径可循,基于文学原典阅读之上的研究方法便一直是研究文学者探究文学殿堂的捷径之一。因循此路,将很容易品到文学研究的乐趣。文学问题“四位”探究法,便是这样一种起着框架、脉络作用的提示线。所谓文学问题研究之“四位”,是指文学创作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环境,文人心态以及这些映射入作品之中的体现。任何一部作品的产生都有它存在的必然性,从大的方面讲,其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便是其作品的底蕴所在,一切情感的产生无不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及国家兴亡息息相关。因此,治国之世如盛唐,诗人们便意气风发,志向高昂,承袭建安风骨,以挺拔的身姿屹立于文坛。乱世之音哀且靡,便有了“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黍离之悲,有了“犹唱遗曲”的家国之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孕育的温床,不论达者之歌还是穷者之不平,都是时代的最强音。从这背后再往深掘,文化思潮对文学作品产生的指导作用便得以凸显。俗话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亦可谓有一代之文学理论,也许并不直接体现于作品创作之中,却在文字的背后支撑起整个经典的深刻内涵。往上追溯,中国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统治者所在的社会高层便一直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主线,但各代儒释道之间的兼容拉锯暗流却从没有停息,换句话说,也正是有了这三教之间的互搏,才得以使中国的文人士子有了多重心灵慰藉的选择,使得儒释道可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扶持着蹒跚的身影,使中国古代文学得以如此异彩纷呈:陶渊明的自然天成是道家思想的观照,柳永词调的革新是处世矛盾的体现,苏轼的旷达通脱是三教互补的乐章,辛弃疾壮怀激烈是儒家悲天悯人情怀的放射……文化思潮对作家的影响可谓是深入骨髓的。当然,文学师学、家学及文学自身发展对作品最终形成的作用亦不可小觑。这种深植于中国传统之中的学习文化,使得文学精华得以不断延续、丰富和发展,使得心传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精神内涵。由此,文采因人而异,文字因时因地不同,然而这种变幻之后是不变的社会、文化、信仰对文人心灵的敲击,付之于形态,便是几千年来呈百花争艳之态的文学繁荣。而这种繁荣,又为文学研究方法提供了无数反观检验的力证。

三、原典精读法

中国有很多国学大师,亦可以说习染“四书五经”长大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都可称之为国学大师。何以有此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国学经典的熟悉,尤其是先秦文献知识的积淀,已达到了今人望尘莫及的程度。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当今这种“孰能浊以静之徐清”的年代里,能守住内心的虚静,重返智慧的原本,窥探经典的原貌,才能披荆斩棘找到自我灵魂的真正体验,才能有机会踏进学术研究的大门。因此,对于原典的阅读,在结合训诂学的前提下抛开他人的见解而形成自我内心体认,成了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原典精读法首先需要扎实的古代汉语能力。诘屈聱牙的文字密码并不是游戏,而是正确理解先人思想意识的敲门砖。如若望文生义,只能说你读到的是自我再创作后的二手资料。例如《老子》第八章中,“夫唯不争,故无尤。”“尤”字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忧”,以为是内心的一种情感,实则此字经考证应通“訧”,罪也,怨咎之意,是外在对主体的责难,一字谬千里,不得不谨之又谨。其次,它需要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古代文献尤其是先秦文献大多不似现代各种主义的小说那样引人入胜,往往只在文字上就破灭了你一切的兴趣,让人不愿卒读。战胜这种困难最好的方法就是逐句抄写,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一点点扫清障碍。再次,原典精读要学会形成自我见解。大师的解读固然完美,但那只是一家之言,不同的经历造就的人生会有不同的体悟,用这点再去关照文本便会形成自我独特的心灵感触。古代文学终究是人学,不求会治国平天下,至少能做到修身齐家已足矣。因此,在原典阅读的过程中,要抛开他人的注译,以心灵的修行为目的,仔细体悟先哲的智慧,陶冶自我情操。这样往往就会找到意想不到的创新点。再以《道德经》为例,第四章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传统意义上对这章的评价是打破了“神造说”原始崇拜,此点固然重要,但结合当今社会,我们不难想到,相对于那些束缚了人们生活的宗教教条,传统儒道思想中强调当下生命体验的思想,不得不说是具有很强的“人性本位”思想的,而这便是创新的火花擦生的本基,是原典阅读最大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四、总结

第8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写作能力

作文写作能力是我们表达自我的能力,作文是我们抒发感情和释放自我的一个载体。中国人应该具有用母语表达自我的能力,所以学好作文既能提高文学修养,又能给自己一个表达自我的渠道,对未来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小学作文教学就是我们接触作文的开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虽然小学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但是只要在小学打牢基础,对小学生以后继续的学习就会有很大帮助。

1.传统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1.1作文教学写作过于模式化

小学生的年龄是比较小的,他们的心智不够成熟,对于他们来说,学习语文作文,还要自己写作文是非常困难的。某些小学老师过于急躁,为了让学生尽快写出作文,多是采用模板教学的方法实施作文教学。老师会让小学生自己看很多优秀作文模板,之后照葫芦画瓢地独立写作,这样的教学方法固然对作文教学有很大帮助,但老师应该看到这种方法给学生提高作文写作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视野,学习一些比较好的写作手法和优美的词句以丰富自己,但是也会束缚学生的写作思维,每当学生要作文的时候都是对模板的简单改写,缺乏自己的思想,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2作文教学缺乏真情实感

语文作文写作本应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应该是自己真情流露的过程,老师要教给学生的不是作文写什么,而是怎么通过作文写作表达自己。然而,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有与生活实际脱轨的迹象,很多小学命题作文的选题没有考虑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况,小学生对作文题目缺乏相应的生活体检,难以在写作过程中融入真情实感。而老师又硬性要求学生写作文,导致学生胡乱拼凑,作文就是流水账。长此以往,会让小学生对写作逐渐麻木,写作只为应付,作文质量不佳。如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真情实感的流露,写出来的作文就一定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难以培养出具有文学素养的人才。

2.创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建议

2.1活跃作文课堂气氛

我国传统的小学作文课堂教学都是以老师为主导,老师会在作文课上给学生展示优秀作文,之后点评作文中的亮点部分,采用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句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基本没有互动的步骤,老师在作文课上与学生的活动环节多数情况都是老师在点评学生写的作文,而且一带而过,无法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得很多学生在上次写作过程中犯的错误延续到下次写作,重复出现类似问题。为了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老师一定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作文课堂活力。语文老师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当老师给学生点评作文时,借助交互式白板增强点评的交互性和让作文点评更细化,加深学生的记忆。

2.2打破作文模板的束缚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借助模板作文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和开阔学生的视野是无可厚非的,而且这种模板教学法是让小学生快速学习作文的很好方法,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适量使用。但老师一定要防止学生被作文模板束缚住,让小学生作文写作变成流水线写作。老师在给学生讲究作文模板时一定要告诉学生模板并不是标准答案,写作文不是背模板作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模板作文进行细致的分解,告诉学生这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通过什么写作手法和词汇表达什么样的内容,当我们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有哪些修辞手法和要积累的词汇。这样才能利用模板作文,让学生在作文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由开始的模仿上升到创作。另外,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写作,还需要学生对生活中的素材有大量的积累。素材的积累主要是学生主动观察,留意生活中的点滴,老师要提醒学生课下积累素材,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上简单分享,只要坚持小学生就一定会有很多作文素材可以用,不必局限于作文模板的仿写。

3.结语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教学目标。为了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文学修养,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必须有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理念上都要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第9篇

《数字通信理论》是一门与新兴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课程,随着新兴通信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数字通信理论》课程内容不断的更新,从而起到课程内容保鲜的作用。将国内外新兴通信技术引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前沿技术,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2教学方法研究与综合运用

2.1做好课堂讲授的内容和步骤

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笔者认为在复杂繁多的教学内容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搭建授课的体系结构,并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练习,准确把握课程的要点、重点、难点,从知识的点、线、面入手,融教材于一体,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3]。另外,针对部分学生课后不能做到及时复习的问题,在组织和实施教学中,应该带领学生复习前次课的内容,特别是重要的公式和概念最好板书并讲解,以此加强学生对上次课内容的印象,巩固所学知识。

2.2实现教师间、师生间互动教学模式

依据互动教学的思想,通过相互交流,实现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每个教师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教育教学经验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4]。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互动形式。经教师的启发、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思考、判断、选择接纳教师的理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的求知意识,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的教学互动环节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参与求知的主观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课堂教学氛围积极活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课程时难点所在,针对该部分内容重点讲解。另外,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急切盼望得到的新内容,以便及时补充最新通信理论与技术。

2.3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结合

《数字通信理论》课程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学科,公式和推导相对比较多,如果教师仅通过语言、黑板板书的传统教学方式,会使板书占用时间增多、课堂的有效教学时间减少、信息含量下降[5]。为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在增加信息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学水平的提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将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结合,具体方案如下: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2)通过网络环境,共享教学资源。3)跟踪学科的发展,注意知识更新。4)丰富教学资源,扩大学生的自学空间。5)对重点内容、重要公式、定理与结论采用板书方式,使教学重点、难点内容更为突出,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结语

第10篇

1 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剖析

1.课堂无纪律性。初中阶段正是孩子叛逆期开始的阶段,学生的内心世界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学生会表现出浮躁,不守纪律的现象,导致课堂纪律混乱,尤其是在气氛活跃的语文课堂上。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比较敏感,如果采取批评的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在课下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随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思想。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端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才能寻找有效教育学生的方法。

2.教学模式墨守成规。虽然语文是最能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学科之一,但是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上看,显然课堂还是过于拘泥,没有创新意识。教师大多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关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对语文学科逐渐失去兴趣。在许多初中生教育课堂中,语文课俨然变为阅读课,学生宁愿在下面偷偷看课外书,也不愿意听教师讲课,这说明教师的能力不足,课堂形式不够吸引学生。因此,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亟待实施。

3.教师缺乏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决定语文课堂有效进行的前提保障。但纵观现在初中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并不是出身语文专业,大多是系主任、学校领导,亦或是学校其他代课老师,专业的语文教师数量非常少。这些非专业的老师在学校管理工作之余带学生语文课,根本无法在语文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语文虽然是一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但是其中的审美境界是高于生活的,如果仅凭生活经验去教语文课,那么只会降低学生对语文课的理解层次,限制了学生对语文的想象。初中时期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萌芽阶段,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1.对教师的语文素养严格把关。语文素养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语言积累,语文能力,思想道德,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与文化积淀。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培训,才能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学校在选拔语文教师的时候,应对应聘教师进行全面考核,确保教师的专业素养。现在的初中大多数是寄宿制,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甚至超过在家里的时间,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做出一定的模范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行为习惯。教师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心服口服,学生才能端正对待该学科的态度。教师的专业素养高度决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高度,因此,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投入很大一部分精力,把语文教学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树立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

2.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比如课文分段,文章结构,作者的生活背景等枯燥的重视点,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很不利。在语文素养的众多领域中,我们只截取其中一部分进行重复式的教学,这显然是对语文教学理解的局限性造成的。对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要从教学内容重心入手,教师要从知识点教学的模式中挣脱出来,把语文教学的重心放在教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如人教版朱自清的《背影》,对于父亲与儿子之间心里对话应多加探讨。学生先各自发表对于父亲的情感,然后与文中的情感做对比,逐渐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对于父亲那份复杂深沉的爱。教师可以利用这篇课文教育学生尊重与敬爱父亲,理解父亲的艰辛,任性的时候要多想想父母的感受,体贴父母。教师通过文中每一个细节描写,每一份情感的流露,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对真理的探索,让学生逐渐走向成熟。

3 增加语文课堂互动与探讨频率

第11篇

(一)心罚的概念

所谓“心罚”,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不适当的言行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加以惩罚的一种方式。“心罚”虽然没有对学生造成明显的外部伤害,但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使用不当甚至会影响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成长,部分“心罚”甚至是比体罚更严重的惩罚。

(二)“心罚”的表现形式

1.冷嘲热讽、挖苦讽刺学生。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挖苦讽刺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小学生是未完成的个体,难免会犯错,教师适当批评也是正常的。可有的教师无视学生自尊,批评语言尖酸刻薄,比如:“你真是无可救药了!”等等。这样的批评方式,不仅有违教育学生的初衷,更可怕的是会伤害学生的心灵。2.置之不理,视若无物。表现为把经常犯错、调皮捣乱的学生当做“透明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学生取得的一些成绩、进步也不闻不问,或者轻视这些成绩、进步。3.孤立学生,不让其他同学与之交往。对于学习成绩不好或者经常犯错误的学生,许多教师不是对他们耐心教导,而是冷落他们,并且不让其他表现好的同学和他们交往过多。对有不良习性的学生,有的教师甚至会对他们进行“隔离”,在班级中公开宣布,不让其他同学与他们交往。4.粗暴威胁,表现为用严重后果来威胁学生。部分教师对学习进度较慢,或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言语恐吓,比如: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就把你们耳朵割掉;不听话就在你们脸上刻字等等。

二、心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心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在国内外有关“心罚”的文献中,“心罚”往往被看作是“心灵施暴”,特别强调了“心罚”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两面性,心罚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对于那小部分不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不采用适当的惩罚是不能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缺点和改正错误的。教育家马卡连轲说过“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能力。”所以,适当地运用心罚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对于素质教育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善意的批评、训斥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善意的心罚包含着教育者的苦心和关爱,当受教育者领会到这一点时,他会乐意接受。

(二)心罚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1.自尊心受到伤害。自尊心是儿童最敏感最脆弱的角落,它既敏感又脆弱。自尊是他们参加学校集体活动的精神支柱和重要驱动力。如果教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另眼看待、经常讽刺、挖苦、甚至嘲笑羞辱,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感到孤独无助,会心灰意冷、放弃努力,有的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出现逃学行为。教师经常地讽刺或者轻视,同学们的嘲笑,后进生听多了,就会产生暗示心理,感到自己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丧失追求进步的决心,自暴自弃,更严重的会产生永久的心理疾病。2.引起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对抗。某些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受到教师的讽刺挖苦后,在情感上会与教师产生障碍,在课堂上或工作中表现出疏远教师,采取与教师不合作的态度。这个时候,教师讲的即使是“闪闪发光”的真理,学生也不会感兴趣,不会接受。3.心理惩罚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首先,教师对学生心罚后,同伴就会冷落、歧视、疏远受罚学生,使学生产生对他人的不信任感,从而对与他人交往采取冷漠、回避态度,甚至会产生攻击。此外,学生受到心罚后,会在心灵上留下不愉快的回忆,严重的会产生过激行为,如自残等。其次,学生会因为对教师的厌恶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厌学、逃学,出现学校恐惧症等。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对学生经常进行心理惩罚,会造成机体的正常功能发生紊乱,严重的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如果孩子被教师体罚,大部分家长会依法追究,而人们对心罚则不在意,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在教师的冷嘲热讽中长大的青少年,很难想象在心理、个性、自信心等方面会健康发展。

三、避免心罚消极影响的措施

(一)社会和学校要为教师创造有利条件

1.社会应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为教师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免去教师的后顾之忧。2.学校应尽量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举行文艺活动和学术活动,为教师设置交流和进修的平台空间。

(二)家长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

家长在关心爱护子女成长的过程中,要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使他们从小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学会做人、做事才谈得上做学问。要求孩子在学校,特别是在课堂上一定要遵守校规校纪,尊重教师,团结同学,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把时间精力多用在学习上。

(三)教师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1.转变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经常挖苦、讽刺,只会泯灭学生的自信心、伤害学生的自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纵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看成成长中的人,发自内心地爱护学生,真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付出,而不是为了教书而教书。2.要学会自制,在课堂上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在学生身上,要及时完成角色的转变。3.学习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颁布了许多教育法律、法规,比如《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这些法律法规都强调了要尊重学生的权利,以及学生尊严的不可侵犯性,强调了正确认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强调了保护学生的必要性。教师都应学习这些法律文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履行之。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发展中的、成长中的人。教师必须改变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发展持有信心。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不足之处,教师要有耐心,要使他们认识到,只要接受教训、只要努力就能进步,从而对自己的发展、对未来充满信心。5.教师要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振动比惩罚更强烈。”对犯错的学生来说,教师的宽容犹如一片,包容他们的错误与缺点,从他们积极的态度中发现优点,予以表扬鼓励,会促使学生自省自责,从而自励自强,追求进步。

(四)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新视野大学英语新课文导入方法

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无论是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网络教学的面授课,都是通过教师讲解课文的方式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因此导入新课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成功的导课形式和内容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为学好整篇课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成功的导课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以下简称《新视野》)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基础、课文的类型以及教学手段的差异,对其中的新课文的导入方法和手段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

一、角色扮演(role play)导入法

Role- play是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根据自己的构思内容和语言组织在讲台上进行表演,它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的表演,达到锻炼英语口语的能力。如在讲授《新视野》第一册Unit4 Section A HowtoMake a Good Impression (如何给人留下好印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一个场景:两个陌生人第一次在大街上见面。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定表演的内容如问路、第一次约会、谈生意等,表演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找出优点和缺点,并提出问题:Why can’t some students leave a good impression on others? Tellus the reasons. 学生只要耐心看完表演应当能作出很好的评价。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参与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习交际技巧的好奇心必然驱使他们想进一步学习课文中的交际知识,从而起到导入课文的良好效果。

二、名言佳句导入法

英语名言佳句闪烁着智慧的灵光,同时又是地道的英语的表达,非常值得学生去背诵、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把名言佳句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导入《新视野》第二册Unit 1 Section A TimeconsciousAmericans(时间观念强的美国人)时,可以先学习下面关于时间的名言佳句:

1. Time passes quickly and waits for no man.

2. Remember,time is money.

3.Wasting others’time for no reason equals murder for money.

4. In works of labor or of skill

Let me be busy too;

For Satan finds some mischief still

For idle hands to do.

5. 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

Old time is still a- flying;

And the same flower smiles today

Tomorrowwill be dying.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懂得一个道理:seize the time。由这些名言佳句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得出一个结论:美国人之所以这样惜时如金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通过以上导入方法,学生学习本篇课文就会得心应手。本课导入另一意外的收获是学生会在学习名言佳句中受到启迪和教益,就会告诫自己不要虚度大好光阴。

三、图片导入法

图片教学直观、形象,尤其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备受教师青睐。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中也可以适时地运用这一教学手段,能够让课堂教学气氛活起来。学生在轻松看图中学习,自然会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如在《新视野》第三册Unit 4Section A 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 (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的新课导入之前,教师可以准备五张图片,然后在课堂上用图片分别提问:What is this? Can you tell anythingabout the picture?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about the picture? 通过学生的回答就可以一步步地引入课文的讲解中。看图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锻炼英语口语,正可谓一举两得。

转贴于 四、演讲导入法

讲台不仅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更是学生演讲的舞台。试举《新视野》第二册Unit 2 Section 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Throughout the World(世界各地的环境保护)为例,在讲解课文前,教师让学生在课下准备好3—5分钟的演讲稿,题目自拟,内容须是环境保护。通过课堂上的演讲,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更重要的是为课文的讲解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演讲导入课文应注意的问题是事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准备好演讲稿,否则演讲很难达到既能锻炼学生演讲能力又能顺利导入课文的效果。

五、辩论导入法

辩论也是锻炼学生口语能力的另一途径。《新视野》中有些课文所陈述的观点也仅仅是一家之言,学生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对于这样的课文不妨使用辩论的方法导入课文,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新视野》第二册Unit 6 Section A Ashis name Is ,So Is He! (人如其名)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明确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的名字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教师可以“Do our name have an effect on our life ?”为辩题,允许在上新课前学生可以踊跃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相互辩驳,一番顺枪舌战后,教师总结一下双方的观点,然后引入课文中作者的观点。

六、视听导入法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教学手段也变得日益先进,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于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电影文件、听力录音、flash动画等方式导入新课文。如对于《新视野》第三册Unit 6 Section A Howto Prepare for Earthquakes(如何)来说,教师可以采取视听法导入课文,因为学生几乎都没有亲历过地震,对于如何为地震做好必要准备更是无从谈起。如果省略导课这一步骤,会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相当的陌生感,学习课文也会力不从心,心不在焉。教师可以积极地准备一些关于地震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制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完视频资料后学生肯定会对如何作好防震准备工作产生很大的兴趣,这样就能很好地导入新课。

七、故事导入法

故事是课堂教学的剂,好听的故事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服务于课堂教学,这就叫“拿来主义”。如《新视野》第三册Unit 1 Section B The Romantic Life ofSecret Agent Albert(特工艾伯特的传奇生活),本课介绍的内容主要是特工的生活,所以导入课文时教师可以先讲前苏联克格勃的故事,然后引入特工的生活。这样的导入方法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调动了课堂的教学气氛。

八、联想导入法

所谓联想导入法就是教师试图把课文中的话题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熟悉的话题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连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文。如在讲授《新视野》第四册Unit 10Section A How to Cultivate“EQ”(如何培养情商)时,教师可以先引入IQ的话题,让学生谈谈对IQ的认识以及影响IQ的因素,然后教师补充完整的关于IQ的资料。学生熟悉了IQ后,再导入问题:What is called“EQ”?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IQ”and“EQ”? 以这种方式导入新课文学生既容易接受又训练了自己的发散思维,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总而言之,导课有法,但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以上八种方法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不可能适用所有新课文的导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课文类型采用不同的导课方法,有时需要多种方法并用,方可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高利芬.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方法探索[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2):260- 263.

[3]刘红莉.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几种导入方法[J].辽宁财经学院学报,2004,(2):46- 47.

第13篇

话题式手法,就是用设计若干话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探索内容,表达感受,使学生的学习有抓手、有主线。如《最后一课》,我设计的主体环节就是一个“变”字说人物,即在上最后一课时,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跟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围绕这一话题,学生找找、画画、议议,来感悟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又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朗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以题目“小”、“石”、“谭”、“记”这四个字为话题,结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内容能表现出这四个字。通过学生的赏析、交流,在对话题的品析中理解了文章内容。

二、说读式手法

说读式手法,就是用边读边说、读读说说、说说读读的方式理解、品读课文。如在教学《猫》时,我就采用了说读法。朗读课文之后,抛出话题,从三个方面来说:说猫,说说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说人,说说人的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说文,说说文的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每一个话题学生先在文中圈点批注,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或追问、或点拨、或指导朗读、或归纳方法。教学在边读边说的漫谈中向前推进,课堂氛围轻松,学生却收获颇丰。

三、学法式手法

如在教学《望岳》和《春望》这两首诗时,我就采用了对比阅读法。在熟读两首诗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交流,探讨诗歌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对比,最后归纳出体裁、背景、内容、主题四个基本方面。接下来,学生逐一进行比读。通过多角度的比较,学生对对比阅读这一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有了一定的掌握。

四、创编式手法

创编式手法,就是从读写结合的角度运用与处理课文,读中有写,写中有读。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我让学生从晁盖、吴用等人的角度改写了这个故事,再把改写之后的故事与原文进行对比,这样既理清了生辰纲被劫的过程,又使得原文中杨志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创编式的教学手法,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对比阅读能力,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五、联读式手法

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了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上课时,先研读了课文,再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苏轼的作品,并赏析其中的一首,最后说说你对苏轼其人其文的总体感受。学生的交流虽然还比较肤浅,但他们对苏轼的作品已有了兴趣。通过一首诗,延伸许多诗,走近一个人,这是我在教学名家名作时常用的手法。当然也可以按风格联读,按体裁联读等。

六、妙点寻踪法

妙点寻踪法,就是抓住文章的一点,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特点、一个写法等,全篇辐射,赏析妙处。如在教学《口技》时,我先让学生找到文眼“善”,再让学生多角度地寻找“善”在何处。通过交流,两个场景的精彩描写、观众的反应、道具的简单、详略的安排等内容上、语言上、结构上的妙处被悉数引出。又如在教学《香菱学诗》一课时,我设计的重点环节就是“一字品香菱”。熟读课文之后,指导学生划出相关语段,用一个字来概括香菱是怎样学诗的。把这个字展示在黑板上,并逐一说明理由。在交流、点拨的过程中,学生明晰了人物形象,感受了精神,学到了写法。

第14篇

1.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不够重视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为了能够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相适应,人们对应用型科学越来越重视,大力鼓励和倡导应用型科学的发展,却忽视了对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在教育界,“重理轻文”的理念被许多人崇尚,在教学中重视数理化的教育,而对于文科类的教学却一直不太重视。这种对汉语言文学的轻视态度,不仅使得教师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也采用一种应付的态度,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才情,造成了这一学科教学的失败。

2.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古代的私塾、书院到现在的高校,教学形式不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然而,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其教育如若不能随着经济文化和现代的行事方式而适当变革,那么它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就现代而言,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过于陈旧,与中学乃至小学的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并无实质性差别,基本上都是对文章的阅读、背诵,对文言文、诗词的阅读背诵这类的强制性知识灌输。这种强调被动接受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才情能力培养,而且教学目标设定的滞后,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太多益处。所以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目标,是发展汉语言文学的重要任务。

3.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对汉语言文学的不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却依然显得单一和乏味。很多高校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时,采取传统的、如同以往教书先生般的单一讲授和背诵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注重课堂的互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而在人才培养上,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才情的培养也不是很重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以及学生才情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二、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及才情培养的建议

1.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重视程度

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关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优良品德的培养,关乎祖国下一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是不容忽视的。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讲。首先,在教育政策上,加大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倾斜和重视。以政策和规范的形式将信息化发展和学生才情培养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当中。比如,可以提高各个教学阶段中汉语言文学在整体教育框架中的比重。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以提高学生才情为教学的重要任务,积极鼓励各大高校进行教学创新,对有助于学生才情发展的教学创新予以奖励和推广,并在各类考试中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其次,在资金上,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予以支持。相关部门可以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努力构建有利于汉语言文学发展和传播的媒介。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调研和发展,开拓出符合当前主流意识的汉语言文学之路。

2.更新教学理念,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合当前文化经济发展的节奏,亟须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对各类文章和古文学的背诵以及“模式化”的赏析,以应付考试。这种模式化的教学理念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是亟须改变的。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的革新,笔者认为,主要应该集中在以提高学生才情、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其实践能力、丰富汉语言文学应用这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在保证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我国语言文化、文学内涵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其文学素养和以后应对就业所具备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3.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第15篇

一、关于交通法规意识的培养

交通法规意识的培养,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面,也是交通法规宣传教育的根本目的。

在交通执法过程中,有许多人认为,交通法规知识的缺乏及“交通法盲”,是出现交通违章和交通肇事的主要原因。这种解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何谓“交通法盲”?即对交通法规一无所知之谓也。“交通法盲”同交通肇事是什么关系?只要做一点抽样调查就会知道:两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不知法,不懂法,固然容易造成交通违章及交通肇事,但是,从发生的大量交通事故案例看,因对交通法规的无知而违犯交通规则的实际上很少,就是除驾驶员之外的其他触犯交通法规的人,还是知法(包括知之不多者在内)违法的占多数。

让广大交通参与者知法、懂法是很重要的,在今后普及交通法规常识的宣传教育中,仍然要把它放在重要地位。但笔者认为,交通法制宣传教育最根本的任务,还在于对公民交通法规意识的培养。

所谓交通法规意识,是人们对于各种交通法规的观点、态度的总称。具体地讲就是人们对现行交通法规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交通法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规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交通法规意识是整个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它同人们的道德、政治等观念紧密相联。

交通法规意识的结构,可概括为三个层次:一、交通法规知识(认识功能);二、对交通法规的态度(评价功能);三、守法的行为素养(调节功能)。

以上三个层次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是:

1、交通法规知识的多少是人们对交通法规的态度和守法素养的认识基础。

2、仅仅具有交通法规知识,并不能保证人们不去违犯交通规则。如果不尊重法规,法规知识本身是不能防止违犯法规行为的。

3、虽然调节功能来源于个人对交通法规的态度和评价,但是,它又是相对独立的层次。调节功能实质上是一种对利益诱惑的抗御能力和对行为的自控能力,它表现在当个人意愿和需求与道德、法规产生矛盾时,能自觉地遵守道德、法规,以顽强的意志品质抑制个人各种错误的意念。调节功能的完善,表明个体社会化的成熟程度,它是防止各类交通违章和交通事故最重要的关口。当调节功能不够完善时,个体虽有较好的守法素养,也会受社会群体不守法的影响而不守法。例如个体不因无交警在场而闯红灯,但因见其他群体闯红灯,便也跟着闯红灯。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宣传交通法规知识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如果说交通法规宣传教育的任务是使人们知法、守法,那么,就应当着眼于交通法规观念、法规意识的培养上,而不仅仅是让他们知道一些交通法规条文。

(二)对车管干部、机动车驾驶员和广大的交通参与者,在掌握交通法规知识上应有不同的要求,对前者应帮助他们多掌握有关的法规知识,对后者应着重使他们掌握与道德原则相关法规,重点解决正确交通规范的树立和坚定的交通行为素养的培养问题。

(三)交通法规宣传教育不应孤立地进行。应当结合“普法”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教育来进行,从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建设精神文明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高度,来认识交通法规教育的意义,把它看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交通法规宣传教育中的“刺激”

心理学需要研究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借助语言传达思想的过程,研究言语(包括口头和书面言语)如何被感知和被理解以及它对人们活动的影响。因此,在交通法规宣传教育中,应根据不同的宣传对象,充分运用交通案例来说明法规条款的意义,以调动情感产生较强的刺激,使受教育者在脑子里引起震动。

要取得这一效果,就得摸清各类交通参与者存在的与交通法规相违背的主要思想动机。比如带有事故倾向性的驾驶员,在性情上必然存在某些偏差或缺陷,或表现出侥幸心理,利己动机,或缺乏职业道德,或急功近利等等。这种人对交通法规是置之不理、明知故犯,对这类人采用一般的交通法规教育很难产生其思想感官刺激,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向一般交通参与者讲解的车祸概率问题。车祸发生的概率若按总人口数计算确实很小,但它的发生概率并不像去参加摸奖,百分之一的奖率就有百分之一的机会,并无其他外在条件;而车祸的发生则与之不同,只要你在繁忙的十字路口或公路上行走、驾车、有时略一疏忽,发生事故的可能就会百分之百,你要不信,假若你往急驶而来的汽车迎面走过去,在十字路口闯红灯,看看是否会发生车祸。另外,有时车祸的发生又并非因自己的疏忽,而是由于其他交通参与者的疏忽,或是遇技术不佳或酒后驾车的驾驶员处置不当等。由于他人的行为并非自己所能掌握,因此在道路上必须时时注意安全。通过这样讲解,结合一些交通案例,在群众思想中引起较强的刺激。

事实说明,典型交通案例是从事实中总结的经验教育,让事实说话,从反面阐述不遵守交通法规的危害性,能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只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代表性、切近性、针对性,就有较强的说服力,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进一步提高交通法规宣传的社会效果

从宣传心理学角度看,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有三点值得注意:

1、宣传的生动性。怎样使“干巴巴”的法规概念、条文通过宣传,讲解变得生动活泼,迅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关键不在于单纯地列举很多重大的交通事故案例,一味地追求所谓“趣味性”,也不在于经常用考试的办法去推动大家背诵、记忆,而在于紧密联系听众(读者)的交通实践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他们深刻理解一般的交通常识和原则。联系本地区发生的或群众生活中经常碰到的违章占道、违章行走、违章驾车造成的危害,讲解遵章守法的意义所在。生动性还体现在能够具体分析各类违章人员的动机及需要,从而选取不同的“素材”,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