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跨境电商国际贸易论文范文

跨境电商国际贸易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跨境电商国际贸易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跨境电商国际贸易论文

第1篇

新经济形势下,基于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需要,为稳步推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充分挖掘国内创新潜力,国家提出了“双创”重大战略。目前,政府通过深化改革,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行动,为进一步落实“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战略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同时也说明改善经济、政策环境对于推进双创战略的重要性。

面对新的社会、经济形势,对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将来就业提供良好的机遇,同时对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形式要求、满足人才市场需求、提升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也是新的挑战。跨境电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对本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更好地将本课程与国际贸易专业技能衔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适应当前“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机遇、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跨境电商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一、国跨境发展及人才需求状况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呈现明显波动变化,而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则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2008~2015年八年间交易规模扩大了5倍,由0.8万亿增至4.8万亿。2015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跨境电商增速也有所放缓。由图1可以直观看出,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较上年绝对水平有所下降,但是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绝对水平增幅明显,由上年3.75万亿增至4.8万亿,增幅达到28%,并且在对外贸易中跨境电商渗透率也在持续提高。目前,在技术进步、产业基础、消费升级和信用保障等四轮因素驱动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跨境电商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我国2020年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12万亿。

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及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为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提供了较好创新、创业机遇。然而,传统跨境电商教学模式与新经济形势下跨境电商发展对人才需求之间结构性矛盾问题也日益突出。由图2可以直观看出,目前国际贸易专业仍是跨境电商企业首选专业,社会跨境电商人才仍存在严重缺口,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比较乐观。但是跨境电商企业在人才录用时也发现一系列问题,比如现有毕业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较差、就业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上述背景下,积极探索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目前国际贸易专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目标

适应时展要求,本着对社会、学校、学生负责的态度,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培养专业知识扎实、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强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一)掌握跨境电商基本理论

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跨境电商基础知识,了解跨境电商发展趋势,使学生对跨境电商学科有初步的认识;了解跨境电商B2B、B2C两种主要的模式,熟悉一些主要的跨境电商平台特点及基本操作流程,比如速卖通、敦煌网、WISH等电商平台。

(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训练,通过案例教学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模拟仿真软件的操作,激发学生创业积极性。

(三)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校内主要借助电商平台,比如敦煌网、速卖通等,使学生对电商平台及其操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加强和校外跨境电商企业合作,通过实战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对现实行业的了解,同时也为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考察的机会,为将来创业积累丰富经验。

四、跨境电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跨境电商学科在我们国家开设时间相对较短,并且伴随着全球经济形势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跨境电商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理论与形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课堂教学相对时展滞后,导致教学效果不能达到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预期教学目标。随着跨境电商在国际贸易中渗透率逐渐提高,绝对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同时,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及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跨境电商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时安排相对不足,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目前,该校国际贸易专业跨境电商总课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8学时、实验环节18学时。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满足实际需要,这就增加了教学难度。跨境电商是理论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基于条件受限,暂时不能安排学生到电商企业进行实战学习,主要还是通过课堂讲授,结合典型的B2B、B2C电商平台,比如阿里巴巴国际站、敦煌网、WISH等平台,使学生对跨境电商实战操作各个环节有一定的认识。结合模拟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实战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一部分同学兴趣、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课程教学效果未能很好达到预期效果。

(二)学生专业认知能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生专业认知能力不足,导致学习比较盲目,功利心较强,这就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跨境电商也不例外,对于理论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过程中仍处于被动地位,导致学生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兴趣不够,教学效果不明显。追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学生对其专业没有一个很好的?J知,对本专业及学科认识不够,尤其是课程与社会实践如何实现对接,学生理解不到位,对未来没有形成良好预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设计课程规划,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考核机制尚不十分科学

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目前,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有两种,即论文和实验报告。现有的考核机制不能较好地把握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的。论文主要考察学生运用课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检测;通过模拟仿真软件操作,促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交易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对有条件创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引导,为将来创业奠定基础。然而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提交的论文拼凑现象明显,实验报告过于简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效果。

五、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跨境电商教学改革思路

2012 年,我国开始正式启动跨境电商。目前,国内本科院校开设跨境电商专业相对较少,更多地集中在高职院校。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国内一些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开设跨境电商课程,在课程教学环节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基于双创背景下,结合上述问题,笔者对跨境电商课程教学进行思考。

(一)跨境电商理论是基石

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重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确保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以“赛”促学促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各类各级跨境电商比赛,比如实战模拟、征文、“挑战杯”等。通过参与各种征文比赛,促使学生感受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慢慢培养其创新能力。通过实战模拟大赛,体验创业的艰辛过程尤其是从中得到的愉悦,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创业意识。同时借助“挑战杯”项目,形成众创的良好氛围,带动学生创业意识。

(三)充分发挥学院“创客”平台

通过学院创客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的智力支持,鼓励学生组队在敦煌网、WISH等平台进行开店,并不定期对于开店心得进行交流,不断学习促进,形成一个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第2篇

关键词:市场监管;国际贸易竞争力;基础保障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现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开始复苏,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打下基础,在市场监管下的中国经济,科学的、有效的快速发展,提高了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市场监管手段,是提升我国贸易在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与保障,符合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我国发展的基本保障。

1市场监管是国际贸易竞争力的现状

1.1跨境电商的国际贸易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推进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商产业快速发展,拉动了其它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商促使个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减少中间商,现在是人们主要购物的模式,其发展情景广阔,符合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需求,提升了电商产业发展,增加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市场监管是有效发展方法。

1.2市场监管,局限大型电商活动

电子商务发展非常快,现在每天成交量比较大,尤其个人对个人的交易量最大,这种电商交易行为,缺乏市场监控,在交易过程中,肯定存在这样那样问题,但现在电子商务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提升市场监控职能,从价格到质量都有一定监控,让双方都受益,这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目标,但现在电子商务,市场监管一般都是对大型电商活动进行有效监控,特别是企业对企业的电商活动,这类电商活动一般都是涉及资金较多,成交量都是比较大的。电商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市场监管,提升市场职能,让电商科学的发展,加强我国的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2强化市场监管促进国际贸易竞争力

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首先要做好国内市场,产品要在国内有一定市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商品销售地,国内贸易必须重视,让企业产品在国内有一定市场,形成品牌效应,带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跨境电商形成的全球消费市场中,境外消费者对交易环境,市场秩序,产品质量,网上消费者维权等方面的要求可能高于国内消费者,因此在利用互联网缩短销售环节、提高性价比的同时还须加强市场环境建设,提高境外消费者的信任度,健全跨境消费维权机制,这样才能形成国际贸易竞争力,因此,市场监管是发展跨境电商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也是重要保障。国际电商的发展,对拉动我国商品走向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方式,现在很多企业都重视网络宣传,网络销售已经成为企业销售的主要渠道,世界各国都重视电商发展,增强国际贸易的竞争力。

3提升市场监管促进国际贸易竞争力措施

加强市场监控,是提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途径,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企业都是根据市场发展进行商品调控,避免产品过剩,有效提升国际贸易的竞争力。解决国际贸易竞争力,需要有效的提升市场监管,根据我国国情决定。我国现有经济水平、技术能力以及国际市场的消费形式,我认为更加均衡的传统创业与创新创业组合更加符合我国现状。在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可以在引导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有效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同时,鼓励创新企业采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建立创新型的商品交易市场。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应在引导传统创业企业更加有效经营,监督市场公平竞争,为创业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等方面加大力度,政府也应该适当提高对传统创业的支持力度,让市场监管有手段,有资源来更好服务广大的传统创业者。提高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是企业走向世界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发展的目标,但要想增强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必须科学,有效的让企业健康发展,激发员工潜能,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积极引导企业有效发展,提高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宝友.标准对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基于我国总体与部门面板数据的实证[J].国际商务研究,2014(05).

第3篇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从近年来的就业情况来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不乐观。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课程改革不能适应我国外贸发展形势的需要。

1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一定的基础知识。尽管各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完全相同,但一般来说,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主要培养能服务于进出口生产型或贸易型中小企业,从事外贸营销、外贸跟单、外贸制单、报检报关、国际货运、跨境电商运营和管理等工作,具有外贸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课程体系中缺少跨境电商方面的内容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于2017年5月的《2016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额为6.7万亿元,同比增长24%,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传统进出易额。和传统进出口贸易相比,跨境电商在成本节约、信息公开、信息传播、支付的便捷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可以为我国中小型企业迅速进入海外市场开辟了一条便捷的通道,同时也为我国知名品牌提升国际知名度及打开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然而,目前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没有将跨境电商的内容进行及时地补充,而且跨境电商实训的环境大多是进行软件模拟,缺少真实项目的支撑,同时课程的内容相对于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也显得较为滞后。

2.2课程之间存在内容重复和矛盾现象

在课程标准制定和修订的过程中,每一门课程标准大多由授课教师本人来制定和修订的,而课程标准是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与工作经验来制定和修订的,由于课程标准制定和修订的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导致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甚至矛盾的现象。比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中,其内容会涉及海运提单、运输方式、货运保险、结算工具和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其他课程如国际货运、外贸跟单、报关报检等课程中往往也会涉及。再比如,有的课程将信用证的基本当事人界定为开证人、开证行和受益人三方,而有的课程将信用证的基本当事人界定为开证人、开证行、受益人和通知行四方,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没有对此作必要的解释,学生就会显得无所适从。显然,授课教师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和矛盾,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3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更新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由于国际贸易惯例、外贸体制和制度变化较大,如果课程内容不能进行及时的更新,就会导致学生所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就不能适应外贸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比如,根据我国《海洋货物运输保险条款》(2009版)规定,海洋运输货物保险的索赔时效为从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算,最多不超过二年。但是目前的大多数教材的相关内容没有进行修改。再如,自2012年8月起,我国改革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方式,取消了出口收汇核销单,企业不再办理出口收汇核 销手续。而现在的很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课程仍然包含出口收汇核销的内容。2013年5月,国务院了《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取消了“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员从业注册”;与此同时,《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也作了相应的修订。这些内容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将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2.4授课教师外贸实践经验不足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应注重对学生外贸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其专业课程的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既要求授课教师拥有较深厚的外贸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外贸外语水平,又要求有较丰富的外贸实践经验。然而,承担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大多是研究生毕业就承担专业课的教学,这些教师大多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往往缺乏外贸实践经验。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只能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对于国际贸易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往往从外贸专业教材的阅读中体会外贸工作的情景,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5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一般会安排一到两个学期的顶岗实习,但是由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外贸企业往往处于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考虑,而且由于一家外贸企业短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有限,导致了学生在实践环节很难接触到相对真实的进出口业务。所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大多采用基于外贸业务的模拟或仿真软件实训。由于学生缺乏对真实进出口贸易的感性认识,对专业教学中涉及的贸易术语、结算工具和方式的选择和应用、报关报检等业务环节和具体的业务操作也就缺少真实的了解和理性的感悟,从而导致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3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

3.1将跨境电商的内容融入课程体系

在“互联网+国际贸易”大背景下,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形式,优化和调整课程体系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适应跨境电商迅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职业标准和区域外贸转型升级的需要,有选择地补充跨境电商方面的课程,如跨境电商操作、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跨境电商网络营销等,同时把真实的项目融入跨境电商及其实训内容中,并根据跨境电商的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

3.2加强沟通和协作,确保课程体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制定和修订各门课程标准,应依据职业标准和区域外贸转型升级的需要,在对进出口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国际贸易专业负责人进行协调,对课程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进行合理的分工,并加强课程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者之间的沟通,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梳理,明确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安排教学进度时,注意课程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使专业课程内容上做到无缝对接,确保课程体系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3.3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和外贸发展形势相适应

针对外贸形势发展变化较大而教材内容更新较慢的特点,授课教师应养成平时多关注国际贸易惯例、外贸体制和制度的习惯,经常关注国际商会、贸促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保险业协会、银行业协会等机构和部门的有关信息,学习最新国际贸易相关的学术论文,了解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外贸业务和体制的变化,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始终使教学内容和外贸发展形势相适应,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3.4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真正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国际贸易专业方面的教学研讨和培训,使教师在提高理论知识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外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其熟练掌握真实的进出口流程和业务操作,并严格执行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考评制度,杜绝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形式化;鼓励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外贸技能竞赛,在指导活动中锻炼和培养教师的外贸实践能力。

3.5加强校企合作,将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实践教学环节的校企合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由于大多数外贸企业安排的人员有限,所以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和多家外贸企业深度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这样学生到意向性企业顶岗实习就会接触到真实的外贸业务,实践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二是轮岗实习。由于外贸企业有不同的实习岗位如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等,这样学生通过不同岗位的轮换实习,就会有不同岗位的实习体验。三是校企合作开发实训课程和实训教材。

参考文献

[1]乔哲,张彦玲,胡文杰.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职教论坛,2015,(11).

[2]李洁.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群建设构想[J].对外经贸,2014,(10).

[3]钱华生.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第4篇

[关键词]一带一路;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139-02

2016年,我国外贸回稳向好,进出口贸易增长和国际合作深度、宽度和广度均增大,这与外贸结构的调整关系密切。“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成为助力我国外贸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取得初步成效,中国与沿线国家政治互信增强带动了贸易进出口,“一带一路”战略及经济全球化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企业的共识。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新兴的跨境电商贸易方式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突破口和外贸增长的新引擎,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二期)》提出,到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左右,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中级发展阶段,打造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一流院校,实施高等学校智库建设支持计划,为全省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高校实施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等措施,建设行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的落地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建设10个校企共建试点学院和10个现代学徒制特色学院,广泛开展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支持高校与企业、行业、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区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合作新建200个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第二校园”的经历。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诚信、友善的道德修养,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和相关国家的社会文化常识,具备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及健全的心理素质,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利用计算机从事涉外经济工作,具有公文写作的能力,适应外贸企业、金融领域及经济管理类相关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重复

课程设置过程中易出现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不仅增加了教师的不必要劳动,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进出口实务、国际结算和外贸单证实务之间,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之间,国际贸易实验课程与进出口实务实验课程之间,一门专业讲授后,另一门专业又讲解一次,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二)培养方式依然以课堂教学为主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国贸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的教学方法为讲授法、案例法、互动法等,缺少相应的实践环节,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一些实务型课程如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等仅凭“黑板 + PPT”方式教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学生在课堂和实验过程中接触的具体业务操作较少,导致部分学生在毕业后短期内无法进入工作状态,不能胜任单位指派的业务工作,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间的矛盾

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入学教育、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认知实习等,一般安排在第一、二、三、六、七、八W期,26周左右。但一些中小型企业则更看重商务英语听说能力,要求应聘者能直接与外商进行简单的贸易磋商并签订合同。对于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需要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岗位,企业希望应聘者能够熟练掌握外贸业务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三、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设立跨境电商方向

2016年国务院决定,在天津、上海、重庆、合肥、郑州、广州、成都、大连、宁波、青岛、深圳、苏州等12个城市新设一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用新模式为外贸发展提供新支撑。根据市场调研分析,如今的电商人才渠道中,依托社会招聘占比约40%,在工作中培养近30%,电商专业毕业生仅占16%,可见高校对专业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将会出现井喷状态,懂得跨境电商的新外贸人才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高校通过在国贸专业设立跨境电商方向,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面向省内外招收跨境电商方向本科生,具有现实意义。

(二)适当增加英语课程类所占比例

由于大多外贸企业需要与国外客户沟通联络,因此国贸专业毕业生通晓外语就成为了企业用人时重点考虑的因素,具有较强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的毕业生在应聘时会得到企业的青睐。各类型企业对外语能力的要求略有不同,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通常要求毕业生具备大学英语六级水平,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则更看重商务英语听说能力,要求应聘者能直接与外商进行简单的贸易磋商并签订合同。对于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需要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岗位,企业更要求应聘者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因此,国贸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增加了英语课程的比重,让英语学习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第1―4学期开设通识必修课大学英语,第5学期开设商务英语选修课,第6学期开设外贸函电、外贸口语选修课,第7学期开设商务英语听说选修课。

(三)全面实施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国贸专业应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也应将公司的部分业务引入学校,并在学校设立外贸实训基地。外贸工作包含有外贸接单、审单、跟单以及业务拓展等,企业会定期安排业务人员来校指导。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赵桂燕,卞纪兰,董大朋 基于KSAO模型的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13(11):147-148.

第5篇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s setting is essential to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curriculum: lack of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course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become a mere formality, experimental software update lag and so on. By introducing course contests and simulation scenario training platform into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urriculum, the deficiency of the comprehensive program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urse in Gui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een improved ,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mproved, which effectively optimize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关键词:POCIB;实践课程;创新

Key words: POCIB;practical courses;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188-03

0 引言

国际贸易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属于实践性、应用性及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开设该专业的本科及高职院校都意识到专业实践教学及课程创新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势在必行了。目前,桂林理工大学在加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方面主要是通过购买和使用相关外贸模拟软件,在实训机房完成各个外贸环节来完成操作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进出口基本流程和操作技能,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训内容缺乏真实性,学生毕业后很难与工作岗位对接。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创新实践课程教学,缩短学生的业务适应过程,是每一个专业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通过组织学生参加POCIB大赛,引入学科竞赛模式,不仅让学生在竞赛中通过仿真体验式全面掌握实际操作的全部技能,而且使学生全面了解工作岗位需求,懂得各相关机构的的运作方式,为更好地与真正的工作岗位对接起到关键作用。

1 POCIB简介

POCIB(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是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南京世格公司承办的“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POCIB是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超仿真的国际贸易学科竞赛,集函电写作、商务谈判、价格核算、单据制作、业务拓展等内容于一体。学生以20人为一个团队,要求20天完成20笔外贸业务,参赛的学生以虚拟的企业法人身份成立一个进出口外贸企业,这些企业分布于全球10个国家,包括中国、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他们的任务是通过建立彼此之间的贸易关系,为公司创造最大化利润。系统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主要从跟单能力、业务能力、学习能力3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通过POCIB超仿真的外贸实习软件进行体验式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大大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有效增强。因而,在目前条件下,参与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网络大赛是高校国贸专业实习良好的实习形式[1]。

2 桂林理工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现状及问题

2.1 综合性实验课程项目有待开发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指出,综合性实验是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的多门课程知识的实验。桂林理工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主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有:认识实习、东盟实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单证实务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论文),属于上机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只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和单证实务实习,与其他学校的实验课程设置达20门之多有很大的差距。另外还有已开设的上机实验项目主要是依托课程而设置的,比如48学时的国际结算、56学时的报关实务分别有16学时是上机实验,都是融合于理论课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这些课程的实验主要以模块训练的方式来训练基本技能的,缺乏动态型的业务操作与训练,且涉及的仅仅是本课程的综合知识,而不是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实验。这样的实验项目设置,学时少,学生学得匆忙,容易忘记,技能训练不扎实,在POCIB大赛中就显现出来了,那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了。因此,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项目成为国贸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校企合作实习流于形式

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校企合作实习的模式从理论上是最好的实习方式,学生在企业里学到真正的实践知识,得到真正的锻炼。但是,在实践中,校企合作的实习方式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的校企合作专业实习课程主要有认识实习和东盟实习,认识实习属于集中式的“调研实习”,东盟实习属于“放羊式”的分散实习。认识实习在学生学习的第三学期开设,主要的做法是集中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或企业参观访问,在企业里流水线地参观企业生产流程或听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出口情况,参观后要求学生撰写实结,提交实习报告即可。东盟实习在学生学习的第七学期开设,东盟实习一般和毕业实习捆绑一起,给学生更多的就业时间,学生回校后,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即可。这两种专业实习共同的不足是实习内容单调,学生获得的只是表面上的直观的认识,缺乏有效的体验,训练力度不够,东盟实习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基本属于“放羊”状态,且考核松散,实习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字上,难以取得专业实习的实效。

2.3 实验室模拟实习软件更新滞后

目前,由于到校外企业实习还存在有诸多困难,因此很多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都纷纷建立各类实验室仿真模拟平台,通过购买一些国际贸易模拟软件来实现,比如南京世格的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实训软件等,这些软件以仿真的方式对国际贸易进出易的基本过程进行模拟,可以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里体验国际贸易流程,锻炼了学生的外贸函电能力、价格核算能力、贸易单证制作和审核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实训的过程中,这些模拟平台也显现出其不足之处。首先是实训软件设置单一,学生只能按照单一的流程去完成相关的操作,无法反映真实的外贸环境,比如汇率、关税、运费、退税率在真实的环境里是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还有运输时间、各种业务办理的时间以及到银行议付货款的时间都是随时办理,而现实中是存在有时差的,这些问题指导老师无法更新设置。桂林理工大学的Simtrade外贸软件已经用了10年了,没有进行更新升级,软件的一些设置已无法适应新的外贸环境的变化了,与现实有一定差距,比如随着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真实的外贸操作已经取消了出口收汇核销制度,而系统仍然要求出口收汇核销。其次是实训软件程序设定固定化,缺乏灵活性,以静态的、机械化的内容和操作为主,学生实训主要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实训指导手册的步骤来完成,自我发挥的空间不大,比如,在实训中发现,学生业务的洽谈主要是两个同学一约而成,业务的谈成没有建立在对市场充分的调研、有效的洽谈以及对未来风险的防范的基础上,而市场拓展能力、商务洽谈能力、风险防范能力是国际贸易人才必备的,这样的能力锻炼是实训软件无法体现的。

3 对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实践课程创新的思考

桂林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是,本专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多样性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知识,全面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知识,熟练掌握国际贸易业务和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及方法,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国际惯例,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计算机、互联网等工具,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根据这一目标,培养学生外贸综合技能,提高实践能力是国际贸易实习实训课程的改革的落脚点。

3.1 以学科竞赛为切入点,开发和创新综合性实验课程

目前全国性的国际贸易学科竞赛主要有全国商科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大赛、OCALE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

全国商科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由全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分会联合会举办,竞赛设知识竞赛和技能竞赛两个环节,知识竞赛为个人赛,主要以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为主;技能赛为团体赛,竞赛内容主要有制作国际贸易参展商业计划书、国际贸易产品会和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

POCIB大赛前面已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OCALE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主要是搭建跨境电商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产学互动,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运营,真正了解和掌握跨境电商企业运营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帮助高校对接产业资源,大赛分菁英选拔赛、创业排名赛和全国总决选(巅峰对决)三个阶段。

以上述竞赛为切入点设置三个综合性实验项目:

①以全国商科竞赛为切入点,设置模拟场景实训平台。设置模拟场景实训平台可以达到多门课程的融合,所涉及的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国际商务礼仪等。教师可以根据大赛的要求,设置项目,模拟教学实训场景,如设置模仿广交会参展场景,要求学生编写进出口计划书(中文)、进行市场调研,分小组进行交易磋商(英文),核算成本、签订合同等。这样的项目主要考核学生的市场开发能力、产品推广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等。

②以POCIB大赛为切入点,设置POCIB网上实训实验课程。POCIB软件平台除了参赛功能外,还可以通过付费取得帐号进行实训,每个帐号可以使用一个月。POCIB互联网课程每期都有全国各院校成百上千的学生同时参加,每个学生扮演一个独立的外贸企业,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进出口贸易。这个课程与Simtrade最大的不同是参与实训的学生是全国各院校的的学生,相互之间做贸易是一个近乎于现实的具有互动性与博弈性的关系,相互直接的交易多是通过电子邮件来完成,与现实电邮磋商相吻合,最大限度的模拟实际交易。

③以OCALE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为切入点,设置创新创业平台。根据大赛要求,开设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基础等系列课程并开设跨境电商实务实验课程,充分利用大赛提供的网络资源,指导学生了解跨境电商,并依托这一大赛进行创新创业训练,如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或者通过依托本专业资源,以众筹的方式创办外贸公司,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练的场所和创业的平台,还可以为本专业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同时,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也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瓶颈。

学完这些项目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大赛,进一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

3.2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深化校企合作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贸专业的课程要求及就业的需要,应努力扩宽校企合作的渠道,使学生能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了解外贸企业运作的方式。在实习基地建设上,可以采用分层次的建设的思路[3]。首先,建立或开拓更多的认识实习基地,包括码头、机场、集装箱堆场、海关、外管局、商检局等,这些基地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对外贸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强化专业意识。其次,建立学生假期实习基地,根据学生自己的需求,学生假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回校后提交实习报告并将实习单位的联系方式留存,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的需要筛选,为建立长期实习基地做准备。第三,建立一批长期的毕业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可以是学校所在地或者学生生源地或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在学生毕业实习的时候,可以适当容纳1-3名学生实习,实习时间至少一个月。

3.3 构建仿真场景实训平台,加强软硬环境的建设

目前,机房加软件的实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外贸人才培养的需要,借鉴POCIB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将实训由静态化转变为动态化,由平面化转变为立体化,并与国际贸易实训软件相融合,构建立体化仿真场景实训平台。通过模拟仿真的场景,让学生扮演模拟实训中的相关角色,置身于实务操作的情景,真切的体验国际贸易的整个流程,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他们就业的适应过程,顺利实现与社会的对接。

构建仿真场景实训平台,需要加强软硬环境的建设。首先是软环境的建设,立体化仿真场景实训平台离不开外贸实训软件的使用,可以使用Simtrade软件或步惊云的一体化外贸实训软件,将外贸流程分解成一个个对应的场景,通过布景来再现整个外贸流程。其次是硬环境的设计,主要是在软环境的设计理念指导下进行空间建设,比如可以将实验室进行规划,分别设立外贸相关机构并配备相应的硬件设备,包括办公桌椅、产品展示台、谈判会议桌以及各种单据样本等辅助材料。通过营造真实业务氛围,将实训模拟场景生动化、真实化、丰富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进行仿真模拟场景实训教学前,需要教师做好模拟实习方案,实训中进行随时的指导和监控,最后做好成绩评定的组织工作。

4 结语

2015年11月11日至11月30日,桂林理工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组织学生参加了POCIB大赛,20位同学两名指导老师历时20天,经过艰苦的日夜奋战,取得了团体一等奖。通过参与比赛及赛后对整个比赛的分析发现,在竞赛中,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学生不仅夯实了学科知识,实践动手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POCIB大赛获得了学生们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另一方面,通过竞赛发现了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探索如何改革实践课程教学,科学设置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思路。

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课程中引入学科竞赛与仿真场景实训平台,加强了桂林理工大学专业实践课程综合项目的不足,改善了专业实践的实验环境,有效地优化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纪生.从POCIB谈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实习改革[J].全国商情,83-84.

第6篇

关键词:跨境电商;岗位分析;人才培养;精准服务

近几年来,我国跨境电商飞速发展,据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监测报告2015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4.8万亿,增长28.6%,占我国贸易总额的19.4%,2016年上半年为2.6万亿,增长30%,占进出口贸易比重达到23.36%,预计到2020年达到12万亿,占进出口贸易总额将达到37.6%。跨境电商贸易额在不断增长,但是人才缺口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像张家港市县域跨境电商的发展人才紧缺。

一、跨境电商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为了精准培养跨境电商人才,2016年,我们开展张家港市跨境电商人才需求调查,调查企业50家,有效信息47家,调查中企业近期招聘跨境电商人才6人-10人的占36.8%,3人-5人的31.6%,1人-2人的26.3%,10人以上5.3%。人才需求还是很强烈。通过调查,企业招聘的跨境电商人才层次主要是本科(36.8%)、高职(34.2%)无所谓的占(26.3%),还要极少数招中职的。

调查数据揭示,企业需要的跨境电商人才基本素质,首先要求具有团队意识,占52.6%,其次爱岗敬业,占47.4%,对企业忠诚占28.9%,奉献精神占26.3%,能吃苦占26.3%,具有创业意识占23.7%。在人才培养中,如何加强培养这些基本素质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调查显示,企业要求学生专业技能好(60.5%),工作有创劲(57.9%),能留得住(47.4%),要有自信心(42.1%)(见图5)。而现在招聘的学生普遍存在产品知识缺乏(42.1%),语言水平不够(39.5%),责任心不强(39.5%),沟通能力弱(21.1%),还存在性格内向、动手能力不强等。目前跨境电商紧缺的人才岗位主要是网络营销策划员(39.5%)、跨境作业操作员(31.6%)、网络运营员(21.1%)、供应链管理员(18.4%)、企业网站管理员(13.2%)

二、跨境电商主要业务流程和工作岗位

1.跨境电商基本业务流程

从调查的企业来看,整个跨境电商贸易真实流程,包括前台和后台。开店注册、产品选择、上传产品、图片处理、网络营销、数据分析、客服咨询、包装发货等环节。

2.跨境电商主要的工作岗位

庄小兰(2015)认为跨境电商的交易模式相对于传统电商人才的核心技能需求,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层次:第一层,外语基础,第二层,网络信息技术,第三层,文化和法律背景,第四层,物流与金融。朱超才(2016)认为跨境电商人才的岗位结构:客服,熟练利用沟通工具和不同语种与客户交流,懂得相关法律和知识产权运营推广,能够通过网络营销手段进行产品推广,懂得不同跨境平台运营规则,美工和摄影,具有美学和视觉营销知识,能够制作精美的图片,采购和选品,能够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特点,采购适销对路的产品,刊登,具有上传和产品的能力,熟练运用数据分析,物流,具有国际物流和通关能力,熟悉国际物流订单处理和国际物流发货流程。

综上所述,跨境电商产业链中涉及的岗位主要包括网站平台管理专员、市场策划专员、跨境电商运营推广、网上营销专员、客服专员、供应链管理等。网站平台管理专员,搭建和管理维护网站平台,对网络数据进行提炼分析,具有美学和视觉营销知识,能够制作精美的图片,能懂得网络管理。跨境电商运营推广,对企业市场运作做战略规划,包括产品定位、客户定位,营销方案等。跨境电商运营推广,能够通过网络营销手段进行产品推广,懂得不同跨境平台运营规则。跨境电商销售专员,能够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特点,具有上传和产品的能力,向潜在客户宣传产品、发送信息,能用英语熟练的解答客户疑问,推销自己的产品,熟练利用沟通工具和不同语种与客户交流,进行贸易业务谈判,懂得相关法律和知识产权。跨境电商客服专员,主要是售后服务,解答客户关于产品的疑问,使用中的问题,退换货等。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员,具有国际物流和通关能力,熟悉国际物流订单处理和国际物流发货流程。

三、课程设置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根据前述的主要岗位设置和能力要求,按照教学课程体系设置规律,按照公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模块、创业知识与技能模块、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五大部分构建。

1.公共基础平台课程

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等,另外包括身体素质课程:体育及体育能力课程。军事修养知识,涵盖军事知识和军事训练。

2.专业基础课程

从事跨境电商需要的基本知识,首先强化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如实用英语、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等;贸易类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等。

3.跨境电子商务知识与操作模块

培养从事跨境电商岗位的职业技能课程:跨境电商实务、网络营销、产品图片处理技术、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基础,另外培养服务外包技能,开设服务外包实务课程。

4.创业知识与技能模块

企业现在对创业型人才也很重视,也很需要,学生自己也要适应创业大潮,开设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SYB创业培训,沙盘训练、企业管理实务、财务管理等课程。

5.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

学生在学完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之后,应该到相应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适应企业需要、适应岗位需要,调整自己,为就业做准备。并就自己在与企业、与岗位适应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知识、经营等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毕业论文。

四、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策略

1.培养合格的专业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一支专业的跨境电商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跨境电商是新生事物,教师普遍短缺,除了引进教师外,将教师送到企业实习实训,或者外出进修培训是一条高效保质的途径。另外像企业聘请专业高技能专家参与教学是目前相对可行的办法。

2.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学生操作能力

跨境电商具有实操性,跨境电商企业是培训学生能力的最好场所,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是保障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加强校企合作,首先是建立实训基地,其次是校企教师、专家互相交流,提高教师的劫难那个谁平的同时提高企业师傅的教学水平,三是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同研究教学方法,共同实施教学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操水平。

3.强化技能训练,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正如调查所显示的,企业需要英语基础好,电商操作熟练,职业运作训练有素的学生,学校应加强英语教学,以商务英语职业水平考试为标准,强化写作训练;以英语口语能力证书考试为目标,提高英语会话水平;以跨境电商职业水平考试为目标,提高跨境电商操作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急需人才。

总之,现在企业继续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是学校的责任,只有认真分析企业人才需求规格,摸清人才职业岗位需要能力,做好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加强训练,才能精准为企业服务,为县域跨境电商发展精准服务。

参考文献:

[1]朱超才.“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2.

[2]庄小兰.跨境电商的人才核心技能需求分析与培养对策[J].管理观察,2015.6.

[3]孙从众.“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

[4]范新民高等教育国际化与跨境外贸电商人才培养:跨界融合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2.

第7篇

一、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成因分析

根据知识贸易学的基本规律,贸易必然导致风险,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必然导致基于特殊传播机制的知识溢出性风险。具体讲,导致各种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的潜在利益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经济原动力。

“知识能够带来效益”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通俗的主流话语。全世界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无一不是为了传播知识而设立的思想接合中介,这些学校或研究机构为知识需求者和知识拥有者之间架起了沟通和联系的纽带,为人类知识的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如美国著名知识经济学家约翰•汤姆斯所说,一种知识,如果不能给人的类存在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哪怕是带来潜在的物质性收益,那么这种知识的传播能力将会大打折扣。联系今天中国各级教育的经济导向性,我们也会明确感受到知识产品的经济驱动力。事实上,知识产品的跨国流动并不是政府和商人人为促动的,在较为严格的知识动力学意义上,知识产品的潜在或现实的利益本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经济原动力。那些冒着投资风险进行跨境交易的商人只是达成知识产品国际交易的后发助力而已,他们所获得的基于当期汇率所表现出的货币价值,只是隐含在知识产品中的劳动凝结在获得新的使用价值之后的利润让渡,也可以说是对知识产品特殊有用性进行全球转移的货币奖励。

2.知识的政治价值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政治源动力。

自阶级社会和私有制度出现以来,人类始终面临三大选择:一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政治制约性选择;二是为了维持生存所必然遇到的政治生活干扰性选择;三是治者以各种方式向社会传递的主导性存在价值选择。在上述选择的关键路口,政治治理者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来强化对被治理者的威权性存在。假定意识形态是一种知识产品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断定统领整个社会精神和思想走向的核心价值系统是促使知识产品国际流动的终极解释力。政治家经营国家的重要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基于权力的法定收益,在宏观国际关系学上,把一国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意识形态推向他国才是政治产品国际化的最高境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美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打着“意识形态民主化”输出的口号,但美国在国外经营企业的目的之一就是为美国的全球政治战略服务。正如斯宾塞、李嘉图、威廉•配第、凯恩斯和萨缪尔森的一致看法:几乎没有一种经济活动是可以脱离开政治权力的约束而自在发展的,即使是在古代社会也是如此。我们要杜绝“国际贸易泛政治化”的倾向,但我们更要看到国际贸易的政治风险。就知识产品跨境流动的权力驱动力来说,知识的政治价值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政治源动力。换一句话来说,正是无所不在的政治权力酿生了国际贸易诸多的摩擦和矛盾。

3.知识的文化娱乐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文化肇因。

文化形式最初是高于政治和经济形态的,因为一种完全拘泥于生活的艺术是不可能带给观众艺术化视觉效果的。在全球知识产品频繁流动的今天,广播电影电视、杂志期刊出版、广告视觉传媒、数据电子电脑都以其特有的文化娱乐性滋生了各种潜在和实际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如果把这些产品的国际交易风险都归结为中间人(商人、政府或者民间组织),那是不科学的,因为无论是参与贸易的企业,还是政府许可证的管理,抑或是民间的中介机构都希望获得物质性的收益。这些参与者的行为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形形的交易风险呢?事实上,知识的文化娱乐性是导致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文化驱动力。娱乐是文化的,但娱乐也是要走向国际化的。当一种知识产品不能带给人愉悦的心情和畅快淋漓的感性体验的时候,它就会被很快抛弃,更谈不上什么跨国交换了。

二、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表现形态

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隐含着基于货币市场波动而引发的汇率风险、基于国家金融制度差异而引发的政策风险、基于信用资金偿还机制差异而引发的贷款风险、因各国契约理念不同而引发的合同风险、基于知识隐形贬值而引发的价格风险等问题。当然由于知识产品时空传播方式的差异性,使得知识产品国际贸易的风险呈现出许多独有的特征。

1.汇率风险。

不论美元债务扩张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持有美元的国家和个人货币购买力的潜在损失,美元仍然是当今世界最为通行的国际结算方式。新西兰学者Michael•Wang和Jack•yang曾探讨过建立以弹性金本位为核心的二元货币体系的构想,指出这种货币制度是使储蓄存款长期保持原有购买力的重要保障,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基础性解决方案,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但这种国际金融改革方案只是存在于理论探讨的阶段,并没有得到大多数英联邦国家的研究和支持,也就是说,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默认美元的结算方便功能,同时也认可了以美元为国际货币结算单位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同股票、基金、期货、债券市场一样,国际货币市场的交易同样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和供需法则;同虚拟资本的交易法则一样,全球知识产品的交易同样受货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当许多人大量购入美元而兑换人民币的时候,伴随着美元贬值的不仅是持有美元国家购买力的下降,这一行为同样也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并事实上给跨国知识产品贸易商以远期盈利的机会。比如,中日韩三国的电影市场就曾经因为汇率的波动给韩国公司和中国国际影视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2.政策风险。

世界各国都对他国的知识输入持谨慎和理性的态度。比如欧洲就对中国出版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征收较高的关税,美国对中国出版物的输入控制更是非常严格,除了有反倾销审查之外,还增加了意识形态审查和宗教审查。对于那些与美利坚基督信仰明显相悖的出版物一律排除在外,不准任何出版商以任何名义带进美国。事实上,中国自然科学成果输入美国国会图书馆并成为ISTP和EI检索的比例要远远高于社科类成果的检索比率。除去中美两国版权制度和版税扣除机制的不同之外,在知识产品的中美贸易方面,两国的政策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那些名为保护贸易自由的法律政策,实际上成为国际贸易组织成员国跨境交易的巨大壁垒,最终酿生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产品贸易风险。

3.贷款风险。

知识产品的国内生产企业为了打开国际市场,往往在国内法的框架内通过股市、基金、期货、债券,甚至变相民间融资的形式获取大量资金,这些资金的偿还有的有明确期限,有的则是非法融资的。在民间高利贷和地下钱庄的支持下,各种影音公司和出版公司,尤其是那些微电影企业,在短时间内就筹集到了知识生产的全部资金。但问题在于,如果这些知识产品没有获得实体企业的青睐,没有获得国际销售的利润,那么开发商和运营商以及中介公司都会面临巨大的偿贷压力;当这一贸易链条上的任何一家企业因道德或法律纠纷而“撂跤子”时,正零和博弈就会迅速变成“囚徒困境”。这时就会出现到处都是催债的经理人、而到处可见的都是没钱的老板或经理的艰难局面。由是,风险愈演愈烈。当然也会出现一些不能正视自己国家贸易地位和能力,盲目举债、到处申请外汇贷款的现象,这同样造成了一些债权国贷款无法偿还的风险。

4.合同风险。

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人都知道,国际贸易合同只是约束贸易双方的纸质文件,在跨国贸易中如果一方不守信用,单方面违约,追责的难度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这样说,因一方单方面违约而造成损失的偿还可能是微乎其微的。而且合同的中外文表述往往存在着实质性条款的歧义性解释、合同的使用范围往往存在着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冲突,有些知识产品运营商又没有国际商务合作的经验,当进口商不能按期履约时,风险就会非常巨大。

5.价格风险。

在商品交换领域,价格的波动是供需关系的晴雨表。在国际贸易领域,商品价格的国内波动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就光盘、出版物、影视作品、文学读物等知识产品的跨境流动而言,价格的随行就市是极为普遍的事情。但问题在于,当已经按照合同价格预期交割的知识产品因国内需求的增大而大幅涨价的时候,对于贸易商来说,是撕毁合同直接向国内卖出这些产品,还是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按期交货呢?正常来说应该是按期交货,但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一再告诉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的支配下,大多数商人都会倾向于毁掉合同赚取超额利润。这时市场伦理就会让位于功利哲学,巨大风险就会从天而降。

三、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策略

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外贸易不平衡问题正在逐渐加剧、知识产品贸易中的违法违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盗版现象极为普遍、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的跨国抄袭现象愈演愈烈、各种文化产品国际合作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不当竞争此起彼伏。靠什么来约束知识产品市场的国际贸易呢?本研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知识产品国际贸易市场的调研工作。

根据需求偏好理论,地域上相邻或相近国家的贸易依存度要高于空间上较远地区和国家的贸易依存度。作为亚洲面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知识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是东亚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就东亚来说,中国知识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是韩国,其次是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日本、澳门地区和朝鲜。据文化部和商业部的联合调查,从2000年到2014年底,中韩知识产品的贸易总额达到了1598.9亿美元,其中进口额达到1057.5亿美元,逆差趋势明显。就东南亚来说,中国知识产品输出的主要地区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中中新和中马贸易额占到了贸易总额的79%,表明中国的知识产品在东南亚地区已经形成了广泛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缅甸、印度、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尼泊尔与中国有着良好的地缘合作关系,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知识产品贸易额很小。近年来,伴随着远洋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中国和美国、欧洲、南美洲、非洲的知识产品双边贸易在逐渐扩大,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总局的统计数据,近10年来中美之间的知识产品贸易额已经达到1200.98亿美元,中国和欧盟之间已经达到621.56美元,中国和南美洲的知识产品贸易额达到了37亿美元,中非知识产品贸易额达到了98亿美元。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今后应继续加大与地缘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品贸易,要依据准确的贸易数据制定合理的出口战略和进口措施。要根据欧洲国家偏好中国物美价廉文化产品的需求事实,制定中国知识产品出口欧洲的详细计划;要把中国的陶瓷制品、丝绸制品、柳编制品、服装产品、小饰品添加上强烈的文化信息,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和谐大同思想输出国外,使知识产品供应商能够在赚取国际分工效益的同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对于某些携带考古信息的古董和文物,我们也要本着协商的原则,尽量回购流失到国外的珍贵宝物;对于非法走私文物的现象和行为要大力查处、毫不手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细致缜密的事前调研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决策的重要前提,这方面经验是丰富的,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

2.认真研究贸易国的政治、经济及法治状况,牢牢把握贸易国的政策特征和价值偏好。

作为全球经济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地区,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拥有极为广阔的需求市场,并吸引了大批的国际资本涌入中国出版业、广告业乃至各种文体娱乐行业。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国内文化消费需求空间很大。作为中国知识产品贸易的主要输出国,美国、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的政治运作特点、经济发展走向、政策偏好性和价值评估体系都是各国知识产品贸易商必须密切关注的重要信息。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国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或消极财政政策时,这将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反之,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对于知识产品贸易商来说,只有认真研究了贸易伙伴国的政策变化动态并随时关注国际社会的风吹草动,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取客观的比较收益,否则,巨大的贸易风险将不期而至。就欧洲和美国来说,中国的电影电视产业要想打入这些国家的主流音像市场是很难的,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商人经济实力有限,更是由于这些国家对中国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的质疑和困惑。由此,中国在输出知识产品的时候要尽量寻找那些极富传统感染力的文化产品,避开那些带有单一政治教化色彩的知识产品;中国输入到欧洲和美洲的知识产品要尽量体现出对那些国家制度和宗教的尊重,避免因为意识形态问题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对于非洲国家来说,我们的核心目的是输出出版业和传媒业的文化产品,把古老的东方儒学文化传播到遥远的非洲部族。

3.选择正确的计价货币,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商务英语 实训教学

一、概述

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逐渐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实训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实训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及学生的从业能力、适应岗位能力。然而,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实训目标不具体,实训内容单一,没有与实训相配套的实训教材,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缺乏“双师型”实训教师。

因此,改革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已经成为商务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拟结合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实训基地建设及师资建设等方面探讨如何改进和优化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

二、实训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1.构建多样化的实训教学模式

(1)“SimTrade+POCIB”赛训结合模式。为了让学生熟知外贸流程,懂得具体的操作,我校从南京世格公司购买了SimTrade外贸实习软件。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B2B模拟电子商务环境,由教师为学生设置账户、安排实训计划、分配具体任务、对贸易环境实施宏观调控,学生按照进出口业务流程分别扮演出口商、进口商、工厂、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5类角色,完成业务流程,所有的程序均在模拟贸易环境中进行。

通过在平台上扮演各类角色,学生能很快的掌握成本核算;外贸函电写作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流程;学会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和手段。

POCIB(Practice for Operational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即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自201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得到了广泛认可。大赛比赛项目和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类似,但更具竞争性和挑战性。大赛依托POCIB实训课程平台,以竞赛的模式整合了跨校际的学习资源,以在线的游戏化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着重培养和反映参赛选手的跟单能力、业务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我校经贸系连续三年参加了此项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5年,外国语系拟组织学生参加比赛,以赛促学,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升学生外贸综合业务技能,取得POCIB外贸从业能力证书,为将来胜任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项目化实训模式。为了培养出既懂外贸又懂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操作的掌握熟练英语的技能型人才,将人才的培养从过去传统的仿真模拟向实战性的实训形式转化,我系根据企业对人才所需职业能力的需求,采用了以培养实战型商务英语人才的项目化实训培养模式。

2015年7月,我系与东莞新航线跨境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启了基于“全球速卖通”的实训模式。“速卖通”是阿里巴巴帮助中小企业接触终端批发零售商,小批量多批次快速销售,拓展利润空间而全力打造的融合订单、支付、物流于一体的外贸在线交易平台。

首先,通过报名、笔试及面试的形式选出了66名学生,将其分成11个项目小组,通过开展项目运营来实施实训培养,并开展有关外贸电子商务的项目化培训。

其次,学校聘请阿里巴巴金牌讲师、博格跨境电商学院讲师来学校授课。课程内容丰富,包括跨境电子商务概况、跨境平台介绍、店铺定位等。培训采用理论加实践的方式进行,通过培训让学员充分了解跨境电商发展趋势和基础知识,掌握跨境电商创业技能,并成功注册速卖通网店,使学员在最快的时间内较好地掌握了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实操技术。

再次,根据外贸电子商务的职业能力需求,围绕“速卖通”跨境电商平台设计以商务英语、电商业务、国际营销、国际物流、综合拓展五个项目为实训内容,开展外贸电商的知识运用和技能训练。在“速卖通”平台上,项目小组开设店铺,从进货到产品营销,真实地进行外贸电子商务的实战业务。

最后,项目化实训模式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基本上每个小组都顺利出单,有的小组一天的出单量高达20件产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通过分享,同学及老师共同的探讨得以高效的解决。

2.建立科学的实训评价体系。我系在实训中建立了任务型评价体系。任务型评价体系把任务作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重点考察学习者完成任务本身的表现。根据实训目的实训进度对参训学生进行考核。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为了细化量化对学生的评价,使评价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训表现,教师在实训前作了实训考勤表、自评表、互评表等,以便督促学生积极认真地完成实训任务。在基于“全球速卖通”的实训模式中,学生的出单时间、出单量及收益都成为评价的关键依据。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实训室购买了投影、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白板等办公设备。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主旨是让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工作时,既能将所学用于实践,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足,并有利于各项能力的协调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我系与深圳、东莞等地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逐步建立起合作型的校外实训基地。2013年7月,我系商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赴广东顶岗实训,开创了本校学生校外实训的先河。不少同学取得了佳绩,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4.“双师型队伍”建设。当前商务英语专业缺乏技能型和实践型的教师是提高商务英语实训教学质量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系采取了如下措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与深圳鹏程网商会及东莞网商会建立合作关系,派老师前往网商会所属企业顶岗实训。先后共有九名教师利用暑假分别在东莞嘉昊服饰有限公司、深圳图腾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顶岗实训,担任外贸业务员的工作。在2015年暑期开班的跨境电子商务培训班中,11名老师全线参与,从选产品到产品及发货都全程跟进,收货颇丰。其次,鼓励教师参与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如“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全国商务英语考试等,并有教师获得了商务英语考官资格。再次,邀请企业老总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到校进行讲座,使教师不出校门亦能收获最新商务理念及知识。最后,派教师前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著名高校进行学习,了解商务英语最新动态。

5.开发与实训配套的教材。针对目前大部分实训教材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我系经过慎重考虑,选取于2015年出版的《跨境电商:阿里巴巴速卖通宝典》作为实训教材之一。该书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除此之外,我系拟打算安排教师编写礼仪实训方面的教材,将引用最新案例,让同学们对礼仪有更直观的了解,以促进其成长。

三、结语

鉴于当前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不足及商务英语专业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商务英语实训教学是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任重道远的庞大工程。我系商务英语实训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也只是处于探索阶段,后期的成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郭艳红.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教学改革路在何方[J].海外英语.2014(2):87-88.

[2]王立非.叶兴国等.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3):297.

第9篇

根据知识贸易学的基本规律,贸易必然导致风险,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必然导致基于特殊传播机制的知识溢出性风险。具体讲,导致各种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的潜在利益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经济原动力。“知识能够带来效益”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通俗的主流话语。全世界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无一不是为了传播知识而设立的思想接合中介,这些学校或研究机构为知识需求者和知识拥有者之间架起了沟通和联系的纽带,为人类知识的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如美国著名知识经济学家约翰•汤姆斯所说,一种知识,如果不能给人的类存在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哪怕是带来潜在的物质性收益,那么这种知识的传播能力将会大打折扣。联系今天中国各级教育的经济导向性,我们也会明确感受到知识产品的经济驱动力。事实上,知识产品的跨国流动并不是政府和商人人为促动的,在较为严格的知识动力学意义上,知识产品的潜在或现实的利益本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经济原动力。那些冒着投资风险进行跨境交易的商人只是达成知识产品国际交易的后发助力而已,他们所获得的基于当期汇率所表现出的货币价值,只是隐含在知识产品中的劳动凝结在获得新的使用价值之后的利润让渡,也可以说是对知识产品特殊有用性进行全球转移的货币奖励。

2.知识的政治价值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政治源动力。自阶级社会和私有制度出现以来,人类始终面临三大选择:一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政治制约性选择;二是为了维持生存所必然遇到的政治生活干扰性选择;三是治者以各种方式向社会传递的主导性存在价值选择。在上述选择的关键路口,政治治理者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来强化对被治理者的威权性存在。假定意识形态是一种知识产品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断定统领整个社会精神和思想走向的核心价值系统是促使知识产品国际流动的终极解释力。政治家经营国家的重要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基于权力的法定收益,在宏观国际关系学上,把一国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意识形态推向他国才是政治产品国际化的最高境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美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打着“意识形态民主化”输出的口号,但美国在国外经营企业的目的之一就是为美国的全球政治战略服务。正如斯宾塞、李嘉图、威廉•配第、凯恩斯和萨缪尔森的一致看法:几乎没有一种经济活动是可以脱离开政治权力的约束而自在发展的,即使是在古代社会也是如此。我们要杜绝“国际贸易泛政治化”的倾向,但我们更要看到国际贸易的政治风险。就知识产品跨境流动的权力驱动力来说,知识的政治价值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政治源动力。换一句话来说,正是无所不在的政治权力酿生了国际贸易诸多的摩擦和矛盾。

3.知识的文化娱乐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文化肇因。文化形式最初是高于政治和经济形态的,因为一种完全拘泥于生活的艺术是不可能带给观众艺术化视觉效果的。在全球知识产品频繁流动的今天,广播电影电视、杂志期刊出版、广告视觉传媒、数据电子电脑都以其特有的文化娱乐性滋生了各种潜在和实际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如果把这些产品的国际交易风险都归结为中间人(商人、政府或者民间组织),那是不科学的,因为无论是参与贸易的企业,还是政府许可证的管理,抑或是民间的中介机构都希望获得物质性的收益。这些参与者的行为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形形的交易风险呢?事实上,知识的文化娱乐性是导致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文化驱动力。娱乐是文化的,但娱乐也是要走向国际化的。当一种知识产品不能带给人愉悦的心情和畅快淋漓的感性体验的时候,它就会被很快抛弃,更谈不上什么跨国交换了。

二、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表现形态

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隐含着基于货币市场波动而引发的汇率风险、基于国家金融制度差异而引发的政策风险、基于信用资金偿还机制差异而引发的贷款风险、因各国契约理念不同而引发的合同风险、基于知识隐形贬值而引发的价格风险等问题。当然由于知识产品时空传播方式的差异性,使得知识产品国际贸易的风险呈现出许多独有的特征。

1.汇率风险。不论美元债务扩张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持有美元的国家和个人货币购买力的潜在损失,美元仍然是当今世界最为通行的国际结算方式。新西兰学者Michael•Wang和Jack•yang曾探讨过建立以弹性金本位为核心的二元货币体系的构想,指出这种货币制度是使储蓄存款长期保持原有购买力的重要保障,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基础性解决方案,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但这种国际金融改革方案只是存在于理论探讨的阶段,并没有得到大多数英联邦国家的研究和支持,也就是说,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默认美元的结算方便功能,同时也认可了以美元为国际货币结算单位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同股票、基金、期货、债券市场一样,国际货币市场的交易同样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和供需法则;同虚拟资本的交易法则一样,全球知识产品的交易同样受货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当许多人大量购入美元而兑换人民币的时候,伴随着美元贬值的不仅是持有美元国家购买力的下降,这一行为同样也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并事实上给跨国知识产品贸易商以远期盈利的机会。比如,中日韩三国的电影市场就曾经因为汇率的波动给韩国公司和中国国际影视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2.政策风险。世界各国都对他国的知识输入持谨慎和理性的态度。比如欧洲就对中国出版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征收较高的关税,美国对中国出版物的输入控制更是非常严格,除了有反倾销审查之外,还增加了意识形态审查和宗教审查。对于那些与美利坚基督信仰明显相悖的出版物一律排除在外,不准任何出版商以任何名义带进美国。事实上,中国自然科学成果输入美国国会图书馆并成为ISTP和EI检索的比例要远远高于社科类成果的检索比率。除去中美两国版权制度和版税扣除机制的不同之外,在知识产品的中美贸易方面,两国的政策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那些名为保护贸易自由的法律政策,实际上成为国际贸易组织成员国跨境交易的巨大壁垒,最终酿生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产品贸易风险。

3.贷款风险。知识产品的国内生产企业为了打开国际市场,往往在国内法的框架内通过股市、基金、期货、债券,甚至变相民间融资的形式获取大量资金,这些资金的偿还有的有明确期限,有的则是非法融资的。在民间高利贷和地下钱庄的支持下,各种影音公司和出版公司,尤其是那些微电影企业,在短时间内就筹集到了知识生产的全部资金。但问题在于,如果这些知识产品没有获得实体企业的青睐,没有获得国际销售的利润,那么开发商和运营商以及中介公司都会面临巨大的偿贷压力;当这一贸易链条上的任何一家企业因道德或法律纠纷而“撂跤子”时,正零和博弈就会迅速变成“囚徒困境”。这时就会出现到处都是催债的经理人、而到处可见的都是没钱的老板或经理的艰难局面。由是,风险愈演愈烈。当然也会出现一些不能正视自己国家贸易地位和能力,盲目举债、到处申请外汇贷款的现象,这同样造成了一些债权国贷款无法偿还的风险。

4.合同风险。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人都知道,国际贸易合同只是约束贸易双方的纸质文件,在跨国贸易中如果一方不守信用,单方面违约,追责的难度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这样说,因一方单方面违约而造成损失的偿还可能是微乎其微的。而且合同的中外文表述往往存在着实质性条款的歧义性解释、合同的使用范围往往存在着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冲突,有些知识产品运营商又没有国际商务合作的经验,当进口商不能按期履约时,风险就会非常巨大。

5.价格风险。在商品交换领域,价格的波动是供需关系的晴雨表。在国际贸易领域,商品价格的国内波动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就光盘、出版物、影视作品、文学读物等知识产品的跨境流动而言,价格的随行就市是极为普遍的事情。但问题在于,当已经按照合同价格预期交割的知识产品因国内需求的增大而大幅涨价的时候,对于贸易商来说,是撕毁合同直接向国内卖出这些产品,还是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按期交货呢?正常来说应该是按期交货,但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一再告诉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的支配下,大多数商人都会倾向于毁掉合同赚取超额利润。这时市场伦理就会让位于功利哲学,巨大风险就会从天而降。

三、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策略

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外贸易不平衡问题正在逐渐加剧、知识产品贸易中的违法违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盗版现象极为普遍、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的跨国抄袭现象愈演愈烈、各种文化产品国际合作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不当竞争此起彼伏。靠什么来约束知识产品市场的国际贸易呢?本研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知识产品国际贸易市场的调研工作。根据需求偏好理论,地域上相邻或相近国家的贸易依存度要高于空间上较远地区和国家的贸易依存度。作为亚洲面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知识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是东亚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就东亚来说,中国知识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是韩国,其次是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日本、澳门地区和朝鲜。据文化部和商业部的联合调查,从2000年到2014年底,中韩知识产品的贸易总额达到了1598.9亿美元,其中进口额达到1057.5亿美元,逆差趋势明显。②就东南亚来说,中国知识产品输出的主要地区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中中新和中马贸易额占到了贸易总额的79%,表明中国的知识产品在东南亚地区已经形成了广泛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缅甸、印度、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尼泊尔与中国有着良好的地缘合作关系,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知识产品贸易额很小。近年来,伴随着远洋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中国和美国、欧洲、南美洲、非洲的知识产品双边贸易在逐渐扩大,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总局的统计数据,近10年来中美之间的知识产品贸易额已经达到1200.98亿美元,中国和欧盟之间已经达到621.56美元,中国和南美洲的知识产品贸易额达到了37亿美元,中非知识产品贸易额达到了98亿美元。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今后应继续加大与地缘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品贸易,要依据准确的贸易数据制定合理的出口战略和进口措施。要根据欧洲国家偏好中国物美价廉文化产品的需求事实,制定中国知识产品出口欧洲的详细计划;要把中国的陶瓷制品、丝绸制品、柳编制品、服装产品、小饰品添加上强烈的文化信息,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和谐大同思想输出国外,使知识产品供应商能够在赚取国际分工效益的同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对于某些携带考古信息的古董和文物,我们也要本着协商的原则,尽量回购流失到国外的珍贵宝物;对于非法走私文物的现象和行为要大力查处、毫不手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细致缜密的事前调研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决策的重要前提,这方面经验是丰富的,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

2.认真研究贸易国的政治、经济及法治状况,牢牢把握贸易国的政策特征和价值偏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地区,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拥有极为广阔的需求市场,并吸引了大批的国际资本涌入中国出版业、广告业乃至各种文体娱乐行业。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国内文化消费需求空间很大。作为中国知识产品贸易的主要输出国,美国、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的政治运作特点、经济发展走向、政策偏好性和价值评估体系都是各国知识产品贸易商必须密切关注的重要信息。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国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或消极财政政策时,这将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反之,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对于知识产品贸易商来说,只有认真研究了贸易伙伴国的政策变化动态并随时关注国际社会的风吹草动,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取客观的比较收益,否则,巨大的贸易风险将不期而至。就欧洲和美国来说,中国的电影电视产业要想打入这些国家的主流音像市场是很难的,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商人经济实力有限,更是由于这些国家对中国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的质疑和困惑。由此,中国在输出知识产品的时候要尽量寻找那些极富传统感染力的文化产品,避开那些带有单一政治教化色彩的知识产品;中国输入到欧洲和美洲的知识产品要尽量体现出对那些国家制度和宗教的尊重,避免因为意识形态问题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对于非洲国家来说,我们的核心目的是输出出版业和传媒业的文化产品,把古老的东方儒学文化传播到遥远的非洲部族。

第10篇

关键词:知识产品;金融制度;国际贸易;风险;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F74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8-0089-03

作者简介:师超(1982-),女,吉林松原人,长春财经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国际经济贸易政策和国际经济法;党杨(1982-),女,黑龙江鹤岗人,长春财经学院经济学院讲师,副院长,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博士,主要研究西方经济理论和区域经济学。

知识产品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依靠知识、智力等要素所创造出来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的总和。它包括影视传媒作品、期刊出版物、企业信誉、商标、专利、计算机软件及商业秘密等。本文拟在分析知识产品国际贸易诸多风险形成原因、表现形态的基础上,提出防范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基本策略。

一、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成因分析

根据知识贸易学的基本规律,贸易必然导致风险,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必然导致基于特殊传播机制的知识溢出性风险。具体讲,导致各种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的潜在利益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经济原动力。“知识能够带来效益”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通俗的主流话语。全世界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无一不是为了传播知识而设立的思想接合中介,这些学校或研究机构为知识需求者和知识拥有者之间架起了沟通和联系的纽带,为人类知识的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如美国著名知识经济学家约翰?汤姆斯所说,一种知识,如果不能给人的类存在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哪怕是带来潜在的物质性收益,那么这种知识的传播能力将会大打折扣。联系今天中国各级教育的经济导向性,我们也会明确感受到知识产品的经济驱动力。事实上,知识产品的跨国流动并不是政府和商人人为促动的,在较为严格的知识动力学意义上,知识产品的潜在或现实的利益本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经济原动力。那些冒着投资风险进行跨境交易的商人只是达成知识产品国际交易的后发助力而已,他们所获得的基于当期汇率所表现出的货币价值,只是隐含在知识产品中的劳动凝结在获得新的使用价值之后的利润让渡,也可以说是对知识产品特殊有用性进行全球转移的货币奖励。

2知识的政治价值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政治源动力。自阶级社会和私有制度出现以来,人类始终面临三大选择:一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政治制约性选择;二是为了维持生存所必然遇到的政治生活干扰性选择;三是治者以各种方式向社会传递的主导性存在价值选择。在上述选择的关键路口,政治治理者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来强化对被治理者的威权性存在。假定意识形态是一种知识产品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断定统领整个社会精神和思想走向的核心价值系统是促使知识产品国际流动的终极解释力。政治家经营国家的重要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基于权力的法定收益,在宏观国际关系学上,把一国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意识形态推向他国才是政治产品国际化的最高境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美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打着“意识形态民主化”输出的口号,但美国在国外经营企业的目的之一就是为美国的全球政治战略服务。正如斯宾塞、李嘉图、威廉?配第、凯恩斯和萨缪尔森的一致看法:几乎没有一种经济活动是可以脱离开政治权力的约束而自在发展的,即使是在古代社会也是如此。我们要杜绝“国际贸易泛政治化”的倾向,但我们更要看到国际贸易的政治风险。就知识产品跨境流动的权力驱动力来说,知识的政治价值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政治源动力。换一句话来说,正是无所不在的政治权力酿生了国际贸易诸多的摩擦和矛盾。

3知识的文化娱乐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文化肇因。文化形式最初是高于政治和经济形态的,因为一种完全拘泥于生活的艺术是不可能带给观众艺术化视觉效果的。在全球知识产品频繁流动的今天,广播电影电视、杂志期刊出版、广告视觉传媒、数据电子电脑都以其特有的文化娱乐性滋生了各种潜在和实际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如果把这些产品的国际交易风险都归结为中间人(商人、政府或者民间组织),那是不科学的,因为无论是参与贸易的企业,还是政府许可证的管理,抑或是民间的中介机构都希望获得物质性的收益。这些参与者的行为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形形的交易风险呢?事实上,知识的文化娱乐性是导致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文化驱动力。娱乐是文化的,但娱乐也是要走向国际化的。当一种知识产品不能带给人愉悦的心情和畅快淋漓的感性体验的时候,它就会被很快抛弃,更谈不上什么跨国交换了。

二、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表现形态

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隐含着基于货币市场波动而引发的汇率风险、基于主权国家金融制度差异而引发的政策风险、基于信用资金偿还机制差异而引发的贷款风险、因各国契约理念不同而引发的合同风险、基于知识隐形贬值而引发的价格风险等问题。当然由于知识产品时空传播方式的差异性,使得知识产品国际贸易的风险呈现出许多独有的特征。

1汇率风险。不论美元债务扩张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持有美元的国家和个人货币购买力的潜在损失,美元仍然是当今世界最为通行的国际结算方式。新西兰学者Michael? Wang 和 Jack?yang曾探讨过建立以弹性金本位为核心的二元货币体系的构想,指出这种货币制度是使储蓄存款长期保持原有购买力的重要保障,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基础性解决方案,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但这种国际金融改革方案只是存在于理论探讨的阶段,并没有得到大多数英联邦国家的研究和支持,也就是说,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默认美元的结算方便功能,同时也认可了以美元为国际货币结算单位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同股票、基金、期货、债券市场一样,国际货币市场的交易同样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和供需法则;同虚拟资本的交易法则一样,全球知识产品的交易同样受货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当许多人大量购入美元而兑换人民币的时候,伴随着美元贬值的不仅是持有美元国家购买力的下降,这一行为同样也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并事实上给跨国知识产品贸易商以远期盈利的机会。比如,中日韩三国的电影市场就曾经因为汇率的波动给韩国公司和中国国际影视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2政策风险。世界各国都对他国的知识输入持谨慎和理性的态度。比如欧洲就对中国出版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征收较高的关税,美国对中国出版物的输入控制更是非常严格,除了有反倾销审查之外,还增加了意识形态审查和宗教审查。对于那些与美利坚基督信仰明显相悖的出版物一律排除在外,不准任何出版商以任何名义带进美国。事实上,中国自然科学成果输入美国国会图书馆并成为ISTP和EI检索的比例要远远高于社科类成果的检索比率。除去中美两国版权制度和版税扣除机制的不同之外,在知识产品的中美贸易方面,两国的政策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那些名为保护贸易自由的法律政策,实际上成为国际贸易组织成员国跨境交易的巨大壁垒,最终酿生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产品贸易风险。

3贷款风险。知识产品的国内生产企业为了打开国际市场,往往在国内法的框架内通过股市、基金、期货、债券,甚至变相民间融资的形式获取大量资金,这些资金的偿还有的有明确期限,有的则是非法融资的。在民间高利贷和地下钱庄的支持下,各种影音公司和出版公司,尤其是那些微电影企业,在短时间内就筹集到了知识生产的全部资金。但问题在于,如果这些知识产品没有获得实体企业的青睐,没有获得国际销售的利润,那么开发商和运营商以及中介公司都会面临巨大的偿贷压力;当这一贸易链条上的任何一家企业因道德或法律纠纷而“撂跤子”时,正零和博弈就会迅速变成“囚徒困境”。这时就会出现到处都是催债的经理人、而到处可见的都是没钱的老板或经理的艰难局面。由是,风险愈演愈烈。当然也会出现一些不能正视自己国家贸易地位和能力,盲目举债、到处申请外汇贷款的现象,这同样造成了一些债权国贷款无法偿还的风险。

4合同风险。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人都知道,国际贸易合同只是约束贸易双方的纸质文件,在跨国贸易中如果一方不守信用,单方面违约,追责的难度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这样说,因一方单方面违约而造成损失的偿还可能是微乎其微的。而且合同的中外文表述往往存在着实质性条款的歧义性解释、合同的使用范围往往存在着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冲突,有些知识产品运营商又没有国际商务合作的经验,当进口商不能按期履约时,风险就会非常巨大。

5价格风险。在商品交换领域,价格的波动是供需关系的晴雨表。在国际贸易领域,商品价格的国内波动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就光盘、出版物、影视作品、文学读物等知识产品的跨境流动而言,价格的随行就市是极为普遍的事情。但问题在于,当已经按照合同价格预期交割的知识产品因国内需求的增大而大幅涨价的时候,对于贸易商来说,是撕毁合同直接向国内卖出这些产品,还是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按期交货呢?正常来说应该是按期交货,但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一再告诉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的支配下,大多数商人都会倾向于毁掉合同赚取超额利润。这时市场伦理就会让位于功利哲学,巨大风险就会从天而降。

三、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策略

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外贸易不平衡问题正在逐渐加剧、知识产品贸易中的违法违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盗版现象极为普遍、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的跨国抄袭现象愈演愈烈、各种文化产品国际合作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不当竞争此起彼伏。靠什么来约束知识产品市场的国际贸易呢?本研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知识产品国际贸易市场的调研工作。根据需求偏好理论,地域上相邻或相近国家的贸易依存度要高于空间上较远地区和国家的贸易依存度。作为亚洲面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知识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是东亚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就东亚来说,中国知识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是韩国,其次是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日本、①澳门地区和朝鲜。据文化部和商业部的联合调查,从2000年到2014年底,中韩知识产品的贸易总额达到了15989亿美元,其中进口额达到10575亿美元,逆差趋势明显。②就东南亚来说,中国知识产品输出的主要地区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中中新和中马贸易额占到了贸易总额的79%,表明中国的知识产品在东南亚地区已经形成了广泛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缅甸、印度、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尼泊尔与中国有着良好的地缘合作关系,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知识产品贸易额很小。近年来,伴随着远洋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中国和美国、欧洲、南美洲、非洲的知识产品双边贸易在逐渐扩大,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总局的统计数据,近10年来中美之间的知识产品贸易额已经达到120098亿美元,中国和欧盟之间已经达到62156美元,中国和南美洲的知识产品贸易额达到了37亿美元,中非知识产品贸易额达到了98亿美元。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今后应继续加大与地缘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品贸易,要依据准确的贸易数据制定合理的出口战略和进口措施。要根据欧洲国家偏好中国物美价廉文化产品的需求事实,制定中国知识产品出口欧洲的详细计划;要把中国的陶瓷制品、丝绸制品、柳编制品、服装产品、小饰品添加上强烈的文化信息,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和谐大同思想输出国外,使知识产品供应商能够在赚取国际分工效益的同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对于某些携带考古信息的古董和文物,我们也要本着协商的原则,尽量回购流失到国外的珍贵宝物;对于非法走私文物的现象和行为要大力查处、毫不手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细致缜密的事前调研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决策的重要前提,这方面经验是丰富的,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

2认真研究贸易国的政治、经济及法治状况,牢牢把握贸易国的政策特征和价值偏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地区,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拥有极为广阔的需求市场,并吸引了大批的国际资本涌入中国出版业、广告业乃至各种文体娱乐行业。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国内文化消费需求空间很大。作为中国知识产品贸易的主要输出国,美国、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的政治运作特点、经济发展走向、政策偏好性和价值评估体系都是各国知识产品贸易商必须密切关注的重要信息。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国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或消极财政政策时,这将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反之,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对于知识产品贸易商来说,只有认真研究了贸易伙伴国的政策变化动态并随时关注国际社会的风吹草动,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取客观的比较收益,否则,巨大的贸易风险将不期而至。就欧洲和美国来说,中国的电影电视产业要想打入这些国家的主流音像市场是很难的,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商人经济实力有限,更是由于这些国家对中国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的质疑和困惑。由此,中国在输出知识产品的时候要尽量寻找那些极富传统感染力的文化产品,避开那些带有单一政治教化色彩的知识产品;中国输入到欧洲和美洲的知识产品要尽量体现出对那些国家制度和宗教的尊重,避免因为意识形态问题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对于非洲国家来说,我们的核心目的是输出出版业和传媒业的文化产品,把古老的东方儒学文化传播到遥远的非洲部族。

3选择正确的计价货币,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出于国内货币市场特殊性的考量,中国政府对外汇交易实行的是金融管制政策。近年来,虽然社会各界都在大力提倡建立外汇保险政策和存款保险政策,但由于汇率和利率波动的不可预期性,均未能实施。外汇管制政策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本币的运行安全,并规避全球金融市场危机,但也会造成外汇市场的流动性呆滞,造成进出口贸易商的双边贸易风险。我国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中有效防范货币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就应该正确选择计价货币。一般来讲,出口的时候要以硬币作价、进口的时候要以软币计价。如果迫不得已在出口的时候采用了软币计价,就要相应提高作价;在进口时采用了硬币计价,则要相应调低作价。如果选用的计价货币汇率波动幅度较大,还应该通过以汇率区确定价格的方式在合同中列入价格调整条款以更好地维护双方的权益。

注释:

①中日知识产品的双边贸易受制于两国的历史纠葛和主权争论,近年来的知识产品贸易额正大幅下滑。至2014年底,双边知识产品的贸易总额为120亿美元,进出口基本持平。

②根据Krugman,Fujta,Venables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观点,结合纳什均衡的一般阐释,我们可以断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国家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正相关关系。由于具有相似的文化历史背景,韩国人对学习中国文化有一种明显的偏好,并且直接体现在对中国文化类产品的贸易数值上。但与韩国人相比,中国人对韩国电影、电视剧和化妆、美容、整形等知识产品的青睐程度远远高于他们对中国知识产品的研究兴趣。由此决定了中韩知识产品贸易的巨大逆差。

参考文献:

[1]李婧.加强宏观金融调控 规避国际贸易风险[J].中国证券期货,2011,(5).

[2].浅谈国际贸易中的市场风险与防范[J].时代金融, 2011,(27).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教育服务贸易,GATS,在线学习

教育服务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出国留学。这种贸易形式已存在多年,但目前比较新的发展趋势是,学生在不出国的情况下,另一个国家的教育服务提供者提供广泛的课程设置和资格认证,此外,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这种贸易的繁荣提供了可能。

一.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和趋势

(一)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

GATS把国际服务贸易分成四种方式:(1)跨境交付,指教育服务本身跨越国界;( 2) 境外消费,指一位自然人到其他国家去学习,即留学;( 3) 商业存在,指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到国外设立营利性分支机构;( 4) 自然人流动,指一个自然人临时性地到其他国家提供教育服务等。

对于教育服务贸易的水平,目前的数据很少,也很难进行评估。Kurt Larsen, John P. Martin 和Rosemary Morris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际教育服务数据库和OECD的教育体制指标(INES)提供的有关出国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的数据,对教育服务贸易的大致情况进行了粗略估计。不过,由于现有的数据来源存在很多问题,要想得出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可靠规模,很难。这三位学者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教育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根据几个标题被分类,而且往往与其他活动混在一起,因此,运用服务贸易的标准统计数据去识别“教育服务贸易”是很不容易的,有时是不可能做到的。

根据OECD/Eurosat分类,教育服务贸易被算在了下面两个标题之下:

1.242 个人旅行,与教育有关的费用;

2.936 其他商业、专业和技术服务。

第一类包括留学生支付给教育机构的学费及生活费。这与世贸组织对跨境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方式进行分类的第2种方式(境外消费)是对应的。从留学生学习的国家看来,留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是服务“出口”,而在学生的母国看来,这些费用被视为服务“进口”。

第二类包括教育和培训服务贸易,这种贸易发生的条件是依据合同或者所支付的费用来提供服务。这与世贸组织分类的第1种方式(跨境交付)是对应的。这一类包括外国企业或者机构提供的员工培训或者教育考试服务,也包括国外客户为了交付、维修或者安装商品或服务而购买的生产商提供的培训服务,而且还包括企业或者教育机构提供的跨境在线学习活动。

就目前的国际贸易统计数据而言,不可能把收入与另一个国家提供培训服务的大学、其他教育机构和企业分开。这些外国机构的销售额没有包括在国际贸易统计数据里,只有他们的所得作为“收入”而不是“服务”被记在国际交易的项目里。这种情况与WTO分类的第3种方式(商业存在)相对应。

此外,也应该注意到,对于WTO分类的第4种方式(自然人流动),除非这种活动的所得被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否则也没被纳到服务贸易统计数据中。这些所得是以“员工的补偿费”的名义记在贸易统计数据中的。

由此可见,很难得出准确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规模。

(二)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在OECD(经合组织)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报告了“个人旅行,与教育有关的活动”数据,其中有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希腊、意大利、墨西哥、新西兰、波兰、英国、美国和委内瑞拉。这些国家包括教育服务贸易的五大“出口国”,也就是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英国和美国。其中,美国是这11个国家里最大的教育服务“出口国”,而澳大利亚是1970-2000年间教育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在4种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中GATS,第2种方式也就是境外消费仍是教育服务最主要的提供方式,而这个指标也因此常常被用来估计教育服务贸易的总体水平。不过,由于教育服务贸易的其他形式如在线学习和企业培训等形式增长迅速,未来,境外消费这个指标会越来越不准确。

随着电子商务和在线学习的不断发展,教育提供者也越来越青睐新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传统上与第2、3种方式相联系的纯粹的跨境教育服务贸易(第1种方式,即跨境交付)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跨境在线学习活动的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留学生数量的增加速度。同样,教育机构、出版商以及信息、通讯技术企业正通力合作,设计并传送各类在线学习课程。此外,跨国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技能使之与时俱进,也在开发教育和培训课程。对于第3种方式商业存在,随着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越来越在海外寻求创立分校和教学设施,与投资或创办相关的教育贸易也会在未来进一步发展。

在留学目的国方面,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吸引了超过75%的在经合组织成员国学习的留学生。对于留学生来源国,根据2006年的数据,来自经合组织26个富裕国家的亚洲和欧洲学生,在外国留学生中占大多数。其中,日本学生所占比例为2.8%,韩国学生4.3%,接下来是法国和德国学生,各占2.6%。不过,中国是最大的留学生出口国,占留学生总数的15.2%,印度次之,占5.7%,但中国不是经合组织的成员国。此外,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占绝大多数。

二.GATS与教育服务贸易

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是乌拉圭回合谈判“一揽子”多边协议的一部分,所以,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国都受到GATS规则的制约。它有三个核心部分,即:制定一般义务的原则框架(如透明度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特殊部门的附录(电讯、金融服务等)以及成员国提交的兑现承诺的时间表。

(一)目前世贸组织成员国对GATS做出的承诺

教育服务涵盖在GATS分类系统的第五章。它分为五个分部门,即(A)初等教育服务;(B)中等教育服务;(C)高等教育服务;(D) 成人教育服务;(E)其他。教育与能源、视听部门一样,是世贸组织成员国最少承诺的部门之一。截至2002年,世界贸易组织144个成员国中只有42个(欧盟12国算作一个整体)至少对其中的一个部门做出了承诺。

国家政策目标往往涉及到特定部门,GATS允许成员国调整自己的承诺以适应那些目标。世贸组织成员国可以对整个部门不做承诺,也可以选择特定部门给予市场准入并设置限制。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原则只适用于这个国家做出承诺的部门。然而,像透明度原则这样的一般原则适用于GATS涵盖的所有服务,不管自由化承诺是否有时间表。通过谈判回合,成员国可以选择时间表包括的部门和服务贸易方式,也可以对市场准入及国民待遇原则设置限制。

对于GATS协定下的教育服务承诺,一份调查显示,42个做出承诺的成员国中有25个国家对5个教育部门至少承诺了4个。其中,在经合组织中,2/3的国家对4个部门做出了承诺,只有5个国家对服务贸易没有做出任何承诺。此外,总的情况是,世贸组织成员国对服务贸易第3、4种方式设置的限制比第1、2种方式多,而且对初等和中等教育设置的限制比对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多。

(二)GATS后续谈判涉及的问题

对于服务领域,乌拉圭回合谈判的主要目标是建立起法律框架,通过此框架,后续谈判回合可以实现自由化论文服务。但由于大多数成员国做出的承诺都以保持现状为主,所以那时几乎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化。故此,在每个回合的谈判中,都希望成员国通过拓展和加深自由化承诺,对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进行磋商。

教育和医疗及其他社会服务一样,对多边贸易谈判来说,都是政治上比较敏感的部门。几乎所有国家都把教育视为社会服务,所以,对于教育服务自由化,普遍存在如下两个关注点:

1.公私立教育服务共存,使得公共服务的地位受到质疑。

按照GATS第一条第三款(b)的规定,此协定适用于“包括任何部门的任何服务,但在行使政府职权时提供的服务除外”;第三款 (c) 规定“行使政府职权时提供的服务”指“既不依据商业基础提供,也不与一个或多个服务提供者竞争的任何服务。”提出质疑的成员国认为,在混合教育体制里,私立教育部门与公立部门存在“竞争”。实际上,像医疗和教育这样的社会服务领域,公私提供者共存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但这种共存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们跟真正的服务一样,而且也不一定存在竞争,因此不必自动把公共服务纳入GATS的权限里。比如说,一些政府服务可能会收费,如入学报名费,这种情况就不能自动被视为“在商业基础之上”提供的服务。

一些成员国建议,在当前的GATS谈判中,要对教育服务贸易实行进一步自由化。事实上,GATS条款认可政府在教育部门为实现国内目标而拥有的管理权利。

2. GATS威胁了政府管理和追求社会政策目标的自主权。

其实,这种忧虑是不必要的,因为GATS在序文中明确认可了各国政府为实现国家政策目标应该行使的权利。GATS在序文中写到:“成员国为实现国家政策目标,在本土内有权对服务的提供进行管理,制定新的规章制度。鉴于各国在制定服务领域的规章制度方面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行使这个权利”。此外,这种担心也忽视了GATS的灵活性,因为GATS赋予了成员国选择的充分自由,他们不仅可以选择愿意做出市场准入承诺的部门和方式,也完全有自由确定承诺的内容和限制的范围。

三.教育服务贸易出现的政策问题

这里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问题。

(一)缺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的国际体系。至今还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因此,留学生对他们所受高等教育的质量没有信心,也不能确定他们获得的学历资格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价值。对于建立这样一种体系GATS,人们也曾做过几次尝试,但迄今为止,只达成了几个范围相当有限的区域性协议,用于定义高等教育提供者的国际标准,同时保护消费者(学生) 利益。

目前,在OECD成员国里,中等教育后的质量保障和认证体系千差万别。几乎所有质量保障模式都仅限于国内。随着新型教育提供者的加入,提供课程的新方式(如在线学习)的出现,留学生流动性的加大,确实需要一个国际性的质量保障体系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提高教育市场的透明度。

(二)在线学习的提供者对现有的高等教育市场的影响

毋容置疑,在线学习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实际上,要想提供能够吸引大量学生并为提供者带来效益的高质量的在线学习课程,很难,费用也很高。然而,不管怎么说,跨境的在线学习市场快速增长的潜力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在线学习凸显了高等教育机构所普遍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能及时传送课程。不过,在线学习远没有严重威胁到校园教育。

但是,在线学习可能对教育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第一,它极有可能增加学习国外课程、但至少把部分时间仍留在国内的学生的数量。第二,它凸显了质量保证的必要性,因为新的跨国网上教学机构在许多国家只有学生,却没有实体, 所以很难服从于当地的质量认证体制。第三,如果那些著名的大学决定大力投资网上教学,它们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得到更多的优势。最后,网上教学可以降低国际间学生流动的增长率。

(三)对国外中等后教育的管理

很多政府希望通过教育实现某些国内目标。它们认为,来自国外提供者的竞争会削弱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在国际通用的中等后教育和培训服务的质量认证体系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国内对如何管理国外中等后教育提供者肯定会有一些担心。日益增长的跨境在线学习活动最有可能加重这种担忧。然而,对于外国提供者的管理又会引发“与国内提供者同等待遇”的问题。不过,要注意到,GATS 明确认可各国政府对教育服务实施管理以达到国家政策目标的主权。此外,该协议本身的灵活性不但允许成员国选择他们希望给予市场准入的部门和服务提供方式,还允许它们决定市场准入的条件,如果待遇不同,还可提出给予国民待遇所需的条件。

(四)学习材料的知识产权

随着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间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学都试图通过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的知识、学习材料和名誉。但也有相反的例子。近来,哈佛、麻省理工、耶鲁和斯坦福大学的公开课走红网络。不过,免费的知识并不等同于免费的学习。将课程资料在网上公开并不能使世界各地的网上学习者得到那些大学在校生所获取的知识——一门课程的学习摘要丰富得多。

四.结语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借助竞争优势的力量,OECD国家成为教育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国。以在线学习为标志的技术创新可能会对未来的教育服务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但与此同时,很多国家担心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对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传统产生潜在威胁。所以,教育服务贸易多边自由化不太可能涉及到公共初等和中等教育,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培训的服务贸易自由化之路也可谓漫漫兮。

参考文献

[1]靳希斌.国际贸易服务研究[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第1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国贸专业;实操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83

随着我国外贸行业的迅猛发展,具备外贸综合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强,然而外贸专业技能属于隐性知识,不同区域、不同企业有不同要求,高校国贸人才培养若只停留在校内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不真正接触和了解社会,难以真正满足外贸行业需要。因此,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应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探讨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为区域经济贸易发展输送应用复合型外贸类专业人才。

1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国贸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涉及到国际商法、谈判、营销、跨境支付结算、跨境运输与保险、报关与报检等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理论教学远远不够,需要结合实践教学,实现与外贸就业市场对接,因此,实践教学已成为各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通过笔者调研,目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1针对外贸类课程设置实践学时、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国贸专业开设有一系列外贸实务类课程,从基础的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报关报检实务、国际结算,到综合性的国际贸易单证、进出口操作实训、国际贸易综合模拟等,针对不同的课程,各学院设置不同的实践学时,有针对性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分为课堂实践环节设计和实验室模拟两大类。比如国贸实务课程,许多学校采取课堂产品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种出口产品外贸合同条款的设计,以及运输、保险、支付等基本流程的模拟及单据的缮制,这样把外贸实际业务中的基本业务环节用“项目”的形式分成若干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将有助于理论向实践的有效转化,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综合性较强的实务类课程,各学院一般会通过外贸模拟练习软件在实验室进行外贸仿真演练,学生通过软件实现对进出口商、工厂、银行等各个业务当事人的扮演,实现对跨境交易货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等运作方式的了解。

1.2组织校内专业技能大赛,参加全国性国贸实践性比赛,以赛促学

通过笔者调研发现,大多数开设有国贸专业的独立学院都会在不同的学期根据课程进展展开相关外贸类技能比赛,比如基础性课程开设学期会开展营销会战、外贸函电写作比赛、信用证操作比赛;综合性课程开设的学期会开展外贸情景模拟大赛、商务谈判大赛、Simtrade软件操作大赛等。通过专业竞赛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实践意思的目的,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全国性的国贸竞赛如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是目前各大高校最为重视的学生从业能力大赛,涵盖面广、仿真性强,组织学生参赛对于促使其自主学习,完善外贸专业知识,了解外贸业务,增加实际操作经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助于增强职业竞争力。

1.3开展专业见习及毕业实习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学时学分设定,专业见习一般分布在1-7学期,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参观交流、外贸专题讲座、假期企业实践、社会调研、职业证书考试培训等形式,实现课堂之外实践技能的培养。毕业实习集中安排在大三暑假或大四,在为期12周的时间内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即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和系里统一安排实习单位相结合的形式。

2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笔者调研整理发现,尽管实践教学已受到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重视,实践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但在实施层面却遇到诸如实践体系不完善、实践资源相对匮乏、学生基础知识较差等问题,这往往会造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流于形式,实际指导意义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专业教育理念滞后,实践教学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目前,中国外贸已经由货物贸易为主的模式发展为涉及商品、资金、技术、劳务合作等各方面的全球性经营活动,但大部分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在培养模式上未能做到与时俱进,课程设置未考虑到电商发展、跨境支付等贸易发展新元素,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造成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无法满足外贸企业真正需要。

其次,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够规范,过度依赖教学软件。国贸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做到学校内外相结合、课堂内外相结合及四年循序渐进。而在实际组织实施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往往受到忽视,仅作为国贸相关理论教学的延伸,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一些外贸实践,且以计算机仿真实验为主。尽管人才培养方案对各项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实验、实训、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各部分比较分散,整合不够,未能使实践教学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国贸专业实验由课内实验和综合实训两部分构成。当前的课内实验大多属于简单操作型,分散在不同的课程中,层次低、内容简单,系统性较弱,而理论类外贸课程的课内实验更是往往被忽略。在综合实训过程中,学生受到软件设置的实验流程影响,容易机械化地进行电脑操作,往往与复杂多变的外贸真实场景差异较大。这样,以计算机模拟为主的校内专业实践活动质量不高,与实习、实训或毕业设计不能有效贯通,形成有机体,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再则,许多独立学院对参与一些全国或地方性的“国际贸易技能大赛”往往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造成教师指导的积极性和学生参与主动性,课外项目的组织实施缺乏。

最后,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并未建立或真正落实严格、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办法。实践教学具有形式多样,考核方式灵活的特点,大多数学院以学生递交的实验实训报告作为实践课程成绩及学分获得的评判基础。但这种方式无法判定学生能否从实践教学中真正有所收获,报告是否存在抄袭。宽松的考核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忽视实践课,难以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对于课外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比如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往往会由于学生本身实习意识淡薄、考研、找工作等因素,学校为保证就业率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考核有所放松,缺乏有效监督约束,导致毕业实习、论文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性和实际效果。

2.2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具备较高外贸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的指导。然而由于独立学院建院历史短暂,师资力量薄弱,外聘兼职教师占据一定比重,院聘教师大多为缺乏外贸工作经验的应届硕士博士,授课任务较重。院聘年轻教师往往理论知识过硬,实践经验及知识缺乏,实践课往往也是根据书本进行演练,无法为学生构建一个循序渐进的实践流程,最终校内课程实训及专业技能实训均无法得到有效实施,更不用说企业实际操作实践的开展。据调研发现,许多学院也都下文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技能,但在评职称的科研压力、教学任务繁重及激励保障机制缺乏的情况下,愿意去外贸企业实地学习工作的老师少之又少。在外聘教师方面,外贸一线业务人员尽管实践经验丰富,但在排课时间、授课方式、薪酬方面往往难以与学院要求达成一致,能请到授课的外贸人员寥寥无几。外聘教师大多为同样缺乏实践经验的“大校”老师,往往对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设计不关心,也不愿费心。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受到师资力量薄弱因素的制约,实践效果不佳。

2.3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实践教学推进难度较大

独立学院国贸专业招生录取线较低,很多学生学习底子较差,缺乏对学业、职业的规划,自主学习意识较差,缺乏对自身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意识,而这些正是外贸企业对学生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核心要求。同时,国贸专业的国际性特点,大量专业主干课程涉及到英语的听说读写应用,然而,通过对部分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调研发现,英语成绩能达到高考及格水平线的学生比重不到四分之一。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使得往往只有少数英语水平较高,学习意识较强的学生能够完成相关实践教学设计的目标,实践能力获得质的提升。从整体上来看,受到学生资质限制,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现阶段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推进难度较大。

2.4校外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缺乏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专业见习及专业实习的场所,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能与独立学院建立长期稳定合作的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很少。从企业角度来说,主要是外贸企业规模大多较小,需要实习生数量较小;或是企业考虑到自身经济利益和商业安全,不愿让实习生深入其经营活动等因素。从学生、学院角度来说,独立学院许多学生的外贸职业素养无法满足企业岗位要求,见习实习时间又较短,企业也不愿意花时间精力进行培训;当然,独立学院的资源及名望相比“大校”来说较有限,无法吸引更多优质实习基地合作。这些因素,使得独立学院校外实践活动质量大打折扣,学生不能真正接触实际业务的操作,无法真正体验外贸经营的具体过程,大多成为“参观”性质观摩见习、“打杂”型实习,实践实习质量不高。

3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优化思路

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对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日新月异的外贸发展形势,外贸产业链的升级,跨境交易方式及支付手段的更新,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在现有条件下不断进行优化完善,主要优化思路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3.1建立并完善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更新专业教育理念,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突出特色及地方性,突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学生外贸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应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设置和改革相关专业课程群及实践课程群,加大实践学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提高,同时也注重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既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又要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其次,构建以行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并不断完善该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要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实操能力为目标。在确立与市场接轨的外贸类课程群之后,树立专业技术课程的核心地位,在理论类与实务类课程中展开不同的实践教学手段,利用好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形成课堂、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的有机统一。设置四年连续性实践教学环节,并做到循序渐进。大一以专业认知为主,通过参观、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对外贸行业、经贸形势有所了解;大二大三,根据外贸课程内容进行专业类实践活动,如纸质单据及电子单据结合的形式,单一流程演练与全景实训结合的形式,达到全方位提升学生外贸实操技能的目的;大三后期及大四,通过假期实践、毕业实习,开展提高全面能力的综合演练。由此,通过课堂、模拟软件、校外实践基地,实现国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不断调整变化,实训内容、实验软件、实训手段都需要做到与时俱进。

最后,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对传统以递交实训报告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对于课程的模拟实训,要重视实训过程表现进行评价,对于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可结合企业导师的评价进行考核,专业见习成果可以通过实践成果展示、职业资格证书考取、创业成果等多种形式来进行综合性考核。

3.2建设合格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

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国贸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条件。合格的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培养可从两方面下手:一采取“走出去”模式。学校完善保障及激励机制,为教师搭建提升实践能力的平台,安排国贸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等相关单位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实地工作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二是采取“请进来”模式。定期从外贸行业中聘请一线人士到校指导实践教学、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同时邀请外贸外运、海关、银行等相关单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及讲座,了解外贸最新动态。此外,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等相关考试,实现理论与实操能力并重,构建合格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

3.3设置不同专业方向,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设置一系列实践环节及方案提升国贸专业学生计算机及英语应用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及实践能力。在国贸大方向下设置不同专业小方向,进行区别性实践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对于英语水平差的学生,可以引导选择英语要求不高的专业方向,如报关、报检、跟单、货代等,在实践教学中侧重本部分训练;对于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在谈判及外贸业务模拟中可设置双语实践教学,鼓励其考取商务英语类证书,向外销、国际商务方向靠拢。

3.4加强国贸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与维护

实践教学基地是专业见习及专业实习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保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完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学校要落实相关激励机制,动员一切力量与外贸企业、外贸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按地方产业的特色做好实习基地的规划,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或已毕业学生的资源进行实习基地的开发。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现有实践基地的合作,共同探讨制订出具体实训、实习方案,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业务流程,真正了解并熟悉各项进出口业务的流程,让学校的实践教学与实际业务接轨,与企业人才需求接轨。同时,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外贸、外企人员参与国际贸易实践性教学培训工作,协助指导教师完成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胡炜.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困难与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6,(2).

[2]朱燕芳.民办高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对外经贸,2015,(7).

第13篇

关键词: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3.365.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cross-border E-commence and logistics industry,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current dilemma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business and logistics industry.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model, feasibility, analyzes two symbiotic fusion development, and study the two inter industry interaction mechanism,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al path selection scheme.

Key words: cross-border E-commence; logistics indust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跨境子商务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型模式,且更新了电商行业的发展方向。根据我国商务部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显示,跨境电商成为了中国商务交易市场新热点。未来几年,在政策保持利好的情况下,跨境进出口电商市场仍将保持平稳增长。与此同时,国务院和海关总署近期密集发文鼓励跨境电商,助推其成为行业热点。在跨境电商贸易过程中,物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跨境电商发展的核心链条。电商平台需要物流企业在集货、仓储、运输、通关、配送等诸多方面的合作,物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跨境电商的运作效率。

1 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2015年1月2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关于开展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的通知,网络购物单笔交易限额由1万美元提高至5万美元;3月12日中国(杭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批,成为国内首个试点城市。5月12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抓紧研究制定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5月13日,海关总署《海关总署关于调整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监管海关作业时间和通关时限要求有关事宜的通知》。自2015年5月15日起,要求各地海关保持365天*24小时的作业时间。

中国2010~2017年跨境电商与进出口发展规模如图1所示: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关于全国电子商务了一个监测报告,报告中明确指出,在2015年的前半年,达到了2万亿元的成交额,同比增长42.8%,同时占进出口总额的比例提高至17.3%。同时预估2016年将有6.8万亿的交易数额,跨境电商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稳定在30.95%以上,预估今年会有少量下滑,但依然不低于23.6%。跨境电商发展快速,侧面也反映出,传统的对外贸易在萎缩,增长缓慢,以至于有下降的趋势。因此使得跨境电商被国家高度重视――列为“国家战略”,进行支持,跨境电商可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使得外贸结构转型升级,得到优化。

监测报告在进出口结构方面明确指出,结构不能达到均衡,B2B的份额是91.9%,B2C只有8.1%。出口的比重是85.4%,进口的比重是14.6%,出口的贸易额是进口的5.85倍,B2B模式的成交量是B2C模式的11.35倍。但是,虽然出口业务占比多,但是不能否定进口业务的发展,随着小康社会的逐步建成,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国外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尤其近年来的奶粉、电器、化妆品等,因此进口电商的份额势必要不断提升。更因为消费者追求小额的消费,B2C更能满足现代人的消费需求,B2C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009~2015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进出口结构如图2所示:

2010~2015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B2B与B2C结构如图3所示:

2 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共生发展关系

不论是B2B还是B2C,他们的平台基本都由传统和新型两种组成。传统平台指的是,不与海关部门直接对接,物流商负责报关等手续,平台上主要为店家信息的地方,比如B2B的平台阿里巴巴和B2C平台亚马逊都是传统型的。而新型平台是依托新兴港口来建立,与海关直接对接,统一仓储,统一物流,是一个集成中心,比如跨境购。

不论是哪种平台,赚取利润的途径都是收佣金和会员费。且业务有直购、代购、海淘,有的侧重于出口,有的偏向于进口,日用零售、电商、物流等等都在平台上进行操作。

跨境电商的交易模式如图4所示,一共有三种交易流程,且第三种最迅捷,环节少,最节约时间,也节约成本。但是根据国际贸易的政策,不能缺少前两种流程,必须存在。从图4中也可以看出,不论哪种交易流程,跨境电商平台都是必备的,物流则是保证生产商的产品可以准确到达国外买家的必备步骤。

跨境电商全流程需要采购供应、物流配送、电子支付、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衔接配合,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跨境电商的发展。跨境电商物流运作流程如图5所示:

电子商务使得物流产业走向高峰,人们在线上交易,线下通过物流配送,使得物流产业逐渐趋于成熟,尤其是电子商务的稳定发展,带动着物流产业技术的不断革新,物流产业的稳步向前。跨境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产业链模式如图6所示:

2016年以来,初期快递业务数量保持在年均增幅21.17%左右,以后的几年,保持在30.70%左右,但是还是低于41.7%的发达国家的增幅,并且不能满足现有的跨境电商的业务量,快递业在整个物流产业中作为核心部分,有着重要的责任。前几年,跨境电商的快递过程中,爆仓、货物积压、破损、丢失的事件经常发生,究其根本,就是两者的融合协同发展不足。2006~2014年我国跨境快递业务量如图7所示:

目前制约跨境电商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物流企业与国际物流公司差距较大,难以有效满足电商和消费者的需求。国内物流企业在全球的覆盖范围、物流仓储设施、物流配送效率、物流信息处理、物流服务系统等方面尚处于低水平,且依靠转运公司完成的跨境物流容易造成供应链断裂,从而导致物流成本相对较高,运输及转运速度更长降低商品流转速度。二是,海外建仓使电商告别传统快递模式,远程掌控物流供应链,但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海外仓库更多地聚焦于提高库存周转、降低运营成本等问题,服务系统不完善,货物转仓信息登记不及时、货物丢失、客户信息泄露、仓库与客服信息衔接不畅等问题时有发生。

3 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融合模型

3.1 实现产业融合的可行性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贸易的全球化,依托它成长的跨境电商贸易额逐年提高。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跨境电商的最核心业务就是配送货,跨境电商营业额的迅猛提高,势必带来物流产业链的高速发展。因此,在经济态势良好发展的环境下,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支撑,又因为跨境电商产业链中有物流产业,物流产业也会因此在业务上有很大提高,同样两者之间的不断融合发展,又可以带动线上(网络)经济的崛起。

为合理规范跨境电商的发展,国家层面颁布一些列的法律法规,对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基本都有规范,如针对支付结算的《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还有诸如监管管理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服务监管条例》,以及报税和关税方面的《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税收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增管海关监管方式代码的公告》,表明国家正在逐步规范跨境电商物流,从政策上为两个产业的融合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2 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链互动机制。据产业融合理论我们可知,两个产业若想进行相互融合,必定在技术层面、业务层面、产品层面和运作层面甚至市场范围层面都存在着模糊的边界,而不是刚性不可打破的。从一方面讲,两个产业:即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理应存在着不同产业间明显的业界边界,但在现实中,跨境电商比如京东、阿里都建设有自营物流并服务于跨境电商主体。由此我们可知,不论是物流是跨境电商,都是一个经济体系下的两个相互配合的部分,跨境电商是通过网上平台,使产品信息让消费者获悉,物流产业是把实物送达到消费者手中,要想实现整个经济效益,二者缺一不可。总之,两个产业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跨境电商的交易数量,而跨境电商业务量的扩展和提升直接推动着物流产业的提升,两者之间任何一个产业跟不上步伐,都会直接影响另一个产业的成败。两者互相促进融合的机制如图8所示。

跨境电商的基底是物流产业,物流产业为跨境电商提供配送货的服务,达到一种商品或资源等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移动。尽管跨境电商的起步晚于物流产业,但跨境电商的崛起,给物流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传统的物流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成为信息化、自动化和全球化的物流产业链。两个产业的相互融合,意味着跨境电商给物流产业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把现代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创新思维注入到物流产业链中,让物流产业发展更加现代化。跨境电商虽与物流产业的运作模式不同,但是两者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跨境电商贸易的完成,需要物流和电商进行紧密地配合,协同服务,才能达到应有效益的实现。

3.3 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链融合模式。产业融合指的是A产业的链条中的某个环节渗透或延伸到B产业链条中,随着融合的逐步深化推进,两个产业的链条在环节上都在逐步调试,最终达到A、B两产业的核心部分进行整合,共同发展。整个过程就是产业链条的解构和重组,形成新的链条。也就是模块化、产业链、产业融合三者之间的演变融合的过程。

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本身就有重合的环节,物流本身是跨境电商交易必备的步骤,但是物流又不仅仅在跨境电商中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两者不仅融合而且还交叉渗透,做电商的开展物流业务,做物流的拓展电商业务,每家公司都不再单一发展。比如亚马逊就有自己的物流体系,京东的运作模式也是如此,淘宝也在成立自己的物流中心。与此同时,顺丰在官网上搭建了二手物品交换平台,促进快递业务量和效益。根据社会分工和承担的角色不同,每条产业链都有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在跨境电商和物流产业未融合前,各自的产业链都能发挥效益,可以说电商主是物流的客户,物流是电商的必备软件,但是在融合后,形成新的产业链条时,两者将有共同的目标客户,共同的利益,同时可以提供综合服务,集购物与配送为一体,更利于业务的拓展。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的边界融合如图9所示: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以及所处经济环境的好转,中国对外贸易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经过对数据的观察不难发现中国并没有一个与庞大发达的跨境电商平台相匹配的完善的跨境物流产业链。其中的差距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两个产业融合不力是主要原因之一。

两个不同的行业间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源配置、市场分配与管理能力。并且作为两个市场的不同竞争主体,二者存在着不对等的信息资源配置与脆弱的互信机制,或者可以说没有一个可以沟通交流的信息交互平台。例如,在物流产业中物流从业者会对买家隐去真正卖家的信息从而维护物流业的利润资源与人力资源,而跨境电商公司会出于对物流行业掌握着大量同业竞争者与境外购买者的信息风险的担心从而限制一批货物的信息,配送的具体地点与配送时间,因而很可能会使物流企业不能够充分做好配送的准备,甚至超出承诺的配送能力与范围。另外,物流行业还在服务流程、定价范围和作业流程中存在着与电商企业难以调和的问题,在缺乏监管的条件下更难让两个行业之间做到有条件的相互信任,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很难对互信机制的构建起到积极作用。

4 跨境电商与物流产业协同发展路径选择

跨境电商与物流行业的融合需要整合境内外物流配送和考虑电商平台的运营机制。具体需要一个更有利的政策环境支撑,在政府权力机构的监管下构建一个信息交互融合平台,优化不完善的物流配送流程并合理的分配产业利益。

进入到2010年后,随着电子云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进行了数据整合能力的升级,构建了新型的大数据云端平台。纵观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史,物流与跨境电商都发展到了足够支撑一个完善的数据融合平台运行的高度。由于文中所分析的原因,两个产业在各自的方向上分别独自的发展前行,并未构建一个信息交互的平台以及互信机制,但由于两者间合作大于竞争,构建一个被监管运行的平台似乎是顺应市场发展的大趋势。自金融危机后,随着跨境电商发展壮大并逐步成为我国的新型支柱型产业,物流与之的联系程度愈发紧密。为了分享各自领域的资源与所掌握的长处,一个平台的构建势在必行,通过构建,将供给者、电商平台、物流从业者、资本行业等不同的市场主体通过平台集聚一起,构成行业间完善的市场生态环境,从而创造更可观的利润。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平台的运行不能缺少监管者,而最好的应尽义务的第三方无疑是政府等权力机构,由政府保守相关各方的核心商业机密以及行业数据、并在必要时通报市场数据来做出相应的预警防范,以确保平台在各个时段能够良好健康的运行,保证各方的利益。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平台整合如图10所示。

跨境电商平台的优化主要方向为平台的构成,为了发挥各自行业在领域中的资源与优势,一个能集聚跨境电商,物流行业从业者和资本行业的平台的建立似乎势在必行。通过平台的建立,一个良好健康的全球化电商交易生态圈得以维护,从而提升产业融合的质量与运营的效率。

目前,跨境电商物流配送主要有五种主要模式:国际邮政小包、国际快递、海外仓储、专线物流和国际化的国内物流。由于海外仓储具有更低更合理的成本、更快的送货时效、更有效的仓储管理经验、更加方便的订单批量处理模式和高效的退货处理流程,更多的客商青睐于海外仓储。海外仓储服务指为卖家在销售目的地进行货物仓储、分拣、包装和派送的一站式控制与管理服务。准确来讲,海外仓储应该包括头程运输、仓储管理和本地配送三个部分。头程运输即中国商家通过海运、空运、陆运或者联运将商品运送至海外仓库。仓储管理是指中国商家通过物流信息系统,远程操作海外仓储货物,实时管理库存。本地配送即海外仓储中心根据订单信息,通过当地邮政或快递将商品配送给客户。目前海关的清关环节已经得到优化,但部分环节仍显得冗长无效,流程的优化即更简便的过程仍亟待现。流程优化的目的在于使货物流向过程更加安全可控,降低运营维护成本,缩短整个配送周期。在现实中,更多的配送问题出现在跨境的运输过程,境内电商无从得知货物的具体信息,物流从业者不清楚境外同行对货物的处理情况,而境外的买家与物流又相互缺乏沟通与信任,使得境外段货物配送成为了真正的物流难点。因此,在平台优化过程中除了注意各个环节的衔接过程,最后的交接环节也特别需要注意,进而得到更多的电商业界认可,提升融合的质量与空间。

两个产业之间的融合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利益的创造与分配和社会价值的承担与责任的担当,其中利益的创造与分配又是两者融合发展重要的一环。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产业融合只有得到市场地位的认可才能最终获得成效。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在政府权力机构的监管下建立商业协商方案,相互理解,最终制定出一个让双方都能够满意的利益分配计划。在货物流转过程中,借助第三方的参与,将款项支付给第三方进行监管,以保证分配的过程高效透明。

参考文献:

[1] 冀芳,张夏恒. 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创新与发展趋势[J]. 中国流通经济,2015(6):14-20.

[2] 王蒙燕. 跨境电子商务与物流互动发展研究[J]. 品牌,2014(5):105-106.

[3] 杜莉杰,尹春华. 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现状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8):68-70.

第14篇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国际贸易;创新

1引言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迅速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出现,互联网技术在不同领域、行业被广泛地应用,从而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更让企业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不仅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够在家里购买自己想要的产品,而且出门购物不需要很麻烦的携带现金,运用网上支付就能进行产品的购买。“互联网+”的出现,让我国的国际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当然了,这就需要国际贸易人才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为了能够让国际贸易更好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从而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有效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对我国国际贸易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国际贸易创新路径的有效措施[1]。

2“互联网+”和国际贸易的含义

①很多人对互联网很了解,却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概念,其实“互联网+”就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因为经济时代的发展,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无疑给不同领域的行业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更提供了相应的网络平台,这也是互联网技术发展下一种新的形势,不管是对企业,还是企业的生产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互联网+”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依据,对现代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更让新兴产业的发展不断壮大,从而让新的产业在不断的诞生,给大众创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而让互联网创新平台的企业在不断的增加,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淘宝、微商等,这对产业经济的发展非常的关键,更是前进的动力,从而让我国国民经济得到全面的发展。“互联网+”的问世,让互联网金融及电子商务得到有效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更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尤其是给传统企业生产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让交易成本得到了有效的减少,更促使我国国际贸易的健康成长[2]。②国际贸易就是在通常情况下,将商品进行劳务国际间的转移,这种贸易由进出口组成,需要买家和卖家一起承担相应的义务,对商品的价格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苹果手机,一般在免税店进行苹果手机的购买,价格上相对较为便宜,我们熟悉的宝马车,如果在德国直接购买就相比国内购买便宜得很多。

3“互联网+”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更是一场商业的改革,网络和实体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虚拟性,因此,“互联网+”在商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优势,更有一定的不足。行业的发展,给其带来了新技术,更在安全隐患方面出现了问题,“互联网+”的交易,是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交易媒介,消费者在平台上进行产品的购买,然后对费用进行支付。一些非法分子看准了网络的虚拟性,因此在网络上进行诈骗的行为,一旦消费者在平台上购买了商品,却一直收不到商品,甚至有的非法分子给消费者发了一个网络链接,消费者点开链接,就会让自己银行里的钱不翼而飞。可以说,在“互联网+”的推动中,安全隐患问题必须要及时解决,更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加强,不断完善,从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互联网+”除了给不同领域行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更让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并且发展速度非常得快,在这样的背景下,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急需招纳互联网方面的高端人才,然而,就我国的现状来看,这样的人才非常的缺少,当然了,在“互联网+”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治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发达国家制约了发展中国家以及落后国家,尤其很多发达国家一味地追求自身的利益,给发展、落后国家的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打击。可以说,网络信息技术的诞生,给企业带来新机遇的同时,更有着极大的挑战性,它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也给微小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这些微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没有相应的优势,资金不充足,从而让这些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还处于落后水平,更在竞争实力上非常有限,所以,为了能够让国家更好的发展,对于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应该注重培养,促进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4“互联网+”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的创新路径

可以说,“互联网+”国际贸易的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给国际贸易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更促进了企业的迅速发展。早期的金融危机爆发时代,给不同国家的经济带来极大的挑战性,更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造成全球经济受到影响,为了能够让国内的经济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设置贸易壁垒也在不断地提高要求,随着“互联网+”的问世,国际贸易发生了变革,更是一次转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给国内产业的影响力进行了提升,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对电子贸易的发展进行推行,例如,一些其他国家的化妆品要比国内的好,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消费者不需要出国,直接可以在网络上购买自己想要的产品。当然了,不同的国家进行商品的购买,最主要的问题是运输问题,对运输的交通网进行不断的完善,更利于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对跨境商业平台进行不断的完善,这也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3~6]。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另外,营销方式的创新,全球化贸易的视野也能得到拓展,让人们的工业思想不再传统化。作为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及国际贸易的形式,对营销策略进行合理的制定,从而适应当代的国际市场。

5结语

第15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日语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64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Japanese Specialty

Based o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YUAN Yuan

(Wenhua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Japanese specialty based o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Japanese specialty in Wenhua College, and explores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Japanese specialty; practical teaching

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①《高等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②国家从政策层面大力支持校企合作,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在具体操作上和企业积极合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从文华学院日语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入手,提出现阶段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模式。

1 现阶段日语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

从具体实践来看,各高校在校企合作形式上因目的不同而形式多样,有仅以教学为目的的教育实训,有以教育和服务相结合的企业实习,及以科研开发为目的的科研合作研究中心等。③目前文华学院实行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日语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是教育和服务相结合的企业实习。

此合作方式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通过学校派送学生到企业学习或企业参与学校联合培养,来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校企合作的方式主要有:(1)参观访问,我校师生到企业参观访问,企业代表来学校参观访问;(2)师资合作,包括兼职教师、师资培训、实习教师、专题讲座等;(3)共建实验室,例如传神公司与我校共建翻译实验室。此外,还采取企业参与课程设置、项目合作等形式进行合作。文华学院日语专业的校企合作,从内容上主要是商务方向的跨境电商校企合作、IT方向的技能实训校企合作。

1.1 商务方向的跨境电商

“跨境电商”是对外贸易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未来外贸发展的趋势。据商务部2013年数据显示,我国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已超过5000家,境内开展跨境电商的企业已超过20万家。在外贸生意普遍低迷、国际订单量持续下滑的情况下,跨境电商的发展潜力巨大。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意味着需要电子商贸和外语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跨境电商的发展自身需要一大批既懂外语又懂商务,还有一定国际贸易背景的人才,对应用型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跨境电商”主要涉及的服务有(1)负责公司电子商务平台的维护;(2)在商务平台上产品信息;(3)负责公司客户的开发与管理;(4)负责订单的下达与管理;(5)利用网络平台开发国际市场;(6)进行进出口业务操作。④在对服务流程要求有一定熟练操作的基础上,对外语水平的要求高于非外语专业学生。

全球电子商务日渐成熟,跨境电商对电子商务和双语能力有较高要求。为培养复合型人才,自2011年9月至今,文华学院日语专业与希思普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明确了“商务/IT”特色专业建设目标,通过系统的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让学生到日企进行BPO项目的资料录入整理工作,选拔优秀学生去日企担任客户咨询接待、日文网站编辑、日语会议相关工作。为培养实用型商务人才,提高日语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与亚洲第5、世界第27位的语言服务企业传神公司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定向培养和委派专家到我校授课等;与传神高校事业部推行校企产学互动,于2014年由双方共同选拔、推荐多位学生成为全球跨境电商光谷论坛志愿者,让学生有机会进行真实场景实践。以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为主的校企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工作技能、职业意识、敬业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管理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

1.2 IT方向的技能实训

技能实训的校企合作,是企业与学校之间人才、资源的整合共享。企业不仅获得价廉质优的IT日语人才,同时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高校不仅获得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也使人才培养和市场真正接轨。

佰钧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服务外包供应商,校企深入合作的“模拟仓”项目在2014年11月开展了8次技能实训,主要结合我校开设的课程,针对IT日语学生的语言优势,培养及提升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做专题性质的讲座。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为我们IT方向的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如:(1)对日开发工程师;(2)对日技术支持;(3)对日担当;(4)测试工程师(对日项目);(5)BPO数据录入(对日方向)。按照实际岗位的具体需求,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软件行业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着力将学生打造成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术高素质人才。

2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文华学院日语专业一向重视实习实训环节,并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建立实训基地,但在校企合作中也发现如下问题:

2.1 实习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有限

由于企业方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并不承担责任,只是作为实习实训环境的提供方,因而从自身利益出发,并不愿意提供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实践环境,且实习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从实习中受益。如在企业实习时,管理方会以见习、办公室杂务为主,学生很少有实习机会,或要等两到三个月获取管理方信任后才能正式上岗。

2.2 实习单位的操作缺乏规范

由于实习期较短,导致实习学生无法或很少能为企业创造真正价值,因而企业对于报酬支付和各项配套福利方面采取的是消极态度。如果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操作,校方反而要向企业支付实习费用。大大挫伤了实习学生的积极性,无法真正实现教学和服务的有效结合。

2.3 校方集中实习的难度较大

能够开发有一定规模实习的合作企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大挑战,⑤由于文科专业限制,很难像理工科专业在对口企业进行集中实习。以2011年至今的实习记录为例,虽然通过实习公司的实习实训是集中教学,但是最集中的一家企业也只能同时容纳11名实习生,这样难以集中实习、又缺乏实习老师指导的实践教学效果是大打折扣的。

3 校企合作下的日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除非是政策性引导,否则对于实习单位和集中实习的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但教学模式却可根据校企合作形式作适当调整,以便学生在实习前达到准实习能力。

3.1 师资合作

师资合作,包括聘请校外导师,进行师资培训和企业讲座等。通过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和聘请专家,让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如佰钧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模拟仓”项目,主要结合我校开设的课程,针对IT日语学生的语言优势,培养及提升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开展专题讲座。按照实际岗位的具体需求,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软件行业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2 课程设置

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开设与符合企业实践需要的课程,来达到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在商务方向,商务日语课程采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实训了解和熟悉企业运作环境,提前进行职业化的素质培训;IT方向课程,聘请本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办公自动化、网页制作等教学,提高学生的IT技能和职业竞争力。

3.3 毕业设计

与学术性大学不同,应用型高校重视的是实际动手能力,知识的积累和创造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指导老师可根据所服务企业的需要安排学生完成毕业实习,从而通过论文提高学生实习实践深度,使学生将实习经验和所学知识更好地结合。如商务日语方向,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与商务实习相关的达41%以上。

4 结语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校企合作存在诸多困难,但要培养双语应用型人才,单靠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努力还不够,还需借助企业的力量,通过企业与校方在师资安排、课程设置和毕业设计方面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合作,在实习教师、学校和企业管理全程质量监控下,让学生体验各类真实的工作环境及从事创造价值的工作任务,让日语专业教学与市场接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 B404)、文华学院教学改革基金项目“日语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2015J0900740616)

注释

① 国发[2014]19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S].

② 国发[1998]7号.高等教育法[S].

③ 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3(6):42-48.